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323B -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4323B TWI754323B TW109124052A TW109124052A TWI754323B TW I754323 B TWI754323 B TW I754323B TW 109124052 A TW109124052 A TW 109124052A TW 109124052 A TW109124052 A TW 109124052A TW I754323 B TWI754323 B TW I75432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layer
- patterned conductive
- layer
- patterned
- array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在基板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具有第一通孔的絕緣層、以及具有待移除部分及保留部分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形成覆蓋保留部分的圖案化光阻層,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待移除部分;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形成具有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且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以及形成畫素電極。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源極或汲極的厚度。此外,還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在使用聚合物穩定配向(Polymer Sustained Alignment,PSA)技術的顯示裝置的製造過程中,為了降低走線的電阻值,通常會在半導體層圖案的製程步驟之後,再進行一道通孔(VIA)光罩製程,以在閘極絕緣層上形成通孔。如此,可使得後續製作的第二導電層(Metal 2),經由通孔而與先前製作的第一導電層(Metal 1)電性連接,進而降低走線的電阻值。
另外,為了避免良率過低,若是第二導電層在進行圖案化後的斷線或是短路過多,則通常會對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rework step)。
然而,當進行重工步驟時,所使用的蝕刻液在移除第二導電層後,還會沿著閘極絕緣層的通孔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導電層,如此一來,將造成通孔下方的第一導電層被掏空,導致良率變差。
本發明提供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良率佳。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在基板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閘極;在基板上形成絕緣層,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於絕緣層上形成半導體圖案,且半導體圖案位於閘極的上方;於絕緣層中形成第一通孔,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在絕緣層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待移除部分及保留部分,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覆蓋保留部分,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待移除部分;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在基板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其中,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在基板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圖案化覆蓋層具有第二通孔,以暴露出汲極;以及在基板上形成畫素電極,畫素電極經由第二通孔而與汲極電性連接;其中,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源極或汲極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輔助部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轉接線的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轉接線的輔助部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共用電極,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橋接元件透過保留部分與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共用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閘極連接的閘極線,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閘極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轉接線在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形成圖案化覆蓋層的步驟包括:在基板上形成第一保護層、彩色濾光層、與第二保護層;以及對於第一保護層、彩色濾光層、與第二保護層進行圖案化製程。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包括:基板、位於基板上的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絕緣層、半導體圖案、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圖案化覆蓋層、以及畫素電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閘極。絕緣層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絕緣層具有第一通孔。半導體圖案位於絕緣層上、且位於閘極的上方。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圖案化覆蓋層具有第二通孔。畫素電極經由第二通孔與汲極電性連接。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源極或汲極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與源極或汲極的厚度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輔助部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轉接線的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轉接線的輔助部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源極連接的資料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共用電極;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橋接元件透過保留部分與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共用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閘極連接的閘極線;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閘極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轉接線在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至少具有以下的技術效果: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以包覆該通孔。如此,能夠防止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並且,能夠防止蝕刻液經由通孔而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由此,使得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具有較高的良率。另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可利用通孔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易於驅動,以及,縮減元件陣列基板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以包覆該通孔。如此,能夠防止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並且,能夠防止蝕刻液經由通孔而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
以下,配合圖1~圖6,說明本發明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以及元件陣列基板的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俯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可適用於顯示裝置10中。一般而言,顯示裝置10可包括:元件陣列基板100、相對於元件陣列基板100的對向基板(未繪示)、設置於元件陣列基板100與對向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未繪示,例如:液晶層、或有機發光元件層等)、以及用於驅動元件陣列基板100的驅動元件200。
