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704584A -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 Google Patents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4584A
TW201704584A TW105116697A TW105116697A TW201704584A TW 201704584 A TW201704584 A TW 201704584A TW 105116697 A TW105116697 A TW 105116697A TW 105116697 A TW105116697 A TW 105116697A TW 201704584 A TW201704584 A TW 2017045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ook
guiding path
line
pa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6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6882B (zh
Inventor
Daishi Kuramashi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704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4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8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7/00Use of special elements
    • D05D2207/02Pneumatic or hydraulic devices
    • D05D2207/04Suction or blow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良好地進行對線鉤之穿線。解決手段為具備:將線鉤線引導至線鉤之前端的線送出孔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具有插入線鉤線之線導入口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將正壓之空氣於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途中送入的正壓空氣供給部、連接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部,且在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交界部或比該交界部更靠線送出孔側,設置使一部分正壓空氣逸出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外部的逸出口。

Description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發明背景
以往之鏈縫縫紉機上搭載有藉由空氣將線鉤線引導至線鉤之線送出口的穿線裝置。
此穿線裝置具備有:將線鉤線引導至線鉤之前端的線送出孔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使其產生正壓之空氣的泵浦、具有插入線鉤線之線導入口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及藉由進退移動而連接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此穿線裝置是使來自泵浦之正壓空氣通過從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途中匯合之路徑而送入該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內,藉此,於比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匯合部分更上游側形成低壓狀態而獲得來自線導入口之吸引力。
而且,在引導線鉤線之時,是藉由連接管謀求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並藉由將來自泵浦之正壓空氣送入裝置側線引導路徑而將插入線導入口之 線鉤線送入至線鉤之線送出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335521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然而,由於上述以往之穿線裝置是將線鉤側線引導路徑連接到小徑之線鉤的線送出孔,因此在該線鉤側線引導路徑側會使流動阻力變大。
因此,當藉由連接管連接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時,無法完全進入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空氣就會朝線導入口側逆流,而有將線鉤線推出,且無法引導至線鉤之線送出孔的情況。
本發明是以將線鉤線良好地引導至線鉤作為其目的。
本發明為達成上述目的,具有以下之(1)~(4)中任一項之特徵。
(1)
一種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線鉤側線引導路徑,將線鉤線引導至線鉤之前端的線送出孔;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具有插入線鉤線之線導入口; 正壓空氣供給部,將正壓之空氣於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途中送入;及連接部,連接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在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交界部或比該交界部更靠近前述線送出孔側,設置有使一部分的前述正壓之空氣逸出至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外部的逸出口。
(2)
