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0147A - 保险杠结构 - Google Patents
保险杠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80147A CN1680147A CN 200510063535 CN200510063535A CN1680147A CN 1680147 A CN1680147 A CN 1680147A CN 200510063535 CN200510063535 CN 200510063535 CN 200510063535 A CN200510063535 A CN 200510063535A CN 1680147 A CN1680147 A CN 16801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mper
- cover
- lower member
- joint face
- connection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在连接面上出现空隙、且易于定位的保险杠结构。前保险杠(1)具有安装于车辆前部、且向车辆的前方开口的开口部(2),包括保险杠罩面(3)、罩面下部部件(4)以及紧固部件(5)。保险杠罩面(3)构成开口部(2)的上壁(2a)及左右两侧的侧壁(2b)、(2c),在侧壁(2b)、(2c)上设置有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连接面(10)。罩面下部部件(4)构成开口部(2)的下壁(2d),在左右两侧的端部(4a)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面(10)对合的第二连接面(20)。紧固部件(5)使第一连接面(10)与第二连接面(20)互相接触连接并进行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规格不同的同一车型中改变其前部设计的保险杠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部,安装着合成树脂制成的前保险杠。前保险杠可以是利用注射塑模成形的方法制成的整体,也可以是通过冲切、由多个部件构成。当前保险杠采用整体成形的时候,为了使前保险杠和翼子板或发动机罩之间的边界部均匀,提出了各种车体方面的安装结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
而且,当前保险杠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时候,例如,如果前保险杠分成保险杠罩面及罩面下部部件时,在设计方面,在外观形状不连续的部分,将连接部设置于从外侧看不到的位置上,通过嵌合或紧固等方式进行连接。
日本专利文献1:特开平9-109807号公报
但是,对于整体成形的保险杠,在车型相同、规格不同时,如果要进行外观设计的变更,即便只是局部不同,也必须分别准备用于制作保险杠的专用模具。
而且,为了使其成为单独的部件而将保险杠进行分割并进行局部变更时,即使是以变更的局部为中心将其周围作成单独的部件,也会存在无法完全确保连接部强度的问题。因此,大多数都是无法在希望的位置上设置连接部并将保险杠分成多个部件。而且,如果从前方看,连接部其相互之间不能有缝隙,以及,考虑组装后容易对合方面,一般情况下,从前方看,延伸某一方以使其重迭于其他方的里侧而形成连接部。
但是,当形成一方部件在其他方部件的里侧重合时,如果从前方看,没有产生缝隙。但是,在各部件的边界上留有形成的凹凸痕。而且,该痕的宽度因为在装配公差内的微小偏移而变得不均匀时,反而显得更加醒目。
而且,对于每种发动机输出不同等、规格不同的同一车型,要求希望改变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开口部开口面积。这时,如果沿水平线设置分割线,根据规格而更换的部件将变大,所以,希望沿垂直方向设置分割线。所以,前保险杠被分割为构成开口部的上部及两侧部的保险杠罩面、及构成开口部的下部的罩面下部部件,相对于保险杠罩面,使罩面下部部件上下移动而改变开口面积。
但是,如果利用一个部件在另一个部件的里侧重叠的方法设置连接部时,其结果是,根据开口面积的变化必须准备各种保险杠罩面及罩面下部部件。而且,由于保险杠是水平方向长度比垂直方向长度长的部件,因此,尺寸误差也是水平方向上的大。所以,沿垂直方向设置的连接线所产生的误差也就更加醒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险杠结构,即,当通过沿着垂直方向设置分割线而改变设置于保险杠上的开口部开口面积时,在连接面上不产生缝隙就可容易定位的保险杠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保险杠结构的前提是,具有安装在车辆前部并向车辆的前方开口的开口部。该保险杠包括保险杠罩面、罩面下部部件以及紧固部件。保险杠罩面构成开口部的上壁及左右两侧的侧壁,并且,在侧壁上设置了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连接面。罩面下部部件构成开口部的下壁,并且在左右两侧的端部设置了与第一连接面对合的第二连接面。紧固部件使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彼此接触连接并固定。
而且,为了对应同种车型的规格而改变其外观的美观性,从包括外观形状不同的多个罩面下部部件的一组部件中选择一个罩面下部部件并安装在保险杠罩面。为了提高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连接部的定位精度,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分别由将法线分别设定成不同角度的至少三个接触面构成,并且互相接触连接。这时,为了提高连接强度,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各接触面分别用紧固部件进行固定。而且,为了提高操作性,紧固部件由从罩面下部部件的里侧安装的整体螺母板和从保险杠罩面向罩面下部部件贯通的螺栓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保险杠结构,因为保险杠的构成是将其分割为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所以,不需要改变保险杠罩面,而只是安装形状不同的罩面下部部件,就可以以最小限度的部件变更提供不同印象的保险杠。而且,因为由将法线分别设定成不同角度的至少三个接触面构成连接面,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保险杠结构中,从一组选装件中选择一个罩面下部部件并安装在保险杠罩面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从一组选装件中选择与图1所示保险杠结构的罩面下部部件形状不同的罩面下部部件并安装在保险杠罩面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将图1中的4a部分进行放大所表示的罩面下部部件左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中的4a部分进行放大所表示的罩面下部部件左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5表示图1所示保险杠结构的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的车体右侧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该图中去掉了一部分罩面下部部件;
