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626967A -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6967A
CN1626967A CN 200310107427 CN200310107427A CN1626967A CN 1626967 A CN1626967 A CN 1626967A CN 200310107427 CN200310107427 CN 200310107427 CN 200310107427 A CN200310107427 A CN 200310107427A CN 1626967 A CN1626967 A CN 1626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box
air
heat exchanger
fixed mount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1010742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太旭
姜光玉
宋昌贤
李虎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31010742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26967A/zh
Publication of CN1626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69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由如下部分组成:用于分隔送风扇吐出空气和送风扇吸入空气的管套(120);设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箱体(50)内部,并支持管套(120)的管套固定架(110);设在管套(120)和管套固定架(110)的一侧,将管套(120)固定于管套固定架(110)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由突出形成于管套(120)或管套固定架(110)一侧的插入部(118’)和插入槽(126’)构成。管套(120)的一侧端按一定长度形成贯通连结螺钉(114”)的螺钉连结孔(124’),螺钉连结孔(124’)在长度方向成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大的锥形状。如上结构的本发明,将减少换气系统的制造成本,同时防止噪音的产生。

Description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气系统,更具体说涉及换气系统中送风扇电机的安装管套结构。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对节约能源和减少噪音等因素的考虑,人们的居住空间倾向密闭化、隔热化的发展方向。但是,这样的封闭空间久而久之就会大量集聚二氧化碳,空气也会被污染,进而影响人的呼吸和健康。
因此,办公室或车辆等人多空间小的地方需要经常更换空气。通常使用热交换方式的换气系统,用于保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吸入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图1显示已有技术中换气系统的外观。图2显示已有技术中换气系统的热交换器和预过滤器。图3为已有技术中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如图所示,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箱体(10)的一侧面设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设有吸风道(图中未示出),用于外部空气的吸入通道,使从吸入口(12)吸入的外部空气到达下面将要说明的热交换器(14)中。
为使外部吸入的空气和室内向外排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箱体(10)的内部中央设有热交换器(14),其截面一般成菱形状。
热交换器(14)通常将产生温差的空气各导入不同的空气通路。通过形成上述不同空气通路层的高效率的热交换膜,来完成交换潜热的湿气和交换显热的热量之间的热交换
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12)和热交换器(14)的外部空气,将由箱体(10)中形成的外部空气给气部(图中未示)导入,并通过形成于上述吸入口(12)相反侧的外部空气给气口(16)供给到室内。
此外,外部空气给气口(16)的侧面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18),使得室内空气吸入到换气系统的箱体(10)内部。同时,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侧面设有室内空气排出孔(20),用于排出从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的室内空气。
热交换器(14)的四个边缘前后加长设有热交换器支架(22),热交换器(14)的下侧两面则设有预过滤器(24)。预过滤器(24)用于过滤外部空气中的异物,预过滤器(24)另行设置于热交换器(14)上,以便安装和拆卸。
还有,热交换器的左右侧各设有将室内空气强制排出到外部的风扇,以及将室外空气强制引入到室内的风扇。图3显示出上述风扇和电机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如图所示,风扇组合体由送风扇(30)、给送风扇(30)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组合体(32)、支持电机组合体(32)的电机支架(34)以及连结电机支架(34)并导入空气的管套(36)组成。
