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3230U -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73230U CN203773230U CN201320576892.0U CN201320576892U CN203773230U CN 203773230 U CN203773230 U CN 203773230U CN 201320576892 U CN201320576892 U CN 201320576892U CN 203773230 U CN203773230 U CN 2037732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cartridge
- positioning
- guide member
-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盒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受到引导并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鼓盒(18)以安装于打印机(1)的主体外壳(2)的方式构成,鼓盒(18)包括鼓框架(65)和用于将鼓盒(18)定位于主体外壳(2)的定位部(73)。定位部(73)包括:定位凸块(85),与鼓框架(65)一体形成,具有抵接外表面(98);和定位盖(86),设置为独立于定位凸块(85)的部件,具有用于将鼓盒(18)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引导的引导面(109)。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安装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盒。
背景技术
公知如下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感光鼓的感光体盒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
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公知如下结构:设置有从感光体盒的轴线方向两侧面向外方突出的一对引导轴,并且在主体框架与一对引导轴对应地设置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通过使用一对引导槽引导一对引导轴,感光体盒沿大致水平方向安装于主体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4952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安装感光体盒时,感光体盒由使用者沿水平方向压入主体框架。此时,一对引导轴的下表面与一对引导槽的上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滑动摩擦。另外,一旦安装完成,则通过一对引导轴的下表面和一对引导槽的上表面的接触,使感光体盒定位于主体框架。
但是,从主体框架内的部件的布局的观点来看,存在不能将感光体盒沿大致水平方向安装于主体框架的情况。在将感光体盒以从上方 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安装于主体框架的情况下,在安装感光体盒时,感光体盒由使用者向下方压入,另一方面,感光体盒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移动,因此一对引导轴的下表面与一对引导槽的上表面发生更强烈的滑动摩擦。
由此,一对引导轴的下表面由于滑动摩擦而磨损,在安装完成时,产生感光体盒相对于主体框架的定位精度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受到引导并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的盒。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盒以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方式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包括:框体,沿长边方向延伸;和定位部,用于将所述盒定位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定位部包括:主体部,与所述框体一体形成,具有定位面;和引导部件,设置为独立于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盒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面。
根据这样的盒,在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时,作为独立于主体部的部件而设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面受到引导。另一方面,在盒对于装置主体的安装完成时,与框体一体设置的主体部的定位面定位于装置主体。
引导部件设置为独立于主体部的部件,因此,如果引导部件由耐磨损性高的材料形成,则即使在安装于盒的装置主体时引导部件的引导面发生强烈的滑动摩擦,也能够抑制摩擦,从而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即使引导部件磨损,也能够相对于主体部更换引导部件。
另一方面,主体部与框体一体设置,因此能够将框体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其结果是,盒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受到引导,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由与形成所述主体部的材料相比耐磨损性更高的材料形成。
如果引导部件由与形成主体部的材料相比耐磨损性更高的材料形成,则即使引导部件的引导面发生强烈的滑动摩擦,也能够抑制摩擦,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如果只使引导部件由高价的、耐磨损性高的材料形成,则能够实现盒的成本的降低。
(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包括使所述定位面向露出方向露出的露出部分和以夹着所述露出部分的方式遮盖所述主体部的遮盖部分,所述定位面与所述遮盖部分的所述露出方向端部为同一面,或者,以比所述遮盖部分的所述露出方向端部更向所述露出方向突出的方式从所述露出部分露出。
如果定位面与遮盖部分的露出方向端部为同一面,或者,比遮盖部分的露出方向端部更向露出方向突出,则在盒对于装置主体的安装完成时,定位面必然在露出方向上定位于装置主体。
另一方面,在盒安装于装置主体时,通过引导部件的遮盖部分遮盖主体部,因此能够防止主体部与装置主体的滑动摩擦。
其结果是,能够将盒长时间切实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加 强部,连接于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两端部之间。
如果引导部件具有连接于在露出部分相对的两端部之间的加强部,则能够加强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引导部件的耐久性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引导盒。
(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包括具有所述定位面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在通过所述引导部件的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两端部和所述加强部划分的区域,所述加强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定位面的相反侧支撑所述抵接部。
如果加强部构成为能够从抵接部的定位面的相反侧支撑抵接部,则即使由于定位面被定位的反作用力,抵接部被按压,也能够通过加强部确实地支撑抵接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盒对于装置主体的定位精度的提高。
