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5378A - 雙軸承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雙軸承捲線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15378A TW201315378A TW101130656A TW101130656A TW201315378A TW 201315378 A TW201315378 A TW 201315378A TW 101130656 A TW101130656 A TW 101130656A TW 101130656 A TW101130656 A TW 101130656A TW 201315378 A TW201315378 A TW 20131537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disposed
- spool
- shaft support
- adjustment knob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34 ligh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69624 Casearia sylvest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2 polyamid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55—Antibacklash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課題]對於制動調整鈕是被配置於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的雙軸承捲線器,容易由手掌握持。[技術內容]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線器本體(1)、及操作桿(2)、及捲筒軸(16)、及捲筒(12)、及拋竿控制機構(22)。捲線器本體(1),是具有:設有凹部(6c)並將框架(5)的第1側覆蓋的第1側蓋(6a)。操作桿(2),是在第2側蓋(6b)側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拋竿控制機構(22),是具有:制動調整鈕(42)、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2b)。制動調整鈕(42),是螺合在軸支撐部(7)且凹部(6c)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第1托板(41a),是可與制動調整鈕(42)及捲筒軸(16)的第1端面(16a)接觸地被配置。第2托板(41b),是可與捲筒軸(16)的第2端面(16h)接觸。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雙軸承捲線器,尤其是在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設有拋竿控制機構的制動調整鈕的雙軸承捲線器。
在雙軸承捲線器中,拋竿控制機構的制動調整鈕,通常是被配置於操作桿裝設側。對於此,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其制動調整鈕是被配置於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例如專利文獻1參照)。在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制動調整鈕,是具有調整鈕構件及螺栓構件。螺栓構件,是可一體旋轉且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裝設於調整鈕構件。由此,將調整鈕構件旋轉的話,螺栓構件會進退,將制動托板按壓並將捲筒軸制動。調整鈕構件,不會因轉動而進退,即在操作桿裝設側對於捲線器本體不會朝軸方向移動。由此,捲線器本體及調整鈕構件的間隙成為一定,可防止朝調整鈕構件的內部的異物的侵入。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44990號公報
在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可防止異物朝調整鈕構件侵入。但是,制動調整鈕會從捲線器本體的操作桿裝設側突出。在雙軸承捲線器中,具有在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一邊由手掌將捲線器本體握持一邊進行捲筒或釣竿的操作。由手掌握持時,是握持操作桿的手及相反的手(右操作桿的雙軸承捲線器的情況時為左手)與釣竿一起握持捲線器本體。進行此手掌握持時,在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中,會與握持制動調整鈕的手掌接觸而不易由手掌進行握持。
本發明的課題,是對於制動調整鈕被配置於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的雙軸承捲線器,可容易由手掌握持。
發明1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線器本體、及操作桿、及捲筒軸、及捲筒、及拋竿控制機構。捲線器本體,是具有:框架、及具有凹部並將框架的第1側覆蓋的第1蓋、及將框架的第2側覆蓋的第2蓋、及在第1蓋側被設於框架的軸支撐部。操作桿,是在第2蓋側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捲筒軸,其一端是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軸支撐部。捲筒,是被裝設於捲筒軸並藉由操作桿的旋轉而旋轉。拋竿控制機構,是具有:制動調整鈕、第1托板、及第2托板。制動調整鈕,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軸支撐部,使不從第1蓋突出地被配置於凹部。第1托板,是可與制動調整鈕及捲筒軸的一端面接觸地被配置,藉由制動調整鈕的旋轉被按壓。第2托板,是可與捲筒軸
的另一端面接觸。
在此雙軸承捲線器中,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的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的第1蓋具有凹部,制動調整鈕的整體是被配置於凹部。因此,即使由手掌握持第1蓋側,制動調整鈕也不會接觸手掌。由此,容易由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進行手掌握持。
發明2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如發明1的雙軸承捲線器,制動調整鈕是圓形的構件,制動調整鈕的外周面是在與凹部之間隔有操作用的間隙地被配置。在此情況下,因為在制動調整鈕的外周面側在與凹部之間設有間隙,所以可由制動調整鈕的外周面進行制動操作。因此,容易旋轉制動調整鈕。
發明3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如發明1或2的雙軸承捲線器,軸支撐部,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框架。在此情況下,因為軸支撐部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框架,所以藉由將軸支撐部解開,就可以將捲筒朝外部取出。
