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5362A -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该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 Google Patents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该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45362A CN114645362A CN202111586172.8A CN202111586172A CN114645362A CN 114645362 A CN114645362 A CN 114645362A CN 202111586172 A CN202111586172 A CN 202111586172A CN 114645362 A CN114645362 A CN 1146453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
- housing
- axis
- retaining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02—Single-lift jacqu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0—Electrically-operated jacqu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5/00—Cam or other direct-acting shedding mechanisms, i.e. operating heald frames without intervening power-supplying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12—Multiple-shed jacquards, i.e. jacquards which move warp threads to several different heights, e.g.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4—Features common to jacquards of different types
- D03C3/26—General arrangements of jacquards, or disposition in relation to lo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开口机构和配备有该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开口机构包括壳体,可以由选择装置保持的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钩,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磁铁,并且包括铁磁芯,铁磁芯包括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这些极面沿着纵向方向彼此偏移。电磁铁还包括非磁性部分和保持杆,保持杆被配置为当可移动的钩处于或接近其上死点位置时保持可移动的钩,保持杆安装成绕摆动轴线在远离电磁铁的位置和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之间枢转。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用于引导保持杆绕摆动轴线的枢转的表面,引导表面在远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在径向于摆动轴线的方向上与保持杆配合。引导表面是圆柱形的,具有圆形基部,以摆动轴线为中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花型织机中的开口机构,以及一种配备有这种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背景技术
在提花型织机中,开口机构选择性地提升综线,每个综线包括经线穿过的孔眼。根据每个综线的上端所连接的钩的位置,穿过其孔眼的纱线位于由织机移动的纬纱的上方或下方。在实践中,开口机构包括多个可移动的钩,每个钩具有适于与垂直往复运动的刀部配合的侧鼻。每个可移动的钩能够与属于作为开口机构的一部分的选择装置的保持构件相互作用,该保持构件借助于电磁铁控制。
如EP-A-1413657的图所示,电磁铁可以安装在壳体中,该壳体为每个保持杆限定枢转轴。因此,保持杆和电磁铁的相对位置,特别是保持杆的吸引表面到电磁铁的极面的相对位置取决于电磁铁在壳体中的位置。因此,根据制造和定位公差,对于不同的选择装置,该相对位置可以在开口机构内变化。这个位置也可以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在保持杆和电磁铁的铁磁芯之间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气隙的值取决于电磁铁在壳体中的位置的变化,当激活电磁铁时,这会极大地影响在杆和电磁铁之间施加的磁力。
从EP-A-0823501、EP-A-0851048、EP-A-0899367、EP-A-1619279和EP-A-1852531中已知类似结构,这些结构总体上令人满意,但在保持杆和电磁铁的相对位置变化方面会引发类似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高借助于开口机构获得的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开口机构中,准确并可靠地确定保持杆和电磁铁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这些元件之间的磁吸引力和向电磁铁提供的电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提花型织机上的开口机构,该机构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壳体和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钩,刀部使所述可移动的钩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在下死点位置和上死点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钩能够在处于或接近所述上死点位置时被选择装置保持,该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磁铁,该电磁铁附接并固定在壳体中,并且包括铁磁芯和与铁磁芯成一体的非磁性部分,该铁磁芯包括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这些极面沿着纵向方向彼此偏移。该选择装置还包括保持杆,该保持杆被配置为当可移动的钩处于或接近其上死点位置时保持可移动的钩。保持杆安装成绕摆动轴线在远离电磁铁的位置和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之间枢转,并且包括铁磁电枢,该铁磁电枢与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磁性地相互作用以控制保持杆绕摆动轴线的角位置。根据本发明,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用于引导保持杆绕摆动轴线的枢转的引导表面,该引导表面在远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在径向于摆动轴线的方向上与保持杆配合。引导表面是圆柱形的,具有圆形基部,以摆动轴线为中心。
通过本发明,保持杆的引导表面形成在电磁铁上,而不是形成在壳体上,这一事实确保了保持杆相对于电磁铁极面的精确和恒定的定位,从而具有同样精确和恒定的气隙。因此,对于开口机构的所有选择装置,保持保持杆在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上所需的磁力是相同的,这在控制织机上的织造方法方面是有利的。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但非强制性的方面,这种开口机构可以结合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采用任何技术上允许的组合
-引导表面是引导轴的外周表面,保持杆引导轴枢转地安装。
-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还包括凸缘,引导表面从该凸缘延伸,并且其中,于容纳所述保持杆的一部分的空间由所述引导表面沿着径向于所述摆动轴线的方向界定并由所述凸缘沿着平行于所述摆动轴线的方向界定。
-凸缘布置成围绕引导轴的一端的环形。
-壳体由用于容纳选择装置的壳体半部和盖构成,该壳体半部和盖沿着壳体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第二方向叠置,而摆动轴线沿着壳体的第二方向延伸,而壳体半部或盖形成与引导轴形状互补的凹壳体和围绕凹壳体形成的环形表面,其中,引导轴的与凸缘相对的自由端接合在凹壳体中,并沿壳体的第二方向压靠在中空壳体的底部上,并且其中,所述保持杆的一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凸缘和所述环形表面之间。
第一极面是以摆动轴线为中心的圆柱的一部分,而保持杆的电枢的一部分以径向于摆动轴线的方向插入在引导表面和第一极面之间,并且,在保持杆的接触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引导表面和保持杆之间的配合确保第一极面和电枢之间没有接触。
第一极面在穿过摆动轴线并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平面的两侧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极面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与所述第二极面位于同一侧的部分的角振幅与所述第一极面的总角振幅之间的比值在0.2至0.4之间,优选地等于0.33。
保持杆的电枢包括外吸引表面,当保持杆处于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该外吸引表面面向第二极面,而保持杆包括非磁性体,该非磁性体与电枢成一体,并且其包括至少一个抵接表面,该抵接表面:
