TWI794022B -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 Google Patents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4022B TWI794022B TW111106332A TW111106332A TWI794022B TW I794022 B TWI794022 B TW I794022B TW 111106332 A TW111106332 A TW 111106332A TW 111106332 A TW111106332 A TW 111106332A TW I794022 B TWI794022 B TW I7940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d
- side wall
- distance
- groove
- lin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76 safety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YJRNFFLTBEQSQ-UHFFFAOYSA-N 8-(3-methyl-1-benzothiophen-5-yl)-N-(4-methylsulfonylpyridin-3-yl)quinoxalin-6-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S(=O)(=O)C1=C(C=NC=C1)NC=1C=C2N=CC=NC2=C(C=1)C=1C=CC2=C(C(=CS2)C)C=1 CYJRNFFLTBEQS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包含:一輪胎本體,係設有一胎面部,該胎面部的中央定義有一胎面中心線,將該胎面部於一寬度方向區分成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複數主溝單元及副溝單元分別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副溝單元係包含有一第一副溝及一第二副溝;利用該主溝單元及副溝單元分別呈現漸進式花紋設計,溝寬由細變寬可以增加輪胎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之功效。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可以增加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之輪胎花紋構造。
目前車輛所使用的習知輪胎,為了使輪胎可適應濕滑路面,係於輪胎的胎面上會形成有胎紋構造,並於胎肩部設有數個圓弧式溝紋,藉以利用該溝紋構造來協助排水,以增加行駛時的操縱穩定性。惟該習知輪胎在排水過程中未能有效先行破水,導致安定性不佳輪胎容易打滑。
又有2016年1月20日中國大陸所公告之發明第CN102753363號「包括具有刀槽花紋的胎面的兩輪車輛輪胎」專利案,其係揭露:輪胎包括胎面,該胎面包括多個刀槽花紋。所述刀槽花紋的長度為所述接觸區域的表面的寬度的1.2倍以下,並且至少一個刀槽花紋具有至少一個通向以所述胎面中的寬度為2.5毫米以上且長度為2.5和10毫米之間的凹槽的末端。
惟該專利前案利用橫跨刀槽花紋及凹槽皆具有良好的濕地破水能力,但橫跨過多的胎面部分,可能造成胎面剛性不足,而會影響到行駛時的安全性,因此於使用上仍不盡理想。
又市面上所常見販售的輪胎,則是具有排水性不佳,導致濕抓能力降低,因而煞車距離長等缺點。
爰此,有鑑於部分習知的輪胎構造具有上述的缺點。故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包含有:一輪胎本體,其圓周上係設有一胎面部,該胎面部的二側分別設為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該胎面部的中央定義有一胎面中心線,該胎面中心線將該胎面部於一寬度方向區分成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至少一主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該主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第一胎面及該第二胎面上,該主溝單元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又該主溝單元之一主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一夾角係介於50°至55°之間,該主溝單元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又該主溝單元的周緣係由一第一邊壁、一第二邊壁、一第三邊壁及一第四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一邊壁的一第一圓角半徑係為75mm至94mm之間,該第二邊壁的一第二圓角半徑係介於60mm至75mm之間,該第三邊壁的一第三圓角半徑係介於7mm至10mm之間;至少一副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該副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副溝單元係相鄰於該主溝單元設置,該副溝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副溝及一第二副溝,該第一副溝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該第一副溝的一第一副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夾角係介於30°至60°之間,該第一副溝的深度係介於3mm至6mm之間,又該第一副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五邊壁、一第六邊壁、一第七邊壁及一第八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五邊壁的一第五圓角半徑係為126mm至157mm之間,該
第六邊壁的一第六圓角半徑係介於98mm至120mm之間,該第七邊壁的一第七圓角半徑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該第八邊壁的一第八圓角半徑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該第二副溝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1至2%之間,該第二副溝的一第二副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三夾角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二副溝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又該第二副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九邊壁、一第十邊壁、一第十一邊壁、一第十二邊壁及一第十三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九邊壁的一第九圓角半徑係為71mm至90mm之間,該第十邊壁的一第十圓角半徑係介於81mm至100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的一第十一圓角半徑係介於6mm至8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的一第十二圓角半徑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的一第十三圓角半徑係介於19mm至80mm之間。
上述主溝單元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8%,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
上述分別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主溝單元與該第二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一截面深度係為4.3mm或4.8mm,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二截面深度係為3.6mm、3.8mm或4.7mm,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三截面深度係為2.7mm、3.2mm或3.9mm。
上述第一圓角半徑係為83.5mm、75mm或94mm,該第二圓角半徑係為66mm、60mm或75mm,該第三圓角半徑係為8mm、7mm或10mm。
上述第一邊壁與該第二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一交點,第一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一距離係介於20.2mm至24.8mm之間,該第一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二距離係介於49.5mm至51.6mm之間,該第二邊壁與該第三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二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三距離係介於42.5mm至47.5mm之間,該第二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四距離係介於12.5mm至16.5mm之間,該第三邊壁與該第四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三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五距離係介於49.8mm至63.4mm之間,該第三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六距離係介於10.1mm至12.7mm之間,該第四邊壁與該第一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四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七距離係介於56.8mm至70.7mm之間,該第四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八距離係介於12.6mm至15.4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上述第一距離係為20.5mm、20.2mm或24.8mm,該第二距離係為49.5mm或51.6mm,該第三距離係為47.5mm、42.5mm或42.5mm,該第四距離係為13.6mm或12.5mm,該第五距離係為63.4m,該第六距離係為11.2mm、10.3mm,該第七距離係為70.7mm,該第八距離係為13.6mm、12.6mm或15.4mm。
上述第一副溝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8%,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該第二副溝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4%,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2%。
上述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
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第一副溝與該第一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四截面深度係為5.1mm、4.5mm或4.8mm,與該第二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五截面深度係為4.8mm、4.3mm或4.8mm,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六截面深度係為4.3mm、3.8mm或4.7mm,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七截面深度係為3.6mm、3.2mm或3.9mm。
上述第一副溝之該第五圓角半徑係為140mm、126mm或157mm,該第六圓角半徑係為108.5mm、98mm或120mm,該第七圓角半徑係為40mm、36mm或45mm,該第八圓角半徑係為8mm、7mm或9mm。
