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3922A - 開口機構及配備該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 - Google Patents
開口機構及配備該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33922A TW202233922A TW110147125A TW110147125A TW202233922A TW 202233922 A TW202233922 A TW 202233922A TW 110147125 A TW110147125 A TW 110147125A TW 110147125 A TW110147125 A TW 110147125A TW 202233922 A TW202233922 A TW 20223392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
- housing
- axis
- pole face
- ro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5/00—Cam or other direct-acting shedding mechanisms, i.e. operating heald frames without intervening power-supplying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0—Electrically-operated jacqu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02—Single-lift jacqu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12—Multiple-shed jacquards, i.e. jacquards which move warp threads to several different heights, e.g.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4—Features common to jacquards of different types
- D03C3/26—General arrangements of jacquards, or disposition in relation to lo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此開口機構包含:外殼,其根據縱向方向(X100)延伸;至少一個可移動針鉤,其可由包含至少一個電磁體(100)之選擇裝置保持,該至少一個電磁體附接及固定於該外殼中且包括鐵磁芯(102),該鐵磁芯包含第一極面(S122)及第二極面(S124),此等極面根據該縱向方向(X100)彼此偏移。該電磁體(100)亦包含與該鐵磁芯成一體之非磁性部分(104、108),且保持桿經組態以在該可移動針鉤處於或接近其上死點位置時保持該可移動針鉤,該保持桿以可繞振盪軸線(A144)在遠離該電磁體之位置與接觸該電磁體之位置之間樞轉的方式安裝,且包含鐵磁性銜鐵(202),該鐵磁性銜鐵與該等第一及第二極面以磁性方式相互作用。該電磁體之該非磁性部分包含用於導引該保持桿繞該振盪軸線(A144)之該樞轉的表面(S144),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此導引表面在徑向於該振盪軸線(A144)之方向上與該保持桿協作。該導引表面(S144)為圓柱形的,其具有圓形基座,以該振盪軸線為中心。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一提花式編織機中之開口機構,且係關於一種配備該機構之提花式編織機。
在提花式編織機中,開口機構選擇性地提昇各自包含供經線穿過之眼孔的綜絲。取決於與每一綜絲之上端連接的針鉤之位置,穿過其眼孔之紗線位於由織機移動之緯紗上方或下方。實務上,開口機構包含複數個可移動針鉤,該複數個可移動針鉤各自配備經調適以與豎直往復刀具協作之側鼻。每一可移動針鉤能夠與保持部件相互作用,該保持部件屬於作為開口機構之部分的選擇裝置,此保持部件藉助於電磁體來控制。
如EP-A-1413657之圖式中所展示,電磁體可安裝於外殼中,該外殼界定用於每一保持桿之樞軸。因此,保持桿及電磁體之相對位置,特別係保持桿之吸引表面相對於電磁體之極面的相對位置,取決於電磁體在外殼中之定位。取決於製造及定位公差,在開口機構內,對於不同選擇裝置,此相對位置因此可變化。此位置亦可隨時間變化。因此,形成於保持桿與電磁體之鐵磁芯之間的一或多個氣隙之值取決於電磁體在外殼中之定位的變化,該等變化可在電磁體經啟動時極大地影響施加在桿與電磁體之間的磁力。
類似結構自EP-A-0823501、EP-A-0851048、EP-A-0899367、EP-A-1619279及EP-A-1852531為已知的,該等結構通常為令人滿意的,但在保持桿及電磁體之相對定位之變化上會引發類似問題。
本發明旨在改善藉助於開口機構獲得之選擇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其中準確且可靠地判定保持桿及電磁體之相對位置,藉此使得能夠精確地控制此等元件之間的磁吸引力及電磁體之供電電流。
為此目的,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提花式編織機上之開口機構,此機構包含:外殼,其根據縱向方向延伸;至少一個可移動針鉤,其藉由刀具在外殼中根據縱向方向在下死點位置與上死點位置之間移動,處於或接近該上死點位置,該針鉤可藉由包含至少一個電磁體之選擇裝置保持,該電磁體附接並固定於外殼中且包括:鐵磁芯,其包含第一極面及第二極面,此等極面根據縱向方向彼此偏移;及非磁性部分,其與鐵磁芯成一體。該選擇裝置亦包含保持桿,該保持桿經組態以在針鉤處於或接近其上死點位置時保持可移動針鉤。該保持桿以可繞振盪軸線在遠離電磁體之位置與接觸電磁體之位置之間樞轉的方式安裝,且包含鐵磁性銜鐵,該鐵磁性銜鐵以磁性方式與第一及第二極面相互作用,從而控制保持桿繞振盪軸線之角度位置。根據本發明,電磁體之非磁性部分包含用於導引保持桿繞振盪軸線之樞轉的導引表面,此導引表面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在徑向於振盪軸線之方向上與保持桿協作。該導引表面為圓柱形的,其具有圓形底座,以振盪軸線為中心。
根據本發明,保持桿之導引表面形成於電磁體上且不形成於外殼上的事實確保保持桿相對於電磁體之極面的精確且恆定的定位,因此確保同樣精確且恆定的氣隙。因此,對於開口機構之所有選擇裝置,使保持桿處於接觸電磁體之位置所需的磁力相同,就控制織機上之編織方法而言,此為有利的。
根據本發明之有利但非強制性態樣,該開口機構可併有呈任何技術上可准許組合之以下特徵中之一或多者
-該導引表面為導引軸之外周邊表面,保持桿以可繞該導引軸樞轉之方式安裝。
-電磁體之非磁性部分亦包含凸緣,該導引表面自該凸緣延伸,且其中用於收納保持桿之一部分的容積根據徑向於振盪軸線之方向藉由導引表面且根據平行於振盪軸線之方向藉由凸緣而劃定。
-凸緣圍繞導引軸之一個末端以環形配置。
-該外殼由用於收納選擇裝置之半殼以及蓋形成,該半殼及該蓋係根據外殼之垂直於縱向方向的第二方向堆疊,而振盪軸線係根據外殼之第二方向延伸,而半殼或蓋形成具有與導引軸互補之形狀的凹進外殼,且環形表面圍繞凹進外殼而形成,其中導引軸之與凸緣相對的自由末端嚙合於凹進外殼中且在外殼之第二方向上抵靠在此中空外殼之底部上,且其中保持桿之一部分在外殼之第二方向上配置於凸緣與環形表面之間。
-第一極面為以振盪軸線為中心之圓柱體之一部分,而保持桿之銜鐵之一部分徑向於振盪軸線而插入於導引表面與第一極面之間,且導引表面與保持桿之間的協作確保在保持桿之接觸位置與遠端位置之間,第一極面與銜鐵之間不存在接觸。
-第一極面在穿過振盪軸線且垂直於縱向方向之橫向平面的任一側延伸,且其中以下兩者之間的比率介於0.2與0.4之間,較佳等於0.33:一方面,第一極面的相對於橫向平面與第二極面位於同一側之一部分的角度幅值;及另一方面,第一極面之總角度幅值。
-保持桿之銜鐵包含在保持桿處於其接觸電磁體之位置時面向第二極面的外吸引表面,而保持桿包含與銜鐵成一體且包含至少一個鄰接表面之非磁性主體,該至少一個鄰接表面
鄰近於外吸引表面。
相對於外吸引表面在電磁體之方向上突出。
當保持桿處於其遠離電磁體之位置時遠離電磁體;且
當保持桿處於其接觸電磁體之位置時與電磁體接觸,
而在保持桿與電磁體接觸之位置,外吸引表面遠離第二極面。
-電磁體之非磁性部分包含框架,該框架包含導引表面且由包覆模製至鐵磁芯上之聚合物材料製成。
-電磁體藉由根據外殼之垂直於其縱向方向的方向將居中銷裝配至居中凹槽中而固定於外殼中。
-電磁體之非磁性部分包含框架,該框架包含導引表面,該框架係在與鐵磁芯組裝之前形成,而一定量之聚合物材料圍繞芯及框架延伸以將電磁體緊固於外殼中。
-選擇裝置包含至少兩個保持桿,該至少兩個保持桿在外殼中配置於同一縱向層級處,根據垂直於縱向方向之方向在電磁體之任一側,且各自與鐵磁芯之兩個下部極面中之一者及兩個上部極面中之一者相互作用,而各自與保持桿協作之導引表面形成於電磁體之彼此成一體的部分上。
-凸緣嚙合於凹槽中,該凹槽設置於外殼上且由與凸緣之徑向外表面互補的表面劃定,而在機構之操作組態中,互補表面根據縱向方向且在凸緣下方與凸緣相對地配置。
-電磁體之繞組捲繞於鐵磁芯的在縱向上位於第一極面與第二極面之間的中間部分周圍,且與鐵磁芯之至少一個側面接觸。
-保持桿之第一縱向末端的表面與導引表面協作以用於使桿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樞轉,而在機構之操作組態中,保持桿通常根據縱向方向自第一縱向末端向下延伸。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如上文所提及之開口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
此織機呈現與開口機構相同的優點。
在圖1中所展示之提花式編織機M中,經紗片1來自經軸2。每一經線1穿過綜絲3之綜眼3a,該綜眼經設計以打開梭口,從而允許緯紗穿過,以便形成捲繞至線軸4上之織物T。僅兩根綜絲3及3'展示於圖1中,綜絲3處於上部位置,而綜絲3'處於下部位置。每一綜絲之下端藉由張力彈簧5連接至織機M之固定框架,而其上端與軛6成一體。
