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30233U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30233U CN209730233U CN201920990408.6U CN201920990408U CN209730233U CN 209730233 U CN209730233 U CN 209730233U CN 201920990408 U CN201920990408 U CN 201920990408U CN 209730233 U CN209730233 U CN 2097302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transverse direction
- pair
- baffle
- insul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覆盖至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及可转动地覆盖于所述遮蔽壳体外侧的可动屏蔽构件,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分别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侧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配合部,每一所述配合部具有至少一弹性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配合部其容纳空间内部弯曲突伸的接点部,所述下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接点部抵接于所述下壳体的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由FPC(柔性印刷电路板)、FFC(柔性扁平线缆)或者同轴电缆等构成的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其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相匹配对接,其中在一些应用环境下,安装于电路板上的插座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对接并彼此嵌合,在两个连接器彼此嵌合时,通常采用在电连接器上设置操作杆的方式,转动该操作杆以使其保持于插座连接器外侧,如此实现电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的嵌合保持状态。
同时,为了降低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或者减少朝向外界发射的电磁波,经常采用薄板状的金属屏蔽片来遮盖住电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构成的连接器组合的外侧,而金属屏蔽片通常与操作杆组装铆合在一起,利用金属屏蔽片上形成的若干弹性舌片来抵接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但是在金属屏蔽片上形成多个舌片在制程上较为复杂,且由于金属屏蔽片的料厚较小,舌片在长久接触后弹性变形而造成接触不良,进而起不到电性接触的作用而导致电磁屏蔽效果变差。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屏蔽效果较佳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覆盖至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及可转动地覆盖于所述遮蔽壳体外侧的可动屏蔽构件,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分别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侧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配合部,每一所述配合部具有至少一弹性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配合部其容纳空间内部弯曲突伸的接点部,所述下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接点部抵接于所述下壳体的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配合部呈向下开放的n形结构,且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配合片及将所述一对配合片的顶端相连的顶板,所述接触臂形成于其中一个所述配合片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设有一对配合孔及位于所述一对配合孔之间的所述接触臂,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上形成的第一卡扣部突伸并锁扣于对应的配合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夹持片和第一挡板,其中所述夹持片呈弯曲状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呈平板状且其前表面上突设形成有所述第一卡扣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布的所述夹持片、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其中所述第二挡板的后表面上突设有另一个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接点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后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呈纵长状,且包括基座、自所述基座向前突伸的舌板及位于所述基座沿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安装部,每一所述安装部还具有向后开放设置的卡固槽,所述卡固槽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挡板具有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收容部的顶部的上挡板及自上挡板的前端向前突伸形成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向前突伸入对应的所述卡固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前侧的所述配合片于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比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的长度小,且所述一对配合片于横向方向上的外端面共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屏蔽构件包括可动屏蔽盖体及连接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上的压合杆,所述可动屏蔽盖体具有若干朝向其收容空间内部倾斜突伸的抵持片,以在可动屏蔽构件盖合时与所述上壳体及对接连接器接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所述电连接器及与该电连接器相插接的对接连接器,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相插接且将所述可动屏蔽构件旋转盖合后,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壳体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具有良好、稳定的电磁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盖合状态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线缆连接后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在打开状态下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上壳体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且可动屏蔽盖体呈打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可动屏蔽盖体呈盖合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将线缆及电路板移除后的对接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较佳实施例,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覆盖至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3及可转动地覆盖于遮蔽壳体3外侧的可动屏蔽构件4。
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对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线缆5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安装于电路板300。
请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呈纵长状,其包括基座11、自所述基座11向前突伸的舌板12及位于所述基座11沿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安装部13。所述基座11具有主体部111、自所述主体部111的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的结合部112及自所述主体部11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13。所述绝缘本体1上横向方向并排设置有若干端子槽(未标示),每一所述端子槽自所述舌板12向后延伸至所述主体部111。
所述主体部111上沿高度方向贯通形成有若干通孔1112,每一所述通孔1112与对应的端子槽一一对应连通。所述主体部111上设有若干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凸台1113,所述凸台1113靠近所述主体部111的后端设置,且沿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凸台1113的顶部的宽度小于其底部的宽度,也即其相对设置的两侧面呈倾斜状,如此以便于线缆5的装入。
所述舌板12上沿高度方向贯穿形成有若干穿孔121,所述穿孔121与所述端子槽也一一对应连通,且与所述主体部111上设置的对应通孔1112沿前后方向对齐。
所述一对安装部13对称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两侧,且每一安装部13具有位于横向方向上外侧的安装槽131、位于其上侧的凹槽132及突设于其前侧的限位块133,所述限位块133与所述舌板12之间沿横向方向间隔形成限位槽134。
