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24251Y - 显像盒 - Google Patents
显像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24251Y CN2624251Y CNU02294365XU CN02294365U CN2624251Y CN 2624251 Y CN2624251 Y CN 2624251Y CN U02294365X U CNU02294365X U CN U02294365XU CN 02294365 U CN02294365 U CN 02294365U CN 2624251 Y CN2624251 Y CN 262425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ing roller
- area
- side end
- developing
- press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334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6 imag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Natural products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311 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85 cashmer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2-Prope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Meth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011 styr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C1=C([H])C([H])=C([H])C([H])=C1[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57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ateral seal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donor member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r carry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像盒,带有一容纳显像剂的壳体。一显像辊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中。壳体具有设在显像辊的各端处的侧密封件。显像辊自身分为一密封件区域、一侧端区域及一中心区域。侧密封件区域和侧端区域的一个部分设在显像辊的各端处,且密封件区域的部分位于显像辊端部处,侧端区域部分位于密封区域的部分和中心区域之间。显像辊对面为一带有一加压部分的调色剂层厚度调整刀片。加压部分具有不连续的横截面。结果,在加压部分和显像辊之间在侧端区域处施加一较大的压力,并使在显像辊的侧端区域中的粗糙度和硬度分别小于在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和硬度,从而使粘附到显像辊上并将被带至一感光件的调色剂较少,防止了调色剂在显像辊的端部处从壳体中漏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激光打印机的显像盒。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号6,336,014揭示了一种其中容纳调色剂的显像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打印机的结构。显像盒包括一个将调色剂供应到一感光介质上的显像辊和一个与显像辊接触以向显像辊供应调色剂的供应辊。对形成在显像辊表面上的调色剂层的厚度进行调整的一个层厚度调整刀片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接触。
显像辊还包括防止显像辊上所带的调色剂从显像盒漏出的侧密封件。在显像辊相对其轴向的两侧都布置了侧密封件,并且它们在两端都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滑动接触。层厚度调整刀片防止调色剂从显像辊的上部漏出。下薄片防止调色剂从显像辊的下部漏出。
在显像盒中,调色剂一般在显像辊的两端处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处更可能聚积。当调色剂移向层厚度调整刀片时,调色剂在显像辊和层厚度调整刀片之间所施加的压力在两端处变得比在中心处更高。因此,保持在显像辊两端处的调色剂厚度比保持在中心处的调色剂厚度大。
如果长期使用该激光打印机,则在显像辊两端处、尤其是靠近侧密封件处的调色剂由于显像辊的转动而被侧密封件刮下,且可能会引起调色剂的漏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致力解决上面所确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一种其中带有容纳显像剂的壳体的显像盒。在壳体内装有一个由壳体可转动地支承并在圆周表面上将显像剂带至一感光筒的显像辊。在壳体中显像辊的两端处设有一侧密封件,以使显像辊的圆周表面与侧密封件接触。显像辊分为一个密封件区域、一个侧端区域及一个中心区域。各自分割侧密封件区域和侧端区域以使其一部分位于显像辊的各端处,且密封件区域的部分位于外端处,侧端区域部分朝向显像辊的中心区域。在显像辊安装在壳体中时,各密封件区域部分与侧密封件相接触。
在显像辊的对面是一个调色剂层厚度调整刀片。刀片包括一块板,它在一端处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在另一端处有一个加压部分。加压部分从显像辊一端处的侧端区域的部分、通过中心区域、到显像辊另一端处的侧端区域之间与显像辊接触。此外,加压部分具有不连续的形状或横截面,它在与侧端区域部分相对的部分和与中心区域相对的部分之间是不同的。结果,在侧端区域中粘附在显像辊上的调色剂的厚度就比在中心区域处所粘附的调色剂厚度薄。这样就使与侧密封件接触到的调色剂最少,并防止了漏出。
为了进一步限制调色剂对显像辊的附着,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辊的表面粗糙度比在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小,并且在侧端区域中的硬度大于在中心区域中的硬度。由于这样的结构,在侧端区域中粘附在显像辊上的调色剂就大致为一层厚或更薄,而在中心区域中则为多层厚,从而可很好地向感光筒转印并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附图简述
将参照以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激光打印机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激光打印机的一个加工单元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加工单元的一个显像盒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4A是图3中所示显像盒的相对于所要安装到显像盒中的显像辊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处的一个密封结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其中,粘附着一个侧密封件的海绵密封件并且供应辊被取下;
图4B是在显像盒端部处的密封结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密封构件覆盖在海绵密封件上并且装上了供应辊;
图5是当未安装显像辊时在显像盒端部处的密封结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6是当装上显像辊时在显像盒端部处的密封结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7示出了显像辊和图3所示的一层厚度调整刀片之间相对于轴向的位置关系;
图8A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侧端加压部分中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8B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中心加压部分中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9A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侧端加压部分处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9B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中心加压部分处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10A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侧端加压部分处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10B是图7中所示一加压部分的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所示为在一中心加压部分处的一个与显像辊接触的部分;
图11A是示出在显像辊表面上保持形成为一层或更少的调色剂颗粒的图示说明图;以及
图11B是示出在显像辊表面上保持形成为两层或更多的调色剂颗粒的图示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激光打印机1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一个纸张进给托盘6可拆卸地安装在一个壳体2的底部。在纸张进给托盘6中设有一块加压板7以支承和上压堆叠在纸张进给托盘6中的纸张3。一个纸张进给辊8和一个纸张进给垫9设在纸张进给托盘6的一端,并且在纸张进给辊8的相对纸张传输方向的下游设有对齐辊12。