與電子控制單元8相關之開口機構7允許抵抗由彈簧5施加之回復力而或多或少地提昇每一軛6,該電子控制單元控制該開口機構。
如僅針對與綜絲3相關之軛6所展示,每一軛具有與開口機構7之外殼10成一體的末端6a,此軛穿過自線繩12懸掛之套筒11,該線繩之兩個末端分別與兩個行動針鉤13成一體,該等行動針鉤意欲由刀具14選擇性地提昇,該等刀具由相位相反的交替豎直振盪移動來驅動,如由圖1中之箭頭F1所展示。軛、線繩及套筒之其他組態為可能的。
為了圖式清楚起見,在圖1中僅表示出開口機構7之構成元件之一部分。
開口機構7亦可被稱作「提花模組」且包含若干整體外殼,例如八個外殼之堆疊。包含電磁體及兩個保持桿之選擇裝置配置於每一單元外殼中。此外,兩個針鉤13可在每一單元外殼中縱向地移動,亦即,根據外殼10之最長尺寸,該最長尺寸在安裝於織機M中之開口機構7內的此外殼之裝設組態中為豎直的。此等兩個可移動針鉤較佳與單根線繩成一體,諸如圖1中所展示之線繩12,軛6所穿過的套筒11自該線繩懸掛。
開口機構7之每一電磁體100包含在圖2中單獨展示的鐵磁芯102、由非磁性材料製成的框架104、捲繞在芯102之中間部分周圍的繞組106、罩殼108及意欲連接至未展示之兩根電纜的電接點110,該兩根電纜將電磁體連接至電子控制單元8且允許此電磁體100之選擇性電力供應。框架104及罩殼108一起形成電磁體100之非磁性部分。繞組106及電接點110亦屬於電磁體100之非磁性部分。「非磁性」意謂具有極低磁化率,使得非磁性部分不能與鐵磁性部分以磁性方式相互作用。
將圖2中自上而下定向的電磁體100之縱向軸線標註為X100。將圖4中自左向右定向的電磁體100之橫向軸線標註為Y100。將電磁體100之厚度或深度的軸線標註為Z100,該軸線亦為電磁體100之最小尺寸的軸線。軸線X100、Y100及Z100一起形成直接定向的正交參考座標系。圖4及圖6為分別在圖3中之軸線X100之方向上及在圖5中與軸線X100相反之方向上截取的橫截面。
芯102呈現平行於軸線Z100所量測之恆定厚度e102。芯102通常為I形,其中縱向及中心導桿120根據平行於軸線X100之方向延伸且兩個橫向分支122及124主要在平行於軸線Y100之方向上延伸。縱向及中心導桿120為橫向分支122與124之間的中間部分。
上部橫向分支122之側向末端形成電磁體100之兩個上部極面S122,此等第一極面界定於芯102之邊緣上、凹入且呈圓柱體之截面的形式,該圓柱體具有以垂直於芯102之主平面表面的軸線A122為中心的圓形橫截面。軸線A122平行於軸線Z100。另一方面,下部橫向分支124之側向末端形成電磁體100之兩個下部極面S124。此等第二極面S124形成於芯102之邊緣中、平坦且平行於軸線X100及Z100。
第一極面S122沿著軸線X100自第二極面S124偏移。
居中凹口126設置於下部分支124之中間部分中,處於此下部分支之與中心導桿120相對的邊緣上。居中凹口沿著軸線Y100位於下部極面S124之間且與該等下部極面等距。
框架104圍繞芯102包覆模製,其部分地環繞該芯。「包覆模製」意謂將框架104之材料注入至先前已置放有芯102之模具中,使得框架104之材料環繞此芯102且在固化之後附接至此芯。框架104由非磁性材料製成,例如熱塑性聚合物類型,可能用纖維加強。因此,框架104與芯102成一體且相對於芯102具有固定位置。
如圖3中所展示,框架環繞芯102之上部橫向分支122,與表面S122齊平。框架104在上部橫向分支122之任一側均藉由凸緣142及以各別軸線A144為中心之導引軸144而延伸。兩個凸緣142及兩個軸144為與框架104之其餘部分成一體的框架104之部分,特別係與此框架之位於上部橫向分支122周圍的部分成一體。換言之,每一導引軸144以不可移除方式連接至框架104,且特別係連接至鄰近凸緣142。軸線A144平行於軸線Z100。每一軸線A144與鄰近上部極面S122之中心軸線A122重合。因此,每一軸線A144與鄰近上部極面S122處於同一縱向層級。每一導引軸144具有具圓形橫截面之圓柱形外部形狀,且其外周邊表面經標註為S144。
框架104亦界定居中銷146,該居中銷與上部分支122之中間部分相對地延伸且以平行於軸線A144及軸線Z100之軸線A146為中心。居中銷146亦為具有圓形橫截面之圓柱形。不同於導引軸144,其為中空的,而導引軸為實心的。
框架104包含覆蓋中心導桿120之邊緣120A及120B的兩個條帶148,該等邊緣垂直於軸線Y100,但並非此中心導桿之側向面120C及120D,該等側向面垂直於軸線Z100。
框架104亦包含:底座150,其覆蓋導桿120與分支124之間的接面區域;及板條152。
下部橫向分支124根據鐵磁芯102之平行於軸線X100的縱向方向且根據此芯之平行於軸線Y100的橫向方向自框架104突出。特定而言,框架104不在下部極面S124之層級處延伸。
凸緣142鄰近於每一導引軸144之一個末端而定位且圍繞該末端以環形延伸,同時將彼軸連接至框架104之剩餘部分。凸緣142形成於電磁體100之非磁性部分上。將每一凸緣142的垂直於軸線Z100且面向此凸緣所環繞之導引軸144之側面的環形表面標註為S142。此表面S142垂直於鄰近導引軸144之軸線A144且圍繞此導引軸以環形延伸,亦即,在360°上延伸。表面S142及S144鄰近且垂直。
將凸緣142之周邊表面標註為S'142。此表面為圓柱體之一部分,該圓柱體具有以鄰近導引軸144之軸線A144為中心的圓形基座。因此,凸緣142之周邊表面S'142與鄰近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S144同軸。
凸緣142之表面S142與鄰近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S144且與面向導引軸的上部極面S122一起界定容積V1,該容積用於收納在圖7至圖9中單獨表示之保持桿200之一部分。更具體而言,表面S144在朝向軸線A144會聚之方向上徑向於彼軸線而界定容積V1。表面S122在自軸線A144發散之方向上徑向於彼軸線而界定容積V1。根據自軸144之自由末端144E朝向鄰近凸緣142的方向,亦即,此處在與軸線Z100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表面S142軸向地界定容積V1。
由電磁體100界定之容積V1可被稱作用於保持桿200之部分收納外殼。
每一導引軸144由電磁體100之一部分形成,特別係與框架104成一體的事實使得有可能減小此導引軸相對於鐵磁芯102之定位公差,更精確而言,減小表面S144與S122之間的定位公差。此有助於容積V1之幾何定義的精度及保持桿200相對於鐵磁芯102的導引精度。
藉由圍繞配備條帶148之鐵磁芯102之中心導桿120捲繞呈線圈之形式的導線來產生繞組106。此繞組係在框架104已包覆模製至鐵磁芯102上之後產生,使得繞組106與中心導桿120之側向面120C及120D接觸,但藉由條帶148與邊緣120A及120B分離。構成繞組106之導線的每一末端連接至兩個電接點110中之一者。框架104接著提供兩個電接點110之間的電絕緣以及芯102與兩個電接點110之間的電絕緣,包括在其與繞組106的連接處。一旦繞組106處於中心導桿120上之適當位置且連接至電接點110,覆蓋物108便藉由低壓包覆模製而塗覆至零件102、104及106且特定而言,形成繞組106之保護層。可自圖3與圖5之比較推出覆蓋物108之幾何形狀。覆蓋物108、繞組106及電接點接著與芯102成一體。
定義與每一保持桿200相關之正交參考座標系X200、Y200、Z200,其中軸線X200平行於桿200之最大尺寸,亦即,其形成此桿之縱向軸線,橫向軸線Y200平行於桿之寬度且深度軸線Z200平行於桿之厚度。當保持桿200安裝於開口機構7內時,軸線X200向下定向。
桿200包含:銜鐵202,其由例如純鐵之鐵磁性材料製成;及非磁性主體204,其與銜鐵202成一體。銜鐵202與第一極面S122及第二極面S124以磁性方式相互作用,如自以下揭示內容將顯而易見的。銜鐵202在第一縱向末端206與第二縱向末端208之間平行於軸線X200而延伸。第一縱向末端206界定第一外殼210,該第一外殼根據其厚度自其一側穿過至另一側且具有以平行於軸線Z200之軸線A210為中心的圓形橫截面。將外殼210之周邊表面標註為S210,該表面為第一末端206之內表面。將末端206之外周邊表面標註為S206。此外周邊表面S206之一部分S206A具有以軸線A210為中心之圓形基座,且此部分S206A自身形成第一縱向末端206之外表面。
銜鐵202之第二縱向末端208界定第二外殼212,該第二外殼根據其厚度亦穿過此銜鐵,且非磁性主體204藉助於條桿214錨定於其中,該條桿與非磁性主體204之其餘部分成一體且自外殼212之一側穿過至另一側。
實務上,非磁性主體204由合成材料,特別係塑膠材料形成,例如熱塑性聚合物類型,可能用纖維加強,該非磁性主體係藉由填充第二外殼212因此形成條桿214而包覆模製至金屬銜鐵202上。因此,非磁性主體204相對於銜鐵202具有固定位置且可隨銜鐵202移動。非磁性主體204環繞銜鐵202之末端208且在縱向軸線X200之方向上延伸,亦即遠離第一縱向末端206。
非磁性主體204形成選擇鼻部216、導引斜面218及銷220,該銷在其整個周邊上由套環222環繞。選擇鼻部之面向銜鐵202及第一末端206的表面S216允許藉由嚙合可移動針鉤13中之孔而將可移動針鉤保持在或接近其上死點位置。
根據非磁性主體204之平行於軸線Y200的橫向方向,鼻部216及斜面218位於主體之一側,而銷220及凸緣222位於主體之另一側。表面部分S206A與銷220位於保持桿200之同一側。
主體204亦包含鄰接表面S204,該鄰接表面意欲取決於保持桿之位置而選擇性地與電磁體100接觸。選擇鼻部216、導引斜面218及銷220與鄰接表面S204一體地形成。
根據桿200之縱向方向,亦即,沿著軸線X200,鄰接表面S204鄰近於外吸引表面S208,該外吸引表面係藉由銜鐵202之第二末端208形成,更特定而言,藉由此第二末端之未由非磁性主體204覆蓋的一部分208A之片段形成。鄰接表面S204鄰近於外吸引表面S208,此係因為鄰接表面S204及外吸引表面S208共用共同邊界。
當銜鐵202在此等表面之間無縫地延伸時,表面S206A及S208具有電連續性。特定而言,此係由於在此實例中,銜鐵202為單件式的。
末端208之界定外吸引表面S208的部分208A為銜鐵202之最遠離第一末端206的部分。
