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07407A - Luminescent-film-coated product - Google Patents
Luminescent-film-coated product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0407407A TW200407407A TW92125098A TW92125098A TW200407407A TW 200407407 A TW200407407 A TW 200407407A TW 92125098 A TW92125098 A TW 92125098A TW 92125098 A TW92125098 A TW 92125098A TW 200407407 A TW200407407 A TW 20040740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item
- coated
- emitting film
- patent applic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22—Luminous pai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93—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 Y10T428/24901—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including coloring matt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2—Glass or ceramic [i.e., fired or glazed clay, cement, etc.] [porcelain, quartz,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Description
(1) (1)200407407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以使用發蓄光及/或螢光之材料的高 亮光塗膜被覆之物件。本發明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可用於防 止危險•安全用之標識、辨認位置用之顯示、裝飾品等。 【先前技術】 習知亮光顏料有鱗片狀鋁粉、石墨片粒、鱗片狀玻璃 、被覆銀之鱗片狀玻璃、被覆二氧化鈦或氧化鐵等金屬氧 化物之雲母片粒、玻璃薄片等。此等亮光顏料係因光線於 其表面反射而閃閃發光。使用含如此之亮光顏料的塗料之 塗覆面,使用含如此之亮光顏料的墨料之描線或印刷面, 或使用含如此之亮光顏料的樹脂組成物之樹脂成形物表面 ,呈與底材(或膜之基材)色調搭配變化豐富美觀又獨特 之外觀。因而,亮光顏料已廣泛利用於汽車、機車、〇A 設備、行動電話、家電產品、各種印刷物或筆記用具等用 途。 以含蓄光物質、螢光物質之膜被覆的物件也利用在種 種用途。例如,夜光標識、開關•插座、行動電燈、暗室 用品、台階防滑片、欄杆、壁腳板、磁磚、地板、壁面標 示、蓄光標識、指引標識、避難用具、緊急隨身袋、滅火 器、消防栓、火災警報器、急救器具、排煙裝置及階梯數 標示等各種標示、煙灰缸、打火機、香菸盒、項鍊、耳環 、桌巾、門簾、燈罩、磁磚、壁紙及纖維等裝飾品類、玩 -4- (2) (2)200407407 具、釣具、文具、贈品或漁具等。 日本專利特開200 1 - 1 5 8 8 67號公報記載,混合蓄光物 質或螢光物質、亮光顏料及樹脂成墨料組成物,用以提高 筆跡之創意性的技術。特開2 0 0 1 - 1 5 8 8 6 7號公報記載,該 亮光顏料,係表面以鎳或銀被覆之鱗片狀玻璃。 但特開200卜1 5 8 8 67號公報所記載之技術係利用經遮 光性金屬被覆之亮光顏料,來自蓄光物質或螢光物質之光 線易受遮蔽,發光受阻,難得十足亮度並提升創意性。取 代上述亮光顏料而改用鋁粉等金屬粉體顏料等時亦同。 又,特開平1 1 - 1 3 0 9 9 2號公報記載,使塗料含玻璃粒 子、樹脂粒所成之反射劑及發光劑(蓄光物質),提升塗 膜之目辨性之技術,例如,(1 )單層塗膜中含反射劑及 發光劑之發光膜,(2 ) 底塗膜中含發光劑,頂塗膜中 含反射劑之雙層構造發光膜,(3 ) 底塗膜中含反射劑 ,頂塗膜中含發光劑之雙層構造發光膜。 但特開平1 1 - 1 3 09 92號公報所記載之技術幾無亮光, 塗膜之創意性難以提升。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在,藉由適當組合蓄光物質或螢光物質 以及亮光顏料,以提供經高目辨性及創意性之發光膜被覆 之物件。 本發明之目的在’利用如此之高目辨性及創意性之發 光膜,提供適作例如防止危險•安全用之標識’辨識位置 -5- (3) (3)200407407 用之顯示或裝飾品的高目辨性及創意性之被覆發光膜物件 〇 第一方面的被覆發光膜物件係於基材表面依序層合,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一層,及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表面被覆有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璃 薄片所成之亮光顏料之第二層而成。 第二方面之被覆發光膜物件係於基材表面形成,透明 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及表面被覆有高 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璃薄片所成之亮光顏料之層而成。 第三方面之被覆發光膜物件係於基材表面依序層合,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經選自銀、金、鎳及高折射率金屬氧化 物所成群之一種或二種以上被覆之玻璃薄片所成,於可見 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3 0%以上之亮光顏料之第一層 ,及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二層 而成。 利用本發明,因適當組合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與 亮光顏料形成配置之發光膜,可使發光膜之蓄光或螢光色 淸晰,更進一步提升其亮光性。因此,使用該發光膜時, 可提高各用途產品之創意性及目辨性。例如,使用該發光 膜於防止危險·安全用之標識或辨識位置用之顯示時,可 提升自行車、汽車於夜間行駛之安全性。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 [1 ]第一方面的被覆發光膜物件之發光膜構造 (4) 200407407 第一方面之被覆發光膜物件,爲: 或螢光物質之發光而藉亮光顏料提升簦 基材表面之發光膜構成爲,透明樹脂_ /或螢光物質之第一層,及形成於該第 脂基質中含表面被覆有高折射率金屬氧 成之亮光顏料之第二層的層合膜。 含亮光顏料之上層(第二層)係, 層)之基於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經高折射率氧化物被 之亮光顏料之層。 亮光顏料中,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 ,玻璃薄片之材質其種類無特殊限制, 要成分,有例如C玻璃、E玻璃、耐鹼 、石英玻璃、A玻璃等。其中以C玻璃 可製造高度透明,表面平滑之玻璃薄片 可係例如將熔融玻璃拉伸成膜狀,製造 而上述組成之玻璃薄片表面平滑性特優 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的衰減。 玻璃薄片以平均粒徑5至5 00微米 微米,平均長寬比5至300者爲佳,平其 ,平均厚度0.2至2.5 微米,平均長寬 平均粒徑8至50 微米,平均厚度〇·5至 寬比8至5 0者又更佳。 玻璃薄片之平均粒徑不及5微米 _損於蓄光物質及/ :膜之亮光性,係使 :質中含蓄光物質及 一層上的,透明樹 :化物之玻璃薄片所 無損於下層(第一 發光的亮光性,於 覆之玻璃薄片所成 所被覆之透明基材 係以二氧化矽爲主 玻璃、高強度玻璃 、璃較爲合適, 。亦即,玻璃薄片 表面平滑之薄片, ,不造成蓄光物質 ,平均厚度0.1至5 3粒徑8至3 0 0微米 比8至200者更佳, 2.0微米而平均長 者因易於凝集,難 -7- (5) (5)200407407 以促成可見光之散射。而若平均粒徑超過5 〇 〇微米,則 當作塡料配合之際玻璃薄片容易碎碎。玻璃薄片平均厚度 不及〇.1微米者難以製造,並會有容易破碎之問題。而若 平均厚度超過5微米則形成之發光膜表面呈凹凸,外觀 惡化。玻璃薄片之平均長寬比不及5者,開始出現球狀粒 子之特徵,易於發生凝集。而若平均長寬比超過300則當 作塡料配合時容易破碎。 玻璃薄片之平均粒徑可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布 測定裝置,例如MICRO TRAC (日機裝(股)製)測定50 個玻璃薄片求出其平均値。玻璃薄片之平均厚度可用電子 顯微鏡測定50個玻璃薄片求出其平均値。玻璃薄片之平均 長寬比可將上述平均粒徑値除以上述平均厚度値求出。 玻璃薄片與形成於其表面的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覆 之折射率差係以在0.6以上爲佳,0.8以上更佳。