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0404A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30404A TW201530404A TW103110563A TW103110563A TW201530404A TW 201530404 A TW201530404 A TW 201530404A TW 103110563 A TW103110563 A TW 103110563A TW 103110563 A TW103110563 A TW 103110563A TW 201530404 A TW201530404 A TW 20153040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panel
- electrode
- conductive
- metal
- metal thi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具有一透光區與位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感應電極與一導電元件。該感應電極至少設於該透光區,且該感應電極位於透光區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該導電元件設於該周圍區,且該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第一金屬網格結構的開口率大於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開口率。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尤指一種具有金屬網格結構的觸控面板。
由於觸控面板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衛星導航系統(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及筆記型電腦(laptop PC)等電子產品上。目前觸控面板中常見的一種設計是在觸控區域的外圍設置具觸控功能的功能鍵,因此功能鍵區域也必須設置觸控電極。然而,在功能鍵區域往往因為膜層堆疊和功能鍵圖案挖空等因素而造成膜層表面與基板表面有不小的高度落差,習知以透明金屬氧化物當作觸控電極時,為了避免觸控電極因高度差而發生斷線問題,便必須使觸控電極的設置避開功能鍵圖案挖空部分,以致於造成功能鍵的觸控靈敏度較低。此外,以金屬氧化物所製作的觸控電極阻抗值較大,此缺點在中、大尺寸觸控面板中更是特別顯著,仍有待業界研發改善之道。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周圍區的導電元件或感應電極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金屬網格結構,而透光區的感應電極亦具有金屬網格結構,其中周圍區的金屬網格結構之透光性或開口率小於透光區的金屬網格結構,此設計可以改善周圍區感應電極或導電元件的爬坡斷線問題並降低阻抗,能提升觸控面板的製作良率與操作效能。
本發明揭露一種觸控面板,其具有一透光區與位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感應電極(inductive electrode)與一導
電元件。該感應電極至少設於該透光區,該感應電極位於透光區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一金屬細線所構成。該導電元件設於該周圍區,該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二金屬細線所構成,其中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大於該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
較佳地,上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一線距,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二線距,其中該第一線距大於該第二線距,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觸控面板,其具有一透光區與位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感應電極與一導電元件。該感應電極至少設於該透光區,該感應電極位於透光區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一金屬細線所構成,其中相鄰之任二條第一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一線距(pitch),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該導電元件設於該周圍區,該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二金屬細線所構成,其中相鄰之任二條第二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二線距,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其中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等於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而該第二線距小於該第一線距,且單位面積中該等第二金屬細線的數量大於單位面積中該等第一金屬細線的數量。
較佳地,上述導電元件包括一周圍走線。
較佳地,上述周圍走線之走線寬度為約20至40微米,而該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為等於或大於約5微米。
較佳地,上述導電元件具有感測功能,用來當作該觸控面板之一功能鍵的感測元件。
較佳地,上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裝飾層設於該周圍區,該裝飾層在該感測元件區域具有一功能孔,定義出一功能鍵圖案,且該導電元件係與該裝飾層部分重疊。
較佳地,上述功能孔內設置了該感測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
較佳地,上述感測元件包括:一第一功能鍵電極;以及一第二功能鍵電極,位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側,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
較佳地,上述第一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且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部分位於該功能孔內。
較佳地,上述金屬層另包括複數個微孔洞,設於該功能孔內。
較佳地,上述第一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該金屬層具有一功能孔,其圖案相似於該裝飾層之該功能孔,且該金屬層之該功能孔的尺寸大於該裝飾層之該功能孔的尺寸。
較佳地,上述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部分由一金屬層所構成,而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另一部分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較佳地,上述第二功能鍵電極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較佳地,上述第二功能鍵電極導電元件由一金屬層所構成。
較佳地,上述功能孔內設有銀膠材料。
較佳地,上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透光基板與一裝飾層,該裝飾層設於該透光基板之表面上並位於該周圍區。
較佳地,上述感應電極另延伸至該周圍區,且該感應電極位於該周圍區之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屬網格結構,該第三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
條第三金屬細線所構成,該等第三金屬細線之線寬大於該等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
較佳地,上述第三金屬細線之線寬等於該等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
較佳地,上述觸控面板另具有一緩衝區,位於該周圍區與該透光區之間,且該感應電極另包括一部分設置在該緩衝區內,該感應電極設置在該緩衝區的部分具有該第三金屬網格結構。
較佳地,上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內框層,同時設於該緩衝區與部分該周圍區,該內框層位於該周圍區的部分係設於該裝飾層與該透光基板之間,而該內框層位於該緩衝區的部分係設於該感應電極與該透光基板之間。
較佳地,上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基板,設於該透光基板之一側並平行於該透光基板,且該感應電極與該導電元件設置於該基板朝向或背向該透光基板之表面上。
較佳地,上述感應電極包括:至少一第一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第二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二導電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導電電極;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長度,且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阻抗值(impedance)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阻抗值。
較佳地,上述第一導電電極之膜層厚度不等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膜層厚度。
較佳地,上述第一金屬細線與第二金屬細線的材料包括鋁、銅、銀、鉻、鈦、鉬、釹、金之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之合金、上述材料之金屬氧化物、上述材料之複合層或上述材料與上述材料之合金之複合層。
較佳地,上述第一金屬細線與第二金屬細線具有氧化鉬/鉬/鋁/鉬複合層結構(MoOx/Mo/Al/Mo multilayered structure)、氧化鉬鈮合金/鉬鈮合金/鋁鈮合金/鉬鈮合金複合層結構(MoNbOx/MoNb/AlNd/MoNb multilayered
structure)或氧化銅/銅(CuOx/Cu multilayered structure)複合層結構。
較佳地,上述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導電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一方向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與該第二方向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不同。
較佳地,上述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導電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與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不同。
100‧‧‧觸控面板
102‧‧‧透光區
