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626974A -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6974A
CN1626974A CN 200310107330 CN200310107330A CN1626974A CN 1626974 A CN1626974 A CN 1626974A CN 200310107330 CN200310107330 CN 200310107330 CN 200310107330 A CN200310107330 A CN 200310107330A CN 1626974 A CN1626974 A CN 1626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ntioned
control cabinet
heat exchanger
cas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1010733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0158C (zh
Inventor
江太昱
江光玉
李虎范
江完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3101073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70158C/zh
Publication of CN1626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6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01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015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的控制箱。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控制箱包括:设置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本体箱的一侧,内部安装有各种控制元件的控制箱外壳;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一侧的外壳盖,所述外壳盖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内部;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内部,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的控制基板;上述外壳盖可旋转地设置在控制箱外壳的一端。此外,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来的连接部位上形成多个长孔。上述外壳盖120包括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前面的前面盖与所述前面盖垂直弯曲延长的侧面盖。本发明中本体箱与控制箱外壳之间还具有断绝热交换的绝热部件。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的控制箱拆卸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控制箱的误操作。

Description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换气系统本体箱前面,控制各种运转的换气系统的控制箱(A ventilation system)。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能源与噪音等问题,人类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密集型。但是这种封闭空间的空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成二氧化碳,而且会被污染,从而妨碍生命体的呼吸。
尤其是在办公室或车辆等狭小的空间内等人们经常逗留的地方要随时更换空气。此时通常使用具有热交换方式的换气装置。这种换气装置能够在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供应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图1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换气装置在形成其外观的本体箱10的一侧面形成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
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形成有吸入通道(图中没有显示)。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上述吸入通道到达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图中没有显示)上。
上述本体箱10的前面安装检查门14。所述检查门14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前方,从而能方便地拆卸热交换器,同时能方便地对换气装置内部进行检查。
上述本体箱10的前面右侧设置有控制箱16。所述控制箱16控制换气装置的动作,由下文要说明的形成外观的控制箱外壳31与围绕控制箱外壳31的外壳盖33构成。
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吸入并通过热交换器(图中没有显示)的外部空气,经过形成在本体箱10的外部空气供气部(图中没有显示),最后通过外部空气供气孔18供应至室内。所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8形成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相反侧。
在形成上述外部空气供气孔18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吸入口20。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20吸入到本体箱10内部。并且在形成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一侧面上形成室内空气排出孔22。上述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20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孔22排出到外部。
图2显示出设置在上述本体箱10前面右侧的控制箱16的外观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控制换气装置的动作的上述控制箱16包括构成控制箱16外观的控制箱外壳31与围绕控制箱外壳31的外壳盖33。
控制箱外壳31的形状从上侧观察的话是大致的“口”形状,是前方开口的结构。上述控制箱外壳31的后面固定有控制基板35,所述控制基板35上设置有控制换气装置动作的各种电子元件。此外上述控制箱外壳31的后面上下端形成螺钉安装孔31′,通过螺钉把控制箱外壳31安装在上述本体箱10上。
上述外壳盖33为后侧开口的四角箱形状,两侧后端形成螺钉安装孔33′,通过螺钉把外壳盖33安装在上述本体箱10上。
图3显示出上述控制箱16安装在本体箱10时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上述控制箱外壳31通过螺钉等固定在本体箱10上。控制箱外壳31的内部安装结合有各种电子元件的控制基板35。
并且,从控制箱外壳31的前侧上述外壳盖33插入并围绕控制箱外壳31而固定。具体讲,在外壳盖33侧面后端形成的螺钉安装孔33′中插入螺钉,把外壳盖33固定在本体箱10上。并且,控制箱16的左右两侧附着绝热部件37,阻断换气装置与外部间发生热交换。
如上所述的现有的换气装置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控制箱16中控制箱外壳31与外壳盖33相互分离,外壳盖33从控制箱外壳31的前侧插入而连接。
