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285908U -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85908U
CN204285908U CN201420665124.7U CN201420665124U CN204285908U CN 204285908 U CN204285908 U CN 204285908U CN 201420665124 U CN201420665124 U CN 201420665124U CN 204285908 U CN204285908 U CN 204285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djusting device
baffle
passing hole
air pa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651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静龙
陆平
黄志方
王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651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85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85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859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液罐,该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将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第一腔室与壳体外部连通;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并与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过气孔而流入第二腔室;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Description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系统中,储液罐用于存储和缓冲高压液态冷媒。在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环境温度、使用场合以及空调器机组运行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到空调器对冷媒的实际需求量。即在不同的工况和环境下,空调冷媒系统对冷媒的需求量不同,而现有的储液罐的储存容积为固定值,当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冷媒量较大时,储液罐不能完全存储高压冷媒,使得高压的液态冷媒在系统内流窜,对系统的管路和元器件进行冲击,不利于管路和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另外,由于冷媒是由高压流向低压,使得液态冷媒最终会流向压缩机,从而使得压缩机承受液击,易造成压缩机的损坏;当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冷媒量较小时,影响冷媒循环的换热效率,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空调储液罐的容量不能随着空调冷媒循环系统对冷媒的需求量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都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包括缸体、弹性件和柱塞;
所述缸体内设有贯穿所述缸体的缸室,所述缸室的远离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设置有隔离板;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缸室内,且其一端与所述隔离板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柱塞的一端连接,所述柱塞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气孔内。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所述卸压管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其中,第三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当第三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三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所述第二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二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三腔室通过所述第二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四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三腔室的第二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三调节装置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
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挡板将所述第三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其中,第五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六腔室用于当第五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五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五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设置有第三过气孔,所述第三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三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三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三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五腔室通过所述第三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六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六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五腔室的第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冷媒循环系统,该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罐、节流件以及蒸发器;
所述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都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
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节流件连通,所述节流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卸压装置,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卸压管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卸压装置连通,所述卸压装置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其中,第三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当第三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三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所述第二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二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三腔室通过所述第二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四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三腔室的第二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三调节装置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
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挡板将所述第三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其中,第五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六腔室用于当第五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五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五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设置有第三过气孔,所述第三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三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三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三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五腔室通过所述第三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六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六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五腔室的第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该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罐、节流件以及蒸发器;
