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754988B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54988B
CN109754988B CN201910147607.5A CN201910147607A CN109754988B CN 109754988 B CN109754988 B CN 109754988B CN 201910147607 A CN201910147607 A CN 201910147607A CN 109754988 B CN109754988 B CN 1097549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wire
turn
layer
tu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76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54988A (zh
Inventor
黄敬新
尉朗
林艺冰
冯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alu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nlor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nlord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nlor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476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549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54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498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8177 priority patent/WO2020173005A1/zh
Priority to JP2021510516A priority patent/JP7016447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54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4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01F41/069Winding two or more wires, e.g. bifilar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线圈部件包括卷芯部、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所述卷芯部包括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绕线中心部,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第二线材嵌入到第一线材的相邻匝间的凹部或间隙,使得所述线圈部件存在至少一个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所述制造方法可得到所述线圈部件。两组线材同一匝内斜电容能得到有效抵消,可进一步降低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模线圈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卷芯部上卷绕两根线材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绕线构造。
背景技术
该绕线型线圈部件主要用于高速串行的数据传输信号线上,通过相互磁耦合的一对线圈将差动信号传输的两组信号线中有选择地除去共模噪声电流。当差分信号流经线圈部件时,两组线材产生反向磁场,磁场相互抵消并呈现低阻尼;当共模电流流经线圈时,电流同向产生磁场,线圈感抗增大,从而达到滤波效果。传统绕线型线圈部件有使用环形芯的构造和使用鼓形芯的构造,鼓形芯构造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相对环形芯具有较低的实效导磁率,故具有较低的噪声除去性能,但是环形芯由于自动绕线困难而不得不依赖手工绕线,鼓形芯线圈能够自动绕线工艺,较小特性偏差,更适合量产。
传统鼓形芯线圈部件由于两组线材不对称,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差模信号容易被转换成共模信号,共模信号部分被转换成差模信号,造成线圈部件辐射噪声或抗干扰性降低。
模式转换特性(Scd21)表示线圈部件差分信号成分中被转换成共模噪声而被输出的比例,其主要是由两组线材间杂散电容(即分布电容)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的。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887040A的专利文献将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不同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的平衡破坏作为主要原因,从而使斜电容在两组线材整体中平衡,减少杂散电容对整个电路影响,从而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但产品应用端对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线圈部件已无法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项不足,提出一种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线圈部件,具备:
卷芯部,包括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绕线中心部;
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二凸缘部被卷绕为螺旋状;其中,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以相同的匝数螺旋状卷绕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第一外电极与第三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第二外电极与第四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所述第二线材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相邻匝间的凹部或间隙;
存在至少一个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一个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或一个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的匝数之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垂直于所述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从而形成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为多段式并排卷绕。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以双线的形式卷绕于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与所述第二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以上;不同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间的匝数总和相等或相差p匝,其中p是自然数。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线圈部件包括卷芯部、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所述卷芯部包括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绕线中心部,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将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二凸缘部被卷绕为螺旋状;其中,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以相同的匝数螺旋状卷绕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使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使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将所述第二线材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相邻匝间的凹部或间隙,使得所述线圈部件存在至少一个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使在一个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或一个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的匝数之和相等;
使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垂直于所述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形成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呈多段式并排卷绕。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以双线的形式卷绕于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第一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与所述第二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以上;使不同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间的匝数总和相等或相差p匝,其中p是自然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在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得到的卷绕区域中,两组线材围绕绕线中心部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此时,第二线材与第一线材错开+0.5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此时,第二线材与第一线材错开-0.5匝。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产生能够数值化为“+1”的斜电容,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产生能够数值化为“-1”的斜电容;两组线材在同一匝线圈内产生前半匝为“+1”的斜电容,后半匝为“-1”的斜电容,两组线材同匝内斜电容能够得到有效抵消,最大限度降低线圈部件内斜电容的不平衡,实现模式转换降低以及线圈部件更高的稳定性;
