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7388U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07388U CN203707388U CN201320845009.3U CN201320845009U CN203707388U CN 203707388 U CN203707388 U CN 203707388U CN 201320845009 U CN201320845009 U CN 201320845009U CN 203707388 U CN203707388 U CN 2037073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housing
- terminal
- connector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4 fractio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包括由第一底板和第一侧壁形成的第一凹部、第一凸部和设置在第一凸部两端的第一导装部,第一凹部开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导装部包括本体和凸出本体的锁定部,第一导装部的厚度大于第一凸部和第一侧壁的厚度;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和第二壳体,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相互配合;第二壳体包括由第二底板和第二侧壁形成第二凹部、与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二导装部,第一凸部收容在第二凹部内,第二导装部接合在第一卡槽中,第二导装部的厚度大于第二侧壁的厚度,第二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卡槽,锁定部接合在第二卡槽中。该板对板连接器可以防止连接器壳体破损且性能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网络通讯设备中,其安装于电路板上,并通过其中的导电端子以达成与电路板的电讯传输,从而实现数据传输。一般的板对板连接器是包括两个连接器。每个连接器包括壳体和若干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端子,且分布在两个连接器中的端子相互插接,从而实现两个连接器电连接,最终实现两块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通常,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098307A公开的板对板连接器,为了防止板对板连接器壳体的较长方向的装配导向受损及破损等问题,需要在装配部设置补强五金件,设置至少覆盖端壁部的装配面的内侧面一部份的中央部及接续该中央部并在端壁部的内侧面至少覆盖一部分的舌片部来提高导装性能,这样的话,连接器的形状势必较大。另外,在两个连接器相互插接的过程中,由于插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导电端子变形,从而便会使得导电端子不能很好地接触,进而影响板对板连接器的可靠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小型化的结构上便于组装又能防止连接器壳体破损且性能可靠的板对板连接器。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由第一底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侧壁形成的第一凹部、收容在所述第一凹部中的第一凸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凸部两端的第一导装部,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导装部包括本体和凸出所述本体的锁定部,所述第一导装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及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由第二底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第二侧壁形成的第二凹部、和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二导装部;所述第一凸部收容在所述第二凹部内,所述第二导装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所述第二导装部接合在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锁定部接合在所述第二卡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装部的横截面为L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处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壳体的强度的第一凸起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部靠近所述第二卡槽处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第二壳体的强度的第二凸起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端部,且所述锁定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凸部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装部上开设有用于引导装配的导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导装部相邻,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导装部相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方形,所述第一壳体的四个拐角处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呈L形的安装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两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尾部,所述第二端子卡持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固定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和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两端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尾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
在上述板对板连接器中,第一导装部的厚度大于第一凸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且接合于第二卡槽中。第二导装部接合于第一卡槽中,且第二导装部的厚度大于侧壁的厚度,当装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时,第一导装先接合在第二卡槽中,第二导装部接合在第一卡槽中,而此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未接触。在插拔引导一段后再使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接触,避免了在插拔起始时由于操作不当或用力过大使得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硬对硬接触而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的第一连接器的平面结构图;
图4为图2所述的第一连接器的侧面结构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所述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结构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板对板连接器1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
请参阅图2,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壳体120和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120内的第一端子140。
第一壳体120大致为呈矩形的、厚板状的长方体。第一壳体120的长度为大约10.0mm,宽度为大约2.5mm,厚度大约为1.0mm。当然,上述尺寸可适当地改变。第一壳体120采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
第一壳体120包括第一底板121、设置在第一底板121上的第一侧壁122、由第一底板121和第一侧壁122围成的第一凹部124、收容在第一凹部124中的第一凸部126、设置在第一凸部126两端的两个第一导装部128、收容在第一凹部124的第一凸起骨位129和设置在第一侧壁122端部的安装板130。
结合图3和图4,第一侧壁122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长边和相对设置的一对短边。长边和短边大致垂直,且厚度(纵向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第一底板121上开设有第一卡槽127。第一卡槽127的形状大致为L形。优选地,第一卡槽127开设在第一底板121上与第一导装部128相邻的位置。