所述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都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
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节流件连通,所述节流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卸压装置,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卸压管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卸压装置连通,所述卸压装置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节装置、单向阀和第二腔室的设置,使得储液罐的有效容积可根据压强的变化来调节,当储液罐应用到冷媒循环系统时,储液罐可以起到稳定系统内冷媒压强的作用,当系统内冷媒压强升高时,储液罐可以存储更多的冷媒以降低压强,当系统内冷媒压强降低时,储液罐可以减小储液体积,以增大系统内冷媒的压强,从而避免冷媒循环系统内的高压冲击冲击现象和压缩机的液击现象,从而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该储液罐包括,壳体30、进气管10、出气管20,以及第一调节装置80;壳体30内设置有第一挡板50,第一挡板50将壳体3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100和第二腔室110;其中,第一腔室100用于存储液体,第二腔室110用于当第一腔室100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100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都与壳体30固定连接,且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都将第一腔室100与壳体30外部连通;第一挡板50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90,第一调节装置80设置在第二腔室110内,并与第一挡板50固定连接于第一过气孔90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80根据压强控制流体从第一腔室100通过第一过气孔90而流入第二腔室110;第一挡板50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腔室110内的流体流入第一腔室100的第一单向阀7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装置80包括缸体85、弹性件86和柱塞83;缸体85内设有贯穿缸体85的缸室84,缸室84远离第一挡板50的一端设置有隔离板;弹性件86设置于缸室84内,且其一端与隔离板接触,另一端与柱塞83的一端连接,柱塞83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过气孔90内。缸体85的一端与第一挡板5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挡墙54固定连接,靠近第一挡板50的一端,缸体85上开设有用于流出流体的过孔,冷媒从过孔流入到第二腔室110。为了防止冷媒从柱塞83和缸室84之间的间隙,流入设置有弹性件86的一端,在柱塞83上还套设有密封环87。其中,弹性件86优选为弹簧,柱塞83与过气孔连接的一端为圆锥台,圆锥台较小的第一端朝向过气孔。高压液态冷媒从进气管10进入第一腔室100,从出气管20流出第一腔室100。下面介绍储液罐的工作,设第一腔室100内的压强为P0,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为P1,将弹簧发生变形的弹力设置为冷媒循环系统合适的力度。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少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增大,当P0>P1时,第一腔室100内的液压大于第二腔室110的液压,并且该压强足以克服弹簧的弹力时,柱塞83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随着柱塞83的移动,液体从第一腔室100通过第一过气孔90流入到第二腔室110,当第一腔室100和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相当时,柱塞83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到过气孔中;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多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变小时,当P1>P0时,第二腔室110内的液态冷媒通过设置于第一挡板50下面的单向阀,流回第一腔室100内,直到第一腔室100和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相当。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调节装置80、第一单向阀70和第二腔室110的设置,使得储液罐的有效容积可根据压强的变化来调节,当储液罐应用到冷媒循环系统时,储液罐可以起到稳定系统内冷媒压强的作用,当系统内冷媒压强升高时,储液罐可以存储更多的冷媒以降低压强,当系统内冷媒压强降低时,储液罐可以减小储液体积,以增大系统内冷媒的压强,从而避免冷媒循环系统内的高压冲击现象和压缩机的液击现象,从而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81和第二挡板51,卸压管60;第二挡板51位于第一腔室100内,第二挡板51将第一腔室10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120和第四腔室130;第三腔室120通过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与壳体30外部连通;第二挡板51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第二调节装置81设置在第四腔室130内,并与第二挡板51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气孔的位置,第二调节装置81与第一调节装置80结构相同;第二挡板51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四腔室130内的流体流入第三腔室120的第二单向阀71;卸压管60将第二腔室110与壳体30的外界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装置81的结构与第一调节装置80的结构相同,当设置有第二调节装置81和第二挡板51后,储液罐的工作原理如下:
设第三腔室120内的压强为P0,第四腔室130内的压强为P1,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为P2。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少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增大,当P0>P1时,第三腔室120内的液压大于第四腔室130的液压,并且该压强足以克服弹簧的弹力时,柱塞83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随着柱塞83的移动,液体从第三腔室120通过第二过气孔流入到第四腔室130,当第三腔室120和第四腔室130内的压强相当时,柱塞83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到过气孔中;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多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变小时,当P1>P0时,第四腔室130内的液态冷媒通过设置于第二挡板51下面的第二单向阀71,流回第三腔室120内,直到第三腔室120和第四腔室130内的压强相当。
当P0>P1>P2时,第三腔室120内的液压大于第二腔室110的液压,柱塞83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随着柱塞83的移动,液体从第三腔室120通过第二过气孔流入到第四腔室130,再从第四腔室130通过第一过气孔90流入到第二腔室110,若此时P0仍然大于P2,则冷媒通过卸压管60排出储液罐;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多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变小时,当P2>P1>P0时,第二腔室110内的液态冷媒通过设置于第一挡板50下面的第一单向阀70回到第四腔室130,再从第四腔室130通过设置于第二挡板51下面的第二单向阀71,流回第三腔室120内,直到第三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相当。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调节装置81、第二挡板51的设置,使得储液罐包括三个腔室,有利于提高储液罐调节容量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储液罐调节流体压强的能力。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储液罐还包括第三调节装置82和第三挡板52;第三挡板52位于第三腔室120内,第三挡板52将第三腔室12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五腔室140和第六腔室150;第五腔室140通过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与壳体30外部连通;第三挡板52上设置有第三过气孔,第三调节装置82设置在第六腔室150内,并与第三挡板52固定连接于第三过气孔的位置,第三调节装置82与第一调节装置80结构相同;第三挡板52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六腔室150内的流体流入第五腔室140的第三单向阀7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三调节装置82的结构与第一调节装置80的结构相同,当设置有第三调节装置82和第三挡板52后,储液罐的工作原理如下:
