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305031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05031U
CN221305031U CN202322658544.4U CN202322658544U CN221305031U CN 221305031 U CN221305031 U CN 221305031U CN 202322658544 U CN202322658544 U CN 202322658544U CN 221305031 U CN221305031 U CN 221305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seat body
adapter
row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585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昌耀
吴永发
张明
胡义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5854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05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05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05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转接座体、与转接座体插接配合的一插接座体、固持于插接座体上的端子组及一金属壳体,所述端子组设有分布于插接座体表面的两排对接臂及延伸入转接座体内的两排安装臂,所述插接座体通过与转接座体的插接以固定至一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及金属端子的结构,使得插接座体可利用与转接座体的插接,实现与一板载电连接器的插拔式连接,从而能快捷方便地实现与电路板的拆装,有利于售后拆修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对制程工艺和产品连接的可靠性要求都越来越高。现有的电连接器一般通过表面焊接方式(SMT)焊接至电路板上,这种连接方式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电性连接方式,以常见的Type C USB连接器为例,其端子的尾部延伸出绝缘本体并均焊接至电路板上,实现与电路板的固定连接同时实现电性接触,这种方式虽然牢固,但也给后续的售后维修或技术升级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必须采用特殊方法将焊接部位焊料熔化后才能把电连接器从电路板上取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整个拆卸过程操作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拆卸维修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转接座体、与转接座体插接配合的一插接座体、固持于插接座体上的端子组及一金属壳体,所述端子组设有分布于插接座体表面的两排对接臂及延伸入转接座体内的两排安装臂,所述插接座体通过与转接座体的插接以固定至一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臂与所述安装臂一体相连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分别用于连接一对接端电连接器及一板载电连接器,所述安装臂凸伸出所述插接座体并插置于所述转接座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座体上形成有一竖向插接腔,以与所述板载电连接器插接,所述两排安装臂暴露于所述竖向插接腔内;所述金属壳体组装于所述插接座体上并在其内侧形成一横向插接腔,以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插接,所述两排对接臂暴露于所述横向插接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包括介于两排对接臂之间的一金属隔板,所述金属隔板埋设于所述插接座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座体设有围绕于所述竖向插接腔外围的一对侧壁及一对端壁,所述一对端壁一体连接于所述一对侧壁的两端,且端壁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所述横向插接腔形成于所述顶盖、底盖及侧盖之间,所述侧盖呈C型。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座体与所述转接座体的插接方向,与插接座体与对接端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为一Type C型USB连接器。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罩,所述金属罩设有一覆盖于金属壳体上的前盖板及一覆盖于转接座体上的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与后盖板均呈U型且彼此一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板设有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两侧的一对前耳部,所述后盖板设有位于所述基部两端的一对后耳部,所述前耳部与后耳部呈前后分布且位于同一高度,且前、后耳部上均开设有孔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及金属端子的结构,使得插接座体可利用与转接座体的插接,实现与一板载电连接器的插拔式连接,从而能快捷方便地实现与电路板的拆装,有利于售后拆修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