·与外吸引表面相邻。
·相对于外吸引表面沿着电磁铁的方向突出。
·当保持杆处于远离电磁铁的位置时,远离电磁铁;以及
·当保持杆处于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与电磁铁接触,
同时,在保持杆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外吸引表面远离第二极面。
-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框架,该框架包括引导表面并且由包覆模制在铁磁芯上的聚合材料制成。
-通过将定心销沿着壳体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安装到定心凹槽中,电磁铁被固定在壳体中。
-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框架,该框架包括引导表面,该框架在与铁磁芯组装之前形成,一定量的聚合材料围绕芯和框架延伸,以将电磁铁固定在壳体中。
-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保持杆,该保持杆在壳体中布置在同一纵向高度处,沿着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位于电磁铁的两侧,并且每个保持杆都与铁磁芯的两个下极面中的一个和两个上极面中的一个相互作用,而分别与保持杆配合的这些引导表面形成在电磁铁的彼此成一体的部分上。
-凸缘接合在凹槽中,该凹槽设置在壳体上,并且由与凸缘的径向外表面互补的表面界定,在机构的操作构型中该互补的表面沿着纵向方向布置在凸缘的对面,并位于凸缘的下方。
-电磁铁的绕组缠绕在铁磁芯的中间部分上,纵向地位于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之间,并且与铁磁芯的至少一个侧面接触。
-保持杆的第一纵向端部的表面与引导表面配合,以使杆在远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枢转,而在机构的操作构型中,保持杆通常沿着纵向方向从第一纵向端部向下延伸。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提花型织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开口机构。
这种织机具有出与开口机构相同的优点。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根据其原理对开口机构和织机的几个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其其他优点将变得更清楚,这些描述仅以示例的方式给出并参考附图,其中:
图1是示出符合本发明的提花型织机,并结合了符合本发明的开口机构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2是属于图1的织机的开口机构的电磁芯的透视图。
图3是在图2的铁芯上安装绝缘框架后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图3的平面IV的较大比例横截面。
图5是在图3中可见的框架上安装了保护包覆模制后的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6是图5的平面VI中的较大比例横截面。
图7是属于图1的织机的开口机构的保持杆的透视图。
图8是保持杆在图7的箭头VIII方向的前视图。
图9是图6和图7中保持杆的侧视图,有两个局部横截面A-A和B-B。
图10是图1的开口机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其中放大的详细视图中,该壳体的区域用于容纳电磁铁和壳体壳盖的相应部分。
图11是配备有选择装置的壳体的部分前视图,该选择装置由电磁铁和两个保持杆以及两个可移动的钩组成。
图12是图11详图XII的较大比例视图。
图13是图11详图XIII的较大比例视图。
图14是较大比例横截面,其对应于图11的线XIV-XIV,在属于图1的织机的开口机构的壳体的堆叠中。
图15是根据图14的线XV-XV的部分横截面。
图16是与图5类似的属于符合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开口机构的电磁铁的部分视图。
图17是与图11的左下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视图,用于符合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开口机构。
图18是与图4类似的属于符合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开口机构的电磁铁的横截面。
图19是与图3类似的属于符合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开口机构的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20是符合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开口机构的壳体的部分透视图;以及
图21是图20的壳体的透视图,该壳体配备有电磁铁,其框架如图19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提花型织机M中,经纱片1来自经轴2。每个经线1穿过综线3的眼3a,综线3被设计成打开梭口,以允许纬纱穿过,从而形成缠绕在线轴4上的织物T。图1中仅显示了两个综线3和3′,综线3在上部位置,而综线3′在下部位置。每个综线的下端通过拉伸弹簧5连接到织机M的固定框架上,而其上端与轭6成一体。
与控制其的电子控制单元8相关的开口机构7允许抵抗由弹簧5施加的回弹力或多或少地提升每个轭6。
如图所示,仅针对与综线3相关的轭6,每个轭具有与开口机构7的壳体10成一体的端部6a,该轭穿过悬挂在线索12上的唇鼻部(muffle)11,线索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可移动的钩13成一体,该可移动的钩可由刀部14选择性地提升,刀部14通过相位相反的交替垂直摆动运动来驱动,如图1中的箭头F1所示。轭、线索和唇鼻部的其他配置也是可能的。
为了附图的清晰性,在图1中仅示出了开口机构7的一部分组成元件。
开口机构7也可被称为“提花模块”,并包括多个整体壳体的叠置,例如八个壳体。在每个单元壳体中布置有包括电磁铁和两个保持杆的选择装置。此外,两个钩13可在每个单元壳体中纵向地移动,即,沿着壳体10的最长尺寸,其在安装在织机M中的开口机构7内的该壳体的安装构型中是垂直的。这两个可移动的钩优选地与一根线索成一体,例如图1所示的线索12,轭6穿过的唇鼻部11悬挂在该线索12上。
开口机构7的每个电磁铁100包括图2中单独示出的铁磁芯102,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框架104,缠绕在芯102的中间部分的绕组106,外壳108和电触点110,电触点110旨在连接到两根未示出的电缆,该电缆将电磁铁100连接到电子控制单元8,并允许该电磁铁100的选择性供电。框架104和外壳108一起形成电磁铁100的非磁性部分。绕组106和电触点110也属于电磁铁100的非磁性部分。所谓“非磁性”是指磁化率非常低,使得非磁性部分不能与铁磁性部分发生磁性相互作用。
图2中电磁铁100从上到下定向的纵轴线被标记为X100。图4中电磁铁100从左到右定向的横轴线被标记为Y100。电磁铁100的厚度或深度方向的轴线被标记为Z100,其也是电磁铁100的最小尺寸的方向上的轴线。轴线X100、Y100和Z100一起形成直接定向的正交参考系。图4和图6分别是沿图3中轴线X100方向和图5中轴线X100相反方向的横截面。
芯102具有平行于轴线Z100测量的厚度e102,该厚度是恒定的。芯102通常为I形,具有纵向中心杆120,该杆沿着平行于轴线X100的方向延伸,以及具有两个横向分支122和124,其主要沿平行于轴线Y100的方向延伸。纵向中心杆120是横向分支122和124之间的中间部分。
上横向分支122的侧端形成电磁铁100的两个上极面S122,这些第一极面被限定在芯102的边缘上,为凹形,以及呈圆柱的截面的形式,其圆形横截面以垂直于芯102的主平面的轴线A122为中心。轴线A122平行于轴线Z100。另一方面,下横向分支124的侧端形成电磁铁100的两个下极面S124。这些第二极面S124形成在芯102的边缘中,平坦并且与轴线X100和Z100平行。
第一极面S122沿轴线X线100从第二极面S124偏离。
在下分支124的中间部分中,在该下分支的与中心杆120相对的边缘上设置定心凹口126。定心凹口沿着轴线Y100位于下极面S124之间并与其等距。
框架104围绕其部分包围的芯102被包覆模制。所谓“包覆模制”,是指将框架104的材料注射到先前放置了芯102的模具中,使得框架104的材料围绕该芯102,并在固化后附接在该芯。框架104由非磁性材料制成,例如热塑性聚合物类型,可能用纤维加强。因此,框架104与芯体102成一体,并且具有相对于芯体102的固定位置。
如图3所示,框架围绕芯102的上横向分支122,与表面S122齐平。框架104在上横向分支122的两侧通过凸缘142和以相应轴线A144为中心的引导轴144延伸。两个凸缘142和两个轴144是框架104的一部分,其与框架104的其余部分,特别是与该框架的位于上横向分支122周围的部分成一体。换句话说,每个引导轴144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框架104,特别是连接到相邻的凸缘142。轴线A144平行于轴线Z100。每个轴线A144与相邻的上极面S122的中心轴线A122重合。因此,每个轴线A144与相邻的上极面S122处于相同的纵向高度。每个引导轴144具有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外部形状,并且其外周表面被标记为S144。
框架104还限定了定心销146,其相对于上分支122的中间部分延伸,并以平行于轴线A144和轴线Z100的轴线A146为中心。定心销146也是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与引导轴144不同,它是中空的,而引导轴是实心的。
框架104包括两个条148,其覆盖垂直于轴线Y100的中心杆120的边缘120A和120B,但不覆盖垂直于轴线Z100的该中心杆的侧面120C和120D。
框架104还包括脚150,其覆盖杆120和分支124之间的连接区域,以及板条152。
下横向分支124沿着铁磁芯102的平行于轴线X100的纵向方向并沿着该铁磁芯的平行于轴线Y100的横向方向从框架104突出。特别地,框架104不在下极面S124的高度处延伸。
