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17959B - 多色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多色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17959B
CN1717959B CN2003801010528A CN200380101052A CN1717959B CN 1717959 B CN1717959 B CN 1717959B CN 2003801010528 A CN2003801010528 A CN 2003801010528A CN 200380101052 A CN200380101052 A CN 200380101052A CN 1717959 B CN1717959 B CN 17179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3801010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7959A (zh
Inventor
三浦圣志
水谷英正
近藤茂树
伏见正弘
森山孝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717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7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17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7959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多色发光器件包括多个有机EL器件,每个有机EL器件都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发光色料,其中可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每种颜色的发射的获取效率最优化,并且具有低价格和高效率。所述多色发光器件包括多个有机EL器件,每个有机EL器件都具有包括反射电极11与透明电极14之间的发光层12的有机化合物层,所述多个有机EL器件中的每个都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发射光谱,其中每个都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的发光区域被布置在层厚度方向上的与不同发射光谱相对应的不同位置中,并且在使得第一电荷传输层16、第二电荷传输层13、电极等具有相同材料、厚度等的情况下使得用于每种颜色的有机EL器件的光线的获取效率最优化。

Description

多色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平板显示器、投影显示器、打印机等的多色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面控制板待自发光器件引起注意。自发光器件包括等离子发光显示器件、场发射器件、场致发光(EL)器件等。
具体地,在它们之中,T.W.Tang等人在1987年已经论证了使用其中堆叠有荧光金属螯合物和二胺基分子制成的薄膜的结构通过低电压DC驱动可获得高亮度发射的有机EL器件,并且也已积极地继续其研究和发展。在这些低分子基有机EL器件中,绿单色的背景色类型显示器和绿色与诸如蓝和红的其他颜色的背景色类型显示器已商品化了,并且目前已启动全色化的发展。
作为有机EL器件,存在使用载流子注入类型的自发光器件,所述自发光器件使用当已到达发光层的电子和空穴被重新组合时所产生的发光。图1示出了典型有机EL器件的结构。为了取得发射光,金属电极用作阴极11而透明电极用作阳极14。有机化合物层被夹在这些电极之间。在图1中,有机化合物层包括发光层12和空穴发射层13。
构成有机化合物层的每个有机层通常都具有大约几十纳米的厚度。通常使用具有小功函数的金属(诸如铝、铝和锂的合金以及镁和银的合金)作为用作阴极的金属材料。具有大功函数的透明传导材料(诸如氧化铟锡(ITO))用作阳极。
如图1中所示的,有机化合物层通常具有由发光层12和空穴传输层13构成的两层结构、或由电子传输层22、发光层23和空穴传输层24构成的三层结构。所述空穴传输层具有用于将空穴从阳极有效地注入到发光层中的功能,并且所述电子传输层具有用于将电子从阴极有效地注入到发光层中的功能。另外,所述空穴传输层与所述电子传输层具有用于在发光层中分别阻断电子和空穴的(载流子阻断)功能,这可有效地增强发射效率。
已商品化为全色平板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已使用滤色器等实现了全色化。然而,有机EL器件通过适当地选择用于构成发光层的材料可自发射红、绿和蓝色的基色并且具有比液晶显示器更高速度响应和更广泛视角的卓越优点。
由于在红、绿和蓝色的每种颜色的发射中,通过由单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难于获得充分的亮度和色纯度,因此通常使用其中基质材料被掺有荧光染料的掺杂染料有机EL器件。这是这样一种技术,其中构成图1或图2中的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或发光层的材料用作基质材料并且掺有非常少量的荧光染料以便于从荧光染料中获取荧光作为发光色料。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可使用具有高荧光量的染料并且大大提高了发光色料的选择,因此可预期效率的提高。
从发光中心中的分子的单重态激子改变为基态时所制造的荧光染料中取得通常用在有机EL器件中的光发射。另一方面,正在研究不使用通过单重态激子的光发射而使用通过三重态激子发磷光的器件。已公开的例证性参照文献包括,例如,以下的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
在这些文献中主要使用其中有机层具有四层的结构。它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激子防扩散层和电子传输层。所使用的材料是以下所示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和磷光发射材料。
每种材料的缩写如下所示的:
Alq3:八羟基喹啉铝络合物
α-NPD:N4,N4′联萘甲胺-1-yl-N4,N4′-联二苯-4,4′-二胺(N4,N4′-Di-naphthalen-1-yl-N4,N4′-diphenyl-biphenyl-4,4′-diamine)
CBP:4,4′-双(9-咔唑基)-1,1′-联苯(4,4′-N,N′-dicarbazole-biphyenyl)
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邻菲罗啉(10-phenanthroline)
PtOEP:铂卟啉复合物
Ir(ppy)3:三苯基吡啶铱复合物
Figure A20038010105200071
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两者中,获得了使用以α-NPD作为空穴传输层、Alq3作为电子传输层、BCP作为激子防扩散层以及CBP作为发光层为基质并且将浓度大约为6%的PtOEP或Ir(ppy)3作为磷光发射材料加入其中所形成的器件的高效率。
原则上来说,由于可预期高发光效率,因此磷光发射材料已引起注意。通过载流子的重新组合所形成的激子包括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其中出现概率为1∶3。当单重态激子导致朝向基态的转变时,传统有机EL器件已获取磷光,其中发射量大体上为所形成的激子数量的25%,这原则上是上限。然而,如果使用由三重态所形成激子获得的磷光的话,大体上至少可预期产生至少三倍的量。而且,如果在考虑能量时由系统间进行的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跃迁能量较高,大体上可预期100%的四倍发射。