銜鐵202在軸線X200之方向上自第一末端206延伸至外吸引表面S208與鄰接表面S204之接面。換言之,銜鐵202在非磁性主體204內未延伸超出部分208A之顯著長度。
鄰接表面S204通常為平坦的且平行於軸線X200及Z200,且配備平行於軸線Z200之橫向溝槽224,該等溝槽根據桿之平行於軸線X200的縱向方向而並置。此等溝槽224具有表面S204不光滑而是有凹口的效應,此係因為該表面係藉由並置由溝槽224分離之材料條帶而形成。
偏轉器係藉由非磁性主體204形成且與此主體之其餘部分成一體。第一偏轉器226圍繞非磁性主體204、在與鄰接表面S204相同的層級處縱向地但根據橫向軸線Y200之方向與此表面相對地延伸。兩個其他偏轉器228及230在與鄰接表面S204相同的一側、但在根據縱向軸線X200之不同層級處、在根據此軸線X200之此表面之任一側藉由非磁性主體204形成。更具體而言,偏轉器228根據軸線X200位於第一縱向末端206與鄰接表面S204之間,而第二偏轉器230根據軸線X200位於鄰接表面S204與銷220之間。接合條帶232根據保持桿200之縱向方向而連接偏轉器228及230。此等接合條帶232根據軸線Z200位於表面S204及S208之任一側。偏轉器226連接至接合條帶232。
因此,偏轉器226、228及230彼此連續。特定而言,偏轉器228及230以及接合條帶232圍繞表面S204及S208形成連續邊緣,如在圖7中之箭頭VIII的方向上查看。偏轉器226與選擇鼻部216位於非磁性主體204之同一側,而該對偏轉器228及230與鄰接表面S204及外吸引表面S208位於同一側。此外,偏轉器226在縱向上,亦即,根據軸線X200而位於偏轉器228與230之間。
開口機構7亦包含作為外殼10之部分的一或多個整體外殼300。作為開口機構7之部分的外殼300之數目取決於電磁體100之數目。實務上,提供與電磁體100一樣多的整體外殼300。
正交參考座標系X300、Y300、Z300與每一整體外殼300相關,該正交參考座標系分別由整體外殼300之縱向軸線X300、橫向軸線Y300及深度軸線Z300界定。
每一整體外殼300包含:半殼302,其在圖10之上部部分中全部可見且劃定用於收納選擇裝置400之部分304,該選擇裝置由電磁體100及兩個相關保持桿200形成;及導引部分306,其用於意欲藉助於選擇裝置進行選擇的兩個行動針鉤13。
在用於編織所謂的「平」織物的兩位置提花式開口機構中,使用諸圖中所展示之整體外殼300,其中其電磁體100包含兩對第一及第二極面且其兩個保持桿200根據軸線Y100配置於電磁體之任一側。
收納部分304以較大比例展示於圖10之右下方部分處,而蓋308之對應於部分304的一部分展示於圖10之左下方部分處。半殼302及蓋308一起構成整體外殼300。
平行於軸線X300及Y300之半殼302之底部303呈現用於導引屬於可移動針鉤13之葉片504之移動的縱向溝槽310。此底部亦穿有孔312以供螺桿或螺絲穿過,該等螺桿或螺絲用於接合屬於開口機構7之整體外殼之堆疊的若干外殼300,該等整體外殼一起形成外殼10之全部或部分。
在此部分304中,整體外殼300界定凹槽314,該凹槽穿過底部303且劃定用於部分地收納電磁體100之容積及用於收納與電磁體100相關之兩個保持桿200的兩個分區316。
半殼302之底部303藉由居中外殼320根據軸線Z300之方向自一側橫穿至另一側,該居中外殼為圓形的且意欲在電磁體1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之組態中收納居中銷146。此居中外殼具有與居中銷146之幾何形狀互補的幾何形狀。
居中銷322平行於軸線Z300而自底部303突出,且沿著軸線X300位於凹槽314與導引部分306之間。相對於凹槽314,此居中銷322與居中外殼320相對地定位。在電磁體1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之組態中,此居中銷意欲嚙合於鐵磁芯102之居中凹口126中。
整體外殼300亦在用於收納保持桿200之每一區域316中形成隔板324。
在居中外殼320根據橫向方向Y300之任一側,整體外殼300界定呈具有圓形橫截面之圓柱體之一部分的形式的外殼326,該外殼用於收納電磁體100之凸緣142。每一外殼326由環形表面328及肋狀物330界定,該肋狀物之內表面的形狀為具有圓形橫截面之圓柱形且該內表面與電磁體100之凸緣142的外周邊表面S'142互補。
蓋308 (其面在圖10可見中)為通常面向半殼302之底部303,界定供緊固銷或螺絲穿過之孔332的蓋,此等孔332在蓋308安裝於半殼302上之組態中與孔312對準。此蓋308亦界定居中凹槽334,該居中凹槽在蓋308安裝於半殼302上之組態中與居中凹槽320對準。替代地,蓋308可能不包括居中凹槽334。此蓋308進一步界定兩個凹進外殼336,該兩個凹進外殼各自藉由環形平坦表面338及肋狀物339形成。此等凹進外殼336在蓋308安裝於半殼302上之組態中分別與外殼326中之一者對準。
元件302及308係藉由射出模製電絕緣聚合物材料而製成,視情況用纖維加強以改善其機械性質。元件302及308為非磁性的。
在保持桿200安裝於電磁體100上之組態中,金屬銜鐵202之第一縱向末端206圍繞導引軸144中之一者安裝。為此目的,軸線A144與A210重合,表面S144及S210徑向於軸線A144而面向彼此,且表面S144及S210之各別尺寸經選擇以允許每一保持桿200繞振盪軸線A144樞轉,同時有效地導引此樞轉移動。
在選擇裝置400之安裝組態中,正交參考座標系X100、Y100、Z100及每一正交參考座標系X200、Y200、Z200通常重合,忽略保持桿200繞導引軸之軸線A144的振盪量,保持桿200繞導引軸安裝。
在選擇裝置4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之組態中,每一保持桿200通常根據整體外殼300之縱向方向,亦即,平行於軸線X300而自彼保持桿之第一末端206向下延伸。在此組態中,正交參考座標系X100、Y100、Z100、X200、Y200、Z200及X300、Y300、Z300通常重合。
在圖11及下文所展示的此安裝組態中,每一保持桿200之外吸引表面S208面向電磁體100之平行於軸線Y100的下部極面S124中之一者。
每一保持桿200可繞導引軸144之軸線A144在以下兩個位置之間移動,該保持桿之銜鐵202之第一縱向末端206繞導引軸安裝:與電磁體接觸之位置,在實例中,與鐵磁芯102之下部分支124接觸的位置;及遠離電磁體之位置,其中根據軸線X100、Y100及Z100具有非零尺寸的空白空間E存在於電磁體與桿200之間,在實例中,存在於下部分支124與桿之間。特定而言,在保持桿200相對於電磁體100之遠端位置,根據Y軸所量測的空白空間E之深度為非零。實務上,用以定義保持桿相對於電磁體之位置的術語「遠端」及「接觸」與其鄰接表面S204相對於電磁體之遠端或接觸性質相關。圖11之下部部分中所展示的保持桿200與電磁體接觸,而圖11之上部部分中所展示的桿200處於遠離電磁體之位置。
在桿200與電磁體100接觸之組態中,表面S204與下部極面S124接觸,接觸程度為其限制圖11中之下部部分中所展示的桿200在三角方向上繞導引軸144之軸線A144進行樞轉移動,此桿200以可樞轉方式安裝於導引軸上。
在此接觸位置,外吸引表面S208不與下部極面124接觸,而是與該下部極面相距一定距離,此係因為表面S208與S124之間存在具有非零尺寸之橫向間隙J1。平行於軸線Y100、Y200及Y300量測間隙J1的尺寸。沿著表面S208沿著軸線X100之整個長度且沿著根據軸線Z100、Z200、Z300獲取之表面S208之整個厚度具有存在非零尺寸之間隙J1意謂表面S124與S208之間存在氣隙。此係因為在保持桿200上,鄰接表面S204在電磁體100之方向上相對於外吸引表面S208突出。換言之,根據平行於Y200軸線且在保持桿200之安裝組態中面向電磁體的方向,鄰接表面S204相對於外吸引表面S208橫向地突出,且當桿200自其遠離電磁體之位置樞轉至其與電磁體接觸之位置時,此鄰接表面S204與第二極面S124接觸,使外吸引表面S208與第二極面S124相距一定距離。
表面S208為外吸引表面,此係因為當桿200處於其與電磁體100接觸之位置時且當彼電磁體被激勵時,經由此表面S208施加鐵磁芯102與金屬銜鐵202之間的磁吸引力。
應注意,在圖9中,銜鐵202,特別係末端208之部分208A並不在整個鄰接表面S204上縱向地延伸。
外吸引表面S208相對於保持桿200縱向地,亦即,沿著軸線X200配置於鄰接表面S204與軸線A210之間。外吸引表面S208之長度ℓ8大於在保持桿200之接觸位置面向下部極面S124的鄰接表面S204之長度ℓ4,且形成表面S204與S124之間的接觸區域。平行於軸線X200而量測長度ℓ4及ℓ8。在圖1至圖15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中,整個鄰接表面S204在保持桿200之接觸位置面向下部極面S124。然而,可設想到此表面S204之僅一部分與下部極面S124接觸或面向下部極面S124。在此狀況下,表面S204之此部分的長度ℓ4與極面S124接觸,亦形成表面S204與S124之間的接觸區域,選擇為小於長度ℓ8。
應注意平行於軸線X200而量測的長度ℓ48,保持桿200之金屬銜鐵202在其上延伸,自末端206開始,超出在平行於圖8之平面的平面中劃定表面S208與S204之間的邊界的線L1。此線L1垂直於圖12之平面且使零件202與204之間的接面區域Z1在圖8中所展示之保持桿200的面上可見。因此,長度ℓ48對應於第二縱向末端208與鄰接表面S204的重疊長度。比率ℓ48/ℓ4小於0.2。換言之,鄰接表面S204與銜鐵202重疊小於鄰接表面S204之有用部分之長度ℓ4的五分之一,該有用部分用以將鄰接表面固持在電磁體上。此導致非磁性主體204之構成鄰接表面S204的部分、選擇鼻部216、導引斜面218及銷220形成在外吸引表面下方之保持桿200之下端,該下端實質上不含金屬銜鐵。
在選擇裝置2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之組態中,偏轉器226、228及230嚙合於由隔板324形成之收納區域Z226、Z228及Z230中。因此,偏轉器與隔板之協作將配備選擇裝置400之整體外殼300之某些內部部分與導引部分306隔離,藉此保護此等部分免於積聚灰塵、污泥或潤滑脂。
