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888627A - 一种换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8627A
CN1888627A CN 200510014194 CN200510014194A CN1888627A CN 1888627 A CN1888627 A CN 1888627A CN 200510014194 CN200510014194 CN 200510014194 CN 200510014194 A CN200510014194 A CN 200510014194A CN 1888627 A CN1888627 A CN 1888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ing
full heat
exchanging element
air exchange
exchan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1419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基硕
宋昌铉
姜光玉
柳敏永
金原奭
朴锺勋
李浩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51001419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88627A/zh
Publication of CN1888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86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且安装有防止全热交换元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的换气系统,包括:本体壳体;设置在本体壳体内部的全热交换元件;排气风扇;给气风扇;控制盒;贯穿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的检修口;遮蔽检修口的检修门以及设置在本体壳体上、用于防止全热交换元件在检修门开放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具有如上结构的换气系统,将检修口和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因此不会受到安装位置的影响,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也可以设置换气系统。另外,由于设置了防止全热交换元件掉落的装置,所以在检修时会更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换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特别是涉及开闭内部的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且安装有防止全热交换元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的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节约能源和降低噪音,人类的居住空间正在向密封化和隔热化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封闭空间内的空气会变得污浊,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的正常呼吸。因此,在办公室等人口密度大的场所应随时进行换气。这时,通常采用利用全热交换方式的换气装置。这是为了在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的条件下提供外界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图1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和预滤器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在构成外观的本体机壳10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了可以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和全热交换元件14之间形成了从外部空气吸入孔12吸入的外部空气传递到全热交换元件14上的吸气通道(图中没有表示),构成了外部空气的流通通道。
为了使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和从室内排出到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全热交换元件14设置在了本体机壳10内部的中央位置上,一般具有菱形的截面。
如上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14使具有温度差的空气分别在不同的通道内流动,并通过通道间的高效率热交换膜交换潜热和显热。
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流进全热交换元件14的外部空气由设置在本体壳体10上形成的外部空气给气部(图中没有表示),通过位于外部空气吸入口12相对侧的外部空气给气口16输送到室内。
同时,所述外部空气给气口16侧面上形成了室内空气吸入口18,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侧面形成有将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的室内空气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口20。
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14的四个角上前后形成了较长的全热交换元件支撑架22,而在这种全热交换元件14的下侧两面设置了预滤器24。预滤器24起到清除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异物的作用,并与全热交换元件14分别设置安装。同时,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在全热交换元件14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将室内空气强制输出到室外的风扇和将室外空气强制输送到室内的风扇。在本体壳体10的前面设置了用于全热交换元件14等出入的检修口30,并利用检修门32选择性的遮蔽检修口30,检修门32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14的前方。本体壳体10的前面右侧端上设置了控制盒34。所述控制盒34的内部设置了控制换气装置动作的各种电气部件。
但是,如上构成的换气装置具有如下缺点:
在上述的结构中,检修口30设置在本体壳体10的前方,因此为了使所述全热交换元件14通过这种检修口30,在本体壳体10的前方需要设置一定的空间,因此换气装置的设置部位受到了限制。
