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0313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10313U CN220510313U CN202321673351.XU CN202321673351U CN220510313U CN 220510313 U CN220510313 U CN 220510313U CN 202321673351 U CN202321673351 U CN 202321673351U CN 220510313 U CN220510313 U CN 2205103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cavity
- plu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转压板,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一底壁及一对侧端壁,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有一朝前设置的前插接腔及一朝后设置的后插接腔;所述导电端子呈工字型,其设有一顶臂、一底臂及连接顶臂和底臂的中间臂,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相互连通且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臂的前后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的结构,使其可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同时插接两个插接件,实现了多功能插接,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轻薄,只需一个导电端子便可完成与两个插接件的插接,不仅组装更加简单且成本也更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对制程工艺和产品连接的可靠性要求都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多功能插接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传统的电连接器通常都是单一功能的产品,每次只能插接一种电连接器,因而使用场景有所受限制,例如常见的FPC软板电连接器,其通常只能插接一个FPC软板或线排,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而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中,为了满足多功能的插接需求,往往需要用到多个FPC软板或其他插接元件(如PCB电路板),但由于产品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同时配备多个电连接器与之对应插接,而且一旦使用了多种电连接器,那势必要多次用到表面焊接工艺SMT,这无疑增大了制造难度和成本,因此,对于这种多功能的应用需求,现有电连接器的设计方案显然无法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插接功能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转压板,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一底壁及一对侧端壁,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有一朝前设置的前插接腔及一朝后设置的后插接腔;所述导电端子呈工字型,其设有一顶臂、一底臂及连接顶臂和底臂的中间臂,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相互连通且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臂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顶壁和底壁均纵向延伸呈长条形,且顶壁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底壁的横向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前插接腔的高度与所述后插接腔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若干朝上设置的狭长型端子槽,所述端子槽自前向后分别延伸至所述前插接腔内与所述后插接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侧端壁一体连接于所述顶壁和底壁的纵向两端,且侧端壁设有向外凸伸出的安装凸部及开设于安装凸部上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对收容于所述安装孔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螺母、螺栓或螺钉,所述安装孔呈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侧端壁还设有一对向后凸伸出的导引凸部,所述导引凸部向后凸伸超过所述顶壁并与所述底壁一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导引凸部位于所述后插接腔的纵向两端,且所述导引凸部的内侧设有一导引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顶臂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内,且所述顶臂的前端向前水平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内并与所述转压板配合连接;所述底臂的前后两端也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臂与所述顶臂和底臂一体相连,且呈竖向设置,所述底臂的底部还设有一朝下设置的凹口部,所述凹口部位于所述中间臂的正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的结构,使其可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同时插接两个插接件,实现了多功能插接,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轻薄,只需一个导电端子便可完成与两个插接件的插接,不仅组装更加简单且成本也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底面朝上时与底塞件组装前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底塞件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底塞件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底塞件安装至绝缘本体底部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连接器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20、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的转压板30、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的底塞件40、以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两端的一对固定件50,所述导电端子20组装于绝缘本体10内,用于与两个插接件(如:FPC软板或柔性电路板)电性插接,所述转压板30通过旋转翻转的操作实现开启和关闭,从而对插入的插接件进行压紧或松开,所述两个插接件可分别从绝缘本体10的前后两侧插入绝缘本体10内;而所述底塞件4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部。以下具体描述前述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
