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736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67364U CN220567364U CN202321939753.XU CN202321939753U CN220567364U CN 220567364 U CN220567364 U CN 220567364U CN 202321939753 U CN202321939753 U CN 202321939753U CN 220567364 U CN220567364 U CN 220567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duct
- component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部件、风机部件和风道部件,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位于机壳的前侧,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出风口分别位于机壳的左右两侧,风道部件具有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适于连通进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风道适于连通进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风道适于连通进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进风风道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在避免气流直吹人体时,保证整机的温度调节效率,另外可以提升整机出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通过单个出风口出风,进风风道与出风口通过出风风道相连通,出风方向受出风口位置影响,气流的覆盖面积不足,送风范围较小,无法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空调器的出风面积有限,出风量较少,温度调节效率较低。并且在空调器利用导风板导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导风板对整体出风量损失较大,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可以根据进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的不同连通情况,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保证温度调节效率;另外可以增加整体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三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机壳的左右两侧;换热器部件和风机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具有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所述风机部件的风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所述换热器部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风道之间,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三出风口,所述进风风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进风风道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可以根据进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的不同连通情况,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保证温度调节效率;另外,进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中的多个连通时,可以增加整体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部件具有连通风腔,所述连通风腔位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风侧且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连通风腔具有第一分流口和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分流口适于连通所述连通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分流口适于连通所述连通风腔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分流口和所述第二分流口中的至少一个可开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风道切换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风道部件内,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切换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风道部件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部件内形成有收纳腔,所述风道切换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位于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容纳于所述收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切换门包括门主体、第一门端部和第二门端部,所述第一门端部和所述第二门端部连接在所述门主体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在垂直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收纳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门端部与所述第一分流口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门端部封堵所述收纳腔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门端部位于所述门主体的邻近所述第一分流口的一侧,所述门主体与所述第一腔壁接触且与所述第二腔壁间隔开,所述第一门端部朝向邻近所述第二腔壁的方向上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部件的底部形成有导轨,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底部与所述导轨配合,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滑动的风道切换机构设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轨为导向槽,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底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可滚动地容纳于所述导向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所述第一齿轮设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齿条设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上表面,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齿轮的避让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部件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蜗壳和出风框,所述出风框连接在所述蜗壳的前侧,所述进风风道形成于所述蜗壳,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均形成于所述出风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第三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三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导风部件、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分别独立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导风板分别独立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内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将所述第一出风口分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内均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风板;其中,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位于所述上出风口的所述导风板转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用于驱动位于所述下出风口的所述导风板转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三齿轮设于所述导风板且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第三