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53810A -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 Google Patents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3810A
CN1753810A CNA2004800053022A CN200480005302A CN1753810A CN 1753810 A CN1753810 A CN 1753810A CN A2004800053022 A CNA2004800053022 A CN A2004800053022A CN 200480005302 A CN200480005302 A CN 200480005302A CN 1753810 A CN1753810 A CN 17538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 handle
vehicle seat
car
lam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53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8252C (zh
Inventor
饭田王海
斯雷特哈·莫利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53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3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82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825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28Other additional equipment, e.g. back-rests for childr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8Passengers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10Means for carrying cycles by ha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G)。其包括:后部(20);从后部的左右两侧延长的左、右侧部(21、22);突出设置于左、右侧部的内侧,用于向侧罩(C)的侧面上安装车提手(G)的安装部(21b、22b)。从上述安装部(21b、22b)到灯体(7)的上方,上述车提手(G)形成为俯视时一部分与上述灯体(7)重叠状;上述车提手的后部内缘(20)从车座(S)的后端朝后方延伸,在上述车座(S)的后端同上述后部内缘(20I)之间形成俯视时可看到的的空间部分(K);上述车提手(G)的外表面(M)在车座(S)的下方朝向侧方,以在最后部朝向上方的方式逐渐倾斜;上述车提手的最后部的上面(H)位于车座(S)的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L)上。

Description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背景技术
在二轮摩托车中,有的将设置于左、右侧罩上的车提手的横梁部设置在比车座面高的位置上(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02/055367号宣传册)。
该横梁部沿车宽方向设置,在操作主支架等情况下,用于提起车体。因此,该横梁部设置于比车座面高的位置上,从而易于抓握,且在抓握时不会同车座之间相互干涉。
然而,就上述以往的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而言,在车座上积载货物时,如果货物能够收纳于车座上则没有问题。但是,若由于货物大而伸出到车座后方,则车座同车提手的后部之间会产生阶梯式差,引发难以装载货物这样的问题。
而且,在由于积载的货物大而从车提手的后部朝后方伸出时,如果以货物与灯体上表面接触的状态行驶,会由于振动而造成货物同灯体干涉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提手,其不会妨碍货物的积载,能够防止货物对灯体的干涉,并且易于抓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该车提手安装于二轮摩托车上,该二轮摩托车具有车座、侧罩、以及车体最后尾部的灯体,其中,该车提手包括:后部;左右侧部,其从上述后部的左右两侧连续地朝前方延长;安装部,其突出设置于上述左右侧部的内侧,用于向上述车座下方的上述侧罩的侧面安装车提手,从上述安装部到上述灯体的上方,配合上述灯体的形状而形成上述车提手,使得俯视时至少其一部分与上述灯体重叠;上述车提手的后部内缘从上述车座的后端朝后方延伸,在上述车座的后端同上述后部内缘之间形成俯视时可看到的空间部分;上述车提手的外表面在上述车座的下方朝向侧方,且越往后方越逐渐倾斜形成,从而使得在上述车提手的最后部朝向上方;上述车提手的最后部的上表面位于上述车座的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车提手可作为保护灯体的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在抓握车提手时不会因为错误地将灯体误认为车提手而抓握,而且该车提手还可构成保护部件。
此外,车提手的外表面连续地朝后方变化,车提手同车座的位置关系也是以最后尾部位于车座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在外观上成为与车座面以同一个面延伸状。因此,能够确保外观上的连续性。
而且,即使像这样位于车座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车座同车提手形成平坦的位置关系,也由于可确保在车座同车提手之间,尤其是在车座后端与车提手的后部内缘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分,因此易于将手放入,并且因为位置关系平坦而易于放置货物。
进而,即使在车座上积载的货物大,而从车座向后方伸出,呈跨车提手状积载,在车提手最后部的上表面与车座上表面上也不产生阶梯式差部。因此,不仅货物能够跨两者而稳定地积载,而且货物不会对灯体造成干涉。