凸缘142位于每个引导轴144的一端附近,并在围绕其呈环形地延伸,同时将该轴连接到框架104的其余部分。凸缘142形成在电磁铁100的非磁性部分上。每个凸缘142的环形、垂直于轴线Z100并面向该凸缘所围绕的引导轴144的一侧的表面被标记为S142。该表面S142垂直于相邻的引导轴144的轴线A144,并围绕该引导轴呈环形延伸,即,超过360°。表面S142和S144相邻并垂直。
凸缘142的周边表面被标记为S'142。该表面是圆柱体的一部分,该圆柱体具有以相邻引导轴144的轴线A144为中心的圆形基部。因此,凸缘142的周边表面S'142与相邻引导轴144的外周边表面S144同轴。
凸缘142的表面S142与相邻的引导轴144的外周表面S144以及与其相对的上极面S122一起限定了用于容纳图7至图9中单独表示的保持杆200的一部分的空间V1。更具体地,表面S144在朝向轴线A144会聚的方向上径向地限定空间V1。表面S122在与轴线A144发散的方向上径向地限定空间V1。表面S142在从轴144的自由端144E朝向相邻凸缘142的方向(即,此处与轴线Z100的方向相反)上轴向地限定空间V1。
由电磁铁100限定的空间V1可以被称为用于保持杆200的部分接纳壳体。
每个引导轴144由电磁铁100的一部分形成,特别是与框架104成一体,这一事实使得可以减小该引导轴相对于铁磁芯102的定位公差,更准确地说,减小表面S144和S122之间的定位公差。这有助于空间V1的几何限定的精度和保持杆200相对于铁磁芯102的引导的精度。
绕组106是通过将线圈形式的导线缠绕在配备有条148的铁磁芯102的中心杆120周围而制造的。该绕组是在框架104已经包覆模制到铁磁芯102上之后制造的,使得绕组106与中心杆120的侧面120C和120D接触,但通过条148与边缘120A和120B分离。构成绕组106的导线的每一端连接到两个电触点110中的一个。然后,框架104提供两个电触点110之间的电绝缘,以及芯102和两个电触点110之间的电绝缘,包括在它们与绕组106的连接处。一旦绕组106在中心杆120上就位并连接到电触点110,就通过低压包覆模制将覆盖物108施加到部件102、104和106,并且特别地为绕组106形成保护层。从图3和图5的比较中可以推断出覆盖物108的几何形状。然后,覆盖物108、绕组106和电触点与铁芯102成一体。
限定了与每个保持杆200相关的正交参考系X200、Y200、Z200,其轴线X200平行于杆200的最大尺寸,即,它形成该杆的纵轴、平行于杆的宽度的横轴线Y200和平行于杆的厚度的深度轴线Z200。当保持杆200安装在开口机构7内时,轴线X200向下定向。
杆200包括由铁磁性材料(例如纯铁)制成的电枢202,以及与电枢202成一体的非磁性体204。电枢202与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S122、S124磁性地相互作用,这将从下面的公开中显而易见。电枢202平行于轴线X200在第一纵向端部206和第二纵向端部208之间延伸。第一纵向端部206限定第一壳体210,该壳体沿着其厚度从其一侧穿过另一侧,并且具有以平行于轴线Z200的轴线A210为中心的圆形横截面。壳体210的周边表面被标记为S210,其是第一端206的内表面。端206的外周表面被标记为S206。该外周表面S206的部分S206A具有以轴线A210为中心的圆形基部,并且该部分S206A本身形成第一纵向端部206的外表面。
电枢202的第二纵向端部208限定第二壳体212,沿着其厚度,第二壳体212也穿过该电枢,并且非磁性体204借助于杆214锚定在其中,该杆214与非磁性体204的其余部分成一体,并从壳体212的一侧穿过到另一侧。
在实践中,非磁性体204由合成材料形成,特别是塑料材料,例如热塑性聚合物类型,可能用纤维加强,其通过填充第二壳体212而包覆模制到金属电枢202上,从而形成杆214。因此,非磁性体204相对于电枢202具有固定位置,并且可与电枢202一起移动。非磁性体204围绕电枢202的端208,并在纵轴线X200的方向上延伸,即,远离第一纵向端部206。
非磁性体204在其整个周边上形成由环圈部222围绕的选择鼻216、引导斜坡218和销220。选择鼻的面向电枢202和第一端206的表面S216允许通过接合可移动的钩中的孔将可移动的钩13保持在其上死点位置或附近。
沿着与轴线Y200平行的非磁性体204的横向,鼻216和斜坡218位于主体的一侧,而销220和凸缘222位于主体的另一侧。表面部分S206A与销220位于保持杆200的同一侧。
主体204还包括抵接表面S204,该抵接表面旨在根据保持杆的位置选择性地与电磁铁100接触。选择鼻216、引导斜坡218和销220与抵接表面S204形成一体。
沿着杆200的纵向方向,即,沿着轴线X200,抵接表面S204与由电枢202的第二端208形成的外吸引表面S208相邻,更具体地,由该第二端的未被非磁性体204覆盖的部分208A的切片形成的外吸引表面S208。抵接表面S204与外吸引表面S208相邻,因为抵接表面S204与外吸引表面S208共享公共边界。
随着电枢202在这些表面之间无缝地延伸时,表面S206A和S208具有电连续性。这尤其源于以下事实,即在本示例中,电枢202是单片的。
端208的限定外吸引表面S208的部分208A是电枢202中距离第一端206最远的部分。
电枢202在轴线X200的方向上从第一端206延伸到外吸引表面S208与抵接表面S204的接合处。换句话说,电枢202在非磁性体204内没有延伸超过部分208A的显著长度。
抵接表面S204通常平坦并平行于轴线X200和Z200,并且配备有平行于轴线Z200的横向槽224,其沿着平行于轴线X200的杆的纵向方向并置。这些槽224具有表面S204不是光滑的而是凹口的效果,因为它是由被槽224分离的材料条并置形成的。
偏转器由非磁性体204形成,并且与该主体的其余部分成一体。第一偏转器226围绕非磁性体204沿纵向方向在与抵接表面S204相同的高度上延伸,但沿着横轴线Y200的方向与该表面相对。另外两个偏转器228和230由非磁性体204形成在与抵接表面S204相同的一侧上,但沿着纵轴线X200处于不同的高度,沿着该轴线X200位于该表面的两侧。更具体地,偏转器228沿着轴线X200位于第一纵向端部206和抵接表面S204之间,而第二偏转器230沿着轴线X200位于抵接表面S204和销220之间。接合条232沿着保持杆200的纵向方向连接偏转器228和230。这些接合条232沿着轴线Z200位于表面S204和S208的两侧。偏转器226连接到接合条232。
因此,偏转器226、228和230彼此连续。具体地,偏转器228和230以及接合条232在表面S204和S208周围形成连续边缘,如图7中箭头VIII的方向所观察的。偏转器226与选择鼻216位于非磁性体204的同一侧,而一对偏转器228和230与抵接表面S204和外吸引表面S208位于同一侧。此外,偏转器226纵向地(即,沿着轴线X200)位于偏转器228和230之间。
开口机构7还包括作为壳体10的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整体壳体300。作为开口机构7的一部分的壳体300的数量取决于电磁铁100的数量。在实践中,作为电磁铁100提供尽可能多的整体壳体300。
正交参考系X300、Y300、Z300与每个整体壳体300相关,其分别由整体壳体300的纵轴线X300、横轴线Y300和深度轴线Z300限定。
每个整体壳体300包括在图10的上部中整体可见的壳体半部302,并且该壳体半部界定了用于接纳由电磁铁100和两个相关的保持杆200形成的选择装置400的部分304,以及用于旨在借助于选择装置选择的两个可移动的钩13的引导部分306。
图中所示的整体壳体300,其电磁铁100包括两对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以及其沿轴线Y100布置在电磁铁的两侧的两个保持杆200,用于织造所谓的“平”织物的两位置提花型开口机构中。
在图10的右下部分以较大比例示出了接纳部分304,而在图10的左下部分示出了与部分304相对应的盖308的一部分。壳体半部302和盖308一起构成整体壳体300。
壳体半部302的平行于轴线X300和Y300的底部303存在纵向槽310,用于引导属于可移动的钩13的叶片504的移动。该底部还刺穿有孔312,以供杆或螺钉穿过,用于接合属于开口机构7的整体壳体的叠置的多个壳体300,这些壳体300一起形成壳体10的全部或部分。
在该部分304中,整体壳体300限定凹槽314,该凹槽穿过底部303并界定用于部分容纳电磁铁100的空间,以及两个用于容纳与电磁铁100相关的两个保持杆200的区域316。
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由圆形的定心壳体320沿着轴线Z300的方向从一侧横穿到另一侧,并旨在在整体壳体300中的电磁铁100的安装构型中容纳定心销146。该定心壳体具有与定心销146的几何形状互补的几何形状。
定心销322从底部303平行于轴线Z300突出,并沿着轴线X300位于凹槽314和引导部分306之间。该定心销322相对于凹槽314位于定心壳体320的对面。该定心销旨在与整体壳体300中电磁铁100的安装构型中的铁磁芯102的定心凹口126中接合。
整体壳体300还在每个区域316中形成挡板324,用于接纳保持杆200。
在沿着横向Y300的定心壳体320的两侧上,整体壳体300限定了壳体326,该壳体为圆柱的一部分形式,具有圆形横截面,用于容纳电磁铁100的凸缘142。每个壳体326由环形表面328和肋330限定,该肋的内表面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并且与电磁铁100的凸缘142的外周表面S'142互补。
盖308(其表面在图10中可见)是通常面向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盖,限定了用于紧固销或螺钉通过的孔332,这些孔332与壳体半部302上盖308的安装构型中的孔312对齐。该盖308还限定了定心凹槽334,该定心凹槽与壳体半部体302上盖308的安装构型中的定心凹槽320对齐。可替代地,盖308可以不包括定心凹槽334。该盖308进一步限定了两个凹壳体336,每个由环形平面338和肋339形成。这些凹壳体336分别与壳体半部302上的盖308的安装构型中的壳体326中的一个对齐。
元件302和308通过电绝缘聚合材料的注射模塑制成,该材料可选地用纤维加强以改善其机械性能。元件302和308是非磁性的。
在电磁铁100上的保持杆200的安装构型中,金属电枢202的第一纵向端部206围绕一个引导轴144安装。为此,轴线A144和A210重合,表面S144和S210彼此径向朝向轴线A144,并且选择表面S144和S210的相应尺寸以允许每个保持杆200绕摆动轴线X144枢转,同时有效地引导该枢转运动。
在选择装置400的安装构型中,正交参考系X100、Y100、Z100和每个正交参考系X200、Y200、Z200基本重合,忽略保持杆200围绕其安装的引导轴的轴线A144的摆动量。
在整体壳体300中选择装置400的安装构型中,每个保持杆200大体上沿着整体壳体300的纵向方向(即,平行于轴线X300)从该保持杆的第一端206向下延伸。在该构型中,正交参考系X100、Y100、Z100、X200、Y200、Z200和X300、Y300、Z300基本重合。
