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66201U - 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 - Google Patents
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66201U CN222666201U CN202421220661.0U CN202421220661U CN222666201U CN 222666201 U CN222666201 U CN 222666201U CN 202421220661 U CN202421220661 U CN 202421220661U CN 222666201 U CN222666201 U CN 2226662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nker
- section
- movable sinker
- movable
- fl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20—Needle ba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24—Sinker heads; Sinker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其中,相对于齿口进退的前端部不会向相对的针床侧越过,也不需要扩大齿口的间隔。在沉降片槽的底部设置有凸部,该凸部在前端部进入齿口时,改变与从平坦区间至凹区间抵接的位置。平坦区间与凸部抵接的区间成为可动沉降片以直线运动的方式被引导的直线运动区间。当凸部与凹区间抵接时,成为摆动区间。可动沉降片的底部和沉降片槽成为具备直线运动区间和摆动区间的进退引导机构。即使前端部通过直线运动而相对于齿口进退,由针织纱接受部进行的旧线圈的推压也通过摆动进行,因此即使不扩大齿口的间隔,也不会向相对的针床侧越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动沉降片,该可动沉降片设置于在相对的针床之间的齿口织针织物的横机,在相对于齿口进退的前端部具有线圈形成缘和将旧线圈的针织纱向齿口下方推压的针织纱接受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至少一对针床隔着齿口而相对地设置的横机具备可动沉降片,该可动沉降片具有在新的线圈形成时针钩挂沉降弧的线圈形成缘和将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向齿口下方推压的针织纱接受部(例如,参照基于本申请人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的可动沉降片设置在收容于针床的针槽的织针之间,与使具有针织纱接受部的前端部利用成为圆弧状的轨迹的摆动而相对于齿口进退的机构一起使用。专利文献2的可动沉降片配备于手套编织机,使收容于相对于针床倾斜的沉降片座的可动沉降片以成为直线状的轨迹的直线运动相对于齿口进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4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07381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2那样的直线运动的可动沉降片在想要增大针织纱接受部对针织纱的推压量时,会越过齿口的前后的中心而进入到相对的针床侧。为了不使其越过,需要扩大齿口的间隔,但在前后的针床的织针之间进行起口、或编织罗纹组织的情况下,缩短线圈的间隔而提高密度的增加线圈密度失效。专利文献1那样的摆动的可动沉降片能够不越过,但线圈形成缘、针织纱接受部等各部件以与从摆动支点的半径相应的轨迹移动,由此受到制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其中,相对于齿口进退的前端部不会向相对的针床侧越过,也不需要扩大齿口的间隔。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所述横机是至少一对针床隔着齿口相对地设置的横机,
可动沉降片装置将可动沉降片收容于沿相对于齿口进退的方向延伸的沉降片槽而使前端部相对于齿口进退,
可动沉降片的前端部具有线圈形成缘及针织纱接受部,所述线圈形成缘在新的线圈形成时供沉降弧钩挂,所述针织纱接受部捕捉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并向齿口下方推压,
可动沉降片的驱动以与齿口处的针织物编织连动的方式进行,
其特征在于,
可动沉降片装置具有进退引导机构,该进退引导机构对可动沉降片的进退进行引导,
所述进退引导机构设置于可动沉降片与沉降片槽之间,
所述进退引导机构具备:
直线运动区间,以前端部成为直线状的轨迹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直线运动;及
摆动区间,设置于通过直线运动进入齿口的直线运动区间的终端,以被驱动的可动沉降片的前端部成为弧状的轨迹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摆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可动沉降片的底部和所述沉降片槽的底面中的一方为基准平面,所述进退引导机构包括形成于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和凹区间以及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凸部,
相对于凸部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高度,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为止的高度小,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凹区间的顶部为止的高度相同或大,
在所述直线运动区间,凸部与平坦区间抵接,平坦区间与基准平面平行,
在所述摆动区间,凸部与凹区间嵌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槽设置于与所述针床不同的沉降片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弹簧,该弹簧对所述可动沉降片以通过所述摆动而所述前端部的所述针织纱接受部将所述旧线圈向所述齿口下方推压的方式施力。