本发明的车提手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大致U字状。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能够以单个部件构成的同时,还作为有利于强度的车提手而形成易于抓握的形状,还能够提高外观品质。
在本发明的车提手上,向上述车座下方的侧罩上安装该车提手的安装部前方的部分可以支撑为悬臂状。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在不增加安装部分的情况下延长抓握部分,并且还能够获得易于抓握的形状。而且,还能够作为固定把手使用。
本发明的车提手也可以以俯视时在与上述侧罩之间设置空间部的状态安装于侧罩上。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手放入车提手同侧罩之间。
本发明的车提手也可以在上述左右侧部的前端突出设置止挡部。
尤其是也可以使在该止挡部的内端面与上述侧罩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就不需要在侧罩上设置凹部供抓握车提手或者安装车提手,而且不会影响到侧罩的外观。此外,乘车人的衣服等也不会被夹在止挡部同侧罩之间,而且用于捆绑固定积载于车提手上的货物的绑缚货物的绳子等易于从该止挡部同侧罩之间穿过。
此外,上述止挡部也可以形成钩状。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将其兼用作固定货物的钩。
进而,对于安装了本发明的车提手的二轮摩托车,该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车体最后尾部的灯体也可以在上表面上具有投射面。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提高从后方的辩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车提手安装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剖开了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3中的车提手的局部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了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提手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11的C-C线剖开了的剖面图。
图9是沿着图7的D-D线剖开了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E-E线剖开了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灯体周围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图5中构成二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的车架F由前部车架Ff、与后部车架Fr一体接合而成。该车辆的上述前部车架Ff具有头管1、和从该头管1朝着后下方延伸的主管2。头管1的下端由轴架着前轮Wf的前叉3所支撑,在前叉3的上端固定着车把4。在上述主管1的下端和朝着该主管1下方延伸的支撑架5的下端悬架支承着发动机单元Eu。
上述后部车架Fr包括:后管10、和其上方的叉式状的座椅横挡11。后管10的前端与上述前部车架Ff的后端一体连接,后部向后上方延伸后再向后方延伸,上述座椅横挡11使后管10的上方朝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座椅横挡11的前部与横管12连接,后管10的后端与作为后述车提手G安装架的尾架13连接。
在上述发动机单元Eu的后部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轴支着摆臂15,在该摆臂15的后端以可自由回转的方式轴支着后轮Wr,在摆臂15同后轮Wr之间连接着后缓冲器14。而且,由前部车架Ff与后部车架Fr构成的车架F的大部分由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板制的车体罩所覆罩。
在座椅横挡11之间,收纳着油箱T,由该油箱T的侧面朝外鼓出的凸缘部16由多个螺栓17固定支承在座椅横挡11上。而且,在后部车架Fr上,呈覆罩上述油箱T状安装车座S,并使其可起伏。此处,该车座S为可前后两人乘坐行驶(tandem行驶)的二人乘用车座,在前部S1和后部S2具有乘坐面,后部S2可作为载货空间利用。
在后部车架Fr的尾架13上,在油箱T的后方形成了后面开放的剖面U字状,其左、右下部,通过焊接固定在后部车架Fr上。而且,在尾架13的左右侧面上安装着车提手G。
该车提手G为铝合金铸造而成,拥有支撑乘员的体重所需要的足够的刚性,如图3所示那样,其形成为俯视时前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车提手G包括:在后部车架Fr的后部形成为弧状的后部20、和从该后部20的左、右两侧连续地朝后部车架Fr的前方延长的左、右侧部21、22构成。在左右侧部21、22的前端,即其自由端的内侧,对称并一体地突出设置成对的朝内侧方向鼓出的膨大状的止挡部21s、22s。另外,止挡部21s、22s可以采用钩状、球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而且止挡部21s、22s可以朝下方、或者斜下方鼓出。
此外,在上述车提手G的左右侧部21、22上,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内侧下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成对的托架(安装部)21b、22b,这些托架21b、22b凭借贯通车提手G的至少前后2根螺栓24,与构成车体罩一部分的侧罩C共同被固定在上述尾架13,即座椅横挡11的左右侧面上。而且在车提手G的左、右侧部21、22的前半部上,比安装部25还靠前的前方部分呈悬臂状沿着侧罩C的外表面延长。
如图5~图7所示那样,车提手G形成为俯视时沿着后述的灯体7的形状,且车座S的下部如图7所示那样,大致朝向侧方的外表面M的最后尾部如图10所示那样,朝向上方形成为越往后方越逐渐倾斜状(参照图8~图10),在最后部,该外表面M构成车提手G的上表面H,位于车座S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L上(参照图2)。
