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4189A - 線圈零件 - Google Patents
線圈零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14189A TW201714189A TW105121221A TW105121221A TW201714189A TW 201714189 A TW201714189 A TW 201714189A TW 105121221 A TW105121221 A TW 105121221A TW 105121221 A TW105121221 A TW 105121221A TW 201714189 A TW201714189 A TW 20171418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
- turns
- turn
- circle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於作為線圈零件之一例之繞組型共模扼流線圈中,消除因雜散電容之影響而模式轉換特性增大之不良情況。
於捲芯部45上,使於第1層之第1線43與第2層之第2線44之間錯開0.5圈之0.5錯開區域A、與往反方向錯開1.5圈之1.5錯開區域B沿軸線方向分布。於0.5錯開區域A,就每1圈產生數值化為-1或+1之傾斜電容,於1.5錯開區域B,就每1圈產生數值化為+3或-3之傾斜電容。此處,將位於0.5錯開區域A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設為位於1.5錯開區域B之第2線之圈數之和的2倍以上且5倍以下,藉此使傾斜電容於第1及第2線整體取得平衡,而減輕雜散電容之影響。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線圈零件,尤其是關於具有於捲芯部上捲繞有2條線(wire)之構造的繞組型線圈零件中的線之捲繞形態相關之改良。
作為本發明所針對之線圈零件之代表例,有共模扼流線圈(common mode choke coil)。
本發明所感興趣之共模扼流線圈,例如已記載於專利第4789076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圖9中示出具有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基本上相同之構成的共模扼流線圈41之外觀。
如圖9所示,共模扼流線圈41,具備芯42、及分別構成電感器之第1線43及第2線44。芯42,由電氣絕緣性材料構成,更具體而言,由作為介電體之氧化鋁、作為磁性體之Ni-Zn系肥粒鐵、或樹脂等構成。芯42整體上呈剖面四邊形狀。線43及44例如由經絕緣被覆之銅線構成。
芯42,具有捲芯部45及分別設置於捲芯部45之各端部之第1凸緣部46及第2凸緣部47。第1線43及第2線44,於捲芯部45上自第1凸緣部46側之第1端部朝向第2凸緣部47側之第2端部以彼此實質相同之圈數而呈螺旋狀捲繞。
於第1凸緣部46設有第1端子電極48及第2端子電極49,於第2凸緣部47設有第3端子電極50及第4端子電極51。端子電極48~
51,例如藉由導電膏之燒附、導電性金屬之鍍敷等而形成。另外,如根據端子電極48~51之位置可知,圖9中,將共模扼流線圈41以朝向構裝基板側之構裝面朝向上方之姿勢圖示。
第1線43之各端部連接於第1端子電極48及第3端子電極50,第2線44之各端部連接於第2端子電極49及第4端子電極51。該等連接中,例如應用熱壓接。
具有如以上構成之共模扼流線圈41,提供如圖10所示之等效電路。圖10中,針對與圖9所示之要素相當之要素標記相同之參照符號。
參照圖10,共模扼流線圈41包括:第1電感器52,係由連接於第1端子電極48及第3端子電極50間之第1線43構成;以及第2電感器53,係由連接於第2端子電極49及第4端子電極51間之第2線44構成。該等第1電感器52與第2電感器53彼此磁耦合(magnetic coupling)。
圖9中雖未明確表示,但第1線43係以構成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之第1層之狀態捲繞,第2線44係以使其剖面上之一部分嵌入至形成於第1線43之相鄰之圈間的凹部並且構成第1層之外側的第2層之狀態捲繞。
共模扼流線圈41進一步具備頂板54。頂板54與芯42同樣地,例如由作為非磁性體之氧化鋁、作為磁性體之Ni-Zn系肥粒鐵、或樹脂等構成。當芯42及頂板54由磁性體構成時,頂板54以連結第1凸緣部46及第2凸緣部47間之方式設置,藉此,芯42與頂板54協動,而構成閉磁路。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789076號公報
上述共模扼流線圈41中,若輸入其中之訊號頻率增高,則有時所輸入之差分訊號成分中之轉換為共模雜訊而輸出之比例即模式轉換特性會明顯增大。
同種問題不限於共模扼流線圈,例如,亦可能於同樣具備第1線及第2線之繞組型晶片變壓器中遇到。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之線圈零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線圈零件,具備:芯,包含於一方及另一方分別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之捲芯部;以及第1線及第2線,於上述捲芯部上,自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以彼此實質相同之圈數呈螺旋狀捲繞。此處,上述第1線係以構成與捲芯部之周面相接之第1層之狀態捲繞,上述第2線係其大部分以使剖面上之一部分嵌入至形成於第1線之相鄰之圈間的凹部並且構成第1層之外側的第2層之狀態捲繞。
另外,以構成第1層之外側的第2層之狀態捲繞的原因在於可能存在以下狀況:第2線之大部分根據捲繞狀態之情況,必須以第2線之極少一部分與捲芯部之周面相接之方式捲繞。
關於上述線圈零件,為了解決上述技術課題,本發明以具備如以下之構成作為特徵。
亦即,當第1線及第2線之分別從第1端部側數起之圈數以
n(n為自然數)表達時,使0.5錯開區域與1.5錯開區域沿捲芯部之軸線方向分布,其中,(1)上述0.5錯開區域,係藉由在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圈或第n+1圈,而於第1線與第2線之間錯開0.5圈,(2)上述1.5錯開區域,係於0.5錯開區域,當於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圈時,藉由在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2圈,而於第1線與第2線之間錯開1.5圈,或者,於0.5錯開區域,當於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1圈時,藉由在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1圈,而於第1線與第2線之間錯開1.5圈。
