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8532B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98532B CN110098532B CN201910097421.3A CN201910097421A CN110098532B CN 110098532 B CN110098532 B CN 110098532B CN 201910097421 A CN201910097421 A CN 201910097421A CN 110098532 B CN110098532 B CN 1100985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rness
- connector
- wire
- bases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线束基座组合以形成能与保持件结合的单元,能够将多个线束集成到一个连接器中,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并降低制造成本,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保持件以及与所述保持件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其中,所述线束基座单元包括与由导线构成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并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线束基座连结而构成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先前已提出有用于将诸如线缆的导线连接于诸如印刷电路基板的电路基板的导线对基板连接器的技术,其中,通过使一对线束基座(其中线束的导线均以一列排列并被连接)与保持件结合而构成一个导线连接器,且该导线连接器插入基板连接器的基座并嵌合(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结果,以两列排列的导线能连接于电路基板。
图23是常规的导线连接器的分解图。
在图中,811均表示一对线束基座,在所述一对线束基座中线束的导线 891均以一列排列,且这一对线束基座在彼此相向的状态下与保持件831结合,以形成导线连接器。各线束基座811设有多个端子收容室813,且与各导线891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未示出)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室813。
另一方面,保持件831设有一对端壁832以及用于将所述一对端壁832 连结的分隔壁833。接合槽836形成于各端壁832上。另外,引导槽837形成在分隔壁833的两面上。此外,保持片834形成在分隔壁833的前缘833f 上,且锁定片834a形成在保持片834的末端上。
各线束基座811的姿势设置成前缘811f面向保持件831的保持片834,且通过使从侧端面突出的接合突部821与接合槽836接合且使从内侧壁812 突出的引导突部822与引导槽837接合,各线束基座811安装于保持件831。在这种情况下,前缘811f被形成在保持片834的末端的锁定片834a锁定。
这样,通过使一对线束基座811与保持件831结合而形成的导线连接器插入基板连接器(未示出)的基座并嵌合。结果,两列的导线891能电连接于安装基板连接器的电路基板(未示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1315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常规的导线连接器中,保持件831被制造成对应于线束基座811的尺寸,且因此,当极数(即端子的数量)变化,例如,连接更多的导线891的需求产生时,不仅线束基座811而且保持件831必须重新构造以能够连接更多的导线891,这会增加制造成本。另外,因为仅一个线束基座 811能与保持件831的各侧面结合,所以当有多个线束将连接于电路基板时,必须准备多个导线连接器和基板连接器,这不仅增加了部件的数量,而且增加了导线连接器与基板连接器嵌合所需的作业量,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常规的连接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通过将多个线束基座组合以形成能与保持件结合的单元,能够将多个线束集成到一个连接器中,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保持件以及与所述保持件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其中,所述线束基座单元包括与由导线构成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并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线束基座连结而构成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在另一连接器中,各线束基座包括端子收容凹部,所述端子收容凹部用于收容与所述导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所述保持件包括插进各线束基座的插进部。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插进部包括:固持件,用于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凹部拔出。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线束基座包括:连结肋部,形成在第一侧部;以及连结槽,形成于第二侧部,所述连结肋部能插入所述连结槽。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线束基座包括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侧部上形成的凸部以及在所述凸部上形成的凹部,在相互连结的相邻的线束基座彼此的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由所述凹部构成对接端子能够进入的空间。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保持件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的两侧分别结合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在另一连接器中,在所述分隔壁形成有锁定凹部,在所述分隔壁的两侧的所述线束基座单元所包括的线束基座上形成的锁定突起与所述锁定凹部接合。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保持件包括与所述分隔壁的两端连接的端板部,在所述端板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包括能与对接连接器的锁定突起接合的锁定凹部的锁定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设有对接连接器本体,所述对接连接器本体包括所述连接器能够插入的嵌合空间。
根据本发明,所述连接器通过多个线束基座组合以形成能与保持件结合的单元来形成。由此,可将多个线束集成于一个连接器中,这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和之后的后视图,其中,图3A示出在嵌合之后的状态,而图3B示出在嵌合之前的状态。
图4A、图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后的剖视图,其中,图4A是沿图3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B是沿图3B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的剖视图,且是沿图3BC 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夹接基座的立体图。
图9A、图9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图9A是从前侧线束基座单元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9B是后侧线束基座单元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单元的部分分解图。
图11A、图11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其中,图11A是具有少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而图11B是具有多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
图12A~图12E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具有少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五面视图,其中,图12A是前视图,图12B是俯视图,图12C是仰视图,图12D是侧视图,而图12E是后视图。
图13A~图13E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具有多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五面视图,其中,图13A是前视图,图13B是俯视图,图13C是仰视图,图13D是侧视图,而图13E是后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分解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分解图。
