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336B - A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and an optical article using the composition - Google Patents
A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and an optical article using the composition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1336B TWI541336B TW101113416A TW101113416A TWI541336B TW I541336 B TWI541336 B TW I541336B TW 101113416 A TW101113416 A TW 101113416A TW 101113416 A TW101113416 A TW 101113416A TW I541336 B TWI541336 B TW I54133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photochromic
- component
- compound
- isocyan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9/00—Tenebrescent materials, i.e. materials for which the range of wavelengths for energy absorption is changed as a result of excitation by some form of energy
- C09K9/02—Organic tenebrescent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3—Photochromic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 G02C7/102—Photochromic filt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0804—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09—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cationic or cationogenic grou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0804—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19—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23—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carboxylate salt groups or groups forming the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10—Prepolymer process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a first reaction ste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10—Prepolymer process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a first reaction step
- C08G18/12—Prepolymer process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a first reaction step using two or more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the first polymerisation ste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08—Organic ingredient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one dot" groups of C08K5/01 - C08K5/59
- C08K5/0041—Optical brightening agents, organic pig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1—Condensed syste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09K2211/10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with oxy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8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14—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photochromi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新穎的光致變色組合物。具體而言,係關於可理想地當作用於將聚碳酸酯樹脂製等光學片或膜彼此接合的光致變色黏著劑使用的新穎的光致變色組合物。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物品,係包含隔著由該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片(層)而將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接合成的疊層結構。
近年以美國為中心,透明且具優異之耐衝撃性的使用聚碳酸酯樹脂製作的塑膠製透鏡,在具有防眩性的太陽眼鏡用途,需求急速增長。並且,如此的塑膠製太陽眼鏡藉由含有光致變色化合物,可因應周圍的明亮度而改變穿透率並調節防眩性,此種塑膠製光致變色太陽眼鏡(光致變色透鏡)快速地流行起來。
如此的光致變色透鏡可以用各種方法製造。具體而言,可舉例如以下方法:在塑膠透鏡的表面塗佈含有光致變色化合物之塗覆組合物之方法、於塑膠透鏡的材質本身混合光致變色化合物並形成透鏡之方法。
又,於能部分加工、能形成平滑的光致變色層、及當以射出成型製造塑膠透鏡時能同時賦予光致變色特性之點,也有人探討以下方法。亦即,使用包含光致變色化合物與胺甲酸酯聚合物的光致變色黏著劑的方法。具體而言,製作將該光致變色黏著劑疊層於聚碳酸酯樹脂等光學
片而成的「光致變色疊層體」,其次,將該疊層體安置於透鏡成型用的模具內,進行射出成型或熱壓接的方法。依照該方法,可以製造具有該疊層體之塑膠製光致變色太陽眼鏡(參照專利文獻1~4)。依照該方法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光學物品),由於係利用射出成型、或熱壓接將該疊層體與塑膠透鏡予以接合,所以會成為該疊層體與該透鏡之界面之密合性非常高者。
但是,以前述專利文獻1及2記載的方法製造的光學物品,雖也有人認為係取決於使用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之結構,但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之密合性不足,所以會有光學片材剝離的問題(由於光致變色疊層體本身的密合性不足,所以有時光學片會剝離)。再者,該胺甲酸酯聚合物的耐熱性不足,所以當進行射出成型或熱壓接時,還會有發生光學變形此類的問題。所以需要提高由該黏著劑構成的層的基質樹脂(胺甲酸酯聚合物)本身的耐熱性。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3、及4記載之方法中,係採用2液型的胺甲酸酯聚合物(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與末端具有羥基之化合物的混合物)。該方法係將包含2液型胺甲酸酯聚合物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組合物疊層在光學片材上,並於該疊層後使2液型胺甲酸酯聚合物反應,而形成高分子量之胺甲酸酯樹脂層(黏著劑層)。依照該方法,由於疊層前的前述組合物分子量較低,所以會有該組合物本身的溶解性、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溶解性不會降低的好處。再者,疊層後使2液型胺甲酸酯聚合物反應而成為高
分子量胺甲酸酯聚合物,所以還可提高耐熱性。
但是即使是該方法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劑,光致變色疊層體本身的密合性不足,無法解決光學片剝離的問題。塑膠製光致變色太陽眼鏡在日常生活使用時,有時會在高濕度下、或與溫水接觸,即使處在如此的狀況下,光學片與該黏著劑間的密合性仍必需為高。亦即,希望光致變色疊層體本身即使處在如前述狀況下,光學片仍會牢固地接合。但是使前述2液型胺甲酸酯聚合物反應而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劑,難以維持在高光致變色特性的狀態,例如與熱水接觸後難以維持光學片與該黏著劑有高密合性,有改善空間。
又,就前述射出成型或熱壓接以外的方法且為使用「光致變色疊層體」而製造透鏡之方法而言,有人提出以下方法。具體而言,使光致變色疊層體浸漬於聚合性單體中,之後將該聚合性單體進行聚合、硬化,藉此形成塑膠透鏡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5、6)。依照該方法,可藉由改變聚合性單體的種類,而簡單地改變獲得之透鏡的性能,能夠製造賦予了各種各樣性能的透鏡。又,比起射出成型、熱壓接,能於較低溫製作光致變色透鏡,所以能夠減低熱導致之透鏡變形,為一優異方法。
但是,依照本案發明人等的探討得知,專利文獻5、6記載的方法於以下點有改善空間。專利文獻5、6揭示使用由具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與硬化劑構成的2液型熱硬化性胺甲酸酯聚合物當作光致變色黏著劑。當使用該
專利文獻5、6記載之熱硬化性胺甲酸酯聚合物,視聚合性單體之種類、聚合條件,有時熱硬化性胺甲酸酯聚合物、光致變色化合物會從疊層體溶出到聚合性單體中。該溶出會在光致變色疊層位之端部分發生。由於必需從透鏡去除有發生光致變色疊層體溶出的部分,所以該溶出部分愈大則透鏡的有效面積會變得愈小。又,若從透鏡去除溶出部分,則光致變色疊層體的端面會與光致變色透鏡的端面存在於同一面上,但是該熱硬化性胺甲酸酯聚合物有時黏著性不足,有發生透鏡剝離此類問題之虞。
再者,專利文獻7揭示一種製造光致變色透鏡之方法,係使二異氰酸酯化合物與具有丙烯醯基之二醇化合物在光致變色化合物存在下反應,獲得於側鏈具有丙烯醯基的光致變色胺甲酸酯聚合物,再將其塗覆在基材表面而製造光致變色透鏡。但是該方法使用的光致變色胺甲酸酯聚合物,其中所含之前述丙烯醯基的量在光致變色胺甲酸酯聚合物100g中為210~400mmol。據認為原因如下:在基材表面塗覆的光致變色胺甲酸酯聚合物與基材間的密合性差,所以可能有發生光致變色胺甲酸酯聚合物剝離此類之問題之虞。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公開20040966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3-519398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公開專利20050233153號公報
專利文獻4:美國公開專利20020006505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5-181426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5-215640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表2006-513276公報
如以上,於使用光致變色疊層體製造光致變色透鏡之方法中,習知技術需要改善光致變色黏著劑(光致變色組合物)與光學片間的密合性、及其本身的耐熱性。又,也需要提高對於聚合成為透鏡之母材的聚合性單體的耐溶解性(以下有時也稱為耐溶劑性)。滿足該等性能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可使用在利用射出成型、熱壓接製造光致變色透鏡之方法,及埋設在聚合性單體中之方法兩者。
因此,本發明之第一目的,提供一種光致變色組合物,其當作接合光學片或膜時的黏著層(黏著劑)時,具有優異的密合性、耐熱性,且耐溶劑性優異且能發揮優異的光致變色性。
又,本發明之第二目的,提供一種光學物品,其係含有將光學片或膜利用具光致變色性之黏著層予以接合成的疊層結構(例如:光致變色疊層體)的光學物品,密合性、耐熱性、及光致變色特性優異。
再者,本發明之第三目的,提供一種製造光學物品之方法,當製造如前述光學物品時,即使使用了聚碳酸酯等熱塑性樹脂當做光學片或膜,能仍不會引起外觀不良而製
造光學物品。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解決前述課題,針對光致變色黏著層之結構與獲得之光學物品之特性間的關係進行探討。其結果,發現:使用分子內具特定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並且以特定比例存在該聚合性基而得的光致變色組合物,能夠解決前述課題,乃完成本發明。
再者,發現:不使用有機溶劑而形成前述光致變色黏著層、或使用有機溶劑形成澆鑄膜後,藉由進行乾燥(溶劑除去),另外準備成為前述光致變色黏著層之"含分散有光致變色化合物的特定胺甲酸酯聚合物的光致黏著片",並使用該"光致變色黏著片”製造光致變色疊層體時,能避免溶劑造成的不利影響,且光致變色性不會降低,乃完成本發明。
亦即,第一本發明係一種光致變色組合物,其包含:分子內具有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光致變色化合物(B)、及視需要摻合的具聚合性基的單體,其特徵為:前述聚合性基係選自於矽醇基或水解可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中的基,且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中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為:(1)當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或水解可形成矽醇基之基時,為10毫莫耳以上250毫莫耳以下、(2)當聚合性基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時,為10毫莫耳以上200毫莫耳以下。
又,第一本發明中,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A)宜為: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羥基的數量平均分子量400~3000的多元醇化合物(A1)、與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2)、與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分子量50~300的鏈延長劑(A3)、與分子內具有1或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且分子內具有前述聚合性基之化合物(A4)進行反應而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較佳。
再者,第一之本發明宜包含聚合起始劑、異氰酸酯化合物(C)、有機溶劑(D)較佳。
第二本發明,係一種光學物品,其具有使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隔著由前述光致變色組合物獲得之黏著層接合而成的疊層結構。
再者,第三本發明係一種製造前述光學物品之方法,其特徵為包含以下步驟:在平滑的基材上使含有有機溶劑的前述光致變色組合物延展後,乾燥去除有機溶劑(D),再剝離平滑的基材,而準備包含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A)、光致變色化合物(B)及視需要摻合的具有聚合性基的單體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及在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之間插入前述光致變色黏著片,將該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接合後,使聚合性基聚合而製作疊層結構。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係當作黏著劑或黏結劑的功用。因為在以由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層接合聚碳酸酯樹脂
製等光學片或膜而得之疊層體(光致變色疊層體),使用分子內具特定之聚合性基的胺甲酸酯聚合物並使其聚合性基為特定比例,故會顯示優異密合性、光致變色特性(發色濃度,褪色速度、耐久性)、耐熱性、及耐溶劑性。
又,前述黏著層顯示優異耐熱性,所以將前述疊層體安置於模具且其次對於該模具將聚碳酸酯樹脂之熱塑性樹脂進行射出成形藉此製造光學物品時,密合性或光致變色特性仍不易降低,不易發生光學變形。
再者,前述光致變色疊層體,對於埋設於形成透明熱硬化性樹脂之聚合性單體中並利用熱硬化製作透鏡之方法亦有用。亦即,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獲得之黏著層(片)由於耐溶劑性提高,所以即使長時間暴露在聚合性單體之中,也能抑制黏著層之基質即胺甲酸酯聚合物之聚合物、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其結果,能提高光致變色透鏡之有效面積,能提高生產性。
又,依照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即使使用由耐溶劑性差的聚碳酸酯等熱塑性樹脂構成的光學片或膜,仍能避免有機溶劑導致的不利影響,所以光致變色性不會降低。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包含:分子內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以下有時簡單記載為A成分)、光致變色化合物(B)(以下有時簡單記載為B成分)、及視需要摻合的具聚合性基的單體。以下針對該等A成分、及B成分進
行說明。
本發明使用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具有的聚合性基,係選自於:矽醇基或水解可形成矽醇基之基(縮聚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中的基。以下有時將該等基整合簡單稱為「聚合性基」。又,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係指烷氧基矽基等。又,(甲基)丙烯酸酯基,係指丙烯酸酯基、或甲基丙烯酸酯基。
於習知技術,光致變色黏著劑使用的胺甲酸酯聚合物,係將具異氰酸酯基之反應性胺甲酸酯聚合物(預聚物)、與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預聚物(多元醇)予以混合並形成塗膜後,使兩者反應而高分子量化者。但該方法獲得之黏著層,有密合性、耐熱性、耐溶劑性不夠的問題。再者,異氰酸酯基的反應性高,會與氣體氛圍中的水分反應,故有時無法獲得目的的聚合物,且獲得之黏著層的物性有時不齊一。又,由於該理由,具有異氰酸酯基之反應性胺甲酸酯聚合物,在保存安定性方面仍有待改良之處。
相對於此,本發明使用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係在分子內具有選自於: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中的聚合性基。並且,該等聚合性基,當從光致變色組合物形成黏著層(片)時及以該黏著片將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接合時,據推測會聚合而形成具交聯結構的胺甲酸酯聚合物。其結果,據推
測成為黏著層之主成分的A成分的聚合物的耐熱性、耐溶劑性提高,可解決前述問題。再者,A成分將以下詳述,其於常溫相對安定,且可於起始劑存在下由於熱源或光源而開始聚合,所以容易控制物性。
A成分中,為了發揮優異效果,聚合性基的數目宜在胺甲酸酯聚合物1分子內有2個以上較佳,尤其2~5以下較佳。
該A成分無特別限制,但以下列方法製造較佳。具體而言,A成分從耐熱性、耐溶劑性、密合性、及光致變色特性之觀點,宜使:(A1)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羥基的數量平均分子量400~3000的多元醇化合物(以下也簡單記載為A1成分)、與(A2)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以下也簡單記載為A2成分)、與(A3)分子內具有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2個以上的分子量50~300的鏈延長劑(以下也簡單記載為A3成分)、與(A4)分子內具有1或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且分子內具有前述具聚合性基之化合物(以下也簡單記載為A4成分)反應而製造較佳。藉由使用該A4成分,可製造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以下說明該等成分。
A1成分之多元醇化合物,為了使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
酯聚合物(A成分)不要過度成為高度交聯體,分子中所含之羥基數目為2~6較佳。再者,若考慮對於有機溶劑的溶解性,該羥基數目為2~3更佳。
A1成分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400~3000較佳。該A1成分為聚合物,所以分子量以數量平均分子量表示。獲得之A成分從耐熱性、及光致變色組合物之光致變色特性(發色濃度、褪色速度、耐候性等),其中又以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候性之觀點,數量平均分子量為400~2500較佳,400~1500更佳。