而且,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位於上述0.5錯開區域之第2線之圈數之和,係位於上述1.5錯開區域之第2線之圈數之和的2倍以上且5倍以下。
根據上述構成,且根據後述考察可知,可使第1及第2線間產生之傾斜電容於第1及第2線整體取得平衡。
根據本發明,可減小第1及第2線間產生之雜散電容之影響。因此,例如於共模扼流線圈中可減小模式轉換特性。
41、61、61a、61b‧‧‧共模扼流線圈
42‧‧‧芯
43‧‧‧第1線
44‧‧‧第2線
45‧‧‧捲芯部
46‧‧‧第1凸緣部
47‧‧‧第2凸緣部
48~51‧‧‧端子電極
62‧‧‧第1端部
63‧‧‧第2端部
A、A1、A2‧‧‧0.5錯開區域
B‧‧‧1.5錯開區域
Cd、Cd1、Cd2‧‧‧傾斜電容(雜散電容)
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線圈零件之共模扼流線圈61之仰
視圖,且顯示朝向構裝基板側之面。
圖2係示意性地顯示圖1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剖面圖。
圖3係用於說明圖2所示之第1線43之繞組順序之剖面圖。
圖4係用於說明圖2所示之第2線44之繞組順序之剖面圖。
圖5係用於說明圖2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之剖面圖。
圖6係用於進一步詳細說明圖5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之等效電路圖。
圖7係相當於圖2之上半部分之圖,且係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共模扼流線圈61a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剖面圖。
圖8係相當於圖2之上半部分之圖,且係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共模扼流線圈61b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剖面圖。
圖9係顯示具有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基本上相同之構成之共模扼流線圈41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10係圖9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41之等效電路圖。
圖11係用於說明圖9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之剖面圖。
圖12係用於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1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之等效電路圖。
首先,關於上述模式轉換特性(以下記載為「Scd21」)增加之問題,以下將說明本案發明者們所發現之內容。
上述問題之原因在於:與共模扼流線圈41相關所產生之雜散電容(分布電容)會破壞通過共模扼流線圈41之訊號之平衡。
首先,參照圖11及圖12,針對共模扼流線圈41中產生之雜散電容進行更詳細說明。圖11中,將捲芯部45上之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一部分放大並以剖面圖顯示。圖11中,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剖面內記入之數字表示圈數。亦即,圖11中,將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第1圈至第3圈放大並以剖面圖顯示。此外,圖11中,為了使第1線43與第2線44之區別明確,對顯示第1線43之剖面施加陰影。
如圖11所示,構成第1層之第1線43與構成第2層之第2線44,按照如下規則而捲繞於捲芯部45上,亦即,於第1線43之第1圈與第2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1圈,於第1線43之第2圈與第3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2圈。
若加以概括表達,則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其結果,第1線43與第2線44於捲芯部45之軸線方向上之位置不一致,彼此錯開了0.5圈。
圖12中,圖示了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第1圈至第4圈。圖12中,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1圈以1個電感器符號表示,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同一圈,以上下整齊排列之方式圖示。
如上述之捲繞狀態下,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產生雜散電容(分布電容)。雜散電容之大小與線43及44間之物理性的距離成比例,因而鄰接之線43及44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對共模扼流線圈41之特性具有支配性影響。所謂鄰接之線43及44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具體而言,例如為圖11中第1線43之第1圈與第2線44之第1圈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或第1線43之第2圈與第2線44之第1圈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等。
此處,本案發明者們發現:作為使Scd21增加之因素,鄰接之線43及44間產生之雜散電容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不同之圈間的雜散電容Cd(以下記載為「傾斜電容Cd」)之影響較大。因此,圖11及圖12中,僅圖示傾斜電容Cd。
共模扼流線圈41中的傾斜電容Cd,例如形成於第1線43之第n+1圈與第2線之第n圈之間,如第1線43之第2圈與第2線之第1圈之間。因此,於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同一圈以上下整齊排列之方式圖示之圖12之等效電路圖中,傾斜電容Cd為所謂的「下傾」(downward-sloping)之連接姿勢。另外,該「下傾」或者「上傾」(upward-sloping)之表達亦用於之後的說明中。
