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0725A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 Google Patents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10725A TW201410725A TW102127384A TW102127384A TW201410725A TW 201410725 A TW201410725 A TW 201410725A TW 102127384 A TW102127384 A TW 102127384A TW 102127384 A TW102127384 A TW 102127384A TW 201410725 A TW201410725 A TW 20141072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rimethylolpropane
- molecule
- bis
- cyclohexane
- isocyanatomethy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4—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 C08G18/75—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 C08G18/751—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only one cycloaliphatic ring
- C08G18/75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only one cycloaliphatic ring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 linked to the cycloaliphatic ring by means of an aliphatic group
- C08G18/757—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only one cycloaliphatic ring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 linked to the cycloaliphatic ring by means of an aliphatic group containing at least two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s linked to the cycloaliphatic ring by means of an aliphatic grou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80—Masked polyisocyanates
- C08G18/8003—Masked polyisocyanates masked with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group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8006—Masked polyisocyanates masked with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group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compounds of C08G18/32
- C08G18/8009—Masked polyisocyanates masked with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group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compounds of C08G18/32 with compounds of C08G18/3203
- C08G18/8022—Masked polyisocyanates masked with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group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compounds of C08G18/32 with compounds of C08G18/3203 with polyols having at least three hydroxy groups
- C08G18/8025—Masked aliphatic or cycloaliphatic polyisocyan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10—Prepolymer process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in a first reaction ste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2—Polyhydroxy compounds; Polyamines; Hydroxyamines
- C08G18/3203—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18/3206—Polyhydroxy compounds aliphati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75—Polymers of halogen containing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halogenated 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79—Polymers of halogen containing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halogenated 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4—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 C08G18/75—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 C08G18/751—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only one cycloaliphatic ring
- C08G18/75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cycloaliphatic containing only one cycloaliphatic ring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 linked to the cycloaliphatic ring by means of an aliphatic grou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7/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7/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7/1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L27/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r tetrafluoroeth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L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10—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 C09D11/102—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ther than those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04—Materials of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5—Protective back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26—Cellulose ethers
- C08L1/28—Alkyl ethers
- C08L1/286—Alkyl ethers substituted with acid radicals, e.g.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 C08L2203/204—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use in solar cel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00—Compositions of starch, amylose or amylopectin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or degradation products
- C08L3/02—Starch;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reof, e.g. dextri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10T428/2991—Coated
- Y10T428/2998—Coated including synthetic resin or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將該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硬化劑所獲得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藉由使用該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所形成之被覆層而被覆太陽電池之各種構件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進而係關於一種使用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所獲得之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通常係藉由聚異氰酸酯成分與多元醇成分之反應而製造,例如其以彈性體、透鏡、合成皮革、搪塑粉、彈性成形品(Spandex)、RIM(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反應射出成形)成形品、塗料、接著劑、密封材、泡沫等形式廣泛使用於各種產業領域。
例如作為聚異氰酸酯成分,業界提出有藉由使氫化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氫化XDI(Xylylene Diisocyanate))之三羥甲丙烷加成體與丙烯酸系多元醇進行反應而獲得之硬化性組成物(例如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
此種硬化性組成物被使用於建築用、土木用、汽車用等
之接著劑、塗料、底塗劑等多方面。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41411號公報(實施例4)
然而,於此種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製造中,期待選擇原料成分以更進一步提高根據各種用途之要求物性。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於各種用途中提高要求物性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將該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硬化劑所獲得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藉由使用該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所形成之被覆層而被覆太陽電池之各種構件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進而提供一種使用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所獲得之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特徵在於:其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較佳為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含有率為5莫耳%以上。
又,於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較佳為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為80莫耳%以上且93莫耳%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較佳為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莫耳比(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三羥甲丙烷)為4以上且23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較佳為平均異氰酸酯基數為3以上且4.5以下。
又,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較佳為使用作為被覆太陽電池之構件之被覆材之硬化劑。
又,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係被覆太陽電池之構件者,其特徵在於:其包含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及含有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主劑,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中,較佳為上述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係藉由使含有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及可與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之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的單體成分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之丙烯酸系多元醇,且上述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以相對於上述單體成分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之比例含有芳香族乙烯。
又,於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中,較佳為上述單體成分進而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碳數2~8之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含有比例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總量為20質量%以上且90質量%以下。
又,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係包含太陽電池之構件、及由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形成且被覆上述構件之被覆層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包含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及含有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主劑,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又,本發明之微膠囊係利用藉由聚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之成分之反應所形成之膜而使芯物質成分微膠囊化者,其特徵在於:聚異氰酸酯成分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又,本發明之油墨用黏合劑係由含有具有活性氫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主劑與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而製備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因此,藉由於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等各種樹脂之合成中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聚異氰酸酯成分,可提高根據各種用途之要求物性。
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及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係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硬化劑而獲得。並且,於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硬化劑之情形時,可獲得能夠確保相對較長之適用期,又,耐黏連性及密接性優異之太陽電池構件
被覆材。因此,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及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具備優異之耐黏連性及密接性。
又,由於本發明之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係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而獲得,故而各種物性優異。
1‧‧‧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
2‧‧‧構件
3‧‧‧被覆層
10‧‧‧太陽電池
11‧‧‧後罩板
12‧‧‧支持層
13‧‧‧太陽電池單元
14‧‧‧密封層
15‧‧‧玻璃板
16‧‧‧框架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構成圖。
圖2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一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的概略構成圖。
圖3係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凝膠滲透層析圖之一例。
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
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有如下構造異構物: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及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
又,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有如下立體異構物:順式-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以下設為順式1,4體)、及反式-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以下設為反式1,4體)。
又,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有如下立體異構物:順式-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以下設為順式1,3體)、及反式-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以下設為反式1,3體)。
該等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較佳為含有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
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含有率例如為3莫耳%以上,較佳為5莫耳%以上,更佳為10莫耳%以上,例如為100莫耳%以下,較佳為98莫耳%以下,更佳為95莫耳%以下。再者,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剩餘部分為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
若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含有率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又,此種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較佳為含有反式體,即反式1,4體。
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例如為50莫耳%以上,較佳為70莫耳%以上,更佳為8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83莫耳%以上,例如為98莫耳%以下,較佳為93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再者,反式1,4體之剩餘部分為順式1,4體。
若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再者,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例如可使用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1-6382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方法獲得之胺,並藉由日本專利特開平7-309827號公報中所記載之冷熱二段法(直接法)或造鹽法、或者日本專利特開2004-244349號公報或日本專利特開2003-212835號公報等中所記載之非光氣法等而製造。
又,於使用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作為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情形時,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較佳為含有反式體、即反式1,3體。
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例如為5莫耳%以上,較佳為10莫耳%以上,更佳為20莫耳%以上,例如為95莫耳%以下,較佳為80莫耳%以下,更佳為60莫耳%以下。再者,反式1,3體之剩餘部分為順式1,3體。
若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又,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亦可於不阻礙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製備為改質體。
作為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改質體,例如可列舉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多聚體(二聚物(例如脲二酮改質體等)、三聚物(例如異氰尿酸酯改質體、亞胺基二二酮改質體等)等)、縮二脲改質體(例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水之反應所生成之縮二脲改質體等)、脲基甲酸酯改質體(例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單醇或低分子量多元醇(下述)之反應所生成之脲基甲酸酯改質體等)、多元醇改質體(例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低分子量多元醇(下述)或高分子量多元醇(下述)之反應所生成之多元醇改質體等)、二三酮改質體(例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二氧化碳之反應所生成之二三酮等)、碳二醯亞胺改質體(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脫羧縮合反應所生成之碳二醯亞胺改質體等)等。