一般,於 不同物質的層合界面因二材質折射率差愈大愈容易起反射 ,若該折射率差在0.6以上,則除因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 質之發光提升亮光性以外,並可期待玻璃薄片與金屬氧化 物被覆界面因反射光而提升亮光性。玻璃薄片之折射率雖 隨其玻璃組成而略有不同,但通常係在1.50至1.60之範圍 ,例如約1 . 5 4。 透明樹脂基質與亮光顏料之透明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 被膜之折射率差如同前敘,以在0 · 6以上爲佳,0 · 8以上更 佳。 如此,亮光顏料之透明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覆材質 (6) (6)200407407 有’ :¾自一氧化鈦(T i 〇2,金紅石折射率2.7 6 ;銳鈦礦折 射率2 · 5 2 )、一氧化鉻(Z r 0 2,折射率2 · 1至2 · 2 )、氧化 鈽(Ce02,折射率2.2 )、氧化鋅(ZnO,折射率1.9至2.1 )、二氧化二銘(Al2〇3,折射率1 .6至1 8 )、三氧化二銻 (Sb2〇3,折射率2.0至2.3 )、氧化錫(Sn02,折射率2.0 )及二氧化二鐵(?62〇3,折射率2.9至32)所成群之至少 一種。較佳者爲其中氧化鈦、氧化銷或氧化鈽之單獨薄膜 或含5〇質量%以上的該等中之一種或二種以上之薄膜。其 中金紅石型氧化鈦折射率在2 · 7 〇左右,適用作透明之高折 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膜材料。 亮光顏料的可見光透過率以在7 0 %以上爲佳,8 0 %以 上更佳。亮光顏料之可見光透過率不及70%時,下層因蓄 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的亮光性低。又,亮光顏料 於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以在3 0 %以上爲佳,5 0 % 以上更佳。該反射率不及30 %時,下層的蓄光物質及/或螢 物質之發光在亮光顏料表面之反射減少,無法提升發光 膜之亮光性。而亮光顏料之可見光透過率及反射率,其測 定方法如後敘。 亮光顏料的透明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覆之厚度無特 殊限制,爲使可見光透過率在70%以上,以1至200奈米爲 佳。該厚度不及1奈米時,玻璃薄片與金屬氧化物被膜界 面不起反射,而超過2 0 0奈米則因金屬氧化物之結晶生長 金屬氧化物被膜外側表面易有凹凸,透過光、反射光之散 射加大。亦即,該厚度在上述範圍之外時,不利於下層因 200407407 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的亮光性提升。保持高折 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膜之厚度於光學厚度(nd,其中η係折 射率,d係物理厚度)50至4 00奈米,即可引發干涉色而提 高創意性。因此,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被膜之更佳厚度係 例如Ti02膜者,在20至160奈米。 高度透明之亮光顏料有例如,表面高度平滑之鱗片狀 玻璃(玻璃薄片)被覆以二氧化鈦之日本板硝子(股)製 METASHINE (註冊商標)RR C 系列(M C 5 0 9 0 R S、 MC5 090RY 、 MC5090RR 、 MC5090RB 、 MC5090RG 、 MC 1 0 8 0RS 、 MC 1 080RY 、 MC 1 0 8 0RR 、 MC 1 080RB 、 MC 1 0 8 0RG 、 MC 1 040RS 、 MC 1 040RY 、 MC 1 040RR 、 MC 1 040RB 、 MC 1 040RG 、 MC 1 020RS 、 MC 1 020RY 、 MC 1 020RR、MC 1 020RB、MC 1 020RG)。其材質、尺寸、 特性列於表1。表1之亮光顏料可見光透過率70至96%,可 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3 0至4 5 %。並且玻璃薄片表 面平滑性優。相對於此,天然或人工雲母表面平滑性因係 劈開面等而粗糙不良,白濁感高。 (8)200407407 表1 商品名 玻璃 組成 厚度 (微米) 粒徑 (微米) 被覆厚度 (奈米) 干涉色 反射色 透過色 MC5 090RS c玻 璃 5 90 60 銀 色 銀 色 MC 5 090RY C玻 璃 5 90 80 黃 色 藍 色 MC5 090RR C玻 璃 5 90 100 紅 色 綠 色 MC 5 090RB C玻 璃 5 90 120 藍 色 黃 色 MC 5 090RG C玻 璃 5 90 140 綠 色 紅 色 MC 1 0 8 0RS C玻 璃 1.0 80 60 銀 色 銀 色 MC 1 0 8 0RY C玻 璃 1.0 80 80 黃 色 藍 色 MC 1 08 0RR C玻 璃 1 .0 80 100 紅 色 綠 色 MC 1 0 8 0RB C玻 璃 1.0 80 120 藍 色 黃 色 MC 1 0 80RG C玻 璃 1.0 80 140 綠 色 紅 色 MC 1 040RS c玻 璃 1.0 40 60 銀 色 銀 色 MC 1 040RY C玻 璃 1.0 40 80 黃 色 藍 色 MC 1 040RR C玻 璃 1.0 40 100 紅 色 綠 色 MC 1 040RB C玻 璃 1.0 40 120 藍 色 黃 色 MC 1 040RG C玻 璃 1.0 40 140 綠 色 紅 色 MC 1 020RS C玻 璃 1.0 20 60 銀 色 銀 色 MC 1 020RY C玻 璃 1.0 20 80 黃 色 藍 色 MC 1 020RR C玻 璃 1.0 20 100 紅 色 綠 色 MC 1 020RB C玻 璃 1.0 20 120 藍 色 黃 色 MC 1 020RG C玻 璃 1.0 20 140 綠 色 紅 色 -11 - (9) (9)200407407 含分散狀態的上述亮光顏料的透明樹脂基質之樹脂可 用,折射率1 · 3 5至1 . 6 5之透明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 熱固性樹脂有,壓克力樹脂、矽改質壓克力樹脂、聚酯樹 脂、矽改質聚酯樹脂、環氧樹脂、含氟樹脂、聚酯一氨酯 硬化系樹脂、環氧一聚酯硬化系樹脂、壓克力-聚酯系樹 脂、壓克力一氨酯硬化系樹脂、壓克力一三聚氰胺硬化系 樹脂或聚酯一三聚氰胺硬化系樹脂等之一種或二種以上。 亦可於此等樹脂添加硬化劑:聚異氰酸酯、胺、聚醯胺、 多元酸、酸酐、聚硫醚、三氟硼酸、酸二醯肼或咪唑等之 一種或二種以上。熱塑性樹脂有聚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 脂、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氯化烯烴系樹脂、熱塑性 聚酯樹脂、熱塑性含氟樹脂、氯乙烯樹脂、乙酸乙烯酯、 偏二氯乙烯及以此等共聚之乙烯樹脂、纖維素系樹脂、醇 酸樹脂等之一種或二種以上。其中以用可見光透過率高之 壓克力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爲特佳。 爲無損於下層之亮光性,並提升發光膜之因亮光顏料 的反射之亮光性,上層以亮光顏料占透明樹脂基質與亮光 顏料合計1 0 0質量%之0 . 1至3 0質量%爲佳,0.5至1 0質量% 更佳。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被覆上述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 璃薄片所成之亮光顏料之第二層(上層),若厚度過低則 膜之亮光性無法提升,反之,若過大則因樹脂基質對可見 光之吸收無法忽略,故以5至150微米爲佳,1〇至1〇〇微 米更佳。 -12- 200407407 do) 含於下層(第一層)之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可用 市售之蓄光顏料、螢光顏料、螢光色素等。蓄光物質有例 如,硫酸鈣螢光體(母體結晶CaS活化劑Bi )、硫酸鋅螢 光體(母體結晶ZnS活化劑Cu,根本特殊化學(股)製 “GSS”)、鋁酸緦或鋁酸鈣爲母體結晶,Eu、Dy、Nd等爲 活化劑之螢光體(根本特殊化學(股)製「N夜光( LUMINOVA )」G-3 00 系列、BG-3 00 系列、V-3 00 系列、 曰亞化學工業(股)製「ULTRA GLOW系列」NP-2810、 NP-2820、NP-2830; LEAD (股)製 “LEABRITE,,B、YG ; LUMICA (股)製 “CHEMIBRIGHT Ρ Ο W D E R,,G - 4 0 - C、G-100-B、G-100C、GB-80-B、B-50-B),母體結晶係 CaSrS 活化劑係Bi之螢光體或母體結晶係CaS活化劑係Eu或Tm之 螢光體等。而螢光物質則有例如Rhod amine B、Rhodamine 6 G 、 Rhodamine S 、 Eosine ' Basic Yellow H G 、 Brilliantsulfoflavine FF、Thioflavine 或 F 1 u o r e s c e i n 等。 