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516073U - 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16073U
CN209516073U CN201821908525.5U CN201821908525U CN209516073U CN 209516073 U CN209516073 U CN 209516073U CN 201821908525 U CN201821908525 U CN 201821908525U CN 209516073 U CN209516073 U CN 209516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shell
socket
substra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085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采垠
市川和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16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16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前端具有结合件;连接端子,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向所述结合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述连接端子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插座壳,在外部包覆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使所述结合件朝前方露出;以及固定框架,以在外部包覆所述插座壳与所述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结合,所述固定框架的左右侧两端结合到所述基板;其中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分别具有隔以间隔而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分割端部,所述分割端部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分别结合到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下表面而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

Description

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将以间隔为基准分割的下部壳的分割端部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的下表面,由此下部壳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可保持牢固的结合力,由此可防止插座壳因外力而移动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插座连接器在安装在基板(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状态下,前端的结合部位与对应的插头连接器电连接。
这种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中板;多个连接端子,分别排列到所述中板的下部与上部;以及绝缘外壳,以在外部包覆所述中板与连接端子的一部分的状态成形,通过前方侧结合件使连接端子露出,而且通过后方侧下表面使连接端子的后端露出。
另外,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筒形状的插座壳,在内部收容外壳的一部分;以及筒形状的固定部件,以在外部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一部分的状态结合而将所述插座壳结合到基板。
然而,在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在制造过程中产生误差、或在组装时在筒形状的插座壳与固定部件之间产生公差的情况下,有插座壳因外力而移动的担忧,因此有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间发生结合不良的担忧。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10-2017-0002206号(2017年1月6日),在上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具有天线功能的插座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以间隔为基准分割的下部壳的分割端部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的下表面,由此下部壳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可保持牢固的结合力,由此可防止插座壳因外力而移动的插座连接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与上部壳弯折成一体的前方侧上部结合端及后方侧上部结合端在前后方向上用作双重构造,因此零件数量较少而可减少制作单价,可防止上部壳与下部壳因外力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插座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前端具有结合件;连接端子,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向所述结合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插座壳,在外部包覆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使所述结合件向前方露出;以及固定框架,以在外部包覆所述插座壳与所述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结合,所述固定框架的左右侧两端结合到所述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分别具有分割端部,所述分割端部隔以间隔而沿左右方向分割,所述分割端部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分别结合到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下表面而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
此处,优选为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前端具有所述结合件,所述外壳分为分别向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前端的第一前方主体、及通过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后端的第一后方主体,所述插座壳以包覆所述第一前方主体的外部的状态结合,所述结合件的前端向所述固定框架的前方突出。
另外,优选为所述固定框架包括:上部壳,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上方与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方的状态结合,所述上部壳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结合到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以及下部壳,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下方及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下方的状态与所述上部壳结合,隔以间隔而沿左右方向分割的所述分割端部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所述插座壳的下表面。
另外,优选为所述上部壳分为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前方主体、及以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后方主体,所述下部壳分为以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前方主体、及以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后方主体,在所述基板的前端具有上下贯通且向后方凹陷的切割部,以便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下方朝下部突出。
另外,优选为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以所述切割部为基准水平地弯折而卡合位于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沿上下与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密接。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还具有在垂直地弯折后水平地弯折而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表面的一对下部结合端,在所述第二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还具有向所述下部垂直地弯折而通过所述下部结合端、所述第一后方主体及所述第三后方主体贯通结合到基板的上表面的一对后方侧上部结合端。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孔,以供所述后方侧上部结合端结合,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一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以供所述上部结合端结合,在所述下部结合端,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贯通孔同一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三贯通孔,以供所述上部结合端结合。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前方侧上部结合端朝下部弯折延伸,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以在左右方向上包覆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状态,下端贯通结合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支撑端朝下部弯折延伸,所述支撑端隔开地位于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的前方,所述支撑端的下端以沿左右方向包覆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的状态装设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具有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卡合端,所述卡合端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的前端卡合定位。