在選擇裝置4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之組態中,壓縮盤簧340插入於外殼300之中心肋狀物342與保持桿200之非磁性主體204之間。每一彈簧340皆具有在預設情況下使其所推抵之保持桿200返回至其遠離電磁體100之位置的功能。在此非磁性主體之一側,銷220嚙合於彈簧340內部且使得有可能將此彈簧居中,而套環222使得有可能圍繞支撐銷220容納彈簧之端子線圈。當套環222環繞銷220之整個周邊時,彈簧340之末端線圈必定擱置於此套環222上,而不會有此末端線圈在銷220之一側滑動的風險,此保證彈簧340之回復力的可重複性。
每一可移動針鉤13包含由塑膠材料製成之主體502及安裝於主體502上之可撓性葉片504。較佳為金屬的可撓性葉片意欲與保持桿200之導引斜面218滑動鄰接且包括在圖11中以虛線可見且本身已知的開口508,所討論之保持桿200之選擇鼻部216可嚙合於該開口中。此處,可使用描述於EP-A-1852531或EP-A-1413657中之可移動針鉤之特徵。
在下部部分中,每一主體502經包覆模製至支撐套筒11之線繩12之一端上。每一主體502在刀具14上界定支架506。為此目的,每一支架506自整體外殼300側向地突出,其中可移動針鉤13以形狀配合之方式擱置於刀具之上部面上。
在圖11至圖15之安裝組態中,第一縱向末端206部分地收納於容積V1中。如更特定地在圖13中可見,表面部分S206A與由鐵磁芯102形成之第一極面S122相對地定位,此等相對表面呈具有圓形基座之圓柱體之一部分的形式,該圓形基座以軸線A122、A144及A210為中心,接著合併該等軸線。此等表面在其間劃定徑向於軸線A122、A144及A210之間隙J2。此徑向間隙J2具有非零寬度,此寬度係徑向於軸線A122、A144及A210而量測的。此徑向間隙J2界定表面S122與S206A之間的氣隙。實務上,由間隙J2界定之氣隙之徑向寬度可介於0.1與0.2毫米(mm)之間,較佳為大約0.15 mm。
P144為橫向平面,該橫向平面一方面平行於軸線Y100、Y200及Y300以及Z100、Z200及Z300,且另一方面垂直於軸線X100、X200及X300並含有軸線A122、A144及A210。
由徑向間隙J2界定之氣隙圍繞軸線A122在頂點角度α的整個角扇區上延伸。此整個角扇區之第一部分位於橫向平面P144下方,在相對於彼平面之第二極面S124的一側且呈現頂點角度α1。此整個角扇區之第二部分位於橫向平面P144上方,亦即,與第二極面S124相對,且呈現頂點角度α2。角度α1及α2之總和等於角度α。角度α、α1及α2分別展示整個角扇區以及其第一及第二部分之角度量值。換言之,電磁體100之每一第一極面S122在橫向平面P144之任一側延伸且包含:第一部分S122A,其相對於此平面與第二極面S124位於同一側且呈現角度幅值α1;以及第二部分S122B,其相對於此平面與第二極面S124位於相對側且呈現角度幅值α2。
比率α1/α介於0.2與0.4之間,較佳等於0.33。在此較佳狀況下,比率α1/α2為0.5。
在界定於表面S122與S206A之間的氣隙處獲得的良好幾何精度允許最佳化此等表面之大小。特定而言,表面S122之直徑與表面S144之直徑之間的比率可選擇為大於1.4,較佳為大約1.5。此良好精度亦允許第一極面S122及第二極面S124根據平行於軸線X100或軸線X300之縱向方向間隔開,而不會影響電磁體之縱向尺寸。此導致保持桿200繞振盪軸線A144進行的角度樞轉移動之振幅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相對較小,以至於下部極面S124處之氣隙具有根據軸線Y100、Y200、Y300量測的沿著外吸引表面S208之長度而變化較小的寬度。此良好精度進一步允許減小導引軸144之外徑,且因此減小第一縱向末端206之外尺寸,藉此減少金屬銜鐵202製造期間的金屬損耗。
在開口機構7之製造期間,將框架104包覆模製至鐵磁芯102上,其後接著裝設繞組106,裝設接點110及此等接點與繞組106之間的連接導線,且接著包覆模製覆蓋物108。由此製造的電磁體100連同其導引軸144插入及固定於整體外殼300之半殼302中。藉由將居中銷146插入至整體外殼300之居中凹槽320中,根據平行於軸線Z300之方向將電磁體100插入至凹槽314中。位於兩個上部極面S122之間且與其等距的居中銷146允許經由將其裝配至整體外殼300之半殼302的底部303中來確保在分別平行於軸線X300及軸線Y300之縱向方向及橫向方向上電磁體100在整體外殼300中之定位。
此外,鐵磁芯102之居中凹口126圍繞位於半殼302上之互補形狀之居中銷322定位,而在平行於軸線Y300之側向方向上無間隙。
電磁體100之繞組106接著平行於軸線Z100而與穿過外殼之底部設置的凹槽314對準。
電磁體100之框架104接著支撐於半殼302之底部303的兩個支撐表面上,一個支撐表面配置於下部極面S124之間,另一支撐表面配置於上部極面S122之間。
凸緣142之外周邊表面S'142為以軸144為中心之圓柱體之一部分中的徑向外表面,該軸接著與軸線A122重合。在電磁體100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期間,電磁體100之每一凸緣142嚙合於整體外殼300之外殼326中,如圖14及圖15中所展示。根據平行於軸線X100、X200及X300之豎直且向下定向的縱向方向,凸緣142之徑向外表面S'142接著在圖15之平面中面向對應肋狀物330。因此,根據縱向方向,肋狀物330之一部分與表面S'142相對地配置。在圖15之平面中,減小的縱向間隙J3界定於外周邊表面S'142與肋狀物330之間。此間隙J3因此為豎直的,且實務上,當電磁體100置放於整體外殼300中時呈現非零寬度,以便防止此置放產生超靜穩定情形。平行於軸線X300而量測間隙J3之寬度。間隙J3之寬度小於或等於0.5 mm。
在將電磁體100安裝於半殼302中之後且在機構7之操作組態中,振盪軸線A144相對於半殼302及電磁體100固定。導引軸144之自由末端144E遠離半殼302之底部303延伸。換言之,兩個導引軸144以其軸線A144平行於軸線Z300而延伸且垂直於此半殼之底部303。
保持桿200接著圍繞框架104之導引軸144而定位,其中每一保持桿200之第一縱向末端206環繞導引軸144。為進行此操作,每一保持桿200之軸線A210與軸線A122及A144對準,接著銜鐵202之第一縱向末端206藉由平行於軸線A122、A144及A210之軸向平移部分地嚙合於容積V1中,直至其緊靠凸緣142中之一者的表面S142。此等效於將保持桿鉤定至整體外殼中處於適當位置之電磁體上。保持桿之定向經選擇以使得每一第一縱向末端206之外表面S206的部分S206A接著面向上部極面S122。另一方面,由於此置放,根據平行於軸線Y100、Y200及Y300之橫向方向,每一外吸引表面S208面向電磁體100之下部極面S124。
由於根據縱向方向,第一極面S122及第二極面S124偏移且間隔開,因此每一保持桿200之金屬銜鐵202的縱向部分既不面向第一極面S122,亦不面向第二極面S124,但在縱向上位於芯102之中心導桿120及繞組106的層級處。
當將保持桿200安裝於配備電磁體之整體外殼300中時,非磁性主體204之偏轉器226、228及230在前述軸向平移期間嚙合於由隔板324界定之區域Z226、Z228及Z230中。
在將兩個保持桿200裝設於電磁體100上之後,此等保持桿連接至選擇裝置400之剩餘部分且各自可繞軸線A144旋轉移動,該軸線相對於整體外殼300固定,此係因為電磁體100固定於整體外殼300中。
因此,導引軸144之外徑向表面S144形成圓柱形導引表面,該等導引表面在導引軸繞其振盪軸線A144進行樞轉移動時以減小的間隙與保持桿200,特別係與外殼210之表面S210協作。減小的間隙意謂振盪軸線A144處嚴格地小於間隙J2的徑向間隙,以確保表面S206與鄰近第一極面S122之間的非零氣隙,且因此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保持桿之位置之間,桿200之銜鐵202與極面S122之間不存在接觸。導引表面S144形成於電磁體之非磁性部分上。每一導引軸144形成桿200至外殼300之附接點,該附接點相對於電磁體100固定。
偏轉器226及228與由隔板324界定之區域Z226及Z228的協作將含有每一桿之銜鐵202之第一縱向末端206的外殼之區域與相關導引軸144隔離,此區域專用於將桿200鉸接至電磁體100。此使得有可能維持表面S144與S210之間形成的樞軸連桿之潤滑,該等表面可加有潤滑脂。
偏轉器228及230與由隔板324界定之區域Z228及Z230的協作亦使得有可能隔離吸引區域,該吸引區域界定於以下兩者之間:一方面,下部極面S124;及另一方面,外吸引表面S208及鄰接表面S204。此保持此吸引區域不含潤滑脂及灰塵以確保當保持桿200處於其接觸電磁體之位置時,下部極面S124與外吸引表面S208之間具有令人滿意的氣隙。
兩個保持桿200可接著繞其各別導引軸144在分別展示於圖11之頂部及底部處的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振盪。以本身已知之方式,此允許可移動針鉤13基於電接點110對電磁體100之命令而選擇性地保持於適當位置。
可移動針鉤13及線繩12可接著定位於半殼302之導引部分306中。替代地,可移動針鉤13及線繩12在元件100及200之前置放於半殼中。
在保持桿200置放於自身處於整體外殼300中適當位置之電磁體100上之後,導引軸144之自由末端144E在平行於軸線Z100、Z200及Z300之方向上自保持桿200突出。藉由將孔332與孔312對準且將外殼336與導引軸144之自由末端144E對準,半殼302可接著藉由蓋308覆蓋,其中半殼302及蓋308沿著軸線Z300堆疊。連接螺桿或螺絲接著置放於孔312及332中。
亦有可能疊置各自配備選擇裝置400之半殼302且將蓋308僅用於最後半殼302,其中一個半殼之底部303充當鄰近半殼之蓋。此組態部分地展示於圖14及圖15中。在此狀況下,疊置半殼302之孔312且接著將連接螺桿或螺絲置放於此等孔中。