發明4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如發明3的雙軸承捲線器,軸支撐部,是具有被配置於制動調整鈕的外周側的裝卸操作部。在此情況下,軸支撐部的裝卸操作容易。
發明5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如發明1或2的雙軸承捲線器,軸支撐部,是被一體形成在框架。在此情況下,因為框架及軸支撐部被一體形成,所以可以將捲筒軸精度佳地支撐。
發明6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如發明3至5中任一的雙
軸承捲線器,制動調整鈕,是具有:圓形的操作部、及比操作部小徑的密封件裝設部、及比密封件裝設部小徑的公螺紋部。軸支撐部,是具有:使密封件裝設部被配置於內周側的密封件配置部、及螺合有公螺紋部的母螺紋部、及裝設有第1托板的底部。雙軸承捲線器,是在密封件配置部及密封件裝設部之間進一步具備與兩者接觸地被配置的密封構件。
在此情況下,在密封件裝設部及密封件配置部之間因為配置有密封構件,所以液體不易從制動調整鈕及軸支撐部之間的間隙滲入軸承側。
依據本發明的話,制動調整鈕是使不從第1蓋突出地被配置於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的第1蓋的凹部。因此,即使由手掌握持第1蓋側,制動調整鈕也不會接觸手掌。由此,容易由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進行手掌握持。
在第1圖中,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雙軸承捲線器,是扁窄型的捲線器。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線器本體1、及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的側方(例如左方)的捲筒旋轉用操作桿2、及可旋轉自如且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捲線器
本體1的內部的線捲用的捲筒12。在操作桿2的捲線器本體1側中,設有牽引力調整用的牽引力調整構件3。
操作桿2,是例如雙操作桿形者,具有:金屬製的板狀的操作桿臂2a、及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操作桿臂2a兩端的2個把手部2b。操作桿臂2a,是如第2圖所示,藉由螺帽2d不可旋轉地被固定於手把軸30的先端。此螺帽2d,是藉由被螺固在操作桿臂2a的外側面的扣件2c被止轉。
捲線器本體1,是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具有:框架5、及被裝設於框架5的兩側方將框架5的兩側方覆蓋的第1側蓋6a及第2側蓋6b、及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框架5側部的軸支撐部7。第1側蓋6a(第1蓋的一例)是被配置於操作桿2相反側,第2側蓋6b(第2蓋的一例)是被配置於操作桿2的裝設側。
框架5,是例如鋁合金、鎂合金等的輕金屬製的構件,具有:隔有預定間隔且彼此相面對地被配置的第1側板5a及第2側板5b、及將第1側板5a及第2側板5b連結的複數連結部5c。軸支撐部7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此操作桿裝設側相反側的第1側板5a。在第1側板5a中,形成有捲筒12可通過的圓形的開口5d。在開口5d,將捲筒12從開口5d側至取出用的軸支撐部7,是例如藉由卡口機構23可裝卸自如地被裝設。在下側的2個連結部5c中,一體形成有將捲線器裝設在釣竿用的前後長的竿裝設腳部4。
第1側蓋6a,是鋁合金、鎂合金等的輕金屬製的構件,將第1側板5a的外方覆蓋。第1側蓋6a,是在中心部具有圓形的凹部6c。凹部6c是呈複數階段凹陷形成。在凹部6c的中心部中,形成有圓形的調整鈕開口6d。在調整鈕開口6d中,露出軸支撐部7。第1側蓋6a,是藉由軸支撐部7被挾持,與軸支撐部7一起對於框架5可裝卸自如。在軸支撐部7的周圍,在第1側蓋6a的開口6d的內周部中配置有定位機構60,供進行:軸支撐部7的非操作時的止轉、及軸支撐部7的操作時的定位用。
第2側蓋6b,是鋁合金、鎂合金等的輕金屬製的構件,被螺固在框架5的第2側板5b。第2側蓋6b,是設有:被設在捲筒軸16的配置部分的轂部8、及將轂部8的開口塞住的蓋構件9。轂部8,是例如被鉚接固定在第2側蓋6b。蓋構件9,是被小螺絲固定在第2側蓋6b。轂部8的內徑,是比後述的小齒輪32的齒輪部32a的外徑稍大,使齒輪部32a可侵入內周側。
軸支撐部7,是在將第1側蓋6a挾持的狀態下可轉動自如地裝設於第1側蓋6a。因此,軸支撐部7,是被止脫於第1側蓋6a。且,如第3圖所示,軸支撐部7,是藉由卡口機構23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第1側板5a。卡口機構23,是具有:在軸支撐部7的外周部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被配置並朝徑方向外方突出的板狀的複數(例如3個)突起部23a、及卡合於突起部23a的方式形成於第1側板5a的開口5d的外側的溝狀的複數(例如3個)卡合凹部23b。
藉由將軸支撐部7旋轉並藉由卡口機構23將軸支撐部7裝設在第1側板5a,使第1側蓋6a也被裝設於第1側板5a。
軸支撐部7,是如第5圖所示,具有:裝設有第1軸承24a的軸承安裝部33、及與軸承安裝部33一起將第1側蓋6a可相對轉動自如地挾持的裝卸操作部34。軸承安裝部33,是盤狀的構件,外周部33a是嵌合於開口5d。且,在外周部33a中,從外周部33a朝徑方向外方突出之前述的卡口機構23的複數突起部23a是以捲筒12的軸芯為中心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形成。在軸承安裝部33的中心部中,將第1軸承24a收納的筒狀的軸承收納部33b是朝向捲筒12呈筒狀突出形成。在軸承收納部33b中,第1軸承24a是形成有被裝設於內周面的附階段筒狀的裝設空間33c。在裝設空間33c的底部33d中,裝設有構成後述的拋竿控制機構22的圓板狀的第1托板41a。在底部33d中形成有用於螺合後述的制動調整鈕42的母螺紋部33e。在與軸承安裝部33的裝卸操作部34接觸的面中,朝與捲筒12的軸芯平行的方向突出的複數(例如2個)定位凸部33f是以捲筒軸16的軸芯為中心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形成。在軸承安裝部33的外側面中,形成有朝軸方向外方突出的筒狀的密封件配置部33g。
裝卸操作部34,是如第5圖所示,附階段圓筒形狀的構件,藉由無圖示的螺栓構件被固定於軸承安裝部33。裝卸操作部34,是將軸支撐部7裝卸操作用者。裝卸操作部
34的外側面,是比第1側蓋6a的外側面些微地凹陷。在裝卸操作部34中,形成有被配置於直徑上的裝卸操作用的肋34a。肋34a,是比其他的部分更朝徑方向內方及軸方向外方突出形成。在裝卸操作部34的中心部中,形成有讓密封件配置部33g突出的開口34b。在裝卸操作部34的軸承安裝部33側的壁面中,形成有卡合於定位凸部33f的複數(例如2個)定位凹部34c。
在框架5內,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配置有:可配置於與釣竿不同方向的線捲用的捲筒12、及在捲筒12內將釣線均一地捲取用的均勻捲線機構15、及當進行手指壓線的情況時與姆指接觸的離合器操作構件17。且在框架5及第2側蓋6b之間,是配置有:將來自操作桿2的旋轉力朝捲筒12及均勻捲線機構15傳達用的齒輪機構18、及離合器機構13、及將離合器機構13導通斷開控制用的離合器控制機構19、及將捲筒12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制動的牽引機構21、及調整捲筒12的旋轉時的阻力用的拋竿控制機構22。
