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940760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0760A
CN1940760A CNA2006101421501A CN200610142150A CN1940760A CN 1940760 A CN1940760 A CN 1940760A CN A2006101421501 A CNA2006101421501 A CN A2006101421501A CN 200610142150 A CN200610142150 A CN 200610142150A CN 1940760 A CN1940760 A CN 19407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width
travelling belt
peripheral part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21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9859C (zh
Inventor
神村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0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0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98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985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ateral seal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donor member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r carrying di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显影剂盒、显影剂移动构件、以及传送带。每个显影剂盒包括外壳、显影辊、以及阻漏构件。多个显影剂盒的多个转轴配置为彼此平行。显影剂盒的外周表面具有第一外周部用来传送外壳中所容纳的显影剂,并具有第二外周部。阻漏构件设置于外壳和第二外周部之间,并与第二外周部滑动接触,从而阻止显影剂漏出第一外周部。显影剂移动构件将从第二外周部和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移出与阻漏构件相对置位置的预定区域。传送带设置于多个显影剂盒的下方,用来在转轴的正交方向上传送显影辊供应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5年9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5-280228号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结合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其中一个方面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该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背景技术
诸如激光打印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本领域公知的级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3-015378号公报中所披露的级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上述各类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可脱卸安装的显影剂盒,用来将显影剂供应到各自感光鼓的表面。
显影剂盒通常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外壳,以旋转方式支撑于外壳中用于承载该外壳内供应的显影剂的显影辊。狭长开口形成于外壳上,这样显影辊表面其中一部分便通过该开口外露,并与感光鼓表面对置。显影辊在其表面上承载来自外壳当中的显影剂。随显影辊的旋转,显影辊表面上承载的显影剂与感光鼓表面相接触,并供应至感光鼓表面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接着转移到纸张上,由此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这种类型的显影剂盒中,侧部密封设置于显影辊的两端部用来防止显影剂从显影辊和外壳的各端部间泄漏。
日本特开2001-60040号公报提议将PET膜所形成的保护膜固定于显影剂盒中各侧部密封的前部位置的外壳前下部边缘。利用这种构成,即便是显影剂从显影剂盒当中泄漏,该保护膜也能将这种泄漏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发明内容
日本特开2001-60040号公报所披露的显影剂盒中,超过规定量之后,保护膜无法阻挡的显影剂便下落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带上。显影剂落到传送带上与各侧部密封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显影剂盒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会将所落下的显影剂传送到各显影剂盒的下游位置,此时落下的显影剂会处于与各相邻显影剂盒的侧部密封对置的位置。这种情况下,所落下的显影剂可能会通过相应的感光鼓进入相邻显影剂盒的侧部密封,造成那些侧部密封下垂。结果,显影剂便可能从相邻显影剂盒处开始泄漏,而产生显影剂从多个显影剂盒当中泄漏的连锁反应。
考虑到上述不足,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确保所泄漏的显影剂落到传送带上与侧部密封不相对应的位置,来可靠阻止显影剂在相邻显影剂盒处泄漏这种连锁反应的显影剂盒。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该显影剂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包括多个显影剂盒、显影剂移动构件、以及传送带的图像形成装置。每个显影剂盒包括外壳、显影辊、以及阻漏构件。该外壳其中容纳显影剂并具有开口。显影辊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开口中,并具有转轴和外周表面。多个显影剂盒的多个转轴配置为彼此平行。外周表面具有第一外周部用来传送外壳中所容纳的显影剂,并具有第二外周部。阻漏构件设置于外壳和第二外周部两者之间,并与第二外周部滑动接触,从而阻止显影剂漏出第一外周部。显影剂移动构件将从第二外周部和阻漏构件两者间泄漏的显影剂移出与阻漏构件相对置位置的预定区域。传送带设置于多个显影剂盒的下方,用来在转轴的正交方向上传送显影辊供应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可从图像形成装置上脱卸的显影剂盒,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当显影剂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上时设置于显影剂盒下方从而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图像的传送带。显影剂盒包括外壳、显影辊、阻漏构件、以及显影剂移动构件。外壳其中容纳显影剂并具有开口。显影辊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开口中,并具有转轴和外周表面。外周表面具有第一外周部用来传送外壳中所容纳的显影剂,并具有第二外周部。阻漏构件设置于外壳和第二外周部两者之间,并与第二外周部滑动接触,从而阻止显影剂从第一外周部漏出。显影剂移动构件将从第二外周部和阻漏构件两者间泄漏的显影剂移出与阻漏构件相对置位置的预定区域。
                         附图说明