又,A1成分可無任何限制的使用公知的多元醇化合物。具體而言,使用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己內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多元醇化合物較佳。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其中,從耐熱性、密合性、耐候性、耐水解性等觀點,使用聚碳酸酯多元醇、聚己內酯多元醇較佳。以下,針對使用於當作A1成分的各種化合物詳加說明。
當作A1成分使用之聚醚多元醇,可舉例如:"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含活性氫之基的化合物"與"環氧烷(alkylene oxide)"反應獲得的聚醚多元醇化合物及該聚醚多元醇化合物的改性體即聚合物多元醇、胺甲酸酯改性聚醚二多元醇、聚醚酯共聚物多元醇等。
又,前述"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含活性氫之基的化合物",可舉例如:水、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甘油、三
羥甲基丙烷、己三醇、三乙醇胺、二甘油、季戊四醇、三羥甲基丙烷、己烷三醇等,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又,前述"環氧烷",可舉例如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環氧丙烷、四氫呋喃等環狀醚化合物,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
如此的聚醚多元醇,可從試藥或工業上取得,市售品例如:旭硝子(股)公司製「EXCENOL(註冊商標)」系列。「EMLSTAR(註冊商標)」、ADEKA(股)公司製「ADEKAPOLYETHER」系列等。
當作A1成分使用的聚碳酸酯多元醇,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乙基-4-丁基-1,3-丙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新戊二醇、環己烷-1,4-二醇、環己烷-1,4-二甲醇、二聚酸二醇、雙酚A之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加成物、雙(β-羥基乙基)苯、亞二甲苯二醇、甘油、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低分子多元醇類之1種以上多元醇的光氣化獲得之聚碳酸酯多元醇、或碳酸伸乙酯、碳酸二乙酯、及碳酸二苯酯利用酯交換法獲得之聚碳酸酯多元醇等。
該等聚碳酸酯多元醇,可以就試藥或工業上取得,市售品例如:旭化成化學(股)公司製「Duranol(註冊商標)」系列、Kurarav(股)公司製「Kuraraypolyol(註冊商標)」
系列、Daicel化學工業(股)公司製「Placcel(註冊商標)」系列、日本聚胺甲酸酯工業(股)公司製「Nippolan(註冊商標)」系列、宇部興產(股)公司製「ETERNACOLL(註冊商標)」系列等。
本發明之A1成分,從耐熱性、密合性、耐候性、耐水解性等觀點,宜使用聚碳酸酯多元醇較佳。尤其將由聚碳酸酯樹脂構成的光學片或膜接合而製造疊層體時,由於黏著層與被黏著層具有相同骨架且親和性提高,使得密合性安定,所以使用聚碳酸酯多元醇之A1成分較佳。
當作A1成分使用之聚己內酯多元醇,可使用e-己內酯的開環聚合獲得的化合物。
如此的聚己內酯多元醇,可就試藥或工業上取得,市售品例如:Daicel化學工業(股)公司製「Placcel(註冊商標)」系列等。
當作A1成分使用之聚酯多元醇,可舉例如"多元醇"與"多元酸"的縮合反應獲得之聚酯多元醇等。在此,前述"多元醇",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3,3’-二羥甲基庚烷、1,4-環己烷二甲醇、新戊二醇、3,3’-雙(羥基甲基)庚烷、二乙二醇、二丙二醇、甘油、三羥甲基丙烷等,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又,前述"多元酸",可舉例如: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
十二烷二羧酸、環戊烷二羧酸、環己烷二羧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萘二羧酸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
該等聚酯二醇可就試藥或工業上取得,市售品例如:DlC(股)公司製「Polylite(註冊商標)」系列、日本聚胺酯工業(股)公司製「Nippolan(註冊商標)」系列、川崎化成工業(股)公司製「Maximol(註冊商標)」系列等。
本發明中當作A2成分使用的"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舉例如: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該等之混合物。其中,從耐候性之觀點,使用選自於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又,尤其從提高耐候性的觀點,A2成分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之30質量%以上、尤佳為50質量%以上為選自於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最佳態樣為A2成分的100質量%為選自於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
A2成分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中,只要分子內含有的異氰酸酯基的數目為2以上即可。惟,若考慮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的溶解性等,分子內含有的異氰酸酯基的數目為2較佳。主要使用分子內具有3個以上之異氰酸
酯基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時,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的交聯密度會增高,對於有機溶劑之溶解性有降低的傾向。
可理想地當作A2成分使用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例如:二伸乙基二異氰酸酯、四亞甲基-1,4-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1,6-二異氰酸酯、八亞甲基-1,8-二異氰酸酯、2,2,4-三甲基己烷-1,6-二異氰酸酯等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環丁烷-1,3-二異氰酸酯、環己烷-1,3-二異氰酸酯、環己烷-1,4-二異氰酸酯、2,4-甲基環己基二異氰酸酯、2,6-甲基環己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降莰烯二異氰酸酯、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之異構物混合物、六氫甲苯-2,4-二異氰酸酯、六氫甲苯-2,6-二異氰酸酯、六氫伸苯基-1,3-二異氰酸酯、六氫伸苯基-1,4-二異氰酸酯、1,9-二異氰酸-5-甲基壬烷、1,1-雙(異氰酸甲基)環己烷、2-異氰酸-4-[(4-異氰酸環己基)甲基]-1-甲基環己烷、2-(3-異氰酸丙基)環己基異氰酸酯等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苯基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4,4’-亞甲基雙(苯基異氰酸酯)之異構物混合物、甲苯-2,3-二異氰酸酯、甲苯-2,4-二異氰酸酯、甲苯-2,6-二異氰酸酯、伸苯基-1,3-二異氰酸酯、伸苯基-1,4-二異氰酸酯、1,3-雙(異氰酸甲基)苯、亞二甲苯二異氰酸酯、四甲基亞二甲苯二異氰酸酯、萘二異氰酸酯、二苯醚二異氰酸酯、1,3-二異氰酸甲基苯、4,4’-二異氰酸-3,3’-二甲氧基(1,1’-聯苯)、4,4’-二異氰酸-3,3’-二甲基聯苯、1,2-二異氰酸苯、
1,4-雙(異氰酸甲基)-2,3,5,6-四氯苯、2-十二基-1,3-二異氰酸苯、1-異氰酸-4-[(2-異氰酸環己基)甲基]2-甲基苯、1-異氰酸-3-[(4-異氰酸乙基)甲基)-2-甲基苯、4-[(2-異氰酸苯基)氧基]苯基異氰酸酯等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
其中,從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耐候性之觀點,如前述,A2成分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之30質量%以上,尤其50質量%以上為從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聚異氰酸酯化合物選出的至少1種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較佳的化合物,具體例可舉例如:四亞甲基-1,4-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1,6-二異氰酸酯、八亞甲基-1,8-二異氰酸酯、2,2,4-三甲基己烷-1,6-二異氰酸酯、環丁烷-1,3-二異氰酸酯、環己烷-1,3-二異氰酸酯、環己烷-1,4-二異氰酸酯、2,4-甲基環己基二異氰酸酯、2,6-甲基環己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降莰烯二異氰酸酯、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之異構物混合物、六氫甲苯-2,4-二異氰酸酯、六氫甲苯-2,6-二異氰酸酯、六氫伸苯基-1,3-二異氰酸酯、六氫伸苯基-1,4-二異氰酸酯。該等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又,該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也可為分子內具有以下之聚合性基之化合物。該聚合性基,係從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選出的基。又,該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時,會與異氰酸酯基反應而難以控制,故宜為水解能形成矽醇基的基,例如:烷氧基
較佳。
以具有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二異氰酸酯化合物為例,說明該化合物之製造方法。該二異氰酸酯化合物,可舉例如:分子內具有3個異氰酸酯基之三異氰酸酯化合物、與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及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進行反應的反應產物。三異氰酸酯化合物,可舉例如:1,3,6-六亞甲基三異氰酸酯、1,8-二異氰酸-4-異氰酸甲基辛烷、2-異氰酸乙基(2,6-二異氰酸)己酸酯、1-甲基苯-2,4,6-三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2,4,4’-三異氰酸酯、三苯基甲烷-4,4’,4”-三異氰酸酯、1,6,11-十一烷三異氰酸酯等。又,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及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1)表示之化合物。藉由使前述三異氰酸酯化合物之異氰酸酯基,與例如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1個能與異氰酸酯反應之基反應,可獲得分子內存在有2個異氰酸酯基與能水解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二異氰酸酯化合物)。
又,與前述三異氰酸酯化合物反應之化合物,也可使用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及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或乙烯基等聚合性基的化合物。藉由使用該等化合物,可成為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或乙烯基之聚合性基之二異氰酸酯化合物。
又,可藉由使用如前述具聚合性基之二異氰酸酯化合物當作A2成分,合成聚合性基之A成分。所以,A2成分
使用具聚合性基之該二異氰酸酯化合物時,可使用下列詳述的A4成分(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也可不使用。
該等二異氰酸酯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當作A3成分使用之鏈延長劑,係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分子量50~300的化合物。又,由於鏈延長劑並非聚合物,故該分子量係指鏈延長劑本身的分子量。
該A3成分係當作合成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鏈延長劑的作用。藉由使用A3成分,可控制本發明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分子量、耐熱性、光致變色特性等。該鏈延長劑之分子量小於50時,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會有變得過硬的傾向。
又,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的耐熱性雖提高,但會有密合性或光致變色性降低的傾向。另一方面,該鏈延長劑之分子量超過300時,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會有變得過於柔軟的傾向。所以,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耐熱性、密合性、光致變色特性均會有降低的傾向。由以上,該鏈延長劑之分子量宜為50~250更佳,55~200最佳。
本發明中,A3成分宜為選自於二胺化合物、三元胺化合物、胺醇化合物、胺基羧酸化合物、胺基硫醇化合物、二醇化合物、及三元醇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的鏈延長劑較佳。以下,有時會將二胺化合物、三元胺化合物、胺醇化
合物、胺基羧酸化合物、胺基硫醇化合物總稱為含胺基之化合物。含胺基之化合物,係分子內具有至少2個以上的與異氰酸酯基反應的基,且其中至少1個基為胺基(-NH2基、及-NH(R)基,R為取代基),胺基以外之異氰酸酯基反應性基,為羥基(-OH基)、巰基(-SH基:硫醇基)、羧基(-C(=O)OH基)、或醯氯基[C(=O)OCl基]。
A3成分之含胺基之化合物,可理想地使用的化合物例如:就二胺化合物、及三元胺化合物而言,可舉例如異佛爾酮二胺、乙二胺、1,2-二胺基丙烷、1,3-二胺基丙烷、1,2-二胺基丁烷、1,3-二胺基丁烷、1,4-二胺基丁烷、1,5-二胺基戊烷、1,6-二胺基己烷、哌、N,N-雙(2-胺基乙基)哌、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4-胺基-3-丁基環己基)甲烷、1,2、1,3-及1,4-二胺基環己烷、降莰二胺、聯胺(hydrazine)、己二酸二聯胺、苯二胺、4,4’-二苯基甲烷二胺、N,N’-二乙基乙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丙基乙二胺、N,N’-二丁基乙二胺、N-甲基乙二胺、N-乙基乙二胺、雙(六亞甲基)三胺、1,2,5-戊烷三胺等。
又,胺醇化合物可舉例如:2-胺基乙醇、3-胺基丙醇、4-胺基丁醇、5-胺基戊醇、6-胺基己醇、2-哌啶甲醇、3-哌啶甲醇、4-哌啶甲醇、2-哌啶乙醇、4-哌啶乙醇等。
胺基羧酸可舉例如:甘胺酸、丙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等。
胺基硫醇可舉例如:1-胺基硫醇、2-胺基乙烷硫醇等。
又,A3成分之二醇化合物、及三元醇化合物,可理想
地使用的化合物,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3-戊二醇、2,4-戊二醇、1,5-戊二醇、2,2,4-三甲基-1,3-戊烷二醇、2-甲基-1,3-戊烷二醇、2,5-己烷二醇、1,6-己烷二醇、2,4-庚烷二醇、2-乙基-1,3-己烷二醇、2,2-二甲基-1,3-丙烷二醇、1,8-辛烷二醇、1,9-壬烷二醇、1,10-癸烷二醇、1,4-環己烷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1,2-雙(羥基乙基)環己烷、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等。
以上之含胺基之化合物、二醇化合物、及三元醇化合物等鏈延長劑,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前述鏈延長劑中,從耐熱性、密合性、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等觀點,使用含胺基之化合物較佳,尤其使用二胺化合物更佳。其理由據認為係:於合成A成分時,藉由使用含胺基之化合物,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會具有脲鍵,因此分子之剛直性增高,且分子鏈間的氫鍵變得更為強固。其結果推定:光致變色組合物之耐熱性提高。又,關於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提高,據推定:由於脲鍵的存在使分子鏈間之氫鍵變得更為強固,因而空氣中的氧難以往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中擴散,而使得一般已知為光致變色化合物的劣化機構的光氧化劣化受抑制。再者,關於密合強度提高,據推定係由於:由於脲鍵之存在,使得分子鏈間之氫鍵變得強固,樹脂不易發生凝集破壞。
又,鏈延長劑也可使用能將後述通式(5)、(6)、(7)、
及(8)等聚合性基導入側鏈的化合物。所以,A3成分當使用如前述具聚合性基之鏈延長劑時,可使用下列詳述之A4成分(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也可不使用。
(A4成分:分子內具有1或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且具聚合性基之化合物(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
本發明藉由使用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能使形成光致變色黏著片(層)時之胺甲酸酯聚合物的交聯密度提高。所以,胺甲酸酯聚合物之耐熱性、耐溶劑性提高,且同時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及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片(層)間的密合性能提高。
A4成分係分子內具有1或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且具聚合性基之化合物(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前述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係選自於胺基(-NH2基)、羥基(-OH基)、巰基(-SH基)、羧基[-C(=O)OH基]及醯氯基[-C(=O)OCl基]。
前述聚合性基係選自於以下基團:矽醇基或可水解並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A4成分,藉由在分子內具有至少1個以上的該聚合性基,能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A)導入聚合性基。以下詳述當做A4成分使用之各種化合物。首先,針對可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末端導入聚合性基之化合物。
(能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之末端導入聚合性基之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A4成分))(將矽醇基或可水解而形成矽醇基之基導入末端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1)表示之化合物。
前述通式(1)中,R1為氫原子、或碳數1~5之烷基。其中,若考慮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保存安定性、操作性,碳數1~5之烷基為較佳。尤其,較佳為甲基、或乙基。
R2為碳數1~5之烷基,尤其,甲基、或乙基較佳。
R3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T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其中,從與異氰酸酯基之反應性、取得容易性等觀點,胺基較理想。
m為1~3之整數,從提高由胺甲酸酯聚合物(A)形成之聚胺甲酸酯樹脂層(黏著層)之交聯密度的觀點,為2或3較佳。
前述通式(1)表示之化合物,例如:胺基甲基三甲氧基矽烷、胺基甲基三乙氧基矽烷、β-胺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β-胺基乙基三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