设第五腔室140内的压强为P0,第六腔室150内的压强为P1,第四腔室130内的压强为P2,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为P3。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少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增大,当P0>P1>P2>P3时,第五腔室140内的液压大于第二腔室110的液压,柱塞83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随着柱塞83的移动,液体从第五腔室140通过第三过气孔流入到第六腔室150,在从第六腔室150通过第二过气孔流入到第四腔室130,再从第四腔室130通过第一过气孔90流入到第二腔室110,若此时P0仍然大于P3,则冷媒通过卸压管60排出储液罐;
当冷媒循环系统需要的冷媒较多时,循环系统内的压强变小时,当P3>P2>P1>P0时,第二腔室110内的液态冷媒通过设置于第一挡板50下面的第一单向阀70回到第四腔室130,再从第四腔室130通过设置于第二挡板51下面的第二单向阀71,流回第六腔室150内,然后从第六腔室150通过设置于第三挡板52下面的第三单向阀72流回第五腔室140内,直到第五腔室140和第二腔室110内的压强相当。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调节装置82、第三挡板52的设置,使得储液罐包括四个腔室,有利于提高储液罐调节容量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储液罐调节流体压强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冷媒循环系统。
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罐、节流件以及蒸发器;储液罐包括,壳体30、进气管10、出气管20,以及第一调节装置80;壳体30内设置有第一挡板50,第一挡板50将壳体3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100和第二腔室110;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都与壳体30固定连接,且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都将第一腔室100与壳体30外部连通;第一挡板50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90,用于控制第一腔室100内的流体流入第二腔室110的第一调节装置80设置在第二腔室110内,并与第一挡板50固定连接于第一过气孔90的位置;第一挡板50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腔室110内的流体流入第一腔室100的第一单向阀70;进气管10与冷凝器连通,出气管20与节流件连通,节流件与蒸发器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冷媒从压缩机流出,经过四通阀后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内高压的液体冷媒通过进气管10流入储液罐,储液罐对高压冷媒缓冲后,从出气管20经过流入节流件,经过节流后变成低压的冷媒,然后流入蒸发器,再经过四通阀流入气液分离器,再回到压缩机。在高压液态冷媒从冷凝器流出经储液罐后流向节流件的过程中,由于储液罐的有效容积可随着冷媒的压强变化而变化,从而在满足冷媒循环系统所需冷媒量的前提下,有效的平衡了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强,使得系统的管理和元器件避免受到高压冲击,压缩机也避免被液击,有利于提高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卸压装置,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60,卸压管60与壳体30固定连接,卸压管60将第二腔室110与壳体30的外部连通;卸压管60与卸压装置连通,卸压装置与蒸发器连通。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81和第二挡板51;第二挡板51位于第一腔室100内,第二挡板51将第一腔室10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120和第四腔室130;第三腔室120通过进气管10和出气管20与壳体30外部连通;第二挡板51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第二调节装置81设置在第四腔室130内,并与第二挡板51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气孔的位置,第二调节装置81与第一调节装置80结构相同;第二挡板51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四腔室130内的流体流入第三腔室120的第二单向阀7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冷媒除了从出气管20经节流阀流入蒸发器外,增加了一条冷媒从高压的液压缸经卸压装置以后流入蒸发器的通道。当第三腔室120内的冷媒流入到第二腔室110后,其内部的压强仍然大于第二腔室110内的液压时,高压冷媒从卸压管60流出,流入卸压装置进行减压,低压的冷媒从卸压装置流出后直接流入蒸发器。本例中卸压装置优选为毛细管。通过卸压管60和卸压装置的设置,使得储液罐内的高压冷媒及时的得到减压,避免了高压冷媒多系统的冲击;增加了系统对高压冷媒的节流通路,加快了系统内冷媒的循环,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储液罐,储液罐通过安装支架40固定在空调器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储气罐的设置,并且由于储液罐的有效容积可随着冷媒的压强变化而变化,从而在满足冷媒循环系统所需冷媒量的前提下,有效的平衡了冷媒循环系统内的压强,使得系统的管理和元器件避免受到高压冲击,压缩机也避免被液击,有利于提高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都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包括缸体、弹性件和柱塞;
所述缸体内设有贯穿所述缸体的缸室,所述缸室的远离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设置有隔离板;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缸室内,且其一端与所述隔离板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柱塞的一端连接,所述柱塞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气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所述卸压管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界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其中,第三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当第三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三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所述第二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二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三腔室通过所述第二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四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三腔室的第二单向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三调节装置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
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挡板将所述第三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其中,第五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六腔室用于当第五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五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五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设置有第三过气孔,所述第三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三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三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三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五腔室通过所述第三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六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六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五腔室的第三单向阀。