加压板7允许纸张3堆叠于其上。加压板7枢转地支承在其远离纸张供应辊8的一端,以使加压板7在其靠近纸张进给辊8的一端可以竖向移动。一个弹簧(未图示)从加压板7的背面侧对其向上推压。当一叠纸张3的量增加时,加压板7就绕远离纸张供应辊8的压板7端部抵抗着弹簧的推压力向下转动。纸张进给辊8和纸张进给垫9放置成相互面对。一个设置在纸张进给垫9背面的弹簧13将纸张进给垫9压向纸张进给辊8。
设在加压板7背面的弹簧将加压板7上的一叠纸张中最上方的一张纸张3压向纸张进给辊8,并且当纸张进给辊8转动时,最上方的纸张3就夹入纸张进给辊8和纸张进给垫9之间。这样就从一叠纸张的顶部一张一张地进给纸张3。
当通过一个纸张除尘辊10从纸张3除去纸屑之后,纸张3就由传输辊11传输到对齐辊12a、12b。对齐辊12a、12b由两个辊子组成,即一个为壳体2设的主动辊12a和一个为一加工单元17设的从动辊12b,下文会对加工单元17进行描述。主动辊12a和从动辊12b面对面地相互接触。传输辊11所传输的纸张3在夹于主动辊12a和从动辊12b之间的同时继续向下游传输。
主动辊12a在纸张3与主动辊12a接触之前没有被驱动。在纸张3与主动辊12a接触并且主动辊12a校正了纸张3的方向之后,主动辊12a转动,并将纸张3向下游传输。
在壳体2的前部设有一个从其人工进给纸张3的人工进给托盘14和一个进给堆叠在人工进给托盘14上的纸张3的人工进给辊15。分离垫25面对人工进给辊15设置。一个设在分离垫25的背面侧的弹簧25a就将分离垫25压向人工进给辊15。当人工进给辊15转动时,堆叠在人工进给托盘14上的纸张3在被人工进给辊15和分离垫25夹住的同时一张一张地进行进给。
壳体2还包括一个扫描单元16、加工单元17及一个固定单元18。扫描单元16设在主壳体2的上部,且有一个激光发射部分(未图示)、一个可转动的多角镜19、透镜20和21以及反射镜22、23、24。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调制从激光发射部分发出的激光束。激光束依次穿过诸光学元件或者被它们反射,亦即以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顺序,依次为多角镜19、透镜20、反射镜22、23、透镜21及反射镜24。这样,激光束就指向一感光筒27的表面并以高速对其进行扫描,该感光筒27会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图2是加工单元17的放大的剖面图。如图2中所示,加工单元17置于扫描单元16的下方并且有一个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2的筒盒26和一个可拆卸地连接于筒盒26的显像盒28。筒盒26包括感光筒27、一个充电装置(scorotoroncharger)29以及一个转印辊30。
显像盒28包括一个显像辊31、一个层厚度调整刀片32、一个供应辊33、一个显像腔34a以及一个调色剂盒34b,所有上述部件都设置在显像盒28的一个壳体52中。
调色剂盒34b中容纳了一种作为显像剂的带有正电荷的非磁性单一组分的调色剂。在本实施例中该所用的调色剂是一种通过诸如苯乙烯之类的苯乙烯基单体以及诸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盐(alkyl(C1-C4)acrylate)、或者烷基C1-C4异丁烯酸(alkyl(C1-C4)methacrylate)之类的丙烯酰基单体的共聚合来获得的聚合体调色剂,其制备使用的是诸如悬浮聚合之类的已知聚合方法。这样的一种聚合调色剂的颗粒形状是球形的,因此该聚合调色剂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在聚合调色剂中加入了一种诸如碳黑之类的着色剂和蜡。在聚合调色剂中还加入了诸如二氧化硅之类的外部添加剂以增强流动性。聚合调色剂的颗粒大小约为6-10微米。
一个搅拌器36对调色剂盒34b中的调色剂进行搅动,该搅拌器36由一根设在调色剂盒34b中心部分的转动轴35支承。调色剂从开在调色剂盒34b一侧的一个调色剂供应口37向显像腔34a排出。在调色剂盒34b的一侧壁上设有一个调色剂检查窗口38。一个由转动轴35支承的清洁件39将调色剂检查窗口38擦拭干净。
供应辊33布置在调色剂供应口37的斜下方,且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显像辊31与供应辊33面对地布置成也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供应辊33和显像辊31布置成相互接触,以使它们相互受压变形到一个适合的程度。
通过在金属轴33a上覆盖一层导电海绵材料来形成供应辊33。轴的各个相对端由一设在壳体52的各相对侧处的支承部分52a沿着壳体52的宽度可转动地支承。支承部分52a设在形成在壳体52各相对端处的一侧壁53的内侧、离开侧壁53一给定距离处。如图5所示,支承部分52a形成有一条凹槽52c以支承供应辊33的轴33a。
通过用由一种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一辊部分69包裹一金属辊轴68来形成显像辊31。更具体地说,辊部分69用一种包含细小碳颗粒的导电氨基甲酸乙酯橡胶或硅酮橡胶制成,并覆层一种包含氟的氨基甲酸乙酯橡胶或硅酮橡胶。相对于感光筒27对显像辊31施加一个预定的显像偏压。在靠近显像辊31的地方设置有一个层厚度调整刀片32以对在显像辊31的圆周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层的厚度进行调整。层厚度调整刀片32有一个金属板簧59和一个加压部分40。
加压部分40位于板簧59的末端上,它如图7中所示地大致成形为一薄的矩形形状,并且它用一种诸如电绝缘硅酮橡胶之类的弹性件制成为有一个半圆形的截面。如图7中所示大致成形为一矩形形状的板簧59在与板簧59的末端相对的它的端部处由一个支承件58支承于壳体52,以致靠近显像辊31。加压部分40在板簧59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压靠在显像辊31上,如图3所示。显像辊31可在一个从板簧59末端到相对端的方向上转动地被支承,如图3所示。
支承件58包括一个形成在沿着显像辊31的轴向延伸的一板中形成的背面支承件60和一个横截面为L形且与背面支承件60成面对面关系的前面支承件61。板簧59夹在背面支承件60和前面支承件61之间,支承件58用两个螺钉固定于壳体52的上部。
如图2和3所示,当供应辊33转动时,通过一搅拌器36从调色剂供应口37排出到显像腔34a中的调色剂就被供应到显像辊31上。调色剂在供应辊33和显像辊31之间由于摩擦的作用而带上正电荷。供应到显像辊31的调色剂从加压部分40和显像辊31之间的通过,并且在其间由于摩擦的作用而进一步进行充分地带上正电荷。当从加压部分40和显像辊31之间通过之后,调色剂就在显像辊31的表面形成一个预定厚度的薄层。
感光筒27设置成在筒盒26处可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与显像辊31接触。用带正电荷的聚碳酸酯制成的感光层覆层一个接地的圆柱形铝筒来形成感光筒27。
充电装置29设置在离感光筒27向上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充电装置29从一根钨制导线产生电晕放电并使感光筒27的表面均匀地带上正电荷。
转印辊30布置在感光筒27的下方,且由一筒盒26支承为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与感光筒27面对。通过用一种导电橡胶材料包裹金属辊轴来形成转印辊30。一个电源(未图示)与该辊轴电气连接,以在感光筒27上的调色剂转印到纸张3上时对该辊轴施加一个预定的转印偏压。
如图1所示,固定单元18位于加工单元17的下游,且有一个加热辊41、一个压靠在加热辊41上的加压辊42以及一对设在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下游的传输辊43。通过用一种硅酮橡胶覆层一根铝管来形成加热辊41,并且在该管中设有一个卤素灯。卤素灯所产生的热量通过铝管传递到纸张3。加压辊42用硅酮橡胶制成,这使纸张3可以容易地从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上移去。
在纸张3从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之间通过的同时,由加工单元17转印到纸张3上的调色剂由于所施加的热量而融化并固定到纸张3上。在完成了定色之后,传输辊43就向下游传输纸张3。
在传输辊43的下游设有一条送出路径44,以反向纸张的传输路径并且将纸张3引导到一个设在激光打印机1顶面上的输出托盘46中。在送出路径44的上端设有一对送出辊45,以将纸张3送出到输出托盘46。
激光打印机1设有一个反向传输单元47,它使在纸张3的两面上都能形成图像。反向传输单元7包括送出辊45、一条反向传输路径48、一片挡板49以及多对反向传输辊50。
成对的送出辊45可以在向前和反向转动之间切换。送出辊45向前转动以将纸张3送出到输出托盘46中,反向转动以反向纸张的传输方向。
竖向设置反向传输路径48,以将纸张3从送出辊45引导向位于纸张进给托盘6上方的反向传输辊50。反向传输路径48的上游端位于送出辊45附近,且反向传输路径48下游端位于反向传输辊50附近。
挡板49可摆动地设置在分支进入送出路径44和反向传输路径48的一位置附近。挡板49可以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一第一位置和在图1中虚线所示的一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挡板49通过切换一个螺线管(未图示)的受激状态来进行转换。
当挡板49处于第一位置时,沿着送出路径44引导的纸张3就由送出辊45送出到输出托盘46中。当挡板49处于第二位置时,纸张3就由反向转动的送出辊45沿着反向传输路径48传输。
在纸张进给托盘6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对反向传输辊50。在最上游侧的那对反向传输辊50位于反向传输路径48的下端附近。在最下游侧的那对反向传输辊50位于对齐辊12的下方。
下文将描述在纸张3的两面都形成图像时的反向传输单元47的操作。其一面上打印有一图像的纸张3由传输辊43沿着送出路径44传输向送出辊45。此时,挡板49处于第一位置。送出辊45在夹住纸张3的同时向前转动,以暂时将纸张3向输出托盘46传输。当纸张3几乎送出到输出托盘46时,送出辊45停止向前转动,并且送出辊45夹住着纸张3的尾随边。在这种状态下,挡板49转换到第二位置,并且送出辊45反向转动。纸张3就沿着反向传输路径48反向地传输。当整张纸张3传输到反向传输路径48上之后,挡板49就转换到第一位置。
