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1677A - 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71677A CN1771677A CNA2005800001855A CN200580000185A CN1771677A CN 1771677 A CN1771677 A CN 1771677A CN A2005800001855 A CNA2005800001855 A CN A2005800001855A CN 200580000185 A CN200580000185 A CN 200580000185A CN 1771677 A CN1771677 A CN 17716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ds
- electrical power
- signal
- gain factor
- transmitting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430 maximum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transmission
- H04W52/28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transmission during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e.g.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HSP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04W52/343—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taking into account loading or congestion lev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6—Deriving transmission power values from another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52—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s or ampl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在与数据和主控制信息一起对附加控制信息进行码多路复用时,根据条件最小化最大发送功率减小量而又不降级相邻信道泄漏功率比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移动设备在进行码多路复用和发送数据发送信道DPDCH、主控制信息发送信道DPCCH以及附加控制信息发送信道HS-DPCCH的信号时,检查增益因子βd和βc的值。根据该检查结果和增益因子βc与βhs之比(Δhs),将最大发送功率减小到多个级别。还可以检查是否存在发送数据而不是检查增益因子βd。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存在发送数据,则根据Δhs将最大发送功率减小到多个级别,如果存在发送数据,则根据增益因子βc和Δhs将最大发送功率减小到多个级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移动设备按照码多路复用的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时、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电功率以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通信领域提供了多路复用信道来同时发送不同信息并且采用无线线路来进行发送的系统。这种系统的例子包括正在3GPP(第3代伙伴计划)讨论中的W-CDMA系统。另外,3GPP规程还定义了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存取)作为提高从基站向移动设备(下行链路)发送数据的速率的方法。HSDPA技术向基站发送在移动设备上监控的接收质量信息和涉及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这实现了一种具有适应性调制、适应性代码率和再发送合成的下行链路高速数据传输服务。为了向基站发送接收质量信息和关于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按照码多路复用的方式用传统的W-CDMA上行链路发送称为HS-DPCCH(用于HS-DSCH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信道。该码多路复用增大了PAPR(峰值与平均功率之比),也就是发送信号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之比,并且降低了ACLR(相邻信道泄漏功率之比)。为了提高ACLR,需要改善PA(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增加PA的大小、添加失真补偿电路等等(参见JP-A NO.142959/2003)。但是,这会导致例如增加功耗和扩大电路规模的问题。
如果当前可以获得HS-DPCCH,则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以固定速率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但是,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必然会限制HSDPA服务的范围。期望能根据情况适度的而不是一律的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本发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完成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发送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在对附加控制信息与数据和主控制信息进行码多路复用的同时将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减小量降至最低,并且不会降低相邻信道泄漏功率之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其中,当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时,并且当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用于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时,基于第一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和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来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本发明基于第一与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来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这与在第三发送信道发送附加控制信息期间以固定速率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基于第一与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将情况进行分段。可以根据分段的情况以多个级别来适当设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
具体地说,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所述第二增益因子与第一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此外,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所述第三增益因子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