上述侧罩C的侧面后部随着越往后方其横向宽度逐渐变窄,在后端部绕至上方而形成后罩部RC,在该侧罩C的后部,即车体最后尾部配置灯体7。该灯体7包括:中央部的尾灯7a、同面地配置于尾灯7a左右的方向指示灯7b、7b。该灯体7后部为逐渐收缩形状,其中央部分朝后方突出。配合该灯体7的形状,如后述那样,后罩部RC与车提手G的形状,也形成为中央部朝着后方突出状。
此外,如图11所示那样,灯体7经由夹部31被安装在后翼子板30上,该后翼子板30在下部安装了车牌照8。夹钳部31经由衬垫37被安装在灯主体32上,在灯主体32的上部安装了灯泡33,在灯主体32的下部安装了反光镜34。在灯主体32上的与灯泡33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了透镜35,该透镜35具有朝向斜上部后方竖起的后表面部35B、和朝向前方延伸的上表面部35A,灯罩36以覆罩该透镜35的方式安装在与反光镜34的交界线上。另外,虽然例举了上述灯体7的中央部分朝着后方突出的情况,但灯体7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圆形、方形等其他的形状。
而且,上述灯罩36的上表面构成为投射面7A,使得灯泡33经过透镜35的上面部35A而照射的光能够照射到上方。因此,该灯体7从后方的辨识性优良。在这里,构成灯体7的上表面的灯主体32同灯罩36的接合部进入到后述的侧罩C的后罩部RC的上缘部之下从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并且与其上表面相连的侧面倾斜形成为越往前侧越逐渐朝向侧方状。
此外,同样如图11所示那样,在灯体7的上方配置了上述的侧罩C的后罩部RC。如图4所示那样,该后罩部RC配合灯体7而与灯体7同样形成为中央部分朝着后方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后罩部RC使其后缘位于比灯体7靠前侧的位置,使得在俯视时从其后端部能够看见灯体7的尾灯7a和转向灯7b,从而保护灯体7,并提高了外观品质。而且车提手G位于该后罩部RC的上方。
因此,车提手G被安装于车座S下方的侧罩C侧面上,呈包含在上表面上具有投射面7A的车体最后尾部的灯体7的整个上方位置状,形成为与灯体形状相吻合,从而以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是俯视时在与后罩部RC的交界部分附近重叠状。
而且,车提手G以俯视时同上述侧罩C之间设置空间部D的状态安装于侧罩C上。此外,由于配置成在俯视时车提手G的后缘相比灯体7的最后端处于前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灯体7的辨识性并使外观带有轻快感。
在这里,由于车提手G的托架21b、22b安装于左、右侧部21、22上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内侧下部,因此车提手G以俯视时同上述车座S之间也是包含全周而设置空间部D′的状态安装在侧罩C上。
尤其是车提手G的后部内缘20I从车座S后端SR朝着后方延伸,因此车座S后端SR同上述后部内缘20I之间的空间部D′形成为空间部分K,由于车座S后端SR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上述空间部分K,形成为被车座S后端SR与车提手G的后部内缘20I围夹的大致三角形状。
而且,在侧罩C与上述止挡部21s、22s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间隙,由此,不需要在侧罩C上特意设置凹部以供抓握车提手G或安装车提手G,并且也不会影响侧罩C的外观。而且,上述一定的间隙设定为适当尺寸,从而不会夹住乘车人的衣服且又易于穿过绑缚货物的绳子。此外,止挡部21s、22s作为钩状,还可以兼用作固定货物的钩。
接下来,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乘车人从位于车下或者从乘坐在车座S的后部S2上的状态,可以根据需要抓握上述车提手G上从车座S下的侧罩C的部位开始一直到后方的任意部位。因此,乘员能够容易地抓握到希望的部位,并且易于抓握住。而且,形成在俯视时呈大致U字状的车提手G,从上面观察时的形状和外观品质都得到提高,且无论从哪个位置都能够抓握且无不适感,因此易于使用。
此时,车提手G的左、右侧部21、22的前半部呈悬臂状延长到比安装部25还靠前方,在其与侧罩C之间形成了上下开放的空间部D,并且由于在与车座S之间形成遍及全周的空间部D′,因此易于将手放入车提手G同侧罩C之间,不但易于抓握、易于使用,而且在车提手G同车座S之间遍及全周的位置上都易于将手放入,因此乘坐于后席S2上的乘车人易于抓握。另外,在作为固定把手使用时,也能够抓握到所希望的部位,因此易于使用。
尤其是车提手G的后部内缘20I,从车座S后端SR朝后方延伸,在车座S后端SR、与上述后部内缘20I之间形成了俯视时可看到的空间部分K,因此即使车座S同车提手G属于平坦的位置关系,手也仍然易于从上述空间部分K放入,也易于装载货物。即,以往的车提手的后部20朝上方竖起而设置上下方向的空间,虽然易于抓握,但相反地却由此而牺牲了货物的积载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积载性得到提高的车提手G位于车座S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L上,即,可使车座S与车提手G处于平坦的位置关系的同时,通过设置上述空间部分K而解决了由此而产生的抓握性能下降的问题,并且还具有保护灯体7的功能,此外还提高了外观品质。
并且,由于凭借从上述安装部25呈悬臂状延伸的前半部,能够增加抓握的部分,因此能够不必特意地把持而方便地使用抓握部分,而且由于前半部的周围遍及其全周都处于开放状态,没有任何障碍物存在,因此,乘车人易于将手放入该空间部D,即使在瞬间,也能够迅速地抓握住该前半部,即能够握住车提手G,此时,上述安装部25不会妨碍到抓握操作。
此外,车提手G的外表面M从前到后始终呈连续状,在与车座S的位置关系上,也是在最后尾部的上表面H上位于车座S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L上,因此在外观上能够确保连续性,从而提高外观品质。
而且,车提手G还作为保护灯体7的部件发挥作用,因此不会在抓握车提手G时误将灯体7当作车提手G而抓握,在作为能够被可靠地抓握的车提手G的同时,还可与后罩RC一同构成灯体7的保护部件。