(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第一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沿所述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
第一限制部件限制引导部件相对于主体部的沿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引导面相对于定位面的在长边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精度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将盒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形成为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所述主体部以被所述引导部件遮盖的方式形成为与所述引导部件共有轴心的大致圆筒形状。
如果引导部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主体部以被引导部件遮盖的方式形成为与引导部件共有轴心的大致圆筒形状,则能够实现引导部件及主体部的小型化,进而能够实现盒的小型化。
另外,如果引导部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则能够减少引导面的滑动摩擦。另外,如果主体部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则能够减少定位面的接触部分,从而能够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
(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心到所述定位面的长度比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心到所述遮盖部分的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端部的直径方向外方表面的长度更长。
如果从引导部件的轴心到定位面的长度比从引导部件的轴心到遮盖部分的在露出部分相对的端部的直径方向外方表面的长度更长,则在盒对于装置主体的安装完成时,定位面必然在露出方向上定位于装置主体。
其结果是,能够将盒切实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第二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沿周向的相对移动。
第二限制部件限制引导部件相对于主体部的沿周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引导面相对于定位面的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精度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将盒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构成为能够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述盒,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用于引导所述盒的所述引导面,通过所述引导通道引导该所述引导面,所述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
在盒安装于装置主体时,通过引导通道引导该引导面,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
由此,如果将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则能够提高装置主体内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1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时,所述引导通道进行引导,使得所述盒的安装方向上游侧部分相对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下游侧部分从铅直上侧成为铅直下侧。
盒通过引导通道将其安装方向上游侧部分相对于其安装方向下游侧部分从铅直上侧引导到铅直下侧。
因此,通过使引导面与引导通道发生滑动摩擦并且受到引导通道引导,能够将盒安全且切实地安装于装置主体。
(1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定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朝向所述转动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设置。
如果将定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朝向转动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设置,则在安装时使盒转动时,能够使定位面朝向其转动方向下游侧而切实地定位定位面。
因此,能够将盒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盒中,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受到引导并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装置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从左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4是从左上侧观察图3所示的鼓盒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右下侧观察图4所示的鼓盒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鼓盒的右侧部分中定位盖从定位凸块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a)、7(b)、7(c)、7(d)是图5所示的鼓盒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a)是定位部的主视剖视图,图7(b)是定位部的侧视图,图7(c)是定位凸块的侧视图,图7(d)是定位盖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图3所示的处理盒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的说明图,表示处理盒的安装途中的状态。
图9是接着图8说明处理盒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的说明图,表示处理盒的安装途中的状态。
图10是接着图9说明处理盒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的说明图,表示安装了处理盒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具有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的主体外壳2。
主体外壳2形成为大致箱形状,在其内部空间中容纳有用于供给纸张P的供纸部3和用于在被供给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到打印机1的方向时,将水平放置打印机1的状态作为上下的基准。
即,图1的纸面上侧为上侧,纸面下侧为下侧。另外,图1的纸面左侧为前侧,纸面右侧为后侧。另外,将从前侧观察打印机1时作为左右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方向近前侧为右侧,纸面里侧为左侧。