考慮安裝於第一半殼302中之電磁體100,該第一半殼為第一整體外殼300之部分。在此狀況下,此電磁體之導引軸144的自由末端144E嚙合於對應形狀的外殼344中,該外殼設置於第二鄰近半殼302之底表面303上,藉由根據軸線Z300堆疊兩個半殼302,該底表面覆蓋第一半殼302。此處使用外殼344代替蓋308之外殼336。第一整體外殼由第一半殼以及第二半殼之底部303形成。對於其他整體外殼亦係如此,除了由蓋308覆蓋之最後一個外殼以外。凹進外殼344配置於第二半殼302之底部303的與含於彼半殼中之電磁體100相對的一側。第二半殼之凹進外殼344之底部346在平行於軸線Z300之方向上與導引軸144之自由末端144E接觸。此外,界定外殼344之圓柱形壁348實質上與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S144互補,藉此使每一導引軸在第二整體外殼300之第二半殼302中居中。
圖14及圖15展示單元外殼堆疊之第一半殼的底部未配備凹進外殼344,其將為不必要的。
另一方面,由第二半殼302之底部303形成且環繞凹進外殼344的平坦環形表面338面向收納於第一半殼中之電磁體的凸緣142。銜鐵202之第一末端206位於表面S142與338之間,該等表面根據平行於軸線Z300之方向面向彼此。換言之,表面338充當部分地收納銜鐵202之容積V1的蓋。
若使用蓋308,則凹進外殼336之平坦環形表面338封閉容積V1。
在圖14及圖15中所展示之堆疊組態中,外殼300在平行於軸線X300及Y300之縱向方向及橫向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居中,且在軸線Z300方向上彼此接觸。
在操作中,每一電磁體100藉助於與其相關的兩個保持桿200選擇性地控制兩個可移動針鉤13中之任一者的保持或釋放,該等可移動針鉤在同一整體外殼300中配置於彼電磁體之任一側。在圖11中,將兩個可移動針鉤13展示為接近其軌跡之死點。藉由將對應保持桿200之選擇鼻部216插入至在圖11之上部部分中可見的可移動針鉤13之葉片504的孔508中,此可移動針鉤被鉤定至此保持桿上,因為此保持桿200處於遠離電磁體100之位置,所以此操作係可能的。圖11之下部部分中所展示的可移動針鉤13脫離固持於接觸位置之對應保持桿的選擇鼻部216,以至於其選擇鼻部216不在此可移動針鉤之葉片504的上端之路徑中。
在每一可移動針鉤13之軌跡的上死點附近,該可移動針鉤之葉片504與對應保持桿200之導引斜面218接觸且對此桿施加側向力,該側向力導向電磁體、平行於軸線Y100,抵抗由圍繞此保持桿之銷220嚙合的彈簧340施加的力。此側向力使保持桿繞其振盪軸線A144自其在圖11之上部部分中所展示的遠端位置樞轉至其在此圖之下部部分中所展示的接觸位置。此操作構成保持桿200之調平。
在每一保持桿200在其遠離電磁體100之位置與其接觸此電磁體之位置之間的此移位期間,由徑向間隙J2界定之上部氣隙保持相同,具有非零值。在此移位期間,界定於外吸引表面S208與下部極面S124之間的下部氣隙減小,直至其藉由圖12中之間隙J1呈現非零寬度。由於表面S204及S208兩者均由保持桿200承載且鄰接表面S204與電磁體之接觸,特別係在與外吸引表面S208相對地配置之其下部極面S124之層級處,因此下部氣隙之非零值受到良好地控制。
將間隙J1之值選擇為待施加於保持桿200上之磁力的函數,以使保持桿處於接觸電磁體100之位置,此尤其取決於銜鐵202之磁性及彈簧340之剛度常數。實務上,間隙J1之值介於0.01與0.06 mm之間,較佳介於0.025與0.05 mm之間,更佳為大約0.04 mm。
若在保持桿處於接觸位置時激勵電磁體100,則在表面S124與S208之間施加磁吸引力。穿過上部及下部氣隙且穿過保持桿200之金屬銜鐵202的磁性電路抵抗由彈簧340施加之彈力而使此桿與下部極面S124接觸。在此狀況下,保持桿200之鼻部216不干擾可移動針鉤13之葉片504的向下移動,該向下移動跟隨刀具14之向下移動。相反,若在保持桿處於電磁體之間的其接觸位置時不激勵電磁體,則保持桿不與電磁體接觸,且在由彈簧340施加之彈力的作用下,此保持桿在可移動針鉤隨刀具下降時樞轉至其遠離下部極面S124之位置。在此狀況下,儘管刀具14向下移動,但選擇鼻部216嚙合於設置在葉片504中之孔508中,以藉由其表面S216將可移動針鉤13保持於接近其軌跡之上死點的上部位置。
因此,取決於電磁體100之啟動,每一保持桿200之金屬銜鐵202經組態以與此電磁體之極面S122及S124相互作用,以便控制此保持桿相對於電磁體繞其振盪軸線A144的角度位置。此使得有可能在開始擱置於刀具14上之可移動針鉤13的向下移動時選擇該可移動針鉤,亦即,固持於上部位置;或釋放該可移動針鉤,亦即,放下該可移動針鉤。特定而言,電磁體100用以控制保持桿200是否固持於接觸電磁體之位置。
若可移動針鉤13已由保持桿200固持,則當對應刀具14再次到達其軌跡之上死點位置附近時,作為調平之部分,刀具14再次向上推動可移動針鉤之主體502及葉片504,葉片再次靠在導引斜面218上以使該保持桿與電磁體100之下部極面S124接觸。如前所述,取決於電磁體100之啟動,可移動針鉤13可能與或可能不與電磁體接觸。
替代地,可移動針鉤確保保持桿自其遠端位置移動至其接觸位置,而不使該保持桿與電磁體接觸,其中保持桿至其接觸位置之剩餘行程係由電磁體之激勵(「呼叫」)引起。
在第一實施例中,使用單個鄰接表面S204,該鄰接表面儘可能遠離保持桿200之振盪軸線A144,藉此將金屬銜鐵202之長度減小至建立第一極面與第二極面之間的磁性電路所必要的最小長度。特定而言,金屬銜鐵可僅延伸至鄰接表面S204與外吸引表面S208之間的接面,該接面由線L1標記。此減小銜鐵202之長度,因此降低保持桿200之慣性及其成本價格。
在圖16等中所展示之第二至第四實施例中,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彼等元件的元件具有相同參考編號且以相同方式操作。在下文中,主要描述區分此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內容。在參考編號用於第二至第四實施例之部分而在對應圖中不可見的情況下,彼參考編號應理解為係指第一實施例中之相同參考編號之部分。
在圖16及圖17中所展示之第二實施例中,由電磁體100之鐵磁芯102形成的第一極面S122位於芯102之下部橫向分支122處,該等下部橫向分支位於電磁體100之下部部分處,而第二極面S124位於芯102之上部橫向分支124處,該等上部橫向分支位於此電磁體100之中間部分處。在此電磁體100所屬的開口機構之操作組態中,根據此電磁體100之平行於軸線X100的縱向方向,第二極面S124配置於第一極面S122上方。電磁體100之框架104穿有兩個定位凹槽145,該等定位凹槽意欲收納設置於開口機構之主體300中的定位部件。第二極面S124有凹口且配備橫向溝槽125,該等橫向溝槽平行於軸線Z100而延伸且以與形成於第一實施例之表面S204上的溝槽224及條帶類似的方式劃定其間的分離材料條帶。
此處,根據平行於軸線X200之縱向方向,兩個鄰接表面S204在由此桿之銜鐵202界定的外吸引表面S208之任一側劃定於保持桿200上。
此外,銜鐵200之部分206界定於桿200之中間區域中,該部分之開口210圍繞導引軸144嚙合。換言之,除此部分206以外,銜鐵202亦包含兩個分支205及207,該兩個分支自此部分206大體上平行於軸線X200在相反縱向方向上延伸且分別承載此保持桿200之非磁性主體204的第一部分204A及第二部分204B。
第一部分204A界定選擇鼻部216及導引斜面218。第二部分204B界定兩個鄰接表面S204。如在先前實施例中,彈簧340在預設情況下趨向於使鄰接表面S204遠離電磁體100移動。
如圖17中所見,當保持桿200與電磁體100接觸時,此等鄰接表面S204中之一者,亦即,最接近振盪軸線A144之鄰接表面緊靠第二極面S124,而最遠離振盪軸線A144之第二鄰接表面S204緊靠由框架104界定之表面S104。此表面S104僅展示於圖18之右側,其中為簡化起見已省略電磁體100之一部分。
在此第二實施例中,由於非磁性主體204之部分204A及204B並非一體的,因此可考慮省去部分204A。在此狀況下,選擇鼻部及保持斜面直接形成於銜鐵202上且可與合成材料之模製針鉤協作,如EP-A-0823501中所涵蓋的。
在圖18中所展示之第三實施例中,導引軸144形成於電磁體100之非磁性部分上,該非磁性部分與鐵磁芯102成一體,但不與電磁體100之非磁性框架104成一體。因此,可使用與包括凸緣142之框架104之材料不同的材料來形成此等導引軸144。特定而言,導引軸144附接至電磁體100之非磁性框架104且不可分離地連接至非磁性框架104及凸緣142。非磁性框架104接著連接軸144及芯102。導引軸144之材料可為金屬或合成材料,該金屬或合成材料為非磁性的且其機械特性特別適合於其功能,諸如除非磁性框架104之材料以外的陶瓷材料或聚合物。較佳地,此等導引軸插入件在芯102上之包覆模製操作期間連接至框架104。
在圖19等中所展示之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中,非磁性框架104係由聚合物材料射出模製且在其與鐵磁芯102組裝之前形成。實務上,非磁性框架104界定用於收納鐵磁芯102之容積,鐵磁芯藉助於兩個銷154在此收納容積中居中,該兩個銷為框架104之部分且穿過設置於鐵磁芯102中之兩個對應形狀的孔134。
如在第一實施例中,射出的框架為單件式的且包含兩個導引軸144及兩個凸緣142,該兩個導引軸及該兩個凸緣藉由其各別表面S144及S142且與第一極面S122一起界定容積V1,該等容積用於部分地收納可與第一實施例之彼等保持桿相同的兩個保持桿之銜鐵。兩個導引表面S144因此形成於彼此成一體之電磁體之零件144上。
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此第四實施例之整體外殼300界定凹槽314及兩個保持桿收納區域316,電磁體100之承載繞組之部分可嚙合於該凹槽中。根據整體外殼300之橫向方向,用於收納凸緣142及導引軸144之兩個外殼326設置於凹槽314之任一側,該橫向方向在正交參考座標系X300、Y300、Z300內平行於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所定義的軸線Y300。對於剩餘部分,此外殼與第一實施例之外殼相當,除了其幾何形狀適合於部分地展示於圖19中之電磁體100之幾何形狀。特定而言,在電磁體安裝於外殼300中之組態中,每一外殼326由平坦表面328及肋狀物330界定,該肋狀物環繞電磁體100之凸緣142。