所以,为了连接控制箱16,需在控制箱外壳31上安装额外的外壳盖33,导致组装作业变得复杂。
并且,组装外壳盖33时遗漏或使用过程中掉落的话,可能引起控制箱16内部的误操作导致火灾。并且外部的异物进入控制箱16内部会降低换气装置的稳定性。
此外,在现有控制箱16的安装结构上如图3所示,虽然在左右附着了绝热部件37,但是控制箱16与本体箱10之间没有绝热部件37。
从而当换气装置内外部有温度差时在控制箱16内部会生成水珠。具体讲,在控制箱16内部产生水珠,导致控制基板35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方便的拆卸控制箱的换气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防止生成水珠的换气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系统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本体箱的一侧,内部安装有各种控制元件的控制箱外壳;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一侧的外壳盖(box case),所述外壳盖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内部;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内部,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的控制基板;上述外壳盖可旋转的设置在控制箱外壳的一端。
并且上述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以一体的形式形成,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的连接部位形成多个长孔。所述长孔使得外壳盖的旋转更加容易。
并且上述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的连接部位还附着有遮盖上述长孔的胶带。所述胶带为具有耐燃性的耐燃胶带。
上述外壳盖包括遮盖上述控制箱外壳前面的前面盖与遮盖控制箱外壳侧面的侧面盖。
上述侧面盖由上述前面盖垂直弯曲形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控制箱包括设置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本体箱的一侧,内部安装有各种控制元件的控制箱外壳;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一侧的外壳盖,所述外壳盖选择性的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内部;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内部,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的控制基板;上述本体箱与控制箱外壳之间具有断绝热交换的绝热部件。
本发明换气系统的控制箱,把开闭控制箱内部的控制箱外壳与形成控制箱外观的外壳盖以一体的方式形成。当设置上述控制箱时,首先把上述控制箱外壳安装在本体箱后,转动上述外壳盖。然后外壳盖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内部的状态下,把外壳盖的一端连接在上述本体箱即可完成控制箱的设置。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之间的连接部位上形成了多个长孔,使得外壳盖容易向侧面方向弯曲。并且上述长孔上附着了耐燃胶带从而遮盖了其内部,即使控制箱内部发生火灾,因为氧气供给被断绝,也能够轻易的消灭火灾。
此外,因为上述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所以防止了控制箱外壳的遗失,并防止控制箱外壳遗漏完成控制箱完成的工作的问题。
并且,能够防止控制箱内部元件起火后迅速向外传播,以及因为防止外部的异物进入控制箱内部,所以有效的防止了控制箱内部的电子部件受到损坏。
在控制箱与本体箱之间安装了绝热部件,防止了因换气系统内外部温度差引起的在控制箱内部生成水珠的现象,有效地保障了控制箱内部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控制箱外观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控制箱安装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采用本发明换气系统控制箱的优选实施例的换气系统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采用本发明换气系统控制箱的优选实施例的换气系统内部结构切口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换气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热交换器设置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换气系统控制箱的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换气系统控制箱的优选实施例的外壳盖(case cover)连接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7c是本发明换气系统控制箱的优选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在热换气模式(mode)下工作时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在一般换气模式(mode)下工作时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主要部件附图标记说明
50.本体箱(case)              52.外部空气吸入口
54.左侧吸入通道(duct)        56.室内空气排出口
58.排气风扇外壳(housing)     60.热交换器
61.支撑框架(frame)           62.元件(element)支撑部
63.过滤器支撑部              68.前置过滤器(pre filter)
71.手把                    73.高性能过滤器
80.排气风扇                82.外部空气送出口
84.送出口安装孔            86.供气风扇外壳(housing)
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吸入口安装孔
92.右侧吸入通道            94.挡板(damper)
96.供气风扇                100.控制箱(control box)
102.天花板固定装置         104.检查口
106.检查门(door)           110.控制箱外壳(box case)
112.电子元件               114.控制基板
116.电容器(Capacitor)      120.外壳盖(case cover)
122.长孔                   123.耐燃胶带
124.安装孔                 130,130′.绝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显示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显示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结构;图6显示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热交换器与支撑框架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7a至图7c显示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控制箱的结构。
如图所示,大致成四方体的本体箱50形成换气系统整体的外观,支撑并保护内部组成部件,同时防止外部的异物流入到换气系统内部。