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顶壁11、一底壁12及一对侧端壁13,所述顶壁11与底壁12呈上下设置且彼此平行,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均纵向延伸呈长条形,且顶壁11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底壁12的横向宽度,即顶壁11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尺寸小于所述底壁12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尺寸,可配合参阅图2所示,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之间形成有分别朝前后设置的一前插接腔14及一后插接腔15,该两插接腔呈纵向延伸,且用于分别供两个插接件从前、后两个方向分别插入,优选地,所述前插接腔14和后插接腔15相互贯通,且所述前插接腔14的高度与所述后插接腔15的高度相同。
所述底壁12上开设有若干朝上设置的狭长型端子槽16,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端子20,且所述端子槽16自前向后分别延伸至所述前插接腔14内与所述后插接腔15内。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2上开设有一纵向延伸的狭槽17,所述狭槽17沿所述底壁12的长度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所述狭槽17内设有一承接台171及开设于承接台171上的一狭长型贯通槽172,所述承接台171相对于所述底壁12的底面呈凹陷设置,且承接台171围绕于所述贯通槽172四周,用于承接或安装所述底塞件40,而所述贯通槽172向内贯通所述底壁12,以与所述前插接腔14和后插接腔15实现连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底塞件40与绝缘本体10的底壁12更加牢固可靠的结合在一起,所述承接台171上还形成有若干热熔凸柱173,所述若干热熔凸柱173分布于所述贯通槽172的两侧且呈等间距分布,用于与所述底塞件40结合固定。
所述一对侧端壁13一体连接于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的纵向两端,且侧端壁13设有向外凸伸出的安装凸部131及开设于安装凸部131上的安装孔132,所述安装孔132用于容纳所述一对固定件50,通过固定件50将绝缘本体10安装固定至一电路板上或其他元件上,优选地,所述固定件50为螺母、螺栓或螺钉,所述安装孔132呈圆形,另外,所述一对侧端壁13还设有一对向后凸伸出的导引凸部133,所述导引凸部133向后凸伸超过所述顶壁11并与所述底壁12一体相连,且所述两个导引凸部133位于所述后插接腔15的纵向两端,以便于插接件能顺利插入所述后插接腔15内,优选地,所述导引凸部133的内侧设有一导引斜面134。
所述导电端子20呈工字型,其卡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且设有一顶臂21、一底臂22及一中间臂23,所述顶臂21卡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顶壁11上,所述底臂22卡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壁12上,所述顶臂21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14和所述后插接腔15内,所述底臂22的前后两端也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14和所述后插接腔15内,可参图2所示。具体来说,所述顶臂21的前端向前水平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14内,并与所述转压板30配合连接,以便于转压板30的翻转操作,而所述顶臂21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入所述后插接腔15内,用于与后侧插入的插接件卡接配合;所述底臂22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6内,且底臂22的前端位于所述顶臂21的前端的正下方,且底臂22的前端向上凸伸入所述前插接腔14内,以与前侧插入的插接件连接配合,所述底臂22的后端向后延伸并向上凸伸入所述后插接腔15内,以与后侧插入的插接件连接配合。由此,在所述前插接腔14内,前侧插入的插接件(即前插接件A)夹持于所述顶臂21的前端和底臂22的前端之间,且前插接件A的底面与所述底臂22的前端压接接触实现电性导通,而在所述后插接腔15内,后侧插入的插接件(即后插接件B)夹持于所述顶臂21的后端和底臂22的后端之间,且后插接件B的上下表面分别被所述顶臂21的后端与底臂22的后端压接接触实现电性导通。所述中间臂23与所述顶臂21和底臂22一体相连,其呈竖向设置,且所述中间臂23在前后方向上介于所述前插接腔14和后插接腔15之间。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0的底臂22的底部还设有一朝下设置的凹口部24,所述凹口部24位于所述中间臂23的正下方,用于与所述底塞件40卡接配合。
所述转压板30位于所述底壁12的上方,且转压板30设有一通槽31及位于通槽31内的枢转轴32,所述通槽31可供所述导电端子20的顶臂21的前端穿过,而所述枢转轴32则与所述顶臂21的前端卡持配合,所述转压板30通过枢转轴32保持与导电端子20的固定结合,并且通过自身的翻转实现打开和闭合,进而达到压紧前插接件A或释放前插接件A的功能。
所述底塞件40呈长条形,其卡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壁12的狭槽17内,且具有一呈T型的横截面,优选地,所述底塞件40为绝缘材料制成,参图4至图8所示,所述底塞件40设有一底板41及一凸条42,所述底板41与凸条42一体相连,所述底板41收容于所述狭槽17内并压接于所述承接台171上,而所述凸条42则塞入所述狭槽17内的贯通槽172中,并进一步向上凸伸抵接入所述导电端子20的底臂22的凹口部24内,实现对导电端子20的抵接固定,使得导电端子20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所述底塞件40的压紧从而能够紧固牢靠的固定在绝缘本体10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板41上形成有若干通孔43,所述通孔43沿底板4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底板41的两侧边缘位置,用于与所述热熔凸柱173配合,当所述底塞件40安装入所述狭槽17内后,所述热熔凸柱173凸伸入所述通孔43内,并进一步凸伸穿过所述通孔43而外露于所述底板41的底面,从而通过热熔工艺就可将所述热熔凸柱173熔化,使得热熔凸柱173与底塞件40结合固定在一起,优选地,为了使得热熔工艺后所述底塞件40的底面能够保持平整,所述底板41的底面还形成有若干凹坑44,所述通孔43和所述热熔凸柱173均位于所述凹坑44内,从而保障热熔凸柱173在熔化时不会流出至凹坑44外而污染底板41的底面,使底面不平整而影响电连接器的安装固定,所述凹坑44数量与所述通孔43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使得每个热熔凸柱173头暴露于其所对应的凹坑44