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3592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73592A CN1573592A CNA2004100598219A CN200410059821A CN1573592A CN 1573592 A CN1573592 A CN 1573592A CN A2004100598219 A CNA2004100598219 A CN A2004100598219A CN 200410059821 A CN200410059821 A CN 200410059821A CN 1573592 A CN1573592 A CN 15735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mentioned
- toner
- sub
- moun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6—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 G03G21/08—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using optical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图像形成装置100设有潜像载置体1,充电装置3,潜像形成装置4,显影装置5,转印装置6,清洁装置7,用清洁刮板7a除去残留在潜像载置体1上的色调剂。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色调剂的圆度为0.94以上,且设有发光装置20,用于对潜像载置体消电,沿着潜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被配置在清洁装置上游侧。能使用用于实现高质量图像的圆形色调剂,以简易的刮板方式很容易地除去潜像载置体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静电复印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即使使用平均圆形度高的色调剂也能进行清洁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背景技术
近年,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得到了普及,另外,很容易取得数字化图像,因此,要求打印图像更精细化。在研究提高图像分辨率及灰度等级中,为了形成高精细图像,作为用于使得潜像成为可视像的色调剂侧的改进,研究色调剂的进一步球形化,小粒径化。
被球形化或小粒径化的色调剂由于忠实地进行转印,能得到高精细图像,但是,尤其是被球形化的色调剂易进入清洁装置的清洁刮板与感光体之间,难以被清洁,残留的色调剂被运送到充电装置,污染充电辊等充电部件,引起充电不匀,导致图像浓度不匀,产生背景模糊等异常图像。
于是,在特开2002-6710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在刮板缘部堆积保持堵塞用粉体(色调剂以外的粉体),例如比重为1.3~1.9,粒径为80~300nm的单分散硅,或不定形,针状的磁性粉,用于拦住形状系数为100~125的球形色调剂。
但是,在上述清洁装置中,需要设置粉体供给装置以及粉体堆积保持装置,上述粉体供给装置向清洁对象物的相对刮板缘部的部分,或其上游侧供给堵塞用粉体,上述粉体堆积保持装置通过将堵塞用粉体堆积保持在刮板缘部,能拦住球形色调剂。因此,存在装置复杂的问题。
再有,在特开2000-276024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另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设有辊状消电装置,相对具有转印残留色调剂的移动体,与该移动体相接,在该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施加交流电压,还在该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配置刮板清洁装置,通过上述消电装置对移动体及转印残留色调剂进行消电,清洁转印残留色调剂。
再有,在特开2002-351279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又一种清洁装置,在该清洁装置中,为了从感光体鼓除去残留色调剂,设有由导电性纤维部件形成的毛刷,还设有与该毛刷相接的具有导电性的回收辊,能施加电压。先通过毛刷回转滑擦,取得运送到毛刷部位的感光体鼓上的残留色调剂,在毛刷回转同时,导向回收辊,通过施加在回收辊上的电压,静电回收到该回收辊上。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和3的清洁装置中,由于需要设置电源等,成本上升。
再有,在特开平10-49017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该装置中,设有清洁前曝光装置,其设置在沿非晶硅感光体鼓回转方向的清洁刮板的上游侧,对感光体鼓照射光,减弱转印残留色调剂的静电力。并且,通过磁辊除去感光体鼓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清洁装置的废色调剂再供给感光体鼓表面,使其均一附着在感光体鼓上。