送风扇(30)由多叶风扇构成,用于将室内空气强制送出到室外,或将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到室内。另外,如上结构的送风扇(30)连接在靠电力产生旋转动力的电机组合体(32)的一侧端并随电机旋转。
箱体(10)的底面上垂直设置管套(36)。并且,管套(36)的一端形成电机支架(34),电机支架(34)上固定安装电机组合体(32)。
同时,电机支架(34)连结管套(36)。管套(36)中部有贯通孔(36’),管套(36)的上、下部设有多数个安装槽(36”),安装槽(36”)用于安装电机支架(34)。电机支架(3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则与管套(36)中的安装槽(36”)相对应的贯通槽(34’)。因此,当安装槽(36”)和贯通槽(34’)中插入并连结有螺钉(38)时,电机支架(34)就安装于管套(36)中。
管套(36)安装在管套固定架(40)上,管套固定架(40)则固定在箱体中。管套固定架(40)的四个边缘处各有连结螺钉的螺母(42),用于固定管套(36)。同时,在管套(36)中与上述螺母(42)相对应的位置处,另形成穿过螺钉的螺钉贯通槽(42’)。
但是,已有技术中如上结构的换气系统有如下缺点。
已有技术的如上结构中,为使上述管套(36)固定到管套固定架(40)上,形成于上述管套(36)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至少四处以上的螺钉贯通槽(42’)中需要连结螺钉;当从管套固定架(40)上拆卸管套(36)时,还需各卸下上述四处的螺钉。因此,管套(36)的安装及拆卸变得繁琐,同时所需的工作量也增加。
还有,在上述结构的电机组合体(32)的售后服务中,管套固定架(40)上拆卸管套(36)时容易丢失螺钉。因此,当再次安装管套(36)时,将使用新的螺钉或费力查找丢失的螺钉,导致部件费用的上升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同时,管套(36)由螺钉固定在管套固定架(40)上,由于长期的使用会导致螺钉松动,管套(36)将偏离管套固定架(40)并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拆装容易、防止连结部件丢失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长期使用时也能保证管套贴附于管套固定架上。
本发明所述的管套安装结构由如下部分组成:
用于分隔送风扇吐出空气和送风扇吸入空气的管套;设于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箱体内部,并支持管套的管套固定架;设于管套和管套固定架的一侧,将管套固定于管套固定架的固定装置。
上述固定装置由突出形成于管套或管套固定架一侧的插入部,以及在上述管套或管套固定架的一侧与插入部对应形成的插入槽构成。
另外,上述管套的一侧端按一定长度形成贯通连结螺钉的螺钉连结孔,螺钉连结孔在长度方向成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大的锥形状。
这里,螺钉连结孔的一端比相对较大的另一端位于上侧部。
根据如上结构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管套和管套固定架的左侧端各形成左侧插入部和左侧插入槽,使其固定管套的左侧端;其右侧端各设有螺钉连结孔和螺钉连结部,并由连结螺钉固定管套的右侧端。
因此,与已有技术中管套的固定相比,其左侧端和右侧端无需各连结螺钉,使得减少部件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其工作量。
此外,形成于右侧端的螺钉连结孔由相对长度(或直径)小的A部分和相对长度(或直径)大的B部分组成,并大致成三角形状。长度小的A部分比起B部分位于上侧前方,故长期使用时也能防止管套的松动现象。
即,由于长期使用导致连结螺钉松开的情况下,通过管套的下重使连结螺钉自动位于螺钉连结孔的A部分,保证管套更贴附于管套固定架上。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由成本减少和工作量减少带动换气系统制造费用的降低。此外,在长期使用时可防止管套偏移引起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的换气系统图。
图2为已有技术的换气系统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3为已有技术的管套安装结构分解图。
图1、图2和图3的符号说明:
10、箱体,                12、外部空气吸入口,
14、热交换器,            16、外部空气给气口,
18、室内空气吸入口,      20、室内空气排出孔,
22、热交换器支架,        24、预过滤器,
30、送风扇,              32、电机组合体,
34、电机支架,            34’、贯通槽,
36、管套,                36’、贯通孔,
36”、安装槽,            38、螺钉,
40、管套固定架,          42、螺母,
42’、贯通槽。
图4为本发明换气系统的主要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中换气系统内部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中换气系统热交换器的正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中换气系统管套安装结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中换气系统在热交换换气模式工作状态下内部空气流动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中换气系统在一般换气模式工作状态下内部空气流动的状态图。
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的符号说明:
50:箱体,                       52:外部空气吸入口,