在设置于功率放大器之前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可以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其中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该方法包括步骤:检查是否获得发送数据;当没有获得发送数据时,采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并基于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来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当可获得发送数据时,基于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增益因子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本发明基于是否存在发送数据、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增益因子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来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这与在第三发送信道发送附加控制信息期间以固定速率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基于是否存在发送数据、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将情况进行分段。可以根据分段的情况以多个级别来适当设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这解决了过度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和缩小可获得服务范围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检查是否存在发送数据消除了独立计算第一增益因子的必要。
具体地说,没有获得发送数据时的回退量比可获得发送数据时的回退量大。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第三增益因子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其中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该方法包括步骤:检查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当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大于或等于接近最大发送电功率的阈值时,根据所请求发送电功率的幅值以多个级别的方式来对采用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削波。本发明根据所请求发送电功率的幅值以多个级别进行削波。这与一直对请求发送电功率进行不变削波的方法不同。优选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用于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转换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的值,从而标准化了基带的发送信号的输出功率值。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下面将在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其配置、操作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控制发送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基于是否存在发送数据、增益因子等等来对情况进行分段。可以按照多个级别对每个分段情况设置合适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当附加控制信息与数据和主控制信息一起被码多路复用时,可以将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降至最低而不降级相邻信道泄漏功率比。因此,可以有效防止相邻信道泄漏功率比的减小并扩大可用服务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控制发送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的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所请求发送电功率的幅值以多个级别对采用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削波。当附加控制信息与数据和主控制信息被码多路复用时,可以防止相邻信道泄漏功率比降级,并不会降低最大发送电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HSDPA的上行链路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2是示出在添加HS-DPCCH时需要满足ACLR规程的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βc、βd和Δhs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确定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的第一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在添加HS-DPCCH时需要满足ACLR规程的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βc、βd和Δhs之间的关系的另一个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确定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的第二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增益因子βc、βd的控制值和两个增益因子的比之间关系的数据表;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接收质量信息和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的控制值与参数Δhs之间关系的数据表;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实施HSDPA的上行链路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过程流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上行链路DPCH的帧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在根据W-CDMA系统实施HSDPA期间适当减小满足3GPP的ACLR规程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图10示出上行链路DPCH(专用物理信道)的帧配置。一个无线帧(10ms)是解码的基准单位,并且由15个时隙组成。每个时隙具有传送用户信息(数据信号)的DP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和传送控制信息的DPC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DCH是用于发送在高级层产生的数据的信道。存在一个DPDCH、多个DPDCH和没有DPDCH的3种情况。DPCCH是用于为物理层发送控制信息的信道。在任何模式下都总是可以获得至少一个DPCCH。控制信息包括一个先导位(此乃用于同步检测中的信道估计的已知模式)、发送电功率控制命令(TPC)、反馈信息(FBI)和传输格式组合指示符(TFCI)。FBI包含将要从终端向基站发送的用于控制各种差异的信息。TFCI提供说明有多少传输信道被多路复用到上行链路DPDCH的接收帧中、以及每个传输信道采用哪一种传输格式的信息。如上所述,信道HS-DPCCH(用于HS-DSCH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在用于发送的传统W-CDMA上行链路中被码多路复用,以便向基站发送接收质量信息和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
图1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实施例实施HSDPA的上行链路系统的配置。如已知的那样,W-CDMA采用两种代码、即信道化码和扰频码来进行扩展。作为信道化码,OVSF(正交可变扩频因子)码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OVSF码是一组正交码,可以实现具有不同扩频因子的多符号率信号的多路复用,而不会互相干扰。用于上行链路的扰频码是对用户来说唯一的复数(complex)码。
如图1所示,计算单元21、22和23分别采用OVSF来扩展来自DPDCH、DPCCH和HS-DPCCH信道的信号(实数序列)。计算单元24、25和26采用增益因子(增益参数)βc、βd和βhs来对信号加权。增益因子是等于发送电功率比值的加权系数。值β=1.0对应于为预定DPCCH和一个或多个DPDCH而立即被最大化的发送电功率。β的值以4比特为单位来定制(量化)。每个增益因子的例子将在下面描述。