去除金属壳体及金属罩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部分制造流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转接座体与插接座体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转接座体与插接座体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插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端子组20、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的金属壳体30、压接于金属壳体30上的金属罩40,其中,所述端子组20用于实现与对接元件(一板载电连接器A及一对接端电连接器B,参图7)的电性插接,所述金属壳体30用于提供屏蔽保护的作用,而所述金属罩40可以强化屏蔽作用及强化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C的固定结合。优选地,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B为一Type C型USB连接器,所述板载电连接器A为一板对板(BTB或Board to Board)电连接器。以下详细阐述前述各个部件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相互组装配合的一转接座体101及一插接座体102,所述转接座体101的一侧用于容纳所述插接座体102,另一侧用于与所述板载电连接器A插接配合,而所述插接座体102卡持于所述转接座体101上。
其中,所述转接座体101设有一基部11、自基部11向上一体延伸出的安装部12,所述基部11的形成有一容纳槽14及一位于容纳槽14一侧的槽口15,所述容纳槽14朝向设置,用于收容所述插接座体102,可配合参阅图5所示,所述容纳槽14的两侧形成有一对限位槽16,所述限位槽16与所述容纳槽14贯通,用于卡持定位所述插接座体102,优选地,所述容纳槽14的槽壁上形成有若干插孔17,所述插孔17上下方向上贯通至所述安装部12内;所述安装部12与所述基部11一体注塑成型,且所述安装部12背向所述容纳槽14延伸,并设有一对侧壁121、一对端壁122、位于侧壁121和端壁122内侧的一竖向插接腔123,所述一对侧壁12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竖向插接腔123呈矩形且开口朝上设置,用以与一板载电连接器A电性插接,从而实现与电路板C的安装配合,优选地,所述一对侧壁12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竖向插接腔123内的两排竖向端子槽,以容纳所述端子组20,所述两排竖向端子槽分别位于所述竖向插接腔123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一对端壁122连接于所述一对侧壁121的两端,且端壁122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121的厚度。
所述插接座体102设有一基座18及自基座18一体向前延伸出的对接部13,所述基座18与对接部13一体注塑成型,且基座18的两端设有一对向外凸伸的限位凸部19,用于卡持于所述一对限位槽16内,从而将基座18卡持并限位于所述基部的容纳槽14内,优选地,所述限位凸部19呈上窄下宽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使其与限位槽16的配合过程更加顺畅,所述对接部13位于所述基座18的前侧,其自所述基座18向前水平延伸出,且对接部13设有一连接所述基座18的连接部131及自连接部131向前延伸出的一呈板状的舌板部132,所述连接部131用于安装固定所述金属壳体30,且连接部131的上下表面设有一对凸肋133及一对凹槽134,所述凸肋133用于卡持干涉所述金属壳体30,所述凹槽134用于与金属壳体30卡持限位,优选地,所述连接部131与所述基座18之间形成有一狭长型卡槽135,用于卡持所述金属壳体30,且所述卡槽135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凸肋133的长度方向;所述舌板部132呈片状,其与所述连接部131一体相连,且舌板部132的上下表面分布有所述端子组20,用于与一对接端电连接器B实现电性插接。优选地,所述插接座体102还设有一对止挡凸块181,所述止挡凸块181与所述基座18一体成型,且凸伸出所述基座18的底面及侧面,用于止挡于所述槽口15的两侧,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和导引作用,且所述止挡凸块181与所述限位凸部19呈前后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有一与基部11卡持配合的竖向通道191,所述止挡凸块181位于所述对接部13的后侧且与所述对接部13一体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所述对接部13与一对接端电连接器B电性插接,并通过所述安装部12与一板载电连接器A连接,即对接部13可通过转接座体101实现与板载电连接器A及电路板C的电性导通,从而将电连接器100安装固定至一电路板C上,当电连接器100需要拆修更换时,只需将安装部12从板载电连接器A拔出,便可脱离与板载电连接器A及电路板C的连接(参图7),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加热熔化焊料后才能拆修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备更快捷的拆卸方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及降低维修成本。