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大小無特殊限制,但以平 均粒徑在1 〇奈米至1 0微米爲佳。平均粒徑不及1 0奈米時 ,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耐光性極差,高度亦明顯下 降。而若超過10微米則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可見光 散射大,發光膜呈白濁,創意性差。發光膜薄時,發光膜 之表面平滑性受損。 含於下層之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與含於上層之 亮光顏料之組合無特殊限制,但較佳者爲使用色相(反射 色相)與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近似之亮光顏料 -13- (11) (11)200407407 ,或使用發白色之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此乃由於, 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可淸楚辨認,可有效提高 發光膜之亮光性之故。 下層可含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之一,或含蓄光物質與 螢光物質二者。該層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含量( 含二者時係其合計)爲亮光性之提升並顧及塗膜強度,以 占透明樹脂基質、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之合計100質量% 之1至50質量%爲佳,1至20質量%爲更佳。 下層之透明樹脂基質,可直接採用上述有關上層之透 明樹脂基質所說明者。使用與上層之透明樹脂基質同之透 明樹脂基質於下層,因無損於透明度故較佳。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一層 (下層),其厚度以10至200 微米爲佳。若下層過厚, 則樹脂基質對可見光之吸收即不可忽略,而若過薄則膜之 發光變暗無創意性之提升。 並且下層(第一層)及上層(第二層)全體之膜厚以 15至250 微米爲合適。全體膜厚超過250 微米時,樹脂 基質的可見光吸收即不可忽略。 [2]第二方面的被覆發光膜物件之發光膜構造 第二方面之被覆發光膜物件,爲提升塗膜因亮光顏料 之亮光性而無損於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發光,基材 表面之發光膜構造係,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 螢光物質,及表面被覆以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璃薄片 •14- (12) (12)200407407 所成之亮光顏料。 第二方面有關亮光顏料、蓄光物質、螢光物質及透明 樹脂基質之說明,可直接採用前敘第一方面的發光膜構造 之說明。 膜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含量(含二者時係其 合計)及亮光顏料之含量係以對亮光顏料、蓄光物質、螢 光物質及透明樹脂基質合計1〇〇質量%,蓄光物質及/或 螢光物質占1至5 0質量%,亮光顏料占0 . 1至3 0質量%爲 佳,亮光顏料、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合計含量以1 . 1至5 0 質量%爲合適。 膜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含量若過高則亮光顏 料含量相對下降,而若亮光顏料含量過高則蓄光物質及/ 或螢光物質含量下降,結果發光膜之亮光性下降。 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以及亮光顏料之膜,其厚 度基於與第一方面之發光膜相同的理由,以1 5至2 5 0微 米爲佳。 [3]第三方面的被覆發光膜物件之發光膜構造 第三方面之被覆發光膜物件,爲無損於蓄光物質及/ 或螢光物質之發光而提升塗膜因亮光顏料之亮光性,基材 表面之塗膜構造係層合,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表面被覆有選 自銀、金、鎳及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所成群之一種或二種 以上之玻璃薄片所成,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 3 0 %以上之亮光顏料之第一層,及形成於該第一層上之透 -15- (13) 200407407 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二層。 第三方面之發光膜構造因以含亮光顏料之層爲 而亮光顏料係可見光波長範圍內最大反射率30%以 係使用前敘第一方面發光膜構造中用於上層之亮光 及更被覆以銀、金或鎳,或此等之二種以上的層合 璃薄片所成之亮光顏料。該亮光顏料於可見光波長 最大反射率以在5 0 %以上爲佳。 該亮光顏料合適例有,前敘之日本板硝子( META SHINE (註冊商標)RRC系列。此外可用, 片表面經鍍銀、鍍金、鍍鎳形成薄膜之亮光顏料。 薄片可用如同第一方面的亮光顏料的玻璃薄片者。 金或鎳薄膜之厚度以30至200奈米爲佳。該膜厚不 米時,因亮光顏料之反射率低,不可得下層亮光性 。而超過2 0 0奈米時,上述薄膜易從基材剝落。又 、鍍金者,因昂貴的銀、金之大量使用,製造成本 實際。具體而言,有以下之例。 被覆銀之玻璃薄片 玻璃組成:C玻璃或E玻璃 薄片厚度:0.5至5微米 薄片粒徑:10至5 00微米 長寬比:8至100 銀膜厚:50奈米 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〇% 下層, 上者, 顏料, 膜之玻 範圍之 股)製 玻璃薄 該玻璃 該銀、 及30奈 之提升 ,鍍銀 高不切 (14) (14)200407407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40 0奈米附近):60% 日本板硝子(股)製META SHINE (註冊商標)RPS 系歹丨J,MCK500PS、MC 5 4 8 0PS、MC5 2 3 0PS、MC515PS、 MC5140PS 、 MC5 090PS 、 MC 5 03 0PS 、 MC2 0 8 0PS 、 ME2040PS、ME2025PS、MEG020PS、MEG040PS 被覆金/銀之玻璃薄片 玻璃組成:C玻璃或E玻璃 薄片厚度:1微米 薄片粒徑:20至80 微米 長寬比:2 0至8 0 下底層銀膜厚:50奈米 上層金膜厚:20奈米 合計厚度:70奈米 反射色:金色 可見光透過率:〇 %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 400奈米附近):60% 日本板硝子(股)製META SHINE (註冊商標)RGP 系歹IJ ,MC2080GP、MC2060GP、ME2040GP、ME2025GP 被覆鎳之玻璃薄片 玻璃組成:C玻璃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30至480微米 長寬比:18至96 鎳膜厚:150奈米 -17- (15) (15)200407407 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0 %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800奈米附近):50%
曰本板硝子(股)製META SHINE (註冊商標)R鎳 系歹[J ’ MC5 4 8 0NS、MC5 23 0NS > MC5150NS、MC5 090NS 、MC 5 03 0NS 第三方面有關第二層之蓄光物質、螢光物質及第一、 二層之透明樹脂基質之說明,可直接採用前敘的第一方面 之發光膜構造說明。 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上層(第二層)中蓄光 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含量,以對透明樹脂基質、蓄光物 質及螢光物質之合計1 0 0質量%,占1至5 0質量%爲佳, 1至2 0質量%更佳。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含量低於1 質量°/。時,膜之發光高度小1以之製成的標識在夜間難以 辨認。而大於3 0質量%時,膜表面失去平滑性而創意性 受損,且下層因亮光顏料之亮光性受損。 又,含亮光顏料之下層中亮光顏料含量,係以對透明 樹脂基質及亮光顏料合計1 00質量%,占〇. 1至3 0質量% 爲佳,1至20質量%更佳。該層中亮光顏料含量低於0.1 質量%時,膜之亮光性不足,而高於3 0質量%則膜之表面 形成凹凸,有損其創意性。 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上層,其厚度基於如同 前敘第一方面之發光膜構造的下層之理由,係以1〇至200 微米爲佳。又,含亮光顏料之下層,其厚度同樣以在5至 1. ; 4 ;