来自DPDCH的信号由βd加权,以产生I分支。来自DPCCH和HS-DPCCH的信号分别由βc和βhs加权,并添加到加法器27中以产生Q分支。在复合映射部件28中处理I分支和Q分支以产生复数序列。计算单元30采用扰频码来重新扩展来自复合映射部件28的输出。滤波器33将该输出限制为特定的带宽。数字模拟转换器(DAC)34将该输出转换为模拟信号。调制器35提供特定的调制处理(例如HPSK:混合相移键控)。调制后的信号通过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37,在功率放大器(PA)39中被放大,并通过天线(未示出)被无线地发射出去。控制器10起着主控制装置的作用,并包括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器10采用存储器11中的控制程序和数据来控制这些系统部件。根据本实施例,控制器10尤其是控制向AGC 37提供的控制信号38,以控制功率放大器39的最大发送电功率。
根据DPDCH的多种码(multi-code)的数量将HS-DPCCH分配给I相位或Q相位。当可以获得一个DPDCH时,将HS-DPCCH分配给Q相位并与DPCCH一起被码多路复用。码多路复用增加了PAPR并因此降级ACLR。降级量主要取决于上述增益因子。利用这些特性,本实施例基于增益因子而最小程度地减小了最大发送电功率,从而在采用HSDPA时满足3GPP的ACLR规程。
下面描述了增益因子βc、βd和βhs以及相关参数Δhs。如图6、7所示,这些参数互相相关,类似于3GPP的技术规程TS25.213中的描述。
增益因子βc和βd由高级层提供或在移动设备中计算出来。至少一个增益因子βc或βd在给定时刻使幅值为1。增益因子βc、βd的值不是单独指定,而是指定为各由一个4比特字组成的控制值,如图6的表的左栏所示。如右栏所示,每个控制值被指定为增益因子βc和βd之比。因此,控制值可以提供增益因子βc和βd之比。表的右栏中的值小于或等于1,并表示一个更小的增益因子与一个更大的增益因子之比(=1.0)。
如等式(1)所示,图7的表中右栏的Δhs是与信号ΔHS-DPCCH相关的值,并等于βhs与βc之比(βhs/βc)。由基站提供值Δhs作为图7的左栏中的控制值,并且作为右栏中对应于控制值的条目的值(小于或等于2的数值)而提供。在左栏中的控制值表示响应从移动设备向基站发送的接收质量信息(Δcqi)或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Δack或Δnack)而提供给对应移动站的信号。
图6和图7所示的信息作为数据表,存储在非易失方式的每个移动设备的存储器中。
图2是示出添加HS-DPCCH时满足ACLR规定所需的提供给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与值βc、βd、Δhs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该曲线图基于在没有添加HS-DPCCH时满足ACLR规定的最大发送电功率。所述回退量是在βc/βd=8/15和Δhs=0(也就是βhs=0)的条件下参照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实际测量值。图2中的4个曲线G1至G4对应于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之间具有不同增益因子之比βc/βd的4种情况。这4种情况可以根据上述3GPP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来假设。在本例中,曲线G1表示βc/βd=8/15。曲线G2表示βc/βd=1。曲线G3表示βc/βd=15/0。当βc=1且βd小于1(本例中的βc/βd=15/10)时,确定该特性在βc/βd=1(曲线G2)和βc=1且βd=0(曲线3)之间发挥作用,即曲线G4所表示的。从这些曲线中,可以假定减小Δhs或增益因子βc/βd通常会使回退量变小。
采用图2中曲线代表的关系,可以确定在HS-DPCCH根据图3的流程图进行发送期间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为了执行该过程,控制器10可以执行存储器中的控制程序。该过程确定了在采用如上所述的4种βc和βd组合时的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下面描述以0.5dB的增量设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的例子。
所述过程检查是否满足βc=1(S90)。当满足βc=1时,该过程检查βd的值(S93和S94)。当不满足βc=1时,该过程可以确定满足了βd=1(S91)。在这种情况下,该过程还检查βc的值(S92)。作为检查βc和βd的结果,分别选择相应的曲线G1、G2、G4和G3(S130、S120、S110和S100)。
针对每个曲线检查Δhs的值可以确定特定的回退量。
具体地说,当选择曲线G1(βc/βd=8/15)时,可以通过确定Δhs是否>=15/15来认定回退量为1.0dB还是0.5dB。
当选择曲线G2时,假定Δhs>=12/15时回退量为1.5dB。否则,可以通过确定Δhs是否>=6/15来认定回退量为1.0dB还是0.5dB。
当选择曲线G4时,变化相对较大。因此,对Δhs采用3个阈值来进行确定,即24/15、12/15和6/15。也就是说,当Δhs>24/15时,假定回退量为1.5dB。当Δhs>12/15时,假定回退量为2.0dB。当Δhs>6/15时,假定回退量为1.5dB。否则就假定回退量为1.0dB。
当选择曲线G3时,对Δhs采用3个阈值来进行确定,即30/15、8/15和6/15。也就是说,当Δhs>30/15时,假定回退量为1.5dB。当Δhs>8/15时,假定回退量为2.0dB。当Δhs>=6/15时,假定回退量为1.5dB。否则就假定回退量为1.0dB。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情况在HS-DPCCH发送时配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最佳回退量。
此外,还可能存在微调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增加一个小于0.5dB增量的分支。此外,还可以优选增加一个基于另一个组合βc和βd的曲线的分支。
通常,作为数据信道的DPDCH比作为控制信道的DPCCH采用更小的扩频因子,并消耗较大的电功率。通常根据是否存在发送数据来将βd设置为1或0(没有发送数据)。图4示出从图2中消除βc/βd=15/10的曲线4的情况。考虑将图4中βd/βc=1(曲线2)作为基准。当βd=1且βc小于1时,确定该特性低于曲线2的βc/βd=1的级别。从图4中可以看出,与可获得发送数据的情况(βd设置为非0)相比,在没有获得发送数据(βd=0)时需要增加回退量。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图4中的曲线所代表的关系来确定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的第二过程的流程图。
该实施例仅仅不直接采用βd值来确认DPDCH的发送数据是否存在。当不可获得发送数据时,假定βd的值为0。也就是说,与图3的情况不同,不确认βd的值。与图3的情况类似的是,以0.5dB的增量设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
在图5的流程图中,该过程采用S10的分支来检查是否获得发送数据。尽管该步骤等价于检查βd是否为0,还是可以无需直接检查βd的值就完成该确定。当βd等于0时,该过程假定βc为1。此时,所需要的回退量要达到设置为βc/βd=15/0的曲线3的级别才能起作用。当以0.5dB的增量设置该回退量时,该过程根据Δhs的值采用S16、S17和S18的分支来确定回退量。
当步骤S10中可获得数据时,通常将βd设置为1(S11)。所需要的回退量要达到配置为βc/βd=1的曲线2的级别才能起作用。此外,可以通过考虑图4中配置为βc/βd=8/15的曲线G1来更为精确地选择所需要的回退量。根据配置为βc/βd=1的曲线2,满足ACLR所需的回退量在Δhs=6/15的条件下从1dB变为1.5dB,因此,该过程在S13处分叉。同样,在Δhs=6/15的条件下,回退量从0.5dB变为0.5dB。因此,该过程在S14处分叉。当βc/βd设置为8/15时,回退量在Δhs=15/15的条件下从0.5dB变为1dB。因此,该过程在S15处分叉。
如上所述,该过程的例子可以在HS-DPCCH发送期间设置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而无需直接确认增益因子βd的值。基于图4中的曲线,可以按照更小的增量来确定回退量。