上述第五邊壁與該第六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五交點,該第五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九距離係介於9.6mm至11.9mm之間,該第五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十距離係介於79.8mm至100.2mm之間,該第六邊壁與該第七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六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一距離係介於48.2mm至59.6mm之間,該第六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二距離係介於42mm至52.4mm之間,該第七邊壁與該第八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七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三距離係介於61.1mm至75.7mm之間,該第七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四距離係介於29mm至35.1mm之間,該第八邊壁與該第五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八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五距離係介於57.2mm至70.7mm之間,該第八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六距離係介於41mm至52.4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上述第一副溝之該第九距離係為9.6mm、9.9mm或11.9mm,該第十距離係為90.8mm、81.1mm或100.2mm,該第十一距離係為53.9mm、48.2mm或59.6mm,該第十二距離係為46.4mm、42.7mm或52.4mm,該第十三距離係為68.9mm、61.1mm或75.7mm,該第十四距離係為29mm或35.1mm,該第十五距離係為64mm、57.2mm或70.7mm,該第十六距離係為45.3mm、41.7mm或51.2mm。
上述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第二副溝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八截面深度係為3.6mm、3.8mm或4.7mm,該第二副溝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九截面深度係為2.7mm、3.2mm或3.9mm。
上述第二副溝之該第九圓角半徑係為80mm,該第十圓角半徑為90mm,該第十一圓角半徑係為7mm,該第十二圓角半徑係為20mm、18mm或22mm,該第十三圓角半徑係為80mm、19mm或22mm。
上述第九邊壁與該第十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九交點,該第九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七距離係介於28.7mm至36.6mm之間,該第九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十八距離係介於85mm至104.8mm之間,該第十邊壁與該第十一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九距離係介於46.8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距離係介於70.9mm至87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與該第十二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一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一距離係介於46.7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一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二距離係介於66.9mm至82.2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與該第十三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二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三距離係介於53.6mm至66.4mm之間,該第十二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四距離係介於61.3mm至75.1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與該第九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三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五距離係介於51.4mm至63.6mm之間,該第十三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六距離係介於73mm至89.6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上述第二副溝之該第十七距離係為28.7mm、30.5mm或36.6mm,該第十八距離係為94.5mm、85mm或104.8mm,該第十九距離係為52.4mm、46.8mm或42.4mm,該第二十距離係為77mm、70.9mm或87mm,該第二十一距離係為52.2mm、46.7mm或57.9mm,該第二十二距離係為72.7mm或66.9mm,該第二十三距離係為61mm或53.6mm,該第二十四距離係65.7mm或61.3mm,該第二十五距離係為57.5mm或51.4mm,該第二十六距離係為79.3mm或73mm。
上述進一步設有至少一淺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該淺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淺溝單元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淺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該淺溝單元係連接於該第一副溝及該第二副溝。
上述淺溝單元係包含有二第一淺溝、一第二淺溝、一第三淺溝及一第四淺溝,該第一淺溝一第一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四夾角係介於40°至70°之間,該第二淺溝的一第二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五夾角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三淺溝的一第三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六夾角係介於30°至35°之間,該第四淺溝的一第四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七夾角係介於30°至40°之間,又該二第一淺溝、該第二淺溝、該第三淺溝及該第四淺溝的深度係介於1mm至1.5mm之間,該第一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十四邊壁、一第十五邊壁及一第十六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四邊壁的一第十四圓角半徑係介於13mm至16mm之間,該第十五邊壁的一第十五圓角半徑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六邊壁的一第十六圓角半徑係介於5mm至6mm之間,該第二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十七邊壁、一第十八邊壁及一第十九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七邊壁的一第十七圓角半徑係介於97mm至120mm之間,該第
十八邊壁的一第十八圓角半徑係介於27mm至33mm之間,該第十九邊壁的一第十九圓角半徑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該第三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邊壁、一第二十一邊壁及一第二十二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邊壁的一第二十圓角半徑係介於108.5mm至120mm之間,該第二十一邊壁的一第二十一圓角半徑係介於64mm至77mm之間,該第二十二邊壁的一第二十二圓角半徑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該第四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三邊壁、一第二十四邊壁、一第二十五邊壁、一第二十六邊壁及一第二十七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三邊壁的一第二十三圓角半徑係為13mm至15mm之間,該第二十四邊壁的一第二十四圓角半徑係介於19mm至22mm之間,該第二十五邊壁的一第二十五圓角半徑係介於2.5mm至6mm之間,該第二十六邊壁的一第二十六圓角半徑係介於10mm至12mm之間,該第二十七邊壁的一第二十七圓角半徑係介於6m至11mm之間,該淺溝單元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由細變寬,該第十八邊壁及該第十九邊壁係相連接於一第十四交點,該分隔線包含有複數第一分隔線及複數第二分隔線,該第一胎面上的該等第一分隔線係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二胎面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之該第十四交點,又該第二胎面上的該等第二分隔線則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一胎面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之該第十四交點。
上述進一步設有至少一細紋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該細紋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細紋單元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細紋單元係連接於該主溝單元、該第一副溝及該第二副溝。
上述細紋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細紋、一第二細紋及一第三細紋,該第一細紋之一第一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八夾角係介於25°
至50°之間,該第二細紋之一第二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九夾角係介於20°至50°之間,該第三細紋之一第三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夾角係介於60°至75°之間,該第一細紋、該第二細紋及該第三細紋的深度均為0.5mm,而寬度均為0.5mm,該第一細紋係連接於該第二細紋及該第三細紋之間,又該第一細紋的一第二十八圓角半徑係介於149mm至170mm之間,該第二細紋的一第二十九圓角半徑係介於126mm至145mm之間,該第三細紋的一第三十圓角半徑係介於117mm至135mm之間。
上述主溝單元、該副溝單元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由細變寬。
上述技術特徵具有下列之優點:
1.藉由主溝單元呈現漸進式花紋設計,溝寬由細變寬可以增加輪胎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之功效。
2.藉由第一副溝及第二副溝均呈現漸進式花紋設計,溝寬由細變寬可以增加輪胎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之功效。
3.藉由淺溝單元係連接於第一副溝及第二副溝,可以增加破除水膜及濕地接地感之功效。
4.又利用細紋單元係連接主溝單元、第一副溝及第二副溝,整體呈現出有如獸爪般之侵略花紋設計,可以賦予輪胎速度感與較佳的接地感。
1:輪胎本體
11:胎面部
12:第一側邊
13:第二側邊
14:胎面中心線
15:第一胎面
16:第二胎面
171:第一等分線
172:第二等分線
173:第三等分線
174:第四等分線
2:主溝單元
20:主溝延伸線
21:第一邊壁
22:第二邊壁
23:第三邊壁
24:第四邊壁
3:第一副溝
30:第一副溝延伸線
31:第五邊壁
32:第六邊壁
33:第七邊壁
34:第八邊壁
4:第二副溝
40:第二副溝延伸線
41:第九邊壁
42:第十邊壁
43:第十一邊壁
44:第十二邊壁
45:第十三邊壁
5:淺溝單元
51:第一淺溝
51A:第一端點
51B:第二端點
510:第一淺溝延伸線
511:第十四邊壁
512:第十五邊壁
513:第十六邊壁
52:第二淺溝
52A:第三端點
52B:第四端點
520:第二淺溝延伸線
521:第十七邊壁
522:第十八邊壁
523:第十九邊壁
53:第三淺溝
53A:第五端點
53B:第六端點
530:第三淺溝延伸線
531:第二十邊壁
532:第二十一邊壁
533:第二十二邊壁
54:第四淺溝
