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192241B -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92241B
CN106192241B CN201610365920.2A CN201610365920A CN106192241B CN 106192241 B CN106192241 B CN 106192241B CN 201610365920 A CN201610365920 A CN 201610365920A CN 106192241 B CN106192241 B CN 106192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er
guide path
thread
wire guid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59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92241A (zh
Inventor
仓增大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92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2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92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2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7/00Use of special elements
    • D05D2207/02Pneumatic or hydraulic devices
    • D05D2207/04Suction or blow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良好地进行相对于打环器的穿线。设置有: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其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1、2)的前端的线抽出孔;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其具有将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311、411);正压空气供给部(50),其将正压的空气送入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中途;以及连接部(60),其将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连接,在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边界部或者与该边界部相比的线抽出孔侧,设置有将正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外部释放的释放口(122、222)。

Description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环缝缝纫机中搭载有穿线装置,该穿线装置通过空气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的线抽出口。
该穿线装置具备: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其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的前端的线抽出孔;泵,其产生正压的空气;装置侧线引导路径,其具有将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以及连接管,其通过进退移动将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穿线装置中,来自泵的正压空气经过从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中途起进行合流的路径而被送入该装置侧线引导路径内,由此,将与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合流部分相比的上游侧设为低压状态而得到来自线导入口的吸引力。
而且,在引导打环线时,由连接管实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通过将来自泵的正压空气送入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从而将插入线导入口的打环线送入至打环器的线抽出孔。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55214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穿线装置,由于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与小径的打环器的线抽出孔连接,因此在该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侧流动阻力变大。
因此,如果由连接管将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连接,则没有完全流入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空气逆流至线导入口侧,有时将打环线挤出,无法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的线抽出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打环线良好地引导至打环器。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具有下面的(1)~(4)的任一项特征。
(1)
一种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其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的前端的线抽出孔;
装置侧线引导路径,其具有将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
正压空气供给部,其将正压的空气送入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中途;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连接,
在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边界部或者与该边界部相比的所述线抽出孔侧,设置有将所述正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外部释放的释放口。
(2)
根据上述(1)记载的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口是狭缝、贯通孔、多个小孔、网眼中的任意种。
(3)
根据上述(1)或(2)记载的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口形成在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或者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
(4)
根据上述(3)记载的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或者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是将对方侧的引导路径的连接端部插入而进行连接的构造,
