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5510U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25510U CN208025510U CN201820465623.XU CN201820465623U CN208025510U CN 208025510 U CN208025510 U CN 208025510U CN 201820465623 U CN201820465623 U CN 201820465623U CN 208025510 U CN208025510 U CN 2080255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ributor
- burner
- bar
- shaped trough
- electrode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涉及灶具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电极针和热电偶内置式布局的燃烧器中,存在的点火速度较慢的问题而设计。该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分火器底座、炉头、电极针和热电偶,其中,分火器上设置有出火槽和第一条形槽,出火槽开设在分火器的内圈的壁面上,且对应电极针设置;第一条形槽开设在分火器的上表面,第一条形槽的第一端与外出火孔连通,第一条形槽的第二端位于出火槽的上方,用于将电极针处的火焰传递至外出火孔处。该燃气灶包括灶具本体和至少一个上述燃烧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及燃气灶用于实现燃烧器的快速点火、火焰传递及可靠保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烹饪过程中重要的厨房电器,而燃烧器则是燃气灶实现烹饪目的的重要装置。燃烧器的种类众多,其燃气混合路径通常为:燃气从喷嘴流出,通过引射管引射混合后,再经过炉头和分火器底座流向分火器,然后到分火器与火盖配合形成的混气室内,或者直接由引射管流向分火器与火盖配合形成的混气室内,在电极针的打火作用下引燃,并通过火孔喷出,形成用于烹饪的火焰。在燃烧器的工作过程中,热电偶实时感测火焰温度,实现保火。
现有技术中,燃烧器中电极针和热电偶的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分别为外置式和内置式。其中,就电极针和热电偶的外置式布局方式而言,由于火力主要集中在燃烧器外围,从而使得燃烧器存在火力不够均匀的问题。而对于电极针和热电偶的内置式布局方式,由于其点火过程和保火过程均依靠火孔实现,受到燃烧器内圈与火孔之间的距离限制,使得点火速度大大减慢,并存在保火可靠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以解决现有电极针和热电偶内置式布局的燃烧器中,存在的点火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分火器底座、炉头、电极针和热电偶,所述分火器安装在所述分火器底座上,所述电极针和所述热电偶均位于所述分火器的内圈中,所述分火器沿其周向设置有位于内层的内出火孔和位于外层的外出火孔,燃气依次经过所述炉头和所述分火器底座,流向所述分火器。
所述分火器上设置有出火槽和第一条形槽,所述出火槽开设在所述分火器的内圈的壁面上,且对应所述电极针设置;所述第一条形槽开设在所述分火器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条形槽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出火孔连通,所述第一条形槽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出火槽的上方,用于将所述电极针处的火焰传递至所述外出火孔处。
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在其上表面还开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出火孔连通,所述第二条形槽的第二端设置有保火孔,所述保火孔与所述热电偶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保火孔的直径在1.8-2.2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槽沿所述分火器的径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火槽的横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的上表面包括若干凸面,各所述凸面沿所述分火器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凸面之间形成补氧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与所述分火器底座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底座上还设置有定位缺口,所述电极针和所述热电偶均位于所述定位缺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分火器底座上还开设有减重缺口,所述减重缺口处设置有防呆凸块。
本实用新型燃烧器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分火器的内圈的壁面上开设出火槽,及在分火器的上表面开设第一条形槽,其中,出火槽对应电极针设置,第一条形槽的第一端与外出火孔连通,第一条形槽的第二端位于出火槽的上方。
该燃烧器在实现点火操作时,燃气引入,并依次经过炉头和分火器底座流向分火器,在燃气压力的作用下,撞击至分火器的内圈的壁面上的火焰经出火槽出气,使得在与电极针相对的位置处形成燃气团,当电极针打火时,点燃上述燃气团,从而实现燃烧器的快速点火。当燃烧器点火成功后,电极针处的火焰经第一条形槽迅速传递至外出火孔处,在外出火孔处形成用于加热的火焰,从而实现燃烧器点火后的快速传火,与此同时,位于内层的内出火孔也形成用于加热的火焰。
通过在分火器中设置出火槽和第一条形槽,利用出火槽实现燃气的快速出气,从而实现电极针的快速点火,进而利用第一条形槽实现点火后的快速传火,大大加快了燃烧器的点火速度,提高了点火效率,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此外,该燃烧器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对于提高烹饪过程中的点火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现有电极针和热电偶内置式布局的燃烧器中,存在的点火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灶具本体和至少一个上述燃烧器。