所述金属壳体30为金属材料一体冲压而成,其安装于所述对接部13上并且环绕于所述对接部13的四周,起到防护及信号屏蔽作用。所述金属壳体30设有一顶盖31、一底盖32、一对呈弧形(优选为C型)的侧盖33,所述顶盖31、底盖32及侧盖33之间形成一横向插接腔34,其中,所述顶盖31上形成有一对向下凸伸的弹片35及一对向下凸伸的卡持臂36,所述弹片35凸伸入所述横向插接腔34内,用于压接至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B上从而增加两个电连接器的插拔力及保持力,而所述卡持臂36形成于所述顶盖31的后侧边缘,其向下凸伸入所述卡槽135内,从而实现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限位,防止金属壳体30向前脱离出对接部13。优选地,所述顶盖31和底盖32上均设有一对向内凸伸的凸钩部37,所述凸钩部37与所述连接部131上的凹槽134呈上下对应设置,且凸钩部37向下凸伸入所述凹槽134内,实现对金属壳体30进一步地位置限位,且所述凸钩部37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弹片35与卡持臂36之间。
所述金属罩40设有一覆盖于金属壳体30上的前盖板41及一覆盖于基座18和基部11上的后盖板42,所述前盖板41与后盖板42均呈U型且彼此一体相连,通过冲压成型制得,且所述前盖板41设有位于所述金属壳体30两侧的一对前耳部43,所述后盖板42设有位于所述基部11两端的一对后耳部44,所述前耳部43与后耳部44呈前后分布且位于同一高度,用于实现固定安装,优选地,所述后耳部44的尺寸大于所述前耳部43的尺寸,且前、后耳部43、44上均开设有孔洞。
所述端子组20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其包括分布于舌板部132上下表面的两排对接臂201、分布于所述安装部12的侧壁121的内壁面上的两排安装臂202,所述对接臂201呈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安装臂202呈竖向设置且与所述对接臂201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对接臂201与所述安装臂202一体相连且共同构成一L型结构。所述对接臂201用于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B插接实现电性连接,而所述安装臂202用于与所述板载电连接器A插接实现电性连接,从而与电路板C建立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端子组20还包括一金属隔板23,所述金属隔板23埋设于所述对接部13内且介于两排对接臂201之间,起到屏蔽接地的作用,且金属隔板23与两排对接臂201通过注塑工艺埋设于所述对接部13内,且金属隔板23仅收容于所述对接部13内而未延伸至基部11或安装部12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端子组20包括一上模组21、一下模组22及所述金属隔板23,所述两排安装臂202分属于该两个模组内的金属端子,所述两排对接臂203也分属于该两个模组内的金属端子,具体来说,所述上模组21包括若干上排金属端子21a、固持上排金属端子21a的上本体21b、一上绝缘定位条21c,所述下模组22包括若干下排金属端子22a、固持下排金属端子22a的下本体22b、一下绝缘定位条22c,所述上排金属端子21a与所述下排金属端子22a均设有一所述对接臂201、一所述安装臂202,其中,所述上模组21的上绝缘定位条21c用于卡持固定上排金属端子21a的安装臂202,而所述下模组22的下绝缘定位条22c用于卡持固定下排金属端子22a的安装臂202,且所述上、下绝缘定位条21c、22c埋设于所述基座18内,而所述两排安装臂202向上凸伸出所述基座18,用于插入所述容纳槽14内的插孔17中,并通过插孔17进入所述安装部12的竖向插接腔123内,由此,所述上模组21、金属隔板23、下模组22分别制得后相互组装在一起,形成所述端子组20,从而形成两排安装臂202、两排对接臂201,如图4所示。所述端子组20形成后,再经过注塑成型工艺在端子组20的外围成型出所述插接座体102,即成型出用于对接的对接部13、用于与转接座体101配合的基座18。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01:提供若干上排金属端子21a和若干下排金属端子22a,通过注塑工艺分别在上排金属端子21a和下排金属端子22a上成型出一上本体21b及一下本体22b;
S02:对上排金属端子21a和下排金属端子22a的尾部进行折弯和裁切操作,切除上、下排金属端子尾部的金属料带25,从而得到一上模组21和一下模组22;
S03:将上模组21与下模组22组装配合,并使一金属隔板23夹设于两者中间,从而形成一端子组20;
S04:通过注塑工艺分别成型出一转接座体101及一包覆于端子组20上的插接座体102,具体来说,所述插接座体102上形成有一基座18及自基座18向前一体延伸出的对接部13,所述上、下排金属端子21a、22a设有形成于对接部13内的两排对接臂201、形成于插接座体102外的两排安装臂202;所述转接座体101上形成有一容纳槽14及一安装部12;
S05:将插接座体102与转接座体101组装配合,使插接座体102的基座18卡接至转接座体101的容纳槽14内,同时使两排安装臂202经所述容纳槽14插入至所述转接座体101的安装部12内;
S06:将一金属壳体30组装至所述对接部13上,使金属壳体30环绕在对接部13四周并在其内侧形成一横向插接腔34;
S07:将一金属罩40覆盖至所述金属壳体30及转接座体101上。
其中,步骤S01中,所述下本体22b上成型有一凸起的台阶部24,优选地,所述台阶部24用于承接上本体21b及金属隔板23,可形成一定的止挡限位作用。优选地,步骤S01还包括:通过注塑工艺分别在上排金属端子21a和下排金属端子22a上成型出一绝缘定位条21c、22c。
其中,步骤S02中,在折弯操作后,所述绝缘定位条21c、22c在竖直方向上分别高于所述上本体21b及下本体22b。