要求从三重态发射的其他文献披露了有机EL器件和用于制造所述有机EL器件的方法(专利文献1)、发光材料和使用所述发光材料的有机EL器件(专利文献2)、有机场致发光器件(专利文献3)等。
而且,非专利文献3描述了,在上述EL器件中,由于光干涉效应,可获取到外部的光线量根据构成所述器件的每个功能膜的厚度改变。
依照非专利文献3,由于存在电子传输层相对于发射波长的最佳厚度,因此对于具有两种或多种传输颜色的EL板来说,需要使得构成EL器件的每层的厚度最优化。为了使其最优化,专利文献4披露了用于调节电子传输层的厚度并且使得光线的获取效率最优的一种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开号No.11-32973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开号No.11-256148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No.5,698,858和美国专利No.5,756,224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No.6,541,130
非专利文献1:D.F.O′Brien等人“Improved energy transfer in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美国),1999,Vol.74,No.3,P.422
非专利文献2:M.A.Baldo等人“Very high-efficiency green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electrophosphoresc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美国),1999,Vol.75,No.1,P.4
非专利文献3:Yoshinori Fukuda等人“An Organic LED displayexhibiting pure RGB colors”,Synthetic Metals,2000,111-112,P.1-6。
然而,为了获得具有低价格和高效率的器件,期望使用具有少量步骤的工艺制备具有较高光获取效率的器件。
发明内容
在考虑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包括多个分别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的多色发光器件,其中通过简单结构使得每种颜色的发射的获取效率最优化,并且所述多色发光器件具有低价格和高效率。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色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色发光器件包括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每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都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包括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
所述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发射光谱,
其中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被布置在与不同发射光谱相对应的发光层的层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中。
另外,作为优选实施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色发光器件包括以下内容。
有机化合物层具有这样一种堆叠结构,其中发光层被至少夹在第一电荷传输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之间。
第一电极为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电极;
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并且
第一电荷传输层被布置在发光层的第一电极一侧处。
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与较长波长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即,用于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相比较,较短波长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更靠近于第一电极。
另外,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中,
较短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
较长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
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电子的电子传输层;以及
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
或者,
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中;
较短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
较长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
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以及
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电子的电子传输层。
而且,发光层具有10到35nm范围内的厚度。
第一电荷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与用于所有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那些相同。
第二电荷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与用于所有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那些相同。
而且,作为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电极为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电极;
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
有机化合物层包括第一电荷传输层,第一电荷传输层被布置在发光层的第一电极一侧处。
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与较长波长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即,用于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相比较,较短波长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的位置更靠近于第一电极。
另外,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中,
较短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
较长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并且
