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6320B - Method of forming sheet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portions use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wiring board and sheet having foreign portion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forming sheet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portions use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wiring board and sheet having foreign portion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36320B TWI236320B TW093110377A TW93110377A TWI236320B TW I236320 B TWI236320 B TW I236320B TW 093110377 A TW093110377 A TW 093110377A TW 93110377 A TW93110377 A TW 93110377A TW I236320 B TWI236320 B TW I23632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forming
- thickness
- positive
- photosensit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8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70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69850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ask-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4972 Photosensitivity rea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5 ceramic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6 eutect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11 photo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6—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08—In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2—Ceramic dielectric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3—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substrate
- H05K1/0306—Inorganic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eramic, glas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6—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 H05K1/162—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incorporating print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6—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 H05K1/165—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incorporating printed i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1—Dielectrics
- H05K2201/0183—Dielectric layers
- H05K2201/0187—Dielectric layers with regions of different dielectrics in the same layer, e.g. in a printed capacitor for locally changing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1—Tool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used during processing
- H05K2203/0147—Carriers and holders
- H05K2203/0156—Temporary polymeric carrier or foil, e.g. for processing or transferr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11—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laminating two or more circuit board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11—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laminating two or more circuit boards
- H05K3/462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laminating two or more circuit board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layers or materials
- H05K3/4629—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laminating two or more circuit board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layers or materials laminating inorganic sheets comprising printed circuits, e.g. green ceramic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Description