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面上突出形成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52。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面的前端形成吸入口安装孔(图中没有显示),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插入上述吸入口安装孔而安装在本体箱50上。
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形成左侧吸入通道54。从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左侧吸入通道54到达下文要说明的热交换器60上。即左侧吸入通道54起到使所吸入的外部空气顺畅地流入的吸入通路的作用。
上述本体箱50的内部中央部位具有热交换器60。所述热交换器60为六角柱形,具有板状的结构。即,通过特殊加工纸制成的分隔板分离供气、排出通道,防止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相混合。
上述热交换器60把具有温度差的各空气供应到不同的流路,通过形成上述互相不同流路层的高效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即,上述热交换器60上使用的特殊加工纸(converted paper)具有不能通过空气、只能通过热与水分的特征。
上述热交换器60使装置内的供应空气与排出空气进行热交换。从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中吸收热量后传导到供给到室内的空气上,使得室内空气的状态较少地受到外部空气的影响。
上述热交换器模式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执行。在室内外的温度差很大的夏季和冬季,主要使用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模式;室内外温度差相对较小的春季或秋季,使用一般换气模式,具体为通过下文叙述的挡板94变更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的通道,使得向外排出的空气不能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
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上下两端具有支撑框架61。所述支撑框架61支撑热交换器60的重量,使得热交换器60受到坚固的支撑的同时,在热交换器60的前后侧拆卸时起到导轨(guide rail)作用。
上述热交换器60的支撑框架61包括元件支撑部分62与过滤器支撑部分63。所述元件支撑部分62支撑热交换器60的重量的同时引导其前后侧移动;并且所述元件支撑部分62的两侧延长形成所述过滤器支撑部分63。
上述元件支撑部分62包括与本体箱50相接触的本体接触面62′与所述本体接触面62′的两端向上突出形成的元件接触面62″。即,上述元件支撑部分62的中央部分凹陷形成隧道(tunnel)形状,这样的隧道形状与上述本体箱50互相接触。上述过滤器支撑部分63又包括由上述元件支撑部分62的端部向下倾斜地延长形成的倾斜面63′与在上述倾斜面63′垂直弯曲形成的弯曲挡边63″。
上述热交换器60的侧面端部边角处具有侧面导向部分64。所述侧面导向部分64包括围绕热交换器60边角的元件支撑部分65与在所述元件支撑部分65突出形成的过滤器支撑部分66。所述过滤器支撑部分66又包括在上述元件支撑部分65垂直突出形成的垂直面66′与在所述垂直面66′向侧面方向弯曲形成的弯曲挡边66″。
侧面导向部分64的元件支撑部分65设置在热交换器60边角上,形成“口”字形状,同时与热交换器60的两侧边角接触。具有上述“口”字形状的元件支撑部分65的各面上分别突出形成一对过滤器支撑部分66。
然后,在互相面对的上述支撑框架61与侧面导向部分64的过滤器支撑部分66之间安装能够前后滑动的前置过滤器68。所述前置过滤器68的作用为过滤空气中的异物,其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的两侧。
具体讲,设置在吸入外部空气的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的左侧的前置过滤器68过滤混在外部空气中的异物,净化供给到室内的空气的同时,保护热交换器60以免受到异物的破坏。并且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的前置过滤器68过滤混在从室内排出到外部的空气中的异物,并且保护上述热交换器60,延长其使用寿命。
换气装置中一般设置有2个热交换器60,这样的热交换器60受到支撑框架61的支撑,能够前后滑动。此外,上述热交换器60的前面具有手把71。所述手把71的作用是使得热交换器60的前后移动更加容易。
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还设置有高性能过滤器73。所述高性能过滤器73对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粉尘粒子再次过滤。
具体讲,通过上述纤维垫形式的前置过滤器68过滤空气中较大的灰尘,上述空气继续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进行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由上述高性能过滤器73再次过滤掉微小颗粒的异物。
上述本体箱50的左侧后端具有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所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插入形成在上述本体箱50的排出口安装孔(图中没有显示)而固定。并且上述排出口安装孔的内部形成排气风扇外壳58。所述排气风扇外壳58把下文要说明的排气风扇80强制送风的室内空气引导至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
上述排气风扇外壳58的内侧具有排气风扇80。所述排气风扇80的作用是通过下文要说明的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强制送风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一般由热风风扇(sirocco fan)构成。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即设置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位置的相反侧形成外部空气送出口82。所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插入形成在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面的送出口安装孔84上,并且突出一定高度。并且上述送出口安装孔84的内部形成供气风扇外壳86。所述供气风扇外壳86把下文要说明的供气风扇96强制送风的外部空气引导至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后端,即设置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的位置的相反侧形成室内空气吸入口88。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突出设置在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面上,并固定在形成在本体箱50右侧后端的圆形的室内吸入口安装孔90上。此外,所述室内吸入口安装孔90内部形成右侧吸入通道92,所述右侧吸入通道92把从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上述热交换器60上。
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的内部还设置有挡板94。所述挡板94使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选择性地流入上述热交换器60上。即,所述挡板94根据下文要说明的控制箱100的控制,开闭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当挡板94关闭右侧吸入通道92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而直接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到外部。
