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7604A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27604A CN1627604A CN 200310107346 CN200310107346A CN1627604A CN 1627604 A CN1627604 A CN 1627604A CN 200310107346 CN200310107346 CN 200310107346 CN 200310107346 A CN200310107346 A CN 200310107346A CN 1627604 A CN1627604 A CN 16276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mentioned
- motor
- cover cap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516 radical scaveng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519 venti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86569 Cyprogenia stega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28 Styro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48 expandable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5 pre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61 styro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安装在本体箱上引导空气流动的罩盖,本体箱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向送风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装体;在罩盖的一侧形成的电机底座,电机底座支撑所述电机组装体;电机底座与罩盖独立形成,并且通过连接装置来安装;电机底座的一侧形成引导电机底座安装的引导突起,罩盖的一端形成插入引导突起的突起插入孔。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分解和组装作业更加容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气系统,尤其涉及其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能源与噪音等问题,人类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密集型。但是这种封闭空间的空气随着时间二氧化碳逐渐增加并同时被污染,从而妨碍生命体的呼吸。
尤其是在办公室或车辆等狭小的空间内人们经常逗留的地方需要随时更换空气。此时通常利用热交换方式的换气装置。这种换气装置能够在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供给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如图1所示,以往的换气装置,在形成外观的本体箱(10)的一侧面形成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形成有吸入通道(图中未示)。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吸入通道到达下文要说明的热交换器(14)上。
如图2所示,上述本体箱(10)内部的中央部位具有热交换器(14)。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4)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与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一般情况下热交换器(14)的剖面形状为菱形。
上述热交换器(14)的工作原理如下。热交换器(14)把存在温度差的各个空气分别通过形成互相不同流路的层的高效率热交换膜,通过交换潜热的湿气与交换热焓的热而进行热交换。
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并通过热交换器(14)的外部空气,经过形成在本体箱(10)的外部空气供气部(图中未示),最后通过外部空气供气孔(16)供气室内。所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6)形成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相反侧。
在形成上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6)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吸入口(18)。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本体箱(10)内部。并且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排出孔(20)。上述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孔(20)排出到外部。
上述热交换器(14)的周围形成热交换器支撑框架(22)。并且热交换器(14)的下部一侧设置有前置过滤器(24)。所述前置过滤器(24)的作用是过滤混在外部空气中的异物。并且所述前置过滤器(24)与上述热交换器(14)分开形成,可以拆卸。
上述热交换器的左右侧分别具有把室内空气强制排出到外部的风扇(fan)与把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室内的风扇。
如图3所示,上述风扇组装体由送风风扇(30)、电机组装体(32)、电机底座(34)及罩盖(36)构成。所述电机组装体(32)给上述送风风扇(30)提供旋转动力;所述电机底座(34)支撑电机组装体(32);所述罩盖(36)引导上述电机底座(34)连接。
上述送风风扇(30)由热风风扇(sirocco fan)构成。其作用是把室内空气强制性的送风到外部或把室外空气强制性的吸入到室内。并且送风风扇(30)与电机组装体(32)的一侧相结合而旋转。所述电机组装体(32)通过电力产生旋转动力。
上述本体箱(10)的底面垂直设置有罩盖(36)。并且所述罩盖(36)的一端形成电机底座(34),电机底座(34)安装并固定在电机组装体(32)上。电机底座(34)与罩盖(36)以一体的形式形成或通过焊接来固定。
如上所述的以往换气装置存在下述问题:
因为以往的电机底座(34)与罩盖(36)由整体的金属板形成,所以在组装电机组装体(32)时存在很多麻烦。
具体说明的话,把上述电机底座(34)与罩盖(36)安装在上述本体箱(10)后,再把电机组装体(32)连接在上述电机底座(34)。或者先把电机组装体(32)安装在电机底座(34)后,把罩盖(36)安装在本体箱(10)底面。如此一来使得组装很困难。