1236320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以積層電感器及積層電容器作爲 代表而內藏有被動元件等的所謂的多層配線基板爲例的積 層型的電子零件,更詳細地說係有關於一種在製造多層配 線基板時所使用的所謂的陶瓷原薄片(g r e e η sheet),以及有關於包含由各種的材質所構的部分 之單一的陶瓷原薄片之製造方法。 · 【先前技術】 近年來,隨著電子機器的高性能化、或攜帶機器的急 速的普及,電子零件除了高密度安裝化外,也要求改善高 頻特性。爲了要因應該要求,即使是在電子零件的生產過 程中’也要檢討元件的微細化或高精度製造的製造方法。 揭露該些的文獻則有例如,特開2 0 0 1 - 8 5 2 6 4號 公報、特開2 0 0 1 — 1 1 0 6 6 2號公報、特開 # 2001—76959號公報、特開2000— 331865號公報、特開2001—111223號公 報、特開2 〇 〇 〇 — 1 8 3 5 3 0號公報及特開平1 0 — 12455號公報。 例如以所謂的積層的陶瓷電感器作爲電子零件爲例, · 簡單地說明其製造方法。首先,將由具有一定之電氣特性 ^ 的陶瓷粉末與有機系的黏合劑(b i n d e r )混合而成 的糊以厚膜方式塗佈在PET薄膜等的支撐體上,在如此 -5- (2) 1236320 所得到的絕緣體層上將由金屬粉末與有機系黏合劑所形成 的金屬糊印刷成一定的圖案而形成電極層。該電極層則構 成在陶瓷電感器中的電感器本體的一部分。 將在如此所得到的絕緣體上已形成有電感器的一部分 的薄片與只由絕緣體所構的薄片加以積層。此時,藉著經 由設在絕緣體薄片之中的導電部(柱)將在各薄片中的各 電極層在電氣上加以連接,而形成成爲陶瓷電感器本體的 積層體。在形成該積層體後,更藉著實施燒成、端面電極 的形成等的處理,而得到積層陶瓷電感器。即使是在陶瓷 電感器以外的積層型的電子零件的製造方法中,基本上也 是根據以上述的製造過程爲準的過程來進行。 然而,在上述的製造過程中,會因爲各層的形狀、厚 度、燒成時之收縮率等的變動兒導致在提供具有更高性能 的電子零件時會有其極限。在此,乃提出開示在上述之特 開2〇0 1 — 8 5 2 6 4號公報或特開2 0 0 1 — 1 1 0 6 6 2號公報中的電子零件之製造方法,而應付所 要求之電子零件的高性能化。 例如在特開2 0 0 1 — 8 5 2 6 4號公報中則開示有 作爲電子零件之一之所謂的積層陶瓷電感器之製造方法。 在該製造方法中,具體地說,首先,針對事先已經過導電 處理的支撐體表面,塗佈一定厚度之由具有感光性的有機 系黏合物與陶瓷粉末混合而成的感光性糊料。此外,該感 光性糊料也可以藉由電著技術而形成。接著,經由光罩而 實施針對該感光性糊料之紫外線的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 -6 - (3) 1236320 像處理,而在支撐體上形成由空間部與陶瓷部所構成的層 〇 在此,藉由電著技術針對該空間部析出大約與陶瓷部 厚度相同之由N i粉末與丙烯酸系樹脂所構成的共析覆膜 。將由陶瓷部與含有Ni粉末的共析覆膜部所構成的薄片 當作一體而叢支撐體剝離,而針對該薄片實施積層、燒成 、端面電極之形成的處理而得到積層陶瓷電感器。又’在 特開2 0 0 1 - 1 1 0 6 6 2號公報中則開示有所謂的積 層陶瓷電感器的形成方法,在該製造方法中乃敘述有將陶 瓷部與空間部形成在支撐體上以及將具有Ag粉末的共析 覆膜形成在該空間部等。 若根據上述特開2 0 0 1 - 8 5 2 6 4號公報及特開 2 0 0 1 - 1 1 06 6 2號公報之電子零件等的製造方法 ,在被形成在支撐體上之薄片本身,則在陶瓷部與共析覆 膜部中的膜厚並無不同,而是一大略均勻的厚度。因此, 相較於以往將單純的陶瓷圖案與電極圖案加以積層的方法 ,可以減少因爲燒成處理所導致的電氣特性的變化,而能 夠再現性優良地得到具有所期望之電氣特性的電子零件。 現在應用在電子機器等的信號的高頻化已經到達GHz 頻域’即使是在上述之電子零件等,爲了要應付此一情形 ’乃希望能夠達成傳送線路的低電容化、在接合部的低電 阻化、更高性能化。同時,爲了要提供攜帶用終端機,也 希望能夠達成高積體化、小型化。由上述之製造方法所得 到的薄片,藉著與其薄膜化或是導電性糊料等得材料的最 (4) 1236320 佳化同時進行’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對應。 然而’由上述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薄片,是一只由陶 瓷部與共析覆膜部的2種的材料所構成。因此,在電子零 件製造上常會受到是單一薄片或是由絕緣體一種與導電體 一種所構成的限制。結果,1 )在電路設計上會產生限制, 而阻礙從某個等級的高積體化。2)當想要形成例如包含電 感器在內的電子零件時,所積層的層數會極端地增加,而 阻礙從某個等級的小型化。3 )由於層數的增加會導致層間 連接部得增加,而有信賴性降低之虞。 又’感光性糊料,如先前所述,是由將具有感光性的 有機系黏合物與陶瓷粉末混合而得到。該陶瓷粉末混在曝 光時通吊具有讓紫外線散射等的效果。因此,在曝光時會 產生圖案端緣滲入的現象。結果,以往當將所應形成的配 線圖案的厚度與其寬度的比例設爲縱橫比(厚度+寬度)時 ,則其上限約爲0.5 - 0.6 7。 在特開2 0 〇 1 - 1 1 〇 6 6 2號公報中則開示有爲 了要應付此一狀況的方法。具體地說,針對只由被形成在 基台上的負片型光阻層實施圖案化,除去經過圖案化的光 阻層’針對在除去後所形成的空間藉由電著技術來形成具 有導電性的部分。 根據該方法,並不會產生上述之圖案端緣的滲入現象 等’因此’可以形成圖案精度高的薄片。然而,在該方法 中’ ®是常常會受到是上述的單一薄片或是由絕緣體一種 與導電體一種所構成的限制。因此,會發生上述之1)_3) (5) 1236320 等之狀況的必然性則在該方法中亦相同。 【發明內容】 發明之揭露 本發明即是有鑒於上述狀況而硏發出,其目的在於提 供一種針對積層陶瓷電感器積層陶瓷電容器等之所謂的積 層型的電子零件製造出能夠有貢獻於其高積體化、小型化 、糕信賴化等的方法。 隹 爲了要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之薄片形成方法,主 要是一在形成積層型的電子零件時用作爲各層的薄片形成 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支撐體上附著一定厚度之經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 液而被除去之感光性物質的過程、針對上述感光性物質實 施用於形成一定圖案的曝光處理,且實施將經過曝光處理 的圖案藉由上述顯像液進行顯像除去的處理,實施可針對 已除去上述感光性物質的部分附著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 # 的物質,而在上述支撐體上形成上述薄片或上述薄片的一 部分的過程、以及從上述薄片除去上述支撐體的過程。 此外,在上述方法中,最好由上述曝光處理、顯像處 理及附著處理所構成的過程反覆進行多次。又,在由上述 曝光處理、顯像處理及附著處理所構成的過程中最好包含 有換成上述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物質,而附著上述感. . 光性的物質的處理。 更且,在上述的方法中’更包含有:未被曝光的部分 -9- (6) 1236320 可藉由顯像液來除去,而讓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感光 性的物質附著的過程、以及由讓上述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 性的感光性的物質曝光及顯像,而形成圖案空間的處理、 與讓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物質更者感光性的物質附著 在上述圖案空間的處理所構成的過程。 爲了要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之薄片,主要是一在 形成積層型的電子零件時用作爲各層的薄片,具有至少具 有3種不同的物性的部分,在形成上述部分之際,進行經 · 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液而被除去之感光性的物質的附著 處理、上述感光性物質的顯像處理、以及可將上述部分的 至少一個附著到由上述顯像處理所得到的空間部的附著形 成處理,在部分之內,在厚度最厚的部分的厚度與寬度的 比在1以上。 此外,在上述的薄片中,在薄片延伸的平面方向形成 上述具有不同之物性的部分。又,在上述的薄片中,在薄 片的厚度方向形成上述具有不同之物性的部分。 · 爲了要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之薄片,主要是一在 形成積層型的電子零件時用作爲各層的薄片,具有: 具有第1厚度,且被形成在第1領域的導電性的內部 電極、具有第2厚度,且被形成在位於上述第1領域上, 而較上述第1領域爲小的第2領域的導電性的柱、以及包 括有上述內部電極及上述柱的絕緣性的物質, β 至少上述柱是藉由由被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液來除 去之感光性的物質附著的過程、上述感光性的物質的曝光 -10- (7) 1236320 處理、及上述感光性的物質的顯像處理、以及將導電性的 物質附著在由上述顯像處理所構成的空間部的附著處理所 形成的過程所形成,上述內部電極及上述柱內之至少一者 的形成厚度與其寬度的比例在1以上。 【實施方式】 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薄片形成方法以流程圖的方式 表示在圖1,此外,圖1則表示針對在各過程中得薄片, 將此在其厚度方向加以切斷時的斷面構造。又,在所示的 例子中,在XY(平面)方向及Z(厚度方向)乃區劃有由不同 的材料所構成的部分。