I JL -18- (16) (16)200407407 150微米爲佳。而下層(第一層)與上層(第二層)全 體膜厚,基於如同第一方面的發光膜之理由,係以1 5至 2 5 0微米爲佳。 [4] 發光膜之形成方法及底材膜或被覆膜 前敘發光膜係用以被覆於種種物件之表面,此時可於 該發光膜與物件間設底材膜,及更以高透明樹脂被覆該發 光膜表面。可以將發光膜直接被覆於種種物件表面,亦可 將發光膜被覆於剝離性基材之表面自基材剝離該發光膜後 黏合於物件表面,或亦可將發光膜被覆於樹脂膜上將該樹 脂膜黏合於物件表面。 發光膜之形成方法無特殊限制,可採用已知的噴霧法 或浸泡法等。 [5] 被覆發光膜物件之用途 本發明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可廣用於防止危險·安全用 之標識’辨認位置用之顯不或裝飾品等。防止危險•安全 用之標識有例如,汽車擋泥板或標貼膜,汽車防撞桿或車 身線條,有關避難指引之裝置或標識,傘,地下鐵建物內 或地下道之標識,注意事項文字、繪圖、頭盔、階梯防滑 片’醫院各種標示,帽子、運動鞋、幼兒衣著、工作服或 欄杆等。又辨認位置用之顯示有例如,電器開關、遙控器 、收音機之面板,插座、鑰匙、鑰匙孔、懷中電燈、階梯 、道路標識、緊急隨身袋、滅火器、火災警報器、指示器 -19- (17) (17)200407407 或急救器具等。又,裝飾品有例如磁磚、地板、壁腳板、 發光花朵、標籤、貼紙、彈珠、壁紙、門簾、窗簾、桌巾 、纖維、布料、領帶、飾針、戒指、手鐲、項鏈、耳環、 穿孔耳:環、公共藝術、紀念碑、道路、壁面等之單處藝品 、陶瓷、繪畫、看板、印刷品、舞台裝置、徽章、日曆、 海報、名牌、鱲燭 '釣具、漁具、玩具、鑰匙圈、飛輪、 時鐘、燈罩等照明器具相關產品,鈕釦、公事包或各種創 新用品等。 [6 ]實施例 以下舉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僅須不超越本發 明之要旨,不限於以下實施例。 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製作之被覆玻璃薄片等亮光顏料 ’係依下述方法評估可見光透過率、可見光反射率。 [可見光透過率之評估方法] 於氯乙烯樹脂塗料(VINYLOZECRIAGA00011大日本 塗料(股)製,溶劑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混合物,固 體成分50重量%,樹脂折射率1.54 )添加亮光顏料至對 樹脂爲1 0重量%,詳加混合攪拌後塗布於基板上,乾燥 後自基板剝離成1 00微米之膜。對各膜用分光光度計( U3100日立公司製),依JIS Κ-7 1 05 - 1 98 1 5·5·2以標準光A 爲光源,測定肉眼最敏感的波長5 5 0奈米之光線透過率。 此時亦測定未添加亮光顏料的厚1 00微米之氯乙烯樹脂 -20- (18) (18)200407407 膜的光線透過率,以各爲1 〇 〇 %校正添加亮光顏料之膜的 數據。 [可見光反射率之評估方法] 準備1克之亮光顏料,用油漆搖動機充分攪拌混合於 49克(固體成分重量)之壓克力樹脂(日本油漆公司製 ACRYL AUTOCLEAR SUPER,樹脂折射率 1.52),該混合 液以9條塗布器塗布於遮蔽率試驗紙上形成含亮光顏料之 厚1 00 微米的壓克力樹脂層。對該層於遮蔽率試驗紙之 黑色部份,用上述分光光度計之積分球(1 〇 °反射)作光 學測定,求出可見光波長範圍呈最大反射率之光波長反射 率作爲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 )。此時,用不 添加亮光顏料之壓克力樹脂以9條塗布器塗布於遮蔽率試 驗紙上形成1 0 0微米之壓克力樹脂層。對該層同樣於遮 蔽率試驗紙之黑色部份,用上述分光光度計之積分球(1 〇 °反射)作光學測定,使各爲〇%以校正添加亮光顏料膜之 數據。 又,蓄光物質、螢光物質、亮光顏料、其它顏料及基 質用透明樹脂如下。 [蓄光物質] LUMICA (股)製 “G-100C (綠系)”(SrAl2〇4:Eu,
Dy,微粒狀,平均粒徑10奈米) (19) (19)200407407 [螢光物質] 螢光染料“Rhodamine B”(平均粒徑分子大小) [売光顏料] 被覆Ti02玻璃薄片A:日本板硝子(股)製“ΜΕΤΑ SHINE (註冊商標)MC5090RS” 玻璃組成:C玻璃 玻璃折射率:1 . 5 4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0微米
Ti〇2 (金紅石型)膜厚:60奈米 T i Ο 2膜折射率:2.6 8 干涉色(反射):銀色 干涉色(透過):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80%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4〇〇奈米附近):38% 被覆T i Ο 2玻璃薄片b :曰本板硝子(股)製‘‘ μ E T A SHINE (註冊商標)MC5090RG,, 玻璃組成:C玻璃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0微米
Ti〇2(金紅石型)膜厚:140奈米 干涉色(反射):綠色 干涉色(透過):紅色 945 -22 - (20) (20)200407407 可見光透過率:93%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490奈米附近):38% 被覆Ti02玻璃薄片C:日本板硝子(股)製“ΜΕΤΑ SHINE (註冊商標)MC 5 090RR,, 玻璃組成:C玻璃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 0微米
Ti02(金紅石型)膜厚:1〇〇奈米 干涉色(反射):紅色 干涉色(透過):綠色 可見光透過率:9 3 %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 800奈米附近):34% 被覆銀玻璃薄片:日本板硝子(股)製“ΜΕΤΑ SHINE (註冊商標)MC5090PS” 玻璃組成:C玻璃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0微米 銀膜厚:5 0奈米 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〇%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400奈米附近):60% 被覆鎳玻璃薄片A:日本板硝子(股)製“META SHINE (註冊商標)MC 5 090NS” 玻璃組成:C玻璃
QAC - 23- (21) 200407407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 0微米 鎳膜厚:150奈米 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0 % :5 2% ΜΕΤΑ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 800奈米附近) 被覆鎳玻璃薄片B:日本板硝子(股)製 SHINE (註冊商標)MC5 090NB,, 玻璃組成:C玻璃 薄片厚度:5微米 薄片粒徑:90微米 鎳膜厚:2 0奈米 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5 % :1 5%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800奈米附近) [其它顏料] 玻璃粒子 玻璃組成:C玻璃 平均粒徑:20微米 可見光透過率:9 1 %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5 00奈米附近> 珍珠雲母 雲母厚度:0.4微米 f V Λ *7 μ, ϊ ·/ Γ / -24- :5% (22) (22)200407407 平均粒徑:2 0微米
Ti02膜厚:60奈米 干涉色(反射色):銀色 可見光透過率:68% 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400奈米附近):35% [基質用透明樹脂] 壓克力樹脂:日本油漆公司製“ACRYL AUTO CLEAR SUPER,,(樹月旨折射率1.52 ) [第一方面之實施例] 實施例1 準備1克之蓄光物質G-10 0C,用油漆搖動機充分攪拌 混合於壓克力樹脂49克(固體成分重量),該混合液用9 條塗布器塗布於有黑白底之遮蔽率試驗紙上形成含蓄光物 質之下層。更準備1克之亮光顏料:被覆 Ti02之玻璃薄 片A,將之同上用油漆搖動機充分攪拌混合於壓克力樹脂 49克(固體成分重量),該混合液用18條塗布器塗布於上 述之下層上,形成含亮光顏料之層。 該層合膜於常溫靜置完全乾燥,得依序於遮蔽率試驗 紙上層合有厚100微米之含蓄光物質層及1〇〇微米的含 亮光顏料層之被覆發光膜物件° 該被覆發光膜物件之創意性係由5人官能試驗員作評 估。官能試驗係塗膜曝曬於白天陽光下後,移入暗室評估 -25- (23) (23)200407407 塗膜是否有亮光性,其色彩是否淸晰。5人官能試驗員之 綜合評估結果列於表2。而該評估係以比較例1之塗膜爲基 準作目視評估。 實施例2 實施例1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i0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 Ti02玻璃薄片B以外如同實施例1形成塗膜,得依序層合 厚度如同實施例1之含蓄光物質之層及含亮光顏料之層的 塗膜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物件如同實施例 1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實施例3 用於實施例1之蓄光物質1克改用螢光染料Rhodamine B 0.1克,且亮光顏料由被覆Ti0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Ti02 玻璃薄片C以外如同實施例1形成塗膜,得依序層合厚度如 同實施例1之含蓄光物質層及含亮光顏料層之塗膜的被覆 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物件作如同實施例1之評估 ,結果列於表2。 [第二方面之實施例] 實施例4 各準備1克之亮光顏料被覆1^02玻璃薄片1,及1克之 蓄光顏料G-100-C,用油漆搖動機充分攪拌混合於壓克力 樹脂9 6克。該混合液用1 8條塗布器塗布於遮蔽率試驗紙上 -26 - (24) 200407407 ,於常溫完全乾燥形成塗膜,得具厚度200微米之含蓄 光物質及亮光顏料層的被覆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 物件如同實施例1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第三方面之實施例] 實施例5
