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5530A -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5530A CN1605530A CNA2004100807159A CN200410080715A CN1605530A CN 1605530 A CN1605530 A CN 1605530A CN A2004100807159 A CNA2004100807159 A CN A2004100807159A CN 200410080715 A CN200410080715 A CN 200410080715A CN 1605530 A CN1605530 A CN 16055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ticle
- wind shield
- article storage
- storage part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8—Fairing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7/00—Luggage carriers
- B62J7/02—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 B62J7/04—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arranged above or behind the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2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attached to the cycle as accesso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3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characterised by locking arrangements, e.g. top case locks integrated in a vehicle central locking syste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72—For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能够将物品收纳在从后侧覆盖可操纵地支撑前轮和方向把的头管的腿部挡风板中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中,通过有效地使用腿部挡风板的空间而收纳物品。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分别设置在腿部挡风板158的左侧和右侧中,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包括能够从腿部挡风板158中被拉出并移走、从而被构成为拉出式的存物盒193,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包括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形成并且覆盖有盖构件215以便被打开和关闭的储存凹陷部分214,盖构件215铰接在腿部挡风板158上。另外,存物盒193被制成大于储存凹陷部分21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该结构能够将物品收纳在从后侧覆盖头管的腿部挡风板中。这里,所述头管可操纵地支撑着前轮和方向把。
背景技术
从专利文献1等中已知一种包括布置在腿部挡风板中的物品存放部分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在该物品存放部分中,形成在腿部挡风板中的储物凹进部分被一盖构件覆盖,以便使之可被打开和关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未审定公开No.9-11952。
腿部挡风板在头管的左侧和右侧中包括较大的空间。前述传统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远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利用腿部挡风板的空间而提供一种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可容纳物品的物品储存结构。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能够将物品收纳在从后侧覆盖头管的腿部挡风板中的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中,所述头管可操纵地支撑着前轮和方向把,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分别设置在腿部挡风板的左侧和右侧中。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包括可从腿部挡风板中被拉出并移走的存物盒,其被构造成是拉出式的,并且第二物品存放部分包括形成在腿部挡风板中并且由盖构件覆盖以便被打开和关闭的储存凹槽部分,所述盖构件铰接在腿部挡风板上。所述存物盒被制成大于所述储存凹槽部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包括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的存物盒与腿部挡风板之间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能够根据通过设置在存物盒外端中的钥匙孔的钥匙操作而在存物盒与腿部挡风板的连接和脱开之间进行转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除了依照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存物盒还被制成当收回时从左侧和右侧中之一覆盖头管,并且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与头管的后侧相对的位置处。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除了依照本发明第一到第三方面之一的结构以外,能够禁止方向把的转向操作的方向把锁组件在头管附近设置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的相对侧上,并且第二物品存放部分设置成使得方向把锁组件被夹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布置在腿部挡风板的左侧和右侧中,通过有效地使用腿部挡风板的较大空间,可将物品收纳在腿部挡风板中。而且,第一物品存放部分的收纳容积被设定得较大,并且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可收纳较多的物品。由于第一物品存放部分为拉出式的,因此当打开盖时,在存物盒内的物品不会掉出,并且可将物品完全地收纳在存物盒中。当将存物盒从腿部挡风板中移除时,可在腿部挡风板中形成一较大的开口部分,这有助于对布置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前面的前照灯的灯泡等进行维修。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通过在操作中将钥匙插入到锁定机构的钥匙孔中而拉动存物盒。因此,可防止收纳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中的物品被盗。而且,可用作为把手的钥匙拉出存物盒,由此不需要在存物盒中设置把手。因此,第一物品存放部分可收纳更多的物品。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通过将锁定机构有效地布置在位于头管后面的空间中,可进一步增大存物盒的收纳容积。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第一物品存放部分、方向把锁组件以及第二物品存放部分并列地布置在腿部挡风板中,并且可更有效地使用腿部挡风板的较大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在其中装设燃料箱和散热器的状态下车辆车身框架的透视图。
图3是在拆除乘坐座椅和车辆车身盖板的状态下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中间部分沿纵向的左侧视图。
图4是在移除存物箱的状态下沿图3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
图5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后部的放大的纵向侧视图。
图6是表示成套摆动式发动机和后轮的相对布置的视图。
图7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后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存物箱后部周围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箭头9方向的视图。
图10是沿图1的线10-10所截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1是在前座被打开的状态下图5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沿图11的箭头12方向的视图。
图13是沿图1的箭头13方向的放大图。
图14是沿图13的线14-14所截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3的线15-15所截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线16-16所截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3的线17-17所截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3的线18-18所截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智能型进入系统(smart entry system)的结构的视图。
图20是接收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紧急座位锁解除系统的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根据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给出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说明。