可以参照下列附图更为方便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图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方面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向剖视图;
图2是图1中其中安装有显影剂盒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鼓子单元的侧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显影剂盒的侧向剖视图;
图4是处理单元的左视图;
图5A是显影剂盒未安装显影辊和色粉承接器时的右视图;
图5B是示出图5A中显影剂盒右侧设置的侧部密封其周围区域的左视图;
图5C是示出图5A中显影剂盒左侧设置的侧部密封其周围区域的右视图;
图6是显影剂盒其上安装有显影辊、色粉承接器、以及齿轮盖时的左视图;
图7A是显影剂盒安装于鼓子单元中时的左视图;
图7B是图7A中色粉承接器的左视图;
图8A是图7A中显影剂盒沿线A-A的后部剖视图;
图8B是图8A中色粉承接器的放大图;
图9是对于图8A中所示的显影剂盒应用本发明至少一个方面的第一变型的剖视图;
图10是对于图8A中所示的显影剂盒应用本发明至少一个方面的第二变型的剖视图;以及
图11是对于图10中所示的显影剂盒应用本发明至少一个方面的第三变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卡盒,图中的类似部件由相同标号标注以避免重复说明。
1.彩色激光打印机总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向剖视图。图2是其上安装有显影剂盒的图1中彩色激光打印机中设置的鼓子单元的侧向剖视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侧向剖视图。图4是图1中彩色激光打印机中设置的处理单元的左视图。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水平级联式打印机,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鼓子单元46。彩色打印机1包括主外壳2,和该主外壳2中用于供给纸张3的进纸单元4、用于在进纸单元4所供给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以及用于在其上形成图像后排出纸张3的排出单元6。
下面说明中,打印机1右侧(主外壳2中形成有感光鼓进出口13的一侧)称为“前侧”,而该打印机1左侧则称为“后侧”。此外,相对于纸厚方向而言,图1中近侧称为“左侧”,而图1中远侧则称为“右侧”。
除非下面另有说明,鼓单元10和显影剂盒32接下来说明的各方向与主外壳2中安装有鼓单元10和显影剂盒32的状态相符合。
(1)主外壳
主外壳2基本上形成为前侧敞开的矩形盒状。处理单元容纳部12形成于主外壳2内用来容纳后面说明的处理单元27。前盖7设置于主外壳2的前侧。前盖7通过外壳2前壁上的下端部所设置的铰链(未图示)以可旋转方式受到支撑,以便能够在主外壳2上打开和关闭。当前盖7绕铰链关闭时,前盖7盖住处理单元容纳部12。当前盖7绕铰链打开时,处理单元容纳部12便露出,使用户能够将处理单元27安装到处理单元容纳部12中或从外壳2前侧将处理单元27从处理单元容纳部12当中移出。
托盘容纳部178同样形成于主外壳2中处理单元容纳部12下方,用来容纳后面说明的纸盘21。该纸盘21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安装到托盘容纳部178中。
(2)进纸单元
进纸单元4包括:设置于主外壳2下部的托盘容纳部178;能够从主外壳2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滑入到托盘容纳部178中用于容纳纸张3的纸盘21;彼此面对设置于纸盘21的前端部之上位置的分离辊17和分离垫18;以及设置于分离辊17后侧的进纸辊23。
进纸单元4包括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用来引导纸张3从纸盘21起传送。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从侧面观察基本上呈U型,用以引导纸张3起初向前、接着向后反转方向。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具有的上游端位于与分离辊17邻近的U型下侧,而具有的下游端则位于与后面说明的传送带168邻近的U型上侧。
进纸单元4同样包括:彼此面对沿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设置并处于分离辊17前上方的除纸尘辊19和夹紧辊20;以及也设置于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上除纸尘辊19和夹紧辊20上方的一对套准辊26。
压纸板14设置于纸盘21内用来按堆叠状态支持纸张3。压纸板14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于其后端,从而其前端能够向下转动到压纸板14安放于纸盘21的底板上这种安放位置,其前端能够向上转动到压纸板14从后端至前端向上倾斜这种进纸位置。
进纸杆33设置于纸盘21的前下部用来向上提起压纸板14的前端。进纸杆33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于压纸板14前端的下方位置,从而进纸杆33的前端可以上下移动。
通过使进纸杆33转动,进纸杆33提起压纸板14的前端,将压纸板14转换为进纸位置。当压纸板14处于进纸位置时,压纸板14上堆叠的纸张3其最上面纸张被按压到进纸辊23上。当进纸辊23旋转时,纸张3进入到分离辊17和分离垫18两者间的位置。
当纸盘21从主外壳2当中移出时,压纸板14处于安放位置。而压纸板14处于安放位置时,纸张3可堆叠于压纸板14上。
进纸辊23将纸张3供给至分离辊17和分离垫18两者间位置后,旋转的分离辊17每次将纸张3逐张分离传送。分离辊17传送的纸张通过除纸尘辊19和夹紧辊20两者之间,这时除纸尘辊19将纸张3的纸尘除去,并继续沿进纸端纸张传送路径11传送至套准辊26。套准纸张3后,套准辊26将纸张3传送至传送带168。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34、处理单元27、转印单元28、以及定影单元29。
(3-1)扫描单元
单个扫描单元34设置于主外壳2的顶部。尽管未图示,扫描单元34包括激光发射单元、多面镜、以及多个透镜和反射镜。激光发射单元就每一色彩发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激光束由多面镜扫描,通过或为多个透镜和反射镜反射,并与各色彩相对应照射到各自感光鼓42上。
(3-2)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27设置于扫描单元34下方和进纸单元4上方。如图4所示,处理单元27包括单个鼓单元10、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并列与4种色彩相对应的4个显影剂盒32。
(3-2-1)鼓单元
如图1所示,鼓单元10在前后方向上从主外壳2的前侧以可脱卸方式安装于主外壳2的处理单元容纳部12中。鼓单元10包括用于4种色彩的4个鼓子单元46。具体来说,4个鼓子单元46是黄色鼓子单元46Y、紫红色鼓子单元46M、青色鼓子单元46C、以及黑色鼓子单元46K。
鼓子单元46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平行设置。具体来说,鼓子单元46从前侧到后侧依次配置的是黄色鼓子单元46Y、紫红色鼓子单元46M、青色鼓子单元46C、以及黑色鼓子单元46K。此外,每个鼓子单元46包括:在宽度方向上(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相正交的左右方向)横跨彼此两者间隔的一对侧框架部47(参见图4);以及横跨各侧框架部47后端间的中央框架部48(参见图2)。
鼓单元10组装时将鼓子单元46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配置,如上所述将前梁57(参见图4)配置于最前鼓子单元46的前部,而将后梁58(参见图4)配置于最后鼓子单元46的后部,在宽度方向上用一对侧板53将前梁57、鼓子单元46、以及后梁58插入。
如图2所示,每个鼓子单元46保持感光鼓42、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2、以及清洁刷63。