图17A、图17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两面视图,其中,图17A 是俯视图,而图17B是沿图17A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
图18A、图18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8A 是从第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8B是从第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9A、图19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9A 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9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1A、图21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两面视图,其中,图21A 是俯视图,而图21B是沿图21A的线E-E作出的剖视图。
图22A~图22D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包括固持件的保持件的四面视图,其中,图22A是俯视图,图22B是前视图,图22C是后视图,而图22D是侧视图。
图23是常规的导线连接器的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201:导线连接器
11:线束基座单元
11-1、11-2、11-3、11-s、11-α、811:线束基座
11A:前侧线束基座单元
11B:后侧线束基座单元
12、62、163:本体部
12a:前侧部
12b:后侧部
12c:上侧部
12d:下侧部
12e:左侧部
12f:右侧部
12g、38a:锁定凹部
12h:本体部后壁
13:端子收容凹部
13a:基板侧端子插入开口
13b:前侧开口
13c:后壁
14、32a:檐部
21a:连结肋部
22b:连结槽
22:摩擦锁定突起
23:凸部
23a、32b、232b:凹部
24:锁定开口
24a、25a:缝隙
25:插进收容凹部
25b:支持部
25c:插进槽
31:夹接基座
32、232:顶板部
33:分隔壁
33a:摩擦锁定凹部
34、114、314:端板部
34b、112a:凹槽
35、235:插进部
35a、235a:肋部
35b、235b:基部
35c:固持后方间隙
37、117:定位用膨出部
38、373:锁定臂
38b:操作部
61:导线侧端子
62a:矛状部
62c:上端部
62d:下端部
64、164:接触部
65:连接部
65a:金属芯夹持部
65b:包覆物夹持部
91、891:导线
101、301:基板连接器
111、311:基座
111a:上端面
112、312:底板部
112b:端子嵌入孔
113、313:侧板部
115、315:嵌合空间
116、316:锥形部
118、235d:锁定突起
161:基板侧端子
162:焊接尾部
171、371:安装钉
172、372:钉尾部
235c:支持部收容缝隙
317:锁定限制突起
318:锁定限制凹部
319: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
373a:末端
374:锁定凸部
811f、833f:前缘
812:内侧壁
813:端子收容室
821:接合突部
822:引导突起
832:端壁
833:分隔壁
834:保持片
834a:锁定片
836:接合槽
837: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的立体图。图3A、图3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和之后的后视图。图4A、图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后的剖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在嵌合之前的剖视图,且是沿图3B 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注意的是,图3A示出在嵌合之后的状态,而图3B示出在嵌合之前的状态。图4A是沿图3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B是沿图3B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
在图中,1是用作该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导线连接器,连接于包括多个导线91的线束的末端。另外,101是用作该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的基板连接器,安装于用作基板(未示出)的电路基板。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能彼此嵌合,以形成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注意的是,基板连接器101 是相对于电路基板立设的状态下(即在开口向上的状态下)安装的所谓的直型连接器。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垂直嵌合,且结果,导线91垂直于电路基板而引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处于图中所示的姿态时这些指示是合适的,但是,当这些姿态改变时,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的姿势应对应这些改变而变化地进行解释。
在此,基板连接器101为被称为接头(header)连接器的连接器,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且包括:基座111,一体形成,用作与导线连接器1嵌合的对接连接器本体;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用作对接端子,由导电金属板制成,以贯穿基座111的底板部112的方式安装。基座111为大体长方体的箱状的部件,在正交于与导线连接器1嵌合的嵌合方向(Z轴方向) 且基板侧端子161的排列方向(即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 上延伸。
贯通底板部112的端子嵌入孔112b形成在底板部112上,且基板侧端子 161嵌入端子嵌入孔112b以安装于底板部112。注意的是,基板侧端子161 包括:焊接尾部162,其从底板部112的下方沿厚度方向(即基板连接器101 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等电连接于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等(未示出);本体部163,其嵌进端子嵌入孔112b中并被保持;以及接触部164,其从底板部112向上延伸出并与导线连接器1的导线侧端子61接触。
另外,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合计二十个基板侧端子161以预定间距在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以两列排列,然而,基板侧端子161的数量(即极数)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的间距可按照需要变化。
基座111包括:平板状的底板部112,在俯视图中具有大体矩形形状;一对侧板部113,沿底板部112的长边延伸并从底板部112向上延伸;一对端板部114,沿底板部112的短边延伸并从底板部112向上延伸;以及嵌合空间115,由底板部112、一对侧板部113以及一对端板部114五面限定,与底板部112相向的上面开放。导线连接器1插入嵌合空间115并嵌合。注意的是,在嵌合空间115中,从底板部112向上(Z轴正方向)突出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以两列排列。另外,在基板侧端子161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凹槽112a形成在底板部112的上表面中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 164的两列的中心。导线连接器1的夹接基座31的分隔壁33的下端插入凹槽112a。此外,用作加强金属配件的安装钉171安装于端板部114的外表面。形成在安装钉171的下端的钉尾部17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等(未示出)。
另外,朝向嵌合空间115内突出的锁定突起118形成在端板部114的上端附近。锁定突起118插入并嵌合于锁定凹部38a,锁定凹部38a形成于锁定臂38上,其中,该锁定臂38用作导线连接器1的夹接基座31所具有的正锁定部件。另外,锥形部116形成在端板部114和侧板部113的上端附近的嵌合空间115侧的面。锥形部116是形成为嵌合空间115的尺寸随着朝向基座111的上端面111a而逐渐变大的斜面,这起到用于顺利地引导导线连接器 1插入嵌合空间115的引导功能。此外,朝向嵌合空间115内突出的用作定位键的定位用膨出部117形成在后侧(X轴负方向侧)的侧板部113的两端与端板部114连接的部分处。当导线连接器1以前后颠倒的姿势插入嵌合空间115时,定位用膨出部117与用作导线连接器1的夹接基座31所具有的定位键的定位用膨出部37干涉,以防止导线连接器1误插入嵌合空间115内。
