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8902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28902U CN220828902U CN202322367258.2U CN202322367258U CN220828902U CN 220828902 U CN220828902 U CN 220828902U CN 202322367258 U CN202322367258 U CN 202322367258U CN 220828902 U CN220828902 U CN 2208289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indoor unit
- guide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道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以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和/或第二出风道。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并且可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相关技术中,空调的出风口通常设置在机壳的前侧,机壳上还设置有可转动的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转动可以调节空调的出风方向,相关技术中的空调设备,出风方式较为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并且可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含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道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以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和/或第二出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并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机壳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和/或第二出风道的第三导风件,减小了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道的风道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道的内壁,所述第三导风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风道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遮挡所述第一出风道且与所述第二导风件配合以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搭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导风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分别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件设有多个可转动的百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表面,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送风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打开且所述第二出风口关闭,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式包括防冷风模式,在所述防冷风模式所述第三导风件的出风端朝前朝上导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关闭,所述第二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出风端朝后朝下延伸,所述第三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配合以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送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朝前送风,所述第二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且朝下送风,所述第三导风件分别将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送风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防冷风模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送风模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空调室内机;1、机壳;11、第一出风道;1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道;121、第二出风口;122、风道进风口;13、第一转动轴;14、第二转动轴;2、第一导风件;21、第一连接臂;3、第二导风件;4、第三导风件;5、百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参照图1、图2和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有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第一出风道11设有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道12设有第二出风口121。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至少两个出风口,空调出风时,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11出风,还可选择第二出风口121,还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并且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导风件2和第二导风件3,第一导风件2活动设置于机壳1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111,也就是说,第一导风件2活动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1处,当空调需要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出风时,第一导风件2打开第一出风口111,并且第一导风件2还可以引导第一出风口111处的出风方向,当空调无需使用第一出风口111时,第一导风件2可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11,避免外界灰尘进入第一出风口111,第一导风件2还可以对第一出风口111内部进行遮挡,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性。
参照图4,第二导风件3活动设置于机壳1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121,也就是说,第二导风件3活动设置在第二出风口121处,当空调需要通过第二出风口121出风时,第二导风件3打开第二出风口121,并且第二导风件3还可以引导第二出风口121处的出风方向,当空调无需使用第二出风口121时,第二导风件3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21,避免外界灰尘进入第二出风口121,第二导风件3还可以对第二出风口121内部进行遮挡,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性。
参照图2、图4和图5,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三导风件4,第三导风件4活动设置于机壳1内以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和/或第二出风道12。当空调室内机100需要使用第一出风口111出风时,第三导风件4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减少空气流向第二出风道12,减少风损;当空调室内机100需要使用第二出风口121出风时,第三导风件4引导空气流向第二出风道12,减少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减少风损;第三导风件4还可以引导空气分流至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使得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可以同时出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11和/或第二出风口121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并且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机壳1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和/或第二出风道12的第三导风件4,减小了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位于机壳1的前表面,第二出风口121位于机壳1的底壁。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100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向前送风,也可通过第二出风口121向下送风,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向前送风的同时还通过第二出风口121向下送风。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分别设置在机壳1不同的位置以用于向不同的方向送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区域,有利于空调出风在室内环境中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温度调节能力。并且,当空调同时使用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送风时,空调出风分别向前和向下送风,降低了空调出风直吹人体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2转动设置在机壳1上,第一导风件2可转动至完全遮挡第一出风口111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11,第一导风件2还可以转动至避让第一出风口111以打开第一出风口111。并且第一导风件2处于打开第一出风口111的状态时还可调整自身角度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风件2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第一导风件2转动连接于机壳1,连接方式简单,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设置有驱动第一导风件2转动的第一转动轴13,第一转动轴13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转动轴1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动轴13位于机壳11内部空间的前端和底端,第一转动轴13位于第一出风道11的下方。第一导风件2的构造为导风板,第一导风件2朝向第一转动轴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臂21,第一导风件2通过第一连接臂21与第一转动轴13连接,从而使得电机驱动第一转动轴13转动时,第一转动轴13带动第一导风件2转动。
