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6159A - 雙軸承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雙軸承捲線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16159A TW202116159A TW109125916A TW109125916A TW202116159A TW 202116159 A TW202116159 A TW 202116159A TW 109125916 A TW109125916 A TW 109125916A TW 109125916 A TW109125916 A TW 109125916A TW 202116159 A TW202116159 A TW 20211615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pling
- cover
- shaft
- guide member
- bearing ree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其可同時實現引導構件之輕量化、聯軸器軛對於引導構件之滑動性、及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
雙軸承捲線器1具備:框體5、聯軸器軛41、及引導構件45。引導構件45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41。引導構件45具有:金屬製之本體部46,其安裝於框體5;金屬製之輪轂部47,其自本體部46朝軸向延伸;及樹脂製之蓋部49,其覆蓋輪轂部47且插通於引導孔41b。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尤其關於具有將把手與捲線筒連結及解除連結之聯軸器機構之雙軸承捲線器。
先前之雙軸承捲線器係於把手與捲線筒之間設置有聯軸器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聯軸器機構4將把手3與捲線筒連結及解除連結。
先前之雙軸承捲線器具有聯軸器軛與引導構件。聯軸器軛係用以將聯軸器機構切換為連結狀態及解除連結狀態之構件。引導構件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
例如,引導構件具有固定於框體之固定部、及立設於固定部之1對引導軸。1對引導軸係與固定部一體形成。1對引導軸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7220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先前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聯軸器軛使小齒輪於軸向移動。驅動齒輪與小齒輪嚙合。於該狀態下,引導構件需要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故一般而言,引導構件係由強度較高之金屬構成。該情形時,有引導構件變重之問題。
又,由於引導構件有附著水或鹽水之虞,故由耐蝕性較高之金屬構成。該情形時,有聯軸器軛對於引導構件之滑動性降低之問題。
為解決該等問題,例如引導構件由樹脂等構成之情形時,雖可謀求引導構件之輕量化及聯軸器軛之滑動性之提高,但有難以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之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其可同時實現引導構件之輕量化、聯軸器軛對於引導構件之滑動性、及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具有將把手與捲線筒連結及解除連結之聯軸器機構。雙軸承捲線器具備框體、聯軸器軛、及引導構件。
框體支持把手之把手軸。聯軸器軛具有貫通孔。聯軸器軛係用以將聯軸器機構切換為連結狀態及解除連結狀態者。
引導構件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引導構件具有:金屬製之本體部,其安裝於框體;金屬製之軸部,其自本體部沿軸向延伸;及樹脂製之蓋部,其覆蓋軸部且插通於貫通孔。