对感光鼓42进行定位以便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感光鼓42包括:呈圆筒形状的主鼓体59,其外部表面具有由聚碳酸酯等所形成的荷正电感光层;以及沿主鼓体59的轴设置的鼓轴60。
鼓轴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支撑于各自鼓子单元46的侧框架部47中,以便相对于侧框架部47无法旋转。
旋转支撑构件(未图示)紧固到主鼓体59的两轴端部,以便相对于其无法旋转,但能够相对于鼓轴60旋转。利用这种结构,主鼓体59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鼓轴60上。图像形成处理期间,感光鼓42依靠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传递的驱动力旋转。
充电器62支撑于感光鼓42的后上部对角位置的鼓子单元46的中央框架部48上,以便按距离与感光鼓42相对置。充电器62包括:与感光鼓42相对置但离开的放电导线106;以及设置于放电导线106和感光鼓42两者间的栅格107。
图像形成动作期间,设置于主外壳2中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充电器62中的放电导线106加上高电压来产生放电导线106的电晕放电。同时,设置于主外壳2中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栅格107加上栅格偏压,以便控制对其供给的电荷量的同时对感光鼓42表面加上均匀的正电荷。
清洁刷63支撑于感光鼓42后部位置的中央框架部48上,并与感光鼓42相向接触。图像形成动作期间,设置于主外壳2中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清洁刷63加上清洁偏压。
(3-2-2)显影剂盒
如图4所示,各显影剂盒32与各色彩的鼓子单元46相对应以可脱卸方式安装。具体来说,显影剂盒32包括:以可脱卸方式安装于黄色鼓子单元46Y中的黄色显影剂盒32Y;以可脱卸方式安装于紫红色鼓子单元46M中的紫红色显影剂盒32M;以可脱卸方式安装于青色鼓子单元46C中的青色显影剂盒32C;以及以可脱卸方式安装于黑色鼓子单元46K中的黑色显影剂盒32K。
如图3所示,每个显影剂盒32包括外壳50,和该外壳50中的搅拌器69、供应辊66、显影辊67、以及厚度调节片68。
外壳50形成为其下端具有开口75的盒子形状。分隔壁83设置于外壳50就垂直方向而言的半当中,用于将外壳50内部分隔成色粉容纳室92和显影室93。通孔84形成于分隔壁83中以允许色粉容纳室92和显影室93两者间连通。
如图4所示,被动耦合齿轮165和齿轮机构(未图示)设置于外壳50的左侧表面。该被动耦合齿轮165受到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输入的驱动力。齿轮机构将输入到被动耦合齿轮165的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67、供应辊66、以及搅拌器69。还有齿轮盖164也设置于外壳50的左侧表面用于覆盖齿轮机构,同时使被动耦合齿轮165左侧外露。
如图3所示,色粉容纳室92是外壳50中形成于分隔壁83之上的空间,起到容纳相应色彩的色粉这种作用。具体来说,黄色显影剂盒32Y的色粉容纳室92容纳的是黄色色粉,紫红色显影剂盒32M的色粉容纳室92容纳的是紫红色色粉,青色显影剂盒32C的色粉容纳室92容纳的是青色色粉,而黑色显影剂盒32K的色粉容纳室92容纳的是黑色色粉。
每种色彩的色粉是无磁性、带有正电荷的单一组分的色粉。聚合色粉基本上呈球形,并通过使用公知的聚合方法如悬浮聚合对聚合单体进行共同聚合来获得。聚合单体可以是例如苯乙烯聚合单体如苯乙烯,或丙烯酸单体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盐、或烷基(C1-C4)亚丙烯酸盐。色粉的基本粒子主要由结合树脂所形成,其混和有相应色彩的着色剂、电荷控制剂、蜡等,另外还包括改善流动性的添加剂。
黄色、紫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着色剂混合有结合树脂来产生每种上述色彩。电荷控制剂是通过使具有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如铵盐)与能够共同聚合的单体(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共同聚合所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金属氧化物粉末,例如硅石、铝氧化物、钛氧化物、钛酸锶、铈氧化物、或镁氧化物;或者是无机粉末(如碳粉或金属盐粉)。
各窗口142形成于色粉容纳室92中,用以检测色粉容纳室92中所剩色粉的数量。各窗口142嵌入外壳50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壁141中,两者彼此相对横跨色粉容纳室92。
搅拌器69设置于色粉容纳室92中,其包括: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外壳50两侧壁141上的转轴151;沿该转轴151的轴向设置于转轴151上、并从转轴151起按径向向外延伸的搅拌构件152。图像形成过程中,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耦合齿轮165传递给转轴151,使搅拌部件152在色粉容纳室92内进行圆周运动。
显影室93处于外壳50中分隔壁83下方的空间。供应辊66设置于通孔84下方的显影室93内。供应辊6包括: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外壳50两侧壁141上的、由金属形成的供应辊轴155;以及由导电海绵材料所形成、覆盖该供应辊轴155外周的海绵辊156。图像形成过程中,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耦合齿轮165传递给供应辊轴155来驱动供应辊66旋转。
显影辊67设置于供应辊66后下部对角位置的显影室93内。显影辊67包括: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外壳50两侧壁141上、由金属所形成的显影辊轴157;以及由导电橡胶所形成、覆盖该显影辊轴157外周的橡胶辊158。
具体来说,橡胶辊158具有两层结构,其中包括:由包含精细碳颗粒等的导电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EPDM橡胶等形成的橡胶辊层;以及应用于该橡胶辊层表面、主要由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所形成的涂层。
显影辊67设置为与供应辊66相抵,以便在橡胶辊158和海绵辊156之间产生压力。而且,显影辊67通过开口75从显影室93底部露出。
图像形成过程中,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耦合齿轮165传递给显影辊轴157用来旋转显影辊67。而且,将主外壳2中设置的高电压电路板所提供的显影偏压加到显影辊67上。
厚度调节片68设置于显影室93中,以便从上面按压显影辊67。厚度调节片68包括:由金属簧片构件所形成的刮片160;以及设置于刮片160末端上的按压部162。该按压部162由绝缘硅橡胶所形成,并具有半圆形剖面。
该刮片160的基端由固定构件161与分隔壁83固定。刮片160的弹力使末端的按压部162从上面按压接触显影辊67的橡胶辊158。
(3-2-3)处理单元中的显影动作
每一显影剂盒32中,色粉容纳室92中容纳的相应色彩的色粉依靠其自身重量迁移至通孔84。随搅拌器69对色粉的搅拌,有些色粉通过通孔84排入到显影室93中。
通过通孔84排入到显影室93中的色粉供应到供应辊66上。随供应辊66的旋转,供应辊66上承载的色粉供应至显影辊67。这时,随着对显影辊67加上显影偏压时,色粉在供应辊66和显影辊67两者间摩擦带有正电荷。
随显影辊67的旋转,供应至显影辊67表面的色粉通过厚度调节片68的按压部162和显影辊67的橡胶辊158两者之间,由此在橡胶辊158表面上保持薄层均匀厚度。
同时,如图2所示,鼓子单元46中与显影剂盒32对应的充电器62产生电晕放电,用来使感光鼓42表面荷带均匀正极性电荷。随感光鼓42的继续旋转,扫描单元34所发射的激光束高速扫描感光鼓42整个荷正电的表面,在感光鼓42上形成与纸张3上将要形成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接着,显影辊67表面上承载的荷正电色粉随显影辊67的旋转与感光鼓42相接触,并供应到感光鼓42其暴露于激光束、因此具有较低电势的荷正电的表面区域。这样,随着反转的显影处理,感光鼓4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图像,从而感光鼓42承载与相关色彩相对应的色粉图像。