参照图1,当第一导风件2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11时,第一导风件2远离第一转动轴13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1的上边沿止抵,第一导风件2靠近第一转动轴13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1的下边沿止抵。
参照图2,当第一导风件2转动至打开第一出风口111时,第一导风件2顺时针转动,当第一导风件2靠近第一转动轴13的一端与机壳1止抵时,第一导风件2完全打开第一出风口111,此时第一出风口111的开度最大。并且因为第一导风件2靠近第一转动轴13的一端与机壳1止抵,还可以起到兜风的效果,阻挡空气朝下流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3转动设置在机壳1上,第二导风件3可转动至完全遮挡第二出风口121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21,第二导风件3还可转动至避让第二出风口121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21。第二导风件3处于打开第二出风口121的状态时还可调整自身角度以调整第二出风口121的出风方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导风件3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第二导风件3转动连接于机壳1,连接方式简单,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设置有驱动第二导风件3转动的第二转动轴14,第二转动轴14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转动轴1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动轴14位于机壳11内部空间的前端和底端,第二转动轴14位于第一转动轴13的后方且与第一转动轴13间隔设置,第二转动轴14位于第二出风道12的前方。第二导风件3的构造为导风板,第二导风件3朝向第二转动轴1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臂,第二导风件3通过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转动轴14连接,从而使得电机驱动第二转动轴14转动时,第二转动轴14带动第二导风件3转动。
参照图1,当第二导风件3转动至关闭第二出风口121时,第二导风件3远离第二转动轴14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21的后边沿止抵,第二导风件3靠近第二转动轴14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21的前边沿止抵。
参照图4,当需要打开第二出风口121时,第二导风件3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导风件3远离第二转动轴14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21的后边沿分离即可。当第二导风件3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21时,第二导风件3靠近第二转动轴14的一端位于机壳1内侧,可以起到防漏风的效果,避免空调出风向前流动。
参照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的构造为导风板且转动设置在机壳1内部,且第三导风件4位于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连通处,从而使得第三导风件4可转动至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和/或第二出风道12。
参照图4,第三导风件4具有第一状态,当第三导风件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道11且与第二导风件3配合以将空气导向第二出风口121。此时,第三导风件4引导空调出风完全流向第二出风口121,减小了风损,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并且第三导风件4可以和第二导风件3配合导风,使得第二出风口121的出风更加可控,进一步减小风损。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在第一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与第二导风件3搭接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二出风道12出风时,空气在第三导风件4的引导下直接流至第二导风件3,最终在第二导风件3的引导下排向室内,减小了空气与其它结构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保证了空气通过第二出风道12的顺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风件2关闭第一出风口111,进一步降低了空气流入第一出风道11的可能性。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转动设置在机壳1内部,第三导风件4还具有第二状态,当第三导风件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分别将空气导向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此时,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
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转动设置在机壳1内部,第三导风件4还具有第三状态,当第三导风件4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遮挡第二出风道12以将空气引导至第一出风道11。此时,第三导风件4引导空调出风完全流向第一出风口111,减小了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22设于第一出风道11的内壁,第三导风件4用于打开或关闭风道进风口122,即当第三导风件4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关闭风道进风口122,从而避免空气进入第二出风道1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出风时,第三导风件4关闭风道进风口122,第三导风件4引导空调出风完全流向第一出风口111,减小了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设有多个可转动的百叶5,多个百叶5沿第三导风件4的长度方向(即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第三导风件4上的多个百叶5引导空气向左或向右送风。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通过驱动多个百叶5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转动以形成左右扫风的送风模式。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区域,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温度调节效果。
又因为百叶5设置在第三导风件4上,使得百叶5可随着第三导风件4的转动而转动,参照图4,当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第一状态时,百叶5位于第三导风件4朝向第二出风道12的一侧,此时百叶5可引导第二出风道12内空气的流动方向,提高了第二出风口121出风时的舒适性。参照图2,当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第三状态时,百叶5位于第三导风件4朝向第一出风道11的一侧,此时百叶5可引导第一出风道11内空气的流动方向,提高了第一出风口111出风时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导风件2关闭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导风件3关闭第二出风口121,第三导风件4处于第三状态,即第三导风件4关闭第二出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22,百叶5位于第三导风件4朝向第一出风道11的一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一送风模式,第一送风模式为通过第一出风道11和第一出风口111出风的模式,在第一送风模式,第一出风口111打开且第二出风口121关闭,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朝向第一出风口111送风。
当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送风模式时,第三导风件4可转动至出风端朝前设置,或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出风端朝前朝上设置,或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出风端朝前朝下设置,只要使得第三导风件4可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口111即可。
参照图2,当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送风模式时,且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出风端朝前朝下设置时,第三导风件4对空调出风的阻碍作用较小。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送风模式,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出风端朝前朝下设置且第三导风件4关闭风道进风口122时,避免了空气进入第二出风道12所造成的风损,此时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最大出风量。
当需要将空调室内机100从关闭状态切换至第一送风模式时,驱动第一导风件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打开第一出风口111即可。因为关闭状态时第三导风件4处于关闭第二出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22的状态,此时第三导风件4无需转动,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最大出风量。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第一送风模式时,百叶5位于第三导风件4朝向第一出风道11的一侧,空调室内机100还可驱动百叶5左右转动以改变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提高第一送风模式出风的舒适性。