图1到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在其中装有燃料箱和散热器的状态下车辆车身框架的透视图;图3是在拆下乘坐座椅和车辆车身盖板的状态下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中间部分沿纵向的左侧视图;图4是在存物箱被移除状态下沿图3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图5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后部的放大的纵向侧视图;图6是表示成套摆动式发动机和后轮的相对布置的视图;图7是小型摩托车式车辆后部的右侧视图;图8是存物箱后部周围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沿图8的箭头9方向的视图;图10是沿图1的线10-10所截的放大剖视图;图11是在前座被打开的状态下图5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2是沿图11的箭头12方向的视图;图13是沿图1的箭头13方向的放大图;图14是沿图13的线14-14所截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5是沿图13的线15-15所截的剖视图;图16是沿图15的线16-16所截的剖视图;图17是沿图13的线17-17所截的剖视图;图18是沿图13的线18-18所截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智能型进入系统的结构的视图;图20是接收单元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紧急座位锁解除系统的结构的视图。
首先在图1中,作为摩托车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车辆车身框架F在其前端处包括支撑着前轮WF的轮轴的前叉25和可操纵地支撑与前叉25连接的方向把26的头管27。在后端处支撑后轮WR的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被支撑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纵向中间部分中,以便上下摆动。被构造成当从侧面看时沿竖直方向较长的燃料箱28和布置在燃料箱28后面的散热器29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装在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的前面。存物箱30与车辆车身框架F相连接,以便从上方覆盖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在存物箱30的上面,设置有乘坐座椅31,该乘坐座椅31包括前座32和后座33并且它们按串列式构成。另外,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车辆车身盖板34固定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其覆盖着车辆车身框架F、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的前部、燃料箱28、散热器29以及存物箱30。
一起参照图2和图3,车辆车身框架F包括头管27,一对左、右上部下框架37、37,一对左、右下部下框架38、38,一对左、右座椅导轨39、39,一对左、右后框架40、40,以及一对左、右支撑框架41、41。上部下框架37、37与头管27相连接并向后下方延伸。每个下部下框架38、38包括:在上部下框架37、37的下面与头管27相连接并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部分38a;以及与倾斜部分38a的后端整体相连的水平部分38b,并且下部下框架38、38的后端分别被焊接在上部下框架37、37的后端部分上。后框架40、40分别连接上部下框架37、37的后部与座椅导轨39、39的后部。支撑框架41、41设置在上部下框架37、37、下部下框架38、38以及后框架40、40的外侧并沿纵向延伸。
两个支撑框架41、41都从下面支撑踏脚板159、159,踏脚板159、159设置在车辆车身盖板34的右侧和左侧。两个支撑框架41、41的前端分别与下部下框架38、38的倾斜部分38a、38a的下部相连接,并且两个支撑框架41、41的后端分别与后框架40、40的中间部分相连接。
一起参照图4到图6,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包括具有基本上为水平的气缸轴线的水冷式发动机E和皮带式无级变速器M,该变速器M通过传动皮带和皮带轮连续地改变发动机E的输出并将所述输出传送到后轮WR。无级变速器M依照用于变速的电动机42的操作驱动位于曲轴侧上的活动皮带轮并且连续地改变速比。
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箱43连续地设置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44的左侧,以便从发动机E向左突出,并且延伸到后轮WR的左侧。曲轴箱44的右侧与摆臂48的前端部分相连接。后轮WR的轮轴支撑在变速箱43的后端部分和摆臂48的后端部分之间。
变速电动机42设置在位于无级变速器M前面的发动机E的气缸45的左侧并且与变速箱43的前突出部分43a相连接,其转动轴线指向车身宽度方向。电动机42设置在为车辆车身盖板34设置的一对左、右乘客搁脚162、162中的左乘客搁脚162下面。该电动机42还如此布置,即,当从侧面看时,其位于两个支撑框架41、41中的左支撑框架41下面,两个支撑框架41、41构成车辆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
在车辆车身框架F中的座椅导轨39、39与后框架40、40的中间部分之间分别设置有支架49、49。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44的上表面上伸出一对支撑突起44a、44a。连杆50包括连杆柱体部分50a和共轴线地整体设置在连杆柱体部分50a的两端中的圆柱形支撑柱体部分50b、50b。支撑突起44a、44a通过为一个螺栓的连接轴51与连杆柱体部分50a相连接。在连杆50的两端处的支撑柱体部分50b、50b分别通过平行于连接轴51的支撑轴52、52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架49、49上。换句话说,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被支撑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以便围绕两个支撑轴52、52的轴线摆动。
拉杆53设在发动机E与车辆车身框架F之间。在拉杆53的两端处设置有环形的连接部分53a、53b。在拉杆53的一个端部处的连接部分53a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设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右座椅导轨39和后框架40中的安装部分54相连接。在拉杆53的另一个端部处的连接部分53b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连接轴51的右端相连,所述连接轴51连接曲轴箱44与连杆50。
安装部分54包括从右座椅导轨39的前部向下并倾斜向后地延伸的支撑柱体55、基本上为U形、向后开口并固定在支撑柱体55的后端上的支架56,以及连接右后框架40与支架56的连接柱体57。在拉杆53的一个端部处的连接部分53a通过固定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的螺栓58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安装部分54上,以便被插入到支架56和连接柱体57中。
向下悬垂的支撑板61、61分别固定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两个座椅导轨39、39的后端上。后缓冲器64、64的上端部分分别固定在为处于支撑板61、61之间的支撑管62设置的一对支架63、63上。后缓冲器64、64的下端部分分别与变速箱43的后端部分和摆臂48的后端部分相连接。
在两个上部下框架37、37的后端或下端中分别装有支架65、65,并且主支架66由两个支架65、65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因此,如图1中所示,当主支架66站立时,可在后轮WR离开地面的状态下使小型摩托车式车辆自己能够站立。当使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移动时,只需将主支架66收回以使得后轮WR接触地面。
节气门体68的下游端通过从气缸盖46向后延伸的弯曲的进气管67与发动机E的气缸盖46的上表面相连接。节气门体68的上游端通过在连杆50的连杆柱体部分50a上方穿过的连接管70与布置在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的无级变速器M上方的空气滤清器69相连接。
燃料喷射阀74装在进气管67上,并且容纳控制器75的控制箱76装在节气门体68上。控制器75控制着发动机E的点火正时和由燃料喷射阀74所喷射的燃料量。
排气管77与气缸盖46的下表面相连接。如图7中所示,排气管77与布置在摆臂48右侧的排气消声器78相连接。
当从侧面看时,摆臂48被制成其后端侧变窄的基本上为三角形的形状。摆臂48的前部在两个上、下位置处通过螺栓79和79紧固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44上。后轮WR的轮轴80由摆臂48的后部支撑,并且后缓冲器64的下端与位于轮轴80后面的摆臂48的后端相连接。
该摆臂48的基本上为中心的部分设有开口部分81,并且后制动器84(为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85设置在开口部分81中。后制动器84包括装在后轮WR的轮毂82上的制动盘83。制动钳支架86固定在摆臂48上,并且制动钳85固定在制动钳支架86上。
开口部分81被制成具有朝后部变窄的竖直宽度。布置在开口部分81的后部中的制动钳85固定在制动钳支架86上,所述制动钳支架86固定在开口部分81后面的摆臂48上。
用于停车制动的鼓式制动器87固定在后轮WR的轮毂82上。使鼓式制动器87执行制动操作的杠杆88设置在摆臂48的外侧中。杠杆88的近端固定在其上的枢轴89以可转动的方式穿入摆臂48中并且插入鼓式制动器87。另一方面,为制动拉索90设置的外部拉索91的端部由摆臂48的下部支撑,并且从外部拉索91的端部伸出的内部拉索92的端部与杠杆88的远端部分相连接。
摆臂48整体地设有三个向外突出的支撑柱48a、48b和48c。通过螺栓93...紧固于支撑柱48a到48c上的排气消声器78设置在摆臂48的外侧,以便从外部覆盖设置在开口部分81内的制动钳85。另外,制动钳85设置在支撑柱48a到48c中的支撑柱48a和48b之间,并且制动钳85可由这些支撑柱48a和48b保护。
排气消声器78的下部在位于排气消声器78下面的支撑柱48a到48c中的两个处支撑在后轮WR的轮轴80的前、后侧上。换句话说,排气消声器78的下部在轮轴80的前、后侧上的两个位置处被紧固于摆臂48上。使轮轴80与后缓冲器64紧固于摆臂48上的部分设置在排气消声器78与连接排气消声器78的紧固部分的直线L之间。
在排气管77与排气消声器78的连接部分附近布置有液面指示器94。液面指示器94设置在曲轴箱44的下部中,以便检测为发动机E所设置的曲轴箱44中的油位。在排气管77中的与排气消声器78连接的部分附近,形成有一被弯曲得向上突出的弯曲部分,以避免与液面指示器94干涉。
燃料从燃料箱28中被供应到向发动机E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74。该燃料箱28设置在由车辆车身框架F的成对左、右上部下框架37、37与成对左、右下部下框架38、38围绕的空间中并且直接位于前轮WF的后面。而且,燃料箱28如此形成即,从头管27下部的后面垂直延伸至两个下部下框架38、38的下部。