转印动作后感光鼓42上留存的色粉由显影辊67回收。此外,由纸张3上沉积于感光鼓42上的纸尘由清洁刷63清除。
(3-3)转印单元
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28设置于主外壳2中进纸单元4之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在处理单元27的下面延伸。转印单元28包括驱动辊153、从动辊154、传送带168、转印辊159、以及清洁单元112。
驱动辊153和从动辊154彼此相对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横跨一距离。从动辊154设置于黄色鼓子单元46Y前方的同时,驱动辊153设置于黑色鼓子单元46K后方。
传送带168是由分散有导电颗粒(例如碳)的合成树脂膜(例如导电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所形成的循环带。传送带168绕驱动辊153和从动辊154循环。传送带168的循环方向,就是传送带传送纸张3的方向,为图1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并在平面图中与显影剂盒32和鼓子单元46的宽度方向相正交。
图像形成过程中,主外壳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辊153用来使其旋转。具体来说,当驱动辊153受到驱动旋转时,传送带围绕驱动辊153和从动辊154按环路行进,同时从动辊154跟随传送带168的移动。传送带168在传送带168接触感光鼓42的转印位置按与感光鼓42表面相同的方向移动。
转印辊159设置于传送带168内与各个感光鼓42相对置的位置,其中传送带168介于两者之间。每个转印辊159由覆盖有橡胶辊的金属辊轴所形成,该橡胶辊由导电橡胶所形成。该转印辊159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从而转印辊159的表面在转印位置按与传送带168相同的方向移动。图像形成过程中,外壳2中设置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转印辊159加上转印偏压。
清洁单元112设置于传送带168之下,并包括主清洁辊113、次清洁辊114、刮片115、以及色粉收集器116。
主清洁辊113设置为接触传送带168的下部,而该传送带168的相反侧即其上部接触感光鼓42和转印辊159。主清洁辊113配置为在接触点处按跟随传送带168圆周运动这种方向旋转。图像形成过程中,外壳2中设置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主清洁辊113加上主清洁偏压。
次清洁辊114设置于主清洁辊113之下并与其接触,并且配置为该次清洁辊114的外周表面在接触点处按与主清洁辊113相同的方向移动。图像形成过程中,外壳2中设置的高电压电路板(未图示)对次清洁辊114加上次清洁偏压。
刮片115从下面设置于与次清洁辊114接触的位置。色粉收集器116设置于主清洁辊113和次清洁辊114的下面用来收集从次清洁辊114上落下的色粉。
连同驱动辊153的驱动和从动辊154的跟随而循环运动的传送带168将进纸单元4所供给的纸张3传送到打印机1的后部,从而纸张3依次通过与各个鼓子单元46相对应的各转印位置。随纸张3的传送,各个鼓子单元46的感光鼓42上承载的各个色彩的各色粉图像依次转印到纸张3上,在其上形成彩色图像。
举例来说,首先黄色鼓子单元46Y中感光鼓42表面上承载的黄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之后紫红色鼓子单元46M中感光鼓42表面上承载的紫红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并叠加于已转印的黄色色粉图像上。同样,青色鼓子单元46C和黑色鼓子单元46K中感光鼓42表面上承载的青色色粉图像和黑色色粉图像,分别叠加于先前转印的各色粉图像上,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上述转印动作中沉积于传送带168表面上的任何色粉接着由清洁单元112清洁。首先,传送带168表面上的色粉由主清洁偏压转移至主清洁辊113,接着由次清洁偏压转移至次清洁辊114。接着,刮片115刮落已经转移至次清洁辊114上的色粉。从次清洁辊114上刮落的色粉落入色粉收集器116中。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29设置于主外壳2中黑色鼓子单元46K的后部。相对于前后方向而言,定影单元29也处于感光鼓42接触传送带168这种转印位置的对置位置。定影单元29包括加热辊180和加压辊181。
加热辊180由金属管所形成,该金属管其表面涂有释放层。金属管装有沿着该金属管轴向延伸的卤素灯,用于将加热辊180的表面加热到定影温度。加压辊181设置于加热辊180之下并与其相对置。加压辊181从其底部按压加热辊180。
彩色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后,纸张3传送到定影单元29。定影单元29中,随纸张3通过加热辊180和加压辊181之间,彩色图像依靠加热定影到纸张3上。
(4)排纸单元
排纸单元6其中形成的排纸端传送路径43。排纸端传送路径43从侧面观察基本上呈U型,其中上游端位于与定影单元29邻近的下侧,而下游端则位于与主外壳2顶部所形成的排纸盘184邻近的上侧。因此,排纸端传送路径43起先将纸张3向后引导,然后反转方向在向前的方向上排出纸张3。
传送带185和夹紧辊186沿排纸端传送路径43彼此相对设置。此外,有一对排纸辊183设置于排纸端传送路径43的下游端。排纸盘184形成于主外壳2的顶部上作为逐渐向后变深的低洼部。排纸盘184起到按堆叠状态支持所排出的纸张这种作用。
纸张3通过定影单元29以后,传送辊185和夹紧辊186沿排纸端传送路径43将纸张3传送至排纸辊183,该排纸辊183将纸张3排出至排纸盘184上。
2.显影剂盒外壳的具体结构
图5A是显影剂盒未安装显影辊和色粉承接器时的右视图。图5B是示出图5A中显影剂盒右侧设置的侧部密封其周围区域的左视图。图5C是示出图5A中显影剂盒左侧设置的侧部密封其周围区域的右视图。图6是显影剂盒其上安装有显影辊、色粉承接器、以及齿轮盖时的左视图。图7A是显影剂盒安装于鼓子单元中时的左侧图。图7B是图7A中左色粉承接器的左视图。图8A是图7A中显影剂盒沿线A-A的后部剖视图。图8B是图8A中色粉承接器的放大图。
为方便起见,显影剂盒32的后续说明将图3中所示的后上侧称为“顶侧”,前下侧称为“底侧”。此外,将图3中显影剂盒32的前上侧称为“上游侧”,后下侧称为“下游侧”。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定义基于显影剂盒32安装于鼓子单元46中的方向。
(1)显影剂侧外壳
如图3所示,显影剂盒32的外壳50包括:顶壁35和底壁36,两者在显影剂盒32顶侧与底侧相对的方向上相对定位;上面说明的一对侧壁141;以及上游壁37。
侧壁141在宽度方向两侧闭合顶壁35和底壁36两者间的空间。顶壁35呈平板形状,其宽度比各侧壁141间的距离宽,横跨于各侧壁141的顶部边缘两者间,用来密封色粉容纳室92和显影室93的顶侧。底壁36横跨于各侧壁141的底部边缘两者间,用来密封色粉容纳室92和显影室93的底侧。该底壁36由上游底壁85、中游底壁86、以及下游底壁87一体组成。
上游底壁85其侧向剖面基本上呈半圆弧形状,并吻合色粉容纳室92中搅拌器69的旋转路径,延伸至上游侧以形成与上游壁37连续的连接。中游底壁86设置于上游底壁85的下游侧,其侧向剖面基本上呈半圆弧形状,吻合显影室93中的供应辊66。下游底壁87设置于中游底壁86的下游侧,形成为舌形板形状,在下游方向上倾斜至底侧。
上游壁37用来从上游侧闭合顶壁35和底壁36两者间的空间。夹持部88设置于上游壁37上,当显影剂盒32安装于鼓子单元46中时受到夹持。
上面说明的分隔壁83从顶壁35的下游端延伸至显影剂盒32的底部表面。分隔壁83、底壁36、以及各侧壁141将上面说明的通孔84限定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狭长开口。