圖1僅繪示了元件陣列基板100及驅動元件200,而省略顯示裝置10的其它構件,以利於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及驅動元件200的構造。
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具有基板110。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上,設置了轉接線gl、橋接元件BL以及閘極線GL,此處,僅是示意性地表示各條走線的設置方式,關於走線的詳細佈局方式,可根據設計需求而定。
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上,可設置多個畫素112,亦即,多個第一畫素112A(112)與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
驅動元件200可包括:晶片,所述晶片可藉由晶粒-軟片接合製程(Chip On Film,COF)與元件陣列基板100接合。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晶片也可藉由晶粒-玻璃接合製程(Chip On Glass,COG)、軟片式晶粒接合(Tape Automated Bonding,TAB)或其它方式與元件陣列基板100接合。
圖2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一畫素112A(112)的放大示意圖。在第一畫素112A(112)的周邊,還繪製了資料線DL、閘極線GL、轉接線gl、共用電極cl與共用電極圖案CL。
圖3A至圖3N為沿著圖2的剖面線A-A’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以下,配合圖2、圖3A~圖3N,以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方法。
首先,請參照圖2與圖3A,提供基板110。舉例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然而,基板110的材料也可以是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不透光/反射材料(例如:晶圓、陶瓷等)、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A,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閘極121c。此外,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包括:和閘極121c連接的閘極線GL、和閘極線GL平行而設置的共用電極cl (即,共用電極圖案CL)、以及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
基於導電性的考量,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材料可包括金屬,例如銅(Cu)、鋁(Al)、鉬(Mo)、鈦(Ti)、銀(Ag)、鉻(Cr)、或釹(Nd)、或上述金屬的任意組合之合金。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的氮化物、金屬的氧化物、金屬的氮氧化物、金屬與其它導電材料的堆疊層、或是其它具有導電性質之材料。
另外,關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或物理氣相沉積法,在基板110上形成導電層(未繪示);接著,利用微影製程,在導電層上形成圖案化光阻(未繪示);繼之,利用圖案化光阻作為罩幕,來對於導電層進行濕式或乾式蝕刻製程;之後,移除圖案化光阻,而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B,在基板110上形成絕緣層130,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的材料可包括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其組合。無機材料例如是(但不限於):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上述至少二種材料的堆疊層。有機材料例如是(但不限於):聚醯亞胺系樹脂、環氧系樹脂或壓克力系樹脂等高分子材料。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30可為單一膜層。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層130也可以由多個膜層堆疊而成。絕緣層13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物理氣相沉積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C,於絕緣層130上形成半導體圖案121d,且半導體圖案121d位於閘極121c的上方。關於半導體圖案121d的形成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在絕緣層130上形成一層半導體材料層(未繪示);接著,利用微影製程,在半導體材料層上形成圖案化光阻(未繪示);繼之,利用圖案化光阻作為罩幕,來對於半導體材料層進行濕式或乾式蝕刻製程;之後,移除圖案化光阻,以形成半導體圖案121d。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D,於絕緣層130中形成第一通孔131,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利用微影製程配合乾式蝕刻製程,來形成第一通孔131。舉例而言,在圖2的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可位在暴露出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位置。
然後,請參照圖3E,在絕緣層130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待移除部分(即,如圖3E所示的資料線DL、源極121a、汲極121b)及保留部分(即,如圖3E所示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該保留部分gla1填入該第一通孔131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40(即,如圖3E所示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3E,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可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其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即為填入第一通孔131中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並且,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為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
基於導電性的考量,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使用金屬,例如銅(Cu)、鋁(Al)、鉬(Mo)、鈦(Ti)、銀(Ag)、鉻(Cr)、或釹(Nd)、或上述金屬的任意組合之合金。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的氮化物、金屬的氧化物、金屬的氮氧化物、金屬與其它導電材料的堆疊層、或是其它具有導電性質之材料。另外,關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形成方法,可採用與上述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相同的形成方法,在此不予以重述。
然後,請參照圖3F,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該保留部分gla1。形成該圖案化光阻層150的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在基板110上形成光阻層(未繪示);然後,移除大部分的光阻層,保留位於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上方的光阻層,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150。
請參照圖3G,接著,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例如,可使用蝕刻液來去除該待移除部分。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沒有被圖案化光阻層150所覆蓋,被蝕刻液侵蝕而去除。並且,可注意到,由圖案化光阻層150所覆蓋的該保留部分gla1,在圖3G的步驟中沒有被去除,而被保留下來。
然後,請參照圖3H,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150,也就是,會暴露出該通孔131處的該保留部分gla1。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I,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源極121a、汲極121b與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其中,疊層部分gla2位於該保留部份gla1上。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其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該疊層部分,即為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請參照圖3I,第三圖案層160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設置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保留部分gla1上,並經由該保留部分gla1而電性連接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