但是,所公开的技术使用单组分磁性色调剂,通过磁辊的研磨作用,防止感光体鼓劣化,难以适用用于彩色图像等的双组分显影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能使用用于实现高质量图像的圆形色调剂,以简易的刮板方式很容易地除去感光体鼓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潜像载置体,用于载置潜像;
充电装置,使得充电部件接触或接近上述潜像载置体表面,对潜像载置体进行充电;
潜像形成装置,在潜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使得色调剂附着到上述潜像载置体的潜像上进行显影;
转印装置,表面移动部件与上述潜像载置体接触,且表面移动,记录材被夹持在上述表面移动部件与潜像载置体之间,在上述潜像载置体与表面移动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将形成在潜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上述记录材上或表面移动部件上;
清洁装置,用清洁刮板除去残留在上述潜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色调剂的圆度为0.94以上;
设有发光装置,用于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消电,沿着上述潜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被配置在清洁装置上游侧。
(2)在上述(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涂布装置,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
该涂布装置包括刷状辊,用该刷状辊滑擦刮取润滑剂,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
(3)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潜像载置体的摩擦系数为0.4以下。
(4)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装置是发光二极管或场致发光器件。
(5)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装置通过透明的表面移动部件对上述潜像载置体进行消电。
(6)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的形状系数SF-1处于100~180范围,形状系数SF-2处于100~180范围。
(7)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处于3.0-8.0μm范围,体积平均粒径(Dv)和个数平均粒径(Dn)之比Dv/Dn定义为分散度,该分散度处于1.05~1.40范围。
(8)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形状用长轴r1,短轴r2,厚度r3规定,且r1≥r2≥r3,短轴与长轴之比(r2/r1)处于0.5~1.0范围,厚度与短轴之比(r3/r2)处于0.7~1.0范围。
(9)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通过使得包括聚酯预聚物、聚酯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的色调剂组成材料在水系介质中在存在树脂微粒下,发生交联和/或伸长反应制得。
(10)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涂布装置设在清洁装置内。
(11)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以及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12)在上述(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以及发光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13)一种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以及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上述潜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上述涂布装置用于对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处理卡盒设有发光装置,用于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消电,沿着上述潜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被配置在清洁装置上游侧。
(14)在上述(13)所述的处理卡盒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卡盒在壳体外侧设有发光装置,并设有遮蔽部件,夹持该发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为设有感光体的图像形成组件的概略构成图。
图3表示在处理卡盒壳体外侧设置感光体消电用发光装置的实施例。
图4是用于说明感光体摩擦系数测定方法的图。
图5是模式地表示色调剂形状的图,其中,图5A用于说明形状系数SF-1,图5B用于说明形状系数SF-2。