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端子通过槽,以便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后端朝下部突出。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还水平地结合中板,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下部端子(terminal),以所述中板为基准而配置到下部,所述下部端子的前端向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下表面露出,所述下部端子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下表面安装到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以及上部端子,以所述中板为基准而配置到上部,所述上部端子的前端向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上表面露出,所述上部端子的后端在较所述上部端子的后端更后方侧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下表面安装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以间隔为基准分割的下部壳的分割端部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的下表面,由此具有如下效果:下部壳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因此可保持牢固的结合力,由此可防止插座壳因外力而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将与上部壳一体化的前方侧上部结合端及后方侧上部结合端在前后方向上用作双重构造,由此具有如下效果:零件数量较少而可减少制作单价,可防止上部壳与下部壳因外力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各构成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板;
11:插入孔;
12:切割部;
20:中板;
100:外壳;
110:第一前方主体;
111:结合件;
120:第一后方主体;
121:第一贯通孔;
200:连接端子;
210:下部端子;
220:上部端子;
300:插座壳;
310:收容空间;
400:上部壳/固定框架;
410:第二前方主体;
411:前方侧上部结合端;
412:支撑端;
420:第二后方主体;
421:后方侧上部结合端;
500:下部壳/固定框架;
510:第三前方主体;
511:分割端部;
512:卡合端;
520:第三后方主体;
521:下部结合端;
522:第二贯通孔;
523:第三贯通孔;
524:端子通过槽;
G: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上述优点、特征的方法连同附图一并参照在以下详细叙述的实施例而变明确。
然而,本实用新型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并不限定于下文所示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完整地揭示本实用新型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畴界定。
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如果判断相关的公知技术等会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则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组装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与基板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各构成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100、连接端子200、插座壳300及固定框架400、500。
首先,所述外壳100可利用绝缘原材料制作,在所述外壳100的前端,朝前方突出形成用以与插头连接器(未图示)结合的结合件111。
更详细而言,外壳100可分为在前端向前方突出形成结合件111的第一前方主体110、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前方主体110的后方的第一后方主体120。
此处,在所述外壳100的内部水平地结合下文叙述的连接端子200与中板20,下文叙述的连接端子200排列到所述中板20的上方与下方。
并且,所述中板20可利用导电原材料制作成固定宽度,在所述中板20的前方区域侧左右方向上,一对紧固突起向结合件111的左右方向突出。
另外,所述中板20的后端可通过外壳100的后方侧下表面突出而对应地插入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
如上所述的外壳100可通过嵌入成形方式形成到中板20与下文叙述的连接端子200的外部。
所述结合件111作为结合到用以与电子设备(未图示)连接的插头连接器(未图示)的部位,可向所述结合件111的左右方向露出中板20的左右侧两端。
例如,在将结合件111结合到插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形成在中板2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紧固突起可卡合位于插头连接器的内部卡合构造。
并且,下文叙述的下部端子210的前端通过结合件111的下表面朝下方露出,上部端子220的前端通过所述结合件111的上表面朝上方露出。
另外,可在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下部,上下贯通形成用以使下文叙述的下部端子210的后端朝下部突出的前方侧垂直贯通孔(符号未图示)。
而且,可在所述前方侧垂直贯通孔的后方,上下贯通形成用以使下文叙述的上部端子220的后端朝下部突出的后方侧垂直贯通孔(符号未图示)。
即,通过所述前方侧垂直贯通孔与后方侧垂直贯通孔突出的下部端子210的后端及上部端子220的后端可通过外壳100的下方安装到基板10的上表面。
尤其,如图8,在第一后方主体12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上下贯通形成第一贯通孔121,以供下文叙述的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结合。
连接端子200设置到外壳100的内部,所述连接端子200的前端分别向结合件1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连接端子200的后端通过外壳100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10。
更详细而言,所述连接端子200可利用导电原材料制作,所述连接端子200分为沿前后具有长度的多个下部端子210及多个上部端子220。
首先,所述下部端子210以中板20为基准而配置到下部,所述下部端子210沿左右方向以隔开的状态排列多个(12个等)。
此处,所述下部端子210的前端向结合件111的下表面露出,所述下部端子210的后端通过外壳100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10的上表面。
上部端子220以中板20为基准而配置到上部,所述上部端子220沿左右方向以隔开的状态排列多个(12个等)。
此处,所述上部端子220的前端向结合件111的上表面露出,所述上部端子220的后端在较下部端子210的后端更后方侧通过外壳100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10的上表面。
插座壳300在外部包覆外壳100的一部分,所述插座壳300使结合件111向前方露出,在所述插座壳300的内部形成沿前后方向开放的收容空间310。
此处,所述插座壳300可利用导电原材料(金属等)制作成筒形状,在收容空间310内,在结合件111的外部形成固定宽度的插入间隔,以可供插头连接器(未图示)插入。
并且,所述插座壳300以包覆形成在外壳100的前方的第一前方主体110的外部的状态结合,结合件111的前端可向所述插座壳300的前方突出。
另一方面,所述插座壳300图示为筒形状的一体型构造,但所述插座壳300也可将一种原材料弯曲成形成筒形状。
例如,在利用一种原材料弯曲成形所述插座壳300的情况下,可在所述插座壳300的一部分形成接头(未图示)部分,也能够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接头部分而制造成筒形状。
固定框架400、500分别以在外部包覆插座壳300与外壳100的一部分的状态结合,所述固定框架400的左右侧两端结合到基板10。
此处,所述固定框架400可利用导电原材料(金属等)制作,在所述固定框架400的下部,像图2及图7一样隔以间隔G而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分割端部511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300的下表面。
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述固定框架可包括上部壳400、及结合到所述上部壳400的下部的下部壳500。
所述上部壳400以包覆插座壳300的上方与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上方的状态结合,所述上部壳40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结合到基板10的上表面。
此处,所述上部壳400分为以包覆插座壳300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前方主体410、及以包覆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后方主体420。
并且,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4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朝下部弯折延伸以插入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
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的下端以在左右方向上包覆下文叙述的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状态垂直地结合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
此处,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的下端可呈越朝下方则前后方向的宽度越小的锥形形状。
如上所述的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垂直地结合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因此防止上部壳400因外力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