當電磁體100已被捲繞時,自圖19中所展示之組態開始,其中繞組纏繞中間部分120,與側向面120C及120D接觸且纏繞條帶148,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所界定,該電磁體經置放於外殼300中,形成覆蓋物108之一定量之聚合物材料接著藉由包覆模製而引入至外殼中且部分地覆蓋電磁體,以便保護繞組且以不可偵測之方式將電磁體100固定於外殼300中。在將覆蓋物包覆模製於外殼300中期間,含有覆蓋物108以便與極面S122及S124相距一定距離。如針對第一實施例所設想的,此使得有可能藉由圍繞導引軸144嚙合設置於其各別銜鐵中之孔來達成圖21之組態,根據該組態,保持桿可定位於外殼300中。
在未展示之替代實施例中,繞組纏繞縱向分支及中心導桿120,僅接觸側向面120C或120D中之一者且纏繞條帶148,其中根據軸線Z100,框架在兩個條帶148之間與側向面120C或120D中之另一者相對地延伸。
在圖16至圖21之實施例中,在與電磁體100接觸之保持桿200之接觸組態中且如在第一實施例中,表面S208與S124或等效物之間存在非零寬度之氣隙。
無關於實施例,保持桿之振盪軸線配置於第一極面之縱向層級處的事實保證良好地控制可移動保持桿之銜鐵與此第一極面之間的氣隙,該氣隙具有徑向於軸線A122、A144取得之等於非零間隙J2的徑向寬度,無論保持桿在其遠端位置與其接觸電磁體之位置之間的位置如何。替代地,間隙J2在銜鐵與第一極面之間的氣隙之角度範圍內可變。另一方面,當保持桿處於其接觸電磁體之位置時,鄰接表面保證良好地控制保持桿與第二極面之間的具有等於間隙J1之寬度的氣隙,該氣隙係平行於軸線Y100、Y200及Y300而量測的。因為鄰接表面位於保持桿上而非電磁體上,所以非常精確地界定其相對於導引斜面及選擇鼻部之位置,相比此表面設置於電磁體上之情況精度明顯更高。此外,將鄰接表面設置於保持桿上會簡化電磁體之構造,電磁體為製造起來比保持桿自身更繁瑣且複雜的零件。
無關於實施例,將凸緣142與電磁體100之非磁性外殼104一體地形成會最大化保持桿200與鐵磁芯102之間在平行於軸線Z100、Z200及Z300之方向上的定位精度。此允許良好地控制保持桿200與電磁體100之間的氣隙。
無關於實施例,在電磁體100上界定導引表面S144允許在將電磁體裝設於整體外殼300中之前藉助於測試壓緊桿來測試電磁體之正確操作。
藉由在振盪軸線A144附近配置電磁體100之第一極面S122,控制每一保持桿200與鐵磁芯102之間的氣隙使得有可能藉由相對於橫向平面P144分佈圓柱體之形成第一極面S122之部分來減小圓柱體之此部分的角度幅值,如上文關於角度α、α1、α2所解釋。實際上,由於在此層級達成之氣隙之幾何精度相較於先前技術有所改善,因此圓柱體之一部分中的氣隙之角度幅值及導引軸144之外徑可減小。
在本發明之前三個實施例中,其中配備蓋108之電磁體100被裝配至整體外殼300中,不需要外殼中之包覆模製操作,此簡化開口機構7之此部分的製造,從而允許使用較大公差,此皆為更有利的,此係因為外殼300為相對較薄且細長的零件。
在本發明之前三個實施例中,在具有最小空隙或無空隙之情況下藉由形狀配合協作將電磁體100安裝至整體外殼300,此易於實施且與開口機構之拆卸相容。因此,若導引軸144磨損,則其所屬於的電磁體100可易於被替換而不必更換整體外殼300或含於其中的其他部件。
無關於實施例,根據平行於軸線Z300之方向,凹槽314之存在以及繞組106與鐵磁芯102之中心導桿120之側向面120C及120D直接接觸的事實為配備電磁體100之每一整體外殼300提供良好的緊密形式。
在各種實施例中,偏轉器在整體外殼之每一側面上的偏移導致該等偏轉器在保持桿之每一橫向側形成相對較長的邊緣,此改善所獲得密封。
在所有實施例中,在選擇裝置400安裝於開口機構7中之組態中,根據開口機構之縱向方向,第一極面S122相對於第二極面S124偏移,該縱向方向平行於接著重合的軸線X100及X300。繞組在縱向方向上在第一極面S122與第二極面S124之間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未展示變體,形成於電磁體100上且與保持桿200相互作用的導引表面為配置於此保持桿200外部的表面,亦即,部分地環繞保持桿的表面。該導引表面可為呈圓柱體之一部分之形式的凹入表面,該凹入表面面向桿200之圓柱形外徑向表面,以振盪軸線為中心,例如在與電磁體100之芯相對的一側。此為展示於諸圖中之彼等組態的鏡面組態。如同所有實施例,導引表面與電磁體之任何極面分離且較佳位於框架104上。當桿之振盪軸線在第一極面之層級處時,導引表面與桿之圓柱形外徑向表面之間的徑向間隙嚴格地小於第一極面與桿之對向表面之間的氣隙之尺寸。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未展示變體,電磁體100可安裝於整體外殼300中,使得其導引軸144自凸緣142朝向收容電磁體100之半殼302的底部303延伸。保持桿200之縱向末端206接著收納於凸緣142與收容電磁體100之半殼302的底部302之間。每一導引軸144之軸的自由末端144E接著與凹進外殼協作,此與第一實施例之凹進外殼344相當,該凹進外殼未設置於第二鄰近外殼上,而是設置於收納電磁體100之外殼300之底部303中。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未展示變體,與居中銷146相當之居中銷設置於整體外殼300中,而與凹槽320相當的對應形狀之凹槽設置於電磁體上,較佳設置於其非磁性框架104中。此促進將電磁體100置放於外殼300中,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中元件146與320之協作。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未展示變體中,振盪軸線A144可在平行於軸線Y100之方向上而非在平行於軸線Z100之方向上延伸。凸緣142接著較佳在平行於由軸線X100及Z100形成之平面的平面中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未展示變體,在兩位置機構關聯之情況下,外殼可收納各自界定兩個導引軸之兩個電磁體,此等兩個電磁體在縱向方向上疊置,如描述於例如EP-B-1619279中,以允許達到綜絲之三個或四個位置,此允許編織除所謂的「平」織物以外的織物。選擇裝置因此包含多於兩個可移動針鉤,此等可移動針鉤成對地與單根線繩成一體。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未展示變體,單個可移動針鉤13或多於兩個可移動針鉤可設置於外殼30中。
上文所涵蓋的實施例及變體可組合以產生本發明之新實施例。
1:經紗片
2:經軸
3:綜絲
3':綜絲
3a:綜眼
4:線軸
5:張力彈簧
6:軛
6a:末端
7:開口機構
8:電子控制單元
10:外殼
11:套筒
12:線繩
13:行動針鉤/可移動針鉤
14:刀具
100:電磁體
102:鐵磁芯/零件
104:非磁性框架/零件/非磁性部分
106:繞組/零件/非磁性部分
108:罩殼/覆蓋物/非磁性部分/蓋//聚合物材料
110:電接點/非磁性部分
120:縱向及中心導桿/中間部分
120A:邊緣
120B:邊緣
120C:側向面
120D:側向面
122:上部橫向分支/下部橫向分支
124:上部橫向分支/下部橫向分支
125:橫向溝槽
126:居中凹口
134:孔
142:凸緣
144:導引軸
144E:自由末端
145:定位凹槽
146:居中銷
148:條帶
150:底座
152:板條
154:銷
200:保持桿
202:金屬銜鐵/零件/鐵磁性銜鐵
204:非磁性主體/零件
204A:第一部分
204B:第二部分
205:分支
206:第一縱向末端/部分
207:分支
208:第二縱向末端
208A:部分
210:第一外殼/開口
212:第二外殼
214:條桿
216:選擇鼻部
218:導引斜面
220:支撐銷
222:套環/凸緣
224:橫向溝槽
226:第一偏轉器
228:偏轉器
230:第二偏轉器
232:接合條帶
300:第一整體外殼/第二整體外殼/主體
302:第一半殼/第二半殼/元件
303:底部/底表面
304:收納部分
306:導引部分
308:蓋/元件
310:縱向溝槽
312:孔
314:凹槽
316:分區/保持桿收納區域
320:居中外殼/居中凹槽
322:居中銷
324:隔板
326:外殼
328:平坦表面
330:肋狀物
332:孔
334:居中凹槽
336:凹進外殼
338:環形平坦表面/平坦環形表面
339:肋狀物
340:壓縮盤簧
342:中心肋狀物
344:凹進外殼/中空外殼
346:底部
348:圓柱形壁
400:選擇裝置
502:主體
504:可撓性葉片
506:支架
508:開口
A122:中心軸線
A144:振盪軸線
A146:軸線
A210:軸線
E:空白空間
e102:厚度
F1:箭頭
IV:平面
J1:橫向間隙
J2:徑向間隙/非零間隙
J3:縱向間隙
l4:長度
l8:長度
l48:長度
L1:線
M:提花式編織機
P144:橫向平面
S104:表面
S122:上部極面/第一極面/表面
S122A:第一部分
S122B:第二部分
S124:下部極面/第二極面/表面
S'142:外周邊表面/徑向外表面
S142:環形表面
S144:外周邊表面/導引表面/外徑向表面
S204:鄰接表面
S206:外周邊表面
S206A:表面部分/表面
S208:外吸引表面
S210:周邊表面
S216:表面
T:織物
V1:容積
VIII:箭頭
X100:縱向軸線/縱向方向
X200:縱向軸線/縱向方向
X300:縱向軸線/縱向方向
XII:細節
XIII:細節
Y100:橫向軸線
Y200:橫向軸線
Y300:橫向軸線/方向
Z1:接面區域
Z100:軸線
Z200:深度軸線
Z226:收納區域
Z228:收納區域
Z230:收納區域
Z300:深度軸線
α:角度/總角度幅值
α1:角度/角度幅值
α2:角度/角度幅值
鑒於根據本發明之原理的開口機構及織機之若干實施例的以下描述,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且其其他優點將變得更顯而易見,該描述僅作為實例給出且參看隨附圖式進行,其中:
[圖1]圖1為展示符合本發明且併有符合本發明之開口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之原理的示意性表示。
[圖2]圖2為屬於圖1之織機之開口機構的電磁體芯之透視圖。
[圖3]圖3為在將絕緣框架裝配於圖2之芯上之後的電磁體之透視圖。
[圖4]圖4為根據圖3之平面IV的較大比例橫截面。
[圖5]圖5為在將保護性包覆模製件裝配於圖3中可見之框架上之後的電磁體之透視圖。