图6是色调剂外形形状概略图,其中,图6A表示色调剂外观图,图6B及图6C表示色调剂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构成图,在此,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100从黄(以下简记为“Y”),青(以下简记为“C”),品红(以下简记为“M”),黑(以下简记为“K”),形成彩色图像,是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00设有四个感光体1Y,1C,1M,1K,作为潜像载置体。在此,例举鼓状感光体1,但也可以是带状感光体。各感光体1Y,1C,1M,1K分别与作为表面移动部件的中间转印带6a接触,按图示箭头方向被驱动回转。
图2为设有感光体1的图像形成组件2的概略构成图。在图像形成组件2Y,2C,2M,2K中,各感光体1Y,1C,1M,1K周围构成相同,因此,仅图示一个图像形成组件2,用于色区分的符号Y,C,M,K省略。在感光体1周围,沿着其表面移动方向顺序配置使得潜像可视化形成色调剂像的显影装置5,用于消除感光体1带电电位的清洁前消电装置(以下简记为“PCL”)20,用于将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1上的润滑剂涂布装置21,用于除去感光体1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装置7,使得感光体1带电的充电装置3。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构成。
充电装置3使得感光体1表面带负电,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3设有充电辊3a,作为充电部件,以所谓接触·接近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处理。即,在该充电装置3中,使得充电辊3a接触或接近感光体1表面,将负极性偏压施加在该充电辊3a上,使得感光体1表面带电。在本实施例中,将直流充电偏压施加在充电辊3a上,使得感光体1表面电位成为-400~-500V。作为充电偏压,也可以将交流偏压叠合在直流偏压上。
在充电装置3中,设有清洁辊3b,用于清洁充电辊3a表面。即使稍附有色调剂场合,也会因充电辊3a引起带电不匀等充电不良状况,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通过清洁辊3b,清洁充电辊3a表面。作为充电装置3,也可以将薄膜卷绕在充电辊3a轴向两端部分的周面上,使得该薄膜部分与感光体1表面相接。这样,在充电辊3a表面与感光体1表面之间,仅仅离开相当于薄膜厚度的间隔,成为非常接近状态,能减少与感光体1上残留色调剂的接触。
对上述带电的感光体1表面,通过曝光装置4进行曝光,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该曝光装置4根据与各色对应的图像信息,对感光体1写入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在本实施例中,曝光装置4采用激光方式,但也可以采用由LED阵列和成像装置构成的其他方式的曝光装置。
在显影装置5中,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5a从显影装置壳体的开口露出一部分。在此,使用由色调剂和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但也可以使用不包含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5从色调剂罐得到对应色的色调剂的补给,将其收纳在内部。
该显影辊5a由作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磁辊以及绕该磁辊同轴回转的显影套构成。显影剂中载体由于上述磁辊产生的磁力,象穗一样立起在显影辊5a上,被运送到与感光体1相对的区域(以下简记为“显影区域”)。在此,显影辊5a在上述显影区域以比感光体1表面线速度快的线速度朝同方向进行表面移动。并且,上述穗立在显影辊5a上的载体滑擦感光体1表面,将附着在载体表面的色调剂供给感光体1,进行显影。这时,从电源(没有图示)将-300V的显影偏压施加在显影辊5a上,在显影区域形成显影电场。
在转印装置6中,中间转印带6a卷挂在三个支承辊6b,6c,6d上,按图示方向移动。各感光体1Y,1C,1M,1K上的色调剂像通过静电转印方式互相叠合转印在该中间转印带6a上。上述静电转印方式可通过使用转印充电器实现,在此,采用转印尘发生少的转印辊6e。具体地说,在与各感光体1Y,1C,1M,1K接触的中间转印带6a部分的背面,分别配置一次转印辊6eY,6eC,6eM,6eK,作为转印装置6。在此,被一次转印辊6e推压的中间转印带6a部分与感光体1形成一次转印区域。并且,当各感光体1Y,1C,1M,1K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a上时,对一次转印辊6e施加正极性偏压。这样,在各一次转印区域(以下简记为“转印区域”)形成转印电场,各感光体1Y,1C,1M,1K上的色调剂像静电地附着、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
在邻近中间转印带6a处设有带清洁装置6f,用于除去中间转印带6a表面的残留色调剂,用毛刷及清洁刮板回收附着在中间转印带6a表面的不需要的色调剂。通过运送装置(没有图示)将回收的色调剂从带清洁装置6f运送到废色调剂罐(没有图示)。