第一凸部126大致呈矩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其两端的宽度略小于中间部分的宽度。第一凸部126固定在第一底板121上,且收容在第一凹部124中间位置。第一凸部126与第一侧壁122的长边相互平行,且第一凸部126与两个第一侧壁122的长边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使得第一凹部124还可以收容第二连接器200。第一凸部126与第一侧壁122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第一凸部124的厚度稍微大于第一侧壁122的长边的厚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26的数量为一个,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凸部126。第一凸部126的数量并不做特别的限制。第一凸部126的宽度为大约0.6mm,当然,该尺寸可适当地改变。在第一凸部126和第一侧壁122的长边之间开设有两排第一端子收容槽125,每一排第一端子收容槽125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125均匀设置。第一端子收容槽125大致呈U形,第一端子收容槽125数量与第一端子140的数量一致。
请参阅图2,第一导装部128大致呈长方体状。第一导装部128包括本体128a和凸出本体128a上的锁定部128b。本体128a固定连接在第一凸部126的端部,本体128a与第一凸部126的厚度大致相同。设置在本体128a上的锁定部128b凸出本体128a,且延伸至第一凸部126的表面。由此可见,第一导装部128的厚度大于第一凸部126的厚度。即第一导装部128在高于第一凸部126。锁定部128b大致为棱台状,且棱台侧面为平滑的曲面。该平滑的曲面朝第一凸部126倾斜,有利于引导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结合。本体128a和锁定部128b一体成型。第一导装部128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成,第一导装部128具有一定的弹性。
第一凸起骨位129位于第一凹部124的靠近第一卡槽127的位置,且突出第一底板121。第一凸起骨位129用于提高第一侧壁122和第一卡槽127的强度,防止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出现壳体破裂或第一卡槽127裂开的情况。
安装部130大致呈L形,设置在第一侧壁122的端部。安装部130可用作焊接,用于增强连接器的安装可靠性,防止插拔连接器时端子变形,保证性能可靠性。优选地,安装部130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20的四个拐角处。当连接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120时,操作员施加的力会传输到安装部130,而不会挤压到第一侧壁122,避免第一侧壁122损坏或破裂。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端子140的收容在第一端子收容槽125中。第一端子140包括第一主体部142、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42两端的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和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45一端的第一尾部146。第一主体部142大致为U形,与第一端子收容槽125的形状适配,且第一主体部142嵌入在第一端子收容槽125中。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均凸出第一端子收容槽125。当第二连接器200插入第一凹部124时候,第一接触部144和与第二端子相接触。第一尾部146与第一固定部145连接并且沿第一壳体120的宽度方向(第一侧壁122的短边延伸方向)向第一壳体120外延伸。第一尾部146为弯曲状,大致为L形,第一尾部146可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一基板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第一端子140通过从安装面侧(第一壳体120的第一底板121)嵌入至第一端子收容槽125内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145卡装固定在所述收容槽125内。在该状态下,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25的两侧且彼此相向。此外,第一端子140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根据其形状可知,彼此相向的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的间隔是可以弹性变化的。即,如果在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之间插入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端子240,可使第一接触部144和第一固定部145的间隔弹性地伸长。
请参阅图5,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壳体220和收容在第二壳体220中的第二端子240。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装配完成时,所述第一端子140和第二端子240相互接触。
第二壳体220大致为呈矩形的、厚板状的长方体。第二壳体220采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第二壳体220包括第二底板221、设置在第二底板221上的第二侧壁222、由第二底板221和第二侧壁222围成的第二凹部224,与第二侧壁222连接的第二导装部226、收容在第二凹部224中的第二凸起骨位228,和设置在第二侧壁222的端部的安装板230。
第二侧壁222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长边和相对设置的一对短边。长边和短边大致垂直,且厚度大致相同。第二侧壁222的长边上均开设有多个并列排布的第二端子收容槽223。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223均匀设置。第二端子收容槽223的数量与第二端子240的数量一致。装配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时,第二侧壁222的长边和短边均收容在第一凹部124中。
第一凸部126收容在第二凹部224中。结合图6,第二底板221开设有第二卡槽227。优选地,第二卡槽227开设在第二凹部224的底板与第二导装部226相邻的位置。第一导装部128的锁定部128b接合在第二卡槽227中。
第二导装部226的横截面大致呈L形,第二导装部226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第二侧壁222的长边和短边相交的四个角的位置。第二导装部226呈L形的截面的厚度大于第二侧壁222的厚度,因而可以提供横面模量和较高的结构强度。4个第二导装部226均凸出第二侧壁222。第二导装部226的一端开设有导槽226a,当第二导装部226接合在位于第一导装部128旁边的第一卡槽127时候,提供一个引导的作用。第二导装部226可以采用五金材料制成。
第二凸起骨位228收容在第二凹部224中,且突出第二底板221。第二凸起骨位228的固定在第二侧壁222的壁上,且位于靠近第一卡槽127位置。第二凸起骨位228用于提高第二壳体220和第二卡槽227的强度,防止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出现壳体破裂或第二卡槽227裂开的情况。
安装部230大致呈L形,设置在第二侧壁222的端部。安装部230可用作焊接,增强连接器的安装可靠性,防止插拔连接器时端子变形,保证性能可靠性。优选地,安装部230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壳体220的四个拐角处。当连接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120时,操作员施加的力会传输到安装部230,而不会挤压第二侧壁222,避免第二侧壁222损坏或破裂。
第二端子240收容在第二端子收容槽223内且与所述第一端子140相接触。第二端子240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第二端子240包括第二接触部242和连接在第二接触部242两端的第二固定部244和第二尾部246。第二端子240从嵌合面侧嵌入至第二端子收容槽223内,第二接触部242收容在第二端子收容槽223中,所述第二端子240通过第二固定部244固定在第二壳体220上。第二端子收容槽223的间距以及个数可以适当变更。第二尾部246向第二壳体220的外侧延伸,以通过软钎焊等连接在与第二基板上的导电线路连结的连接焊盘上。
请参阅图7,组装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时,将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侧壁222对准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凹部124。然后通过外力按压第二连接器200。使得第一导装部128接合在第二卡槽227中,第二导装部226接合在第一卡槽127中。由于第一导装部128的厚度大于第一凸部126和第一侧壁122的厚度,且第二导装部226的厚度大于第二侧壁222的厚度,利用第一导装部128和第二导装部226将第一连接件100和第二连接件200接合在一起。