捲筒12,是如第4圖所示,在兩側部具有盤狀的凸緣部12a,兩凸緣部12a之間具有筒狀的捲線胴部12b。且,捲筒12,是具有一體形成於捲線胴部12b的內周側的軸方向的實質中央部的筒狀的轂部12c,例如藉由鋸齒結合不可旋轉地固定於貫通轂部12c的捲筒軸16。此固定方法不限定於鋸齒結合,可以使用鍵結合和花鍵結合等的各種結合方法。
捲筒軸16,是貫通第2側板5b並朝第2側蓋6b延伸。在捲筒12的轂部12c的兩側,捲筒軸16是藉由第1軸承24a及第2軸承24b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第1軸承24a是被裝設於軸支撐部7,第2軸承24b,是被裝設於第2側板5b。捲筒軸16的第1端面16a(一端面的一例)及第2端面16b(另一端面的一例),是呈山形或圓弧狀突出形成。捲筒軸16的第1端16a及第2端16b是可與拋竿控制機構22接觸。
在捲筒軸16的第2側板5b的貫通部部分中固定有構成離合器機構13的卡合銷13a。卡合銷13a,是沿著直徑貫通捲筒軸16,其兩端是朝徑方向突出。在此兩端的突出部分可卡合後述的小齒輪32的先端(第2圖右端)。
均勻捲線機構15,是如第3圖所示,具有:與後述的齒輪機構18的第1齒輪28嚙合的第2齒輪25、及橫動凸輪軸26、及釣線導引27。橫動凸輪軸26,是在外周面形成有交叉的螺旋狀溝26a的軸構件。釣線導引27,是卡合於螺旋狀溝26a,藉由橫動凸輪軸26的旋轉,在捲筒12的前方與捲筒12平行地往復移動。
齒輪機構18,是具有:手把軸30、及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手把軸30的驅動齒輪31、及與驅動齒輪31嚙合的筒狀的小齒輪32、及被裝設於手把軸30並與第2齒輪25嚙合的第1齒輪28。手把軸30,是藉由滾子型的單向離合器40使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被禁止,只可朝線捲取方向旋轉。單向離合器40,是被裝設於第2側蓋6b。手把軸
30,是基端是藉由軸承20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在第2側板5b。在驅動齒輪31的後側(第3圖左側)中棘輪滾輪36是可一體旋轉地被裝設在手把軸30。在棘輪滾輪36的後側配置有第1齒輪28。手把軸30的棘輪滾輪36的裝設部及第1齒輪28的裝設部之間,是形成有大徑的抵接部30b。在驅動齒輪31中,手把軸30的旋轉是透過牽引機構21被傳達。
小齒輪32,是如第4圖所示,從第2側板5b朝軸方向外方延伸。小齒輪32,是使捲筒軸16貫通中心的筒狀構件。小齒輪32,是朝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裝設於捲筒軸16。小齒輪32,是具有:形成於基端的齒輪部32a、及形成於先端並可與卡合銷13a卡合的嚙合部32b、及被配置於齒輪部32a及嚙合部32b之間的頸部32c。驅動齒輪31是嚙合在齒輪部32a。在嚙合部32b中,卡合有卡合銷13a。在頸部32c中,卡合有離合器控制機構19的離合器軛35。小齒輪32,是在第3圖的中心線C的上側所示的離合器接合(ON)位置、及下側所示的龜裂斷開(OFF)位置,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的操作或是操作桿2的線捲取方向的旋轉而移動。小齒輪32,是藉由軸承29可旋轉自如且朝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被支撐在第2側板5b。
第1齒輪28,是如第4圖所示,透過扭矩限制器39與手把軸30連結。第1齒輪28,是如第3圖所示,與被裝設於均勻捲線機構15的橫動凸輪軸26的第2齒輪25嚙合。
扭矩限制器39,是當均勻捲線機構15故障時,為了不使過度的力作用在第1齒輪28及第2齒輪25而設置。扭矩限制器39,是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具有:被配置於手把軸30的一對銷構件51、及推迫構件52、及至少一個卡止凹部53。推迫構件52,是例如捲簧,將一對銷構件51朝向第1齒輪28推迫。卡止凹部53,是形成於第1齒輪28的內周面。在此實施例中,卡止凹部53,是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被設置4個。
在手把軸30中,將銷構件51可進退自如裝設的貫通孔30a是朝直徑方向貫通形成。銷構件51,是具有:形成半球砲彈形狀的曲面的頭部51a、及比頭部51a小徑的軸部51b。銷構件51,是在貫通孔30a內,使頭部51a朝向卡止凹部53地被配置。推迫構件52,是被配置於一對銷構件51的軸部51b的外周側,一對頭部51a之間在壓縮狀態下被配置。卡止凹部53,是在由第1齒輪28的箭頭標記R所示的線捲取方向的旋轉方向下游側具有直線的斜面53a,在旋轉方向上游側具有圓筒面53b。因此,通常,是由銷構件51是按壓斜面53a使手把軸30的旋轉被傳達至第1齒輪28。由此,異物被挾持在均勻捲線機構15時,強力旋轉操作桿2,使過度的力作用在第1齒輪28的話,銷構件51會退入貫通孔30a內,使手把軸30空轉,第1齒輪28就不易破損。與頭部51a接觸的卡止凹部53
的圓筒面53b,是如第7圖所示,具有對於手把軸30的軸芯交叉的傾斜面53c。傾斜面53c,是朝向驅動齒輪31側朝手把軸30的軸芯漸漸地接近地傾斜。由此,當銷構件51推迫第1齒輪28時,會發生朝操作桿2側將第1齒輪28按壓的力,使第1齒輪28朝抵接部30b側被推迫,使第1齒輪28在旋轉時不易遊動。
離合器機構13,是由:卡合銷13a、及小齒輪32的嚙合部32b所構成。離合器機構13,是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的操作,可獲得:離合器接合(ON)狀態、及離合器斷開(OFF)狀態。在離合器接合(ON)狀態下操作桿2的旋轉是被傳達至捲筒12。在離合器斷開(OFF)狀態下,捲筒12是成為可自由旋轉的狀態。
離合器操作構件17,是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在第1側板5a及第2側板5b之間的後部被配置於捲筒12的後方。在框架5的第1側板5a及第2側板5b中形成有長孔(無圖示),離合器操作構件17是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此長孔。因此,離合器操作構件17可沿著長孔朝上下方向上下滑動。
離合器控制機構19,是具有離合器軛35。離合器軛35,是被配置於捲筒軸16的外周側,藉由2根銷(無圖示)與捲筒軸16的軸心平行地可移動地被支撐。又,捲筒軸16可對於離合器軛35相對旋轉。即,即使捲筒軸16旋轉,離合器軛35也不會旋轉。且離合器軛35的中央部是卡合於小齒輪32的頸部32c並可朝第3圖左右移動。離合
器軛35是藉由無圖示的彈簧時常朝內方(第3圖左側)的離合器接合(ON)方向被推迫。
在這種構成中,在通常狀態下,小齒輪32是位於內方的離合器接合(ON)位置,小齒輪32及捲筒軸16的卡合銷13a相互卡合而成為離合器接合(ON)狀態。另一方面,小齒輪32是藉由離合器軛35朝外方移動的情況時,小齒輪32及卡合銷13a的卡合被脫落而成為離合器斷開(OFF)狀態。此時小齒輪32的齒輪部32a,是如第3圖的軸芯C的下側所示被配置於轂部8的內周側。由此,離合器斷開(OFF)狀態時,小齒輪32不易遊動。
牽引機構21,是如第4圖所示,具有:將牽引力調整操作用的牽引力調整構件3、及可一體旋轉地被裝設在手把軸30的按壓托板38、及在手把軸30的周圍被裝設於第2側蓋6b的單向離合器40。按壓托板38,是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單向離合器40的內輪40a。藉由牽引力調整構件3的旋轉操作將按壓托板38朝向驅動齒輪31按壓,使在按壓托板38及驅動齒輪31之間產生滑動,由牽引機構21將捲筒12制動。單向離合器40,因為使牽引機構21作動,所以可禁止手把軸30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
