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7495B - 空调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57495B CN110657495B CN201810696394.7A CN201810696394A CN110657495B CN 110657495 B CN110657495 B CN 110657495B CN 201810696394 A CN201810696394 A CN 201810696394A CN 110657495 B CN110657495 B CN 1106574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counter
- air inlet
- axial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41000282414 Homo sapi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144992 flock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可开闭的上风道以及下进风口可开闭的下风道;上对旋风机,设于上风道内;下对旋风机,设于下风道内;换热器,设于壳体内,且换热器设于上对旋风机与下对旋风机之间,以使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换热器流向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另一个,其中,在工作状态下,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保证房间温度调节时间和空调能效的前提下,提高舒适性,降低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差,并且能够在大风量工作时,降低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空调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空调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的工作原理为将室内空气吸入内机换热,制冷或制热后再将空气送回到室内。
现有的空调至少存在如下缺点:1.换热后的空调出风较冷或较热,吹到人的舒适性体验非常差;若降低出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通常用降低风量实现,则空调的能效、房间温度调节的时间都会大幅变差;2.冷风和热风都从上出口流出,房间沿高度方向的温差大,人的感觉差;从上下两口分别出冷风和热风时,由于系统阻力问题,通常风量较小,风量调大时,通过改变风机转速等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噪声大幅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内机,能够在保证房间温度调节时间和空调能效的前提下,提高舒适性,降低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差,并且能够在大风量工作时,降低噪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可开闭的上风道以及下进风口可开闭的下风道;上对旋风机,设于上风道内;下对旋风机,设于下风道内;换热器,设于壳体内,且换热器设于上对旋风机与下对旋风机之间,以使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换热器流向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另一个,其中,在工作状态下,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启。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旋风扇的特点是低转速下风量大,出风场可调节,但是风压相对较低;为克服空调内机的阻力,以使壳体内的空气流动具有足够的动力,在壳体的两端设置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从而在低转速下实现大风量,且对旋风机的压升低,噪声低。另外,在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均开启时,上、下对旋风机能够分别加速对应上、下风道内空气的流动,提高空调内机的通风效率;在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中的一个开启时,相应的对旋风机能够将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的换热空气与经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并通过出风口排出,从而使空调内机排出的空气不会过冷或过热,进而形成温度适中的空气,吹到房间中人体感受不到大的温差,舒适性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进风口关闭,上进风口打开时,室内空气由下风道中的下出风口流入,依次经下对旋风机和换热器换热后与上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混合排出;同样地,在下进风口打开,上进风口关闭时,室内空气由上风道中的上出风口流入,依次经上对旋风机和换热器换热后与下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混合排出。
另外,采用室外空气与换热空气混合的方式,相较于降低风量的方式而言,保证了空调的能效和房间的空气温度调节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且能够降低因风机的转速下降而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壳体呈方形,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倾斜置于壳体的中部,以在上进风口或下进风口闭合时,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换热器流向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中的另一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倾斜置于壳体内,以使壳体内的气流能够全部流经换热器,并能够增加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从而使换热器与气流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由于空调内机整体大多数情况靠墙设置,因此将壳体限定为方形可增大与墙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空调内机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限定换热器的类型为板式换热器同时倾斜设于壳体中部,可使部分空气由对旋风机全部流入换热器,经充分换热后再与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混合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上风道还包括:上出风口,开设于壳体的一侧,且上出风口、上进风口以及上对旋风机的轴线共线;下风道还包括:下出风口,与上出风口设于壳体的同侧,且下出风口、下进风口以及下对旋风机的轴线共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相对应的对旋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轴线共线,以使对应风道内的空气流动更加稳定,从而使空调内机排出的风更加稳定;且使风道内的气流能够全部作用在相应的对旋风机上,提高对旋风机的能效。