并且,上下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左右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上侧为第一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下侧为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前侧为第二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后侧为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右侧为第三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左侧为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
(1)主体外壳
主体外壳2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树脂形成。在主体外壳2中形成有用于装卸处理盒15(后述)的盒开口部5和用于导入纸张P的纸张开口部6。
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中,沿上下方向贯通而形成盒开口部5。
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中,沿前后方向贯通而形成纸张开口部6。
另外,主体外壳2在其上端部设置有顶盖7,在其前端部设置有供纸盖8。
顶盖7将其后端部作为支点,设置为能够向封闭盒开口部5的封闭位置(参照图1实线)和开放盒开口部5的开放位置(参照图1虚 拟线)摇动(移动)。
供纸盖8将其下端部作为支点,设置为能够向封闭纸张开口部6的封闭位置(参照图1实线)和开放纸张开口部6的开放位置(参照图1虚拟线)摇动(移动)。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有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底部的纸张放置部9。
纸张放置部9经由纸张开口部6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而且,在供纸盖8配置在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纸张S的前侧部分堆放在供纸盖8的上表面上,并且其后侧部分经由纸张开口部6堆放在纸张放置部9内。
另外,供纸部3具有配置在纸张放置部9的后端部上侧的拾取辊11、配置在拾取辊11的后侧的供纸辊12、相对配置在供纸辊12的后下侧的供纸垫13和从供纸垫13的后端部连续而向上方延伸的供纸通道14。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有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
(3-1)处理盒
处理盒15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的方式构成,并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于主体外壳2。
处理盒15具有作为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的方式构成的盒的一个例子的鼓盒18和以能够装卸于该鼓盒18的方式构成的显影盒19。
鼓盒18具有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带栅极的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长边在左右方向上的圆筒形状并能够旋转地设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
转印辊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能够旋转地设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该转印辊21从后侧压接于鼓盒18。
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以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的方式支撑于鼓盒18。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具有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内,前后并列地形成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通过连通口28连通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
在调色剂容纳室26中容纳有调色剂,在其前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搅拌器29。
另外,在显影室27设置有供给辊33、显影辊34和层厚限制叶片35。
供给辊33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
显影辊34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
另外,显影辊34从后上侧接触供给辊33,并且其上侧及后侧部分设置为从显影室27露出,并从前下侧接触感光鼓20。
层厚限制叶片35将其上端部固定于显影室27的上壁的后端部,其下端部从前侧接触显影辊34。
(3-2)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在处理盒15的前侧,与感光鼓20沿前后方向(水平方向)隔开间隔相对配置。
基于图像数据,扫描单元16朝向感光鼓20射出激光束L,使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详细地说,激光束L从扫描单元16向后方射出,使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曝光。
此时,显影盒19配置为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更靠近下侧,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为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更靠近上侧。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7配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定影单元17具有配置在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上方的加热辊38和从后上侧压接于加热辊38的加压辊39。
(4)图像形成动作
通过搅拌器29的旋转,显影盒19的调色剂容纳室26内的调色剂经由连通口28向供给辊33供给,进而向显影辊34供给,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正极性地摩擦带电。
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向显影辊34供给的调色剂通过层厚限制叶片35限制厚度,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34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通过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同样地带电后,通过扫描单元16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而且,通过将显影辊34所承载的调色剂向感光鼓20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图像承载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
堆放于纸张放置部9的纸张S通过拾取辊11的旋转而传送到供纸辊12和供纸垫13之间,并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逐张整理。此后,整理过的纸张S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传送到供纸通道14,在预定的定时向图像形成部4(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逐张供纸。