準備亮光顏料被覆1^02玻璃薄片1克,用油漆搖動機 充分攪拌混合於壓克力樹脂49克(固體成分重量),該混 合液用9條塗布器塗布於遮蔽率試驗紙上形成含亮光顏料 之層。隨之,準備蓄光物質G-100-C 1克,用油漆搖動機 充分攪拌混合於壓克力樹脂49克(固體成分重量),該混 合液用1 8條塗布器塗布於上述之下層上,形成含亮光顏料 層。該層合膜於常溫靜置完全乾燥,得遮蔽率試驗紙上有 依序層合厚1〇〇 微米之含亮光顏料層及厚100 微米之含 蓄光物質層之塗膜的被覆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物 件如同實施例1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實施例6 實施例5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i0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 銀玻璃薄片以外如同實施例5形成塗膜,得有依序層合厚 度如同實施例5之含亮光顏料層及含蓄光物質層之塗膜的 被覆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物件如同實施例1作評 估,結果列於表2。 -27- (25) (25)200407407 實施例7 實施例5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i0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 鎳玻璃薄片A以外如同實施例5形成塗膜,得具依序層合 如同實施例5之厚度的含亮光顏料層及含蓄光物質層之塗 膜的被覆發光膜物件。對該被覆發光膜如同實施例1作評 估,結果列於表2。 [比較例] 比較例1 實施例1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i〇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鎳 玻璃薄片A以外如同實施例1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 果列於表2。 比較例2 實施例3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 i 0 2玻璃薄片C改用被覆鎳 玻璃薄片A以外如同實施例3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 果列於表2。 比較例3 實施例4中亮光顏料由被覆Ti〇2玻璃薄片B改用被覆鎳 玻璃薄片A以外如同實施例4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 果列於表2。 比較例4 -28- (26) (26)200407407 實施例5中亮光顏料取代被覆T i Ο 2玻璃薄片A改用被覆 鎳玻璃薄片B以外如同實施例5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 果列於表2。 比較例5 實施例1中取代亮光顏料改用玻璃粒子以外如同實施 例1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比較例6 實施例4中取代亮光顏料改用玻璃粒子以外如同實施 例4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比較例7 實施例5中取代亮光顏料改用玻璃粒子以外如同實施 例5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比較例8 實施例1中取代亮光顏料改用珍珠雲母以外如同實施 例1形成塗膜,同樣作評估,結果列於表2。 有關實施例1至7及比較例1至8,各被覆層之蓄光物質 、螢光物質種類,亮光顏料粉體種類,被覆層種類及厚度 ,光學特性等整理於表3。 (27)200407407 表2 官能評估結果 實施例1 膜全體發蓄光,發光可淸楚辨識。全體具亮光 性,富創意性。 實施例2 實施例3 塗膜全體發蓄光(實施例2 )或螢光(實施例3 ),發光可淸楚辨識。全體具亮光性富創意性。 蓄光或螢光淸晰並高度閃亮。 與實施例1比較,因蓄光物質與亮光顏料色相 接近,更覺淸晰。 實施例4 塗膜全體發蓄光,發光可淸楚辨識。全體具亮 光性,富創意性。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塗膜全體發蓄光,發光可淸楚辨識。全體具亮 光性,富創意性。與實施例1比較,蓄光強、辨 識性高,但塗膜亮光性略遜。 比較例1 比較例2 因亮光顏料不透明,蓄光或螢光難以辨識,亮 光性亦不足。 比較例3 略可辨識蓄光,但相當暗。 比較例4 幾乎無法辨識蓄光,非常暗。 比較例5 塗膜全體發蓄光,發光可辨識,但全無亮光性 ,缺乏創意性。
-30- (28)200407407 表2(續) 比 聿父 例6 塗膜全體發 蓄 光: ,發 光 可 辨 5萌 , 但 全 ΙΙΙί: j \ \\ 売 光 性 ,缺乏創意性 〇 比 較 例7 塗膜全體發 蓄 光, ,發 光 可 辨 三进 m 但 全 >fnr ΙΙΙΙ: j \ \\ 売 光 性 ,缺乏創意性 〇 比 較 例8 塗膜全體發 蓄 光: ,但 發 光 Μ ^\\\ 法 如 施 例 般 辨 5萌 ,雖具亮光性 但[ 白濁 感 強 缺 乏 創 性 〇
-31 - (29)200407407 第一層(下層) 亮光顏料 反射 色調 銀色 綠色 紅色 1 1 1 j ! j 1 j 1 銀色 銀色 1 j 雇 j 1 1 j 1 1 1 銀色1 可見光最 大反射率 00 CO 1 j 1 1 1 j 1 1 1 CM LO CN LO j 1 j 1 LO 1 J j 1 LO CO 可見光透 過率(%) § CO σ> CO <J) 1 j 1 1 1 j 1 j Ο 〇 1 1 1 1 j ο 1 j I I 1 00 CD 被覆層 厚度 (奈米) § 〇 Τ— o T— 1 1 1 j 1 j 1 1 1 s χ— § 1 1 1 j 1 1 j 1 | 1 1 1 § 種類 Ti02 Γχ) Ο Η Ti02 1 1 1 1 1 1 1 1 1 j 1 1 1 J Ti02 粉體種類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1 1 1 1 1 1 1 1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j 1 玻璃粒子 1 1 j 雲母 磷光物質 | 1 J 1 I 1 J 1 G-100-C G-100-C G-100-C 2 睡 j 1 1 1 1 G-100-C 1 J 1 1 G-100-C 1 1 1 第一層(下層) 魆 反射 色調 j 1 J 1 j 1 綠色 銀色 銀色 銀色 1 1 | 1 銀色 銀色 1 J 1 j I 1 | 1 可見光最 大反射率 1 1 1 1 | 1 00 CO s CNJ IT) 1 1 2 1 CM LO ID j 1 LO LO 1 1 可見光透 過率(%) | 1 j 1 | 1 CO CD § o o j 眉 | 1 1 o i〇 1 届 s s 1 j 幸; 被覆層 厚度 (奈米) 1 1 1 j 1 2 1 o T— § s s τ— 1 1 j 1 s ,— 1 1 1 j 1 | 1 2 1 種類 J 1 j o H Ti〇2 <m 鳙 1 1 1 1 鳙 1 1 霧 1 1 1 粉體種類 | 1 j 1 | 1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 1 1 j 玻璃薄片 玻璃薄片 J 1 玻璃粒子 1玻璃粒子 1 | 磷光物質、 螢光物質 G-100-C G-100-C 1- Rhodamine B G-100-C j 1 j 1 j 1 G-100-C Rhodamine B G-100-C 1 j 1 G-100-C G-100-C 1 1 G-100-C T— CM 00 寸 CD 卜 T— CM CO 寸 m ΙΟ CD 卜 IK辑尾 -32- (30) (30)200407407 由以上結果可知以下事項。 由實施例1、2與比較例1對比,實施例3與比較例2對 比可知,發光塗膜之構造雖同但若使用遮光性亮光顏料, 其下層的蓄光物質或螢光物質之發光即無法辨識,而若用 高度透明之亮光顏料,則下層之發光可淸楚辨識。 由實施例4與比較例3之對比可知,混合蓄光物質及亮 光顏料時,若使用遮光性亮光顏料則蓄光變得相當暗,發 光塗膜之目辨性變差。而若使用高度透明之亮光顏料,則 因其透過性蓄光物質之發光可淸楚辨識。 由實施例5、6、7與比較例3對比可知,不混合高最大 反射率之亮光顏料及蓄光物質,於含亮光顏料層上疊以含 蓄光物質層,則蓄光物質之蓄光強,其發光可淸楚辨識。 由實施例5、6、7與比較例4對比可知,發光塗膜構造 相同,若使用低最大反射率之亮光顏料,則含於上層之蓄 光物質的蓄光即無法辨識,而若使用高最大反射率之亮光 顏料,則蓄光物質之蓄光即可淸楚辨識。 由實施例1與比較例5,實施例4與比較例6,及實施例 5與比較例7對比可知,發光塗膜構造相同,使用高度透明 之玻璃粒子反射率亦低,而蓄光物質之蓄光雖可辨識,但 無亮光感缺乏創意性。若使用高最大反射率之亮光顏料, 則蓄光物質之蓄光可淸楚辨識,且具亮光感,可得高創意 性。 由實施例1與比較例8對比可知,發光塗膜構造相同, 若使用高反射率之珍珠雲母則因表面平滑性差透過率略下 -33- (31) 200407407 降,可見白濁,故雖可辨識蓄光物質之蓄光,具亮光感, 但白濁感強而缺乏創意性。若使用表面高度平滑之玻璃薄 片的亮光顏料,則蓄光物質之蓄光可淸楚辨識並具亮光感 ,可得高創意性。