以下,請參照圖面來說明薄片形成 方法之詳細的內容。 首先,在已實施了導電處理的支撐體1的表面上藉由 電著處理形成一定厚度的由正片型光阻層所構成的層3, 而得到步驟1之狀態的薄片。此外,本發明的正片型光阻 層是指藉由光的照射而曝光的部分會藉著以顯像液的顯像 處理來除去的感光性的物質。接著,則進行經由未圖示的 第1掩罩而以紫外線等所進行之正片型光阻層3的曝光處 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只會除去在正片型光 阻層中之被曝光的部分,而在支撐體1上形成未曝光的正 片型光阻層3與第1空間5 (步驟2)。針對第丨空間5藉 由電者處理形成絕緣材部。在本實施例中,絕緣材則形成 例如由低介電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7(步驟3)。此外,在 本實施例巾,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的形成厚度大略是與正 -11- (8) 1236320 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一致。 在形成好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後,針對未曝光的正片 型光阻層3進行經由未圖示的第2掩罩的曝光處理及顯像 液的藏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可以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 中的曝光部分,更且則形成第2空間部分9(步驟4)。針 對第2空間部分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絕緣材部。在本實施 例中,絕緣材則形成例如由高介電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 11 (步驟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高介電體材部分u的 形成厚度大略是與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一致。 接著,針對殘存的未曝光的正片型光阻層3更進行經 由未圖示的第3掩罩的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 由該處理,可以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的曝光部分,更 形成第3空間部分1 3。針對第3空間部分1 3藉由電著處 理形成由第1導電體部分所構成的部分1 5。此外,在本 實施例中,在形成第1導電體部分1 5時,其形成厚度則 設成較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爲薄,而讓第3空間部分 1 3殘留在第1導電體部分丨5的上部(步驟7)。 針對該第3空間部分1 3的殘存部分,藉由電著處理 再度形成由正片型光阻層所構成的第2層17(步驟8)。此 時’第2正片型光阻層17最好是被形成爲大略與低介電 率材料部分7等的厚度成一致。針對第2正片型光阻層 1 7進行經由未圖示的第4掩罩的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 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可以除去在第2正片型光阻層17 中的曝光部分,而形成第4空間部分19(步驟9)。 1236320 Ο) 針對第4空間部分i 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絕緣材部。 在本貫施例中,例如由低透磁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2 1作 爲該絕緣材(步驟i 〇)。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低透磁率材 部分2 1則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大致與正片型光阻層3、 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等的表面成一致。之後,針對殘存的 2正片型光阻層i 7進行經由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 理。藉由g亥處理,可以除去殘存的第2正片型光阻層17 ,而形成第5空間部分23(步驟u)。 φ 針對第5空間部分23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第2導電 體所構成的部分2 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2導電體 部分2 5則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大致與正片型光阻層3、 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等的表面成一致。又,在本實施例中 ’構成第1導電體部分丨5的材料與成第2導電體部分25 的材料是相同。藉著從經由以上的過程所得到的薄片將支 撐體1剝離,而得到實際上在形成電子零件時成爲素材的 薄片。 (變形例) 接著’則本發明之薄片形成方法針對在內部具有電路 圖案(所謂的圖案)及層間連接材(所謂的柱)的薄片來加以 說明。圖2爲將該薄片形成方法以流程圖來表示。此外, 在圖中,在各步驟所示的圖則與圖i同樣地表示在各過程 中的薄片的斷面。 首先,在已實施了導電處理的支撐體1的表面上藉由 -13- (10) 1236320 電者處理形成一疋厚度的由正片型光阻層所構成的層3, 而得到步ϋ 1之狀態的薄片。接著,則進行經由未圖示的 弟1掩罩而以紫外線等所進行之正片型光阻層3的曝光處 理及頒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只會除去在正片型光 阻層中之被曝光的部分,而在支撐體1上形成未曝光的正 片型光阻層3與第1空間5(步驟2)。針對第丨空間5藉 由電著處理形成絕緣材部。在本實施例中,絕緣材則形成 例如由低介電率材料料所構成的部分7 (步驟3 )。此外, 在本貫施例中’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的形成厚度大略是與 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一致。 在形成好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後,針對未曝光的未曝 光的正片型光阻層3進行經由未圖示的第2掩罩的曝光處 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可以除去在正片型 光阻層3中的曝光部分,更形成第2空間部分9。針對第 3空間部分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新的絕緣材部。在本實施 例中,形成例如由高透磁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1 1作爲絕 緣材(步驟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高透磁率材部分i i 的形成厚度也大略是與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一致。 接著,針對殘存的未曝光的片型光阻層3更經由未圖 示的第3掩罩的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 理,可以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的曝光部分,更形成第 3空間部分1 3 (步驟6)。針對第3空間部分1 3藉由電著處 理形成由第1導電體所構成的部分1 5。第1導電體部分 1 5具有作爲該薄片之圖案的功能。此外,在本實施例中 -14- (11) 1236320 ,在形成第1導電體部分1 5時,其形成厚度則設成較正 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爲薄,而讓第3空間部分1 3殘留在 第1導電體部分1 5的上部(步驟7)。 針對該第3空間部分1 3的殘存部分,藉由電著處理 再度形成由正片型光阻層所構成的第2層1 7 (步驟8)。