54:左侧吸风道,                 56:室内空气排出口,
58:左侧排出风道,               60:热交换器,
61:支架,                       62:部件支持部,
62’:箱体接触部,               62”:部件接触部,
63:过滤器支持部,               63’:倾斜面,
63”:折曲肋,                   64:侧面导板,
65:部件支持部A,                66:过滤器支持部A,
66:交换器导板,                 66’:垂直面,
66”:折曲肋A,                  68:预过滤器,
69:把手,                       73:高性能过滤器,
80:排气风扇,                   82:外部空气送出口,
84:送出口安装槽,               86:右侧排气风道,
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吸入口安装槽,
92:右侧吸风道,                 94:风挡,
96:给气风扇,                   100:控制箱,
102:顶棚固定件,                104:检验舱,
106:检验舱门,                  108:电机组合体,
108a:电机机壳,                 108b:电机连结部,
108c:贯通连结孔,               110:管套固定架,
112:贯通孔,                    114:右侧支持端部,
114’:螺钉连结部,              114”:连结螺钉,
116:上连结面,                  116’:下连结面,
118:左侧支持端部,              118’:左侧插入部,
120:管套,                      122:贯通槽,
123:折曲端部,                  124:右侧连结端部,
124’:螺钉连结孔,                  126:左侧连结面,
126’:左侧插入槽,                  126”:左侧折曲端部,
128:螺钉连结部,                    140:电机支架,
142:管套安装部,                    142’:螺钉贯通槽,
144:电机安装部,                    144’:电机插入槽,
144”:安装槽,                      146: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图4显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分解图。图5显示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结构图。此外,图6显示本发明中热交换器和支架结构的正面图,图7显示本发明的管套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如图所示,形成外观的箱体(50)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箱体(50)形成产品整体的外观,支撑并保护内部结构,同时,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到产品的内部。
箱体(50)的左侧面向侧方突出设置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52)。箱体(50)的左侧面前端有吸入口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用于插装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
为使上述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传送到下面将要说明的热交换器(60),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设有左侧吸风道(54),并且设置于吸入口(52)和热交换器(60)之间。即,上述左侧吸风道(54)起到外部空气顺畅流通的吸入通道的作用。
箱体(50)内中央部位设有热交换器(60)。热交换器(60)成六棱柱形状,并且是横流板模式结构。即,用特殊加工纸材质的挡板分离给、排气通路,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会混合在一起。
因此,热交换器(60)通常将不同温度的空气各导入不同的通路。通过形成不同通路的高效率热交换膜,由交换潜热的湿气和交换显热的热能进行热交换。即,热交换器(60)使用的特殊加工纸不许空气通过,而只允许通过热量及水分。
如上结构的热交换器(60)进行换气系统内给气和排气之间的热交换,从排向室外空气中吸收热并传递于供给室内的空气,由此,室内空气的状态较少受外界空气的影响。
这样的热交换换气模式可以由使用者选择而决定。即,一般来说,室内外温度差较大的夏季和冬季使用上述热交换换气模式;室内外温度差不大的春季和秋季则使用一般换气模式,利用下面将要说明的风挡(94)改变向室外排出的空气通路,使得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不经过热交换器(60)。
另外,截面为六边形的棱柱状热交换器(60)的下面,两端部的前后方向上,加长设置热交换器(60)的支架(61)。支架(61)稳固支持热交换器(60)的同时,在热交换器(60)前后方拆卸时起导轨作用。
如上结构的热交换器(60)支架(61)由支撑热交换器(60)的承重并引导其前后方移动的部件支持部(62)以及从部件支持部(62)向其侧方延长形成的过滤器支持部(63)组成。
部件支持部(62)由与箱体(50)底面相切的箱体接触部(62’)以及在箱体接触部(62’)两端向其上方突出形成的部件接触部(62”)构成。即,部件支持部(62)的中央部凹陷成隧道形状,隧道形状的下端部与上述箱体(50)底面相切。过滤器支持部(63)由从部件支持部(62)的侧端向其侧下方倾斜延长形成的倾斜面(63’),以及与上述倾斜面(63’)垂直折曲形成的折曲肋(63”)组成。