於本雙軸承捲線器中,引導構件中之本體部及軸部由金屬構成,且引導構件之蓋部由樹脂構成。藉此,於藉由金屬製之本體部及金屬製之軸部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後,可藉由樹脂製之蓋部謀求引導構件之輕量化及聯軸器軛之滑動性之提高。即,本雙軸承捲線器可同時實現引導構件之輕量化、聯軸器軛對於引導構件之滑動性、及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於上述連結狀態下,聯軸器軛配置於引導構件之軸部之徑向外側。藉由該構成,可於上述連結狀態下,藉由金屬製之軸部較佳地保持聯軸器軛。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於連結狀態下,引導構件之軸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聯軸器軛之貫通孔之內側。藉由該構成,可於上述連結狀態下,藉由金屬製之軸部較佳地保持聯軸器軛。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蓋部具有孔部。該情形時,軸部被壓入孔部。藉由該構成,可將樹脂製之蓋部較佳地安裝於金屬製之軸部。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蓋部之孔部中供配置引導構件之軸部之前端部之部分係以具有較引導構件之軸部之外徑更小之內徑之方式形成。
藉由該構成,可由金屬製之軸部之前端部支持樹脂製之蓋部。即,即使樹脂製之蓋部之開口部壁厚變薄,亦不易受到來自金屬製之軸部之推壓力。藉此,可提高蓋部49之耐久性。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引導構件之軸部形成為漸細形狀。該情形時,藉由將引導構件之軸部形成為漸細形狀,而可將樹脂製之蓋部較佳地安裝於金屬製之軸部。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較佳為進而具備安裝於框體之側蓋。該情形時,蓋部之前端部與側蓋對向配置。軸部之長度大於蓋部之前端部及側蓋間之間隔。藉由該構成,於蓋部安裝於軸部之狀態下,即使蓋部向側蓋移動,亦可防止蓋部自軸部脫離。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雙軸承捲線器中,較佳為引導構件之本體部及軸部由包含鋁之合金而壓鑄成型。藉由該構成,可精度良好地形成本體部及軸部。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中,於雙軸承捲線器中,可同時實現引導構件之輕量化、聯軸器軛對於引導構件之滑動性、及確保引導構件之強度。
採用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1如圖1所示,具備:捲線器本體3,其可安裝於釣竿;捲線筒旋轉用把手4,其配置於捲線器本體3之側方;及捲線筒7(參照圖2),其旋轉自由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3。
如圖2所示,雙軸承捲線器1進而具備:聯軸器機構25,其可連結把手4及捲線筒7,且可解除把手4及捲線筒7之連結。如圖2及圖3所示,雙軸承捲線器1進而具備框體5、聯軸器軛41、及引導構件45。
另,以下,將捲線筒7之旋轉中心軸記作捲線筒軸心X。又,將捲線筒軸心X延伸之方向及沿捲線筒軸心X之方向記作“捲線筒軸向(軸向之一例)”。將以捲線筒軸心X為中心繞捲線筒軸心X之方向記作“周向(旋轉方向)”。將以捲線筒軸心X為中心自捲線筒軸心X離開之方向記作“徑向”。
將放出釣線之方向(線放出方向)記作“前方”。將與線放出方向相反之方向記作“後方”。將雙軸承捲線器1中位於“前方”之部分記作“前部”。將雙軸承捲線器1中位於“後方”之部分記作“後部”。
(捲線器本體)
如圖2所示,捲線器本體3具有:框體5;第1側蓋6a及第2側蓋6b,其以覆蓋框體5之兩側方之方式安裝;及前蓋8(參照圖1),其安裝於框體5之前方。
框體5具有彼此空出間隔對向配置之第1側板9a及第2側板9b。第1側板9a及第2側板9b藉由連結部9c連結。框體5支持把手4之把手軸17。
第1側板9a具有第1開口9d。於第1開口9d固定軸承收納部16。於第2側板9b安裝聯軸器控制裝置30(參照圖3)。第2側板9b具有捲線筒軸15通過之第2開口9e。第1側蓋6a安裝於框體5之第1側板9a。第2側蓋6b安裝於框體5之第2側板9b。
如圖2及圖3所示,於第1側板9a及第2側板9b間,配置捲線筒7與聯軸器操作構件11。如圖3所示,於框體5與第2側蓋6b間,例如配置旋轉傳遞機構13與聯軸器控制裝置30。即,雙軸承捲線器1進而具備聯軸器操作構件11、旋轉傳遞機構13、及聯軸器控制裝置30。
(捲線筒)
如圖2及圖3所示,捲線筒7旋轉自由地配置於第1側板9a與第2側板9b間。捲線筒7以可與捲線筒軸15一體旋轉之方式固定於捲線筒軸15。
捲線筒軸15相對於捲線器本體3可旋轉地構成。例如,如圖2所示,捲線筒軸15之一端部經由配置於軸承收納部16之軸承16a,而相對於第1側板9a旋轉自由地受支持。捲線筒軸15之另一端部經由小齒輪23,而旋轉自由地受第2側板9b支持。於捲線筒軸15,安裝構成聯軸器機構25之扣合銷15a。
(聯軸器操作構件)
如圖1及圖3所示,聯軸器操作構件11配置於捲線器本體3之後部。聯軸器操作構件11連結於聯軸器控制裝置30。聯軸器操作構件11構成為可於聯軸器接合位置(參照圖1之實線)及聯軸器斷開位置(參照圖1之虛線)間移動。聯軸器操作構件11亦作為拇指操作時之拇指座而使用。
(旋轉傳遞機構)