在上述动作发生之后,纸张3就传输到反向传输辊50,并且由反向传输辊50向上传输到对齐辊12。这样,纸张3就以其打印过的一面面向下的方式被传输到加工单元17。结果,就在纸张3的两面上都打印上图像。
下文将描述图像的形成过程。充电装置29使感光筒27的表面均匀地带上正电荷。感光筒27的表面电势约为900伏特。当感光筒27的表面受到从扫描单元16发出的激光束的照射时,电荷被从暴露在激光束下的部分去除,并且暴露部分的表面电势变为约200伏特。以这样的方式,感光筒27的表面就分为一个高电势部分(未暴露部分)和一个低电势部分(暴露部分),因此而形成了一个静电潜图像。
未暴露部分的表面电势约为900伏特,而暴露部分的表面电势约为200伏特。
当在显像辊31上的带正电荷的调色剂面向感光筒27时,调色剂就被供应到感光筒27的低电势暴露部分。结果,形成在感光筒27上的静电潜图像就变得可见。
显像辊31收回残留在感光筒27表面上的调色剂。残留的调色剂是供应到感光筒27上但没有被转印辊30从感光筒27转印到纸张3上的调色剂。残留的调色剂由于感光筒27和显像辊31之间的电势差所产生的库仑力而附着在显像辊31上,并且被回收到显像盒28中。使用这样的方法,就无需从感光筒27刮去残留调色剂的刮刀,也无需为刮下的调色剂留出存储的空间。这样,激光打印机的结构就更为简单和紧凑。此外,还可降低制造成本。
在纸张3从感光筒27和转印辊30之间穿过的同时,在感光筒27上形成一个可视图像的调色剂就在由于纸张3的电势和感光筒27的表面电势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的库仑力的作用下转印到纸张3上。
纸张3被传输到固定单元18,并且如上所述,在纸张3上的调色剂受热融化以固定在纸张3上。在沿着送出路径44通过之后,其上固定着调色剂的纸张3就送出到输出托盘46。
相对显像辊31轴向的壳体52内侧的两端处都设有侧密封件51。当显像辊31安装在显像盒28处适当的位置上时,侧密封件51就防止了显像辊31上所载的调色剂从显像辊31的各端漏出。
参见图4A至6,下文将对相对显像辊31轴向的显像盒28内侧各端处的密封结构进行描述。图4A至6仅示出了在显像盒28内侧一侧处的结构部分,下面的描述是基于显像盒28内侧一侧来进行的。在这一侧的诸结构部件与在另一侧的诸结构部件是相同的。
如图4A和4B所示,一个构成显像盒28的壳体52在前侧是开口的。壳体52的一侧壁53设有一个在壳体52中支承孔54,显像辊31就通过支承孔54来安装。在侧壁53的附近设有侧密封件51、一个上侧密封件55、一个刀片侧密封件56(图5)以及一个下侧密封件57,在安装在显像盒28中适当的位置上时,所有这些密封件就能可靠地防止调色剂从显像辊31的各端漏出。支承孔54在其前侧有一个开口75,并且形成为沿着开口75接受显像辊31的辊轴68。
上侧密封件55用一种海绵材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制成,且大致形成为一个具有固定厚度的矩形形状。如图5中所示,上侧密封件55布置成在壳体52端部的上部处面向支承件58,并且用双面粘结带粘附在壳体52上。提供上侧密封件55能够改进刀片侧密封件56的粘结力。
刀片侧密封件56设置在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两端处,且面向在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板簧59一端部处的上侧密封件55。刀片侧密封件56由一个设在板簧59的背面上的背面刀片密封件63和一个设在板簧59的前表面上的前面刀片密封件64组成。
背面刀片密封件63用一种海绵材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制成,并大致形成为一个具有固定厚度的矩形形状。背面刀片密封件63用双面粘结带粘附在板簧59的背面上并面对上侧密封件55。背面刀片密封件63和上侧密封件55用海绵材料制成,并且相互接触,从而当它们安装在适当的位置上时,能防止调色剂从显像辊31各端的上部漏出。在图5中所示的空隙仅由于在螺钉62处所示的横截面,而在其它地方不会有空隙。
前面刀片密封件64用一种海绵材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制成,并且大致形成为一个具有固定厚度的矩形形状,并且它用双面粘结带面向背面刀片密封件63地粘附到板簧59上。
如图4A和4B所示,下侧密封件57用一种海绵材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制成,并且大致形成为一个具有固定厚度的矩形形状,它设置在侧密封件51的内侧附近,并用双面粘结带粘附到壳体52的下部上。提供下侧密封件57能够防止调色剂从侧密封件51和图3中所示的下薄片67之间的边界中漏出。
侧密封件51设置在壳体52的侧壁53的附近,并与在显像辊31端部处的圆周表面滑动接触。侧密封件51包括一个海绵密封件65和一个覆盖在海绵密封件65上的密封构件66。
提供一个压紧力的海绵密封件65用一种弹性泡沫塑料材料制成,亦即一种海绵材料,如氨基甲酸乙酯。更具体地说,它是用一种高密度、多微孔的氨基甲酸乙酯泡沫塑料(商标名称:Poron,由Rogers Inaoc公司制造)制成,它在各种海绵材料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刚度并能抵抗永久变形。它在25%压缩荷载下的硬度为0.001至0.05兆帕(百万帕斯卡),且较佳为0.005至0.025兆帕。海绵密封件65大致形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形状,以在由安装在适合位置上的显像辊31加压时产生一个固定的压力。
海绵密封件65包括整体成形的一个基本部分81和一个凸出部分82,如图4A和4B所示。基本部分81大致形成为一个矩形形状,并且其顶面用作一个附着密封构件66的表面。凸出部分82形成为相对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从基本部分81的中心向显像辊31的沿着其轴向的中心凸出的一个矩形形状。
基本部分81在其与凸出部分82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矩形的凹进部83。海绵密封件65布置成在海绵密封件65与凹进部83相同侧上的一个端部84与壳体52的侧壁53接触,从而相对壳体52的宽度定位海绵密封件65。
海绵密封件65用双面粘结带粘附于壳体,且海绵密封件65的上端压靠在背面刀片密封件63和前面刀片密封件64上,如图5所示。海绵密封件65的下端和下侧密封件57在壳体52的宽度方向上稍稍相互重叠,如图4A所示。
海绵密封件65、背面刀片密封件63及前面刀片密封件64都是用海绵材料制成。有着这样的结构,当海绵密封件65的上端压靠在背面刀片密封件63和前面刀片密封件64上时,海绵材料相互接触可靠地防止调色剂从海绵密封件65、背面刀片密封件63及前面刀片密封件64之间的边界中漏出。
通过使海绵密封件57的下端和下侧密封件57相互重叠,海绵材料就相互接触,从而防止调色剂在海绵密封件65和下侧密封件57之间的边界中漏出。
密封构件66大致形成为一具有柔性的矩形平板,它用一种基于开司米(cashmere-base)纤维纺织品制成。如图4B中所示,密封构件66覆盖在与侧壁53相邻的在壳体52一侧处的海绵密封件65上。如图5所示,密封构件66覆盖了前面刀片密封件64的底部和板簧59的下端部,在其下端处覆盖了海绵密封件65,还从海绵密封件65向下延伸,并裹卷壳体52的下端。密封构件66用双面粘结带粘附。当密封构件66的上端以这样的方式粘附到板簧59的下部上时,就能消除密封构件66和板簧59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更为可靠地防止调色剂从侧密封件51漏出。
由于密封构件66的上端覆盖了前面刀片密封件64,所以能可靠地防止调色剂从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加压部分40侧向漏出。当密封构件66随着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板簧59移动时,板簧59的移动并不受限制,并且加压部分40也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法向地压靠在显像辊31上。这样,就使在显像辊31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层均匀。
由于介于密封构件66和板簧59之间的前面刀片密封件64是用海绵材料制成的,所以能对其进行充分地压缩。前面刀片密封件64能有效地吸收密封构件66和显像辊31之间的一个压力的反作用力,从而就能可靠地获得密封构件66和显像辊31之间的密封性。
密封构件66放置在前面刀片密封件64之上。当前面刀片密封件64和密封构件66层叠时,它们在使用中被压缩,但即使在压缩的状态下,它们的总厚度变得比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加压部分40的厚度厚一些。有着这样的结构,即使加压部分40由于与显像辊31的摩擦而磨损,也能防止调色剂从加压部分40和显像辊31之间漏出。
设置侧密封件51的壳体52的端部形成为沿着显像辊31圆周表面的曲线形状,以使密封件51与显像辊31接触。海绵密封件65和密封构件66沿着曲线形状层叠,这样,密封构件66就沿着显像辊31的圆周表面弯曲。
通过将显像辊31的辊轴68从壳体52开口的前面沿着支承孔54插入该孔中,显像辊31就被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52中,如图4B所示。这样,显像辊31就能以显像辊31的圆周表面与在各端处的密封构件66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动。在显像辊31转动的同时,调色剂不会在显像辊各端部从显像辊31和密封构件66之间漏出,从而保证了足够的调色剂密封性。
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片或由氨基甲酸乙酯橡胶薄片制成的下薄片67用双面粘结带整个地粘附到壳体52下部的顶面上,如图2和3所示。下薄片67防止了调色剂从壳体52的下部漏出。
现在对显像辊31进行描述。如图7所示,显像辊31圆周表面的一个辊部分69相对于显像辊31的轴向被分三个区域,分别定义为一个密封件区域A、一个侧端区域B以及一个中心区域C。