而且,纸张S传送至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转印调色剂图像,从而形成图像。
而且,纸张S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并被加压。此时,在纸张S上热定影图像。
此后,纸张S向排纸辊40传送,并通过排纸辊40向在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形成的排纸托盘41上排纸。
这样的纸张S由纸张放置部9供纸,并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接着,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后,传送于从侧面观察大致C字状的传送通道,从而向排纸托盘41上排纸。
2.处理盒的详细
如图3所示,处理盒15具有自由装卸地安装于主体外壳2(参照图1)的鼓盒18和自由装卸地安装于鼓盒18的显影盒19。
并且,在以下的处理盒15的说明中,在提到方向时,配置有感光鼓20的一侧为处理盒15的后侧,其相反侧为前侧。另外,配置有带 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一侧作为上侧,其相反侧作为下侧。
并且,前后方向为第四方向的一个例子,上下方向为第五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后侧为第四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前侧为第四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上侧为第五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下侧作为第五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
即,处理盒15所涉及的上下前后方向与打印机1所涉及的上下前后方向有一些不同,处理盒15以将其后侧作为打印机1的后下侧并且将其前侧作为打印机1的前上侧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1。
(1)鼓盒
如图4所示,鼓盒18具有作为框体的一个例子的鼓框架65。
鼓框架65由聚苯乙烯(动摩擦系数0.3)等树脂形成。鼓框架65将其后侧部分形成为鼓容纳部66,将其前侧部分形成为盒安装部67。
(1-1)鼓容纳部
鼓容纳部6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开放前侧的大致箱形状,其前端部被划分为鼓开口71(参照图1)。另外,鼓容纳部66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的一对容纳部侧壁72、将这些容纳部侧壁72的下端部的后侧部分连接的转印辊支撑部74和将这些容纳部侧壁72的上端部连接的上壁75。
一对容纳部侧壁72分别形成为沿上下前后方向延伸的从侧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
转印辊支撑部74形成为沿转印辊21的周面朝向后下侧鼓出的、从侧视剖面观察大致U字状。
上壁75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转印辊支撑部74的后端部的上侧,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
另外,如图1所示,在鼓容纳部66中容纳有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
如图4所示,感光鼓2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鼓轴82。而且,通过使鼓轴8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支撑于一对容纳部侧壁72,感光鼓2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鼓容纳部66相对旋转。并且,鼓轴82的左右方向端部贯通所对应的容纳部侧壁72而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如图1所示,转印辊21配置在转印辊支撑部74内,其左右两端部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撑于一对容纳部侧壁72,并从后下侧接触感光鼓20。
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支撑于上壁75,其下端部与感光鼓20的上侧部分相对。
另外,在上壁75和转印辊支撑部74的上端部之间的开口区域划分为排纸开口部76,用于将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的夹点的纸张S排纸。
(1-2)盒安装部
如图4所示,盒安装部67以容许显影盒19(参照图3)的装卸的方式,形成为开放上侧的大致有底框形状,并经由鼓开口71与鼓容纳部66连通。
盒安装部67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的一对安装部侧壁68、将这些安装部侧壁68的下端部连接的底壁69和将这些安装部侧壁68的前端部连接的前壁70。
一对安装部侧壁68分别形成为从对应的容纳部侧壁7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
底壁69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转印辊支撑部74的前侧,形成为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
前壁70以从与底壁69的前端部连续的下端部(基端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在前壁70的左右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鼓握持部79,在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或使处理盒15脱离主体外壳2时握持该鼓握持部79。
另外,如图1所示,在转印辊支撑部74的前端部和底壁69的后端部之间的开口区域划分为供纸开口部77,该供纸开口部77作为向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的夹点供给纸张S的开口的一个例子。
(1-3)定位部
如图4所示,一对安装部侧壁68在其左右方向外侧面设置有定位部7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73所涉及的结构在一对安装部侧壁68中各自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定位部73的说明中,对右侧的安装部侧壁68所设置的定位部73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对左侧的安装部侧壁68所设置的定位部73的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定位部73具有定位凸块85(主体部的一个例子)和能够装卸于定位凸块85的定位盖86(引导部件的一个例子)。并且,定位凸块85与鼓框架65一体地、由作为与鼓框架65相同的树脂的聚苯乙烯(动摩擦系数0.3)等形成。另外,定位盖86由聚甲醛(动摩擦系数0.15)等树脂形成。即,定位盖86由比定位凸块85动 摩擦系数小的树脂形成,因此与其他部件发生滑动摩擦时滑动性良好,从而难以发生摩擦,难以磨损。因此,定位盖86比定位凸块85耐磨损性更优异。
(1-3-1)定位凸块
如图7(a)、图7(b)、图7(c)所示,定位凸块85具有凸块圆柱部88和抵接部89。
凸块圆柱部88以从安装部侧壁68的左右方向外侧面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与安装部侧壁68一体形成。凸块圆柱部88具有大径部92和小径部93。
大径部92形成为大致半圆柱形状,其形成凸块圆柱部88的上侧部分。在大径部92形成有卡合凹部94。
卡合凹部94形成为从大径部92的左右方向内侧端部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俯视大致矩形。
小径部93从大径部92的下表面连续而形成凸块圆柱部88的下侧部分,形成为与大径部92共有中心轴线的大致半圆柱形状。小径部93的外径比大径部92的外径小。