旋轉傳遞機構13係用以將來自把手4之旋轉力傳遞至捲線筒7者。如圖3所示,例如旋轉傳遞機構13具有把手軸17、曳力機構19、驅動齒輪21、及小齒輪23。
於把手軸17安裝把手4。把手軸17可旋轉地由框體5支持。例如,把手軸17可旋轉地受第2側蓋6b及框體5支持。
曳力機構19將把手軸17之旋轉傳遞至驅動齒輪21,且制動線放出時之捲線筒7之旋轉。如圖3所示,曳力機構19配置於把手軸17及驅動齒輪21間。
驅動齒輪21旋轉自由地安裝於把手軸17。如圖3所示,經由曳力機構19對驅動齒輪21傳遞把手軸17之旋轉。線放出時對捲線筒7作用特定以上之曳力之情形時,曳力機構19作動,驅動齒輪21對於把手軸17相對旋轉。
小齒輪23將驅動齒輪21之旋轉傳遞至捲線筒軸15。如圖2及圖3所示,小齒輪23實質形成為筒狀,且配置於捲線筒軸15之外周側。小齒輪23以經由軸承16b相對於框體5例如第2側蓋6b及第2側板9b旋轉之方式受支持。
如圖2所示,小齒輪23具有斜齒之齒部23a、扣合槽23b、及小徑部23c。齒部23a與驅動齒輪21嚙合。扣合槽23b形成於小齒輪23之端部,且於徑向延伸。小徑部23c形成於齒部23a及扣合槽23b之間。聯軸器軛41與小徑部23c扣合。
(聯軸器機構)
聯軸器機構25構成為可連結把手4及捲線筒7,且可解除把手4及捲線筒7之連結。如圖2所示,聯軸器機構25由小齒輪23之扣合槽23b及捲線筒15之扣合銷15a構成。
例如,小齒輪23沿捲線筒軸15於與捲線筒7分開之方向移動,當扣合槽23b及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之扣合被解除時,成為聯軸器斷開狀態(解除連結狀態)。該情形時,捲線筒7可自由旋轉。
另一方面,小齒輪23於沿捲線筒軸15靠近捲線筒7之方向移動,當扣合槽23b與扣合銷15a扣合時,成為聯軸器接合狀態(連結狀態)。該情形時,捲線筒7與把手軸17之旋轉連動旋轉。
(聯軸器控制裝置)
聯軸器控制裝置30構成為可根據聯軸器操作構件11之操作而控制聯軸器機構25。如圖3所示,聯軸器控制裝置30具有聯軸器軛41、聯軸器凸輪43、及引導構件45。
・聯軸器軛
聯軸器軛41係用以將聯軸器機構25切換為聯軸器接合狀態及聯軸器斷開狀態者。如圖3所示,聯軸器軛41由聯軸器凸輪43及引導構件45朝捲線筒軸向予以引導。聯軸器軛41藉由彈推構件44(參照圖2)向捲線筒7彈推。
如圖2及圖3所示,聯軸器軛41具有可與小齒輪23扣合之扣合凹部41a、及1對引導孔41b(貫通孔之一例)。扣合凹部41a與小齒輪23之小徑部23c扣合(參照圖2)。
1對引導孔41b於捲線筒軸向貫通聯軸器軛41。對各引導孔41b插通引導構件45之蓋部49(後述)。聯軸器軛41之兩端部與聯軸器凸輪43扣合。
・聯軸器凸輪
聯軸器凸輪43係用以使聯軸器軛41於捲線筒軸向移動者。聯軸器凸輪43以可繞捲線筒軸心X旋動之方式配置於引導構件45。
如圖3所示,於聯軸器凸輪43安裝連結構件42。連結構件42連結聯軸器操作構件11及聯軸器凸輪43。若操作聯軸器操作構件11,則經由連結構件42而使聯軸器凸輪43旋動。聯軸器凸輪43配置於引導構件45之外周側,可相對於引導構件45旋動。
聯軸器凸輪43具有用以於軸向引導聯軸器軛41之凸輪部43a。若聯軸器凸輪43藉由聯軸器操作構件11之操作而旋動,則凸輪部43a推壓聯軸器軛41之兩端部。如此,聯軸器軛41之兩端部於自捲線筒7離開之捲線筒軸向移動。藉此,聯軸器機構25自聯軸器接合狀態向聯軸器斷開狀態切換。
另一方面,若聯軸器復位機構(未圖示)藉由把手4之操作而作動,則聯軸器凸輪43於與上述旋動方向相反之方向旋動。如此,聯軸器軛41之兩端部於靠近捲線筒7之捲線筒軸向移動。藉此,聯軸器機構25自聯軸器斷開狀態向聯軸器接合狀態切換。
・引導構件
引導構件45於捲線筒軸向引導聯軸器軛41。如圖2及圖3所示,引導構件45安裝於框體5。如圖4所示,引導構件45具有金屬製之本體部46、1對金屬製之輪轂部47(軸部之一例)、及1對樹脂製之蓋部49。
本體部46安裝於框體5。詳細而言,如圖4及圖5所示,本體部46實質上形成為圓環板狀。本體部46經由設置於外周部之凹部46a,藉由固定機構例如螺紋構件(未圖示),而固定於第2側板9b。
如圖4至圖6所示,1對輪轂部47自本體部46於捲線筒軸向延伸。各輪轂部47形成為漸細形狀。詳細而言,各輪轂部47形成為圓錐台形狀。各輪轂部47與本體部46一體形成。例如,各輪轂部47及本體部46由包含鋁之合金而壓鑄成型。
自輪轂部47之徑向外側觀察輪轂部47之情形時,各輪轂部47之外周面於輪轂部47之軸向形成為錐狀。各輪轂部47之最大外徑為各輪轂部47之基端之外徑。各輪轂部47之最小外徑為各輪轂部47之前端之外徑。各輪轂部47之第1錐角度α1設定為特定之角度(參照圖6)。
輪轂部47包含軸心C1。圖6所示之第1錐角度α1為相對於輪轂部47之軸心C1之角度。輪轂部47之軸向定義為輪轂部47之軸心C1延伸之方向。輪轂部47之徑向定義為以輪轂部47之軸心C1為中心,自輪轂部47之軸心C1離開之方向。另,於引導構件45安裝於框體5之狀態下,輪轂部47之軸心C1與捲線筒軸心X實質上平行。
如圖4至圖6所示,1對蓋部49覆蓋輪轂部47。各蓋部49實質上形成為有底筒狀。各蓋部49由合成樹脂形成。