密封件区域A有一个位于辊部分69的各端处的部分,且与当显像辊31安装到壳体52上时与密封构件66接触的一个区域相应。相对于轴向方向从辊部分69向其中心部分,密封件区域A的各个部分与密封构件66宽度相等。在辊部分69的密封件区域A中,表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2微米(平均粗糙深度Rz),并且硬度大于或等于50Hs(日本工业标准,JIS,A)。
侧端区域B的一个部分位于辊部分69的各端处,与密封件区域A相邻,但朝向显像辊31的中心。侧端区域B定义为一个不与相应于在感光筒27上形成静电潜图像的区域的一第一区域M重叠、也不与相应于激光打印机1中所用纸张3最大宽度的一第二区域N重叠的区域。
辊部分69的在侧端区域B中,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2微米(平均粗糙深度Rz),并且硬度大于或等于50Hs(JIS,A)。
中心区域C是由位于辊部分69的各端处的侧端区域B的部分所封闭的区域。在中心区域C中,表面粗糙度大于在密封件区域A和侧端区域B中的表面粗糙度,具体来说为3至9微米(平均粗糙深度Rz)。在中心区域C中的硬度比密封件区域A和侧端区域B中的硬度小,具体来说为30至50Hs(JIS,A)。
如下来生产包括表面粗糙度和硬度不同的密封件区域A、侧端区域B及中心区域C的显像辊31:
单独制造一个相应于硬度大的区域A和B的辊子和另一个相应于硬度小的区域C的辊子,并且绕一金属轴68将两者连接起来以整体形成为辊部分69。
辊部分69的整个表面是接地的,并且与密封件区域A和侧端区域B相应的一个部分进一步接地。然后,在辊部分69的整个表面上涂覆含氟的涂层。
在以这样的方式来生产的显像辊31中,由于在侧端区域B中的粗糙度比中心区域C中的粗糙度小,所以在侧端区域B中的表面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表面光滑,并且调色剂较不倾向于保持在侧端部分B中。当由层厚度调整刀片32形成调色剂层时,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就比保持在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
由于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粗糙度比中心区域C中的粗糙度小,所以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表面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表面光滑。因此,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密封构件66和显像辊31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紧密,并且能有效地防止调色剂的漏出。
此外,由于在侧端区域B中的硬度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硬度大,所以在侧端区域B中的表面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表面硬,调色剂也较不倾向于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当由层厚度调整刀片32形成调色剂层时,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M/A)就比保持在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
还有,由于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硬度比中心区域C中的硬度小,所以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表面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表面硬。因此,在密封件区域A中的密封构件66和显像辊31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紧密,并且能有效地防止调色剂的漏出。
如图7中所示,板簧59在其各侧形成有凹进部分59a,以与粘附的密封构件66邻接。如此,加压部分40在其两端处也设有凹进部分。加压部分40的凹进部分用作侧端加压部分40B,它们压靠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上。加压部分40在侧端加压部分40B之间的中心部分用作一个中心加压部分40C,它压靠在显像辊31的中心区域C上。
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宽度与相对的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相等,并且中心加压部分40C的宽度与显像辊31的中心区域C的宽度相等。
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形成为具有不同横截面形式的不连续的链条。图9A以放大图的方式示出了侧端加压部分40B和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部分。图9B以放大图的方式示出了一个在中心加压部分40C和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部分。
在图9A和9B中,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相对于显像辊31转动方向上的上游端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分别有平直的表面。设由侧端加压部分40B的上游端部分71和显像辊31在夹住部分处的切线XB所形成的夹角为θB,并且设由中心加压部分40C的上游端部分72和在夹住部分处的切线XC的夹角为θC,设置θC<θB。为了在显像辊31上形成具有所要厚度的调色剂层,较佳的是将角θB、θC都设置为小于90°。
通过设置θC<θB,相对于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侧端部分40B与显像辊31接触的一个夹住宽度WB就变得比中心加压部分40C与显像辊31接触的夹住宽度WC短。结果,作用在侧端区域B上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就大于作用在中心区域C上的中心加压部分40C的每单位面积压力。
由供应辊33供应到显像辊31上的调色剂在与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加压部分40接触的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上移动。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大压力的侧端加压部分40B刮去大量的调色剂。在显像辊31的中心区域C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小压力的加压部分40C刮去少量的调色剂。
因此,当经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之后,保持在显像辊31表面上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在侧端区域B中比在中心区域C中少。调色剂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去面向感光筒27。
图10A和10B示出了横截面形成为曲线表面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上游端部71和中心加压部分40C的上游端部72。设侧端加压部分40B的上游端部71的曲率半径为rB,如图10A所示,并且中心加压部分40C的上游端部72的曲率半径为rA,如图10B所示,设置关系为rB<rC。
通过设置rB<rC,相对于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侧端部分40B与显像辊31接触的一个夹住宽度WB就变得比中心加压部分40C与显像辊31接触的夹住宽度WC短。结果,作用在侧端区域B上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就大于作用在中心区域C上的中心加压部分40C的每单位面积压力。
由供应辊33供应到显像辊31表面上的调色剂向着与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加压部分40接触的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移动。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大压力的侧端加压部分40B刮去大量的调色剂。在显像辊31的中心区域C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小压力的加压部分40C刮去少量的调色剂。
因此,当经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之后,保持在显像辊31表面上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在侧端区域B的诸部分中比在中心区域C中少。调色剂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去面向感光筒27。
另一方面,上游端部71、72中的一个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平直表面,而另一个则可形成为具有一个曲线表面。在图8A中,侧端加压部分40B就大致形成为一个矩形的横截面,上游端部71形成为一个平直表面,上游端部71和显像辊31的切线XB所形成的夹角θB为90度。在图8B中,中心加压部分40C大致形成为一个矩形的横截面,上游端部72形成为具有一个曲线表面,且其曲率半径为1.5毫米。
侧端加压部分40B与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部分和中心加压部分40C与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部分位于显像辊31轴向上的同一直线上。