另一方面,导线连接器1包括:一对线束基座单元11,用作一对结合体;夹接基座31,用作能够与该线束基座单元11结合的保持件;以及导线侧端子61,装入所述线束基座单元11内,用作连接于导线91的末端附近的端子。其中,与夹接基座31的前侧(X轴正方向侧)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11被称为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而与夹接基座31的后侧(X轴负方向侧)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11被称为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然而,当一起说明时,将它们称为线束基座单元11。此外,在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均以一列排列的导线91的末端分别连接于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由此,在宽度方向上以两列排列的导线91的末端连接于导线连接器1。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基座单元11可为多个(例如n个)线束基座11-1、 11-2、…、11-n的组合或者可仅包括单个线束基座11-s。例如,在图1和图 2所示的示例中,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是三个线束基座11-1、11-2以及11-3 的组合,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仅包括单个的线束基座11-s。另外,在图 3A至图5所示的示例中,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为三个线束基座11-1、11-2 以及11-3的组合。注意的是,当统一说明各线束基座11-1、11-2、…、11-n 以及11-s时,它们统一称为线束基座11-α。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线束基座11-1和11-3各自连接于包括两根导线 91的线束的末端,而线束基座11-2连接于包括四根导线91的线束的末端,而线束基座11-s连接于包括十根导线91的线束的末端,但是末端连接于线束基座11-α的线束可包括任意数量的导线91。就是说,末端连接于线束基座11-α的导线91的数量可按照需要设定。换句话说,可根据末端连接于线束基座11-α的、线束所包括的导线91的数量以及连接于该导线91的导线侧端子61的数量(即极数),而任意设定与线束基座11-α的基板连接器101 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关的尺寸,且可根据所述设定的尺寸任意确定与其它线束基座11-α的组合的形式。
各线束基座11-α包括:本体部12,用作大体长方形的基座本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以及一个或多个端子收容凹部13,形成在本体部12内。在各端子收容凹部13内分别收纳有一根导线91的末端以及连接于该末端的一个导线侧端子61。当存在有多个端子收容凹部13时,该端子收容凹部13在线束基座11-α的宽度方向上(即在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以与基板侧端子161的间距相同的间距排列成一列。另外,端子收容凹部1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从本体部12的上侧部12c到下侧部12d贯通本体部12。注意的是,基板侧端子插入开口13a在与各端子收容凹部13对应的位置形成于下侧部12d上,而前侧开口13b在与各端子收容凹部13对应的位置形成于本体部12的前侧部12a上。
上述导线侧端子61是由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如图4A、图4B 和图5所示,包括:本体部62;连接部65,连接于本体部62的上端;以及一对接触部64,形成于本体部62的线束基座11-α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该接触部64是通过将本体部62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悬臂式的弹性部件并起到板簧的功能。一对接触部64从两侧挟持经由基板侧端子插入开口13a插入本体部62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以维持与接触部164的接触。在导线侧端子61收容于端子收容凹部13中的状态下,本体部62的下端部62d 接触或接近端子收容凹部13的下表面,且形成在本体部62前侧的用作接合突部的矛状部62a突出到前侧开口13b内。矛状部62a向上倾斜突出且因此扣持到前侧开口13b的上端,以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中拔出。另外,连接部65用作连接于导线91的末端的部分,包括:金属芯夹持部65a,其接触并夹持从导线91的末端向下露出的导电的金属芯(未示出);以及包覆物夹持部65b,用于夹持包覆金属芯的绝缘包覆物的周围。
另外,本体部后壁12h形成在线束基座11-α的本体部12的后侧部12b,且朝向本体部12的上侧部12c开口的插进收容凹部25形成在本体部后壁12h 和端子收容凹部13的后壁13c之间。贯通后壁13c以将端子收容凹部13和插进收容凹部25连通的缝隙25a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后壁13c 上的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线束基座11-α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附近对应的位置。此外,插进槽25c形成在插进收容凹部25的下端。另外,摩擦锁定突起22形成后侧部12b中的下侧部12d附近的多个部位。此外,相对前侧部12a 进一步向外突出的檐部14形成在本体部12的前侧部12a和上侧部12c之间的连接部分处。如图1所示,在导线连接器1嵌合在嵌合空间115内的状态下,檐部14在基座111的上端面111a覆盖与侧板部113对应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檐部14的下表面接触或接近上端面111a。注意的是,檐部14的上表面优选为向外侧下降的斜面。结果,当操作者通过手指等在檐部14的上表面上施加向下的力时,如图4B所示,在进入分隔壁33的摩擦锁定凹部33a 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在线束基座11-α的后侧部12b上形成的摩擦锁定突起22。
夹接基座31包括:平板状的顶板部32,在俯视图中具有大体矩形形状;一对端板部34,沿顶板部32的短边延伸并从顶板部32向下延伸;分隔壁33,从顶板部3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向下延伸且在顶板部32(Y轴方向)的长边的方向上延伸,以连接于两侧上的端板部34;以及多个梳齿状的插进部 35,从顶板部32向下方延伸,在分隔壁33的前后,分别沿顶板部32的长边的方向排列成一列。注意的是,多个凹部32b均以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成一列地形成在顶板部32的长边上。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夹接基座31结合的状态下,各凹部32b处于线束基座11-α的与各端子收容凹部 13的上端对应的位置,以允许导线91通过。
用作正锁定部件的锁定臂38形成在端板部34的外表面上。各锁定臂38 是悬臂式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其中下端与端板部34一体连接而上端为自由端。锁定凹部38a形成在上端附近,且在上端形成朝向夹接基座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外侧突出的檐状的操作部38b。如图1所示,在导线连接器1嵌合在嵌合空间115内的状态下,操作部38b朝向基座111的端板部114 的外侧突出,且因此,操作者通过手指等能容易地操作操作部38b。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定位用膨出部37形成在端板部34的前侧(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此外,从顶板部32向夹接基座3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檐部32a形成在端板部34的前后侧的端部的上端。如图1所示,在导线连接器 1嵌合在嵌合空间115内的状态下,檐部32a覆盖基座111的上端面111a上的与端板部114以及侧板部113对应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檐部32a的下表面接触或接近上端面111a。
另外,摩擦锁定凹部33a形成在分隔壁33的下端附近的多个部位。如图 4B所示,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夹接基座31结合的状态下,形成在线束基座 11-α的后侧部12b上的摩擦锁定突起22与摩擦锁定凹部33a接合。注意的是,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夹接基座31结合的状态下,分隔壁33的下端比线束基座11-α的下侧部12d更向下突出,且当导线连接器1嵌合在嵌合空间 115内时,分隔壁33的下端插入在基座111的底板部112上形成的凹槽112a 中。