图8提供了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实施HSDPA的上行链路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该配置在计算单元30之后和滤波器33之前提供了限幅器32。控制器10通过控制信号31控制限幅器32。该配置的其它部件与图1的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图8和图1中相互对应的部件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为简略起见不再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例在AGC控制下完成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发送电功率。根据第二实施例,限幅器32对接近最大发送电功率的、采用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削波,以减小相邻信道泄漏功率。也就是说,限幅器32的削波电平是根据所需要的发送电功率而变化的,以抑制峰值功率,从而防止PAPR增加而ACLR降级。
更具体地说,假定基站请求大于或等于接近最大发送电功率的给定阈值的发送电功率。在这种情况下,限幅器32根据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的幅值,在多个步骤中对采用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削波。在发送电功率小于阈值时无需考虑ACLR会降级。因此,仅当超过阈值时才通过基带滤波对发送信号进行削波。这抑制了峰值功率并防止了PAPR增加而ACLR降级。
根据第一实施例,AGC 35控制在AGC 35之前的功率值。对复合映射部件28无需考虑输出功率电平。但根据第二实施例,限幅器32在AGC 37之前提供了削波。因此希望为复合映射部件28标准化(normalize)输出功率值。
为此,图8中的配置例子分别将βd、βc和βhs转换为βd’、βc’和βhs’,从而总是能保证对于复合信号具有恒定的功率值。具体地说,来自复合映射部件28的功率输出需要设置为A2。为此,下面的等式(2)至(6)分别用于将βd、βc和βhs转换为βd’、βc’和βhs’,同时保持值βd、βc和βhs之间的比率。控制器10可以执行该转换。
等式(2)表示值A和βd’、βc’和βhs’之间的关系。
假定B2是对βd、βc和βhs复合映射之后的功率。B值在下面的等式(3)中得到。
复合映射后的功率可以从B2转换为A2(常数),同时保持值βd、βc和βhs之间的比率。为此,只需按照等式(4)、(5)、(6)将βd、βc和βhs乘以A/B,将它们转换为βd’、βc’和βhs’。由于对A/B的乘法,这些等式对分数部分进行四舍五入。round是四舍五入的运算符。
图9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过程流。该过程可以在控制器10执行存储器11中存储的控制程序时实施。存储器11事先存储了最大发送电功率Pmax,也就是一个特定于移动设备的参数。
控制器10根据基站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与最大发送电功率Pmax之间的比较结果来提供控制,以改变限幅器32的削波电平。该例采用发送电功率的3个阈值来进行削波,即Pmax,Pmax-1dB,Pmax-2dB。削波电平设置为X、Y和Z(X<Y<Z)。
控制器10从基站接收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然后将该P值与阈值比较以确定削波电平。在S200,当基站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小于Pmax-2dB时,该过程使限幅器32无效。也就是说不执行削波。
当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大于或等于Pmax-2dB并在S201中确定小于Pmax-1dB时,该过程将削波电平设置为X。
当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大于或等于Pmax-1dB并在S202中确定小于PmaxdB时,该过程将削波电平设置为Y。当请求的发送电功率P等于Pmax时,该过程将削波电平设置为Z。
上述控制可以抑制峰值功率并防止PAPR增加而ACLR降级。该实施例消除了检查增益因子βd、βc和βhs的值来确定削波电平的必要性。
虽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显然可以理解还可以在本发明中做出各种更改和修正。例如,这些实施例采用诸如增益因子βd、βc和βhs、Δhs或dB的特定值,这些只是为了说明而举出的例子。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本发明举例描述了W-CDMA系统中的HSDPA实施。此外,本发明可以用于实施具有与本发明相同问题的任何系统中的任意功能。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当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时,并且当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时,基于所述第一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和所述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来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所述第二增益因子与第一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所述第三增益因子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
4.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该方法包括步骤:
检查是否可获得发送数据;
当没有获得发送数据时,采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并基于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来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当可获得发送数据时,基于所述第二增益因子和第二增益因子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不可获得发送数据时的回退量比可获得发送数据时的回退量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回退量随着所述第三增益因子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减小而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在设置于功率放大器之前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减小所述最大发送电功率。
8.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码多路复用用于发送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该方法包括步骤:
检查所请求的发送电功率;和
当请求的发送电功率大于或等于接近最大发送电功率的阈值时,根据所请求发送电功率的幅值以多个级别的方式来对采用基带的发送信号进行削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用于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并转换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的值,以便标准化所述基带的发送信号的输出功率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4或9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
其中,所述发送电功率控制方法用于移动设备,所述附加控制信息等价于由移动设备向基站发送的、移动设备的接收质量信息,以提高从基站向移动设备的数据发送速率,和/或所接收数据的接收确定结果。
11.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扩展装置,用于对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第一扩展处理;
加权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扩展处理之后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分别对来自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
复合映射装置,用于对来自信道的所述加权信号进行复合映射;
第二扩展装置,用于对来自所述复合映射装置的输出进行第二扩展处理;
滤波器,用于限制来自所述第二扩展装置的输出的频带;
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滤波器的输出转换为模拟信号;
调制装置,用于对所述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的输出进行特定调制处理;