54A:第七端點
54B:第八端點
540:第四淺溝延伸線
541:第二十三邊壁
542:第二十四邊壁
543:第二十五邊壁
544:第二十六邊壁
545:第二十七邊壁
6:細紋單元
61:第一細紋
61A:第九端點
61B:第十端點
610:第一細紋延伸線
62:第二細紋
62A:第十一端點
620:第二細紋延伸線
63:第三細紋
63A:第十二端點
630:第三細紋延伸線
A1:第一夾角
A2:第二夾角
A3:第三夾角
A4:第四夾角
A5:第五夾角
A6:第六夾角
A7:第七夾角
A8:第八夾角
A9:第九夾角
A10:第十夾角
B1:第一截面深度
B2:第二截面深度
B3:第三截面深度
B4:第四截面深度
B5:第五截面深度
B6:第六截面深度
B7:第七截面深度
B8:第八截面深度
B9:第九截面深度
C1:第一圓角半徑
C2:第二圓角半徑
C3:第三圓角半徑
C5:第五圓角半徑
C6:第六圓角半徑
C7:第七圓角半徑
C8:第八圓角半徑
C9:第九圓角半徑
C10:第十圓角半徑
C11:第十一圓角半徑
C12:第十二圓角半徑
C13:第十三圓角半徑
C14:第十四圓角半徑
C15:第十五圓角半徑
C16:第十六圓角半徑
C17:第十七圓角半徑
C18:第十八圓角半徑
C19:第十九圓角半徑
C20:第二十圓角半徑
C21:第二十一圓角半徑
C22:第二十二圓角半徑
C23:第二十三圓角半徑
C24:第二十四圓角半徑
C25:第二十五圓角半徑
C26:第二十六圓角半徑
C27:第二十七圓角半徑
C28:第二十八圓角半徑
C29:第二十九圓角半徑
C30:第三十圓角半徑
D1:第一交點
D2:第二交點
D3:第三交點
D4:第四交點
D5:第五交點
D6:第六交點
D7:第七交點
D8:第八交點
D9:第九交點
D10:第十交點
D11:第十一交點
D12:第十二交點
D13:第十三交點
D14:第十四交點
E1:第一距離
E2:第二距離
E3:第三距離
E4:第四距離
E5:第五距離
E6:第六距離
E7:第七距離
E8:第八距離
E9:第九距離
E10:第十距離
E11:第十一距離
E12:第十二距離
E13:第十三距離
E14:第十四距離
E15:第十五距離
E16:第十六距離
E17:第十七距離
E18:第十八距離
E19:第十九距離
E20:第二十距離
E21:第二十一距離
E22:第二十二距離
E23:第二十三距離
E24:第二十四距離
E25:第二十五距離
E26:第二十六距離
X:寬度方向
Y1:第一分隔線
Y2:第二分隔線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前視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局部平面放大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主溝單元及副溝單元之放大單元圖。
[第五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主溝單元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主溝單元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七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主溝單元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八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之主溝單元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主溝單元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主溝單元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第一副溝單元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第一副溝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第一副溝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第一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十五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第一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十六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第一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十七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第二副溝單元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十八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第二副溝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十九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第二副溝顯示截面位置及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二十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第二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二十一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第二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二十二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第二副溝顯示交點位置及距離之示意圖。
[第二十三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淺溝單元之放大單元圖。
[第二十四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淺溝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二十五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淺溝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二十六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淺溝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二十七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細紋單元之放大單元圖。
[第二十八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10/70-12輪胎的細紋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二十九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00/90-10輪胎的細紋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三十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120/70-15輪胎的細紋單元顯示圓角半徑之示意圖。
[第三十一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四圖之XXXI-XXXI剖視圖。
[第三十二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四圖之XXXII-XXXII剖視圖。
[第三十三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四圖之XXXIII-XXXIII剖視圖。
[第三十四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二十三圖之XXXIV-XXXIV剖視圖。
[第三十五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二十三圖之XXXV-XXXV剖視圖。
[第三十六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二十三圖之XXXVI-XXXVI剖視圖。
[第三十七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二十三圖之XXXVII-XXXVII剖視圖。
[第三十八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二十七圖之XXXVIII-XXXVIII剖視圖。
[第三十九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胎面及第二胎面上的第一分隔線及第二分隔線之通過位置示意圖。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係包含有:輪胎本體1、主溝單元2、副溝單元包含第一副溝3及第二副溝4、淺溝單元5及細紋單元6,其中:
輪胎本體1,其圓周上係設有一胎面部11,該胎面部11的二側分別設為一第一側邊12及一第二側邊13。又該胎面部11的中央定義有一胎面中心線14,該胎面中心線14將該胎面部11於一寬度方向X區分成為一第一胎面15及一第二胎面16。係分別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15、該第二胎面16〔如第四圖所示〕,分別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14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12、該第二側邊13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171、一第二等分線172、一第三等分線173及一第四等分線174。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又以該胎面中心線14為基準,於該第一胎面15及該第二胎面16上分別橫向設有平行於該寬度方向X,
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171至該第四等分線174的複數第一分隔線Y1及第二分隔線Y2。又該第一胎面15上的該等第一分隔線Y1係與該第二胎面16上的該等第二分隔線Y2係錯開設置,使得該第一胎面15及該第二胎面16上的該等花紋組合係不相對稱。本發明實施例以下均以該第二胎面16上的單一組花紋組合做說明,所有的尺寸量測則以該第二分隔線Y2做為基準。
主溝單元2,如第二圖至第四圖所示,係以該胎面中心線14做為基準,複數組該主溝單元2係於該寬度方向X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11之該第一胎面15及該第二胎面16上,該主溝單元2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14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12、該第二側邊13由細變寬,藉以能有效的提升輪胎的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該主溝單元2於該寬度方向X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其最佳的橫跨區域係為75%。該主溝單元2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其最佳的海比係為8%,所謂的「海比」係指花紋溝占胎面的面積比例。該主溝單元2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其最佳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又該主溝單元2之一主溝延伸線2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一夾角A1係介於50°至55°之間,該主溝延伸線20係位於該主溝單元2的一端〔第四交點D4,如第八圖所示〕通過另一端〔第一交點D1,如第八圖所示〕,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主溝單元2係通過該第二等分線172、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
如第四圖及第三十一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深度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五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與該第二等分線172相交之一第一截面深度B1係為4.3mm,與該第三等分線173相交之一第二截面深度B2係為3.6mm,與該第四等分線174相交之一第三截面深度B3係為2.7mm。100/90-10輪胎,如第六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