烷、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三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三異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三丁氧基矽烷等胺基烷基三烷氧基矽烷;β-胺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β-胺基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γ-胺基丙基甲基二丙氧基矽烷等(胺基烷基)烷基二烷氧基矽烷或該等所對應的胺基烷基二烷基(單)烷氧基矽烷等。
又,巰基甲基三甲氧基矽烷、巰基甲基三乙氧基矽烷、β-巰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β-巰基乙基三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異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丁氧基矽烷等巰基烷基三烷氧基矽烷;β-巰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β-巰基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甲基二丙氧基矽烷等(巰基烷基)烷基二烷氧基矽烷或該等所對應的巰基烷基二烷基(單)烷氧基矽烷等。
(將(甲基)丙烯酸酯基對於末端導入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2)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4為氫原子、或甲基,R5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Q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的基)。
前述通式(2)中,R4為氫原子、或甲基。
又,R5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Q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可舉例如: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等,但從化合物之安定性之觀點,羥基為較理想。
前述通式(2)表示之化合物,例如: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丙烯酸4-羥基丁酯、1,6-己烷二醇單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單元醇;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1,6-己烷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單元醇。
(將環氧基對於末端導入之聚合性基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3)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6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n為0~3之整數,U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
前述通式(3)中,R6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I 0之多亞甲基。
n為0~3之整數,0或1之整數較佳。尤其,n為O時,U係直接鍵結於亞甲基。
U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但從取得容易度等觀點,羥基較佳。
前述通式(3)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藉由2元醇與表氯醇之反應合成。本發明之合成方法不特別限定,但任一合成均為使表氯醇1莫耳相對於2元醇1莫耳鍵結。於2元醇與表氯醇的反應中,會產生對應的副產物,但可利用習知的分離方法單離。
前述通式(3)表示之化合物,例如:環氧丙醇(glycidol)、丁二醇單環氧丙醚、己烷二醇單環氧丙醚、環己烷二甲醇環氧丙醚等。
(將乙烯基對於末端導入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4)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7為碳數7~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V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
前述通式(4)中,R7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V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
前述通式(4)表示之化合物,例如烯丙醇等。
其次,針對可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側鏈導入聚合
性基之化合物加以說明。
(能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側鏈導入聚合性基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A4))
(將矽醇基或可水解而形成矽醇基之基對於側鏈導入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5)、或(6)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8為氫原子、或碳數1~5之烷基,R9為碳數1~5之烷基,R10、及R11各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P為1~3之整數。)。
前述通式(5)中,R8為氫原子、或碳數1~5之烷基。其中,若考慮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保存安定性、操作性,碳數1~5之烷基為較佳。尤佳為甲基、或乙基。
R9為碳數1~5之烷基,較佳為甲基、或乙基。
R10、及R11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0之多亞甲基。
p為1~3之整數,從提高由胺甲酸酯聚合物(A)形成之聚胺甲酸酯樹脂層(黏著層)之交聯密度的觀點,2或3較佳。
前述通式(5)表示之化合物,例如: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等N-(胺基烷基)胺基烷基三烷氧基矽烷;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N-(胺基烷基)胺基烷基烷基二烷氧基矽烷等。
(式中,R12為氫原子、或碳數1~5之烷基,R13為碳數1~5之烷基,R14、R15、R16、及R17各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q為1~3之整數,W為-O(C=O)NH-或-NH(C=O)NH-,X為能與異氰酸酯反應之基。)。
前述通式(6)中,R12為氫原子、或碳數1~5之烷基。其中,若考慮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保存安定性、操作性,碳數1~5之烷基較佳。尤佳為甲基、或乙基。
R13為碳數1~5之烷基,較佳為甲基、或乙基。
R14、R15、R16、及R17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q為1~3之整數,從提高由胺甲酸酯聚合物(A)形成之聚胺甲酸酯樹脂層(黏著層)之交聯密度的觀點,為2或3
較佳。
W為-O(C=O)NH-或-NH(C=O)NH,係由異氰酸酯基與羥基、或胺基之反應形成。
X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其中,從與異氰酸酯基之反應性、合成容易度等觀點,胺基、或羥基較理想。
前述通式(6)表示之化合物,可藉由分子內具有3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3元醇、或3元胺),與分子內具有異氰酸酯基及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具異氰酸酯基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之反應獲得。本發明之合成方法不特別限定,於任一合成均為:對於分子內具有3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1莫耳,使分子內具有異氰酸酯基及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1莫耳反應獲得者。
分子內具有3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化合物,可舉例如:甘油、三羥甲基丙烷、1,2,6-己烷三醇等3元醇;2,2’,2”-三胺基三乙胺、4-胺基甲基辛烷-1,8-二胺等3元胺。分子內具有異氰酸酯基及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化合物,可舉例如3-異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等。
(將(甲基)丙烯酸酯基對於側鏈導入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7)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18為氫原子、或甲基,R19、R20、R21、及R22,各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s為0、或1之整數,Y為-O(C=O)NH-或-NH(C=O)NH-,M為能與異氰酸酯反應之基。)。
前述通式(7)中,R18為氫原子、或甲基。
又,R19、R20、R21、及R22各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7~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s為0或1之整數,s為0時,R19與R20係直接鍵結。
Y為-O(C=O)NH-,係藉由異氰酸酯基與羥基之反應形成。
M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可舉例如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等,但從化合物之安定性之觀點,羥基較理想。
前述通式(7)表示之化合物,可舉例如3元醇與(甲基)丙烯酸、或分子內具有異氰酸酯基與(甲基)丙烯酸酯基之化合物的反應產物。本發明之合成方法不特別限定,但任一合成均為:對於3元醇1莫耳,使(甲基)丙烯酸、或分子
內具有異氰酸酯基與(甲基)丙烯酸酯基之化合物1莫耳鍵結者。
使用之3元醇,例如:甘油、三羥甲基丙烷、1,2,6-己烷三醇等。使用之分子內具有異氰酸酯基與(甲基)丙烯酸酯基之化合物,可舉例如2-甲基丙烯醯氧乙基異氰酸酯等。
(將環氧基對於側鏈導入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該化合物可舉例如下列通式(8)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23、R24、及R25各為碳數7~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Z為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
前述通式(8)中,R23、R24、及R25各為碳數1~20之伸烷基、或碳數3~20之多亞甲基,較佳為碳數1~10之伸烷基、或碳數3~10之多亞甲基。
Z為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為胺基、羥基、羧基、或硫醇基,從取得容易度等觀點,為羥基較佳。
前述通式(8)表示之化合物,可利用3元醇與表氯醇之反應合成。本發明之合成方法不特別限制,但任一合成均為:對於3元醇1莫耳鍵結表氯醇1莫耳。3元醇與表氯醇之反應中,會生成對應的副產物,但是可利用習知分離方
法予以單離。用於合成能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側鏈導入環氧基之化合物所使用的3元醇,可舉例如:甘油、三羥甲基丙烷、1,2,6-己烷三醇等。
藉由使用如以上之A4成分製造胺甲酸酯聚合物(A),該胺甲酸酯聚合物會成為具聚合性基者。該A4成分就提高由胺甲酸酯聚合物(A)形成之黏著層之耐熱性、耐溶劑性、密合性的目的,可以對於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分子末端及側鏈中之任一者導入。
本發明使用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可由前述A1、A2、A3及A4成分合成,但也可使用以下所示之A5成分(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反應停止劑)。其次針對該A5成分(反應停止劑)加以說明。
(A5成分: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反應停止劑(反應停止劑))
合成本發明使用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時,可併用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反應停止劑(以下有時也簡單記載為A5成分)。
A5成分係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反應停止劑,藉由使用該A5成分,能將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末端變換為異氰酸酯基以外之非聚合性基。惟,胺甲酸酯聚合物(A)必需為分子內具有前述具聚合性基者。
前述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可舉例如:胺基(-NH2基、及-NH(R)基)、羥基(-OH基)、巰基(-SH基:硫醇基)、羧基[C(=O)OH基]、或醯氯基[-C(=O)OCl基]。
該反應停止劑,在分子內僅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若存在2個以上該基,則與A4成分之反應獲得之A成分會高分子量化且以有機溶劑稀釋時會變得高黏度,所以有時塗膜會變得困難。又,得到之光致變色黏著劑之黏著性(與光學片之密合性)會有降低的傾向。該反應停止劑藉由導入於本發明之胺甲酸酯樹脂末端,能控制胺甲酸酯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能輕易使密合性、耐熱性、及光致變色特性調整為目的物性。
又,該反應停止劑宜使用在其分子內具有哌啶結構、受阻酚結構、三結構、或苯并三唑結構的化合物較佳。
其理由為:前述哌啶結構、受阻酚結構、三結構、或苯并三唑結構係成為發揮光安定化效果(哌啶結構)、抗氧化效果(受阻酚結構)、或紫外線吸收效果(三結構、或苯并三唑結構)的部位。藉由使用具有該等結構之反應停止劑,能提高為A成分之胺甲酸酯聚合物本身、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光安定性、抗氧化性能、紫外線吸收性能)。又,由於能減少受阻胺或抗氧化劑此類添加劑之添加量,所以,能改善添加劑之添加導致的密合性降低。其中,為了提高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使用具哌啶結構之化合物較佳。
可理想地使用於當作A5成分的反應停止劑,例如:就具有哌啶結構者而言,例如以下化合物。具體而言,可舉例如:1,2,2,6,6-五甲基-4-羥基哌啶、1,2,2,6,6-五甲基-4-胺基哌啶、2,2,6,6-四甲基-4-胺基哌啶等分子內具有
哌啶結構及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反應停止劑。又,其他也可使用分子內具有受阻酚結構、三結構、或苯并三唑結構且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反應停止劑。
又,其他A5成分可舉例如甲胺、乙胺、丙胺、異丙胺、丁胺、第三丁胺等反應停止劑。該等胺系之化合物,通常於室溫相對於異氰酸酯基1莫耳僅有1莫耳會反應,所以可當作反應停止劑。
前述A5成分,就提高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之耐候性的目的,宜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分子末端導入較佳。藉由對於分子末端導入,據認為會有無損於胺甲酸酯樹脂原本的耐熱性、機械強度(剝離強度)的好處。
以上的反應停止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但從提高胺甲酸酯聚合物(A)、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之觀點,使用具哌啶結構之反應停止劑為適當。
使該等A1成分、A2成分、A3成分、及A4成分,及視需要的A5成分反應而獲得A成分時,可採用所謂單次(one shot)法或預聚物法,例如可依照如以下的方法理想地獲得A成分。
使A1成分與A2成分反應而獲得胺甲酸酯預聚物,其次使該胺甲酸酯預聚物與A3成分反應。藉由使獲得之聚合物殘存之末端異氰酸酯基、與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
酯基反應之基之A4成分,及視需要在分子內具有1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反應停止劑(A5)反應,可製造A成分。
前述方法中,A1成分與A2成分之反應,可於溶劑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兩者於氮氣或氬氣等鈍性氣體氛圍中,於25~120℃反應0.5~24小時。溶劑可使用甲乙酮、二乙基酮、甲苯、己烷、庚烷、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亞碸(DMSO)、四氫呋喃(THF)等有機溶劑。反應時為了避免為A2成分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中之異氰酸酯基與當作雜質的水反應,宜將各種反應試劑及溶劑預先進行脫水處理並充分乾燥較佳。又,進行前述反應時,也可添加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二甲基咪唑、三乙二胺、四甲基-1,6-己二胺、四甲基-1,2-乙烷二胺、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等觸媒。使用觸媒時之添加量,相對於該A成分之合計100質量份,添加量為0.001~1質量份較佳。
以此方式獲得之胺甲酸酯預聚物與A3成分之反應,可於溶劑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兩者於氮氣或氬氣等鈍性氣體氛圍中,於25~120℃反應0.5~24小時。溶劑可使用甲乙酮、二乙基酮、甲苯、己烷、庚烷、乙酸乙酯、DMF、DMSO、THF等。
再者,獲得之聚合物與A4成分之反應,可於溶劑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兩者於氮氣或氬氣等鈍性氣體氛圍中,於25~120C℃反應0.5~24小時。溶劑可使用甲乙酮、二乙基酮、甲苯、己烷、庚烷、乙酸乙酯、DMF、DMSO、THF等。
藉由前述反應,當生成分子鏈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時,可直接使用。惟,為了提高光致變色組合物之保存安定性,更進一步提高耐候性,宜使A5成分與該異氰酸酯基反應較佳。A5成分與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A)之反應,可於溶劑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兩者於氮氣或氬氣等鈍性氣體氛圍中於25~120℃反應0.5~24小時。溶劑可使用甲乙酮、二乙基酮、甲苯、己烷、庚烷、乙酸乙酯、DMF、DMSO、THF等。
使A1成分與A2成分反應得到胺甲酸酯預聚物,並使分子內具有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A4成分混合並使其反應,獲得側鏈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其次使該胺甲酸酯預聚物與A3成分反應,可製造A成分。
前述方法中,A1成分與A2成分之反應可以與前述合成方法1記載之方法以同樣方式進行。
其次,對於前述反應液添加可在側鏈導入聚合性基之A4成分,並且與前述合成方法1記載之A1成分與A2成分之反應同樣進行,藉此可獲得預聚物。
以此方式獲得之胺甲酸酯預聚物與A3成分之反應,其次實施之與A4成分之反應,進一步適當實施之與A5成分之反應,可以與前述合成方法1記載之方法同樣地進行。
前述方法中在反應使用之A1成分、A2成分、A3成分、A4成分、及視需要使用之A5成分之量比可適當決定即可,
但從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及由該組合物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片(層)之耐熱性、黏著強度、光致變色特性(發色濃度、褪色速度、耐候性等)之均衡性之觀點,設定為如其次之量比較佳。A1成分、A2成分、及A3成分之量比,
當定A1成分所含之羥基之總莫耳數為n1,定前述A2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之總莫耳數為n2,並定前述A3成分所含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為n3,並定前述A4成分所含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為n4,且定前述A5成分所含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為n5時,n1:n2:n3:n4:n5=0.33~0.85:1.0:0.1~0.65:0.01~0.3:0~0.2之量比較佳。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光致變色黏著劑),為了發揮優異的密合性、耐熱性、光致變色特性,較佳為n1:n2:n3:n4:n5=0.4~0.85:1.0:0.1~0.55:0.02~0.25:0.01~0.15,更佳為n1:n2:n3:n4:n5=0.45~0.8:1.0:0.15~0.5:0.04~0.2:0.01~0.1。在此,前述n1、n2、n3、n4及n5,可就各成分使用之化合物之使用莫耳數與該化合物1分子中存在之各基之數的乘積求得。惟,上式中,0.9≦n1+n3+n4≦1.1為較佳,再者,n1+n3+n4=1為最理想。
