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542313B - Adhesive cleaner for flat surface - Google Patents

Adhesive cleaner for flat surfa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313B
TWI542313B TW101123929A TW101123929A TWI542313B TW I542313 B TWI542313 B TW I542313B TW 101123929 A TW101123929 A TW 101123929A TW 101123929 A TW101123929 A TW 101123929A TW I542313 B TWI542313 B TW I5423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cleaner
flat surface
sheet
di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1200A (zh
Inventor
Teiji Sakashita
Satoshi Taguchi
Aya Nagatomo
Original Assignee
Nitoms Kk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oms Kk,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oms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1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1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3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5/00Domestic clean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5/00Domestic clean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L25/005Domestic clean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sing adhesive or tacky surfaces to remove dirt, e.g. lint rem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7/00Clean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single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08B7/0028Clean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single group in this subclass by adhesive surface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Description

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去除灰塵或污垢之黏著清潔器,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用以自設置於可攜式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或高功能行動電話中之顯示面/輸入面之類的平滑之平板表面去除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的黏著清潔器。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2011年7月26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163521號之優先權,且將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作為參照而併入本說明書中。
近年來,可攜式PC或高功能行動電話例如筆記型電腦、平板型電腦、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攜帶式資訊終端)、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之類之可攜式機器正迅速普及。於該等可攜式機器中,典型而言設置有包含液晶面板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之顯示部(顯示器)。該顯示部之表面(顯示面)典型而言包含高強度之玻璃製或合成樹脂(塑膠)製之平滑之平板。
然而,由於此種可攜式機器係使用者根據其生活方式或業務方式而日常攜帶使用者,故而容易附著灰塵或污垢,尤其是手垢、化妝品、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尤其是於最近之可攜式機器中,有以觸控面板方式構築而使上述顯示部亦作為輸入部發揮功能者。於該觸控面板方式之顯示部/輸入部中,由於使用者係以手指直接觸摸平板表面 (顯示面),故而更容易附著手垢、皮脂等有機物。因此,對於構成此種機器之顯示部/輸入部之平板表面(顯示面),期待一種不僅可迅速且簡易地去除塵土或灰塵,且尤其是可迅速且簡易地去除手垢或皮脂之類之包含有機物的污垢之清潔機構(清潔器)。
先前,作為去除該顯示面之污垢而使其潔淨之機構,係利用紙或織布、不織布製之拭布。然而,拭布雖然使用較方便,但會因連續地使用而逐漸蓄積油污,故而必需定期進行清洗或更換新品,較為麻煩。
此外,亦存在藉由使適當之材料(例如海綿或紗布)中包含適當之清洗劑並擦拭平板表面(顯示面)而去除包含有機物之污垢或塵土、灰塵的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然而,清洗劑之操作必需謹慎,並且亦存在由於剛擦拭後平板表面濕潤故而難以操作觸控面板之虞。又,亦可想到由於清洗劑殘留於平板表面而使該平板表面受到影響的問題。因此,期待一種使用清洗劑以外的簡易且確實之除污(清潔)機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表專利公報2009-5031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案公開2004-237023號公報
本發明係為解決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創造者,其目的在於 提供一種清潔器,其不僅可簡易且高效率地去除上述可攜式機器中之顯示部/輸入部(觸控面板部)之類的平滑之平板表面(顯示面)上所附著的塵土或灰塵,且亦可簡易且高效率地去除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例如手垢、化妝品、皮脂污垢)。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包括包含再剝離性之黏著劑之黏著體,且係用於藉由使上述黏著體接觸具有平滑表面之平板的該平滑之平板表面,而去除附著於該平板表面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於較佳之一態樣中,本發明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包括支持上述黏著體之支持體。
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除污用具)之特徵在於:藉由包含再剝離性之黏著劑之黏著體而去除平板表面之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例如人的手垢或皮脂污垢、或者化妝品)。根據該構成之清潔器,係藉由使上述黏著體接觸平板表面,而將該平板表面所附著的灰塵或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例如人的手垢或皮脂污垢)捕捉於黏著體中且自平板表面去除。因此,無需如上述使用清洗劑之情形般進行繁雜之操作(例如製備含有清洗液之組成液),可容易地去除平板表面之污垢,尤其是人的皮脂污垢。
因此,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係用於將包含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之顯示面(於觸控面板方式等中,亦稱為輸入面)作為平滑之平板表面的可攜式機器之該顯 示面上所附著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去除。又,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可較佳地用於去除作為包含有機物之污垢的尤其是人的皮脂污垢。
再者,於「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中,如上所述包含由皮膚分泌之皮脂,故而可知亦可包含鈉或鉀、及該等之鹽等無機物。
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的較佳之一態樣的特徵在於:包括支持上述黏著體之支持體,且該支持體係構成為一面將上述黏著劑按壓於上述平板表面,一面可沿該平板表面轉動上述黏著體之方式保持該黏著體。
根據該構成之清潔器,藉由使支持體轉動,可高效率地去除特定面積的平滑之平板表面之污垢(尤其是人的手垢或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
較佳為該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特徵在於:上述支持體形成為圓筒狀,於該圓筒狀支持體之外周面包括上述黏著體,且此處該圓筒狀支持體之外徑係設計為至少4 mm以上。
根據包括此種圓筒狀支持體之所謂輥形狀清潔器,藉由使該支持體在平板表面上於特定方向上轉動(旋轉移動或滾動),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特定面積的平滑之平板表面之污垢。再者,雖然先前以來黏著式之清潔器一直在使用(例如參照上述專利文獻2),但該先前之輥形狀清潔器係用於清掃地板或地毯,而並非清潔如上所述之可攜式機器(例如PDA或平板型電腦)之觸控面板面(顯示部/輸入部)之 類的平滑之平板表面。
又,較佳為該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特徵在於:上述黏著體係構成為黏著片材捲筒,該黏著片材捲筒包含片狀之基材,係藉由於該片狀基材之一面保持上述黏著劑而形成黏著片材,且以該黏著劑作為外側捲繞而成。片狀基材較佳為包含合成樹脂、不織布或紙。