104‧‧‧周圍區
106‧‧‧透光基板
108、109‧‧‧第一導電電極
1111、1091‧‧‧接觸元件
110、111‧‧‧第二導電電極
112、112’‧‧‧第一金屬網格結構
1121、1121’‧‧‧第一金屬細線
1121a‧‧‧第一金屬細線線段
114‧‧‧感測元件
116、116’、116”‧‧‧第二金屬網格結構
1161、1161’、1161”‧‧‧第二金屬細線
118‧‧‧功能鍵圖案
120‧‧‧裝飾層
1201‧‧‧功能孔
120a、120b、120c‧‧‧子裝飾層
126‧‧‧第一功能鍵電極
1261‧‧‧第一部分
1262‧‧‧第二部分
128‧‧‧第二功能鍵電極
130‧‧‧第三金屬網格結構
1301‧‧‧第三金屬細線
132‧‧‧緩衝區
134‧‧‧金屬層
1341‧‧‧微孔洞
1342‧‧‧功能孔
136‧‧‧第一絕緣層
136a‧‧‧第一側
136b‧‧‧第二側
1361、1381‧‧‧接觸洞
138‧‧‧第二絕緣層
140‧‧‧基板
142‧‧‧銀膠材料
144‧‧‧功能鍵單元
150‧‧‧金屬網格層
152‧‧‧遮光層
154‧‧‧內框層
156、158、159‧‧‧周圍走線
160‧‧‧第一金屬網格層
162‧‧‧第二金屬網格層
1621‧‧‧氧化鉬層
1622、1624‧‧‧鉬層
1623‧‧‧鋁層
164、170、172‧‧‧黏著層
166‧‧‧觸控結構
168‧‧‧顯示面板
1681‧‧‧上基板
1681a‧‧‧外表面
1681b‧‧‧內表面
200‧‧‧觸控顯示裝置
P1‧‧‧第一線距
P2‧‧‧第二線距
P3‧‧‧第三線距
S1、S2‧‧‧尺寸
T‧‧‧範圍
T1‧‧‧虛線
W‧‧‧走線寬度
X‧‧‧第二方向
Y‧‧‧第一方向
第1A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第1B圖為本發明具有自容式感應電極之觸控面板的俯視示意圖。
第2圖為第1A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2-2’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第1A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3-3’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第5A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第5B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三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二實施例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7-7’的剖面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三實施例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9-9’的剖面示意圖。
第10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四實施例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
第11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五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第12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六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第13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七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第14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八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15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九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16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十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第17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
第18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二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
第19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三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
第20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四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
第21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五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數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並且,為了方便說明,本發明之各圖式僅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發明,其詳細的比例可依照設計的需求進行調整。
第1A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第2圖為第1A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2-2’切線的剖面示意圖,第3圖為第1A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3-3’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第2圖與第3圖只繪示出觸控面板上的部分膜層與元件,例如省略了觸控面板可能包括的保護層、絕緣層和周圍導線、接地線等。請先參考第1A圖,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本發明觸控面板100具有一透光區102與位於透光區102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104,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而可視需要使周圍區104僅與透光區102的部分邊緣相鄰設置,例如僅於上、下二邊緣設置。然而,本實施例之周圍區104係環繞透光區102的外圍,亦即透光區102的上、下、左及右側都設有周圍
區104。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00為一單片玻璃式(one glass solution,OGS)觸控基板,包括一透光基板106、一感應電極及至少一導電元件,其中感應電極與導電元件係形成並設置於透光基板106的表面上,透光基板106舉例為玻璃基板,但不以此為限,透光基板106可以是透明覆蓋板,透明覆蓋板可包括玻璃覆蓋板、塑膠覆蓋板或其他具有高機械強度材質所形成具有保護(例如防刮)、覆蓋或是美化其對應裝置之覆蓋板,透明覆蓋板的厚度可介於0.2~2毫米(mm)。透明覆蓋板可為平面形狀或曲面形狀,或前述之組合,例如為2.5D玻璃,但並不以此為限,透明覆蓋板係具有85%以上的透光度。另外,也可以選擇在透明覆蓋板面向使用者進行操作之一側設置一防污鍍膜(Anti-Smudge Coating)。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108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110,兩者互相絕緣,其中第一導電電極108沿著第一方向Y延伸,而第二導電電極110沿著第二方向X延伸,且第一方向Y與第二方向X相交,如第1A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方向Y與第二方向X互相垂直,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第一導電電極108為(但不限於)感測電極,而第二導電電極110為(但不限於)驅動電極。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也可以分別為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此一配置可利用一互容式驅動來偵測感測電極與驅動電極之間的電容變化,以進行觸碰偵測。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至少設於透光區102內,且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位於透光區102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至少包含一金屬網格層150(示於第3圖)。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係由複數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所構成,第一金屬細線1121互相相交形成複數個相鄰接的菱形網格結構,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金屬細線1121也可以形成各種其他規則或不規則的圖形,也可以是各種幾何圖形的堆疊。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第一線寬小於等於約10微米,較佳為小於等於約5微米。其中,相鄰的任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之間具有第一線距P1,第一線距P1為約20至1000微米,較佳為約100至200微米。需注意的是,前述相鄰之任二條第一金屬
細線1121係指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也可以視為在同一第一導電電極108或同一第二導電電極110之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中,彼此距離最近之相鄰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之間的線距,定義為前述第一線距P1。
再者,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金屬細線的線寬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金屬細線的線寬可以不同,以進行第一方向Y的導電電極與第二方向X的導電電極阻抗調整,例如,以第1A圖為例,第一方向Y的導電電極(即第一導電電極108)較第二方向X的導電電極(即第二導電電極110)的整體長度為長,因此第一方向Y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可以大於第二方向X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或者,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金屬細線的膜層厚度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金屬細線的膜層厚度可以不同,以進行上述阻抗調整,例如使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金屬細線的膜層厚度大於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金屬細線的膜層厚度,以平衡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阻抗,例如使兩者相等阻抗;又或者,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金屬網格的密度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金屬網格的密度可以不同,以進行上述阻抗調整。