热交换器(60)的侧端边缘设有侧面导板(64)。侧面导板(64)由固着热交换器(60)边缘的部件支持部A(65),以及从部件支持部A(65)突出形成的过滤器支持部A(66)组成。
过滤器支持部A(66)由从部件支持部A(65)垂直突出形成的垂直面(66’),以及从垂直面(66’)向其侧方折曲形成的折曲肋A(66”)组成。
即,侧面导板(64)的部件支持部A(65)设置在热交换器(60)的边缘,与边缘两侧面同时接触并大致成‘’字形状,上述‘’形状的部件支持部A(65)的各面突出形成一对过滤器支持部A(66)。
此外,相对应的支架(61)的过滤器支持部(63)和侧面导板(64)的过滤器支持部A(66)之间安装有前后方可滑动的预过滤器(68)。预过滤器(68)设置在热交换器(60)的下部两侧,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
即,预过滤器(68)设置于吸入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用于过滤外部空气中异物,提高供给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同时保护上述热交换器(60)。另外,设置在热交换器(60)下部右侧的预过滤器(68)过滤从室内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中异物,能保护上述热交换器(60)并延长其寿命。
热交换器(60)一般前后设置两个,热交换器(60)靠热交换器(60)的支架(61)支撑并前后可滑动,热交换器(60)的前面另行设有把手(69)以便前后方向移动。
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还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3),高性能过滤器(73)再次过滤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粉尘粒子。即,利用上述纤维垫形状的预过滤器(68)一次性过滤空气中较大的尘埃后,并经过热交换器(60)完成热交换,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再通过上述高性能过滤器(73)过滤掉其中的细微异物。
另外,上述箱体(50)的左侧后端部设有室内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上述排出口(56)固定插入箱体(50)上形成的排出口安装槽(图中未示出)。上述排出口安装槽的内部设有排气风扇机壳(58),使得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的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内空气排出口(56)。
排气风扇机壳(58)的内侧设有室内空气排气风扇(80)。排气风扇(80)把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室内空气吸入口(88)而吸入的空气强制送出到上述排出口(56),风扇以多叶风扇为佳。
箱体(50)的右侧前端部,即与设置外部空气吸入口(52)位置的相反一侧,设有外部空气送出口(82)。上述送出口(82)插入箱体(50)右侧面形成的送出口安装槽(84)中,并且从箱体(50)的右侧面向其右侧方以一定长度突出设置。此外,外部空气送出口安装槽(84)的内部设有给气风扇机壳(86),使得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给气风扇(96)强制送进的室外空气引导到上述送出口(82)。
箱体(50)的右侧后端部,即设置室内空气排出口(56)位置的相反一侧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88)。室内空气吸入口(88)从箱体(50)的右侧面向其右侧方突出设置,并固定于箱体(50)右侧面后端部形成的圆形室内吸入口安装槽(90)中。此外,室内吸入口安装槽(90)的内部设有右侧吸风道(92),使得从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引导到热交换器(60)中。
同时,右侧吸风道(92)的内部设有风挡(94),使得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选择性流入到热交换器(60)中。即,风挡(94)由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箱(100)的控制开闭右侧吸风道(92)。由此,当风挡(94)遮蔽右侧吸风道(92)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而直接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向外部排出。
外部空气吸入口(52)与外部空气送出口(82)之间,设有用于向外部空气送出口(82)强制送出外部空气的给气风扇(96)。使得从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在上述给气风扇(96)的作用下,通过外部空气送出口(82)向室内排出。
箱体(50)的前面设有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箱(100),同时还另行设有顶棚固定件(102),使换气系统能固定设置在天花板上。此外,箱体(50)的前面中央部位形成检验舱(104),上述检验舱(104)的前面设有下面将要说明的检验舱门(106),以选择性开闭上述检验舱(104)。
箱体(50)的右侧前端设有控制箱(100)。控制箱(100)的内部形成控制部,用于控制换气系统的工作条件。即,控制电源以开/关换气系统,并控制给气风扇(96)和排气风扇(80)的风扇旋转数以调节风量。此外,通过调节风挡(94)的传动结构(图中未示),以控制换气方式等,如采用热交换换气模式或者一般换气模式。
检验舱(104)的前方设有检验舱门(106),以选择性开闭上述检验舱(104)。因此,当热交换器(60)需要替换或检修时,开启检验舱门(106)并取出热交换器(60)等。