接下來,說明該「下傾」之連接姿勢對Scd21造成之影響。首先,圖10中,將自第1端子電極48輸入之訊號往第3端子電極50輸出之比例設為S21,自第1端子電極48輸入之訊號往第4端子電極51輸出之比例設為S41。此外,同樣地,將自第2端子電極49輸入之訊號往第3端子電極50輸出之比例設為S23,自第2端子電極49輸入之訊號往第4端子電極51輸出之比例設為S43。
此時,Scd21為S21+S41-S23-S43,若使該式變形,則為Scd21=(S21-S43)+(S41-S23)。此處,S41及S23係關於在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傳播之訊號之特性,尤其會大幅地受到通過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而傳播之訊號的影響。
此時,共模扼流線圈41中,因上述傾斜電容Cd之存在,而在S41與S23中,一部分訊號之傳播路徑不同。例如,S41係包含沿斜率為-1之傾斜電容Cd所形成之路徑(例如自第1線43之第2圈往第2線44之第1圈之路徑等)傳播之訊號之值。該訊號在自第1線43往第2線44傳播時,宛如返回(倒退)-1圈量位置般傳播。另一方面,S23係包含沿斜率為+1之傾斜電容Cd所形成之路徑(例如自第2線44之第2圈往第1線43之第3圈之路徑等)傳播之訊號之值。該訊號在自第2線44往第1線43傳播時,宛如前進(取捷徑)+1圈量位置般傳播。由此,上述2個訊號間,因通過電感器中之距離不同,而訊號之衰減特性不同,因此產生S41與S23之間的非對稱性,從而(S41-S23)不為0。
另外,S41與S23中亦包含沿第1線43與第2線44之同一圈間產生之(斜率為0)雜散電容所形成之路徑傳播之訊號,但關於該路徑,S41與S23對稱,從而幾乎可忽視對(S41-S23)之項造成之影響。
如上所述,S41與S23之間,產生由該傾斜電容Cd之斜率之差異所引起之訊號傳播特性之非對稱性。進一步地,於共模扼流線圈41,S41側具有大致所有圈中斜率為-1之傾斜電容Cd之路徑,S23具有大致所有圈中斜率為+1之傾斜電容Cd之路徑。亦即,因沿該等路徑傳播之訊號之總和,而S41與S23之間的訊號傳播特性之非對稱性進一步增大,(S41
-S23)之項具有有意義之值,由此Scd21增大。
另外,作為上述雜散電容,除如上述之線43及44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外,亦可具有線43及44與端子電極48~51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構裝有共模扼流線圈41之狀態下構裝基板上之配線與基準地面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等,但通常被認為線43及44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尤其是傾斜電容Cd之斜率之總和所造成之影響最大。
本案發明者們藉由著眼於如上述之S41與S23受到影響之傾斜電容Cd之斜率之總和,而想到以下將進行說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共模扼流線圈進行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
圖1中示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共模扼流線圈61。圖1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與上述圖9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41相比,僅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形態不同,除此以外之構成實質上相同。因此,圖1中,對與圖9所示之要素相當之要素標記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中示出共模扼流線圈61之朝向構裝基板側之面。又,圖1中省略圖9所示之頂板54之圖示。此外,圖1中,為了明確區分第1線43與第2線44,將第1線43塗黑,且將第2線44以中間空白圖示。
將圖1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於圖2中以示意性剖面圖顯示。若比較圖1與圖2,可知關於線43及44之圈數,圖1所示者較圖2所示者少,圖1中,線43及44省略圖示。又,圖2及其後之圖式中,對表示第1線43之剖面施加陰影,而使與第2線44之區別變得明確。
第1線43及第2線44於捲芯部45上,以自設有第1凸緣部46之第1端部62側朝向設有第2凸緣部47之第2端部63以彼此實質相同之圈數呈螺旋狀捲繞。圖2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剖面內,記入自捲芯部45之第1端部62側數起之圈數「1」~「32」。對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剖面內記入圈數,亦於圖3及圖4以及後述之圖7及圖8中採用此方式。
第1線43以構成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之第1層之狀態捲繞,第2線44係其大部分以使剖面上之一部分嵌入至形成於第1線之相鄰之圈間的凹部並且構成第1層之外側的第2層之狀態捲繞。
參照圖2以及圖3及圖4,說明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細節。圖3及圖4中,捲繞於捲芯部45周圍之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部分中,位於捲芯部45之近前側之部分以實線示意性地表示,被捲芯部45遮隱之部分以虛線示意性地表示。另外,線43及44之被捲芯部45遮隱之部分均未圖示,僅具有特徵之部位以虛線表示。
此外,圖2至圖4中,自捲芯部45之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依序顯示有「0.5錯開區域A」、「過渡區域C」及「1.5錯開區域B」。亦即,沿捲芯部45之軸線方向,分布有0.5錯開區域A、過渡區域C及1.5錯開區域B。該等區域A~C之各自的名稱之由來可由後述說明而明白,將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以分為區域A~C之各者而加以進行說明。
首先,第1線43之起始端連接於第1端子電極48(參照圖1)。
接下來,主要參照圖3,第1線43於0.5錯開區域A,以在