此外,插进部35在线束基座11-α的宽度方向上(即在顶板部32的长边的方向上)以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以一列排列。各插进部 35包括:细长的条状的基部35b,向下延伸;以及肋部35a,向下延伸并从基部35b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心向相背于分隔壁33的方向突出。注意的是,基部35b的下端比肋部35a的下端更向下突出。另外,插进部35 与分隔壁33的前后表面相离地形成,且固持后方间隙35c形成在分隔壁33 的前后表面与基部35b之间。如图4A和图5所示,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夹接基座31结合的状态下,插进部35定位成对应各端子收容凹部13。线束基座11-α的后侧部12b的上端的附近插入固持后方间隙35c,且基部35b的下端的附近插入插进收容凹部25的插进槽25c。肋部35a插入缝隙25a,从而肋部35a的至少一部分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13内。肋部35a的下端中的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部分位于收容于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导线侧端子61 的本体部62中的上端部62c的上方,且因此,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中拔出。
也就是说,插进部35的基部35b插进到插进收容凹部25,同时摩擦锁定突起22与摩擦锁定凹部33a接合,从而线束基座单元11安装于夹接基座 31,且同时,肋部35a用作固持件,以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 13中拔出。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肋部35a作为固持件插入缝隙25a,从而肋部35a的一部分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13内,但为了使线束基座单元11和夹接基座31结合,该固持件结构可以其它方式设置,可以形成未设有肋部35a 和后壁13c的结构。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导线连接器1的构成。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仰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夹接基座的立体图。图9A、图 9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单元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单元的部分分解图。图11A、图11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图12A~图12E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具有少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五面视图。图13A~图13E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具有多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五面视图。注意的是,图9A是从前侧线束基座单元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9B是后侧线束基座单元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1A是具有少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而图11B是具有多的极数的线束基座的立体图。图12A、图13A是前视图,图12B、图13B是俯视图,图 12C、图13C是仰视图,图12D、图13D是侧视图,而图12E、图13E是后视图。
这里,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的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是三个线束基座11-1、11-2、11-3的组合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仅包括单个的线束基座11-s的情况。应注意的是,在图9B和图11B中,线束基座11-s的本体部12的前侧部12a面向后方(X轴负方向)。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结合于夹接基座31的前侧及后侧。
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多个插进部35(均使一部分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 13内以面对导线侧端子61的本体部62的上端且包括起到防止导线侧端子61 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的功能的肋部35a)在沿夹接基座31的顶板部32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状态下与顶板部32一体连接,如图7和图8所示。因此,插进部35和顶板部32配置成肋部35a起到用于防止导线侧端子61拔出的固持件的功能,且本实施例中的夹接基座31包括一体形成的固持件。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基座11-α的本体部12包括:用作第一侧部的左侧部12e以及用作第二侧部的右侧部12f,将前侧部12a、后侧部12b以及上侧部12c以及下侧部12d中的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在左侧部12e上形成向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结肋部21a,而在右侧部12f上形成向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凹入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槽21b。在将多个线束基座11-α组合的情况下,使得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的左侧部12e和右侧部12f彼此相向,且连结肋部21a插入连结槽21b以使连结肋部21a和连结槽21b通过摩擦力连结。结果,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彼此连结。例如,在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中,在线束基座11-1的左侧部12e上形成的连结肋部21a插入在线束基座11-2 的右侧部12f上形成的连结槽21b,而在线束基座11-2的左侧部12e上形成的连结肋部21a插入形成在线束基座11-3的右侧部12f上形成的连结槽21b,从而三个线束基座彼此连结。注意的是,不管极数如何,连结肋部21a及连结槽21b优选形成在所有的线束基座11-α的左侧部12e及右侧部12f。另外,能被收容连结肋部21a的凹槽34b优选形成在夹接基座31的端板部34的内表面中的与连结肋部21a相向的位置。因为彼此连结的多个线束基座11-α或夹接基座31与线束基座11通过摩擦力连结,因此它们能通过施加在使这些部件彼此分离的方向上的力而分离。
此外,向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23形成在线束基座11-α的各自的左侧部12e和右侧部12f。注意的是,凸部23的突出量设定为小于连结肋部21a的突出量。朝向下侧部12d开口并由下侧部12d向上延伸的用作内腔(void)凹部的凹部23a形成于上述凸部23。当使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之间的左侧部12e和右侧部12f彼此相向而连结时,左右的线束基座11-α的凹部23a彼此组合,由此形成基板连接器101的基板侧端子161 的接触部164能插入的内腔空间。所述内腔空间为位于右侧的线束基座11- α中的最左侧的端子收容凹部13和左侧的线束基座11-α中的最右侧的端子收容凹部13之间的空间,且所述空间朝向下侧部12d开口。也就是说,所述内腔空间和与该内腔空间相邻的端子收容凹部13之间的间隔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间距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的间距相同。由此,当组合了多个线束基座 11-α的线束基座单元11插入基板连接器101的嵌合空间115内时,基板侧端子161的与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之间的连结部分相对应的接触部164进入由凹部23a形成的所述内腔空间。结果,即使多个线束基座11-α的组合的形式按照需要而变化且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之间的连结部分的位置变化,总是能使用同样的基板连接器101,而无需去除处于所述连结部分的位置处的基板侧端子161。
另外,锁定凹部12g形成在线束基座11-α的本体部12中的前侧部12a 的左右两侧。此外,一个或多个锁定开口24及从锁定开口24向上延伸并到达本体部后壁12h的上端的缝隙24a形成于本体部12中的本体部后壁12h。插进收容凹部25经由锁定开口24和缝隙24a连通本体部后壁12h的外侧。注意的是,在线束基座11-s具有比较多的极数且具有在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比较大的尺寸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用于将本体部12的本体部后壁12h和端子收容凹部13的后壁13c连结的支持部25b 优选形成于插进收容凹部25。经由支持部25b将本体部后壁12h连结于后壁 13c,由此,能控制具有弹性性能的作为平板状的部件的本体部后壁12h的挠曲。注意的是,支持部25b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示例且可合适地变化。
接下来将说明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