较好的是,上述中间转印带6a是体积电阻率为109~1011Ωcm的高电阻的环状单层带,其材质使用PVDF(聚氟化乙烯叉),也可以是包含弹性层的若干树脂层。
在中间转印带6a的由支承辊6d架设的部分,配置二次转印辊6g,其与中间转印带6a接触。在该二次转印辊6g与中间转印带6a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区域,在所定时间,将作为记录部件的转印纸送入该二次转印区域。
上述转印纸收纳在位于上述曝光装置4下侧的供纸盒9内,通过搓纸辊10,一对定位辊11等将转印纸送向上述二次转印区域。在该二次转印区域,上述叠合在中间转印带6a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该转印纸上。当二次转印时,将正极性偏压施加在该二次转印辊6g上,形成转印电场,将中间转印带6a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该转印纸上。
在本实施例中,润滑剂涂布装置21主要由润滑剂成型体21b,刷状辊21a,加压弹簧21c构成。上述润滑剂成型体21b被收纳在固定壳体中,上述刷状辊21a与该润滑剂成型体21b接触,刮取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1上,上述加压弹簧21c将润滑剂成型体21b朝刷状辊21a方向推压。上述润滑剂成型体21b形成为长方体,刷状辊21a呈沿感光体1轴向延伸的形状。通过加压弹簧21c的加压,使得上述润滑剂成型体21b几乎能全部用尽。润滑剂成型体21b是消耗品,随着机器运行,其厚度减少,由于上述加压弹簧21c的加压,使得润滑剂成型体21b常时与刷状辊21a相接。
上述润滑剂涂布装置21也可以与作为清洁手段的清洁刮板7a一起设置在清洁装置7内。这样,当刷辊21a滑擦感光体1,感光体1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附着到刷辊21a上,当该附着在刷辊21a上的色调剂因碰到润滑剂成型体21b或因振动而被抖落时,很容易被回收。
作为润滑剂,可以列举脂肪酸金属盐,硅油,氟系树脂等,这些润滑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其中,脂肪酸金属盐尤其合适。作为脂肪酸金属盐中的脂肪酸,较好的是,直链状烃,例如肉豆蔻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等,其中,更好的是硬脂酸。作为脂肪酸金属盐中的金属,可以列举锂,镁,钙,锶,锌,镉,铝,铈,钛,铁等。其中,较好的是,硬脂酸锌,硬脂酸镁,硬脂酸铝,硬脂酸铁等,尤其是硬脂酸锌最好。
清洁装置7包括清洁刮板7a,支承部件7b,色调剂回收螺旋管7c,刮板加压弹簧7d。清洁刮板7a用于除去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上的色调剂,该清洁刮板7a粘接在支承部件7b上,配置在清洁装置7中。对上述支承部件7b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金属,塑料,陶瓷等。
清洁刮板7a为摩擦系数低的弹性体,作为其材质可以列举聚氨酯树脂,硅树脂,氟树脂等中的聚氨酯弹性体(elastomer),硅弹性体,氟弹性体。其中,较好的是,具有热硬化性的聚氨酯树脂,从耐摩耗性,耐臭氧性,耐污染性角度看,聚氨酯弹性体尤其好,上述弹性体包括橡胶。
较好的是,清洁刮板7a的硬度(JIS-A)处于65~85度范围,清洁刮板7a的厚度处于0.8~3.0mm范围,突出量处于3~15mm范围。其他条件例如相接压力,相接角度,咬入量等可以设定为合适量。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平均圆度为0.94以上的色调剂。用干式粉碎法制造的色调剂,是通过热或机械手段进行球形化处理的。以热手段为例,例如可以将热气流与色调剂粒子喷到喷雾器等中,进行球形化处理。以机械手段为例,例如可以将比重轻的玻璃等混合介质一起投入球磨机等混合机中,进行搅拌,进行球形化处理。但是,在使用热手段进行球形化处理中,发生凝集,产生粒径大的色调剂粒,在使用机械手段进行球形化处理中,发生微粉状,因此,需要再次进行分级工序。当在水性介质中制造色调剂时,在除去溶剂工序中,通过给与强力搅拌,能控制形状。
圆度用下式进行定义:
圆度=(与粒子投影面积相等面积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像的周长)×100%
色调剂越接近球形,圆度越接近100%。圆度高的色调剂在载体或显影套5a上易受电力线影响,沿着静电潜像的电力线忠实地显影。当再现微小潜像点时,由于色调剂细密均一,能提高细线再现性。
再有,圆度高的色调剂表面具有平滑且适当的流动性,易受电力线影响,易沿着电力线忠实地转移,因此,转印率高,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再有,在中间转印带6a受感光体1推压场合,圆度高的色调剂均一地与中间转印带6a接触,色调剂的接触面积均一,能提高转印率。
但是,当色调剂的平均圆度小于0.94时,不能实现忠实地显影,且转印率低。这是由于色调剂不定形,色调剂表面带电不均一,且中心与带电中心有偏差,难以相对电场作忠实的移动。
但是,当色调剂圆度高时,易潜入清洁刮板7a与感光体1之间的间隙,会发生清洁不良。于是,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为了减少色调剂与感光体1之间的附着力,设有发光装置20作为清洁前消电装置(PreCleang Lamp,以下简记为“PCL”)。如图2所示,沿着感光体1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20设在转印区域的下游侧,清洁装置7的上游侧,通过使得清洁前的感光体1上的电荷衰减,易除去感光体1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