相鄰之圈間不形成間隙之狀態自第1圈捲繞至第24圈。
接下來,第1線43之自第24圈往第25圈移行之部分位於過渡區域C,在第24圈與第25圈之間形成間隙。
接下來,於1.5錯開區域B,第1線43再次以在相鄰之圈間不形成間隙之狀態自第25圈捲繞至第32圈。
而且,第1線43之終端連接於第3端子電極50(參照圖1)。然後,捲繞第2線44。
首先,第2線44之起始端連接於第2端子電極49(參照圖1)。
接下來,主要參照圖4,於0.5錯開區域A,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1圈與第2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1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之狀態,自第2線44之第1圈捲繞至第23圈。
接下來,於過渡區域C,第2線44以相對於第23圈形成間隙之狀態捲繞第24圈,進一步地,以相對於第24圈形成間隙之狀態捲繞第25圈。該等第24圈及第25圈以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之狀態捲繞。此時,若對照圖3與圖4則可知,第2線44於3處與第1線43交叉。
接下來,於1.5錯開區域B,首先,第2線44之第26圈嵌入至自身之第25圈與第1線43之第25圈之間的凹部,繼而,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25圈與第26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27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2圈之狀態,自第2線44之第26圈捲繞至第32圈。
而且,第2線44之終端連接於第4端子電極51(參照圖1)。
另外,圖2及圖4中,以與第2線44鄰接之方式圖示之虛線之圓,係用於明示未捲繞於此之部分、即形成「空隙」者。
關於如以上般構成之共模扼流線圈61中產生之傾斜電容,參照圖5及圖6進行說明。圖5中,將捲芯部45上之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之一部分加以放大並以剖面圖表示。圖5中,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剖面內或剖面附近記入之數字表示圈數。亦即,圖5中示出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第1圈至第3圈、第1線43之第25圈至第27圈、以及第2線44之第26圈至第28圈。
如圖5中所示,於0.5錯開區域A,第1線43與第2線44彼此錯開0.5圈。據此,賦予「0.5錯開區域」之名稱。另一方面,於1.5錯開區域B,第1線43與第2線44彼此錯開1.5圈。據此,賦予「1.5錯開區域」之名稱。「過渡區域」係指自0.5錯開區域A往1.5錯開區域B移行之區域。
圖6中,藉由與圖12相同之方法,將第1線43及第2線44之各自的同一圈以上下整齊排列之方式圖示,且圖5所示之第1線43及第2線44之不同之圈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傾斜電容)以等效電路圖顯示。
於0.5錯開區域A,第1線43及第2線44之配置,與上述圖11所示之配置相同,形成與圖12所示之等效電路相同之等效電路。因此,於圖5所示之0.5錯開區域A,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如圖6之0.5錯開區域A中所示般,形成所謂的「下傾」之傾斜電容Cd。尤其當自第2線44側觀察時0.5錯開區域A中之傾斜電容Cd之斜率為「+1」。
另一方面,於1.5錯開區域B,如圖5所示,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形成有傾斜電容Cd1及Cd2。如圖6之1.5錯開區域所示,等效電路圖中,傾斜電容Cd1及Cd2均為所謂的「上傾」之連接姿勢。尤其當自第2線44側觀察時,1.5錯開區域B中之傾斜電容Cd1之斜率為「-1」,傾斜電容Cd2之斜率為「-2」。
此處,將傾斜電容Cd以及傾斜電容Cd1及Cd2之各者數值化,並充分考慮各自的大小及作用。
例如,於如圖6之0.5錯開區域A所示之傾斜電容Cd般,具有「下傾」之連接姿勢之情形時,當將傾斜電容數值化時,附上「+」之符號。相反地,例如,於如圖6之1.5錯開區域B所示之傾斜電容Cd1或Cd2般,具有「上傾」之連接姿勢之情形時,當將傾斜電容數值化時,附上「-」之符號。
又,於如圖6之0.5錯開區域A所示之傾斜電容Cd或圖6之1.5錯開區域B所示之傾斜電容Cd1般,使傾斜電容產生之第1線43側之圈數與第2線44側之圈數之差為「1」之情形時,將傾斜電容之絕對值數值化為「1」。又,於如圖6之1.5錯開區域B所示之傾斜電容Cd2般,使傾斜電容產生之第1線43側之圈數與第2線44側之圈數之差為「2」之情形時,將傾斜電容之絕對值數值化為「2」。
依據上述規則,可將圖5之0.5錯開區域A中產生之傾斜電容Cd數值化為「+1」。亦即,於0.5錯開區域A,就第2線44之每1圈產生「+1」之傾斜電容。又,圖5之1.5錯開區域B中產生之傾斜電容Cd1可數值化為「-1」,同樣地,圖5之1.5錯開區域B中產生之傾斜電容Cd2
可數值化為「-2」。因此,於1.5錯開區域B,就第2線44之每1圈產生(-1)+(-2)=-3之傾斜電容。
此處,當將位於0.5錯開區域A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設為N0.5,將位於1.5錯開區域B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設為N1.5時,於0.5錯開區域A,整體產生+1×N0.5之傾斜電容,於1.5錯開區域B,整體產生-3×N1.5之傾斜電容。
因此,若位於0.5錯開區域A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是位於1.5錯開區域B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的3倍,亦即N0.5=N1.5×3,則於0.5錯開區域A,整體上產生+1×N0.5=+1×N1.5×3=+3×N1.5之傾斜電容,與1.5錯開區域B整體之-3×N1.5之傾斜電容相抵消,可使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於第1線43及第2線44整體取得平衡。因此,可減小第1線43及第2線44間產生之傾斜電容之影響,且可降低共模扼流線圈61之模式轉換特性。