承上述,如圖3F~圖3I所示的步驟,通常稱為重工步驟(rework step)。如圖3F所示,由於在保留部分gla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如此一來,如圖3G所示,例如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時,蝕刻液並不會經由第一通孔131而侵蝕位於下方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結果是,可大幅地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良率。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說,在進行圖3I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製作時,可以使用與圖3E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當然,也可以使用與圖3E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不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
另外,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可大於、小於、或等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
再者,請參照圖2與圖3I,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或主要部gla2的線寬W1,小於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線寬W2,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另外,如圖2所示,可看出,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面積,大於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的面積;並且,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的面積,大於通孔131的面積。
還可注意到,源極121a、汲極121b、閘極121c、與半導體圖案121d構成第一畫素112A的主動元件121(即,薄膜電晶體),且絕緣層130夾設於閘極121c與半導體圖案121d之間。
接著,請參照圖3J~圖3M,在基板110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170 (如圖3M所示),該圖案化覆蓋層170具有第二通孔174,以暴露出該汲極121b。
請先參照圖3J~圖3L,在基板110上依序形成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保護層171例如是藉由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法或其他合適的薄膜沈積技術而製作,且使用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是其組合等的介電材料。彩色濾光層172可以包括紅色濾光圖案、綠色濾光圖案以及藍色濾光圖案。平坦化層173可以使用透光的有機材料或是無機材料。
請再參照圖3M,在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中形成第二通孔174,以暴露出汲極121b。也就是說,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並且,在圖案化覆蓋層170中形成第二通孔174。
接著,請參照圖3N,在基板110上形成畫素電極122,畫素電極122經由第二通孔174與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汲極121b電性連接。
畫素電極122可以是透明導電層。畫素電極12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在經過上述的圖3A~圖3N的步驟之後,完成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
請再參照圖3N,可注意到,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與該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或源極121a、或汲極121b的厚度。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1(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或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1-T2≦10,000Å
200Å≦T1-T3≦10,000Å
200Å≦T1-T4≦10,000Å。
承上述,在圖2、圖3A~圖3N的實施例中,由於在進行重工步驟時,先在保留部分gla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如此,當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時,蝕刻液並不會沿著第一通孔131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因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造良率。
以下,配合圖式,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100的結構。請參照圖1、圖2與圖3N,元件陣列基板100包括:多條資料線DL和多條閘極線GL。多條資料線DL和多條閘極線GL設置於基板110上。多條資料線DL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多條閘極線GL第二方向y上排列,其中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交錯。舉例而言,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可垂直。另外,資料線DL與閘極線GL屬於不同的膜層。舉例而言,閘極線G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資料線D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
請參照圖1與圖2,第一畫素112A (112)包括:主動元件121及畫素電極122。主動元件121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資料線DL及對應的一條閘極線GL,且畫素電極122電性連接至主動元件121。
舉例而言,主動元件121可以是薄膜電晶體,此薄膜電晶體具有源極121a、汲極121b、閘極121c及半導體圖案121d,源極121a和汲極121b分別與半導體圖案121d的不同兩區電性連接,源極121a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資料線DL,閘極121c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閘極線GL,且汲極121b電性連接至畫素電極122。請參照圖2與圖3N,閘極121c和共用電極c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源極121a和汲極121b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
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還包括多條轉接線gl。多條轉接線gl設置於基板110上,且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請參照圖1、圖2與圖3N,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還包括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主要部gla(gla2)透過保留部分gla1而與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也就是說,請參照圖2,每一轉接線gl可包括主要部gla及輔助部glb,經由通孔131而彼此電性連接;也就是說,轉接線gl可包括:分別屬於不同層的圖案化導電層、且透過第一通孔131而彼此電性連接的主要部gla及輔助部glb。如此一來,可使轉接線gl具有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轉接線gl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請參照圖2、圖3E與圖3N,多條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多條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
請參照圖2與圖3N,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包括: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半導體圖案121d、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圖案化覆蓋層170、以及畫素電極122。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位於基板110上,且包括閘極121c。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還可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glb。
絕緣層130位於基板110上,且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一通孔131位於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位置處。
半導體圖案121d位於絕緣層130上,且位於閘極121c的上方。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gla1,保留部分gla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電性連接。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位於基板110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源極121a、汲極121b、與疊層部分gla2,該疊層部分gla2位於保留部分gla1上。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還可包括:與源極121a連接的資料線DL。