其中,具体地,上进风口与上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上风道及下进风口与下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下风道,同时通过进风口流入壳体内的气体经换热器换热后流至上述风道中,在对旋风扇处混合后通过出风口排至室内。
可以理解,根据实际空调内机的设置位置,可对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位置进行灵活调整,只需形成风道即可实现上述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上滑槽,设于壳体的内壁;上挡板,设于上滑槽内,以在上挡板在上滑槽内滑动时实现上进风口或上出风口的开闭;下滑槽,设于壳体的内壁;下挡板,设于下滑槽内,以在下挡板在下滑槽内滑动时实现下进风口或下出风口的开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滑槽能够分别限定挡板的运动轨迹,在挡板的运动过程中可进风口或出风口进行打开或关闭,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流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上滑槽与下滑槽一体成型,且设于壳体内的同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滑槽和下滑槽位于壳体的同一侧,且一体成型,便于滑槽的加工和制造,且能够使上挡板和下挡板位于壳体的同一侧,从而减少挡板占用壳体内部风道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上对旋风机具体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其中,第一轴流风机的旋向与第二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下对旋风机具体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其中,第三轴流风机的旋向与第四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对旋风机由两个轴流风机构成,由于对旋风机的特点是低转速下风量大,出风场可调节,但是风压相对较低,只依靠对旋风机很难克服整个内机系统的阻力,即使通过改变设计和提高转速达到,噪声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对旋风机可以通过调整两个轴流风机的转速来实现出风场的变化。且两个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既能够将对旋风机的进风侧的空气抽吸向出风口,又能够使对旋风机的出风侧的空气加速流动,使空气能够迅速扩散以避免直吹人体,或集中平直吹出以提高送风距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微控制器,与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电连接,以在接收到控制指令时调整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微控制器与上挡板和下挡板电连接,以在接收到控制指令时调整上挡板在上滑槽内的位置以及下挡板在下滑槽内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具体流向,进而使冷风从上出风口吹出、热风从下出风口吹出或室外空气从上下进风口流入、上下进风口流出形成自然风,冷空气自然下沉,热空气自然上升,这样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温差会大幅减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控制指令为制冷指令时,微控制器调整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上进风口流入,且微控制器调整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同时移动下挡板至下进风口闭合以使气流由下出风口流入;或在控制指令为制热指令时,微控制器调整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同时移动上挡板至上进风口闭合以使气流由上出风口流入,且微控制器调整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下进风口流入。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具体流向,进而使冷风从上出风口吹出、热风从下出风口吹出,冷空气自然下沉,热空气自然上升,这样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温差会大幅减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控制指令为通风指令时,微控制器控制上挡板和下挡板分别移动至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打开的位置,且微控制器调整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流入,由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流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具体流向,进而使室外空气从上下进风口流入、上下进风口流出。通风工况下气流不用流经换热器,系统阻力小,对旋风机能够产生更大的风量。上下出风口同时工作,在整个平面上都有行进的气流,从而使空调内机能够产生自然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滤网,设于上出风口、上进风口、下出风口和下进风口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于上出风口、上进风口、下出风口和下进风口处的滤网能够过滤由进风口进入和由出风口排出的空气,特别的,根据滤网的吸附对象不同,即可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从而避免空调内机排出的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可对空气中的灰尘和毛屑等物质进行吸附,避免因其堆积而堵塞对旋风机和换热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通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壳体,102上进风口,104下进风口,106上出风口,108下出风口,110上挡板,112下挡板,20上对旋风机,202第一轴流风机,204第二轴流风机,30下对旋风机,302第三轴流风机,304第四轴流风机,4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102可开闭的上风道以及下进风口104可开闭的下风道;上对旋风机20,设于上风道内;下对旋风机30,设于下风道内;换热器40,设于壳体10内,且换热器40设于上对旋风机20与下对旋风机30之间,以使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换热器40流向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中的另一个,其中,在工作状态下,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中的至少一个开启。