此 時,第2正片型光阻層17最好是使其最表面大致與正片 型光阻層3、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等的表面成~致。針對 第2正片型光阻層17進行經由未圖示的第4掩罩的曝光 處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理,可以除去在第2 正片型光阻層17中的曝光部分,而形成第4空間部分 1 9 (步驟9 )。 針對第4空間部分1 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絕緣材部。 在本實施例中,例如由低透磁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21作 爲該絕緣材(步驟1 〇)。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低透磁率材 部分2 1則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大致與正片型光阻層3、 低介電率材料部分7等的表面成一致。之後,針對殘存的 2正片型光阻層1 7進行經由曝光處理及顯像液的顯像處 理。藉由該處理,可以除去殘存的第2正片型光阻層17 ,恧形·成第5空間部分2 3 (步驟1 1 )。 針對第5空間部分23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第2導電 體所構成的ρβ分2 5 (步驟1 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2 導電體部分2 5則在該薄片中具有作爲柱的功能。此外, 在本貫施例中’構成第1導電體部分1 5的材料與成第2 導電體部分2 5的材料是相同。藉著從經由以上的過程所 -15- (12) 1236320 得到的薄片將支撐體1剝離,而得到在其內部具有圖案與 柱的薄片。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本發明,可以形成在XY方向 及Z方向區劃而具有低介電率材料、低透磁率材料、高透 磁率材料、導電體等多種的材料(此時爲3種以上)的薄片 或是形成在其內部具有圖案與柱的薄片。又,在本發明中 ,針對未具有讓光等散射的元件之由正片型光阻劑單體所 構成的層實施曝光及顯像的處理,結果利用所得到的圖案 來形成由各材料所構成的部分。 因此’可以得到圖案精度高且在圖案端緣不會有任何 的渗入現象而具有良好的區劃狀態的薄片。又,由於使用 由正片型光阻劑單體所構成的層,因此可藉由曝光處理進 行曝光的層的厚度只受到正片型光阻劑之特性的影響。 具體地說,藉著使用以上的方法,具有以往技術完全 不可能之由不同的物性所構成的3種以上的部分,且當將 在該些之中在最厚的部分的厚度與其寬度的比例當作縱橫 比(厚度?寬度)時,可以提供一該縱橫比的値在1以上的 薄片。又,當爲一包含圖案與柱的薄片時,也可以形成包 含形成厚度與其寬度的比成爲1以上之柱的薄片。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雖然作爲構成各部分的材料、 亦即,具有所期望之電氣特性的物質是使用低介電率材料 、低透磁率材料、高透磁率材料 '導電體,但本發明並不 限定於該些材料,最好能根據所欲得到的薄片的構成等而 適當地變更。亦即,將具有多種、至少3種之不同物性的 -16- (13) 1236320 部分形成在平面方向或厚度方向。因此,反覆曝光、顯像 以及電著之各處理的次數最好是根據薄片的構成而較本實 施例減少或增加。 更且,在電著處理時,可以對含有具有期望之電氣特 性的粉體的具有正片型或負片型物質之特性的光阻劑(感 光性物質)實施電著。此時,在接下來的過程等中,更 針對該些光阻劑實施曝光、顯像等的處理。此外,在此所 謂的負片型光阻劑是指藉由光的照射而曝光的部分以外的 部分會藉著顯像液而被顯像之感光性的物質。 具體地說,例如將由以低透磁率爲特性的絕緣粉與負 片型光阻劑混合而成的負片型材料實施電著形成在圖1中 之步驟7的第3空間部分1 3。藉著針對該負片型材料實 施曝光及顯像,可以一次就形成低透磁率部分2 1及第5 空間部分2 3 (步驟11 )。如先前所述,已包含有粉體的負 片型光阻劑則可以想成在圖案精度等方面乃相對於正片型 光阻劑爲差。然而,在考慮到圖案精度的容許値等因素時 ,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中,藉著部分地使用由負片型光阻 劑所構成的材料可以縮短過程。 又’藉由電著處理之各部分的形成厚度並不限定於如 本實施例所示的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可以根據所欲得 的薄片的構成等而適當地決定。例如,在經過積層-壓著 的過程時,可以改變各部分的形成狀態以使得在所積層之 薄片間的導電體部分的連接狀態能成爲良好,且追加的導 電體部分能從陶瓷部分3的上面突出。 -17- (14) 1236320 乂 雖然苐1及第2導電體部分爲相同的材料,但也 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所形成。更且,在形成該些導電體部分 時可以不使用電著處理,而使用鍍覆法等與本實施例不同 的手法來形成。又,在形成導電體部分時,更可以反覆地 實施正片型光阻層的電著、曝光、顯像、導電體的電著的 各處理’而在Z(厚度)方向附加其他的構造。 (利用由本發明所得到的薄片所製作的電子零件的具體例) 將針對以上所述之本發明的方法加上適當的變更而得 到之多種的薄片實施積層而形成的陶瓷電感器的一例表示 在圖3。圖3爲將陶瓷電感器在其積層方向加以切斷之斷 面的構成圖。該電感器是由將薄片L 1 - L 8積層而構成。各 薄片任意含有導電體部分(Al、A2)、由低介電率材料所構 成的第1絕緣體部分B、由高透磁率材料所構成的第2絕 緣體部分C (C 1、C 2)、由具有較第2絕緣體部分C爲低之 透磁率的材料所構成的第3絕緣體部D。針對各薄片構成 ,以下簡單地以薄片L4爲例加以說明。 在圖3中,在平面4A-4 A處將薄片L4切斷,而將由 圖中箭頭方向所看到的圖表示在圖4A,在平面4 B-4 B處 將薄片L4切斷,而將由圖中箭頭方向所看到的圖表示在 圖4 B。如圖4 A所示,在該薄片下部。中央部的高透磁率 材部分C 1則當作電感器中的芯材來使用。導電體部分A 1 則被形成爲可包圍住高透磁率材部分C1的大略半周,而 形成電感電路的一部分。 -18- (15) 1236320 在高透磁率材部分C 1之剩下來的周圍則形成有低透 磁率材部分D。該低透磁率材部分D在作薄片積層時則當 作用於使在上下方向彼此重疊之導電體部分A1之間產生 絕緣的絕緣部來使用。在該些導電體部分A 1及低透磁率 材部分彈性異方導電膜的周圍則配置有高透磁率材部分 C 2,該部分則當作具有可與高透磁率材部分C 1 一起增加 磁束量之效果的絕緣體部分來使用。更且,在其周圍形成 有用於保護爲低透磁率材料之第1絕緣體部B的保護層。 · 如圖4B所示,在薄片L4上部則形成有由低透磁率 材D所構成的絕緣體部分可包圍住作爲芯材之高透磁率 材部分C 1之幾乎整周。該低透磁率材部分D在作薄片積 層時則當作用於使在上下方向彼此重疊之導電體部分A 1 之間產生絕緣的絕緣部來使用。又,只在芯材之周圍的一 部分形成導電體部分A2。該導電體部分A2則當作用於將 在各薄片所形成的電感器中的電路的一部分加以連接之連 接用的導電體部分,亦即,所謂的柱(POST)來使用。 · 如上所述,薄片L4在其內部具有芯材、被捲繞在芯 材之大略半周之電感器中的電路的一部分、用於將該電路 的一部分與其他薄片之電路的一部分加以連接的柱、使在 各薄片之電路部彼此之間產生絕緣的絕緣體、用於與芯材 一起增加磁束量而被配置在電感器之周圍的絕緣體、以及 其周圍的保護材部分。事先製作多個具有該構成的薄片, 、 藉著將各薄片中的電路部的端部與柱之端部分別呈連續地 加以連接而積層。而形成如圖3所示的電感器。 -19- (16) 1236320 (電子零件製造用的薄片形成方法具體例) 接著請參照圖5 A-圖5 C所示之流程圖來說明在實際 上形成圖4A及圖4B所示之薄片L4時的過程。在流程圖 中所示之各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表示在各過程中 的薄片的斷面。亦即,圖5 A爲沿著在圖4A及圖4B的線 I-Ι來切斷薄片L4時的斷面、圖5B爲在線II-II的斷面、 圖5C爲在線ΙΙΙ-ΙΠ的斷面,分別表示各形狀的變化。又 ’至於與在上述之圖1或圖2我示之實施例中的構成同樣 的構成則使用相同的符號。 首先’在已經實施了導電處理的支撐體1的表面上藉 由電著處理形成有由正片型光阻劑所構成的層3,而得到 步驟1 〇 1之狀態的薄片。接著則進行經由未圖示之第1 掩罩而藉由紫外線等實施之正片型光阻層3的曝光處理、 以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第1掩罩具有讓與在圖4A及圖 4B中的低介電體率材部分B對應的領域曝光的形狀。