另外,在打开检修门进行维修时,全热交换元件容易掉落,因此会使全交换元件损坏并由此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可以出入全热交换元件的检修口以及遮蔽检修口的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且安装有防止全热交换元件在检修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的换气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换气系统包括:设置有引导空气出入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构成外观的本体壳体;设置在本体壳体内部,与室内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侧面,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的排气风扇;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侧面,将室外的空气吸入室内的给气风扇;贯穿设置在所述本体壳体的底面上,可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出入的检修口;选择性的遮蔽所述检修口的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上、内置了若干个电气部件的控制盒以及设置在本体壳体上、用于防止全热交换元件在检修门开放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
具有如上结构的换气系统,将检修口和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因此不会受到安装位置的影响,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也可以设置换气系统。另外,由于设置了防止全热交换元件掉落的装置,所以在检修时会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全热元件和预滤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内部组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检修门打开时的状态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8中全热交换元件的设置状态图;
图10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的设置状态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的安装状态图;
图12为图11的实施方式中,检修门打开时的状态图;
图13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a为图13中的下端支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13中下端支撑台设置在本体壳体50上的安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a为图14中的元件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其中:
50:本体壳体                  52:外部空气吸入口
56:室内空气排出口            60:全热交换元件
70:下端支撑台                72:上端支撑台
82:外部空气排出口            84:排出口安装孔
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吸入口安装孔
100:排气风扇                 102:排气风扇罩
110:给气风扇                 120:电机组件
130:控制盒                   135:天花板固定口
140:检修口                   150:检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由图3、图4可知,大致形成四角形的本体壳体50构成整个产品的外观,并保护内部的组成部件,防止外部的异物进入到内部。
在本体壳体50的左侧面上向外突出设置了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52。即,所述本体壳体50的左侧面壁部上形成了吸入口安装孔(图中没有表示),并在这个吸入口安装孔上插入设置了外部空气吸入口52。
在所述本体壳体50内侧的中央部位设置了全热交换元件60。全热交换元件60采用四棱柱形结构,具有垂直相交的板状结构。即,利用特殊加工纸做成的隔板,划分出给气通道和排气通道,避免室外气和室内空气相互混合。
这样,如上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60使具有温度差的不同空气在不同的通道内流动,通过通道层间的高效率热交换膜,交换潜热和显热。即,用于全热交换元件60的特殊加工纸具有只允许水分和热量通过而阻止空气通过的特点。
如上构成的全热交换元件60在装置内的给气和排气之间进行全热换气,从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将其传给供应到室内的室外空气,这样,室内空气受到的室外空气的影响将减小。而且,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部左侧设置了过滤器(图中没有表示)。
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设置了下端支撑台70。下端支撑台70用于支撑具有菱形截面的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边角,其前后结构较长。
而且,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上端设置有与下端支撑台70对称的上端支撑台72。上端支撑台72与下端支撑台70具有相同的长度,且于固定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上端。
在本体壳体50的左侧后端部上设置了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口56插入固定在本体壳体50上形成的排出口安装孔(图中没有表示)上。
在本体壳体50的右侧首端,即与设置外部空气吸入口52相对的面上设置了外部空气排出口82。外部空气排出口82插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0右侧面上形成的排出口安装孔84中,其在本体壳体50的右侧面向右突出形成。
在本体壳体50的右侧后端,即与设置外部空气排出口56相对的面上设置了室内空气吸入口88。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在本体壳体50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设置,其插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0右侧后端部上形成的圆形室内吸入口安装孔90。
在所述热交换元件60的左侧设置了排气风扇100。即,所述室内空气在室内空气排出口56和外部空气吸入口52之间设置了室内空气排气风扇100。排气风扇100将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强制送到排出口56,因此最好使用多叶片风扇。
在排气风扇100的外侧设置了排气风扇罩102。排气风扇罩102包围着排气风扇100,设置在排气风扇100的外侧,引导排气风扇100形成的空气气流。
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右侧设置了给气风扇110。即,外部空气排出口82和室内空气吸入口88之间设置了形状与排气风扇100相同的给气风扇110,将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排出口82强制送到室内。
而且,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在给气风扇110的外侧,同样设置了与设置在排气风扇100外侧的排气风扇罩102相同的给气风扇罩,引导给气风扇110形成的气流。
在排气风扇100的侧面设置了电机组件120。在电机组件的内部设置的电机(图中没有表示)由外部提供的电源,将旋转动力提供给排气风扇100。
在本体壳体50的右侧首端上设置了控制盒130。控制盒130的内部设置控制部,控制换气系统的运转。即:约束电源启动/停止换气系统,并控制给气风扇110和排气风扇100的转数,由此调整风量。