[圖6]圖6為圖5之平面VI內的較大比例橫截面。
[圖7]圖7為屬於圖1之編織機之開口機構的保持桿之透視圖。
[圖8]圖8為保持桿在圖7之箭頭VIII之方向上的正視圖。
[圖9]圖9為圖6及圖7之保持桿的側視圖,其具有兩個局部橫截面A-A及B-B。
[圖10]圖10為圖1之開口機構的外殼之透視圖,其中在放大的細節視圖中,提供此外殼之用於收納電磁體以及外殼蓋之對應部分的區域。
[圖11]圖11為配備選擇裝置以及兩個可移動針鉤之外殼的部分正視圖,該選擇裝置由電磁體及兩個保持桿組成。
[圖12]圖12為圖11之細節XII的較大比例視圖。
[圖13]圖13為圖11之細節XIII的較大比例視圖。
[圖14]圖14為在屬於圖1之編織機之開口機構的外殼之堆疊中的對應於圖11之線XIV-XIV的較大比例橫截面。
[圖15]圖15為根據圖14之線XV-XV的部分橫截面。
[圖16]圖16為屬於符合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開口機構之電磁體的部分視圖,其與圖5相當。
[圖17]圖17為符合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開口機構之對應於圖11之左下方部分的部分視圖。
[圖18]圖18為屬於符合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開口機構之電磁體的橫截面,其與圖4相當。
[圖19]圖19為屬於符合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開口機構之電磁體的透視圖,其與圖3相當。
[圖20]圖20為符合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開口機構之外殼的部分透視圖;及
[圖21]圖21為配備電磁體之圖20的外殼之透視圖,該電磁體之框架展示於圖19中。
100:電磁體
102:鐵磁芯/零件
104:非磁性框架/零件/非磁性部分
108:罩殼/覆蓋物/非磁性部分/蓋//聚合物材料
110:電接點/非磁性部分
122:上部橫向分支/下部橫向分支
126:居中凹口
142:凸緣
144:導引軸
A144:振盪軸線
S122:上部極面/第一極面/表面
S124:下部極面/第二極面/表面
S142:環形表面
S'142:外周邊表面/徑向外表面
S144:外周邊表面/導引表面/外徑向表面
V1:容積
X100:縱向軸線/縱向方向
Y100:橫向軸線
Z100:軸線
Claims (16)
- 一種在提花式編織機(M)上之開口機構(7),此機構包含:外殼(300),其根據縱向方向(X100、X200、X300)延伸;至少一個可移動針鉤(13),其藉由刀具(14)在該外殼中根據縱向方向在下死點位置與上死點位置之間移動,處於或接近該上死點位置,該針鉤可藉由選擇裝置(400)保持,該選擇裝置至少包含: 電磁體(100),其安裝且固定於該外殼(300)中且包括 鐵磁芯(102),其包含第一極面(S122)及第二極面(S124),此等極面根據該縱向方向(X100、X200、X300)彼此偏移,及 非磁性部分(104、106、108、110),其與該鐵磁芯成一體 保持桿(200),其經組態以在該可移動針鉤處於或接近其上死點位置時保持此可移動針鉤,該保持桿以可繞振盪軸線(A144)在遠離該電磁體之位置與接觸該電磁體之位置之間樞轉的方式安裝,且包含鐵磁性銜鐵(202),該鐵磁性銜鐵與該等第一及第二極面以磁性方式相互作用以控制該保持桿繞該振盪軸線之角度位置 該開口機構之特徵在於 該電磁體之該非磁性部分包含用於該保持桿(200)繞該振盪軸線(A144)之樞轉移動的導引表面(S144),此導引表面在遠端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在徑向於該振盪軸線(A144)之方向上與該保持桿協作,且 其中該導引表面(S144)為圓柱形的,其具有圓形基座,以該振盪軸線為中心。
- 如請求項1之機構,其中該導引表面(S144)為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該保持桿(200)圍繞該導引軸以可樞轉方式安裝。
- 如請求項1之機構,其中該電磁體之該非磁性部分亦包含凸緣(142),該導引表面(S144)自該凸緣延伸,且其中用於收納該保持桿之部分(206)的容積(V1)根據徑向於該振盪軸線(A144)之方向藉由該導引表面(S144)且根據平行於該振盪軸線之方向藉由該凸緣(142)而劃定。
- 如請求項3之機構,其中該導引表面(S144)為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該保持桿(200)圍繞該導引軸以可樞轉方式安裝,且其中該凸緣(142)圍繞該導引軸(144)之一個末端以環形配置。
- 如請求項3之機構,其中該導引表面(S144)為導引軸(144)之外周邊表面,該保持桿(200)圍繞該導引軸以可樞轉方式安裝,其中該外殼(300)由用於收納該選擇裝置(400)之半殼(302)以及蓋(308)形成,該半殼及該蓋在該外殼之第二方向(Z300)上堆疊,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縱向方向,其中該振盪軸線(A144)在該外殼之該第二方向(Z300)上延伸,其中該半殼(302)或該蓋(308)形成凹進外殼(344、336),該凹進外殼之形狀與該導引軸(144)及圍繞中空外殼而形成之環形表面(338)互補,其中該導引軸(144)之與該凸緣(142)相對的自由末端(144E)嚙合於該中空外殼(344)中且根據該外殼之該第二方向(Z300),壓抵此中空外殼之底部(346),且其中根據該外殼之該第二方向(Z300),該保持桿(200)之部分(206)配置於該凸緣與該環形表面之間。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鐵磁芯(102)之該第一極面(S122)為以該振盪軸線(A144)為中心之圓柱體之部分,其中該保持桿之該銜鐵(202)之部分徑向於該振盪軸線(A144)而插入於該導引表面(S144)與該第一極面(S122)之間,且其中該導引表面(S144)與該保持桿之間的該協作確保在該保持桿之該接觸位置與該遠端位置之間,在該第一極面(S122)與該銜鐵之間不存在接觸。
- 如請求項6之機構,其中該第一極面(S122)在穿過該振盪軸線(A144)且垂直於該縱向方向(X100、X200、X300)的橫向平面(P144)之任一側延伸,且其中以下兩者之間的比率介於0.2與0.4之間:一方面,該第一極面的相對於該橫向平面與該第二極面(S124)位於同一側之部分(S122A)的角度幅值(α1);及另一方面,該第一極面之總角度幅值(α)。
- 如請求項6之機構,其中以下兩者之間的比率等於0.33:一方面,該第一極面的相對於該橫向平面與該第二極面(S124)位於同一側之部分(S122A)的角度幅值(α1);及另一方面,該第一極面之總角度幅值(α)。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保持桿(200)之該銜鐵(202)包含外吸引表面(S208),當該保持桿處於其接觸該電磁體之位置時,該外吸引表面與該第二極面相對,其中該保持桿(200)包含非磁性主體(204),該非磁性主體與該銜鐵成一體且包含至少一個鄰接表面(S204),該至少一個鄰接表面 鄰近於該外吸引表面(S208) 相對於該外吸引表面在該電磁體(100)之方向上突出 當該保持桿處於其遠離該電磁體之位置時遠離該電磁體;且 當該保持桿處於其接觸該電磁體之位置時與該電磁體接觸, 且其中當該保持桿處於其接觸該電磁體之位置時,該外吸引表面(S208)遠離該第二極面(S124)。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電磁體之該非磁性部分包含框架(104),該框架包含該導引表面(S144)且由包覆模製於該鐵磁芯(102)上之聚合物材料製成。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電磁體係藉由形式協作而固定於該外殼(300)中,其中根據該外殼之垂直於其縱向方向(X300)的方向(Z300),將居中銷(146)裝配於居中外殼(320)中。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電磁體之該非磁性部分包含框架(104),該框架包含該導引表面(S144),該框架係在其與該鐵磁芯(102)組裝之前形成,且一定量之聚合物材料(108)圍繞該芯及該框架延伸以將該電磁體固持於該外殼(300)中。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選擇裝置(400)包含至少兩個保持桿(200),該至少兩個保持桿在該外殼(300)中配置於同一縱向層級處,根據垂直於該縱向方向(X100、X200、X300)之方向(Y300)在該電磁體(100)之每一側,且各自與該鐵磁芯(102)之兩個下部極面(S124)中之一者及兩個上部極面(S122)中之一者相互作用,且其中各自與保持桿協作之該等導引表面(S144)形成於該電磁體之彼此成一體的部分(144)上。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電磁體(100)之繞組(106)捲繞於該鐵磁芯(102)之在縱向上配置於該第一極面與該第二極面之間的中間部分(120)周圍,且與該鐵磁芯(102)之至少一個側向面(120C、120D)接觸。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機構,其中該保持桿之第一縱向末端(206)的表面(S210)與該導引表面(S144)協作以用於使該桿在該遠端位置與該接觸位置之間樞轉,且其中在該機構之操作組態中,該保持桿(200)通常根據該縱向方向(X100、X200、X300)自該第一縱向末端(206)向下延伸。
- 一種提花式編織機(M),其特徵在於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開口機構(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2013853 | 2020-12-21 | ||
FR2013853A FR3118070B1 (fr) | 2020-12-21 | 2020-12-21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3922A true TW202233922A (zh) | 2022-09-01 |