上述麻烦不仅出现在安装电机组装体(32)的时候,同样拆卸电机组装体(32)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以能够方便拆卸电机组装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安装在本体箱上引导空气流动的罩盖,所述本体箱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向送风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装体;在所述罩盖的一侧形成的电机底座,所述电机底座支撑所述电机组装体;所述电机底座与罩盖独立形成,并且通过连接装置来安装。
所述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中电机底座的一侧形成引导电机底座安装的引导突起,所述罩盖的一端形成插入所述引导突起的突起插入孔。
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具有分解及组装容易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的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换气装置的热交换器与前置过滤器(pre filter)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换气装置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换气系统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换气系统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罩盖与电机底座的侧向示意图。
图8是在热换气模式(mode)下工作时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在一般换气模式(mode)下工作时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50.本体箱(case) 52.外部空气吸入口
54.左侧吸入通道(duct) 56.室内空气排出口
58.左侧排出通道(duct) 60.热交换器
62.支撑框架(frame) 64.左侧导向(guide)突起
64′.右侧导向(guide)突起 66.交换器导向部分
68.过滤器 82.外部空气送出口
84.送出口安装孔 86.右侧排气通道
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吸入口安装孔
92.右侧吸入通道 94.挡板(damper)
100.排气风扇(fan) 110.电机组装体
112.电机外壳(housing) 114.连接部分
116.连接孔 120.罩盖(shroud)
122.穿孔 124.突起插入孔
130.下端固定部分 130′.上端固定部分
132.本体固定部分 134.支撑台固定部分
140.电机底座(motor mount) 142.罩盖安装部分
144.电机安装部分 146.倾斜部分
150.供气风扇(fan)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5所示,大致成四方体的本体箱(50)形成换气系统整体的外观,支撑并保护内部组成物。同时防止外部的异物流入到换气系统内部。
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面上突出形成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52)。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面的前端形成吸入口安装孔(图中未示),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插入吸入口安装孔而安装在本体箱(50)上。
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形成左侧吸入通道(54)。从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左侧吸入通道(54)到达下文要说明的热交换器(60)上。即左侧吸入通道(54)起到使所吸入的外部空气顺畅流入的吸入通路的作用。
上述本体箱(50)的内部中央部位具有热交换器(60)。所述热交换器(60)为六角柱形,具有直交流形板形状的结构。即,通过特殊加工纸的分隔板分隔供气、排出通道防止外部空气于室内空气相混合。
上述热交换器(60)把存在温度差的各个空气分别连通到不同的流路,通过形成上述互相不同流路的层的高效率热交换膜,通过交换潜伏热的湿气与交换热焓的热而进行热交换。即,上述热交换器(60)上使用的特殊加工纸(converted paper)具有不能通过空气、只能通过热与水分的特征。
上述热交换器(60)使装置内的供气空气与排出空气进行热交换。即从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中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给室内空气。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较少的受到外部空气的影响。
上述热交换器运行模式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定。在室内外的温度差很大的夏季和冬季主要使用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模式;室内外温度差相对较小的春季或秋季使用一般换气模式,具体为通过下文叙述的挡板(94)变更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的通道,使得向外排出的空气不能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
上述本体箱(50)内部上下面沿着前后方向具有支撑热交换器(60)的支撑框架(62)。所述支撑框架(62)支撑热交换器(60)的重量,使得热交换器(60)受到坚固的支撑的同时,热交换器(60)的前后侧拆卸时起到的导轨(guide rail)作用。
上述支撑框架(62)在上述本体箱(50)内部上面及下面相互对称的形成。上述支撑框架(62)上形成有导向突起(64,64′),上述热交换器(60)能够在所述导向突起(64,64′)上沿着前后方向滑动(sliding)。具体为,上述支撑框架(62)的左侧向上突出形成左侧导向突起(64),其右侧向上突出形成右侧导向突起(64′)。
此外,上述热交换器(60)的左右侧的边角处还设置有交换器导向部分(66)。所述交换器导向部分(66)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支撑热交换器(60)侧端的同时引导其前后移动。并且交换器导向部分(66)上还形成有过滤器支撑部分(图中未示)。下文要说明的过滤器(68)沿着前后方向插入上述过滤器支撑部分。
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设置有过滤器(68)。所述过滤器(68)的作用是过滤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即,上述过滤器(68)过滤掉混在外部空气中的异物提高供给到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并且由此保护热交换器(60)。