如图7所示,排气风扇(80)和给气风扇(96)的一侧安装有电机组合体(108)。电机组合体(108)中设有的电机(图中未示)靠外部输入的电能产生旋转动力,并将其传递到排气风扇(80)中。
在形成上述电机组合体(108)外观的电机机壳(108a)中央部,沿着电机机壳(108a)的圆周面向其侧方突出形成连结部(108b),连结部(108b)中设有连结螺钉的多个贯通连结孔(108c)。
给气风扇(96)和排气风扇(80)一侧设有管套固定架(110),上述管套固定架(110)用于支持下面将要说明的管套(120)。
管套固定架(110)设置于箱体(50)的内部,管套固定架(110)的内部设有贯通孔(112),并与下面将要说明的管套(120)的中央部位形成的贯通槽(122)相对应。
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端向后方折曲一定长度后延长并形成右侧支持端部(114)。右侧支持端部(114)上安装并连结下面将要说明的管套(120)的右侧连结端部(124)。为此,其上下端部形成螺钉连结部(114’)并且螺钉连结部(114’)中连结有连结螺钉(114”),使管套(120)连结于管套固定架(110)上。
同时,右侧支持端部(114)的上端另行设有向其侧方垂直折曲并延长形成的上连结面(116)。上连结面(116)用于将管套固定架(110)的上端通过螺钉固定到箱体(50)内部的上面。
管套固定架(110)的下端向其前方垂直折曲并延长形成下连结面(116’)。下连结面(116’)用于将管套固定架(110)通过螺钉连结于箱体(50)内部的下面。
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端向其前方垂直折曲并延长形成左侧支持端部(118),左侧支持端部(118)是与下面将要说明的管套(120)的左侧连结面(126)相切的部分。左侧支持端部(118)的中部前端形成从左侧支持端部(118)向其侧方垂直折曲并延长的左侧插入部(118’),左侧插入部(118’)插入并连结于下面将要说明的管套(120)的左侧插入槽(126’)中。
管套固定架(110)上安装有管套(120),管套(120)用于分隔排气风扇(80)内部流入的空气以及内部排出的空气,引导上述空气并不致相混合。
管套(120)的中部形成跟排气风扇(80)直径相对应的贯通槽(122)。由此,室内空气通过贯通槽(122)进入到上述排气风扇(80)的中部后,再沿着排气风扇(80)的圆周方向送出。
管套(120)的上下端安装在管套固定架(110)的上下端,同时,管套(120)的上下端形成向其前方垂直折曲的折曲端部(123)。
管套(120)的右侧端向其后方垂直折曲并形成右侧连结端部(124)。右侧连结端部(124)将安装在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支持端部(114)上,其上下端部有螺钉连结孔(124’),用于贯通连结螺钉(114”)。
螺钉连结孔(124’)大致成型为三角形状。即,螺钉连结孔(124’)的形状为在长度方向从一端(A)到另一端(B)逐渐变大的锥形状。此外,上述螺钉连结孔(124’)的一端(A)比起相对较大的另一端(B)位于前方上侧部。
当连结螺钉(114”)连结于螺钉连结孔(124’)时,即使连结螺钉(114”)松开一定部分并产生松动时也能因管套的下重,将连结螺钉(114”)导入螺钉连结孔(124’)的A部分,使得管套(120)贴附于管套固定架(110)上。
管套(120)的左侧端向其前方垂直折曲并延长形成左侧连结面(126)。左侧连结面(126)将安装在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支持端部(118)上,其中部从前端向后方凹陷一定部分并形成左侧插入槽(126’),用于插入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插入部(118’)。同时,左侧连结面(126)的上下端部的前端另行设有向右侧垂直折曲的左侧折曲端部(126”)。
管套(120)上安装有电机支架(140)。如图7所示,电机支架(140)安装于管套(120)的前面,其中部向前方突出。即,电机支架(140)由连结于管套(120)的管套安装部(142)、安装电机组合体(108)连结部(108b)的电机安装部(144)、连接管套安装部(142)和电机安装部(144)的连接部(146)等组成。
电机安装部(144)的中央部位另设有圆形的电机插入槽(144’),电机组合体(108)的右侧部从左侧方插入并安装于电机插入槽(144’)中。电机插入槽(144’)的周围有多个安装槽(144”),并与电机机壳(108a)的连结孔(108c)相对应。由此,多个螺钉将插入并连结于上述安装槽(144”)和连结孔(108c)中,使得电机组合体(108)安装于电机支架(140)中。
同时,电机支架(140)将安装于管套(120)中。为此,管套(120)的贯通槽(122)外围设有多个螺钉连结部(128),以安装电机支架(140)。此外,电机支架(140)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管套安装部(142)上,各设有与上述管套(120)的螺钉连结部(128)相对应的螺钉贯通槽(142’)。
下面参照图8及图9说明通过如上结构的本发明换气系统的室内外空气流动的状态。
图8显示出热交换换气模式下通过换气系统的空气流动状态。上述热交换换气模式一般用于夏季或冬季等室内和室外温度及湿度差较大的情况。
以下参照图示说明换气状态,当使用者选择热交换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100)内的控制部指令,风挡(94)开放右侧吸风道(92)。