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电子的电子传输层,
或者,
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射中,
较短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
较长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并且
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
另外,发光层具有10到35nm范围内的厚度。
第一电荷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与用于所有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那些相同。
具有本发明多色发光器件的显示器。
另外,作为其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包括,两种或多种不同发射光谱为显示出红、绿和蓝色的发射光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典型有机EL器件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另一种典型有机EL器件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本发明多色发光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A和4B是描述发光层的电荷传输特性与发光区域之间关系的示意性图表,其中图4A示出了具有高电子传输能力的材料用作发光层的情况,而图4B示出了具有高空穴传输能力的材料用作发光层的情况;
图5是解释有机EL器件中的光干涉的示意性图表;
图6A和6B是解释有机EL器件中的光干涉的其他示意性图表,其中图6A示出了发光区域被布置在与第一电荷传输层的接触面处的情况,而图6B示出了发光区域被布置在与第二电荷传输层的接触面处的情况;
图7是本发明示例1的多色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示例2的多色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示例3的多色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了层厚度与A的亮度的相关性的图示,图10A示出了与具有器件A提供的绿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有关的相关性,而图10B示出了与具有器件A提供的红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有关的相关性;
图11A和11B是示出了层厚度与器件B的亮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图示,图11A示出了与具有器件B提供的绿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有关的相关性,而图11B示出了与具有器件B提供的红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有关的相关性;以及
图12是示出了层厚度与器件C的亮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本发明的多色发光器件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实施例。
在图3中所示的多色发光器件中,在透明衬底(基底元件)15按所述顺序形成有:用作阳极的透明电极(第二电极14);用作有机化合物层的第二电荷传输层13;发光层12(12R、12G或12B),和用作有机化合物的第一电荷传输层16;用作阴极的反射电极(第一电极)11。在图3中,发光层12分别具有独立的与红、绿和蓝相对应的12R、12G和12B,并且处在三个有机EL层被并排布置的状态下,其中每个有机EL层都具有三个不同发光光谱中的一个。而且,本说明书中用于多色发光器件的附图只示出了三个(或两个)有机EL器件的部分,但是多色发光器件所包含的有机EL器件的数量不局限于此。
当将从基底材料一侧取得光线时,用于在其上形成多个具有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包括发光层的有机化合物层的有机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基底元件必须是透明的,并且最好使用透明衬底。可适当地使用的具体衬底包括各种玻璃衬底、其上以多晶形成有驱动电路(如TFT)的玻璃衬底、其上具有驱动电路的硅晶片等。
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一个为阳极并且另一个为阴极。关于用作这些电极的材料,最好其中一种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另一种由具有高反射性的材料制成。具有高功函数的材料最好用作阳极,而具有低功函数的材料最好用作阴极。具体地,所适用的用作阴极的金属材料包括具有低功函数的金属,诸如铝、铝和锂的合金以及镁和银的合金。而且,具有高功函数的透明传导材料(诸如氧化铟锡(ITO))适合于用作阳极。而且,当阴极将用作透明电极时,存在这样一种方法,例如,其中如上所述的具有低功函数并且可适合于用作阴极的一层金属材料以大约1到10nm的厚度被设在与有机化合物层相接触的一侧上,并且诸如ITO的一层透明传导材料被设在其外侧上。
构成有机化合物层的诸如第一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等有机层通过气相沉积等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一个由优先传输空穴的材料(具有高空穴传输特性)制成,另一个由优先传输电子的材料(具有高电子传输特性)制成。可依照所使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进行选择。
另外,所使用的发光层可包括可从中获得期望光发射的单一材料或掺有客体材料的基质材料。作为用于掺杂的方法,基质材料和客体材料被同时真空沉积并且各个沉积速度被调节以便于获得具有任意掺杂浓度的发光层。取决于此时的荧光色,通过改变发光层的材料或形成发光层的基质和客体的组合可获得用于每个有机EL器件的任何光发射。
在本发明中,具有不同发射光谱(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3种颜色的不同发射光谱)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发光区域被布置在与所述不同发射光谱相对应的层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中。
因此,在设在多色发光器件10中的多个分别具有不同发光色料(发光光谱)的有机EL器件之中,甚至当除发光层以外的组件,即,除包含在有机化合物层(图3中的第一电荷传输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中的发光层以外的有机层和电极具有相同材料、厚度等时,也可使得用于每种颜色的有机EL器件的获取效率最优化。
下面将参照图4A、4B、5、6A和6B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作用。
通常已知的是,有机EL器件在发光层中的局部区域中发射光线。例如,当具有高电子传输能力的材料用作图4A中所示的发光层时,在其中发光层被夹在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的结构中,电场使得注入到发光层中的电子移动到与发光层中的空穴传输层之间的接触面的附近。另一方面,具有低移动性的空穴不能移动长距离并且在被注入到发光层中之后与电子重新结合,因此发光区域将处于空穴传输层附近。而且,当具有高空穴传输能力的材料用作图4B中所示的发光层时,我们认为空穴到达与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接触面的附近并且在与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接触面处局部发射光线。