三羥甲丙烷係亦被稱為2-(羥基甲基)-2-乙基-1,3-丙二醇之三元醇,可作為市售品獲得。
並且,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
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係使1個三羥甲丙烷所具有之3個羥基分別與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進行胺基甲酸乙酯鍵結而成之具有3個游離異氰酸酯基之三官能性化合物。
又,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係具有4個游離異氰酸酯基之四官能性化合物,其係於2個三羥甲丙烷中,使各三羥甲丙烷所具有之3個羥基中之2個與具有游離異氰酸酯基之2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進行胺基甲酸乙酯鍵結,又,使各三羥甲丙烷之剩餘之1個羥基藉由胺基甲酸乙酯鍵經由1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互鍵結而成。
即,於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中,藉由調整該等之反應莫耳比或反應條件等,可獲得含有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與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
該反應中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異氰酸酯基(NCO)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羥基(OH)之當量比(NCO/OH)例如為2.5以上,較佳為2.7以上,更佳為2.9以上,例如為16.7以下,較佳為15.3以下,更佳為14以下。
又,該反應中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莫耳比(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三羥甲丙烷)例如為3.7以上,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4.3以上,例如為25以下,較佳為23以下,更佳為21以下。
若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莫耳比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又,於該反應中,可一次添加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及三羥甲丙烷,又,亦可分批添加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及/或三羥甲丙烷進行反應。較佳為分批添加三羥甲丙烷進行反應。
具體而言,例如首先將三羥甲丙烷之一部分添加至反應容器內,並添加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進行反應後,進而添加三羥甲丙烷之剩餘部分進行反應。
並且,於該方法中,使上述成分例如於60℃以上、較佳為70℃以上,例如為110℃以下、較佳為90℃以下之反應溫度下進行反應直至達到特定之異氰酸酯基濃度。
又,於該方法中,亦可視需要調配有機溶劑,並於其存在下使上述成分進行反應。
作為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例如乙腈等腈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異丁酯等烷基酯類;例如正己烷、正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烴類;例如環己烷、甲基環己烷等脂環族烴類;例如甲苯、二甲苯、乙基苯等芳香族烴類;例如乙酸甲基賽璐蘇、乙酸乙基賽璐蘇、甲基卡必醇乙酸酯、乙基卡必醇乙酸酯、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丙二醇甲醚乙酸酯、3-甲基-3-甲氧基乙酸丁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等二醇醚酯類;例如二乙醚、四氫呋喃、二烷等醚類;例如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溴甲烷、二碘甲烷、二氯乙烷等鹵化脂肪族烴類;例如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六甲基膦醯胺等極性非質子類等。
該等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再者,有機溶劑之調配比例係根據目的及用途而適當設定。
又,於該方法中,可視需要於上述反應後,去除未反應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作為去除未反應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方法,可列舉例如薄膜蒸餾法等蒸餾法或例如液-液萃取法等萃取法等。就可有效率地去除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觀點而言,較佳可列舉薄膜蒸餾法。
於薄膜蒸餾法中,例如於真空度(減壓度)20~200Pa、100~200℃之溫度條件下,藉由公知之薄膜蒸餾裝置對混入有未反應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進行蒸餾。
於液-液萃取法中,使混入有未反應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與公知之萃取溶劑接觸。藉此,分離出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之未反應之聚異氰酸酯。
又,視需要亦可藉由有機溶劑稀釋所獲得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
作為有機溶劑,可列舉上述有機溶劑,較佳可列舉烷基酯類。
又,於此種情形時,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固形份濃度例如為50質量%以上,較佳為70質量%以上,例如未滿100質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下。
並且,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如上所述,含有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
於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
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例如為1.4以上,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1.7以上,例如為4.7以下,較佳為4.5以下,更佳為4.3以下。
若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相對於此,於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未達上述下限之情形時,存在各種物性較差之情形。
另一方面,於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超過上述上限之情形時,存在各種物性較差之情形。
再者,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中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而求出。
具體而言,於下述實施例之裝置及條件下獲得凝膠滲透層析圖,將該層析圖上之分子量(經標準聚苯乙烯換算)為450~800之波峰(換言之,層析圖中之最大波峰)設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之波峰,將分子量(經標準聚苯乙烯換算)為950~1500之波峰(換言之,層析圖中之第二大之波峰)設為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波峰。並且,求出該等各波峰之波峰面積,算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之波峰面積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波峰面積之比。可將其設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
再者,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存在除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以外,含有藉由3分子以上之三羥甲丙烷與雙(異
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多分子體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於上述層析圖上之較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更高分子側觀察到三羥甲丙烷多分子體之波峰。
再者,圖3中表示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凝膠滲透層析圖之一例(下述實施例1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層析圖)。
又,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平均異氰酸酯基數例如為3.0以上,較佳為3.2以上,更佳為3.3以上,例如為4.6以下,較佳為4.5以下,更佳為4.0以下。
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平均異氰酸酯基數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再者,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平均異氰酸酯基數可從凝膠滲透層析法之面積值、理論分子量及異氰酸酯基數藉由下述式算出。
(式中,A表示第k個波峰面積值,B表示鑑定為第k個波峰之化合物之理論分子量,C表示鑑定為第k個波峰之化合物之異氰酸酯基數;又,k表示自低分子量側起計數在凝膠滲透層析圖上所觀察到之波峰時之波峰編號,n表示於最高分子量側所觀測到之波峰之波峰編號)
又,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異氰酸酯基濃度例如於將固形份濃度設為75質量%之情形時為9.5質量%以上,較佳為10.0質量%以上,例如為12.8質量%以下,較佳為12.5質量%以下。
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異氰酸酯基濃度在上述範圍
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再者,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異氰酸酯基濃度例如可藉由依據JIS K-1556(2006)之正二丁胺法等進行測定。
又,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於25℃下之黏度(測定裝置: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E型黏度計TV-30,轉子:1°34'×R24,旋轉速度:以測定範圍成為20~80%之方式自0.1~10rpm之範圍內選擇)例如為700mPa.s以上,較佳為900mPa.s以上,例如為5000mPa.s以下,較佳為4800mPa.s以下。
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黏度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各種物性之提高。
並且,藉由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或聚脲樹脂等之原料成分,可提高根據各種用途之要求物性。
又,以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原料成分所獲得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或聚脲樹脂例如可使用於被覆材(例如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等)、微膠囊、黏合劑等、進而彈性體(溶液系樹脂、水系樹脂、粉末、熱硬化彈性體、熱塑性彈性體、噴霧成形樹脂、彈性纖維、薄膜、片材等)、透鏡(鏡片)、人工及合成皮革、搪塑粉、彈性成形品(Spandex)、RIM成形品、塗料、接著劑、密封材、泡沫等廣泛之用途。
以下,對各種用途進行詳細說明。
近年來,太陽電池單元作為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之潔淨之發電裝置受到關注,例如藉由密封層進行密封而作為太陽電池模組(以下
簡稱為太陽電池)使用。
此種太陽電池具體而言通常包含保護背面側之後罩板、積層於後罩板上之支持層、支持於支持層上之太陽電池單元、於支持層上密封太陽電池單元之密封層、及配置於密封層上之玻璃板。
又,對太陽電池之後罩板要求用以於室外長期使用太陽電池之耐候性或用以保護太陽電池之電子電路之耐濕性等,因此,提出利用耐候性及耐濕性優異之被覆層被覆後罩板。
作為太陽電池之後罩板,具體而言,例如提出有包含基材片材、及於該基材片材之一面或兩面具備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層之太陽電池模組用保護片材,又,提出由丙烯酸系多元醇(主劑)與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氰尿酸酯體(交聯劑)形成此種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層(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0-238815號公報(實施例1))。
然而,上述太陽電池模組用保護片材存在丙烯酸系多元醇(主劑)與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氰尿酸酯體(交聯劑)之混合時之適用期較短,製造時之作業性較差之不良情況。
又,上述太陽電池模組用保護片材存在重疊而進行保管之情形時產生黏連之情形,或者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層自基材片材剝離之情形。
相對於此,若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硬化劑,則可獲得能夠確保相對較長之適用期,又,耐黏連性及密接性優異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
更具體而言,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可製備為包含含有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及含有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主劑的2液型塗佈組成物。
硬化劑較佳為由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構成。
又,在不阻礙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硬化劑可含有其他聚異氰酸酯(除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以外之聚異氰酸酯)。
作為其他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聚異氰酸酯單體、聚異氰酸酯衍生物等。
作為聚異氰酸酯單體,例如可列舉:芳香族聚異氰酸酯、芳香脂肪族聚異氰酸酯、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等聚異氰酸酯等。
作為芳香族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甲苯二異氰酸酯(2,4-或2,6-甲苯二異氰酸酯或其混合物)(Tolylene Diisocyanate,TDI)、苯二異氰酸酯(間、對苯二異氰酸酯或其混合物)、4,4'-二苯基二異氰酸酯、1,5-萘二異氰酸酯(Naphthalene Diisocyanate,N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4,4'-、2,4'-或2,2'-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或其混合物)(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MDI)、4,4'-甲苯胺二異氰酸酯(Toluidine Diisocyanate,TODI)、4,4'-二苯醚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二異氰酸酯等。
作為芳香脂肪族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1,3-或1,4-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或其混合物)(XDI)、四甲基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1,3-或1,4-四甲基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或其混合物)(Tetramethylxylylene Diisocyanate,TMXDI)、ω,ω'-二異氰酸酯基-1,4-二乙基苯等芳香脂肪族二異氰酸酯等。
作為脂肪族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三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2-伸丙基二異氰酸酯、伸丁基二異氰酸酯(四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2-伸丁基二異氰酸酯、2,3-伸丁基二異氰酸酯、1,3-伸丁基二異氰酸酯)、1,5-五亞甲基二異氰酸酯(Pentamethylene Diisocyanate,PDI)、
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HDI)、2,4,4-或2,2,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2,6-二異氰酸基己酸甲酯等脂肪族二異氰酸酯等。
又,脂肪族聚異氰酸酯包含脂環族聚異氰酸酯。作為脂環族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1,3-環戊烷二異氰酸酯、1,3-環戊烯二異氰酸酯、環己烷二異氰酸酯(1,4-環己烷二異氰酸酯、1,3-環己烷二異氰酸酯)、3-異氰酸基甲基-3,5,5-三甲基環己基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sophorone Diisocyanate,IPDI)、亞甲基雙(異氰酸環己酯)(4,4'-、2,4'-或2,2'-亞甲基雙(異氰酸環己酯、該等之反式,反式體、反式,順式體、順式,順式體或其混合物))(H12MDI)、甲基環己烷二異氰酸酯(甲基-2,4-環己烷二異氰酸酯、甲基-2,6-環己烷二異氰酸酯)、降烷二異氰酸酯(各種異構物或其混合物)(Norbornane Diisocyanate,NBDI)、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1,3-或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或其混合物)(H6XDI)等脂環族二異氰酸酯。
該等聚異氰酸酯單體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聚異氰酸酯衍生物,例如可列舉: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之多聚體(例如二聚物、三聚物(例如異氰尿酸酯改質體、亞胺基二二酮改質體)、五聚物、七聚物等)、脲基甲酸酯改質體(例如由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與下述低分子量多元醇之反應所生成之脲基甲酸酯改質體等)、多元醇改質體(例如由聚異氰酸酯單體與下述低分子量多元醇之反應所生成之多元醇改質體(醇加成體)等(除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以外))、縮二脲改質體(例如藉由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與水或胺類之反應所生成之縮二脲改質體等)、脲改質體(例如藉由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與二胺之反應所生成之脲改質體等)、二三酮改質體(例如藉由上
述聚異氰酸酯單體與二氧化碳之反應所生成之二三酮等)、碳二醯亞胺改質體(藉由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之脫羧縮合反應所生成之碳二醯亞胺改質體等)、脲二酮改質體、脲酮亞胺改質體等。
進而,作為聚異氰酸酯衍生物,亦可列舉聚亞甲基聚苯聚異氰酸酯(粗製MDI、聚合MDI)等。
該等聚異氰酸酯衍生物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於硬化劑中含有其他聚異氰酸酯之情形時,該含有比例超過0質量%,例如為50質量%以下,較佳為30質量%以下。
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係分子中含有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
醇性活性氫基包含醇性羥基(OH基)、硫醇性巰基(SH基)。
作為含有醇性羥基之化合物,可列舉多元醇,作為含有硫醇性巰基之化合物,可列舉聚硫醇。
作為多元醇,可列舉低分子量多元醇、高分子量多元醇。
低分子量多元醇係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未滿300、較佳為未滿400之化合物,可列舉:例如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1,2-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2-三甲基戊二醇、3,3-二羥甲基庚烷、烷(C7~20)二醇、1,3-或1,4-環己烷二甲醇及該等之混合物、1,3-或1,4-環己二醇及該等之混合物、氫化雙酚A、1,4-二羥基-2-丁烯、2,6-二甲基-1-辛烯-3,8-二醇、雙酚A、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二丙二醇等二元醇;例如甘油、三羥甲丙烷、三異丙醇胺等三元醇;例如四羥甲基甲烷(季戊四醇)、二甘油等四元醇;例如木糖醇等五元醇;例如山
梨糖醇、甘露醇、蒜糖醇(allitol)、艾杜糖醇、半乳糖醇、阿卓糖醇(altritol)、肌醇、二季戊四醇等六元醇;例如洋梨醇等七元醇;例如蔗糖等八元醇等。
又,作為低分子量多元醇,例如可列舉:N-甲基二乙醇胺等含三級胺基之二醇等。
該等低分子量多元醇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高分子量多元醇係具有2個以上羥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300以上、較佳為400以上、進而較佳為500以上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環氧多元醇、植物油多元醇、聚烯烴多元醇、丙烯酸系多元醇、聚矽氧多元醇、氟多元醇、及乙烯系單體改質多元醇。
作為聚醚多元醇,例如可列舉:聚氧伸烷基多元醇、聚四亞甲基醚多元醇等。
聚氧伸烷基多元醇例如係以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等或芳香族聚胺、脂肪族聚胺等作為起始劑之環氧烷之加成聚合物。
作為環氧烷,例如可列舉:環氧丙烷、環氧乙烷、環氧丁烷、環氧苯乙烷等。又,該等環氧烷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又,該等中,較佳可列舉環氧丙烷、環氧乙烷。再者,聚氧伸烷基多元醇例如包含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等環氧烷之無規及/或嵌段共聚合體。
作為聚四亞甲基醚多元醇,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藉由陽離子聚合所獲得之開環聚合物或使四氫呋喃等聚合單元與烷基取代四氫呋喃或上述二元醇進行共聚合而成之非晶性(非結晶性)聚四亞甲基醚二醇等。
再者,所謂非晶性(非結晶性)係表示常溫(25℃)下為液狀。
非晶性之聚四亞甲基醚二醇例如可以四氫呋喃與烷基取代四氫呋喃(例如3-甲基四氫呋喃等)之共聚合體(四氫呋喃/烷基取代四氫呋喃(莫耳比)=15/85~85/15,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4000、較佳為800~2500)或例如四氫呋喃與支鏈狀二醇(例如新戊二醇等)之共聚合體(四氫呋喃/支鏈狀二醇(莫耳比)=15/85~85/15,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4000、較佳為800~2500)等之形式獲得。