請再參考第1A圖,導電元件係設於周圍區104,在本實施例中,導電元件包括具有觸控感測功能的感測元件114,用來提供觸控面板100之功能鍵(或稱為熱鍵,hot key)所需的觸控功能。舉例而言,本實施例觸控面板100包括三個功能鍵,因此周圍區104的下部可以區分為三個功能鍵單元144,皆由感測元件114所構成,如第1A圖所示,各功能鍵單元144分別由一功能鍵圖案118做表示,而功能鍵圖案118是由裝飾層120所定義,為使圖式簡單易懂,第1A圖中的裝飾層120沒有繪示出網底圖案。本實施例功能鍵單元144舉例為正方形,其尺寸為約2毫米(mm)×2毫米以上,較佳為4×4mm(如圖中尺寸S1與S2標示處),但不以此為限。在各功能鍵單元144中,感測元件114分別包括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位於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之一側的第二功能鍵電極128,其中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絕緣於第一功能鍵電極126。在此一實施例中,第一功能鍵電極126可以作為感測電極,
而第二功能鍵電極128可以作為驅動電極,此一配置可利用一互容式驅動來偵測感測電極與驅動電極之間的電容變化,以進行觸碰偵測。此外,本實施例之三個功能鍵單元144中的第二功能鍵電極128互相連接共用,而各功能鍵單元144中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互相分離設置。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8分別包括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且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分別由複數條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所構成。本實施例的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中各網格具有菱形圖案,而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中各網格具有矩形圖案,且具有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之第二功能鍵電極128整體上可例如為第1A圖中的梳狀圖案,具有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之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位於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缺口內,且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與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之形狀彼此互補,以構成互電容效應,但不以此為限。例如,感測元件114也可以由單一個金屬網格結構構成,利用自容式驅動來進行功能鍵單元144的觸碰操作。
再參考第1A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金屬細線1161的線寬可設計為約5微米以上,較佳為約10微米以上,而相鄰任兩條第二金屬細線1161具有一第二線距P2,第二線距P2為約20微米至1000微米,較佳為約50微米至100微米。同樣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也可以依照以上第二金屬細線1161線寬及線距的原則來設計。需注意的是,上述相鄰任兩條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係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以定義出第二線距P2。因此,根據本發明,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線寬較佳大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寬;當在單位面積中具有相同數量的金屬細線時,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第二線距P2會小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第一線距P1。在此設計下,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之單位面積裡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所占的面積會比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中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面積多,而感測元件114的透光率或開口率會小於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因此由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構成的感測元件114的阻抗值會小於在透光區102
內之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阻抗值。並且,由於功能鍵區域不需要求非常好的透光率,因此雖然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第二線距P2較小且線寬較大,也不會影響觸控面板100的視覺效果。需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的另一變化形中,在單位面積中,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線寬會等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寬,但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第二線距P2小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第一線距P1,亦即,在單位面積中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所具有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之數量比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的第一金屬細線1121之數量多,例如,在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中的1毫米(mm)×1毫米的單位面積內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之數量會多於在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中的1毫米×1毫米的單位面積內的第一金屬細線1121之數量。因此,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所占的面積仍然會比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之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面積多,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的開口率也較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小,所以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仍具有較低的阻抗值。
需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寬與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線寬的比較時,都是以「平均線寬」來做比較。舉例而言,要取得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平均線寬時,可以任取其中一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來量測並加以計算,例如以圖中從A點到B點的第一金屬細線線段1121a來量測計算。平均線寬的取得可以有(但不限於)下述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以積分方式計算從端點A點至B點的平均寬度;第二種方法是將第一金屬細線線段1121a中的最大線寬與最小線寬相加除以二,例如在一預定區域內(如1mm x 1mm)找到最大線寬與最小線寬相加除以二;而第三種方法是將第一金屬細線線段1121a以N+1個截點切分成具有相等長度的N個小段,例如以A、B、C、D四個截點將第一金屬細線線段1121a切成三段,然後量測A、B、C、D四個截點的線寬,加以平均而定為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平均線寬。後文中提到金屬細線的線寬時,都是指平均線寬,取得方法可參考上述介紹,
不再贅述。同樣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的線寬也可以用上述的「平均線寬」方式來進行計算。
以下將繼續介紹感應電極與導電元件與透光基板106表面其他膜層的相對設置位置。請參考第2圖,第2圖中之透光基板106的下側係作為觸控面,而觸控面板100另包括裝飾層120設於透光基板106的上表面,位於周圍區104並定義出周圍區104的範圍,裝飾層120的材料舉例為陶瓷、類鑽碳、顏色油墨、光阻或樹脂材料,但不以此為限。裝飾層120在感測元件114區域的各功能鍵單元144分別具有一功能孔1201,定義出功能鍵圖案118。感測元件114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裝飾層120部分重疊,且功能孔1201內設置了部分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因此,從觸控面一側來看,第一功能鍵電極126會經由功能孔1201而被裝飾層120所曝露,由於被曝露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是由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所構成,因此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若從觸控面板100的背側(即第2圖的上側)提供光源,那麼各功能鍵單元144都可以提供發光觸控按鍵的功能。