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四齿轮设于所述第三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五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且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四电机、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所述第四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六齿轮设于所述第四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七齿轮设于所述第三导风部件且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均可转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后端,所述第三导风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三导风部件的后端,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体,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体覆盖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体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体,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关闭所述第三出风口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体覆盖于所述第三出风口处,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打开所述第三出风口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体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二导风面;其中,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均转动至最大打开角度时,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导风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0°~180°。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及第三出风口均打开,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二位置;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6沿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的D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分解图;
图9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出风口打开,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关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二位置;
图11是沿图10中E-E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第三出风口打开,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关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一位置;
图13是沿图12中F-F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第二出风口打开,第一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关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二位置;
图15是沿图14中G-G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关闭,风道切换门位于第二位置;
图17是沿图16中H-H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K处的放大图;
图19是图16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I-I线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J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内机;
10、机壳;11、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1、上出风口;122、下出风口;123、第一导风部件;1231、导风板;1232、散风孔;124、加强横梁;125、第四导风部件;1251、导风百叶;13、第二出风口;131、第二导风部件;1311、第一导风板体;1312、第一导风面;1313、第一加强筋板;14、第三出风口;141、第三导风部件;1411、第二导风板体;1412、第二导风面;1413、第二加强筋板;15、密封盖;16、接水盘;17、底盘;
20、风道部件;2、蜗壳;21、进风风道;3、出风框;31、第一出风风道;32、第二出风风道;33、第三出风风道;34、连通风腔;341、第一分流口;342、第二分流口;35、导轨;36、收纳腔;361、第一腔壁;362、第二腔壁;4、风道切换门;41、滚轮;42、安装槽;43、销轴;44、门主体;45、第一门端部;46、第二门端部;5、风道切换机构;51、第一电机;52、第一齿轮;53、齿条;54、避让孔;6、第一驱动机构;61、第二电机;62、第二齿轮;63、第三齿轮;64、第二限位盖;7、第二驱动机构;71、第三电机;72、第四齿轮;73、第五齿轮;74、第三限位盖;8、第三驱动机构;81、第四电机;82、第六齿轮;83、第七齿轮;84、第四限位盖;
30、换热器部件;
40、风机部件;91、风轮;92、风轮电机;93、电机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1-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换热器部件30、风机部件40和风道部件20。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可以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机壳10、换热器部件30、风机部件40和风道部件20。
机壳10具有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第一出风口12位于机壳10的前侧,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分别位于机壳10的左右两侧。空气可以从机壳10的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内,机壳10内的空气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其中,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出风口13可以位于机壳10的左侧,第三出风口14可以位于机壳10的右侧。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的气流可以流向整机的前侧,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的气流可以流向整机的左侧,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的气流可以流向整机的右侧。例如机壳10的进风口11可以位于机壳10的后侧。
与相关技术中具有单个出风口的空调器相比,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加整机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从而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另一方面,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分别位于机壳10的前侧、左侧以及右侧,可以增大整体的送风范围,实现超广角送风,提高整体出风的舒适性。
换热器部件30和风机部件40设于机壳10内。换热器部件30可以与附近的空气发生热量交换,从而降低或升高流经换热器部件30的空气的温度,实现空调器对空气的制冷或制热效果。风机部件40可以用于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流经机壳10的内部后,从机壳10的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例如,风机部件40可以包括风轮91、风轮电机92以及电机安装板93。
风道部件20设于机壳10内且风道部件20具有进风风道21、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风道部件20可以对机壳10内的空气起到导向作用,从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的空气,可以沿着风道部件20流动,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风机部件40的风轮91的至少部分位于进风风道21内,例如风机部件40的风轮91可以部分位于进风风道21内,或者风机部件40的风轮91可以全部位于进风风道21内。这样设置可以便于风轮91对空气的驱动,从而保证空气在机壳10内的流向。例如,风道部件20的上方可以设有密封盖15,以及风道部件20的下方可以设有接水盘16以及底盘17等结构。