作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舉使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與多元酸於公知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而獲得之聚縮合物。
作為多元酸,可列舉:例如草酸、丙二酸、琥珀酸、甲基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1,1-二甲基-1,3-二羧基丙烷、3-甲基-3-乙基戊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其他飽和脂肪族二羧酸(C11~13);例如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伊康酸、其他不飽和脂肪族二羧酸;例如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甲苯二羧酸、萘二羧酸、其他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六氫酞酸、其他脂環族二羧酸;例如二聚酸、氫化二聚酸、氯橋酸等其他羧酸;及自該等羧酸所衍生之酸酐,例如草酸酐、琥珀酸酐、順丁烯二酸酐、鄰苯二甲酸酐、2-烷基(C12~C18)琥珀酸酐、四氫酞酸酐、苯偏三酸酐;進而由該等羧酸等所衍生之醯鹵,例如草二醯氯、己二醯氯、癸二醯氯等。
又,作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舉源自植物之聚酯多元醇,具體而言可列舉:以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作為起始劑,使含羥基之植物油脂肪酸(例如含有蓖麻油酸之蓖麻油脂肪酸、含有12-羥基硬脂酸之氫化蓖麻油脂肪酸等)等羥基羧酸於公知之條件下進行縮合反
應而獲得之植物油系聚酯多元醇等。
又,作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舉:以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較佳為二元醇)作為起始劑,例如使ε-己內酯、γ-戊內酯等內酯類或例如L-丙交酯、D-丙交酯等交酯類等進行開環聚合而獲得之聚己內酯多元醇、聚戊內酯多元醇,進而使該等與上述二元醇進行共聚合而成之內酯系聚酯多元醇等。
作為聚碳酸酯多元醇,可列舉:例如以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較佳為二元醇)作為起始劑之碳酸伸乙酯之開環聚合物;或例如使1,4-丁二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或1,6-己二醇等二元醇與開環聚合物進行共聚合而成之非晶性聚碳酸酯多元醇等。
又,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可藉由以羥基(OH)相對於異氰酸酯基(NCO)之當量比(OH/NCO)超過1之比例使藉由上述所獲得之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及/或聚碳酸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進行反應,而以聚酯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聚醚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聚碳酸酯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或者聚酯聚醚聚胺基甲酸乙酯多元醇等之形式獲得。
作為環氧多元醇,例如可列舉使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與例如表氯醇、β-甲基表氯醇等多官能鹵醇之反應所獲得之環氧多元醇。
作為植物油多元醇,例如可列舉蓖麻油、椰子油等含羥基之植物油等。例如可列舉蓖麻油多元醇、或藉由蓖麻油脂肪酸與聚丙烯多元醇之反應所獲得之酯改質蓖麻油多元醇等。
作為聚烯烴多元醇,例如可列舉聚丁二烯多元醇、部分皂化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體等。
作為丙烯酸系多元醇(不含氟原子之丙烯酸系多元醇),
例如可列舉使含有含羥基之丙烯酸酯及可與含羥基之丙烯酸酯共聚合之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的單體成分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之共聚合體。
作為含羥基之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2-二羥基甲基丁酯、聚順丁烯二酸羥基烷基酯、聚反丁烯二酸羥基烷基酯等。較佳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
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可列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環己酯等含有碳數1~12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碳數1~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異丁酸乙烯酯、三甲基乙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特十碳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環己基羧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對第三丁基苯甲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類;例如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環己基乙烯醚等烷基乙烯醚類;例如乙烯、丙烯、正丁烯、異丁烯等非氟系烯烴類;例如苯乙烯、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例如(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例如(甲基)丙烯酸、反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伊康酸、乙烯基乙酸、丁烯酸、桂皮酸、3-烯丙氧基丙酸、伊康酸單酯、順丁烯二酸單酯、順丁烯二酸酐、反丁烯二酸單酯、苯二甲酸乙烯酯、苯均四酸乙烯酯等不飽和羧酸類;例如3-(2-烯丙氧基乙氧基羰基)丙酸、3-(2-烯丙氧基丁氧基羰基)丙酸、3-(2-乙烯氧基乙氧基羰基)丙酸、3-(2-乙烯氧基丁氧基羰基)丙酸等
含羧基之乙烯系單體;或其烷基酯,例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低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烷烴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3-(2-異氰酸酯基-2-丙基)-α-甲基苯乙烯等含異氰酸酯基之乙烯系單體;此外,可列舉五甲基哌啶(甲基)丙烯酸酯、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等含氮之乙烯系單體;例如CH2=CH-O-(CH2)x-NH2(x=0~10)所示之胺基乙烯醚類;例如CH2=CH-O-CO(CH2)x-NH2(x=1~10)所示之烯丙胺類;此外,可列舉胺基甲基苯乙烯、乙烯胺、丙烯醯胺、乙烯基乙醯胺、乙烯基甲醯胺等含胺基之乙烯系單體;例如CH2=CHCO2(CH2)3Si(OCH3)3、CH2=CHCO2(CH2)3Si(OC2H5)3、CH2=C(CH3)CO2(CH2)3Si(OCH3)3、CH2=C(CH3)CO2(CH2)3Si(OC2H5)3、CH2=CHCO2(CH2)3SiCH3(OC2H5)2、CH2=C(CH3)CO2(CH2)3SiC2H5(OCH3)2、CH2=C(CH3)CO2(CH2)3Si(CH3)2(OC2H5)、CH2=C(CH3)CO2(CH2)3Si(CH3)2OH、CH2=CH(CH2)3Si(OCOCH3)3、CH2=C(CH3)CO2(CH2)3SiC2H5(OCOCH3)2、CH2=C(CH3)CO2(CH2)3SiCH3(N(CH3)COCH3)2、CH2=CHCO2(CH2)3SiCH3[ON(CH3)C2H5]2、CH2=C(CH3)CO2(CH2)3SiC6H5[ON(CH3)C2H5]2等(甲基)丙烯酸酯類之聚矽氧系乙烯基單體;例如CH2=CHSi[ON=C(CH3)(C2H5)]3、CH2=CHSi(OCH3)3、CH2=CHSi(OC2H5)3、CH2=CHSiCH3(OCH3)2、CH2=CHSi(OCOCH3)3、CH2=CHSi(CH3)2(OC2H5)、CH2=CHSi(CH3)2SiCH3(OCH3)2、CH2=CHSiC2H5(OCOCH3)2、
CH2=CHSiCH3[ON(CH3)C2H5]2、乙烯基三氯矽烷、或該等之部分水解物等乙烯基矽烷類之聚矽氧系乙烯系單體;例如三甲氧基矽烷基乙基乙烯醚、三乙氧基矽烷基乙基乙烯醚、三甲氧基矽烷基丁基乙烯醚、甲基二甲氧基矽烷基乙基乙烯醚、三甲氧基矽烷基丙基乙烯醚、三乙氧基矽烷基丙基乙烯醚等乙烯醚類之聚矽氧系乙烯系單體等。
又,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進而可列舉含羥基之乙烯系單體。
作為含羥基之乙烯系單體,可列舉:例如2-羥基乙基乙烯醚、3-羥基丙基乙烯醚、2-羥基丙基乙烯醚、2-羥基-2-甲基丙基乙烯醚、4-羥基丁基乙烯醚、4-羥基-2-甲基丁基乙烯醚、5-羥基戊基乙烯醚、6-羥基己基乙烯醚等含羥基之乙烯醚;例如2-羥基乙基烯丙醚、4-羥基丁基烯丙醚、甘油單烯丙醚等羥基烯丙醚等。
又,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進而可列舉含有縮水甘油基之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
進而,作為含有縮水甘油基之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丙烯酸4-羥基丁酯縮水甘油醚、烯丙基縮水甘油醚等。
該等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較佳可列舉芳香族乙烯,更佳可列舉苯乙烯。
於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含有芳香族乙烯(較佳為苯乙烯)之情形時,該含有比例係相對於單體成分之總量例如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15質量%以上,例如為50質量%以下,較佳為40質量%以下。
若芳香族乙烯之含有比例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耐候
性及密接性之提高,例如即便於耐候性試驗後亦可良好地保持由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構成之被覆層(下述)與太陽電池之構件(下述)之密接性,又,被覆層之耐變色性亦優異。
又,作為單體成分,較佳可列舉除上述芳香族乙烯以外,進而含有碳數1~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更佳可列舉含有碳數1~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進而較佳可列舉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於將(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併用之情形時,該等之併用比例係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總量,(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含有比例例如為5質量%以上,較佳為10質量%以上,例如為90質量%以下,較佳為80質量%以下。又,碳數2~8之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含有比例例如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20質量%以上,例如為95質量%以下,較佳為90質量%以下。
若以上述比例併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則可實現耐候性及密接性之提高,例如即便於耐候性試驗後亦可良好地保持由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構成之被覆層(下述)與太陽電池之構件(下述)之密接性,又,被覆層之耐變色性亦優異。
並且,丙烯酸系多元醇可藉由使該等含有含羥基之丙烯酸酯及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的單體成分於適當之溶劑及聚合起始劑之存在下進行共聚合而獲得。
作為聚矽氧多元醇,例如可列舉於上述丙烯酸系多元醇之共聚合中,調配有例如γ-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含有乙烯基之聚矽氧化合物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而成的丙烯酸系多元
醇。
氟多元醇係含有氟原子之丙烯酸系多元醇,例如可列舉於上述丙烯酸系多元醇之共聚合中,調配有含有乙烯基之氟化合物作為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而成的丙烯酸系多元醇。
作為含有乙烯基之氟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偏二氟乙烯(Vinylidene-fluoride,VdF)、四氟乙烯(Tetrafluorethylene,TFE)、六氟丙烯(Hexafluoro propylene,HFP)、三氟氯乙烯(Chlorotrifluoroethylene,CTFE)、氟乙烯(Vinyl fluoride,VF)、全氟(烷基乙烯醚)等。
又,氟多元醇例如可藉由TFE等含有乙烯基之氟化合物、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及含羥基之乙烯系單體之共聚合而獲得。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TFE/異丁烯/羥基丁基乙烯醚/其他單體之共聚合體、TFE/特十碳酸乙烯酯/羥基丁基乙烯醚/其他單體之共聚合體、TFE/VdF/羥基丁基乙烯醚/其他單體之共聚合體等,較佳可列舉TFE/異丁烯/羥基丁基乙烯醚/其他單體之共聚合體、TFE/特十碳酸乙烯酯/羥基丁基乙烯醚/其他單體之共聚合體。
乙烯系單體改質多元醇可藉由上述高分子量多元醇與乙烯系單體之反應而獲得。
該等高分子量多元醇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該等多元醇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多元醇之羥值例如為10mgKOH/g以上,較佳為20mgKOH/g以上,例如為250mgKOH/g以下,較佳為200mgKOH/g以下。
再者,羥值可由依據JIS K-1557-1(2007)之A法或B法
之乙醯化法或苯二甲酸化法等而求出。
作為聚硫醇,例如可列舉:脂肪族聚硫醇、芳香族聚硫醇、含雜環之聚硫醇、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脂肪族聚硫醇、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芳香族聚硫醇、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含雜環之聚硫醇等。
作為脂肪族聚硫醇,例如可列舉:甲二硫醇、1,2-乙二硫醇、1,1-丙二硫醇、1,2-丙二硫醇、1,3-丙二硫醇、2,2-丙二硫醇、1,6-己二硫醇、1,2,3-丙三硫醇、1,1-環己二硫醇、1,2-環己二硫醇、2,2-二甲基丙烷-1,3-二硫醇、3,4-二甲氧基丁烷-1,2-二硫醇、1-甲基環己烷-2,3-二硫醇、雙環[2,2,1]庚-外-順式-2,3-二硫醇、1,1-雙(巰基甲基)環己烷、硫代蘋果酸雙(2-巰基乙酯)、2,3-二巰基琥珀酸(2-巰基乙酯)、2,3-二巰基-1-丙醇(2-巰基乙酸酯)、2,3-二巰基-1-丙醇(3-巰基丙酸酯)、二乙二醇雙(2-巰基乙酸酯)、二乙二醇雙(3-巰基丙酸酯)、1,2-二巰基丙基甲醚、2,3-二巰基丙基甲醚、2,2-雙(巰基甲基)-1,3-丙二硫醇、雙(2-巰基乙基)醚、乙二醇雙(2-巰基乙酸酯)、乙二醇雙(3-巰基丙酸酯)、三羥甲丙烷雙(2-巰基乙酸酯)、三羥甲丙烷雙(3-巰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2-巰基乙酸酯)、季戊四醇四(3-巰基丙酸酯)等。
作為芳香族聚硫醇,例如可列舉:1,2-二巰基苯、1,3-二巰基苯、1,4-二巰基苯、1,2-雙(巰基甲基)苯、1,3-雙(巰基甲基)苯、1,4-雙(巰基甲基)苯、1,2-雙(巰基乙基)苯、1,3-雙(巰基乙基)苯、1,4-雙(巰基乙基)苯、1,2-雙(巰基亞甲氧基)苯、1,3-雙(巰基亞甲氧基)苯、1,4-雙(巰基亞甲氧基)苯、1,2-雙(巰基伸乙氧基)苯、1,3-雙(巰基伸乙氧基)苯、1,4-雙(巰基伸乙氧基)苯、1,2,3-三巰基苯、1,2,4-三巰基苯、1,3,5-三巰基苯、1,2,3-三(巰基甲基)苯、1,2,4-三(巰基甲基)苯、1,3,5-三(巰
基甲基)苯、1,2,3-三(巰基乙基)苯、1,2,4-三(巰基乙基)苯、1,3,5-三(巰基乙基)苯、1,2,3-三(巰基亞甲氧基)苯、1,2,4-三(巰基亞甲氧基)苯、1,3,5-三(巰基亞甲氧基)苯、1,2,3-三(巰基伸乙氧基)苯、1,2,4-三(巰基伸乙氧基)苯、1,3,5-三(巰基伸乙氧基)苯、1,2,3,4-四巰基苯、1,2,3,5-四巰基苯、1,2,4,5-四巰基苯、1,2,3,4-四(巰基甲基)苯、1,2,4,5-四(巰基甲基)苯、1,2,3,4-四(巰基乙基)苯、1,2,3,5-四(巰基乙基)苯、1,2,4,5-四(巰基乙基)苯、1,2,3,4-四(巰基亞甲氧基)苯、1,2,3,5-四(巰基亞甲氧基)苯、1,2,4,5-四(巰基伸乙氧基)苯、1,2,3,4-四(巰基伸乙氧基)苯、1,2,3,5-四(巰基伸乙氧基)苯、1,2,4,5-四(巰基伸乙氧基)苯、2,2'-二巰基聯苯、4,4'-二巰基聯苯、4,4'-二巰基聯苄、2,5-甲苯二硫醇、3,4-甲苯二硫醇、1,4-萘二硫醇、1,5-萘二硫醇、2,6-萘二硫醇、2,7-萘二硫醇、2,4-二甲基苯-1,3-二硫醇、4,5-二甲基苯-1,3-二硫醇、9,10-蒽二甲硫醇、1,3-二(對甲氧基苯基)丙烷-2,2-二硫醇、1,3-二苯基丙烷-2,2-二硫醇、苯基甲烷-1,1-二硫醇、2,4-二(對巰基苯基)戊烷等。
作為含雜環之聚硫醇,例如可列舉:2-甲基胺基-4,6-二硫醇-對稱三、2-乙基胺基-4,6-二硫醇-對稱三、2-胺基-4,6-二硫醇-對稱三、2-啉基-4,6-二硫醇-對稱三、2-環己基胺基-4,6-二硫醇-對稱三、2-甲氧基-4,6-二硫醇-對稱三、2-苯氧基-4,6-二硫醇-對稱三、2-硫代苯氧基-4,6-二硫醇-對稱三、2-硫代丁氧基-4,6-二硫醇-對稱三等。
作為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脂肪族聚硫醇,例如可列舉:雙(巰基甲基)硫醚、雙(巰基乙基)硫醚、雙(巰基丙基)硫醚、雙(巰基甲硫基)甲烷、雙(2-巰基乙硫基)甲烷、雙(3-巰基丙硫基)甲烷、1,2-雙(巰基甲硫基)乙烷、1,2-雙(2-巰基乙硫基)乙烷、1,2-雙(3-巰基丙基)
乙烷、1,3-雙(巰基甲硫基)丙烷、1,3-雙(2-巰基乙硫基)丙烷、1,3-雙(3-巰基丙硫基)丙烷、1,2,3-三(巰基甲硫基)丙烷、1,2,3-三(2-巰基乙硫基)丙烷、1,2,3-三(3-巰基丙硫基)丙烷、四(巰基甲硫基甲基)甲烷、四(2-巰基乙硫基甲基)甲烷、四(3-巰基丙硫基甲基)甲烷、雙(2,3-二巰基丙基)硫醚、2,5-二巰基-1,4-二噻烷、2,5-二巰基甲基-1,4-二噻烷、雙(巰基甲基)二硫醚、雙(巰基乙基)二硫醚、雙(巰基丙基)二硫醚等、及該等之硫代乙醇酸及巰基丙酸之酯;羥基甲醚硫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甲醚硫雙(3-巰基丙酸酯)、羥基乙硫醚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乙硫醚雙(3-巰基丙酸酯)、羥基丙硫醚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丙硫醚雙(3-巰基丙酸酯)、羥基甲基二硫醚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甲基二硫醚雙(3-巰基丙酸酯)、羥基乙基二硫醚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乙基二硫醚雙(3-巰基丙酸酯)、羥基丙基二硫醚雙(2-巰基乙酸酯)、羥基丙基二硫醚雙(3-巰基丙酸酯)、2-巰基乙醚雙(2-巰基乙酸酯)、2-巰基乙醚雙(3-巰基丙酸酯)、1,2-雙[(2-巰基乙基)硫基]-3-巰基丙烷、1,4-二噻烷-2,5-二醇雙(2-巰基乙酸酯)、1,4-二噻烷-2,5-二醇雙(3-巰基丙酸酯)、硫代二乙酸雙(2-巰基乙酯)、硫代二丙酸雙(2-巰基乙酯)、4,4-硫代二丁酸雙(2-巰基乙酯)、二硫代二乙酸雙(2-巰基乙酯)、二硫代二丙酸雙(2-巰基乙酯)、4,4-二硫代二丁酸雙(2-巰基乙酯)、硫代乙醇酸雙(2,3-二巰基丙酯)、硫代二丙酸雙(2,3-二巰基丙酯)、二硫代乙醇酸雙(2,3-二巰基丙酯)、二硫代二丙酸雙(2,3-二巰基丙酯)等。
作為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芳香族聚硫醇,例如可列舉:1,2-雙(巰基甲硫基)苯、1,3-雙(巰基甲硫基)苯、1,4-雙(巰基甲硫基)苯、1,2-雙(巰基乙硫基)苯、1,3-雙(巰基乙硫基)苯、1,4-雙(巰基乙硫基)苯、1,2,3-三(巰基甲硫基)苯、1,2,4-三(巰基甲硫基)苯、1,3,5-三(巰基
甲硫基)苯、1,2,3-三(巰基乙硫基)苯、1,2,4-三(巰基乙硫基)苯、1,3,5-三(巰基乙硫基)苯、1,2,3,4-四(巰基甲硫基)苯、1,2,3,5-四(巰基甲硫基)苯、1,2,4,5-四(巰基甲硫基)苯、1,2,3,4-四(巰基乙硫基)苯、1,2,3,5-四(巰基乙硫基)苯、1,2,4,5-四(巰基乙硫基)苯等、及該等之核烷基化物等。
作為除巰基以外含有硫原子之含雜環之聚硫醇,例如可列舉:3,4-噻吩二硫醇、2,5-二巰基-1,3,4-噻二唑等、及該等之硫代乙醇酸及巰基丙酸之酯等。
作為聚硫醇,進而可列舉例如該等聚硫醇之氯取代體、溴取代體等鹵素取代體。
該等聚硫醇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較佳可列舉多元醇,更佳可列舉高分子量多元醇,進而較佳可列舉丙烯酸系多元醇(包含氟多元醇)。
若使用丙烯酸系多元醇(包含氟多元醇)作為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則可實現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及其硬化劑、進而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耐黏連性、耐光性、及耐候性之提高。
又,作為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尤佳可列舉除氟多元醇以外之丙烯酸系多元醇(不含氟原子之丙烯酸系多元醇)。
若使用不含氟原子之丙烯酸系多元醇作為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則可尤其良好地實現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及其硬化劑、進而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耐黏連性、耐光性、耐候性、及與太陽電池密封材(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體(Ethylene-vinyl Acetate,EVA)等)之密接性之提高。
又,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1000以上,較佳為2000以上,例如為30000以下,較佳為20000以下。
又,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平均官能基數例如為4以上,較佳為8以上,例如為50以下,較佳為40以下。
又,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於25℃下之黏度(測定裝置: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E型黏度計TV-30,轉子:1°34'×R24,旋轉速度:以測定範圍成為20~80%之方式自0.1~10rpm之範圍內選擇)例如為500mPa.s以上,較佳為1000mPa.s以上,例如為20000mPa.s以下,較佳為15000mPa.s以下。
並且,藉由利用公知之方法調配上述硬化劑與上述主劑,而可以2液型塗佈材之形式獲得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
關於硬化劑與主劑之調配,例如以主劑之活性氫基(羥基(OH)、巰基(SH))相對於硬化劑之異氰酸酯基(NCO)之當量比(活性氫基/異氰酸酯基)成為0.8~1.2之方式進行調整。