所述释放口是向进行插入的方向凹陷的形状的狭缝。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在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边界部或者与该边界部相比的所述线抽出孔侧,设置有将正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外部释放的释放口,因此即使在向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供给了过量的正压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释放口向外部排出,能够抑制发生从线导入口的空气吹出,进行良好的穿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环器穿线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位于非连接位置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位于连接位置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形成有释放口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的斜视图。
图5是形成有释放口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连接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通过沿X-Z平面的剖面表示支撑块的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配置部位的剖视图。
图8是支撑块和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9是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导入部件的下端部的斜视图。
图10是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导入部件的下端部的剖视图。
图11是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之间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12是对没有形成释放口的情况假想地进行了图示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连接管之间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标号的说明
1 下打环器
2 上打环器
10 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
11 引导管
12 连接管(连接端部)
121 圆锥面
122 释放口
20 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
21 引导管
22 连接管(连接端部)
221 圆锥面
222 释放口
30 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
31 导入部件
311 线导入口
32 引导管
321 圆锥形状部
33 连接管
40 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
41 导入部件
411 线导入口
42 引导管
421 圆锥形状部
43 连接管
50 正压空气供给部
60 连接部
61 支撑托架
100 穿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基于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环缝缝纫机的锁边缝制缝纫机所搭载的打环器穿线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打环器穿线装置100的斜视图。此外,在图1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上下方向,X轴方向表示水平、且进行布料输送的方向,Y轴方向表示水平、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有时将Y轴方向、且缝纫机的纵向机体部侧称为后方,将面部侧称为前方。
锁边缝制缝纫机具备下打环器1和上打环器2,它们设置于针板的下侧,与具备缝针的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往复动作。
下打环器1在朝向后方的尖锐的前端部具有将下打环线抽出的线抽出孔,通过使前端部沿前后进行往复移动,从而从缝针捕捉上线的线环。
上打环器2在朝向前方斜上方的尖锐的前端部具有将上打环线抽出的线抽出孔,通过使前端部朝向前方斜上和后方斜下进行往复移动,从而从下打环器1捕捉下打环线的线环。另外,该上打环器2在向前方斜上移动时其前端部从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的缘到达其上侧,此时,缝针突入在上打环器2形成的上打环线的线环而被捕捉。
即,锁边缝制缝纫机通过缝针、下打环器1和上打环器2的协同动作而进行锁边缝制。
[打环器穿线装置]
打环器穿线装置100具备: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其将打环线引导至下打环器1的前端的线抽出孔;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其将打环线引导至上打环器2的前端的线抽出孔;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其具有将下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311;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其具有将上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411;正压空气供给部50,其将正压的空气送入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中途;以及连接部60,其将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和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连接,将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和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连接。
[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
图2是第一和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与第一和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非连接状态的放大斜视图,图3是连接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如图1~图3所示,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以在下打环器1的X轴方向的单面侧形成的槽中埋入的方式进行装备,该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具备:一部分弯曲的管状的引导管11、和与引导管11连通的笔直的圆筒状的连接管12。
引导管11的一端部与下打环器1的前端部的线抽出口相连,另一端部与连接管12的前端部相连。而且,引导管11和连接管12均在全长范围内形成有将其中心贯通的穿线孔,彼此的穿线孔相连通。