在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得到的卷绕区域中,两组线材围绕绕线中心部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此时,第二线材与第一线材错开+1.0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此时,第二线材与第一线材错开-1.0匝;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产生能够数值化为“+2”的斜电容,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产生能够数值化为“-2”的斜电容;如此,两组线材在同一匝线圈内产生前半匝为“+2”的斜电容,后半匝为“-2”的斜电容,两组线材同匝内斜电容能够得到有效抵消,最大限度降低线圈部件内斜电容的不平衡,实现模式转换降低以及线圈部件更高的稳定性;
根据上述可知,采用单层绕组层绕线方式和/或双层绕组层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同一匝内斜电容能得到有效抵消,可进一步降低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使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中的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的卷绕状态示意图;
图3是对于图2所示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产生的斜电容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是对于图3所示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对于图3所示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的卷绕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对于图10所示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产生的斜电容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2是对于图11所示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
图13是对于图11所示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间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对比方案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对比方案和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频谱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对比方案的线圈部件的第一线材以及第二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24是第2对比方案和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频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20,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鼓形芯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通过使分别在两组线圈上所产生的同一匝内受到不同匝间电容间的平衡来实现有效降低模式转换特性,同时实现更高的稳定性。
参照图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圈部件包括鼓形芯卷芯部1、第一外电极21、第二外电极22、第三外电极23、第四外电极24和磁性盖板4,卷芯部1包括在一端具有第一凸缘部12、另一端具有第二凸缘部13的绕线中心部11,第一外电极21与第三外电极23分别设置在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3上,第二外电极21与第四外电极24分别设置在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3上,磁性盖板4由环氧胶水粘接于鼓形芯卷芯部1上。
图1所示线圈部件中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的双层绕组层卷绕状态在图2中被以示意性地表示。为明确两组线材31与32的区别,在图2以及后续的附图中,表示第一线材31的剖面图实施了阴影。其中被卷绕的鼓形芯卷芯部1周围的两组线材31与32各部分中位于鼓形芯卷芯部1近前侧的部分用实线示意性地表示,遮挡部分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
在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参照图1与图2,图2中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围绕鼓形芯卷芯部1进行上下排列卷绕,第二线材32以其大部分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相邻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在第一层卷绕层的外侧形成第二层卷绕层,从而形成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第一线材31的始端与第二外电极22连接,在绕线中心部11的表面以相邻匝紧密排列状态从第一凸缘部12的一侧卷绕至第二凸缘部13的一侧,此时第一线材31的终端与第三外电极23连接,从而形成围绕绕线中心部11的表面紧密排列的第一层卷绕层。
图2所示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31与32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以第二线材32的第2匝为例,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前半匝嵌入至第一线材31的第2匝与第3匝之间的凹部,以此类推,形成前半匝卷绕区域;在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同一匝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后半匝嵌入至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以此类推,形成后半匝卷绕区域。此时,第二线材32的始端与第三外电极23连接,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的凹部,直至卷绕至第28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直至卷绕至第28匝,第二线材32的终端与第四外电极24连接。
绕线线圈部件的差分信号成分被换成共模噪声而被输出的比例即为模式转换特性Scd21,其可以根据图3至图5中绕线线圈部件产生的杂散电容(即分布电容)进行说明。图3中为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状态下部分卷绕产生斜电容的剖视图,包含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以第一线材31构成第一层卷绕层,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两组线材31与3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图3中所示两组线材31与32在各卷绕区域内各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将在图4与图5中进行说明,其中两组线材31与32各自的一匝用一个电感器符号表示。线圈部件中的杂散电容包括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二线材32的第1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在第一线材31的第2匝与第二线材32的第1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在第一线材31的第2匝与第二线材32的第2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等。模式转换特性Scd21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组线材31与32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其中两组线材31与32之间不同匝间的杂散电容Cd影响最大,即斜电容Cd,故在图4与图5中主要显示两组线材31与32之间不同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Cd。
图4中所示为前半匝卷绕区域,也即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所示的斜电容Cd1具有“右斜下”的连接方向,这些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图5中所示为后半匝卷绕区域,也即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所示的斜电容Cd2具有“右斜上”的连接方向,这些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可见,斜电容Cd1和斜电容Cd2的方向是相反的。图4和图5中所示产生斜电容的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的匝数之间在绕线中心部11轴线方向距离为0.5D(D为线圈线材直径)的情况下,将斜电容的绝对值化为“1”。参照图4,可以看出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Cd1为“+1”。参照图5,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Cd2为“-1”。如此,在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内,前半匝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在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为“+1”,在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Cd2为“-1”,使得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上述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内部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的斜电容均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可进一步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除以上所述,以下几种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参照图6,对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1的轴线方向的前半匝卷绕区域中,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在后半匝卷绕区域中,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以第二线材32的第2匝为例,第二线材32的第2匝的前半匝在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为“-1”,第二线材32的第2匝的后半匝在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为“+1”,如此,第二线材32的第2匝整匝内对应的斜电容得到相互抵消。