該構成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係使用捲繞之黏著片材捲筒之外周面進行平板表面之除污,並且根據使用頻度或構成該外周面之黏著體上所附著的灰塵或污垢之程度而自該片材捲筒去除(剝離)經用於除污的外周部分,可容易地將該外周面更新為露出未經使用之黏著劑之面。因此,可一直維持所期望之除污性能。
較佳為本發明所提供之黏著片材捲筒構成為可抑制拖軌現象。此處所謂拖軌現象,係指當在清潔對象面(對於本發明而言為平滑之平板表面)上使黏著片材捲筒於與捲繞方向相反之方向(即捲繞之黏著片材產生剝離之方向)上轉動(旋轉)時,黏著片材以捲筒外周面之端部為起點而呈帶狀地附著於清潔對象面上之現象。
由於可抑制拖軌現象之產生,故而可使黏著片材捲筒在平滑之平板表面上無應力地順暢地轉動,因此可高效率且迅速地去除該平板表面上之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又,可防止因產生拖軌現象而導致的黏著片材之浪費(即因黏著體於平滑之平板表面之無意之附著而導致的黏著片材之浪費)。
又,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的較佳之另一態樣的特徵在於:上述黏著劑為丙烯酸系黏著劑、天然橡膠系黏著劑或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
藉由採用該等種類之黏著劑,可高效率地去除有機物之污垢(尤其是皮脂污垢)。
又,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的較佳之另一態樣的特徵在於:上述黏著體之黏著力以基於JIS Z0237所規定之180°剝離試驗的測定值計為1~7 N/25 mm。
藉由具有如此之黏著力,可抑制清潔器本身過度緊貼於平板表面,並且可自平滑之平板表面高效率地去除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因此,可較佳地用於可攜式機器(例如平板型電腦或PDA)之平板表面(典型而言為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之平滑之顯示面)的除污。
以下,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本說明書中特別言及之事項以外的實施本發明必需之事項可理解為業者基於該領域中之先前技術而得的設計事項。本發明可基於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及該領域中之技術常識而實施。
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與用於清掃地板或地毯的先前之黏著清潔器不同,其係特徵在於可較佳地用於去除各種可攜式機器之顯示面之類的平滑之平板表面的污垢之清潔器。
關於本發明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使用對象,只要 為平滑之平板表面(典型而言為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之平板之表面)則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液晶顯示器或有機EL顯示器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作為較佳例。或者,櫥窗玻璃、玻璃桌及展示櫃等之表面亦為包含於此處所謂之「平滑之平板表面」中之例。
作為本發明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的較佳之使用對象,可列舉各種可攜式機器之表面(尤其是顯示面/輸入面)。此處之可攜式機器係指於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平滑之平板表面(即可應用本發明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表面)的可攜帶之機器,並不限定於特定之機器。例如各種尺寸之筆記型電腦、平板型電腦、電子記事本等PDA(攜帶式資訊終端)、智慧型手機等行動電話及攜帶式遊戲機等均包含於可攜式機器中。
關於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形狀,只要包括包含再剝離性之黏著劑之黏著體,且可藉由使該黏著體接觸平滑之平板表面而去除該表面上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尤其是人的皮脂或手垢),則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將黏著體與支持該黏著體之支持體積層為層狀(單層或多層)的片材形狀或貼片形狀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較佳為包括形成為圓筒狀之支持體(卷芯),且包括形成為捲筒形狀之黏著體。以下,一面參照圖1~4,一面對該較佳之形態的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10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係用於去除具備平滑之平板表面2之可攜式機器1的該平板表面(此處為構成 觸控面板之顯示部)2之污垢。此處,可攜式機器1係外表面整體包含矽酸鋁玻璃等平滑之強化玻璃之平板型電腦。
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包括:形成為圓筒狀之支持體(卷芯)20、捲繞於該支持體20之外周面的捲筒形狀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及以可轉動之方式安裝有該支持體20及黏著體30的棒狀之握持構件40。握持構件40之與把手42側為相反側的可旋轉之前端旋轉軸部44係貫通圓筒狀支持體20之中心孔20A而安裝。
根據該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係如圖1~3所示般,當操作者(未圖示)握持著握持構件40對清潔器10施加特定之外力時,該外力自握持構件40經由前端旋轉軸部44傳遞至支持體20,使配置於該支持體20之外周面的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接觸平板表面2,一面以適度之按壓力進行按壓,一面使上述黏著體30沿該平板表面2於特定之方向上轉動。此時,藉由黏著體30之黏著力等,平板表面2上所存在之灰塵及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尤其是人的手垢或皮脂移動至黏著體30,即收納至黏著體30側。藉此,可沿黏著體30之轉動方向高效率且迅速地進行平板表面2之清潔(除污)。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係用於去除(清潔)可攜式機器1等之平滑之平板表面2上所附著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之目的者,但使用者實際使用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的態樣(即如上所述般操作者握持著握持構件40進行操作)與使用用於去除地毯或地板之塵土或灰塵的先前之輥形狀清潔 器的態樣相同,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使用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
較佳為每隔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之大致一周之長度設置切斷用切口(未圖示)。該切口係用於在連續地使用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後,高效率地將清潔(污垢去除)性能降低之黏著體外周面(作業面)更新的切斷機構,例如可為排列有長孔或波形之切縫者、打孔眼線等間斷切縫等。較佳為以將片狀黏著體30沿寬度方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橫切之方式設置上述切口。或者,黏著體外周面(作業面)之更新並不限定於上述切斷機構,例如亦可於相對於黏著片材捲筒30之片材捲取方向交叉之方向(典型而言為相對於上述寬度方向以30~60°之角度相交之方向)螺旋狀地形成打孔眼線等間斷切縫。此外,亦可代替打孔眼線等間歇切縫而於構成黏著片材捲筒30之片狀黏著體30上以特定間隔設置切縫(連續之切口)。根據該形態,可藉由將預先於捲筒捲取方向上以特定間隔完全地切斷之狀態的黏著體外周面(作業面)剝除,而容易地更新該作業面。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之支持體20,就成本及廢棄處理之容易性、緩衝性等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紙製(典型而言為硬紙板製)者。或者亦可為包含其他材質(例如聚烯烴系等合成樹脂)之支持體20。
圓筒狀支持體20之尺寸可根據使用對象品(例如可攜式機器)所具備的平滑之平板表面之形狀或大小(例如A4尺寸、A5尺寸、A6尺寸、B4尺寸、B5尺寸或B6尺寸之顯示 部)而不同,並無特別限制,但支持體之直徑(稱為外徑。以下相同)較適當為至少4 mm以上,較佳為10 mm以上(例如為20 mm以上)。於使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形成為小型(例如鋼筆尺寸)之情形時,支持體之直徑亦可為未達4 mm,例如可設為1~3 mm左右。另外,將該支持體20與配置於該支持體20之外周面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合併之輥的直徑較適當為50 mm以下,較佳為35 mm以下(但是並不排除以輥直徑計大於50 mm之直徑者)。藉由採用上述數值範圍內之直徑的圓筒狀支持體20及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可對如圖1所例示的可攜式機器1所具備之攜帶尺寸(例如A4~A6或B5~B6尺寸)之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的平滑之平板表面(典型而言為顯示面/輸入面)高效率且迅速地進行清潔(除污)。
再者,亦可為不使用支持體(卷芯)20而僅將黏著體30捲繞為捲筒狀而成的所謂無芯式(core-less type)之黏著片材捲筒。於該情形時,將上述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配置於包含黏著體30之捲筒之中心即可。
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為包含長條片狀(帶狀)基材36、及於該基材36之一面36A上保持黏著劑而形成之黏著劑層32的雙層結構,係構成為使該黏著劑層32之外表面(即黏著面)32A朝向外側(即捲筒之外周側)而以捲筒狀捲繞於支持體20之周圍。
基材36典型而言包含各種合成樹脂、不織布或紙。又,亦可為布、橡膠片材、發泡體片材、金屬箔及該等之複合 體等。