而且,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横机的可动沉降片,在至少一对针床隔着齿口相对地设置的横机中的新的线圈形成时使用,能够使前端部相对于齿口进退,并在收容于沿相对于齿口进退的方向延伸的沉降片槽的状态下使用,所述前端部具有线圈形成缘及针织纱接受部,所述线圈形成缘供沉降弧钩挂,所述针织纱接受部接受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并向齿口下方推压,
其特征在于,
在沉降片槽的底部设置有凸部,
在向沉降片槽收容时,所述可动沉降片面向沉降片槽的底部,
所述可动沉降片具有:
平坦区间,在前端部侧以从沉降片槽的底面隔开比凸部的高度小的间隔的方式形成,以与凸部抵接而直线运动的方式被引导;及
凹区间,在平坦区间的远离前端部的方向的端部凹陷至与凸部的高度相同或比凸部的高度大的高度。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的可动沉降片即使前端部以直线运动相对于齿口进退,由针织纱接受部产生的旧线圈的针织纱的向齿口下方的推压也通过摆动进行,所以即使不扩大齿口的间隔,前端部也不会向相对的针床侧越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可动沉降片的底部与收容可动沉降片的沉降片槽的底面之间设置进退引导机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设置直线运动区间和摆动区间。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于与针床不同的沉降片座的沉降片槽中收容可动沉降片,因此容易设置进退引导机构,组装、更换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纱接受部将旧线圈的针织纱向齿口下方推压的作用通过弹簧施力进行,将旧线圈推起的反力等也能够由弹簧吸收。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动沉降片在相对于齿口进退时,在直线运动与摆动之间移动,因此即使不扩大齿口的间隔,也能够使前端部不向相对的针床侧越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右侧视剖视图。
图2(a)至图2(d)是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11的结构及动作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所包含的沉降片三角14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横机1的主要构成部件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横机1中的针床2的齿口3侧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横机1中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的局部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横机1中的与图6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连动的织针4的动作的局部主视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与图6的a及b的相位对应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图9(c)和图9(d)是表示与图6的c及d的相位对应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图10(e)和图10(f)是表示与图6的e及f的相位对应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横机
2 针床
2a 针槽
3 齿口
3a 中心
4 织针
4a 针钩
5 针板
9 给纱口
10 可动沉降片装置
11 可动沉降片
11a 前端部
11aa 线圈形成缘
11ab 针织纱接受部
11b 弹簧
11c 进入驱动部
11d 退出驱动部
11e 平坦区间
11f 凹区间
12 沉降片座
13 沉降片槽
13a 凸部
13b 底面
14 沉降片三角
20 三角系统
21 成圈三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至图10(f)表示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及横机1相关的结构及动作。各图中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对说明对象的图中没有记载的部分标注在其他附图中记载的附图标记来提及。
【实施例1】
图1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概略结构。在横机1中,至少一对针床2隔着齿口3相对地设置。在各针床2上设置有收容织针4的针槽2a。针槽2a形成在立起设置于针床2的针板5之间。在针板5上设置有收容导纱器6的薄壁部5a。在针板5之间,织针4的上方的空间被针间隔件7填埋。在与附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部分地表示的三角座滑架8行进,使给纱口9连动。给纱口9向在进入齿口3的织针4的前端设置的针钩4a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在织针4上,在针杆也设置有移圈片4b,如果使齿口3进入到移圈片4b,则能够使相对的针床2的织针4的针钩4a越过中心3a而进入到移圈片4b内,进行移圈。可动沉降片装置10具有可动沉降片11。可动沉降片11收容于与针床2分开设置的沉降片座12的沉降片槽13,能够在实线、单点划线以及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之间移动。三角座滑架8搭载有驱动织针2的三角系统,但在本图中省略其图示。三角座滑架8搭载有驱动可动沉降片11的沉降片三角14。