在图11及以下所示的安装构型中,每个保持杆200的外吸引表面S208朝向平行于轴线Y100的电磁铁100的下极面S124中的一个。
每个保持杆200绕其电枢202的第一纵向端部206安装在的引导轴144的轴线A144移动,并在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在示例中,与铁磁芯102的下分支124接触)和远离电磁铁的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电磁铁(在示例中下分支124)和杆200之间存在沿着轴线X100、Y100和Z100的非零尺寸的空空间E。具体地,在保持杆200相对于电磁铁100的远离位置处,沿着Y轴测量的空空间E的深度非零。在实践中,用于限定保持杆相对于电磁铁的位置的术语“远离”和“与其接触”涉及其相对于电磁铁的抵接表面S204的远离或与其接触的性质。图11下部所示的保持杆200与电磁铁接触,而图11上部所示的杆200位于远离电磁铁的位置。
在与电磁铁100接触的杆200的构型中,表面S204与下极面S124接触,以限制图11中下部所示杆200的枢转运动,在引导轴144的轴线A144周围的三角方向上,该杆200以枢转方式安装在引导轴144上。
在该接触位置中,外吸引表面S208不与下极面124接触,而是与下极面S124相距一段距离,因为在表面S208和S124之间存在非零尺寸的横向间隙J1。平行于轴线Y100、Y200和Y300测量间隙J1的尺寸。在沿轴线X100的表面S208的整个长度和沿轴线Z100、Z200、Z300获取的表面S208的整个厚度存在非零尺寸的间隙J1意味着在表面S124和S208之间存在气隙。这是由于在保持杆200上,抵接表面S204相对于外吸引表面S208沿电磁铁100的方向突出的事实。换句话说,在保持杆200的安装构型中,抵接表面S204相对于外吸引表面S208沿着平行于Y200轴并面向电磁铁的方向横向突出,并且当杆200从远离电磁铁的位置枢转到其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该抵接表面S204与第二极面S124接触,使外吸引表面S208与第二极面S124保持距离。
表面S208是外吸引表面,其中,当杆200处于其与电磁铁100接触的位置时,并且当该电磁铁通电时,铁磁芯102和金属电枢202之间的磁吸引力通过该表面S208施加。
在图9中注意到,电枢202,特别是端208的部分208A,没有纵向地延伸穿过整个抵接表面S204。
外吸引表面S208相对于保持杆200纵向地布置,即在抵接表面S204和轴线A210之间沿轴线X200布置。外吸引表面S208的长度l8大于抵接表面S204的长度l4,该抵接表面在保持杆200的接触位置面对下极面S124并形成表面S204和S124之间的接触区域。平行于轴线X200测量长度l4和l8。在图1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整个抵接表面S204在保持杆200的接触位置面向下极面S124。然而,可以想象,仅该表面S204的一部分与下极面S124接触或面向下极面S124。在这种情况下,与极面S124接触的是表面S204的这一部分的长度l4也形成了表面S204和S124之间的接触区域,其被选择为小于长度l8。
注意l48平行于轴线X200测量的长度,保持杆200的金属电枢202从端部206开始延伸超过在平行于图8平面的平面内界定表面S208和S204之间边界的线L1。该线L1垂直于图12的平面,并且在图8所示的保持杆200的表面上可见部件202和204之间的连接区域Z1。因此,长度l48对应于第二纵向端部208与抵接表面S204的重叠长度。比值l48/l4小于0.2。换句话说,抵接表面S204与电枢202重叠少于抵接表面S204的有用部分长度l4的五分之一,该抵接表面用于将电枢固定在电磁铁上。这导致非磁性体204的构成抵接表面S204、选择鼻216、引导斜坡218和销220的部分形成保持杆200的下端,该保持杆在外吸引表面下方基本上没有金属电枢。
在整体壳体300中的选择装置200的安装构型中,偏转器226、228和230接合在由挡板324形成的接纳区域Z226、Z228和Z230中。因此,偏转器和挡板的配合将配备有选择装置400的整体壳体300的某些内部部分与引导部分306隔离开,从而保护这些部分免受灰尘、污泥或油脂的积聚。
在整体壳体300中的选择装置400的安装构型中,压缩线圈弹簧340插入在壳体300的中心肋342和保持杆200的非磁性体204之间。默认情况下,每个弹簧340具有将其推动的保持杆200返回到远离电磁铁100的位置的功能。在该非磁性体的一侧,销220接合在弹簧340的内部,并且使得该弹簧能够居中,而环圈部222使得能够在支撑销220的周围容纳弹簧的端子线圈。当环圈部222绕销220的整个周边围绕销220时,弹簧340的端部线圈必须靠在该环圈部222上,而不会有该端部线圈在销220侧滑动的风险,这保证了弹簧340的回弹力的可重复性。
每个可移动的钩13包括由塑料材料制成的主体502和安装在主体502上的柔性叶片504。优选地为金属的柔性叶片旨在进入抵靠在保持杆200的引导斜坡218上滑动,并且包括开口508,开口508在图11中以虚线可见,并且其本身已知,保持杆200的选择鼻216可以接合到该开口中。这里,可以使用EP-A-1852531或EP-A-1413657中描述的可移动的钩的特征。
在下部中,每个主体502被包覆模制到支撑唇鼻部11的线索12的端部上。每个主体502在刀部14上限定支撑支架506。为此,每个支撑支架506从整体壳体300横向突出,其中,可移动的钩13以形状匹配的方式放置在刀部的上表面上。
在图11至15的安装构型中,在空间V1中部分地容纳第一纵向端部206。如在图13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表面部分S206A位于由铁磁芯102形成的第一极面S122的对面,这些相对表面的形式为圆柱体的一部分,圆形基部以轴线A122、A144和A210为中心,然后合并。这些表面在它们之间界定了间隙J2,该间隙与轴线A122、A144和A210呈径向。该径向间隙J2具有非零宽度,该宽度沿轴线A122、A144和A210径向测量。该径向间隙J2限定了表面S122和S206A之间的气隙。在实践中,由间隙J2限定的气隙的径向宽度可以在0.1至0.2毫米(mm)之间,优选地为0.15mm量级。
P144是横向平面,一方面,平行于轴线Y100、Y200和Y300,另一方面,平行于轴线Z100、Z200和Z300,并且垂直于轴线X100、X200和X300,并且包含轴线A122、A144和A210。
由径向间隙J2限定的气隙在顶点α处的整个角度扇区上绕轴线A122延伸。该整个角度扇区的第一部分位于横向平面P144的下方,相对于该平面在第二极面S124的一侧,并且在顶点α1处具有角度。该整个角度扇区的第二部分位于横向平面P144的上方,即,与第二极面S124相对,并且在顶点α2处具有角度。角α1和α2之和等于角α。角α、α1和α2分别表示整个角度扇区及其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角大小。换句话说,电磁铁100的每个第一极面S122在横向平面P144的两侧延伸,并且包括相对于该平面与第二极面S124位于相同侧并且具有角振幅α1的第一部分S122A,以及相对于该平面与第二极面S124位于相反侧并且具有角振幅α2的第二部分S122B。
比值α1/α在0.2至0.4之间,优选地等于0.33。在这种优选情况下,比值α1/α2为0.5。
在表面S122和S206A之间限定的气隙处获得的良好几何精度允许优化这些表面的尺寸。具体地,表面S122的直径和表面S144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可以选择为大于1.4,优选地为1.5的数量级。这种良好的精度还允许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S122和S124沿着平行于轴线X100或轴线X300的纵向方向间隔开,而不影响电磁铁的纵向尺寸。这导致保持杆200围绕摆动轴线A144的角枢转运动的振幅在远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相对较小,以至于在下极面S124处的气隙具有沿着轴线Y100、Y200、Y300测量的宽度,该宽度沿外吸引表面S208的长度变化很小。这种良好的精度进一步允许减小引导轴144的外径,从而减小第一纵向端部206的外部尺寸,从而减少金属电枢202的制造期间的金属损失。
在开口机构7的制造期间,框架104被包覆模制到铁磁芯102上,接着安装绕组106,安装触点110和这些触点与绕组106之间的连接线,然后包覆模制覆盖物108。这样制造的电磁铁100及其引导轴144插入并固定在整体壳体300的壳体半部302中。通过将定心销146插入整体壳体300的定心凹槽320中,沿着平行于轴线Z300的方向将电磁铁100插入凹槽314。定心销146位于两个上极面S122之间并与其距离相等,通过其安装到整体壳体300的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中,允许确保电磁铁100在整体壳体300中分别沿平行于轴线X300和轴线Y300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定位。
此外,铁磁芯102的定心凹口126围绕位于壳体半部302上的互补形状的定心销322而在平行于轴线Y300的横向上无间隙地定位。
然后,电磁铁100的绕组106与平行于轴线Z100的穿过壳体底部设置的凹槽314对齐。
然后,电磁铁100的框架104支撑在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的两个支撑表面上,一个布置在下极面S124之间,另一个布置在上极面S122之间。
凸缘142的外周表面S'142是以轴144为中心的圆柱体部分中的径向外表面,该轴随后与轴线A122重合。在将电磁铁100安装在整体壳体300中期间,电磁铁100的每个凸缘142接合在整体壳体300的壳体326中,如图14和15所示。然后,凸缘142的径向外表面S'142在图15的平面中,沿着平行于垂直向下的轴线X100、X200和X300的纵向方向面对相应的肋330。因此,肋330的一部分沿着纵向方向与表面S'142相对布置。在图15的平面内,在外周表面S'142和肋330之间限定减小的纵向间隙J3。因此,当电磁铁100放置在整体壳体300中时,该间隙J3是垂直的,并且在实践中具有非零宽度,以防止该放置产生超静态情况。平行于轴线X300测量间隙J3的宽度。间隙J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0.5mm。
在将电磁铁100安装在壳体半部302中并且在机构7的操作构型中之后,摆动轴线A144相对于壳体半部302和电磁铁100固定。引导轴144的自由端144E从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延伸出来。换句话说,两个引导轴144以其轴线A144平行于轴线Z300延伸,并垂直于该壳体半部的底部303。