连接管12固定支撑于下打环器1的基端部附近,其后端部能够与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连接。
此外,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在缝制中与下打环器1一起进行往复动作,但在为了将下打环线穿过而与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进行连接时,下打环器1处于规定的停止位置,维持连接管12沿Y轴方向的状态。
图4是连接管12的斜视图,图5是侧视图,图6是向连接管12插入后述的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连接管12的前端部的外径小于后端部的外径,该小径的前端部的外周支撑于下打环器1。
并且,连接管12的后端部开口得较大,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进行缩径。即,在连接管12的后端部形成有研钵状的圆锥面121,能够将从后方插入的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引导至连接管12的中心。
并且,在连接管12的后端部,沿该连接管12的直径方向形成有狭缝状的释放口122。如图5所示,该释放口122形成为,从连接管12的后端面起朝向插入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的方向而成为凹状。而且,如图6所示,释放口122的深度设定为,与插入至连接管12的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的前端部相比,释放口122的底面略微处于前方,在连接管12和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之间形成有间隙S,该间隙S将压送下打环线的正压空气的一部分向外部排出。
对于该释放口122的作用效果,在后面记述。
[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
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的结构及构造与上述的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近似,有时关于构造与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以在上打环器2的X轴方向的单面侧形成的槽中埋入的方式进行装备,该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具备:一部分弯曲的管状的引导管21、和与引导管21连通的笔直的圆筒状的连接管22。
引导管21的一端部与上打环器2的前端部的线抽出口相连,另一端部与连接管22的前端部相连。而且,引导管21和连接管22均在全长范围内形成有将其中心贯通的穿线孔,彼此的穿线孔相连通。
连接管22固定支撑于上打环器2的基端部附近,其后端部与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可连接。
另外,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也在缝制中与上打环器2一起进行往复动作,但在将上打环线穿过时上打环器2处在规定的停止位置,维持连接管22沿Y轴方向的状态。
另外,连接管22也是前端部的外径小于后端部的外径,该小径的前端部支撑于上打环器2。另外,与连接管12的相同点还在于,在连接管22的后端部具备研钵状的圆锥面221,形成有狭缝状的释放口222。
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关于该释放口222,其深度也设定为,与插入至连接管22的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的连接管43的前端部相比,释放口222的底面略微处于前方,形成有间隙S(参照图6),该间隙S将压送上打环线的正压空气的一部分向外部排出。
[正压空气供给部]
如图1所示,正压空气供给部50具备:支撑块51,其固定装备于锁边缝制缝纫机的框体的底座部的上部;泵52,其内置于支撑块51;电动机53,其成为泵52的驱动源;以及罩54,其安装于支撑块51的上部。
上述电动机53的输出轴与泵52的驱动部连接。
泵52具备吸气口和排气口,排气口与形成于支撑块51的导通路径516连接。而且,将通过泵52的工作所产生的正压的空气供给至导通路径516。
此外,泵52只要是可内置于锁边缝制缝纫机的小型的结构即可,其形式是任意的。
图7是通过沿X-Z平面的剖面表示支撑块51的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配置部位的剖视图,图8是支撑块51和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如图7及图8所示,支撑块51沿上下贯通形成有两个贯通孔511、511,它们用于分别对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线导入口311、411侧的一部分的结构进行保持。
在各贯通孔511中,大径部512、等径部513、锥部514、小径部515从上方起依次同心地相连,其中,大径部512的内径最大,等径部513的内径略微小于大径部512,锥部514为圆锥状,朝向下方逐渐地进行了缩径,小径部515的内径最小。
另外,在支撑块51形成有导通路径516,该导通路径516将从泵52产生的正压的空气向各贯通孔511的大径部512的下部引导。通过该导通路径516,能够将来自泵52的正压的空气供给至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内。
罩54是长方形的平板,安装于支撑块51的上表面。在该罩54处,在与支撑块51的两个贯通孔511、5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开口部541、541。该开口部541、541构成为,与贯通孔511、511的大径部512、512相比直径略小,将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线导入口311、411向上方露出。
另外,在罩54的后端部附近设置有穿线开始按钮542。如果按下该穿线开始按钮542,则电动机53开始驱动,泵52工作,处于能够通过空气将下打环线及上打环线从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穿线的状态。
[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
如图1、图7及图8所示,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具备:导入部件31,其形成有下打环线的线导入口311;管状的引导管32,其上端部与导入部件31连结;以及管状的连接管33,其沿前后可移动地与引导管32的下端部连结。
另外,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具备:导入部件41,其形成有上打环线的线导入口411;管状的引导管42,其上端部与导入部件41连结;以及管状的连接管43,其沿前后可移动地与引导管42的下端部连结。
由于上述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导入部件31及引导管32的上端部、与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导入部件41及引导管42的上端部是相同的构造,因此在图7中共通地进行了图示。
即,引导管32、42均为一端部以朝向上方的状态沿Z轴方向配置,中间部弯曲,另一端部在朝向前方的状态下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配置。
而且,引导管32、42的一端部的外径与贯通孔511的小径部515的内径大致一致,在引导管32、42的一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进行了扩径的圆锥形状部321、421。