由于形成有机EL器件的每层通常都具有几十纳米到大约200nm的厚度,由于当像这样局部发生光发射时的光干涉效应,光线的获取效率通常强烈地受到层厚度的影响。
然后,参照图5,考虑了从有机EL器件的内部直接到达外部的光线(1)与在反射电极处反射之后到达外部的光线(2)之间的干涉。通过以下等式表示相差:
φ = 2 π ( nd ) × 2 λ + π . . . ( a )
其中d表示反射电极11与发光区域17中之间的层厚度;n表示折射率;以及λ表示发射波长。
如以下等式表示的,通过给予cosφ最大值可获得(1)+(2)的数值为最大值的条件:
nd = λ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b )
在实际有机EL器件中堆叠有多个有机层并且据报告在许多情况中光发射发生在有机层/有机层的接触面处。发光层12中的发光区域17接近于如图6A中所示的反射电极11的最佳条件由以下等式表示:
n 1 da 1 = λa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 · ( c )
其中λa表示峰值发射波长;n1和da1分别表示图6A中的第一电荷传输层16的折射率和厚度。此外,发光区域17接近于如图6B中所示的透明电极14的最佳条件由以下等式表示:
nb 1 db 1 + nb 3 db 3 = λb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 · ( d )
其中λb表示峰值发射波长;nb1和db1分别表示图6B中的第一电荷传输层16的折射率和厚度,以及nb3和db3分别表示图6B中的发光层12的折射率和厚度。
接着,在λb>λa的情况下,考虑对于每次发射的获取效率的最优化。为了从以上等式(c)和等式(d)中获得以下等式,da1=db1:
nb 3 db 3 = λb-λa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 · ( e )
可选择nb3和db3以实现da1=db1,即,实现第一电荷传输层的通用性并且使得每个波长的光线的获取效率最优。
另外,在实际多色发光器件的情况下,除光学获取效率以外还必须考虑驱动电压、有机膜的特性等。因此,实际器件的厚度无需适合于以上所述的计算最优值。
例如,当考虑包括图6A和6B中所示的两种有机EL器件(折射率:n1=n2=n3=1.8、峰值发射波长:λa=520nm、λb=620nm)的多色发光器件时,通过给出d1=72nm和d3=14nm,可使得用于λa和λb的光发射最优。
为了在与不同发射光谱相对应的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中的发光层中具有发光区域,第一个方法是利用如上所述的发光层的电荷传输特性。具体地,所述方法包括选择材料,以使得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发射中空穴传输特性和电子传输特性在较短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短波长的光线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与较长波长发光层(即,用于发射较长波长的光线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之间是不同的。
由于有机层的厚度通常为从几十纳米到大约200nm,这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发射中,与较长波长发光层中发光区域的位置相比较,较短波长发光层中发光区域的位置最好更靠近于第一电极(反射电极),以便于使得光的获取效率最优化。
因此,当第一电极(反射电极)为阴极时,较短波长发光层最好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而较长波长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另一方面,当第一电极(反射电极)为阳极时,较短波长发光层最好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而较长波长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
用于改变光发射沿厚度方向在发光层中的位置的另一种方法是其中只有发光层中的任意区域掺有发光客体材料的方法。
另外,考虑到可见波长区域中厚度的最优化,由于假定的波长大约为650nm到450nm并且折射率大约为1.5到2.0,因此发光层的厚度最好在10到35nm的范围内。
而且,如上所述制备的器件最好用金属或玻璃盖覆盖以截断外部空气,从而使其免受氧和湿气侵蚀(未示出)。
(示例1)
制备一个多色发光器件,所述多色发光器件与图3中所示的相似并且具有图7的结构。在本示例中,将发光层12制备得仅具有绿和红两种颜色的发光光谱。
通过在玻璃衬底(Corning Company:1737)(透明衬底15)上形成100nm的ITO所获得的衬底被用于通过光刻法制作布线图案以形成阴极(透明电极14),从而形成ITO衬底。
在ITO衬底上,以下所述有机化合物层和电极层(反射电极11)在10-4Pa的真空室中使用电阻加热通过真空沉积被连续沉积以便于获得器件A。
在下面的图表1中示出了所使用的材料和其厚度。在本示例中,空穴传输层相当于第二电荷传输层13,而电子传输层相当于第一电荷传输层16。
图表1
Figure G038A1052819960408D000131
另外,器件A中所使用的发光层由掺有客体材料的基质材料构成。
通过按顺序使用在用于形成与各个颜色相对应的发光层的部分中具有开口的掩模的共沉积,以上所示的材料用于形成器件A。通过控制共沉积下各种材料的沉积速度而将掺杂浓度调节为特定浓度。另外,已知Alq3具有高电子传输特性而CBT具有高空穴传输特性。
另外,在包含本示例的所有示例中,除背景技术的专栏中所示的以外,用于制备多色发光器件的材料的化学式如以下所示的:
Figure A20038010105200181
而且,图10A和10B示出了对于具有红色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和具有绿色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所测量的发射效率在电子传输层厚度方面的相关性的结果,每个有机EL器件都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
依照图10A和10B,可明白的是,在上述本示例的结构下,对于绿色有机EL器件和红色有机EL器件两者来说,当电子传输层具有大约70nm的厚度时发光效率是最高的。
(示例2)
在本示例中,制备一个多色发光器件,其中形成有具有绿和红两种颜色的发光光谱的发光层12,并且反射电极11被形成在透明衬底15的一侧上,如图8中所示的。
使用喷镀工艺将具有100nm厚度的Cr膜形成在玻璃衬底(Corning Company:1737)(透明衬底15)上,并且通过剥离(lift-off)工艺使得所述膜被构图以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阳极(反射电极11)。从而形成Cr衬底。
在该Cr衬底上,以下所述有机化合物层和电极层(透明电极14)在10-4pa的真空室中使用电阻加热通过真空沉积被连续沉积以便于获得器件B。
在下面的图表2中示出了所使用的材料和其厚度。在本示例中,空穴传输层相当于第一电荷传输层16,而电子传输层相当于第二电荷传输层13。
图表2
本示例的器件B中所使用的发光层也由掺有客体材料的基质材料构成。另外,使用ITO作为阴极,本发明的器件B适合于从形成有膜的一侧中取得光线。
而且,图11A和11B示出了对于具有红色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和具有绿色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所测量的发光效率在空穴传输层厚度方面的相关性的结果,每个有机EL器件都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