在所述本体壳体50的前面设置了可以将换气系统设置在天花板上的天花板固定口135。所述天花板固定口135应分别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的后面。
同时,在本体壳体150的内部形成了将内部空间分为上下空间的挡板180。挡板180如图所示,为了包围所述排气扇罩102和给气风扇罩(图中没有表示),其中央部弯曲成弧形,并采用泡沫聚苯乙烯等材料前后设置成较长的一体结构。
而且,在挡板180的下侧设置有遮蔽所述给气风扇110和排气风扇100形成的气流并具有引导作用的引导盖(图中没有表示)。
挡板180具备支撑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的边角的侧面支撑台182,184。即,支撑具有菱形截面的全热交换元件60的左侧端的左侧支撑台182和支撑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的右侧端的右侧支撑台184在挡板180的内侧端部朝向相对地设置。
同时,在本体壳体50的一面,具体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上贯穿设置了检修口140。检修口140为了便于全热交换元件60的取放,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方,在检修口140上设置了选择性的遮蔽检修口140的检修门150。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形成了分层延伸的门支撑端50’。即:在检修口140的左右侧,在本体壳体上分层形成有门支撑端50’,左右两侧的门支撑端50’的内侧朝向相对。
门支撑端50’用于支撑检修门150,在检修门150关闭时,与检修门150的两端接触。而且,在门支撑端50’上贯通设置了连接防止掉落绳160的安装孔50’a。
在本体壳体50和全热交换元件60之间设置了具有一定长度的防止掉落绳160。即,在所述检修门150开放时,为了防止全热交换元件60通过检修口140落到下方,防止掉落绳160连接在本体壳体50的门支撑端50’和全热交换元件60的边角上。
更具体地说,防止掉落绳160的一端连接有安装环162,安装环162设置在安装孔50’a上。这样,根据需要将安装环162分离出安装孔时,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从换气系统中完全分离。
在需要更换或进行维修时,打开设置在本体壳体50底面上的点检门150,即,松开设置在点检门150右侧端上的螺钉时,所述点检门150以左侧端为轴转动,由此全热交换元件60通过点检口140从下方掉落。
而且,这时向下掉落的全热交换元件60在防止掉落绳160的作用下不会掉落到地面。即所述防止掉落绳160的一端连接在本体壳体50的门支撑端50’上,另一端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边角结合,由此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只是下降与所述防止掉落绳160的长度相等的距离后停止掉落。
上述防止掉落绳160的长度可以调整,而且防止掉落绳160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如:弹簧等。
图6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图7为图6中的检修门打开时的状态图。
如图所示,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首端和后端上形成了向内侧延伸的门紧贴部170。门紧贴部170具有一定的宽度,分别设置在检修门150的首端和后端。
在门紧贴部170上还设置了防掉落卡172。防掉落卡172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避免全热交换元件60通过检修口140掉落到下方,防掉落卡172可以围绕设置在防掉落卡172的中央部或者一端的铰链轴174为中心转动。
防掉落卡172的一端向检修口140内侧突出时,可以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的首端和后端部。即防掉落卡172与门紧贴部170垂直时,防掉落卡172的首端和后端接触全热交换元件60,而防掉落卡172与门紧贴部170平行时,防止掉落部172和全热交换元件60之间相互不会干涉。
防掉落卡172如图所示,最好是分别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首端和后端上。即,防掉落卡172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首端相隔一定的间距设置2个,并在后端也相隔一定的间距设置2个,分别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的首端和后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掉落卡172以一端为中心转动,另外也可以使其以中央部位为中心转动。为此可以将铰链轴174设置在防掉落卡172的中央上。
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图8中全热交换元件的设置状态图。
如图所示,全热交换元件60可拆装地设置在所述本体壳体50的上面。具体说,全热交换元件60利用磁力设置在本体壳体50上,为此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上端设置了永久磁铁65。
永久磁铁65是磁化后永久保持磁力的磁铁,永久磁铁65具有与全热交换元件60相应的大小,其前后结构较长,其首端和后端由安装部件70固定。
因此,本体机壳体50的上面最好采用金属制作。即,应采用所述永久磁铁65的磁力可以发生作用的铁质材料。当然,本体壳体50可以不采用铁质材料,可以内置铁质材料与永久磁铁65结合。
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一侧设置了用于永久磁铁65和全热交换元件60的结合的安装部件75。即,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首端和后端具备了安装部件75,将永久磁铁65固定在全热交换元件60上。
安装部件75包括:插入固定永久磁铁65的一端的磁铁插入部73和与全热交换元件60结合的元件安装板74。即,全热交换元件60的前面和后面利用螺丝S固定了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元件安装板74,在元件安装板74上设置了若干个螺丝贯通孔S’,设置在元件安装板74上端的磁铁插入部72是收容和固定永久磁铁65的首端和后端的部分。
在本体壳体50的上面还设置了定位托架76。如图所示,在本体壳体50内部的上面前后设置了两个定位托架76。定位托架76的作用是引导全热交换元件60的设置、使全热交换元件60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即,两个定位托架76相隔一定的间距紧贴着本体壳体50,在这两个定位托架76之间设置永久磁铁65。
图10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的设置状态图立体图。
如图所示,全热交换元件由具备一定弹力的弹性固定件80固定在本体壳体50的上面,具体说,利用弹性固定件80的弹力固定在全热交换元件60上。弹性固定部件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上面,分别固定全热交换元件60的首端和后端。
弹性固定件80包括:连接在本体壳体50上面的固定部80a;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外面紧贴的支撑部80b;设置在支撑部80b的端部、引导全热交换元件60的拆装的安装引导结构80c。
2个支撑部80b在固定部80a的下侧相互对称,且具有一定的长度,支撑部80b在一定的长度范围内可以弹性移动,利用这种弹力来固定全热交换元件60。
而且,安装引导结构80c的作用是引导全热交换元件60的安装,并坚固地固定,其在支撑部80b的下端向内侧弯曲后,再次以弧形向外弯曲。这样,全热交换元件60的左右边角架在支撑部80b和安装引导结构80c的连接部上固定。