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旋风扇的特点是低转速下风量大,出风场可调节,但是风压相对较低;为克服空调内机的阻力,以使壳体10内的空气流动具有足够的动力,在壳体10的两端设置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从而在低转速下实现大风量,且对旋风机的压升低,噪声低。另外,在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均开启时,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能够分别加速对应上、下风道内空气的流动,提高空调内机的通风效率;在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中的一个开启时,相应的对旋风机能够将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形成换热空气与经进风口流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并通过出风口排出,从而使空调内机排出的空气不会过冷或过热,进而形成温度适中的空气,吹到房间中人体感受不到大的温差,舒适性好。另外,采用室外空气与换热空气混合的方式,相较于降低风量的方式而言,保证了空调的能效和房间的空气温度调节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且能够降低因风机的转速下降而产生的噪音。
其中,具体地,上进风口102与上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上风道及下进风口与下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下风道,同时通过进风口流入壳体内的气体经换热器换热后流至上述风道中,在对旋风扇处混合后通过出风口排至室内。
可以理解,根据实际空调内机的设置位置,可对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位置进行灵活调整,只需形成风道即可实现上述效果。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其壳体10呈方形,换热器40为板式换热器40,板式换热器40倾斜置于壳体10的中部,以在上进风口102或下进风口104闭合时,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换热器40流向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中的另一个。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40倾斜置于壳体10内,以使壳体10内的气流能够全部流经换热器40,并能够增加气流与换热器40的换热面积,从而使换热器40与气流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由于空调内机整体大多数情况靠墙设置,因此将壳体10限定为方形可增大与墙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空调内机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限定换热器40的类型为板式换热器同时倾斜设于壳体10中部,可使部分空气由对旋风机全部流入换热器40,经充分换热后再与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混合排出。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上风道还包括:上出风口106,开设于壳体10的一侧,且上出风口106、上进风口102以及上对旋风机20的轴线共线;下风道还包括:下出风口108,与上出风口106设于壳体10的同侧,且下出风口108、下进风口104以及下对旋风机30的轴线共线。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应的对旋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轴线共线,以使对应风道内的空气流动更加稳定,从而使空调内机排出的风更加稳定;且使风道内的气流能够全部作用在相应的对旋风机上,提高对旋风机的能效。
其中,具体地,上进风口102与上出风口106之间形成有上风道及下进风口104与下出风口108之间形成有下风道,同时通过进风口流入壳体10内的气体经换热器40换热后流至上述风道中,在对旋风扇处混合后通过出风口排至室内。
可以理解,根据实际空调内机的设置位置,可对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位置进行灵活调整,只需形成风道即可实现上述效果。
实施例4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还包括:上滑槽(未图示),设于壳体10的内壁;上挡板110,设于上滑槽内,以在上挡板110在上滑槽内滑动时实现上进风口102或上出风口106的开闭;下滑槽(未图示),设于壳体10的内壁;下挡板112,设于下滑槽内,以在下挡板112在下滑槽内滑动时实现下进风口104或下出风口108的开闭。
在该实施例中,滑槽能够分别限定挡板的运动轨迹,在挡板的运动过程中打开或关闭进风口或出风口,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流向。
进一步地,上滑槽与下滑槽一体成型,且设于壳体10内的同侧。
在该实施例中,上滑槽和下滑槽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且一体成型,便于滑槽的加工和制造,且能够使上挡板110和下挡板112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从而减少挡板占用壳体10内部风道的空间。
实施例5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上对旋风机20具体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机202和第二轴流风机204,其中,第一轴流风机202的旋向与第二轴流风机204的旋向相反;下对旋风机30具体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其中,第三轴流风机302的旋向与第四轴流风机304的旋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对旋风机由两个轴流风机构成,由于对旋风机的特点是低转速下风量大,出风场可调节,但是风压相对较低,只依靠对旋风机很难克服整个内机系统的阻力,即使通过改变设计和提高转速达到,噪声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对旋风机可以通过调整两个轴流风机的转速来实现出风场的变化。且两个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既能够将对旋风机的进风侧的空气抽吸向出风口,又能够使对旋风机的出风侧的空气加速流动,使空气能够迅速扩散以避免直吹人体,或集中平直吹出以提高送风距离。
实施例6