依照图11A和11B,可明白的是,在上述本示例的结构下,对于绿色有机EL器件和红色有机EL器件两者来说,当空穴传输层具有大约70nm的厚度时发光效率是最高的。
(示例3)
在本示例中,制备一个多色发光器件,其中形成有具有红、蓝和绿三种颜色的发光光谱的发光层12,并且反射电极11被形成在透明衬底15的一侧上,如图9中所示的。
使用喷镀工艺将具有100nm厚度的Cr膜形成在玻璃衬底(Corning Company:1737)(透明衬底15)上,并且通过剥离(lift-off)工艺使得所述膜被构图以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阳极(反射电极11)。从而形成Cr衬底。
在该Cr衬底上,以与示例2相似的方式制备以下所述有机化合物层和电极层(透明电极14)以便于获得器件C。
在下面的图表3中示出了所使用的材料和其厚度,除提供了蓝色发光层以外,它们与示例2中的相同。在本示例中,空穴传输层相当于第一电荷传输层16,而电子传输层相当于第二电荷传输层13。
图表3
另外,BAlq已知具有高电子传输特性。
图12示出了对于具有蓝色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所测量的发光效率在空穴传输层厚度方面的相关性的结果,所述有机EL器件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
从图12中,可明白的是,当空穴传输层具有大约50nm的厚度时蓝色有机EL器件具有最高的发光效率,并且在大约70nm的厚度下也示出了高光发射。
如上所述的器件C依照以下所述的每种条件被驱动。出现了具有约300cd/m2亮度的光发射,显示出良好性能。
R:3mA/cm2
G:6mA/cm2
B:3mA/cm2
如上所述的,依照本发明,在包括多个都具有两种或多种发光色料的有机EL器件的多色发光器件中,甚至通过给予每种颜色的电荷传输层相同的厚度,也可使得每种颜色的发射的获取效率最优化,从而可提供具有低价格和高效率的有机EL器件。

Claims (6)

1.一种多色发光器件,所述多色发光器件包括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并且每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至少都具有:
布置在靠近于衬底的一侧上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
布置得与第一电极相反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以及
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层,
有机化合物层从第一电极侧起具有第一电荷传输层,发光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
其中,第一电荷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对于所述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是通用的,
第二电荷传输层的材料和厚度对于所述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是相同的,
所述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至少具有发射具有短波长的颜色的光的第一有机场致发光器件和发射具有长波长的颜色的光的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第一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存在于发光层和第一电荷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处,
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的位置存在于发光层和第二电荷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处,
从第一电极到第一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的位置的距离(da1)是通过以下等式获得的距离:
n 1 da 1 = λa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 . ( c )
其中n1表示第一电荷传输层的折射率,λa表示第一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峰值发射波长,
从第一电极到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区域的位置的距离(db1+db3)是通过以下等式获得的距离:
nb 1 db 1 + nb 3 db 3 = λb 4 ( 1 + 2 i ) , i = 0,1,2 , . . . . . . ( d )
其中nb1表示n1,db1表示da1,nb3表示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的折射率,λb表示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峰值发射波长。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电子的特性;
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具有优先传输空穴的特性;
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以及
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是用于优先传输电子的电子传输层。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的厚度在10到35nm的范围内。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是发射红色光线的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是分别发射红色、绿色和蓝色光线的至少三个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6.一种具有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发光器件的显示器。
CN2003801010528A 2002-10-08 2003-10-06 多色发光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79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4676/2002 2002-10-08
JP2002294676A JP4343511B2 (ja) 2002-10-08 2002-10-08 多色発光素子
PCT/JP2003/012771 WO2004034750A1 (en) 2002-10-08 2003-10-06 Multicolor light-emitting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7959A CN1717959A (zh) 2006-01-04
CN1717959B true CN1717959B (zh) 2011-02-09

Family

ID=32089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8010105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7959B (zh) 2002-10-08 2003-10-06 多色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08127B2 (zh)