然后,保持杆200围绕框架104的引导轴144定位,每个保持杆200的第一纵向端部206围绕引导轴144。为此,每个保持杆200的轴线A210与轴线A122和A144对齐,然后电枢202的第一纵向端部206通过平行于轴线A122、A144和A210的轴向平移部分地接合在空间V1中,直到其抵靠在凸缘142中的一个的表面S142上。这相当于将保持杆钩到整体壳体中的电磁铁上。选择保持杆的方位,使得每个第一纵向端部206的外表面S206的部分S206A然后面对上极面S122。另一方面,由于该布置,每个外吸引表面S208沿着平行于轴线Y100、Y200和Y300的横向方向面向电磁铁100的下极面S124。
由于第一极面S122和第二极面S124沿着纵向方向偏移和间隔开,每个保持杆200的金属电枢202的纵向部分既不面向第一极面S122,也不面向第二极面S124,而是纵向地位于铁芯102的中心杆120和绕组106的高度处。
当将保持杆200安装在配备有电磁铁的整体壳体300中时,在上述轴向平移期间,非磁性体204的偏转器226、228和230接合在由挡板324限定的区域Z226、Z228和Z230中。
在将两个保持杆200安装在电磁铁100上之后,这些保持杆连接到选择装置400的其余部分,并且由于电磁铁100固定在整体壳体300中,每个保持杆可绕相对于整体壳体300固定的轴线A144旋转。
因此,引导轴144的外径向表面S144形成圆柱形引导表面,其在围绕其摆动轴线A144的枢转运动中与保持杆200协同配合,更具体地,与壳体210的表面S210配合,并减小间隙。减小的间隙是指在摆动轴线A144处的径向间隙,该径向间隙严格小于间隙J2,以确保表面S206和相邻的第一极面S122之间的非零气隙,从而在杆200的电枢202和极面S122之间、在远离位置和与保持杆接触的位置之间没有接触。引导表面S144形成在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上。每个引导轴144形成杆200至壳体300的附接点,该附接点相对于电磁铁100固定。
偏转器226和228与由挡板324限定的区域Z226和Z228的配合隔离了壳体的区域,该区域包含每个杆的电枢202的第一纵向端部206和相关的引导轴144,该区域专用于杆200与电磁铁100的铰接。这使得能够保持在表面S144和S210之间制成的枢转连杆的润滑,可以对其进行润滑。
偏转器228和230与由挡板324限定的区域Z228和Z230的配合还使得能够隔离一方面,下极面S124,和另一方面,外吸引表面S208和抵接表面S204之间限定的吸引区域。这将保持该吸引区域没有油脂和灰尘,以确保当保持杆200处于其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下极面S124和外吸引表面S208之间有令人满意的气隙。
然后,两个保持杆200可以围绕它们各自的引导轴144在图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示出的远离和接触位置之间摆动。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这允许基于电触点110对电磁铁100的命令,选择性地将可移动的钩13保持就位。
然后,可移动的钩13和线索12可以定位在壳体半部302的引导部分306中。可替代地,将可移动的钩13和线索12放置在元件100和200之前的壳体半部中。
在将保持杆200放置在电磁铁100上(电磁铁本身位于整体壳体300中)之后,引导轴144的自由端144E沿着平行于轴线Z100、Z200和Z300的方向上从保持杆200突出。然后,通过将孔332与孔312对齐,并且将壳体336与引导轴144的自由端144E对齐,壳体半部302可以被盖308覆盖,其中壳体半部302和盖308沿着轴线Z300叠置。然后将连接杆或螺钉放置在孔312和332中。
也可以将每个配备有选择装置400的壳体半部302叠加,其中一个壳体半部的底部303用作相邻壳体半部的盖,并且仅将盖308用于最后一个壳体半部302。图14和图15部分显示了这种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将壳体半部302的孔312叠加,然后将连接杆或螺钉放置在这些孔中。
考虑安装在作为第一整体壳体300的一部分的第一壳体半部302中的电磁铁100。在这种情况下,该电磁铁的引导轴144的自由端144E接合在设置在第二相邻壳体半部302的底表面303上的相应形状的壳体344中,该壳体通过沿着轴线Z300叠置两个壳体半部302来覆盖第一壳体半部302。这里使用壳体344来代替盖308的壳体336。第一整体壳体由第一壳体半部和第二壳体半部的底部303形成。除了最后一个壳体由盖308覆盖之外,其他整体壳体也是如此。凹壳体344布置在第二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的与包含在该壳体半部中的电磁铁100相对的一侧。第二壳体半部的凹壳体344的底部346在平行于轴线Z300的方向上与引导轴144的自由端144E接触。此外,限定壳体344的圆柱形壁348基本上与引导轴144的外周表面S144互补,从而使每个引导轴在第二整体壳体300的第二壳体半部302中居中。
图14和图15显示,单元壳体叠置的第一壳体半部的底部没有设置凹壳体344,这是不必要的。
另一方面,由第二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形成并围绕凹壳体344的平坦环形表面338面向在第一壳体半部中容纳的电磁铁的凸缘142。电枢202的第一端206位于沿着平行于轴线Z300的方向彼此面对的表面S142和338之间。换句话说,表面338用作部分容纳电枢202的空间V1的盖。
如果使用盖308,则是凹壳体336的平坦环形表面338封闭空间V1。
在图14和15所示的叠置构型中,壳体300在平行于轴线X300和Y300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居中,并且在轴线Z300的方向上彼此接触。
在操作中,每个电磁铁100借助于与其相关的两个保持杆200选择性地控制布置在同一整体壳体300中的电磁铁的两侧上的两个可移动的钩13中的任一个的保持或释放。在图11中,显示两个可移动的钩13在其轨迹的死点附近。通过将该保持杆的选择鼻216插入该可移动的钩的叶片504的孔508中,在图11的上部可见的可移动的钩13钩在相应的保持杆200上,这是可能的,因为该保持杆200位于远离电磁铁100的位置。图11的下部所示的可移动的钩13远离保持在接触位置的相应保持杆的选择鼻216,以使其选择鼻216不在该可移动的钩的叶片504的上端的路径中。
在其轨迹的上死点附近,每个可移动的钩13的叶片504与相应的保持杆200的引导斜坡218接触,并对抗围绕该保持杆的销220接合的弹簧340施加的力,在该保持杆上施加平行于轴线Y100的指向电磁铁的侧向力。该侧向力使保持杆围绕其摆动轴线A144从其远离位置(如图11的上部所示)枢转到其接触位置(如图11的下部所示)。该操作构成保持杆200的调平。
在每个保持杆200的位移期间,在其远离电磁铁100的位置和其与该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之间,由径向间隙J2限定的上部气隙保持相同,具有非零值。在该位移期间,在外吸引表面S208和下极面S124之间限定的下气隙减小,直到其具有非零宽度,如图12中的间隙J1所示。通过表面S204和S208都由保持杆200承载的事实以及通过抵接表面S204与电磁铁的接触,特别是在其下极面S124的水平处,下气隙的非零值被很好地控制,该下极面S124与外吸引表面S208相对布置。
选择间隙J1的值作为施加在保持杆200上的磁力的函数,以使其保持在与电磁铁100接触的位置上,这取决于电枢202的磁性属性和弹簧340的刚度常数。在实践中,间隙J1的值在0.01至0.06mm之间,优选地在0.025至0.05mm之间,更优选地在0.04mm左右。
如果当保持杆处于接触位置时电磁铁100通电,则在表面S124和S208之间施加磁吸引力。穿过上部和下部气隙并穿过保持杆200的金属电枢206的磁路对抗弹簧340施加的弹力,将该杆保持在与下极面S124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杆200的鼻216不会干扰可移动的钩13的叶片504的向下移动,该叶片跟随刀部14的向下移动。相反,如果当保持杆处于其在电磁铁之间的接触位置时电磁铁未通电,则保持杆没有保持与电磁铁接触,并且在弹簧340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当可移动的钩随刀部下降时,该保持杆枢转到远离下极面S124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刀部14向下移动,选择鼻216接合在叶片504中设置的孔508中,以通过其表面S216将可移动的钩13保持在靠近其轨迹的上死点的上部位置。
因此,每个保持杆200的金属电枢202被配置为根据该电磁铁的激活与电磁铁100的极面S122和S124相互作用,以便控制该保持杆相对于电磁铁的绕其摆动轴线A144的角位置。这使得可以在刀部14开始向下移动时,可以选择(即保持在上部位置)或释放(即放下)停在刀部14上的可移动的钩13。具体地,电磁铁100用于控制保持杆200是否保持在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
如果可移动的钩13已经被保持杆200保持,则当相应的刀部14再次到达其轨迹的上死点位置附近时,刀部14再次向上推动可移动的钩的主体502和叶片504,叶片再次抵靠在引导斜坡218上,以使保持杆与电磁铁100的下极面S124保持接触,作为调平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根据电磁铁100的激活,可移动的钩13可以保持与电磁铁接触,也可以不保持与电磁铁接触。
可替代地,可移动的钩确保保持杆从其远离位置移动到其接触位置,而不保持保持杆与电磁铁接触,保持杆到其接触位置的剩余行程由电磁铁的通电(“调用”)引起。
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尽可能远离保持杆200的摆动轴线A144的单个抵接表面S204,从而将金属电枢202的长度减小到在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之间建立磁路所需的最小长度。具体地,金属电枢可以仅延伸到抵接表面S204和外吸引表面S208之间的接合处,其由线L1标记。这减小了电枢202的长度,从而减小了保持杆200的惯性及其成本价格。
在图16等所示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元件相似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参考并且以相同的方式操作。在下面,主要描述这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其中,对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一部分使用了参考,而在相应的图中不可见,该参考应该理解为指代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参考的一部分。