具體而言,硬化劑與主劑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主劑100質量份,硬化劑例如為10質量份以上,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上,例如為5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
又,作為調配條件,溫度例如為10~120℃,較佳為20~80℃。
又,於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中,視需要亦可添加例如胺類或有機金屬化合物等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
作為胺類,可列舉:例如三乙胺、三乙二胺、雙-(2-二甲基胺基乙基)醚、N-甲基啉等三級胺類;例如四乙基羥基銨等四級銨鹽;例如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等咪唑類等。
作為有機金屬化合物,可列舉:例如乙酸錫、辛酸錫、油酸錫、月桂酸錫、二乙酸二丁基錫、二月桂酸二甲基錫、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二硫醇二丁基錫、順丁烯二酸二丁基錫、二新癸酸二丁基錫、二硫醇二辛基錫、二月桂酸二辛基錫、二氯化二丁基錫等有機錫化合物;例如辛酸鉛、環烷酸鉛等有機鉛化合物;例如環烷酸鎳等有機鎳化合物;例如環烷酸鈷等有機鈷化合物;例如辛烯酸銅等有機銅化合物;例如辛酸鉍、新癸酸鉍等有機鉍化合物等。
進而,作為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例如可列舉:碳酸鉀、乙酸鉀、辛酸鉀等鉀鹽。
該等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較佳可列舉有機金屬化合物,更佳可列舉有機錫化合物。
再者,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之調配比例係根據目的及用途進行適當設定。
又,於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中,視需要可添加公知之添加劑,例如耐候穩定劑(耐光穩定劑)、塑化劑、抗黏連劑、耐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脫模劑、顏料、染料、滑劑、填料、防止水解劑、難燃劑等。該等添加劑可添加於主劑及硬化劑之兩者或任一者中,又,可於主劑及硬化劑之調配時同時添加,進而亦可添加於調配主劑及硬化劑後之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中。
再者,添加劑之調配比例係根據目的及用途進行適當設定。
進而,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視需要亦可藉由上述有機溶劑加以稀釋。於此種情形時,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之固形份濃度例如
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30質量%以上,例如為90質量%以下,較佳為70質量%以下。
並且,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可用以被覆太陽電池之各種構件,製造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構成圖。
圖1中,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包含太陽電池之構件2、及被覆構件2之被覆層3。
作為構件2,只要為太陽電池之構件則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後罩板(下述)、支持層(下述)、太陽電池單元(下述)、密封層(下述)、玻璃板(下述)、框架(下述)等。
被覆層3係被覆構件2之一面之樹脂層,且由上述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形成。
製造此種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時,首先將上述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塗佈於太陽電池之構件2之一面。
作為塗佈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毛刷塗佈、凹版塗佈法、反向塗佈法、輥式塗佈法、棒式塗佈法、噴塗法、氣刀塗佈法、浸漬法等公知之塗佈方法。
又,塗佈量並無特別限制,作為硬化後之塗膜厚度,例如為2μm以上,較佳為5μm以上,例如為50μm以下,較佳為30μm以下。
繼而,於該方法中,加熱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而使其硬化。
作為加熱條件,加熱溫度例如為50℃以上,較佳為80℃
以上,例如為150℃以下,較佳為130℃以下。又,加熱時間例如為1分鐘以上,較佳為2分鐘以上,例如為60分鐘以下,較佳為30分鐘以下。
又,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亦可於常溫下進行硬化。
藉此,於構件2之一面上形成由太陽電池構件硬化材構成之被覆層3,可獲得包含構件2及被覆層3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
再者,上述說明中,僅於構件2之一面上形成被覆層3,但例如圖1中假想線所示,可於構件2之一面及另一面之兩面上形成被覆層3。又,雖詳細內容並未圖示,但亦可僅於構件2之另一面上形成被覆層3,或者藉由被覆層3覆蓋構件2之整個面。
並且,此種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及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等具備優異之耐黏連性及密接性。
因此,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可適宜地使用作為構成太陽電池之零件。以下,對太陽電池進行詳細說明。
圖2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之一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的概略構成圖。
圖2中,太陽電池10包含:保護太陽電池10之背面側之後罩板11、積層於後罩板11上之支持層12、支持於支持層12上之太陽電池單元13、於支持層12上密封太陽電池單元13之密封層14、配置於密封層14上之玻璃板15、及收容該等之框架16。
此種太陽電池10例如可以上述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之形式形成後罩板11。即,後罩板11可包含作為構件2之基材片材(參照圖1)、及被覆該基材片材之被覆層3(參照圖1)。於此種情形
時,被覆層3可配置於後罩板11之上表面側,亦可配置於下表面側,又,亦可配置於上表面及下表面之兩面側。
又,作為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並未限定於上述後罩板11,例如亦可於支持層12、太陽電池單元13、密封層14、框架16等構件之表面形成被覆層3(參照圖1),製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
並且,此種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1中之被覆層3、即藉由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所獲得之塗膜具備優異之機械物性。
具體而言,被覆層3之斷裂強度(拉伸速度5mm/min)例如為35MPa以上,較佳為40MPa以上,例如為70MPa以下,較佳為60MPa以下。又,斷裂伸長率(拉伸速度5mm/min)例如為2%以上,較佳為4%以上,例如為15%以下,較佳為10%以下。
被覆層3進而耐光性亦優異,即便於曝露在光下後亦可維持優異之機械物性。
具體而言,於下述實施例中之耐光性試驗後之被覆層3之斷裂強度(拉伸速度5mm/min)例如為30MPa以上,較佳為40MPa以上,例如為70MPa以下,較佳為60MPa以下。又,斷裂伸長率(拉伸速度5mm/min)例如為2%以上,較佳為3%以上,例如為15%以下,較佳為10%以下。
又,為了提高與太陽電池密封材(例如EVA等)之密接性,上述被覆層亦可實施習知公知之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方法,例如可例示電漿放電處理、電暈放電處理、化成處理、利用UV(ultraviolet,紫外線)照射之表面改質等。
作為密接性,具體而言係於下述實施例中之與EVA之密
接強度(拉伸速度200mm/min),例如為60N/cm以上,較佳為80N/cm以上。於密接強度較低之情形時,例如有可能於耐候性試驗等中產生剝離。
再者,此種被覆材除上述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以外,例如可應用於被覆聚胺基甲酸乙酯之成形品、管、薄膜、片材及桿等之表面。例如可適宜地使用作為電子用途之導光材料、機器人、養護零件等或例如汽車用構件之裝飾薄膜、修整薄膜等被覆材,進而可使用作為海洋構件、油封、輥、軟管等之被覆材。
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可使用作為本發明之微膠囊之原料成分。
即,於本發明之微膠囊中,下述芯物質成分係藉由利用含有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聚異氰酸酯成分與下述含活性氫之成分之反應所形成之膜而微膠囊化。
此種微膠囊例如可藉由將芯物質成分與聚異氰酸酯成分分散及/或溶解於有機溶劑中,使所獲得之分散液及/或溶液乳化分散於由含活性氫成分構成之分散介質中而獲得。
芯物質成分係內包於微膠囊中之成分,根據微膠囊之用途進行適當選擇。
例如於感壓記錄片材(下述)用之微膠囊之情形時,作為芯物質成分,例如可列舉顯色劑。
作為顯色劑,例如可列舉與顯色劑之間產生顯色反應之電子供應性有機顯色劑,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3,3-雙(對二甲基胺基苯基)-6-二甲基胺基酞內酯(別名結晶紫內酯)、3,3-雙(對二甲基胺基苯基)酞內酯、3-(對二甲基胺基苯基)-3-(1,2-二甲基吲哚-3-基)酞內酯等三
烯丙基甲烷系化合物;例如4,4'-雙-二甲基胺基二苯甲基苄醚、N-鹵代苯基-無色金黃胺、N-2,4,5-三氯苯基無色金黃胺等二苯甲烷系化合物;例如7-二乙基胺基-3-氯熒烷、7-二乙基胺基-3-氯-2-甲基熒烷、2-苯基胺基-3-甲基-6-(N-乙基-N-對甲苯胺基)熒烷等熒烷系化合物;例如苯甲醯無色亞甲基藍、對硝基苄基無色亞甲基藍等噻系化合物;例如3-甲基-螺二萘并吡喃、3-乙基-螺二萘并吡喃、3-丙基-螺二萘并吡喃、3-丙基-螺二苯并吡喃等螺環系化合物等。
又,作為其他用途之芯物質成分,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油性溶劑、高沸點溶劑、低沸點溶劑、著色劑(例如顏料、染料等)、吸水性高分子、香料油、反應性接著劑、重氮化合物、觸媒(例如有機觸媒、金屬觸媒、錯合物觸媒、生物觸媒、沸石等)、難燃劑、植物保護劑、植物生長調整劑、昆蟲生長調整劑、醫藥、農藥、殺有害生物劑(例如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殺蟎劑、滅鼠劑等)、防蟲劑、肥料、酵素、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硫、硫化劑、硫化促進劑、硫化促進活性劑、抗臭劑等。
該等芯物質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聚異氰酸酯成分含有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作為必需成分。較佳為由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構成。
又,在不阻礙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聚異氰酸酯成分可含有其他聚異氰酸酯(除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以外之聚異氰酸酯)。
作為其他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例如芳香族聚異氰酸酯、芳香脂肪族聚異氰酸酯、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等)、及其聚異氰酸酯衍生物等。
於聚異氰酸酯成分中含有其他聚異氰酸酯之情形時,該含有比例超過0質量%,例如為50質量%以下,較佳為30質量%以下。
作為有機溶劑,只要為可分散或溶解芯物質成分及聚異氰酸酯成分之有機溶劑,則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各種芳香族系有機溶劑或脂肪族系有機溶劑。
作為芳香族系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甲基萘、二甲基萘、異丙基萘、二異丙基萘、乙基聯苯、二乙基聯苯等芳香族系溶劑;或例如烷基苯、烷基萘、烷基苯酚、苯基二甲苯基乙烷等芳香族系石油溶劑。
作為芳香族系有機溶劑,可使用各種市售品,作為此種市售品,例如可列舉:Certrex 48(高沸點芳香族系溶劑,蒸餾範圍254~386℃,Mobil石油(股)製造)、Alkene L(烷基苯,蒸餾範圍285~309℃,日本石油化學(股)製造)、Solvesso 100(烷基苯,蒸餾範圍164~180℃,Exxon Chemical(股)製造)、Solvesso 150(烷基苯,蒸餾範圍188~210℃,Exxon Chemical(股)製造)、Solvesso 200(烷基苯,蒸餾範圍226~286℃,Exxon Chemical(股)製造)、KMC-113(二異丙基萘,沸點300℃、吳羽化學工業(股)製造)、SAS296(苯基二甲苯基乙烷,蒸餾範圍290~305℃,日本石油化學(股)製造)、Aerosizer 202(乙基聯苯,沸點286℃,新日鐵化學(股)製造)等。
進而,作為芳香族系石油溶劑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MSP(蒸餾範圍(℃)90~120,比重(15/4℃)0.820以上,混合苯胺點(℃)26以下,芳香族含量(體積%)70以上)、Superzole 100(蒸餾範圍(℃)95~111,比重(15/4℃)0.825,混合苯胺點(℃)26.0,芳香族含量(體積%)75以上)、Pegasol ARO-80(蒸餾範圍(℃)104~123,比重(15/4℃)0.832,
混合苯胺點(℃)26,芳香族含量(體積%)75.9)、Swazol 100(蒸餾範圍(℃)106~116,比重(15/4℃)0.835,混合苯胺點(℃)24.6,芳香族含量(體積%)76.4)、Swazol 200(蒸餾範圍(℃)132~144,比重(15/4℃)0.844,混合苯胺點(℃)23.8,芳香族含量(體積%)80.9)、MHS(蒸餾範圍(℃)140~170,比重(15/4℃)0.86~0.88,混合苯胺點(℃)11~12,芳香族含量(體積%)98以上)、Hiarom 2S(蒸餾範圍(℃)152~187,比重(15/4℃)0.816,混合苯胺點(℃)47以下,芳香族含量(體積%)45~55)、Swazol 310(蒸餾範圍(℃)153~177,比重(15/4℃)0.817,混合苯胺點(℃)43.6,芳香族含量(體積%)51.0)、Superzole 150(蒸餾範圍(℃)153~197,比重(15/4℃)0.815,混合苯胺點(℃)21.5,芳香族含量(體積%)50以上)、昭石Hisol(蒸餾範圍(℃)153~198,比重(15.6/15.6℃)0.818,芳香族含量(體積%)55)、HAWS(蒸餾範圍(℃)154~190,比重(15/4℃)0.822,芳香族含量(體積%)50)、Superzole 1500(蒸餾範圍(℃)155~171,比重(15/4℃)0.869,混合苯胺點(℃)14.6,芳香族含量(體積%)98以上)、Nisseki Hisol 100(蒸餾範圍(℃)155~180,比重(15/4℃)0.870~0.880,混合苯胺點(℃)15以下,芳香族含量(體積%)99.0以上)、Pegasol R-100(蒸餾範圍(℃)156~174,比重(15/4℃)0.874,混合苯胺點(℃)14,芳香族含量(體積%)96.4)、MSS(蒸餾範圍(℃)158~180,比重(15.6/15.6℃)0.86~0.89,混合苯胺點(℃)13~14,芳香族含量(體積%)98以上)、SHELLSOL A(蒸餾範圍(℃)160~182,比重(15/4℃)0.873,芳香族含量(體積%)98)、Swazol 1000(蒸餾範圍(℃)162~176,比重(15/4℃)0.878,混合苯胺點(℃)12.7,芳香族含量(體積%)99.7)、出光Ipzole 100(蒸餾範圍(℃)162~179,比重(15/4℃)0.875,混合苯胺點(℃)13.5,芳香族含量(體積%)99.5以上)、昭石特Hisol(蒸餾範圍(℃)162
~180,比重(15/4℃)0.881,混合苯胺點(℃)12.6,芳香族含量(體積%)99.99)、Swazol 1500(蒸餾範圍(℃)180~207,比重(15/4℃)0.886,混合苯胺點(℃)16.5,芳香族含量(體積%)98.8)、Nisseki Hisol150(蒸餾範圍(℃)182~216,比重(15/4℃)0.887~0.904,混合苯胺點(℃)17以下,芳香族含量(體積%)99.0以上)、Superzole 1800(蒸餾範圍(℃)183~208,比重(15/4℃)0.889,混合苯胺點(℃)15.7,芳香族含量(體積%)99以上)、出光Ipzole 150(蒸餾範圍(℃)186~205,比重(15.6/15.6℃)0.895,混合苯胺點(℃)15.2,芳香族含量(體積%)99.5以上)、SHELLSOL AB(蒸餾範圍(℃)187~213,比重(15/4℃)0.894,芳香族含量(體積%)99.5)、Pegasol R-150(蒸餾範圍(℃)191~212,比重(15/4℃)0.890,混合苯胺點(℃)18,芳香族含量(體積%)97.2)、Swazol 1800(蒸餾範圍(℃)197~237,比重(15/4℃)0.940,混合苯胺點(℃)14.0,芳香族含量(體積%)99.6)等。
作為脂肪族系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己烷、環己烷、辛烷、癸烷等脂肪族系有機溶劑;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異丁酯、3-甲基-3-甲氧基乙酸丁酯、己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琥珀酸二甲酯、γ-丁內酯、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乙二醇單乙醚乙酸酯、乙二醇單丁醚乙酸酯等酯系溶劑;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酮系溶劑;例如1,4-二烷、四氫呋喃等醚系溶劑;例如己醇、辛醇、苄醇、呋喃甲醇等醇系溶劑;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聚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單乙醚、乙二醇單丁醚、二乙二醇單甲醚、二乙二醇單乙醚、三丙二醇單甲醚等二醇系溶劑;例如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1,1,1-三氯乙烷、氯苯、二氯苯等鹵代烴系溶劑;例如
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苯胺、吡啶、乙腈、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二甲基乙醯胺等含氮化合物系溶劑;或者例如礦油精等脂肪族系石油溶劑等。
該等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有機溶劑,較佳可列舉沸點為100~500℃、進而為150~450℃之有機溶劑。又,作為有機溶劑,較佳可列舉芳香族系有機溶劑。
並且,對此種有機溶劑分散及/或溶解芯物質成分及聚異氰酸酯成分時,利用公知之方法即可,例如於常溫或加溫下於有機溶劑中調配聚異氰酸酯成分及芯物質成分並進行混合。
各成分之調配比例例如係相對於有機溶劑100質量份,聚異氰酸酯成分例如為0.1質量份以上,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例如為5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又,相對於有機溶劑100質量份,芯物質成分例如為0.1質量份以上,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例如為10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又,於該方法中,在不阻礙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可添加胺之環氧烷加成物(以下為環氧烷加成胺)。
環氧烷加成胺係將胺化合物之胺基之氫中之至少1個以上經環氧烷取代之化合物。
作為胺化合物,可列舉:例如硬脂胺、油胺、乙二胺、1,3-丙二胺、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1,6-己二胺等脂肪族胺;例如鄰苯二胺、對苯二胺、二胺基萘等芳香族胺。
該等胺化合物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胺化合物,較佳可列舉脂肪族胺。
作為環氧烷,例如可列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等。
該等環氧烷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即,胺之環氧烷加成物亦可為複數種環氧烷之無規及/或嵌段共聚合體。
作為環氧烷,較佳可列舉環氧丙烷。
環氧烷加成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250~4000。
於調配環氧烷加成胺之情形時,該調配比例係相對於聚異氰酸酯成分100質量份,例如為1質量份以上,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例如為10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
藉由調配環氧烷加成胺,可實現微膠囊之耐溶劑性、耐壓性等耐久性之提高。
繼而,於該方法中,將藉由上述所獲得之分散液及/或溶液與含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進行混合,使其乳化分散。
含活性氫之成分係含有與聚異氰酸酯成分之異氰酸酯基反應之活性氫之分散介質,可列舉:例如水;進而可列舉例如乙二胺、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四伸乙基五胺、六亞甲基二胺、肼等脂肪族胺;例如異佛爾酮二胺等脂環族胺;例如二甲苯二胺等芳香脂肪族胺等胺類。
該等含活性氫之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就可效率良好地進行乳化分散之觀點而言,較佳可列舉水或水與胺類之混合物。
又,通常含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可以保護膠體及/或界面活性劑之水溶液之形式使用。
作為保護膠體,可列舉:例如明膠、阿拉伯膠、酪蛋白、
澱粉等天然親水性高分子物質;例如羧基甲基纖維素及其鹽等半合成親水性高分子物質;例如聚乙烯醇等合成親水性高分子物質等。
又,作為界面活性劑,可列舉:磺酸鹽、羧酸鹽、硫酸酯鹽、磷酸酯鹽等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例如四級銨鹽等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例如烷基及烷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山梨糖醇酯之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脂肪族酯等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等。
該等保護膠體及/或界面活性劑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保護膠體及/或界面活性劑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含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100質量份為0.1~50質量份,較佳為0.5~10質量份。
並且,於乳化分散中,對上述含有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調配聚異氰酸酯成分及芯物質成分之分散液及/或溶液,並藉由公知之方法進行混合。
各成分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含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100質量份,上述分散液及/或溶液之調配比例例如為1~70質量份,較佳為10~50質量份。又,視需要例如於20~90℃下攪拌0.1~10小時。
藉此,經乳化分散之聚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之成分(分散介質)進行反應,藉由利用聚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之成分之反應而形成膜,藉由該膜而使芯物質成分微膠囊化,獲得微膠囊。
微膠囊之粒徑例如為1~15μm。
並且,由於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本發明之微膠囊係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而獲得,故而各種物性優異。具體而言,
本發明之微膠囊例如耐熱性、耐壓性、耐溶劑性等耐久性優異,又,可有效地表現出利用芯物質成分所得之各種效果。