用于紧固燃料箱28的上部的连接板95、95分别被焊接在两个下部下框架38、38的倾斜部分38a、38a上。用于紧固燃料箱28的下部的连接板96、96分别被焊接在两个下部下框架38、38的水平部分38b、38b上。
燃料箱28的下部容纳有泵装置97。泵装置97在燃料箱28的后部固定在燃料箱28上,以便从设在燃料箱28的下后部中的安装孔98插入到燃料箱28中。
而且,泵装置97以其转动轴线朝前方向下倾斜的姿态固定在燃料箱28上,并且泵装置97所附带的、以便抽吸燃料箱28中的燃料的燃油过滤器99设置在燃料箱28内的最下部分中。根据燃料箱28内的燃料量上下移动的浮子101从泵装置97中延伸出。由该浮子101检测的剩余燃料量被传输到位于装到节气门体68上的控制箱76内的控制器75。
包括散热器风扇35的散热器29设置在一个与燃料箱28向后隔开的位置处。该散热器29由支撑框架100支撑,该支撑框架设置在位于车辆车身框架F的两个下部下框架38和38中的水平部分38b、38b的后部与车辆车身框架F的两个上部下框架37、37的后部之间。
与散热器29相连接的贮水箱104设置在为车辆车身盖板34设置的成对的左、右踏脚板159、159中的右踏脚板159下面。与该贮水箱104连接的软管105向上延伸,并且软管105的上端与形成进水口107的进水口形成构件108相连接,所述进水口107可由盖罩106打开和关闭。
进水口形成构件108由安装部分54支撑,拉杆53通过该安装部分54与车辆车身框架F相连接。这里,拉杆53设置在车辆车身框架F与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之间,所述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以可摆动的方式由车辆车身框架F支撑,特别地,进水口形成构件108由支撑柱体55支撑,所述支撑柱体55从右座椅导轨39的前部向下并倾斜向后地延伸,而且构成安装部分54的一部分。
一起参照图8和图9,存物箱30设置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两个上部下框架37、37的后部、两个座椅导轨39、39以及两个后框架40、40之间。该存物箱30由具有打开的上端的箱体110和与箱体110相连接以便从上方覆盖箱体110的后部的顶面覆盖件111构成。存物箱30设置在乘坐座椅31的下面,从而从乘坐座椅31的前端下面延伸至后缓冲器64、64的上部附近。
为了将存物箱30支撑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前支撑构件112、112分别被焊接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成对座椅导轨39的中间部分处,沿纵向相对较长的后支撑构件113、113分别被焊接在两个座椅导轨39的后部上。另一方面,存物箱30的箱体110的上部在两侧上设有前安装部分110a、110a和后安装部分110b、110b。前安装部分110a、110a分别安装在前支撑构件112、112上,后安装部分110b、110b分别安装在后支撑构件113、113的纵向中间部分上。使用螺栓114、114将前安装部分110a、110a分别紧固在前支撑构件112、112上,并且用螺栓115、115将后安装部分110b、110b分别紧固在后支撑构件113、113上。
在存物箱30的底壁中或在箱体110的底壁中,形成有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以及基本上平坦的浅底部110c。前头盔储存部分119设置在前座32的下面,以便收纳头盔H1。后头盔储存部分120设置在后座33的下面,以便收纳头盔H2。浅底部110c设置在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和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之间。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和后头盔储存部分120被制成向下凸出的形状。而且,存物箱30的顶面覆盖件111的前缘被制成当从顶部看时为向后凸出的弧形,从而后头盔储存部分120可收纳头盔H2。在与顶面覆盖件111的前部相对应的部分中,用于照亮存物箱30内部的照明装置116装在箱体110的内侧表面上。
在存物箱30的浅底部110c下面布置有节气门体68和燃料喷射阀74,而且其上端以基本上相同的高度设置,并且还布置有贮水箱104的进水口107。第一检修盖117以可被打开和关闭的方式在进水口107上方固定在浅底部110c上。
在存物箱30的后部中设置有支撑管62和向后凸出到后座33的后端之外的后凸出部分121。支撑管62是使后缓冲器64、64通过其固定在机动车框架F的后部上的安装部分。该后凸出部分121向后凸出直到一个与布置在后座33周围的扶手杆118的后端基本相同的位置。另外,当从顶部看时插置在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之间的狭窄部分121a设置在后凸出部分121后部的中心中。
后凸出部分121的下部设置在支撑管62的下面,该支撑管62是后缓冲器64、64的上部通过其固定在机动车框架F的后部上的部分。因此,形成了与后缓冲器64、64的上部通过其固定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的部分相对应的突起部分110d,从而使存物箱30或箱体110的底壁部分地凸起。带有插置在储存部分124与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之间的突起部分110d的储存部分124在后凸出部分121中形成。
乘坐座椅31的后座33被形成可覆盖存物箱30的顶面覆盖件111的前侧。后座33的前缘被制成在从上方看时为向后凸起的弧形,以便与顶面覆盖件111的前缘相对应。
在图10中,后座33以可拆卸的方式装在存物箱30的顶面覆盖件111上。在顶面覆盖件111前部的两侧上,整体地设有沿侧向突出的支撑板111a、111a。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环125、125分别固定在这些支撑板111a、111a上。另一方面,在后座33的地板33a中,具有允许这些弹性环125、125在其外周边上与之弹性接合的环形凹入部分126a和126a的装配突起126、126被整体地设置成是突出的。环形凹入部分126a和126a在装配突起126、126装配于其中的情况下与弹性环125、125弹性接合,从而后座33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顶面覆盖件111上。
在顶面覆盖件111的上表面中,突出地设有一具有无端地连接的四边形形状的第一肋127,并且在顶面覆盖件111的上表面33中形成了根据后座33的安装和拆卸而形成的由第一肋127围绕的储存空间128。而且,围绕第一肋127并且无端地连续的第二肋129从后座33的地板33a悬挂下来,第一肋127和第二肋129构成了围绕储存空间128的迷宫结构。
扶手杆118由金属制成,并且整体地包括布置在后座33的两侧上并且沿纵向延伸的抓握部分118a、118a和连接抓握部分118a、118a的后端的连接部分118b。通过在前、后侧上两个位置处的螺栓134、134将每个抓握部分118a、118a的前部紧固在对应的后支撑构件113上,所述两个位置夹着存物箱30的紧固在每个后支撑构件113上的部分。这里,后支撑构件113、113分别被焊接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9、39的后部上。
连接部分118b设置在一个向上方与存物箱30的后凸出部分121的上部隔开的位置处并且被连续地整体设置在两个抓握部分118a、118a的后端,以便位于与后座33的上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上。从后面支撑坐在后座33上的乘客的腰部的靠背135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该连接部分118b上。
特别地,在靠背135的地板136上以突出的方式与之成一整体地设有抵靠在扶手杆118的连接部分118b上的多个支腿部分136a...。在每个支腿部分136a...中嵌有螺母138。从下面插入到连接部分118b中的螺栓137...被拧入并紧固于各个螺母138...上,由此将靠背135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扶手杆118后部的上表面,或装在连接部分118b的上表面上。
另外,靠背135在上表面中包括前倾斜表面135a和后倾斜表面135b并且被制成基本上为流线形的形状。当从侧面看时,前倾斜表面135a朝前面向下倾斜,并且后倾斜表面135b朝后面向下倾斜。当从顶部看时,靠背135被如此构成,即,其宽度朝后部逐渐变窄。当从顶部看时,扶手杆118和靠背135几乎完全相互重叠。
乘坐座椅31的前座32在后部中整体地设有靠背部分32a。靠背部分32a向上升起,以便从后面支撑坐在前座32上的驾驶员的腰部。前座32设置在存物箱30的上方,从而从上方覆盖着存物箱30中未由顶面覆盖件111覆盖的前开口部分。前座32的前端部分通过连杆销139与存物箱30的前端相连接。换句话说,前座32的前端部分由存物箱30支撑以便上下打开和关闭。
基本上为U形的撞销141装在前座32的地板140的后部上。在存物箱30的顶面覆盖件111的前部与后座33的前部之间,能够转换座位锁定状态和座位锁定解除状态的座位锁闩142设置在一个沿宽度方向与后座33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处。这里,在座位锁定状态下的座位锁闩142紧扣撞销141并保持座位32关闭,而在座位锁定解除状态下的座位锁闩142解除撞销141的紧扣并且允许前座32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座位锁闩142如下所述地构成。当使从上方打开的前座32放下以关闭存物箱30的前开口部分时,座位锁闩142与撞销141相接合,形成座位锁定状态。通过驱动缆索143的拉动操作,将座位锁闩142从座位锁定状态转换为座位锁定解除状态。
座位锁闩142设置在金属的桥接板144上,金属的桥接板144设在扶手杆118的两个抓握部分118a和118a的前端之间。该桥接板144被制成从两个抓握部分118a和118a的前端延伸出、进入顶面覆盖件111与后座33之间,并且紧接在顶面覆盖件111前部的上表面之后。
罩盖146固定在后座33沿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前部上,以便在前座32被打开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座位锁闩142。罩盖146包括能够使撞销141可移除地插入其中的凹口145(见图12)。
一起参照图11和图12,燃料箱28设置在存物箱30的前方。在存物箱30前端的下部中,向前凸出到燃料箱28的底部附近的前凸出部分122设置在燃料箱28和散热器29之间,并且用作电气部件的电池组147被容纳在前凸出部分122中。换句话说,电池组147设置在燃料箱28和散热器29之间。
除电池组147之外,前凸出部分122还容纳电子零部件148、149、150等。
在存物箱30的箱体110的底壁中,设有用于将前凸出部分122与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分开的可自由打开和关闭的第二检修盖151。因此,在前座32被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打开第二检修盖151可对前凸出部分122内的电池组147以及电子零部件148-150进行维护。
举升杆152设置在前座32的前部与存物箱30的前部之间。举升杆152有助于前座32的打开和关闭,从而可用较小的力打开前座32,并且当关闭前座32时减小关闭速度。举升杆152的下部装在前凸出部分122中。在第二检修盖151中提供一狭缝153,并且举升杆152可插入到该狭缝153中,从而允许随着前座32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