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与室内空气排出口56之间设置有把外部空气强制性地送出到外部空气送出口82的供气风扇96。通过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在供气风扇96的作用下经过外部空气送出口82后排出到室内。
上述本体箱50的前侧设置有下文要说明的控制箱100与把换气系统安装在天花板的天花板固定装置102。并且上述本体箱50的前侧中央部分形成检查口104。检查口104的前面设置有检查门106,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检查口104。当更换上述热交换器60或需要检查时,开启上述检查门106后抽出热交换器60进行作业。
此外,上述换气装置的前面左侧还形成有前面安装孔。安装换气装置时由于建筑物的结构而要把空气的流入通道设置在前方的时候,外部空气吸入口52不设置在左侧面而设置在上述前面安装孔上。并且前面安装孔上还设置有阻断板,当不使用前面安装孔时通过阻断板来阻断空气的流动,进而关闭上述前面安装孔。
上述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设置有控制箱100。所述控制箱100的内部形成控制部件,并由此控制换气装置的运转条件。即,通过开闭电源来开闭(on/off)换气装置,并控制上述供气风扇96与排气风扇的旋转数来调节风量。此外通过调节上述挡板94的驱动装置(driver)(图中没有显示)来选择热换气模式或一般换气模式。
下面参照图7a至图7c,详细说明具有上述功能的控制箱100的结构。由控制箱外壳110与外壳盖120形成控制箱100的外观。
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安装在上述本体箱50上,其内部设置有控制换气系统的各种电子元件。具体讲,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内部设置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112的控制基板114,所述控制基板114前侧还设置有电容器(capacitor)116等多个控制部件。上述控制基板114通过固定部件114′固定在上述控制箱外壳110上。
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包括安装在上述本体箱50前面的部分后面110a;从上述后面110a向前垂直弯曲延长的右侧面110b;遮盖控制箱上方的上面110c与遮盖控制箱下方的上面110d。
上述控制箱外壳110的前端设置有外壳盖120来遮盖控制箱外壳110的内部。上述外壳盖120包括遮盖控制箱外壳110的前面的前面盖120′与所述前面盖120′垂直弯曲延长的侧面盖120″。
上述外壳盖120的前面盖120′的右侧端与上述控制箱外壳110的右侧面110b前端形成一体。并且上述前面盖120′与上述控制箱外壳110的右侧面110b前端部的结合部分形成多个长孔122。
上述长孔122沿着上下方向的长椭圆形状,并且形成若干个,使得上述外壳盖120在控制箱外壳110的前端能容易地进行转动。具体讲的话,由于长孔122的存在,上述控制箱外壳110与外壳盖120的连接部位上只剩下上下长孔122之间的连接部分122′,上述连接部分122′的面积比周围小,所以容易弯曲(bending)。进而以此部分为轴上述外壳盖120能够容易的向侧方向转动。
上述长孔122的内侧或外侧附着沿着上下方向的耐燃胶带123。所述耐燃胶带123由不易燃烧的材料制成,并全部遮盖上述多个长孔122。从而当上述控制基板114发生火灾的时候,外部的空气(氧气)被断绝从而灭掉火灾。
此外,外壳盖120的侧面盖120″后端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安装孔124。螺钉等连接部件穿过上述安装孔124,把外壳盖120安装在上述本体箱50上。
如图7c所示,上述控制箱外壳110与本体箱50之间安装有绝热部件130。具体讲,附着在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左右两侧的绝热部件130′同样也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110与本体箱50之间。
上述绝热部件130,130′具有断绝热交换的性质。绝热部件130断绝上述本体箱50内部与上述控制箱100内部间的热交换,从而防止控制箱100内部产生水珠。
具体讲,由于上述本体箱50与控制箱100之间存在温度差,从而在控制箱100内部产生水珠,所产生的水珠流入控制基板114后会引起故障。但是在本发明中插入了绝热部件130,所以也就防止了上述现象发生。
现在参照图8与图9,对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换气系统室内外空气流动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8是在热换气模式下工作时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示意图。这样的热换气模式一般适用于夏季或冬季等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异很大的情况。
如图所示,根据使用者选择的热换气模式,并根据控制箱100内部控制部件的命令,上述挡板94开放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
然后,在上述供气风扇96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所吸入的外部空气被上述左侧吸入通道54引导,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后吸入热交换器6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通过安装在上述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前置过滤器68,所以空气中的异物进行一次过滤,然后进入热交换器60内部。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交换热量与水分后通过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排出。此时,因为在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设置有高性能过滤器73,所以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次被过滤,成为更加洁净的空气。
上述通过热交换器60与高性能过滤器73的空气被上述供气风扇96强制送风到设置在本体箱50右侧面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与此同时,室内的空气由排气风扇80的作用向外排出。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被吸入换气装置内部。然后由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引导,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后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
因为上述热交换器60下部右侧面安装有前置过滤器68,室内空气中的异物被过滤。所以热交换器60吸入的空气是已经净化了的空气,从而热交换器60受到保护,其使用寿命也将会延长。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室内空气与从外部吸入的室外空气交换热量与水分后通过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排出。离开热交换器60的室内空气由上述排气风扇80的作用被强制送风,通过本体箱50的左侧面后端部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到外部。
下面参照图9说明一般换气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状态。一般换气模式是指如春季或秋季当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异较小时,不经过上述热交换器60直接排出到外部的情况。