在实施例中,为了将全热交换元件60可拆装地固定在本体壳体50的上面,使用了永久磁铁65或者弹性固定件80等安装装置。但是,除了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装置。即,虽然图中没有表示,除了利用弹性固定件80以外,还可以使用在反复的压力作用下依次反复开闭的锁扣装置,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第一次施加压力时闭锁,再一次施加压力时解锁的锁扣装置,使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可拆装地设置在本体壳体50上,防止其在检修门打开的状态下从空中掉落。
图11为本发明的防掉落装置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的安装状态图。图12为图11的实施方式中,检修门打开时的状态图。
如图所示,全热交换元件60可拆装的设置在检修门150上,更详细地说,全热交换元件60前后可滑动的设置在检修门150上。
为此,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设置了前后较长的插入突起78。即,具有菱形截面的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边角上设置了插入突起78。插入突起由紧贴着全热交换元件60的元件接触部78’和插入突起收容部155内部并可以滑动的插入部78”构成。
在检修门150上前后设置了结构与全热交换元件60上形成的插入突起78相对应的突起收容部155。即,在检修门150上面的中央部位设置了突起收容部155,插入突起78插入突起收容部155后,前后可以滑动。
突起收容部155由固定支撑插入突起70的侧面固定部155’和固定支撑突起收容部155的上面固定部155”构成。插入突起78在插入突起收容部155的状态下可以前后移动。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突起收容部155设置在检修门150上,插入突起70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60上。还可以与此相反,将突起收容部155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60上,将插入突起设置在检修门150上。
图13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在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设置了下端支撑台70。下端支撑台70用于支撑具有菱形截面的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拐角,其前后结构较长。
图13a中表示出了下端支撑台70的结构,图13b为下端支撑台70设置在本体壳体50上的安装状态的剖面图。
由图可知,下端支撑台前后设置的较长,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部。由此,在下端支撑台70的上面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了收容全热交换元件60下端的收容槽70’。
下端支撑台70分别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和后面,在下端支撑台70的两端上形成了与所述本体壳体50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安装片170。
所述安装片170从下端支撑台70的端部垂直向上弯曲,并延伸了一定的长度。安装片170通过紧固部件180固定在本体壳体50上。为此,在安装片170上形成了插入安装部件180的螺丝孔172。即,紧固部件180为螺丝,而装配这种螺丝的螺丝孔172设置在安装片170上。而且,螺丝孔172在安装片170上应分别设置2个。
同时,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和后面形成了紧固部件180贯穿过去的螺丝贯通孔174。螺丝贯通孔174分别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和后面并与螺丝孔172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与螺丝孔172一样应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和后面分别设置2个。
在本发明中,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下端支撑台固定设置在本体壳体上。由此,在天花板等高处设置换气系统,并开放点检门时,全热交换元件也不会掉落。即,由于本发明可以减少全热交换元件的掉落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
而且,本发明中支撑全热交换元件下端部的下端支撑台设置在本体壳体上,因此在关闭点检门之前首先固定全热交换元件,这时可以将全热交换元件设置在准确的位置上。即,由于本发明中,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可以安装在准确的位置,因此防止了空气通过全热交换元件周围泄漏,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图14为本发明中防掉落装置的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4a为图14中的元件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下侧设置了元件固定装置95。元件固定装置95前后设置在本体壳体50内,支撑全热交换元件60的首端和后端,如图所示,元件固定装置95由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紧贴固定的元件固定部96和在元件固定装置95的下端垂直弯曲并延伸而成的安装部97构成。
元件固定部96的上端具有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对应的形状。即,元件固定部96的上端的形状与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端拐角对应,其上部为‘V’形结构,形成元件安置面96’。
安装部97设置在本体壳体上,具体设置在检修口140的外框140’上。在安装部97的中央位置上设置了插入安装部件97的安装孔97’。
安装部件98插入设置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即检修口140外框140’上设置的贯通孔(图中没有表示)和安装孔97’中。安装部件98用于将元件固定装置95固定安装在本体壳体50上,主要使用螺丝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元件固定装置95安装在本体壳体50的底面上,即安装在检修口140的周围外框140’上,除了这种结构以外,元件固定装置95还可以同时安装在本体壳体50的前面和后面。
根据如上所述的换气系统,在本体壳体的底面设置了可以取放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的点检口,并在点检口上设置了点检门,开闭所述点检口。
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设置了点检门,由此不会受到换气系统的制约。即,相对于现有技术,无需具备用于全热交换元件出入的侧面空间,因此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也可以设置换气系统。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本体壳体的底面设置了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下端的元件固定部件。由此,在点检门开放时,所述全热交换元件不会掉落,可以防止全热交换元件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安全事故。