正是具有上述的结构,如图9A、9B及10A、10B所示,相对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侧端加压部分40B和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宽度WB比中心加压部分40C和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宽度WC短。结果,作用在侧端区域B上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就大于作用在中心区域C上的中心加压部分40C的每单位面积压力。
由供应辊33供应到显像辊31上的调色剂向着与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加压部分40接触的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移动。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大压力的侧端加压部分40B刮去大量的调色剂。在显像辊31的中心区域C中,向其施加一个较小压力的加压部分40C刮去少量的调色剂。因此,当经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之后,保持在显像辊31表面上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在侧端区域B中比在中心区域C中少。调色剂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去面向感光筒27。
如上所述,在任何如图8A至10B中所示的结构中,显像辊31的切线和侧端加压部分40B的上游端部71之间的夹角都大于显像辊31的切线和中心加压部分40C的上游端部72之间的夹角。亦即,相对于显像辊31的转动方向,侧端加压部分40B与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宽度WB比中心加压部分40C和显像辊31之间的夹住宽度WC短。这样,作用在侧端区域B上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每单位面积的压力就大于作用在中心区域C上的中心加压部分40C的每单位面积压力。
结果,调色剂在侧端区域B和侧端加压部分40B之间就比在中心区域C和中心加压部分40C之间更难于通过,并且通过侧端加压部分40B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比通过中心加压部分40C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
本实施例的层厚度调整刀片32是由具有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形状的加压装置制成的。可以设置向显像辊31施加的压力,并从而设置向部分40和板簧59施加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根据目的和用法来设计层厚度调整刀片32。
壳体52支承显像辊31以使其从板簧59的一自由端部向其基部端部转动。亦即,所要供应到显像辊31上的调色剂是向板簧59的自由端部移动以通过显像辊31和压力部分40之间的。
实际上,调色剂是在其随着显像辊31的转动与加压部分40接触到时倾向于被刮去。因此,由中心区域C和侧端区域B之间的压力差所导致的两者间所带调色剂量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经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之后,就可以简单且可靠地减少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中所保持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以致少于在中心区域C中所保持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
由于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和中心区域C之间的表面粗糙度和硬度的差别以及加压部分40的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之间形状上的差别,在保持在显像辊上的调色剂通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时候到调色剂被带至与感光筒27接触的时候之间的时段中,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中的所保持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就比在中心区域C中所保持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亦即,在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调色剂薄。具体地说,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大致形成为一层厚或更薄,如图11所示。
如果如图11B所示,在侧端区域B中形成了两层或多层的调色剂,从显像辊31的表面的第一层上的调色剂T1由于直接的接触,以良好的状态保持在显像辊31的表面上。在第二层或更高层上的调色剂T2不与侧端区域B中的显像辊31表面直接接触,所以第二层调色剂T2易于从第一层调色剂T1剥落。因此,当调色剂没有供应到感光筒27而回到显像腔34a中时,它就可能会由于显像辊31的转动而在与侧密封件51、下密封件57及下薄片67的接触中被刮下。所刮下的调色剂易向壳体52外漏出。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在通过了层厚度调整刀片32之后,大致形成为一层或更薄的厚度,如图11A所示。由于调色剂T良好地保持在显像辊31的表面上,所以当它没有供应到感光筒27上而回到显像腔34a中时,它能不被侧密封件51、下密封件57及下薄片67刮落。这样就防止了调色剂从壳体52漏出。
调色剂形成为大致一层或更薄的厚度意味着一层也包括一个不完整的层,其中调色剂颗粒不是局部地保持在侧端区域B的表面上。
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可以如下地来确定:
在调色剂通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时候到调色剂被带至与感光筒27接触的时候的一时段中,例如由一抽吸设备在某一位置处拾取保持在辊部分69上的调色剂,并且测量所拾取的调色剂的重量。
将一条胶接带(由3M有限公司制造)粘附到通过抽吸取走其调色剂的辊部分69的表面上,然后将其剥离。
在该条胶接带的涂有粘结剂的一侧上,对没有调色剂粘附的面积进行测量,换言之,即对通过抽吸取走了调色剂的面积进行测量。从调色剂的重量和调色剂已被取走的面积就可以计算出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
根据本实施例,在通过层厚度调整刀片32和显像辊31之后,保持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亦即,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比保持在中心区域C中的薄。
这样,即使保持在显像辊31的侧端区域B的调色剂与侧密封件51、下侧密封件57及下薄片67滑动接触,它也能不被刮落。即使长期使用激光打印机1,也能可靠地防止调色剂从壳体52漏出。
组成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侧端加压部分40B的上游端部71和中心加压部分40C的上游端部72之间的边界是不连续且呈阶梯状的。上游端部71、72在加压部分40的长度方向上成形为横截面互不相同。这样,受侧端加压部分40B加压的侧端区域B和受中心加压部分40C加压的中心区域C的两部分之间的边界就清晰地形成在显像辊31的表面上。
也就是说,保持在侧端加压部分40B加压较大力的侧端区域B的部分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与保持在中心加压部分40C加压较小力的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是明显不同的。
如果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之间的边界形成为一条沿着加压部分40宽度的连续斜线,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就逐渐变得比在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并且边界变得模糊。
换言之,如果调色剂的量设置成在中心区域C中维持在一个足以进行显像的水平,那么在侧端区域B中所保持的调色剂量就可能会形成如图11A所示的不足一单层,而是多层的,致使调色剂由于与侧密封件51、下侧密封件57及下薄片67的滑动接触而漏出。另一方面,如果调色剂的量设置成在侧端区域B中形成一层调色剂,那么保持在中心区域C两端上的调色剂量就可能不足以用于显像,导致图像的质量不佳。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侧端加压部分40B和中心加压部分40C之间的边界是清晰地形成的,所以也清晰地形成了调色剂层厚度厚、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多的中心区域C与调色剂层厚度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少的侧端区域B之间的边界。这样,在侧端区域B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就设置成一个防止调色剂在与侧密封件51、下侧密封件57及下薄片67的滑动接触中漏出的量级,并且在中心区域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M/A)设为足以形成一个理想的图像。调色剂的漏出被防止了,且也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与显像辊31的密封件区域A滑动接触的密封构件66是用纺织品制造的。由于密封构件66是可靠地附着在密封件区域A上,所以即使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与密封构件66接触,也可防止调色剂的漏出。
侧端区域B的部分在显像辊31轴向的两外端处都形成为一个既不与相应于在感光筒27上形成静电潜图像的区域的第一区域M重叠、也不与相应于纸张3最大宽度的第二区域N重叠的区域。因此,不可能由于侧端区域B和中心区域之间调色剂量的差别而致使在纸张3边缘附近形成不正确的图像。这样,就能以良好的状态产生图像。