上述热交换器(60)的后侧形成预备流路(70)。所述预备流路(70)在本体箱(50)内部后端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当下文要说明的挡板(damper,94)阻断右侧吸入通道(92)后,室内空气不经过上述热交换器(60)直接排出到外部的时候上述预备流路(70)成为空气的流动通道。
上述预备流路(70)与热交换器(60)之间设置由泡沫聚苯乙烯(styrofoam)形成的流路壁(72)。并且所述流路壁(72)与热交换器(60)之间还具有金属材质的加强板(74)。上述加强板(74)由具有一定厚度的铁板构成,并且与支撑框架(62)及交换器导向部分(66)的后端相结合,防止流路壁(72)受到外部的冲击。
一般具有前后2个热交换器(60),这样的热交换器(60)受到支撑框架(62)的支撑,能够前后滑动。此外,上述热交换器(60)的前面具有手把(71)。所述手把(71)的作用是使得热交换器(60)更加容易前后移动。
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后端具有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所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插入形成在上述本体箱(50)的排出口安装孔(图中未示)而固定。并且上述排出口安装孔的内部形成排气风扇外壳(58)。所述排气风扇外壳(58)把下文要说明的排气风扇(100)强制送风的室内空气引导至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即设置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位置的相反侧形成外部空气送出口(82)。所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插入形成在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面的送出口安装孔(84)上,并且突出一定高度。并且上述送出口安装孔(84)的内部形成右侧排气通道(86)。所述右侧排气通道(86)把下文要说明的供气风扇(150)强制送风的外部空气引导至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后端即设置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的位置的相反侧形成室内空气吸入口(88)。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突出设置在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面上,并固定在形成在本体箱(50)右侧后端的圆形的室内空气吸入口安装孔(90)上。此外,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安装孔(90)内部形成右侧吸入通道(92),所述右侧吸入通道(92)把从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上述热交换器(60)上。
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的内部还具有挡板(94)。所述挡板(94)使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选择性的流入上述热交换器(60)。即,所述挡板(94)根据下文要说明的控制箱(200)的控制开闭右侧吸入通道(92)。当挡板(94)关闭右侧吸入通道(92)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而直接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到外部。
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与外部空气吸入口(52)之间具有室内空气排气风扇(100)。所述排气风扇(80)的作用是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强制送风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气风扇一般采用热风风扇(sirocco fan)。
如图6所示,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一侧安装有电机组装体(110)。设置在电机组装体(110)内部的电机(图中未示)通过从外部输入的电形成旋转动力,并把这个旋转动力传达到上述排气风扇(100)。
上述电机组装体(110)形成外观的电机外壳(112)的中央部位,沿着电机外壳(112)的圆周面向侧面突出形成连接部分(114)。所述连接部分(114)形成有穿过螺钉(screw)的多个连接孔(116)。
上述本体箱(50)的底面设置罩盖(120)。所述罩盖(120)从上述本体箱(50)的底面向上突出,划分吸入到上述排气风扇(100)的空气与所排出的空气。并且,上述罩盖(120)的中央部位形成与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侧面大小相对应的穿孔(122)。
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穿孔(122)进入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中央部位后,沿着排气风扇(100)的圆周方向送出。上述罩盖(120)下部右侧形成突起插入孔(124)。形成在下文要说明的电机底座(140)下端的引导突起(148)插入上述突起插入孔(124)。
上述罩盖(120)的下端固定在本体箱(50)的底面上,其上端固定在本体箱(50)的顶面上。本发明设置有固定口(130,130′),通过所述固定口(130,130′)把罩盖(120)的上下端安装在本体箱(50)的上下端上。
具体说明的话,为了把罩盖(120)固定在本体箱(50)的下端而具有下端固定口(130);为了把上罩盖(120)固定在本体箱(50)的上端而具有上端固定口(130′)。上述固定口(130,130′)由本体固定部分(132)与支撑台固定部分(134)构成。通过上述本体固定部分(132)连接在本体箱(50)上;上述支撑台固定部分(134)由本体固定部分(132)垂直弯曲形成,并且通过支撑台固定部分(134)连接在罩盖(120)上。
上述电机底座(140)安装在罩盖(120)的右侧,其中央部分向右侧突出形成。具体说明的话,上述电机底座(140)包括罩盖安装部分(142)、电机安装部分(144)及倾斜部分(146)。通过上述罩盖安装部分(142)连接在罩盖(120)的上下端;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连接部分(114)安装在上述电机安装部分(144)上;上述倾斜部分(146)连接上述罩盖安装部分(142)与电机安装部分(144)。