藉 由該處理只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被曝光的部分,而在 支撐體1上形成未曝光的正片型光阻層3與第1空間部分 5 (步驟1〇2)。針對第1空間部分5,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 低介電體率材料所構成的部分7 (步驟1 〇 3 )。此外,低介 電體率材部分7的形成厚度則大略與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 度相同。該低介電體率材部分7則對應於薄片L4中的低 介電體率材部分B。 在形成好低介電體率材部分7後,則針對未曝光的正 片型光阻層3進行經由未圖示之第2掩罩的曝光處理、以 -20- (17) 1236320 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第〗掩罩具有讓與在圖4 A及圖4 B 中的高透磁率材部分C 1及C2對應的領域曝光的形狀。 藉由該處理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之被曝光的部分,更 形成有第2空間部分9(步驟104)。 針對第2空間部分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高透磁率 材料所構成的部分1 1 (步驟1 〇 5 )。此外,高透磁率材部分 1 1的形成厚度則大略與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度相同。在 斷面II-II中之中央部的高透磁率材部分1 1則對應於在薄 片L4中之電感器等的外周的部分C2。 接著·,針對殘存之未曝光的正片型光阻層3,更進行 經由未圖示之第2’掩罩的曝光處理、以及顯像液的顯像 處理。第2’掩罩具有讓與在圖4A中的低透磁率材部分 〇對應的領域曝光的形狀。藉由該處理除去在正片型光阻 層3中之被曝光的部分,而在支撐體1上形成未曝光的正 片型光阻層3與第1空間部分5(步驟102),更形成第2’ 空間部分12(步驟106)。針對第2’空間部分12藉由電著 處理形成由低透磁率材部分14(步驟107)。此外,低透磁 率材部分14 ,則在薄片L 4中,對應於圖4 Α中的低透磁 率材部分D以及位在其上面的圖4B中的低透磁率材部分 D 〇 更且,針對殘存之未曝光的正片型光阻層3,更進行 經由未圖示之第3掩罩的曝光處理、以及顯像液的顯像處 理。第3掩罩具有讓與在圖4A中的導電體部分A1對應 的領域曝光的形狀。藉由該處理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 -21 - (18) 1236320 之被曝光的部分,更形成第3空間部分1 3 (步驟1 0 8 )。 針對第3空間部分1 3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第1導電 ^ 體所形成的部分1 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形成第1 導電體部分1 5時,其形成厚度則較正片型光阻層3的厚 度爲薄,而讓第3空間部分1 3殘存在第1導電體部分1 5 的上部(步驟109)。第1導電體部分15則對應於薄片L4 中之導電體部分A 1。 針對該第3空間部分i 3的殘存部分,藉由電著處理 鲁 再度形成由正片型光阻劑所形成的第2層17(步驟110)。 此時’第2正片型光阻層17最好是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 ㊆夠與低介電體率材部分7等的表面成爲一致爲止。針對 第2正片型光阻層17進行經由未圖示之第4掩罩的曝光 處理、以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第4掩罩具有讓與在圖 4B中的低透磁率材部分d對應的領域曝光的形狀。藉由 該處理除去在正片型光阻層3中之被曝光的部分,更形成 第4空間部分19(步驟1 1 1)。 鲁 針對第4空間部分i 9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低透磁率 材料所形成的部分2 1 (步驟1 1 2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 低透磁率材部分2 1則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能夠與正片型 光阻層3、低介電體率材部分7等的表面大略呈一致爲止 。低透磁率材部分2 1在薄片L4中,對應於圖4B中的低 透磁率材部分D。之後,針對殘存的第2正片型光阻層 、 1 7進行曝光處理、以及顯像液的顯像處理。藉由該處理 除去殘存的第2正片型光阻層1 7中,而形成第5空間部 -22- (19) 1236320 分2 3 (步驟1 1 3 )。 針對第5空間部分2 3藉由電著處理形成由第2導電 體所形成的部分2 5。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2導電體 部分2 5則被形成爲使其最表面能夠與正片型光阻層3、 低介電體率材部分7等的表面大略呈一致爲止。又,在本 實施例中,構成第1導電體部分1 5的材料與構成第2導 電體部分2 5的材料是相同。從由以上的過程所得到的薄 片,藉著除去已剝離及殘存支撐體1之正片型光阻層3, 可得到在實際上形成電子零件時會成爲素材的薄片L4。 藉著得到以上的構成,可以提供具有較以往的積層陶瓷電 感器更優良特性的電感器。 根據本發明,可將不同之各種的材料形成在同一個的 薄片內。因此,可以構成如圖3所示之電感器,可以製造 出浮游電容、串擾等更降低,且可達成小型化及高積體化 之積層型的電子零件。又,雖然在圖中未明示,但藉著利 用本發明之薄片,可以在形成電感器時,用於將電感器本 體端部連接到外部端子之配線的配置則可依據任意的配置 來拉線。 因此,很容易將該些配線部的配置加以最佳化。亦即 ,藉著使用本發明的薄片, 具有a)可提高電路設計得自由度而能高積體化。b) 即使是在形成複合電路零件時,即使在製造具有同等特性 的電子零件時,可以減少積層層數,也可以達成作爲電子 零件的小型化。更且,c)隨著層數的減少,可以減少層間 -23- (20) 1236320 的配線的連接’而提高信賴性,更者,可以縮短到完成電 子零件爲止的過程數的效果。 此外,有關本發明的薄片的形成方法雖然已經說明, 但在此所述的支撐體等、各種材料並未特別限定。支撐體 可以使用不銹鋼系的薄板、在表面上已經過導電處理的 PET薄膜、在表面上已經過導電處理的玻璃基板等的各種 的材料。又,雖然對支撐體表面實施脫模用的處理,但該 處理也可以是形成Ni-PTFE、不銹鋼粉末與鐵弗龍樹脂或 矽樹脂等的混合複合覆膜的表面。 又,在形成導電體部之電著過程中所使用的金屬粉可 以使用Ag、Cu、Ni等的粉體。有關正片型光阻劑,在本 實施例中雖未特別限定,但最好是考慮到其黏度、感光性 等因素,而從各種的材料適當地選擇導電體、絕緣體等的 材料。又,在上述的薄片形成方法中,連形成導電體部分 也可以採電著形成方式。然而,當不需要形成材料時,則 可以藉著以作爲電著技術之一的鍍覆來形成該導電體部分 ,而導電體部分幾乎只由金屬所構成。 又,本發明之薄片中的各部分及正片型光阻層則分別 利用電著技術進行其形成過程。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 此,也可以採用塗佈糊料等一般在形成膜時所使用的各種 的方法。然而,如上所述,有關形成導電體部分,就提高 導電性的觀點來看,最好是使用鍍覆等的技術。而最好是 構築出其製造過程以利用鍍覆等來形成導電體部。 又,’本發明之薄片形成方法’雖然是藉著使用正片型 -24- (21) 1236320 光阻劑而得到上述各種的效果,但本發明的內容並不限定 於上述的實施例。例如在形成元件時,針對未特別要求圖 案精度的部分,也可以部分地與以往技術同樣地利用負片 型光阻劑的圖案來形成,也可以同時利用正片型光阻劑與 負片型光阻劑。 本發明的薄片形成方法,亦即,藉著針對正片型光阻 層進行曝光、顯像以及針對由顯像所得到的圖案空間實施 電著形成所期望的材料而反覆地實施各處理的方法,可以 得到一將在XY方向上3種以上或Z方向上多種的不同材 質所構成的部分高精度地配置在其內部的薄片。又,針對 由正片型光阻劑單體所構成的層實施曝光及顯像的處理而 形成圖案空間,藉此,圖案的厚度與其寬度的比,亦即, 縱橫比在1以上,而爲1.0 - 1 . 5,亦即,相較於以往可得 到約1.5-3.0倍的圖案。 