作为发光装置,可以列举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以下简记为“LED”),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以下简记为“LD”),场致发光器件(electroluminescence,以下简记为“EL”),荧光灯等,上述发光装置中任一个都能对感光体1曝光,使得感光体1上的电荷衰减。
在上述发光装置中,较好的是,EL,LED,由于EL结构简单,因此,EL更好。EL与荧光灯相比,轻量,薄型。与将小元件构成阵列状的LED相比,照射面积大。
也可以将PCL20配置在转印装置6内部,当中间转印带6a用透明性高的树脂形成场合,通过该中间转印带6a照射光。
下面参照图3说明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基本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在设有感光体1及清洁装置7的壳体外侧,设有基板20A,在该基板20A上设置PCL20,并设有遮蔽部件20B,基板20A与遮蔽部件20B夹持PCL20。
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黑聚酯薄膜作为上述遮蔽部件。通过设置该遮蔽部件能防止从PCL射出的光照射在转印带上,从而导致异常图像。再有,通过将遮蔽部件设置在基板上侧,当取出处理卡盒时,基板不会裸露,便于用户使用。再有,在壳体上设置基板及遮蔽部件,便于维修保养PCL,能避免壳体大型化,实现处理卡盒小型化。
在此,通过一个图像形成组件2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动作。
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先通过充电装置3使得感光体1上均一带负极性电。接着,曝光装置4根据图像数据在感光体1表面上用激光扫描照射,形成潜像。在显影装置5使该潜像显影,形成色调剂像。为了易于与彩色色调剂相对应,最好使用色调剂与磁性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
这时,形成有色调剂像的感光体1回转,进入转印区域,在转印区域与同时移动而来的中间转印带6a相接触。在转印区域,上述已被显影的色调剂像受到转印电场以及夹持部压力的作用,该色调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通过上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a上形成色调剂像。
在具有若干个感光体1即使用彩色色调剂的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若干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a上形成彩色色调剂像。
另一方面,从供纸组件9通过运送辊运送记录部件,并对其进行导向,运送到一对定位辊11,并在所定时间送出记录部件,在二次转印区域,上述中间转印带6a上形成的色调剂像受到转印电场以及夹持部压力的作用,被转印到上述记录部件上。通过该二次转印,在记录部件上形成彩色色调剂像。形成有彩色色调剂像的记录部件在定影装置8得到定影,接着,被排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排纸台上。
在转印前,感光体1的表面电位,在白底背景部为-500V,在用激光曝光的图像部为-50V。以-500V直流以及0.5~2kV的交流电压叠加而成的显影偏压,使得负极性色调剂在图像部被显影。在转印区域,以正极性的+400~450V的直流以及0.5~2kV的交流电压叠加而成的转印偏压,将色调剂转印在上述中间转印带6a上。转印后,由于转印电场的影响,感光体1的表面电位,在白底背景部为-200V,在图像部为-10V左右。转印后的感光体1上的色调剂,由于该-200V及-10V的电场,强力地附着在感光体1表面的图像缘部,挤过清洁刮板,在色调剂残留在感光体1表面状态下,进行充电,会引起背景模糊,白点等异常图像。
通过用PCL20光照射该残留在感光体1上的电场,使得无色调剂的背景部电位从-200V变为0V,形成-10V的图像部及电场,减少色调剂与感光体1的附着力,抑制发生清洁不良。
此后,在润滑剂涂布装置21,刷状辊21a从润滑剂成型体21b刮取作为润滑剂的硬酯酸锌,附着到刷上,将其滑擦到感光体1表面上进行涂布。接着,与感光体1相接的清洁刮板7a推压润滑剂,形成薄膜。形成润滑剂薄膜的感光体1上的色调剂易被除去,而且,感光体1表面电位所引起的附着力也减少,因此,即使圆度为0.94以上的残留色调剂也能除去。
再有,上述与感光体1相接的清洁刮板7a推压润滑剂,形成薄膜,该润滑剂薄膜使得感光体1摩擦系数低下。这时,较好的是,使得感光体1的摩擦系数μ为0.4以下。摩擦系数μ可以通过调整润滑剂涂布装置21的设定条件,例如加压弹簧21c对润滑剂成型体21b的加压压力,刷辊21a的刷密度,刷直径,刷辊的回转数,回转方向等进行控制。