只要设置了一种结构以使至少在靠近密封件区域A的侧端区域B的部分中保持大致一层或更少的调色剂,就可以防止调色剂漏出壳体52。根据目的和用法,保持在中心区域C中的调色剂至少要与保持在侧端区域B中的调色剂一样厚。
本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设有包括上述显像辊31和层厚度调整刀片32的显像盒28,从而防止了调色剂扩散到壳体2中。这样,激光打印机1就能可靠地工作。即使长期使用激光打印机1,也能可靠地防止调色剂的漏出并有效地防止调色剂扩散到壳体2中。
在前述实施例中,密封构件66使用基于开司米的纤维纺织物制成,但只要这是用基于开司米的纤维、基于TEFLON的纤维或基于聚酯的纤维制成,它可以是一种毡、针织物、植毛织物(hair implant)、非织造材料或者其它介质。在美国专利申请号10/106,238中公布了多种密封构件66的例子,该专利所揭示的内容结合在此,以供参考。
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其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的,但是对那些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应该显而易见的是,在其中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布置及修改,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保护范围。
Claims (31)
1.一种显像盒,它包括:
一个在其中容纳显像剂的壳体;
一个显像辊,它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其圆周表面上保持显像剂;以及
设置在显像辊长度向两端部的侧密封件,
其特征在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分为一个在显像辊的各端处有一个部分的密封件区域、一个在显像辊的各端处有一个部分的侧端区域及一个中心区域,密封件区域的部分在显像辊的各端处与侧密封件滑动接触,侧端区域位于密封件区域的附近,中心区域由侧端区域的在各侧处封闭,其中保持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比保持在中心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保持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不超过一层显像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保持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不连续地比保持在中心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侧端区域中的粗糙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密封件区域中的粗糙度比在显像辊在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侧端区域中的硬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硬度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密封件区域中的硬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硬度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调整部件,它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接触以形成保持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且该覆层比保持在中心区域中的显像剂覆层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调整部件还包括:
与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以一第一每单位面积的压力接触的一个中心加压部分;和
与显像辊侧端区域的各部分相应并以大于第一每单位面积的压力的一第二每一单位面积的压力接触的侧端加压部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调整部件还包括:
在一个夹住部分处与显像辊的侧端区域的各部分相对并接触的侧端加压部分;和
在一个夹住部分处与显像辊的中心区域接触的一个中心加压部分,其中各侧端加压部分相对于显像辊转动方向的上游端形成为一个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不同的形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形成为一横截面形式不同的不连续链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在夹住部分处的显像辊的第一切线所形成的一个第一夹角小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在夹住部分处的显像辊的第二切线所形成的一个第二夹角。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的半径小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的半径。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调整部件还包括:
一个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接触的加压部分;和
一块其一端支承在壳体处、其另一端保持该加压部分的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板的另一端位于显像辊转动方向的上游。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侧密封件粘附在调整部件上。
17.一种显像盒,它包括:
一个在其中容纳显像剂的壳体;
一个显像辊,它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其圆周表面上保持显像剂;以及
设置在显像辊长度向两端部的侧密封件,
其特征在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分为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密封件区域、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侧端区域及一个中心区域,密封件区域的部分与侧密封件滑动接触,侧端区域的部分位于密封件区域的部分的附近,中心区域由侧端区域的两个部分封闭,其中在显像辊的侧端区域中的粗糙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密封件区域中的粗糙度比在显像辊在中心区域中的粗糙度小。
19.一种显像盒,它包括:
一个在其中容纳显像剂的壳体;
一个显像辊,它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其圆周表面上保持显像剂;以及
设置在显像辊长度向两端部的侧密封件,
其特征在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分为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密封件区域、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侧端区域及一个中心区域,密封件区域的部分与侧密封件滑动接触,侧端区域的部分位于密封件区域的部分的附近,中心区域由侧端区域的两个部分封闭,其中在显像辊的侧端区域中的硬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硬度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在显像辊的密封件区域中的硬度比在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中的硬度大。
21.一种显像盒,它包括:
一个在其中容纳显像剂的壳体;
一个显像辊,它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其圆周表面上保持显像剂;以及
设置在显像辊长度向两端部的侧密封件,
其特征在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分为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密封件区域、一个分为两个部分的侧端区域及一个中心区域,密封件区域的部分与侧密封件滑动接触,侧端区域的部分位于密封件区域的部分的附近,中心区域由侧端区域的两个部分封闭;
且还包括一个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接触以使保持在侧端区域中的显像剂量比保持在中心区域中的显像剂量少的调整部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调整部件还包括:
与显像辊的中心区域以一第一每单位面积的压力接触的一个中心加压部分;和
与显像辊侧端区域的各部分相应并以大于第一每单位面积的压力的一第二每一单位面积的压力接触的侧端加压部分。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调整部件还包括:
在一个夹住部分处与显像辊的侧端区域的各部分相对并接触的侧端加压部分;和
在一个夹住部分处与显像辊的中心区域接触的一个中心加压部分,其中各侧端加压部分相对于显像辊转动方向的上游端形成为一个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不同的形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形成为一横截面形式不同的不连续链条。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在夹住部分处的显像辊的第一切线所形成的一个第一夹角小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和在夹住部分处的显像辊的第二切线所形成的一个第二夹角。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各侧端加压部分的上游端的半径小于中心加压部分的上游端的半径。