如圖7所示,各蓋部49具有軸本體49a與孔部49b。軸本體49a實質上形成為圓柱狀。孔部49b設置於軸本體49a。孔部49b自軸本體49a之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延伸。輪轂部47被壓入孔部49b。
藉此,各蓋部49安裝於各輪轂部47。於各蓋部49安裝於各輪轂部47之狀態下,各蓋部49插通聯軸器軛41之引導孔41b。另,各蓋部49亦可使用接著劑等接著於各輪轂部47。
以下,對各蓋部49之孔部49b進行詳細說明。於各蓋部49未安裝於各輪轂部47之狀態下,孔部49b以成為錐孔之方式形成。孔部49b之第2錐角度α2設定為特定之角度。第2錐角度α2大於第1錐角度α1。蓋部49包含軸心C2。第2錐角度α2為相對於蓋部49之軸心C2之角度。
另,於蓋部49安裝於輪轂部47之狀態下,蓋部49之軸心C2與輪轂部47之軸心C1實質上一致。
蓋部49之軸向定義為蓋部49之軸心延伸之方向。蓋部49之徑向定義為以蓋部49之軸心為中心,自蓋部49之軸心C2離開之方向。
孔部49b之最小內徑小於輪轂部47之最小外徑。孔部49b之最小內徑為孔部49b之底部側之內徑。輪轂部47之最小外徑為輪轂部47之前端之外徑。
孔部49b之最大內徑大於輪轂部47之最大外徑。孔部49b之最大內徑為孔部49b之開口側之內徑。輪轂部47之最大外徑為輪轂部47之基端之外徑。
如圖7所示,孔部49b具有第1部分49b1與第2部分49b2。圖7係各蓋部49未安裝於各輪轂部47之狀態之圖。
第1部分49b1為供輪轂部47之前端部配置之部分。第1部分49b1以具有較輪轂部47之外徑更小之內徑之方式形成。例如,第1部分49b1之內徑小於輪轂部47之前端部之外徑。
第1部分49b1之最小內徑為孔部49b之底部側之內徑。第1部分49b1之最小內徑小於輪轂部47之前端B1之最大外徑。第1部分49b1之最大內徑小於輪轂部47之前端部之基端B2之最大外徑。
第2部分49b2為供除輪轂部47之前端部外之部分配置之部分,例如輪轂部47之基端部接觸之部分。第2部分49b2以具有較輪轂部47之外徑更大之內徑之方式形成。例如,第2部分49b2之內徑大於輪轂部47之基端部之外徑。
藉由如此構成各蓋部49之孔部49b,輪轂部47之前端部被壓入第1部分49b1。第2部分49b2及輪轂部47之基端部可接觸,亦可非接觸。藉此,即使孔部49b形成為錐孔,孔部49b之開口側之薄壁部亦不易受來自輪轂部47之推壓力。即,可提高蓋部49之耐久性。
如圖8所示,於具有上述構成之引導構件45安裝於框體5(第2側板9b)之狀態下,各蓋部49之前端部與第2側蓋6b對向配置。詳細而言,各蓋部49之前端部於捲線筒軸向,與第2側蓋6b對向配置。
各蓋部49之前端部及第2側蓋6b間之間隔D1,例如各蓋部49之前端部及第2側蓋6b之軸向間隔小於各輪轂部47之長度L1。軸向間隔D1為捲線筒軸向上最小之間隔。各輪轂部47之長度L1為聯軸器軛41之厚度T1之一半以上。本實施形態中,輪轂部47之長度L1大於聯軸器軛41之厚度T1。
此處,輪轂部47之長度L1為捲線筒軸向上之長度。例如,輪轂部47之長度L1為自本體部46之外表面至輪轂部47之前端之長度。另,輪轂部47之長度L1亦可解釋為配置於蓋部49之孔部49b之內部之輪轂部47之長度。
如圖8所示,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於各引導構件45之輪轂部47之徑向外側,配置聯軸器軛41。例如,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輪轂部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聯軸器軛41之引導孔41b之內側。
本實施形態中,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輪轂部47通過聯軸器軛41之引導孔41b之內側。即,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聯軸器軛41配置於輪轂部47之前端B1及本體部46間。
(總結)
上述雙軸承捲線器1中,引導構件45中之本體部46及輪轂部47由金屬構成,且引導構件45之蓋部49由樹脂構成。藉此,可藉由金屬製之本體部46及金屬製之輪轂部47確保引導構件45之強度,並且藉由樹脂製之蓋部49謀求提高引導構件45之輕量化及聯軸器軛41之滑動性。即,雙軸承捲線器1可同時實現引導構件45之輕量化、聯軸器軛41對於引導構件45之滑動性、及確保引導構件45之強度。
又,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由於聯軸器軛41配置於引導構件45之輪轂部47之徑向外側,故可由金屬製之輪轂部47適當地保持聯軸器軛41。
又,於聯軸器機構25為聯軸器接合之狀態下,由於引導構件45之輪轂部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聯軸器軛41之引導孔41b之內側,故可由金屬製之輪轂部47適當地保持聯軸器軛41。