通过将感光体1的摩擦系数μ设为0.4以下,能抑制其与清洁刮板7a的摩擦,能抑制清洁刮板7a变形或卷曲,防止色调剂挤过清洁刮板7a,抑制发生清洁不良。更好的是,上述摩擦系数μ为0.3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1的摩擦系数通过欧拉带方式进行测定。图4是用于说明感光体摩擦系数测定方法的图。这种场合,将中厚的上等纸作为带,架设在感光体1的鼓四分之一圆周上,纸纹沿纸长度方向,在带一端施加例如0.98N(100gr)的负荷,带另一端设置测力计,使得上述测力计拉伸,读取带移动时的负荷,代入摩擦系数式:μs=(2/π)×ln(F/0.98)。其中,μs是(静)摩擦系数,F是测定值。该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感光体1的摩擦系数是指图像形成成为稳定状态时的值。感光体1的摩擦系数受到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其他装置影响,在刚开始形成图像阶段,其值变化。但当A4记录纸形成图像1000张左右时,摩擦系数值大致成为一定值。这里所说的摩擦系数是指成为稳定状态时的摩擦系数。
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若为小粒径,能提高细线再现性,因此,使用体积平均粒径(Dv)为8μm以下的色调剂。但是,若粒径变小,显影性,清洁性低下,因此,较好的是,使用体积平均粒径(Dv)为3μm以上的色调剂。
再有,当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μm时,在载体或显影辊5a表面的难以显影的微小粒径色调剂多,与其他色调剂的载体或显影辊的接触·摩擦不充分,逆带电色调剂多,会形成背景模糊等异常图像,因此,不合适。
再有,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与个数平均粒径(Dn)之比Dv/Dn表示粒径分布,较好的是,上述Dv/Dn为1.05~1.40的范围。通过粒径分布狭,色调剂带电量分布均一。
若Dv/Dn超过1.40,色调剂带电量分布宽,逆带电色调剂T1增多,难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另一方面,若Dv/Dn低于1.05,则制造困难,不实用。
色调剂粒径使用Coulter multisize计数器(Coulter公司制),与所测定的色调剂粒径相对应,测定用孔大小选择50μm孔径,测定50000个粒子粒径,得到其平均值。
再有,关于色调剂圆度,较好的是,形状系数SF-1处于100~180范围,SF-2处于100~180范围。图5是模式地表示色调剂形状的图,其中,图5A表示用于说明形状系数SF-1的图,图5B表示用于说明形状系数SF-2的图。
形状系数SF-1表示色调剂形状的圆度的比例,用下式(1)表示:
SF-1={(MXLNG)2/A}×(100π/4) (1)
式中,“MXLNG”表示将色调剂投影在二维平面上所得形状的最大长度,“A”表示上述投影所得形状图形的面积。
当“SF-1”值为100场合,色调剂形状成为真球形,“SF-1”值越大,离球形越远。
形状系数SF-2表示色调剂形状的凹凸的比例,用下式(2)表示:
SF-2={P2/A}×(100π/4) (2)
式中,“P”表示将色调剂投影在二维平面上所得形状的周边长度,“A”表示上述投影所得形状图形的面积。
当“SF-2”值为100场合,色调剂表面不存在凹凸,“SF-1”值越大,色调剂表面凹凸越显著。
上述形状系数的测定具体是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800,日立制作所制)拍摄色调剂照片,再将其导入图像分析装置(LUSEX3,Nireco公司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
若色调剂形状接近球形,色调剂与色调剂,或色调剂与感光体1的接触成为点接触,色调剂之间的吸附力变弱,因此,流动性高,且由于色调剂与感光体1之间吸附力也变弱,转印率变高,易除去感光体1上的残留色调剂。
色调剂的形状系数SF-1和SF-2以100以上为好。但若色调剂的形状系数SF-1和SF-2变大,形状成为不定形,色调剂的带电量分布宽,对潜像的显影不忠实,在转印中也不忠实,因此,图像质量低下。
再有,转印率低下,转印残留色调剂变多,需要大的清洁装置7,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设计上不利。因此,SF-1和SF-2以不超过180为好。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色调剂以大致呈球形为好。图6是模式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色调剂形状概略图,图6A表示色调剂外观,图6B及图6C表示色调剂截面图。在图6中,用长轴r1,短轴r2,厚度r3(其中,r1≥r2≥r3)规定上述大致呈球形的色调剂。
较好的是,短轴与长轴之比(r2/r1)为0.5~1(参照图6B),厚度与短轴之比(r3/r2)为0.7~1(参照图6C)。当短轴与长轴之比(r2/r1)不足0.5时,色调剂的形状远离真球形,靠近不定形状,带电量分布宽,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当厚度与短轴之比(r3/r2)不足0.7时,接近不定形状或扁平形状,带电量分布宽,不能得到球形色调剂那样的高转印率。尤其,当厚度与短轴之比(r3/r2)为1.0时,成为大致呈球形状,带电量分布狭。
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通过改变视野角度,拍摄照片,一边观测一边测定上述r1,r2,r3。
色调剂形状可以通过制造方法控制。例如,通过干式粉碎法得到的色调剂表面凹凸,色调剂形状成为不定形。对该用干式粉碎法得到的色调剂,通过施加机械或热处理,能得到接近真球形的色调剂。
通过悬浮聚合法,乳化聚合法形成液滴制造而得的色调剂表面光滑,大多接近真球形。再有,在溶剂中的反应中途,进行搅拌,施加剪切力,能使其成为椭圆。