在上述(1)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中,其特徵在於,前述逸出口為狹縫、貫通孔、複數個小孔、網狀孔之其中任一種。
(3)
在上述(1)或(2)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中,其特徵在於,前述逸出口是形成於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或者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
(4)
在上述(3)記載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中,其特徵在於,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或者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線鉤側 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是插入對方之引導路徑的連接端部來進行連接之構造,前述逸出口是朝插入之方向凹陷之形狀的狹縫。
本發明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由於在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交界部或比該交界部更靠前述線送出孔側設置有讓一部分正壓之空氣逸出至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外部的逸出口,因此即使在對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供給變得過量之正壓空氣的情況下,也可以由逸出口排出至外部,而變得可抑制來自線導入口之空氣的吹出的發生,並可進行良好的穿線。
1‧‧‧下線鉤
2‧‧‧上線鉤
10‧‧‧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
11、21、32、42‧‧‧引導管
12、22‧‧‧連接管(連接端部)
20‧‧‧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
30‧‧‧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31、41‧‧‧導入構件
33、43‧‧‧連接管
34、44‧‧‧O型環
40‧‧‧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50‧‧‧正壓空氣供給部
51‧‧‧支撐塊
52‧‧‧泵浦
53‧‧‧馬達
54‧‧‧蓋體
60‧‧‧連接部
61‧‧‧支撐托架
62‧‧‧可動板
63‧‧‧拉伸彈簧
64‧‧‧操作桿
65‧‧‧制動銷
71‧‧‧本體板
72‧‧‧固定托架
100‧‧‧線鉤穿線裝置
122、222‧‧‧逸出口
311、411‧‧‧導入口
312、412‧‧‧凸緣部
313、413‧‧‧通氣溝
314、414、121、221‧‧‧圓錐面
321、421‧‧‧圓錐形狀部
511‧‧‧貫通孔
512‧‧‧大徑部
513‧‧‧等徑部
514‧‧‧錐部
515‧‧‧小徑部
516‧‧‧導通路
541‧‧‧開口部
542‧‧‧開始按鈕
621‧‧‧支撐壁
622‧‧‧凸部
623‧‧‧按壓彈簧
624‧‧‧緊固環
641‧‧‧凸輪構件
642‧‧‧突起
S‧‧‧間隙
圖1是本實施形態之線鉤穿線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位於非連接位置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位於連接位置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4是形成有逸出口之線鉤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的立體圖。
圖5是形成有逸出口之線鉤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管的側面圖。
圖6是顯示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已連接之狀態的側面圖。
圖7是將支撐塊中的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 配置位置以沿著X-Z平面之剖面來顯示的剖面圖。
圖8是支撐塊與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的局部之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導入構件的下端部的立體圖。
圖10是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導入構件的下端部的剖面圖。
圖11是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的連接部的剖面圖。
圖12是將沒有形成逸出口的情形假設地圖示之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與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連接管的連接部的剖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實施形態之整體構成]
根據圖1至圖12說明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鏈縫縫紉機的拷克機上所搭載之線鉤穿線裝置100。圖1是線鉤穿線裝置100的立體圖。再者,在圖1中Z軸方向是表示鉛直上下方向,X軸方向是表示水平且進行送布的方向,Y軸方向是表示水平且與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又,有時會將為Y軸方向且縫紉機的直立體部側稱作後方,面部側稱作前方。
拷克機具備有設置於針板的下側,且與具備有縫針的針架之上下活動同步而進行往復動作的下線鉤1與上線鉤2。
下線鉤1在朝向後方之尖銳的前端部上具有將下線鉤線送出之線送出孔,並藉由使前端部朝前後往復移動而從縫針捕捉上線的線圈。
上線鉤2在朝向前斜上方之尖銳的前端部上具有將上線鉤線送出之線送出孔,並藉由使前端部朝前斜上與後斜下往復移動而從下線鉤1捕捉下線鉤線的線圈。又,此上線鉤2在朝前斜上方移動時其前端部會由被縫製物之布料的邊緣到達其上側,此時,縫針會進入形成於上線鉤2之上線鉤線的線圈而被抓住。