由于大径部92的外径和小径部93的外径的差,在大径部92和小径部93的连续部分以与大径部92和小径部93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方式沿直径方向形成有一对卡定台阶面95。
另外,在凸块圆柱部88形成有中央孔90。
中央孔90形成为从侧面观察大致圆形状,其从凸块圆柱部88的左右方向外侧面的大径部92及小径部93的轴中心,朝向左右方向内 侧,延伸到安装部侧壁68的左右方向外侧面。
抵接部89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凸块圆柱部88(小径部93)的下侧,并以从安装部侧壁68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与安装部侧壁68一体形成。
抵接部89从小径部93的周面向直径方向外侧(下侧)隔开间隔,形成为具有与中央孔90共有中心轴线的曲率半径的大致圆弧形状,并以在周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的方式形成。抵接部89以凸块圆柱部88的大径部92及小径部93的轴线作为中心而在该大径部92及小径部93的下侧大致90°的范围内形成。
抵接部89在其上表面将抵接内面99划分为圆弧面,在其下表面将抵接外表面98(定位面的一个例子)划分为圆弧面。
抵接内面99的曲率半径与大径部92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
抵接外表面98形成为其曲率半径比大径部92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而与后述的定位盖86的遮盖部105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稍大)。抵接外表面98朝向下方形成。由此,在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状态下,抵接外表面98朝向后下方并与后述的第二部分53的抵接面54抵接(参照图10)。
(1-3-2)定位盖
定位盖8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并安装于定位凸块85。具体地说,定位盖86由作为遮盖部分的一个例子的遮盖部105和加强部106构成。
在定位盖86中,遮盖部105形成为将定位盖86的轴线作为中心 而在除下侧部分之外的大致270°部分向下方开放的大致C字状。遮盖部105的内径与大径部92的外径大致相同(直径稍大),其外径与抵接部89的外径(抵接外表面98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直径稍小)。遮盖部105的外周面划分为与后述的定位导向部51(第一部分52及第二部分53)发生滑动摩擦的引导面109。另外,遮盖部105具有卡合爪112(第一限制部件的一个例子)和一对卡定突起115(第二限制部件的一个例子)。
卡合爪112形成为从遮盖部105的上侧部分的左右方向内侧端部连续而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的大致钩形状。
一对卡定突起115从遮盖部105的两端部(自由端部)107以与遮盖部105的中心轴线对称并向直径方向内侧(前后方向内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加强部106以连接遮盖部105的两端部107的直径方向内侧端部间(卡定突起115间)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即,在定位盖86中,加强部106形成为将定位盖86的轴线作为中心的、其下侧部分大致90°部分。加强部106的宽度(直径方向长度)形成为比遮盖部105的宽度(直径方向长度)窄的、大致1/3的宽度。加强部106的上表面形成为与遮盖部105共有中心轴线的、具有与小径部93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稍大)的曲率半径的圆弧面。加强部106的下表面形成为与遮盖部105共有中心轴线的、具有与抵接部89的抵接内面99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稍小)的曲率半径的圆弧面。
由此,定位盖86在由遮盖部105的两端部107和加强部106的下表面形成的区域中划分露出部分110。
而且,在定位盖86安装于定位凸块85的状态下,加强部106配置在小径部93的周面和抵接部89的抵接内面99之间。即,抵接部89 配置在定位盖86的露出部分110内。由此,一对卡定突起115抵接于一对卡定台阶面95。另外,卡合爪112以从上侧挂住的方式卡合于卡合凹部94。
(2)显影盒
如图3所示,显影盒19具有上述显影框架25。
显影框架2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箱形状(参照图1)。另外,显影框架25在其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在将其安装于鼓盒18或使其脱离鼓盒18时握持的显影握持部80。
而且,显影盒19能够脱离地安装(容纳)在鼓盒18的盒安装部67中。
另外,显影盒19的显影辊34经由鼓开口71配置在鼓容纳部66内并从前下侧接触感光鼓20。
3、主体外壳的详细
(1)处理安装部
如图10所示,主体外壳2设置有处理安装部60。
在主体外壳2内的后端部中,处理安装部60以容纳主体外壳2中所安装的处理盒15的方式构成并配置在沿上下方向的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和定影单元17之间。
处理安装部6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从侧面观察大致L字状并具有第一安装部分61和第二安装部分62。
第一安装部分6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从侧面观察大致矩形,在其下端部中,能够旋转地支撑拾取辊11及供纸辊12(参照图1)。 另外,第一安装部分61的上表面以沿着处理盒15的下端部(详细地说,盒安装部67的底壁69)的方式形成。
第二安装部分6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从侧面观察大致矩形,在其前表面的沿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卡合槽63。
卡合槽63以从第二安装部分62的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沿着处理盒15的后端部(详细地说,鼓容纳部66的转印辊支撑部74)的从侧面观察大致弯曲形状。
而且,第二安装部分62将比其前表面的卡合槽63更靠近下侧的部分以沿前后方向与第一安装部分61的后表面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安装部分61的后侧。
(2)导向部
导向部37以在主体外壳2的左右一对侧壁42(参照图2)中各自相对的方式设置并以从侧壁42的左右方向内侧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即,导向部37由作为与主体外壳2相同的树脂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形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37所涉及的结构在一对侧壁42中各自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导向部37的说明中,对右侧的侧壁42所设置的导向部37进行详细的说明,省略对左侧的侧壁42所设置的导向部37的说明。
如图8所示,导向部37具有鼓轴导向部50和作为引导通道的一个例子的定位导向部51。
在侧壁42的左右方向内侧面中,鼓轴导向部50以从侧壁42的上端部(盒开口部5)的沿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 倾斜的方式设置。另外,鼓轴导向部50的后端部为侧壁42的后端部的沿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二安装部分62的卡合槽63的前方。鼓轴导向部50的槽宽度形成为与鼓轴8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稍长)。