首先,将说明通过将多个线束基座11-α组合来形成线束基座单元11并通过将多个线束基座单元11结合于夹接基座31来进一步形成导线连接器1 的动作。这里,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通过三个线束基座11-1、11-2、11-3组合而形成、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仅由单个的线束基座11-s形成且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和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与夹接基座31结合的一示例。
操作者通过使在线束基座11-1的左侧部12e上形成的连结肋部21a插入在线束基座11-2的右侧部12f上形成的连结槽21b中,并使在线束基座11-2 的左侧部12e上形成的连结肋部21a插入形成在线束基座11-3的右侧部12f 上形成的连结槽21b中,从而形成诸如图9A所示的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另外,线束基座11-s直接用作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
接下来,操作者使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从夹接基座31的下方相对地上升并使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结合于夹接基座31的前侧。此时,与线束基座11-1、11-2、11-3对应的本体部12中的后侧部12b的表面在沿夹接基座 31的分隔壁33的前表面滑动的同时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夹接基座31的插进部35中的基部35b和肋部35a从上方插入插进本体部12的收容凹部25 和缝隙25a中,且后侧部12b从下方插入分隔壁33的前表面与基部35b之间的固持后方间隙35c。结果,如图2所示,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与夹接基座31的前侧结合。另外,操作者同样地使后侧线束基座单元11B与夹接基座31的后侧结合。结果,构成诸如图2所示的导线连接器1。采用以使线束基座11-1、11-2、11-3相对于夹接基座31上升的方式安装的构成,连结肋部 21a和连结槽21b面向上下方向,因此,线束基座11-1、11-2、11-3能分别安装于夹接基座31,这可以对作业进行选择。注意的是,以使线束基座11-1、 11-2、11-3相对于夹接基座31上升的方式安装的构造为这样一种构造,其中甚至单个的线束基座11-α通过例如后侧部12b的上端附近插进固持后方间隙35c的构造以及摩擦锁定突起22与摩擦锁定凹部33a接合的构造而能固定于夹接基座31。
接下来,如图2所示,操作者使导线连接器1从上方相对基板连接器101 下降并使导线连接器1插入基板连接器101的嵌合空间115内以嵌合基板连接器101。同时,导线连接器1相对基板连接器101的姿势被控制成导线连接器1的前侧(即一对定位用膨出部37存在的一侧)面向基板连接器101 的前侧(即不存在一对定位用膨出部117的一侧)。
结果,基板连接器101的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从下方插入线束基座11-α的本体部12的对应的端子收容凹部13中并与收容于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64发生接触以导通。注意的是,因为前侧线束基座单元11A通过三个线束基座11-1、11-2、11-3组合而构成,所以在相邻的线束基座11-1和线束基座11-2之间的连结部分以及在线束基座 11-2和线束基座11-3之间的连结部分,存在的是通过凹部23a的组合形成的内腔空间而不是端子收容凹部13,如图6所示。因此,与所述连结部分对应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插入通过凹部23a形成的内腔空间而不是插入端子收容凹部13。
此外,操作者相对地向下下压导线连接器1并使嵌合空间115内的锁定突起118与形成于锁定臂38的锁定凹部38a接合。结果,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被锁定,这防止不必要的嵌合解除。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1包括夹接基座31以及与夹接基座 31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11,其中,线束基座单元11包括均与包括导线91 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11-α。由此,可将多个线束集成于一个连接器1,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各线束基座11-α包括端子收容凹部13,端子收容凹部13用于收容与导线91的末端连接的导线侧端子61,而夹接基座31包括顶板部32以及插进部35,顶板部32以及插进部35用作固持件以用于防止导线侧端子61 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因此,即使拉拽导线91的外力施加于线束,也能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
此外,线束基座单元11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连结而形成。结果,线束基座11-α能按照需要来组合以形成线束基座单元 11。
此外,各线束基座11-α包括形成在左侧部12e的连结肋部21a以及形成在右侧部12f的、连结肋部21a能插入的连结槽21b。由此,通过简单地使线束基座11-α的连结肋部21a插入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的连结槽21b,多个线束基座11-α能容易地彼此连结。
此外,线束基座11-α包括在左侧部12e和右侧部12f上形成的凸部23 以及在凸部23上形成的凹部23a,且通过相邻的彼此连结的线束基座11-α的左侧部12e和右侧部12f之间的凹部23a形成基板侧端子161能进入的内腔空间。结果,即使多个线束基座11-α的组合的形式变化且相邻的线束基座11-α的对应的连结部分的位置变化,也能总是使用具有同样规格的基板连接器101,而无需从基板连接器101上去除处于所述连结部分的位置处的基板侧端子161。
此外,夹接基座31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33,且多个线束基座单元11分别与分隔壁33的两侧结合。由此,多个线束能集成到单个的导线连接器1。
此外,摩擦锁定凹部33a形成于分隔壁33,且在分隔壁33的两侧的线束基座单元11所包含的线束基座11-α上形成有与摩擦锁定凹部33a接合的摩擦锁定突起22。结果,摩擦锁定突起22和摩擦锁定凹部33a与用作固持件的顶板部32和插进部35配合,从而线束基座单元11可靠地与夹接基座 31结合。
此外,夹接基座31包括与分隔壁33的两端连接的端板部34,而在端板部34的外表面上形成包括锁定凹部38a的锁定臂38,锁定凹部38a能够与基板连接器101的锁定突起118接合。结果,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 的嵌合状态被锁定,这防止不必要的嵌合解除。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实施例。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构造的对象的说明通过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而省略。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也将省略。
图14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15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分解图。图16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分解图。图17A、图17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组件的两面视图。图18A、图 18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基板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9A、图19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0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分解图。图 21A、图21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的两面视图。图22A~图22D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包括固持件的保持件的四面视图。注意的是,图17A是俯视图,而图17B是沿图17A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图18A是从第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8B是从第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9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9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1A是俯视图,而图 21B是沿图21A的线E-E作出的剖视图。图22A是俯视图,图22B是前视图,图22C是后视图,而图22D是侧视图。