亦即,拷克機會藉由縫針與下線鉤1及上線鉤2之協同合作而進行拷克。
[線鉤穿線裝置]
線鉤穿線裝置100具備有:將線鉤線引導至下線鉤1之前端的線送出孔的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將線鉤線引導至上線鉤2之前端的線送出孔的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具有插入下線鉤線之線導入口311之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具有插入上線鉤線之線導入口411之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將正壓之空氣於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途中送入的正壓空氣供給部50、及連接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並連接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的連接部60。
[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
圖2是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與第一及第 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非連接狀態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連接狀態的放大立體圖。
如圖1~圖3所示,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是做成埋入形成於下線鉤1之X軸方向中的單面側之溝中而裝配,且具備有局部彎曲之管狀的引導管11、和連通引導管11之筆直的圓筒狀之連接管12。
引導管11之一端部是連到下線鉤1之前端部的線送出口,另一端部是連到連接管12之前端部。而且,引導管11與連接管12不論何者皆形成有涵蓋全長而貫通其中心之穿線孔,且彼此的穿線孔是相連通的。
連接管12是固定支撐於下線鉤1之基端部附近,且其後端部可連接到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
再者,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雖然在縫製中會與下線鉤1一起進行往復動作,但在用於使下線鉤線通過而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連接之時,下線鉤1會位於預定之停止位置,連接管12則是維持沿著Y軸方向的狀態。
圖4是連接管12之立體圖,圖5為側面圖,圖6為在連接管12插入有後述之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連接管33之狀態的側面圖。
如圖4及圖5所示,連接管12是使前端部之外徑比後端部之外徑小,且將該小徑之前端部的外周支撐於下線鉤1。
此外,連接管12之後端部是大口徑地形成開口,並隨著朝向前方漸漸地縮小口徑。亦即,在連接管12之後端部會形成有研缽狀之圓錐面121,且可以將由後方插入之第一 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引導至連接管12之中心。
此外,在連接管12之後端部沿著該連接管12之直徑方向形成有狹縫狀之逸出口122。如圖5所示,此逸出口122是形成為從連接管12之後端面朝向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連接管33插入的方向成為凹狀。而且,如圖6所示,逸出口122是將其深度設定成使逸出口122之底面成為比已插入連接管12之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連接管33的前端部更稍微前方,且在連接管12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之間形成有將加壓進給下線鉤線之一部分的正壓空氣排出至外部的間隙S。
關於所述逸出口122之作用效果將在後面說明。
[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
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其構成與構造與上述之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近似,針對與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構造為相同之部分有時會省略說明。
如圖1~圖3所示,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是做成埋入形成於上線鉤2之X軸方向中的單面側之溝中而裝配,且具備有局部彎曲之管狀的引導管21、和連通引導管21之筆直的圓筒狀之連接管22。
引導管21之一端部是連到上線鉤2之前端部的線送出口,另一端部則是連到連接管22之前端部。而且,引導管21與連接管22不論何者皆形成有涵蓋全長而貫通其中心之穿線孔,且彼此的穿線孔是相連通的。
連接管22是固定支撐於上線鉤2之基端部附近, 且其後端部可連接到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
又,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雖然在縫製中會與上線鉤2一起進行往復動作,但在使上線鉤線通過時,上線鉤2成為在預定之停止位置,且連接管22會維持沿著Y軸方向的狀態。
連接管22也是使前端部之外徑比後端部之外徑小,且在該小徑之前端部上支撐於上線鉤2。又,在連接管22之後端部具備有研缽狀之圓錐面221,且形成有狹縫狀之逸出口222之點上,也與連接管12是相同的。
而且,雖未圖示,此逸出口222也是將其深度設定成使逸出口222之底面成為比已插入連接管22之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連接管43的前端部更稍微前方,並且也形成有將加壓進給上線鉤線之一部分的正壓空氣排出至外部的間隙S(參照圖6)。
[正壓空氣供給部]
如圖1所示,正壓空氣供給部50具備有:固定裝配於拷克機之框架的頭部之上部的支撐塊51、內藏於支撐塊51之泵浦52與成為其驅動源的馬達53、及安裝於支撐塊51之上部的蓋體54。