再次参照图1,车辆车身盖板34包括覆盖头管27的前部和前轮WF的上部的前盖板156;一对分别连接到前盖板156的左、右两侧的左、右前侧盖板157、157;连接到两个前侧盖板157、157上以便覆盖坐在前座32上的骑手腿前部并且从后侧覆盖头管27的腿部挡风板158;一对左、右地板中心盖板160、160,其在腿部挡风板158后面连续地延伸并且其下端部分构成各个踏脚板159、159;一对分别从踏脚板159、159的外缘向下垂下的左、右地板侧盖板161、161;分别设在踏脚板159、159的后部中的成对左、右乘客搁脚162、162;布置在乘坐座椅31的两侧下面的一对左、右车身侧盖板163、163,其连续地设在各个地板侧盖板161和161后面,并且向后延伸;连续地设在车身侧盖板163、163的下后部后面的后部下盖板164;布置在存物箱30的后凸出部分121与扶手杆118的后部之间的后部上盖板165;布置在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之间并且与后部上盖板165相连续以便从后部覆盖后凸出部分121的狭窄部分121a的后部中心盖板166。
一部分腿部挡风板158和成对的左、右地板中心盖板160、160构成了在踏脚板159、159之间向上凸起的地板通道部分167。地板通道部分167从头管27的后面设置在乘坐座椅31的前端下面并且位于燃料箱28和散热器29的上方。加油口盖板169以可自由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装在该地板通道部分167上,以便可使得设在燃料箱28上端中的加油口盖168被打开并将燃料供应到燃料箱28中。覆盖前座32的铰接在存物箱30上的部分的连杆盖170与地板通道部分167的后端相连接。
前照灯171和171分别设置在前盖板156的前部两侧与成对的左、右前侧盖板157、157的前部之间。转向信号指示灯172、172分别在两个前侧盖板157、157的前部中设置在前照灯171、171下面。其中布置有仪表的面板173与前盖板156、两个前侧盖板157、157以及腿部挡风板的上部相连接。仪表遮光罩173a以向上凸起的方式整体地设在面板173的前部中。另外,挡风板174设置在仪表遮光罩173a的前面。
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175由前叉25支撑。一对左、右后视镜176、176、用于音频操作的开关盒177、用于操纵灯等的开关盒178等装在方向把26上。
在成对的左、右地板中心盖板160、160中的左地板中心盖板160上,用于维护发动机E的火花塞179的插入式检修盖180以可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装在位于左乘客搁脚162前面的位置处。
牌照板182、反射镜183以及牌照灯184固定在从后部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181上。该后挡泥板181与成对的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以及构成了一部分车辆车身盖板34的盖板构件的后部上盖板165和后部中心盖板166一起装在存物箱30的后凸出部分121上。
如图5中所示,在存物箱30的箱体110的下表面上且位于后挡泥板181前面的一部分中,突出地设有用作后挡泥板的一对凸边110e、110e,以便被布置在后轮WR的左、右两侧上。
在图13到图16中,第一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1和192左右分开地设置在腿部挡风板158中。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包括能够从腿部挡风板158中被拉出并移走的存物盒193,并将其构造成为拉出式的。
存物盒193由带有固定在外端上的装饰盖板195的盒体194构成。盒体194由合成树脂做成其上部打开的矩形盒状。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形成有存物盒193通过其插入和移走的矩形开口部分196,并且整体地形成有储存壁197。储存壁197被制成矩形管状,从而与开口部分196相连续。储存壁197的内端由端壁197a封闭。
在盒体194的两个下侧部中,分别固定有沿纵向延伸的移动轨道198、198。基本上为U形的向下开口的支撑部分198a和198a整体地形成在移动轨道198、198的上端中。另一方面,在储存壁197的两个内侧表面中,以与相应的移动轨道198、198相对应的方式分别固定有沿纵向延伸的固定轨道200、200。滚子199、199的轴在位于每个固定轨道200、200上的沿纵向隔开的多个位置处受到支撑,例如在两个位置处得到支撑。因而,存物盒193可在收回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滑动。当存物盒193处于收回位置时,存物盒193的装饰盖板195与腿部挡风板158的后表面连续,以便与之基本上齐平。当存物盒193处于拉出位置时,存物盒193的大部分从储存壁197中被拉出。存物盒193从开口部分196被插入到储存壁197中,并且整个存物盒193都可从腿部挡风板158中被拉出。而且,当位于收回位置时,存物盒193被形成从左侧覆盖头管27。
储存壁197的端壁197a设有维护窗201,当将存物盒193从腿部挡风板158中拉出时,该维护窗201允许进行诸如更换位于端壁197a前面的每个前照灯171的灯泡171a的维护工作。该维护窗201由可拆卸的盖子202覆盖。
其上安装有音频放大器203的支撑框架204固定在储存壁197的上表面上。与放大器203连线的连接器205可与被收纳在存物盒193中的诸如MP3、CD和MD播放器等的便携式声源相连接。为了避免当存物盒193在收回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滑动时支撑框架204与存物盒193发生干涉,还在存物盒193的盒体194的内端中设有与支撑框架204相对应的凹口206。
应该注意的是,放大器203可固定地布置在存物盒193中。在这种情况中,不再需要支撑框架204,并且也不再需要设在盒体194的内端中的凹口206。
在存物盒193的外端侧中,设有沿机动车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伸出的伸出部分193a。在储存壁197中,形成用于在存物盒193在收回位置处收回时容纳伸出部分193a的凹入部分197b,以便与头管27的后侧相对。
锁定机构208设置在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之间。锁定机构208能够根据通过设置在存物盒193的前表面中的钥匙孔207的钥匙操作而在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的连接和脱开之间进行转换。该锁定机构208设在存物盒193的伸出部分193a中,从而使通过钥匙孔207的钥匙操作而操纵的圆柱形锁209可在与储存壁197的凹入部分197b相接合和与之分开之间改变。锁定机构208设置在与头管27的后侧相对的位置处。
能够禁止方向把26的转向操作的方向把锁组件211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相对侧上设置在头管27附近。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被设置成将所述方向把锁组件211夹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之间。
在图17中,方向把锁组件211允许方向把26进行转向操作并且根据旋钮212的操作允许启动发动机E,所述旋钮212在预定的条件下被设置在腿部挡风板158的后表面上且位于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之间。在腿部挡风板158的后表面上,座位解锁开关213设置在该方向把锁组件211下面。通过在预定条件下进行操作,座位解锁开关213允许前座32脱离乘坐座椅31的打开操作。
在图18中,由形成在腿部挡风板158中的储存凹陷部分214和铰接在腿部挡风板158上的盖构件215构成的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由盖构件215覆盖,以便打开和关闭储存凹陷部分214。所述储存凹陷部分214被制成小于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存物盒193并且朝前端略微变窄。
盖构件215通过枢轴216铰接在腿部挡风板158上,以便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如由图1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盖构件215向下转动并且在打开位置打开储存凹陷部分214。如图18中的实线所示,在关闭位置,盖构件215关闭储存凹陷部分214。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突缘部分215a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在盖构件215上。
用于操纵与后轮WR的鼓式制动器87连接的制动拉索90的停车制动杠杆217的轴由腿部挡风板158支撑在盖构件215的下面,从而使得可转动地操纵停车制动杠杆217。制动拉索90从依照该停车制动杠杆217的操作而操作的停车制动机构218延伸。
在图19中,容纳在与节气门体68相连接的控制箱76中的控制器75、方向把锁组件211以及座位解锁开关213构成了一部分智能型进入系统。方向把锁组件211包括圆柱形锁220、锁定螺线管221、主开关222、以及控制单元223。圆柱形锁220由旋钮212可转动地操作并且当转动旋钮212时松开相对头管27锁定的方向把26。锁定螺线管221可禁止圆柱形锁220转动。主开关222根据圆柱形锁220的转动执行转换操作。从主开关222向控制单元223中输入信号。锁定螺线管221受控制单元223的控制。
控制单元223控制发射天线225,从而发射天线225传送一信号以要求由机动车使用者携带的普通便携式发送器226传送ID信号。用于接收来自便携式发送器226的信号的接收单元227的信号接收结果被输入到控制单元223中。当识别出从便携式发送器226传送出的ID信号为预定信号时,控制单元223使锁定螺线管221操作以允许旋钮212操作,从而转动圆柱形锁220。
当从便携式发送器226传送出的ID信号被确定为预定信号时,控制单元223使座位锁致动器228依照座位解锁开关213的操作而操作,并且允许控制器75依照主开关222的导通控制发动机E的操作。
接收单元227设置在存物箱30或乘坐座椅31内。在该实施例中,由一部分向下凹陷的浅底部110c构成的接收单元容纳部分110f设在存物箱30内,并且接收单元227被容纳在该接收单元容纳部分110f中。另外,用于与布置在存物箱30下面的发动机E相关的维护的第一检修盖117以可被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设置在浅底部110c中。接收单元227装在接收单元容纳部分110f中,以便由一部分第一检修盖117覆盖。
在图20中,接收单元227包括容纳在整体地设有联接器部分232a的壳体232内的板229,所述板229包括布置在一侧上的天线230、230和在另一侧上的接收电路231。
另一方面,发射天线225设置在一个与方向把锁组件211隔开的位置处。在该实施例中,发射天线225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机动车的中心线上且在方向把锁组件211的上方,并且,例如,被布置在构成一部分车辆车身盖板34的面板173的正下方。
在图21中,与座位锁闩142相连接的驱动缆索143与为连杆机构234设置的连杆233的一端相连。连杆233的另一端与座位锁致动器228相连接,从而使连杆233在座位锁致动器228的操作下转动以通过缆索235拉动驱动缆索143。