另外,每一所述安装部13还具有向后开放设置的卡固槽135,所述卡固槽135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所述导电端子2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每一导电端子2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接触部21、自接触部2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固持部22及自固持部22向后延伸的尾部23,其中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尾部23平行设置,且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尾部23与所述接触部21之间具有高度差。
所述接触部21暴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侧,且具有位于其上表面并与对接端子电性连接的接触面212,具体地,所述接触面212自所述接触部2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一距离形成。所述尾部23干涉收容于所述基座11上的端子槽内,以与线缆5机械及电性连接,以防止折断端子料带时端子尾部翘起。
请参照图1至10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分别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下侧的上壳体31及下壳体32,其中所述上壳体31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侧,且具有基部311、自所述基部31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突伸部312及位于所述突伸部312横向方向上两侧的扣持部313。
所述基部311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配合部3112,于横向方向上,所述配合部3112位于对应的扣持部313外侧。每一所述配合部3112呈向下开放的n形结构,且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配合片31121及将所述一对配合片31121的顶端相连的顶板31122,其中位于前侧的所述配合片31121于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比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31121的长度小,且所述一对配合片31121于横向方向上的外端面共面。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配合片3112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配合孔31123,其中位于前侧的所述配合片31121设有一个所述配合孔31123,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31121设有一对所述配合孔31123及位于所述一对配合孔31123之间的至少一弹性接触臂31124,所述接触臂31124具有朝向所述配合部3112其容纳空间内部弯曲突伸的接点部31125。
所述配合部3112还具有自所述顶板31122朝向所述配合部3112的容纳空间内弯折突伸的卡持片311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片31126靠近所述配合部3112于横向方向上的侧端面的一端与所述顶板31122相连、相对设置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基部311还具有若干向下倾斜突伸的弹片31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3113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且其前端为自由端,另外,每两个相邻的弹片3113位于同一个开口3114内。
从上侧往下看,所述扣持部313呈十字型,且其前侧具有向下弯折延伸的阻挡片3131及沿前后方向将该阻挡片3131贯穿的定位孔3132。
所述下壳体32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侧,且其构型与所述上壳体31的构型相对应,其中所述下壳体32具有基板321、位于基板321沿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收容部322及自所述基板321向上弯折形成的若干限位片323。
所述一对收容部322对称设置于所述基板321的两侧,其中每一收容部322呈向上开放设置的U形结构,且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位于第二侧壁前侧。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夹持片3221和第一挡板3222,其中所述夹持片3221呈弯曲状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挡板3222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3222呈平板状且其前表面上突设形成有第一卡扣部3223。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布的所述夹持片3221、第二挡板3224及第三挡板3225,其中所述第二挡板3224的后表面上突设有另一个所述第一卡扣部3223,于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扣部3223更靠近所述夹持片3221设置。所述第三挡板3225具有位于所述收容部322的顶部的上挡板及自上挡板的前端向前突伸形成的插入部3226。
所述限位片323分布于基板321前方的两侧及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其中位于前侧的所述限位片323的前表面设有向前凸伸形成的第二卡扣部3231。
组装时,所述下壳体32先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侧,其中所述收容部322固定于所述安装部13,位于前侧的所述限位片323卡位于限位槽134内,所述插入部3226向前突伸入对应的所述卡固槽135内。
再将上壳体31自上而下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侧,且与所述下壳体32相扣合,其中所述扣持部313抓扣于所述安装部13的前部,且所述阻挡片3131遮盖于位于前侧的所述限位片323前侧,且第二卡扣部3231卡扣于定位孔3132内,所述配合部3112自上侧将所述收容部322包裹,且前、后侧的所述第一卡扣部3223突伸并锁扣于对应侧的配合孔3112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31124的接点部31125抵接于所述下壳体32的第二挡板3224的外表面上,以使上壳体31与下壳体32电性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31124也可形成于位于前侧的所述配合片31121上,此时,所述接点部31125抵接于第一侧壁的前表面上,也即只要使得所述接点部31125抵接到第一或第二侧壁的外表面即可。
请参照图1至图4并结合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可动屏蔽构件4包括可动屏蔽盖体41及连接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上的压合杆42。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具有基体411、位于基体4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侧部412及位于基体411于前后方向上其中一侧的操作部413,所述一对侧部412彼此相对设置。在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呈打开状态(如图4、图7所示)时,所述操作部413位于所述基体411的后方侧,在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旋转呈盖合状态时(如图1、图2、图8所示),所述操作部413位于所述基体411的前方侧。
所述基体411设有若干抵持片4112,所述抵持片4112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且朝向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的收容空间410内倾斜突伸,以在盖合状态下与位于所述收容空间410内的所述上壳体31及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壳体203相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与上壳体31及对接壳体203接触来实现抗电磁干扰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413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夹持部4131及位于所述一对夹持部4131之间的衔接部4132,每一所述夹持部4131弯折呈矩形管状,且在具有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的收容空间410的开口方向相反的狭缝4133。所述衔接部4132整体上呈L形设置,其自所述基体411的前端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
所述衔接部432上设有沿横向方向排列的若干贯通孔4321,所述舌片4321朝向收容空间40内倾斜突伸,以与对接壳体203相抵接,以进一步抗电磁干扰。
所述衔接部4132还具有在盖合状态下向前延伸的翻折边4134,以供使用者握持操作以使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旋转打开或盖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合杆42组装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以构成同步转动的整体。具体地,所述压合杆42包括组装于所述遮蔽壳体3横向方向上两端的一对转动轴421、自所述转动轴421的外端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对延伸臂422及将所述延伸臂422相连的横向臂423。
当所述压合杆42组装至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时,所述横向臂423收容并卡持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的夹持部4131的夹持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转动轴421呈圆柱状且其中心轴与横向方向平行,所述横向臂423也与所述转动轴421平行设置。每一所述延伸臂422具有自所述转动轴421的外端弯曲延伸形成的弧形连接部4221,且所述连接部4221呈沿横向方向向外拱出状。
组装时,所述转动轴421装入所述下壳体32的收容部322内,且被夹设于两对所述夹持片3221内,所述上壳体31向下扣合至所述绝缘本体1及所述下壳体32,所述上壳体31的配合部3112扣合于所述收容部322外侧,同时将所述收容部322的开口封闭,所述卡持片31126向下抵顶于所述转动轴421,以使所述压合杆5及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可相对于所述遮蔽壳体3自由旋转但不会与遮蔽壳体3脱离。