该圆锥形状部321、421的倾斜角度与贯通孔511的锥部514的倾斜角度一致,关于从上方插入至贯通孔511的引导管32、42,圆锥形状部321、421的外周面没有间隙地与贯通孔511的锥部514密接。
而且,关于导入部件31、41,其下端部以插入至引导管32、42的圆锥形状部321、421的内侧的状态配置于贯通孔511的内部。
另外,在导入部件31、41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形的凸缘部312、412。该凸缘部312、412在将导入部件31、41配置于贯通孔511的内部时,位于贯通孔511的大径部512的下端部附近。
而且,在导入部件31、41的凸缘部312、412的上侧,配置作为密封材料的O型环34、44。
O型环34、44与贯通孔511的大径部512的内周面和导入部件31、41的外周面密接,将大径部512的内部空间以气密状态上下分为两部分。
因此,从与大径部512的下部连通的导通路径516供给的正压的空气,仅供给至O型环34、44的下侧,防止向上侧的泄漏。
另外,O型环34、44的外径大于前述的罩54的开口部541的内径,在将罩54固定于支撑块51的上表面时,能够经由O型环34、44及凸缘部312、412从上方保持导入部件31、41。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导入部件31、41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进行了缩径的圆锥面314、414。该圆锥面314、414的倾斜角度与前述的引导管32、42的圆锥形状部321、421一致,能够没有间隙地使导入部件31、41的圆锥面314、414和圆锥形状部321、421的内表面密接。
另外,在导入部件31、41的圆锥面314、414,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通气槽313、413。
因此,如果从导通路径516向贯通孔511的内部供给正压的空气,则正压的空气通过多个通气槽313、413向引导管32、42内侵入,在与引导管32、42和多个通气槽313、413的合流部位相比的下侧产生朝向下方的气流。
其结果,位于与引导管32、42和多个通气槽313、413的合流部位相比的上侧的导入部件31、41的线导入口311、411及穿线孔的内部,按照伯努利定律产生气压的降低,从线导入口311、411产生向下方的吸引力。
如前述所示,关于引导管32、42,其一端部由支撑块51支撑,是沿Z轴方向的形状,其中间部弯曲,另一端部以沿Y轴方向的形状朝向前方。
该引导管32、42的另一端部由固定托架72固定支撑,该固定托架72安装于在缝纫机的底座部内固定装备的主体板71。
并且,在引导管32、42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由笔直的圆筒构成的连接管33、43。该连接管33、43,其内径与引导管32、42的另一端部的外径大致一致,将引导管32、42的另一端部插入内侧,能够相对于该引导管32、42滑动。
即,连接管33、43能够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
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各自的连接管33、43配置为,与在前述的下打环器1和上打环器2处于规定的停止位置时的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成为同心。
而且,如果使连接管33、43从非连接位置(图2)前进移动至连接位置(图3),则能够将其前端部插入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的圆锥面121、221,能够通过该插入将相互之间连结。
[连接部]
如图1所示,连接部60具备:支撑托架61,其将连接管33、43可前后移动地支撑;可动板62,其保持连接管33、43,并且相对于主体板71沿前后可滑动地受到支撑;拉伸弹簧63,其向可动板62施加前进移动;操作杆64,其向可动板62输入前后移动;以及止动销65,其对从非连接位置向连接位置移动时的各打环器1、2的位置进行规定。
支撑托架61为板状,在从沿Y-Z平面的主体板71垂直地立起的、沿X-Z平面的壁面部具有两个能够将连接管33、43插入的支撑孔,通过相对于该支撑孔滑动,从而能够实现连接管33、43的前后移动。
可动板62具有使沿Y轴方向的长条的平板的前端部弯折而立起的支撑壁621。
该支撑壁621沿X-Z平面,使连接管33、43贯通而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支撑连接管33、43。在各连接管33、43装备有紧固环624、624,在从连接位置向非连接位置移动时,通过移动至后方的支撑壁621与紧固环624、624卡合,从而能够使连接管33、43向后方移动。另外,弱于拉伸弹簧63的按压弹簧623、623与紧固环624、624抵接,经由紧固环624、624将连接管33、43向前方预紧。即,连接管33、43能够伴随可动板62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拉伸弹簧63的一端部与可动板62连结,另一端部与支撑托架61连结。由此,可动板62始终向前方被施加张力,在不约束可动板62的状态下,成为连接管33、43与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连结的状态。
操作杆64相对于主体板71绕X轴可转动地受到支撑,在该操作杆64附设有进行同时转动的凸轮部件641。凸轮部件641设置有凸出至其转动半径方向外侧的凸起642,凸轮部件641配置为,凸起642相对于在可动板62的后端部设置的凸部622从前方进行抵接。
而且,如果使操作杆64绕图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凸轮部件641的凸起642经由凸部622而使可动板62移动至后方,如果使操作杆64绕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由凸轮部件641进行的按压被解除,通过拉伸弹簧63的张力将可动板62移动至前方。即,通过操作杆64的转动操作,使连接管33、43沿前后移动,能够对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连接管33、43相对于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的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进行切换。
另外,止动销65沿X轴方向可移动,其一端部以凸出至凸轮部件641侧的方式由未图示的螺钉预紧,如果使操作杆64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止动销65被凸轮部件641的未图示的倾斜面按压而压入至内侧。
另外,在施加各打环器1、2的往复动作的驱动轴固定有穿线定位柱环(未图示),止动销65的另一端部与穿线定位柱环的外周面可卡合。在穿线定位柱环的外周面在一处设置有凹部,如果通过将操作杆64绕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在该凹部压入止动销65,则驱动轴被固定,能够使各打环器1、2停止于规定的停止位置。
即,通过使操作杆64绕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止动销65压入,将上打环器2和下打环器1固定于规定的停止位置,能够相对于位于适当的位置的连接管12、22,将连接管33、43设为连接状态。
[打环器穿线装置的动作]
如果使操作杆64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凸轮部件641将止动销65向内侧压入,将下打环器1及上打环器2固定于前述的规定的停止位置。由此,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的连接管12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的连接管22成为沿Y轴方向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的连接管43而固定于可连接的位置。