JP (1) JP4343511B2 (zh)
KR (1) KR100750462B1 (zh)
CN (1) CN1717959B (zh)
AU (1) AU2003267824A1 (zh)
WO (1) WO20040347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3511B2 (ja) * 2002-10-08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発光素子
JP4378186B2 (ja) * 2004-02-06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アレイ
US7767316B2 (en) 2004-09-20 2010-08-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composition
CN101027942B (zh) * 2004-09-24 2010-06-1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
JP4384107B2 (ja) * 2004-10-25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アレイ
JP4939809B2 (ja) * 2005-01-21 2012-05-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JP4411288B2 (ja) * 2005-03-23 2010-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8729795B2 (en) 2005-06-30 2014-05-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TE415711T1 (de) * 2005-11-22 2008-12-15 Novaled Ag Licht emittierendes bauteil
JP2007207916A (ja) * 2006-01-31 2007-08-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素子
JP5207645B2 (ja) * 2006-03-29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有機発光装置
JP4402069B2 (ja) * 2006-03-31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US7737464B2 (en) * 2006-11-10 2010-06-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JP5279240B2 (ja) 2007-11-22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表示装置
US8476844B2 (en) * 2008-11-21 2013-07-02 B/E Aerospace, Inc.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lighting system providing precise color control
JP2010287484A (ja) * 2009-06-12 2010-12-24 Sony Corp 有機発光素子、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5019644B2 (ja) 2010-03-24 2012-09-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有機el装置
US9685485B2 (en) 2013-12-04 2017-06-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7220528A (ja) * 2016-06-06 2017-12-14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パネル
US11917840B2 (en) 2018-05-18 2024-02-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reflective electrode and light-emitting layer
JP2022140859A (ja) * 2019-06-18 2022-09-2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2708A2 (en) * 1999-05-12 2000-11-15 Pioneer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multicolor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EP1065737A2 (en) * 1999-06-28 2001-01-03 Motorol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O2001026425A1 (en) * 1999-10-05 2001-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nd illuminator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010019782A1 (en) * 1999-12-27 2001-09-06 Tatsuya Igarashi Light-emit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orthometalated iridium complex, light-emitting device, high efficiency re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novel iridium complex
US20020021268A1 (en) * 2000-08-18 2002-02-21 Shunpei Yamazaki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2289358A (ja) * 2001-03-23 2002-10-04 Ricoh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7883B2 (ja) * 1993-03-18 1998-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色発光素子とその基板
EP0723701B1 (en) 1994-08-11 2000-01-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olid-state image intensifier and x-ray examin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olid-state image intensifier
US6117529A (en) * 1996-12-18 2000-09-12 Gunther Lei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and displays
JPH11256148A (ja) 1998-03-12 1999-09-2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用材料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