另外,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使下文叙述的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卡合定位,因此可不使上部壳400与下部壳500移动而对准到对应的位置。
而且,在第二前方主体4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支撑端412可朝下部弯折延伸,所述支撑端412隔开地位于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的前方。
此处,可水平地形成所述支撑端412的下端,所述支撑端412的下端以在左右方向上包覆下文叙述的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状态装设到基板10的上表面。
如上所述的支撑端412水平地装设到基板10的上表面,因此可通过所述支撑端412的支撑力将第二前方主体410定位到设定的高度。
另外,所述支撑端412使下文叙述的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卡合定位,因此可不使上部壳400与下部壳500因外力移动而对准到对应的位置。
而且,如图8,在第二后方主体42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一对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朝下部弯折延伸。
所述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的下端通过下文叙述的下部结合端521、第一后方主体120及第三后方主体520贯通结合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
此处,所述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的下端可呈越朝下方则前后方向的宽度越小的锥形形状。
下部壳500以包覆插座壳300的下方与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下方的状态与上部壳400结合,像图2及图7一样隔以间隔G而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分割端部511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300的下表面。
更详细而言,所述下部壳500分为以包覆插座壳300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前方主体510、及以包覆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后方主体520。
如图2及图7,所述第三前方主体510隔以间隔G而沿左右方向分割,以所述间隔G为基准分割的分割端部511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300的下表面。
此处,所述分割端部511可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到插座壳300的下表面,此时所述分割端部511向间隔G方向作用紧固力,因此可保持牢固的结合力。
即,第三前方主体510可将插座壳300定位到固定高度,插座壳300在左右方向上对第三前方主体510进行加压,因此可防止插座壳300因外力(插头连接器的组装等)而移动。
并且,所述第三前方主体510能够以向基板10的下部突出的方式结合,为此,可在基板10的前端,上下贯通形成向后方凹陷的切割部12,以便第三前方主体510的下方朝下部突出。
另外,所述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以切割部12为基准水平地弯折而卡合位于基板10的上表面。
此时,插座壳300的后端可卡合位于切割部12的对应面而不向后方移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4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以装设在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状态结合。
另外,在第三后方主体52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还可形成一对下部结合端521,所述下部结合端521在垂直地实现一次弯折后,水平地实现二次弯折而包覆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上表面。
所述下部结合端521中垂直地实现一次弯折的部位垂直地密接到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侧面,水平地实现二次弯折的部位水平地密接到第一后方主体120的上表面。
并且,在第三后方主体52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121同一线上,上下贯通形成第二贯通孔522,以供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结合。
另外,在下部结合端521,在与第一贯通孔121及第二贯通孔522同一线上,上下贯通形成第三贯通孔523,以供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垂直地结合。
即,形成在上部壳400的后方的第二后方主体420的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可通过第三贯通孔523、第一贯通孔121及第二贯通孔522结合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
如上所述的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可将上部壳400的第二后方主体420、外壳100的第一后方主体120及下部壳500的第三后方主体520结合成一个主体。
另外,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垂直地结合到基板10的插入孔11,因此防止上部壳400、外壳100及下部壳500因外力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
而且,在第三前方主体510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向左右方向突出形成卡合端512,所述卡合端51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与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的前端卡合定位。
不仅如此,在第三后方主体520上,上下贯通形成端子通过槽524,以便所述下部端子210与上部端子220的后端电连接到基板10的连接部位。
所述端子通过槽524形成固定宽度的空间,以供下部端子210与上部端子220的后端朝下方通过,因此可容易地将下部端子210与上部端子220安装到基板10。
就结果而言,本实用新型将以间隔G为基准分割的下部壳500的分割端部511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插座壳300的下表面,由此下部壳500向间隔G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可保持牢固的结合力,由此可防止插座壳300因外力而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将与上部壳400弯折成一体的前方侧上部结合端411及后方侧上部结合端421在前后方向上用作双重构造,因此零件数量较少而可减少制作单价,可防止上部壳400与下部壳500因外力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
至此为此,对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相关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明白,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进行多种实施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可局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而界定,不仅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而且应由与所述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界定。
即,应理解为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不具有限定性含义,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而并非详细的说明,应解释为根据所述权利要求书的含义、范围、及其等效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前端具有结合件;连接端子,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向所述结合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安装到基板;插座壳,在外部包覆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使所述结合件朝前方露出;以及固定框架,以在外部包覆所述插座壳与所述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结合,所述固定框架的左右侧两端结合到所述基板;其中
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分别具有分割端部,所述分割端部隔以间隔而沿左右方向分割,所述分割端部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分别结合到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下表面而向间隔方向作用紧固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前端具有所述结合件,所述外壳分为分别向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前端的第一前方主体、及通过下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后端的第一后方主体,
所述插座壳以包覆所述第一前方主体的外部的状态结合,所述结合件的前端向所述固定框架的前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包括:
上部壳,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上方与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方的状态结合,所述上部壳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结合到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以及
下部壳,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下方与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下方的状态与所述上部壳结合,隔以间隔而沿左右方向分割的所述分割端部以隔开的状态结合到所述插座壳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壳分为以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前方主体、及以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二后方主体,