在图16和1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由电磁铁100的铁磁芯102形成的第一极面S122位于电磁铁100的下部的铁磁芯102的下横向分支122处,而第二极面S124位于该电磁铁100的中间部分的铁磁芯102的上横向分支124处。在该电磁铁100所属的开口机构的操作构型中,沿着该电磁铁100的平行于轴线X100的纵向方向,第二极面S124布置在第一极面S122的上方。电磁铁100的框架104具有两个定位凹槽145,用于接纳设置在开口机构的主体300中的定位构件。第二极面S124有凹口,并具有横向槽125,该横向槽平行于轴线Z100延伸,并以与第一实施例的表面S204上形成的槽224和条类似的方式在它们之间界定单独的材料条。
这里,沿着平行于轴线X200的纵向方向,将两个抵接表面S204界定在由该杆的电枢202限定的外吸引表面S208的两侧的保持杆200上。
此外,电枢200的部分206(其开口210围绕引导轴144接合)限定在杆200的中间区域中。换句话说,电枢202除了该部分206之外,还包括两个分支205和207,它们从该部分206沿相反的纵向地延伸,大致平行于轴线X200,并且分别承载该保持杆200的非磁性体204的第一部分204A和第二部分204B。
第一部分204A限定选择鼻216和引导斜坡218。第二部分204B限定两个抵接表面S204。如先前的实施例中,默认情况下,弹簧340倾向于将抵接表面S204从电磁铁100移开。
如图17所见,当保持杆200与电磁铁100接触时,这些抵接表面S204中的一个,即最靠近摆动轴线A144的抵接表面,抵靠第二极面S124,而最远离摆动轴线A144的第二抵接表面S204抵靠由框架104限定的表面S104。为了简化,该表面S104仅示出在图18的右侧,其中省略了电磁铁100的一部分。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由于非磁性体204的部分204A和204B不是成一体的,因此可以省去部分204A。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鼻和保持斜坡直接形成在电枢202上,并且可以与合成材料的模制钩配合,如EP-A-0823501中所设想的。
在图1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引导轴144形成在电磁铁100的非磁性部分上,与铁磁芯102成一体,但不与电磁铁100的非磁性框架104成一体。因此,可以使用与包括凸缘142的框架104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来形成这些引导轴144。具体地,引导轴144附接到电磁铁100的非磁性框架104,并且不可分离地连接到非磁性框架104和凸缘142。然后,非磁性框架104连接轴144和芯102。引导轴144的材料可以是非磁性的并且其机械特征特别适合于其功能的金属或合成材料,例如,陶瓷材料或非磁性框架104之外的聚合物。优选地,在芯102上的包覆模制操作期间,这些引导轴入件连接到框架104。
在图19等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非磁性框架104由聚合材料注射模制,并在其与铁磁芯102组装之前形成。在实践中,非磁性框架104限定用于容纳铁磁芯102的空间,铁磁芯借助于作为框架104的一部分的两个销154居中于该容纳空间中,该销穿过设置在铁磁芯102中的两个相应形状的孔134。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注射框架是一体的,并包括两个引导轴144和两个凸缘142,它们通过各自的表面S144和S142并与第一极面S122限定空间V1,用于部分接纳两个保持杆的电枢,这两个保持杆的电枢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两个引导表面S144形成在电磁铁的彼此成一体的部分144上。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该第四实施例的整体壳体300限定凹槽314,电磁铁100的承载绕组的部分可以接合在凹槽314中,以及两个保持杆接纳区域316。用于容纳凸缘142和引导轴144的两个壳体326沿着整体壳体300的横向设置在凹槽314的两侧,该横向平行于如第一实施例中在正交参考系X300、Y300、Z300内限定的轴线Y300。对于其余部分,该壳体可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进行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其几何形状适合于图19中部分示出的电磁铁100的几何形状。具体地,每个壳体326由平面328和在壳体300中的电磁铁的安装构型中围绕电磁铁100的凸缘142的肋330限定。
当电磁铁100已经缠绕时,从图19所示的配置开始,绕组缠绕中间部分120周围,与侧面120C和120D接触,并围绕如第一实施例中限定的条148,将其放置在壳体300中,然后通过包覆模制将形成覆盖物108的一定量的聚合材料引入壳体,并部分覆盖电磁铁,以保护绕组并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将电磁铁100固定在壳体300中。在壳体300中包覆模制期间,容纳覆盖物108以便与极面S122和S124保持一定距离。这使得有可能达到图21的配置,从图21中,保持杆可以通过接合设置在围绕引导轴144的各自电枢中的孔而定位在壳体300中,如第一实施例所设想的。
在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绕组缠绕在纵向分支和中心杆120周围,仅接触侧面120C或120D中的一个,并围绕条148,框架沿着轴线Z100在两个条148之间相对于侧面120C或120D中的另一个延伸。
在图16至21的实施例中,在与电磁铁100接触的保持杆200的接触构型中,并且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表面S208和S124或等效物之间存在非零宽度的气隙。
不管实施例如何,保持杆的摆动轴线布置在第一极面的纵向高度处的事实保证了良好地控制可移动保持杆的电枢和该第一极面之间的气隙,气隙的径向宽度等于径向到轴线A122、A144的非零间隙J2,无论保持杆在其远离位置和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如何。可替代地,间隙J2可以在电枢和第一极面之间的气隙的角度范围内可变。另一方面,当保持杆处于其与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抵接表面保证良好地控制宽度等于与轴线Y100、Y200和Y300平行地测量的保持杆与第二极面之间的间隙J1的气隙。因为抵接表面位于保持杆上,而不是电磁铁上,所以其相对于引导斜坡和选择鼻的位置限定非常精确,特别是比该表面设置在电磁铁上的精度更高。此外,在保持杆上提供抵接表面简化了电磁铁的结构,电磁铁是比保持杆本身制造更繁琐和复杂的部分。
无论实施例如何,与电磁铁100的非磁性壳体104一体地形成凸缘142使保持杆200和铁磁芯102之间在平行于轴线Z100、Z200和Z300的方向上的定位精度最大化。这允许很好地控制保持杆200和电磁铁100之间的气隙。
无论实施例如何,在电磁铁100上限定引导表面S144允许在将电磁铁安装在整体壳体300中之前,借助于测试压下杆测试电磁铁的正常工作。
通过将电磁铁100的第一极面S122布置在摆动轴线A144附近,控制各保持杆200与铁磁芯102之间的气隙,可以通过将圆柱部分相对于横向平面P144分布,从而减小形成第一极面122的圆柱体部分的角振幅,如上面用角度α、α1和α2所说明的那样。实际上,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在该高度处实现的气隙的几何精度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减小部分气缸中的气隙的角振幅和引导轴144的外径。
在本发明的前三个实施例中,其中设置有其盖108的电磁铁100安装到整体壳体300中,不需要壳体中的包覆模制操作,这简化了开口机构7的该部分的制造,允许使用更宽的公差,由于壳体300是相对较薄和细长的部件,因此其更为有利。
在本发明的前三个实施例中,通过以最小间隙或无间隙的形式配合将电磁铁100安装到整体壳体300上是容易实施现的,并且与开口机构的拆卸兼容。因此,如果引导轴144磨损,则可以容易地更换其所属的电磁铁100,而不必改变整体壳体300或包含在其中的其他构件。
无论实施例如何,凹槽314的存在以及绕组106与铁磁芯102的中心杆120的侧面120C和120D直接接触的事实,沿着平行于轴线Z300的方向,为每个配备有电磁铁100的整体壳体300提供了良好的紧凑形式。
在各种实施例中,偏转器在整体壳体的每个横向侧上的偏移导致它们在保持杆的每个横向侧上形成相对长的边缘,这改善了所获得的密封性。
在所有实施例中,在开口机构7中的选择装置400的安装构型中,沿着开口机构的平行于随后重合的轴线X100和X300的纵向方向,第一极面S122相对于第二极面S124偏移。绕组在第一极面S122和第二极面S124之间纵向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未示出的变型,形成在电磁铁100上并与保持杆200相互作用的引导表面是布置在该保持杆200外部的表面,即,部分包围它的表面。这样的引导表面可以是圆柱体的一部分形式的凹表面,该圆柱体面向杆200的圆柱形外径向表面,以摆动轴线为中心,例如在与电磁铁100的芯相对的一侧。这是图中所示的镜像配置。与所有实施例一样,引导表面与电磁铁的任何极面分离,并且优选地位于框架104上。当杆的摆动轴线位于第一极面的水平时,引导表面与杆的圆柱形外径向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严格小于第一极面与杆的面对表面之间的气隙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未示出的变型,电磁铁100可以安装在整体壳体300中,使得其引导轴144从凸缘142朝向容纳电磁铁100的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3延伸。然后,在凸缘142和容纳电磁铁100的壳体半部302的底部302之间容纳保持杆200的纵向端部206。然后,每个引导轴144的轴的自由端144E与凹壳体配合,该凹壳体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凹壳体344,该凹壳体不是设置在第二相邻外壳上,而是设置在容纳电磁铁100的壳体300的底部303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未示出的变型,与定心销146类似的定心销设置在整体壳体300中,而与凹槽320类似的相应形状的凹槽设置在电磁铁上,优选地在其非磁性框架104中。这有助于将电磁铁100放置在壳体300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元件146和320的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未示出的变型,摆动轴线A144可以在平行于轴线Y100的方向上延伸,而不是在平行于轴线Z100的方向上延伸。然后,凸缘142优选地在平行于由轴线X100和Z100形成的平面的平面中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未示出的变型,在双位置机构关联的上下文中,壳体可以容纳两个电磁铁,每个电磁铁限定两个引导轴,这两个电磁铁在纵向方向上叠置,例如在EP-B-1619279中描述的,以允许到达综线的三个或四个位置,这允许编织所谓的“平”织物以外的织物。然后,选择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可移动的钩,这些可移动的钩成对地与单个线索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未示出的变型,可以在壳体30中设置单个可移动的钩13或两个以上的可移动的钩。