图2(a)至图2(d)中,图2(a)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11的结构,图2(b)、图2(c)及图2(d)表示与图1的实线、点划线及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对应的动作。如图2(a)所示,可动沉降片11的前端部11a具有线圈形成缘11aa和针织纱接受部11ab。在线圈形成缘11aa上,在新的线圈形成时施加沉降弧。针织纱接受部11ab捕捉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并向齿口下方推压。推压前端部11a的方向的施力由一体地形成的弹簧11b进行。也可以分开设置线弹簧等。用于使前端部11a进入齿口3的驱动对进入驱动部11c进行。用于使前端部11a从齿口3退出的驱动对退出驱动部11d进行。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具有平坦区间11e、凹区间11f、底部前端11g、弧状部11h。弧状部11h与退出驱动部11d的顶部11i一起,作为从圆弧中心11j起的一定半径的圆弧11k的一部分而设置,即使可动沉降片11直线运动或摆动,也能够维持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与驱动退出驱动部11d的三角之间的接触。
如图1所示,可动沉降片11以收容于沿相对于齿口3进退的方向延伸的沉降片槽13的状态使用。如图2(b)、图2(c)及图2(d)所示,在沉降片槽13的底部设置有凸部13a,该凸部13a在前端部11a进入齿口3时,改变与从平坦区间11e至凹区间11f抵接的位置。凸部13a是使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贯通的钢丝与形成于平坦的底面13b的槽嵌合而进行支承的形态。也可以是底面13b的一部分突出的形态。如图2(b)至图2(c)所示,在凸部13a与平坦区间11e抵接的状态下,可动沉降片11被引导为直线运动。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的弧状部11h由底面13b支承,平坦区间11e与底面13b平行。线圈形成缘11aa也与底面13b平行。如图2(d)所示,在凸部13a与凹区间11f抵接的状态下,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的底部前端11g和弧状部11h由底面13b支承。另外,平坦区间11e距底面13b的高度小于凸部13a的高度。凹区间11f相对于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凹陷至与从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起的凸部13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大的高度。经过图2(c)后,凸部13a开始向凹区间11f嵌合而到达图2(d)的期间,可动沉降片11以摆动的方式被引导。关于本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可动沉降片11,即使前端部11a以直线运动的方式相对于齿口3进退,由针织纱接受部11ab进行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向齿口3下方的推压也通过摆动进行,因此即使不扩大齿口3的间隔,前端部11a也不会向相对的针床2侧越过齿口3的中心3a。
图3表示图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所包含的沉降片三角14的结构。沉降片三角14具有作用于可动沉降片11的进入驱动部11c的进入三角面14a和作用于退出驱动部11d的退出三角面14b、移动三角面14c、出没三角面14d。移动三角面14c如剖面A-A所示,形成为能够滑动移动,若作用于可动沉降片11的退出驱动部11d,则通过来自退出驱动部11d的反力,向与三角座滑架8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出没三角面14d是螺线管等致动器,能够切换作用于退出驱动部11d的突出状态和不作用的没入状态。若使出没三角面14d成为突出状态,则当三角座滑架8脱离时,可动沉降片11成为退出状态,前端部11a从齿口3退避。在使用于手套编织的横机1中,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套口机装置也在齿口3使用,因此需要使前端部11a退避。若使出没三角面14d成为没入状态,则当三角座滑架8脱离时,可动沉降片11通过弹簧施力而维持推压旧线圈的状态,抬起旧线圈的反力等也能够由弹簧11b吸收。
图4表示作为图1的横机1的主要构成部件的针间隔件7、导纱器6、针板5、织针4、针床2的形状。针板5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以一定间距立起设置在针床2上。在针板5及针床2上也显示有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钢线2b、2c、5c、钢带5b。
图5在图1的横机1中将针床2的齿口3侧的结构以除去了针间隔物7的状态表示。收容可动沉降片11的沉降片座12也省略图示,仅示出前端部11a。导纱器6在向齿口3突出的部分引导针织纱。
图6表示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图7表示与图6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连动的织针4的动作。代表性的动作状态由a、b、c、d、e的相位表示。织针4受到搭载于三角座滑架8的三角系统20的作用,进行编织动作。三角系统20虽然包含与编织动作相关的成圈三角21和与移圈动作相关的移圈三角22,但仅示出成圈中的线圈形成动作。