拋竿控制機構22,是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具有:將捲筒軸16的兩端挾持地配置的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1b、及將由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1b所產生的捲
筒軸16的挾持力調節用的制動調整鈕42。
第3圖左側的第1托板41a,是設有1枚,如前述,被裝設於軸承安裝部33的裝設空間33c的底部33d,可與捲筒軸16的第1端16a接觸。2枚的第2托板41b,是裝設於第2側蓋6b的轂部8內。
制動調整鈕42,是如第5圖所示,具有:圓形的操作部42a、及比操作部42a小徑的密封件裝設部42b、及比密封件裝設部42b小徑的公螺紋部42c。操作部42a,在此實施例中,是圓錐梯形狀。操作部42a的外周側,是與裝卸操作部34隔有操作用的間隙地被配置。制動調整鈕42,是使不從第1側蓋6a的外側面突出地被配置於第1側蓋6a的凹部6c。在此實施例中,因為裝卸操作部34也被配置在凹部6c,所以也與裝卸操作部34隔有間隙地配置。密封件裝設部42b,是形成有環狀的密封件裝設溝42d。在密封件裝設溝42d中,裝設有O形環43(密封構件的一例),O形環43,是與密封件配置部33g的內周面及密封件裝設溝42d接觸地配置。公螺紋部42c,是螺合於軸承安裝部33的母螺紋部33e。公螺紋部42c,是可與第1托板41a接觸。
在通常的狀態下,是離合器軛35是朝內方(第3圖左方)被推壓,由此使小齒輪32朝卡合位置移動。在此狀態下小齒輪32及捲筒軸16的卡合銷13a嚙合而成為離合器
接合(ON)狀態,使來自操作桿2的旋轉力,是透過手把軸30、驅動齒輪31、小齒輪32及捲筒軸16朝捲筒12被傳達,使捲筒12朝線捲取方向旋轉。
進行釣魚的情況時,為了抑制齒隙而由拋竿控制機構22調整制動力。由拋竿控制機構22調整制動力時,是將制動調整鈕42,例如朝順時針旋轉。如此的話,制動調整鈕42會朝第5圖右側前進,使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1b的間隔變窄且使朝捲筒軸16的制動力變強。且,相反地將制動調整鈕42朝逆時針旋轉的話制動力會變弱。
將制動力調整完成的話,將離合器操作構件17朝下方推壓。在此,離合器操作構件17,是朝下方的脫離位置移動。且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的移動,使離合器軛35朝外方移動,卡合於離合器軛35的小齒輪32也朝同方向移動。此結果,小齒輪32及捲筒軸16的卡合銷13a的嚙合會脫落,成為離合器斷開(OFF)狀態。在此離合器斷開(OFF)狀態下,來自手把軸30的旋轉不會朝捲筒12及捲筒軸16被傳達,捲筒12成為自由旋轉狀態。在離合器斷開(OFF)狀態,將第1側蓋6a由進行手掌握持的手的姆指一邊由手指壓線捲筒12一邊使捲筒軸16沿著垂直面的方式將捲線器傾斜將釣線垂下。如此的話,藉由釣組的重量,使捲筒12朝線吐出方向旋轉,使釣線被吐出。
在此,制動調整鈕42是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於操作桿2裝設側相反側的第1側蓋6a的凹部6c。因此,即使由手掌握持第1側蓋6a側,制動調整鈕42也
不會接觸手掌。由此,容易由操作桿2裝設側相反側進行手掌握持。
且在釣線的吐出後有接觸的話,使操作桿2朝線捲取方向旋轉。如此的話,旋轉是從第1齒輪28朝第2齒輪25被傳達,使均勻捲線機構15的釣線導引27在捲筒12的前方朝捲筒軸方向往復移動。由此,釣線會均等地捲附於捲筒12。在均勻捲線機構15的作動時,藉由異物附著在橫動凸輪軸26等的要因,會有可能使釣線導引27不能移動。此情況,過度將操作桿2旋轉的話,大的扭矩會作用在第1齒輪28及第2齒輪25之間。將超過容許扭矩的扭矩作用在第1齒輪28的話,銷構件51會抵抗推迫構件52的推迫力,朝貫通孔30a的內部後退,使手把軸30對於第1齒輪28旋轉。由此,被傳達的扭矩會被限制。在此,限制傳達扭矩用的銷構件51及推迫構件52是被配置於手把軸30,因為在第1齒輪28中只形成凹部53即可,所以第1齒輪28可以輕小化。
在第2實施例之後的說明中,對於與第1實施例同樣的構成構件的說明及動作省略說明。
如第8圖所示,拋竿控制機構122,是具有:制動調整鈕142、及第1托板及41a及第2托板41b、及制動調整鈕142被操作的話就發聲的發聲機構145。在第1實施例中,制動調整鈕42,雖是藉由旋轉操作朝軸方向移動,
但是在第2實施例中,制動調整鈕142,不朝軸方向移動。
軸支撐部107的軸承安裝部133,是具有被固定於底部133d的調整鈕裝設部170。調整鈕裝設部170,是例如金屬製的筒狀的構件,具有:形成於一端內周面且螺合有制動調整鈕142的第1母螺紋部170a、及形成於另一端外周面的第1公螺紋部170b、及形成於第1母螺紋部170a及第1公螺紋部170b之間的大徑的第1鍔部170c。第1公螺紋部170b,是左螺紋。在調整鈕裝設部170中,裝設有將制動調整鈕142止脫用的止脫構件144。
制動調整鈕142,是可一體旋轉且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卡合在調整鈕裝設部170。制動調整鈕142,是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於第1側蓋6a的凹部6c。制動調整鈕142,是具有:螺栓構件143、及卡合於螺栓構件143的有底筒狀的第1調整鈕部146、及在第1調整鈕部146之間形成空間的方式被固定於第1調整鈕部146的第2調整鈕部147。
第1調整鈕部146,是具有:有底筒狀的調整鈕本體155、及可一體旋轉地被裝設於調整鈕本體155內並卡合於螺栓構件143的卡合構件156、及使卡合構件156對於調整鈕本體155止脫的止脫彈簧157。調整鈕本體155,是例如,鋁合金等的輕合金製的有底筒狀的構件。在調整鈕本體155的底部中,將卡合構件156可一體旋轉地連結用的連結孔155a是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被設置複數(例
如4個)。且,在調整鈕本體155的底部中,形成有使卡合構件156的後述的轂部156a被收納的筒狀的收納凹部155b。在調整鈕本體155的內周面中,形成有螺合於第2調整鈕部147的第2母螺紋部155c,在第2母螺紋部155c的底部側中,形成有將止脫彈簧157鉤住用的環狀的卡止溝155d。
卡合構件156,是聚縮醛和聚醯胺樹脂等的合成樹脂製的附鍔圓筒形狀的構件。在卡合構件156的中心,形成有朝調整鈕本體155側突出的轂部156a,在轂部156a中,形成有可一體旋轉且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卡合在螺栓構件143的頭部143a之長圓形的卡合孔156b。在相面對於卡合構件156的調整鈕本體155的底部的表面(第8圖左側面)中,突出形成有與連結孔155a嵌合的連結突起156c。在卡合構件156的背面(第8圖右側面)中,構成發聲機構145的多數的出聲凹部156d是在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形成。
止脫彈簧157,是例如,將不銹鋼合金製的彈性線材曲折成6角形的彈簧構件。
第2調整鈕部147,是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調整鈕裝設部170的第1鍔部170c。第2調整鈕部147,是具有:大徑的第2鍔部147a、及比第2鍔部147a小徑的筒狀部147b的附鍔筒狀的構件。第2調整鈕部147,是例如,鋁合金等的輕合金製,在筒狀部147b的內周面中,形成有可收納止脫構件144的筒狀的收納空間147c。在第2鍔