可以组合上面设想实施例和变型以生成本发明的新实施例。
Claims (16)
1.一种提花型织机(M)上的开口机构(7),该机构包括:沿纵向方向(X100,X200,X300)延伸的壳体(300)和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钩(13),刀部(14)使所述可移动的钩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在下死点位置和上死点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钩能够在处于或接近所述上死点位置时被选择装置(400)保持,所述选择装置至少包括:
-电磁铁(100),其安装并固定在所述壳体(300)中,并且包括
o铁磁芯(102),其包括第一极面(S122)和第二极面(S124),
这些极面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100、X200、X300)彼此偏移,以及
o非磁性部分(104、106、108、110),其与所述铁磁芯成一体,
-保持杆(200),其被配置为在可移动的钩处于或接近其上死点位置时保持所述可移动的钩,所述保持杆安装成绕摆动轴线(A144)在远离所述电磁铁的位置和与所述电磁铁接触的位置之间枢转,并且所述保持杆包括铁磁电枢(202),所述铁磁电枢与所述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磁性地相互作用以控制所述保持杆绕所述摆动轴线的角位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的所述非磁性部分包括针对所述保持杆(200)绕所述摆动轴线(A144)的枢转运动的引导表面(S144),所述引导表面在所述远离位置和所述接触位置之间在径向于所述摆动轴线(A144)的方向上与所述保持杆配合,以及
所述引导表面(S144)是圆柱形的,具有圆形基部,以所述摆动轴线为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表面(S144)是引导轴(144)的外周表面,所述保持杆(200)围绕引导轴枢转地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还包括凸缘(142),所述引导表面(S144)从所述凸缘延伸,并且其中,用于容纳所述保持杆的一部分(206)的空间(V1)由所述引导表面(S144)沿着径向于所述摆动轴线(A144)的方向界定并由所述凸缘(142)沿着平行于所述摆动轴线的方向界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表面(S144)是引导轴(144)的外周表面,所述保持杆(200)围绕引导轴枢转安装,并且其中,所述凸缘(142)布置成围绕所述引导轴(144)的一端的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表面(S144)是引导轴(144)的外周表面,所述保持杆(200)围绕所述引导轴枢转安装,所述壳体(300)由用于容纳所述选择装置(400)的壳体半部(302)和盖(308)形成,所述壳体半部和所述盖在所述壳体的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第二方向(Z300)上叠置,其中,所述摆动轴线(A144)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方向(Z300)延伸,其中,所述壳体半部(302)或所述盖(308)形成与所述引导轴(144)形状互补的凹壳体(344,336)和围绕中空壳体形成的环形表面(338),其中,所述引导轴(144)的与所述凸缘(142)相对的自由端(144E)接合在所述中空壳体(344)中,并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方向(Z300)压靠在所述中空壳体的底部(346)上,并且其中,所述保持杆(200)的一部分(206)沿着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方向(Z300)布置在所述凸缘和所述环形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磁芯(102)的所述第一极面(S122)是以所述摆动轴线(A144)为中心的圆柱的一部分,其中,所述保持杆的所述电枢(202)的一部分以径向于所述摆动轴线(A144)的方向插入在所述引导表面(S144)和所述第一极面(S122)之间,并且其中,在所述保持杆的所述接触位置和所述远离位置之间,所述引导表面(S144)和所述保持杆之间的配合确保所述第一极面(S122)和所述电枢之间没有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面(S122)在穿过所述摆动轴线(A144)并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X100、X200、X300)的横向平面(P144)的两侧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极面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与所述第二极面(S124)位于同一侧的部分(S122A)的角振幅(α1)与所述第一极面的总角振幅(α)之间的比值在0.2至0.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面相对于所述横向平面与所述第二极面(S124)位于同一侧的部分(S122A)的所述角振幅(α1)与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极面的所述总角振幅(α)之间的比值等于0.3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杆(200)的所述电枢(202)包括外吸引表面(S208),当所述保持杆处于与所述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所述外吸引表面与所述第二极面相对,其中,所述保持杆(200)包括非磁性体,所述非磁性体与所述电枢成一体,并且包括至少一个抵接表面(S204),所述抵接表面:
··与所述外吸引表面(S208)相邻
··相对于所述外吸引表面沿所述电磁铁(100)的方向突出
··当所述保持杆处于远离所述电磁铁的位置时,远离所述电磁铁;并且
··当所述保持杆处于与所述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与所述电磁铁接触,
并且其中,当所述保持杆处于与所述电磁铁接触的位置时,所述外吸引表面(S208)远离所述第二极面(S124)。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框架(104),所述框架包括所述引导表面(S144),并且所述框架由包覆模制在所述铁磁芯(102)上的聚合材料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定心销(146)沿所述壳体的垂直于纵向方向(X300)的方向(Z300)安装在定心壳体(320)中,所述电磁铁通过形状配合而固定在所述壳体(300)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的非磁性部分包括框架(104),所述框架包括所述引导表面(S144),所述框架在其与所述铁磁芯(102)组装之前形成,并且其中,一定量的聚合材料(108)围绕所述芯和所述框架延伸以将所述电磁铁保持在所述壳体(300)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装置(400)包括至少两个保持杆(200),所述保持杆在所述壳体(300)中布置在同一纵向高度处,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X100、X200、X300)的方向(Y300)位于所述电磁铁(100)的每一侧上,并且每个保持杆都与铁磁芯(102)的两个下极面(S124)中的一个和两个上极面(S122)中的一个相互作用,并且其中,分别与保持杆配合的这些所述引导表面(S144)形成在所述电磁铁的彼此成一体的部分(144)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100)的绕组(106)缠绕在所述铁磁芯(102)的中间部分(120)上,纵向地布置在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之间,并与所述铁磁芯(102)的至少一个侧面(120C、120D)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杆的第一纵向端部(206)的表面(S210)与所述引导表面(S144)配合,以使所述杆在所述远离位置和所述接触位置之间枢转,并且其中,在所述机构的操作构型中,所述保持杆(200)通常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100、X200、X300)从所述第一纵向端部(206)向下延伸。
16.一种提花型织机(M),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开口机构(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2013853 | 2020-12-21 | ||