以此类推,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上述的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的斜电容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可进一步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参照图7,对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A中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16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5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B中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按照该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的斜电容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可进一步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B中,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按照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可进一步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9,对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B中,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按照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可进一步降低模式转换特性以及噪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发明第3至5实施例的线圈部件,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其它具有多段式卷绕区域组合的线圈部件,比如卷绕区域的数量可为三段或者大于三段,将这些卷绕区域进行组合而得到的线圈部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10至图13,对本发明第6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图10所示线圈部件中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的单层绕组层卷绕状态在图11中被以示意性地表示。为明确两组线材31与32的区别,在图10以及后续的附图中,表示第一线材31的剖面图实施了阴影。其中被卷绕的鼓形芯卷芯部1周围的两组线材31与32各部分中位于鼓形芯卷芯部1近前侧的部分用实线示意性地表示,遮挡部分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
在本发明第6实施例中,图11中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鼓形芯卷芯部1进行排列卷绕,第二线材32嵌入第一线材31的相邻匝间形成的间隙,从而形成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第一线材31的始端与第二外电极22连接,在绕线中心部11表面从第一凸缘部12的一侧卷绕至第二凸缘部13的一侧,第一线材31的终端与第三外电极23连接,从而在绕线中心部11表面形成第一线材31的间隙排列。图11所示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31与32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以第二线材32的第2匝为例,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前半匝嵌入至第一线材31的第2匝与第3匝之间的间隙,在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同一匝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后半匝嵌入至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第二线材32的始端与第三外电极23连接,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的间隙,直至卷绕至第28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直至卷绕至第28匝,第二线材32的终端与第四外电极24连接。
根据图11和图13,讨论单层绕组层的线圈部件的杂散电容(即分布电容)对模式转换特性Scd21的影响。图11中为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状态下一部分线圈产生斜电容的剖视图,包括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以两组线材31与32构成单层绕组层,具体的,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具体的,两组线材31与3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图12中所示的为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所示的斜电容Cd4具有“右斜下”的连接方向,这些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图13中所示的为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所示的斜电容Cd3具有“右斜上”的连接方向,这些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图12和图13中所示产生斜电容的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的匝数之间在绕线中心部11轴线方向距离为1.0D(D为线圈线材直径)的情况下,将斜电容的绝对值化为“2”。参照图12,可以看出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前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Cd4为“+2”。参照图13,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后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Cd3为“-2”。如此,在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上述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内部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也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同样具有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照图14,对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单层绕组层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的前半匝卷绕区域中,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在后半匝卷绕区域中,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以第二线材32的第2匝为例,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对应的斜电容为“-2”,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在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斜电容为“+2”,如此,第二线材32的第2匝整匝内对应的斜电容得到相互抵消。以此类推,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上述绕线方式得到的单层绕组层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具有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参照图15,对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单层绕组层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在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23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23匝与第24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3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22匝与第23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卷绕区域A与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均能相互抵消。根据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可进一步衍生出具有多段式卷绕区域的线圈部件,比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或者大于三段,这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6,对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卷绕区域A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卷绕区域B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A中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16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5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B中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对于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在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第一线材31与第二线材32间匝数之和相等,各为m1匝进行双层卷绕;在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第一线材与第二线材间匝数之和相等,各为m2匝进行单层卷绕,其中,m1、m2是自然数,m1与m2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双层绕组层卷绕方式的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采用单层绕组层卷绕方式的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7,对