所述下部壳分为以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包覆所述插座壳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前方主体、及以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下方的状态结合的第三后方主体,
在所述基板的前端具有上下贯通且向后方凹陷的切割部,以便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下方朝下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以所述切割部为基准水平地弯折而卡合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沿上下与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密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还具有在垂直地弯折后水平地弯折而包覆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上表面的一对下部结合端,
在所述第二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还具有向下部垂直地弯折而通过所述下部结合端、所述第一后方主体及所述第三后方主体贯通结合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的一对后方侧上部结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孔,以供所述后方侧上部结合端结合,
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一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以供所述上部结合端结合,
在所述下部结合端,在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贯通孔同一线上,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三贯通孔,以供所述上部结合端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前方侧上部结合端朝下部弯折延伸,
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以在左右方向上包覆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两端的状态,下端贯通结合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支撑端朝下部弯折延伸,
所述支撑端隔开地位于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的前方,所述支撑端的下端以沿左右方向包覆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的状态装设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前方主体的左右方向侧的所述两端,具有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卡合端,
所述卡合端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方侧上部结合端卡合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后方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端子通过槽,以便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后端朝下部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还水平地结合中板,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下部端子,以所述中板为基准而配置到下部,所述下部端子的前端向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下表面露出,所述下部端子的后端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下表面安装到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以及
上部端子,以所述中板为基准而配置到上部,所述上部端子的前端沿所述结合件的所述上表面露出,所述上部端子的后端在较所述上部端子的后端更后方侧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下表面安装到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
CN201821908525.5U 2018-06-01 2018-11-20 插座连接器 Active CN2095160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63754 2018-06-01
KR1020180063754A KR102519273B1 (ko) 2018-06-01 2018-06-01 리셉터클 커넥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16073U true CN209516073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89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08525.5U Active CN209516073U (zh) 2018-06-01 2018-11-20 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19273B1 (zh)
CN (1) CN20951607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126122B2 (en) 2020-12-23 2024-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interface terminal having outer shell and bracket
KR20220091267A (ko) * 2020-12-23 2022-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페이스 단자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728077B1 (ko) * 2022-09-14 2024-11-08 주식회사 오킨스전자 인쇄회로기판 커넥터용 터미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인쇄회로기판용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64643U (zh) * 2015-02-09 2015-07-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571020B2 (ja) * 2016-01-28 2019-09-0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5488767U (zh) * 2016-02-04 2016-08-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Type-C型USB接口及电子设备
KR102491486B1 (ko) * 2016-04-28 2023-01-20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리셉터클 커넥터 제조방법
KR101776642B1 (ko) * 2016-06-24 2017-09-12 주식회사 제이앤티씨 전자기기용 소켓 커넥터
KR102556308B1 (ko) * 2016-07-29 2023-07-14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리셉터클 커넥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37503A (ko) 2019-12-11
KR102519273B1 (ko) 2023-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28518B (zh) 连接器
US10027063B2 (en) Composite connector
JP497098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099661A (ja) コネクタ
CN209516073U (zh) 插座连接器
JP5105194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TWI621309B (zh) 電連接器
CN210015997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JP486622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並びに電気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3887697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7108520B1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225236B2 (ja) 電線接続用のコネクタ
CN102738636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
CN209183803U (zh) 插座连接器
JP3473897B2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2059365A1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01664B2 (ja) 平板状可撓性配線コネクタ
KR102587660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셉터클 커넥터
JPH1017263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0255812A1 (ja) 端子付き可撓性基板、およびコネクタ付き可撓性基板
JP2007123104A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WO2022049945A1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406705B2 (ja) コンタクト、リセプタクル及びコネクタ
JP3124421U (ja) 基板実装された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212067A (ja) レセプタク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