作為合成樹脂之例,可列舉:聚烯烴(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氯乙烯樹脂、乙酸乙烯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樹脂及氟樹脂等。尤其可較佳地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製之基材。又,作為紙,可例示:和紙、牛皮紙、玻璃紙、道林紙、合成紙及面塗紙等。作為布之例,可列舉單獨之各種纖維狀物質、或藉由混紡等所得之織布或不織布等。作為上述纖維狀物質,可例示:棉、人造纖維、馬尼拉麻、紙漿、嫘縈、乙酸纖維、聚酯纖維、聚乙烯醇纖維、聚醯胺纖維及聚烯烴纖維等。作為橡膠片材之例,可列舉天然橡膠片材及丁基橡膠片材等。作為發泡體片材之例,可列舉發泡聚胺基甲酸酯片材、發泡聚氯丁二烯橡膠片材等。作為金屬箔之例,可列舉鋁箔、銅箔等。於基材36中亦可視需要調配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等)、抗老化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潤滑劑、塑化劑、著色劑(顏料、染料等)等各種添加劑。
又,亦可對基材36之背面36B實施聚矽氧系剝離劑之塗附等用以將黏著片材捲筒30之回捲力調節為適當之範圍內的表面處理(典型而言為防止回捲力過高之剝離處理)。
基材36之厚度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而言,較適當為將基材36之厚度設為約20 μm~200 μm(典型而言約30 μm~100 μm)左右。
作為此處所揭示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10之黏著體30(黏著劑層32),較佳為具備適於如下目的之黏著力:使用者施加適當之按壓力(例如操作者對清潔器施加100~1200 g(典型而言為200 g~500 g)之按壓力),並且使清潔器10接觸作為清潔對象之平板表面2,使該清潔器以例如0.1 m~0.5 m/秒般適當之移動速度(於為輥形狀清潔器之情形時為轉動速度)於特定之方向上移動,同時使該平板表面2上所附著的灰塵或污垢(尤其是包含有機物之污垢)收納至黏著體30側。
雖並無特別限定,但黏著體以基於JIS Z0237所規定之180°剝離試驗的測定值計,較適當為1~7 N/25 mm左右,較佳為1.3~6.5 N/25 mm左右之黏著力。藉由具有此種黏著力,可兼顧平板表面2上之清潔器10(即黏著體30)之順暢之移動(轉動)與穩定之污垢去除能力。或者,亦可重視操作性(典型而言為低轉動阻力性)而將上述黏著力設為0.05 N/25 mm以上(例如為0.1 N/25 mm以上,典型而言為0.5 N/25 mm以上)左右。若為過度低於該等級之黏著力,則清潔器10原本所要求之污垢或灰塵之去除性能降低,故而不佳。另一方面,若黏著力過度高於上述等級,則作為對象之平滑之平板表面上之清潔器10(黏著體30)之移動或自該平板表面2之脫離變困難,故而不佳。
又,於此處所揭示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中,為抑制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30於平滑之平板表面(例如包含矽酸鋁玻璃等玻璃或合成樹脂之平板表面)2上之拖軌現象之 產生,較佳為協調黏著力(例如基於上述180°剝離試驗之測定值為1~7 N/25 mm)與回捲力。此處所謂回捲力,係指用以將黏著片材自黏著片材捲筒拉出所需之力(即亦可理解為對回捲之阻力、對基材36之背面36B之黏著力)。例如,若為與黏著力相比回捲力過低之設定,則存在於使黏著片材捲筒30於平滑之平板表面2上轉動時,回捲力弱於黏著體30與平板表面2之間之黏著力而產生拖軌現象之虞,故而不佳。另一方面,於回捲力過高之情形時,黏著片材之順暢之拉出較困難,故而仍不佳。
再者,可以如下之方式對回捲力進行評價。即,可藉由如下操作求出回捲力:將黏著片材捲筒30放置於特定之拉伸試驗機上,並於大氣壓條件(例如溫度為23℃,相對濕度為50%之空氣中)下,將捲繞之黏著片材之外周側前端安裝於試驗機之夾頭上並以特定之速度(例如300 mm/分)進行拉伸,藉此使黏著片材捲筒30沿切線方向回捲,將此時之回捲力換算為黏著劑層32之每特定寬度(例如150 mm)之值(N/150 mm)。例如較佳為回捲力為0.5~2.5 N/150 mm左右者。
黏著劑層32之厚度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而言,較適當為將黏著劑層32之厚度設為大致30 μm~300 μm(典型而言大致50~150 μm)左右。有黏著劑層32之厚度越厚,則將所捕捉之皮脂等成分收納至黏著劑層中之量越多,且污垢捕捉能力之恢復性越提高之傾向。或者,於使黏著劑層32變薄之情形時,可實現輕量化、小型 化,並提高操作性或攜帶性。
再者,黏著劑層32可形成於基材36之一表面之所有範圍上,或者如圖2所示,亦可沿基材20之寬度方向之兩端具有未形成黏著劑層32之非黏著部(乾邊)37、38。典型而言,黏著劑層32係均勻且連續地形成(遍塗)於基材36之所有範圍或如圖2所示殘留非黏著部37、38之範圍。
繼而,一面參照圖5一面對第2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包括:大致球狀之黏著體30、支持黏著體30之一部分(典型而言為上方)之支持體20、及與支持體20連接之握持構件40。黏著體30可為僅包含黏著劑之球體,亦可為於中空或實心之球狀基材之表面形成有黏著劑層者。支持體20具有沿黏著體30之球形狀之曲面,且以可轉動之方式支持黏著體30。支持體20之形狀亦可為碗狀。握持構件40為棒狀長條構件,其一端固定於支持體20上,於另一端設置有把手42。根據該構成,若操作者(未圖示)握持清潔器10之把手42,使球狀之黏著體30於可攜式機器1之平板表面2上之所期望之方向(圖5中箭頭所表示之方向)上移動(轉動),則黏著體30捕捉存在於平板表面2上之灰塵或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如此,可高效率且迅速地進行平板表面2之清潔(除污)。具有球形狀之黏著體30之直徑並無特別限定,較適當為設為5 mm~50 mm(例如為10 mm~40 mm,典型而言為20 mm~30 mm)左右。再者,對於除上述以外之事項,可設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基本相同,故而此處不再重複進行說明。
再者,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例如亦可僅由黏著體所構成。作為此種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例如可列舉僅由球形狀或圓柱形狀、六面體狀(例如長方體狀)等之黏著體所構成的清潔器。或者亦可為包含上述球形狀等之黏著體、及支持該黏著體之支持體者。該支持體可為直接或間接地連接(連結或可裝卸地連接)於上述黏著體者。作為此種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例如可列舉於棒狀支持體之一端固定有圓柱形狀或長方體狀之黏著體者。此外,亦可為包括平面狀支持體,於其單面設置有包含黏著體之黏著劑層,於其相反面設置有固持器者。該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固持器可為形成為帶狀並使其兩端固定於支持體上者。操作者可藉由將手之至少一部分(典型而言為數根手指)插入且保持於由固持器及支持體所形成之環內而操作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或者進而亦可為包括使片狀黏著劑層複數積層而成之積層物(黏著體),並藉由支持體而支持該積層物者。上述積層物至少可包含第1層及第2層。根據該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於進行使用,結果位於最外部之黏著劑層(第1層)之污垢去除性能降低之情形時,剝離該黏著劑層(第1層)而使與第1層不同之黏著劑層(第2層)露出,並可藉由該第2層進行污垢去除。於該黏著劑層(第1層)之背面亦可設置包含PET膜等之片狀之基材,亦可對該基材之一表面(例如與第2層之表面抵接之表面)進行聚矽氧系之剝離處理。
只要具有如上所述之對於本發明之目的較佳之黏著力,且適於可簡易且高效率地去除平滑之平板表面2上所附著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例如人的手垢或皮脂污垢、或者化妝品成分之附著),則構成黏著體30(黏著劑層32)之黏著劑之組成(成分)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較佳之黏著劑,例如可列舉各種溶劑系黏著劑及水系(乳液系)黏著劑等。為去除人的皮脂污垢,尤佳為溶劑系黏著劑。
按基底聚合物分類,作為較佳之黏著劑,可列舉:丙烯酸系黏著劑、天然橡膠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及聚矽氧系黏著劑等。尤佳為丙烯酸系黏著劑、天然橡膠系黏著劑及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
其中,黏著劑係較佳為含有丙烯酸系聚合物作為基底聚合物(聚合物成分中之主成分,主要黏著性成分)之丙烯酸系黏著劑。此處所謂「丙烯酸系聚合物」,典型而言係指藉由使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為主單體,並可進而含有與該主單體具有共聚性之副單體之單體原料(單一單體或單體混合物)聚合而合成的聚合體(共聚物)。再者,所謂「(甲基)丙烯酸酯」,意指包括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同樣地,「(甲基)丙烯醯基」意指包括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酸」亦指包括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式:CH2=CR1COOR2 所表示之化合物。
此處,上述式中之R1為氫原子或甲基。又,R2為碳原子數為1~20之烷基(以下有時將此種碳原子數之範圍表示為「C1-20」)。就黏著劑之貯存模數等觀點而言,亦可為R2為C1-14(例如C1-10)之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再者,上述烷基可為直鏈狀或分支狀。
作為上述具有C1-20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其中較佳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及丙烯酸異壬酯。例如可製成使該等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以合計超過50質量%(例如為60質量%以上且99質量%以下,典型而言為70質量%以上且98質量%以下)之比例共聚 而成之丙烯酸系聚合物。
為提高低轉動阻力性等各性質,用於聚合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單體原料除了主單體以外亦可包含可與主單體共聚之副單體作為共聚單體單元。再者,該副單體不僅包含單體亦包含低聚物。