請同時參考第1A圖與第3圖,本實施例中的感應電極另包括一部分延伸至周圍區104,第3圖中的感應電極係以第二導電電極110為例,第二導電電極110位於周圍區104內之部分至少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且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係由複數條第三金屬細線1301所構成,第三金屬細線1301的線寬大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之線寬,且相鄰之任兩條第三金屬細線1301的第三線距P3小於第一線距P1。舉例而言,第三金屬細線1301的線寬可相同於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之線寬,但不以此為限。於此,第三金屬細線1301的線寬也可以用上述的「平均線寬」方式來進行計算。
如第3圖所示,根據本發明,構成感應電極的金屬網格層150在周圍區104的部分或是與裝飾層120重疊的部分中,其金屬網格結構具有較透光區102的金屬網格結構為粗的金屬細線或較小的透光率與開口率,此設計可以避免感應電極在裝飾層120的側壁與表面爬坡時發生斷線而影響良
率,且因為位於周圍區104內的感應電極會被裝飾層120遮蔽,因此不會影響視覺效果。進一步而言,根據本發明,為了避免感應電極在周圍區104發生斷線,可以設計金屬網格層150在延伸至周圍區104與透光區102的交界處開始具有較粗的金屬細線,也可以在周圍區104與透光區102的交界處「附近」開始具有較粗的金屬細線,亦即在第3圖中範圍T的區域內開始具有較粗的線寬,也就是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舉例而言,在變化實施例中,金屬網格層150可以在虛線T1以左為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而在虛線T1的右側為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此設計可以避免因製程誤差而導致裝飾層120曝露出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需注意的是,範圍T所涵蓋的區域可依製程條件與產品需求而定。有關其他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與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的交界位置請參考第4圖至第5A圖。
觸控面板100的第一金屬細線1121、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及第三金屬細線1301的材料可包括鋁、銅、銀、鉻、鈦、鉬、釹、金之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之合金、上述材料之金屬氧化物、上述材料之複合層或上述材料與上述材料之合金之複合層。更進一步而言,當第一金屬細線1121、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及第三金屬細線1301具有複合層結構時,其可以為氧化鉬/鉬/鋁/鉬複合層結構(MoOx/Mo/Al/Mo multilayered structure)、氧化鉬鈮合金/鉬鈮合金/鋁鈮合金/鉬鈮合金複合層結構(MoNbOx/MoNb/AlNd/MoNb multilayered structure)或氧化銅/銅複合層結構(CuOx/Cu multilayered structure)之其中一種,但不以此為限。其中,上述複合層結構中的金屬氧化物層具有霧化作用,可以降低金屬反光色澤的明顯度,避免金屬結構被人眼看見。因此,也可以說第一金屬細線1121、第二金屬細線1161、1161’及第三金屬細線1301在接近觸控面的表面有經過霧化處理,或具有霧化表面。
請再參考第1A圖,觸控面板100另包括複數條周圍走線156、158,159分別電連接於第一導電電極108、第二導電電極110與第二功能鍵
電極128,且周圍走線156、158、159係設置於周圍區104,匯集於周圍區104的上部,以電連接或耦合於一外部控制單元而提供觸控面板100的感測訊號。在其他實施例中,周圍走線156、158、159亦可以匯集於周圍區104的下部或側部。此外,第1A圖僅畫出周圍走線156、158、159以為示意,並省略了面板上的其他可能導線。在本實施例中,周圍走線156、158、159係由金屬層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再者,觸控面板100之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長度大於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長度,在較佳情況下,整條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阻抗值(impedance)應大於或等於整條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阻抗值。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膜層厚度皆相同,長度較長的第一導電電極108的阻抗大於長度較短的第二導電電極110的阻抗。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藉由使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的膜層厚度不相同(或前述其他方式)來調整兩個電極的各自阻抗值,以達到讓具有較長長度的導電電極之阻抗值大於、等於或小於長度較短之導電電極的阻抗值之目的。
請參考第1B圖,第1B圖為本發明具有自容式感應電極之觸控面板的俯視示意圖。第1A圖與第1B圖的主要差別在於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分別具有三角形形狀,互相顛倒設置排列,利用自容式驅動方式來感測觸控操作,即利用導電物體(如手指或觸控筆)與導電電極之間所形成的電容,以偵測第一導電電極108與第二導電電極110電容的各自變化,其中,各第一導電電極108獨立進行驅動與感測動作,各第一導電電極108獨立進行驅動與感測動作。需注意的是,本發明感應電極的排列與設置方式不限於第1A圖與第1B圖所示者,也可以是複數個互相分離設置的矩形導電電極,或可視需要使用其他規則或不規則形狀之導電電極均勻排列分布於透光區102中,例如複數根條狀導電電極搭配複數個位於相鄰二根條狀導電電極之間的塊狀導電電極,以互容式驅動達到所需之觸控感應偵測效果。需注意的是,第1A圖僅畫出部分周圍走線156、158、159以為示意,並省略了
部分與感測元件114相接的走線和面板上的其他可能導線。同樣的,為提高圖示的可讀性,在第1B圖中亦省略繪示連接於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的走線,事實上,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還是要透過走線電性連接至外部控制電路。
下文將針對本發明的不同實施樣態進行說明,且為簡化說明,以下說明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不同之處進行詳述,而不再對相同之處作重覆贅述。此外,本發明之各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標號進行標示,以利於各實施例間互相對照。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A圖的切線3-3’。本變化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觸控面板100另具有一緩衝區132,位於周圍區104與透光區102之間,亦即緩衝區132環狀包圍透光區102。感應電極(以第二導電電極110為例)延伸至周圍區104時會另包括一部分設置在緩衝區132內,該部分同樣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其所包含的第三金屬細線1301具有比第一金屬細線1121更大的線寬,容易被人眼看到。因此,在此變化實施例中,由觸控面觀看,在周圍區104與透光區102的交界處可看到緩衝區132內的感應電極,其具有金屬反射光澤的視覺效果,又由於第三金屬細線1301具有金屬光澤,所以緩衝區132內被曝露的感應電極可以應用為觸控面板100的外觀設計。
請參考第5A圖,第5A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A圖的切線3-3’。本變化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裝飾層120包括三層子裝飾層120a、120b、120c依序堆疊在透光基板106表面。並且,觸控面板100另包括一內框層154,其同時設於緩衝區132與部分周圍區104內。內框層154位於周圍區104的部分係設於裝飾層120與透光基板106之間,而內框層154位於緩衝區132的部分係設於感應電極(以第二導電電極110為代表)與透光基板106之間。
內框層154的材料較佳具有高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例如為黑色材料,能遮蔽裝飾層120內緣不平整處。本實施例的裝飾層120的顏色屬於淺色系或是OD值較低,為了提高遮蔽效果,因此以三層子裝飾層120a、120b、120c相互堆疊,然而,此結構會使裝飾層120的整體厚度大為提高。因此,本發明係設計使感應電極在延伸至周圍區104之前,從緩衝區132內即開始具有較粗的金屬細線,以避免感應電極在爬坡時發生斷裂。如第5A圖所示,感應電極的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與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的交界處位於緩衝區132內,且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完全被內框層154與裝飾層120所遮蔽,因此使用者不會看到線寬較粗的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再者,為了提高周圍區104的遮蔽效果,在裝飾層120表面可另設置OD值較高的遮光層152。此外,本發明三層子裝飾層120a、120b、120c的堆疊方式與個別的圖形範圍並不限於第5A圖所示者,例如子裝飾層120c可以比子裝飾層120b具有較大的圖形範圍並且包覆子裝飾層120b的表面與側壁,以減少牛角問題,但不以此為限。
第5B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三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變化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為一雙片基板式觸控面板,透光基板106係作為觸控面板100的蓋板,而感應電極與導電元件係設置於另一基板140上,並位於基板140朝向透光基板106之表面上(第5B圖所示之上表面),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變化形中,感應電極與導電元件也可設置於基板140背向透光基板106之表面上(例如第5B圖中基板140的下表面)。在本變化實施例中,延伸至周圍區104的感應電極(以第二導電電極110為例)不需要設置在裝飾層120表面,但仍會被裝飾層120遮蔽,所以在周圍區104的感應電極可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具有較粗的第三金屬細線1301,或單位面積中具有較多數量的第三金屬細線1301。
請參考第6圖與第7圖,第6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二實施例