6.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罐、节流件以及蒸发器;
所述储液罐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以及第一调节装置;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当第一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一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都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都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过气孔,所述第一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孔的位置;第一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单向阀;
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节流件连通,所述节流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卸压装置,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卸压管,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卸压管将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卸压管与所述卸压装置连通,所述卸压装置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二调节装置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其中,第三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当第三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三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气孔,所述第二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二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三腔室通过所述第二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四腔室;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三腔室的第二单向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还包括第三调节装置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平行;
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挡板将所述第三腔室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其中,第五腔室用于存储液体,所述第六腔室用于当第五腔室的液体的压强变化时,与第五腔室配合,令液体存储体积增加或减少;
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五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设置有第三过气孔,所述第三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三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三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结构相同;第三调节装置根据压强控制所述流体从第五腔室通过所述第三过气孔而流入所述第六腔室;
所述第三挡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六腔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第五腔室的第三单向阀。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
CN201420665124.7U 2014-11-06 2014-11-06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5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65124.7U CN204285908U (zh) 2014-11-06 2014-11-06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65124.7U CN204285908U (zh) 2014-11-06 2014-11-06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85908U true CN204285908U (zh) 2015-04-22

Family

ID=5286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6512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5908U (zh) 2014-11-06 2014-11-06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8590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0529A (zh) * 2015-07-15 2015-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CN106440566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108151381A (zh) * 2017-12-31 2018-06-12 熊玉金 可调整容积的储液器
CN110379729A (zh) * 2018-04-13 2019-10-2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加热基座及半导体加工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0529A (zh) * 2015-07-15 2015-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WO2017008665A1 (zh) * 2015-07-15 2017-01-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CN105180529B (zh) * 2015-07-15 2018-08-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EP3285026A4 (en) * 2015-07-15 2018-09-26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US10683966B2 (en) 2015-07-15 2020-06-16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106440566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108151381A (zh) * 2017-12-31 2018-06-12 熊玉金 可调整容积的储液器
CN110379729A (zh) * 2018-04-13 2019-10-2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加热基座及半导体加工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85908U (zh) 储液罐、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EP2426437A2 (en) Ultra low temperature heat pump system with secondary refrigerant injection mechanism
CN101932890A (zh) 经济器
CN103292528B (zh) 带布液歧管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用高效闪发器
JP569608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084975U (zh) 变容量储液罐及空调系统
CN201569204U (zh)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系统
CN108800393B (zh) 空调系统
CN204240632U (zh) 空调系统
CN106641361B (zh) 一种自适应节流阀、空调系统
CN2901183Y (zh) 一种热泵型空调器
CN204141880U (zh) 空调系统
EP3196570A1 (en) Flash tank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201935493U (zh) 储液罐
CN201429276Y (zh) 带蒸发器稳定运行功能的多功能热泵
CN202630529U (zh) 一种蒸汽压缩式制冷设备用闪蒸器
CN206488407U (zh) 一种水源热泵机组装置
RU168152U1 (ru) Импульсный нагнетатель
CN212842360U (zh) 一种制冷剂量控制装置和制冷设备
CN201748723U (zh) 用于空调系统的气液分离器
CN202835927U (zh) 压缩机系统
CN105004112A (zh) 一种储液器
CN203163107U (zh) 空调外机喷雾降温系统
CN105805059A (zh) 一种双活塞式蓄能器
CN201306882Y (zh) 带低负荷回油控制回路的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