进而,即使在如图1所示那样,在车座S上积载的货物N体积大,从车座S向后方伸出,而在整个车提手G上积载,也能如上述那样,车提手G的最后部的上表面H位于车座S的大致延长线L上,因此,车提手G的最后部的上表面H与车座S上表面不会产生阶梯形差部,因此不仅能够将货物N以跨两者的方式稳定地积载,而且货物N不会同灯体7形成干涉,能够提高载货性能。
此外,上述止挡部21s、22s可以抑制抓握了车提手G的手朝松脱方向,即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使该抓握变得可靠。而且,该抓握位置不会从预定位置移到前方,能够使施加在车提手G上的弯曲力矩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以内。此外,还可以将该车提手G作为固定货物用的钩而灵活运用。此外,通过在止挡部21s、22s的内端面与侧罩C的外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可使该止挡部21s、22s与侧罩C之间不会夹住乘车人的衣服等,并且在它们间易于穿过用于捆绑固定载置于车提手上的货物的绑缚货物的绳子等。
而且,由于车提手G在油箱T的后方安装在后部车架Fr上,因此,不会由于安装该车提手G,而使二轮摩托车自身的车宽扩大到超出需要的程度,而且如图3所示那样,车提手G的外表面不会像以往的车提手那样,从侧罩C的最大宽度的外表面朝外侧凸出,不但能够提高外观品质,而且车提手G不会与车体侧方的其他物体形成干涉。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具备从头管到后方大致水平的主管的车辆等不同形式的车辆。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采用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能够抓握从车座下的侧罩的部位一直到后方部位上的任意部位,乘车人能够抓握到所希望的部位,且易于抓握住。而且,本发明的车提手还作为保护灯体的部件发挥作用,因此不会在抓握车提手时误将灯体当作车提手而抓握,而且可构成保护部件。此外,本发明的车提手的外表面从前方到后方始终呈连续状,在与车座的位置关系上,也是在最后尾位部位于车座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在外观上车提手构成从车座面以同一个面延伸。为此,能够确保外观上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外观品质。而且,像这样位于车座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即使车座与车提手为平坦的位置关系,也由于能够确保在车座同车提手之间,尤其是在车座后端同车提手的后部内缘之间形成空间部分,因此易于将手放入,并且因为构成平坦的位置关系而易于载置货物。此外,就本发明的车提手而言,即使在车座上积载的货物大,从车座向后方伸出而在整个车提手上积载,在车提手的最后部的上表面与车座上表面上也不会产生阶梯形差部。因此,不仅货物能够以跨两者的方式稳定地积载,而且货物不会同灯体形成干涉。

Claims (8)

1.一种安装于二轮摩托车上的车提手,所述二轮摩托车具有车座、侧罩、以及车体最后尾部的灯体,其特征在于,车提手包括:
后部;
左右侧部,其从上述后部的左右两侧连续地朝前方延长的;以及
安装部,其突出设置于上述左右侧部的内侧,用于向上述车座下方的上述侧罩的侧面安装车提手,
从上述安装部到上述灯体的上方,配合上述灯体的形状而形成上述车提手,使得俯视时至少其一部分与上述灯体重叠;
上述车提手的后部内缘从上述车座的后端朝后方延伸,在上述车座的后端同上述后部内缘之间形成俯视时可看到的空间部分;
上述车提手的外表面在上述车座的下方朝向侧方,且越往后方越逐渐倾斜形成,从而使得在上述车提手的最后部朝向上方;
上述车提手的最后部的上表面位于上述车座的上表面的大致延长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提手,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大致U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车提手上,向上述车座下方的侧罩上安装该车提手的安装部前方的部分可以支撑为悬臂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提手,以在俯视时在与上述侧罩之间设置空间部的状态安装于上述侧罩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左右侧部的前端,突出设置止挡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止挡部的内端面与上述侧罩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形成为钩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车提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灯体的上表面上拥有投射面。
CNB2004800053022A 2003-03-31 2004-03-26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82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7321/2003 2003-03-31
JP2003097321A JP4008375B2 (ja) 2003-03-31 2003-03-31 自動二輪車のグラブレ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3810A true CN1753810A (zh) 2006-03-29
CN100368252C CN100368252C (zh) 2008-02-13

Family

ID=33127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530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8252C (zh) 2003-03-31 2004-03-26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JP (1) JP4008375B2 (zh)
KR (1) KR100727723B1 (zh)
CN (1) CN100368252C (zh)
AR (1) AR043943A1 (zh)
BR (1) BRPI0408847B1 (zh)