定位导向部51隔开间隔地设置在鼓轴导向部50的前侧并以从侧壁42的上端部(盒开口部5)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的方式设置。
详细地说,定位导向部51一体地具有上侧的第一部分52和下侧的第二部分53。
在从侧面的观察中,第一部分52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扫描单元16的后上方,并且从侧壁42的上端部(盒开口部5)以具有与鼓轴导向部50大致相同的倾斜并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
在从侧面的观察中,第二部分53以在扫描单元16的后端部的上方从第一部分52的下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而且,第二部分53以随着朝向下方而从鼓轴导向部50逐渐分离并向后方倾斜的方式设置。即,鼓轴导向部50及定位导向部51(第二部分53)分别以随着朝向后下方(安装方向X(后述)的下游侧)而使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隔变宽的方式设置。
另外,第二部分53的后端部为鼓轴导向部50的后端部的前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安装部分61的前端部的前上方。另外,在将处理盒15安装于第二部分53时,第二部分53以使定位部73的抵接外表面98所抵接的抵接面54朝向前上侧的方式划分。
另外,第一部分52及第二部分53各自的槽宽度形成为与定位部73的定位盖8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稍长)。
4.处理盒对于主体外壳的装卸动作
接着,说明处理盒15对于主体外壳2的装卸。
如图2所示,要将处理盒15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话,首先,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向开放位置摇动,从而开放盒开口部5。并且,在图8~10中,省略顶盖7。
而且,如图8所示,将处理盒15以沿着安装方向X并且其后端部为后下侧、其前端部为前上侧的方式配置。并且,安装方向X为从前上侧朝向后下侧的方向。
即,处理盒15以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上游侧部分相对于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位于上侧(铅直上侧)的方式配置。
接着,握持处理盒15的鼓握持部79,以鼓轴82的左右方向端部从前上侧嵌合于鼓轴导向部50的方式,将处理盒15沿着鼓轴导向部50向后下方按入。
由此,鼓轴82的左右方向端部受到鼓轴导向部50导向,并且定位部73从前上侧嵌合于定位导向部51的第一部分52,并以其引导面109发生滑动摩擦的方式而受到第一部分52导向。并且,将导向部37(第一部分52及第二部分53)和引导面109的滑动摩擦面设为P1。由此,处理盒15沿安装方向X向后下方移动。
此时,处理盒15在扫描单元16的后上侧隔开微小的间隔并通过,使定位部73到达第一部分52的下端部。
接着,如图9所示,如果将处理盒15的鼓握持部79向下方按入,则鼓轴82的左右方向端部受到鼓轴导向部50导向,定位部73从第一部分52向第二部分53移动,并以其引导面109发生滑动摩擦的方式 而受到第二部分53导向。
由此,处理盒15将鼓轴82作为支点沿转动方向Y(从右侧面观察为逆时针旋转)转动。即,定位导向部51引导处理盒15的转动。
而且,如图10所示,处理盒15通过使定位部73的抵接外表面98从前上侧接触定位导向部51的抵接面54而定位,从而配置在安装位置上。并且,将抵接外表面98和抵接面54的接触面设为P2。
此时,处理盒15以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位于下侧(铅直下侧)的方式配置。
即,在处理盒15以相对于主体外壳2转动的方式安装时,定位导向部51以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为从上侧到下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由此,鼓容纳部66的后端部嵌合于第二安装部分62的卡合槽63,盒安装部67的底壁69配置在第一安装部分61的上侧。
由此,处理盒15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
由此,能够将处理盒15从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安装于主体外壳2,因此能够形成比处理盒15的前后方向长度更短的盒开口部5的前后方向长度。另外,通过使处理盒15在主体外壳2内转动而安装处理盒15,使得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部分从比来自扫描单元16的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更靠近上侧的位置成为下侧,从而能够以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所配置的感光鼓20曝光于激光束L的方式进行配置。其结果是,处理盒15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外壳2,从而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部分以经 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上后避开该射出轨迹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切实地确保激光束L对于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所配置的感光鼓20的射出轨迹。
另外,要使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脱离的话,以与上述安装动作相反的顺序操作。
5、作用效果
(1)如图8及图9所示,根据该鼓盒18,在鼓盒18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作为独立于定位凸块85的部件而设置的定位盖86的引导面109受到引导。另一方面,在鼓盒18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如图10所示,与鼓框架65一体设置的定位凸块85的抵接外表面98定位于主体外壳2的导向部37的抵接面54。
定位盖86设置为独立于定位凸块85的部件,并且由耐磨损性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鼓盒18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定位盖86的引导面109发生强烈的滑动摩擦,也能够抑制磨损摩耗,从而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即使定位盖86发生磨损,也能够相对于定位凸块85更换定位盖86。
另一方面,定位凸块85与鼓框架65一体设置,因此能够将鼓框架65精度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其结果是,能够使鼓盒18长时间切实地受到引导,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2)更详细地说,定位盖86由与形成定位凸块85的树脂相比耐磨损性更高的树脂形成,因此即使定位盖86的引导面109发生强烈的滑动摩擦,也能够抑制磨损,从而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如果只使定位盖86由高价的、耐磨损性高的树脂形成,则能够实现鼓盒 18的成本的降低。
(3)另外,如图7(a)、7(b)、7(c)所示,根据该鼓盒18,抵接外表面98以与遮盖部105的引导面109为同一面(稍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在鼓盒18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抵接外表面98必然在露出方向上定位于主体外壳2的导向部37的抵接面54。
另一方面,在鼓盒18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通过定位盖86的遮盖部105遮盖定位凸块85的凸块圆柱部88,因此能够从与主体外壳2的滑动摩擦中保护定位凸块85的凸块圆柱部88。