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调制装置的输出控制放大增益;
电功率放大装置,用于电放大所述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的输出;
主控制装置,利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对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并基于所述第一与第二增益因子之比以及所述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12.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扩展装置,用于对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第一扩展处理;
加权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扩展处理之后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分别对来自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
复合映射装置,用于对来自信道的所述加权信号进行复合映射;
第二扩展装置,用于对所述复合映射装置的输出进行第二扩展处理;
滤波器,用于限制来自所述第二扩展装置的输出的频带;
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滤波器的输出转换为模拟信号;
调制装置,用于对所述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的输出进行特定调制处理;
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调制装置的输出控制放大增益;
电功率放大装置,用于电放大所述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的输出;和
主控制装置,用于检查是否可获得来自于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当没有获得发送数据时,基于所述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以及当可获得发送数据时基于所述第二增益因子和所述第二与第三增益因子之比以多个级别减小最大发送电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主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自动增益控制装置来减小所述最大发送电功率。
14.一种用于在以码多路复用方式发送多个信号期间控制最大发送电功率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扩展装置,用于对来自发送数据的第一发送信道的信号、来自发送主控制信息的第二发送信道的信号、以及来自发送附加控制信息的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第一扩展处理;
加权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扩展处理之后用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分别对来自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发送信道的信号进行加权;
复合映射装置,用于对来自信道的加权信号进行复合映射;
削波装置,用于将所述复合映射装置的输出削波至特定电平;
第二扩展装置,用于对所述削波装置的输出进行第二扩展处理;
滤波器,用于限制来自所述第二扩展装置的输出的频带;
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用于将所述滤波器的输出转换为模拟信号;
调制装置,用于对所述数字模拟转换装置的输出进行特定调制处理;
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用于相对于所述调制装置的输出控制放大增益;
电功率放大装置,用于电放大所述自动增益控制装置的输出;和
主控制装置,用于当请求的发送电功率大于或等于接近最大发送电功率的阈值时,控制所述削波装置来根据所请求发送电功率的幅值以多个级别对所述复合映射装置的输出进行削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送电功率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主控制装置转换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增益因子的值,以便标准化所述复合映射装置的输出功率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56630A JP4222957B2 (ja) | 2004-03-01 | 2004-03-01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056630/2004 | 2004-03-01 | ||
PCT/JP2005/002967 WO2005083908A1 (ja) | 2004-03-01 | 2005-02-17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71677A true CN1771677A (zh) | 2006-05-10 |
CN1771677B CN1771677B (zh) | 2010-05-26 |
Family
ID=34908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001855A Expired - Lifetime CN1771677B (zh) | 2004-03-01 | 2005-02-17 | 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24828B2 (zh) |
EP (4) | EP1617575B1 (zh) |
JP (1) | JP4222957B2 (zh) |
KR (1) | KR101082716B1 (zh) |
CN (1) | CN1771677B (zh) |
AU (1) | AU2005217841B2 (zh) |
BR (1) | BRPI0504294A8 (zh) |
WO (1) | WO2005083908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29717B2 (en) | 2006-08-22 | 2010-06-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CN101828383A (zh) * | 2007-12-13 | 2010-09-08 | 真实定位公司 | 用于umts中的u-tdoa和aoa定位的呼叫中同步 |
US8195217B2 (en) | 2006-08-22 | 2012-06-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CN101449469B (zh) * | 2006-05-17 | 2013-04-10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失真控制设备和方法 |
US8614999B2 (en) | 2007-02-21 | 2013-12-24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TFC sel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CN101925165B (zh) * | 2007-08-15 | 2015-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物理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9565764A (zh) * | 2018-11-15 | 2019-04-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接收模拟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70157B1 (ko) | 2003-09-26 | 2014-03-04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통신 전송 파워용 이득 팩터들의 판정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JP4222957B2 (ja) * | 2004-03-01 | 2009-02-12 |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