亦即,不使用A5成分時,若考慮保存安定性,n2=n1+n3+n4較佳。又,使用A5成分時,若同樣考慮保存安定性,n2=n1+n3+n4+n5較佳。
利用如此的反應獲得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可以溶解於反應溶劑並以此狀態直接使用,但也可視需要餾去溶劑,或於水等不良溶劑中滴加反應液,使胺甲酸酯聚合物(A)沈降、過濾後,進行乾燥等後處理,並當作A成分使用。
A成分,從形成之黏著層之耐熱性、黏著強度、光致變色特性(發色濃度、褪色速度、耐候性等)等觀點,其分子量為2千~10萬較佳,再者,3千~5萬較佳,尤佳為4千~5萬最佳。又,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分子量,係使用聚氧乙烯(polyethylene oxide)換算的凝膠滲透層析(GPC),以管柱:ShodexKD-805、KD-804(昭和電工(股)公司製)、溶離液:LiBr((10mmol/L)/DMF溶液、流速:1ml/min、檢測器:RI檢測器、胺甲酸酯聚合物試樣溶液:0.5%二甲基甲醯胺(DMF)溶液之條件測定之峰頂的分子量。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將於下列詳述,但包括該A成分所含之聚合性基,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克(g)的聚合性基之莫耳數,於(1)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時,需為10毫莫耳以上250毫莫耳以下(2)聚合性基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時,需為10毫莫耳以上200毫莫耳以下。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當作B成分使用之光致變色化合物,可無任何限制地使用色烯(chromene)化合物、俘精醯亞胺(fulgimide)化合物、螺化合物、螺吡喃化合物等公知之光致變色化合物。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前述俘精醯亞胺(fulgimide)化合物、螺化合物、螺吡喃化合物及色烯化合物,例如日本特開平2-28154號公報、日本特開昭62-288830號公報、W094/22850號小冊、WO 96/14596號小冊等記載之化合物。
尤其,色烯化合物除了前述專利文獻記載者以外,也已知有具優異光致變色性之色烯化合物,如此的色烯化合物可理想地當做B成分。如此的色烯化合物,可舉例如:日本特開2001-031670號、日本特開2001-011067號、日本特開2001-011066號、日本特開2000-3444761號、日本特開2000-327675號、日本特開2000-256347號、日本特開2000-229976號、日本特開2000-229975號、日本特開2000-229974號、日本特開2000-229973號、日本特開2000-229972號、日本特開2000-219678號、日本特開2000-219686號、日本特開平11-322739號、日本特開平11-286484號、日本特開平11-279171號、日本特開平09-218301號、日本特開平09-124645號、日本特開平08-295690號、日本特開平08-176139號、日本特開平08-157467號、美國專利5645767號公報、美國專利5658501號公報、美國專利5961892號公報、美國專利6296785號
公報38、日本專利第4424981號公報、日本專利第4424962號公報、W02009/136668號小冊、W020008/023828號小冊、日本專利第4369754號公報、日本專利第4301621號公報、日本專利第4256985號公報、W02007/086532號小冊、日本特開平2009-120536號、日本特開2009-67754號、日本特開2009-67680號、日本特開2009-57300號、日本專利4195615號公報、日本專利4158881號公報、日本專利4157245號公報、日本專利4157239號公報、日本專利4157227號公報、日本專利4118458號公報、日本特開2008-7483號、日本專利3982770號公報、日本專利3801386號公報、WO2005/028465號小冊、WO2003/042203號小冊、日本特開2005-289812號、日本特開2005-289807號、日本特開2005-112772號、日本專利3522189號公報、W02002/090342號小冊、日本專利第3471073號公報、日本特開2003-277381號、W02000/060811號小冊、W000/71544號小冊等之揭示。
該等其他的光致變色化合物之中,從發色濃度、起始著色、耐久性、褪色速度等光致變色特性之觀點,宜使用具有茚并萘并「2,1-f」萘并「2,1-b」吡喃骨架之色烯化合物1種以上更佳。又,該等色烯化合物其中之分子量為540以上之化合物,發色濃度及褪色速度特別優異故為較佳。其具體例可舉以下者。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的B成分的摻合量,從光致變色特性的觀點,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為0.1~20質量份較理想。前述摻合量若過少時,會有無法獲得足夠發色濃度或耐久性的傾向,過多時,雖依光致變色化合物之種類而異,但光致變色組合物會變得不容易溶於A成分,不僅組合物之均勻性有降低的傾向,且黏著力(密合力)也有降低的傾向。為了維持發色濃度或耐久性此類光致變色特性,並充分保持與塑膠膜等光學基材之密合性,B成分之添加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為0.5~10質量份,尤其1~5質量份更佳。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除了A成分、及B成分以外,也可含有當作任意成分之(C)異氰酸酯化合物(以下也簡單記載為C成分)、(D)有機溶劑(以下也簡單記載為D成分)、其他成分。以下針對該等任意成分加以說明。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藉由摻合C成分,可發揮更優異的密合性、光致變色特性。該C成分,可以無任何限制的使用公知的異氰酸酯化合物。該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雖然摻合該C成分發揮優異密合性之主原因並未確定,但可認為係如下。該C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的一部分,會由於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所含之水分或環境中之濕度(亦即,水分之存在下)水解並產生胺基。該產生的胺基,藉由與C成分殘存之異氰酸酯基反應會成為具有脲鍵的反應產物。在此,產生之反應產物之脲基藉由與在A成分中存在之脲鍵、及胺甲酸酯鍵之間形成氫鍵,據認為會提高光致變色黏著層之凝集力並且提高密合性、及耐熱性。尤其,即使與熱水接觸後仍能維持密合性(光學片與該黏著層之密合性)為高。
前述異氰酸酯化合物,除了就前述A2成分例示之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以外,尚可舉例如:異氰酸1-金剛烷酯、異氰酸丙酯、異氰酸異丙酯、異氰酸丁酯、異氰酸第三丁酯、己烷異氰酸酯、異氰酸壬酯、異氰酸十二酯、異氰酸環己酯、異氰酸4-甲基環己酯等分子內具有1個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
又,可舉例如1,3,5-參(6-異氰酸己基)雙縮脲、(2,4,6-三氧雜三-1,3,5(2H,4H,6H)三基(triyl))參(六亞甲基)異氰酸酯等分子內具有3個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
又,也可將使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異氰酸酯基之異氰酸酯化合物與前述A3成分反應而獲得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下也簡單記載為C’成分)當作本發明之C成分使用。
合成前述C’成分時,宜使為二異氰酸酯化合物的前述A2成分與前述A3成分當中的胺醇化合物、或二醇化合物反應較佳。
該C’成分必需在分子內存在1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所以,合成該C’成分時,2成分之異氰酸酯基之總莫耳數必需大於A3成分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
前述C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可以於以封端劑保護之狀態使用。封端劑,可使用例如:酸醯胺系、內醯胺系、酸醯亞胺系、咪唑系、尿素系、肟系化合物等。具體而言,可舉例如:乙醯苯胺、乙醯胺、ε-己內醯胺、琥珀酸醯亞胺、馬來酸醯亞胺、二甲基吡唑、硫脲、乙醯醛肟、丙酮肟、甲基乙基酮肟等。
C成分(C’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之數目可為1個,但以2個以上較佳。藉由使C成分之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異氰酸酯基,當形成光致變色黏著劑層時,可形成分子量大的脲樹脂(C成分之反應產物)。其結果,由於C成分之反應產物與A成分之凝集力提高,故密合性提高的效果大。另一方面,當C成分之分子內存在4個以上之異氰酸酯基時,會以網目狀交聯的脲樹脂形成,故與A成分之間
容易起分離,本發明之光致變色黏著層會有白濁的傾向。
所以,C成分(包括C’成分),宜為分子內具有2個、或3個之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較佳,尤其,宜為具2個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為較佳。
又,該C成分,從耐候性之觀點,為選自於脂肪族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異氰酸酯化合物之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芳香族異氰酸酯化合物,容易與A成分之間起相分離,本發明之光致變色黏著層會觀察到白濁的傾向。其原因據認為:芳香族異氰酸酯化合物比起脂肪族異氰酸酯化合物、脂環異氰酸酯化合物的反應性快,且凝集力高的原故。從該白濁之觀點,C成分宜為選自於脂肪族異氰酸酯化合物、及脂環異氰酸酯化合物中的異氰酸酯化合物較佳。
本發明中,前述C成分(包括前述C’成分)之分子量,不特別限制,以低於1000較佳。該C成分之分子量為1000以上時,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層之耐熱性、及膜強度會有降低的傾向。其原因據認為:若摻合高分子量化之異氰酸酯化合物,則C成分之反應產物中的脲鍵以外的結構部會起影響。又,為了提高密合性,而欲存在某個固定量以上的氰酸酯基之莫耳數時,分子量大的異氰酸酯化合物中對於A成分之摻合量會增加。其結果,據認為該反應產物之脲鍵以外的結構部容易起影響作用。從此點而言,C成分之分子量為低於1000較佳。由以上,C成分之分子量,更佳為750以下,最佳為600以下。當然,前述C’成分之分子量,以同樣理由,也為低於1000較佳。該C成分(C’成
分)如前述,非聚合物者為較佳。所以,前述C成分(C’成分)之分子量,係指C成分(C’成分)本身之分子量。C成分之分子量之下限,為其單體化合物之分子量,不特別限制,為100。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之C成分之摻合量,從密合性、耐熱性、及光致變色特性之觀點,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為0.1~20質量份較理想。前述摻合量過少時,無法獲得足夠的密合性、及耐熱性的提高效果,若過多時,由該光致變色組合物獲得之黏著層會有發生白濁、密合性降低、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降低等的傾向。為了維持發色濃度或耐久性此類的光致變色特性,同時提高與塑膠膜等光學基材之密合性,C成分之摻合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為0.1~10質量份,尤其0.5~5質量份較佳。此時,C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之比例,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為0.01~10.0質量份,更佳為0.02~5.0質量份,最佳為0.1~3.0質量份。
又,使用C成分時,也可於光致變色組合物中摻合水。水之量,只要為C成分水解之有效量即已足夠,通常相對於C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之莫耳數,為0.01倍莫耳~5倍莫耳即可。又,該水也可以用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以光致變色黏著片接合時在大氣中所含之水分(濕氣)代替。
藉由在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摻合有機溶劑,容易
混合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及光致變色化合物(B成分)及視需要添加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成分)、及其他成分。其結果,能提高光致變色組合物之均勻性。再者,藉由使用有機溶劑,可以適當調整光致變色組合物之黏度。並且,當對於光學片或膜塗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時之操作性及塗佈膜之厚度的均勻性可提高。
光學片或膜使用容易受有機溶劑侵蝕的材質時,會發生外觀不良,或會有光致變色特性降低此類的問題的顧慮。惟,如此的問題可藉由採用下列記述之本發明方法而避免。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如後述,可使用各種種類的溶劑。所以,有機溶劑藉由選用不易侵蝕光學片或膜之溶劑,也可防止發生前述問題。
D成分可理想地使用的有機溶劑,可舉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2-丁醇等醇類;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單異丙醚、乙二醇單乙醚、乙二醇單單正丙醚、乙二醇單正丁醚、乙二醇單正丁醚、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乙醚、丙二醇正丁醚等多元醇衍生物;二丙酮醇;甲乙酮;二乙基酮;甲苯;己烷;庚烷;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亞碸(DMSO);四氫呋喃(THF);環己酮;及該等之組合。其中,可因應使用之A成分之種類或光學片或膜之材質適當選用即可。例如,當光學片或膜使用聚碳酸酯樹脂製者,並直接塗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時,溶劑宜使用醇類、或多元醇衍生物較佳。
於光學片或膜塗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時,若考
慮塗佈層之平滑性、或採用下列記述之本發明之方法時的光致變色黏著性層(片)之平滑性,前述有機溶劑宜混合使用沸點低於90℃之有機溶劑與沸點90℃以上之有機溶劑為理想。藉由使用如此的組合的有機溶劑,除了前述平滑性,有機溶劑之去除也會變得容易,乾燥速度也會加快。沸點低於90℃、90℃以上之有機溶劑之摻合比例,因應使用之其他成分適當決定即可。其中,為了發揮優異的效果,當定所有有機溶劑量為100質量%時,沸點低於90℃之有機溶劑為20~80質量%、沸點為90℃以上之有機溶劑為80~20質量%較佳。
又,使用D成分時之摻合量,從藉由如前述D成分添加獲得之效果之觀點,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定為5~900質量份,尤其100~750質量份較佳,定為200~600質量份最佳。
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宜因應胺甲酸酯聚合物(A)具有的聚合性基,摻合各種聚合起始劑。再者,聚合性基之莫耳數滿足下列詳述的莫耳數即可,也可摻合具有其他聚合性基的單體。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當摻合胺甲酸酯聚合物(A)所含之聚合性基、及具聚合性基之單體時,為了使該單體所含之聚合性基有效率的交聯,也可添加各種聚合起始劑。
胺甲酸酯聚合物(A)具有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時,宜添加酸水溶液較佳。如此的酸,不特別限制,以鹽酸、硫酸、硝酸、磷酸等無機酸;乙酸、丙酸等有機酸為代表的,尤其,從水解性之觀點,鹽酸較理想,較佳為使用0.0001~0.1N的鹽酸水溶液。酸水溶液之添加量,宜添加使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全部水解性基進行水解所必要量之0.1~3莫耳倍較佳。
再者,胺甲酸酯聚合物(A)具有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時,聚合起始劑宜使用乙醯基丙酮錯合物、過氯酸鹽、有機金屬鹽、各種路易士酸等硬化觸媒。
乙醯基丙酮錯合物,可舉例如:乙醯基丙酮鋁、乙醯基丙酮鋰、乙醯基丙酮銦、乙醯基丙酮鉻、乙醯基丙酮鎳、乙醯基丙酮鈦、乙醯基丙酮鐵、乙醯基丙酮鋅、乙醯基丙酮鈷、乙醯基丙酮銅、乙醯基丙酮等鋯。其中,乙醯基丙酮、鈦乙醯基丙酮的理較。
過氯酸鹽,例如:過氯酸鎂、過氯酸鋁、過氯酸鋅、過氯酸銨等。
有機金屬鹽,可舉例如:乙酸鈉、環烷酸鋅、環烷酸鈷、辛基酸鋅等。
路易士酸,可舉例如:氯化錫(II)、氯化鋁、氯化鐵(II)、氯化鈦、氯化鋅、氯化銻等。
本發明中,從即使在較低溫仍能短時間交聯之觀點,醯基丙酮錯合物尤佳。
該等硬化觸媒之使用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
於0.001~3質量份之範圍使用為理想。前述硬化觸媒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多數。
胺甲酸酯聚合物(A)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或乙烯基時,聚合起始劑宜使用熱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起始劑較佳。
前述胺甲酸酯預聚物(A)由於熱而硬化時,熱聚合起始劑可使用: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對氯苯甲醯、過氧化癸醯、過氧化月桂醯、過氧化乙醯等過氧化二醯;第三丁基過氧化-2-乙基己酸酯、第三丁基過氧化二碳酸酯、異丙苯基過氧化新癸酯、第三丁基過氧化苯甲酸酯等過氧化酯;二異丙基過氧化二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過氧化二碳酸酯、二-第二丁氧基碳酸酯等過碳酸酯類;2,2’-偶氮雙(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2-甲基丁腈)1,1’-偶氮雙(環己烷-1-甲腈)等偶氮化合物等。
該等熱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取決於聚合條件或起始劑種類、聚合性基種類或含量而異,但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在0.001~1質量份之範圍使用為理想。前述熱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多種。
又,利用紫外線等光照射使其聚合時,光聚合起始劑可使用苯偶因、苯偶因甲醚、苯偶因丁醚、苯并酚、苯乙酮4,4’-二氯二苯基酮、二乙氧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縮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
異丙基噻吨酮、雙(2,6-二甲氧基苯甲醯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2-苄基-2-二甲胺基-1,4-啉代苯基)丁酮等。
該等光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取決於聚合條件或起始劑之種類、聚合性基之種類或含量而異,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於0.001~0.5質量份之範圍使用為理想。前述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多種使用。
使用前述所示之光聚合起始劑時,當以光致變色黏著片(層)接合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時,可藉由照光而促進聚合。具體而言,可使用金屬鹵化物燈、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中壓水銀燈、氙燈等有電極燈、或無電極燈等當作光源,對於含光聚合起始劑之以光致變色黏著片(層)接合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實施照光。照光之氣體氛圍,可於氧存在下,但也可取代為氮氣等鈍性氣體。再者,照光後,也可實施加熱處理等。
胺甲酸酯聚合物(A)具有環氧基時,聚合起始劑可以無限制的使用習知之環氧化合物聚合可使用之硬化劑。
環氧樹脂之硬化劑,可舉例如:苯酚樹脂系硬化劑、多元胺系硬化劑、聚羧酸系硬化劑、咪唑系硬化劑等。
具體而言,苯酚樹脂系者可舉例如酚系酚醛樹脂、甲酚酚醛樹脂、聚對乙烯基苯酚等,多元胺系硬化劑可舉例如二乙三胺、三乙四胺、四乙五胺、二氰二醯胺、聚醯胺