该实施例适用于通用第一实施例的多个线束基座11-α并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列排列以形成单个的线束基座单元11的情况,然而,在以一列排列的一个线束基座单元11用作单个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当存在有多个线束连接于电路基板时,有必要准备多个导线连接器以及多个基板连接器,这不仅增加部件的数量,而且增加导线连接器与基板连接器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附图标记201是导线连接器,用作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线连接器1一样,连接于包括多个导线91的线束的末端。然而,第一实施例的导线连接器1具有将两列的均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导线91的末端连接的两个线束基座单元11,而本实施例的导线连接器201包括将单列的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导线91的末端连接的一个线束基座单元11。
另外,301是基板连接器,用作本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安装于用作基板(未示出)的电路基板。导线连接器201和基板连接器301能彼此嵌合以形成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注意的是,基板连接器301是所谓的直型连接器,其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立设(即在开口向上的状态下)的状态下安装。导线连接器201与基板连接器301竖直嵌合,且结果,导线91垂直于电路基板而被引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导线连接器201和基板连接器301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导线连接器201和基板连接器301处于图中所示的姿态时这些指示是合适的,但是,当这些姿态改变时,导线连接器201和基板连接器301的姿势应对应这些改变而变化地进行解释。
基板连接器301是称为接头连接器的连接器,其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且包括:基座311,用作对接连接器本体,一体形成并与导线连接器201嵌合;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用作对接端子,由导电金属板制成,以贯穿基座311的底板部312的方式安装。基座311是具有大体长方体的箱状的部件,在正交于导线连接器201的嵌合方向(Z轴方向)的方向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排列方向(即基板连接器30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
贯通底板部312的端子嵌入孔(未示出)形成于底板部312,且基板侧端子161嵌入端子嵌入孔以安装于底板部312。注意的是,基板侧端子161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板侧端子161相同。
另外,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合计十个基板侧端子161在基板连接器301 的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以一列排列,然而,基板侧端子161的数量(即极数)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的间距可按照需要而变化。
基座311包括:平板状的底板部312,在俯视图中具有大体矩形形状;一对侧板部313,沿底板部312的长边延伸并从底板部312向上延伸;一对端板部314,沿底板部312的短边延伸并从底板部312向上延伸;以及嵌合空间315,由底板部312、侧板部313以及端板部314五面限定且与底板部 312相向的上面开放。导线连接器201插入嵌合空间315并嵌合。注意的是,在嵌合空间315内,多个基板侧端子161的从底板部312向上(Z轴正方向) 突出的接触部164以一列排列。
另外,用作加强金属配件的安装钉371附接于端板部314。形成在安装钉371的下端的钉尾部37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等(未示出)。另外,锁定臂373用作摩擦锁定部件,围过端板部314 的上端并延伸到嵌合空间315内,连接于安装钉371的上端。锁定臂373是悬臂式的板簧部件,其上端作为基端被固定而其末端373a作为自由端向下延伸。朝向基板连接器30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突出的锁定凸部374形成在上端和末端373a之间。锁定凸部374进入并接合在导线连接器201的线束基座 11-α的本体部12的前侧部12a的左右两侧上形成的锁定凹部12g。注意的是,向上延伸的锁定限制突起317在底板部312的上表面中的端板部314附近形成,且锁定臂373的末端373a收容于在锁定限制突起371和端板部314 之间的锁定限制凹部318内。结果,锁定凸部374在基板连接器30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
此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319形成在后侧的侧板部313的嵌合空间315侧的面上。当导线连接器201插入嵌合空间315 内,形成在导线连接器201的线束基座11-α的后侧部12b上的摩擦锁定突起22收容于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319内。注意的是,锥形部316形成在前侧及后侧的侧板部313的上端附近的嵌合空间315侧的面上。锥形部316是形成为嵌合空间315的尺寸随着朝向基座311的上端面而逐渐变大的斜面,起到用于顺利地引导导线连接器201插入嵌合空间315内的引导功能。
另一方面,导线连接器201包括:线束基座单元11,用作结合体;保持件231,线束基座单元11能结合于保持件231;以及导线侧端子61,用作端子,被装入上述线束基座单元11并连接于上述导线91的末端的附近。
在本实施例中,如第一实施例一样,线束基座单元11可为多个线束基座 11-α的组合或者可仅包括单个的线束基座11-α。也就是说,单个的线束基座11-s可直接用作线束基座单元11,如图15所示,或者线束基座单元11 可通过三个线束基座11-1、11-2、11-3的组合而构成,如图16所示。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起见,将说明单个的线束基座11-s直接用作线束基座单元11 的情况。注意的是,因为线束基座11-α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其说明在此省略。另外,因为收容于在线束基座11-α的本体部12上形成的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导线侧端子61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其说明在此省略。
保持件231包括:平板状的顶板部232,在俯视图中具有大体矩形形状;以及插进部235。各插进部235包括:基部235b,沿顶板部232的后侧的长边向下延伸并在顶板部232的长边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以及肋部235a,从基部235b的前侧的面突出并向下延伸。存在有多个上述肋部235a,它们在顶板部232的长边的方向上以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以一列排列。注意的是,基部235b的下端比肋部235a的下端更向下突出。插进部 235以及顶板部232配置成肋部235a起到用于防止导线侧端子61拔出的固持件的功能,且本实施例中的保持件231包括一体形成的固持件。
另外,多个支持部收容缝隙235c形成于基部235b,从下端开口并向上延伸,且多个锁定突起235d形成在基部235b的后侧的面上。此外,多个凹部232b以与端子收容凹部1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以一列形成在顶板部232的前侧的长边。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保持件231结合的状态下,各凹部232b 处于线束基座11-α的与各端子收容凹部13的上端对应的位置,以允许导线 91通过。注意的是,从部件通用的观点看,如第一实施例的基部35b的情况一样,多个基部235b可各彼此独立。
如图19A、图19B和图21A、图21B所示,在线束基座单元11与保持件231结合的状态下,肋部235a定位成对应各端子收容凹部13。插进部235 的基部235b插入线束基座11-α的插进收容凹部25,且肋部235a插入缝隙 25a从而肋部235a的至少一部分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13内。肋部235a的下端的突出到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部分位于导线侧端子61的本体部62的收容于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上端部62c的上方,并由此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另外,因为锁定突起235d与线束基座11-α的锁定开口24接合,所以保持件231和线束基座单元11彼此锁定,且可靠地维持保持件231与线束基座单元11的结合。此外,保持件231和线束基座单元11 能容易地结合以及解除结合。注意的是,即使用于将本体部12的后侧部12b 和端子收容凹部13的后壁13c连结的支持部25b形成在插进收容凹部25内,支持部25b也收容于支持部收容缝隙235c内,且因此,基部235b能插入插进收容凹部25。