圖案化覆蓋層170具有第二通孔174。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可從圖3M與圖3N看出,第二通孔170形成在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中。畫素電極122經由第二通孔174與汲極121b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3N,可注意到,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保留部分(即,主要部gla1)與疊層部分(即,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T1(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或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121a的厚度T4。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外的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承上述,如圖3N所示,在通孔131的位置,設置了: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疊層部分gla2。保留部分gla1與疊層部分gla2的總厚度T1,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的厚度T4。如此一來,可利用通孔131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圖4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二畫素112B(112)的放大示意圖。在第二畫素112B(112)的周邊,還繪製了資料線DL、橋接元件BL、轉接線gl、閘極線GL、共用電極cl與共用電極圖案CL。
圖5A至圖5K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B-B’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以下,配合圖4、圖5A~圖5K,以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方法。
首先,請參照圖4與圖5A,提供基板110。舉例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然而,基板110的材料也可以是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不透光/反射材料(例如:晶圓、陶瓷等)、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A,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共用電極cl。此外,請參照圖4,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包括:和共用電極cl (即,共用電極圖案CL)平行而設置的閘極線GL、以及和閘極線GL連接的閘極121c。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B,在基板110上形成絕緣層130,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C,於絕緣層130中形成第一通孔131,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可位在暴露出共用電極cl的位置。
然後,請參照圖4與圖5D,在絕緣層130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待移除部分(即,如圖5D所示的資料線DL)及保留部分(即,如圖5D所示的橋接元件BL1)。該保留部分BL1填入該第一通孔131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即,如圖5D所示的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4與圖5D,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可包括:橋接元件BL1與資料線DL,其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即為填入第一通孔131中的橋接元件BL1,並且,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為資料線DL。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然後,請參照圖5E~圖5G,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該保留部分BL1,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
請參照圖5E,形成該圖案化光阻層150的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在基板110上形成光阻層(未繪示);然後,移除大部分的光阻層,保留位於該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上方的光阻層,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150。
請參照圖5F,接著,移除未被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即,資料線DL)。
然後,請參照圖5G,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150。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H,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其中,疊層部分BL2位於該保留部份BL1上。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橋接元件BL2與資料線DL,其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該疊層部分,即為橋接元件BL2。請參照圖5H,橋接元件BL2設置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保留部分BL1上,並經由該保留部分BL1而電性連接至共用電極cl。
如圖5E~圖5H所示的步驟,通常稱為重工步驟(rework step)。如圖5E所示,由於在保留部分BL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橋接元件BL1)。如此,如圖5F所示,例如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時,蝕刻液並不會經由第一通孔131而侵蝕位於下方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結果是,可大幅地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良率。
請參照圖5H,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進行圖5H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製作時,可以使用與圖5D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當然,也可以使用與圖5D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不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
另外,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可大於、小於、或等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請參照圖4與圖5H,橋接元件BL1或橋接元件BL2的線寬W3,大於共用電極cl的線寬W4,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如圖4與圖5H所示,可看出,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共用電極cl的面積,小於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橋接元件BL2的面積。並且,橋接元件BL的面積,大於通孔131的面積。
接著,請參照圖5I~圖5K,在基板110上依序形成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並且,對於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進行微影製程,進而形成圖案化保護層170。
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包括:該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與該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橋接元件BL1與橋接元件BL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1與橋接元件BL2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5-T6≦10,000Å 。
承上述,在圖4、圖5A~圖5K的實施例中,由於在進行重工步驟時,先在保留部分BL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橋接元件BL1)。如此,當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時,蝕刻液並不會沿著第一通孔131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共用電極cl)。因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造良率。