又,藉由將金屬製之輪轂部47壓入樹脂製之蓋部49之孔部49b,可將樹脂製之蓋部49適當地安裝於金屬製之輪轂部47。
又,由於樹脂製之蓋部49中之第1部分49b1之內徑小於引導構件45之輪轂部47之外徑,故可由金屬製之輪轂部47之前端部支持樹脂製之蓋部49。即,即使樹脂製之蓋部49之開口部之壁厚變薄,亦不易受到來自金屬製之輪轂部47之推壓力。藉此,可提高蓋部49之耐久性。
又,藉由將引導構件45中之金屬製之輪轂部47形成為漸細形狀,而可將樹脂製之蓋部49較佳地安裝於金屬製之輪轂部47。
又,由於輪轂部47之長度大於蓋部49之前端部及第2側蓋6b間之間隔,故即使蓋部49向第2側蓋6b移動,亦可防止蓋部49自輪轂部47脫離。
再者,由於引導構件45中之本體部46及輪轂部47由包含鋁之合金壓鑄成型,故可精度良好地形成本體部46及輪轂部47。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已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a)上述實施形態中,揭示輪轂部47形成為漸細形狀之情形之例,但輪轂部47亦可形成為圓柱狀。又,亦可為僅輪轂部47之前端部形成為漸細形狀,輪轂部47之基端部形成為圓柱狀。
(b)上述實施形態中,揭示孔部49b之全體形成為錐孔之情形之例,但亦可僅孔部49b之第1部分49b1形成為錐孔。
1:雙軸承捲線器
3:捲線器本體
4:把手
5:框體
6a:第1側蓋
6b:第2側蓋
7:捲線筒
8:前蓋
9a:第1側板
9b:第2側板
9c:連結部
9d:第1開口
9e:第2開口
11:聯軸器操作構件
13:旋轉傳遞機構
15:捲線筒軸
15a:扣合銷
16:軸承收納部
16a:軸承
16b:軸承
17:把手軸
19:曳力機構
21:驅動齒輪
23:小齒輪
23a:齒部
23b:扣合槽
23c:小徑部
25:聯軸器機構
30:聯軸器控制裝置
41:聯軸器軛
41a:扣合凹部
41b:引導孔
42:連結構件
43:聯軸器凸輪
43a:凸輪部
44:彈推構件
45:引導構件
46:本體部
46a:凹部
47:輪轂部
49:蓋部
49a:軸本體
49b:孔部
49b1:第1部分
49b2:第2部分
B1:前端
B2:基端
C1:軸心
C2:軸心
D1:間隔
II-II:切斷線
L1:長度
T1:厚度
VI-VI:切斷線
X:捲線筒軸心
α1:第1錐角度
α2:第2錐角度
圖1係採用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之側視圖。
圖2係圖1之切斷線II-II之雙軸承捲線器之剖視圖。
圖3係配置於雙軸承捲線器之框體之聯軸器控制裝置之立體圖。
圖4係引導構件之立體圖。
圖5係引導構件之俯視圖。
圖6係圖5之切斷線VI-VI之引導構件之剖視圖。
圖7係引導構件之部分放大剖面。
圖8係圖1之切斷線II-II之聯軸器控制裝置之部分放大剖視圖。
45:引導構件
46:本體部
46a:凹部
47:輪轂部
49:蓋部
X:捲線筒軸心
Claims (8)
- 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其係具有將把手與捲線筒連結及解除連結之聯軸器機構者,且具備: 框體,其支持上述把手之把手軸; 聯軸器軛,其具有貫通孔,用以將上述聯軸器機構切換為連結狀態與解除連結狀態;及 引導構件,其具有:金屬製之本體部,其安裝於上述框體;金屬製之軸部,其自上述本體部沿軸向延伸;及樹脂製之蓋部,其覆蓋上述軸部且插通於上述貫通孔;且該引導構件於上述軸向引導上述聯軸器軛。
- 如請求項1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於上述連結狀態下,上述聯軸器軛配置於上述軸部之徑向外側。
- 如請求項2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於上述連結狀態下,上述軸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貫通孔之內側。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上述蓋部具有孔部;且 上述軸部被壓入上述孔部。
- 如請求項4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上述孔部中供配置上述軸部之前端部之部分係以具有較上述軸部之外徑小之內徑之方式形成。
- 如請求項5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上述軸部形成為漸細形狀。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雙軸承捲線器,其進而具備: 側蓋,其安裝於上述框體;且 上述蓋部之前端部與上述側蓋對向配置; 上述軸部之長度大於上述蓋部之前端部及上述側蓋間之間隔。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雙軸承捲線器,其中 上述本體部及上述軸部由包含鋁之合金而壓鑄成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9641A JP7345348B2 (ja) | 2019-10-16 | 2019-10-16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19-189641 | 2019-10-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6159A true TW202116159A (zh) | 2021-05-01 |