另外,實際上,作為對模式轉換特性造成影響之雜散電容,除如上述之在線43及44間產生之雜散電容外,亦可具有在線43及44與端子電極48~51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構裝有共模扼流線圈41之狀態下構裝基板上之配線與基準地面之間產生之雜散電容等。因此,考慮該等雜散電容等,進一步考慮亦存在第2線44之圈數無法以1:3除盡之情形,位於上述0.5錯開區域A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不限於係位於1.5錯開區域B之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之正好3倍,2倍以上且5倍以下係為本發明之範圍。
若提及圖2所示之具體的捲繞狀態,則於0.5錯開區域A,
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為「23」,於1.5錯開區域B,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為「6」。因此,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為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之23/6≒3.8倍。
如上述般,關於N0.5/N1.5之值,於本發明中,具有2倍以上且5倍以下之範圍。於圖2所示之捲繞形態之情形時,處於附在構成第1層之第1線43之上之狀態的、成為第2層之第2線44中之屬於0.5錯開區域A及1.5錯開區域B者之總圈數,即N0.5+N1.5為29。將該N0.5+N1.5=29分為兩個,於N0.5為20、N1.5為9之情形時,N0.5/N1.5約為2.2,於N0.5為21、N1.5為8之情形時,N0.5/N1.5約為2.6,於N0.5為22、N1.5為7之情形時,N0.5/N1.5約為3.1,於N0.5為23、N1.5為6之情形時,N0.5/N1.5約為3.8,於N0.5為24、N1.5為5之情形時,N0.5/N1.5為4.8。
因此,上述任一情形時,N0.5/N1.5之值均處於2倍以上且5倍以下之範圍內,可謂是本發明之範圍內。
其次,參照圖7,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共模扼流線圈61a進行說明。圖7中示出共模扼流線圈61a中的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圖7係相當於圖2之上半部分之圖。由此,圖7中,針對與圖2所示之要素相當之要素標記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圖7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a中,沿捲芯部45之軸線方向,與圖2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之情形相反地,自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按照1.5錯開區域B、過渡區域C、0.5錯開區域A之順序分布。
第1線43跨及1.5錯開區域B、過渡區域C及0.5錯開區域A,以相鄰之圈間不形成間隙之狀態,自第1圈捲繞至第32圈。
第2線44於1.5錯開區域B,自第1圈捲繞至第8圈。首先,第2線44之第1圈以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且與第1線之第1圈相接之狀態捲繞,第2圈以嵌入至自身之上述第1圈與第1線43之第1圈之間的凹部之方式捲繞。以後,第2線44之第3圈以嵌入至第1線43之第1圈與第2圈之間的凹部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2圈之方式捲繞。
接下來,第2線44自第8圈移行至第9圈之部分位於過渡區域C。如以虛線之圓表示形成不捲繞之「空隙」之部分般,於第8圈與第9圈之間形成間隙。此時,雖未圖示,但第2線44於3處與第1線43交叉。
接下來,於0.5錯開區域A,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9圈與第10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9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之狀態,自第2線料之第9圈捲繞至第31圈。最後,第2線44之第32圈以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且與第1線之第32圈相接之狀態捲繞。
於如以上之圖7所示之具體的捲繞狀態下,於1.5錯開區域B,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為「6」,於0.5錯開區域A,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為「23」。因此,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為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之23/6≒3.8倍。
其次,參照圖8,針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共模扼流線圈61b進行說明。圖8中與圖7之情形同樣地,示出共模扼流線圈61b中的
第1線43及第2線44之捲繞狀態。圖8係相當於圖2之上半部分之圖。由此,圖8中,針對與圖2所示之要素相當之要素標記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8所示之共模扼流線圈61b中,沿捲芯部45之軸線方向,第1之0.5錯開區域A1、第1過渡區域C1、1.5錯開區域B、第2過渡區域C2及第2之0.5錯開區域A2係自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以此順序分布。
第1線43於第1之0.5錯開區域A1,以相鄰之圈間不形成間隙之狀態,自第1圈捲繞至第16圈。
接下來,第1線43之自第16圈往第17圈移行之部分位於第1過渡區域C1,於第16圈與第17圈之間形成間隙。
接下來,跨及1.5錯開區域B、第2過渡區域C2及第2之0.5錯開區域A2,第1線43再次以於相鄰之圈間不形成間隙之狀態,自第17圈捲繞至第32圈。
另一方面,關於第2線44,於第1個0.5錯開區域A1,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1圈與第2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1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之狀態,自第2線44之第1圈捲繞至第15圈。