部147a的內周面,形成有調整鈕裝設部170的第1鍔部170c可貫通的開口147d。在第1鍔部170c的外周側中,第2鍔部147a的厚度,是形成比第1鍔部170c薄。在筒狀部147b的外周面中,形成有螺合於調整鈕本體155的第2母螺紋部155c的第2公螺紋部147e。
螺栓構件143,是具有:大徑的頭部143a、及從頭部143a突出的螺栓軸部143b的螺栓構件。頭部143a,是具有將圓的一部分彼此平行地切除的長圓形的剖面。頭部143a,是可一體旋轉且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卡合在卡合構件156的卡合孔156b。在頭部143a的螺栓軸部143b側的面中,形成有圓弧狀的卡止溝143c。捲簧149的一端是被卡止在卡止溝143c。捲簧149的另一端,是被卡止於調整鈕裝設部170的先端面。捲簧149,是在螺栓軸部143b的外周側在壓縮狀態下被裝設在頭部143a及調整鈕裝設部170之間。藉由此捲簧149可以抑制螺栓構件143的遊動。在螺栓軸部143b的先端側的外周面中,形成有螺合在第1母螺紋部170a的第3公螺紋部143d。螺栓軸部143b的先端部,是可與第1托板41a接觸。
止脫構件144,是例如,鋁合金等的輕金屬製的厚層圓筒狀的構件,將第2調整鈕部147可旋轉自如且朝軸方向不能移動地止脫在調整鈕裝設部170用的螺帽構件。止脫構件144,是具有螺合在調整鈕裝設部170的第1公螺紋部170b的第3母螺紋部144a。第3母螺紋部144a,是與第1公螺紋部170b同樣為左螺紋。止脫構件144,是被
配置於第2調整鈕部147的收納空間147c。由此,止脫構件144,是在被裝設於收納空間147c的狀態下可固定於調整鈕裝設部170。又,止脫構件144是被固定於調整鈕裝設部170時,因為第2鍔部147a的厚度是比第1鍔部170c薄,所以第2調整鈕部147成為容易旋轉。且,在止脫構件144中,將發聲機構145收納用的安裝孔144b是面向卡合構件156地形成。
發聲機構145,是具有:形成於前述的卡合構件156的出聲凹部156d、及可進退自如地被裝設於安裝孔144b的打擊銷145a、及將打擊銷145a朝向出聲凹部156d推迫的捲簧145b。因此,打擊銷145a,是藉由捲簧145b將卡合構件156朝向調整鈕本體155推迫。此結果,制動調整鈕142整體是藉由捲簧145b,朝背離調整鈕裝設部170的方向被推迫。因此,如第8圖所示,在制動調整鈕142,只由第2調整鈕部147的第2鍔部147a的厚度及調整鈕裝設部170的第1鍔部170c的厚度的差,就可藉由捲簧145b的推迫力在制動調整鈕142及調整鈕裝設部170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制動調整鈕142無法朝軸方向遊動。
這種第2實施例的拋竿控制機構122,也將制動調整鈕142的第1調整鈕部146例如朝順時針旋轉。如此的話,螺栓構件143會朝第8圖右側前進,使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1b的間隔變窄且朝捲筒軸16的制動力變強。且,相反地將第1調整鈕部146朝逆時針旋轉的話,螺栓構件制動力會變弱。
這種構成的第2實施例也可達成與第1實施例同樣的作用效果。進一步,即使將制動調整鈕142的第1調整鈕部146轉動操作,因為第1調整鈕部146不會朝軸方向移動,所以異物等不易侵入內部。
在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中,軸支撐部7(或是107)雖是對於框架5的第1側板5a可裝卸自如,但是如第9圖所示,在第3實施例中,將捲筒軸16支撐的軸支撐部207是被一體形成在第1側板205a。因此軸支撐部207不具有裝卸操作部。且,在軸支撐部207的外側面形成有筒狀的調整鈕裝設部270。
拋竿控制機構222,是具有:制動調整鈕242、及第1托板及41a及第2托板41b。制動調整鈕242,是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於第1側蓋6a的凹部6c。制動調整鈕242,是具有:軸構件243、及卡合於軸構件243的有底筒狀的調整鈕部246。
在調整鈕部246的底部246a的中心部中,形成有可一體旋轉且朝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卡合在軸構件243的頭部243a之長圓形的卡合孔246b。且,在調整鈕部246的筒部246c的內周面中形成有螺合在公螺紋部243e的母螺紋部243d。
軸構件243,是具有:大徑的頭部243a、及從頭部243a突出的軸部243b。頭部243a,是具有將圓的一部分
彼此平行地切除的長圓形的剖面。頭部243a,是可一體旋轉且軸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卡合在調整鈕部246的卡合孔246b。軸部243b的先端部是可與第1托板41a接觸。
在第3實施例中,捲筒的裝卸,是藉由可將第2側蓋6b裝卸地進行也可以。
這種構成的第3實施例也可達成與第1實施例同樣的作用效果。
上述實施例,可如下述的方式表現。
(A)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線器本體1、及操作桿2、及捲筒軸16、及捲筒12、及拋竿控制機構22。捲線器本體1,是具有:框架5、具有凹部6c並將框架5的第1側覆蓋的第1側蓋6a、將框架5的第2側覆蓋的第2側蓋6b、及在第1側蓋6a側被設於框架5的軸支撐部7。操作桿2,是在第2側蓋6b側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1。捲筒軸16,是使一端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軸支撐部7。捲筒12,是被裝設於捲筒軸16並藉由操作桿2的旋轉而旋轉。拋竿控制機構22,是具有制動調整鈕42、第1托板41a、及第2托板41b。制動調整鈕42,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軸支撐部7,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於凹部6c。第1托板41a,是可與制動調整鈕42及捲筒軸16的第1端面16a接觸地被配置,藉由制動調整鈕42的旋轉被按壓。第2托板41b,是可與捲筒軸16的第2
端面16b接觸。
在此雙軸承捲線器中,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的操作桿2裝設側相反側的第1側蓋6a是具有凹部6c,制動調整鈕42是使不從第1側蓋6a突出地被配置於凹部6c。因此,即使由手掌握持第1側蓋6a側,制動調整鈕42也不會與手掌接觸。由此,容易由操作桿2裝設側相反側進行手掌握持。
(B)在雙軸承捲線器中,制動調整鈕42是圓形的構件,制動調整鈕42的外周面是與凹部6c之間隔有操作用的間隙地被配置。在此情況下,在制動調整鈕42的外周面側因為在與凹部6c之間設有間隙,所以可由制動調整鈕42的外周面進行制動操作。因此,容易旋轉制動調整鈕42。
(C)在雙軸承捲線器中,軸支撐部7,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框架5。在此情況下,軸支撐部7因為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框架5,所以藉由將軸支撐部7解開,就可以將捲筒12朝外部取出。
(D)在雙軸承捲線器中,軸支撐部7,是具有被配置於制動調整鈕42的外周側的裝卸操作部34。在此情況下,軸支撐部7的裝卸操作成為容易。
(E)在雙軸承捲線器中,軸支撐部207,是被一體形成在框架205的第1側板205a。在此情況下,因為框架205及軸支撐部207被一體形成,所以可以將捲筒軸16精度佳地支撐。
(F)在雙軸承捲線器中,制動調整鈕42,是圓形的操作部42a,具有:比操作部42a小徑的密封件裝設部42b、及比密封件裝設部42b小徑的公螺紋部42c。軸支撐部7,是具有:密封件裝設部42b被配置於內周側的密封件配置部33g、螺合有公螺紋部42c的母螺紋部33e、及裝設有第1托板41a的底部33d。雙軸承捲線器,是進一步具備在密封件配置部33g及密封件裝設部42b之間與兩者接觸配置的O形環43。