安置在腿部挡风板158内的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的钥匙孔238在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的储存凹陷部分214的方向把锁组件211侧上设置在内侧表面中。在没有便携式发送器226的情况下,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至少允许启动发动机E和松脱方向把。
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包括通过插入到钥匙孔238中的紧急开锁机械钥匙的操作而转动的转动杆236a。该转动杆236a通过缆索237与连杆233的另一端侧相连接。
当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被打开时,使连杆233转动以便拉动驱动缆索143。通过座位锁致动器228的操作或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的开锁操作,使连杆233转动以拉动驱动缆索143,并由此将座位锁闩142从座位锁定状态转换到座位锁定解除状态。
在座位锁闩142通过打开前座32以及通过操纵布置在存物箱30中的预定部件变成座位锁定解除状态时,控制单元223变成与从普通便携式发送器226接收ID信号时相同的控制模式,并且允许小型摩托车式车辆被转向。
接下来,将给出关于本实施例的操作的说明。向后凸出得超过支撑管62的后凸出部分121,即后缓冲器64、64的上部通过其固定在后座33的后端和机动车框架F的后部上的部分,设在存物箱30的后部中,该存物箱30包括布置在为串列式乘坐座椅31设置的前座32下面的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和布置在为乘坐座椅31设置的后座33下面的后头盔储存部分120。因此,可增加存物箱30的容积,以便收纳向后延伸得超过乘坐座椅31的后端的长物品,诸如高尔夫球棍。另外,在存物箱30的后部中还可以收纳除头盔之外的小物品,并且在存物箱30的后部中可以收纳不常使用的物品,诸如工具。
而且,该后凸出部分121向后凸出到与布置在后座33周围的扶手杆118的后端基本相同的位置。因此,可进一步增加存物箱30的容积,并且可由扶手杆118保护存物箱30的后部。
当从顶部看时,后凸出部分121的后部设有介于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之间的狭窄部分121a。这有效地利用了在成对的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之间形成的空间,由此增加了存物箱30的容积。因此,可形成用于容易地更换尾灯单元123、123的灯泡的空间。
存物箱30包括布置在后座33下面的顶面覆盖件111。在顶面覆盖件111的上表面中形成依照后座33的拆除而形成的储存空间128。因此,可确保除存物箱30之外的用于收纳小物品的空间,同时避免增加零部件的数量和复杂的结构。另外,储存空间128在立在顶面覆盖件111上的无端地连续的第一肋127内形成,并且无端地连续的第二肋129从后座33的地板33a上悬挂下来,以便与第一肋127协同形成一种迷宫结构。因此,可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雨水、灰尘等从其周围进入到储存空间128中。
另外,用于照亮存物箱30内部的照明装置116装在存物箱30的内侧表面中的一个与顶面覆盖件111的前部相对应的部分上。因此,在不会被收纳在存物箱30后部中的物品妨碍的情况下,可有效地照亮由于顶面覆盖件111的存在而常常处于黑暗状态的存物箱30后部的内侧。此外,在与顶面覆盖件111的前部相对应的部分中,存物箱30的内侧表面是明显的,并且可容易地检查到照明装置116的灯泡烧坏等情况。
用以覆盖后凸出部分121、成对的左、右尾灯单元123、123以及后挡泥板181的后部上盖板165和后部中心盖板166固定在后凸出部分121上。因此,仅通过断开尾灯单元123、123的连线即可立刻拆下布置在存物箱30后部周围的多个构件,由此提供了出色的可维护性。
存物箱30包括布置在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和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之间的浅底部110c,并且附带有容纳控制器75的控制箱76的节气门体68和燃料喷射阀74在其上端位于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设置在浅底部110c的下面。因此,通过将其做得较为平坦,可将布置在前头盔储存部分119和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之间的浅底部110c有效地用于储存。此外,在位于浅底部110c下面的空间中可有效地布置发动机E的一部分进气系统。
后凸出部分121的下部设置在后缓冲器64上部的固定于车辆车身框架F的后部上的部分下面,从而在后凸出部分121中形成了其中使突起部分110d介于储存部分124与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之间的储存部分124。突起部分110d由存物箱30底壁的凸起部分形成。后头盔储存部分120与位于后头盔储存部分120后面的储存部分124由突起部分110d分开以提高可用性。而且,突起部分110d可防止收纳在后储存部分124中的小物品前后移动。
被制成当从侧面看时沿竖直方向较长的燃料箱28设置在存物箱30的前面,并且向前凸出到燃料箱28的底部附近的前凸出部分122设置在存物箱30的下前端部分中。因此,可将存物箱30的前部形成得较深,由此有助于收纳长物品以及增加存物箱30的容积。
另外,前凸出部分122容纳电池组147以及其他电子零部件148到150。因此,在不会妨碍收纳头盔H1等的情况下,可将电池组147以及其他电子零部件148到150容纳在存物箱30中。
用于将前凸出部分122的内部与前头盔储存部分119隔开的第二检修盖151以可自由打开和关闭的方式固定在存物箱30上。因此,可防止收纳在前凸出部分122中的物品和收纳在前头盔储存部分119中的头盔H1等相互接触以致被损坏。
竖直延伸以有助于打开和关闭前座32的举升杆152的下部装在前凸出部分122中。这消除了确保用以将举升杆152设置在存物箱30外部中的空间的需要。而且,可尽可能地防止举升杆152暴露在外,同时在前座被打开时不妨碍将物品放入存物箱30中,由此提高了外部特征和外观。
燃料箱28和散热器29设置在由覆盖车辆车身框架F的车辆车身盖板34的一部分构成的地板通道部分167的下面。车辆车身框架F包括:头管27;从头管27向后下方延伸的成对的左、右上部下框架37、37;具有在上部下框架37、37与头管27相连接的部分的下面从头管27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部分38a的成对左、右下部下框架38、38。从头管27下部的后部竖直延伸到两个下部下框架38、38的下部的燃料箱28由两个上部下框架37、37和两个下部下框架38、38围绕并且被布置在紧位于前轮WF后面的空间中。
将竖直方向较长的燃料箱28直接布置在前轮WF的后面防止了与头管27的下部相对应的部分被浪费,并且允许有效地利用地板通道部分167下面的空间进行零部件布置。此外,通过将较重的燃料箱28设置得靠近前轮WF,增加了分布在前轮WF上的载荷,并且可改善转弯性能。在竖直方向较长的燃料箱28中,在只剩少量燃料的情况下,剩余燃料的高度也是较高的。因此,在像本实施例这样泵装置97附属于燃料箱28的情况下,燃料箱28在泵的抽吸方面是有利的。
散热器29设置在燃料箱28的后面,并且电池组147设置在散热器29与燃料箱28之间。通过将燃料箱28设计成在竖直方向上较长,可将燃料箱28后面的空间设定得较大。而且,作为较重物品的电池组147可沿纵向设置在车身的中心中,由此有助于改进驾驶性能。而且,将电池组147布置在用于散热的散热器29与燃料箱28之间可防止燃料箱28受到来自散热器29的热量的影响。
被容纳和布置在燃料箱28的下部中的泵装置97从燃料箱28的后侧固定在燃料箱28上。因此,可在不受不平路面的影响的情况下将泵装置97装在燃料箱28上。
泵装置97以其转动轴线朝前面向下倾斜的方式固定在燃料箱28上。因此,泵装置97的吸入口尽可能近地靠近燃料箱28的底部,并且可尽可能地减少燃料箱28中的不能使用的燃料量。
散热器29的贮水箱104设置在构成一部分车辆车身盖板34的踏脚板159、159的下面,并且贮水箱104的进水口设置在以可拆卸的方式装在存物箱30的底壁上的第一检修盖117下面,所述存物箱30设置在乘坐座椅31的下面。通过将散热器29布置在燃料箱28的后面,可容易地使散热器水箱104的进水口107面对乘坐座椅31的底部并将其布置在高于当面对位于贮水箱104正上方的踏脚板159等时所处的位置处,由此在供水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可加工性。
形成进水口107的进水口形成构件108由拉杆53的安装部分54支撑在车辆车身框架F上,拉杆53设在车辆车身框架F与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之间,所述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以可摆动的方式由车辆车身框架F支撑。可在没有用于支撑进水口形成构件108的任何专用装置的情况下将进水口形成构件108支撑于车辆车身框架F上。
燃料从燃料箱28中被供应到燃料喷射阀74。使用由其中在剩余燃料量较少的情况下剩余燃料的高度也较高的燃料箱28激励的泵装置97,可有效地将燃料箱28中的燃料供应到燃料喷射阀74。
当从侧面看时,布置在后轮WR的右侧并且支撑后轮WR的摆臂48被制成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后制动器84的制动钳85由摆臂48支撑。在摆臂48的基本为中心的部分中设置有开口部分81,并且制动钳85设置在该开口部分81中。因此,可将制动钳85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处,由此降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重心。而且,由于制动钳85被摆臂48围绕,因此可确保当从侧面看时摆臂48的实际竖直宽度,并且可增加其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
排气消声器78设置在摆臂48的外侧上,以便从外侧覆盖制动钳85,由此改进外部特征。
开口部分81被如此构成,即,使其竖直宽度朝后部变窄,并且布置在开口部分81的后部中的制动钳85由位于开口部分81后面的摆臂48支撑。因此,制动钳85由摆臂48中具有高刚度的部分支撑,并且可增强制动钳85的安装强度。
排气消声器78的下部在将后轮WR的轮轴80夹在前、后侧部上的两个位置处紧固在摆臂48上。轮轴80与通过其将设在摆臂48与车辆车身框架F之间的后缓冲器64紧固在摆臂48上的部分设置在连接排气消声器78的紧固部分的直线L与排气消声器78之间。这有助于将排气消声器78和后缓冲器64装配于摆臂48上。而且,将轮轴80和紧固部分制造得难于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上方侧向地看到,由此改进了外部特征。
设置在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并且改变无级变速器M的速比的电动机42设置在乘客搁脚162的下面,所述乘客搁脚162设在为车辆车身盖板34设置的踏脚板159的后部中。将电动机42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处可有助于降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重心。