-34 -
Claims (1)
- (1) (1)200407407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被覆發光膜物件,其特徵爲:於基材表面依 $層合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一 層,以及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表面被覆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 璃薄片所成的亮光顏料之第二層而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亮光顏料的可見光透過率在70%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亮光顏料於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30 %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係Ti02,並被覆至呈干涉色之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Ti〇2膜之厚度在20至160奈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玻璃薄片平均粒徑5至5 00微米,平均厚度0.1至5微米 ,而平均長寬比5至30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玻璃薄片之玻璃組成係C玻璃或E玻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該 透明樹脂基質係壓克力樹脂或聚碳酸酸酯樹脂。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對 該第一層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含量係對透明樹脂基 質,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合計100質量%而言,占1至50 -35- (2) (2)200407407 質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一層之厚度在10至200微米。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二層中亮光顏料含量係對透明樹脂基質及亮光顏料合 計100質量%而言,占0.1至30質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第二層之厚度在5至1 5 0微米。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第一層及第二層合計厚度在15至25 0微米。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標識。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辨識位置用顯示體。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裝飾品。 1 7 . —種被覆發光膜物件,其特徵爲·.於基材表面形 成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及表面 被覆以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之玻璃薄片所成的亮光顏料2 層而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亮光顏料的可見光透過率在70 %以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36- (3) (3)200407407 該亮光顏料於可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3 0 %以上。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局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係Ti02,並被覆至呈干涉色之厚度 〇 2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Ti02膜之厚度在20至160奈米。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玻璃薄片平均粒徑5至500 微米,平均厚度0.1至5 微 米,而平均長寬比5至3 00。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玻璃薄片之玻璃組成係C玻璃或E玻璃。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透明樹脂基質係壓克力樹脂或聚碳酸酯樹脂。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層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含量係對透明樹脂基質、 亮光顏料、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合計100質量%而言,占 1至5 0 質量%。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層中亮光顏料含量係對透明樹脂、亮光顏料、蓄光物質 及螢光物質合計100質量%而言,占0.1至30質量%。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層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與亮光顏料合計含量係’ 對透明樹脂基質、亮光顏料、蓄光物質及螢光物質合計 100質量%而言,占1.1至50質量%。 -37- (4) (4)200407407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層厚15至25 0微米。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標識。 3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辨認位置用顯示體。 3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裝飾品。 3 2 . —種被覆發光膜物件,其特徵爲:於基材表面依 序層合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被覆以選自銀、金、鎳及高折射率 金屬氧化物所成群之一種或二種以上的玻璃薄片所成,可 見光波長範圍之最大反射率在3 0%以上的亮光顏料之第一 層,以及 透明樹脂基質中含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之第二層 而成。 3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中’其 中該高折射率金屬氧化物係Ti02,並被覆至呈干涉色之厚 度。 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3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Ti02膜厚20至160奈米。 3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亮光顏料係以銀、金或鎳於厚度3 0至2 0 0奈米被覆之玻 璃薄片。 -38- (5) (5)200407407 3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玻璃薄片平均粒徑5至500微米,平均厚度〇.1至5微 米,而平均長寬比5至300。 