接下來,於第1過渡區域C1,第2線44以相對於第15圈形成間隙之狀態捲繞第16圈,進一步地,於相對於第16圈形成間隙之狀態捲繞第17圈。該等第16圈及第17圈以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之狀態捲繞。此時,雖未圖示,但第2線44於3處與第1線43交叉。
接下來,於1.5錯開區域B,首先,第2線44之第18圈以嵌入至自身之第17圈與第1線43之第17圈之間的凹部之狀態捲繞。繼而,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17圈與第18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19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2圈之狀態,自第2線44之第18圈捲繞至第24圈。
接下來,第2線44之自第24圈移行至第25圈之部分位於第2過渡區域C2。如以虛線之圓表示形成不捲繞之「空隙」之部分般,於第24圈與第25圈之間形成間隙。此時,雖未圖示,但第2線44於3處與第1線43交叉。
接下來,於第2之0.5錯開區域A2,以於第1線43之例如第25圈與第26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25圈之方式,亦即,若加以概括,則以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之狀態,自第2線44之第25圈捲繞至第31圈。最後,第2線44之第32圈以與捲芯部45之周面相接且與第1線之第32圈相接之狀態捲繞。
於如以上之圖8所示之具體的捲繞狀態下,2個0.5錯開區域A1及A2中的第2線44之合計圈數之和N0.5為「22」,於1.5錯開區域B中,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為「6」。因此,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0.5為第2線44之圈數之和N1.5之22/6≒3.7倍。
作為圖8所示之實施形態之變形例,分割成2處之0.5錯開區域A1及A2亦可進一步分割成3處以上,此外,1.5錯開區域B亦可以分布於多處之方式分割。亦即,圖8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具有明示0.5錯開區
域及1.5錯開區域中之至少一方亦可分布於多處之意義。
以上,參照圖式所說明之共模扼流線圈61、61a及61b中,均於0.5錯開區域A、A1及A2中,藉由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圈,而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產生0.5圈之錯開。於該情形時,採用如下構成,亦即,如於該等共模扼流線圈61、61a及61b中所觀察般,於1.5錯開區域B,藉由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44之第n+2圈,而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產生1.5圈之錯開。
然而,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並不限於上述情形,於0.5錯開區域,亦可藉由於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1圈,而於第1線43與第2線44之間產生0.5圈之錯開。於該情形時,採用如下構成,亦即,於1.5錯開區域,藉由於第1線43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第2線之第n-1圈,而於第1線與第2線之間產生1.5圈之錯開。
然而,上述構成係於圖示之實施形態具備之構成中,僅使數圈數之方向相反(例如自第2端部63側數起)之構成,可以說本質上為相同之構成。因此,省略圖示。
以上,針對本發明雖已說明關於所圖示之共模扼流線圈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亦可應用於繞組型晶片變壓器。又,已指出圖示之各實施形態為例示性的內容,在不同之實施形態間,可進行構成之部分置換或組合。
43‧‧‧第1線
44‧‧‧第2線
45‧‧‧捲芯部
61‧‧‧共模扼流線圈
62‧‧‧第1端部
63‧‧‧第2端部
A‧‧‧0.5錯開區域
B‧‧‧1.5錯開區域
C‧‧‧過渡區域
Claims (1)
- 一種線圈零件,具備:芯,包含於一方及另一方分別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之捲芯部;以及第1線及第2線,於該捲芯部上,自該第1端部朝向該第2端部以彼此實質相同之圈數呈螺旋狀捲繞;該第1線,係以構成與該捲芯部之周面相接之第1層之狀態捲繞;該第2線,其大部分以使剖面上之一部分嵌入至形成於該第1線之相鄰之圈間的凹部並且構成該第1層之外側的第2層之狀態捲繞;當該第1線及該第2線之分別從該第1端部側數起之圈數以n(n為自然數)表達時,使0.5錯開區域與1.5錯開區域沿該捲芯部之軸線方向分布,其中,(1)上述0.5錯開區域,係藉由在該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該第2線之第n圈或第n+1圈,而於該第1線與該第2線之間錯開0.5圈,(2)上述1.5錯開區域,係於該0.5錯開區域,當於該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該第2線之第n圈時,藉由在該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該第2線之第n+2圈,而於該第1線與該第2線之間錯開1.5圈,或者,於該0.5錯開區域,當於該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該第2線之第n+1圈時,藉由在該第1線之第n圈與第n+1圈之間的凹部嵌入該第2線之第n-1圈,而於該第1線與該第2線之間錯開1.5圈; 位於該0.5錯開區域之該第2線之圈數之和,係位於該1.5錯開區域之該第2線之圈數之和的2倍以上且5倍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7510 | 2015-10-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14189A true TW201714189A (zh) | 2017-04-16 |
TWI604479B TWI604479B (zh) | 2017-11-01 |
Family
ID=58487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21221A TWI604479B (zh) | 2015-10-05 | 2016-07-05 | 線圈零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087918B2 (zh) |