胺(聚醯胺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亞胺酮(ketimine)化合物、異佛爾酮二胺、間二甲苯二胺、間苯二胺、1,3-雙(胺基甲基)環己烷、N-胺基乙基哌、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4,4’-二胺基-3,3’-二乙基二苯基甲烷、二胺基二苯基碸、二氰二醯胺等,聚羧酸系硬化劑可舉例如:鄰苯二甲酸酐、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3,6-內向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六氯內向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3,6-內向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又,咪唑系硬化劑可舉例如:2-甲基咪唑、2-乙基己基咪唑、2-十一基咪唑、2-苯基咪唑、1-氰基乙基-2-苯基咪唑鎓鹽.偏苯三甲酸酯、2-苯基咪唑鎓.異氰尿酯等。
該等硬化劑之使用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於0.001~1.0質量份之範圍使用為理想。前述硬化劑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多種。
使用前述所示之硬化觸媒、熱聚合起始劑、及硬化劑等聚合起始劑時,當以光致變色黏著片(層)接合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時,可利用烘箱等加熱以促進聚合。具體而言,於90℃以上加熱30分鐘以上較佳,更佳為於100℃以上加熱1小時以上。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除了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以外,也可另外添加具聚合性基之單體。
具聚合性基之單體之聚合性基,可從既述之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
乙烯基中選擇。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只要是上述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即可,例如:可無限制地使用公知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環氧系單體及乙烯基單體。
A成分使用具有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的胺甲酸酯聚合物時,具聚合性基之單體使用烷氧基矽烷化合物較佳。該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例如:γ-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γ-環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γ-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γ-環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β-(3,4-環氧環己基)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四甲氧基矽烷、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四乙氧基矽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矽烷、正辛基三甲氧基矽烷、正癸基三甲氧基矽烷、正十八基三甲氧基矽烷、乙基三乙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γ-甲基丙烯醯氧丙基三甲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雙(三乙氧基矽基)乙烷、雙(三甲氧基矽基)乙烷等烷氧基矽烷化合物。
A成分使用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乙烯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時,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宜使用(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及乙烯基單體較佳。該(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及該乙烯基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亞甲基環氧丙酯、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
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平均分子量250~1000之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平均分子量250~1000之聚四亞甲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平均分子量250~1000之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2-雙[4-(甲基)丙烯醯氧聚乙氧基)苯基]丙烷、2,2-雙[4-(甲基)丙烯醯氧二乙氧基)苯基]丙烷、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甲基乙烯基苯、乙基乙烯基苯、α-氯苯乙烯、氯乙烯基苯、乙烯基氯甲苯、對二乙烯基苯、間二乙烯基苯等。
又,也可使用各種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該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可舉例如使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離胺酸異氰酸酯、2,2,4-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降莰烯二異氰酸酯或甲基環己烷二異氰酸酯、與具有碳數2~4之氧乙烯、氧丙烯、六亞甲基氧化物之重複單元的聚烯烴二醇(polyalkylene glycol)、或聚己內酯二醇等聚酯二醇、聚碳酸酯二醇、聚丁二烯二醇等公知的二醇類反應得到的胺甲酸酯預聚物,進一步與2-羥基(甲基)丙烯酸酯反應,將分子量調整為1300~10000之範圍的胺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A成分使用具環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時,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宜使用環氧系單體較佳。該環氧系單體,例
如:1,6-己烷二醇二環氧丙醚、乙二醇二環氧丙醚、二乙二醇二環氧丙醚、三乙二醇二環氧丙醚、四乙二醇二環氧丙醚、九乙二醇二環氧丙醚、丙二醇二環氧丙醚、二丙二醇二環氧丙醚、三丙二醇二環氧丙醚、四丙二醇二環氧丙醚、九丙二醇二環氧丙醚、新戊二醇二環氧丙醚、新戊二醇羥基三甲基乙酸酯之二環氧丙醚、三羥甲基丙烷二環氧丙醚、三羥甲基丙烷三環氧丙醚、甘油二環氧丙醚、甘油三環氧丙醚、二甘油二環氧丙醚、二甘油三環氧丙醚、二甘油四環氧丙醚、季戊四醇二環氧丙醚、季戊四醇三環氧丙醚、季戊四醇四環氧丙醚、二季戊四醇四環氧丙醚、山梨醇四環氧丙醚、參(2-羥基乙基)異氰尿酯之二環氧丙醚、參(2-羥基乙基)異氰尿酯之三環氧丙醚等脂肪族環氧化合物;異佛爾酮二醇二環氧丙醚、雙-2,2-羥基環己基丙烷二環氧丙醚等脂環族環氧化合物;苯二酚二環氧丙醚、雙酚A二環氧丙醚、雙酚F二環氧丙醚、雙酚S二環氧丙醚、鄰苯二甲酸二環氧丙基酯、酚系酚醛聚環氧丙醚、甲酚酚醛聚環氧丙醚等芳香族環氧化合物等。
又,前述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必需之摻合量為使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滿足前述範圍。僅以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A)使聚合性基之莫耳數滿足前述範圍時,也可不摻合具聚合性基之單體,也可摻合使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100g中,聚合性基之莫耳數滿足前述範圍。摻合具聚合性基之單體時,較佳範圍為滿足前述範圍且相對於具聚合性基之胺甲
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為0.1~30質量份,較佳為1~15質量份。
(其他成分)
再者,本發明使用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為了提高光致變色化合物之耐久性、提高發色速度、提高褪色速度或製膜性,也可添加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自由基補捉劑、紫外線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脫模劑、著色防止劑、抗靜電劑、螢光染料、染料、顏料、香料、塑化劑等添加劑。添加之該等添加劑,可以無限制的使用公知化合物。
例如:界面活性劑可使用非離子系、陰離子系、陽離子系任一者,但從對於光致變色組合物之溶解性,宜使用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較佳。理想地可使用的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具體而言,可舉例如: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十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季戊四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脂肪酸酯、聚乙二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醚、聚氧乙烯植物固醇、植物甾烷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醚、聚氧乙烯烷基苯醚、聚氧乙烯篦麻子油‧硬化篦麻子油、聚氧乙烯羊毛脂‧羊毛醇‧蜜蠟衍生物、聚氧乙烯烷胺‧脂肪酸醯胺、聚氧乙烯烷基苯基甲醛縮合物、單鏈聚氧乙烯烷醚,以及矽酮系或氟系界面活性劑等。
界面活性劑使用時,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界面活性劑之添加量,相對於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100質量份,為0.001~1質量份之範圍為較佳。
又,抗氧化劑、自由基補捉劑、紫外線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可理想地使用受阻胺光安定劑、受阻酚抗氧化劑、苯酚系自由基補捉劑、硫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三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二苯基酮系化合物等。該等抗氧化劑、自由基補捉劑、紫外線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也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再者,使用該等添加劑時,界面活性劑與抗氧化劑、自由基補捉劑、紫外線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也可併用。該等抗氧化劑、自由基補捉劑、紫外線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之添加量,相對於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100質量份,為0.001~20質量份之範圍為較佳。惟,若過度使用該等添加劑,光致變色組合物對於聚碳酸酯樹脂製光學片或膜等的密合性會降低,所以其添加量較佳為7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下,最佳為1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使用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為了提高光致變色黏著片與光學片之密合性,也可添加黏著劑。具體而言,可舉例如:萜烯樹脂、萜烯苯酚樹脂、苯酚樹脂、氫化萜烯樹脂、松香樹脂、二甲苯樹脂、丙烯酸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胺甲酸酯系黏著劑等。
本發明使用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中,為了提高光致變色黏著片之耐熱性、及減低對於聚合性單體之溶解性,也可添加無機氧化物微粒、及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等。無機氧化物微粒,例如:分散於甲醇、甲乙酮、丙二醇單甲醚等等有機溶劑之二氧化矽溶膠等金屬氧化物溶膠,有機/無機複
合材料,例如:二氧化矽/三聚氰胺複合材料、二氧化矽/胺甲酸酯複合材料、二氧化矽/丙烯酸基複合材料、二氧化矽/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等。
(光致變色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可藉由將前述A成分、及B成分、及視需要使用的C成分、D成分、具聚合性基之單體,及其他成分混合而製造。混合各成分之順序不特別限定。惟,摻合聚合起始劑時,宜在即將使用該光致變色組合物之前混合較佳。
例如,不使用有機溶劑時,可將各成分熔融混練製成光致變色組合物並且丸粒化。又,亦可以直接成形為片材。
又,使用有機溶劑時,藉由將各成分溶於有機溶劑,可獲得光致變色組合物。
(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
利用如以上之方法獲得之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當(1)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基時,需為0毫莫耳以上250毫莫耳以下,當(2)聚合性基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時,需為10毫莫耳以上200毫莫耳以下。
其中,聚合性基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時,前述範圍更佳為10毫莫耳以上150毫莫耳以下,最佳為20毫莫耳以上100毫莫耳以下。
另一方面,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或水解能形成矽醇基之
基時,前述範圍,更佳為20毫莫耳以上200毫莫耳以下,最佳為30毫莫耳以上150毫莫耳以下。又,聚合性基之莫耳數,係指參與聚合之部分之莫耳數。所以例如:聚合性基為二烷氧基矽基時,若有二烷氧基矽基1毫莫耳存在,則聚合性基可換算為有2毫莫耳。
本發明藉由以該方式使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為特定比例,發揮優異的效果。其莫耳數,係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莫耳數,全部成分係將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與任意摻合之前述具聚合性基之單體的合計。並且,該莫耳數,係依照下式計算各成分(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及具聚合性基之單體)所含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後,從此等的總和求出之值。
各成分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該成分1分子中所含之聚合性基之數)×(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該成分之使用量(g))/(該成分之分子量)。
又,A成分之分子量係使用由GPC獲得之峰頂之分子量。
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可利用對於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導入之聚合性基數目、使用量、及峰頂之分子量、及視需要混合的具聚合性基之單體之摻合量、聚合性基之數目、分子量而調整。所以,全部成分每100g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當與1分子所含之聚合性基之數目相同時,若使用低分子量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會增高,使用高分子量
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則會減低。
該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低於前述範圍之下限時,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層之交聯密度不足,故對於聚合性單體未有充分的耐溶劑性。又,聚合性基之莫耳數若超過前述範圍之上限時,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層之交聯密度會提高,該黏著層變硬,所以對光學片或光學膜的密合性會降低。
以如此的方式獲得之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可理想地當作光致變色黏著劑,尤其用於接合聚碳酸酯樹脂製之光學片或膜彼此的光致變色黏著劑。並且,隔著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層將光學片或光學膜彼此接合,可獲得本發明之光學物品。以下,針對該本發明之光學物品及該光學物品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光學物品,係包含一疊層結構,其係將彼此相對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隔著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層接合而成。如此的光學物品,可舉例如僅由前述疊層結構構成的光致變色疊層片或膜(以下也簡單記載為光致變色疊層體。);該等光致變色疊層體藉由再度疊層光學片或膜,或在表面形成硬塗層等塗層而成為複合疊層體;該等光致變色疊層體與複合疊層體與塑膠透鏡本體等光學基材一體化而成的光學物品等。
使塑膠透鏡本體等與光學基材為一體化之方法,例如
將前述光致變色疊層體安置在模具內,之後將用於構成聚碳酸酯樹脂等光學基材(例如透鏡本體)的熱塑性樹脂進行射出成形之方法(以下簡單稱為射出成形法)、在光學基材之表面利用黏著劑等貼附前述光致變色疊層體等之方法、將光致變色疊層體埋藏在聚合性單體中,並將聚合性單體進行聚合之方法等。以下,針對構成本發明之光學物品的該等材料或構件說明。
本發明中,光學片及光學膜可以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具有透光性的片、及膜,但從取得容易性及加工容易性等觀點,使用樹脂製者較理想。當作光學片、及光學膜的原料的理想樹脂,可舉例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尼龍樹脂、三乙醯基纖維素樹脂、丙烯酸樹脂、胺甲酸酯樹脂、烯丙基樹脂、環氧樹脂、聚乙烯醇樹脂等。其中,從密合性良好且對於射出成形法的適用性高的理由,聚碳酸酯樹脂尤佳。又,將偏光膜(例如:將聚乙烯醇製的偏光膜以三乙醯基纖維素樹脂膜夾持者),也可當作本發明之光學膜使用。
又,本發明中,彼此相對的2片光學片可為由相同樹脂構成的片材,也可為由不同的樹脂構成的片材。
該光學片或光學膜的厚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50μm~1mm,較佳為0.1mm~0.5mm。比50μm薄時,當於成為母材之聚合性單體中埋設有該光學片或膜之狀態使硬化時,有時光學片或膜會發生變形。另一方面,當光學片或
膜的厚度超過1mm時,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會變厚,且有時曲面加工會變得困難。
又,本發明使用之光學片或光學膜,也可使用經利用公知手法改質者。例如為了利用前述光致變色組合物使密合性更為提高,可使用表面經改質者。改質方法不特別限定,可舉例如:電漿放電處理、電暈處理、火燄處理、利用酸、鹼性藥液等進行化學處理等。又,密合性提升以外,為了使具有其他功能,也可使用多層光學片或膜、具有塗膜層之光學片或膜。
本發明中之光致變色疊層體,可藉由將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隔著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層(也稱為光致變色黏著片)進行接合以製造。又,前述黏著層之厚度從光致變色化合物之發色濃度、耐候性及黏著強度等觀點,宜定為5~100μm,尤其10~50μm較佳。
前述黏著層,可因應使用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的性狀,利用如下的方法獲得。亦即,當藉由摻合有機溶劑等調整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為適當黏度時,可在其中之一的光學片或光學膜上塗佈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並視需要(加熱)乾燥後,再將另一光學片或光學膜予以壓接(加熱壓接)。此時,光致變色組合物之塗佈方法,可以無任何限制地使用旋塗法、噴塗法、浸塗法、浸泡旋塗法、乾式層合法等公知方法。塗佈光致變色組合物並使其乾燥,宜於室