在此情況下,在密封件裝設部42b及密封件配置部33g之間因為配置有O形環43,所以液體不易從制動調整鈕42及軸支撐部7的間隙滲入軸承側。
(a)在前述實施例中,雖說明了手動的雙軸承捲線器的例,但是電動的雙軸承捲線器也可以適用本發明。且,操作桿是朝線吐出方向旋轉的雙軸承捲線器也可以適用本發明。進一步,雖說明了右操作桿的雙軸承捲線器的例,但是左操作桿的雙軸承捲線器也可以適用本發明。
(b)將裝卸操作用的肋延伸,將制動調整鈕42覆蓋的方式構成也可以。由此,可防止制動調整鈕的脫落。此時,將第1蓋的表面沿著握持的手掌的曲面形成,將裝卸操作用的肋的表面形成與此曲面連續的曲面較佳。由此,使制動調整鈕本身不從第1蓋的假想表面也就是曲面突出,維持容易進行手掌握持的形狀,且增加制動調整鈕本身的
露出面,就可以容易操作。
(c)在前述實施例中,雖將制動調整鈕42螺合在軸支撐部7,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制動調整鈕,只要是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軸支撐部,可將第1托板41a按壓的話,任何的構成也可以。例如,如第10圖所示,將制動調整鈕342的軸部可旋轉自如地裝設在軸支撐部307,且在制動調整鈕342設置可藉由旋轉朝軸方向移動的具有傾斜面的凸輪部346。藉由此凸輪部346將制動調整鈕342的旋轉轉換成軸方向的移動,將第1托板41a按壓的方式構成也可以。
1‧‧‧捲線器本體
2‧‧‧捲筒旋轉用操作桿
2‧‧‧操作桿
2a‧‧‧操作桿臂
2b‧‧‧把手部
2c‧‧‧扣件
2d‧‧‧螺帽
3‧‧‧牽引力調整構件
4‧‧‧竿裝設腳部
5‧‧‧框架
5a‧‧‧第1側板
5b‧‧‧第2側板
5c‧‧‧連結部
5d‧‧‧開口
6a‧‧‧第1側蓋
6b‧‧‧第2側蓋
6c‧‧‧凹部
6d‧‧‧調整鈕開口
7‧‧‧軸支撐部
8‧‧‧轂部
9‧‧‧蓋構件
12‧‧‧捲筒
12a‧‧‧凸緣部
12b‧‧‧捲線胴部
12c‧‧‧轂部
13‧‧‧離合器機構
13a‧‧‧卡合銷
15‧‧‧均勻捲線機構
16‧‧‧捲筒軸
16a‧‧‧第1端(第1端面)
16b‧‧‧第2端(第2端面)
17‧‧‧離合器操作構件
18‧‧‧齒輪機構
19‧‧‧離合器控制機構
20‧‧‧軸承
21‧‧‧牽引機構
22‧‧‧拋竿控制機構
23‧‧‧卡口機構
23a‧‧‧突起部
23b‧‧‧卡合凹部
24a‧‧‧第1軸承
24b‧‧‧第2軸承
25‧‧‧第2齒輪
26‧‧‧橫動凸輪軸
26a‧‧‧螺旋狀溝
27‧‧‧釣線導引
28‧‧‧第1齒輪
29‧‧‧軸承
30‧‧‧手把軸
30a‧‧‧貫通孔
30b‧‧‧抵接部
31‧‧‧驅動齒輪
32‧‧‧小齒輪
32a‧‧‧齒輪部
32b‧‧‧嚙合部
32c‧‧‧頸部
33‧‧‧軸承安裝部
33a‧‧‧外周部
33b‧‧‧軸承收納部
33c‧‧‧裝設空間
33d‧‧‧底部
33e‧‧‧母螺紋部
33f‧‧‧定位凸部
33g‧‧‧密封件配置部
34‧‧‧裝卸操作部
34a‧‧‧肋
34b‧‧‧開口
34c‧‧‧定位凹部
35‧‧‧離合器軛
36‧‧‧棘輪滾輪
38‧‧‧按壓托板
39‧‧‧扭矩限制器
40‧‧‧單向離合器
40a‧‧‧內輪
41a‧‧‧第1托板
41b‧‧‧第2托板
42‧‧‧制動調整鈕
42a‧‧‧操作部
42b‧‧‧密封件裝設部
42c‧‧‧公螺紋部
42d‧‧‧密封件裝設溝
43‧‧‧O形環
51‧‧‧銷構件
51a‧‧‧頭部
51b‧‧‧軸部
52‧‧‧推迫構件
53‧‧‧卡止凹部
53a‧‧‧斜面
53b‧‧‧圓筒面
53c‧‧‧傾斜面
60‧‧‧定位機構
107‧‧‧軸支撐部
122‧‧‧拋竿控制機構
133‧‧‧軸承安裝部
133d‧‧‧底部
142‧‧‧制動調整鈕
143‧‧‧螺栓構件
143a‧‧‧頭部
143b‧‧‧螺栓軸部
143c‧‧‧卡止溝
143d‧‧‧第3公螺紋部
144‧‧‧止脫構件
144a‧‧‧第3母螺紋部
144b‧‧‧安裝孔
145‧‧‧發聲機構
145a‧‧‧打擊銷
145b‧‧‧捲簧
146‧‧‧第1調整鈕部
147‧‧‧第2調整鈕部
147a‧‧‧第2鍔部
147b‧‧‧筒狀部
147c‧‧‧收納空間
147d‧‧‧開口
147e‧‧‧第2公螺紋部
149‧‧‧捲簧
155‧‧‧調整鈕本體
155a‧‧‧連結孔
155b‧‧‧收納凹部
155c‧‧‧第2母螺紋部
155d‧‧‧卡止溝
156‧‧‧卡合構件
156a‧‧‧轂部
156b‧‧‧卡合孔
156c‧‧‧連結突起
156d‧‧‧出聲凹部
157‧‧‧止脫彈簧
170‧‧‧調整鈕裝設部
170a‧‧‧第1母螺紋部
170b‧‧‧第1公螺紋部
170c‧‧‧第1鍔部
205‧‧‧框架
205a‧‧‧第1側板
207‧‧‧軸支撐部
222‧‧‧拋竿控制機構
242‧‧‧制動調整鈕
243‧‧‧軸構件
243a‧‧‧頭部
243b‧‧‧軸部
243d‧‧‧母螺紋部
243e‧‧‧公螺紋部
246‧‧‧調整鈕部
246a‧‧‧底部
246b‧‧‧卡合孔
246c‧‧‧筒部
270‧‧‧調整鈕裝設部
307‧‧‧軸支撐部
342‧‧‧制動調整鈕
346‧‧‧凸輪部
[第1圖]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雙軸承捲線器的立體圖。
[第2圖]其操作桿裝設側的側面圖。
[第3圖]第2圖的切斷線III-III的剖面圖。
[第4圖]第2圖的切斷線IV-IV的剖面圖。
[第5圖]第1側蓋側的剖面部分圖。
[第6圖]第1齒輪裝設部分的手把軸的剖面圖。
[第7圖]第6圖的切斷線VII-VII的剖面部分圖。
[第8圖]第2實施例的相當於第5圖的圖。
[第9圖]第3實施例的相當於第5圖的圖。
[第10圖]其他的實施例的相當於第5圖的圖。
1‧‧‧捲線器本體
2‧‧‧捲筒旋轉用操作桿
2a‧‧‧操作桿臂
2b‧‧‧把手部
2c‧‧‧扣件
2d‧‧‧螺帽
3‧‧‧牽引力調整構件
4‧‧‧竿裝設腳部
5‧‧‧框架
5a‧‧‧第1側板
5b‧‧‧第2側板
5c‧‧‧連結部
5d‧‧‧開口
6a‧‧‧第1側蓋
6b‧‧‧第2側蓋
7‧‧‧軸支撐部
12‧‧‧捲筒
12a‧‧‧凸緣部
12b‧‧‧捲線胴部
12c‧‧‧轂部
13‧‧‧離合器機構
13a‧‧‧卡合銷
16‧‧‧捲筒軸
16a‧‧‧第1端(第1端面)
16b‧‧‧第2端(第2端面)
18‧‧‧齒輪機構
19‧‧‧離合器控制機構
20‧‧‧軸承
21‧‧‧牽引機構
22‧‧‧拋竿控制機構
24a‧‧‧第1軸承
24b‧‧‧第2軸承
28‧‧‧第1齒輪
29‧‧‧軸承
30‧‧‧手把軸
30b‧‧‧抵接部
31‧‧‧驅動齒輪
32‧‧‧小齒輪
32a‧‧‧齒輪部
32b‧‧‧嚙合部
32c‧‧‧頸部
36‧‧‧棘輪滾輪
38‧‧‧按壓托板
39‧‧‧扭矩限制器
40a‧‧‧內輪
41a‧‧‧第1托板
41b‧‧‧第2托板
40‧‧‧單向離合器
42‧‧‧制動調整鈕
Claims (6)