上述电机安装部分(144)的中央形成圆形的电机插入孔(144′)。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右侧部分从电机插入孔(144′)左侧插入并安装。上述电机插入孔(144′)的周围多个与上述电机外壳(112)的连接孔(116)相对应的安装孔(144″)。多个螺钉(screw)插入并连接上述安装孔(144″)与连接孔(116),使得上述电机组装体(110)安装在上述电机底座(140)上。
上述电机底座(140)的下侧即上述罩盖安装部分(142)的左侧具有引导突起(148)。所述引导突起(148)在上述电机底座(140)突出形成,并插入罩盖(120)上形成的突起插入孔(124)上,正确的引导电机底座(140)的安装位置。使得电机底座(140)更加容易安装在罩盖(120)。
如图7所示,上述电机底座(140)安装到罩盖(120)的过程如下。首先把电机底座(140)的引导突起(148)插入罩盖(120)的突起插入孔(124)上。然后以电机底座(140)的下端作为旋转轴,上端部分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后使电机底座(140)接触到罩盖(120)。最后利用螺钉(screw)把电机底座(140)的上端部分与下端部分固定在罩盖(120)上。
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与室内空气排出口(56)之间设置有供气风扇(150)。所述供气风扇(150)具有与排气风扇(100)相同的形状,把外部空气强制送出到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由供气风扇(150)引导至上述右侧排气通道(86)后,通过外部空气送出口(82)进入室内。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设置有控制箱(control box,200)。所述控制箱(200)的内部形成有控制部分,并由此控制换气装置的运转条件。即,通过开闭电源来开闭(on/off)换气装置,并控制上述供气风扇(96)与排气风扇的旋转速来调节风量。此外通过调节上述挡板(94)的驱动装置(driver)(图中未示)来选择热换气模式或一般换气模式。
为了把换气装置设置在住宅的天花板上,上述本体箱(50)的前侧设置有天花板固定装置(102)。并且上述本体箱(50)的前侧中央部分形成检查口(104)。检查口(104)的前面具有检查门(106),选择性的开闭上述检查口(104)。当更换上述热交换器(60)或需要检查时,开启上述检查门(106)后抽出热交换器(60)进行作业。
此外,上述换气装置的前面左侧还形成由前面安装孔(108)。安装换气装置时由于建筑物的结构而要把空气的流入通道设置在前方的时候,外部空气吸入口(52)不设置在左侧面而设置在上述前面安装孔(108)上。并且前面安装孔(108)上还设置有阻断板(108′),当不使用前面安装孔(108)时通过阻断板(108′)来阻断空气的流动,进而关闭上述前面安装孔(108)。
下面参照图8与图9,对室内外的空气通过本发明换气装置流动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的热换气模式一般适用于夏季或冬季等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异很大的情况。
如图8所示,根据使用者选择的热换气模式,并根据控制箱(200)内部控制部分的命令,上述挡板(94)开放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
然后,根据上述供气风扇(96)的作用外部的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所吸入的外部空气被上述左侧吸入通道(54)引导,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后吸入热交换器(6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通过安装在上述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前置过滤器(68),对空气中的异物进行1次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60)内部。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交换热量与水分后通过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排出。
上述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被上述供气风扇(150)强制送风到设置在本体箱(50)右侧面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进入室内。
与此同时,室内的空气由排气风扇(100)的作用向外排出。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被吸入换气装置内部。然后由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引导,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后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室内空气与从外部吸入的室外空气交换热量与水分后通过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排出。离开热交换器(60)的室内空气由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作用被强制送风引导至左侧排出通道(58),通过本体箱(50)的左侧面后端部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到外部。
下面参照图9说明一般换气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状态。一般换气模式是指如春季或秋季当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异较小时,不经过上述热交换器(60)而直接排出到外部的情况。
当使用者选择一般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200)内部控制部分的命令,上述挡板(94)关闭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此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不经过上述热交换器(60)而经过上述预备流路(70)后最后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后排出到外部。
外部空气的流动如下:根据上述供气风扇(96)的作用外部的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所吸入的外部空气被上述左侧吸入通道(54)引导,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后吸入热交换器(6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通过安装在上述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前置过滤器(68),对空气中的异物进行1次过滤后进入热交换器(60)内部。