其结果是,能够将鼓盒18长时间切实地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4)另外,如图7(a)、7(b)、7(d)所示,根据该鼓盒18,定位盖86具有将在露出部分110相对的两端部107间(卡定突起115间)连接的加强部106,因此能够加强定位盖86。因此,能够实现定位盖86的耐久性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长时间切实地引导鼓盒18。
(5)另外,如图7(a)、7(b)所示,根据该鼓盒18,加强部106构成为能够从抵接部89的抵接外表面98的相反侧的抵接内面99支撑抵接部89,因此即使由于抵接外表面98被定位的反作用力,抵接部89被按压,也能够通过加强部106确实地支撑抵接部89。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鼓盒18对于主体外壳2的定位精度的提高。
(6)另外,如图7(a)、7(b)所示,根据该鼓盒18,卡合爪112通过卡合于卡合凹部94,限制沿定位盖86相对于定位凸块85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即沿着鼓轴82的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 能够实现在左右方向上引导面109与抵接外表面98的相对位置精度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将鼓盒18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7)另外,如图7(a)、7(b)、7(c)、7(d)所示,根据该鼓盒18,定位盖86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定位凸块85的凸块圆柱部88以被定位盖86遮盖的方式形成为与定位盖86共有轴心的大致圆柱形状,因此能够实现定位盖86及定位凸块85的小型化,进而能够实现鼓盒18的小型化。
另外,定位盖86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因此能够减少引导面109的滑动摩擦。另外,定位凸块85由凸块圆柱部88和抵接部89形成大致圆柱形状,因此能够减少抵接外表面98的接触部分,能够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
(8)另外,如图7(a)、7(b)、7(c)、7(d)所示,根据该鼓盒18,如果从定位盖86的轴心到抵接外表面98的长度比从定位盖86的轴心到遮盖部105的在露出部分110相对的端部107的直径方向外方表面(端部107附近的引导面109)的长度更长,则在鼓盒18对于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抵接外表面98从露出部分110露出,因此必然定位于主体外壳2。
其结果是,能够将鼓盒18切实地且精度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9)另外,如图7(a)、7(b)、7(c)、7(d)所示,根据该鼓盒18,卡定突起115通过与卡定台阶面95抵接而限制定位盖86与定位凸块85的沿周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引导面109相对于抵接外表面98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精度的提高。
其结果是,能够将鼓盒18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10)如图8及图9所示,根据打印机1,在鼓盒18安装于主体外壳2时,鼓盒18通过使其引导面109受到定位导向部51的第二部分53引导而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外壳2。
由此,如果将鼓盒18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外壳2,则能够提高主体外壳2内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11)另外,如图8及图10所示,根据打印机1,通过定位导向部51的第二部分53,鼓盒18将其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部分相对于其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从铅直上侧引导到铅直下侧。
因此,通过使引导面109与定位导向部51的第二部分53发生滑动摩擦并且受到定位导向部51的第二部分53引导,能够将鼓盒18安全且切实地安装于主体外壳2。
(12)另外,如图10所示,根据打印机1,抵接外表面98以朝向后下侧(转动方向Y的下游侧)的方式设置,因此在安装时使鼓盒18转动时,能够使抵接外表面98朝向其后下侧(转动方向Y的下游侧)而切实地定位抵接外表面98。
因此,能够将鼓盒18精度更加良好地定位于主体外壳2。
6.变形例
上述鼓盒1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鼓盒18安装于打印机1,但是除了上述单色打印机之外,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构成为彩色打印机。
在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能够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体和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直接方式的串联式彩色打印机,或具有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和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联式打印机彩色打印机。
另外,处理盒15也能够作为盒的一个例子而构成为上述那样的鼓盒18和显影盒19分离的分离型盒或一体地具有鼓盒18和显影盒19的一体型盒。
进而,也能够在主体外壳2中设置感光鼓20而只使显影盒19装卸于主体外壳2。另外,显影盒19还包括如下结构:容纳有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具有显影剂承载体的框体。在这些情况下,显影盒19构成为盒的一个例子,设置有沿搅拌器29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定位部73。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感光带等感光体来代替上述感光鼓20。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显影套筒、显影带、刷状的辊等显影剂承载体来代替上述显影辊34。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供给套筒、供给带、刷状的辊等供给部件来代替上述供给辊33。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螺旋杆或传送带等传送部件来代替上述搅拌器29。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转印带、转印刷、转印叶片、膜型转印装置等接触型的转印部件或例如电晕型等非接触型的转印部件等来代替上述转印辊21。
另外,也能够应用例如电晕型带电器、锯齿状的放电部件等非接触型的带电器或带电辊等接触型的带电器等来代替上述带栅极的电晕型带电器22。
另外,也能够应用LED单元等曝光部件来代替上述扫描单元16。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装备图像读取部而构成为复合机。
Claims (12)
1.一种盒,以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方式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包括:框体,沿长边方向延伸;和定位部,用于将所述盒定位于所述装置主体,