該第一截面深度B1係為4.3mm,該第二截面深度B2為3.8mm,該第三截面深度B3為3.2mm。120/70-15輪胎,如第七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截面深度B1係為4.8mm,該第二截面深度B2為4.7mm,該第三截面深度B3為3.9mm。
如第五圖所示,又該主溝單元2的周緣係由一第一邊壁21、一第二邊壁22、一第三邊壁23及一第四邊壁24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一邊壁21的一第一圓角(R角)半徑C1係為75mm至94mm之間,該第二邊壁22的一第二圓角(R角)半徑C2係介於60mm至75mm之間,該第三邊壁23的一第三圓角(R角)半徑C3係介於7mm至10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五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圓角半徑C1係為83.5mm,該第二圓角半徑C2係為66mm,該第三圓角半徑C3係為8mm。100/90-10輪胎,如第六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圓角半徑C1係為75mm,該第二圓角半徑C2係為60mm,該第三圓角半徑C3係為7mm。120/70-15輪胎,如第七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圓角半徑C1係為94mm,該第二圓角半徑C2係為75mm,該第三圓角半徑C3係為10mm。
如第八圖所示,又該第一邊壁21與該第二邊壁22相連接之一第一交點D1。第一交點D1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一距離E1係介於20mm至25mm之間,該第一交點D1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二距離E2係介於41mm至51.6mm之間。該第二邊壁22與該第三邊壁23相連接之一第二交點D2,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三距離E3係介於42mm至53.4mm之間,該第二交點D2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四距離E4係介於12.5mm至16.5mm之間。該第三邊壁23與該第四邊壁24相連接之一第三交點D3,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五距離E5係介於49.8mm至63.4mm之間,該第三交點D3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六距離E6係介於10.1mm至12.7mm之間。該第四邊壁24與該第一邊壁21相連接之一第四交點D4,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七距離E7係介於56.8mm至70.7mm之間,該第四交點D4與該
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八距離E8係介於12.6mm至15.4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距離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八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距離E1係為20.5mm,該第二距離E2係為49.5mm,該第三距離E3係為47.5mm,該第四距離E4係為13.6mm,該第五距離E5係為55.7mm,該第六距離E6係為11.2mm,該第七距離E7係為64.9mm,該第八距離E8係為13.6mm。100/90-10輪胎,如第九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距離E1係為20.2mm,該第二距離E2係為41.5mm,該第三距離E3係為42.5mm,該第四距離E4係為12.5mm,該第五距離E5係為49.8mm,該第六距離E6係為10.3mm,該第七距離E7係為56.8mm,該第八距離E8係為12.6mm。120/70-15輪胎,如第十圖所示,該主溝單元2之該第一距離E1係為24.8mm,該第二距離E2係為51.6mm,該第三距離E3係為42.5mm,該第四距離E4係為12.5mm,該第五距離E5係為63.4mm,該第六距離E6係為12.7mm,該第七距離E7係為70.7mm,該第八距離E8係為15.4mm。
副溝單元,如第四圖及第十一圖所示,係以該胎面中心線14做為基準,複數組該副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X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11上〔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該副溝單元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14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12、該第二側邊13由細變寬,藉以能有效的提升輪胎的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每一組該副溝單元係相鄰於該主溝單元2設置。該副溝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副溝3及一第二副溝4。該第一副溝3於該寬度方向X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其最佳的橫跨區域係為75%。該第一副溝3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其最佳的海比係為8%。該第一副溝3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其最佳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該第一副溝3的一第一副溝延伸線3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二夾角A2係介於30°至60°之間,該第一副溝延伸線30係位於該第一副溝3的
一端〔第七交點D7,如第十五圖所示〕通過另一端〔第五交點D5,如第十五圖所示〕,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一副溝3係通過該第一等分線171、該第二等分線172、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又該第二副溝4於該寬度方向X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其最佳的橫跨區域係為75%。該第二副溝4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其最佳的海比係為4%。該第一副溝3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其最佳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2%。該第二副溝4的一第二副溝延伸線4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三夾角A3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二副溝延伸線40係位於該第二副溝4的一端〔第十二交點D12,如第二十圖所示〕通過另一端〔第九交點D9,如第二十圖所示〕,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二副溝40係通過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
如第四圖及第三十二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的深度係介於3mm至6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深度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十一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與該第一等分線171相交之一第四截面深度B4係為5.1mm,與該第二等分線172相交之一第五截面深度B5係為4.8mm,與該第三等分線173相交之一第六截面深度B6係為4.3mm,與該第四等分線174相交之一第七截面深度B7係為3.6mm。100/90-10輪胎,如第十二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四截面深度B4係為4.5mm,該第五截面深度B5為4.3mm,該第六截面深度B6為3.8mm,第七截面深度B7係為3.2mm。120/70-15輪胎,如第十三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四截面深度B4係為4.8mm,該第五截面深度B5為4.8mm,該第六截面深度B6為4.7mm,第七截面深度B7係為3.9mm。
如第十一圖所示,又該第一副溝3的周緣係由一第五邊壁31、一第六邊壁32、一第七邊壁33及一第八邊壁34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五邊壁31的一第
五圓角(R角)半徑C5係為126mm至157mm之間,該第六邊壁32的一第六圓角(R角)半徑C6係介於98mm至120mm之間,該第七邊壁33的一第七圓角(R角)半徑C7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該第八邊壁34的一第八圓角(R角)半徑C8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十一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五圓角半徑C5係為140mm,該第六圓角半徑C6係為108.5mm,該第七圓角半徑C7係為40mm,該第八圓角半徑C8係為8mm。100/90-10輪胎,如第十二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五圓角半徑C5係為126mm,該第六圓角半徑C6係為98mm,該第七圓角半徑C7係為36mm,該第八圓角半徑C8係為7mm。120/70-15輪胎,如第十三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五圓角半徑C5係為157mm,該第六圓角半徑C6係為120mm,該第七圓角半徑C7係為45mm,該第八圓角半徑C8係為9mm。
如第十四圖所示,又該第五邊壁31與該第六邊壁32相連接之一第五交點D5。該第五交點D5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九距離E9係介於9.6mm至11.9mm之間,該第五交點D5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十距離E10係介於79.8mm至100.2mm之間。該第六邊壁32與該第七邊壁33相連接之一第六交點D6,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一距離E11係介於48.2mm至59.6mm之間,該第六交點D6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十二距離E12係介於42mm至52.4mm之間。該第七邊壁33與該第八邊壁34相連接之一第七交點D7,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三距離E13係介於61.1mm至75.7mm之間,該第七交點D7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十四距離E14係介於29mm至35.1mm之間。該第八邊壁34與該第五邊壁31相連接之一第八交點D8,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五距離E15係介於57.2mm至70.7mm之間,該第八交點D8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十六距離E16係介於41mm至52.4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距離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十四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該第九距離E9係為9.6mm,該第十距離E10係為90.8mm,該第十一