换热器部件30位于进风口11与进风风道21之间,第一出风风道31适于连通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风道32适于连通进风风道21与第二出风口13,第三出风风道33适于连通进风风道21与第三出风口14。当空调器工作时,空气可以在风轮91的驱动作用下,从进风口11流入机壳10内,流入机壳10内的空气可以先流经换热器部件30,并与换热器部件3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可以流入进风风道21。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流向第一出风口12,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机壳10,并流向机壳10的前侧;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二出风风道32流向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并流向机壳10的左侧;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并流向机壳10的右侧。从而增加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其中,“多个”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也就是说,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中的一个相连通,或者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和第二出风风道32连通,或者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和第三出风风道33连通,或者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二出风风道32和第三出风风道33连通,或者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均连通。
当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相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全部空气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流向第一出风口12,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机壳10,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前侧;当进风风道21与第二出风风道32相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全部空气可以流入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二出风风道32流向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左侧;当进风风道21与第三出风风道33相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全部空气可以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右侧。
当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流向第一出风口12,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机壳10;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另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二出风风道32流向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从而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前侧以及左侧。
当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流向第一出风口12,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流出机壳10;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另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前侧以及右侧。
当进风风道21与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连通时,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二出风风道32流向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另一部分可以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左侧以及右侧。
当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均连通时,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前侧、左侧以及右侧,可以整体的送风范围更大,实现超广角送风,提高整体出风的舒适性,同时可以使整体的出风量更大,从而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控制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的连通情况,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另外,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中的多个连通时,可以增加整体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并且在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保证温度调节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进风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可以根据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的不同连通情况,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保证温度调节效率;另外,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中的多个连通时,可以增加整体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11、图13、图15和图17,风道部件20具有连通风腔34,连通风腔34位于进风风道21的出风侧且连通风腔34与进风风道21连通,连通风腔34具有第一分流口341和第二分流口342,第一分流口341适于连通连通风腔34与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第二分流口342适于连通连通风腔34与第三出风风道33。进风风道21内的空气可以流入连通风腔34,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分流口341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分别流向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流向机壳10的前侧以及左侧;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另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二分流口342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流向机壳10的右侧。
第一分流口341和第二分流口342中的至少一个可开闭,例如第一分流口341可开闭,或者第二分流口342可开闭,或者第一分流口341与第二分流口342均可开闭。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对第一分流口341和第二分流口342的开闭控制,实现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与连通风腔34的连通与隔断,从而实现整体不同位置的出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在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的情况下,保证整机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从而保证整机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
当第一分流口341关闭,第二分流口342打开时,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分流口342流入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最后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流向机壳10的右侧。当第一分流口341打开,第二分流口342关闭时,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分流口341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通过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分别流向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流向机壳10的前侧以及左侧。