因此,本發明之微膠囊可適宜地使用於各種記錄材料、顯示材料、感熱材料、感壓材料、感光材料、塗料、接著劑、油墨、薄膜、纖維、皮革、化粧品、醫藥品、農藥、香料、人工心臟、噴墨紙之吸收性填充劑、製紙步驟之內添填充劑、修正油墨、修正帶用之高隱蔽性顏料、碳粉(電子照片、彩色影印等)、液體燃料、液晶、橡膠添加劑等用途,尤其可適宜地使用作為感壓記錄片材用。
於使用微膠囊作為感壓記錄片材用之情形時,例如於所獲得之微膠囊之乳化液中,添加作為黏合劑之乳膠(例如羧基改質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等)或緩衝劑(例如澱粉粒子等),並將所獲得之混合液塗佈於原紙上,藉此可使用作為感壓記錄片材。
可將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使用作為本發明之油墨用黏合劑之原料成分。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油墨用黏合劑係由主劑與硬化劑而製備。
主劑含有具有活性氫基(例如羥基、胺基等)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
主劑中,具有活性氫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例如可藉由使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詳細內容以下進行說明,例如多元醇成分、聚胺成分等)以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活性氫基(例如羥基、胺基等)相對於異氰酸酯成分之異氰酸酯基之比例超過1之方式進行反應而獲得。
作為異氰酸酯成分,例如可列舉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例如芳香族聚異氰酸酯、芳香脂肪族聚異氰酸酯、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等)、及其聚異氰酸酯衍生物等。又,作為異氰酸酯成分,可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
又,作為異氰酸酯成分,在無損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可進而併用單異氰酸酯。
作為單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異氰酸甲酯、異氰酸乙酯、異氰酸正己酯,異氰酸環己酯、異氰酸2-乙基己酯、異氰酸苯酯、異氰酸苄酯、對甲苯磺醯異氰酸酯等。
該等單異氰酸酯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該等異氰酸酯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異氰酸酯成分,較佳可列舉脂肪族聚異氰酸酯,更佳可列舉脂環族聚異氰酸酯,進而較佳可列舉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
又,於異氰酸酯成分中,異氰酸酯基之平均官能基數例如為1.5~3.0,較佳為1.9~2.5,尤佳為2。
又,異氰酸酯成分之異氰酸酯基含有率(依據JIS K 1603-1(2007))例如為31~56質量%,較佳為36~50質量%,更佳為40~45質量%。又,該異氰酸酯成分之胺當量(依據JIS K 1603-1(2007))例如為75~136,較佳為84~117,更佳為93~105。
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例如可列舉多元醇成分、聚胺成分等。
作為多元醇成分,例如可列舉上述低分子量多元醇、上述高分子量多元醇等。進而,作為多元醇成分,可列舉源自天然物質
之多元醇成分,具體而言可列舉糖等。
作為糖,可列舉:例如二羥基丙酮、甘油醛、赤藻酮糖、赤藻糖、蘇糖、核酮糖、木酮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來蘇糖、脫氧核糖、阿洛酮糖、果糖、山梨糖、塔格糖、阿洛糖、阿卓糖、葡萄糖、甘露糖、古洛糖、艾杜糖、半乳糖、塔羅糖、海藻糖、岩藻糖、鼠李糖、景天庚酮糖、毛地黃毒糖等單糖類;例如蔗糖、乳糖、麥芽糖、麥角糖、異繭糖、異蔗糖、松二糖、纖維雙糖、巴拉金糖、龍膽二糖、蜜二糖、槐糖等二糖類;例如棉子糖、松三糖、龍膽三糖、車前糖、麥芽三糖、纖維三糖、甘露三糖、潘諾糖等三糖類;例如阿卡波糖、水蘇糖、纖維四糖、大蒜糖等四糖類;例如肝糖、澱粉、直鏈澱粉、支鏈澱粉、纖維素、糊精、聚葡萄糖、葡聚糖、果糖、N-乙醯葡糖胺、甲殼素、聚葡萄胺糖、栝樓仁、昆布糖、菊糖、聚果糖、象牙椰甘露聚糖、木聚糖、放線菌酸、海藻酸、瓜爾糖、甘露聚糖、肝素、硫酸軟骨素、玻尿酸、聚三葡萄糖等多糖類;例如赤蘚醇、赤藻糖醇、麥芽糖醇等糖醇、環糊精等低聚糖。又,作為糖醇,例如亦包括上述甘油、上述山梨糖醇、上述木糖醇、上述甘露醇等。
聚胺成分係具有2個以上胺基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芳香族聚胺、芳香脂肪族聚胺、脂環族聚胺、脂肪族聚胺、具有一級胺基或具有一級胺基及二級胺基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含聚氧乙烯基之聚胺等。
作為芳香族聚胺,例如可列舉:4,4'-二苯基甲烷二胺、甲苯二胺等。
作為芳香脂肪族聚胺,例如可列舉:1,3-或1,4-苯二甲基二胺或其混合物等。
作為脂環族聚胺,例如可列舉:3-胺基甲基-3,5,5-三甲基環己胺(別名:異佛爾酮二胺)、4,4'-二環己基甲烷二胺、2,5(2,6)-雙(胺基甲基)雙環[2.2.1]庚烷、1,4-環己二胺、1-胺基-3-胺基甲基-3,5,5-三甲基環己烷、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二胺基環己烷、3,9-雙-(3-胺基丙基)-2,4,8,10-四氧螺環[5,5]十一烷、1,3-及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及該等之混合物等。
作為脂肪族聚胺,例如可列舉: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1,5-戊二胺、1,6-己二胺、肼(包含水合物)、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四伸乙基五胺、1,2-二胺基乙烷、1,2-二胺基丙烷、1,3-二胺基戊烷等。
作為具有一級胺基、或具有一級胺基及二級胺基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例如可列舉: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苯基-γ-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含有烷氧基矽烷基之單胺;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β(胺基乙基)γ-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
作為含聚氧乙烯基之聚胺,例如可列舉聚氧乙烯醚二胺等聚氧伸烷基醚二胺。更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日本油脂製造之PEG#1000 Diamine或Huntsman公司製造之JEFFAMINE ED-2003、EDR-148、XTJ-512等。
該等聚胺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又,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進而可列舉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
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係具有1個以上羥基與1個以上胺基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單乙醇胺、N-(2-胺基乙基)乙醇胺等胺基醇等。
又,作為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進而可列舉源自天然物
質之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具體可列舉胺基酸等。
作為胺基酸,例如可列舉: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醯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甲硫胺酸、麩醯胺、麩胺酸、甘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賴胺酸、羥基賴胺酸、苯基丙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色胺酸、羥脯胺酸、羥基脯胺酸、酪胺酸、纈胺酸、葡糖胺、莫那亭(Monatin)、牛磺酸、β-丙胺酸、β-胺基丙酸、γ-胺基丁酸、鄰胺苯甲酸、胺基苯甲酸、甲狀腺素、磷絲胺酸、鎖鏈素、鳥胺酸、肌酸、茶胺酸等。
該等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再者,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例如亦可用以調整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分子量。
又,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除上述以外,例如亦可列舉:以酚醛清漆、甲酚系為代表之酚樹脂、多酚類、聚乳酸、聚乙醇酸及乳酸、乙醇酸之共聚合體等。
又,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進而作為源自天然物質之活性氫化合物成分,例如可列舉:漆酚、薑黃素、木質素、腰果酚(Cardanol)、強心酚(cardol)、2-甲基強心酚、5-羥基甲基糠醛、間苯二酚、鄰苯二酚、鄰苯三酚、萜烯、蟲漆酚、緬漆酚、苯酚、萘酚、乙醯CoA(乙醯乙醯輔酶A)、乙醯乙醯CoA(乙醯乙輔酶A)、D-(-)-3-羥基丁醯CoA、琥珀醯CoA、(R)-3-羥基丁酸酯、異丁香酚、聚丁二酸丁二酯己二酸酯、聚羥基丁酸酯、槐糖脂(Sophorolipid)、乳化膠(Emulsan)等。
進而,作為源自天然物質之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例如可列舉脂肪酸等酸。
作為脂肪酸,例如可列舉:癸二酸、壬二酸、反丁烯二酸、琥珀酸、草醯乙酸、伊康酸、中康酸、檸康酸、蘋果酸、檸檬酸、異檸檬酸、葡萄糖酸、沒食子酸、酒石酸、十一碳烯酸、11-胺基十一烷酸、庚酸、12-羥基硬脂酸、12-羥基十二烷酸、亞麻酸、亞麻油酸、蓖麻油酸、油酸、丁烯酸、肉豆蔻油酸、棕櫚油酸、反油酸、反11-十八烯酸、鱈油酸、二十烯酸、芥子酸、二十四烯酸、3-羥基丁酸、乙醯丙酸、松脂酸、新松脂酸、長葉松酸、海松脂酸、異海松脂酸、脫氫松脂酸、檟如子酸、棕櫚酸、3-羥基丙酸、3-羥基己酸、3-羥基戊酸、3-羥基丁酸、4-羥基丁酸、丙酮酸、磷烯醇丙酮酸、乙醛酸、酮戊二酸、二羥丙酮磷酸、刺孢青黴酸(spiculisporic acid)等。
進而,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於調整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分子量之情形等時,可以適當之比例併用單醇及/或單胺。
作為單醇,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2-乙基己醇、其他烷醇(C5~38)及脂肪族不飽和醇(C9~24)、烯醇、2-丙烯-1-醇、二烯醇(C6~8)、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等。
該等單醇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作為單胺,例如可列舉:二甲胺、二乙胺、二-正丙胺、二異丙胺、二-正丁胺、二異丁胺、二-第三丁胺、二己胺、2-乙基己胺、3-甲氧基丙胺、3-乙氧基丙胺、3-(2-乙基己氧基丙胺)、3-(十二烷氧基)丙胺、啉等。
該等單胺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該等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並且,作為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只要以於
分子末端導入活性氫基(例如羥基、胺基等)之方式製備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作為此種方法,較佳為可列舉預聚物法。
預聚物法係例如首先使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一部分進行反應,合成於分子末端具有異氰酸酯基之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
於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之合成中,作為異氰酸酯成分,較佳可列舉上述脂環族聚異氰酸酯,更佳可列舉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1,3-或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或其混合物)(H6XDI)。
又,於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之合成中,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一部分,較佳可列舉高分子量多元醇(及視需要低分子量多元醇)。又,作為高分子量多元醇,較佳可列舉聚酯多元醇,作為視需要所調配之低分子量多元醇,較佳可列舉併用二元醇及含三級胺基之二醇。
於併用高分子量多元醇及低分子量多元醇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情形時,該等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高分子量多元醇及低分子量多元醇之總量100質量份,高分子量多元醇例如為80質量份以上,較佳為90質量份以上,通常未達100質量份,低分子量多元醇例如為2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通常超過0質量份。
並且,合成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時,使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一部分以異氰酸酯成分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一部分中之活性氫基之當量比R(NCO/活性氫基)例如成為1.1~5.5、較佳為成為1.3~4.5、進而較佳
為成為1.5~3.5之方式進行調配(混合),於反應容器中,例如於室溫~150℃、較佳為50~120℃下例如反應0.5~18小時、較佳為2~10小時直至達到既定之異氰酸酯基濃度(下述)。
又,於該反應中,較佳為添加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
作為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例如可列舉胺類、有機金屬化合物、鉀鹽等。
作為胺類,可列舉:例如三乙胺、三乙二胺、雙-(2-二甲基胺基乙基)醚、N-甲基啉等三級胺類;如四乙基羥基銨等四級銨鹽;例如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等咪唑類等。
作為金屬化合物,可列舉:例如乙酸錫、辛酸錫、油酸錫、月桂酸錫、二乙酸二丁基錫、二月桂酸二甲基錫、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二丁基錫二硫醇、順丁烯二酸二丁基錫、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二新癸酸二丁基錫、二辛基錫二硫醇、二月桂酸二辛基錫、二氯化二丁基錫等有機錫化合物;例如辛酸鉛、環烷酸鉛等有機鉛化合物;例如環烷酸鎳等有機鎳化合物;例如環烷酸鈷等有機鈷化合物;例如辛烯酸銅等有機銅化合物;例如辛酸鉍、新癸酸鉍等有機鉍化合物等。
作為鉀鹽,例如可列舉:碳酸鉀、乙酸鉀、辛酸鉀等。
該等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胺基甲酸乙酯化觸媒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異氰酸酯成分及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總量,例如為1~5000ppm,較佳為2~3000ppm。
又,於該方法中,亦可使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於有機溶劑中進行反應。
作為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
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例如乙腈等腈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異丁酯等烷基酯類;例如正己烷、正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烴類;例如環己烷、甲基環己烷等脂環族烴類;例如甲苯、二甲苯、乙基苯等芳香族烴類;例如乙酸甲基賽璐蘇、乙酸乙基賽璐蘇、甲基卡必醇乙酸酯、乙基卡必醇乙酸酯、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丙二醇甲醚乙酸酯、3-甲基-3-甲氧基乙酸丁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等二醇醚酯類;例如二乙醚、四氫呋喃、二烷等醚類;例如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溴甲烷、二碘甲烷、二氯乙烷等鹵化脂肪族烴類;例如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六甲基膦醯胺等極性非質子類等。
進而,作為有機溶劑,例如可列舉非極性溶劑(非極性有機溶劑),作為該等非極性溶劑,包含脂肪族、環烷烴系有機溶劑之苯胺點例如為10~70℃、較佳為12~65℃之低毒性且溶解力較弱之非極性有機溶劑、或以松節油為代表之植物性油等。
該等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再者,有機溶劑之調配比例並無特別限制,根據目的及用途進行適當設定。
又,反應結束後,視需要亦可藉由例如蒸餾或萃取等公知之去除方法去除未反應之異氰酸酯成分。
進而,於調配有機溶劑之情形時,異氰酸酯成分及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於反應後之有機溶劑亦可藉由例如蒸餾或萃取等公知之去除方法而去除。
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測定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
法(標準聚苯乙烯換算))例如為1000~30000,較佳為2000~20000,又,異氰酸酯基當量例如為500~15000,較佳為1000~10000。
又,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中之未反應(游離)之異氰酸酯成分之含量例如為0.01~5質量%,較佳為0.05~3質量%。
再者,異氰酸酯基當量與胺當量含義相同,可藉由JIS K 1603-1(2007)之A法或B法而求出。又,未反應之異氰酸酯成分之含量例如可藉由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層析)測定而求出。
並且,此種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之異氰酸酯基之含量(異氰酸酯基含量,NCO%)例如為0.3~8質量%,較佳為0.6~4質量%。
繼而,於該方法中,使所獲得之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進行反應。再者,於預聚物法中,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可使用作為鏈延長劑。
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較佳可列舉聚胺成分,更佳可列舉脂環族聚胺。
若使用聚胺成分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則可獲得於分子末端以游離活性氫基之方式導入有胺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即分子末端之游離活性氫基中之至少一部分之活性氫基為胺基的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較佳為全部活性氫基均為胺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
若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分子末端之游離之活性氫基含有胺基,則可獲得主劑及硬化劑之2液調配後之較佳之適用期。
又,為了調整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分子量,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亦可併用聚胺成分與並有
羥基-胺基之成分。
於併用聚胺成分與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作為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之情形時,該等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聚胺成分與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之總量100質量份,聚胺成分例如為10質量份以上,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上,通常未達100質量份,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例如為9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通常超過0質量份。
若聚胺成分與並有羥基-胺基之成分之調配比例在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於分子末端以游離活性氫基之方式導入有胺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
並且,使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進行反應時,使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與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以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之剩餘部分(鏈延長劑)中之活性氫基之當量比R(NCO/活性氫基)例如超過0.75、較佳為超過0.9且未滿1之方式進行配方(混合),例如於室溫~250℃、較佳為室溫~200℃下例如反應5分鐘~72小時、較佳為1~24小時
藉此,可製備具有活性氫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
所獲得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測定法:GPC法(標準聚苯乙烯換算))例如為3000~100000,較佳為5000~50000,又,胺值例如為0.1~20mgKOH/g,較佳為0.2~15mgKOH/g,更佳為2~6mgKOH/g。
若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胺值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使由上述主劑與硬化劑(下述)、及顏料所製備之油墨進行硬化所獲得之
油墨硬化物之表面黏性、耐候性、耐濕性等物性之提高。
再者,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胺值可基於胺當量而求出。
再者,雖例示預聚物法對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但作為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製造方法,只要可獲得於分子末端具有活性氫基(較佳為胺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使用一段法等公知之方法。
又,主劑只要至少含有上述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即可,可含有其他主劑成分。
作為其他主劑成分,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上述含活性氫基之化合物成分等。
於含有其他主劑成分之情形時,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與其他主劑成分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該等之總量100質量份,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例如為10~95質量份,較佳為30~80質量份,其他主劑成分例如為5~90質量份,較佳為20~70質量份。