如上所述,固定构件161将厚度调节片68中刮片160的基端与分隔壁83固定。具体来说,固定构件161将刮片160的基端与分隔壁83的下游侧表面固定,其中有密封构件70插入分隔壁83的下游侧表面和刮片160基端两者之间。密封构件70设置于分隔壁83的下游侧表面上来阻止色粉从下游侧表面和固定构件161两者间泄漏。
固定构件161包括板状前支撑构件79、其剖面基本上呈L形状的后支撑构件80、以及组装螺纹件81。前支撑构件79设置于密封构件70的下游侧。刮片160的基端设置于前支撑构件79的下游侧,而后支撑构件80则设置于刮片160基端的下游侧。组装螺纹件81通过在下游方向上透过后支撑构件80、刮片160的基端、以及前支撑构件79将它们一起固定为整体。刮片160的基端接着与固定构件161一起由螺纹件82(参见图5)相对于分隔壁83固定,其中有密封构件70插入两者之间。
开口75由后支撑构件80、各侧壁141的下游端、以及下游底壁87的下游端限定,基本上呈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开口。
显影辊67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开口75中,并且部分从其中露出。具体来说,显影辊67的前半部存放于外壳50中,后半部通过开口75从外壳50当中突出。
有一膜安装部38形成于下游底壁87的顶侧表面上,并且沿显影辊67的轴向延伸。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低膜,相对于显影辊67中橡胶辊158的外周表面在整个轴方向上均匀滑动,该低膜设置于膜安装部38上用以防止色粉从底壁36和显影辊67两者间泄漏。
如图5所示,每个侧壁141在开口75中包括:用于支撑显影辊67中显影辊轴157的每个轴向(宽度方向)端部的支撑板40;以及用于提供后面说明的侧部密封41的密封安装部44。
支撑板40呈在显影剂盒32的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两者间延伸的板状。轴承孔51形成于支撑板40上用来承载显影辊67的显影辊轴157。轴承孔51从侧面观察为U形,其中开口端位于下游侧。轴承孔51通过下游开口端承接显影辊67的显影辊轴157。
密封安装部44设置为其在宽度方向上(显影辊67的轴方向)的内侧与各自的支撑板40邻近。每个密封安装部44有按弯曲形状延伸的辊对置表面54,该弯曲形状从侧面观察吻合橡胶辊158的外周表面。该辊对置表面54与橡胶辊158其轴向端部的外周表面相对置并滑动接触。
(2)侧部密封
侧部密封41设置于密封安装部44的辊对置表面54上,用来阻止色粉从辊对置表面54和橡胶辊158的宽度方向端部之间泄漏。
每个侧部密封41是由聚氨酯泡沫材等海绵材料所形成的片状构件。通过将侧部密封41装配到侧壁141的支撑板40和密封安装部44的宽度方向内部边缘之间,将侧部密封41安装于密封安装部44的顶端和底端两者之间。
侧部密封在宽度方向两端部滑动接触橡胶辊158外周表面来阻止色粉从橡胶辊158和辊对置表面54两者间泄漏。图6中阴影区表示侧部密封41滑动接触橡胶辊158的区域。
(3)色粉承接器
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显影剂盒32设置有色粉承接器64。
色粉承接器64设置于显影辊67下游开口7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便在安装方向上形成有色粉承接器64和显影辊67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的间隔。每个色粉承接器64由按侧向剖面观察形成矩形中三边的一对侧壁65和色粉引导壁71一体形成。色粉承接器64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与相应的支撑板40相交,基本上与橡胶辊158的下半部相对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图8A中示出空间形成于侧壁65中,但图8B中省略了该空间。
每个侧壁65基本上呈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状。侧壁65在顶侧与底侧相对置的方向上隔开。底侧上的侧壁65支撑于下游底壁87的下游端,并从下游底壁87的下游边缘起向下游延伸,同时倾斜至顶部表面侧。顶侧的侧壁65与底侧的侧壁65相平行延伸。
色粉引导壁71基本上呈矩形板状,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横跨于侧壁65的下游边缘两者间。色粉引导壁71在各侧壁6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色粉引导壁71相对于宽度方向而言的内部,与各侧壁65的内部一起设置为与如图6所示侧部密封41滑动经过橡胶辊158这种区域相对置。
这对侧壁65和色粉引导壁71在各个色粉承接器64中形成在上游侧敞开的色粉承接口72、在内部宽度方向侧敞开的内部引导口73、以及在外部宽度方向侧敞开的外部引导口74。色粉承接口72位于侧部密封41滑动接触橡胶辊158该区域的内部宽度方向侧。
当显影剂盒32安装于鼓子单元46中时,如图7A所示,色粉承接器64的方位使得色粉引导壁71和各侧壁65的连接部处于最底部位置。
每个鼓子单元46也具有倾斜部55形成于与橡胶辊158和侧部密封41相对置的色粉引导壁71和底部侧壁65的内侧表面。
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每个倾斜部55形成为金字塔形状,其中具有与侧壁141平行的底壁56以及顶点61。底壁56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色粉引导壁71、和橡胶辊158外部的底部侧壁65、以及侧部密封41上。顶点6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色粉承接器64的内侧边缘。
底壁56位于侧部密封41滑动接触橡胶辊158的滑动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在宽度方向上从外侧观察时底壁56基本上呈V状。V状其中一端在色粉引导壁71的垂直中点处连接到与橡胶辊158和侧部密封41相对置的色粉引导壁71表面。V状其中另一端在侧壁65的上游端连接到与橡胶辊158和侧部密封41相对置的侧壁65表面。
顶点61是色粉引导壁71和侧壁65的内侧宽度方向边缘的交会点。
倾斜部55从底壁56起连续延伸至顶点61(换句话说,倾斜部55其侧向剖面基本上呈V状)。倾斜部55从底壁56起延伸至顶点61并与橡胶辊158和侧部密封41相对置的表面是倾斜表面76。
垂直剖面上,相对于宽度方向而言,倾斜表面76从底壁56至顶点51向下倾斜。平面图中,倾斜表面76倾斜的方向与传送带168的传送方向相正交。
这里,色粉承接器64可以与外壳50整体形成,或者与外壳50分开形成。
3.动作和效果
如上所述参照图5,侧部密封41设置于显影剂盒32的外壳50中辊对置表面54上,其位置与构成显影辊67的橡胶辊158的外部表面相对置,并位于橡胶辊15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此,侧部密封41可以阻止色粉从辊对置表面54和橡胶辊158的两端部之间泄漏。
但由于某种原因色粉从辊对置表面54和橡胶辊158各端部之间泄漏的话,所泄漏的色粉将会依靠其自身重量下落到色粉承接器64的倾斜表面76,而该色粉承接器64直接位于侧部密封41滑动接触的橡胶辊158的两端部之下,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下落到倾斜表面76上的色粉在与传送带168传送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引导至传送带168的中心。具体来说,如图8A所示,倾斜表面76向下倾斜至宽度方向内侧用来将色粉引导至内部引导口73。色粉按朝向传送带168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方向从内部引导开口73下落于与感光鼓42(参见图1)相对置接触的表面。
如图1所示,下落于传送带168表面其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色粉按图1中逆时针方向由传送带168传送。如上所述,色粉通过感光鼓42、或由清洁单元112或由显影辊67回收。
上述构成中未设置有色粉承接器64的话,所泄漏的色粉将依靠其自身重量下落于传送带168与上面说明和图8B中箭头所示的滑动区域相对置这种区域。也就是说,所泄漏的色粉将下落到传送带168表面上,其位置直接位于侧部密封41滑动接触橡胶辊158的区域的下方。
未设置色粉承接器64时,下落到传送带168上的色粉同样由传送带168按逆时针方向传送,并通过感光鼓42、或由清洁单元112或由显影辊67回收。