3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玻璃薄片之玻璃組成係C玻璃或e玻璃。 3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透明樹脂基質係壓克力樹脂或聚碳酸酯樹脂。 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一層中亮光顏料含量係對透明樹脂基質及亮光顏料合 計1 0 0質量%而言,占0.1至3 0質量%。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一層厚5至1 5 0微米。 4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二層中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含量係對透明樹脂基 質,蓄光物質及/或螢光物質合計100質量%而言,占0.1 至5 0質量%。 4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二層厚10至200微米。 4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中 該第一層及第二層合計厚15至250微米。 4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標識。 4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辨認位置用顯示體。 Γί d -I? z -39- (6) 200407407 4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被覆發光膜物件,其係 裝飾品。 -40- 200407407 柒、(一)、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本代表圖之元件代表符號簡單說明:無 參 捌、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無-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66269 | 2002-09-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07407A true TW200407407A (en) | 2004-05-16 |
Family
ID=31986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2125098A TW200407407A (en) | 2002-09-12 | 2003-09-10 | Luminescent-film-coated product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79236B2 (zh) |
EP (1) | EP1550550A4 (zh) |
CN (1) | CN100556687C (zh) |
TW (1) | TW200407407A (zh) |
WO (1) | WO20040244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62616A1 (en) * | 2004-05-27 | 2005-12-01 | Erb Industries | Protective helmet |
JP2006122338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Aruze Corp | 遊技機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088212B2 (en) | 2005-04-01 | 2012-01-03 | Basf Corporation | Sparkle effect of uniqu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TW200643839A (en) * | 2005-06-13 | 2006-12-16 | Fu-Kuo Huang | Illuminated sign |
CN100485013C (zh) * | 2005-07-01 | 2009-05-06 | 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基质长余辉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DE102006014095A1 (de) | 2006-03-24 | 2007-09-27 | Merck Patent Gmbh | Glasplättchen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transparenter Füllstoff |
US7753541B2 (en) * | 2006-05-19 | 2010-07-13 | Volkswagen Ag | Motor vehicle |
CN100473710C (zh) * | 2006-11-20 | 2009-04-01 | 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 | 稀土多元共激活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US8333907B2 (en) * | 2007-01-17 | 2012-12-18 | Utc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 Articles using persistent phosphors |
US20090241234A1 (en) * | 2008-04-01 | 2009-10-01 | Karen Lorraine Coles | Reflective and phosphorescent gar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DE102008050605A1 (de) * | 2008-10-09 | 2010-04-15 | Merck Patent Gmbh | Beschichtungsverfahren |
CN102079213B (zh) * | 2009-11-27 | 2014-11-0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彩膜 |
KR101795091B1 (ko) * | 2009-12-30 | 2017-11-07 | 메르크 파텐트 게엠베하 | 물 분자에 대한 확산 장벽으로서의 포팅 화합물 |
WO2014054593A1 (ja) * | 2012-10-01 | 2014-04-10 |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
CN103218900B (zh) * | 2013-04-01 | 2016-04-20 | 深圳市广安消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可进行视频数据采集的自发光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
FR3004470B1 (fr) * | 2013-04-11 | 2015-05-22 | Arjowiggins Security | Element de securite comportant un pigment interferentiel et une charge nanometrique. |
FR3004471B1 (fr) | 2013-04-11 | 2015-10-23 | Arjowiggins Security | Element de securite comportant une structure de masquage contenant un melange de charges nanometriques. |
CN103715370B (zh) * | 2013-12-26 | 2017-08-08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CN103897460B (zh) * | 2014-04-17 | 2016-03-23 | 国家电网公司 | 用于涂刷铁塔的夜光粉 |
CN103897459B (zh) * | 2014-04-17 | 2016-03-23 | 国家电网公司 | 用于涂刷导线的夜光粉 |
GB201420870D0 (en) * | 2014-11-24 | 2015-01-07 | Ngf Europ Ltd And Pilkington Group Ltd | Printed article and a feedstock |
JP6341871B2 (ja) * | 2015-02-26 | 2018-06-13 | 立山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透明蓄光性材料 |