距離E11係為53.9mm,該第十二距離E12係為46.4mm,該第十三距離E13係為68.9mm,該第十四距離E14係為29mm,該第十五距離E15係為64mm,該第十六距離E16係為45.3mm。100/90-10輪胎,如第十五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第九距離E9係為9.9mm,該第十距離E10係為81.1mm,該第十一距離E11係為48.2mm,該第十二距離E12係為42.7mm,該第十三距離E13係為61.1mm,該第十四距離E14係為29mm,該第十五距離E15係為57.2mm,該第十六距離E16係為41.7mm。120/70-15輪胎,如第十六圖所示,該第一副溝3之第九距離E9係為11.9mm,該第十距離E10係為100.2mm,該第十一距離E11係為59.6mm,該第十二距離E12係為52.4mm,該第十三距離E13係為75.7mm,該第十四距離E14係為35.1mm,該第十五距離E15係為70.7mm,該第十六距離E16係為51.2mm。
如第四圖及第三十三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深度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十七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與該第三等分線173相交之一第八截面深度B8係為3.6mm,該第二副溝4與該第四等分線174相交之一第九截面深度B9係為2.7mm。100/90-10輪胎,如第十八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八截面深度B8係為3.8mm,該第九截面深度B9為3.2mm。120/70-15輪胎,如第十九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八截面深度B8係為4.7mm,該第九截面深度B9為3.9mm。
如第十七圖所示,又該第二副溝4的周緣係由一第九邊壁41、一第十邊壁42、一第十一邊壁43、一第十二邊壁44及一第十三邊壁45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九邊壁41的一第九圓角(R角)半徑C9係為71mm至90mm之間,該第十邊壁42的一第十圓角(R角)半徑C10係介於81mm至100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43的一第十一圓角(R角)半徑C11係介於6mm至8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44的一第十二圓角(R角)半徑C12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45的一第十三圓角(R角)半徑C13係介於19mm至80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
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十七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九圓角半徑C9係為80mm,該第十圓角半徑C10係為90mm,該第十一圓角半徑C11係為7mm,該第十二圓角半徑C12係為20mm,該第十三圓角半徑C13係為80mm。100/90-10輪胎,如第十八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九圓角半徑C9係為71mm,該第十圓角半徑C10係為81mm,該第十一圓角半徑C11係為6.6mm,該第十二圓角半徑C12係為18mm,該第十三圓角半徑C13係為19mm。120/70-15輪胎,如第十九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九圓角半徑C9係為90mm,該第十圓角半徑C10係為100mm,該第十一圓角半徑C11係為8mm,該第十二圓角半徑C12係為22mm,該第十三圓角半徑C13係為22mm。
如第二十圖所示,又該第九邊壁41與該第十邊壁42相連接之一第九交點D9。該第九交點D9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七距離E17係介於28.7mm至36.6mm之間,該第九交點D9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十八距離E18係介於85mm至104.8mm之間。該第十邊壁42與該第十一邊壁43相連接之一第十交點D10,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九距離E19係介於46.8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交點D10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二十距離E20係介於70.9mm至87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43與該第十二邊壁44相連接之一第十一交點D11,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二十一距離E21係介於46.7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一交點D11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二十二距離E22係介於66.9mm至82.2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44與該第十三邊壁45相連接之一第十二交點D12,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二十三距離E23係介於53.6mm至66.4mm之間,該第十二交點D12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二十四距離E24係介於61.3mm至75.1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45與該第九邊壁41相連接之一第十三交點D13,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二十五距離E25係介於51.4mm至63.6mm之間,該第十三交點D13與該第二分隔線Y2的一第二十六距離E26係介於73mm至89.6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距離則不相同,例如
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十七距離E17係為28.7mm,該第十八距離E18係為94.5mm,該第十九距離E19係為52.4mm,該第二十距離E20係為77mm,該第二十一距離E21係為52.2mm,該第二十二距離E22係為72.7mm,該第二十三距離E23係為61mm,該第二十四距離E24係為65.7mm,該第二十五距離E25係為57.5mm,該第二十六距離E26係為79.3mm。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一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十七距離E17係為30.5mm,該第十八距離E18係為85mm,該第十九距離E19係為46.8mm,該第二十距離E20係為70.9mm,該第二十一距離E21係為46.7mm,該第二十二距離E22係為66.9mm,該第二十三距離E23係為53.6mm,該第二十四距離E24係為61.3mm,該第二十五距離E25係為51.4mm,該第二十六距離E26係為73mm。120/70-15輪胎,如第二十二圖所示,該第二副溝4之該第十七距離E17係為36.6mm,該第十八距離E18係為104.8mm,該第十九距離E19係為42.4mm,該第二十距離E20係為87mm,該第二十一距離E21係為57.9mm,該第二十二距離E22係為66.9mm,該第二十三距離E23係為53.6mm,該第二十四距離E24係為61.3mm,該第二十五距離E25係為51.4mm,該第二十六距離E26係為73mm。
淺溝單元5,如第三圖、第二十三圖及第二十四圖所示,係以該胎面中心線14做為基準,複數組該淺溝單元5係於該寬度方向X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11上,該淺溝單元5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14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12、該第二側邊13由細變寬,藉以能有效的破除水膜及提升濕地接地感。該淺溝單元5於該寬度方向X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其最佳的橫跨區域係為75%。該淺溝單元5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其最佳的海比係為4%。每一組該淺溝單元5係連接於該第一副溝3及該第二副溝4。該淺溝單元5係至少包含有二第一淺溝51、一第二淺溝52、
一第三淺溝53及一第四淺溝54。該第一淺溝51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0.5%。該第一淺溝51的一第一淺溝延伸線51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四夾角A4係介於40°至70°之間,該第一淺溝延伸線510係位於該第一淺溝51同一邊壁〔第十四邊壁511〕的一第一端點51A通過一第二端點51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一淺溝51係通過該第四等分線174。該第二淺溝52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0.5%。該第二淺溝52的一第二淺溝延伸線52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五夾角A5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二淺溝延伸線520係位於該第二淺溝52同一邊壁〔第十七邊壁521〕的一第三端點52A通過一第四端點52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二淺溝52係通過該第三等分線173。該第三淺溝53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0.5%。該第三淺溝53的一第三淺溝延伸線53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六夾角A6係介於30°至35°之間,該第三淺溝延伸線530係位於該第三淺溝53同一邊壁〔第二十邊壁531〕的一第五端點53A通過一第六端點53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三淺溝53係通過該第一等分線171。該第四淺溝54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11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0.5%。該第四淺溝54的一第四淺溝延伸線54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七夾角A7係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四淺溝延伸線540係位於該第四淺溝54同一邊壁〔第二十三邊壁541〕的一第七端點54A通過一第八端點54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四淺溝54係位於該第一等分線171及該第二等分線172之間。
如第二十三圖、第三十四圖至第三十七圖所示,該二第一淺溝51、該第二淺溝52、該第三淺溝53及該第四淺溝54的深度係介於1mm至1.5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深度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該二第一淺溝51、該第二淺溝52、該第三淺溝53及該第四淺溝54的深度均為1.5mm。100/90-10輪胎,該二第一淺溝51、該第二淺溝52、該第三淺溝53及該第四淺溝54的深度均為1.5mm。
120/70-15輪胎,該二第一淺溝51、該第二淺溝52、該第三淺溝53及該第四淺溝54的深度均為1mm。
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一淺溝51的周緣係由一第十四邊壁511、一第十五邊壁512及一第十六邊壁513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四邊壁511的一第十四圓角(R角)半徑C14係介於13mm至16mm之間,該第十五邊壁512的一第十五圓角(R角)半徑C15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六邊壁513的一第十六圓角(R角)半徑C16係介於5mm至6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十四圓角半徑C14係為14.5mm,該第十五圓角半徑C15係為20mm,該第十六圓角半徑C16係為5mm。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五圖所示,該第十四圓角半徑C14係為13mm,該第十五圓角半徑C15係為18mm,該第十六圓角半徑C16係為5mm。120/70-15輪胎,如第二十六圖所示,該第十四圓角半徑C14係為16mm,該第十五圓角半徑C15係為22mm,該第十六圓角半徑C16係為6mm。