当第一分流口341以及第二分流口342均打开时,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可以分别流入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通过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使整机的出风气流流向机壳10的前侧、左侧以及右侧,可以整体的送风范围更大,实现超广角送风,提高整体出风的舒适性。当第一分流口341以及第二分流口342均关闭时,整机不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11、图13、图15和图17,空调器包括:风道切换门4,风道切换门4可运动地设于风道部件20内,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分流口341。风道切换门4可以通过在风道部件20内的运动,实现第一分流口341的打开和关闭,从而可以便于实现第一出风风道31和第二出风风道32与连通风腔34的连通与隔断,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风道切换门4可以为平板状或弧形板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11、图13、图15和图17,风道切换门4可滑动地设于风道部件20内,以打开和关闭第一分流口341。风道切换门4通过滑动的方式相对风道部件20运动,可以提高风道切换门4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风道切换门4的正常运动,从而保证整体对第一分流口341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11、图13、图15和图17,风道部件20内形成有收纳腔36,收纳腔36可以对风道切换门4起到容纳和固定作用。风道切换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其中,在第一位置,风道切换门4位于关闭第一分流口341的位置,使整体通过风道切换门4将连通风腔34与第一出风风道31和第二出风风道32隔断。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可以在风道切换门4的作用下全部流向第二分流口342,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并从第三出风口14流向机壳10的右侧。由此,在第一位置时,风道切换门4关闭第一分流口341,整体的出风气流可以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实现整机的右侧出风。
在第二位置,风道切换门4容纳于收纳腔36内,可以避免风道切换门4位于连通风腔34内,从而保证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正常流动。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分流口341以及第二分流口342,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由此,在第二位置时,风道切换门4打开第一分流口341,整体的出风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实现整机的前侧、左侧以及右侧出风,可以增加整体的出风面积,提升整体的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效率,同时扩大整机的送风范围,实现超广角送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图13,风道切换门4包括门主体44、第一门端部45和第二门端部46,第一门端部45和第二门端部46连接在门主体44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在垂直于风道切换门4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收纳腔36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361和第二腔壁362。
其中,在风道切换门4处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门端部(45)与第一分流口(341)的内壁抵接,第二门端部46封堵收纳腔36的开口端。在风道切换门4处在第一位置时,风道切换门4关闭第一分流口341,风道切换门4将连通风腔34与第一出风风道31和第二出风风道32隔断,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可以流向第二分流口342,通过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三出风口14,并从第三出风口14流向机壳10的右侧。在风道切换门4处在第一位置时,通过使得风道切换门4的第一门端部(45)与第一分流口(341)的内壁抵接,可以减少或避免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通过风道切换门4的第一门端部(45)与第一分流口(341)的内壁的配合处泄漏,风道切换门4的第二门端部46封堵收纳腔36的开口端,可以减少或避免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泄漏至收纳腔36内,从而可以减少风量损失,并且可以减少噪音的产生。
在风道切换门4处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门端部45位于门主体44的邻近第一分流口341的一侧,门主体44与第一腔壁361接触且门主体44与第二腔壁362间隔开,第一门端部45朝向邻近第二腔壁362的方向上倾斜延伸。在第二位置,风道切换门4容纳于收纳腔36内,第一分流口341打开,连通风腔34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分流口341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在连通风腔34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分流口341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1以及第二出风风道32的过程中,由于门主体44与第一腔壁361接触且第一门端部45朝向邻近第二腔壁362的方向上倾斜延伸,可以减少气流通过收纳腔36的开口端流入收纳腔36内,减少风量损失以及噪音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图7和图19-图21,风道部件20的底部形成有导轨35,风道切换门4的底部与导轨35配合,用于驱动风道切换门4滑动的风道切换机构5设于风道切换门4的上方。导轨35可以对风道切换门4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使风道切换门4沿导轨35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保证风道切换门4的运动轨迹。风道切换门4的底部沿导轨35滑动,可以提高风道切换门4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风道切换机构5可以驱动风道切换门4沿导轨35滑动,从而实现第一分流口341的打开和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图7和图19-图21,导轨35为导向槽,风道切换门4的底面设有滚轮41,滚轮41可滚动地容纳于导向槽。风道切换门4通过底面滚轮41的滚动实现自身的运动,可以使风道切换门4在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小,从而可以便于风道切换门4的移动,同时滚轮41容纳于导向槽且沿导向槽滚动,可以保证滚轮41的运动轨迹,提高滚轮41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滚轮41可以通过销轴43安装与风道切换门4的底面,销轴43穿设于滚轮41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滚轮41在滚动的过程中可以绕销轴43转动。风道切换门4的底面可以形成有安装槽42,滚轮41安装在风道切换门4上时,滚轮41的部分容纳于安装槽42内,安装槽42的延伸方向与导向槽的延伸方向相同。风道切换门4的底面设有多个滚轮41,多个滚轮41可以沿安装槽42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风道切换机构5包括:第一电机51、第一齿轮52以及齿条53,第一电机51设于风道部件20的顶部,第一齿轮52设于第一电机51的电机轴,齿条53设于风道切换门4的顶部且齿条53与第一齿轮52啮合。当第一电机51工作时,第一电机5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2转动,第一齿轮52与风道切换门4顶部的齿条53啮合,使得第一齿轮52带动齿条53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从而使齿条53带动风道切换门4移动,实现第一分流口341的打开和关闭。
风道切换机构5通过第一齿轮52与齿条53啮合,将第一齿轮52的转动转化为齿条53的移动,从而实现风道切换门4的移动,结构简单,传动更可靠,使风道切换门4的运动更稳定。
例如,第一电机51可以与风道部件20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以及卡接连接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第一电机51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第一电机51的更换与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第一电机51的电机轴为第一电机51轴,第一齿轮52与第一电机51轴的扁位配合,可以使第一齿轮52与第一电机51轴相固定,便于通过第一电机51轴带动第一齿轮52转动,实现第一电机51与第一齿轮52之间的动力传递。