但所泄露的某一色彩的色粉通过侧部密封41相对于橡胶辊158滑动的区域而由相邻鼓子单元46中承载不同色彩的显影辊67回收,因而会导致进入侧部密封41,而造成其功能降低。因此,不同色彩的色粉便会从辊对置表面54和容纳不同色彩色粉的显影剂盒32中橡胶辊158的两端部之间开始泄漏。这种现象会通过传送带168产生全部鼓子单元46泄漏色粉这种连锁反应,直到最终全部色彩的色粉泄漏。
但上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色粉承接器64使起先泄漏的色粉下落到传送带168的区域(传送带168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该区域与上面说明的滑动区域相对置的各区域无关。因此,即便是传送带168上传送的泄漏色粉由容纳不同色彩色粉的显影剂盒32的显影辊67回收,由侧部密封41相对于橡胶辊158滑动这种滑动区域以外区域回收色粉。因此,所泄漏的色粉没有进入用以阻止在不同色彩中发生色粉泄漏的侧部密封41,由此防止上述侧部密封41变差。因而,这种结构能够阻止其它色彩的色粉从辊对置表面54和容纳不同色彩的色粉的显影剂盒32中的橡胶辊158两端部之间泄漏,由此可靠地阻止色粉在相邻显影剂盒32中泄漏这种连锁反应。
如上所述,色粉承接器64的倾斜表面76在传送带168传送方向的正交方向上向下倾斜,即在宽度方向内侧向下倾斜。因此,下落到倾斜表面76上的色粉按朝向传送带168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方向从内部引导口73下落。
因此,即便是容纳不同色彩的色粉的各显影剂盒32的显影辊67回收传送带168所传送的泄漏色粉,色粉也是在橡胶辊158离开侧部密封41相对于橡胶辊158滑动这种滑动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中回收。结果,这种结构可靠阻止相邻显影剂盒32中色粉泄漏的连锁反应。
此外,如图8A所示,主清洁辊113有部分α处于色粉在宽度方向上所落入的内部引导口73以外位置。因而,清洁单元112能够可靠回收落于传送带168上的色粉。
4.色粉承接器的各种变型
(1)第一变型
如图9所示,上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色粉承接器64可以包括从内部引导口73的下边缘起向上延伸的保留壁77。
通过设置保留壁77,坝部78形成于保留壁77、侧壁65、色粉引导壁71和倾斜表面76之间。辊对置表面54和橡胶辊158各端部之间泄漏和落入倾斜表面76中的色粉由保留壁77保留并累积于坝部78,由此限制色粉从色粉承接器64当中落下并落到传送带168上。
保留壁77可以按垂直方向在色粉承接器64上部分延伸,以便在保留壁77的上边缘、侧壁65、色粉引导壁71和倾斜表面76之间形成内部引导口73,而不是将内部引导口73完全填实。
利用这种结构,累积于坝部78的色粉超过一定量以后便流出。但即便是色粉流出坝部78时,色粉也从内部引导口73当中下落至传送带168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因而,这种结构能够延迟泄漏色粉下落到传送带168表面的时间,能够更为可靠地阻止相邻显影剂盒32中色粉泄漏的连锁反应。
此外,如图9所示,主清洁辊113有部分α处于色粉在宽度方向上所落入的内部引导口73以外位置。因而,清洁单元112能够可靠回收落于传送带168上的色粉。
(2)第二变型
如上所述,为了可靠阻止相邻显影剂盒32中色粉泄漏的连锁反应,需要确保所泄漏的色粉下落到传送带168表面上并非与侧部密封41相对于橡胶辊158滑动的滑动区域相对置的区域。
因此,虽然上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包括的色粉承接器64具有向下倾斜至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表面76,但也可如图10所示形成向下倾斜至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表面76。
这种情况下,下落于倾斜表面76上的色粉引导至外部引导口74,这是因为倾斜表面76向下倾斜至宽度方向外侧。色粉从外部引导口74下落到传送带168宽度方向两端部,也就是说,下落到传送带168传送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因此,即便是随着泄漏色粉由传送带168传送,容纳不同色彩色粉的显影剂盒32的显影辊67通过感光鼓42回收泄漏色粉,也是在离开侧部密封41相对于橡胶辊158滑动这种滑动区域某种距离的橡胶辊158宽度方向两端部回收色粉,由此得到与上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10所示,主清洁辊113有部分α处于色粉在宽度方向上所落入的外部引导口74以外位置。因而,清洁单元112能够可靠回收落于传送带168上的色粉。
(3)第三变型
如图11所示,第一变型中说明的保留壁77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变型中说明的结构中。通过在第二变型中设置保留壁77来从外部引导口74的下部边缘起向上延伸至色粉承接器64的垂直中点,可以获得与就第一变型中的保留壁77所作的说明相同的效果。
5.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变型
上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级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1,其将各色粉图像从各感光鼓42上直接转印到纸张3上。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打印机,例如中间转印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其先临时按每种色彩将各色粉图像从各感光构件上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接着一次性将全部彩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虽是参照其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了具体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在此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进行种种变型和修改。

Claims (2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显影剂盒,每个所述显影剂盒包括:
配置为其中容纳显影剂并具有开口的外壳;
显影辊,该显影辊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所述开口中,并具有转轴和外周表面,所述多个显影剂盒的多个转轴安排为彼此平行,所述外周表面具有第一外周部以传送所述外壳中所容纳的显影剂,并具有第二外周部;以及
阻漏构件,该阻漏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间,并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外周部滑动接触,从而阻止显影剂漏出所述第一外周部;
显影剂移动构件,该显影剂移动构件配置为将从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移出位于所述阻漏构件相对位置的预定区域;以及
传送带,该传送带布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盒的下方,以在与所述转轴正交的方向上传送由所述显影辊供应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周部定位于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具有接收表面,该接收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底部并相对于所述传送带的宽度方向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以便引导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以清洁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显影剂的清洁单元,