本发明提出的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还包括:微控制器(未图示),与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电连接,以在接收到控制指令时调整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微控制器与上挡板110和下挡板112电连接,以在接收到控制指令时调整上挡板110在上滑槽内的位置以及下挡板112在下滑槽内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根据空调内机的运行模式控制气流的具体流向,进而使冷风从上出风口106吹出、热风从下出风口108吹出或室外空气从上下进风口104流入、上下进风口104流出形成自然风,冷空气自然下沉,热空气自然上升,这样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温差会大幅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器能够直接发出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也可以通过与设在微控制器内的预设档位调整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以实现空气能够迅速扩散以避免直吹人体,或集中平直吹出以提高送风距离的效果。
其中,构成对旋风机且旋向相反的两个轴流风机中,位于对旋风机的进风侧的轴流风机的转速大于出风侧的轴流风机的转速时,能够在空气从出风口排出时快速扩散以避免直吹人体;在位于对旋风机的进风侧的轴流风机的转速小于出风侧的轴流风机的转速时,能够在空气从出风口排出时集中平直吹出以提高送风距离,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内机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3所示,控制指令为制冷指令时,下挡板112移动至下进风口104的关闭位置,调整下对旋风机30的旋转方向,以使室内空气从下出风口108流入,经过换热器40制冷后到达上对旋风机20的进风侧,上挡板110移动至上进风口102的打开位置处,调整上对旋风机20的旋转方向,上对旋风机能够将冷却后的室内空气与由上进风口102进入的室外空气充分混合后,再通过上出风口106处排出;或者
在空调内机的室外侧通风口与上进风口102和/或下进风口104连通(即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均与室外空间相连通)、空调内机的室内侧通风口与上出风口106和下出风口108连通时(即上出风口106和下出风口108均与室内空间相连通),下挡板112移动至下出风口108的关闭位置,调整下对旋风机30的旋转方向,以使室外空气从下进风口104流入,经过换热器40制冷后到达上对旋风机20的进风侧,上挡板110移动至上进风口102的打开位置处,调整上对旋风机20的旋转方向,上对旋风机能够将制冷后的室外空气与由上进风口102进入的室外空气充分混合后,在通过上出风口106处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一进风口被挡板关闭时,室内空气可以在对应的对旋风机的作用下从相应高度的出风口处进入相应的风道内。
充分混合后冷却空气温度适中,吹到房间中人体感受不到大的温差,舒适性好。同时能够降低房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温差。且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使冷却空气从空调内机的上出风口106排出,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实现瀑布式制冷,达到室内空间均匀降温。另外,采用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与冷却空气混合的方式,相较于降低风量的方式而言,保证了空调的能效和房间的空气温度调节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且能够降低因风扇的转速下降而产生的噪音。
如图4所示,控制指令为制热指令时,上挡板110移动至上进风口102的关闭位置,调整上对旋风机20的旋转方向,以使室内空气从上出风口106流入,经过换热器40制热后到达下对旋风机30的进风侧,下挡板112移动至下进风口104的打开位置处,调整下对旋风机30的旋转方向,下对旋风机能够将制热后的室内空气与由下进风口104进入的室外空气充分混合后,再通过下出风口108处排出;或者
在空调内机的室外侧通风口与上进风口102和/或下进风口104连通(即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均与室外空间相连通)、空调内机的室内侧通风口与上出风口106和下出风口108连通时(即上出风口106和下出风口108均与室内空间相连通),上挡板110移动至上出风口106的关闭位置,调整上对旋风机20的旋转方向,以使室外空气从上进风口102流入,经过换热器40制热后到达下对旋风机30的进风侧,下挡板112移动至下进风口104的打开位置处,调整下对旋风机30的旋转方向,下对旋风机能够将制热后的室外空气与由下进风口104进入的室外空气充分混合后,在通过下出风口108处排出。
充分混合后制热空气温度适中,吹到房间中人体感受不到大的温差,舒适性好。同时能够降低房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温差。且微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轴流风机202、第二轴流风机204、第三轴流风机302和第四轴流风机304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从而使制热空气从空调内机的下出风口108排出,利用热空气的自然上升,以使室内空间的温度均匀升高。另外,采用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与制热空气混合的方式,相较于降低风量的方式而言,保证了空调的能效和房间的空气温度调节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且能够降低因风扇的转速下降而产生的噪音。
如图5所示,控制指令为通风指令时,上挡板110和下挡板112分别移动至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打开的位置,由上进风口102进入的室外空气在上对旋风机20的作用下从上出风口106处排出;由下进风口104进入的室外空气在下对旋风机30的作用下从下出风口108处排出形成自然风。在空调内机通风模式下,室外空气不需要经过换热器40,系统阻力小,对旋风机能够产生更大的风量。上下出风口108同时工作,在整个平面上都有行进的气流,从而使空调内机能够产生自然风。
实施例7
本发明提出的第七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内机,还包括:滤网(未图示),设于上出风口106、上进风口102、下出风口108和下进风口104上。
在该实施例中,设于上出风口106、上进风口102、下出风口108和下进风口104处的滤网能够过滤由进风口进入和由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中的有害物质,从而避免空调内机排出的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过滤网能够过滤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和毛屑等物质,避免因其堆积而堵塞对旋风机和风道。