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第7圖為第6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7-7’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係由金屬層134所構成,亦即不是由前述的金屬細線構成,金屬層134覆蓋部分裝飾層120,且金屬層134的一部分位於裝飾層120的功能孔1201內。在功能孔1201內的金屬層134較佳有一定的透光性,以突顯出功能鍵圖案118,例如,可以使功能孔1201內金屬層134的膜厚達到具有半透效果,或者功能孔1201內的金屬層134可具有複數個微孔洞1341,但不以此為限,其中各該微孔洞1341的孔徑較佳為120微米以下。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二功能鍵電極128仍是由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所構成,不再贅述。本實施例以金屬層134製作第一功能鍵電極126的好處是能進一步降低第一功能鍵電極126的阻抗值,並且使用者在觀看功能孔1201位置時呈現金屬反射的視效效果。
請參考第8圖與第9圖,第8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三實施例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第9圖為第8圖所示觸控面板沿著切線9-9’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差異處在於金屬層134具有一功能孔1342,其圖案相似於裝飾層120之功能孔1201,且第一功能鍵電極126所具有的功能孔1342之尺寸較佳大於裝飾層120的功能孔1201之尺寸,此設計可以避免金屬層134被功能孔1201所曝露而被使用者看見,也可以使功能孔1201有良好的透光性而突顯出功能鍵圖案118。再者,功能孔1201內也可以選擇設置有一覆蓋層(未繪示),例如銀膠。這樣的設計可以作為使用者在觀看功能孔1201位置時視效上的另一種選擇。
請參考第10圖,第10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四實施例的功能鍵單元的放大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61與第二部分1262分別由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與金屬層134所構成。如第10圖所示,在功能鍵圖案118區域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之第一部分1261是由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所構成,而在功能鍵圖案118外圍的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之第二部分1262是由金屬層134所構
成,第一部分1261的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會部分覆蓋裝飾層120(類似第2圖所示者)並填入功能孔1201中。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二功能鍵電極128也由金屬層134所構成並絕緣於第一功能鍵電極126。此設計可以兼顧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導電性以及功能鍵圖案118的透光性。需注意的是,以金屬層134製作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設計同樣可以應用於前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以及後續實施例中,不再贅述。
請參考第11圖,第11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五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個不同處在於在同一功能鍵單元144中,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外形為梳狀或鋸齒狀,兩者的梳狀部分彼此相對互補設置,且第一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6、128的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中各網格皆具有菱形圖案,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個不同點是周圍走線158和156也具有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亦即,本實施例觸控面板100設置在周圍區104的導電元件包括第一功能鍵電極126、第二功能鍵電極128與周圍走線156、158,都具有金屬網格結構,甚至接地走線或防靜電元件(圖未示)也可具有金屬網格結構。其中,周圍走線158、156之走線寬度W可為約20至40微米,而第二金屬細線1161”之線寬為大於或等於約5微米,例如為5微米,較佳為10微米以上,但不以此為限。此設計的好處是透光區102的感應元件與周圍區104的導電元件可以有相類似的製程條件與需求。
請參考第12圖,第12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六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第一功能鍵電極126的外形為菱形,而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外形為矩形而具有類稜形缺口,其包圍第一功能鍵電極126,且各功能鍵單元144的第二功能鍵電極128沒有相連,但不以此為限,在變化實施例中,各功能鍵單元144的第二功能鍵電極128也可以相連接。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6、128的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116’皆具有菱形圖案,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13圖,第13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七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之周圍區104僅設置在透光區102的上、下兩側,透光區102的左右兩側鄰接觸控面板100邊緣。周圍走線158和156在周圍區104的部分具有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而周圍走線158和156在透光區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第13圖中只有連接第二導電電極110的周圍走線158會經過透光區102),其中第二金屬網格結構116”由第二金屬細線1161”構成,而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由第一金屬細線1121’構成,且第二金屬細線1161”的線寬大於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寬,或是相鄰的任兩條第二金屬細線1161”的線距小於相鄰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距,使得周圍走線158和156在周圍區104的部分阻抗值小於其在透光區102的部分;再者,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寬等於透光區102內的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中第一金屬細線1121線寬,且相鄰的任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距等於相鄰任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的線距。需注意的是,上述用來定義線距的相鄰任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是指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相電性連接之相鄰兩條第一金屬細線1121’。舉例而言,第二金屬細線1161”的線寬或線距可以相同於用來製作第二功能鍵電極128的第二金屬細線1161’的線寬或線距,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因為透光區102的周圍走線158由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所構成,因此具有較高的透光性,即使設置在透光區102也不容易被使用者發現,因此觸控面板100的周圍區104僅需設置在上、下兩側,可以提供觸控面板100之外觀變化彈性。
請參考第14圖,第14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八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觸控面板100為OGS觸控面板,且其感應電極具有雙層結構,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109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111,分別由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二金屬網格層162所形成並依序設於基板106上表面,且基板106上另設有裝飾層120位於周圍區104內、第一絕緣層136整面覆蓋第一導電電極109與裝飾層120、以及第二絕緣層138覆蓋第二導電電極111
與第一絕緣層136,其中第一絕緣層136與第二絕緣層138的材料舉例為有機絕緣材料或無機絕緣材料(例如SiO2或SiNx),可以分別為單層或複合材料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與第二絕緣層136、138分別具有接觸洞1361、1381,曝露出第二導電電極111的接觸元件1111與第一導電電極109的接觸元件1091。需注意的是,第二導電電極111與第一導電電極109在透光區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而在周圍區104的部分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且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中金屬細線的線寬大於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或者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中金屬細線的線距小於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以第二導電電極111為例,第二金屬網格層162可以為單層或多層複合膜層,例如包含由氧化鉬層1621、鉬層1622、鋁層1623及鉬層1624所構成的複合結構,其中氧化鉬層具有霧化效果,能使金屬細線不易被人眼看見,在此一例中金屬網格層也可以選擇銅作為導電層,而氧化銅作為霧化層進行搭配。其他適合的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二金屬網格層162之材料如第一實施例所述,不再贅述。