其中所述接收表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所述清洁单元的一个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传送带的中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其中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向上延伸的壁部,以阻止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形成有通孔以当所述壁部阻止的色粉量超过预定量时允许所述壁部阻止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以便引导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以清洁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显影剂的清洁单元,
其中所述接收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所述清洁单元的一个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远离所述传送带的中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
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其中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向上延伸的壁部,以阻止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形成有通孔以当所述壁部阻止的色粉量超过预定量时允许所述壁部阻止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12.一种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可从图像形成装置上脱卸,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当所述显影剂盒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时布置在所述显影剂盒下方以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图像的传送带,
所述显影剂盒包括:
配置为其中容纳显影剂并具有开口的外壳;
显影辊,该显影辊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所述开口中,并具有转轴和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具有第一外周部以传送所述外壳中所容纳的显影剂,并具有第二外周部;
阻漏构件,该阻漏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间,并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外周部滑动接触,以便于阻止显影剂漏出所述第一外周部;以及
显影剂移动构件,该显影剂移动构件配置为将从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移出位于所述阻漏构件相对位置的预定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周部定位于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具有接收表面,该接收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底部并相对于所述传送带的宽度方向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以便引导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以清洁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显影剂的清洁单元,
其中所述接收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所述清洁单元一个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传送带的中心。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其中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向上延伸的壁部,以阻止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形成有通孔以当所述壁部阻止的色粉量超过预定量时允许所述壁部阻止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以便引导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以清洁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显影剂的清洁单元,
其中所述接收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传送带的宽度中心,
所述清洁单元的一个端部布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远离所述传送带的中心。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表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转轴的纵向端部,
其中所述显影剂移动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向上延伸的壁部,以阻止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所述阻漏构件之间泄漏的显影剂落到传送带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形成有通孔以当所述壁部阻止的色粉量超过预定量时允许所述壁部阻止的显影剂落到所述传送带上。
CNB2006101421501A 2005-09-27 2006-09-27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8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0228A JP4631641B2 (ja) 2005-09-27 2005-09-27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80228 2005-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0760A true CN1940760A (zh) 2007-04-04
CN100549859C CN100549859C (zh) 2009-10-14

Family

ID=37894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215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859C (zh) 2005-09-27 2006-09-27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06714B2 (zh)
JP (1) JP4631641B2 (zh)
CN (1) CN10054985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3831A (ja) * 2005-09-28 2007-04-12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JP4645630B2 (ja) * 2007-08-07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99499B1 (ko) * 2008-02-21 2011-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그 현상장치 및 현상기
