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3685A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3685A CN1833685A CN 200610000064 CN200610000064A CN1833685A CN 1833685 A CN1833685 A CN 1833685A CN 200610000064 CN200610000064 CN 200610000064 CN 200610000064 A CN200610000064 A CN 200610000064A CN 1833685 A CN1833685 A CN 18336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nese medicine
- radix
- medicine composition
- burn
- catechu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下列原料药制成的:地榆、虎杖、大黄、青黛、寒水石、白芷、石膏、儿茶、冰片和适量香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筛;将冰片研细;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即可。该中药用于临床后,具有显著疗效;浅II度伤面痊愈后不会留有疤痕、无瘙痒、无水泡再生、皮肤无色素沉着、毛发与正常基本无异、创面不挛缩;本中药组合物具有组方新颖、药源易得、生产工艺简单、造价便宜、便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生活中经常发生而又十分棘手的一种疾病,包括火焰、热气体、热液体、光电、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热源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现有技术中,西医治疗一般包括烧伤面清理、输入大量补液、注射镇痛剂或麻醉剂以及大量抗菌素、然后进行包扎、乃至植皮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不但要求有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且,长期以来,始终解决不了患者疼痛、感染、遗留难看的疤痕、粘连、甚至致残的问题。西医治疗方法所需时间长,康复阶段并发症多,有时甚至耗资巨大却难以使疾病彻底治愈。在中医界,目前所使用的治疗烧烫伤的方法主要有干燥暴露疗法和湿润暴露疗法。其中,是使烧伤创面渗出体外的黄液淤血及坏死组织干结在创面上,这样极易把毛细血管堵塞,不但可能造成组织粘连,引起多种并发症,而且,创面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使细菌侵入创面而使其化脓感染,在炎热的夏季这种情况更为恶劣。湿润暴露疗法虽然可以使创伤面松软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人的痛苦,然而同样不能解决容易使伤口感染的问题。并且,两种暴露疗法都不能解决病人在不得不入厕大小便等其他必要活动时触动伤口,带来巨大痛苦及增加护理难度的问题。
从现有技术中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来看,专利申请号为86108951的发明专利公开的是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低熔点软膏剂,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黄柏、米壳及地龙。该软膏的去腐生肌功能较差。医学界常用的碘胺嘧啶银米可以用于治疗小面积的烧烫伤,但是,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实践中很少用。市面上广为使用的“京万红”也存在针对不同个体治疗效果不佳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显著、创面修复快,抗感染能力强、使用方便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临床上对该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烧烫伤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原料药按重量份配比制成的:
地 榆 2-5 虎 杖 1-4 大 黄 2-5
青 黛 1-2 寒水石 3-6 白 芷 1-3
石 膏 3-10 儿 茶 1-2 冰 片 0.5-1
香 油 适量。
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地 榆 3-4 虎 杖 2-3 大 黄 3-4
青 黛 0.5-1.5 寒水石 4-5 白 芷 2-3
石 膏 5-7 儿 茶 1.5-2 冰 片 0.5-1
香 油 适量。
一种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本发明中药组合物:
地 榆 3 虎 杖 3.5 大 黄 3
青 黛 1.5 寒水石 5 白 芷 2.
石 膏 5.5 儿 茶 1.5 冰 片 1
香 油 适量。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20-16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20-16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20-16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即可涂覆于患处。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制备及储藏的途径是,将上述方法制得的中药组合物粉末用密封容器罐装,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半固体油膏涂覆患处。
发明人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验发现,也可以将上述调配好的中药组合物油膏在添加药学上可接受的的基质后制成市面上常见的膏药剂型,将这种烧伤膏用密封薄膜包覆备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是:将烧、烫伤创面用50倍的新洁尔灭消毒,再用无菌粗针头将创伤面水泡刺破放净水,再将调好的油膏涂敷与烧烫伤创面上,每隔一天换药一次。用常规消毒法对病人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有水泡必须穿刺放水,否则敷药效果不好,然后涂覆本发明中药,厚度约为0.3-1.0厘米,视烧伤程度而定,烧伤程度轻的服药厚度较薄,重度烧伤者敷药应较厚,服药后用医用纱布包扎覆盖,用绷带固定。烧伤较为严重者应一天换药一次,轻者2-3天换药一次,一般2周左右即可痊愈。愈合后没有或少有疤痕,决不会发生感染、粘连、甚至挛缩性畸形。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配方中各原料药的药理功效为:
地榆:味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虎杖:味苦性寒,功效活血定痛去瘀血、清热解毒利湿;大黄:味苦性寒,功效清血分实热、解毒活血去瘀;青黛:味咸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收敛;寒水石:味辛咸性寒,功效清热降火利窍消肿;白芷:味辛性温,功效解毒去风、燥湿消肿止痛排脓;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火煅生肌敛疮、兼能清热;儿茶:味苦涩性微寒,收湿清热、生肌敛疮、定痛止血;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开窍醒神、清热凉血止痛;香油:味甘性凉,功效润燥止痛、解毒生肌。
本中药方剂均采用了清热解毒、止血凉血、清凉止痛的含凉药物为伍。当烧烫伤面敷此药后,能即刻解除病人的疼痛之苦,患者顿感清凉舒适。方中地榆、青黛用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采用虎杖、大黄活血化瘀清热泻火利湿止痛。佐以白芷性温而不燥和煅寒水石、煅石膏、儿茶、冰片相伍,有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理论上符合中医关于烧烫伤的理论。中医认为:“烧伤是伤,伤则血淤气滞、血淤则不通,不通则痛;气滞则湿积,湿积则霉腐。烧伤是疮,疮则热毒入里,病则腐内脓血。”中医还认为:“活血化淤治伤止痛,清热解毒治毒去湿。”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配方恰能符合中医学理论的道理。
在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毒性检测和刺激性检测的试验中,动物给药后未见任何中毒症状,刺激性试验也发现动物无任何异常变化。
本发明之中药组合物用于临床后,使用效果表明具有以下优点:
(1)疗效显著:患者涂覆本发明中药后会立刻有清爽之感,因而有效地减轻了病人之痛苦。对浅II度烧烫伤一般只需要施药一次,新创伤面愈合之后无色素沉着;深II度、III度伤面换药几次后,没剥离的坏死组织会快速自行脱离,并很快由新的肉芽组织填充快且愈后好:
(2)痊愈快、愈后好:该中药解决了体液的再丢失和感染两大问题,因此减少或避免了休克的发生;轻度烧烫伤一次用药即可痊愈,重度烧烫伤2-3周也可痊愈:浅II度伤面痊愈后不会留有疤痕、无瘙痒、无水泡再生,皮肤无色素沉着,毛发与正常基本无异,创面不挛缩。
(3)药源易得,药品低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的各种原料药均为纯中药,无毒无刺激,药源非常广泛;本发明组方新颖,生产工艺简单,造价便宜,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便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下列重量份配比备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原料药:
地 榆 2 虎 杖 1 大 黄 2
青 黛 1 寒水石 3 白 芷 1
石 膏 3 儿 茶 1 冰 片 0.5
香 油 适量。
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2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2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即可。
实施例2:
按下列重量份配比备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原料药:
地 榆 3.5 虎 杖 2 大 黄 3
青 黛 1.5 寒水石 4.5 白 芷 2.5
石 膏 5 儿 茶 1 冰 片 1
香 油 适量。
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4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4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4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半固体油膏即可。
实施例3:
按下列重量份配比备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原料药:
地 榆 5 虎 杖 4 大 黄 5
青 黛 2 寒水石 6 白 芷 3
石 膏 10 儿 茶 2 冰 片 1
香 油 适量。
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4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4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4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将上述方法制得的中药组合物粉末用密封容器罐装,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半固体油膏即可。
实施例4:
按下列重量份配比备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原料药:
地 榆 3-4 虎 杖 2-3 大 黄 3-4
青 黛 0.5-1.5 寒水石 4-5 白 芷 2-3
石 膏 5-7 儿 茶 1.5-2 冰 片 0.5-1
香 油 适量。
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6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6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6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加适量香油调成半固体油膏,将上述调配好的中药组合物油膏在添加药学上可接受的的基质后制成市面上常见的膏药剂型,将这种烧伤膏用密封薄膜包覆备用。
实施例5:
按下列重量份配比备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需原料药:
地 榆 3 虎 杖 3.5 大 黄 3
青 黛 1.5 寒水石 5 白 芷 2.