JP6489900B2 (ja) * | 2015-03-30 | 2019-03-2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入力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DE102015107744B3 (de) * | 2015-05-18 | 2016-07-28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Verfahren zur Markierung von Werkstücken und ein derart hergestelltes Werkstück |
KR102166847B1 (ko) * | 2017-11-28 | 2020-10-16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시인성 개선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A3004436C (en) | 2018-05-09 | 2021-06-01 | Paige Whitehead | Biodegradable light wand |
GB2576722B (en) * | 2018-08-28 | 2021-05-05 | Luminous Tech Ltd | Phosphorescent coating and inspection method |
CN109605882A (zh) * | 2018-10-30 | 2019-04-12 | 昆山睿力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耐久性汽车材料及其应用 |
CN111583832A (zh) * | 2020-06-23 | 2020-08-25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发光玻璃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31699A (en) * | 1963-10-24 | 1967-07-18 | Du Pont | Nacreous glass flake pigment compositions |
JPS60221702A (ja) * | 1985-01-23 | 1985-11-06 | Toray Ind Inc | 透明被覆層を有する成形体 |
DE69312720T3 (de) * | 1993-12-10 | 2003-11-27 | Agfa-Gevaert N.V., Mortsel | Sicherheitsdokument mit einem durchsichtigen oder durchscheinenden Träger und mit darin enthaltenden Interferenzpigmenten |
US5753371A (en) * | 1996-06-03 | 1998-05-19 | The Mearl Corporation | Pearlescent glass pigment |
JPH1088025A (ja) * | 1996-09-10 | 1998-04-07 | Sekisui Chem Co Ltd | 蓄光性粒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光性道路標示材 |
JPH11130992A (ja) | 1997-10-27 | 1999-05-18 | Nippon Paint Co Ltd | 放光性塗料組成物、放光性塗膜形成方法及び放光性塗装物 |
JP2001030404A (ja) * | 1999-07-21 | 2001-02-06 | Pilot Ink Co Ltd | 金属光沢調熱変色性積層体 |
USH1975H1 (en) * | 1999-09-23 | 2001-07-03 | General Electric Co. | Thermoplastic article having a metallic flake appearance |
JP2001158867A (ja) | 1999-12-02 | 2001-06-12 | Tombow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用光輝性顔料インキ組成物 |
JP2002045786A (ja) * | 2000-08-07 | 2002-02-12 | Nisshin Steel Co Ltd | メタリック調外観に優れた塗装金属板 |
WO2002102903A2 (en) * | 2000-11-27 | 2002-12-27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Direct synthesis and deposition of luminescent films |
JP2002326331A (ja) * | 2001-02-19 | 2002-11-12 | Teijin Chem Ltd | 車輌外装材に適する合成樹脂成形品およびインサート成形用シート状成形体 |
-
2003
- 2003-09-08 WO PCT/JP2003/011414 patent/WO20040244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9-08 EP EP03795306A patent/EP155055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9-08 CN CN03825103.5A patent/CN10055668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9-10 TW TW92125098A patent/TW200407407A/zh unknown
-
2005
- 2005-03-11 US US11/077,258 patent/US727923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4024444A1 (ja) | 2004-03-25 |
EP1550550A1 (en) | 2005-07-06 |
EP1550550A4 (en) | 2008-03-12 |
CN1694806A (zh) | 2005-11-09 |
CN100556687C (zh) | 2009-11-04 |
US7279236B2 (en) | 2007-10-09 |
US20050158526A1 (en) | 2005-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0407407A (en) | Luminescent-film-coated product | |
WO1996026991A1 (fr) | Composite luminescent colore et article luminescent colore | |
JP5508189B2 (ja) | インキ、シート及び成形品 | |
JPS60205501A (ja) | 蓄光性を有する明彩色再帰反射シ−ト状物 | |
JP2002201429A (ja) | 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複層塗膜 | |
WO2005071019A1 (ja) | 着色された光輝性顔料 | |
JP2011173943A (ja) | 真珠光沢顔料を用いたインキ | |
JP2009151210A (ja) | 消防・防災・安全用標識プレートおよび消防・防災・安全用標識プレート作成キット | |
JP4007290B2 (ja) | 発光膜被覆物品 | |
JP6012323B2 (ja) | 装飾材 | |
JP3127198B2 (ja) | 有彩色残光性複合体および有彩色残光性物品 | |
WO1999051680A1 (fr) | Composition presentant un changement de couleur reversible et pieces exterieures d'horlogerie utilisant cette composition | |
JPS5930868A (ja) | 再帰反射性塗膜 | |
JP5008545B2 (ja) | 防災・防火用品 | |
JP2000204320A (ja) | 蓄光性顔料及び蓄光性塗料とこれを用いて描出した絵画及びその描出方法 | |
JPH09300517A (ja) | 有色残光性複合体および有色残光性物品 | |
JP2003136624A (ja) | 発光メタリック塗膜 | |
CN112639031B (zh) | 显示器件及其制造和用途 | |
JPH01301767A (ja) | 蛍光塗料 | |
JP2002069355A (ja) | 凹版印刷用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物 | |
JP5460844B2 (ja) | 積層体 | |
JP3010131U (ja) | 発光ステンドワッペン | |
JPH10168441A (ja) | 有色残光性複合体及び有色残光性物品 | |
JP4125882B2 (ja) | 金属光沢調熱変色性積層体 | |
JP2017128087A (ja) | 意匠材及び構造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