Family
ID=7466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47125A TW202233922A (zh) | 2020-12-21 | 2021-12-16 | 開口機構及配備該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02771B2 (zh) |
EP (1) | EP4015687B1 (zh) |
KR (1) | KR20220089672A (zh) |
CN (1) | CN114645362A (zh) |
FR (1) | FR3118070B1 (zh) |
PT (1) | PT4015687T (zh) |
TW (1) | TW20223392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1397B2 (ja) * | 2020-06-04 | 2023-12-19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7477372B2 (ja) * | 2020-06-04 | 2024-05-01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7384747B2 (ja) * | 2020-06-04 | 2023-11-21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2024075012A (ja) * | 2022-11-22 | 2024-06-03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ビームの中受け機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73251A (de) * | 1967-04-21 | 1969-05-31 | App Fabrik Ag | Verfahren zum Betätigen von Platinen einer Jaquardmaschine oder von Stanznadeln einer Jaquardkartenschlagmaschine |
FR2249196B1 (zh) * | 1973-10-29 | 1977-05-27 | Verdol Sa | |
GB8827141D0 (en) * | 1988-11-21 | 1988-12-29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control device |
GB8902849D0 (en) * | 1989-02-09 | 1989-03-30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rod reten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an electronic jacquard system |
US5275211A (en) * | 1990-09-07 | 1994-01-04 |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 Electromagnetically activated jacquard control arrangement |
DE4116164A1 (de) * | 1991-03-13 | 1992-09-17 | Textilma Ag | Fachbildevorrichtung fuer eine textilmaschine |
FR2752246B1 (fr) | 1996-08-06 | 1998-10-09 | Staubli Lyon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des crochets mobiles d'un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u type jacquard |
FR2756574B1 (fr) | 1996-11-29 | 1999-01-08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767843B1 (fr) | 1997-09-01 | 1999-10-22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846343B1 (fr) | 2002-10-25 | 2004-12-17 | Staubli Lyon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
FR2873131B1 (fr) | 2004-07-19 | 2006-09-08 | Staubli Lyon Sa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
FR2900666B1 (fr) * | 2006-05-03 | 2008-06-20 | Staubli Lyon Soc Par Actions S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et procede de selection des crochets mobiles d'un tel mecanisme |
-
2020
- 2020-12-21 FR FR2013853A patent/FR3118070B1/fr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15 US US17/551,583 patent/US11702771B2/en active Active
- 2021-12-16 TW TW110147125A patent/TW202233922A/zh unknown
- 2021-12-20 KR KR1020210182809A patent/KR20220089672A/ko active Pending
- 2021-12-21 PT PT212165815T patent/PT4015687T/pt unknown
- 2021-12-21 CN CN202111586172.8A patent/CN114645362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21 EP EP21216581.5A patent/EP4015687B1/fr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15687A1 (fr) | 2022-06-22 |
FR3118070B1 (fr) | 2022-12-23 |
EP4015687B1 (fr) | 2023-10-18 |
CN114645362A (zh) | 2022-06-21 |
KR20220089672A (ko) | 2022-06-28 |
US11702771B2 (en) | 2023-07-18 |
US20220195641A1 (en) | 2022-06-23 |
PT4015687T (pt) | 2023-10-30 |
FR3118070A1 (fr) | 2022-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233922A (zh) | 開口機構及配備該機構的提花式編織機 | |
CN114645361A (zh) |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 |
US20200105487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100571877B1 (ko) | 자카드타입제직기의셰드형성장치에케이블요소를설치하는방법 | |
KR101635783B1 (ko) | 카메라용 조리개 장치 | |
JP5152541B2 (ja) | 糸状体の切断装置 | |
US4988966A (en) | Electromagnet, particularly for actuating the switches of a contact maker apparatus | |
US4139027A (en) | Jacquard machine for a weaving machine | |
US4490705A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08417365B (zh) | 一种网络变压器的挂线装置及浸锡装置 | |
CN118257895A (zh) | 一种电磁阀 | |
CN119615488A (zh) | 一种选针装置的磁路结构及配备此磁路结构的选针装置 | |
CN220341136U (zh) | 一种导电件及继电器 | |
KR100793804B1 (ko) | 리니어 모터 구조 | |
CN218996625U (zh) | 继电器及其推杆机构 | |
US2460556A (en) | Coil arrangement for electromagnetic devices | |
JPS6346999Y2 (zh) | ||
JP3581562B2 (ja) | ダブルソレノイド | |
CN213637351U (zh) | 一种防偏摆的步进电机 | |
JP6843198B2 (ja) | 電磁リレー | |
CN218786691U (zh) | 分绞机用分线机构 | |
KR890005207Y1 (ko) | 가동 자석식 계기 | |
CS195577B1 (en) | Electromagnetically controlled thread guide | |
KR910006392Y1 (ko) | 연사기의 보빈설치용 스프링 스핀들 | |
KR200289248Y1 (ko) | 복동식 자카드 직기용 개구장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