可以理解的是,为使由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进入的以及下出风口108和上出风口106排出的空气清新干净,同时避免因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和毛屑堵塞对旋风机,可在上述位置处设置滤网,且所有的滤网可以采用相同材质的过滤网,也可以采用不同材质的过滤网。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旋风扇的特点是低转速下风量大,出风场可调节,但是风压相对较低;为克服空调内机的阻力,以使壳体10内的空气流动具有足够的动力,在壳体10的两端设置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从而在低转速下实现大风量,且对旋风机的压升低,噪声低。另外,在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均开启时,上对旋风机20和下对旋风机30能够分别加速对应上、下风道内空气的流动,提高空调内机的通风效率;在上进风口102和下进风口104中的一个开启时,相应的对旋风机能够将换热空气与经进风口流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并通过出风口排出,从而使空调内机排出的空气不会过冷或过热,进而形成温度适中的空气,吹到房间中人体感受不到大的温差,舒适性好。另外,采用室内空气与换热空气混合的方式,相较于降低风量的方式而言,保证了空调的能效和房间的空气温度调节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且能够降低因风机的转速下降而产生的噪音。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可开闭的上风道以及下进风口可开闭的下风道;
上对旋风机,设于所述上风道内;
下对旋风机,设于所述下风道内;
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上对旋风机与所述下对旋风机之间,以使所述上对旋风机和所述下对旋风机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换热器流向所述上对旋风机和所述下对旋风机中的另一个,
其中,在工作状态下,所述上进风口和所述下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启;
所述上风道还包括:
上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上挡板,实现所述上进风口或所述上出风口的开闭;
所述下风道还包括:
下出风口,与所述上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侧;
下挡板,实现所述下进风口或所述下出风口的开闭;
所述上对旋风机具体包括:
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二轴流风机,
其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机的旋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
所述下对旋风机具体包括:
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三轴流风机和第四轴流风机,
其中,所述第三轴流风机的旋向与所述第四轴流风机的旋向相反;
微控制器,与所述上对旋风机和下对旋风机电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电连接;
在控制指令为通风指令时,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分别移动至所述上进风口和所述下进风口打开的位置,且所述微控制器调整所述第一轴流风机、所述第二轴流风机、所述第三轴流风机和所述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所述上进风口和所述下进风口流入,由所述上出风口和所述下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方形,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倾斜置于所述壳体的中部,以在所述上进风口或所述下进风口闭合时,所述上对旋风机和所述下对旋风机中的一个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换热器流向所述上对旋风机和所述下对旋风机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上进风口以及所述上对旋风机的轴线共线;
所述下出风口、所述下进风口以及所述下对旋风机的轴线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滑槽,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所述上挡板设于所述上滑槽内,以在所述上挡板在所述上滑槽内滑动时实现所述上进风口或所述上出风口的开闭;
下滑槽,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所述下挡板设于所述下滑槽内,以在所述下挡板在所述下滑槽内滑动时实现所述下进风口或所述下出风口的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滑槽与所述下滑槽一体成型,且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微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指令时调整所述第一轴流风机、所述第二轴流风机、所述第三轴流风机和所述第四轴流风机中一个或多个的转速和旋转方向,
所述微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控制指令时调整所述上挡板在所述上滑槽内的位置以及所述下挡板在所述下滑槽内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制冷指令时,所述微控制器调整所述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第二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所述上进风口流入,且所述微控制器调整所述第三轴流风机和所述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同时移动所述下挡板至所述下进风口闭合以使气流由所述下出风口流入;或
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制热指令时,所述微控制器调整所述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第二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同时移动所述上挡板至所述上进风口闭合以使气流由所述上出风口流入,且所述微控制器调整所述第三轴流风机和所述第四轴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以使气流由所述下进风口流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滤网,设于所述上出风口、所述上进风口、所述下出风口和所述下进风口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96394.7A CN110657495B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空调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96394.7A CN110657495B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空调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57495A CN110657495A (zh) | 2020-01-07 |
CN110657495B true CN110657495B (zh) | 2021-05-14 |
Family