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因为在第一送风模式时,第三导风件4可处于不同的状态导风。因为第一送风模式包括多个不同的模式,例如第一送风模式包括最大出风模式,参照图2,在最大出风模式第三导风件4关闭第二出风道12的风道进风口122。
参照图3,第一送风模式还包括防冷风模式,在防冷风模式第三导风件4的出风端朝前朝上导风。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防冷风模式时,空调室内机100制冷,第三导风件4可以将冷风向前向上导风,降低了冷风直吹人体的可能性,又因为冷空气适于向下流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导风件4可以将冷风向前向上导风以形成天幕式送风,有利于冷空气在室内的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
当需要将空调室内机100从最大出风模式切换至防冷风模式时,驱动第三导风件4逆时针转动,以使得第三导风件4的出风端朝前朝上设置。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第一出风口111关闭,第二导风件3打开第二出风口121且第二导风件3的出风端朝后朝下延伸,第三导风件4与第二导风件3配合以将空气导向第二出风口12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可通过第二出风口121将热风向后向下送风,形成贴壁流送风,避免热风直吹人体,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并且因为热空气适于向上流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热风向后向下导风,有利于热空气在室内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并且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还可驱动百叶左右转动以改变第二出风口121的出风方向,提高制热模式出风的舒适性。
当需要将空调室内机100从关闭状态切换至制热模式时,驱动第二导风件3逆时针转动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21,并驱动第三导风件4逆时针转动至与第二导风件3搭接配合即可。此时百叶5位于第三导风件4朝向第二出风道12的一侧。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二送风模式,在第二送风模式,第一导风件2打开第一出风口111且朝前送风,第二导风件3打开第二出风口121且朝下送风,第三导风件4分别将空气引导至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第二送风模式时,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并且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11朝前送风、通过第二出风口121朝下送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区域,有利于空调出风在室内环境中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温度调节能力。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11朝前送风、通过第二出风口121朝下送风的送风方式,还降低了空调出风直吹人体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当需要将空调室内机100从关闭状态切换至第二送风模式时,驱动第一导风件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打开第一出风口111、驱动第二导风件3逆时针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21、驱动第三导风件4顺时针转动至第二状态(即驱动第三导风件4转动至分别将空气导向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其空调室内机100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11和/或第二出风口121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并且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机壳1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11和/或第二出风道12的第三导风件4,减小了风损,提升了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道设有第二出风口;
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第三导风件,所述第三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以引导空气流向第一出风道和/或第二出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道的风道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道的内壁,所述第三导风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风道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遮挡所述第一出风道且与所述第二导风件配合以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搭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导风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具有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分别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设有多个可转动的百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表面,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底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一送风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打开且所述第二出风口关闭,所述第三导风件转动至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式包括防冷风模式,在所述防冷风模式所述第三导风件的出风端朝前朝上导风。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关闭,所述第二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导风件的出风端朝后朝下延伸,所述第三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配合以将空气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送风模式,在所述第二送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朝前送风,所述第二导风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且朝下送风,所述第三导风件分别将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67258.2U CN220828902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67258.2U CN220828902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828902U true CN220828902U (zh) | 2024-04-23 |
Family
ID=9072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367258.2U Active CN220828902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828902U (zh) |
-
2023
- 2023-08-31 CN CN202322367258.2U patent/CN2208289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59074B (zh) | 空调器 | |
CN10818054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9827243B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346639U (zh) | 空调器 | |
CN11114092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1140924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541217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3959009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57527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82890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57526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9945308B (zh) | 空调器 | |
CN119573134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82890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WO2021143334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413485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89546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567364U (zh) | 空调器 | |
CN22006191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1005245U (zh) | 空调器 | |
CN21771516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0567365U (zh) | 空调器 | |
CN221197535U (zh) | 空调器 | |
CN217464839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