溫~100℃的溫度,於10~100%RH的濕度下實施較佳。尤其,添加C成分時,藉由於該條件實施乾燥,會促進C成分之水解反應,獲得更為牢固的密合力。乾燥時據認為一部分的聚合性基也會反應。
又,使用含有機溶劑之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時,可藉由實施以下步驟而製造本發明之疊層體:使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延展於平滑的基材上後,乾燥去除有機溶劑(D),再剝離平滑的基材,而準備包含具聚合性基之聚胺甲酸酯樹脂(A)、光致變色化合物(B)及視需要摻合之具聚合性基之單體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及在彼此相對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之間插入前述光致變色黏著片,將該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接合後,使聚合性基聚合。
前述平滑基材的材質,宜為對於本發明使用之溶劑有耐受性者且本發明之胺甲酸酯聚合物容易剝離者,具體例示,可舉例如:玻璃、不銹鋼、聚四氟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及疊層矽系或氟系等提高剝離性之塗層而得之塑膠膜等;採用如此的方法時,不拘溶劑種類及光學片或光學膜的種類,可排除由於使用溶劑所致的不利影響。
其次,將於平滑基材上製作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從該基材剝離,並且插入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之間。並且,將光學片或光學膜利用公知方法進行例如壓接(加熱壓接)使接合即可。此時,藉由使光致變色黏著片所含之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及視需要摻合之具聚合性基之單
體的聚合性基處於聚合條件下,形成疊層結構。
前述胺甲酸酯聚合物(A)及視需要摻合之具聚合性基之單體之聚合性基聚合之條件下,只要是於各聚合性基會聚合之條件下即可。通常,前述聚合性基的聚合性良好,故於含聚合起始劑之狀態進行加熱、照光即可。聚合起始劑可因應各聚合性基適用,可使用於前述說明者即可。具體而言,進行加熱時,定為40℃以上130℃以下較佳,可於對流式烘箱中等進行加熱處理。
又,進行照光時可於鈍性氣體、或空氣中使用金屬鹵化物、高壓水銀燈、或無電極燈等光源實施照光。再者,於照光後可實施加熱處理等。藉由實施前述加熱、及/或照光,可以更牢固地接合光學片或光學膜。
又,使用不含有機溶劑之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時,可藉由以共擠壓成型等,製作光致變色黏著片。
依照如以上方法獲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可以直接使用,也可利用以下方法使其狀態穩定化後使用。該安定化處理也可使聚合性基反應。具體而言,宜將剛接合的疊層體於20℃以上60℃以下的溫度先靜置12小時以上。靜置時間的上限無特別限制,為50小時即已足夠。又,靜置時可以於常壓靜置也可於真空下靜置。再者,宜將該經過靜置的疊層體於80℃以上130℃以下的溫度先放置30分鐘以上3小時以下較佳(以下稱為加熱處理)。藉由該加熱處理,據認為聚合性基大部分會聚合。所以,在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之間插入前述光致變色黏著片,之
後,將已接合的疊層體於前述條件靜置後,進行前述加熱處理,藉此也可製成光致變色疊層體。
又,使用光聚合起始劑時,該加熱處理可於照光下實施,也可於該加熱處理後進行照光。又,使用前述異氰酸酯化合物(C)時,為了使前述光致變色疊層體殘存的異氰酸酯基完全消失,宜在溫度20~100℃、濕度40~100RH%追加放置較佳。又,加濕處理後,藉由於常壓下或真空下於40~130℃靜置,可去除在疊層片中存在的過剩的水分。
又,本發明中,從提高密合性的觀點,宜在本發明的光致變色組合物中添加分子內具有至少1個異氰酸酯基的異氰酸酯化合物(C)成分較佳;於此情形,也可與前述以同樣方式製造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疊層體。於此時,當準備光致變色黏著性片、及該光致變色疊層體之步驟係於水分(濕氣)存在下實施時,該光致變色黏著性片、及該光致變色疊層體所含之前述異氰酸酯化合物(C)會有至少一部分成為反應產物。
前述光致變色疊層片宜於至少其中一面接合光學基材後較佳。該光學基材,可舉例如上述聚碳酸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於此情形,可利用射出成型、熱壓接,將熱塑性樹脂疊層於光致變色疊層體上。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片,由於密合性、耐熱性提高,所以適用於以如此的方法製造光致變色透鏡的情形。
又,將前述光致變色疊層體埋設於聚合性單體中後,
藉由使該聚合性單體硬化,可以將熱硬化性樹脂疊層於該疊層體上。聚合性單體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組合物、烯丙基單體組合物、硫胺甲酸酯系單體組合物、胺甲酸酯系單體組合物、硫環氧系單體組合物等可形成熱硬化性樹脂者。由本發明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構成的黏著片,由於耐溶劑性提高,所以適用於以如此的方法製造光致變色透鏡之情形。
以下舉數例的實施例對於本發明更詳盡說明。該等實施例僅單純是用於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以下整理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使用於當作各成分的化合物等的簡稱。
PL1:旭化成化學(股)公司製「Duranol(註冊商標)」(以1,5-戊二醇與己烷二醇為原料之聚碳酸酯二醇、數量平均分子量800)。
PL2:Daicel化學工業(股)公司製「Placcel(註冊商標)」(聚己內酯二醇、數量平均分子量830)。
PL3:旭硝子(股)公司製聚丙二醇(數量平均分子量700)。
NCO1;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
NCO2: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
NCO3:甲苯-2,4-二異氰酸酯。
CE1:異佛爾酮二胺。
CE2:4,4’-亞甲基雙(環己胺)。
A4成分;具聚合性基之聚合性賦予化合物
RC1: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RC2: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
RC3:丁烷二醇單環氧丙醚。
RC4:烯丙醇。
RC5: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RC6:下式表示之化合物
RC7:下式表示之化合物
RC8:下式表示之化合物
RC9:下式表示之化合物
S1;1-甲基-2,2,6,6-四甲基-4-胺基哌啶。
PC1:下式表示之化合物。
C1: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分子量222)。
C2: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分子量262)。
D1:丙二醇單甲醚。
D2:THF(四氫呋喃)。
M1:γ-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M2: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M3: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M4:1,6-己烷二醇二環氧丙醚。
P1:0.001N鹽酸水溶液。
P2:二第三丁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P3:二乙三胺。
P4:二異丙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P5:Irgacure1800{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與雙(2,6-二甲氧基苯甲醯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之混合物(重量比3:1))}。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的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碳酸酯多元醇(PL1)234g、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NCO1)100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6小時,獲得預聚物。之後添加THF1500ml,之後於氮氣氛圍下滴加異佛爾酮二胺(CE1)15.3g,滴加結束後於25℃使其反應1小時,合成於分子鏈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
其次,於前述溶液中,於氮氣氛圍添加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RC1)16.1g,於25℃反應1小時後,減壓餾去溶劑,藉此獲得於胺甲酸酯樹脂之末端具有三甲氧基矽基的胺甲酸酯聚合物(U1)。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為5千(理論值;5千)。在此所指分子量之理論值,係指原料使用之A1成分、A2成分、A3成分、及A4成分沒有交聯而生成理論上為直線狀的胺甲酸酯聚合物時的分子量。
使用表1所示之多元醇化合物(A1成分)、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2成分)、鏈延長劑(A3成分)、具聚合性基之化合物(A4成分)、及反應溶劑,並使用表1所示之反應條件,除此以外與前述U1之合成方法同樣進行,合成U2~U4、U14~U21、及U26。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合成條件如表1所示。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碳酸酯多元醇(PL1)234g、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NCO1)100g,於氮氣氛圍,於80℃反應6小時,獲得預聚物。之後添加THF1500ml後,於氮氣氛圍下滴加異佛爾酮二胺(CE1)15.3g,於滴加結束後於25℃反應1小時,合成在分子鏈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
其次,於前述溶液中,於氮氣氛圍下添加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RC1)16.1g,於25℃反應1小時後,添加1-甲基-2,2,6,6-四甲基-4-胺基哌啶(S1)7.7g,於25℃反應1小時,之後將溶劑減壓餾去,藉此獲得在胺甲酸酯樹脂之末端具有三甲氧基矽基與哌啶環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5)。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5)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為5千(理論值;5千)
使用表1所示之多元醇化合物(A1成分)、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2成分)、鏈延長劑(A3成分)、具聚合性基之化合物(A4成分)、反應停止劑(A5成分)、及反應溶劑,並使用表1所示之反應條件,除此以外與前述U5之合成方法同樣進行,合成U6~U13。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合成條件亦如表1所示。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碳酸酯多元醇(PL10)234g、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NCO)100g,於氮氣氛圍下於80℃使反應6小時,獲得預聚物。之後,添加THF1500ml後,於氮氣氛圍下滴加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RC5)15g,滴加結束後於25℃反應2小時,再滴加異佛爾酮二胺(CE1)11.5g,滴加結束後於25℃反應1小時,之後添加1-甲基-2,2,6,6-四甲基-4-胺基哌啶(S1)7.7g,於25℃反應1小時,將溶劑減壓餾去,藉此獲得於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側鏈具有三甲氧基矽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22)。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22)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為1.7萬(理論值;1.6萬)。
使用表1所示之多元醇化合物(A1成分)、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2成分)、鏈延長劑(A3成分)、具聚合性基之化
合物(A4成分)、反應停止劑(A5成分)、及反應溶劑,使用表1所示之反應條件,除此以外與前述U22之合成方法同樣進行,合成U23、U24、及U27。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之合成條件也如表1所示。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聚碳酸酯多元醇(PL1)234g、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NCO1)85g、烯丙醇與1,3,6-六亞甲基三異氰酸酯之反應獲得之二異氰酸酯化合物(RC8)18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6小時,獲得預聚物。之後,添加THF1500ml後,於氮氣氛圍下滴加異佛爾酮二胺(CE1)23g,滴加結束後於25℃反應1小時,之後添加1-甲基-2,2,6,6-四甲基-4-胺基哌啶(S1)7.7g,於25℃反應1小時,將溶劑減壓餾去,藉此獲得於胺甲酸酯樹脂之側鏈具有烯丙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25)。獲得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25)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為1.5萬(理論值;1.6萬)。
又,獲得之聚胺甲酸酯樹脂U1~U27之A1、A2、A3、A4及A5成分之摻合比例、分子量、及聚合性基之含量之結果,整理於表2。
於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1)5g添加當作有機溶劑之THF20g,於60℃邊攪拌邊利用超音波溶解。確認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U1)已溶解後,冷卻至室溫,
添加光致變色化合物(PC1)0.25g、當作聚合起始劑之0.001N鹽酸水溶液0.05g,攪拌混合,獲得光致變色組合物。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塗佈於PET製膜(帝人杜邦薄膜(股)公司製Purex膜,附矽塗膜),於濕氣存在(23℃、濕度50%)的實驗室,於50℃使乾燥30分鐘,獲得厚度約40μm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其次,將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片夾持於2片厚度400μm的聚碳酸酯片之間,於40℃靜置24小時後,再於110℃進行60分鐘加熱處理,藉此獲得目的之具有光致變色特性的疊層體。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依下列所示方法進行評價,結果:剝離強度起初為130N/25mm,煮沸試驗後為120N/25mm。又,關於耐溶劑性,對任一聚合性單體組合物,下列評價基準均為1,為良好。
將獲得之疊層體製成具有25×100mm之黏著部分的試驗片,安裝在試驗機(Autograph AG-5000D、島津製作所製),以十次頭速度100mm/min進行拉伸試驗,測定剝離強度。當作試驗片之光致變色疊層體,係煮沸試驗前後者。又,煮沸試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係指光致變色疊層體在已煮沸熱水中放置1小時者。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切成直徑65mm的圓形,在下列所示各種聚合性單體組合物(Z1~Z5)中於室溫浸漬12小時後,以目視評價光致變色疊層體之外觀。再者,關於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量,係使用高速液體層析定量。評價基準如下,以1~4的4級評價實施。
1;距光致變色疊層位的端部0.2mm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但是未觀察到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的剝離。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量,係在光致變色疊層體全體所含之量中的0.5wt%以下。
2;距光致變色疊層體的端部0.5mm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但未觀察到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之剝離。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量,係在光致變色疊層體全體所含之量中的1.0wt%以下。
3;距光致變色疊層位的端部小於1.0mm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但未觀察到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之剝離。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量,係在光致變色疊層體全體所含之量中的少於2.0wt%。
4;距光致變色疊層位之端部1.0mm以上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之溶出,且觀察到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之剝離。光致
變色化合物之溶出量,係在光致變色疊層體全體所含之量中的2.0wt%以上。
Z1(丙烯酸酯單體組合物);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20質量份、平均分子量522之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40質量份、及胺甲酸酯丙烯酸酯(Daicel化學工業製EBECRYL4858)40質量份之混合物。
Z2(烯丙基單體組合物);二乙二醇雙烯丙基碳酸酯。
Z3(硫胺甲酸酯系單體組合物);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100質量份、及1,2-雙[(2-巰基乙基)硫)-3-巰基丙烷63.0質量份之混合物。
Z4(胺甲酸酯系單體組合物);由己二酸與1,6-己烷二醇構成的數量平均分子量1000之聚酯多元醇100質量份、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之異構物的混合物78質量份、及當作芳香族二胺硬化劑的2,4-二胺基-3,5-二乙基甲苯/2,6-二胺基-3,5-二乙基甲苯17質量份之混合物。
Z5(硫環氧系單體組成);雙(β-表硫丙基硫)乙烷95質量份、2-巰基乙醇5質量份之混合物。
其次,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切成直徑65mm之圓形,設置於有墊片的玻璃模具內(設定為0.00D、透鏡徑70mm、厚3.0mm),於設置於該玻璃模具內的疊層體的上下,填充準備當作熱硬化性組合物的作為聚合起始劑的二異丙基過氧化二碳酸酯3重量份與二乙二醇雙烯丙基碳酸酯
100重量份之混合物。
將填充有前述熱硬化性組合物的玻璃模具設置於空氣爐中,花費20小時緩慢升溫到40~90℃,再於90℃保持1小時,實施聚合。聚合結束後,取下墊片與模具,之後,於120℃實施2小時熱處理,藉此獲得光致變色透鏡。
以下列方法評價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結果:光致變色特性的發色濃度為1.2、褪色速度為55秒,耐久性為95%。又,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之外觀,未觀察到光致變色化合物或聚胺甲酸酯樹脂層之溶出,為下列評價基準之1,為良好。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當作試樣,對於其,將Hamamatsu photonics(股)製氙燈L-2480(300W)SHL-100隔著Aero mass濾器(康寧公司製),於23℃對疊層體表面以光束強度365nm=2.4mW/cm2、245nm=24μW/cm2照射120秒使發色,測定光致變色透鏡之光致變色特性。
利用大塚電子工業(股)製之分光光度計(瞬間多通道Photodirector MCPD1000)求得之發色後之最大吸收波長。該最大吸收波長係與發色時之色調相關。
發色濃度[ε(120)-ε(0)]:於前述最大吸收波長時照射120秒後之吸光度ε(120)與於最大吸收波長未照射時之吸光度ε(0)的差。該值愈高,可說光致變色性愈優良。
褪色速度[t1/2(sec.)]:照射120秒後,停止照光時,試樣於前述最大波長之吸光度降低到[ε(120)-ε(0)]之1/2需花費的時間。該時間愈短,可說光致變色性愈優良。