TWI848156B TWI848156B (zh) | 2024-07-11 |
Family
ID=75403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25916A TWI848156B (zh) | 2019-10-16 | 2020-07-31 | 雙軸承捲線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41000B2 (zh) |
JP (1) | JP7345348B2 (zh) |
KR (1) | KR20210045288A (zh) |
CN (1) | CN112655676B (zh) |
TW (1) | TWI84815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64590A (en) * | 1981-11-11 | 1990-10-23 |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 Fishing reel |
US6095444A (en) * | 1996-01-24 | 2000-08-01 | Daiwa Seiko, Inc. | Attachment unit for a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for fishing |
JP4361169B2 (ja) * | 1999-06-23 | 2009-11-11 | Thk株式会社 | 滑り案内ユニット |
JP2005013153A (ja) * | 2003-06-27 | 2005-01-20 | Daiwa Seiko Inc | 魚釣用リールの構成部材 |
SG112961A1 (en) * | 2003-12-09 | 2005-07-28 | Shimano Kk | Spinning-reel oscillating device |
TWI270344B (en) * | 2005-02-18 | 2007-01-11 | Yau-Ching Hung | Spinning-wheeled reel |
JP2007159427A (ja) * | 2005-12-09 | 2007-06-28 | Shimano Inc | 釣り用部品 |
JP4863891B2 (ja) * | 2007-01-23 | 2012-01-2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5143759B2 (ja) | 2009-01-27 | 2013-02-13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JP5746841B2 (ja) * | 2010-09-22 | 2015-07-0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JP5906017B2 (ja) * | 2011-01-28 | 2016-04-2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魚釣用リールの構成部材、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US8777146B2 (en) * | 2012-01-27 | 2014-07-15 | Shimano Inc. | Dual-bearing reel |
JP2015084765A (ja) * | 2013-09-21 | 2015-05-07 | 有限会社 Office Zpi | 両軸受型リールのレベルワインド装置用釣糸案内部材 |
JP6374700B2 (ja) * | 2014-05-16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376848B2 (ja) * | 2014-06-03 | 2018-08-2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復帰機構 |