JP (1) | JP6327397B2 (zh) |
CN (2) | CN107430923B (zh) |
DE (1) | DE112016001049B4 (zh) |
TW (1) | TWI604479B (zh) |
WO (1) | WO20170611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798814S1 (en) | 2014-12-02 | 2017-10-03 | Tdk Corporation | Coil component |
JP6819314B2 (ja) * | 2017-01-23 | 2021-01-27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794844B2 (ja) * | 2017-01-23 | 2020-12-02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7040020B2 (ja) * | 2018-01-05 | 2022-03-23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6828718B2 (ja) | 2018-06-21 | 2021-02-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CN109256920B (zh) * | 2018-09-05 | 2019-07-05 | 深圳市歌尔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马达线圈组件的绕线方法及马达 |
CN109411212B (zh) * | 2018-11-13 | 2019-12-20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共模线圈部件及其制作方法 |
JP7218588B2 (ja) * | 2019-01-28 | 2023-02-07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1646784S (zh) * | 2019-02-21 | 2019-12-02 | ||
JP1646785S (zh) * | 2019-02-21 | 2019-12-02 | ||
CN109754988B (zh) * | 2019-02-27 | 2020-06-23 |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D1033357S1 (en) * | 2020-09-09 | 2024-07-02 | Tdk Corporation | Coil component |
JP2022068688A (ja) * | 2020-10-22 | 2022-05-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JP7367716B2 (ja) * | 2021-03-03 | 2023-10-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JP1730607S (ja) * | 2022-02-09 | 2022-11-25 | コイル部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32808A (en) * | 1989-07-21 | 1991-07-16 | Prabhakara Reddy | R.F. choke for CATV system |
US5179334A (en) * | 1991-10-18 | 1993-01-12 | Regal Technologies Ltd. | Power passing inductor capable of operation at frequencies higher than 900 MHz |
US5483208A (en) * | 1994-08-26 | 1996-01-09 | Scientific-Atlanta, Inc. | Radio frequency choke and tap |
US6339364B1 (en) * | 1998-11-18 | 2002-01-15 | National Electronic Devices Ltd. | RF choke with windings separated by a distance equal to the smaller core diameter |
US6703910B1 (en) * | 2000-06-29 | 2004-03-09 | Arris International, Inc. | Radio frequency choke with RF performance and implementation network |
JP3755488B2 (ja) * | 2001-08-09 | 2006-03-1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型チップコイルおよび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
JP2003168611A (ja) * | 2001-09-18 | 2003-06-13 | Murata Mfg Co Ltd | 高周波用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WO2009028406A1 (ja) * | 2007-08-31 | 2009-03-05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巻線型コイル及び巻線型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4789076B2 (ja) | 2007-12-14 | 2011-10-0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5585934B2 (ja) * | 2010-06-01 | 2014-09-10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5821821B2 (ja) * | 2012-10-05 | 2015-11-24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5825249B2 (ja) * | 2012-12-19 | 2015-12-02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KR101468821B1 (ko) * | 2012-12-19 | 2014-12-03 |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 커먼 모드 필터 |