请参图7至图10所示,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插接后,旋转盖合所述可动屏蔽构件4,可使所述可动屏蔽盖体41旋转至覆盖绝缘本体1及遮蔽壳体3(或者说覆盖对接连接器200),所述对接壳体203底部设置的弹性抵接臂2031向上抵接于所述下壳体32以形成电性接触,所述对接壳体203的底部还具有与电路板300电性接触的接地部2032,所述接地部2032与所述抵接臂2031一一对应设置且相对应的接地部2032与抵接臂2031沿前后方向对齐,从而实现电连接器100的遮蔽壳体3与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壳体203通过电路板上的接地引脚(未图示)可靠接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覆盖至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及可转动地覆盖于所述遮蔽壳体外侧的可动屏蔽构件,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分别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侧的上壳体及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配合部,每一所述配合部具有至少一弹性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配合部其容纳空间内部弯曲突伸的接点部,所述下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接点部抵接于所述下壳体的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配合部呈向下开放的n形结构,且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配合片及将所述一对配合片的顶端相连的顶板,所述接触臂形成于其中一个所述配合片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设有一对配合孔及位于所述一对配合孔之间的所述接触臂,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上形成的第一卡扣部突伸并锁扣于对应的配合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夹持片和第一挡板,其中所述夹持片呈弯曲状且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呈平板状且其前表面上突设形成有所述第一卡扣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沿横向方向依次排布的所述夹持片、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其中所述第二挡板的后表面上突设有另一个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接点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后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呈纵长状,且包括基座、自所述基座向前突伸的舌板及位于所述基座沿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安装部,每一所述安装部还具有向后开放设置的卡固槽,所述卡固槽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长条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板具有位于所述下壳体的收容部的顶部的上挡板及自上挡板的前端向前突伸形成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向前突伸入对应的所述卡固槽内。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前侧的所述配合片于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比位于后侧的所述配合片的长度小,且所述一对配合片于横向方向上的外端面共面。
9.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屏蔽构件包括可动屏蔽盖体及连接于所述可动屏蔽盖体上的压合杆,所述可动屏蔽盖体具有若干朝向其收容空间内部倾斜突伸的抵持片,以在可动屏蔽构件盖合时与所述上壳体及对接连接器接触。
10.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及与该电连接器相插接的对接连接器,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相插接且将所述可动屏蔽构件旋转盖合后,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壳体相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0408.6U CN209730233U9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0408.6U CN209730233U9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30233U true CN209730233U (zh) | 2019-12-03 |
CN209730233U9 CN209730233U9 (zh) | 2021-12-03 |
Family
ID=68675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90408.6U Active CN209730233U9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30233U9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7993B (zh) * | 2021-09-06 | 2022-12-2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薄型化鎖扣與解鎖連接器 |
-
2019
- 2019-06-28 CN CN201920990408.6U patent/CN209730233U9/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7993B (zh) * | 2021-09-06 | 2022-12-21 |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薄型化鎖扣與解鎖連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30233U9 (zh) | 2021-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51746B2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6315616B1 (en) |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 |
US935012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receptacle with a shielding plate and a mating plug with metallic side arms | |
US769094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structure | |
US7179107B2 (en)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US807052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
US1083343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ated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726159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s and shield member used therefor | |
CN112290258B (zh) | 全遮蔽式的排线连接器及其排线插头 | |
US8033866B2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reinforced bracket increasing overall rigidity | |
TWI398993B (zh) | 電連接器組件 | |
US881458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cking portions for an inserting component | |
CN209730233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US7341489B2 (en)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 |
JP511040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US2013004562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astic locking mechnism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 |
US7318753B2 (en) | Electrical jack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contact | |
CN210607776U (zh) | 柔性软板电连接器 | |
CN209358008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9730335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US747012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9659773B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0111179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US6793538B2 (en) | Slim modular jack | |
CN216488871U (zh) | 具有侧向悬臂以屏蔽接地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U01 |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 ||
CU01 |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
Correction item: Description Correct: Correct reference mark False: Reference mark error Number: 49-01 Page: full text Volume: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