当导线连接器201与基板连接器301嵌合时,操作者使图19A、图19B 和图21A、图21B所示的其中保持件与线束基座单元1结合的导线连接器201 从基板连接器301的上方相对下降,从并使导线连接器201插入基板连接器 301的嵌合空间315内,以使导线连接器201与基板连接器301嵌合。此时,控制导线连接器201相对于基板连接器301的姿势,使得导线连接器201的后侧(即摩擦锁定突起22存在的一侧)面向基板连接器301的后侧(即,在侧板部313的、在嵌合空间315侧的面形成有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319的一侧)。结果,摩擦锁定突起22收容于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319内,且因此,导线连接器201能插入嵌合空间31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摩擦锁定突起22和摩擦锁定突起收容槽319起到用于防止导线连接器201误插入嵌合空间315的定位键的功能。
结果,基板连接器301的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从下方插入本体部12的线束基座11-α的对应的端子收容凹部13并与收容于端子收容凹部13内的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64发生接触以导通。
进一步地,操作者相对地向下下压导线连接器201并使在嵌合空间315 内的锁定臂373与在线束基座11-α的左右两侧形成的锁定凹部12g接合。结果,导线连接器201与基板连接器301的嵌合状态被锁定,这防止不必要的嵌合解除。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201包括保持件231以及与保持件231 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11,其中,线束基座单元11包括与包括导线91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11-α。由此,可将多个线束集成于一个连接器 201,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导线连接器201与基板连接器301嵌合所需的作业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各线束基座11-α包括:端子收容凹部13,用于收容与导线91的末端连接的端子61;以及保持件231,包括用作用于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的固持件的顶板部232以及插进部235。因此,即使拉拽导线91的外力施加于线束,也能防止导线侧端子61从端子收容凹部13拔出。
本实施例的导线连接器201和基板连接器301的其它的构造、动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的情况相同,且因此,在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注意的是,本发明仅是一个示例,且由此保留本公开内容的主旨的且能容易地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构思的任何合适的变化将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图中所示的各部分的宽度、厚度以及形状均是示意性的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解释。
另外,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和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特性。通过阅读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能构思出在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构思内的各种其它的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适用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与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排列的端子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包括:
保持件以及与所述保持件适配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
所述线束基座单元包括与由导线构成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并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线束基座连结而构成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末端连接于各个所述线束基座的导线的数量、以及各种规格的所述线束基座的组合形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设定,
所述线束基座包括:连结肋部,形成在第一侧部;以及连结槽,形成于第二侧部,所述连结肋部能插入所述连结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线束基座包括端子收容凹部,所述端子收容凹部用于收容与所述导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
所述保持件包括插进各所述线束基座的插进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进部包括:固持件,用于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凹部拔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基座包括在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上形成的凸部以及在所述凸部上形成的凹部,
在相互连结的相邻的线束基座彼此的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由所述凹部构成对接端子能够进入的空间。
5.一种连接器,与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排列的端子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包括:
保持件以及与所述保持件适配结合的线束基座单元;
所述线束基座单元包括与由导线构成的线束的末端连接的多个线束基座,并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线束基座连结而构成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末端连接于各个所述线束基座的导线的数量、以及各种规格的所述线束基座的组合形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设定,
各所述线束基座包括用于收容与所述导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的端子收容凹部,所述保持件包括插进各所述线束基座的插进部,所述插进部包括用于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凹部拔出的固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的两侧分别结合所述线束基座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壁形成有锁定凹部,
在所述分隔壁的两侧的所述线束基座单元所包括的线束基座上形成的锁定突起与所述锁定凹部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包括与所述分隔壁的两端连接的端板部,
在所述端板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包括能与对接连接器的锁定突起接合的锁定凹部的锁定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包括与所述分隔壁的两端连接的端板部,
在所述端板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包括能与对接连接器的锁定突起接合的锁定凹部的锁定部件。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以及
对接连接器,设有对接连接器本体,所述对接连接器本体包括所述连接器能够插入的嵌合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4725A JP7026522B2 (ja) | 2018-01-31 | 2018-01-31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JP2018-014725 | 2018-01-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98532A CN110098532A (zh) | 2019-08-06 |
CN110098532B true CN110098532B (zh) | 2021-08-31 |
Family
ID=67443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97421.3A Active CN110098532B (zh) | 2018-01-31 | 2019-01-31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26522B2 (zh) |
CN (1) | CN110098532B (zh) |