作為上述副單體,可列舉具有官能基之單體(以下亦稱為含官能基之單體)。該含官能基之單體係為將交聯點導入丙烯酸系聚合物中,提高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凝聚力而添加者。作為此種含官能基之單體,可列舉:含羧基之單體、含酸酐基之單體、含羥基(hydroxyl)之單體、含醯胺基之單體、含胺基之單體、含環氧基(縮水甘油基)之單體、含烷氧基之單體及含烷氧基矽烷基之單體。該等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其中,就可較佳地將交聯點導入丙烯酸系聚合物中,又,可進一步提高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凝聚力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含羧基、羥基、環氧基等官能基之單體,更佳為含羧基之單體或含羥基之單體。
作為含羧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甲基)丙烯酸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羧基戊酯等乙烯性不飽和單羧酸,伊康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檸康酸等乙烯性不飽和二羧酸等。其中,較佳為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尤佳為丙烯酸。
作為含酸酐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順丁烯二酸酐、伊康酸酐等上述乙烯性不飽和二羧酸等之酸酐等。
作為含羥基(hydroxyl)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類,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乙烯醇、烯丙醇、2-羥基乙基乙烯基醚、4-羥基丁基乙烯基醚、二乙二醇單乙烯基醚等不飽和醇類等。
作為含醯胺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等。
作為含胺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胺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胺基乙酯等。
作為含環氧基(縮水甘油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縮水甘油酯及烯丙基縮水甘油醚等。
作為含烷氧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
作為含烷氧基矽烷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及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等。
於將上述含官能基之單體用作構成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單 體之情形時,較佳為於用以聚合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單體原料中調配上述含官能基之單體(較佳為含羧基之單體)1~10質量%(例如為2~8質量%,典型而言為3~7質量%)。
又,為提高丙烯酸系聚合物之凝聚力等,亦可含有除上述含官能基之單體以外之單體作為副單體。作為此種單體,例如可列舉: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系單體;苯乙烯、取代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等。
其中,作為丙烯酸系聚合物,較佳為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丁酯及丙烯酸異壬酯等各種丙烯酸酯作為主單體成分,於該主單體成分中混合丙烯酸、丙烯酸羥基乙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含官能基之單體成分,或者進而混合乙酸乙烯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單體成分(例如有助於凝聚力之調整)並進行共聚而獲得之丙烯酸系聚合物(共聚物)。尤其是較佳為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為主單體成分之丙烯酸系聚合物。
使上述單體或其混合物聚合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採用先前公知之通常之聚合方法。作為此種聚合方法,例如可列舉:溶液聚合、乳化聚合、塊狀聚合及懸浮聚合。其中較佳為溶液聚合。聚合之態樣並無特別限定,可適當選擇先前公知之單體供給方法、聚合條件(溫度、時間、壓力等)及單體以外之使用成分(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等)而進行。例如作為單體供給方法,可將全部單體混合物一 次性地供給(總括供給)至反應容器內,亦可緩緩滴下而供給(連續供給),或可分割成數次份而以特定時間單位供給各分量(分割供給)。上述單體或其混合物亦可以使一部分或全部溶解於溶劑而成之溶液、或於水中乳化而成之分散液之形式供給。
作為聚合起始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示:2,2'-偶氮雙異丁腈等偶氮系起始劑、過氧化苯甲醯等過氧化物系起始劑、經苯基取代之乙烷等取代乙烷系起始劑、過氧化物與抗壞血酸鈉之組合等組合有過氧化物與還原劑之氧化還原系起始劑等。
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可根據聚合起始劑之種類或單體之種類(單體混合物之組成)等而適當選擇,通常較適當為相對於全部單體成分100質量份而自例如0.005質量份~1質量份左右之範圍中選擇。聚合溫度例如可設為20℃~100℃(典型而言為40℃~80℃)左右。
此外,可視需要使用陰離子系乳化劑、非離子系乳化劑等乳化劑(界面活性劑)或先前公知之各種鏈轉移劑。
又,較佳為於黏著劑組成物中調配交聯劑。關於此方面,根據所使用之單體而使用適當之交聯劑形成基底聚合物之情況與先前技術並無不同之處。例如,作為丙烯酸系黏著劑之交聯劑,可列舉硬脂酸鋅、硬脂酸鋇等有機金屬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等作為較佳例。亦可使用唑啉系交聯劑或氮丙啶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及三聚氰胺系交聯劑。其中,就可較佳地與羧基進 行交聯,又,容易獲得良好之操作性(典型而言為低轉動阻力性),進而耐酸性亦優異的方面而言,尤佳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交聯劑之調配量並無特別限定,為實現上述較佳之數值範圍內之黏著力,可相對於全部單體成分100質量份而設為0.01~10質量份(例如為0.05~5質量份,典型而言為0.1~5質量份)左右。再者,交聯劑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又,於採用上述丙烯酸系黏著劑之類之溶劑系黏著劑之情形時,作為所使用之溶劑,可列舉:己烷、庚烷、礦油精等脂肪族烴,環己烷等脂環式烴,甲苯、二甲苯、石腦油溶劑、四氫萘、雙戊烯等芳香族烴,丁醇、異丁醇、環己醇、2-甲基環己醇、十三醇等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乙酸丁酯等酯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等作為較佳例。
再者,所使用(合成)之基底聚合物之分子量(MW,重量平均分子量)並無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大致為30萬~100萬左右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之聚合物(例如丙烯酸系聚合物)。
於適於本發明之實施之黏著劑中,為調整其物性,除含有丙烯酸系聚合物、天然橡膠系聚合物等基底聚合物成分以外,可含有各種副成分。
例如,為調整黏著力,可使用各種黏著賦予樹脂(增黏劑)。可將通常之松香系、萜烯系、烴系(例如C5系石油樹脂、C9系石油樹脂、二環戊二烯系石油樹脂)、環氧系、 聚醯胺系、彈性體系、酚系、酮系等單獨使用或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例如可較佳地使用萜酚樹脂作為增黏劑。
增黏劑之調配量並無特別限定,為實現上述較佳之數值範圍內之黏著力,可相對於基底聚合物100質量份設為例如1~40質量份,典型而言2~20質量份左右(較佳為5~10質量份)。
又,作為其他副成分,可含有塑化劑、加工處理油等各種軟化成分。就提高黏著劑之污垢去除性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調配塑化劑。
例如可列舉:鄰苯二甲酸二辛酯、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鄰苯二甲酸酯,或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二異壬酯等己二酸酯,或偏苯三甲酸三辛酯等偏苯三甲酸酯,癸二酸酯等作為塑化劑之較佳例。尤佳為己二酸酯。
雖並無特別限定,但軟化成分(典型而言為塑化劑)相對於基底聚合物100質量份之調配量例如較適當為5~50質量份左右,較佳為10~40質量份左右(例如為20~30質量份左右)。又,有軟化成分(典型而言為塑化劑)之調配量越多則黏著劑之污垢去除性能(污垢捕捉能力)越容易恢復之傾向。就此種觀點而言,軟化成分(典型而言為塑化劑)之調配量相對於基底聚合物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典型而言為20~70質量份),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上(典型而言為30~50質量份)。
再者,於構成黏著劑層之黏著劑中可進而調配抗老化 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著色劑(顏料、染料等)等各種添加成分。可將該等不為必需成分之添加劑之種類或調配量設為與此種黏著劑之通常之種類及調配量相同。
具有上述構成之黏著劑可為如下者:即便使用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結果人的手垢或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之去除性能(污垢捕捉能力)降低,但若經過特定時間(例如數分鐘,較佳為數小時),亦可使上述污垢之去除性能(污垢捕捉能力)恢復。一面參照圖6一面對該恢復作用進行說明。如圖6示意性地所示,黏著體30係藉由使黏著劑層32抵接於可攜式機器等之平板表面2而捕捉存在於該平板表面2上之包含有機物之污垢50。該黏著劑層32具有捕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50並且使其轉移至層內之性質。因此,附著於黏著劑層32之表面上之包含有機物之污垢50經時地轉移至黏著劑層32內,存在於黏著劑層32之表面之包含有機物之污垢50減少,最終成為於黏著劑層32之表面幾乎不存在包含有機物之污垢50之狀態。即,恢復至使用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前之狀態。因此,所謂上述「恢復作用」,係指於黏著劑捕捉污垢而使污垢捕捉能力暫時降低之情形時,藉由經過特定時間(例如數分鐘,較佳為數小時)而使污垢捕捉能力恢復並使黏著劑可再次捕捉污垢之作用,且包括恢復污垢捕捉能力所需之時間較短之事項。