耐久性(%)=[(A48/A0)×100):為了評價照光所得之發色的耐久性,進行以下的劣化促進試驗。亦即,將獲得之疊層體利用Suga試驗器(股)製Xenon weather meterX25進行48小時促進劣化。之後,於試驗前後進行前述發色濃度之評價,測定試驗前之發色濃度(A0)及試驗後之發色濃度(A48),將[(A48)/A0)×100]之值當作殘存率(%),並作為發色之耐久性的指標。殘存率愈高,發色的耐久性愈高。
以目視評價獲得之光致變色透鏡。評價基準如下,分為1~4的4級實施評價。
1;距光致變色疊層體之端部0.2mm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溶出,但「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及「光學片與熱硬化性樹脂間」,均未觀察到剝離。
2;距光致變色疊層體之端部0.5mm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溶出,但「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及「光學片與熱硬化性樹脂間」,均未觀察到剝離。
3;距光致變色疊層體之端部小於1.0mm以下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溶出,但「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及「光
學片與熱硬化性樹脂間」,均未觀察到剝離。
4;距光致變色疊層體之端部1.0mm以上的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觀察到胺甲酸酯樹脂、及光致變色化合物的溶出,且於「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劑層間」、及「光學片與熱硬化性樹脂間」中任一者觀察到剝離。
以上結果整理於表3、及表4。
使用表3、及表5所示之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異氰酸酯化合物(C成分)、有機溶劑(D成分)、聚合起始劑、及具聚合性基之單體,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備光致變色組合物。又,與實施例1同樣,相對於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摻合光致變色化合物(PC1)5質量份(實際使用量0.25g)。又,使用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作光致變色疊層體,再製作光致變色透鏡。又,聚合起始劑使用Irgacure1800(P5)時,依下列程序製作光致變色疊層體。該等獲得之各種光致變色疊層體、及光致變色透鏡之評價結果如表4、及表6。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塗佈於PET製膜(帝人杜邦薄膜(股)公司製Purex膜,附有矽塗膜),於濕氣存在(23℃、濕度50%)的實驗室,於50℃使乾燥30分鐘,獲得厚度約40μm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其次,將獲得之光致變色黏著片夾持於2片厚度400μm的聚碳酸酯片之間,於
40℃靜置24小時後,再於110℃進行60分鐘加熱處理,再使用調整為對於聚碳酸酯片表面於405nm的輸出為150mW/cm2的金屬鹵化物燈照光3分鐘,藉此獲得目的之具有光致變色特性之疊層體。
使用表5所示的胺甲酸酯聚合物,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備光致變色組合物。又,與實施例1同樣,相對於具有聚合性的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摻合光致變色化合物(PC1)5質量份(實際使用量0.25g),及四氫呋喃(有機溶劑,D成分;實際使用量20g)。又,使用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作光致變色疊層體,並製作光致變色透鏡。此等獲得之各種光致變色疊層體及光致變色透鏡的評價結果如表6。
依以下方法,合成在分子鏈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8-a)、及分子鏈末端具有羥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8-b)。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700之多元醇化合物(PL3;聚丙二醇)211g、二環己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NCO2)118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9小時,獲得末端具有NCO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8-a)。胺甲酸酯預聚物(U28-a)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時為2,200(理論值;2,200)。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700之多元醇化合物(PL3:聚丙二醇)241g、甲苯-2,4-二異氰酸酯(NCO3)30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9小時,獲得末端具有OH基的胺甲酸酯預聚物(U28-b)。胺甲酸酯預聚物(U28-b)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時,為1,600(理論值;1,600)。
以表7所示的摻合量使用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8-a)、及胺甲酸酯預聚物(U28-b),並且使用當作有機溶劑之THF(D2)20g、及光致變色化合物(PC1)0.25g,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調整光致變色組合物。又,使用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作光致變色疊層體,也製作光致變色透鏡。此等之
評價結果如表7。又,使用之胺甲酸酯預聚物之合成條件如表7,該胺甲酸酯預聚物之各成分之比例、其他物性如表2。
依以下方法,合成分子鏈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9-a),及分子鏈末端具有羥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9-b)。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多元醇化合物(PL1:聚碳酸酯二醇)289g、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NCO1)120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9小時,獲得末端具有NCO基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9-a)。胺甲酸酯預聚物(U29-a)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時,為2,300(理論值;2,300)。
於具有攪拌葉、冷卻管、溫度計、氮氣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添加數量平均分子量800之多元醇化合物(PL1;聚碳酸酯二醇)276g、甲苯-2,4-二異氰酸酯(NCO3)30g,於氮氣氛圍下於80℃反應9小時,獲得末端具有OH基的胺甲酸酯預聚物(U29-b)。胺甲酸酯預聚物(U29-b)之分子量,以聚氧乙烯換算,為1,800(理論值;1,800)。
以表7所示摻合量使用如以上方式獲得之胺甲酸酯預聚物(U29-a)、及胺甲酸酯預聚物(U29-b),並且使用當作有機溶劑的THF(D2)20g、及光致變色化合物(PC1)0.25g,
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備光致變色組合物。又,使用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製作光致變色疊層體,並製作光致變色透鏡。該等之評價結果如表7。又,使用之胺甲酸酯預聚物之合成條件如表1,該胺甲酸酯預聚物之各成分之比例、其他物性如表2。
依以下方法,製備使用了(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將(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即2,2-雙(4-甲基丙烯醯氧五乙氧基苯基)丙烷/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平均分子量532)/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胺甲酸酯寡聚物六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學公司工業製U-6HA,分子量1019)/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各以40g/10g/25g/20g/5g之摻合比例摻合。對於該(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的混合物5g,添加光致變色化合物(PC1)0.25g,充分混合後,添加為聚合起始劑之Irgacure1800(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與雙(2,6-二甲氧基苯甲醯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之混合物(重量比3:1))0.015g,並充分混合。該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為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為510毫莫耳。
將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以旋塗法塗佈在厚度400μm的聚碳酸酯片上,於氮氣氛圍中,使用調整為使對於聚碳酸酯片表面於405nm之輸出為150mW/cm2的金屬鹵化物燈照光3分鐘,使塗膜硬化。獲得該表面經塗佈之透鏡的薄
膜的膜厚,可利用旋塗條件調整。此時的膜厚為約40μm。在以此方式獲得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的表面,再載置1片聚碳酸酯片,於40℃靜置24小時後,再於110℃實施60分鐘加熱處理。但獲得之光致變色疊層體完全無密合性,為以手能簡單剝離的程度。所以未實施其他的評價。
從前述實施例1~40可知,依照本發明製備混合有具有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成分)、及光致變色化合物(B成分)的光致變色組合物,具有優異的光致變色特性、剝離強度(密合性)、耐熱性。
另一方面,如比較例1、3、及4,由於使用不具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故耐溶劑性不足,且起初及煮沸試驗後之剝離強度也不足。
比較例2由於使用聚合性基之量多的胺甲酸酯聚合物,且比較例5由於使用了使用(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所以未能得到光學片與光致變色黏著層間之密合性。
Claims (14)
- 一種光致變色組合物,其包含:分子內具有聚合性基之胺甲酸酯聚合物(A)、光致變色化合物(B)、及視需要摻合的具聚合性基的單體,其特徵為:該聚合性基係選自於矽醇基或水解可形成矽醇基之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中的基,且光致變色組合物所含之具聚合性基之全部成分每100g之聚合性基之莫耳數為:(1)當聚合性基為矽醇基或水解可形成矽醇基之基時,為10毫莫耳以上250毫莫耳以下、(2)當聚合性基為(甲基)丙烯酸酯基、環氧基、及乙烯基時,為10毫莫耳以上200毫莫耳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為: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羥基的數量平均分子量400~3000的多元醇化合物(A1)、與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2)、與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的分子量50~300的鏈延長劑(A3)、與分子內具有1或2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且分子內具有前述聚合性基之化合物(A4)進行反應而得之預聚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獲得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時使用之(A1)成分、(A2)成分、(A3)成分、及(A4)成分之量比,當令該(A1)成分所含之羥 基之總莫耳數為n1,該(A2)成分所含之異氰酸酯基之總莫耳數為n2,該(A3)成分所含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為n3,該(A4)成分所含之能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基之總莫耳數為n4時,n1:n2:n3:n4=0.33~0.85:1:0.1~0.65:0.01~0.3(惟,0.9≦n1+n3+n4≦1.1)之量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更包含聚合起始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更包含分子內具有至少1個異氰酸酯基之異氰酸酯化合物(C)。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該異氰酸酯化合物(C)之分子量為100以上、小於100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更包含有機溶劑(D)。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相對於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含有該光致變色化合物(B)0.1~20質量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相對於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含有該光致變色化合物(B)0.1~20質量份、具聚合性基之單體0.1~30質量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相對於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更含有該異氰酸酯化合物(C)0.1~20質量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其中,相對於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更含有有機溶劑(D)5~900質量份。
- 一種光學物品,其包使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隔著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獲得之黏著層接合而得的疊層結構而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光學物品,其特徵為,該疊層結構當中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其中至少一者係由聚碳酸酯樹脂構成。
- 一種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光學物品之方法,其中包含以下步驟:在平滑的基材上使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致變色組合物延展後,乾燥去除有機溶劑(D),再剝離平滑的基材,而準備包含該胺甲酸酯聚合物(A)、光致變色化合物(B)及視需要摻合的具有聚合性基的單體的光致變色黏著片;及在彼此相對向的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之間插入該光致變色黏著片,將該2片光學片或光學膜接合後,使聚合性基聚合而製作疊層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2235 | 2011-04-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49977A TW201249977A (en) | 2012-12-16 |
TWI541336B true TWI541336B (zh) | 2016-07-11 |
Family
ID=47041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3416A TWI541336B (zh) | 2011-04-18 | 2012-04-16 | A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and an optical article using the composition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13407B2 (zh) |
EP (1) | EP2700694A4 (zh) |
JP (1) | JP6029580B2 (zh) |
CN (1) | CN103608428B (zh) |
MX (1) | MX352393B (zh) |
TW (1) | TWI541336B (zh) |
WO (1) | WO20121444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6001B2 (ja) * | 2011-04-25 | 2015-08-19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
US9081130B1 (en) * | 2013-01-09 | 2015-07-14 | Insight Equity A.P.X., Lp | Photochromic polyurethane laminate |
US9440419B2 (en) * | 2013-03-15 | 2016-09-13 | Vision Ease, Lp | Photochromic polyurethane laminate |
EP2952531A1 (de) * | 2014-06-02 | 2015-12-09 | Basf Se | Kompakte Elastomerformteile auf Basis von Polyurethan |
JP6513346B2 (ja) * | 2014-07-07 | 2019-05-15 | タレック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機能性積層眼鏡レンズ |
US10526533B2 (en) | 2015-03-10 | 2020-01-07 | Tokuyama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hotochromic cured body |
US10301415B2 (en) * | 2015-03-31 | 2019-05-28 | Hoya Lens Thailand Ltd. |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member, optical member, and spectacle lens base |
JP6579837B2 (ja) * | 2015-07-15 | 2019-09-25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
MX2018002532A (es) * | 2015-09-03 | 2018-06-27 | Tokuyama Corp | Composicion fotocromica de recubrimiento. |
CN105892093A (zh) * | 2016-05-19 | 2016-08-24 | 江苏淘镜有限公司 | 一种树脂镜片的变色工艺 |
CN109476973B (zh) * | 2016-08-02 | 2021-04-27 | 株式会社德山 | 粘接性组合物、层叠体和使用该层叠体的光学物品 |
CN107216420B (zh) * | 2017-06-06 | 2019-04-16 | 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 聚合物多元醇及其组合物和用途 |
CN112898526A (zh) * | 2021-01-22 | 2021-06-04 | 南京大学 | 一种双组份瞬干耐温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052042A (zh) * | 1962-08-09 | |||
GB8610709D0 (en) | 1986-05-01 | 1986-06-04 | Plinkington Bros Plc | Photochromic lenses |
JPH0745502B2 (ja) | 1987-11-10 | 1995-05-17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新規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む組成物 |
US5244797B1 (en) | 1988-01-13 | 1998-08-25 | Life Technologies Inc | Cloned genes encoding reverse transcriptase lacking rnase h activity |