FR2869496B1 (fr) * | 2004-04-26 | 2006-08-11 | Nortel Networks Ltd | Procede de controle de puissance d'emission sur des canaux de communication et station de bas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
KR100769312B1 (ko) * | 2004-06-16 | 2007-10-24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통신 장치 |
KR100678192B1 (ko) | 2005-02-04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용 물리 채널들의 이득인자 설정방법 및 장치 |
US8965440B2 (en) * | 2005-05-31 | 2015-02-2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of estimating a current channel condi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7636582B2 (en) * | 2005-09-30 | 2009-12-22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Providing power control in a reverse link of a wireless spread-spectrum data network for bursty traffic |
KR100863791B1 (ko) * | 2005-10-12 | 2008-10-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주파수분할 다중접속 방식의 통신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제어 채널을 이용하여 채널을 추정하기 위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과 그 시스템 |
KR101315478B1 (ko) * | 2005-12-08 | 2013-10-0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단말기 및 그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
EP1988644B1 (en) * | 2006-02-17 | 2018-04-11 | NEC Corporation | Band limit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7108306A1 (ja) | 2006-03-15 | 2007-09-27 | Nec Corporation | 送信電力制御装置、移動局、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WO2007108097A1 (ja) * | 2006-03-20 | 2009-07-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局、固定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312734B2 (ja) * | 2006-09-20 | 2013-10-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端末 |
EP2076989A2 (en) | 2006-10-02 | 2009-07-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both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preco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bits |
TWI511488B (zh) * | 2006-11-02 | 2015-12-0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Hsupa頻道最適e-tfc限縮方法及裝置 |
ES2366666T3 (es) * | 2006-12-27 | 2011-10-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terminación de un nivel de reducción de potencia para un transmisor. |
KR101453931B1 (ko) * | 2007-03-30 | 2014-10-2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 이동통신시스템, 기지국장치, 유저장치 및 방법 |
US20080305824A1 (en) * | 2007-04-20 | 2008-12-11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puting maximum power reduction for a umts signal |
US8687676B2 (en) | 2007-07-30 | 2014-04-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Efficient storing of backoff and crestcomp values |
JP4867850B2 (ja) * | 2007-08-17 | 2012-02-0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装置 |
JP5250326B2 (ja) * | 2007-09-26 | 2013-07-3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
JP4941261B2 (ja) * | 2007-12-04 | 2012-05-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歪補償増幅装置および歪補償方法 |
GB0811333D0 (en) * | 2008-06-19 | 2008-07-30 | Icera Inc | Estimating signal characteristics |
WO2010073290A1 (en) * | 2008-12-22 | 2010-07-01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transmit power deciding method, and program |
EP2381585A4 (en) * | 2008-12-25 | 2015-11-25 | Fujitsu Ltd | SIGNAL GENERA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SIGNAL PRODUC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714579B (zh) | 2009-09-30 | 2014-12-24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上行链路中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US8503505B2 (en) * | 2010-05-12 | 2013-08-06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773075B1 (en) | 2011-10-27 | 2017-09-1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hrough uplink |
WO2014026388A1 (zh) * | 2012-08-17 | 2014-02-2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无线终端设备功耗的方法和无线终端 |
CN105993198B (zh) * | 2015-01-16 | 2019-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发射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2256159B (zh) * | 2020-11-16 | 2024-06-14 | 童宗伟 | 一种电容式压力触控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52963B2 (ja) * | 1996-07-26 | 1998-05-18 |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Cdma方式多重伝送装置 |
JP3843562B2 (ja) * | 1997-11-20 | 2006-11-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装置 |