而且,通过操作杆64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可动板62移动至前方,由按压弹簧623、623预紧的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连接管33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的连接管43,伴随可动板62的移动而移动至前方。
由此,第一及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连接管33、43,从图2的非连接状态转换为图3的连接状态,连接管33、43分别插入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的圆锥面121、221的内侧,连接管33和连接管12被连接,连接管43和连接管22被连接。
并且,如果按下开始按钮542,则电动机53及泵52开始驱动,如图7所示,正压的空气经过导通路径516从导入部件31、41的下端部的通气槽313、413流入至引导管32、42内。由此,在导入部件31、41的线导入口311、411产生吸引力。
而且,成为正压的空气经过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及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而供给至下打环器1的线抽出孔、正压的空气经过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而供给至上打环器2的线抽出孔的状态。
此时,基于下述等原因,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与各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相比流动阻力变大,这些原因是:各打环器1、2的线抽出口小;以及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引导管11、21由于沿各打环器1、2设置,为了不妨碍线捕捉而使用更细的管。
因此,在成为其边界的、连接管33和连接管12的连接部与连接管43和连接管22的连接部,分别有可能导致空气难以顺畅地流入。
如图12所示,假设在连接管33、43和连接管12、22的连接部没有形成释放口的情况下,过量的空气没有释放通道,由此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内部压力变高,有可能使空气从导入部件31、41的线导入口311、411朝向外侧发生逆流。但是,如图11所示,由于在连接管12、22的后端部形成有释放口122、222,因此过量的空气从释放口122、222被排出至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外部。
因此,在导入部件31、41的线导入口311、411良好地维持吸引力,如果从线导入口311插入下打环线,则能够顺畅地输送至下打环器1的线抽出孔而进行下打环线的穿线。同样的,如果从线导入口411插入上打环线,则能够顺畅地输送至上打环器2的线抽出孔而进行上打环线的穿线。
在穿线完成后,如果取消开始按钮542的按下,则电动机53及泵52停止驱动,正压的空气的供给停止。
而且,如果使操作杆64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连接管33、43从连接管12、22分离而进行后退。
并且,止动销65由凸轮部件641向定位柱环的凹部的压入状态被解除。由此,驱动轴的限制状态被解除,各打环器1、2能够动作,锁边缝制缝纫机能够进行缝制。
[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上述锁边缝制缝纫机的穿线装置100,在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和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边界部即连接管12的后端部、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和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的边界部即连接管22的后端部设置有释放口122、222,该释放口将正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外部释放。
因此,即使在向第一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供给了过量的正压的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释放口122、222向外部排出,能够抑制来自导入部件31、41的线导入口311、411的空气的逆流,进行良好的穿线。
另外,由于将释放口122、222设置于第一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和第一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的边界部及第二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20和第二装置侧线引导路径40的边界部,因此能够与空气的流动阻力变高的位置相匹配地将多余的空气有效地排出,能够充分地抑制来自线导入口311、411的空气的逆流,进行更良好的穿线。
另外,由于利用狭缝形成释放口122、222,因此容易形成,能够实现减少装置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等。
并且,是相对于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连接管12、22,将各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连接管33、43插入而进行连接的构造,释放口122、222是向进行插入的方向凹陷的形状的狭缝。因此,能够与连接管33、43相对于连接管12、22插入的深度相对应而容易地调整释放口122、222的打开量,通过实现空气的排出量的优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从线导入口311、411的空气吹出,进行更良好的穿线。
[其他]
此外,上述释放口122、222只要是能够将多余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构造即可,可以不是狭缝。例如,可以设为从连接管12、22的内部贯通至外部的贯通孔、多个小孔、也可以将连接管12、22的后端部侧的周壁设成网眼。
另外,释放口122、222可以形成在各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连接管33、43的前端部侧。
另外,可以是下述构造,即,与连接管12、22相比增大连接管33、43的外径,在连接管33、43的前端部形成圆锥面,向连接管33、43的圆锥面插入连接管12、22的后端部。
另外,释放口122、222并不限定于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和各装置侧线引导路径30、40的边界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更靠近各打环器1、2的线抽出口侧。即,可以设置在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中途。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多余的正压的空气排出至各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10、20的外部,进行良好的穿线。