第一驱动机构6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盖,第一限位盖套设于第一电机51轴的远离第一电机51的主体的一端,以对第一齿轮52轴向限位。当第一齿轮52安装与第一电机51上时,第一电机51的主体可以与第一限位盖相配合,实现第一齿轮52在第一电机51轴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第一齿轮52与第一电机51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第一电机51设于风道部件20的上表面,风道部件20的顶部形成有用于避让第一齿轮52的避让孔54。风道切换门4设于风道部件20内,避让孔54用于避让第一齿轮52,可以便于第一齿轮52与齿条53啮合,从而可以保证风道切换机构5对风道切换门4的正常驱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8-图9、图11、图13、图15和图17,风道部件20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蜗壳2和出风框3。出风框3连接在蜗壳2的前侧,进风风道21形成于蜗壳2,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均形成于出风框3。出风框3与蜗壳2分别独立成型,可以便于风道部件20整体的安装与拆卸,降低风道部件20整体的装配难度,保证装配效率。出风框3连接在蜗壳2的前侧,使得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均位于进风风道21的前侧,使空气在风机部件40的驱动下,从沿进风风道21向前流动,并分别流入出风框3的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流向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
例如,出风框3可以与蜗壳2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以及卡接连接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风道部件20整体的安装与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3、图8-图18,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部件123、第二导风部件131和第三导风部件141。
第一导风部件123可运动地设于第一出风口12,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12,当第一导风部件123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整机的出风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2流向机壳10的前侧。第二导风部件131可运动地设于第二出风口13,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13,当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整机的出风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13流向机壳10的左侧。第三导风部件141可运动地设于第三出风口14,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三出风口14,当第三导风部件141打开第三出风口14时,整机的出风气流可以从第三出风口14流向机壳10的右侧。
其中,第一导风部件123、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独立控制。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空调器整体的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满足更多的出风需求。
例如,进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风道31、第二出风风道32以及第三出风风道33均连通,当第一导风部件123、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打开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时,机壳1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前侧、左侧以及右侧的出风,增加整体出风量,提高整体对室内的温度调节效率。
当第一导风部件123打开第一出风口12,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关闭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前侧出风;当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第一导风部件123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关闭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三出风口14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左侧出风;当第三导风部件141打开第三出风口14,第一导风部件123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31分别关闭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右侧出风。
当第一导风部件123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31分别打开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第三导风部件141关闭第三出风口14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前侧以及左侧出风;当第一导风部件123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打开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三出风口14,第二导风部件131关闭第二出风口13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前侧以及右侧出风;当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分别打开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第一导风部件123关闭第一出风口12时,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流出机壳10,从而实现整机的左侧以及右侧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8,第一导风部件123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1231,导风板1231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1232。当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导风板1231可以对气流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一出风口12处的气流沿着导风板1231引导的方向流出。当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关闭第一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内的气流可以通过导风板1231上的散风孔1232流出,散风孔1232可以将流经的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并对流经的气流具有一定的阻力,从而可以降低流经气流的流速,实现对气流的减能降速,使流出的气流无明显的吹风感,进而使导风板1231具有无风感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图8-图18,第一导风部件123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1231,导风板1231的转动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导风板1231可以通过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共同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打开或关闭,导风板1231的转动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使导风板1231在转动的过程中,改变气流在左右方向上的出风角度,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每个导风板1231分别独立控制。这样设置使每个导风板1231均可以通过绕自身转动轴线的转动单独实现打开或关闭的第一出风口12的位置转换,可以使整体对导风板1231的控制更为灵活,使得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可以满足更多的出风需求。
例如,整机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使部分导风板1231处于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位置,其他导风板1231处于打开第一出风口12的位置。或者使部分导风板1231处于打开第一出风口12的位置,其他导风板1231处于关闭第一出风口12的位置。或者全部导风板1231共同关闭第一出风口12。或者全部导风板1231共同打开第一出风口12。
第一出风口12还可以设有第四导风部件125,第四导风部件125可以位于第一导风部件123的上游侧,第一出风风道31内的气流可以先流经第四导风部件125,接着在流经第一导风部件123后,流出第一出风口12。第四导风部件125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导风百叶1251,导风百叶1251可转动的设于第一出风口12,导风百叶1251的转动轴线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使得导风百叶1251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气流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和图8-图9,第一出风口12内设有加强横梁124,加强横梁124将第一出风口12分隔为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上出风口121以及下出风口122内均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导风板1231,例如上出风口121以及下出风口122均可以设有两个导风板1231。上出风口121的多个导风板1231可以通过转动共同关闭和打开上出风口121,下出风口122的多个导风板1231可以通过转动共同关闭和打开下出风口122。每个导风板1231的一端可以与加强横梁124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风道部件20可转动连接,从而可以使导风板1231的转动更稳定可靠。