FR2013853A FR3118070B1 (fr) | 2020-12-21 | 2020-12-21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45362A true CN114645362A (zh) | 2022-06-21 |
Family
ID=7466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86172.8A Pending CN114645362A (zh) | 2020-12-21 | 2021-12-21 |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该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02771B2 (zh) |
EP (1) | EP4015687B1 (zh) |
KR (1) | KR20220089672A (zh) |
CN (1) | CN114645362A (zh) |
FR (1) | FR3118070B1 (zh) |
PT (1) | PT4015687T (zh) |
TW (1) | TW20223392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1397B2 (ja) * | 2020-06-04 | 2023-12-19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7477372B2 (ja) * | 2020-06-04 | 2024-05-01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7384747B2 (ja) * | 2020-06-04 | 2023-11-21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 |
JP2024075012A (ja) * | 2022-11-22 | 2024-06-03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ビームの中受け機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73251A (de) * | 1967-04-21 | 1969-05-31 | App Fabrik Ag | Verfahren zum Betätigen von Platinen einer Jaquardmaschine oder von Stanznadeln einer Jaquardkartenschlagmaschine |
FR2249196B1 (zh) * | 1973-10-29 | 1977-05-27 | Verdol Sa | |
GB8827141D0 (en) * | 1988-11-21 | 1988-12-29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control device |
GB8902849D0 (en) * | 1989-02-09 | 1989-03-30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rod reten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an electronic jacquard system |
US5275211A (en) * | 1990-09-07 | 1994-01-04 |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 Electromagnetically activated jacquard control arrangement |
DE4116164A1 (de) * | 1991-03-13 | 1992-09-17 | Textilma Ag | Fachbildevorrichtung fuer eine textilmaschine |
FR2752246B1 (fr) | 1996-08-06 | 1998-10-09 | Staubli Lyon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des crochets mobiles d'un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u type jacquard |
FR2756574B1 (fr) | 1996-11-29 | 1999-01-08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767843B1 (fr) | 1997-09-01 | 1999-10-22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846343B1 (fr) | 2002-10-25 | 2004-12-17 | Staubli Lyon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
FR2873131B1 (fr) | 2004-07-19 | 2006-09-08 | Staubli Lyon Sa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
FR2900666B1 (fr) * | 2006-05-03 | 2008-06-20 | Staubli Lyon Soc Par Actions S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et procede de selection des crochets mobiles d'un tel mecanisme |
-
2020
- 2020-12-21 FR FR2013853A patent/FR3118070B1/fr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15 US US17/551,583 patent/US11702771B2/en active Active
- 2021-12-16 TW TW110147125A patent/TW202233922A/zh unknown
- 2021-12-20 KR KR1020210182809A patent/KR20220089672A/ko active Pending
- 2021-12-21 PT PT212165815T patent/PT4015687T/pt unknown
- 2021-12-21 CN CN202111586172.8A patent/CN114645362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21 EP EP21216581.5A patent/EP4015687B1/fr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15687A1 (fr) | 2022-06-22 |
FR3118070B1 (fr) | 2022-12-23 |
EP4015687B1 (fr) | 2023-10-18 |
KR20220089672A (ko) | 2022-06-28 |
US11702771B2 (en) | 2023-07-18 |
US20220195641A1 (en) | 2022-06-23 |
PT4015687T (pt) | 2023-10-30 |
TW202233922A (zh) | 2022-09-01 |
FR3118070A1 (fr) | 2022-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45362A (zh) |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该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 |
JP5263282B2 (ja) |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 |
JPH06244025A (ja) | 棒を有するアーマチュアを備えた電磁石 | |
CN102588654B (zh) | 用于阀的致动器 | |
JPS61172306A (ja) | ソレノイド組立て体 | |
JP2009105072A (ja) | 電磁リレー | |
US5850170A (en) | Electromagnetic differential current trigger | |
CN114645361A (zh) | 开口机构和配备有开口机构的提花型织机 | |
JPS6243295B2 (zh) | ||
CA1299619C (en) |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 |
US20030016104A1 (en) | Relay | |
US4796675A (en) | Yarn storing, feeding and measuring device | |
US20200105487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100571877B1 (ko) | 자카드타입제직기의셰드형성장치에케이블요소를설치하는방법 | |
US4377798A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09074930B (zh) | 电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03005707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xiliary contact assembly | |
KR101998479B1 (ko) | 솔레노이드밸브 | |
US20200191295A1 (en) | Solenoid Valve | |
US4139027A (en) | Jacquard machine for a weaving machine | |
JP2017106504A (ja) | ソレノイド | |
US6409114B1 (en) | Yarn feeding device | |
JP2010535681A (ja) | 糸状体の切断装置 | |
CN218996625U (zh) | 继电器及其推杆机构 | |
CN110268612A (zh) | 直线运动执行元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