請參考第15圖,第15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九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觸控面板100為雙片基板式觸控面板,透光基板106用來當作觸控面板100的蓋板,而此一蓋板可為前述的透明覆蓋板,於此不作贅述,而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二金屬網格層162係設置於基板140表面。其中基板140可以為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軟性基板,軟性基板例如有機膜片,如聚醯亞胺(polyimide,PI)與TCTF膜片都可作為基板140,但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方式中,基板140也可以是一減薄的薄玻璃基板,其厚度係大於或等於0.05毫米且小於或等於0.25毫米。類似於前一實施例,本實施例觸控面板100的感應電極具有雙層結構,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109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111,分別由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二金屬網格層162所形成,但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二金屬網格層162是設置在基板140表面,而非透光基板106表面。裝飾層120設置於基板106面對基板140之一
側,第一絕緣層136整面覆蓋第二導電電極111,第二絕緣層138覆蓋第一導電電極109,且接觸洞1381、1361曝露出了接觸元件1091、1111。第二導電電極111與第一導電電極109在透光區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在周圍區104的部分具有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且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之金屬細線的線寬較佳大於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或者第三金屬網格結構130中金屬細線的線距小於第一金屬網格結構112。
請參考第16圖,第16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十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其中第16圖僅繪示出一個功能鍵單元144,例如對應第1A圖切線2-2’的位置。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亦為雙片基板式觸控面板,其第一功能鍵電極126與第二功能鍵電極128都由圖案化的金屬層134所構成,且金屬層134對應功能孔1201的部分具有微孔洞1341,以使功能鍵圖案118區域有較佳的透光性。此外,在功能孔1201內還可選擇性地填入銀膠材料142或在功能孔1201表面設置銀膠材料142,可以使功能鍵有金屬光澤。
在前文中已介紹了本發明觸控面板中感應電極與導電元件的金屬網格結構之設置,以下將繼續介紹本發明觸控面板可應用於各式膜層與基板堆疊的不同形式觸控面板,亦即,下文中各種形式的觸控面板或觸控顯示裝置都可適用前述實施例的導電元件與感應電極之設計。
請參考第17圖,第17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一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本變化形觸控面板100包括一觸控結構166,藉由一黏著層164而設置於透光基板106表面,其中觸控結構166包括第一絕緣層136、第一金屬網格層160以及第二金屬網格層162,且第二金屬網格層162與第一金屬網格層160分別包括了前述實施例中的第一導電電極108或109與第二導電電極110或111的其中一者,也可以說,在第1A圖至第16圖所示之第一導電電極108/109與第二導電電極110/111在本圖中分別以第二金屬網格層162與第一金屬網格層160的其中一者來表示其設置位置。第一絕緣層136可包括例如透明絕緣薄膜、透明絕緣塑膠基板或透明絕緣玻璃基板、
有機絕緣層、無機絕緣層,但不限於此。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36之第二側136b,而第二金屬網格層162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36之第一側136a,但不以此為限。此外,透光基板106為一透明覆蓋板,且透光基板106可視為觸控面板100之一部分,用以提供觸控結構166保護功能。透光基板106可例如為玻璃基板、石英基板或塑膠基板等透明覆基板,但不限於此。再者,觸控面板100可設置於一顯示面板168的上側,藉由設置於觸控面板100與顯示面板168之間的一黏著層170以結合觸控面板100與顯示面板168,形成一觸控顯示裝置200。顯示面板168可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一電濕潤顯示面板、一電子墨水顯示面板或一電漿顯示面板,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18圖,第18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二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8圖所示,相較於第17圖,本變化形的觸控面板100的黏著層164係設置於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一絕緣層136之間。也就是說,第一金屬網格層160直接形成於透光基板106上,且第一金屬網格層160可透過黏著層164與第一絕緣層136接合。另外,在其他變化形中,第二金屬網格層162也可以是設置在第一絕緣層136的上表面,其中該上表面是指面對第一金屬網格層160之一面(未繪示)。
請參考第19圖,第19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三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9圖所示,相較於第17圖,本變化形的觸控面板100另包括一第二絕緣層138以及一黏著層172。其中,第二絕緣層138設置於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透光基板106之間,且第一金屬網格層160係直接形成於第二絕緣層138上。黏著層164設置於第二絕緣層138與透光基板106之間,用以接合第二絕緣層138與透光基板106。另外,黏著層172設置於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一絕緣層136之間,並用以接合第一金屬網格層160與第一絕緣層136。
請參考第20圖,第20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四種膜層堆疊變
化形的剖面示意圖。相較於第17圖,本變化形的觸控面板100在應用於觸控顯示裝置200時,省略了用來接合觸控面板100與顯示面板168的黏著層。本變化形的顯示面板168包括上基板1681,例如為顯示面板168的彩色濾光片基板,但不限於此。第二金屬網格層162、第一絕緣層136與第一金屬網格層160係依序形成於上基板1681的外表面1681a上,而不需利用前述的黏著層將第一絕緣層136與上基板1681結合。另外,透光基板106仍透過黏著層164而與第一金屬網格層160接合。
請參考第21圖,第21圖為本發明觸控面板之第五種膜層堆疊變化形的剖面示意圖。如第21圖所示,相較於第20圖,本變化形的觸控顯示裝置200進一步省略了第一絕緣層。也就是說,本變化形之觸控面板100的第二金屬網格層162設置於上基板1681的一內表面1681b上,並且位於顯示面板168內,而第一金屬網格層160形成於上基板1681的外表面1681a上,因此第二金屬網格層162與第一金屬網格層160可透過上基板1681彼此電性絕緣。
此外,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屬細線1121、1121’、1161、1161’、1161”、1301皆是以直線表示,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實際上,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屬細線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也可以是曲折的線段構成網格圖案,且相鄰之任二條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在一預定的角度範圍內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並且,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屬細線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也可以以黃光製程或噴印形成在基板上;或者,先將一絕緣層形成在基板上,並在絕緣層挖開一預定深度的溝槽,並將上述金屬細線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佈設於該些溝槽內。該絕緣層例如一有機聚合物層(如polyimide)。又或者,直接以雷射蝕刻基板以形成預定深度的溝槽,並將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屬細線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佈設於該些溝槽內。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的主要精神之一是以金屬網格層來製作周圍
區的某些導電元件,例如(但不限於)周圍走線或具有感測功能的感測元件,並且周圍區的導電元件之金屬網格結構之金屬細線可以具有較小的線距或較大的線寬,在此,全文線寬均是以前述所提的平均線寬來定義之,因金屬網格層的厚度比傳統金屬氧化物膜層的厚度厚,其在爬坡時發生斷線的機率較低,即使在功能鍵區域因裝飾層與透光基板的表面有較大的高低落差,金屬細線也能有較好的爬坡表現,而且金屬網格層具有低阻抗優勢,可以提高功能鍵的觸控靈敏度。再者,本發明另揭露使具有金屬網格結構的感應電極在延伸到周圍區的部分具有較粗的金屬細線,同樣能提高其導電性並降低斷線機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觸控面板
102‧‧‧透光區
104‧‧‧周圍區
106‧‧‧透光基板
108‧‧‧第一導電電極
110‧‧‧第二導電電極
112‧‧‧第一金屬網格結構
1121‧‧‧第一金屬細線
1121a‧‧‧第一金屬細線線段
114‧‧‧感測元件
116、116’‧‧‧第二金屬網格結構
1161、1161’‧‧‧第二金屬細線
118‧‧‧功能鍵圖案
120‧‧‧裝飾層
126‧‧‧第一功能鍵電極
128‧‧‧第二功能鍵電極
130‧‧‧第三金屬網格結構
1301‧‧‧第三金屬細線
144‧‧‧功能鍵單元
156、158、159‧‧‧周圍走線
P1‧‧‧第一線距
P2‧‧‧第二線距
P3‧‧‧第三線距
S1、S2‧‧‧尺寸
X‧‧‧第二方向
Y‧‧‧第一方向
Claims (40)
- 一種觸控面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位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感應電極(inductive electrode),至少設於該透光區,該感應電極位於該透光區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一金屬細線所構成;以及一導電元件,設於該周圍區,該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二金屬細線所構成,其中該等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大於該等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一線距(pitch),且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二線距,其中該第一線距大於該第二線距,且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且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導電元件包括一周圍走線。