在上述板对板连接器中,第一导装部的厚度大于第一凸部的厚度,且接合于第二卡槽中。第二导装部接合于第一卡槽中,且第二导装部的厚度大于侧壁的厚度,当装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时,第一导装部先接合在第二卡槽中且第二导装部接合在第一卡槽中,而此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未接触。在插拔引导一段后再使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接触,避免了在插拔起始时由于操作不当或用力过大使得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硬对硬接触而造成损伤。此外,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周围的设置有起联接强固作用的第一凸起骨位和第二凸起骨位,提供了横面模量和较高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因插装和拔脱分离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或用力过大使形状较小的板对板连接器壳体受损或破损等。通过在侧壁四周设置安装部和使端子的滑行部分设计比接触部更高的位置,保证了板对板连接器导电端子接触的可靠性,这样,连接器的尺寸不会大,且装配性能较高又牢固,从而实现了组装容易且性能可靠的板对板连接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收容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由第一底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侧壁形成的第一凹部、收容在所述第一凹部中的第一凸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凸部两端的第一导装部,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导装部包括本体和凸出所述本体的锁定部,所述第一导装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及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由第二底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第二侧壁形成的第二凹部、和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二导装部;所述第一凸部收容在所述第二凹部内,所述第二导装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所述第二导装部接合在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锁定部接合在所述第二卡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装部的横截面为L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处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壳体的强度的第一凸起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靠近所述第二卡槽处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第二壳体的强度的第二凸起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端部,且所述锁定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凸部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装部上开设有用于引导装配的导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导装部相邻,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导装部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方形,所述第一壳体的四个拐角处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呈L形的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连接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两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尾部,所述第二端子卡持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固定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和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两端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尾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5009.3U CN203707388U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板对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5009.3U CN203707388U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板对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07388U true CN203707388U (zh) | 2014-07-09 |
Family
ID=51057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45009.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7388U (zh) | 2013-12-19 | 2013-12-19 | 板对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0738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1931A (zh) * | 2014-09-30 | 2014-12-24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件 |
CN104241931B (zh) * | 2014-09-30 | 2017-01-04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件 |
CN110098532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2013
- 2013-12-19 CN CN201320845009.3U patent/CN2037073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1931A (zh) * | 2014-09-30 | 2014-12-24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件 |
CN104241931B (zh) * | 2014-09-30 | 2017-01-04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合件 |
CN110098532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CN110098532B (zh) * | 2018-01-31 | 2021-08-31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99805B (zh) | 电连接器 | |
CN2932722Y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3300845U (zh) | 卡缘线缆连接器组合 | |
JP200203315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 |
CN280055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571555A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US7393246B2 (en) | Transfer card structure | |
CN101473496B (zh) | 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 |
CN21057656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01259980Y (zh) | 一种外扣式连接器接头 | |
CN204118348U (zh) | 连接器组合件 | |
CN203707388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294275Y (zh) | 一种排线贴合式连接器接头 | |
CN20879720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098149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
CN202454775U (zh) | Micro USB 3.0双排插座连接器 | |
CN105762595A (zh) | 电子转接卡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3026772U (zh) | 一种具备防呆结构的ffc排线 | |
CN210866692U (zh) | 一种低高度连接器 | |
CN200994033Y (zh) | 插头连接器改良 | |
CN202513411U (zh) | 具限位功能的电连接器插座 | |
CN210111180U (zh) | 插入校准简易可靠的电连接器及其固定件 | |
CN209626571U (zh) |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 |
CN20169003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76583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West Community Fairview Industrial Park, the first floor to the third floor A District, 8 Patentee after: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West Community Fairview Industrial Park, the first floor to the third floor A District, 8 Patentee before: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