- 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具備:捲線器本體,具有:框架、及設有凹部並將前述框架的第1側覆蓋的第1蓋、及將前述框架的第2側覆蓋的第2蓋、及在前述第1蓋側被設於前述框架的軸支撐部;及操作桿,是在前述第2蓋側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前述捲線器本體;及捲筒軸,其一端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前述軸支撐部;及捲筒,是被裝設於前述捲筒軸並藉由前述操作桿的旋轉而旋轉;及拋竿控制機構,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軸支撐部且全部配置在前述凹部的制動調整鈕、及可與前述制動調整鈕及前述捲筒軸的一端面接觸地被配置並藉由前述制動調整鈕的旋轉被按壓的第1托板、及可接觸前述捲筒軸的另一端面的第2托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制動調整鈕是圓形的構件,前述制動調整鈕的外周面是在與前述凹部之間隔有操作用的間隙地被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軸支撐部,是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前述框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軸支撐部,是具有被配置於前述制動調整鈕的外 周側的裝卸操作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軸支撐部,是被一體形成在前述框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制動調整鈕,是具有:圓形的操作部、比前述操作部小徑的密封件裝設部、及比前述密封件裝設部小徑的公螺紋部,前述軸支撐部,是具有:使前述密封件裝設部被配置於內周側的密封件配置部、及螺合有前述公螺紋部的母螺紋部、及裝設有前述第1托板的底部,在前述密封件裝設部及前述密封件配置部之間進一步具備與兩者接觸地被配置的密封構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11081 | 2011-09-27 | ||
JP2011211081A JP5878718B2 (ja) | 2011-09-27 | 2011-09-27 | 両軸受リ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15378A true TW201315378A (zh) | 2013-04-16 |
TWI612892B TWI612892B (zh) | 2018-02-01 |
Family
ID=4791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0656A TWI612892B (zh) | 2011-09-27 | 2012-08-23 | 雙軸承捲線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20669B2 (zh) |
JP (1) | JP5878718B2 (zh) |
KR (1) | KR101913237B1 (zh) |
CN (1) | CN103070147B (zh) |
MY (1) | MY161898A (zh) |
TW (1) | TWI61289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3141B (zh) * | 2013-05-10 | 2018-02-01 | Shimano Kk | 雙軸承捲線器之捲筒制動裝置 |
TWI629003B (zh) * | 2013-04-26 | 2018-07-11 |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承捲線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95047B2 (ja) * | 2013-09-20 | 2018-03-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US9832983B2 (en) * | 2014-07-16 | 2017-12-05 | Shimano Inc. | Dual-bearing reel |
JP6352756B2 (ja) * | 2014-09-30 | 2018-07-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用リールのトルク制限装置 |
JP6560904B2 (ja) * | 2015-05-27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CN105165751B (zh) * | 2015-09-30 | 2018-05-01 | 陈东 | 可单手控制螺旋调力且力量分级的免刹死弹性刹车八卦轮盘车 |
JP6402086B2 (ja) * | 2015-10-30 | 2018-10-1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 |
JP7032225B2 (ja) * | 2018-04-26 | 2022-03-08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釣り用リールのトルク制限装置、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52975U (zh) * | 1979-09-29 | 1981-05-09 | ||
US4585183A (en) * | 1984-11-02 | 1986-04-29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Backlash control device for magnetic bait cast reel |
US4943012A (en) * | 1987-02-09 | 1990-07-24 | Ryobi Ltd. | Double bearing fishing reel |
JP2529109Y2 (ja) * | 1989-12-13 | 1997-03-1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H0477778U (zh) * | 1990-11-17 | 1992-07-07 | ||
JPH0717064U (ja) * | 1993-09-14 | 1995-03-2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のバックラッシュ防止装置 |
JP3029295U (ja) * | 1996-03-21 | 1996-09-27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
TW467718B (en) * | 1999-10-05 | 2001-12-11 | Shimano Kk | Reel body of double bearing reel |
JP3535781B2 (ja) * | 1999-10-28 | 2004-06-07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ル |
US6336605B1 (en) * | 1999-12-10 | 2002-01-08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Self positioning adjustable brake for baitcast reel |
US6206311B1 (en) * | 1999-12-30 | 2001-03-27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Baitcast fishing reel with discreting backlash control |
US7077351B2 (en) * | 2001-10-19 | 2006-07-18 | Shimano Inc. | Dual-bearing reel |
JP4381733B2 (ja) * | 2003-06-26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03319742A (ja) * | 2002-05-07 | 2003-11-11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