又,根據本發明,由於可以高精度地及高的位置精度 地形成各種圖案,因此,具有a)可提高電路設計得自由 度而能高積體化、b)針對薄片層,藉由電路的高積體化 可以減少積層層數,而達成作爲電子零件的小型化、c)隨 著層數的減少,可以減少在各層間的連接位置,而提高信 賴性,更者,可以縮短過程、d)可將各種材料形成在更 適當的位置,而能夠提高作爲積層型電子零件的性能、e) 藉由該些的效果的累積可以提高在電子零件之製程中的成 本執行效·率的效果。 更且,由於可以得到尺寸經度等高的薄片,因此,更 -25- (22) 1236320 具有f)也可以提高在各薄片中之層間連接構件間的位置 精度,而提高連接信賴性、g )可以將層間連接構件的形 狀最佳化成更小、以及h)可將層間連接構件設在具有厚 度的薄片內,相較於以往考慮與層間連接構件有關之部分 的強度的設計等,可以提高其自由度,更且,藉由操作 (handling)安定化,更可以提高積層精度等的效果。 又,由於藉由電著等的處理只在必要的部分形成層, 因此不會浪費材料,且可降低成本。更且,由於是在形成 好各種的薄片後,將該些實施積層而得到電子零件,因此 ’可以根據電子零件所要求的特性來變更所積層之薄片的 種類或是積層形式。因此,藉著利用本發明,很容易構築 出能夠應付多樣少量之生產的電子零件的製程。 此外,利用由具有所期望之電氣特性的粉末與有機系 的黏合劑所構成之所謂的負片型光阻劑所構成的糊料,而 進行圖案化與電著處理的習知技術,其所得到的圖案精度 相較於本發明明顯爲差。然而,藉著根據製品的要求精度 ,例如電氣特性之變動的容許値,而部分地使用利用本發 明之正片型光阻劑的過程,則可以部分地得到上述的效果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表示本發明之薄片形成方法的流程圖。 圖2表示本發明之薄片形成方法的流程圖。 圖3表示利用由本發明所得到之薄片來製作之積層電 -26- (23) 1236320 感器的斷面槪略的說明圖。 圖4A表示將圖3所示之電感器在線4A_4A所切斷而 從上面來看時所得到之狀態的槪略情形的說明圖。 圖4B表示將圖3所示之電感器在線4B-4B所切斷而 從上面來看時所得到之狀態的槪略情形的說明圖。 圖5 A表示形成圖3所示之薄片L4之過程的流程圖 〇 圖5 B表示形成圖3所示之薄片L4之過程的流程圖 〇 圖5 C表示形成圖3所示之薄片L4之過程的流程圖 $要元件對照表 1 3 支 正 7 低 9 第 1 1 高 13 第 1 5 第 17 第 1 9 第 21 低 23 .第 撑體 片型光阻層 介電率材料部分 2空間部分 透磁率材部分 3空間部分 1導電體部分 2層 4空間部分 透磁率材部分 5空間部分
-27- (24) (24)1236320 25 第2導電體部分 L 1〜L 8 薄片 A (Al、A2) 導電體部分 B 第1絕緣體部分 C (Cl、C2) 第2絕緣體部分
- 28-
Claims (1)
- (1) 1236320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薄片形成方法,主要是一在形成積層型的電子 零件時用作爲各層的薄片形成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支撐體上附著一定厚度之經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 液而被除去之感光性物質的過程; 針對上述感光性物質實施用於形成一定圖案的曝光處 理,且實施將經過曝光處理的圖案藉由上述顯像液進行顯 像除去的處理,實施可針對已除去上述感光性物質的部分 附著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物質,而在上述支撐體上形 成上述薄片或上述薄片的一部分的過程及; 從上述薄片除去上述支撐體的過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薄片形成方法,由 上述曝光處理、顯像處理及附著處理所構成的過程乃反覆 多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薄片形成方法,在 由上述曝光處理、顯像處理及附著處理所構成的過程中包 含有換成上述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物質,而附著上述 感光性的物質的處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薄片形成方法,更 包含有: 未被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液來除去,而讓具有所希 望之電氣特性的感光性的物質附著的過程及; 由讓上述具有所希望之電氣特性的感光性的物質曝光 及顯像,而形成圖案空間的處理、與讓具有所希望之電氣 -29 - (2) 1236320 特性的物質更者感光性的物質附著在上述圖案空間的處理 所構成的過程。 5. —種薄片,主要是一在形成積層型的電子零件時用 作爲各層的薄片, 具有由磁性體材料、介電體材料、導電體材料或光阻 材料之中選擇之至少3種不同物性的材料所形成之部分, 在形成上述部分之際,進行經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液而 被除去之感光性的物質的附著處理、上述感光性物質的顯 像處理、以及可將上述部分的至少一個附著到由上述顯像 處理所得到的空間部的附著形成處理, 在上述部分之內,在厚度最厚的部分的厚度與寬度的 比在1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薄片,在上述薄片 延伸的平面方向分別形成由磁性體材料、介電體材料、導 電體材料或光阻材料之中選擇之至少3種不同物性的材料 所形成之部分。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薄片,在上述薄片 的厚度方向形成由磁性體材料、介電體材料、導電體材料 或光阻材料之中選擇之至少3種不同物性的材料所形成之 部分。 8.—種溥片,主要是一在形成積層型的電子零件時用 作爲各層的薄片, 具有: 具有較正片型阻劑層之厚度爲薄之厚度,且被形成在 -30- (3) 1236320 第1導電體部分的導電性的內部電極; 具有第2導電體部分之厚度,且被形成在上述第1導 電體部分上’而較上述第1導電體部分爲小的第2導電體 部分的導電性的柱及; 包括有上述內部電極及上述柱的絕緣性的物質, 至少上述柱是藉由由被曝光的部分可藉由顯像液來除 去之感光性的物質附著的過程、上述感光性的物質的曝光 處理、及上述感光性的物質的顯像處理、以及將導電性的 物質附著在由上述顯像處理所構成的空間部的附著處理所 形成的過程所形成, 上述內部電極及上述柱內之至少一者的形成厚度與其 寬度的比例在1以上。-31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10399A JP4577479B2 (ja) | 2003-04-15 | 2003-04-15 | 多層配線基板形成に用いられる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形成方法および異材質部を有する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25807A TW200425807A (en) | 2004-11-16 |
TWI236320B true TWI236320B (en) | 2005-07-11 |
Family
ID=33295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3110377A TWI236320B (en) | 2003-04-15 | 2004-04-14 | Method of forming sheet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portions use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wiring board and sheet having foreign portion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11982B2 (zh) |
JP (1) | JP4577479B2 (zh) |
KR (1) | KR100749362B1 (zh) |
CN (1) | CN100576379C (zh) |
TW (1) | TWI236320B (zh) |