-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周圍走線之走線寬度為約20至40微米,而該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為等於或大於約5微米。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導電元件具有感測功能,用來當作該觸控面板之一功能鍵的感測元件。
-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裝飾層設於該周圍區,該裝飾層在該感測元件區域具有一功能孔,定義出一功能鍵圖案,且該導電元件係與該裝飾層部分重疊。
- 如請求項6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功能孔內設置了該感測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
- 如請求項6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測元件包括: 一第一功能鍵電極;以及一第二功能鍵電極,位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側,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且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部分位於該功能孔內。
-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金屬層另包括複數個微孔洞,設於該功能孔內。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該金屬層具有一功能孔,其圖案相似於該裝飾層之該功能孔,且該金屬層之該功能孔的尺寸大於該裝飾層之該功能孔的尺寸。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部分由一金屬層所構成,而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另一部分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
- 如請求項6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功能孔內設有銀膠材料。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透光基板與一裝飾層,該裝飾層設於該透光基板之表面上並位於該周圍區。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觸控面板,該感應電極另延伸至該周圍區,且該感應電極位於該周圍區之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屬網格結構,該第三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三金屬細線所構成,該等第三金屬細線之線寬大於該等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三金屬細線之線寬等於該等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具有一緩衝區,位於該周圍區與該透 光區之間,且該感應電極另包括一部分設置在該緩衝區內,該感應電極設置在該緩衝區的部分具有該第三金屬網格結構。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內框層,同時設於該緩衝區與部分該周圍區,該內框層位於該周圍區的部分係設於該裝飾層與該透光基板之間,而該內框層位於該緩衝區的部分係設於該感應電極與該透光基板之間。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基板,設於該透光基板之一側並平行於該透光基板,且該感應電極與該導電元件設置於該基板朝向或背向該透光基板之表面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至少一第一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第二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二導電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導電電極;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長度,且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阻抗值(impedance)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阻抗值。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之膜層厚度不等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膜層厚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金屬細線與該等第二金屬細線的材料包括鋁、銅、銀、鉻、鈦、鉬、釹、金之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之合金、上述材料之金屬氧化物、上述材料之複合層或上述材料與上述材料之合金之複合層。
- 如請求項24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等第一金屬細線與該等第二金屬細線具有氧化鉬/鉬/鋁/鉬複合層結構(MoOx/Mo/Al/Mo multilayered structure)、氧化鉬鈮合金/鉬鈮合金/鋁鈮合金/鉬鈮合金複合層結構(MoNbOx/MoNb/AlNd/MoNb multilayered structure)或氧化銅/銅(CuOx/Cu multilayered structure)複合層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 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等第一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等第二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等第一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之線寬與該等第二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之線寬不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等第一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等第二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等第一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與該等第二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不同。
- 一種觸控面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位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感應電極,至少設於該透光區,該感應電極位於該透光區之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一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一金屬細線所構成,相鄰的任兩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一線距,其中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一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接;以及一導電元件,設於該周圍區,該導電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且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二金屬細線所構成,相鄰的任兩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具有一第二線距,其中前述相鄰之任二條該等第二金屬細線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電性連,且該等第二金屬細線之線寬等於該等第一金屬細線的線寬,該第二線距小於該第一線距,且單位面積中該等第二金屬細線的數量大於單位面積中該等第一金屬細線的數量。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導電元件包括一周圍走線。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導電元件具有感測功能,用來當作該觸控面板之一功能鍵的感測元件。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裝飾層設於該周圍區,該裝飾層在該感測元件區域具有一功能孔,定義出一功能鍵圖案,且該導電元件係與該裝飾層部分重疊。
-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功能孔內設置了該感測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
-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測元件包括:一第一功能鍵電極;以及一第二功能鍵電極,位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一側,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功能鍵電極。
- 如請求項3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鍵電極之至少一部分由一金屬層所構成或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 如請求項3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功能鍵電極由一金屬層所構成或由該導電元件具有該第二金屬網格結構的部分所構成。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另包括一透光基板與一裝飾層,該裝飾層設於該透光基板之表面上並位於該周圍區,而該感應電極另延伸至該周圍區,且該感應電極位於該周圍區之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屬網格結構,該第三金屬網格結構係由複數條第三金屬細線所構成,該等第三金屬細線之線寬大於該等第一金屬細線之線寬。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至少一第一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第二導電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二導電電極絕緣於該第一導電電極;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長度,且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阻抗值(impedance)大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阻抗值。