其中,步骤S07还包括:将金属罩40通过点焊方式与金属壳体30表面焊接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优化绝缘本体10(转接座体101及插接座体102)及金属端子的结构,利用对接部13和安装部12能同时实现与两种电连接器的电性插接,借助安装部12与一板载电连接器A的插拔式连接,能快捷方便地实现与电路板C的拆装,有利于售后拆修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接座体、与转接座体插接配合的一插接座体、固持于插接座体上的端子组及一金属壳体,所述端子组设有分布于插接座体表面的两排对接臂及延伸入转接座体内的两排安装臂,所述插接座体通过与转接座体的插接以固定至一电路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臂与所述安装臂一体相连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分别用于连接一对接端电连接器及一板载电连接器,所述安装臂凸伸出所述插接座体并插置于所述转接座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体上形成有一竖向插接腔,以与所述板载电连接器插接,所述两排安装臂暴露于所述竖向插接腔内;所述金属壳体组装于所述插接座体上并在其内侧形成一横向插接腔,以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插接,所述两排对接臂暴露于所述横向插接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组包括介于两排对接臂之间的一金属隔板,所述金属隔板埋设于所述插接座体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体设有围绕于所述竖向插接腔外围的一对侧壁及一对端壁,所述一对端壁一体连接于所述一对侧壁的两端,且端壁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所述横向插接腔形成于所述顶盖、底盖及侧盖之间,所述侧盖呈C型。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座体与所述转接座体的插接方向,与插接座体与对接端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为一TypeC型USB连接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罩,所述金属罩设有一覆盖于金属壳体上的前盖板及一覆盖于转接座体上的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与后盖板均呈U型且彼此一体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体设有一基部,所述前盖板设有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两侧的一对前耳部,所述后盖板设有位于所述基部两端的一对后耳部,所述前耳部与后耳部呈前后分布且位于同一高度,且前、后耳部上均开设有孔洞。
CN202322658544.4U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电连接器 Active CN221305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8544.4U CN2213050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58544.4U CN2213050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05031U true CN221305031U (zh) 2024-07-09

Family

ID=91753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58544.4U Active CN22130503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05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9807B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17913571A (zh) 端子组件和连接器
CN113437556B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2010092811A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US6682365B1 (en) Stacked connector with plastic part assembled thereto
CN221305031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9981537U (zh) 电连接器
CN221102509U (zh) 电连接器
CN218005410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CN216698783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7562862U (zh) 电连接器
CN201374444Y (zh) 电连接器
CN119726182A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2874824U (zh) 一种具有电源端子模组的连接器
CN119726181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313084A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母座
CN209844104U (zh) 电连接器
CN115207664B (zh) 一种方便正反插拔的小型化继电器连接插座
CN222380866U (zh) 电连接器
CN221102477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22320662U (zh) 线缆连接器
CN220672890U (zh) 连接器模组
CN220553615U (zh) 一种板上母座及高速线缆连接器
CN221102529U (zh) 电连接器
CN21616197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