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二淺溝52的周緣係由一第十七邊壁521、一第十八邊壁522及一第十九邊壁523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八邊壁522及該第十九邊壁523係相連接於一第十四交點D14。該第一胎面15上的該等第一分隔線Y1係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二胎面16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52之該第十四交點D14〔如三十九圖所示〕,又該第二胎面16上的該等第二分隔線Y2則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一胎面15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52之該第十四交點D14。該第十七邊壁521的一第十七圓角(R角)半徑C17係介於97mm至120mm之間,該第十八邊壁522的一第十八圓角(R角)半徑C18係介於27mm至33mm之間,該第十九邊壁523的一第十九圓角(R角)半徑C19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十七圓角半徑C17係為108.5mm,該第十八圓角半徑C18係為30mm,該第十九圓角半徑C19係為10mm。
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五圖所示,該第十七圓角半徑C17係為97mm,該第十八圓角半徑C18係為27mm,該第十九圓角半徑C19係為9mm。120/70-15輪胎,如第二十六圖所示,該第十七圓角半徑C17係為120mm,該第十八圓角半徑C18係為33mm,該第十九圓角半徑C19係為11mm。
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三淺溝53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邊壁531、一第二十一邊壁532及一第二十二邊壁533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邊壁531的一第二十圓角(R角)半徑C20係介於108.5mm至120mm之間,該第二十一邊壁532的一第二十一圓角(R角)半徑C21係介於64mm至77mm之間,該第二十二邊壁533的一第二十二圓角(R角)半徑C22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二十圓角半徑C20係為108.5mm,該第二十一圓角半徑C21係為69mm,該第二十二圓角半徑C22係為10mm。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五圖所示,該第二十圓角半徑C20係為100mm,該第二十一圓角半徑C21係為64mm,該第二十二圓角半徑C22係為9mm。120/70-15輪胎,如第二十六圖所示,該第二十圓角半徑C20係為120mm,該第二十一圓角半徑C21係為77mm,該第二十二圓角半徑C22係為11mm。
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四淺溝54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三邊壁541、一第二十四邊壁542、一第二十五邊壁543、一第二十六邊壁544及一第二十七邊壁545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三邊壁541的一第二十三圓角(R角)半徑C23係為13mm至15mm之間,該第二十四邊壁542的一第二十四圓角(R角)半徑C24係介於19mm至22mm之間,該第二十五邊壁543的一第二十五圓角(R角)半徑C25係介於2.5mm至6mm之間,該第二十六邊壁544的一第二十六圓角(R角)半徑C26係介於10mm至12mm之間,該第二十七邊壁545的一第二十七圓角(R角)半徑C27係介於6m至11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二十三圓角半徑C23係為14mm,該第二十四圓
角半徑C24係為20mm,該第二十五圓角半徑C25係為2.5mm,該第二十六圓角半徑C26係為10.5mm,該第二十七圓角半徑C27係為6mm。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五圖所示,該第二十三圓角半徑C23係為13mm,該第二十四圓角半徑C24係為19mm,該第二十五圓角半徑C25係為2mm,該第二十六圓角半徑C26係為10mm,該第二十七圓角半徑C27係為6mm。120/70-15輪胎,如第二十六圖所示,該第二十三圓角半徑C23係為15mm,該第二十四圓角半徑C24係為22mm,該第二十五圓角半徑C25係為2.5mm,該第二十六圓角半徑C26係為10.5mm,該第二十七圓角半徑C27係為6mm。
細紋單元6,如第三圖及第二十七圖所示,係以該胎面中心線14做為基準,複數組該細紋單元6係於該寬度方向X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11上,藉以能有效的賦予輪胎速度感。該細紋單元6於該寬度方向X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其最佳的橫跨區域係為75%。每一組該細紋單元6係連接於該主溝單元2、該第一副溝3及該第二副溝4。該細紋單元6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細紋61、一第二細紋62及一第三細紋63。該第一細紋61之一第一細紋延伸線61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八夾角A8係介於25°至50°之間,該第一細紋延伸線610係位於該第一細紋61一端的一第九端點61A通過另一端的一第十端點61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一細紋61係通過該第一等分線171、該第二等分線172、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該第二細紋62之一第二細紋延伸線62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九夾角A9係介於20°至50°之間,該第二細紋延伸線620係位於該第二細紋62一端的該第九端點61A通過另一端的一第十一端點62A,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二細紋62係通過該第二等分線172、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該第三細紋63之一第三細紋延伸630係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一第十夾角A10係介於60°至75°之間,該第三細紋延伸線630係
位於該第三細紋63一端的一第十二端點63A通過另一端的該人第十端點61B而延伸至該胎面中心線14之間的一直線。該第三細紋63係通過該第一等分線171、該第二等分線172、該第三等分線173及該第四等分線174。
如第二十七圖、第二十八圖及第三十八圖所示,該第一細紋61、該第二細紋62及該第三細紋63的深度均為0.5mm,而寬度均為0.5mm。該第一細紋61係連接於該第二細紋62及該第三細紋63之間。又該第一細紋61的一第二十八圓角(R角)半徑C28係介於149mm至170mm之間,該第二細紋62的一第二十九圓角(R角)半徑C29係介於126mm至145mm之間,該第三細紋63的一第三十圓角(R角)半徑C30係介於117mm至135mm之間。不同規格輪胎之圓角半徑則不相同,例如110/70-12輪胎,如第二十八圖所示,該第二十八圓角半徑C28係為156mm,該第二十九圓角半徑C29係為130mm,該第三十圓角半徑C30係為120mm。100/90-10輪胎,如第二十九圖所示,該第二十八圓角半徑C28係為149mm,該第二十九圓角半徑C29係為126mm,該第三十圓角半徑C30係為117mm。120/70-15輪胎,如第三十圖所示,該第二十八圓角半徑C28係為170mm,該第二十九圓角半徑C29係為145mm,該第三十圓角半徑C30係為135mm。
藉由上述該主溝單元2、該第一副溝3及該第二副溝4形成一爪痕形狀,使行駛中接地穩定度提升,特別是搭配連結爪痕溝處的該淺溝單元5及該細紋單元6所構成,於排水過程中進而展現破水性的效力。如此,利用該主溝單元2、該第一副溝3及該第二副溝4呈現俐落的爪痕溝形式,呈現漸進式花紋設計,且溝寬由細變寬,可以達到快速排水之功效,並藉由淺溝及細紋之設計可以達到破壞水膜破水之功效。
因此本發明之該主溝單元2、該第一副溝3、該第二副溝4分別與該胎面中心線14的夾角範圍值可在30°至60°之間,依據該輪胎本體1的輪廓形狀變
化,藉由改變該主溝單元2、該第一副溝3及該第二副溝4的夾角角度,滿足車輛在於各種傾角下操安性能,對於溼地性能也有助益,排水性能佳。
本發明之輪胎並配合市面上的B牌輪胎、P牌輪胎及M牌輪胎,同時進行實際測試評比,測試項目包含實車第一階段的乾地操安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列表一所示;第二階段的濕地操安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列表二所示;第三階段的濕地煞停距離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列表三所示)。
本發明之該主溝單元的海比介於2%至4%之間〔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第一副溝3海比介於2%至4%〔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第二副溝4海比介於1%至2%〔對於該第一胎面15或該第二胎面16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以手刻胎的方式進入濕地測試道驗證最佳海比設計,對於溼地抓地力提升20%,操控性能提升20%,煞停距離可以比M牌輪胎縮短3.2公尺。
經由上述各項實際測試結果之評比內容,本發明之輪胎於各方面的測試項目均優於市面上的各種輪胎,故本發明確實可以達到增加輪胎排水性及濕地接地感之功效。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3:第二側邊
14:胎面中心線
16:第二胎面
2:主溝單元
3:第一副溝
4:第二副溝
5:淺溝單元
51:第一淺溝
52:第二淺溝
53:第三淺溝
54:第四淺溝
6:細紋單元
61:第一細紋
62:第二細紋
63:第三細紋
X:寬度方向
Y1:第一分隔線
Y2:第二分隔線
Claims (20)
- 一種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包含有:一輪胎本體,其圓周上係設有一胎面部,該胎面部的二側分別設為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該胎面部的中央定義有一胎面中心線,該胎面中心線將該胎面部於一寬度方向區分成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至少一主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組該主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第一胎面及該第二胎面上,該主溝單元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又該主溝單元之一主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一夾角係介於50°至55°之間,該主溝單元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又該主溝單元的周緣係由一第一邊壁、一第二邊壁、一第三邊壁及一第四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一邊壁的一第一圓角半徑係為75mm至94mm之間,該第二邊壁的一第二圓角半徑係介於60mm至75mm之間,該第三邊壁的一第三圓角半徑係介於7mm至10mm之間;至少一副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組該副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副溝單元係相鄰於該主溝單元設置,該副溝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副溝及一第二副溝,該第一副溝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4%至8%之間,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2%至4%之間,該第一副溝的一第一副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 中心線的一第二夾角係介於30°至60°之間,該第一副溝的深度係介於3mm至6mm之間,又該第一副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五邊壁、一第六邊壁、一第七邊壁及一第八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五邊壁的一第五圓角半徑係為126mm至157mm之間,該第六邊壁的一第六圓角半徑係介於98mm至120mm之間,該第七邊壁的一第七圓角半徑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該第八邊壁的一第八圓角半徑係介於36mm至45mm之間,該第二副溝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介於1至2%之間,該第二副溝的一第二副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三夾角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二副溝的深度係介於2mm至5mm之間,又該第二副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九邊壁、一第十邊壁、一第十一邊壁、一第十二邊壁及一第十三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九邊壁的一第九圓角半徑係為71mm至90mm之間,該第十邊壁的一第十圓角半徑係介於81mm至100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的一第十一圓角半徑係介於6mm至8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的一第十二圓角半徑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的一第十三圓角半徑係介於19mm至80mm之間。