因为排出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所以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不交换热量与水分,并通过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排出。
上述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被上述供气风扇(150)强制送风,通过上述右侧排气通道(86)的引导后,最后通过设置在本体箱(50)右侧面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一般换气模式与热换气模式时的情况不同,在热交换器(60)内部不进行热量及水分的交换。
虽然前面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请求范围内确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改变和修改。
发明的效果
上述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电机底座与罩盖分开制作并安装。
进而,使得电机组装体及风扇的安装更加容易。具体讲,它与电机底座与罩盖形成一体的以往结构相比,它可以使作业简易,并能在狭窄的空间进行安装。
此外本发明中,在上述电机底座的下端部分突出形成了引导突起,上述罩盖上具有插入上述引导突起的突起插入孔。
根据上述结构,把电机底座安装在上述罩盖时首先把上述引导突起插入上述突起插入孔,固定好安装位置后,再把上述电机底座的上端与下端固定在上述罩盖上,使得电机底座的安装很容易。
具体讲,省去了上述电机底座的安装孔对准上述罩盖安装孔的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Claims (2)
1、一种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安装在本体箱上引导空气流动的罩盖,所述本体箱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向送风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装体;
在所述罩盖的一侧形成的电机底座,所述电机底座支撑所述电机组装体;
所述电机底座与罩盖独立形成,并且通过连接装置来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底座的一侧形成引导电机底座安装的引导突起,所述罩盖的一端形成插入所述引导突起的突起插入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310107346 CN1627604A (zh) | 2003-12-12 | 2003-12-12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310107346 CN1627604A (zh) | 2003-12-12 | 2003-12-12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27604A true CN1627604A (zh) | 2005-06-15 |
Family
ID=3475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310107346 Pending CN1627604A (zh) | 2003-12-12 | 2003-12-12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62760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4452B (zh) * | 2006-04-24 | 2011-08-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罩极电机安装固定结构 |
-
2003
- 2003-12-12 CN CN 200310107346 patent/CN162760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4452B (zh) * | 2006-04-24 | 2011-08-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罩极电机安装固定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16517A (zh) | 通风系统 | |
CN1712830A (zh) | 通风系统 | |
CN2694154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前板 | |
CN2694155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 |
CN1580654A (zh) | 空调器 | |
CN1746575A (zh) | 空调器 | |
CN1627604A (zh)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
CN101078556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 |
CN1626963A (zh) | 换气系统 | |
CN1888628A (zh) | 一种换气系统 | |
CN1888627A (zh) | 一种换气系统 | |
CN1626958A (zh) |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 |
CN1626964A (zh) |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 |
CN1712833A (zh) | 换气装置 | |
CN1626961A (zh) | 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 |
CN1299079C (zh) | 窗式空调机的固定装置 | |
CN1626960A (zh) |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 |
CN1626974A (zh) |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 |
CN1626965A (zh) | 换气系统的节气阀装置 | |
CN1626959A (zh) | 换气系统 | |
CN1357730A (zh) | 立体式空调器的室内热交换器安装结构 | |
CN188861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712846A (zh) | 空调器 | |
CN1693791A (zh) |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888631A (zh) | 换气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