JPH11329739A (ja) 1998-05-11 1999-11-30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50152A (ja) 1998-11-16 2000-05-30 Toyo Ink Mf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01189193A (ja) 1999-10-05 2001-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JP3929690B2 (ja) 1999-12-27 2007-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オルトメタル化イリジウム錯体からなる発光素子材料、発光素子および新規イリジウム錯体
JP4675005B2 (ja) 2000-08-18 2011-04-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電子機器
SG125891A1 (en) 2000-09-08 2006-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same, and thin film forming apparatus
JP5159010B2 (ja) 2000-09-08 2013-03-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WO2002104080A1 (fr) 2001-06-15 2002-1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a electroluminescence organique
WO2003077609A1 (en) 2002-03-08 2003-09-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3717879B2 (ja) * 2002-09-30 2005-1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4343511B2 (ja) * 2002-10-08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発光素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2708A2 (en) * 1999-05-12 2000-11-15 Pioneer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multicolor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EP1065737A2 (en) * 1999-06-28 2001-01-03 Motorol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O2001026425A1 (en) * 1999-10-05 2001-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nd illuminator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010019782A1 (en) * 1999-12-27 2001-09-06 Tatsuya Igarashi Light-emit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orthometalated iridium complex, light-emitting device, high efficiency re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novel iridium complex
US20020021268A1 (en) * 2000-08-18 2002-02-21 Shunpei Yamazaki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2289358A (ja) * 2001-03-23 2002-10-04 Ricoh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P 1065737 A2,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50462B1 (ko) 2007-08-22
JP4343511B2 (ja) 2009-10-14
US7508127B2 (en) 2009-03-24
US20060033425A1 (en) 2006-02-16
KR20050051684A (ko) 2005-06-01
WO2004034750A1 (en) 2004-04-22
JP2004134101A (ja) 2004-04-30
CN1717959A (zh) 2006-01-04
AU2003267824A1 (en) 2004-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7959B (zh) 多色发光器件
TWI290441B (en) Organic EL device and display
US718946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203977B (zh) 白色磷光有机发光器件
US9123667B2 (en) Power-efficient RGBW OLED display
US2011021530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eparate Emissive Layers
JP2002514230A (ja) 赤色発光有機発光素子(oled)
US9424772B2 (en) High resolution low power consumption OLED display with extended lifetime
US10374017B2 (en) High resolution low power consumption OLED display with extended lifetime
JP4513060B2 (ja) 有機el素子
WO2010114582A1 (en) Novel oled display architecture
JP2006302878A (ja) 発光素子、その発光素子を備え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8033194A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microcavity
JP2006302879A (ja) 発光素子、その発光素子を備え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132540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1101940B1 (ko) 이중 도핑을 이용한 고효율 진적색 인광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40219390A1 (en) Benzoxazinone and quinazolinone derivatives
US771001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transparent microcavity
JP417117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表示装置
WO2005048315A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materials for use in the devices
EP1482573A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