同时,随着给气风扇(96)开始工作,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吸入的外部空气由左侧吸风道(54),并经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这时,外部空气先通过安装于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预过滤器(68),待过滤空气中的异物后再吸入到上述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到上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并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排出。这里,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3),通过热交换器(60)空气中细微异物再被过滤掉,使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上述热交换器(60)和高性能过滤器(73)的空气靠给气风扇(96)强制送出,通过箱体(50)的右侧面设置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室内空气通过排气风扇(80)排出到外部。
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由右侧吸风道(92)导入并经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吸入到热交换器(60)的内部。
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面设有预过滤器(68),以过滤室内空气中的异物。由此,热交换器(60)内部吸入到清新空气,保护热交换器(60),同时延长其寿命。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外部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并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排出。从热交换器(60)排出的室内空气靠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并通过箱体(50)的左侧面后端部设置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向外部排出。
下面参照图9说明一般换气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状态。一般换气模式应用于春季或秋季等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不大的情况下,室内空气将不通过热交换器(60)而直接从旁路排出到外部。
因此,当使用者选择一般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100)内部控制部的指令,风挡(94)遮蔽右侧吸风道(92)。这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将不经过热交换器(60),靠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到室内空气排出口(56)并向外排出。
以下观察外部空气的流动情况,当给气风扇开始工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吸入的外部空气靠左侧吸风道(54)导入,并经过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吸入到热交换器(60)的内部。外部空气通过安装于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预过滤器(68),过滤空气中的异物后吸入到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到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由于室内空气不通过热交换器(60),将不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而直接通过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排出。这里,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3),通过热交换器(60)空气中的细微异物再被过滤掉,使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热交换器(60)和高性能过滤器(73)的空气靠给气风扇(96)强制送出,由箱体(50)右侧面设置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一般换气模式不同于热交换换气模式,其热交换器(60)内部不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
下面参照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管套(120)在管套固定架(110)上的安装及拆卸过程。
首先观察管套固定架(110)上安装管套(120)的过程。
先将管套(120)从管套固定架(110)的前方移到后方,此时上述管套(120)的左侧端不致于插入上述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插入部(118’)中。
当管套(120)到达管套固定架(110)的前面时,将上述管套(120)推向左侧方。这样,上述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插入部(118’)将插入到管套(120)的左侧插入槽(126’)中。由此,上述管套(120)的左侧端被上述管套固定架(110)的左侧支持端部(118)限制其左侧移动,同时被上述左侧插入部(118’)限制其前方移动。
接着,管套(120)的右侧端将贴附于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支持端部(114)。这时,如图7所示,连结螺钉(114”)的部分连结于右侧支持端部(114)上形成的螺钉连结部(114’)中。连结螺钉(114”)将贯通于管套(120)的右侧连结端部(124)中形成的螺钉连结孔(124’)并向其右侧方突出。