上述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之黏著體30可藉由適當採用先前公知之方法而製作。例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 之黏著體30可與先前之輥形狀清潔器同樣地製作。即,藉由利用先前之各種塗佈技術於長條之片狀基材36之表面36A上塗佈黏著劑,繼而進行乾燥處理等,從而形成黏著劑層32。又,以黏著劑層32成為外周面之方式將黏著體30捲繞於支持體20上,藉此形成捲筒狀之黏著體(即黏著片材捲筒)30。並且,將所獲得之黏著片材捲筒30以可裝卸且可轉動之方式安裝於握持構件40的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第1實施形態之清潔器10。再者,黏著片材捲筒30對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的安裝結構本身可為與先前之輥形狀清潔器相同之結構,由於並非賦予本發明任何特徵者,故而省略詳細之說明。
以下,對關於本發明之若干實施例進行說明,但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該具體例所示者。
<例1>
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2-ethyl hexyl acrylate)與丙烯酸(AA,acrylic acid)以質量比計成為2-EHA:AA=95:5之方式投入至三口燒瓶中(溶劑係使用甲苯),並於氮氣氣流下添加過氧化苯甲醯作為聚合起始劑,升溫至60℃而反應2小時,進而升溫至80℃而反應1小時,藉此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MW)大致為50萬~60萬之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作為黏著劑。繼而,相對於該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之聚合物固形物成分100質量份,混合增黏劑(萜酚樹脂,「Tamanol(註冊商標)803L」,荒川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品)5質量份、塑化劑(己二酸二異壬酯,「Monocizer(註 冊商標)W-242」,DIC股份有限公司製品)30質量份、及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TETRAD(註冊商標)C」,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品)0.2質量份而製備丙烯酸系黏著劑。
將上述所獲得之丙烯酸系黏著劑塗附於厚度為38 μm之PET製之片狀基材(寬度約為8 cm)之表面,並進行通過80~120℃之烘箱之乾燥處理,形成厚度(糊劑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
將以如上所述之方式獲得之黏著體以分別捲繞於直徑(外徑)為4 mm、20 mm、35 mm及50 mm之計四種硬紙板製之圓筒狀支持體之表面至少5周以上之方式捲繞黏著體,形成支持體之直徑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繼而,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如上述圖1所示之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構築本例1之清潔器。
<例2>
除使用市售之同種類之溶劑型丙烯酸系黏著劑(主單體成分為2-EHA之黏著劑,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代替上述例1所使用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外,使用經由相同之製程而形成之黏著體(厚度為38 μm之PET製基材+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形成支持體之直徑(4 mm、20 mm、35 mm、50 mm)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並且,以與例1相同之方式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本例2之清潔器。
<例3>
除使用市售之溶劑型天然橡膠系黏著劑(含有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100萬之天然橡膠作為主橡膠成分之橡膠系感壓接著劑,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代替上述例1所使用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外,使用經由相同之製程而形成之黏著體(厚度為38 μm之PET製基材+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形成支持體之直徑(4 mm、20 mm、35 mm、50 mm)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並且,以與例1相同之方式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本例3之清潔器。
<例4>
除使用市售之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使多元醇與多元異氰酸酯聚合而獲得之再剝離.再黏著性之雙面膠用黏著劑,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代替上述例1所使用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外,使用經由相同之製程而形成之黏著體(厚度為38 μm之PET製基材+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形成支持體之直徑(4 mm、20 mm、35 mm、50 mm)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並且,以與例1相同之方式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本例4之清潔器。
<例5>
除使用市售之合成橡膠系黏著劑(將丁基橡膠作為主聚合物(彈性體)之人工草皮固定用雙面膠之黏著劑,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代替上述例1所使用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外,使用經由相同之製程而形成之黏著體(厚度為38 μm 之PET製基材+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形成支持體之直徑(4 mm、20 mm、35 mm、50 mm)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並且,以與例1相同之方式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本例5之清潔器。
<例6>
除使用市售之熱熔型黏著劑(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作為主聚合物(乙酸乙烯酯之含量為25%)之感熱性黏著劑,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代替上述例1所使用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以外,使用經由相同之製程而形成之黏著體(厚度為38 μm之PET製基材+厚度約為80 μm之黏著劑層),形成支持體之直徑(4 mm、20 mm、35 mm、50 mm)不同之計四種黏著片材捲筒。並且,以與例1相同之方式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藉此構築本例6之清潔器。
<例7>
使用先前品之地板用輥形狀清潔器(商品名「Colocolo(註冊商標)」,Nitoms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作為例7。
[黏著力之評價試驗]
使用SUS304作為試樣(被黏著體),基於JIS Z0237所規定之180°剝離試驗評價對該SUS之表面之黏著力。
具體而言,將上述例1~例7之清潔器所包括之黏著體(裁剪成寬度為25 mm者)貼附於SUS304製之板材上,並於 23℃、RH 50%之測定環境下,於拉伸速度為300 mm/分之條件下測定180°剝離黏著力(N/25 mm)。將結果示於表1。
[皮脂污垢去除性能評價試驗]
使用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作為試樣,檢查去除該平板型電腦之平滑之平板表面(矽酸鋁玻璃製)所附著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具體而言為人的皮脂污垢)之能力。
具體而言,將附著於試驗者之面部等之皮膚上之皮脂成分塗擦於手指上,將附著於該手指上之皮脂成分或汗塗擦而轉印於上述平板型電腦之平滑之平板表面之一部分上。將該皮脂或汗之轉印量設為以測定角60°使用堀場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之手提式光澤計「Gloss Checker(商標)IG-331」時光澤度(測定值)成為約60之量。
繼而,使用上述例1~例7之清潔器,於附著有皮脂污垢之平板表面(上述光澤度約為60)上使該清潔器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旋轉一次。將轉動速度設為約0.5 m/秒。又,將轉動時之操作者之按壓力設為約300 g。並且,利用上 述手提式光澤計測定旋轉一次後之平板表面之光澤度,根據所測定之光澤度作為皮脂污垢去除性能之指標。將結果示於表2。
進行上述試驗,結果關於黏著劑為丙烯酸系黏著劑之例1及例2之清潔器、黏著劑為天然橡膠系黏著劑之例3之清潔器、以及黏著劑為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之例4之清潔器,可確認具有光澤度為90以上之較高之皮脂污垢去除性能。尤其是關於例1之清潔器,具有光澤度之平均值為95之較高之清潔性能。