上述馬達53是將其輸出軸連接到泵浦52之驅動部。
泵浦52具備吸氣口與排氣口,且排氣口會與形成於支撐塊51的導通路516連接。而且,藉由泵浦52之作動而將產生之正壓空氣供給至導通路516。
再者,泵浦52只要是可內藏於拷克機之小型的泵浦,不論何種形式均可。
圖7是將支撐塊51中的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配置位置以沿著X-Z平面之剖面來顯示的剖面圖;圖8是支撐塊51與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局部構成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7及圖8所示,支撐塊51形成有朝上下貫通用以分別保持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線導入口311、411側的一部分之構成的二個貫通孔511、511。
各貫通孔511是由上依序使內徑最大之大徑部512、內徑比大徑部512稍微小一些的等徑部513、朝向下方漸漸縮減直徑之圓錐狀的錐部514、及內徑最小的小徑部515以同心的方式相連。
又,在支撐塊51中形成有將由泵浦52所產生之正壓空氣導向各貫通孔511的大徑部512之下部的導通路516。藉由此導通路516,可以將來自泵浦52之正壓空氣供給至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內。
蓋體54為長方形之平板,且安裝於支撐塊51之上表面。於此蓋體54上形成有在對應於支撐塊51之二個貫通孔511、511的位置上朝上下貫通之開口部541、541。此開口部541、541比貫通孔511、511之大徑部512、512稍微小徑,且形成為使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線導入口311、411露出於上方。
又,蓋體54之後端部附近設置有穿線開始按鈕542。當 按下此穿線開始按鈕542後,會使馬達53開始驅動,使泵浦52作動,而使藉由空氣進行之來自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的下線鉤線及上線鉤線的穿線成為可行的狀態。
[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
如圖1、圖7及圖8所示,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具備有:形成有下線鉤線之線導入口311的導入構件31、將上端部連結到導入構件31之管狀之引導管32、及相對於引導管32之下端部可朝前後移動地被連結之管狀的連接管33。
又,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具備有:形成有上線鉤線之線導入口411的導入構件41、將上端部連結到導入構件41之管狀之引導管42、及相對於引導管42之下端部可朝前後移動地被連結之管狀的連接管43。
由於上述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導入構件31及引導管32之上端部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導入構件41及引導管42之上端部為相同構造,因此在圖7中是形成共通化來圖示。
亦即,引導管32、42,不論哪一個,皆將一端部以朝向上方的狀態沿著Z軸方向配置,並使中間部彎曲,使另一端部以朝向前方的狀態且沿著Y軸方向的狀態配置。
而且,引導管32、42之一端部的外徑與貫通孔511之小徑部515的內徑大致一致,在引導管32、42之一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擴大直徑之圓錐形狀部321、421。
圓錐形狀部321、421之傾斜角度是與貫通孔511之錐部 514的傾斜角度一致,且相對於貫通孔511由上方插入之引導管32、42是使圓錐形狀部321、421之外周面與貫通孔511之錐部514無間隙地密接。
而且,導入構件31、41是以其下端部插入引導管32、42之圓錐形狀部321、421之內側的狀態配置於貫通孔511之內部。
又,導入構件31、41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半徑方向外側延伸之圓形的凸緣部312、412。此凸緣部312、412在將導入構件31、41配置於貫通孔511之內部時,會位於貫通孔511之大徑部512的下端部附近。
而且,在導入構件31、41之凸緣部312、412的上側,配置有作為密封材的O型環34、44。
O型環34、44緊貼於貫通孔511之大徑部512的內周面與導入構件31、41的外周面,且以氣密狀態將大徑部512之內部空間二分為上下。
因此,由連通大徑部512之下部的導通路516所供給之正壓空氣僅會被供給至O型環34、44之下側,以防止往上側之洩漏。
又,O型環34、44之外徑比前述之蓋體54的開口部541之內徑大,在將蓋體54固定於支撐塊51之上表面時,可以隔著O型環34、44及凸緣部312、412由上保持導入構件31、41。
又,如圖9及圖10所示,導入構件31、41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而縮減直徑的圓錐面314、414。
此圓錐面314、414是使傾斜角度與前述之引導管32、42之圓錐形狀部321、421一致,而可使導入構件31、41之圓錐面314、414與圓錐形狀部321、421之內面無間隙地密接。
又,於導入構件31、41之圓錐面314、414上於上下方向上形成有複數個通氣溝313、413。
因此,當由導通路516將正壓之空氣供給至貫通孔511之內部時,正壓之空氣會通過複數個通氣溝313、413往引導管32、42內侵入,使其在比引導管32、42與複數個通氣溝313、413之匯合地點更下側處產生朝向下方的氣流。
其結果,位於比引導管32、42與複數個通氣溝313、413之匯合地點更上側的導入構件31、41之線導入口311、411及穿線孔的內部,會依循白努利定律而發生氣壓之降低,並產生由線導入口311、411往下方的吸引力。
如前述地,引導管32、42是使其一端部為支撐於支撐塊51並沿著Z軸方向的形狀,且在其中間部彎曲而另一端部為沿著Y軸方向的形狀並朝向前方。
此引導管32、42之另一端部是藉由固定托架72而受到固定支撐,該固定托架72是安裝在縫紉機之頭部內所固定裝備的本體板71上。
此外,在引導管32、42之另一端部安裝有筆直之由圓筒形成之連接管33、43。所述連接管33、43是使其內徑與引導管32、42之另一端部的外徑大致一致,並將引導管32、42之另一端部插入內側,且可以相對於該引導管32、 42滑動。