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优化绝缘本体10和导电端子20的结构,使其可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同时插接两个插接件,实现了多功能插接,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轻薄,只需一个导电端子20便可完成与两个插接件的插接,不仅组装更加简单且成本也更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转压板,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一底壁及一对侧端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有一朝前设置的前插接腔及一朝后设置的后插接腔;所述导电端子呈工字型,其设有一顶臂、一底臂及连接顶臂和底臂的中间臂,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相互连通且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臂的前后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和底壁均纵向延伸呈长条形,且顶壁的横向宽度小于所述底壁的横向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接腔的高度与所述后插接腔的高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若干朝上设置的狭长型端子槽,所述端子槽自前向后分别延伸至所述前插接腔内与所述后插接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端壁一体连接于所述顶壁和底壁的纵向两端,且侧端壁设有向外凸伸出的安装凸部及开设于安装凸部上的安装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对收容于所述安装孔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螺母、螺栓或螺钉,所述安装孔呈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端壁还设有一对向后凸伸出的导引凸部,所述导引凸部向后凸伸超过所述顶壁并与所述底壁一体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凸部位于所述后插接腔的纵向两端,且所述导引凸部的内侧设有一导引斜面。
9.如权利要求1至8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臂的前后两端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内,且所述顶臂的前端向前水平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内并与所述转压板配合连接;所述底臂的前后两端也分别延伸入所述前插接腔和所述后插接腔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臂与所述顶臂和底臂一体相连,且呈竖向设置,所述底臂的底部还设有一朝下设置的凹口部,所述凹口部位于所述中间臂的正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3351.XU CN220510313U (zh) | 2023-06-29 | 2023-06-29 | 一种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3351.XU CN220510313U (zh) | 2023-06-29 | 2023-06-29 | 一种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10313U true CN220510313U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987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73351.XU Active CN220510313U (zh) | 2023-06-29 | 2023-06-29 | 一种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10313U (zh) |
-
2023
- 2023-06-29 CN CN202321673351.XU patent/CN2205103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292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571555A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108233024B (zh) | 电连接器 | |
US6159038A (en) | Compression header connector having strain relief and mountable to frame of hard disk drive | |
CN20113074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20510313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9298392U (zh) | 柔性软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8005410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 |
CN22013876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94606U (zh) | 探针式连接器 | |
US630271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vertically connecting two electrical devices together | |
CN2901614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737012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22320662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14478052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113540851B (zh) |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22110246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22380949U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21305031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17691728U (zh) | 线缆连接器及连接装置 | |
CN220368176U (zh) | 线缆电连接器 | |
CN251944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9893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40570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4049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