以此種方式所獲得之主劑可直接、即自以上述方式所製造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進而視需要之其他主劑成分)中去除有機溶劑而使用,又,亦可未去除有機溶劑而使用作為溶液。進而,亦可將以上述方式所製造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進而視需要之其他主劑成分)利用上述有機溶劑進行稀釋而使用作為溶液。
於將主劑使用作為溶液之情形時,該固形份濃度例如為20~80質量%,較佳為30~70質量%。
又,主劑之黏度(25℃)例如為50~20000mPa.s,較佳為100~10000mPa.s。
硬化劑係含有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較佳為由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構成。
又,在不阻礙本發明之優異之效果之範圍內,硬化劑可含有其他硬化劑成分。
作為其他硬化劑成分,例如可列舉上述聚異氰酸酯單體(例如芳香族聚異氰酸酯、芳香脂肪族聚異氰酸酯、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等)、及其聚異氰酸酯衍生物等。
於聚異氰酸酯成分中含有其他聚異氰酸酯之情形,該含有比例超過0質量%,例如50質量%以下,較佳為30質量%以下。
又,硬化劑之異氰酸酯基濃度例如為7~30質量%,較佳為8~20質量%,更佳為8~17質量%,最佳為9~14質量%。
若硬化劑之異氰酸酯基濃度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實現使由主劑與硬化劑、及顏料所製備之油墨硬化所獲得之油墨硬化物之表面黏性、耐候性、耐濕性等物性之提高。
再者,硬化劑之異氰酸酯基濃度可藉由正二丁胺法(依據JIS K-1556(2006))進行測定。
又,硬化劑可直接、即自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進而視需要之其他硬化劑成分)中去除有機溶劑而使用,又,亦可未去除有機溶劑而使用作為溶液。進而,亦可將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進而視需要之其他硬化劑成分)利用上述有機溶劑進行稀釋而使用作為溶液。
於將硬化劑使用作為溶液之情形時,該固形份濃度例如為50~95質量%,較佳為75~95質量%。
又,硬化劑之黏度(25℃)例如為50~7000mPa.s,較佳為100~4000mPa.s。
並且,油墨用黏合劑係由上述主劑及上述硬化劑而製備。
於油墨用黏合劑中,主劑與硬化劑之質量比例係相對於主劑(於將主劑使用作為溶液之情形時,包含有機溶劑)100質量份,硬化劑(於將硬化劑使用作為溶液之情形時,包含有機溶劑)例如為0.05~20質量份,較佳為0.1~5質量份,又,相對於主劑中之固形份100質量份,硬化劑中之固形份例如為0.1~60質量份,較佳為0.2~20質量份。
又,主劑與硬化劑之調配比例係以硬化劑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主劑中之活性氫基之當量比R(NCO/活性氫基)例如成為1.1~2.4、較佳為成為1.2~1.9之方式進行製備。
又,於油墨用黏合劑中,視需要可調配公知之添加劑,例如耐熱穩定劑、滑劑、塑化劑、抗黏連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耐光穩定劑、脫模劑、填料、防止水解劑、難燃劑等。
再者,添加劑之調配比例係根據目的及用途進行適當設定。
此種添加劑可預先添加於主劑及硬化劑之兩者或任一者中,又,可於主劑及硬化劑之調配時另外添加。
又,於將添加劑添加於主劑及/或硬化劑中之情形時,可於各成分之製備具體而言係主劑中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或硬化劑中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等之製備中添加至各反應原料中,又,亦可添加至反應後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或聚異氰酸酯組成物等中。
並且,藉由將上述油墨用黏合劑與顏料進行混合,而可獲得油墨。
作為顏料,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公知之顏料。作為顏料,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酞青系、偶氮系、縮合偶氮系、蒽醌系、喹吖酮系、靛藍系、苝系等有機顏料;例如氧化鈦、碳黑、紅丹、群青等無機顏料等。
該等顏料可單獨使用或併用2種以上。
油墨用黏合劑與顏料之調配比例係相對於油墨用黏合劑中之主劑(於將主劑用作溶液之情形時,包含有機溶劑)100質量份,顏料例如為1~500質量份,較佳為2~200質量份,又,相對於主劑中之固形份100質量份,顏料例如為2~1500質量份,較佳為4~500質量份。
又,油墨中視需要可調配上述有機溶劑,油墨中之樹脂固形份例如為2~40質量%,較佳為5~20質量%。
又,油墨中視需要可以適當之比例調配上述公知之添加劑等。再者,如上所述,添加劑可預先添加至油墨用黏合劑中,又,可於油墨用黏合劑及顏料之調配時另外添加。
並且,所獲得之油墨例如可使用刷塗、利用輥式塗佈機之塗佈、利用棒式塗佈機之塗佈、利用分注器之塗佈、利用網版印刷之塗佈等公知之塗佈、印刷法,而塗佈於成為塗佈、印刷之對象之基材(例如基板或支持體等)上。
並且,藉由使油墨硬化而可獲得油墨硬化物。
作為使油墨硬化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以上述方式將油墨塗佈於基材上,例如於25~80℃、較佳為於30~60℃下例如乾燥0.5~30分鐘、較佳為1~10分鐘。其後,視需要於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RH)例如為30~80%、較佳為45~55%之條件下,例如於23
~60℃、較佳為於23~40℃下固化(熟化(aging)處理)例如1~14天、較佳為1~7天。
藉此,可獲得油墨硬化物。
並且,由於本發明之油墨用黏合劑係使用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而獲得,故而各種物性優異。
具體而言,根據使用該油墨用黏合劑所獲得之上述油墨,可獲得表面黏性降低並且具備優異之耐久性及密接性之油墨硬化物。
再者,於此種方法中所使用之五亞甲基二胺或其鹽例如可適宜地使用作為聚醯亞胺、聚醯胺、聚醯胺醯亞胺等之製造原料(聚合用單體原料)或例如聚胺基甲酸乙酯、環氧樹脂等硬化劑。
以下,參照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該等之任何限定。再者,「份」及「%」只要無特別說明,則為質量基準。又,以下表示製造例等中所使用之測定方法。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異氰酸酯基濃度係使用電位差滴定裝置,藉由依據JIS K-1556之正二丁胺法進行測定。
使用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E型黏度計TV-30(轉子:1°34’×R24,旋轉速度:以測定範圍成為20~80%之方式自0.1~10rpm之範圍內進行選擇),測定25℃下之黏度。
使聚異氰酸酯組成物30mg溶解於四氫呋喃10ml中,利用下述
裝置及條件測定出凝膠滲透層析圖(GPC)。圖3中表示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凝膠滲透層析圖之一例。
並且,如參照圖3,根據所獲得之層析圖,將分子量(標準聚苯乙烯換算)450~800之波峰設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之波峰,將分子量(標準聚苯乙烯換算)950~1500之波峰設為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波峰。並且,算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之波峰面積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波峰面積之比,藉由下述式,算出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
1分子體/2分子體=1分子體之面積/2分子體之面積
裝置:HLC-8220GPC(東梭製造)
管柱:串聯連接TSK gel G1000HXL、TSK gel G2000HXL、及TSK gel G3000HXL(東梭製造)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
測定條件
注入量:100μL
溶析液:四氫呋喃
流量:0.8mL/min
溫度:40℃
檢量線:106~22450之範圍內之標準聚環氧乙烷(東梭製造,商品名:TSK標準聚環氧乙烷)
多元醇之羥值係藉由依據JIS K1557-1之A法(乙醯化法)進行測定。
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胺值係使試樣溶解於20mL之乙醇中,並利用0.2N之乙醇性鹽酸溶液進行滴定,藉由下述式而算出。
胺值=(A×f×0.2×56.1)/M
M:試樣重量
f:0.2N之乙醇性鹽酸溶液之力價
A:滴定量
於裝備攪拌器、氣體導入管、溫度計、排氣管及脫水裝置之反應機中,添加1,4-環己烷二羧酸286.6質量份、N,N'-二甲基咪唑啶酮55.7質量份及氧化錫(II)3.6質量份,一邊攪拌一邊分別以90mL/min(0.14莫耳當量/1,4-環己烷二羧酸/hr)、10mL/min之速度混合流通氨氣及氮氣,升溫至280℃後,保持於該溫度下進行反應。於相同溫度下反應48小時後結束反應,並冷卻至90℃。
繼而,將於反應物中加入1-丁醇520質量份並加以攪拌之溶液進行熱時過濾,去除觸媒。利用氣相層析法對濾液進行分析,結果1,4-二氰基環己烷之產率為86%。
繼而,一邊將利用上述操作所獲得之濾液進行攪拌一邊冷卻至室溫,結果產生沈澱。將該懸濁液過濾所提取之過濾物中加入1-丁醇230質量份,並於90℃下攪拌1小時,其後一邊攪拌一邊冷卻至室溫,結果再次產生沈澱。過濾該懸濁液,利用1-丁醇清洗2次後乾燥過濾物,獲得白色固體100質量份(得率(產率)45%)。
利用氣相層析法進行分析,結果該固體為純度99.5%以上之1,4-二氰基環己烷,利用13C-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進行分析,結果其反式體/順式體比為99/1。
繼而,於安裝有攪拌裝置之耐壓反應機中添加上述反式體/順式體比99/1之1,4-二氰基環己烷550質量份、觸媒(Kawaken Fine Chemicals公司製造 雷氏鎳(Raney nickel))30質量份、28重量%氨水560質量份及1-丁醇1200質量份,自該反應機之噴嘴口利用氮氣5MPa置換3次,於常壓狀態下、400rpm之攪拌下加熱至80℃。
當到達80℃時,以使壓力成為4MPa之方式開始供給氫氣,進行反應直至逐漸無氫氣吸收。反應時間為4小時。
反應結束後冷卻至室溫,並萃取反應生成液後,進行過濾而去除觸媒。
利用氣相層析法對濾液進行分析,結果1,4-二氰基環己烷之轉化率為100%,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之產率為98%,利用13C-NMR所分析出之反式體/順式體比為97/3。
利用10mmHg對該反應液進行減壓蒸餾,獲得產率為92%之純度99.5%以上之反式/順式比97/3之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將該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設為原料,於加壓下實施冷熱二段光氣化法。
即,於裝備有電磁感應攪拌機、自動壓力調整閥、溫度計、氮氣導入管、光氣導入管、冷凝器及原料送料泵之附有套管之加壓反應器中添加鄰二氯苯6000質量份。繼而,自光氣導入管加入光氣3420質量份並開始攪拌。於反應器之套管中通入冷水,並將內溫保持為約10℃。向其中利用送料泵歷時60分鐘送入將1,4-雙(胺基甲基)環
己烷960質量份溶解於鄰二氯苯6000質量份中而成之溶液,於30℃以下、常壓下實施冷光氣化。送料結束後,燒瓶內成為淺褐白色漿體狀液體。
繼而,一邊將反應器內溶液歷時60分鐘升溫至140℃一邊加壓至0.25MPa,進而於壓力0.25MPa、反應溫度140℃下熱光氣化2小時。又,於熱光氣化之中途追加光氣960質量份。於熱光氣化之過程中,燒瓶內溶液成為淺褐色澄清溶液。熱光氣化結束後,於100~140℃下以100L/h通入氮氣,進行脫氣。
繼而,於減壓下蒸餾去除溶劑之鄰二氯苯後,使用於玻璃製燒瓶中裝備有填充四層填充物(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住友/Sulzer Laboratory packing EX型)之蒸餾管、安裝有回流比調節計時器之蒸餾塔(柴田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蒸餾頭K型)及冷凝器的精餾裝置,於138~143℃、0.7~1KPa之條件下一邊進一步進行回流一邊進行精餾,獲得900質量份1,4-BIC1。
所獲得之1,4-BIC1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97/3。
以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41/59之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東京化成工業製造)作為原料,利用與製造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388質量份之1,4-BIC2。所獲得之1,4-BIC2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
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41/59。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管、及氮氣導入管之四口燒瓶中,裝入製造例1之1,4-BIC1 185.7質量份、製造例2之1,4-BIC2 14.3質量份,於氮氣環境下、室溫下攪拌1小時。所獲得之1,4-BIC3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93/7。
使用160.7質量份製造例1之1,4-BIC1、39.3質量份製造例2之1,4-BIC2,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3相同之方法獲得1,4-BIC4。所獲得之1,4-BIC4之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86/14。
使用146.4質量份製造例1之1,4-BIC1、53.6質量份製造例2之1,4-BIC2,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3相同之方法獲得1,4-BIC5。所獲得之1,4-BIC5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82/18。
使用121.4質量份製造例1之1,4-BIC1、78.6質量份製造例2之1,4-BIC2,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3相同之方法獲得1,4-BIC6。所獲
得之1,4-BIC6利用氣相層析法測定所得之純度為99.9%,利用APHA測定所得之色相為5,利用13C-NMR測定所得之反式/順式比為75/25。
將1,3-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三井化學製造之Takenate 600,以下簡稱為1,3-BIC)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以下簡稱為TMP)之羥基之當量比(NCO/OH)設為5.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莫耳比(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三羥甲丙烷)(以下簡稱為BIC/TMP)設為8.1,進行胺基甲酸乙酯化反應。
即,於滴液漏斗中添加17.1質量份TMP,藉由加熱帶進行加熱而使TMP溶解。繼而,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管、及氮氣導入管之四口燒瓶中裝入200質量份1,3-BIC,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升溫至75℃。繼而,歷時約60分鐘滴加所溶解之TMP,滴加結束後升溫至80℃。其後,繼續進行反應直至異氰酸酯基濃度達到計算值為止。使所獲得之反應液通過薄膜蒸餾裝置(真空度50Pa、溫度150℃)而去除未反應之1,3-BIC,進而以使固形份濃度(以下簡稱為NV)成為75質量%的方式添加乙酸乙酯,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
所獲得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之異氰酸酯基濃度為11.2%,黏度為2120mPa.s/25℃,NV為75.2%。
又,1分子之TMP與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經反應而成之聚異氰酸酯(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以下簡稱為1分子體))、及2分子之TMP與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經反應而成之聚異氰酸酯(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以下簡稱為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率(以下簡稱為1分子體/2分子體)為2.0,平均異氰酸酯基數為3.6。
將當量比設為表1所示之值,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b)、(c)。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4,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d)。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c)之固形份成為5質量%、聚異氰酸酯組成物(d)之固形份成為9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合,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e)。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4,將當量比設為14,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f0)。
繼而,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b)之固形份成為95質量%、聚異氰酸酯組成物(f0)之固形份成為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合,獲得聚
異氰酸酯組成物(f)。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以聚異氰酸酯組成物(b)之固形份成為98質量%、聚異氰酸酯組成物(f)之固形份成為2質量%之方式進行混合,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g)。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6,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h)。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5,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i)。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3,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
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j)。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1,4-BIC1,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k)。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代替1,3-BIC,使用以1,3-BIC成為5質量%、1,4-BIC4成為95質量%之方式混合而成之聚異氰酸酯混合物,將當量比設為2.9,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l)。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將當量比設為表1所示之值,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獲得聚異氰酸酯組成物(m)、(n)。表1中表示當量比(NCO/OH)、反應莫耳比(BIC/TMP)、異氰酸酯基濃度、黏度、NV、1分子體/2分子體、平均異氰酸酯基數。
使用作為主劑之氟多元醇(Daikin工業製造,商品名:Zeffle GK-570,羥值(固形份):64mgKOH/g,以下簡稱為GK-570)、及實施
例1中獲得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作為硬化劑(a),以硬化劑中之異氰酸酯基之當量比(NCO/OH)相對於氟多元醇中之羥基成為1.0之方式進行調配,進而以作為觸媒之相對於硬化劑之固形份為300ppm之二月桂酸二丁基錫、多元醇及硬化劑之固形份成為50%之方式添加乙酸丁酯,於23℃下攪拌180秒,以反應混合液之形式獲得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A)。
繼而,將該反應混合液塗佈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以下簡稱為PET薄膜)(Toray製造,商品名:Lumirror)、及聚丙烯(以下簡稱為PP板)板上,其後,於120℃下加熱硬化2分鐘,獲得被覆層之厚度約10μm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
再者,將PET薄膜上形成有被覆層之試樣供至下述密接性及黏連性之試驗,將PP板上形成有被覆層之試樣供至下述斷裂強度及斷裂伸長率之試驗。
使用表2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B)~(L)。
使用表2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M)、(N)。
代替硬化劑(a),使用Takenate D-170N(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
氰尿酸酯改質體,三井化學製造,以下簡稱為D-170N)作為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O)。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卻裝置、及氮氣導入管之四口燒瓶中,添加作為有機溶劑之二甲苯50質量份及甲基異丁基酮50質量份,一邊進行氮氣置換一邊加熱升溫至95℃。繼而,向其中歷時4小時送入作為可聚合之單體之甲基丙烯酸甲酯56質量份、丙烯酸丁酯12質量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13.9份、甲基丙烯酸正丁酯8質量份、苯乙烯5.1質量份、甲基丙烯酸五甲基哌啶酯(日立化成製造,商品名:FA-711MM)2質量份、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RUVA-93,大塚化學製造)2質量份、及作為聚合起始劑之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以下簡稱為PBO)0.4質量份。自送料結束起分別在1小時後與2小時後添加0.2質量份PBO。自PBO之添加後反應2小時,獲得多元醇A。多元醇A之羥值為30mgKOH/g。
代替氟多元醇,使用多元醇A,又,使用表3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P)。
代替氟多元醇,使用以多元醇A之固形份成為50質量%、聚碳酸酯二醇(宇部興產製造,商品名:UH-200,羥值(固形份):56mgKOH/g)之固形份成為50質量%之方式經混合而成之多元醇混合物、及表3所
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Q)。
代替氟多元醇,使用以多元醇A之固形份成為50質量%、聚己內酯二醇(Daicel化學工業製造,內酯系聚酯多元醇,商品名:Placcel L220AL,羥值(固形份):56mgKOH/g)之固形份成為50質量%之方式經混合而成之多元醇混合物、及表2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3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R)。
代替氟多元醇,使用多元醇A,除此以外,利用與比較例5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S)。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卻裝置、及氮氣導入管之四口燒瓶中,添加作為有機溶劑之乙酸丁酯93.6質量份,一邊進行氮氣置換一邊加熱升溫至98℃。繼而,向其中歷時4小時送入作為可聚合之單體(單體成分)之甲基丙烯酸甲酯33.6質量份、丙烯酸丁酯30.4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16份、苯乙烯20質量份、及作為聚合起始劑之偶氮二異丁腈1.0質量份。自送料結束起進行1小時聚合後,於110℃下分別在1小時後、2小時後及3小時後添加0.2質量份PBO。進而,添加作為耐候性穩定劑之TINUVIN 479(BASF Japan製造)2.7質量份、TINUVIN 5100(BASF Japan製造)2.7質量份,獲得多元醇B。多元醇B