各所述燃烧器安装在所述灶具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燃气灶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燃气灶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述燃烧器,各燃烧器相互独立工作。相应的,该燃气灶具有上述燃烧器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中,分火器的结构后视图。
附图标记:
100-分火器;200-分火器底座;300-炉头;400-电极针;500-热电偶;
110-凸面;120-第一条形槽;130-第二条形槽;140-补氧通道;150-出火槽;160-保火孔;170-定位槽;
111-外出火孔;112-内出火孔;
210-定位块;220-定位缺口;230-防呆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100、分火器底座200、炉头300、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具体的,分火器100安装在分火器底座200上,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均位于分火器100的内圈中,分火器100沿其周向设置有位于内层的内出火孔112和位于外层的外出火孔111。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图3,本实施例中,分火器100上设置有出火槽150和第一条形槽120,其中,出火槽150开设在分火器100的内圈的壁面上,且对应电极针400设置;第一条形槽120开设在分火器100的上表面,第一条形槽120的第一端与外出火孔111连通,第一条形槽120的第二端位于出火槽150的上方。
该燃烧器在实现点火操作时,燃气引入,并依次经过炉头300和分火器底座200流向分火器100,在燃气压力的作用下,撞击至分火器100的内圈的壁面上的火焰经出火槽150出气,使得在与电极针400相对的位置处形成燃气团,当电极针400打火时,点燃上述燃气团,从而实现燃烧器的快速点火。当燃烧器点火成功后,电极针400处的火焰经第一条形槽120迅速传递至外出火孔111处,在外出火孔111处形成用于加热的火焰,从而实现燃烧器点火后的快速传火,与此同时,位于内层的内出火孔112也形成用于加热的火焰。
通过在分火器100中设置出火槽150和第一条形槽120,利用出火槽150实现燃气的快速出气,从而实现电极针400的快速点火,进而利用第一条形槽120实现点火后的快速传火,大大加快了燃烧器的点火速度,提高了点火效率,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此外,该燃烧器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对于提高烹饪过程中的点火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均安装在炉头300上,且二者沿分火器100的轴向向上延伸,并由分火器底座200穿出。
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出火槽150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这样的设置,增加了出火槽150的出气面积,不仅便于点火,而且燃烧稳定,不易熄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出火槽150的横截面可以是上述矩形槽的设置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如:弧形槽等,其只要是通过这种设置形式的出火槽150,能够实现对流入分火器100处燃气的快速排出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条形槽120可以沿分火器100的径向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从分火器100内圈经由第一条形槽120而传递至外出火孔111的火焰传递路径最短,从而实现了火焰的快速传递,进而保证了燃烧器点火的高效性。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分火器100在其上表面还开设有第二条形槽130,具体的,第二条形槽130的第一端与外出火孔111连通,第二条形槽130的第二端设置有保火孔160,且保火孔160与热电偶500相对。
该燃烧器工作过程中,外出火孔111处的火焰能够经第二条形槽130引导至保火孔160处,从而使得热电偶500对保火孔160的火焰温度进行感测,进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实现对燃气的控制。
第二条形槽130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外环火向热电偶500处的可靠引入,而且,这种设置形式,还增加了补入的空气量,使得燃气能够在第二条形槽130中持续稳定燃烧,从而保证了热电偶500测温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条形槽130的第二端设置有保火孔160。燃烧器工作时,外出火孔111处的火焰被引导至保火孔160处,热电偶500通过对保火孔160处的火焰温度进行感测,实现测温,进而实现对燃气的控制。
热电偶500的保火原理及过程为:燃气在燃烧器中燃烧时,热电偶500的感应端点在高温火焰下产生电动势,电动势通过导线加到安全电磁阀的线圈上,产生的吸力将吸住安全电磁阀的衔铁,从而使燃气经气阀持续流向喷嘴,维持燃烧,达到保火目的。而火焰意外熄灭时,热电偶500感应到的温度降低,产生的电动势消失,电磁阀的吸力减弱使衔铁在弹簧作用下被释放,气阀关闭,不再供气。
本实施例中,保火孔160可以为圆孔,且其直径可以在1.8-2.2mm之间。