請參照圖1、圖4與圖5K,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共用電極cl。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BL2。橋接元件BL2透過保留部分BL1與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4,共用電極cl與畫素電極122部分地重疊,以形成儲存電容。舉例而言,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可排成多個畫素列,每一畫素列的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同一畫素列之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的多個共用電極cl可直接連接,以形成共用電極圖案CL。多個畫素列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
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中,可藉由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多個橋接元件BL,使多個畫素列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互相電性連接。也就是說,請參照圖4,在元件陣列基板100的俯視圖中,具有相同參考電位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與多個橋接元件BL,可交織成一個近似於網狀的導電圖案。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它實施例,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的多個共用電極cl,也可藉由其它排列方式的多個橋接元件而互相電性連接。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4與圖5K,共用電極c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多個橋接元件B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60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70。多個橋接元件BL可透過絕緣層130的多個第一通孔131,而電性連接至多個共用電極cl,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橋接元件BL可遮蔽相鄰之兩畫素電極122之間的間隙,因此,橋接元件BL也可稱遮光金屬(shielding metal),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5K,在本實施例中,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包括: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以及圖案化覆蓋層170。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包括共用電極cl。絕緣層130位於基板110上,且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從圖4與圖5K看出,第一通孔131位於共用電極cl的位置處。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保留部分BL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位於基板110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疊層部分BL2位於保留部分BL1上。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
請參照圖5K,可注意到,保留部分BL1與疊層部分BL2的總厚度T5(即,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6。
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4與圖5K,共用電極cl(共用電極圖案CL)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橋接元件BLl(包括保留部分BL1與疊層部分BL2)在與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橋接元件BL可透過第一通孔131與共用電極cl連接。
承上述,在通孔131的位置,設置了: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以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疊層部分gla2。該保留部分gla1與該疊層部分gla2的總厚度T1,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的厚度T4。如此一來,可利用通孔131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圖6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C-C’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與圖6,可看出: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以及圖案化覆蓋層170等結構。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包括:與閘極121c連接的閘極線GL。絕緣層130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注意到,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位在暴露出閘極線GL的位置。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保留部分gla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閘極線GL電性連接。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疊層部分gla2位於保留部分gla1上。主要部gla2透過保留部分gla1與閘極線GL電性連接。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
在本實施例中,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與該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
請參照圖6,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8。舉例而言,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7-T8≦10,000Å 。
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同時參照圖4與圖6,閘極線GL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保留部分gla1與疊層部分gla2)在與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可透過第一通孔131與閘極線GL連接。換句話說,閘極線GL可透過第一通孔131連接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而從第一方向x延伸至第二方向y。如此一來,可以僅在元件陣列基板100的一側設置驅動元件200(如圖1所示),就能利用閘極線GL在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上進行掃描,有助於縮減元件陣列基板100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在上述的元件陣列基板100中,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兩層導電層的多個實施例,亦即:如圖3N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與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如圖5K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橋接元件BL與共用電極cl;以及,如圖6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與閘極線GL,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上述這些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兩層導電層的實施方式,可以應用在同一個元件陣列基板中,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元件陣列基板中,可視設計需求而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及元件陣列基板,至少具有以下的技術效果: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如此,能夠避免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從而避免蝕刻液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藉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的製造良率。另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可利用通孔將不同膜層的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易於驅動,並且,能縮減元件陣列基板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顯示裝置