之羥值為34mgKOH/g。
作為可聚合之單體,將甲基丙烯酸甲酯設為13.9質量份、丙烯酸丁酯設為30.1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設為16份、苯乙烯設為40質量份,除此以外,利用與多元醇B相同之方法製備多元醇C。
作為可聚合之單體,將甲基丙烯酸甲酯設為38.6質量份、丙烯酸丁酯設為30.4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設為16份、苯乙烯設為15質量份,除此以外,利用與多元醇B相同之方法製備多元醇D。
作為可聚合之單體,將甲基丙烯酸甲酯設為29.9質量份、丙烯酸丁酯設為29.1質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設為16份、苯乙烯設為2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設為5質量份,除此以外,利用與多元醇B相同之方法製備多元醇E。
作為可聚合之單體,以表5~6所示之比率使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C2-8酯,利用與多元醇B相同之方法進行製造。
將作為主劑之多元醇B、實施例1中獲得之硬化劑(a)以硬化劑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多元醇中之羥基之當量比(NCO/OH)成為1.0之方式進行調配,進而以作為觸媒之相對於硬化劑之固形份為300ppm之二月桂酸二丁基錫、多元醇及硬化劑之固形份成為50%之方式添加乙酸丁酯,於23℃下攪拌180秒,以反應混合液之形式獲得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T)。
繼而,將該反應混合液塗佈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以下簡稱為PET薄膜)(Toray製造,商品名:Lumirror)、及聚丙烯(以下簡稱為PP板)板上,其後,於120℃下加熱硬化2分鐘,獲得被覆層之厚度約10μm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
再者,將PET薄膜上形成有被覆層之試樣供至下述密接性及黏連性之試驗,將PP板上形成有被覆層之試樣供至下述斷裂強度及斷裂伸長率之試驗。
使用表4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28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U)~(AE)。
使用表4所示之主劑多元醇C、D及硬化劑(d),利用與實施例28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F)、(AG)。
使用表4所示之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28相同之方法
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H)、(AI)。
代替硬化劑(a),使用Takenate D-170N作為硬化劑,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28相同之方法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J)。
加入多元醇B(羥值34mgKOH/g,固形份56%,溶劑為乙酸丁酯)32.3質量份、氧化鈦(堺化學工業製造之D918)60質量份、乙酸丁酯57.7質量份,並添加直徑2mm之玻璃珠110質量份,利用塗料振盪器攪拌2小時,其後過濾出玻璃珠,以固形份成為48%之方式添加多元醇B、溶劑,製成白塗料。氧化鈦在白塗料中之固形份所占之比例為45%。將白塗料與實施例4中獲得之硬化劑(d)以硬化劑中之異氰酸酯基相對於羥基之當量比(NCO/OH)成為1.0之方式進行調配,進而,作為觸媒,添加相對於硬化劑之固形份為300ppm之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以反應混合液之形式獲得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AN)。
繼而,利用棒式塗佈機將該反應混合液塗佈於PET薄膜(Toray製造,商品名:Luminar)上,於120℃下加熱硬化2分鐘,獲得被覆層之厚度約10μm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N)。實施相同之操作,於PET薄膜兩面上進行塗佈。
使用表5~6中之各種多元醇,利用與實施例45相同之方法實施白塗料化,獲得白塗料。又,與實施例45同樣地以當量比1.0調配硬
化劑(d),將反應混合液塗佈於PET基材上,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AK~BE)。
使用表5~6中之各種多元醇,利用與實施例45相同之方法實施白塗料化,獲得白塗料。以當量比1.0調配硬化劑(a),將反應混合液塗佈於PET基材上,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BF)~(BL)。
如表5~6所示,使用多元醇B或氟多元醇GK570作為主劑,利用與實施例42相同之方法進行白塗料化,作為硬化劑,以當量比1.0調配Takenate D-170N、或Takenate D-110N(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之三羥甲丙烷加成體,固形份75質量%,三井化學製造,以下簡稱為D-110N),將反應混合液塗佈於PET基材上,獲得附有被覆層之試樣(BM)~(BP)。
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利用下述方法對適用期、黏連性、密接性、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進行測定。將該結果示於表2~5。
將剛調配主劑、硬化劑、二月桂酸二丁基錫及乙酸丁酯並攪拌180秒後設為0分鐘,測定初始黏度。其後,每1小時測定黏度。以橫軸繪製為時間、縱軸繪製為黏度,根據近似曲線,將黏度成為2倍初始黏度之時間設為適用期(PL)。
將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120℃加溫硬化後之附有被覆層之PET薄膜)進而於40℃下加溫48小時,依據ASTM D3359評價密接性。
再者,表中,所謂5B係表示塗膜剝離之比例為0%,3B表示塗膜剝離之比例為5~15%,1B表示塗膜剝離之比例為35~65%。
將附有被覆層之PET薄膜於60℃下固化48小時,對被覆層實施表面處理後,於塗膜上載置EVA樹脂片材(Mitsui Chemicals Tohcello製造之SolarEva Fastcure型RC02B),進而於EVA樹脂片材上載置玻璃,於150℃下真空熱壓合10分鐘,製作玻璃/EVA/附有被覆層之PET之3層構造之試樣。為了測定密接性,將試樣切入寬度為10mm之切口,使用拉伸壓縮試驗機(Intesco公司製造,Model 205N),以200mm/min實施180°之剝離試驗。
將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120℃加熱硬化後之附有被覆層之PET薄膜)切割為2片5cm×10cm之形狀。繼而,以使第2片試樣之背面與5cm×5cm之形狀重合之方式置於第1片試樣之被覆層上,施加200g/cm2之荷重,於40℃下加溫48小時。
自40℃、加溫48小時後之2片試樣卸除荷重,藉由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10:2片自然剝離,塗膜未見損傷。
9:若將2片平行拉伸,則立即剝離,且塗膜未見損傷。
8:若將2片平行拉伸,則剝離,且塗膜未見損傷。
7: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立即剝離,且塗膜未見損傷。
6: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剝離,且塗膜未見損傷。
5: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剝離,且塗膜之損傷為10%以下。
4: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剝離,且塗膜之損傷為10~30%以下。
3: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剝離,且塗膜之損傷為30~60%以下。
2:若將2片垂直拉伸,則剝離,且塗膜之損傷為60%以上。
1:即使將2片垂直拉伸亦無法剝離。
將實施例13~41及比較例3~9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120℃加溫硬化後之附有被覆層之PP板)進而於40℃下加溫24小時。
繼而,自PP板剝離被覆層,利用啞鈴將所獲得之被覆層沖孔為寬度1cm、長度10cm之尺寸,獲得試驗試樣。繼而,對該試驗試樣,使用拉伸壓縮試驗機(Intesco公司製造,Model 205N),於23℃、拉伸速度5mm/min、夾頭間距50mm之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藉此,測定被覆層之斷裂強度及斷裂伸長率。
又,作為耐光性試驗,使用Super Xenon Weather Meter(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式:SX75-AP),對實施例13~41及比較例3~9之附有被覆層之試樣(120℃加溫硬化後之附有被覆層之PP板)於黑板溫度65℃、相對濕度50%、氙氣燈放射照度60W/m2(照射波長300~400nm)之條件下光照射1000小時。其後,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測定被覆層之斷裂強度及斷裂伸長率。
使用不飽和型超加速壽命試驗裝置(平山製作所製造 型式PC-304/422R8),於105℃、100%RH、128小時之條件下對試驗前後之
密接性(依據ASTM D3359)進行評價。
利用色差計(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 型式SM-T依據JIS Z8722條件d反射條件)對85℃、85%RH、2000小時前後之色差進行評價。將△b*未滿3設為○,將3~4設為△,將4以上設為×。
再者,以下記載表中之簡稱之詳細說明。
BIC: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
TMP:三羥甲丙烷
GK-570:氟多元醇,商品名:Zeffle GK-570,羥值(固形份):64mgKOH/g,Daikin工業製造
UH-200:聚碳酸酯二醇,商品名:UH-200,羥值(固形份):56mgKOH/g,宇部興產製造
L220AL:聚己內酯二醇、內酯系聚酯多元醇,商品名:Placcel L220AL,羥值(固形份):56mgKOH/g,Daicel化學工業製造
D-170N:Takenate D-170N,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氰尿酸酯改質體,三井化學製造
D-110N:Takenate D-110N,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之三羥甲丙烷加成體,固形份75質量%,三井化學製造
GMA: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
ST質量%:丙烯酸系多元醇原料單體成分中之苯乙烯之質量比例
PCT:壓力鍋試驗
將作為顯色劑之結晶紫內酯5質量份與苯甲醯基無色亞甲基藍1質量份溶解於二異丙基萘100質量份中。將實施例1中獲得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18.9質量份及乙二胺之環氧丙烷加成物(三井化學製造,商品名「Actcall GR-07」)1.2質量份溶解於該油性液中,獲得溶液(1)。
另一方面,於水200質量份中加入聚乙烯醇8質量份與羧基甲基纖維素鈉鹽2質量份,獲得溶液(2)。
其後,一邊劇烈攪拌上述溶液(2)一邊加入溶液(1),進行乳化分散。其後,使分散液升溫至80℃,於該溫度下保持5小時結束聚合反應,獲得微膠囊乳化液。
所獲得之微膠囊之平均粒徑為7.9μm。再者,平均粒徑係使用庫爾特粒子計數器-Multisizer II(Beckman Coulter製造)進行測定。
設為表7中記載之調配配方,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70相同之方式獲得微膠囊乳化液。將所獲得之微膠囊之平均粒徑示於表7。
使用Takenate D-170N(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氰尿酸酯改質體,三井化學製造)10.2質量份,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70相同之方式獲得微膠囊乳化液。將所獲得之微膠囊之平均粒徑示於表7。
為了供至評價試驗,以如下所述般製作微膠囊片材及顯色劑片材。
於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微膠囊乳化液中添加羧基改質SBR(Styrene Butadiene rubbe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日本A&L製造,商品名「SN-307R」)以固形份計10質量份、澱粉粒子60質量份,繼而,用水調整為固形份濃度20%,獲得塗佈液。將該塗佈液以乾燥重量計成為4.0g/m2之方式塗佈於紙支持體上原紙上,製作微膠囊片
材。
使用3,5-雙(α-甲基苄基)水楊酸鋅15質量份、碳數鈣120質量份、活性白土10質量份、氧化鋅20質量份、六甲基磷酸鈉1質量份及水200質量份,獲得藉由砂磨機經微粒子化處理之分散液。於分散液300質量份中添加10%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117水溶液(Kuraray製造)100質量份與羧基改質SBR乳膠以固形份計7質量份,以固形份濃度成為20%之方式用水進行調整,獲得塗佈液。利用氣刀塗佈機將塗佈液以塗佈5.0g/m2之固形份之方式於50g/m2之原紙上進行塗佈並乾燥,獲得顯色劑片材。
並且,針對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微膠囊及使用其所獲得之微膠囊片材,利用下述方法進行評價。將該結果示於表7。
使用Σ80型色差計(日本電色製造),對微膠囊乳化液測定b值。b值之絕對值越大,則表示越進行著色。○表示b值為正且未見著色。
將各微膠囊片材與顯色劑片材重疊,並利用NECPC-PR201/45型印表機(NEC製造)於3cm見方連續地打壓印刷而顯色。顯色後經過1天後,利用Macbeth色濃度計(GretagMacbeth製造)進行測定,設為顯色性D0。數值越大,則表示顯色性越好。
將各微膠囊片材與顯白劑片材重疊,於120℃之氣體環境下放置2小時後,觀察顯色劑片材之顯色程度。○表示幾乎無顯色之狀態,×表
示顯色。
將各微膠囊片材與顯色劑片材重疊,施加10kg/cm2之荷重,觀察顯色劑片材面之壓力灰霧之程度。○表示幾乎無顯色之狀態,x表示顯色。
將各微膠囊片材浸漬於乙酸乙酯中約1秒,進行自然乾燥後將顯色劑片材重疊,利用與顯色性相同之操作進行顯色。經過一天後,利用Macbeth色濃度計(GretagMacbeth製造)進行測定,設為顯色性D1。將由下述式所獲得之數值設為耐溶劑性,數值越高,則顯示出耐溶劑性越良好。
耐溶劑性(%)=D1/D0×100
添加對苯二甲酸289.3質量份、己二酸254.5質量份、新戊二醇139.5質量份、3-甲基-1,5-戊二醇316.6質量份、乙酸鋅0.1質量份,
於氮氣流下、200~220℃下進行6小時酯化反應。其後,緩慢進行減壓,於133~266Pa、200~230℃下進行4小時酯化反應,獲得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之聚酯多元醇(以下為多元醇AB)。
添加己二酸553.6質量份、1,4-丁二醇193.1質量份、3-甲基-1,5-戊二醇253.3質量份、乙酸鋅0.1質量份,於氮氣流下、200~220℃下進行6小時酯化反應。其後,緩慢進行減壓,於133~266Pa、200~230℃下進行4小時酯化反應,獲得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之聚酯多元醇(以下為多元醇AC)。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管、及氮氣導入管之四口燒瓶中裝入多元醇AB 87.2質量份、多元醇AC 130.8質量份、新戊二醇(以下有時簡稱為NPG)7.8質量份、N-甲基二乙醇胺(以下有時簡稱為MDEA)3.5質量份、甲基乙基酮(以下有時簡稱為MEK)300質量份,進行均勻地攪拌。繼而,添加1,3-BIC 53.7質量份後加熱至70℃,添加二月桂酸二丁基錫(IV)(和光純藥工業製造)0.002質量份。到達既定之異氰酸酯基濃度(0.98質量%)後,冷卻至25℃。繼而,添加MEK 197質量份,進而添加將異丙醇(以下有時簡稱為IPA)203.2質量份、異佛爾酮二胺(Evonik Degussa Japan公司製造,商品名:VESTANAT IPD,以下有時簡稱為IPDA)16.8質量份經混合而成之胺溶液。藉由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進行反應直至檢測不出異氰酸酯基之波峰,獲得聚胺基甲酸乙酯
樹脂A。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A之固形份為30%,25℃下之黏度為780mPa.s,胺值為4mgKOH/g。
代替1,3-BIC,使用製造例4之1,4-BIC4,除此以外,利用與合成例30相同之方法獲得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B。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B之固形份為30%,25℃下之黏度為810mPa.s,胺值為4mgKOH/g。
分別準備作為主劑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A 100質量份、作為顏料之二氧化鈦(TiO2,和光純藥工業製造)100質量份、抗氧化劑Irganox 245(BASF Japan製造)0.5質量份、作為光穩定劑之LA-62(ADEKA製造)0.5質量份、Tinuvin 213(BASF Japan製造)0.5質量份、作為有機溶劑之MEK 50質量份,並利用塗料振盪器與玻璃珠一併進行攪拌混合,獲得分散溶液。
進而添加作為硬化劑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4.1質量份後進行攪拌混合,獲得油墨用黏合劑及含有該油墨用黏合劑之油墨。
其後,利用棒式塗佈機,將所獲得之油墨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1μm之方式塗佈於厚度15μm之經電暈放電處理之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之放電處理面上,於60℃下乾燥1分鐘,其後於23℃、相對濕度50%之室內熟化24小時。藉此,獲得油墨硬化物(塗佈皮膜)。
如表8所示般使用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種類、調配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82相同之方法獲得油墨硬化物。
代替聚異氰酸酯組成物(a),使用Takenate D-170N(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異氰尿酸酯改質體,三井化學製造),如表8所示般進行調配,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82相同之方法獲得油墨硬化物。
利用下述方法對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所獲得之油墨硬化物進行評價。將該結果示於表8。
準備2片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所獲得試樣(於表面形成有油墨硬化物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將一試樣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之背面(未形成油墨硬化物之面)與另一試樣之油墨硬化物分別貼合,製成積層薄膜。
繼而,將所獲得之積層薄膜夾入玻璃板間,載置5kg之鉛垂,於60℃、90%RH之恆溫槽中靜置24小時。經過規定時間後自恆溫槽中取出,並自玻璃板剝離薄膜,於23℃、50%RH之室內靜置1小時。其次,仔細將試樣剝離後,利用下述基準對油墨硬化物之剝離狀態進行評價。
○無油墨硬化物之剝離,。
△局部發現油墨硬化物之剝離。
×發現大部分之油墨硬化物之剝離。
藉由依據JIS K5600-5-6(1999)之交叉切割法(切割間距1mm)對附著性進行試驗,藉由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0 油墨硬化物完全未剝離。
1 油墨硬化物之未滿5%剝離。
2 油墨硬化物之5%以上且未滿15%剝離。
3 油墨硬化物之15%以上且未滿35%剝離。
4 油墨硬化物之35%以上且未滿65%剝離。
5 油墨硬化物之65%以上且100%以下剝離。
於下述條件下,作為耐光性試驗,使用Super Xenon Weather Meter(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式:SX75-AP),於黑板溫度65℃、相對濕度50%、氙氣燈放射照度60W/m2(照射波長300~400nm)之條件下光照射500小時。其次,藉由依據JIS K5600-5-6(1999)之交叉切割法(切割間距1mm)對附著性進行試驗,藉由與附著性相同之基準進行評價。
於80℃之溫水中浸漬1週後,於23℃、50%RH之室內靜置1小時。其次,藉由依據JIS K5600-5-6(1999)之交叉切割法(切割間距1mm)對附著性進行試驗,藉由與附著性相同之基準進行評價。
再者,上述發明係以本發明之例示之實施形態之方式提供,但其僅為例示,並非限定性地解釋。對本技術領域之從業人員而言明確之本發明之變形例亦包含於下述申請專利範圍內。
本發明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例如可使用作為用於被覆材(例如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等)、微膠囊、黏合劑(例如油墨用黏合劑等)、進而彈性體(溶液系樹脂、水系樹脂、粉末、熱硬化彈性體、熱塑性彈性體、噴霧成形樹脂、彈性纖維、薄膜、片材等)、透鏡(鏡片)、人工及合成皮革、搪塑粉、彈性成形品(Spandex)、RIM成形品、塗料、接著劑、密封材、泡沫等寬廣用途中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或聚脲樹脂之原料。
1‧‧‧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
2‧‧‧構件
3‧‧‧被覆層
Claims (12)
- 一種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特徵在於:其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中,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含有率為5莫耳%以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中,1,4-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之反式體比率為80莫耳%以上且93莫耳%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中,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相對於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莫耳比(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三羥甲丙烷)為4以上且23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中,平均異氰酸酯基數為3以上且4.5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其使用作為被覆太陽電池之構件之被覆材之硬化劑。
- 一種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其係被覆太陽電池之構件者,其特徵在於:其包含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及含有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主劑, 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其中,上述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係藉由使含有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及可與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之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的單體成分進行共聚合而獲得之丙烯酸系多元醇,且上述共聚合性乙烯系單體係以相對於上述單體成分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之比例含有芳香族乙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其中,上述單體成分進而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且碳數2~8之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含有比例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碳數2~8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總量為20質量%以上且90質量%以下。