这样的设置,使得在保火孔160处形成的火焰具有稳定体积,不仅防止了因火焰体积过大而出现的热电偶500感应端点与火焰中温度较低的内焰部分接触,而导致的感应不准确的弊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火焰体积过小而导致的感应端点无法感应到火焰的不利情形,保证了热电偶500保火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燃烧器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保火孔160可以是上述圆孔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方孔等,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保火孔160,能够使得在保火孔160形成的火焰维持在一定体积,从而保证保火的可靠性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条形槽130可以沿分火器100的径向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从外出火孔111经由第二条形槽130而传递至内保火孔160的火焰传递路径最短,从而实现了火焰向热电偶500处的快速传递,保证了保火的高效性。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分火器100的上表面还可以包括若干凸面110,各凸面110沿分火器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相邻两凸面110之间形成补氧通道140。
该燃烧器工作过程中,由于燃气在燃烧过程中将随烟气的排放而减少,此时,内出火孔112与锅底之间将形成负压区域。在负压作用下,外环境中的空气将通过补氧通道140进入分火器100的内出火孔112处,为其补入充足的空气,以保证内出火孔112处燃气燃烧的充分性与可靠性,从而降低一氧化碳的排放。
补氧通道140的设置,使得燃气能够在不增加锅架高度的前提下得以充分燃烧,使火焰更贴近锅具的底部,从而减少了热量的损失,热效率较高。并且,这种设置形式,燃烧充分,从而大大降低了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燃烧工况较好。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各内出火孔112和各外出火孔111均设置在凸面110上,即:每一凸面110上,均设置有由若干内出火孔112组成的内火孔组和由若干外出火孔111组成的外火孔组。
燃烧器工作时,利用各凸面110上内火孔组和外火孔组的出火,实现内外双层分段燃烧。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条形槽120和第二条形槽130均开设在凸面110上,具体的,第一条形槽120和第二条形槽130分别开设在相邻的两个凸面110上。
本实施例中,分火器100与分火器底座200之间还可以设置定位结构。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5,本实施例中,分火器100与分火器底座200之间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分火器底座200上的定位块210和设置在分火器100上的定位槽170,其中,定位块210与定位槽170匹配设置。
通过在分火器100与分火器底座200之间设置定位结构,保证了分火器100在分火器底座200上的快速装配,从而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图中示出的仅在分火器底座200上设置一个定位块210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如:在分火器底座200上设置多个定位块210,同时,分火器100上的定位槽170与上述定位块210匹配设置,在二者装配的过程中,将各定位块210分别对应于各定位槽170中,从而实现分火器100在分火器底座200上快速装配。故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定位结构,能够实现分火器100与分火器底座200之间的快速装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上述在分火器底座200上设置定位块而在分火器100上设置定位槽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如:在分火器底座200上设置定位槽而在分火器100上设置定位块,其只要是通过这种定位块210与定位槽170的配合设置,实现对分火器100与分火器底座200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引导,从而达到快速装配目的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分火器底座200上还可以设置定位缺口220。其中,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均位于定位缺口220处。
这样的设置,使得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在装配过程中,能够利用定位缺口220进行精确定位,实现了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在分火器底座200上的快速装配,从而提高了本实施例燃烧器的装配可靠性。
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定位缺口220可以为弧形缺口。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分火器底座200上还开设有减重缺口。其中,减重缺口处还可以有防呆凸块230。
减重缺口的设置,不仅降低了分火器底座200的重量,而且还节省了分火器底座200的材料使用,节约了分火器底座200的制造成本。此外,通过在减重缺口处设置防呆凸块230,有效地防止了电极针400与热电偶500误装入减重缺口中的不利情形,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燃烧器的装配可靠性与高效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图中未示出),具体的,该燃气灶包括灶具本体和至少一个上述燃烧器,各燃烧器均安装在灶具本体上。