27.一种显像盒,它包括:
一个在其中容纳显像剂的壳体;
一个显像辊,它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其上保持显像剂;以及
设置在显像辊长度向两端部的侧密封件,
其特征在于,保持在侧密封件附近的显像辊上的显像剂的层数量不超过一层。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显像辊的长度向与显像辊的圆周表面接触的一个下薄片;和
与侧密封件和下薄片接触的一个下侧密封件。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像盒,其特征在于,显像剂基本呈球形并通过共聚合制成。
30.一种加工单元,它包括: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像盒;和
可拆卸地容纳该显像盒的一个感光件盒;其中感光件盒还包括:
可转动地支承在感光件盒上的一个感光件。
31.一种带有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加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它包括:
一个可拆卸地容纳该加工单元的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99712A JP3661644B2 (ja) | 2001-12-28 | 2001-12-28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99712 | 2001-12-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24251Y true CN2624251Y (zh) | 2004-07-07 |
Family
ID=191895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60585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3763C (zh) | 2001-12-28 | 2002-12-30 | 显像盒 |
CNU02294365XU Expired - Lifetime CN2624251Y (zh) | 2001-12-28 | 2002-12-30 | 显像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60585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3763C (zh) | 2001-12-28 | 2002-12-30 | 显像盒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80752B2 (zh) |
JP (1) | JP3661644B2 (zh) |
CN (2) | CN100343763C (zh) |
HK (1) | HK105499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3763C (zh) * | 2001-12-28 | 2007-10-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像盒 |
CN108693737A (zh) * | 2017-03-30 | 2018-10-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36582B2 (ja) * | 2001-12-25 | 2007-06-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89346A (ja) * | 2003-12-24 | 2005-07-14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94781B1 (ko) * | 2004-04-29 | 2006-06-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제층규제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현상유닛 |
JP4385295B2 (ja) * | 2004-07-29 | 2009-12-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84556A (ja) | 2004-12-27 | 2006-07-13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301481A (ja) | 2005-04-25 | 2006-11-0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5701B2 (ja) * | 2005-04-27 | 2011-02-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4529B2 (ja) * | 2005-05-30 | 2009-08-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386249B2 (en) * | 2005-06-07 | 2008-06-10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Roller with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fluenced by rotation |
US7539438B2 (en) * | 2005-06-30 | 2009-05-26 | Xerox Corporation | Cleaning blade seal |
JP4356673B2 (ja) | 2005-09-28 | 2009-11-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ケースと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4356674B2 (ja) | 2005-09-28 | 2009-11-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ケースと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6675B2 (ja) * | 2005-09-28 | 2011-07-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ケースと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8271B2 (ja) * | 2005-09-30 | 2011-10-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051203B (zh) * | 2006-04-05 | 2011-07-13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显像装置 |
JP2007298586A (ja) * | 2006-04-28 | 2007-11-15 | Kyocera Mita Corp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40833B2 (ja) * | 2006-08-31 | 2012-05-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像担持体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734213B2 (en) * | 2006-12-14 | 2010-06-0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998158B2 (ja) * | 2007-09-04 | 2012-08-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68957B2 (ja) * | 2008-03-31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US20110311267A1 (en) * | 2010-06-17 | 2011-12-22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5099201B2 (ja) * | 2010-09-30 | 2012-12-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667258B1 (en) * | 2011-01-19 | 2017-05-10 |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 Developing roll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