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卷绕区域A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卷绕区域B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同时,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A中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15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6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B中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8,对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卷绕区域A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卷绕区域B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A中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16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5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B中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9,对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卷绕区域A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卷绕区域B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和后半匝卷绕区域。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在卷绕区域A中错开-0.5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2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凹部。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A中卷绕至第14匝。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的前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的第15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间隙。在卷绕区域B中错开-1.0匝的后半匝卷绕区域内,第二线材32的第16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15匝与第16匝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嵌入到第一线材31的第n-1匝与第n匝之间的间隙。按照上述卷绕方式,两组线材31与32在卷绕区域B中卷绕至第28匝。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中,第二线材32的第n匝内前半匝对应的斜电容与后半匝对应的斜电容可相互抵消。根据这种绕线方式得到的线圈部件,其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绕区域A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在卷绕区域B中两组线材31与32的总匝数相同,而第一线材31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第二线材32在卷绕区域A与卷绕区域B内分配匝数不相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20,对本发明第13实施例的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与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同时存在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两组线材31与32围绕绕线中心部11进行卷绕,在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分为卷绕区域A、卷绕区域B和卷绕区域C三个卷绕区域。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C采用双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卷绕区域B采用单层绕组层的卷绕方式。在垂直于卷芯部1轴线方向上同样分为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在本发明第13实施例中,两组线材31与32间各匝内斜电容同样可得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抵消,实现更稳定的模式转换特性和噪声降低性能。
根据本发明第9至13实施例的线圈部件,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其它具有多段式卷绕区域的线圈部件,比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或者大于三段,这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实验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以图21所示的线圈部件作为对比方案,与图2所示第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比较。对比方案和第1实施例的区别包括:如前所述,第1实施例包含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对比方案则不分前半匝和后半匝,整个卷绕区域的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之间错开+0.5匝。在实验中,给对比方案和第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输入同样频率的信号,从0.1MHz至1000MHz,通过测量仪器测量信号的损耗。在图22中,虚线代表对比方案的实验结果,实线代表第1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MHz至1000MHz的范围内,第1实施例的信号损耗明显低于对比方案的,也就是第1实施例的模式转换特性Scd21更低,其中,第1实施例的信号损耗在-70dB至-35dB之间。尤其是在10MHz至200MHz的范围内,可以更明显看到第1实施例的信号损耗低于对比方案的。其原因是第1实施例的两组线材同匝内斜电容能够得到有效抵消,最大限度降低线圈部件内斜电容的不平衡。
以图23所示的线圈部件作为第2对比方案,与图2所示第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进行比较。第2对比方案和第1实施例的区别包括:如前所述,第1实施例包含前半匝卷绕区域与后半匝卷绕区域,前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后半匝卷绕区域为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第2对比方案包含四个卷绕区域(卷绕区域A、B、C、D),卷绕区域A为错开-0.5匝区域,卷绕区域B为错开+1.5匝区域,卷绕区域C为错开-1.5匝区域,卷绕区域D为错开+0.5匝区域,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B之间存在用于转移线材的切换区域E,卷绕区域B和卷绕区域C之间存在用于转移线材的切换区域F,卷绕区域C和卷绕区域D之间存在用于转移线材的切换区域G,卷绕区域A和卷绕区域D的斜电容相互抵消,卷绕区域B和卷绕区域C的斜电容相互抵消。在实验中,给第2对比方案和第1实施例的线圈部件输入同样频率的信号,从0.1MHz至1000MHz,通过测量仪器测量信号的损耗。在图24中,虚线代表第2对比方案的实验结果,实线代表第1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MHz至600MHz的范围内,第1实施例的信号损耗明显低于第2对比方案的,也就是第1实施例的模式转换特性Scd21更低,其中,第1实施例的信号损耗在-70dB至-40dB之间。其原因是第1实施例的两组线材同匝内斜电容能够得到有效抵消,最大限度降低线圈部件内斜电容的不平衡。
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与对比方案和第2对比方案进行对比的结论跟上述的是一致的,在此省略说明。
然而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上述的情况,上述的构成是在图示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构成中,在匝数方向相反的构成可以说本质上是相同的构成,因此忽略相关图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芯部,包括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绕线中心部;
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二凸缘部被卷绕为螺旋状;其中,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以相同的匝数螺旋状卷绕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第一外电极与第三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第二外电极与第四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所述第二线材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相邻匝间的凹部或间隙;
存在至少一个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一个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或一个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的匝数之和相等;
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垂直于所述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从而形成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为多段式并排卷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以双线的形式卷绕于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与所述第二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以上;不同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间的匝数总和相等或相差p匝,其中p是自然数。