随后,将连结螺钉(114”)完全连结于螺钉连结孔(124’)的A部分中并固紧连结螺钉(114”)。这时,管套(120)的右侧端完全固定于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端并完成管套(120)的安装。
下面观察从管套固定架(110)上拆卸管套(120)的过程。首先,
将连结于管套(120)右侧支持端部(114)的连结螺钉(114”)松开一定部分,同时向上方抬起管套(120)的右侧端,使连结螺钉(114”)位于螺钉连结孔(124’)的B部分。
随后,向右侧方拉动管套(120),使得管套(120)左侧端的左侧插入槽(126’)从左侧插入部(118’)向其右侧方脱离,并完全分离管套(120)。这时,连结螺钉(114”)没有完全分离,而保持连结于上述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支持端部(114)的状态。因此,若要再次安装管套(120)时,通过上述说明的方法简单操作安装。
如上结构的本发明不只局限于上述实例,在其技术范围内,以本发明为基础可进行多种变形。
例如,在如上实例中,上述管套(120)和管套固定架(110)的右侧端各向后方折曲并延长形成右侧连结端部(124)和右侧支持端部(114),并形成螺钉连结孔(124’)和螺钉连结部(114’)。而不按照上述结构设置右侧连结端部(124)和右侧支持端部(114),而是管套(120)的右侧端直接形成螺钉连结孔(124’)和螺钉连结部(114’)也是可以的。

Claims (4)

1、一种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部分组成:
用于分隔送风扇吐出空气和送风扇吸入空气的管套;
设在形成换气系统外观的箱体的内部,并支持上述管套的管套固定架;
设在管套和管套固定架的一侧,将管套固定于管套固定架上的固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由突出形成于管套或管套固定架一侧的插入部以及在管套或管套固定架一侧与上述插入部对应形成的插入槽构成。
3、根据权利要1或2所述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管套一侧端按一定长度形成贯通连结螺钉的螺钉连结孔,螺钉连结孔在长度方向成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大的锥形状。
4、根据权利要3所述的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螺钉连结孔的一端比相对较大的另一端位于上侧部。
CN 200310107427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Pending CN16269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07427 CN1626967A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07427 CN1626967A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6967A true CN1626967A (zh) 2005-06-15

Family

ID=34758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310107427 Pending CN1626967A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269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5018A (zh) 通风系统
CN1737450A (zh) 空调机
CN1727786A (zh) 通风系统
CN1712830A (zh) 通风系统
CN2694155Y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1299069C (zh) 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及室外单元的电气零件箱
CN1955578A (zh) 用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802540A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626967A (zh) 换气系统的管套安装结构
CN10107855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888659A (zh) 分体式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CN1626963A (zh) 换气系统
CN1888604A (zh) 空调器的配管结构
CN1888700A (zh) 空调器
CN1626973A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CN1626972A (zh)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CN1627604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CN1712833A (zh) 换气装置
CN1693770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626969A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CN1755207A (zh) 室内机的前面板开闭结构
CN1626960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626964A (zh) 换气系统的检查门安装结构
CN1626974A (zh) 换气系统的控制箱
CN1626958A (zh) 换气系统的电机组装体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