无级变速器M为皮带式的并且与发动机E一起构成成套摆动式发动机UE。这里,发动机E的气缸45的轴线被设定成基本上为水平的。电动机42设置在气缸45侧面的无级变速器M的前面。因此,电动机42可由发动机E的气缸45和无级变速器M保护。另外,从下面支撑踏脚板159的支撑框架41设在车辆车身框架F中。由于电动机42设置在支撑框架41的下面,因此电动机42可由高刚度的支撑框架41有效地保护。
此外,电动机42被如此布置,即,使其转动轴线指向车辆车身的宽度方向。因此,可将电动机42布置在设有发动机E的气缸45的横向侧中,从而使其不会突出到无级变速器M的外表面之外。
扶手杆118固定在车辆车身框架F的后部上,并且在上表面中包括前倾斜表面135a和后倾斜表面135b以便当从侧面看时成基本上为流线形的形状并且装在扶手杆118后部的上表面上的靠背135设置在为乘坐座椅31设置的后座33的后面。
因此,后座33上的乘客的腰部可由在靠背135的上表面上朝前方向下倾斜的前倾斜表面135a可靠地支撑。而且,由于当从侧面看时靠背135具有基本上为流线形的形状,因此可提高靠背135的外部特征,并且可改善空气动力性能。由于在靠背135的上表面上可利用朝后部向下倾斜的后倾斜表面135b,因此可将从后座33向后突出的载荷放置到靠背135上。
当从顶部看时,靠背135被如此构成,即,其宽度朝向后部逐渐变窄。因此,可减小靠背135的尺寸,从而确保与车辆车身盖板34相结合的设计的统一性,并且进一步增加空气动力性能。
扶手杆118后部的上表面被设置成具有与后座33的上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并且靠背135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扶手杆118后部的上表面上。当期望将更多的载荷放置在后座33上时,在将靠背135拆下之后,可通过有效地使用扶手杆118后部的上表面而放置载荷。
在为车辆车身盖板34设置的腿部挡风板158中,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分别设置在左侧和右侧。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包括能够从腿部挡风板158中被拉出并移走的存物箱193,由此将其构造成为拉出式的。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包括储存凹陷部分214,其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形成并且由盖构件215覆盖以便被自由地打开和关闭,这里,所述盖构件215铰接在腿部挡风板158上。因此,可有效地使用腿部挡风板158的较大空间并且将物品收纳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另外,存物盒193被构造成大于所述储存凹陷部分214,并且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可收纳较大量的物品。由于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为拉出式的,因此在存物盒193内的物品不会掉出,并且可将物品完全收纳在存物盒193中。当将存物盒193从腿部挡风板158中移走时,可在腿部挡风板158中打开较大的开口部分196,因此有助于布置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前面的前照灯171的灯泡171a等的维护。
锁定机构208设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之间。锁定机构208能够根据通过布置在存物盒193前表面中的钥匙孔207的钥匙操作而在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的连接和脱开之间进行转换。可通过将钥匙插入到锁定机构208的钥匙孔207中并操纵钥匙而拉出存物盒193。因此,可防止容纳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中的物品被盗。而且,通过作为把手的钥匙可拉出存物盒193,由此不需要在存物盒193中设置把手。因此,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可收纳更多的物品。
存物盒193被制成在收回状态下从左侧和右侧之一覆盖头管27,并且锁定机构208设置在一个位于头管27的后部中且与头管27相对的位置处。因此,通过将锁定机构208有效地布置在头管27后面的空间中,可进一步增加存物盒193的收纳能力。
在位于头管27附近的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相对侧中,布置有能够禁止方向把26的转向操作的方向把锁组件211,并且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设置成将方向把锁组件211夹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之间。因此,通过将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方向把锁组件211以及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并排地布置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可更有效地使用腿部挡风板158的较大空间。
发射天线225设置在与方向把锁组件211隔开的位置处,因此增强了发射天线225的布置的自由度。
接收单元227设置在存物箱30或乘坐座椅31中。在该实施例中,接收单元227设置在存物箱30中,因此该布置消除了对将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涂覆材料涂覆接收单元227的需要并且使接收单元227能够确保对有关泥浆、灰尘、水、外力等的环境的抵抗力。因此,可无需重复调整接收单元227并且确保了防水性能。
接收单元227包括容纳在壳体232中的板229,并且这里板229包括布置在一侧上的天线230、230和在另一侧上的接收电路231。因此,接收单元227可被紧凑地构成,并且将接收单元227在存物箱30中所需的空间设置得尽可能地小。
另外,用于与布置在存物箱30下面的发动机E相关的维护的第一检修盖117以可自由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设置在存物箱30的底壁中,并且接收单元227以由一部分第一检修盖117覆盖的方式布置在存物箱30中。因此,接收单元227可设置在一个适合于维护的位置处,同时防止与收纳在存物箱30中的物品干涉。
在没有便携式发送器226的情况下允许至少启动发动机E和打开方向把的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设置在腿部挡风板158中。甚至当机动车使用者丢失了便携式发送器226或便携式发送器226的电池耗尽时,也可以通过用用于紧急开锁的机械钥匙操纵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而移动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在腿部挡风板158中的方向把锁组件211的右侧中设置有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的钥匙孔238设在该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的储存凹陷部分214的内侧表面中。储存凹陷部分214通常由盖构件215封闭。因此,可以将钥匙孔238布置在难于弄脏的位置处并且尽可能多地防止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的钥匙孔238被损坏。
与座位锁闩142连接的连杆机构234与依照在从普通便携式发送器226接收信号时的操作而操作的座位锁致动器228相连接,并且还与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相连接。座位锁闩142在保持前座32关闭的座位锁定状态(除非存物箱30可被打开)和允许前座32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的座位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转换。使座位锁闩142操作的连杆机构234被设计成可用于便携式发送器226有效的情况下和使用紧急开锁钥匙圆柱形锁236的情况下,以便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在上文中,已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设计上的改动。
Claims (4)
1.一种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该结构能够将物品收纳在从后侧覆盖头管(27)的腿部挡风板(158)中,所述头管(27)可操纵地支撑着前轮(WF)和方向把(26),其特征在于,
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分别设置在腿部挡风板(158)的左侧和右侧中,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包括可从腿部挡风板(158)中被拉出并移走的存物盒(193),该存物盒被构造成为拉出式的,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包括储存凹槽部分(214),该储存凹槽部分在腿部挡风板(158)中形成并且覆盖有盖构件(215),以便被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盖构件(215)铰接在腿部挡风板(158)上;并且
所述存物盒(193)被制成大于所述储存凹槽部分(214)。
2.依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208)设置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之间,所述锁定机构(208)能够根据通过布置在存物盒(193)外端中的钥匙孔(207)的钥匙操作而在存物盒(193)与腿部挡风板(158)的连接和脱开之间进行转换。
3.依照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存物盒(193)被制成当收回时从左侧和右侧之一覆盖头管(27),并且所述锁定机构(208)设置在一个与头管(27)的后侧相对的位置处。
4.依照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能够禁止方向把(26)的转向操作的方向把锁组件(211)在头管(27)附近设置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的相对侧上,并且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被设置成使所述方向把锁组件(211)夹在第一物品存放部分(191)和第二物品存放部分(192)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52969/2003 | 2003-10-10 | ||
JP2003352969A JP4332010B2 (ja) | 2003-10-10 | 2003-10-10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5530A true CN1605530A (zh) | 2005-04-13 |
CN100371204C CN100371204C (zh) | 2008-02-27 |
Family