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主溝單元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8%,該主溝單元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主溝單元 與該第二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一截面深度係為4.3mm或4.8mm,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二截面深度係為3.6mm、3.8mm或4.7mm,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三截面深度係為2.7mm、3.2mm或3.9mm。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圓角半徑係為83.5mm、75mm或94mm,該第二圓角半徑係為66mm、60mm或75mm,該第三圓角半徑係為8mm、7mm或10mm。
- 如請求項3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邊壁與該第二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一交點,第一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一距離係介於20.2mm至24.8mm之間,該第一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二距離係介於49.5mm至51.6mm之間,該第二邊壁與該第三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二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三距離係介於42.5mm至47.5mm之間,該第二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四距離係介於12.5mm至16.5mm之間,該第三邊壁與該第四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三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五距離係介於49.8mm至63.4mm之間,該第三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六距離係介於10.1mm至12.7mm之間,該第四邊壁與該第一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四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七距離係介於56.8mm至70.7mm之間,該第四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八距離係介於12.6mm至15.4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 如請求項5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距離係為20.5mm、20.2mm或24.8mm,該第二距離係為49.5mm或51.6mm,該第三距離係為47.5mm、42.5mm或42.5mm,該第四距離係為13.6mm或12.5mm,該第五距離係為63.4m,該第六距離係為11.2mm、10.3mm,該第七距離係為70.7mm,該第八距離係為13.6mm、12.6mm或15.4mm。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副溝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8%,該第一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4%,該第二副溝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為75%,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海比係為4%,該第二副溝之面積對於該胎面部的總面積之占比係為2%。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第一副溝與該第一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四截面深度係為5.1mm、4.5mm或4.8mm,與該第二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五截面深度係為4.8mm、4.3mm或4.8mm,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六截面深度係為4.3mm、3.8mm或4.7mm,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七截面深度係為3.6mm、3.2mm或3.9mm。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副溝之該第五圓角半徑係為140mm、126mm或157mm,該第六圓角半徑係為108.5mm、98mm或120mm,該第七圓角半徑係為40mm、36mm或45mm,該第八圓角半徑係為8mm、7mm或9mm。
- 如請求項8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五邊壁與該第六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五交點,該第五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九距離係介於9.6mm至11.9mm之間,該第五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十距離係介於79.8mm至100.2mm之間,該第六邊壁與該第七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六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一距離係介於48.2mm至59.6mm之間,該第六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二距離係介於42mm至52.4mm之間,該第七邊壁與該第八邊壁相連接之 一第七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三距離係介於61.1mm至75.7mm之間,該第七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四距離係介於29mm至35.1mm之間,該第八邊壁與該第五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八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五距離係介於57.2mm至70.7mm之間,該第八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十六距離係介於41mm至52.4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 如請求項10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一副溝之該第九距離係為9.6mm、9.9mm或11.9mm,該第十距離係為90.8mm、81.1mm或100.2mm,該第十一距離係為53.9mm、48.2mm或59.6mm,該第十二距離係為46.4mm、42.7mm或52.4mm,該第十三距離係為68.9mm、61.1mm或75.7mm,該第十四距離係為29mm或35.1mm,該第十五距離係為64mm、57.2mm或70.7mm,該第十六距離係為45.3mm、41.7mm或51.2mm。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一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另以四條等分線將該第二胎面劃分成為五等分,又八條該等分線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依序定義為一第一等分線、一第二等分線、一第三等分線及一第四等分線,該第二副溝與該第三等分線相交之一第八截面深度係為3.6mm、3.8mm或4.7mm,該第二副溝與該第四等分線相交之一第九截面深度係為2.7mm、3.2mm或3.9mm。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二副溝之該第九圓角半徑係為80mm,該第十圓角半徑為90mm,該第十一圓角半徑係為7mm,該第十二圓角半徑係為20mm、18mm或22mm,該第十三圓角半徑係為80mm、19mm或22mm。
- 如請求項12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九邊壁與該第十邊壁相連接之一第九交點,該第九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七距離 係介於28.7mm至36.6mm之間,該第九交點與一分隔線的一第十八距離係介於85mm至104.8mm之間,該第十邊壁與該第十一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九距離係介於46.8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距離係介於70.9mm至87mm之間,該第十一邊壁與該第十二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一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一距離係介於46.7mm至57.9mm之間,該第十一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二距離係介於66.9mm至82.2mm之間,該第十二邊壁與該第十三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二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三距離係介於53.6mm至66.4mm之間,該第十二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四距離係介於61.3mm至75.1mm之間,該第十三邊壁與該第九邊壁相連接之一第十三交點,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二十五距離係介於51.4mm至63.6mm之間,該第十三交點與該分隔線的一第二十六距離係介於73mm至89.6mm之間,該分隔線平行於該寬度方向,且垂直於該第一等分線、該第二等分線、該第三等分線及該第四等分線。
- 如請求項14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第二副溝之該第十七距離係為28.7mm、30.5mm或36.6mm,該第十八距離係為94.5mm、85mm或104.8mm,該第十九距離係為52.4mm、46.8mm或42.4mm,該第二十距離係為77mm、70.9mm或87mm,該第二十一距離係為52.2mm、46.7mm或57.9mm,該第二十二距離係為72.7mm或66.9mm,該第二十三距離係為61mm或53.6mm,該第二十四距離係65.7mm或61.3mm,該第二十五距離係為57.5mm或51.4mm,該第二十六距離係為79.3mm或73mm。