通过在燃气灶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述燃烧器,各燃烧器相互独立工作。相应的,该燃气灶具有上述燃烧器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包括分火器(100)、分火器底座(200)、炉头(300)、电极针(400)和热电偶(500),所述分火器(100)安装在所述分火器底座(200)上,所述电极针(400)和所述热电偶(500)均位于所述分火器(100)的内圈中,所述分火器(100)沿其周向设置有位于内层的内出火孔(112)和位于外层的外出火孔(111),燃气依次经过所述炉头(300)和所述分火器底座(200),流向所述分火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火器(100)上设置有出火槽(150)和第一条形槽(120),所述出火槽(150)开设在所述分火器(100)的内圈的壁面上,且对应所述电极针(400)设置;所述第一条形槽(120)开设在所述分火器(10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条形槽(120)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出火孔(111)连通,所述第一条形槽(12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出火槽(150)的上方,用于将所述电极针(400)处的火焰传递至所述外出火孔(111)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100)在其上表面还开设有第二条形槽(130),所述第二条形槽(130)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出火孔(111)连通,所述第二条形槽(130)的第二端设置有保火孔(160),所述保火孔(160)与所述热电偶(500)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火孔(160)的直径在1.8-2.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槽(120)沿所述分火器(100)的径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槽(150)的横截面为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100)的上表面包括若干凸面(110),各所述凸面(110)沿所述分火器(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凸面(110)之间形成补氧通道(14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100)与所述分火器底座(200)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底座(200)上还设置有定位缺口(220),所述电极针(400)和所述热电偶(500)均位于所述定位缺口(220)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底座(200)上还开设有减重缺口,所述减重缺口处设置有防呆凸块(230)。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灶具本体和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各所述燃烧器均安装在所述灶具本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5623.XU CN208025510U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5623.XU CN208025510U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25510U true CN208025510U (zh) | 2018-10-30 |
Family
ID=6390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65623.XU Active CN208025510U (zh) | 2018-04-03 | 2018-04-03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255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7005A (zh) * | 2019-09-11 | 2019-12-13 | 广东万家乐厨房科技有限公司 | 风门调节装置以及燃气灶 |
-
2018
- 2018-04-03 CN CN201820465623.XU patent/CN2080255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7005A (zh) * | 2019-09-11 | 2019-12-13 | 广东万家乐厨房科技有限公司 | 风门调节装置以及燃气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34587U (zh) | 燃气灶具用的隔热内火盖及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08025510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03047648A (zh) | 微分动力燃气灶具燃烧器 | |
CN204901873U (zh) | 带有风箱的导气帽式炉芯的节能型炉具 | |
CN210165378U (zh) | 一种红外线燃烧器 | |
CN209295126U (zh) | 中心火盖及燃烧器 | |
KR101231948B1 (ko) | 실드 더블 버너 | |
CN216744470U (zh) | 一种燃气灶具燃烧结构 | |
US8899223B2 (en) | Hot surface igniter shield for a gaseous fuel appliance | |
CN211119344U (zh) | 一种高温环境耐用红外线炉头 | |
CN212901612U (zh) | 一种内焰式燃气灶 | |
KR20070053914A (ko) | 실드 더블 버너 | |
KR101371237B1 (ko) | 가스버너 | |
CN207661767U (zh) | 一种顶烧天燃气烧嘴 | |
CN219656071U (zh) | 燃烧器和灶具 | |
CN110608437A (zh) | 一种高温环境耐用红外线炉头 | |
CN213395302U (zh) | 一种新颖的灶具燃烧器 | |
CN215637157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22363913U (zh) | 一种下点火燃气炉头 | |
CN219995333U (zh) | 燃烧器 | |
CN222578232U (zh) |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15294901U (zh) | 一种家用燃气炉的燃烧器 | |
CN113915614B (zh) | 一种具有双火种燃气炉头 | |
CN218095934U (zh) | 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 |
CN222363885U (zh) | 燃烧器及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