TW (1) | TWI7368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112016027704B1 (pt) * | 2014-06-10 | 2023-04-04 | Jacobs Vehicle Systems, Inc | Sistema para uso em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e método para acionar em um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
US11101585B1 (en) * | 2020-02-05 | 2021-08-24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pitch surfaces on the plug and receptacle |
KR102484077B1 (ko) * | 2020-12-29 | 2023-01-04 | 주식회사 유라코퍼레이션 | 커넥터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36550A (en) * | 1997-02-24 | 2000-03-14 | Japan Solderless Terminal Manufacturing Co., Ltd. | Connector holder |
CN2572612Y (zh) * | 2002-07-08 | 2003-09-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3707388U (zh) * | 2013-12-19 | 2014-07-09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4638417A (zh) * | 2013-11-13 | 2015-05-20 | 莫列斯公司 | 连接器 |
CN105098460A (zh) * | 2014-05-13 | 2015-11-25 | 莫列斯公司 | 连接器 |
CN106471683A (zh) * | 2014-05-30 | 2017-03-01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具有端子座的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4137Y2 (zh) * | 1987-09-25 | 1993-06-18 | ||
JP2559833Y2 (ja) * | 1991-10-17 | 1998-01-19 |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 モジューラ電気コネクタ用ホルダ |
JPH09134755A (ja) * | 1995-11-09 | 1997-05-20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ブロックコネクタ |
JP3652610B2 (ja) | 2001-02-06 | 2005-05-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4241315A (ja) | 2003-02-07 | 2004-08-26 | Jst Mfg Co Ltd | コネクタ保持体 |
DE202005020026U1 (de) * | 2005-12-22 | 2006-03-16 |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 Halterahmen für Steckermodule |
CN105098600A (zh) * | 2015-08-26 | 2015-11-25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激光光源模组 |
EP3467954B1 (en) | 2016-05-24 | 2021-08-18 | Nippon Tanshi Co., Ltd. | Connector structure |
TWI602351B (zh) * | 2016-06-27 | 2017-10-1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組件及電連接器 |
-
2018
- 2018-01-31 JP JP2018014725A patent/JP70265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1 TW TW108102213A patent/TWI736828B/zh active
- 2019-01-31 CN CN201910097421.3A patent/CN1100985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36550A (en) * | 1997-02-24 | 2000-03-14 | Japan Solderless Terminal Manufacturing Co., Ltd. | Connector holder |
CN2572612Y (zh) * | 2002-07-08 | 2003-09-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4638417A (zh) * | 2013-11-13 | 2015-05-20 | 莫列斯公司 | 连接器 |
CN203707388U (zh) * | 2013-12-19 | 2014-07-09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5098460A (zh) * | 2014-05-13 | 2015-11-25 | 莫列斯公司 | 连接器 |
CN106471683A (zh) * | 2014-05-30 | 2017-03-01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具有端子座的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26522B2 (ja) | 2022-02-28 |
JP2019133824A (ja) | 2019-08-08 |
CN110098532A (zh) | 2019-08-06 |
TW201935780A (zh) | 2019-09-01 |
TWI736828B (zh) | 2021-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86954B1 (ko) | 커넥터 | |
US10581184B2 (en) | Low-profil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mat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6972322B (zh) | 连接器 | |
KR20170100443A (ko) | 커넥터 | |
CN110098532B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CN110277689B (zh) | 可动连接器 | |
WO2008133890A1 (en) | Floating connector | |
CN103367978A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CN112652902A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
JP6352676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4389108A (zh) |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 | |
US20200212617A1 (en) | Connector | |
US11901662B2 (en) | Connector housing,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220173545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4267973A (zh) | 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TWI707504B (zh) | 端子以及連接器 | |
JP7655777B2 (ja) | 端子、電線コネクタ及び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
CN114389107A (zh) |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4600321A (zh) | 连接器 | |
CN100502152C (zh) | 连接器 | |
CN114175415A (zh) | 插头连接器和包括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器组的拔出方法 | |
CN107925178B (zh) | 卡缘连接器 | |
US9337560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mounting surface with engagement hooks offset from each other in an insertion direction of a flexible integrated wiring | |
US20230076927A1 (en) | Cable-end connector, board-en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 |
JP2009295366A (ja) |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と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