图6是图2所示保险杠结构的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的车体左侧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该图是在从保险杠罩面的里侧靠近车体中心部看前方的方向上的状态;及
图7是从上方看选择性地通过两个螺栓的中心的面的断面图,该两个螺栓是指图6所示保险杠罩面和罩面下部部件的连接部的上侧的两个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以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保险杠结构的前保险杠1为例进行说明。而且,本实施例的方向及部位是以车辆的行进方向F为基准而定义前、后、车宽方向、右、左的。而且,以沿着行进方向F的车辆中心线为基准区分里侧(内方向)、外侧(外方向),以及,重力作用的方向为下方向(下侧)、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上方向(上侧)。因为车辆为左右对称,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均使用容易图示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其相反一侧的部位,因为是左右对称进行配置的,所以省略对其所进行的说明。
前保险杠1是安装在车辆前部的部件,设置了用于在车辆行进中积极地从前方将空气导入发动机室的开口部2。如图1及图2所示,前保险杠1包括保险杠罩面3、罩面下部部件4及紧固部件5。保险杠罩面3构成开口部2的上壁2a及左右两侧的侧壁2b、2c。罩面下部部件4构成开口部的下壁2d。保险杠罩面3的各侧壁2b、2c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连接面10。在罩面下部部件4的车宽方向上,在左右两侧的端部4a、4b上,形成与第一连接面10对合的第二连接面20。
第一连接面10和第二连接面20分别包括三个接触面11、12、13和21、22、23。将设置于第一连接面10的各接触面11、12、13的法线H1、H2、H3、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面20的各接触面21、22、23的法线H4、H5、H6分别设定成不同角度,如图3及图4所示。而且,第一连接面10中的法线H1、H2、H3之间及第二连接面20中的法线H4、H5、H6之间相互具有相同的相对角度关系。因此,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的相互连接的接触面11和21的法线H1和H4、接触面12和22的法线H4和H5、接触面13和23的法线H3和H6的各各角度都是相同的。而且,为了不使在第一连接面10和第二连接面20之间出现的缝隙太明显,在第一连接面10和第二连接面20中面积较窄的一方,即,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面20的外周角部上设置有凹部20a。
如图6所示,紧固部件5包括螺母板50及螺栓51、52、53,该螺母板从罩面下部部件4的里侧进行安装;该螺栓朝向螺母板50,并从前保险杠3的里侧向罩面下部部件4贯通。螺母板50具有在与第二连接面20相同的角度上设置有法线H4、H5、H6的接触面50a、50b、50c,并形成为整体。为了分别将第一连接面10的各接触面11、12、13与第二连接面20的各接触面21、22、23固定,如图5、图6所示,沿着各接触面11、12、13、21、22、23的法线H1、H2、H3、H4、H5、H6拧入螺栓51、52、53。而且,将各接触面11、12、13、21、22、23的法线H1、H2、H3、H4、H5、H6的方向设定于螺栓51、52、53的安装工具与保险杠罩面3的里侧及其周围部件不干涉的方向上。
如上构成的前保险杠1,对应于保险杠罩面3的第一连接面10,将第二连接面20设置为相同形状。这样,相对于保险杠罩面3,如果安装如图1所示的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罩面下部部件4、或安装如图2所示的比图1中罩面下部部件4的宽度窄的罩面下部部件4时,可以依据规格选择罩面下部部件4进行安装。即、从包括不同外形形状的罩面下部部件4的一组部件中选择一个罩面下部部件4进行安装,由此,在规格不同的同种车型上,可以改变前保险杠1的开口部2的开口面积,或者可以选择性地改变前保险杠1整体的印象,或者在车高的设定变化后的同种车型中,可以使其对应底盘的位置而改变罩面下部部件4的位置。
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分别将第一连接面的三个接触面11、12、13与第二连接面的三个接触面21、22、23互相接触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面的三个接触面的法线H1、H2、H3分别设置为成不同角度,第二连接面的三个接触面的法线H4、H5、H6也分别设置为成不同角度,因此,对应于保险杠罩面3,罩面下部部件4必然会被定位于一个位置上。即,容易进行罩面下部部件4的安装作业。而且,因为第一连接面10和第二连接面20的连接状态被定位于一个位置,所以,第一连接面10和第二连接面20的边界部7就会均匀的对合,外观上也更美观。
而且,当接触面是两个时,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可以沿着沿这些接触面的假想平面之间的相交线移动,且保险杠罩面3和罩面下部部件4的相对位置不是确定在一个位置上。所以说,接触面的数量需要三个以上。
符号说明
1前保险杠
2开口部
2a上壁
2b、2c侧壁
2d下壁
3保险杠罩面
4罩面下部部件
4a端部
50螺母板(紧固部件)
51、52、53螺栓(紧固部件)
10第一连接面
11、12、13接触面
20第二连接面
21、22、23接触面
H1、H2、H3、H4、H5、H6法线
Claims (5)
1.一种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安装于车辆前部、且向车辆的前方开口的开口部的保险杠结构中,包括:
保险杠罩面,构成所述开口部的上壁及左右两侧的侧壁,并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连接面;
罩面下部部件,构成所述开口部的下壁,并在左右两侧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对合的第二连接面;及
紧固部件,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互相接触连接并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一组包括外观形状不同的多个罩面下部部件中,选择一个所述罩面下部部件并安装于所述保险杠罩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分别由将法线分别设定成不同角度的至少三个接触面构成,并且互相接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各所述接触面分别由所述紧固部件进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部件由整体的螺母板和螺栓构成,所述螺母板是从罩面下部部件的里侧安装的,所述螺栓从所述保险杠罩面向所述罩面下部部件贯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15491A JP4438487B2 (ja) | 2004-04-09 | 2004-04-09 | バンパの製造方法 |
JP2004115491 | 2004-04-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80147A true CN1680147A (zh) | 2005-10-12 |