亦即,連接管33、43可沿著Y軸方向往復移動。
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各自的連接管33、43是配置成與前述之下線鉤1與上線鉤2位於預定之停止位置時的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成為同心。
而且,當使連接管33、43由非連接位置(圖2)前進移動至連接位置(圖3)時,可將其前端部插入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的圓錐面121、221,並可藉由此插入讓相互間連結。
[連接部]
如圖1所示,連接部60具備有:將連接管33、43支撐成可前後移動的支撐托架61、保持連接管33、43並且可相對於本體板71朝前後滑動移動地被支撐的可動板62、賦予可動板62前進移動之拉伸彈簧63、將前後移動輸入到可動板62的操作桿64、及規定由非連接位置往連接位置移動時的各線鉤1、2之位置的制動銷65。
支撐托架61為板狀,並在由沿Y-Z平面之本體板71垂直地豎立之沿X-Z平面的壁面部上具有可插入連接管33、43之二個支撐孔,且藉由相對於該支撐孔滑動,而使連接管33、43之前後移動可行。
可動板62具有使沿Y軸方向之長形的平板的前端部彎曲並豎立之支撐壁621。
此支撐壁621是沿著X-Z平面,並將連接管33、43支撐 成使其貫通且可在前後方向上滑動。各連接管33、43上裝配有緊固環624、624,在由連接位置往非連接位置移動之時,可藉由朝後方移動之支撐壁621與緊固環624、624卡合,而使連接管33、43往後方移動。又,使較拉伸彈簧63弱之按壓彈簧623、623與緊固環624、624相抵接,而透過緊固環623、624將連接管33、43朝前方賦勢。亦即,連接管33、43可伴隨可動板62之前後移動而進行移動。
又,拉伸彈簧63是將其一端部連結於可動板62,並將另一端部連結於支撐托架61。藉此,可將可動板62經常地朝前方賦予張力,且在不拘束可動板62的狀態下,成為將連接管33、43連結到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的狀態。
操作桿64是可相對於本體板71繞X軸轉動地被支撐,且在此操作桿64上併設有進行同時轉動的凸輪構件641。凸輪構件641設置有朝其轉動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之突起642,凸輪構件641是配置成使突起642由前方對設置在可動板62之後端部的凸部622抵接。
而且,當使操作桿64朝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凸輪構件641之突起642會透過凸部622使可動板62朝後方移動,且當使操作桿64朝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凸輪構件641所形成之按壓會被解除而藉由拉伸彈簧63之張力使可動板62朝前方移動。亦即,藉由操作桿64之轉動操作,使連接管33、43朝前後移動,而可以切換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連接管33、43相對於第一及第 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的連接狀態與非連接狀態。
又,制動銷65可沿著X軸方向移動,其一端部藉由未圖示之彈簧而賦勢成突出於凸輪構件641側,且當使操作桿64朝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會成為被凸輪構件641之未圖示的傾斜面按壓而被壓入到內側。
又,在賦予各線鉤1、2之往復動作的驅動軸上固定有穿線位置決定軸環(collar)(未圖示),且制動銷65之另一端部成為可與穿線位置決定軸環之外周面卡合。在穿線位置決定軸環之外周面設置有一處凹部,且當藉由將操作桿64朝逆時針方向轉動操作,而將制動銷65押入此凹部時,可以將驅動軸固定,並使各線鉤1、2停止在預定之停止位置上。
亦即,藉由使操作桿64朝逆時針方向轉動,可以將制動銷65壓入,並將上線鉤2與下線鉤1固定於預定之停止位置,以使連接管33、43相對於位在適當之位置的連接管12、22形成連接狀態。
[線鉤穿線裝置之動作]
使操作桿64朝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凸輪構件641會將制動銷65往內側壓入,並將下線鉤1及上線鉤2固定於前述之預定的停止位置上。藉此,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之連接管12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之連接管22會成為沿著Y軸方向的狀態,並且固定於可相對於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連接管33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連接管43連接的位置。
然後,藉由操作桿64之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可動板62會朝前方移動,藉由按壓彈簧623、623而被賦勢之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的連接管33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連接管43會隨著可動板62之移動而朝前方移動。
藉此,第一及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連接管33、43會由圖2之非連接狀態轉移為圖3之連接狀態,連接管33、43會分別朝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的圓錐面121、221之內側插入,而使連接管33與連接管12連接,並使連接管43與連接管22連接。
此外,當按下開始按鈕542時,會使馬達53及泵浦52開始驅動,並如圖7所示地使正壓之空氣通過導通路516由導入構件31、41之下端部的通氣溝313、413流入引導管32、42內。藉此,在導入構件31、41之線導入口311、411產生吸引力。
並且,成為將正壓之空氣通過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及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供給至下線鉤1之線送出孔,且將正壓之空氣通過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供給至上線鉤2之線送出孔的狀態。