- 如請求項37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之膜層厚度不等於該第二導電電極的膜層厚度。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導電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一方向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與該第二方向的導電電極的金屬細線線寬不同。
-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應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導電電極與複數個第二導電電極,兩者互相絕緣,其中該第一導電電極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導電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該第一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與該第二導電電極的金屬網格的密度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6895.4A CN104808824A (zh) | 2014-01-24 | 2014-01-24 | 触控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30404A true TW201530404A (zh) | 2015-08-01 |
Family
ID=521089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10563A TW201530404A (zh) | 2014-01-24 | 2014-03-20 | 觸控面板 |
TW103204785U TWM488050U (zh) | 2014-01-24 | 2014-03-20 | 觸控面板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204785U TWM488050U (zh) | 2014-01-24 | 2014-03-20 | 觸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08824A (zh) |
TW (2) | TW20153040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78753A (zh) * | 2015-11-17 | 2016-01-27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触控响应方法及装置 |
TWI585693B (zh) * | 2016-01-12 | 2017-06-01 | Wei-Long Huang | Touch sensor with multiple biometrics |
US9791952B2 (en) | 2015-01-07 | 2017-10-17 | Innolux Corporation |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78212B (zh) * | 2015-01-27 | 2017-04-11 |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面板及其電極配置方法 |
CN106293174A (zh) * | 2015-05-26 | 2017-01-04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KR102082485B1 (ko) * | 2016-01-26 | 2020-02-27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투명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소자 |
JP6793323B2 (ja) * | 2016-03-28 | 2020-12-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用部材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6755000B2 (ja) * | 2016-03-28 | 2020-09-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用部材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TWI617955B (zh) * | 2016-06-07 | 2018-03-11 | Ming An Hsu | Ultra-fine copper mesh wire of display and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KR101904969B1 (ko) | 2016-07-29 | 2018-10-1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07340933B (zh) * | 2017-08-14 | 2020-07-14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JP6815300B2 (ja) * | 2017-09-22 | 2021-01-20 |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
TWI654548B (zh) * | 2017-10-27 | 2019-03-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裝置 |
TWI657359B (zh) * | 2017-11-24 | 2019-04-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裝置 |
CN110069152A (zh) * | 2018-01-24 | 2019-07-30 |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与触控传感器卷带 |
CN111722742A (zh) * | 2019-03-21 | 2020-09-29 |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 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136108A (zh) | 2021-01-27 | 2022-09-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001570A (ko) * | 2011-06-27 | 2013-01-0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터치패널 |
TWM445719U (zh) * | 2012-05-22 | 2013-01-21 | Inv Element Inc | 具金屬感應層之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結構 |
CN203746036U (zh) * | 2014-01-24 | 2014-07-30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 |
-
2014
- 2014-01-24 CN CN201410036895.4A patent/CN104808824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3-20 TW TW103110563A patent/TW201530404A/zh unknown
- 2014-03-20 TW TW103204785U patent/TWM48805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91952B2 (en) | 2015-01-07 | 2017-10-17 | Innolux Corporation |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
CN105278753A (zh) * | 2015-11-17 | 2016-01-27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触控响应方法及装置 |
CN105278753B (zh) * | 2015-11-17 | 2018-05-08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触控响应方法及装置 |
TWI585693B (zh) * | 2016-01-12 | 2017-06-01 | Wei-Long Huang | Touch sensor with multiple biometric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8824A (zh) | 2015-07-29 |
TWM488050U (zh) | 2014-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530404A (zh) | 觸控面板 | |
KR102052059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
TWI471774B (zh) |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 |
US20150060125A1 (en) | Touch panel | |
KR102281575B1 (ko) |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203746036U (zh) | 触控板 | |
TWI539336B (zh) | 觸控面板 | |
US20140333578A1 (en) | Touch panel | |
JP2010182277A (ja) | 入力装置 | |
TW201423544A (zh) |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
KR20120111985A (ko) | 입력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3049119A (zh) |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 |
TWI492122B (zh) | 觸控感測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 |
CN104714683A (zh) | 触控面板 | |
TW201516815A (zh) |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
TW201604729A (zh) | 觸控面板 | |
US20120292170A1 (en) | Touch panel | |
TW201602879A (zh) | 觸控面板 | |
TW201610773A (zh) | 觸控面板 | |
TW201610772A (zh) | 觸控面板 | |
JP5750466B2 (ja) | 静電容量式入力装置 | |
KR102281616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제조 방법 | |
TWI530835B (zh) | 觸控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觸控面板之製造方法 | |
CN108205392A (zh) | 触控面板 | |
CN104656968A (zh) | 触控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