又,關於例1~例4之清潔器,上述180°剝離試驗中之黏著力為1~7 N/25 mm左右(更具體而言為1.3~6.5 N/25 mm)。因此,例1~例4之清潔器係使用者可使其於平滑之平板表面上具有適當之轉動阻力(旋轉阻力)並移動(轉動)之使用極其方便的輥形狀清潔器。再者,此處雖未表示出具體之數值,但轉動阻力(旋轉阻力)可藉由如下方式而求出:於圖3所示之狀態下,於大氣壓條件(例如溫度為23℃,相對濕度為50%之空氣中)下,試驗者握持把手42, 使平板表面2與握持構件40(把手42)之間之角度成為一定(例如為55°),並以特定之速度(例如為725 mm/秒)於平板表面2上轉動,利用數位測力計測定此時施加於把手42上之力(旋轉阻力值),並換算成相對於黏著劑層32之特定寬度(例如150 mm)之值(N/150 mm)。
另一方面,關於例5~例7之清潔器,可確認光澤度未達90(以平均值計為66~86),不具有充分之皮脂污垢去除性能。
又,關於例5~例7之清潔器,可確認上述180°剝離試驗中之黏著力大致為10~60 N/25 mm,使用者使其於平滑之平板表面移動(轉動)時有相當大之阻力,不適於此種用途。
<例8~例13>
將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及丙烯酸(AA)以質量比成為2-EHA:AA=95:5之方式投入至三口燒瓶(溶劑係使用甲苯)中,並於氮氣氣流下添加過氧化苯甲醯作為聚合起始劑,升溫至60℃而反應2小時,進而升溫至80℃而反應1小時,藉此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MW)大致為50萬~60萬之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作為黏著劑。繼而,相對於該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之聚合物固形物成分100質量份,混合表3所示之比例之塑化劑(己二酸二異壬酯,「Monocizer(註冊商標)W-242」,DIC股份有限公司製品)及0.1質量份之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TETRAD(註冊商標)C」,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品)而製備例8~13之丙烯酸系黏著 劑。
將上述所獲得之丙烯酸系黏著劑塗附於厚度為38 μm之PET製之片狀基材(寬度約為8 cm)之表面,並於烘箱中於110℃下進行3分鐘之乾燥處理,形成厚度(糊劑厚度)約為50 μm之黏著劑層。
將以上述方式所獲得之黏著體以分別捲繞於直徑(外徑)為20 mm之硬紙板製圓筒狀支持體之表面至少5周以上之方式捲繞黏著體,形成例8~13之黏著片材捲筒。並且,將各黏著片材捲筒可轉動(旋轉)地安裝於上述圖1所示之握持構件40之前端旋轉軸部44上,構築例8~13之清潔器。
[污垢去除性能評價試驗] (光澤度)
對塑化劑之調配量與光澤度之關係進行研究。具體而言,將附著於試驗者之面部等之皮膚之皮脂成分塗擦於手指上,將附著於該手指之皮脂成分或汗塗擦並轉印於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之平滑之平板表面(矽酸鋁玻璃製)之一部分上。將該皮脂或汗之轉印量設為以測定角60°使用堀場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品之手提式光澤計「Gloss Checker(商標)IG-331」時光澤度(測定值)成為約60之量。
繼而,使用上述例8~13之清潔器,於附著有皮脂污垢之平板表面(上述光澤度約為60)上使該清潔器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旋轉一次。將轉動速度設為約0.5 m/秒。又,將轉動時之操作者之按壓力設為約700 g。並且,利用上述 手提式光澤計測定旋轉一次後之平板表面之光澤度,根據所測定之光澤度設為皮脂污垢去除性能之指標。上述評價試驗係由兩名試驗者分別進行,並記錄其平均值。
又,將上述皮脂成分替換為甘油單油酸酯(花王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註冊商標)MO-60」)而進行兩次與上述相同之試驗,並記錄其平均值。再者,上述甘油單油酸酯可用作代替皮脂者。
將評價結果示於表3。
(污垢去除率)
對清潔次數與污垢去除率之關係進行研究。具體而言,以與上述皮脂污垢去除性能評價試驗相同之方式將皮脂成分或汗塗擦並轉印於平板型電腦之平滑之平板表面之一部分上。將該皮脂或汗之轉印量設為以測定角60°使用上述手提式光澤計時光澤度(測定值)成為約60之量。
使用上述例11之清潔器,於附著有皮脂污垢之平板表面(具體而言為平板表面之左半部分)上使該清潔器之黏著體(黏著片材捲筒)旋轉一次(第1次清潔)。將轉動速度設為約0.5 m/秒。又,將轉動時之操作者之按壓力設為約700 g。利用上述手提式光澤計測定轉動後之平板表面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設為第1次清潔後之光澤度。
藉由下述式,求出例11之清潔器對上述平板型電腦之污垢去除率(%)。
污垢去除率(%)=(C-A)/(B-A)×100
A:轉印有皮脂成分及汗之狀態之光澤度
B:預先測定之清潔狀態之光澤度
C:第1次清潔後之光澤度
測定第1次清潔後之光澤度後,使該清潔器之黏著片材捲筒再次於平板表面(與第1次清潔相同之區域)上旋轉一次(第2次清潔)。轉動速度及按壓力係設為與第1次相同。利用上述手提式光澤計測定轉動後平板表面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作為第2次清潔後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代入於上述式之C,以與第1次清潔後相同之方式求出第2次清潔後之污垢去除率(%)。
以與第1次清潔及第2次清潔相同之要領進行第3次以後之清潔,並上述手提式光澤計進行光澤度之測定。將該測定值作為第2次清潔後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代入於上述式之C,以與第1次清潔後相同之方式求出第2次清潔後之污垢去除率(%)。
以與第1次清潔及第2次清潔相同之要領進行第3次以後之清潔,並進行光澤度之測定,以與第2次清潔後之情形相同之方式求出第3次以後之清潔後之污垢去除率(%)。反覆進行上述操作直至污垢去除率成為100%為止。
又,將上述皮脂成分替換為甘油單油酸酯(花王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註冊商標)MO-60」)而進行與上述相同之試驗。
將結果示於表4。將平板型電腦之平板表面之各次中之清潔狀態示於圖7~9中。於圖7~9中,平板表面之左半部分為利用例11之清潔器之清潔狀態。
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準備具有藉由附著皮脂污垢而使光澤度(測定值)成為約60之平板表面之平板型電腦。使用TV(Television,電視)用清潔布(Hitachi Maxell公司製造,大畫面電視清潔布,乾式)代替上述例11之清潔器,於附著有皮脂污垢之平板表面(具體而言為平板表面之右半部分)上,於與上述例11之清潔器之轉動方向相同之方向進行1次擦拭(第1次清潔)。將擦拭速度設為約0.5 m/秒。又,將擦拭時之操作者之按壓力設為約700 g。利用上述手提式光澤計測定擦拭後之平板表面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設為第1次清潔後之光澤度。使用該測定值,根據上述式求出利用上述清潔布之上述平板型電腦之污垢去除率(%)。
測定第1次清潔後之光澤度後,利用該清潔布再次於平板表面(與第1次清潔相同之區域)上於與第1次相同之方向進行擦拭(第2次清潔)。擦拭速度及按壓力係設為與第1次相同。利用上述手提式光澤計測定擦拭後之平板表面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設為第2次清潔後之光澤度。將該測定值代入上述式之C中,藉由與第1次清潔後相同之方法求出第2次清潔後之污垢去除率(%)。
以與第1次清潔及第2次清潔相同之要領進行第3次以後之清潔,並進行光澤度之測定。以與第2次清潔後之情形相同之方式求出第3次以後之清潔後之污垢去除率(%)。重複進行上述操作直至污垢去除率成為100%為止。
又,將上述皮脂成分替換為甘油單油酸酯(花王公司製 造,商品名「Rheodol(註冊商標)MO-60」)而進行與上述相同之試驗。
將結果示於表4。將平板型電腦之平板表面之各次中之清潔狀態示於圖7~9。於圖7~9中,平板表面之右半部分為利用清潔布之清潔狀態。
[黏著力之評價試驗]
又,關於例8、9、11及13之黏著劑,使用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作為試樣(被黏著體),並依據JIS Z0237評價對該平板型電腦之平板表面(矽酸鋁玻璃製)之黏著力。
具體而言,將上述各例之清潔器所包括之黏著體(裁剪成寬度為25 mm者)貼附於平板型電腦之平板表面,並於23℃、RH 50%之測定環境下,於拉伸速度為300 mm/分及1000 mm/分之條件下測定180°剝離黏著力(N/25 mm)。測定係以各拉伸速度各進行兩次,並記錄平均值。將結果示於表5。
如表3所示,可見存在隨著丙烯酸系黏著劑中之塑化劑之調配量增加而光澤度提高之傾向。又,雖未表示出具體之數值,但使用含有塑化劑之黏著劑之例9~13之黏著片材捲筒與不含塑化劑之例8之黏著片材捲筒相比,轉動阻力(旋轉阻力)較小且操作性優異。進而,雖未表示出具體之數值,但可見存在塑化劑之含量越少則抓固性越提高之傾向。又,如表5所示,可確認存在隨著塑化劑之調配量變多而黏著力降低之傾向。
進而,如表4所示,使用例11之黏著片材捲筒而構築之清潔器可由3次之轉動而完全去除平板型電腦之平板表面上之污垢。另一方面,於使用市售之清潔布之情形時,直至完全去除污垢為止必需進行5~7次之擦拭。又,根據圖 7~9可知,若利用清潔布則會成為使污垢延伸之擦拭。根據該等結果可知,本發明之黏著清潔器之實用性優異。
[污垢去除性能恢復性評價試驗] (污垢捕捉量)
(1)於供給有充足量之甘油單油酸酯(花王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註冊商標)MO-60」)之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之平滑之平板表面(矽酸鋁玻璃製)上使例11之清潔器之黏著片材捲筒轉動3分鐘,使甘油單油酸酯轉印至上述清潔器之黏著體。將按壓力設為約700 g。
(2)測定此時上述清潔器之重量,並記錄與初始重量之差作為甘油單油酸酯之捕捉量。將其設為第1次捕捉量。
(3)自轉動3分鐘後間隔1分鐘,於與上述不同之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之平滑之平板表面(清潔之狀態)上以約為1 kg之按壓力使上述清潔器之黏著片材捲筒旋轉約1/4次,目視觀察甘油單油酸酯對上述平板表面之轉印等級。於連續進行3次而未觀察到轉印時,再次進行上述(1)之操作,測定此時之上述清潔器之重量,並記錄與第1次捕捉量之差作為甘油單油酸酯之捕捉量。將其設為第2次捕捉量。
上述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係以如下之基準進行。即,將甘油單油酸酯之轉印之程度作為相對評價而劃分為5個等級進行評分。分數越低表示轉印越多,分數越高表示轉印越少。
1分:觀察到較多之轉印。
2分:觀察到轉印。
3分:觀察到少量之轉印。
4分:觀察到微量之轉印。
5分:未觀察到轉印。
(4)進行與上述(1)、(3)相同之操作,求出第3次捕捉量。