JP5454504B2 (ja) | 2011-03-31 | 2014-03-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5510416B2 (ja) | 2011-08-31 | 2014-06-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5909931B2 (ja) | 2011-08-31 | 2016-04-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US9063456B2 (en) * | 2012-06-07 | 2015-06-23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Seal configurations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928718B2 (ja) * | 2012-07-31 | 2016-06-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115154B2 (ja) * | 2013-01-31 | 2017-04-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6112298B2 (ja) * | 2013-03-01 | 2017-04-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40270842A1 (en) * | 2013-03-14 | 2014-09-18 | Wazana Brothers International, Inc. d/b/a/ Micro Solutions Enterprises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149545B2 (ja) * | 2013-06-28 | 2017-06-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CN103885309B (zh) * | 2014-03-10 | 2017-11-28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送粉辊和处理盒 |
JP6381292B2 (ja) | 2014-05-26 | 2018-08-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13113B2 (ja) * | 2015-06-30 | 2022-01-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ル部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0168448B (zh) | 2017-01-31 | 2022-11-25 | 惠普深蓝有限责任公司 | 液体电子照相印刷机中显影器辊的抗摩擦环 |
JP7027100B2 (ja) * | 2017-09-29 | 2022-03-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890858B2 (en) * | 2019-03-06 | 2021-01-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ment device |
JPWO2022158139A1 (zh) * | 2021-01-21 | 2022-07-28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62471A (en) | 1978-11-06 | 1980-05-10 | Ricoh Co Ltd | Developing device of electrophotography |
US5202729A (en) * | 1990-10-26 | 1993-04-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ated developing roller |
JP2984386B2 (ja) | 1991-02-20 | 1999-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担持体及び現像装置 |
JPH0713411A (ja) | 1993-06-21 | 1995-01-17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3282704B2 (ja) | 1994-10-06 | 2002-05-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US6360069B1 (en) * | 1997-07-01 | 2002-03-19 | Kaneka Corporation | Roll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systems having surface roughness adjusted by fine particles |
JP2000075631A (ja) * | 1998-08-31 | 2000-03-14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1980B2 (ja) * | 1998-08-31 | 2003-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01060041A (ja) | 1999-06-18 | 2001-03-06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336014B1 (en) * | 1999-06-18 | 2002-01-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developing device with sealing members for preventing toner leakage |
JP3661644B2 (ja) * | 2001-12-28 | 2005-06-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1
- 2001-12-28 JP JP2001399712A patent/JP36616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
- 2002-12-20 US US10/323,908 patent/US69807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2-30 CN CNB021605858A patent/CN10034376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2-30 CN CNU02294365XU patent/CN262425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10-14 HK HK03107341A patent/HK1054997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3763C (zh) * | 2001-12-28 | 2007-10-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显像盒 |
CN108693737A (zh) * | 2017-03-30 | 2018-10-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3195628A (ja) | 2003-07-09 |
JP3661644B2 (ja) | 2005-06-15 |
US20030123899A1 (en) | 2003-07-03 |
HK1054997A1 (en) | 2003-12-19 |
US6980752B2 (en) | 2005-12-27 |
CN1428665A (zh) | 2003-07-09 |
CN100343763C (zh) | 2007-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24251Y (zh) | 显像盒 | |
CN1428664A (zh) | 显像盒 | |
CN1138186C (zh) |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2672693Y (zh) | 可从成象装置上拆卸的显影剂盒 | |
CN2632728Y (zh) |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 |
CN1637649A (zh) | 显影盒,处理盒,成像装置和滑动密封元件 | |
CN1216835A (zh) | 调色剂输送辊和显影装置 | |
CN184122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940761A (zh) | 显影装置 | |
CN200948987Y (zh) | 纸张提供装置及成像设备 | |
CN1658085A (zh) |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 |
CN1831679A (zh) | 处理盒,显影剂盒,和成像装置 | |
CN1444109A (zh) | 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 | |
CN1854934A (zh) | 显影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JP2006301481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499662B2 (en) |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oner leakage prevention member | |
JP3627718B2 (ja) |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20998C (zh) | 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其刮片 | |
CN194076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 |
CN2879247Y (zh) | 显影装置、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 |
CN1199087C (zh) | 图像显影装置和图像成形设备 | |
CN2793759Y (zh) | 光束扫描装置及成像设备 | |
CN100347617C (zh) | 清洁方法及其装置,处理组件,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24523C (zh) | 装备有调色剂补充装置的显影单元 | |
CN1444108A (zh) | 在用过的显像盒中补充色料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2123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