另外,对上述穿线装置100搭载于锁边缝制缝纫机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相对于其他环缝缝纫机、例如二重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的线抽出孔进行打环线的穿线。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二重环缝缝纫机没有搭载上打环器,因此设为仅在下打环器进行穿线的结构。

Claims (1)

1.一种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其将打环线引导至打环器的前端的线抽出孔;
装置侧线引导路径,其具有将打环线插入的线导入口;
正压空气供给部,其将正压的空气送入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中途;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连接,
在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和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的边界部或者与该边界部相比的所述线抽出孔侧,设置有将所述正压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的外部释放的释放口,
所述释放口形成在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或者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
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或者所述装置侧线引导路径中的所述打环器侧线引导路径侧的连接端部,是能够切换为非连接状态和连接状态、且在切换为连接状态时将对方侧的引导路径的连接端部插入而进行连接的构造,
所述释放口是向进行插入的方向凹陷的形状的狭缝。
CN201610365920.2A 2015-05-27 2016-05-27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Active CN106192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7028A JP6581810B2 (ja) 2015-05-27 2015-05-27 環縫いミシンのルーパ糸通し装置
JP2015-107028 2015-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2241A CN106192241A (zh) 2016-12-07
CN106192241B true CN106192241B (zh) 2021-02-05

Family

ID=57453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5920.2A Active CN106192241B (zh) 2015-05-27 2016-05-27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81810B2 (zh)
CN (1) CN106192241B (zh)
TW (1) TWI72688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2008A (en) * 1914-10-16 1920-06-01 Metropolitan Sewing Machine Co Cutting attachment for cutting-machines
CN1075758A (zh) * 1992-02-24 1993-09-01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之穿线装置与穿线方法
JPH06277383A (ja) * 1993-03-26 1994-10-04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2005021715A (ja) * 2004-09-16 2005-01-27 Nippon Denpa Kk 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9184A (ja) * 1996-03-05 1997-09-16 Nippon Denpa Kk ミシン
JP6277383B2 (ja) 2015-09-16 2018-02-14 Kj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メタ)アクリルアミド系ウレタンオリゴマー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2008A (en) * 1914-10-16 1920-06-01 Metropolitan Sewing Machine Co Cutting attachment for cutting-machines
US1352333A (en) * 1914-10-16 1920-09-07 Metropolitan Sewing Machine Co Stop-motion
CN1075758A (zh) * 1992-02-24 1993-09-01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之穿线装置与穿线方法
JPH06277383A (ja) * 1993-03-26 1994-10-04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JP2005021715A (ja) * 2004-09-16 2005-01-27 Nippon Denpa Kk 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584A (zh) 2017-02-01
TWI726882B (zh) 2021-05-11
JP6581810B2 (ja) 2019-09-25
CN106192241A (zh) 2016-12-07
JP2016220721A (ja)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5073B2 (ja) ミシンの気体搬送糸通し装置
US8925472B2 (en) Gas carrying threa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JP2865470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101168889B (zh) 缝纫机穿线装置
KR101844100B1 (ko) 미싱의 기체 반송 실통과 장치
RU259856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правки нити подачей нити газом для швейной машины
CN109385765B (zh) 一种绷缝机的线环稳定结构
CN106192241B (zh) 环缝缝纫机的打环器穿线装置
JP3355214B2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CN101173425A (zh) 纽扣锁眼缝纫机
TWI688688B (zh) 縫紉機之穿線裝置
JP2009095617A (ja) ミシンの空環縫い込み装置
CN101307537B (zh) 缝纫机的穿线装置
JP2000288281A (ja) オーバロックミシン
US1226963A (en) Sewing-machine.
JPH10118377A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における空環縫込み装置
CN106968057B (zh) 缝纫机
JPH11267390A (ja) ミシンのための糸通し装置
JP6327425B2 (ja)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2017225790A (ja) 生地の縫製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