石 膏 5.5 儿 茶 1.5 冰 片 1
香 油 适量。
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5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5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5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在使用时,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即可。
疗效分析: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自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共治疗烧烫伤患者2500余人,最小治疗面积为1平方厘米,最大治疗面积为占全身总面积的60%。统计的1150人中男620例,女530例,年龄最小者9个月,年龄最大者94岁,陈旧和感染创面462例,II度创面646例,II、III度混合创面15例,III度27例。除了15例中断治疗外,其余均治愈。浅II度烧烫伤平均5-8天痊愈,深II度、III度创面平均需要2-3周治愈。临床观察II度烧烫伤使用本中药后不会留有疤痕。
临床病例:
江 平 男 2周岁 开水烫伤胸部II度 用药8天治愈,未留疤痕。
郝自清 男 26岁 硫酸伤面、胳臂、胸部度III度 用药26天治愈。
王国庆 男 24岁 石灰水伤腿部度II度 用药14天治愈,未留疤痕。
张建华 女 35岁 因家失火伤全身达40% 用药21天治愈。
刘翠云 女 53岁 因炸油条滚油伤腰腿部 用药18天治愈,未留挛缩性疤痕。
典型病例:
姓名:袁颂华,性别:男,年龄:35岁,住址:山东省莘县樱桃园乡耿王村东街,患者于1995年4月11日上午12点,因烧伤前来就疹。
自述:因用电动抽油机抽取汽油时,不慎电机打火引起火灾,造成全身多处大面积烧伤,当即被救,脱离火源。
检查:衣服被烧,眉毛烧光,头发自头顶中央向前至前额发际被烧光,因而面部、头皮前面被烧起泡。双上肢、前胸、腹部、双下肢至两踝以上全部被烧。面部、双上肢、胸腹部为浅二度和深二度混合性烧伤面积约为45%,烧伤创面皮肤苍白,有不同程度大小不等的水泡,多处表皮剥脱,可见扩张性毛细血管网,并兼有出血点,水肿明显。患者就诊时疼痛剧烈,呻吟呼叫不止,烦躁不安,尿量减少,体温38.5度,血压:收缩压13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神志清晰,烧伤创面污染严重。
当即进行急救处理: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伤面。切不可用力擦拭,以免表皮被破坏,然后用50倍的新洁尔灭进行烧伤创面皮肤消毒,再用无菌粗针头刺破水泡放净水后将烧伤中药配方制剂用适量香油调成稠糊状,涂敷烧伤创面,病人当即感到凉爽痛止,随之病人安静下来。双上肢敷药后为了利于病人活动,采用了单层绷带包扎。其于部位全部采用暴露疗法。然后结合西医抗休克疗法,使病人平稳度过了危险期。
烧伤创面敷药后治疗观察:第一次敷药前先将消毒好的烧伤创面用无菌粗针头刺破水泡放净水。但深二度水泡因伤及真皮,泡内含有果冻样蛋白胶体液,故水不易放出。可直接和放净水的浅二度一块同时涂敷上中药制剂油膏止痛。待皮下果冻样胶性溶化后再进行放水。换药时间可间隔一天。
4月13日进行第一次换药时是涂敷上中药制剂油膏后第三天,双下肢后侧为一度烧伤已痊愈。因正处在体液渗出期,水肿未消,放水水泡第二次隆起,再进行消毒放水,病人此时无痛感。然后涂敷用香油调好的烧伤制剂油膏。
4月15日第五天,第二次换药,浅二度烧伤已枯萎结痂,结痂创面扑撒干药粉即可。深二度烧伤泡内果冻样蛋白胶体液已经自溶液化。将皮肤消毒处理后用无菌粗针头放净水,伤面敷以油调稠糊状烧伤制剂。此期已是体液回收期,水肿已消退。
4月17日第七天,第三次换药时,浅二度烧伤已经痊愈脱痂。深二度烧伤水泡明显萎缩。又换药两次,每次换药时间改为间隔两天换药一次。4月22日最后一次换药,已全部脱痂,脱痂处可见粉红色新生嫩皮,脱痂处皮肤又涂以少量的油膏以防因干燥二皲裂。烧伤痊愈全疗程:一度烧伤3天,浅二度烧伤7天,深二度烧伤12天。
姓名:刘燕,性别:女,年龄:9岁,住址:山东省莘县观城镇袁庙村
自述:患者于2005年4月6日在学校食堂倒水喝时,于另一倒水女孩相撞,将开水泼洒到刘燕左肩及左臂前上方,烫伤面积约为4%混合性深二度和浅二度烫伤。其中深二度面积约为2.5%,其于1.5%面积为浅二度烫伤。于2005年4月6日下午3点就诊时患儿哭闹喊疼不止,经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粗针头刺破浅二度水泡进行放水。深二度水泡因泡内为胶冻样水肿,泡内胶冻液不易放出,暂不必放水,整个烫伤面均用适量香油将中药粉剂调成半固体稠糊状油膏,涂敷于烫伤面。患而儿当即止住哭声,问其痛否,患儿说不痛了。为了便利患儿上肢活动,敷药后采用了包扎疗法。以后每隔一日换药一次。第二次换药时浅二度无水泡,深二度泡内胶冻液开始自溶性液化。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粗针头刺破水泡进行放水,然后涂敷用香油调好的烧伤制剂油膏。如此换药4次,表皮全部干燥,伤面扑撒干药粉让其自行脱痂。两天后。烫伤创面全部脱痂。整个疗程从烫伤第一天到脱痂9天痊愈。
Claims (8)
1.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地 榆 2-5 虎 杖 1-4 大 黄 2-5
青 黛 1-2 寒水石 3-6 白 芷 1-3
石 膏 3-10 儿 茶 1-2 冰 片 0.5-1
香 油 适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地 榆 3-4 虎 杖 2-3 大 黄 3-4
青 黛 0.5-1.5 寒水石 4-5 白 芷 2-3
石 膏 5-7 儿 茶 1.5-2 冰 片 0.5-1
香 油 适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地 榆 3 虎 杖 3.5 大 黄 3
青 黛 1.5 寒水石 5 白 芷 2.