优选地用下述方法制备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大致呈球形的色调剂:使得包括聚酯预聚物、聚酯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的色调剂组成材料在水系介质中在树脂微粒存在下,发生交联和/或伸长反应,制得色调剂,上述聚酯预聚物包含含有氮原子的官能团。
下面,说明色调剂组成材料及合适的制造方法。
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通过多元醇化合物和多元羧酸化合物的缩聚反应得到。
作为多元醇化合物(PO),可以举出二元醇(DIO)及三价以上的多元醇(TO)。较好的是,二元醇(DIO)单独、或其和少量的(TO)的混合物。作为二元醇(DIO),可以举出如亚烷基二醇(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等);亚烃醚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甲基醚二醇等);脂环类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加氢双酚A等);双酚类(双酚A、双酚F、双酚S等);所述脂环类二醇的环氧化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加聚物;上述双酚类的环氧化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加聚物等。其中,较好的是碳原子数2-12的亚烷基二醇及双酚类的环氧化物加聚物。特别好的是双酚类的环氧化物加聚物,及其和碳原子数2-12的亚烷基二醇的并用。
三价以上的多元醇(TO)可以举出3-8价或其以上的多价脂肪族醇(并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山梨糖醇等);三价以上的苯酚类(三酚PA,线型酚醛树脂等);上述三价以上的多酚类的烯烃环氧化物加聚物等。
作为多元羧酸(PC),可以举出二羧酸(DIC)及三价以上的多元羧酸(TC),较好的是,(DIC)单独,及(DIC)和少量的(TC)的混合物。作为二羧酸(DIC),可以举出烯烃二羧酸(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等);链烯二羧酸(马来酸,福马酸等);芳香族二羧酸(邻苯二甲酸,异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萘二羧酸等)。其中,较好的是碳原子数为4-20的链烯二羧酸及碳原子数为8-20的芳香族二羧酸。作为三价以上的多元羧酸(TC),可以举出碳原子数9-20的芳香族多元羧酸(偏苯三酸,均苯四甲酸等)。又,作为多元羧酸(PC),也可以使用羧酸的酸酐或低级烷基酯(甲基酯,乙基酯,异丙基酯等)与多元醇(PO)反应。
多元醇(PO)和多元羧酸(PC)的比率,作为羟基(OH)和羧基(COOH)的当量比(OH)/(COOH),通常为2/1~1/1,较好的是,1.5/1~1/1,更好的是,1.3/1~1.02/1.
多元醇(PO)和多元羧酸(PC)的缩聚反应在四丁氧基酞酸酯,二丁基锡氧化物等公知的酯化催化剂的存在下,加热到150~280℃,根据需要,边减压,边蒸馏除去生成水,得到具有羟基的聚酯。聚酯树脂的羟基值最好在5以上,聚酯树脂的酸值通常为1~30,优选5~20。通过使其具有酸值,易带负电,且在记录纸定影时,记录纸与色调剂的亲和性好,提高低温定影性。但是,聚酯树脂的酸值若超过30,则带电稳定性恶化,尤其对于环境变化存在恶化倾向。
重均分子量为1~40万,优选2~20万。若重均分子量少于1万,耐粘附性恶化,若重均分子量超过40万,则低温定影性恶化。
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由缩聚反应得到的未改性聚酯外,最好含有脲改性聚酯。脲改性聚酯使得上述缩聚反应中得到的聚酯树脂端部的羧基,羟基等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PIC)反应,得到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通过其与胺类反应,分子链被交联和/或伸长。
作为聚异氰酸酯(PIC),可以举出脂肪族聚异氰酸酯(二异氰酸四亚甲基酯,二异氰酸六亚甲基酯,2,6-二异氰酸酯,甲基己酸酯等);脂环族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环己基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脂肪族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三聚异氰酸酯类;上述聚异氰酸酯用苯酚衍生物、肟、己内酰胺嵌段形成的嵌段聚异氰酸酯等。这些化合物可单独使用,也可二种以上并用。
聚异氰酸酯(PIC)的比例,作为异氰酸酯基(NCO)和具有羟基(OH)的聚酯的羟基(OH)的当量比(NCO)/(OH),通常为5/1~1/1,较好的是,4/1~1.2/1,更好的是,2.5/1~1.5/1。如(NCO)/(OH)超过5,则低温定影性恶化。如(NCO)/(OH)比不到1,则改性聚酯中的脲含量较低,耐热粘附性能恶化。
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中聚异氰酸酯(PIC)构成成分的含量通常在0.5-40重量%,较好的是,1-30重量%,更好的是2-20重量%。如其含量不到0.5重量%,则耐热粘附性能恶化,同时,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难以两立。当其含量超过40重量%,则低温定影性恶化。