- 如請求項5、10或14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進一步設有至少一淺溝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組該淺溝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淺溝單元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 間,該淺溝單元之面積分別對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的面積之占比,係分別介於海比2%至4%之間,該淺溝單元係連接於該第一副溝及該第二副溝。
- 如請求項16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淺溝單元係包含有二第一淺溝、一第二淺溝、一第三淺溝及一第四淺溝,該第一淺溝一第一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四夾角係介於40°至70°之間,該第二淺溝的一第二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五夾角係介於40°至55°之間,該第三淺溝的一第三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六夾角係介於30°至35°之間,該第四淺溝的一第四淺溝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七夾角係介於30°至40°之間,又該二第一淺溝、該第二淺溝、該第三淺溝及該第四淺溝的深度係介於1mm至1.5mm之間,該第一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十四邊壁、一第十五邊壁及一第十六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四邊壁的一第十四圓角半徑係介於13mm至16mm之間,該第十五邊壁的一第十五圓角半徑係介於18mm至22mm之間,該第十六邊壁的一第十六圓角半徑係介於5mm至6mm之間,該第二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十七邊壁、一第十八邊壁及一第十九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十七邊壁的一第十七圓角半徑係介於97mm至120mm之間,該第十八邊壁的一第十八圓角半徑係介於27mm至33mm之間,該第十九邊壁的一第十九圓角半徑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該第三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邊壁、一第二十一邊壁及一第二十二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邊壁的一第二十圓角半徑係介於108.5mm至120mm之間,該第二十一邊壁的一第二十一圓角半徑係介於64mm至77mm之間,該第二十二邊壁的一第二十二圓角半徑係介於9mm至11mm之間,該第四淺溝的周緣係由一第二十三邊壁、一第二十四邊壁、一第二十五邊壁、一第二十六邊壁及一第二十七邊壁依序連接所構成,該第二十三邊壁的一第二十三圓角半徑係為13mm至15mm之間,該第二十四邊壁的一第二十四圓角半徑係介於19mm至22mm之間,該第二十五邊壁的一第二十五圓角半 徑係介於2.5mm至6mm之間,該第二十六邊壁的一第二十六圓角半徑係介於10mm至12mm之間,該第二十七邊壁的一第二十七圓角半徑係介於6m至11mm之間,該淺溝單元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由細變寬,該第十八邊壁及該第十九邊壁係相連接於一第十四交點,該分隔線包含有複數第一分隔線及複數第二分隔線,該第一胎面上的該等第一分隔線係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二胎面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之該第十四交點,又該第二胎面上的該等第二分隔線則分別通過對向該第一胎面上相對應的該第二淺溝之該第十四交點。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進一步設有至少一細紋單元,係以該胎面中心線做為基準,複數該細紋單元係於該寬度方向上以鏡射方式連續性的排列設於該胎面部上,該細紋單元於該寬度方向上,係分別橫跨於該第一胎面或該第二胎面之區域,係分別介於60%至90%之間,該細紋單元係連接於該主溝單元、該第一副溝及該第二副溝。
- 如請求項18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細紋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第一細紋、一第二細紋及一第三細紋,該第一細紋之一第一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八夾角係介於25°至50°之間,該第二細紋之一第二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九夾角係介於20°至50°之間,該第三細紋之一第三細紋延伸線係與該胎面中心線的一第十夾角係介於60°至75°之間,該第一細紋、該第二細紋及該第三細紋的深度均為0.5mm,而寬度均為0.5mm,該第一細紋係連接於該第二細紋及該第三細紋之間,又該第一細紋的一第二十八圓角半徑係介於149mm至170mm之間,該第二細紋的一第二十九圓角半徑係介於126mm至145mm之間,該第三細紋的一第三十圓角半徑係介於117mm至135mm之間。
- 如請求項1之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其中,該主溝單元、該副溝單元之溝寬係由該胎面中心線分別朝向該第一側邊、該第二側邊由細變寬。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06332A TWI794022B (zh) | 2022-02-22 | 2022-02-22 |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
CN202310079139.9A CN116638899A (zh) | 2022-02-22 | 2023-01-19 | 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06332A TWI794022B (zh) | 2022-02-22 | 2022-02-22 |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94022B true TWI794022B (zh) | 2023-02-21 |
TW202333965A TW202333965A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6689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06332A TWI794022B (zh) | 2022-02-22 | 2022-02-22 |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638899A (zh) |
TW (1) | TWI79402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060988A1 (en) * | 2010-09-09 | 2012-03-1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Motorcycle tire |
EP2631087A1 (en) * | 2012-02-23 | 2013-08-28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JP2014205395A (ja) * | 2013-04-11 | 2014-10-3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
JP2015212142A (ja) * | 2015-06-23 | 2015-11-2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405957A (zh) * | 2015-03-20 | 2017-11-28 |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轮胎 |
-
2022
- 2022-02-22 TW TW111106332A patent/TWI794022B/zh active
-
2023
- 2023-01-19 CN CN202310079139.9A patent/CN11663889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060988A1 (en) * | 2010-09-09 | 2012-03-1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Motorcycle tire |
EP2631087A1 (en) * | 2012-02-23 | 2013-08-28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JP2014205395A (ja) * | 2013-04-11 | 2014-10-3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
CN107405957A (zh) * | 2015-03-20 | 2017-11-28 |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轮胎 |
US20180086145A1 (en) * | 2015-03-20 | 2018-03-2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Motorcycle tire |
JP2015212142A (ja) * | 2015-06-23 | 2015-11-2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33965A (zh) | 2023-09-01 |
CN116638899A (zh) | 2023-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9666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650040B2 (ja)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06391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39123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250017B2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317339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32362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022581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01750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864439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TWI794022B (zh) |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 |
JP200112192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90438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834464B2 (ja) | タイヤ | |
TW476716B (en) | A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
JP200315481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409893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686414B (zh) | 用于两轮式车辆的轮胎胎面 | |
JPH061119A (ja) | 氷雪路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3471396B2 (ja)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4750240B2 (ja) |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208702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18467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718663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226700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