图8(a)及图8(b)、图9(c)及图9(d)、图10(e)及图10(f)分别表示与图6的a及b的相位、c及d的相位、e及f的相位对应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的动作状态。但是,针织纱省略图示。在a的相位下,暂时使前端部11a从齿口3退出,解除针织纱接受部11ab对针织纱的推压。在b的相位下,使针织纱接受部11ab从直线运动通过摆动进入齿口3,可靠地推压针织纱。织针4通过成圈三角21的作用进入齿口3,由针钩4a保持的线圈作为旧线圈以相对远离针钩4a的方式移动,向针杆侧移动。在c的相位下,为了从给纱口9向针钩4a接受针织纱,使前端部11a从齿口3退避。在d的相位下,在将从给纱口9接受针织纱的供给的针钩4a从齿口3拉入针床2侧而进行决定线圈密度时,利用进入齿口3的针织纱接受部11ab捕捉旧线圈的针织纱。在e的相位下,暂时使针织纱接受部11ab退避,将捕捉到的线圈从针织纱接受部11ab释放。在f的相位下,针织纱接受部11ab捕捉在d的相位下形成的新的沉降弧。若在f的相位之后使出没三角14d成为没入状态,则针织纱接受部11ab能够在推压沉降弧的状态下从三角座滑架8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设置平坦区间11e及凹区间11f,在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设置凸部13a,通过直线运动和摆动相对于齿口3进退。底面13b成为相对于凸部13a突出的高度或到平坦区间11f的高度的基准平面。与此相对,也能够在可动沉降片上设置凸部,在沉降片槽设置平坦区间及凹区间。在该情况下,除去凸部的可动沉降片的底部成为基准平面,在直线运动区间中,与沉降片槽侧的平坦区间平行,保持一定的间隔。另外,沉降片槽的凹区间设置在平坦区间的齿口3侧的端部。即,以所述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和所述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中的一方为基准平面,形成于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11e及凹区间11f和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凸部13a作为引导可动沉降片11的进退的进退引导机构发挥功能。凸部13a与平坦区间11e抵接的区间成为以前端部11a成为与基准平面平行的直线状的轨迹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11直线运动的直线运动区间。凸部13a与凹区间11f嵌合的区间设置于通过直线运动进入齿口3的直线运动区间的终端,成为使可动沉降片11以被驱动的可动沉降片11的前端部11a成为弧状的轨迹的方式摆动的摆动区间。相对于凸部13a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高度,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为止的高度小,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凹区间的顶部为止的高度相同或大。另外,可动沉降片11收容于沉降片座12的沉降片槽13,但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针床与织针并列设置。在专利文献1中,将摆动的可动沉降片收容于设置于针板的薄壁部。而且,进退引导机构也能够形成在形成于沉降片槽的侧面的引导三角与从可动沉降片向侧方突出而承受引导三角的作用的销之间等。
Claims (5)
1.一种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所述横机(1)是至少一对针床(2)隔着齿口(3)相对地设置的横机,
可动沉降片装置(10)将可动沉降片(11)收容于沿相对于齿口(3)进退的方向延伸的沉降片槽(13)而使前端部(11a)相对于齿口(3)进退,
可动沉降片(11)的前端部(11a)具有线圈形成缘(11aa)及针织纱接受部(11ab),所述线圈形成缘(11aa)在新的线圈形成时供沉降弧钩挂,所述针织纱接受部(11ab)捕捉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并向齿口(3)下方推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沉降片装置(10)具有进退引导机构,该进退引导机构对可动沉降片(11)的进退进行引导,
所述进退引导机构设置于可动沉降片(11)与沉降片槽(13)之间,
所述进退引导机构具备:
直线运动区间,以前端部(11a)成为直线状的轨迹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11)直线运动;及
摆动区间,设置于通过直线运动进入齿口(3)的直线运动区间的终端,以被驱动的可动沉降片(11)的前端部(11a)成为弧状的轨迹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11)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可动沉降片(11)的底部和所述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中的一方为基准平面,所述进退引导机构包括形成于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11e)和凹区间(11f)以及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凸部(13a),
相对于凸部(13a)从基准平面向另一方侧突出的高度,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平坦区间(11e)为止的高度小,从基准平面到另一方侧的凹区间(11f)的顶部为止的高度相同或大,
在所述直线运动区间,凸部(13a)与平坦区间(11e)抵接,平坦区间(11e)与基准平面平行,
在所述摆动区间,凸部(13a)与凹区间(11f)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降片槽(13)设置于与所述针床(2)不同的沉降片座(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包括弹簧(11b),该弹簧(11b)对所述可动沉降片(11)以通过所述摆动而所述前端部(11a)的所述针织纱接受部(11ab)将所述旧线圈向所述齿口(3)下方推压的方式施力。
5.一种横机(1)的可动沉降片(11),在至少一对针床(2)隔着齿口(3)相对地设置的横机(1)中的新的线圈形成时使用,能够使前端部(11a)相对于齿口(3)进退,并在收容于沿相对于齿口(3)进退的方向延伸的沉降片槽(13)的状态下使用,所述前端部(11a)具有线圈形成缘(11aa)及针织纱接受部(11ab),所述线圈形成缘(11aa)供沉降弧钩挂,所述针织纱接受部(11ab)接受被脱圈的旧线圈的针织纱并向齿口下方推压,
其特征在于,
在沉降片槽(13)的底部设置有凸部(13a),
在向沉降片槽(13)收容时,所述可动沉降片(11)面向沉降片槽(13)的底部,
所述可动沉降片(11)具有:
平坦区间(11e),在前端部(11a)侧以从沉降片槽(13)的底面(13b)隔开比凸部(13a)的高度小的间隔的方式形成,以与凸部(13a)抵接而直线运动的方式被引导;及