JP6530615B2 (ja) * | 2015-02-26 | 2019-06-1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7049799B2 (ja) * | 2017-10-10 | 2022-04-0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914207B2 (ja) * | 2018-01-12 | 2021-08-04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の構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7137952B2 (ja) * | 2018-03-29 | 2022-09-15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両軸受リール |
-
2019
- 2019-10-16 JP JP2019189641A patent/JP734534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29 KR KR1020200065053A patent/KR20210045288A/ko active Pending
- 2020-07-31 TW TW109125916A patent/TWI848156B/zh active
- 2020-08-17 US US16/995,061 patent/US1124100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0-16 CN CN202011110082.7A patent/CN11265567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41000B2 (en) | 2022-02-08 |
TWI848156B (zh) | 2024-07-11 |
JP2021061805A (ja) | 2021-04-22 |
US20210112797A1 (en) | 2021-04-22 |
JP7345348B2 (ja) | 2023-09-15 |
KR20210045288A (ko) | 2021-04-26 |
CN112655676B (zh) | 2023-11-07 |
CN112655676A (zh) | 2021-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50881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 |
JP5270441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
KR101979018B1 (ko) | 낚시용 릴의 릴 본체 및 낚시용 릴 | |
KR101389000B1 (ko) | 양 베어링 릴의 캐스트 컨트롤 기구 | |
JP2009273378A5 (zh) | ||
JP2009273378A (ja) | レバードラグリールの逆転防止機構 | |
JP6467218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7065598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EP2578080B1 (en) | Fishing-reel reel unit and fishing reel | |
JP2004141103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 |
JP2002084936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KR102491582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 | |
TWI772580B (zh) | 雙軸承捲線器 | |
KR101998090B1 (ko) | 낚시용 릴의 릴 본체, 낚시용 릴 및 낚시용 릴의 릴 본체 제조 방법 | |
TW202116159A (zh) | 雙軸承捲線器 | |
KR102562262B1 (ko) | 양 베어링 릴 | |
TWI763961B (zh) | 雙軸承捲線器 | |
JP5890283B2 (ja) | 両軸受型リール | |
US10045519B2 (en) | Washer for fishing reel | |
CN108935360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JP2019004865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2022022394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2001112386A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