100:元件陣列基板
110:基板
112:畫素
112A:第一畫素
112B:第二畫素
121:主動元件
121a:源極
121b:汲極
121c:閘極
121d:半導體圖案
122:畫素電極
130:絕緣層
131:第一通孔
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50:圖案化光阻層
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170:圖案化覆蓋層
171:保護層
172:彩色濾光層
173:平坦化層
174:第二通孔
200:驅動元件
A-A’、B-B’、C-C’:剖面線
BL、BL1、BL2:橋接元件
CL:共用電極圖案
cl:共用電極
DL:資料線
GL:閘極線
gl:轉接線
gla、gla1、gla2:主要部
glb:輔助部
T1~T8:厚度
W1、W2、W3、W4:線寬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一畫素的放大示意圖。
圖3A至圖3N為沿著圖2的剖面線A-A’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二畫素的放大示意圖。
圖5A至圖5K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B-B’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C-C’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圖。
100:元件陣列基板
110:基板
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121a:源極
121b:汲極
121c:閘極
121d:半導體圖案
122:畫素電極
130:絕緣層
131:第一通孔
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170:圖案化覆蓋層
171:保護層
172:彩色濾光層
173:平坦化層
A-A’:剖面線
DL:資料線
gla、gla1、gla2:主要部
glb:輔助部
T1~T4:厚度
Claims (13)
-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閘極;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絕緣層,以覆蓋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於該絕緣層上形成一半導體圖案,且該半導體圖案位於該閘極的上方;於該絕緣層中形成一第一通孔,以暴露出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在該絕緣層上形成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一待移除部分及一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該第一通孔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覆蓋該保留部分,且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該待移除部分;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三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源極、一汲極與一疊層部分,其中,該疊層部分位於該保留部分上;在該基板上形成一圖案化覆蓋層,該圖案化覆蓋層具有一第二通孔,以暴露出該汲極;以及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畫素電極,該畫素電極經由該第二通孔而與該汲極電性連接; 其中,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轉接線的一輔助部,該疊層部分包括該轉接線的一主要部,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輔助部電性連接,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共用電極,該疊層部分包括一橋接元件,該橋接元件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共用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閘極連接的一閘極線,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閘極線電性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轉接線的該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該轉接線的該輔助部的線寬。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該共用電極的線寬。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閘極線在一第一方向上延伸,該轉接線在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一第二方向上延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圖案化覆蓋層的步驟包括: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一保護層、一彩色濾光層、與一第二保護層;以及對於該第一保護層、該彩色濾光層及該第二保護層進行圖案化製程。
-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閘極;一絕緣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絕緣層覆蓋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該絕緣層具有一第一通孔;一半導體圖案,位於該絕緣層上,該半導體圖案位於該閘極的上方;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一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該第一通孔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一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源極、一汲極、與一疊層部分,該疊層部分位於該保留部分上;一圖案化覆蓋層,具有一第二通孔;以及一畫素電極,經由該第二通孔與該汲極電性連接;其中,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轉接線的一輔助部,該疊層部分包括該轉接線的一主要部,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輔助 部電性連接,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共用電極,該疊層部分包括一橋接元件,該橋接元件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共用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閘極連接的一閘極線,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閘極線電性連接。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與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轉接線的該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該轉接線的該輔助部的線寬。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源極連接的一資料線。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該共用電極的線寬。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閘極線在一第一方向上延伸,該轉接線在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一第二方向上延伸。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30565.8A CN112909018B (zh) | 2019-12-04 | 2020-11-24 | 元件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943450P | 2019-12-04 | 2019-12-04 | |
US62/943,450 | 2019-12-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2885A TW202122885A (zh) | 2021-06-16 |
TWI754323B true TWI754323B (zh) | 2022-02-01 |
Family
ID=7751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7074A TWI733462B (zh) | 2019-12-04 | 2020-05-22 | 畫素陣列基板 |
TW109124052A TWI754323B (zh) | 2019-12-04 | 2020-07-16 |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