此時,會因為各線鉤1、2之線送出口較小,或由於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引導管11、21沿著各線鉤1、2設置所以為了避免線捕捉的妨礙,而使用更細徑之管等的理由,使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流動阻力比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變得更大。
因此,在成為其交界之連接管33與連接管12的連接部、及連接管43與連接管22的連接部上,各自會有空氣變得難以順利地流入之疑慮。
假設,如圖12所示,在連接管33、43與連接管12、22之連接部沒有形成逸出口的情況下,會沒有過剩之空氣的逸出通道,藉此,會有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內部壓力變高,而使空氣由導入構件31、41之線導入口311、411朝向外側逆流之疑慮。
然而,如圖11所示,由於在連接管12、22之後端部形成有逸出口122、222,因此過剩之空氣會由逸出口122、222排出至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的外部。
因此,可在導入構件31、41之線導入口311、411維持良好的吸引力,且當由線導入口311將下線鉤線插入時,可以順暢地送至下線鉤1之線送出孔而進行下線鉤線之穿線。同樣地,當由線導入口411將上線鉤線插入時,可以順暢地送出至上線鉤2之線送出孔而進行上線鉤線之穿線。
穿線完成後,停止開始按鈕542之按下,使馬達53及泵浦52停止驅動,並停止正壓空氣的供給。
然後,在使操作桿64朝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連接管33、43會由連接管12、22遠離而後退。
此外,制動銷65會將藉由凸輪構件641而對位置決定軸環之凹部的押入狀態解除。藉此,將驅動軸之限制狀態解除,各線鉤1、2變得可動作,且拷克機變得可進行縫製。
[實施形態之技術效果]
上述拷克機之穿線裝置100在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交界部(即連接管12之後端部)、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交界部(即連接管22之後端部),設置有使一部分之正壓空氣逸出至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外部的逸出口122、222。
因此,即使在對於第一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供給成為過剩之正壓空氣的情況下,仍然可由逸出口122、222排出至外部,而變得可抑制來自導入構件31、41之線導入口311、411的空氣的逆流,以進行良好之穿線。
又,由於將逸出口122、222設置於第一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與第一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之交界部、及第二線鉤側線引導路徑20與第二裝置側線引導路徑40之交界部,因此變得可與空氣之流動阻力變高的位置相一致,而可以有效地排出多餘的空氣,並充分地抑制來自線導入口311、411之空氣的逆流,而進行更良好的穿線。
又,由於是由狹縫形成逸出口122、222,因此變得可謀求使形成較容易,減低裝置之生產成本,生產性之提升等。
此外,是相對於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連接管12、22插入各裝置至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連接管33、43來進行連接之構造,且做成逸出口122、222是朝插入之方向凹陷之形狀的狹縫。因此,可因應連接管33、43之對連接管12、22的插入深度而輕易地調整逸出口122、222之開 啟量,並謀求空氣之排出量之適當化,藉此,變得可進一步抑制來自線導入口311、411之空氣的吹出的產生,並可進行更加良好的穿線。
[其他]
再者,上述逸出口122、222只要是可將多餘之空氣排出到外部的構造,不是狹縫亦可。例如,亦可做成由連接管12、22之內部貫通至外部的貫通孔、複數個小孔,亦可將連接管12、22之後端部側的周壁做成網狀孔。
又,逸出口122、222亦可形成於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連接管33、43的前端部側。
又,做成使連接管33、43之外徑比連接管12、22更大,並在連接管33、43之前端部形成圓錐面,且將連接管12、22之後端部插入連接管33、43之圓錐面的構造亦可。
又,逸出口122、222並不限於在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與各裝置側線引導路徑30、40之交界位置,亦可設置於更靠各線鉤1、2之線送出口側。亦即,設置於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途中亦可。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將多餘之正壓空氣排出至各線鉤側線引導路徑10、20之外部,使進行良好之穿線變得可行。
又,上述穿線裝置100雖然是以搭載於拷克機的情況為例示,但亦可進行對其他之鏈縫縫紉機,例如雙重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的線送出孔的線鉤線之穿線。在該情況下,由於雙重鏈縫縫紉機上並無搭載上線鉤,因此做成僅對下線鉤進行穿線的構成。
12、22‧‧‧連接管(連接端部)
121、221‧‧‧圓錐面
33、43‧‧‧連接管
122、222‧‧‧逸出口

Claims (4)

  1. 一種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線鉤側線引導路徑,將線鉤線引導至線鉤之前端的線送出孔;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具有插入線鉤線之線導入口;正壓空氣供給部,將正壓之空氣於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途中送入;及連接部,連接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在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與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之交界部或比該交界部更靠近前述線送出孔側,設置有使一部分的前述正壓之空氣逸出至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之外部的逸出口。