例如,加强横梁124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加强横梁124与第一出风口12的左右两个侧壁连接,加强横梁124可以增加风道部件2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可以保证导风板1231与第一出风口12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用于驱动导风板1231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一驱动机构6,第一驱动结构可以驱动导风板123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从而便于整体通过导风板1231改变第一出风口12处气流的出风方向,以及便于控制导风板1231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12。
用于驱动位于上出风口121的导风板1231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6设于风道部件20的顶部,用于驱动位于下出风口122的导风板1231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6设于风道部件20的底部。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驱动机构6与对应驱动的导风板1231之间的距离较短,便于第一驱动机构6驱动对应的导风板1231,同时使整体结构更紧凑。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2包括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上出风口121以及下出风口122内均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导风板1231,导风板1231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1232,每个导风板1231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当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关闭第一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内的气流可以通过导风板1231上的散风孔1232流出,散风孔1232可以将流经的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并对流经的气流具有一定的阻力,从而可以降低流经气流的流速,实现对气流的减能降速,使流出的气流无明显的吹风感,进而使导风板1231具有无风感效果。
当位于上出风口121的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关闭上出风口121,且下出风口122打开时,可以实现上无风感模式。上出风口121内侧的全部气流均流经导风板1231,经过导风板1231的散流部的减能降速后流出,并进入室内,从而可以实现上出风口121前侧的无风感送风。下出风口122内侧的气流可以沿导风板1231的表面直接流出下出风口122并进入室内,从而可以有效提升下出风口122的送风距离,实现下出风口122区域的快速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当位于下出风口122的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关闭下出风口122,且上出风口121打开时,可以实现下无风感模式。下出风口122内侧的全部气流均流经导风板1231,经过导风板1231的散流部的减能降速后流出,并进入室内,从而可以实现下出风口122前侧的无风感送风。上出风口121内侧的气流可以沿导风板1231的表面直接流出上出风口121并进入室内,从而可以有效提升上出风口121的送风距离,实现上出风口121区域的快速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当上出风口121以及下出风口122在多个导风板1231共同作用下均关闭时,可以实现全无风感模式。第一出风口12内侧的全部气流均流经导风板1231,经过导风板1231的散流部的减能降速后流出,并进入室内。
由此,可以使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中包括上无风感模式、下无风感模式以及全无风感模式,使得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用户更多的出风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用于驱动导风板1231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6包括:第二电机61、第二齿轮62和第三齿轮63,第二电机61设于风道部件20,第二齿轮62设于第二电机61的电机轴,第三齿轮63设于导风板1231且第三齿轮63与第二齿轮62啮合。当第二电机61工作时,第二电机6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第二齿轮62与导风板1231的第三齿轮63啮合,使得第二齿轮62带动第三齿轮63转动,从而使第三齿轮63带动导风板123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打开和关闭,以及改变第一出风口12处气流的出风方向。
例如,第二电机61可以与风道部件20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以及卡接连接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第二电机61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第二电机61的更换与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第二电机61的电机轴为第二电机61轴,第二齿轮62与第二电机61轴的扁位配合,可以使第二齿轮62与第二电机61轴相固定,便于通过第二电机61轴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实现第二电机61与第二齿轮62之间的动力传递。
第一驱动机构6还包括第二限位盖64,第二限位盖64套设于第二电机61轴的远离第二电机61的主体的一端,以对第二齿轮62轴向限位。当第二齿轮62安装与第二电机61上时,第二电机61的主体可以与第二限位盖64相配合,实现第二齿轮62在第二电机61轴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第二齿轮62与第二电机61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用于驱动第二导风部件131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7,第二驱动机构7设于风道部件20的顶部。第二驱动结构可以驱动第二导风部件13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从而有利于第二出风口13的打开和关闭,便于整体对第二导风部件131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用于驱动第三导风部件141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8,第三驱动机构8设于风道部件20的顶部。第三驱动结构可以驱动第三导风部件14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从而有利于第三出风口14的打开和关闭,便于整体对第三导风部件141的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用于驱动第二导风部件131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7,第二驱动机构7包括:第三电机71、第四齿轮72和第五齿轮73,第三电机71设于风道部件20,第四齿轮72设于第三电机71的电机轴,第五齿轮73设于第二导风部件131且第五齿轮73与第四齿轮72啮合。当第三电机71工作时,第三电机7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第四齿轮72转动,第四齿轮72与第二导风部件131的第五齿轮73啮合,使得第四齿轮72带动第五齿轮73转动,从而使第四齿轮72带动第二导风部件13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实现第二出风口13的打开和关闭。
例如,第三电机71可以与风道部件20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以及卡接连接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第三电机71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第三电机71的更换与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第三电机71的电机轴为第三电机71轴,第四齿轮72与第三电机71轴的扁位配合,可以使第四齿轮72与第三电机71轴相固定,便于通过第三电机71轴带动第四齿轮72转动,实现第三电机71与第四齿轮72之间的动力传递。