石 膏 5.5 儿 茶 1.5 冰 片 1
香 油 适量。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该中药组合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散剂或膏药。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20-16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20-16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20-160目筛;
(2)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制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为半固体油膏。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储藏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地榆、虎杖、大黄分别焙干,粉碎后过120-160目筛;将石膏、寒水石分别用火煅红后,冷却至室温,再加白芷、儿茶共同粉碎过120-160目筛;将冰片研细过120-160目筛;将过筛后的中药粉末混合后加青黛掺匀,放入密闭容器中储藏备用。
(2)在使用时才将前述储藏备用的中药粉末加适量香油调成油膏。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烧伤、烫伤的药物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000647A CN100420460C (zh) | 2006-01-06 | 2006-01-06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000647A CN100420460C (zh) | 2006-01-06 | 2006-01-06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3685A true CN1833685A (zh) | 2006-09-20 |
CN100420460C CN100420460C (zh) | 2008-09-24 |
Family
ID=37001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00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0460C (zh) | 2006-01-06 | 2006-01-06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20460C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39114B (zh) * | 2008-12-31 | 2011-08-10 | 赵皓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385794B (zh) * | 2008-10-23 | 2012-05-30 | 田文林 | 烧伤药 |
CN103356782A (zh) * | 2013-07-29 | 2013-10-23 | 段兰芳 | 一种治疗烧伤的药物 |
CN104000918A (zh) * | 2014-06-12 | 2014-08-27 | 耿平 | 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湿性皮炎的外用药物 |
CN104825740A (zh) * | 2015-04-28 | 2015-08-12 | 李绪荣 | 一种治疗皮肤烧伤的中药组合物 |
CN105232688A (zh) * | 2015-09-30 | 2016-01-13 | 陈玉勇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7068A (zh) * | 2004-02-20 | 2005-08-24 | 葛宗训 | 中药外伤膏 |
CN1268365C (zh) * | 2004-07-14 | 2006-08-09 | 郭泗木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2006
- 2006-01-06 CN CNB2006100000647A patent/CN10042046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85794B (zh) * | 2008-10-23 | 2012-05-30 | 田文林 | 烧伤药 |
CN101439114B (zh) * | 2008-12-31 | 2011-08-10 | 赵皓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356782A (zh) * | 2013-07-29 | 2013-10-23 | 段兰芳 | 一种治疗烧伤的药物 |
CN104000918A (zh) * | 2014-06-12 | 2014-08-27 | 耿平 | 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湿性皮炎的外用药物 |
CN104000918B (zh) * | 2014-06-12 | 2016-01-06 | 耿平 | 一种用于治疗放射性湿性皮炎的外用药物 |
CN104825740A (zh) * | 2015-04-28 | 2015-08-12 | 李绪荣 | 一种治疗皮肤烧伤的中药组合物 |
CN105232688A (zh) * | 2015-09-30 | 2016-01-13 | 陈玉勇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20460C (zh) | 2008-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8365C (zh)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420460C (zh) | 治疗烧烫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2302678B (zh) | 一种皮膜修复药 | |
CN102764353A (zh) | 一种用于治疗疔疮疖外伤感染的外敷膏剂 | |
CN102309723B (zh) | 一种治疗关节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药膏的制备方法 | |
CN104096047A (zh) | 一种治疗毒蛇咬伤的外敷解毒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755573A (zh) | 一种治疗灰指甲的外用中药 | |
CN102178810B (zh) | 一种治疗皮肤溃疡的中药贴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50242B (zh) | 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3211894A (zh) | 一种治疗刀口创口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601815B (zh) | 一种止血的药剂 | |
CN102920969A (zh) | 一种治疗脉管炎坐骨神经痛脊椎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02631B (zh) | 一种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隔药灸脐中药组合物 | |
CN102274475B (zh) | 骨痛灸 | |
CN101274045B (zh) | 一种外用治疗牛皮癣的药物 | |
CN105770347A (zh) | 一种纯中药配方的烧烫创疡油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26438B (zh) | 一种治疗烧伤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554432B (zh) | 治疗痔疮的熏洗药 | |
CN100342869C (zh) | 一种外伤用中草药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381137C (zh) | 创复烧伤膏 | |
CN101703590B (zh) |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 | |
CN105395787A (zh) | 一种药酒 | |
CN105560581A (zh) | 医治冻疮的中药酊及其制法 | |
CN103463324B (zh) | 一种预防或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组合物及应用 | |
CN103211956B (zh) | 治疗烧伤的外用药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24 Termination date: 201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