而且,在本发明中,在安装全热交换元件时,利用元件固定部件固定全热交换元件的下端之后,关闭所述点检门。由此,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可以设置在准确的位置上,可以防止空气泄漏引起的性能下降。
下面,对于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的室内外空气的流动状态进行说明。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换气系统内部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由图可知,根据用户选择的全热换气模式,控制盒130的控制部控制换气系统的运转。
首先,随着给气风扇110的启动,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进入换气系统的内部,并由左侧吸入通道54(图中未表示)引导,通过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部左侧面,被吸入至全热交换元件60的内部。这时的外部空气流经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60下部左侧面上的过滤器(图中没有表示)时,清除内部的异物,然后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元件60的内部。
流入全热交换元件60内部的室外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交换热量和水分之后,通过全热交换元件60上部右侧面排出。流经全热交换元件60的室外空气由给气风扇110强制送出,在所述右侧排气通道86(图中未表示)的引导下,通过设置在本体壳体50右侧面的外部空气排出口82输送到室内。
同时,室内空气在排气风扇100的作用下排出到室外。这时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流入换气系统的内部,然后通过全热交换元件60的下部右侧,被吸入至全热交换元件60内部。进入全热交换元件60内部的室内空气与从外部吸入的室外空气交换热量和水分之后,通过全热交换元件60下部左侧面排出,然后由排气风扇100强制送出,被引导至左侧排出通道58(图中未表示)内部,并通过设置在本体壳体50左侧面后端部上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到外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换气系统,在本体壳体的底面设置了可以取放全热交换元件的检修口,并在检修口上设置了检修门,开闭所述检修口。由于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所以在进行检修时不占用换气系统侧面的空间,所以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也可以设置换气系统。

Claims (31)

1.一种换气系统,包括:设置有引导空气出入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并构成外观的本体壳体;设置在本体壳体内部,与室内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侧面,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排气风扇;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侧面,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室内的给气风扇;贯穿设置在本体壳体的某一面上,可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出入的检修口;选择性的遮蔽检修口的检修门以及设置在本体壳体上、内置了若干个电气部件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检修口和检修门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全热交换元件的下方;在本体壳体上设置有防止全热交换元件在检修门开放时掉落的防掉落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为防掉落绳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绳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在本体壳体和全热交换元件上的防掉落绳和连接在防掉落绳上安装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检修口左右两侧的壳体上分层形成有门支撑端,防掉落绳的一端连接在门支撑端上,另一端连接全热交换元件的边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本体壳体的门支撑端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环穿在安装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为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的防掉落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卡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前端和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卡设置在形成于本体壳体的底面上、与检修门的端部紧贴的门紧贴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卡以设置在中央部或者一侧端部上的铰链轴为中心可以转动。
10.根据权利9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卡在其一端向检修口的内侧突出时,与全热交换元件接触,阻止全热交换元件的掉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为磁性固定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全热交换元件利用磁性固定件安装在本体壳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固定件包括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一侧的永久磁铁以及将永久磁铁和全热交换元件结合的安装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件包括插入固定永久磁铁的一端的磁铁插入部和与全热交换元件结合的元件安装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壳体的上面采用铁质材料制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为具备一定弹性的弹性固定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固定体包括:粘贴在本体壳体上面的固定部;紧贴在全热交换元件的外面的支撑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端部、引导全热交换元件的装卸的安装引导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固定体分别固定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首端和后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由分别设置在全热交换器和检修门上的插入突起和突起收容部组成,插入突起的形状与突起收容部相适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入突起和突起收容部的结构前后较长,并能相对滑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入突起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的下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由固定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上端及下端的上端支撑台以及下端支撑台构成,下端支撑台设置在本体壳体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支撑台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本体壳体的前面和后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支撑台的两端设置有与本体壳体紧贴固定的安装片。