凹区间(11f),在平坦区间(11e)的远离前端部(11a)的方向的端部凹陷至与凸部(13a)的高度相同或比凸部(13a)的高度大的高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094376 | 2023-06-07 | ||
JP2023094376A JP2024176114A (ja) | 2023-06-07 | 2023-06-07 |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装置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66201U true CN222666201U (zh) | 2025-03-25 |
Family
ID=93894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220661.0U Active CN222666201U (zh) | 2023-06-07 | 2024-05-31 | 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176114A (zh) |
KR (1) | KR20240002015U (zh) |
CN (1) | CN222666201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94266A (ja) | 2009-10-30 | 2011-05-12 | Shima Seiki Mfg Ltd | 可動シンカーおよび横編機 |
JP2019073819A (ja) | 2017-10-14 | 2019-05-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手袋編機 |
-
2023
- 2023-06-07 JP JP2023094376A patent/JP2024176114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5-31 CN CN202421220661.0U patent/CN222666201U/zh active Active
- 2024-06-05 KR KR2020240000979U patent/KR20240002015U/ko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76114A (ja) | 2024-12-19 |
KR20240002015U (ko) | 2024-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542348B2 (ja) | 横編機のシンカー装置 | |
JP6223194B2 (ja) | シンカー装置を備えた横編機 | |
JPWO2003010378A1 (ja) | 横編機の給糸装置及び横編機の給糸方法 | |
JP4125319B2 (ja) | 横編機の給糸装置 | |
US6883352B2 (en) | Loop presse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loop presser, and fabric knitting method using loop presser | |
CN222666201U (zh) | 横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及可动沉降片 | |
JP2604677B2 (ja) | 横編機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ファージャック | |
CN112813572A (zh) | 毛圈编织用横机及编织方法 | |
JP4016028B2 (ja) | 可動シンカー装置を備える横編機 | |
EP1655398B1 (en) | Wef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movable sinker | |
JPH11181657A (ja) | トランスファージャック目移し機構を備えた横編機 | |
EP2570535A1 (en) |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compound needle, and slider control method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 |
JP4176038B2 (ja) |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装置 | |
KR19990028846A (ko) | 횡편기에 있어서의 실안내장치 | |
CN221320261U (zh) |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 |
JP4175976B2 (ja) |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 |
JP4175978B2 (ja) |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 |
JP3155434B2 (ja) | 可動シンカーの駆動装置 | |
JP4163085B2 (ja) | 移動体連行状態切換え可能な横編機 | |
WO2024075449A1 (ja) |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ー | |
CN220099326U (zh) |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 |
CN219808073U (zh) |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 |
JP5362233B2 (ja) | 生地押え装置 | |
JP4175977B2 (ja) |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 |
JP2676179B2 (ja) | 横編機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ファージャッ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