(5)進行與上述(1)、(3)相同之操作,求出第4次捕捉量。 其中,第4次未進行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
關於捕捉量(mg),使用三個樣品進行上述評價,並採用其平均值。又,亦藉由除以黏著片材捲筒之黏著體之表面積而求出單位面積換算之捕捉量(mg/cm2)。將結果示於表6。將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之結果示於圖10。
(污垢捕捉能力之恢復性)
對塑化劑之調配量與污垢捕捉能力之恢復性之關係進行研究。
(1)於供給有充足量之甘油單油酸酯(花王公司製造,商品名「Rheodol(註冊商標)MO-60」)之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之平滑之平板表面(矽酸鋁玻璃製)上,使例8、9、11及13之清潔器及例7之先前之地板用輥形狀清潔器之黏著片材捲筒分別轉動3分鐘,使甘油單油酸酯轉印至上述清潔器之黏著體上。將按壓力設為約700 g。
(2)測定此時上述清潔器之重量,記錄與初始重量之差作為甘油單油酸酯之捕捉量。將其設為第1次捕捉量。
(3)自上述3分鐘轉動後間隔1分鐘,於與上述不同之平板型電腦(iPad(註冊商標),蘋果公司製品)之平滑之平板表面(清潔之狀態)上以約為1 kg之按壓力使上述清潔器之黏著片材捲筒旋轉約1/4次,目視觀察甘油單油酸酯對上述平板表面之轉印等級。於連續進行3次而未觀察到轉印時,再次進行上述(1)之操作,並測定此時上述清潔器之重量,記錄與第1次捕捉量之差作為甘油單油酸酯之捕捉量。將其設為第2次捕捉量。
上述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係以上述基準進行。關於捕捉量(mg),亦藉由除以黏著片材捲筒之黏著體之表面積而求出單位面積換算之捕捉量(mg/cm2)。將結果示於表7。將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之結果示於圖11。
如表6所示,例11之清潔器之甘油單油酸酯捕捉量最大 為20 mg。對於人的皮脂亦可期待相同之效果。又,如表6及圖10所示,可知清潔器即便並未特別去除捕捉物亦可恢復污垢捕捉能力。因此,於去除平板型電腦上之皮脂或汗後,可藉由將清潔器放置片刻而重複使用若干次。
如表7所示,可藉由於黏著劑中調配塑化劑而增大污垢之捕捉量。又,如圖11所示,可見存在越增加黏著劑中之塑化劑之調配量越可縮短污垢捕捉能力之恢復所需之時間的傾向。根據該等結果可知,藉由於黏著劑中調配塑化劑,可提高捕捉皮脂等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之能力。又,可知如此即便捕捉量增大,亦可藉由增加塑化劑之調配量而縮短污垢捕捉能力之恢復時間。
以上,詳細地對本發明之具體例進行說明,但該等僅為例示,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者。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中包含對以上所例示之具體例進行各種變形、變更者。
1‧‧‧可攜式機器
2‧‧‧平板表面(顯示部)
10‧‧‧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
20‧‧‧支持體
20A‧‧‧中心孔
30‧‧‧黏著體
32‧‧‧黏著劑層
36‧‧‧基材
40‧‧‧握持構件
42‧‧‧把手
44‧‧‧前端旋轉軸部
50‧‧‧包含有機物之污垢
圖1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使用態樣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使用態樣之一例的前視圖。
圖3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使用態樣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4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所包括之黏著體之一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5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使用態樣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係示意性地說明本發明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之污垢去除能力之恢復作用的圖。
圖7係拍攝污垢去除率評價試驗中之第1次清潔後之平板表面之狀態的圖像。
圖8係拍攝污垢去除率評價試驗中之第2次清潔後之平板表面之狀態的圖像。
圖9係拍攝污垢去除率評價試驗中之第3次清潔後之平板表面之狀態的圖像。
圖10係表示污垢捕捉量評價試驗中之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結果的圖。
圖11係表示污垢捕捉能力恢復性評價試驗中之轉印等級之目視觀察結果的圖。
1‧‧‧可攜式機器
2‧‧‧平板表面(顯示部)
10‧‧‧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
20‧‧‧支持體
20A‧‧‧中心孔
30‧‧‧黏著體
32‧‧‧黏著劑層
36‧‧‧基材
40‧‧‧握持構件
42‧‧‧把手
44‧‧‧前端旋轉軸部

Claims (7)

  1. 一種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包括包含再剝離性之黏著劑之黏著體,且係用於藉由使上述黏著體接觸具有平滑表面之平板的該平滑之平板表面,而去除附著於該平板表面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者,上述包含有機物之污垢係人的皮脂污垢;上述黏著劑係含有丙烯酸系聚合物作為基底聚合物之丙烯酸系黏著劑,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係由式:CH2=CR1COOR2所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超過50質量%之比例共聚而成之丙烯酸系聚合物,其中,上述式中之R1為氫原子或甲基,R2為碳原子數8~20之烷基。
  2. 如請求項1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包括支持上述黏著體之支持體,且上述支持體係構成為一邊將上述黏著劑按壓於上述平板表面,一邊可沿該平板表面轉動上述黏著體之方式保持該黏著體。
  3. 如請求項2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中上述支持體係形成為圓筒狀,於該圓筒狀支持體之外周面包括上述黏著體,且此處上述圓筒狀支持體之外徑係設計為至少4mm以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中上述黏著體包含片狀之基材,藉由於該片狀基材之一面 保持上述黏著劑而形成黏著片材,構成為以該黏著劑為外側捲繞而成之黏著片材捲筒。
  5. 如請求項4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中上述片狀基材包含合成樹脂、不織布或紙。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中上述黏著體之黏著力以基於JIS Z0237所規定之180°剝離試驗的測定值計為1~7N/25mm。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其中上述平板為具有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之顯示面作為上述平滑之平板表面的可攜式機器,該平板表面用黏著清潔器係用於去除附著於該平滑之玻璃製或合成樹脂製之顯示面的包含有機物之污垢。
TW101123929A 2011-07-26 2012-07-03 Adhesive cleaner for flat surface TWI542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3521 2011-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1200A TW201311200A (zh) 2013-03-16
TWI542313B true TWI542313B (zh) 2016-07-21

Family

ID=47600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929A TWI542313B (zh) 2011-07-26 2012-07-03 Adhesive cleaner for flat surfa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003591B2 (zh)
EP (1) EP2737840B1 (zh)
JP (3) JP5701972B2 (zh)
KR (1) KR101921341B1 (zh)
CN (2) CN106937857A (zh)
ES (1) ES2671934T3 (zh)
TW (1) TWI542313B (zh)
WO (1) WO20130150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17754B2 (en) 2011-08-05 2016-08-16 P4tents1, LLC User interface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6049474B2 (ja) * 2013-01-25 2016-12-21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皮脂吸収拡散フィルム
JP6100539B2 (ja) * 2013-01-25 2017-03-22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有機質汚れ除去用粘着クリーナー
KR102140999B1 (ko) 2013-06-25 2020-08-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토무즈 유기질 오염 제거용 점착 클리너
WO2015033961A1 (ja) * 2013-09-04 2015-03-12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クリーナー
WO2015033962A1 (ja) * 2013-09-04 2015-03-12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クリーナー
CN104014550A (zh) * 2014-06-23 2014-09-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平面型粘尘滚筒
JP2016054790A (ja) * 2014-09-05 2016-04-21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式クリーナー