TW109127043A TWI747428B (zh) | 2019-12-04 | 2020-08-10 | 顯示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7074A TWI733462B (zh) | 2019-12-04 | 2020-05-22 | 畫素陣列基板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27043A TWI747428B (zh) | 2019-12-04 | 2020-08-10 | 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3) | TWI733462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42341A (en) * | 2009-05-22 | 2010-12-01 | Au Optronics Corp | Active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1327512A (zh) * | 2011-12-30 | 2013-07-0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面板之陣列基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US20150311237A1 (en) * | 2014-04-29 | 2015-10-29 | Lg Display Co., Ltd. | Rework method of array substrat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array substrate formed by the method |
TW201601292A (zh) * | 2014-06-17 | 2016-0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製作顯示面板之方法 |
CN105655346A (zh) * | 2014-11-28 | 2016-06-08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 |
TW201624086A (zh) * | 2014-12-25 | 2016-07-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53517B (zh) * | 2008-08-26 | 2014-09-21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液晶顯示裝置之畫素陣列基板 |
TWM371907U (en) * | 2009-08-05 | 2010-01-01 | Wintek Corp | Pixel array and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TWI395007B (zh) * | 2009-09-30 | 2013-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扇出線路以及顯示面板 |
TW201124784A (en) * | 2010-01-13 | 2011-07-16 | Century Display Shenzhen Co | Double gate pixel array substrate |
TWI424235B (zh) * | 2010-03-15 | 2014-01-21 | Au Optronics Corp | 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
TWM432061U (en) * | 2012-01-05 | 2012-06-21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Pixel array substrate |
TWI494675B (zh) * | 2012-08-17 | 2015-08-01 | Au Optronics Corp | 立體顯示面板、顯示面板及其驅動方法 |
TWI572963B (zh) * | 2014-02-12 | 2017-03-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TWI561905B (en) * | 2016-01-04 | 2016-12-11 | Au Optronics Corp | Pixel structure |
US9927666B2 (en) * | 2016-04-20 | 2018-03-27 | a.u. Vista Inc.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
KR102684946B1 (ko) * | 2016-12-30 | 2024-07-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TWI637624B (zh) * | 2017-05-09 | 2018-10-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陣列 |
TWI648800B (zh) * | 2017-08-03 | 2019-01-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畫素結構 |
-
2020
- 2020-05-22 TW TW109117074A patent/TWI733462B/zh active
- 2020-07-16 TW TW109124052A patent/TWI754323B/zh active
- 2020-08-10 TW TW109127043A patent/TWI74742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42341A (en) * | 2009-05-22 | 2010-12-01 | Au Optronics Corp | Active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1327512A (zh) * | 2011-12-30 | 2013-07-0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面板之陣列基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US20150311237A1 (en) * | 2014-04-29 | 2015-10-29 | Lg Display Co., Ltd. | Rework method of array substrat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array substrate formed by the method |
TW201601292A (zh) * | 2014-06-17 | 2016-0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製作顯示面板之方法 |
CN105655346A (zh) * | 2014-11-28 | 2016-06-08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 |
TW201624086A (zh) * | 2014-12-25 | 2016-07-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3198A (zh) | 2021-06-16 |
TWI747428B (zh) | 2021-11-21 |
TW202122885A (zh) | 2021-06-16 |
TWI733462B (zh) | 2021-07-11 |
TW202122896A (zh) | 2021-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21261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8563980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 |
KR101434452B1 (ko) | 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CN100499084C (zh) | 有源矩阵基片、显示装置及制造有源矩阵基片的方法 | |
US5555112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multilayer gate busline composed of metal oxide and semiconductor | |
JP5275517B2 (ja) | 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 |
CN109037233B (zh)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KR20040061787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
KR100558714B1 (ko) |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2909018B (zh) | 元件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I754323B (zh) |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 |
EP4207969A1 (en) | Display device | |
KR20130010774A (ko) | 박막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
JP2010210713A (j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0635946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0897720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KR101172666B1 (ko) |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20090065645A (ko) | 평판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KR100614459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 제조방법 | |
KR101252480B1 (ko) |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7276195A (zh) |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
KR102156346B1 (ko) |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
KR101350409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0783696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0904527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