- 一種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其係包含太陽電池之構件、及由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形成且被覆上述構件之被覆層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包含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及 含有含醇性活性氫基之化合物之主劑,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 一種微膠囊,其係利用藉由聚異氰酸酯成分與含活性氫之成分之反應所形成之膜而使芯物質成分微膠囊化者,其特徵在於:聚異氰酸酯成分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 一種油墨用黏合劑,其係由含有具有活性氫基之聚胺基甲酸乙酯樹脂之主劑與含有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之硬化劑而製備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異氰酸酯組成物係藉由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三羥甲丙 烷之反應而獲得,含有藉由3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1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及藉由5分子之雙(異氰酸基甲基)環己烷與2分子之三羥甲丙烷之反應所獲得之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相對於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之含有莫耳比(三羥甲丙烷1分子體/三羥甲丙烷2分子體)為1.5以上且4.5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9691 | 2012-07-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0725A true TW201410725A (zh) | 2014-03-16 |
Family
ID=50027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7384A TW201410725A (zh) | 2012-07-31 | 2013-07-31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22212B2 (zh) |
EP (1) | EP2881442B1 (zh) |
JP (1) | JP5832651B2 (zh) |
KR (1) | KR101730273B1 (zh) |
CN (2) | CN106947044A (zh) |
TW (1) | TW201410725A (zh) |
WO (1) | WO201402131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96180B (zh) * | 2014-08-12 | 2017-08-21 | 陶氏全球科技責任有限公司 | 胺甲酸乙酯黏著劑 |
TWI679218B (zh) * | 2015-06-12 | 2019-12-11 |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二液硬化型聚胺基甲酸酯組成物及被覆材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75903B2 (en) * | 2013-09-26 | 2016-10-25 | Mitsui Chemicals, Inc. | 1,4-bis(isocyanatomethyl)cyclohexane, polyisocyanate composition, polyurethane resin, molded article, eyewear material, eyewear frame, and lens |
CN106003915A (zh) * | 2015-03-30 | 2016-10-12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蓄电设备用外装构件 |
US9757905B2 (en) * | 2015-05-11 | 2017-09-12 | Covestro Llc | Filament winding processes using polyurethane resins and systems for making composites |
EP3185310B1 (en) * | 2015-12-23 | 2019-02-20 | Agfa-Gevaert | A backsheet for a solar cell module |
WO2017159589A1 (ja) * | 2016-03-18 | 2017-09-21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デバイス封止体の製造方法 |
KR102021270B1 (ko) * | 2016-11-17 | 2019-09-11 |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발포용 열가소성 폴리유레테인 수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성형품 |
US11124671B2 (en) * | 2017-02-08 | 2021-09-21 | Covestro (Netherlands) B.V. | Aqueous coating composition |
US11312815B2 (en) * | 2017-05-11 | 2022-04-26 | Mitsui Chemicals, Inc. | Polyurethane resin, producing method of polyurethane resin, and molded article |
EP3625280B1 (de) * | 2017-05-17 | 2021-07-07 | Basf Se | Polyisocyanat (p)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CN108302816A (zh) * | 2017-08-11 | 2018-07-20 | 广西吉宽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水箱的聚氨酯保温材料 |
WO2019230541A1 (ja) * | 2018-05-30 | 2019-12-0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熱可塑性ポリウレタン樹脂、光学用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カバー板、アイウェア材料、アイウェアレンズ、アイウェアフレーム、自動車内外装材用部品、および、熱可塑性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の製造方法 |
CN110041493A (zh) * | 2019-05-10 | 2019-07-23 |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光型水性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982034B (zh) * | 2019-11-29 | 2021-07-23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1,3-二异氰酸甲酯基环己烷组合物及其制备的光学树脂 |
CN111548474A (zh) * | 2020-05-11 | 2020-08-18 | 林多炉 | 一种纳米TiO2-石墨烯原位改性聚氨酯的抗菌材料及其制法 |
JP6982209B1 (ja) * | 2021-04-08 | 2021-12-17 |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ウレタン−ウレア樹脂溶液及び物品 |
TR2021014398A2 (tr) * | 2021-09-14 | 2021-10-21 | T C Marmara Ueniversitesi | Fotovoltai̇k paneller i̇çi̇n yeni̇ bi̇r kaplama malzemesi̇ ve bunun kaplanma yöntemi̇ |
CN114539099A (zh) * | 2022-03-25 | 2022-05-27 | 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生物基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WO2023228876A1 (ja) * | 2022-05-27 | 2023-11-30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熱可塑性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塗装保護フィル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66835A (en) * | 1970-04-16 | 1972-05-30 | Sun Chemical Corp | Polyurethane systems |
US3636409A (en) * | 1970-11-17 | 1972-01-18 | Engelhard Min & Chem | Electrical ground filter means for boats supplied with a shore-based source of alternating current power |
JPS5529083B1 (zh) * | 1971-05-12 | 1980-08-01 | ||
JPS579773A (en) * | 1980-06-23 | 1982-01-19 | Takeda Chem Ind Ltd | Production of polyisocyanate |
DE4002961C1 (zh) | 1990-02-01 | 1991-03-07 | Fa. Carl Freudenberg, 6940 Weinheim, De | |
US5523467A (en) | 1994-03-22 | 1996-06-04 |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Inc. |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liphatic polyisocyanates |
JP3201921B2 (ja) | 1994-03-22 | 2001-08-27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脂肪族ポリイソシアナ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H09175043A (ja) | 1995-10-26 | 1997-07-08 | Ricoh Co Ltd | 昇華型熱転写体 |
JPH09226254A (ja) | 1996-02-27 | 1997-09-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記録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1045700A (ja) * | 1996-07-29 | 1998-02-17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ジイソシアネート化合物およびそのオリゴマー |
JPH1145700A (ja) | 1997-07-28 | 1999-02-16 | Toshiba Battery Co Ltd | 密閉型非水電解液電池 |
JPH11240936A (ja) * | 1998-02-26 | 1999-09-07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および該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を用いたポリウレタン塗料 |
JP4107845B2 (ja) | 2002-01-24 | 2008-06-25 | 三井化学ポリウレタン株式会社 | アルキルカルバメ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4299020B2 (ja) | 2003-02-13 | 2009-07-22 | 三井化学ポリウレタン株式会社 | アルキルカルバメートの製造方法 |
KR101089434B1 (ko) * | 2005-02-16 | 2011-12-07 | 닛폰고세이가가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부재용 점착제, 광학 부재용 점착제의 제조 방법 |
WO2009051104A1 (ja) | 2007-10-15 | 2009-04-23 | Mitsui Chemicals Polyurethanes, Inc. | 粒子状ポリ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
JP5401320B2 (ja) * | 2007-10-15 | 2014-01-29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
CN101868488B (zh) | 2007-11-28 | 2013-03-13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反应注射成型用聚氨酯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
JP5386143B2 (ja) * | 2007-12-12 | 2014-01-1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用ポリ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光学用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
JP5225813B2 (ja) | 2008-11-18 | 2013-07-03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および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
JP2010238815A (ja) | 2009-03-30 | 2010-10-21 | Lintec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5448987B2 (ja) | 2009-04-09 | 2014-03-19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1,4−ビス(アミノメチル)シクロヘキサンの製造方法 |
JP5270446B2 (ja) | 2009-05-13 | 2013-08-21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および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
JP5335559B2 (ja) * | 2009-05-29 | 2013-11-06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硬化性ポリ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硬化物 |
JP5244072B2 (ja) * | 2009-10-30 | 2013-07-2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剥離ライナー付き粘着シート |
JP5696397B2 (ja) | 2010-08-17 | 2015-04-08 | オート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建築用シーリング材または塗膜防水材の下地処理用1液湿気硬化型プライマー |
JP2012126760A (ja) * | 2010-12-13 | 2012-07-05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積層体、及びこの積層体を有する窓及び太陽電池 |
CN103906816B (zh) | 2011-11-04 | 2017-04-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涂料、涂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JP2014007371A (ja) | 2011-11-04 | 2014-01-16 | Daikin Ind Ltd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バックシート、積層体、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CN103958196B (zh) | 2011-12-15 | 2016-04-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太阳能电池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太阳能电池面板 |
-
2013
- 2013-07-30 WO PCT/JP2013/070608 patent/WO20140213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7-30 CN CN201710091786.6A patent/CN106947044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7-30 US US14/416,525 patent/US982221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30 CN CN201380033957.XA patent/CN104395417B/zh active Active
- 2013-07-30 EP EP13826412.2A patent/EP288144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7-30 KR KR1020157001229A patent/KR101730273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7-30 JP JP2014528170A patent/JP58326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7-31 TW TW102127384A patent/TW201410725A/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96180B (zh) * | 2014-08-12 | 2017-08-21 | 陶氏全球科技責任有限公司 | 胺甲酸乙酯黏著劑 |
TWI679218B (zh) * | 2015-06-12 | 2019-12-11 |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二液硬化型聚胺基甲酸酯組成物及被覆材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4021317A1 (ja) | 2016-07-21 |
US20150183922A1 (en) | 2015-07-02 |
EP2881442A1 (en) | 2015-06-10 |
CN106947044A (zh) | 2017-07-14 |
WO2014021317A1 (ja) | 2014-02-06 |
US9822212B2 (en) | 2017-11-21 |
EP2881442B1 (en) | 2018-09-05 |
JP5832651B2 (ja) | 2015-12-16 |
CN104395417B (zh) | 2018-05-22 |
KR20150023789A (ko) | 2015-03-05 |
CN104395417A (zh) | 2015-03-04 |
EP2881442A4 (en) | 2016-03-16 |
KR101730273B1 (ko) | 2017-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410725A (zh)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太陽電池構件被覆材、附有被覆層之太陽電池構件、微膠囊及油墨用黏合劑 | |
JP7103879B2 (ja) | 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変性体組成物、二液型樹脂原料および樹脂 | |
TWI621606B (zh) | Glasses materials, frames and lenses | |
JP5715914B2 (ja) | インキ用バインダー、インキおよびインキ硬化物 | |
US8975308B2 (en) | UV-curable coating compositions with self-healing capabilities, coating film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coating films | |
TW201710376A (zh)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二液硬化型聚胺基甲酸酯組成物、被覆材料及接著材料 | |
TW201302680A (zh) | 五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五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之製造方法、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聚脲樹脂 | |
TW201702280A (zh) | 聚異氰酸酯組成物、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塗料 | |
TW201038607A (en) | Polyurethane potting compounds | |
JP6464803B2 (ja)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重合性接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積層体 | |
WO2008069298A1 (ja) | 接着剤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着剤組成物を用いた積層体 | |
CN104955901A (zh) | 热固化型粘着性组合物 | |
JP3935660B2 (ja) | 水性接着剤 | |
JPWO2018190290A1 (ja) | 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変性体組成物、二液型樹脂原料および樹脂 | |
JP5675011B1 (ja) | 1,4−ビス(イソシアナトメチル)シクロヘキサン、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ポリウレタン樹脂および成形品 | |
CN102574979B (zh) | 丙烯酸改性氨基甲酸酯脲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得到的成形品 | |
WO2022145362A1 (ja) | 水性分散液、粘着剤組成物、粘着剤、貼付材、及び粘着テープ | |
JP7030269B2 (ja) | 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 |
TW201900825A (zh) | 表面保護用黏著劑及黏著片 | |
TW202204463A (zh) | 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 | |
TWI283690B (en) | Ultraviolet-absorbing aqueous resin emulsion and resin emulsion composition | |
JP2022100004A (ja) | フィルム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その使用 | |
KR20140077274A (ko) | 자동차 도장 보호필름용 코팅제 조성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