第二驱动机构7还可以包括第三限位盖74,第三限位盖74套设于第三电机71轴的远离第三电机71的主体的一端,以对第四齿轮72轴向限位。当第四齿轮72安装与第三电机71上时,第三电机71的主体可以与第三限位盖74相配合,实现第四齿轮72在第三电机71轴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第四齿轮72与第三电机71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8-图9,用于驱动第三导风部件141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8,第三驱动机构8包括:第四电机81、第六齿轮82和第七齿轮83,第四电机81设于风道部件20,第六齿轮82设于第四电机81的电机轴,第七齿轮83设于第三导风部件141且第七齿轮83与第六齿轮82啮合。当第四电机81工作时,第四电机8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第六齿轮82转动,第六齿轮82与第三导风部件141的第七齿轮83啮合,使得第六齿轮82带动第七齿轮83转动,从而使第六齿轮82带动第三导风部件14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实现第三出风口14的打开和关闭。
例如,第四电机81可以与风道部件20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以及卡接连接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第四电机81的安装与拆卸,以及第四电机81的更换与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第四电机81的电机轴为第四电机81轴,第六齿轮82与第四电机81轴的扁位配合,可以使第六齿轮82与第四电机81轴相固定,便于通过第四电机81轴带动第六齿轮82转动,实现第四电机81与第六齿轮82之间的动力传递。
第三驱动机构8还可以包括第四限位盖84,第四限位盖84套设于第四电机81轴的远离第四电机81的主体的一端,以对第六齿轮82轴向限位。当第六齿轮82安装与第四电机81上时,第四电机81的主体可以与第四限位盖84相配合,实现第六齿轮82在第四电机81轴轴向方向的限位,保证第六齿轮82与第四电机81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和图10-图17,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均可转动,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通过绕自身转动轴线的转动,可以实现对第二出风口13以及第三出风口14的打开或关闭。第二导风部件131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二导风部件131的后端,第三导风部件141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三导风部件141的后端,使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在转动的过程中,气流可以在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的作用下向整机的前方流动,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第二导风部件131包括第一导风板体1311,在第二导风部件131关闭第二出风口13时,第一导风板体1311覆盖于第二出风口13处,在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第一导风板体1311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一导风面1312。由此,在第二导风部件131关闭第二出风口13时,第一导风板体1311可以防止第二出风风道32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13流出,从而保证第二出风口13的关闭效果。在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第一导风板体1311的第一导风面1312可以对第二出风口13处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气流可以沿着第一导风面1312流出第二出风口13。
例如,在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可以调节第二导风部件131的转动角度,改变第二出风口13处气流的出风角度。
第三导风部件141包括第二导风板体1411,在第三导风部件141关闭第三出风口14时,第二导风板体1411覆盖于第三出风口14处,在第三导风部件141打开第三出风口14时,第二导风板体1411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二导风面1412。由此,在第三导风部件141关闭第三出风口14时,第二导风板体1411可以防止第三出风风道33内的气流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从而保证第三出风口14的关闭效果。在第三导风部件141打开第三出风口14时,第二导风板体1411的第二导风面1412可以对第三出风口14处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气流可以沿着第二导风面1412流出第三出风口14。
例如,在第二导风部件131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可以调节第二导风部件131的转动角度,改变第二出风口13处气流的出风角度。
其中,在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均转动至最大打开角度时,第一导风面1312与第二导风面14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0°~180°。第一导风面1312与第二导风面141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α,在第二导风部件131以及第三导风部件141均转动至最大打开角度时,α的取值范围为150°~180°,这样设置,可以增大整机的送风范围,提升出风气流的覆盖率,实现超广角送风,提高整体出风的舒适性。
例如,第二导风部件13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板1313,多个第一加强筋板1313可以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排布在第一导风板体1311上,第一加强筋板1313可以提高第二导风部件131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刚度,避免第二导风部件131发生变形。第三导风部件141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板1413,多个第二加强筋板1413可以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排布在第二导风板体1411上,第二加强筋板1413可以提高第三导风部件141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刚度,避免第三导风部件141发生变形。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三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机壳的左右两侧;
换热器部件和风机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
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具有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以及第三出风风道,所述风机部件的风轮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所述换热器部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风道之间,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适于连通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三出风口,所述进风风道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中的一个或多个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具有连通风腔,所述连通风腔位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风侧且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连通风腔具有第一分流口和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分流口适于连通所述连通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分流口适于连通所述连通风腔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分流口和所述第二分流口中的至少一个可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切换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风道部件内,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风道部件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内形成有收纳腔,所述风道切换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位于关闭所述第一分流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风道切换门容纳于所述收纳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门包括门主体、第一门端部和第二门端部,所述第一门端部和所述第二门端部连接在所述门主体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