WO (1) | WO20040931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55708B2 (en) * | 2015-06-29 | 2019-10-22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Multilayered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5448467B (zh) * | 2015-12-21 | 2017-12-29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元器件电极的制作方法 |
CN112604155B (zh) * | 2020-12-31 | 2024-05-28 |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方向电极显影标记的制造方法及该方向电极显影标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1022356A (en) | 1973-02-28 | 1977-12-13 | Brian M. Turner | Process for the continuous melt thermoforming of polymers |
JPS51118390A (en) | 1975-04-11 | 1976-10-18 | Hitachi Ltd | Multi layer wiring unig |
JPS5893298A (ja) | 1981-11-30 | 1983-06-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多層配線基板 |
JPS5932115A (ja) * | 1982-08-18 | 1984-02-21 | Toko Inc |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S60147192A (ja) * | 1984-01-11 | 1985-08-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JPS6190496A (ja) | 1984-10-11 | 1986-05-0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多層配線基板の製造法 |
JPS61127196A (ja) | 1984-11-26 | 1986-06-1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多層配線板の製造法 |
JPS6343396A (ja) | 1986-08-11 | 1988-02-24 |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JPS63244797A (ja) | 1987-03-31 | 1988-10-12 |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
JPH031830A (ja) | 1989-05-30 | 1991-01-08 | Aichi Electric Co Ltd | シートペーパー自動供給便座 |
JPH037157A (ja) | 1989-06-02 | 1991-01-14 | Toto Ltd | 気泡発生浴槽の浴湯循環ポンプ構造 |
JP2658504B2 (ja) | 1990-05-31 | 1997-09-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US5038912A (en) | 1990-10-31 | 1991-08-13 | Rapistan Corporation | Vertically actuated transfer switch |
JP3066455B2 (ja) * | 1991-10-22 | 2000-07-17 |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 異質材部を有する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並びにセラミック積層体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H0636472A (ja) | 1992-06-19 | 1994-02-10 | Sony Corp | システムクロックの自動位相調整回路 |
JPH0659117A (ja) | 1992-08-12 | 1994-03-04 | Seiko Epson Corp | 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 |
US5309629A (en) * | 1992-09-01 | 1994-05-10 | Roger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circuit board |
JP3469620B2 (ja) | 1992-11-06 | 2003-11-2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7211571A (ja) | 1994-01-27 | 1995-08-11 | Fuji Electric Co Ltd | 薄膜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H08195544A (ja) * | 1995-01-19 | 1996-07-30 | Hitachi Cable Ltd | 回路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US5722162A (en) * | 1995-10-12 | 1998-03-03 | Fujitsu Limited | Fabrication procedure for a stable post |
JPH1012455A (ja) | 1996-06-24 | 1998-01-16 | Tdk Corp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H11186097A (ja) * | 1997-12-25 | 1999-07-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US6555913B1 (en) * | 1998-07-17 | 2003-04-29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Electronic component having a coil conductor with photosensitive conductive paste |
JP3094993B2 (ja) * | 1998-07-23 | 2000-10-0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0164459A (ja) * | 1998-08-05 | 2000-06-16 | Soshin Electric Co Ltd |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0164457A (ja) | 1998-08-05 | 2000-06-16 | Soshin Electric Co Ltd |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0183530A (ja) | 1998-12-14 | 2000-06-30 | Hitachi Ltd | 導電体回路パターン付グリーン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セラミック多層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2000182870A (ja) * | 1998-12-17 | 2000-06-30 | Tdk Corp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