MX (1) MXPA05010259A (zh)
MY (1) MY139464A (zh)
PE (1) PE20040886A1 (zh)
TW (1) TWI242513B (zh)
WO (1) WO20040874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6857B2 (ja) * 2005-03-31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AU317696S (en) * 2007-04-06 2008-01-22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rail for motorcycles
JP5005591B2 (ja) * 2008-03-21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JP6027917B2 (ja) * 2013-02-28 2016-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6013818A (ja) * 2014-07-03 2016-01-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201718310A (zh) * 2015-11-24 2017-06-01 Kwang Yang Motor Co 機車內藏式後扶手鎖固結構
TWI632083B (zh) * 2016-05-31 2018-08-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N107310666A (zh) * 2017-07-25 2017-11-0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扶手在车架上的侧方位安装结构
JP6837464B2 (ja) * 2018-11-28 2021-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7361A (ja) * 1993-02-26 1994-09-06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JP3497522B2 (ja) * 1993-05-07 200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グリップ装置
CN2180522Y (zh) * 1993-05-26 1994-10-26 李湘仑 汽车转向的侧边辅助照明机构
JP3476306B2 (ja) * 1996-05-23 2003-1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タンディングハンドル構造
CN1235762C (zh) 2001-01-09 2006-01-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299627A (ja) 2004-10-28
CN100368252C (zh) 2008-02-13
TWI242513B (en) 2005-11-01
MY139464A (en) 2009-10-30
MXPA05010259A (es) 2005-11-17
KR100727723B1 (ko) 2007-06-13
TW200426064A (en) 2004-12-01
PE20040886A1 (es) 2005-01-05
BRPI0408847A (pt) 2006-04-04
AR043943A1 (es) 2005-08-17
BRPI0408847B1 (pt) 2015-09-01
WO2004087489A1 (ja) 2004-10-14
KR20050105262A (ko) 2005-11-03
JP4008375B2 (ja) 200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0971B2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1338873B2 (en) Frame for an electric cargo bicycle
CN101041369A (zh) 摩托车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US8814244B2 (en) Accommodation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753810A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CN106794885A (zh) 雪地机动车燃料箱
CN1317156C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结构
CN100339270C (zh) 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结构
CN1235762C (zh)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CN1524047A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座锁定装置
CN1778620A (zh) 摩托车的扶手杆安装结构
CN102372056B (zh) 自动二轮车
CN1294047C (zh) 车用尾灯与后罩板的安装结构
CN1486261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CN101468674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1049846A (zh) 摩托车
TW201718324A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叉
CN1597423A (zh) 载物架装置
CN1616292A (zh) 踏板式摩托车型车辆的灯光器配置构造
CN1066110C (zh) 摩托车防盗装置
CN1363496A (zh) 车用挡泥板
CN218112875U (zh) 一种具有防侧歪结构的摩托车
CN1084274C (zh) 车辆挂锁构造
CN1363498A (zh) 车辆后盖的旋转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