当使用者选择一般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100内部控制部件的命令,上述挡板94关闭上述右侧吸入通道92。此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不经过上述热交换器60而由上述排气风扇80强制送风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后排出到外部。
外部空气的流动如下:根据上述供气风扇96的作用外部的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装置内部。所吸入的外部空气被上述左侧吸入通道54引导,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后吸入热交换器6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通过安装在上述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前置过滤器68,所以空气中的异物进行一次过滤,然后进入热交换器60内部。
因为排出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所以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不交换热量与水分,并通过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排出。此时,因为在热交换器60上部右侧面设置有高性能过滤器73,所以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次被过滤,成为更加洁净的空气。
上述通过热交换器60与高性能过滤器73的空气被上述供气风扇96强制送风到设置在本体箱50右侧面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一般换气模式与热换气模式时的情况不同,在热交换器60内部不进行热量及水分的交换。
下面对本发明控制箱100的拆卸过程进行说明。
控制箱100的安装过程如下:在上述绝热部件130附着在上述本体箱50的状态下,安装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具体讲,内部具有控制基板114与电容器116等各种电子元件的控制箱外壳110后面110a紧密接触在本体箱50后安装。
然后转动与上述控制箱外壳110一体形成的外壳盖120,使得外壳盖120遮盖上述控制箱外壳110。具体讲,形成在外壳盖120侧面盖120″的安装孔124上贯穿螺钉(screw),从而固定在本体箱50上。通过上述过程,完成控制箱100的设置。
此外,控制箱100的拆卸的过程如下:拧开连接在外壳盖120的安装孔124上的螺钉(screw)后,把外壳盖120向侧面方向转动开启上述控制箱100内部。
如此以来,能够对上述控制箱100内部的各种电子部件进行更换或检查。当需要把整个控制箱100从本体箱50上分离的时候,把连接在控制箱100后面110a上的螺钉全部拧开后拆卸即可。
虽然前面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请求范围内确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改变和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在箱外壳110的外壳盖120的连接部位上形成多个长孔122后,使得外壳盖120向侧面方向容易的旋转。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旋转装置使外壳盖120向侧面方向旋转。
具体讲的话,在箱外壳110的外壳盖120之间附着多个合页,从而使得外壳盖120相对箱外壳110容易的旋转。

Claims (2)

1.一种换气系统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本体箱的一侧的控制箱外壳,其内部安装有各种控制元件;
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一侧的外壳盖,所述外壳盖遮盖控制箱外壳的内部;
设置在上述控制箱外壳内部的控制基板,安装有各种电子元件;
上述外壳盖可旋转地设置在控制箱外壳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以一体的方式形成,并且控制箱外壳与外壳盖的连接部位上形成多个长孔,所述长孔使得外壳盖更容易地转动。
CNB2003101073302A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15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3302A CN100470158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3302A CN100470158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6974A true CN1626974A (zh) 2005-06-15
CN100470158C CN100470158C (zh) 2009-03-18

Family

ID=34758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733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158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0158C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70158C (zh) 2009-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33405Y (zh) 空调器的显示装置
CN1737450A (zh) 空调机
CN1916517A (zh) 通风系统
CN1727786A (zh) 通风系统
CN1712830A (zh) 通风系统
CN1289013A (zh)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CN1580654A (zh) 空调器
CN1626974A (zh)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CN10107855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01078557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盘
CN1626963A (zh) 换气系统
CN1888627A (zh) 一种换气系统
CN1626964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627604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CN1888628A (zh) 一种换气系统
CN1693789A (zh)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712833A (zh) 换气装置
CN1626959A (zh) 换气系统
CN1626958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CN1626962A (zh) 换气系统
CN1626965A (zh) 换气系统的节气阀装置
CN1626960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626961A (zh) 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CN1626972A (zh)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CN1626969A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

Termination date: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