JP2000331858A (ja) | 1999-05-17 | 2000-11-30 | Tdk Corp | インダクタ内蔵積層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472193B2 (ja) | 1999-05-17 | 2003-12-02 | Tdk株式会社 |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JP2001076959A (ja) | 1999-09-07 | 2001-03-23 | Tdk Corp |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085264A (ja) * | 1999-09-16 | 2001-03-30 | Tdk Corp |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JP4284782B2 (ja) | 1999-10-08 | 2009-06-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多層セラミッ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110662A (ja) * | 1999-10-14 | 2001-04-20 | Tdk Corp | インダクタ内蔵積層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267167A (ja) * | 2000-03-17 | 2001-09-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組立体製造方法 |
JP2003304065A (ja) * | 2002-04-08 | 2003-10-24 | Sony Corp | 回路基板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151846B2 (ja) | 2004-03-03 | 2008-09-17 | Tdk株式会社 |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回路基板等、および当該部品、基板等の製造に供せられる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2003
- 2003-04-15 JP JP2003110399A patent/JP45774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4-14 US US10/553,517 patent/US761198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4-14 KR KR1020057019530A patent/KR10074936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4-14 TW TW093110377A patent/TWI23632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4-14 WO PCT/JP2004/005308 patent/WO20040931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4-14 CN CN200480013332A patent/CN10057637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577479B2 (ja) | 2010-11-10 |
US20060223331A1 (en) | 2006-10-05 |
KR100749362B1 (ko) | 2007-08-16 |
TW200425807A (en) | 2004-11-16 |
WO2004093105A1 (ja) | 2004-10-28 |
KR20050123159A (ko) | 2005-12-29 |
CN100576379C (zh) | 2009-12-30 |
CN1791951A (zh) | 2006-06-21 |
US7611982B2 (en) | 2009-11-03 |
JP2004319691A (ja) | 2004-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51117B1 (ko) | 코일 전자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9514880B2 (en) | Coil unit for thin film i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unit for thin film inductor, thin film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in film inductor | |
JP4404088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CN104078221B (zh) | 电感器及用于制造该电感器的方法 | |
CN104575935A (zh) | 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80001021A (ko) | 박막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I282261B (en) | Multilayer ceramic electronic part,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eramic green sheet used for manufacturing those part and circuit board | |
US20150028984A1 (en) | Thin film type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200829104A (en) |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turing thereof | |
CN1622232A (zh) | 薄膜共模滤波器和薄膜共模滤波器阵列 | |
KR102016490B1 (ko) | 코일 부품 | |
CN1622233A (zh) | 薄膜共模滤波器和薄膜共模滤波器阵列 | |
TWI236320B (en) | Method of forming sheet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portions use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wiring board and sheet having foreign portion | |
JPH0653350A (ja) | 多層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回路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回路装置 | |
JP4618442B2 (ja) | 電子部品の構成に用いられ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0331858A (ja) | インダクタ内蔵積層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354484A (zh) | 叠层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 | |
JP2001110662A (ja) | インダクタ内蔵積層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823297B1 (ko) | 코일 전자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3930443B2 (ja) | 電子部品製造時に用いられる、内部回路および層間接続材を包含するシートの形成方法 | |
JP2004247679A (ja) | 電子部品の構成に用いられるシート | |
CN1110821C (zh) | 平板式电阻电容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30051250A (ko) | 칩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05197585A (ja) |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および当該部品の製造の供せられる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2198244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