ID=3446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8071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204C (zh) | 2003-10-10 | 2004-10-08 |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06277B2 (zh) |
JP (1) | JP4332010B2 (zh) |
CN (1) | CN100371204C (zh) |
BR (1) | BRPI0405769B1 (zh) |
DE (1) | DE102004048480B4 (zh) |
IT (1) | ITTO20040666A1 (zh) |
TW (1) | TWI275512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86783C (zh) * | 2006-09-26 | 2010-02-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自动收费系统安装构造 |
CN101041370B (zh) * | 2006-03-24 | 2010-07-28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放置摩托车晶片卡的装置 |
CN1974305B (zh) * | 2005-11-30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的收纳结构 |
CN101249858B (zh) * | 2007-02-21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钥匙圆柱体布置结构 |
CN107878625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
CN110588868A (zh) * | 2019-10-28 | 2019-12-20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骑式车辆及其发动机布置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76610B2 (ja) * | 2003-10-15 | 2008-11-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4243162B2 (ja) | 2003-10-15 | 2009-03-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軽車両 |
JP4451140B2 (ja) * | 2004-01-20 | 2010-04-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ロック解除操作部材配設構造 |
TWI388450B (zh) | 2004-12-30 | 2013-03-11 | American Off Road Technologies Llc | 改良縮小尺寸之交通工具 |
JP2006213107A (ja) * | 2005-02-02 | 2006-08-1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07030589A (ja) * | 2005-07-25 | 2007-02-0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5113358B2 (ja) * | 2005-10-07 | 2013-01-0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4835239B2 (ja) * | 2006-04-06 | 2011-12-1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07283988A (ja) * | 2006-04-19 | 2007-11-0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トランク構造 |
JP4680162B2 (ja) | 2006-09-29 | 2011-05-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装置 |
EP1939077B1 (en) * | 2006-12-27 | 2009-06-24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rcycle |
DE602008000027D1 (de) | 2007-02-21 | 2009-08-06 | Honda Motor Co Ltd | Fahrzeug mit speziell angeordnetem Zylinderschloss |
JP4991349B2 (ja) * | 2007-02-28 | 2012-08-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5063298B2 (ja) * | 2007-11-02 | 2012-10-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
ES2352989B1 (es) * | 2007-12-28 | 2012-01-02 | Honda Motor Co, Ltd | Estructura de compartimento portaobjetos para motocicleta. |
DE102008021981A1 (de) * | 2008-05-02 | 2009-11-0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Zweirad, insbesondere Motorroller bzw. Motorrad |
JP2011105290A (ja) * | 2009-10-19 | 2011-06-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5291691B2 (ja) * | 2010-11-30 | 2013-09-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5864117B2 (ja) * | 2011-03-29 | 2016-0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
CN102991620A (zh) * | 2011-09-15 | 2013-03-27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内藏式锁固结构的置物箱 |
US20130270018A1 (en) * | 2012-02-27 | 2013-10-17 | Daniel Kee Young Kim | Vehicle component cooling |
JP5926652B2 (ja) * | 2012-08-28 | 2016-05-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
DE102013204931A1 (de) | 2013-03-20 | 2014-09-25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 Axiallagerung eines Planetenträgers mit Überlastanschlag |
WO2014192588A1 (ja) * | 2013-05-31 | 2014-1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構造 |
WO2015015609A1 (ja) * | 2013-07-31 | 2015-02-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ボディカバー構造 |
JP2015090098A (ja) * | 2013-11-06 | 2015-05-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023729B2 (ja) * | 2014-01-20 | 2016-11-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6101218B2 (ja) * | 2014-01-20 | 2017-03-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7396161B2 (ja) | 2020-03-27 | 2023-12-1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収納ケース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78285A (en) * | 1979-11-19 | 1981-07-14 | First Champaign Corporation | Pockets for a fairing structure |
US4441574A (en) * | 1981-05-21 | 1984-04-10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ar cover device for motorcycles |
GB2108449B (en) * | 1981-08-28 | 1985-08-07 | Honda Motor Co Ltd | Legshield/luggage device for vehicles |
US4473251A (en) * | 1981-09-19 | 1984-09-25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equipped with audio devices |
JPS58126271A (ja) * | 1982-01-20 | 1983-07-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のトランク装置 |
FR2519927B1 (fr) * | 1982-01-21 | 1985-06-28 | Honda Motor Co Ltd | Dispositif de coffre a bagages sur petits vehicules |
DE8427121U1 (de) * | 1984-09-14 | 1985-01-10 | Fa. H. Hemmelskamp, 4800 Bielefeld | Mit einem deckel versehener aufnahmebehaelter zur anbringung an zweiraedern |
JPS62170389U (zh) * | 1986-04-21 | 1987-10-29 | ||
JPH0674066B2 (ja) | 1986-11-12 | 1994-09-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ツグの集中ロツク装置 |
JPS63258280A (ja) * | 1987-04-14 | 1988-10-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内の沈設型ポンプユニツトの配置構造 |
JPS6428083A (en) * | 1987-07-22 | 1989-01-30 | Honda Motor Co Ltd | Helmet storage device in motorcycle |
GB2209656B (en) * | 1987-09-15 | 1991-04-24 | Ford Motor Co | Ashtray for a motor vehicle. |