JP5765400B2 (ja) * | 2013-03-15 | 2015-08-19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6226066B2 (ja) * | 2014-05-19 | 2017-11-0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715961B2 (en) * | 2014-12-02 | 2017-07-25 | Tdk Corporation | Pulse transformer |
JP6680037B2 (ja) * | 2016-03-30 | 2020-04-15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
2016
- 2016-06-20 JP JP2017505575A patent/JP63273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6-20 WO PCT/JP2016/068234 patent/WO20170611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0 CN CN201680018099.5A patent/CN10743092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0 CN CN201811516332.XA patent/CN109935439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0 DE DE112016001049.4T patent/DE112016001049B4/de active Active
- 2016-07-05 TW TW105121221A patent/TWI604479B/zh active
-
2017
- 2017-12-07 US US15/834,693 patent/US110879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20 US US16/228,643 patent/US1123289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35439A (zh) | 2019-06-25 |
JPWO2017061143A1 (ja) | 2017-10-05 |
TWI604479B (zh) | 2017-11-01 |
DE112016001049T5 (de) | 2018-01-04 |
US20180096782A1 (en) | 2018-04-05 |
DE112016001049B4 (de) | 2024-03-14 |
WO2017061143A1 (ja) | 2017-04-13 |
CN107430923A (zh) | 2017-12-01 |
JP6327397B2 (ja) | 2018-05-23 |
US11087918B2 (en) | 2021-08-10 |
US20190131061A1 (en) | 2019-05-02 |
CN109935439B (zh) | 2021-02-09 |
US11232898B2 (en) | 2022-01-25 |
CN107430923B (zh) | 2019-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04479B (zh) | 線圈零件 | |
JP6515353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6303123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KR102385508B1 (ko) | 커먼 모드 노이즈 필터 | |
JP6172119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
JP6235099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06057115A1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2015043439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高周波電子機器 | |
JP5849241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WO2020110692A1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US9183978B2 (en) | Filter for removing noise | |
JP2022174304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
JP6273498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6007399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6451018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ー | |
JP4830531B2 (ja) | 積層コイル部品 | |
US10574205B2 (en) | Balanced to unbalanced converter | |
JP5439797B2 (ja) | 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2022055129A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6524408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2014212189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5909626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JP2020136578A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CN101017726A (zh) | 对称型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