JP4785499B2 (ja) * | 2005-11-15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
JP2007159427A (ja) * | 2005-12-09 | 2007-06-28 | Shimano Inc | 釣り用部品 |
KR200427970Y1 (ko) * | 2006-06-23 | 2006-10-04 | 주식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 베이트 릴의 외부 조정 백래시 방지장치 |
SE0700313L (sv) * | 2007-02-09 | 2008-07-29 | Danielsson Innovation Ab | Fiskerulle |
JP5291904B2 (ja) * | 2007-08-20 | 2013-09-18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キャストコントロール機構 |
JP5242353B2 (ja) * | 2008-11-20 | 2013-07-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
CN201323824Y (zh) * | 2008-11-21 | 2009-10-14 | 张道直 | 一种船钓卷线器的双刹车结构 |
JP5124435B2 (ja) * | 2008-12-16 | 2013-01-23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5350881B2 (ja) * | 2009-05-15 | 2013-11-2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
JP2011010579A (ja) * | 2009-06-30 | 2011-01-20 | Globeride Inc | 魚釣用リール |
JP2011019428A (ja) * | 2009-07-14 | 2011-02-03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レバードラグ機構 |
JP5349349B2 (ja) * | 2010-01-2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発音装置 |
CN201602065U (zh) * | 2010-01-26 | 2010-10-13 | 李卫东 | 手杆绕线轮 |
-
2011
- 2011-09-27 JP JP2011211081A patent/JP587871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8 US US13/569,908 patent/US88206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16 MY MYPI2012700561A patent/MY161898A/en unknown
- 2012-08-23 TW TW101130656A patent/TWI612892B/zh active
- 2012-08-28 KR KR1020120094145A patent/KR101913237B1/ko active Active
- 2012-09-27 CN CN201210373311.3A patent/CN103070147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29003B (zh) * | 2013-04-26 | 2018-07-11 |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 雙軸承捲線器 |
TWI613141B (zh) * | 2013-05-10 | 2018-02-01 | Shimano Kk | 雙軸承捲線器之捲筒制動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70147B (zh) | 2016-01-20 |
JP2013070651A (ja) | 2013-04-22 |
US20130075512A1 (en) | 2013-03-28 |
CN103070147A (zh) | 2013-05-01 |
TWI612892B (zh) | 2018-02-01 |
KR20130033952A (ko) | 2013-04-04 |
JP5878718B2 (ja) | 2016-03-08 |
US8820669B2 (en) | 2014-09-02 |
KR101913237B1 (ko) | 2018-10-30 |
MY161898A (en) | 2017-05-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12892B (zh) | 雙軸承捲線器 | |
JP5912371B2 (ja) | 釣り用リールのトルク制限装置 | |
JP4963279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 |
TWI607696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操作桿組裝體及雙軸承捲線器 | |
TWI522037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控制裝置 | |
JP2013070651A5 (zh) | ||
TWI533800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心制動裝置 | |
TWI436732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拋投控制裝置 | |
TW201028084A (en) | Dual-bearing reel | |
TWI607698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牽引機構 | |
TWI554206B (zh) | 雙軸承捲線器 | |
TW200948267A (en) | Reverse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lever drag reel | |
TWI556732B (zh) | 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本體及釣魚用捲線器 | |
TW201206338A (en) | Master gear assembly | |
JP2013128439A5 (zh) | ||
TWI415563B (zh) | 紡車式捲線器的捲筒 | |
JP4173387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 |
JP2007189966A (ja) | 魚釣用リ−ル | |
TW201402006A (zh) | 雙軸承捲線器及雙軸承捲線器的牽引操作構件 | |
JP2011024527A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2016174575A (ja) | 両軸受型リール | |
JP2004049115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2006158243A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
JPH0923793A (ja)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