ID=69026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96394.7A Active CN110657495B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空调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574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4217A (zh) * | 2019-03-12 | 2019-07-0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974215A (zh) * | 2019-03-12 | 2019-07-0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853939A (zh) * | 2020-07-09 | 2020-10-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CN112665130B (zh) * | 2020-12-21 | 2022-05-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91414B1 (ko) * | 2009-08-18 | 2012-10-16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공기 혼합형 에어컨 |
KR20140028191A (ko) * | 2012-08-24 | 2014-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105135527A (zh) * | 2015-09-11 | 2015-12-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205026805U (zh) * | 2015-09-16 | 2016-0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6016525A (zh) * | 2016-07-06 | 2016-10-12 | 殷晓冬 | 多功能新风净化一体机 |
CN106968973A (zh) * | 2017-05-09 | 2017-07-2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轴流风机 |
CN206361810U (zh) * | 2016-11-17 | 2017-07-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 |
CN107525154A (zh) * | 2017-10-11 | 2017-12-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CN107606704A (zh) * | 2017-09-27 | 2018-01-19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2018
- 2018-06-29 CN CN201810696394.7A patent/CN1106574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91414B1 (ko) * | 2009-08-18 | 2012-10-16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공기 혼합형 에어컨 |
KR20140028191A (ko) * | 2012-08-24 | 2014-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CN105135527A (zh) * | 2015-09-11 | 2015-12-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205026805U (zh) * | 2015-09-16 | 2016-0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6016525A (zh) * | 2016-07-06 | 2016-10-12 | 殷晓冬 | 多功能新风净化一体机 |
CN206361810U (zh) * | 2016-11-17 | 2017-07-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 |
CN106968973A (zh) * | 2017-05-09 | 2017-07-2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轴流风机 |
CN107606704A (zh) * | 2017-09-27 | 2018-01-19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CN107525154A (zh) * | 2017-10-11 | 2017-12-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57495A (zh) | 2020-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6291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0410867A (zh)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
CN106196304A (zh) | 圆形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设备 | |
CN111140924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877307U (zh) | 空调器 | |
CN207113012U (zh) |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 |
CN11114092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120733A (zh) | 空调器 | |
CN108954619A (zh) | 桌面空调 | |
CN107461829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08332293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11023295A (zh) |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07726446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6846919U (zh) | 空调器 | |
CN107327920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 |
CN107143922A (zh) |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 |
CN207622138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196710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157527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266802B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5365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56601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148291U (zh) | 风口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