在垂直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收纳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门端部与所述第一分流口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门端部封堵所述收纳腔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门端部位于所述门主体的邻近所述第一分流口的一侧,所述门主体与所述第一腔壁接触且与所述第二腔壁间隔开,所述第一门端部朝向邻近所述第二腔壁的方向上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的底部形成有导轨,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底部与所述导轨配合,用于驱动所述风道切换门滑动的风道切换机构设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导向槽,所述风道切换门的底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可滚动地容纳于所述导向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所述第一齿轮设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齿条设于所述风道切换门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上表面,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齿轮的避让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蜗壳和出风框,所述出风框连接在所述蜗壳的前侧,所述进风风道形成于所述蜗壳,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均形成于所述出风框。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二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第三导风部件,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三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部件、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分别独立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多个散风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导风板分别独立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内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将所述第一出风口分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内均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风板;
其中,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位于所述上出风口的所述导风板转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用于驱动位于所述下出风口的所述导风板转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底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三齿轮设于所述导风板且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设于所述风道部件的顶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第三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四齿轮设于所述第三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五齿轮设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且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为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四电机、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所述第四电机设于所述风道部件,所述第六齿轮设于所述第四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七齿轮设于所述第三导风部件且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均可转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的后端,所述第三导风部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三导风部件的后端,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体,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体覆盖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体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体,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关闭所述第三出风口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体覆盖于所述第三出风口处,在所述第三导风部件打开所述第三出风口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体的用于引导气流的表面为第二导风面;
其中,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导风部件均转动至最大打开角度时,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导风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0°~1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9753.XU CN220567364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39753.XU CN220567364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67364U true CN220567364U (zh) | 2024-03-08 |
Family
ID=9008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39753.XU Active CN220567364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67364U (zh) |
-
2023
- 2023-07-21 CN CN202321939753.XU patent/CN2205673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59074B (zh) | 空调器 | |
CN111189117A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827243B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114092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7847628A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1380106A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119932U (zh) | 用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导风柱及空气处理设备 | |
CN211575290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458665B (zh) |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57527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575289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567364U (zh) | 空调器 | |
CN21157526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65047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9945308B (zh) | 空调器 | |
CN220567474U (zh) | 空调器的导风板及空调器 | |
CN214198916U (zh) |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1345544U (zh) | 空调器 | |
CN21351413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1134554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46324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801395U (zh) | 出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