所述定位部包括:主体部,与所述框体一体形成,具有定位面;和引导部件,设置为独立于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盒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由与形成所述主体部的材料相比耐磨损性更高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包括使所述定位面向露出方向露出的露出部分和以夹着所述露出部分的方式遮盖所述主体部的遮盖部分,
所述定位面与所述遮盖部分的所述露出方向端部为同一面,或者,以比所述遮盖部分的所述露出方向端部更向所述露出方向突出的方式从所述露出部分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加强部,连接于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两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具有所述定位面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在通过所述引导部件的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两端部和所述加强部划分的区域,
所述加强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定位面的相反侧支撑 所述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第一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沿所述长边方向的相对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形成为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
所述主体部以被所述引导部件遮盖的方式形成为与所述引导部件共有轴心的大致圆筒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包括使所述定位面向露出方向露出的露出部分和以夹着所述露出部分的方式遮盖所述主体部的遮盖部分,
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心到所述定位面的长度比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心到所述遮盖部分的在所述露出部分相对的端部的直径方向外方表面的长度更长。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第二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沿周向的相对移动。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装置主体和构成为能够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盒,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用于引导所述盒的所述引导面,
通过所述引导通道引导该所述引导面,所述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以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时,所述引导通道进行引导,使得所述盒的安装方向上游侧部分相对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下游侧部分从铅直上侧成为铅直下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朝向所述转动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16856 | 2012-09-28 | ||
JP2012216856A JP5949400B2 (ja) | 2012-09-28 | 2012-09-28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73230U true CN203773230U (zh) | 2014-08-13 |
Family
ID=50746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76892.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3230U (zh) | 2012-09-28 | 2013-09-17 |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49400B2 (zh) |
CN (1) | CN203773230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53571B2 (ja) * | 2003-10-28 | 2010-09-29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9634B2 (ja) * | 2011-01-28 | 2015-04-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2012
- 2012-09-28 JP JP2012216856A patent/JP594940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17 CN CN201320576892.0U patent/CN20377323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71258A (ja) | 2014-04-21 |
JP5949400B2 (ja)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71490B (zh) |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
EP4012503A1 (en) | Cartridge having coupling member and detection body | |
WO2014010112A1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JP6035920B2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4063073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202512362U (zh) | 显影盒 | |
CN204807922U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135426B (zh) | 具有用于保护感光鼓的盖的处理盒 | |
JP5994443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5962272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3773230U (zh) |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962274B2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JP6011085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204807921U (zh) | 处理盒 | |
JP5900201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520773B (zh) | 盒 | |
JP6323494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WO2014010118A1 (ja) | 現像装置 | |
WO2014080540A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81559A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WO2014010119A1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401650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