US7885580B2 (en) * 2008-02-21 2011-0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unit thereof
JP4720957B2 (ja) * 2010-10-08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89023B1 (en) 2018-01-25 2019-05-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pture of developer leaking from developing device
JP7602729B2 (ja) 2021-04-07 2024-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8230A (en) * 1995-11-10 1998-05-26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JPH10340000A (ja) * 1997-06-09 1998-12-22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80110B2 (ja) * 1998-12-07 2006-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当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13749A (ja) * 1999-06-30 2001-0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0040A (ja) * 1999-08-23 2001-03-06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347346B1 (en) * 1999-08-23 2014-04-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70269B2 (ja) * 2000-03-29 2010-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9327A (ja) * 2000-04-05 2001-10-19 Ricoh Co Ltd シール構造
US6798430B2 (en) * 2000-06-14 2004-09-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JP2002072614A (ja) * 2000-09-04 2002-03-12 Oki Data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2287487A (ja) * 2001-03-27 2002-10-03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87488A (ja) * 2001-03-27 2002-10-03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3015378A (ja)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US6553195B2 (en) * 2001-09-27 2003-04-22 Kurt Matthew Korfhage Dynamic end seal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00039B2 (ja) * 2002-04-25 2008-1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該現像装置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1188A (ja) * 2002-06-20 2004-01-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245864B2 (en) * 2003-08-27 2007-07-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toner 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having predetermined range of loss tangent is removed by blade member
US7302203B2 (en) * 2004-02-16 2007-11-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53213A (ja) * 2004-08-10 2006-02-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3933A (ja) * 2005-07-27 2007-02-0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71488A1 (en) 2007-03-29
CN100549859C (zh) 2009-10-14
JP2007093752A (ja) 2007-04-12
JP4631641B2 (ja) 2011-02-16
US7706714B2 (en) 2010-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72693Y (zh) 可从成象装置上拆卸的显影剂盒
CN2886623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4884C (zh)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2736810Y (zh) 显影盒、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2883C (zh) 显影盒
CN1090768C (zh) 显影盒及使用该显影盒的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87845C (zh) 显影盒以及电摄影成像装置
CN18412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736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2857057Y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755534A (zh) 成像装置和带单元
CN1183582A (zh) 显影盒以及电照相成像装置
CN1591208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752857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940761A (zh) 显影装置
CN19407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CN101075110A (zh)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7187A (zh) 图像形成设备、色粉盒、显影剂盒和图像承载构件盒
CN1955860A (zh)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装置
CN101046647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剂盒
CN2881727Y (zh)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CN1770030A (zh) 成像装置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供应盒
CN1827479A (zh) 用过的处理盒的包装、包装组件以及包装方法
CN1815378A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