6.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部件包括卷芯部、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所述卷芯部包括在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绕线中心部,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将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二凸缘部被卷绕为螺旋状;其中,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以相同的匝数螺旋状卷绕在所述绕线中心部上;使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使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线材的一端与另一端;
将所述第二线材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相邻匝间的凹部或间隙,使得所述线圈部件存在至少一个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使在一个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或一个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中,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的匝数之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使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和/或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在垂直于所述卷芯部轴线方向上,两组线材每匝间存在前半匝与后半匝之分,形成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双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0.5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匝与n+1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在所述单层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另一个半匝卷绕区域内:将所述第二线材的第n匝嵌入到所述第一线材的第n-1匝与n匝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之间形成错开-1.0匝半匝卷绕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呈多段式并排卷绕。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以双线的形式卷绕于所述绕线中心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与所述第二线材在各个绕组层卷绕区域的匝数总和相等或者相差1至3匝。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的数量为三段以上;使不同所述绕组层卷绕区域间的匝数总和相等或相差p匝,其中p是自然数。
CN201910147607.5A 2019-02-27 2019-02-27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754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7607.5A CN109754988B (zh) 2019-02-27 2019-02-27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CT/CN2019/088177 WO2020173005A1 (zh) 2019-02-27 2019-05-23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1510516A JP7016447B2 (ja) 2019-02-27 2019-05-23 コイル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7607.5A CN109754988B (zh) 2019-02-27 2019-02-27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4988A CN109754988A (zh) 2019-05-14
CN109754988B true CN109754988B (zh) 2020-06-23

Family

ID=66407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7607.5A Active CN109754988B (zh) 2019-02-27 2019-02-27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16447B2 (zh)
CN (1) CN109754988B (zh)
WO (1) WO20201730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4988B (zh) * 2019-02-27 2020-06-23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409110B2 (ja) * 2020-01-27 2024-01-0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528129A (en) * 2003-09-09 2007-05-31 Gallagher Group Ltd Inductive signal transfer transformer for electric fence signalling
JP5353947B2 (ja) * 2011-05-26 2013-11-2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表面実装型パルストランス
JP5821821B2 (ja) * 2012-10-05 2015-11-24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5825249B2 (ja) 2012-12-19 2015-12-02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6226066B2 (ja) 2014-05-19 2017-1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78630B2 (ja) * 2014-06-19 2019-09-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58194B2 (ja) * 2015-08-28 2018-07-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327397B2 (ja) * 2015-10-05 2018-05-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CN206040348U (zh) * 2016-08-31 2017-03-22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型线圈部件
CN107039163B (zh) * 2017-03-07 2019-01-0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型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11212B (zh) * 2018-11-13 2019-12-20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共模线圈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54988B (zh) * 2019-02-27 2020-06-23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4988A (zh) 2019-05-14
JP2021520653A (ja) 2021-08-19
WO2020173005A1 (zh) 2020-09-03
JP7016447B2 (ja) 2022-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224107B2 (en) Coil component
WO2020098241A1 (zh) 共模线圈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54988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35439B (zh) 线圈部件
CN111755227A (zh) 电感装置
KR102044603B1 (ko) 전자 부품
CN106067778A (zh) 磁气部件及电气电路
CN1138341C (zh) 杂波抑制装置
WO2020151139A1 (zh) 绕线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11879159U (zh) 提高自谐振频率的电感
TWI697919B (zh) 非對稱式螺旋狀電感
JP4681207B2 (ja) 電源フィルタ
JP2009224687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CN111462979B (zh) 提高自谐振频率的电感绕线方法及电感
US20230402225A1 (en) Transformer of enhance 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
JP2001023834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及びノイズ対策を行なった電子機器
JP2004214377A (ja) スパイラルインダクタ
TWM630823U (zh) 可改善共模轉差模抑制比的電感
WO2023233446A1 (ja) フィルタ回路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H0227534Y2 (zh)
CN101017726B (zh) 对称型电感
TWM618163U (zh) 電感結構
TWM612927U (zh) 混成式電感裝置
EP3928334A1 (en) A common mode choke
CN201319294Y (zh) 一种滤波电感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1

Address after: 518110 workshop 102, shunluo electronic factory, No.16, Dafu Industrial Zone, Dafu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ualuo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Guanlan Industrial Park, Shunluo, Dafuyuan Industrial Zone, Guanlan Street, Longhua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unlord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 Fengtai Road, Tangxia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523716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aluo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2, shunluo electronics factory, No.16, Dafu Industrial Zone, Dafu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luo Electronic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