JP3500060B2 (ja) * | 1998-02-19 | 2004-02-2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方法および移動通信装置 |
JP4185601B2 (ja) * | 1998-10-30 | 2008-11-26 |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送信電力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基地局 |
US6374116B1 (en) * | 1999-06-14 | 2002-04-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justing maximum transmit power to maintain constant margin for adjacent channel power rejection |
JP4178696B2 (ja) * | 1999-11-08 | 2008-11-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Cdma方式を用いた移動局側の通信装置 |
JP3688166B2 (ja) * | 1999-11-26 | 2005-08-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Cdma変調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2002033716A (ja) * | 2000-07-18 | 2002-01-31 | Sony Corp | Cdma拡散方法およびcdma端末装置 |
EP1175020A1 (en) * | 2000-07-20 | 2002-01-23 | Alcatel | Control of down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956085B2 (ja) * | 2000-12-20 | 2007-08-0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回路 |
CA2380039C (en) * | 2001-04-03 | 2008-12-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data in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FI20011238A0 (fi) * | 2001-06-12 | 2001-06-12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signaalin rajoittamiseksi ja lähetin |
JP3876408B2 (ja) | 2001-10-31 | 2007-01-3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歪補償装置及び歪補償方法 |
JP2003168931A (ja) * | 2001-12-04 | 2003-06-13 | Nec Corp | 歪補償回路 |
JP3876707B2 (ja) * | 2001-12-20 | 2007-02-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 |
KR100832117B1 (ko) | 2002-02-17 | 2008-05-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송신전력 오프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7003269B2 (en) * | 2002-02-20 | 2006-02-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423836B2 (ja) * | 2002-04-03 | 2010-03-0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セルラ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 |
JP4005400B2 (ja) | 2002-04-10 | 2007-11-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送信フォーマット組み合わせ情報選択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
US6850771B2 (en) * | 2002-06-24 | 2005-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power control |
JP3629017B2 (ja) * | 2002-08-20 | 2005-03-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アウターループ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7333457B2 (en) * | 2002-11-06 | 2008-02-1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High speed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for use in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s from mobile devices |
AU2004200541B2 (en) * | 2003-02-15 | 2006-06-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chedu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834299B2 (ja) * | 2003-05-21 | 2006-10-18 |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無線基地局及びクリッピング方法 |
US20050068921A1 (en) * | 2003-09-29 | 2005-03-31 | Jung-Tao Liu | Multiplexing of physical channels on the uplink |
US7680094B2 (en) * | 2003-09-29 | 2010-03-16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aligning physical channel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
JP4222957B2 (ja) * | 2004-03-01 | 2009-02-12 |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
-
2004
- 2004-03-01 JP JP2004056630A patent/JP422295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2-17 WO PCT/JP2005/002967 patent/WO2005083908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2-17 CN CN2005800001855A patent/CN177167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02-17 EP EP05710618.9A patent/EP1617575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2-17 AU AU2005217841A patent/AU2005217841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2-17 KR KR1020057020658A patent/KR10108271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2-17 US US10/555,045 patent/US7324828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2-17 EP EP15151249.8A patent/EP288756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02-17 BR BRPI0504294A patent/BRPI0504294A8/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2-17 EP EP20130159518 patent/EP2605426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2-17 EP EP20130159407 patent/EP2605425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49469B (zh) * | 2006-05-17 | 2013-04-10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失真控制设备和方法 |