  2. 如請求項1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其中,前述逸出口為狹縫、貫通孔、複數個小孔、網狀孔之其中任一種。
  3. 如請求項1或2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其中,前述逸出口是形成於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或者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的連接端部。
  4. 如請求項3之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其中,前述線鉤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或者前述裝置側線引導路徑中的前述線鉤側線 引導路徑側的連接端部,是插入對方之引導路徑的連接端部來進行連接之構造,前述逸出口是朝插入之方向凹陷之形狀的狹縫。
TW105116697A 2015-05-27 2016-05-27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TWI7268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7028A JP6581810B2 (ja) 2015-05-27 2015-05-27 環縫いミシンのルーパ糸通し装置
JP2015-107028 2015-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584A true TW201704584A (zh) 2017-02-01
TWI726882B TWI726882B (zh) 2021-05-11

Family

ID=57453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6697A TWI726882B (zh) 2015-05-27 2016-05-27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81810B2 (zh)
CN (1) CN106192241B (zh)
TW (1) TWI72688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8527A (en) * 1914-10-16 1920-08-03 Metropolitan Sewing Machine Co Lubricating system and sewing-machine construction
JP2865470B2 (ja) * 1992-02-24 1999-03-08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3355214B2 (ja) * 1993-03-26 2002-12-09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H09239184A (ja) * 1996-03-05 1997-09-16 Nippon Denpa Kk ミシン
JP2005021715A (ja) * 2004-09-16 2005-01-27 Nippon Denpa Kk 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2241B (zh) 2021-02-05
JP6581810B2 (ja) 2019-09-25
TWI726882B (zh) 2021-05-11
JP2016220721A (ja) 2016-12-28
CN106192241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8889B (zh) 缝纫机穿线装置
US5327841A (en) Threading machine of a sewing machine and a threading method
JP5935073B2 (ja) ミシンの気体搬送糸通し装置
TWI402391B (zh) Sewing machine for gas handling threading device
CN109385765B (zh) 一种绷缝机的线环稳定结构
JP4977699B2 (ja) スプライサ装置
TW201704584A (zh) 鏈縫縫紉機之線鉤穿線裝置
JP3129017U (ja) 全自動双吹き式裾周り縫製ガイド装置
US20210140084A1 (en) Sewing device, workpiece holding jig, and sewing method
JP2012029801A (ja) ミシン
US20170121879A1 (en) Sew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Needle Threading Device
KR101741040B1 (ko) 옆 고리 단추용 자동 재봉장치
JP2009095617A (ja) ミシンの空環縫い込み装置
JP2008142498A (ja) 上飾り機構付きミシン
JP2018114096A (ja) ミシン
US1226963A (en) Sewing-machine.
TWI648449B (zh) 縫紉機
TWM599819U (zh) 用於車縫鍊縫殘線的縫紉機
CN101845719B (zh) 摆梭主体、摆梭的供油机构以及缝纫机
US1938018A (en) Thread control mechanism
JPH11267390A (ja) ミシンのための糸通し装置
CN106400335B (zh) 一种制带机构
CN219772439U (zh) 一种改进型缝纫机构
KR20190039678A (ko) 재봉틀용 파이핑 어태치먼트
CN213328146U (zh) 缝纫机组件及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