JP2726453B2 (ja) * | 1988-11-10 | 1998-03-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収納ボックス |
JP3040413B2 (ja) * | 1990-01-19 | 2000-05-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AU626166B2 (en) | 1990-01-31 | 1992-07-23 |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circuit system for motorcycle |
JP2552203B2 (ja) * | 1991-01-23 | 1996-11-0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入れ装置 |
US5303795A (en) * | 1991-01-24 | 1994-04-19 | Buell Motor Company, Inc. | Motorcycle luggage carrier |
JP3084851B2 (ja) * | 1991-11-22 | 2000-09-0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のフロントカバー |
DE4330120C2 (de) * | 1993-09-06 | 1998-03-1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Geteilte Sitzbank für ein Fahrzeug |
JPH07277250A (ja) * | 1994-04-01 | 1995-10-24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荷物収納装置 |
JP3319673B2 (ja) | 1995-06-29 | 2002-09-0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
JPH09151642A (ja) * | 1995-11-30 | 1997-06-10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両の盗難防止装置 |
JP3531359B2 (ja) | 1996-06-17 | 2004-05-3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盗難防止装置 |
JPH11198878A (ja) * | 1998-01-16 | 1999-07-27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入れ装置 |
JP3610760B2 (ja) | 1998-02-12 | 2005-01-1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ューエルリッド装置 |
JP4447695B2 (ja) | 1999-08-31 | 2010-04-0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
EP1081035B1 (en) | 1999-09-06 | 2007-07-25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with navigation system carried thereon |
JP2001187592A (ja) | 1999-12-28 | 2001-07-10 | Moriyama Manufacturing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電気部品操作装置 |
JP3737332B2 (ja) * | 2000-03-14 | 2006-01-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
JP2001278154A (ja) | 2000-03-31 | 2001-10-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モコン装置 |
JP3854184B2 (ja) | 2002-03-29 | 2006-12-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物品収納装置 |
JP4318939B2 (ja) * | 2003-03-14 | 2009-08-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
JP4434784B2 (ja) * | 2003-04-04 | 2010-03-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
JP4272029B2 (ja) | 2003-09-30 | 2009-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制御装置 |
KR100657373B1 (ko) * | 2004-01-20 | 2006-12-14 |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차량에서의 잠금 해제 조작기의 배치 구조 |
-
2003
- 2003-10-10 JP JP2003352969A patent/JP433201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10-01 TW TW93129823A patent/TWI27551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10-04 US US10/966,171 patent/US73062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0-05 DE DE200410048480 patent/DE102004048480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0-05 IT ITTO20040666 patent/ITTO20040666A1/it unknown
- 2004-10-06 BR BRPI0405769A patent/BRPI0405769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10-08 CN CNB2004100807159A patent/CN10037120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4305B (zh) * | 2005-11-30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摩托车的收纳结构 |
CN101041370B (zh) * | 2006-03-24 | 2010-07-28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放置摩托车晶片卡的装置 |
CN100586783C (zh) * | 2006-09-26 | 2010-02-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自动收费系统安装构造 |
CN101249858B (zh) * | 2007-02-21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钥匙圆柱体布置结构 |
CN107878625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
CN107878625B (zh) * | 2016-09-30 | 2020-11-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
CN110588868A (zh) * | 2019-10-28 | 2019-12-20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骑式车辆及其发动机布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371204C (zh) | 2008-02-27 |
TW200517293A (en) | 2005-06-01 |
TWI275512B (en) | 2007-03-11 |
US7306277B2 (en) | 2007-12-11 |
JP2005112313A (ja) | 2005-04-28 |
JP4332010B2 (ja) | 2009-09-16 |
ITTO20040666A1 (it) | 2005-01-05 |
BRPI0405769A (pt) | 2005-06-07 |
DE102004048480B4 (de) | 2014-02-20 |
DE102004048480A1 (de) | 2005-05-19 |
US20050155804A1 (en) | 2005-07-21 |
BRPI0405769B1 (pt) | 2016-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05530A (zh) |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 |
CN1605529A (zh) | 摩托车的行李存放装置 | |
CN100335339C (zh) | 小型摩托车用遥控装置 | |
CN1605534A (zh) | 摩托车 | |
CN1234552C (zh) | 电动车 | |
CN1296248C (zh)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 |
CN1283514C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00345721C (zh) | 车辆上的解除闭锁操作部件的配设结构 | |
CN160553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制动钳支撑结构 | |
CN1638317A (zh) | 轻型车辆用遥控装置 | |
CN1706706A (zh) | 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 | |
CN1644443A (zh) | 用于车辆的闭锁解除操作器的配设结构 | |
JP2014043189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 |
CN1927638A (zh) | 后挡泥板和鞍乘型车辆 | |
CN1751957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222436C (zh) |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 |
CN116757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 |
CN1073035C (zh)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 |
CN1607146A (zh) | 轻型车辆用遥控装置 | |
CN1113771C (zh) | 动力装置的冷却装置 | |
CN100344495C (zh) | 自动二轮车 | |
CN1153716C (zh) | 自动摩托车 | |
CN1153714C (zh) | 自动摩托车 | |
CN1205086C (zh) | 电动辅助自行车 | |
CN1796764A (zh) | 两轮摩托车的储备箱配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