CN105642616A (zh) * 2014-11-11 2016-06-0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治具及其制作方法
JP2016116795A (ja) * 2014-12-22 2016-06-30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抗菌処理用粘着クリーナー
JP6814527B2 (ja) * 2014-12-24 2021-01-20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クリーナー
JP6814528B2 (ja) * 2015-02-27 2021-01-20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クリーナー
CN105754525B (zh) * 2016-04-11 2017-10-31 昆山臻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尘胶轮及其制造方法
JP6872907B2 (ja) * 2017-01-06 2021-05-1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体
JP201816684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油脂除去シート、油脂除去方法及びキット
KR102668942B1 (ko) * 2017-05-30 2024-05-24 필립모리스 프로덕츠 에스.에이. 보빈에 권취된 물질의 시트를 권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키트
CN110125094A (zh) * 2018-02-08 2019-08-16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残胶清除系统及残胶清除方法
CN108611649B (zh) * 2018-05-11 2020-01-07 佛山市高明利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母合金铸锭表面清理方法
CN108796526B (zh) * 2018-05-11 2020-05-12 佛山市高明利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钢铸锭表面清洁方法
CN108456891B (zh) * 2018-05-11 2019-10-25 佛山市高明利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母合金铸锭表面清洁方法
CN108941061B (zh) * 2018-05-18 2021-02-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光学元件的定量化清洁装置及方法
JP7248424B2 (ja) * 2018-12-28 2023-03-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体送出装置及び粘着体送出方法
CN110053247B (zh) * 2019-03-29 2021-05-25 深圳市魔膜贴科技有限公司 自助式智能移动设备贴膜机
US11401402B2 (en) 2020-07-10 2022-08-02 Protocol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removal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
CN114308898A (zh) * 2020-09-28 2022-04-12 扬中市华龙橡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挤塑板
CN112251156A (zh) * 2020-10-14 2021-01-2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清除复合支柱绝缘子表面污秽的胶带
CN112266736B (zh) * 2020-10-14 2025-03-14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用于清除复合绝缘子表面污秽的常温贴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6161A (ja) * 1988-03-16 1989-09-21 Hiroshi Kichijo 粘着テープロールのホルダー
JP3333609B2 (ja) * 1993-10-28 2002-10-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層の油脂膜除去方法
JPH07171530A (ja) * 1993-12-22 1995-07-11 Bridgestone Corp クリーナ及びコータ
JPH08126602A (ja) * 1994-10-31 1996-05-21 Nitto Denko Corp 回転式粘着除塵クリ−ナ−
JP2001029307A (ja) * 1999-07-26 2001-02-06 Atoratsuku Kk ごみ取りローラー
JP2001321732A (ja) * 2000-05-16 2001-11-20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の清掃機構、タッチパネルの清掃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841047B2 (ja) * 2001-03-28 2011-12-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シートおよび塗装粘着シートの貼着方法
JP2004237023A (ja) * 2002-02-28 2004-08-26 Kao Corp 粘着ロールクリーナ
JP2003311934A (ja) * 2002-04-22 2003-11-06 Nitto Denko Corp ロール状に巻回されたスクリーン印刷版清浄用粘着シート
JP3979635B2 (ja) * 2002-05-27 2007-09-19 株式会社寺岡製作所 除塵クリーナー
JP3998548B2 (ja) * 2002-09-25 2007-10-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除塵クリーナー
JP2005319067A (ja) * 2004-05-10 2005-11-17 Zenkichi Yoshida ゴミ取り器とその使用方法
JP2006075659A (ja) * 2004-09-07 2006-03-23 Audio Technica Corp 除電機能付きの除塵クリーナー
JP2006075502A (ja) * 2004-09-13 2006-03-23 Nitto Denko Corp 粘着除塵クリーナー
US20090301519A1 (en) 2005-07-25 2009-12-10 Rhodia Chimie Removal of dirt/make-up form unclean surfaces
JP2007322633A (ja) * 2006-05-31 2007-12-13 Optrex Corp 表示パネル基板の異物除去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100995510B1 (ko) * 2007-01-16 2010-11-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소제를 포함하는 아크릴계 점착제 조성물
JP2008297412A (ja) * 2007-05-30 2008-12-11 Nitto Denko Corp 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CN101518434B (zh) * 2009-03-20 2012-04-11 沈阳化工学院 一种可反复使用的清洁辊
KR20100127484A (ko) * 2009-05-26 2010-12-06 고산티엠(주) 고효율 점착용 쿠션 롤 코어
JP5611883B2 (ja) * 2011-04-13 2014-10-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再剥離用水分散型アクリル系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JP2014169430A (ja) * 2013-03-04 2014-09-18 Jitsuo Nishihana 粘着テープ張り付け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671934T3 (es) 2018-06-11
US9003591B2 (en) 2015-04-14
US20130125322A1 (en) 2013-05-23
JP2014221422A (ja) 2014-11-27
KR20140045279A (ko) 2014-04-16
TW201311200A (zh) 2013-03-16
EP2737840B1 (en) 2018-03-28
WO2013015075A1 (ja) 2013-01-31
JP5701972B2 (ja) 2015-04-15
JPWO2013015075A1 (ja) 2015-02-23
JP6181225B2 (ja) 2017-08-16
KR101921341B1 (ko) 2018-11-22
CN106937857A (zh) 2017-07-11
JP5899285B2 (ja) 2016-04-06
EP2737840A4 (en) 2015-04-08
EP2737840A1 (en) 2014-06-04
JP2016105839A (ja) 2016-06-16
CN103108581A (zh) 201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313B (zh) Adhesive cleaner for flat surface
TWI604898B (zh) Organic dirt removal adhesive cleaner
JP6704729B2 (ja) 有機質汚れ除去用粘着クリーナー
US10478043B2 (en) Sticky cleaner
US20170347857A1 (en) Sticky cleaner for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CN105026466B (zh)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WO2018143031A1 (ja) 粘着クリーナー
JP2004155977A (ja) 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