CN1332833C CN1332833C (zh) | 2007-08-22 |
Family
ID=35067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353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32833C (zh) | 2004-04-09 | 2005-04-08 | 保险杠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38487B2 (zh) |
CN (1) | CN1332833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29625A (zh) * | 2011-11-25 | 2013-06-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20724B1 (fr) | 2007-09-10 | 2012-05-25 | Plastic Omnium Cie | Ensemble d'une peau de pare-chocs et de moyens de masquage |
CN102112576B (zh) | 2008-08-06 | 2013-07-31 | 株式会社可乐丽 | 硫化锌系荧光体的制造方法 |
JP7616030B2 (ja) | 2021-11-19 | 2025-01-17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7616028B2 (ja) | 2021-11-19 | 2025-01-17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外装部品 |
JP7616029B2 (ja) | 2021-11-19 | 2025-01-17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7626034B2 (ja) | 2021-11-19 | 2025-02-0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76068B2 (ja) * | 1991-07-05 | 1998-07-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オイルの放熱部配置構造 |
JP3237485B2 (ja) * | 1995-10-16 | 2001-12-1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フェイスの取付構造 |
JPH09207694A (ja) * | 1996-02-01 | 1997-08-12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
JP4085460B2 (ja) * | 1998-03-09 | 2008-05-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US6405819B1 (en) * | 1999-07-09 | 2002-06-1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cooling structure |
JP3912479B2 (ja) * | 2001-01-22 | 2007-05-0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グリル構造 |
JP2003118520A (ja) * | 2001-10-17 | 2003-04-23 | Suzuki Motor Corp |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のラジエータグリル構造 |
-
2004
- 2004-04-09 JP JP2004115491A patent/JP44384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4-08 CN CNB2005100635354A patent/CN133283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29625A (zh) * | 2011-11-25 | 2013-06-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3129625B (zh) * | 2011-11-25 | 2015-11-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2833C (zh) | 2007-08-22 |
JP2005297707A (ja) | 2005-10-27 |
JP4438487B2 (ja) | 2010-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36396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EP1726470B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
CN1310114A (zh) | 车体构造 | |
CN1684866A (zh) | 包括由大型部件模块制成的支承结构的机动车车体 | |
CN102556172A (zh) | 翼子板托架和车体前部构造 | |
US20090108611A1 (en) | Tailgate for vehicle | |
CN1680147A (zh) | 保险杠结构 | |
CN1590189A (zh) | 汽车用前照灯和防护板之间的间隙保持结构 | |
US20130313839A1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20080244907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unting frame for a vehicle wind deflector | |
CN100349774C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KR20130141759A (ko) | 자동차용 펜더패널 조립 장치 | |
JP2002249075A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 |
CN1230498A (zh) | 车叉罩的安装构造 | |
JP5220095B2 (ja) | 横方向下部構造部材と技術的フロントパネルの取付け方法 | |
JP4119450B2 (ja) | ハンドル部品取付構造 | |
CN1706702A (zh) | 机动车车体的组装方法 | |
CN209366008U (zh) | 一种汽车尾灯安装结构及汽车后尾灯结构 | |
JP4919424B2 (ja) | 車体部品の検査用治具 | |
JP6407847B2 (ja) | 車両用取付部品 | |
CN219668346U (zh) | 翼子板支架组件 | |
CN115230822B (zh) | 面板部件的安装结构 | |
CN219947857U (zh) | 一种尾门加强支架及车辆 | |
JP2003327178A (ja) | 車体前部組付け方法および組付け治具 | |
JP3604027B2 (ja) | 自動車用マッドガー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2 Termination date: 2011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