US7729717B2 (en) | 2006-08-22 | 2010-06-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US8014814B2 (en) | 2006-08-22 | 2011-09-0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US8195217B2 (en) | 2006-08-22 | 2012-06-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US8271017B2 (en) | 2006-08-22 | 2012-09-1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physical channel |
US8614999B2 (en) | 2007-02-21 | 2013-12-24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TFC sel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CN101925165B (zh) * | 2007-08-15 | 2015-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物理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1828383A (zh) * | 2007-12-13 | 2010-09-08 | 真实定位公司 | 用于umts中的u-tdoa和aoa定位的呼叫中同步 |
CN101828383B (zh) * | 2007-12-13 | 2013-06-05 | 真实定位公司 | 用于umts中的u-tdoa和aoa定位的呼叫中同步 |
CN109565764A (zh) * | 2018-11-15 | 2019-04-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接收模拟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WO2020097882A1 (zh) * | 2018-11-15 | 2020-05-2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接收模拟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565764B (zh) * | 2018-11-15 | 2021-07-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接收模拟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05217841A1 (en) | 2005-09-09 |
US20060217088A1 (en) | 2006-09-28 |
BRPI0504294A8 (pt) | 2018-05-02 |
KR20060119712A (ko) | 2006-11-24 |
EP2887565A1 (en) | 2015-06-24 |
US7324828B2 (en) | 2008-01-29 |
AU2005217841B2 (en) | 2008-10-02 |
WO2005083908A1 (ja) | 2005-09-09 |
JP2005252388A (ja) | 2005-09-15 |
EP1617575A4 (en) | 2012-01-11 |
EP1617575B1 (en) | 2017-12-13 |
EP2887565B1 (en) | 2017-12-06 |
KR101082716B1 (ko) | 2011-11-15 |
EP2605425A2 (en) | 2013-06-19 |
EP2605426A2 (en) | 2013-06-19 |
EP2605426A3 (en) | 2014-07-16 |
BRPI0504294A (pt) | 2006-10-24 |
JP4222957B2 (ja) | 2009-02-12 |
CN1771677B (zh) | 2010-05-26 |
EP2605425A3 (en) | 2014-07-16 |
EP1617575A1 (en) | 2006-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71677A (zh) | 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KR100459573B1 (ko)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역방향 전송 전력 오프셋과 고속 순방향 공통 채널 전력레벨을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KR100493079B1 (ko)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부호 분할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방향 채널 품질을 보고하는장치 및 방법 | |
EP1339175A2 (en)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obile station | |
JP4127805B2 (ja) | 基地局、移動局、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制御プログラム | |
CN1092458C (zh) | 在cdma系统中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移动站 | |
CA2489265C (en) | Reverse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which mobile station determines reverse data rate | |
US7295850B2 (en) | Method and packet radio system for controlling link adaptation | |
CN1886907A (zh) | 用于高速分组数据传输的功率控制 | |
CN1636334A (zh) | 在可变速率选通通信系统中控制发射能量的方法和系统 | |
CN1599274A (zh) | 功率控制子系统 | |
CN1751467A (zh) | 软切换期间用于上行链路速率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 |
CN1491495A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前向公共功率控制信道的功率的设备和方法 | |
EP1186117A1 (en) | Power control of network part transmitter in radio system | |
CN1617479A (zh) | 在宽带码分多址上行专用信道增强中支持导频增强的方法 | |
CN1538634A (zh) | 传输控制装置、无线基站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 |
CN1180637C (zh) | 高速数据接入系统中的信道功率控制方法 | |
KR100724978B1 (ko)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역방향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EP2081340A2 (en) | Adapting quantization steps using average CQI for HS-SCCH decoding | |
KR20030046539A (ko)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채널화 코드 할당 정보를 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KR100695099B1 (ko) | 고속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다중 순방향 제어 채널에 의한역방향 링크 전송속도 제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2005073290A (ja) | 送信電力補正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局 | |
CN1929327A (zh) | 一种scdma系统中对下行功率进行控制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