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片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本体壳体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片上形成有安装孔,固定部件插入固定在安装孔中,将安装片固定。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掉落装置为固定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下端的元件固定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和元件固定部件分别支撑全热交换元件的首端和后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元件固定部件的上端具有于全热交换元件下端对应的形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元件固定部件设置在本体壳体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元件固定部件固定设置在本体壳体的底面上。
CN 200510014194 2005-06-30 2005-06-30 一种换气系统 Pending CN18886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14194 CN1888627A (zh) 2005-06-30 2005-06-30 一种换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14194 CN1888627A (zh) 2005-06-30 2005-06-30 一种换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8627A true CN1888627A (zh) 2007-01-03

Family

ID=37577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14194 Pending CN1888627A (zh) 2005-06-30 2005-06-30 一种换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8862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325A (zh) * 2014-10-16 2015-04-08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106321513A (zh) * 2016-11-15 2017-01-1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扇及全热交换器
TWI583901B (zh) * 2015-11-05 2017-05-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通風設備
CN113090584A (zh) * 2021-04-09 2021-07-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蜗壳结构、风机、新风机组及蜗壳线型的确定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325A (zh) * 2014-10-16 2015-04-08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TWI583901B (zh) * 2015-11-05 2017-05-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通風設備
CN106321513A (zh) * 2016-11-15 2017-01-1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扇及全热交换器
CN113090584A (zh) * 2021-04-09 2021-07-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蜗壳结构、风机、新风机组及蜗壳线型的确定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0757C (zh) 空气过滤器及空调装置
CN2694154Y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前板
CN1712830A (zh) 通风系统
CN2694155Y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1888627A (zh) 一种换气系统
CN1888628A (zh) 一种换气系统
CN1740658A (zh) 窗式空气调节器
CN101078557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盘
CN1626963A (zh) 换气系统
CN1627604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CN1626964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590902A (zh) 空调器室内机遮蔽固定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888629A (zh) 一种换气系统
CN1626961A (zh) 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CN1626958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CN1712833A (zh) 换气装置
CN1626965A (zh) 换气系统的节气阀装置
CN1626969A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CN1626974A (zh)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CN1626960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548815A (zh) 一体型空调机的换气门安装结构
CN1626968A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CN1626936A (zh) 一体型空调器换气门驱动装置
CN1693791A (zh)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888631A (zh) 换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