JP3151062B2 (ja) * | 1992-08-31 | 2001-04-03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積層体 |
GB9306587D0 (en) | 1993-03-30 | 1993-05-26 | Pilkington Plc | Photochromic compounds |
JP3471073B2 (ja) | 1994-04-27 | 2003-11-25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
IL115803A (en) | 1994-11-03 | 2000-02-17 | Ppg Industries Inc | Indeno-naphthopyran derivatives useful for photochromic articles |
US5645767A (en) | 1994-11-03 | 1997-07-08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Photochromic indeno-fused naphthopyrans |
JPH08157467A (ja) | 1994-12-02 | 1996-06-18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及びフォトクロミック材 |
JPH08176139A (ja) | 1994-12-20 | 1996-07-09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08295690A (ja) | 1995-04-26 | 1996-11-1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US5658501A (en) | 1995-06-14 | 1997-08-19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Substituted naphthopyrans |
JPH09124645A (ja) | 1995-11-02 | 1997-05-13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09218301A (ja) | 1995-12-06 | 1997-08-19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09212115A (ja) | 1996-02-02 | 1997-08-15 |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 再帰性反射シート及び再帰性反射性能を有する物品 |
CA2281495C (en) * | 1997-02-21 | 2003-10-07 |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 Photochromic polyurethane coating and articles having such a coating |
JP3982770B2 (ja) | 1997-04-30 | 2007-09-26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11279171A (ja) | 1998-03-30 | 1999-10-1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11286484A (ja) | 1998-03-31 | 1999-10-19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H11322739A (ja) | 1998-05-14 | 1999-11-24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19678A (ja) | 1998-07-03 | 2000-08-08 | Sankyo Co Ltd | ベンゼン誘導体又はピリジン誘導体 |
US5961892A (en) | 1998-09-11 | 1999-10-05 |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 Polyalkoxylated naphthopyrans |
JP4301621B2 (ja) | 1999-01-29 | 2009-07-22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19686A (ja) | 1999-01-29 | 2000-08-08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29972A (ja) | 1999-02-04 | 2000-08-2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29973A (ja) | 1999-02-04 | 2000-08-2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29975A (ja) | 1999-02-04 | 2000-08-2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29974A (ja) | 1999-02-04 | 2000-08-2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29976A (ja) | 1999-02-05 | 2000-08-2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0256347A (ja) | 1999-03-12 | 2000-09-19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3522189B2 (ja) | 1999-05-20 | 2004-04-26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4256985B2 (ja) | 1999-05-24 | 2009-04-22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EP1116723A4 (en) | 1999-05-24 | 2002-10-23 | Tokuyama Corp | CHROMENE COMPOUNDS |
JP2000344761A (ja) | 1999-05-28 | 2000-12-1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4157227B2 (ja) | 1999-06-01 | 2008-10-01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3801386B2 (ja) | 1999-06-03 | 2006-07-26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1031670A (ja) | 1999-07-19 | 2001-02-06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1011067A (ja) | 1999-07-01 | 2001-01-16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4118458B2 (ja) | 1999-07-02 | 2008-07-16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US6296785B1 (en) | 1999-09-17 | 2001-10-02 |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 Indeno-fused photochromic naphthopyrans |
JP4157239B2 (ja) | 1999-10-19 | 2008-10-01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US6367930B1 (en) | 1999-12-30 | 2002-04-09 | Bayer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hotochromic lens |
JP4157245B2 (ja) | 2000-02-21 | 2008-10-01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TW534869B (en) | 2000-06-09 | 2003-06-0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 having both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hotochromism characteristic, and molded article obtained therefrom |
FR2811322B1 (fr) | 2000-07-07 | 2002-10-18 | Essilor Int |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un latex de polyurethane photochromique et application a l'optique ophtalmique |
ES2268016T3 (es) | 2001-05-02 | 2007-03-16 | Tokuyama Corporation | Compuesto de cromeno. |
TW200302828A (en) | 2001-11-16 | 2003-08-16 | Tokuyama Corp | Chromene compound |
JP2003277381A (ja) | 2002-03-25 | 2003-10-0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5289812A (ja) | 2002-04-01 | 2005-10-20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FR2838746B1 (fr) | 2002-04-17 | 2004-07-09 | Corning Inc | Compositions photochromiques reticulables, reticulees; preparation; substrats revetus desdites compositions, lentilles en lesdites compositions reticulees |
US7465414B2 (en) | 2002-11-14 | 2008-12-16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Photochromic article |
KR100777770B1 (ko) | 2003-03-20 | 2007-11-28 |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 중합 경화성 조성물 |
JP4200032B2 (ja) | 2003-03-20 | 2008-12-24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重合硬化性組成物 |
US8582192B2 (en) * | 2003-07-01 | 2013-11-12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Polarizing photochromic articles |
US8298671B2 (en) | 2003-09-09 | 2012-10-30 | Insight Equity, A.P.X, LP | Photochromic polyurethane laminate |
AU2004274303B2 (en) | 2003-09-18 | 2010-07-22 | Tokuyama Corporation | Chromene compound |
JP4424962B2 (ja) | 2003-10-07 | 2010-03-03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5181426A (ja) | 2003-12-16 | 2005-07-07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424981B2 (ja) | 2003-12-26 | 2010-03-03 |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TWI323254B (en) * | 2004-02-02 | 2010-04-11 | Mgc Filsheet Co Ltd | Light control plastic lens, coated sheet-like light control element for the lens production, and a production method for light control plastic lens |
JP4644429B2 (ja) | 2004-02-02 | 2011-03-02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523325B2 (ja) * | 2004-04-21 | 2010-08-11 | Mgcフィルシート株式会社 | プラスチックス調光レンズ体の製造方法 |
US7189456B2 (en) | 2004-03-04 | 2007-03-13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Photochromic optical article |
US7666510B2 (en) * | 2005-09-07 | 2010-02-23 |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 Optical elements that include curable film-form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blocked isocyanate adhesion promoters |
EP1978022B1 (en) | 2006-01-25 | 2011-10-26 | Tokuyama Corporation | Chromene compounds |
US20070259117A1 (en) * | 2006-05-04 | 2007-11-08 | Bayer Materialscience Llc | Article having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
KR101100788B1 (ko) * | 2006-06-30 | 2012-01-02 |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 포토크로믹 광학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
JP5016266B2 (ja) | 2006-06-30 | 2012-09-0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用プライマー |
JP2008074832A (ja) | 2006-08-24 | 2008-04-03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9057300A (ja) | 2007-08-30 | 2009-03-19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9067680A (ja) | 2007-09-10 | 2009-04-0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9067754A (ja) | 2007-09-14 | 2009-04-02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JP2009120536A (ja) | 2007-11-15 | 2009-06-04 | Tokuyama Corp | クロメン化合物 |
AU2009245089B2 (en) | 2008-05-09 | 2012-07-05 | Tokuyama Corporation | Chromene compound |
US8633292B2 (en) * | 2009-03-26 | 2014-01-21 | Signet Armorlite | Polyurethane-based photochromic optical materials |
SG187762A1 (en) | 2010-08-06 | 2013-03-28 | Tokuyama Corp |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
TWI523878B (zh) | 2011-04-13 | 2016-03-01 | Tokuyama Corp |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
EP2799514B1 (en) | 2011-12-26 | 2017-08-02 | Tokuyama Corporation |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
-
2012
- 2012-04-16 WO PCT/JP2012/060272 patent/WO20121444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16 JP JP2013510992A patent/JP60295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4-16 EP EP12773857.3A patent/EP270069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04-16 CN CN201280016369.0A patent/CN10360842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16 TW TW101113416A patent/TWI54133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4-16 MX MX2013011789A patent/MX352393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4-16 US US14/112,255 patent/US951340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13407B2 (en) | 2016-12-06 |
JP6029580B2 (ja) | 2016-11-24 |
EP2700694A4 (en) | 2014-10-01 |
MX2013011789A (es) | 2014-02-27 |
CN103608428A (zh) | 2014-02-26 |
US20140043586A1 (en) | 2014-02-13 |
EP2700694A1 (en) | 2014-02-26 |
MX352393B (es) | 2017-11-23 |
TW201249977A (en) | 2012-12-16 |
WO2012144460A1 (ja) | 2012-10-26 |
JPWO2012144460A1 (ja) | 2014-07-28 |
CN103608428B (zh)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1336B (zh) | A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and an optical article using the composition | |
JP6049638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 |
TWI508987B (zh) |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 |
CN102812104B (zh) |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 |
CN103649266B (zh) | 光致变色组合物 | |
TWI712494B (zh) | 層合體、以及使用該層合體之光學物品 | |
JP6885953B2 (ja) | 接着性組成物、積層体、及び該積層体を用いた光学物品 | |
JP6579938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からなる積層体、及び該積層体を用いた物品 | |
JP5888895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762130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766001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 |
JP5956726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4846047B (zh) | 湿气固化型聚氨酯组合物及层叠体 | |
JP5967877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および光学物品 | |
JP2016132696A (ja) | スプレーコート用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特性を有する光学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5591175B2 (ja)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重合性組成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