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中每一分子所含有的异氰酸酯基通常在一个以上,较好的是,平均为1.5~3个,更好的是,平均为1.8~2.5个。如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A)中每一分子所含有的异氰酸酯基不到一个,则脲改性聚酯的分子量较低,耐热粘附性能恶化。
作为与聚酯预聚物(A)反应的胺类(B),可以举出二胺(B1),三价以上的多元胺(B2),氨基醇(B3),氨基硫醇(B4),氨基酸(B5),及B1~B5的氨基嵌段(block)形成的嵌段胺(B6)等。
作为二胺(B1),可以举出芳香族二胺(苯二胺,二乙基甲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等);脂环族二胺(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己基甲烷等,二胺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胺等);及脂肪族二胺(乙二胺,四亚甲基二胺,环亚甲基二胺等)。作为三价以上的聚胺(B2),可以举出二乙三胺,三乙基四胺等。作为氨基醇(B3),可以举出乙醇胺、羟乙基苯胺等。作为氨基甲醇(B4),可以举出氨基乙硫醇,氨基丙硫醇等。作为氨基酸(B5),可以举出氨基丙氨酸、氨基正己酸等。作为嵌段胺(B6),可以举出由上述B1-B5的胺类和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酮)得到的酮胺化合物、噁唑啉(oxa zolidine)化合物等。这些胺类(B)中,较好的是二胺(B1)以及二胺(B1)和少量聚胺(B2)混合的混合物。
胺类(B)的比例,作为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中的异氰酸酯基(NCO)和胺类(B)中的氨基(NHx)的当量比(NCO)/(NHx)比值通常在1/2~2/1;较好的是1.5/1~1/1.5,更好的是,1.2/1~1/1.2。如(NCO)/(NHx)比值超过2,或是不到1/2,则脲改性聚酯的分子量低下,耐热粘附性能恶化。
在脲改性聚酯中,也可与脲键一起含有脲烷键。脲键含量和脲烷键含量的摩尔比通常在100/0~10/90;较好的是在80/20~20/80;更好的是在60/40~30/70。如脲键的摩尔比不到10%,则耐热粘附性能恶化。
上述脲改性聚酯可以通过例如单步法制备。在四丁氧基酞酸酯,二丁基锡氧化物等公知的酯化催化剂的存在下,将多元醇(PO)和多元羧酸(PC)加热到150~280℃,根据需要,边减压,边蒸馏除去生成水,得到具有羟基的聚酯。接着,在40~140℃,使得多元羧酸(PC)与其反应,得到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再在0~140℃,使得胺类(B)与该聚酯预聚物(A)反应,得到脲改性聚酯。
使得多元羧酸(PC)反应时,以及使得胺类(B)与聚酯预聚物(A)反应时,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溶剂。作为可使用的溶剂,可以列举对聚异氰酸酯(PIC)惰性的溶剂,例如芳香族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酮类(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酯类(乙酸乙酯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醚类(四氢呋喃等)等。
在聚酯预聚物(A)和胺(B)的交联反应和/或伸长反应中,根据需要可使用反应抑制剂,用于调整所得脲改性聚酯的分子量。作为上述反应抑制剂可以列举单胺(例如,二乙基胺,二丁基胺,丁基胺,月桂基胺等),以及将上述单胺嵌段所制备的嵌段胺(例如,酮亚胺化合物)等。
脲改性聚酯的重均分子量通常在1万以上,较好的是2万~1000万,更好的是3万~100万。若不足1万,耐热粘附性能恶化。
当使用上述未改性聚酯场合,对脲改性聚酯等的数均分子量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以容易得到上述重均分子量的数均分子量为宜。当单独使用脲改性聚酯场合,其数均分子量通常为2000~15000,较好的是2000~10000,更好的是2000~8000。若超过20000,则低温定影性及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光泽性变差。
通过并用上述脲改性聚酯和未改性聚酯,提高低温定影性及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光泽性,比单独使用脲改性聚酯场合好。此外,未改性聚酯也可包含由脲键以外的化学键进行改性的聚酯。
上述未改性聚酯和脲改性聚酯中至少一部分相溶,有利于低温定影性和耐热粘附性。因此,较好的是,上述未改性聚酯和脲改性聚酯组成类似。
未改性聚酯和脲改性聚酯的重量比通常在20/80~95/5;较好的是70/30~95/5;更好的是75/25~95/5,特别好的是80/20~93/7。如脲改性聚酯的重量此不到5%,则耐热粘附性能恶化,无法同时得到耐热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
在本发明中,包含未改性聚酯和脲改性聚酯的粘合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通常在45~65℃,较好的是45~60℃。如所述玻璃化温度(Tg)不到45℃,则色调剂的耐热性恶化,如所述玻璃化温度(Tg)超过65℃,则低温定影性不够。
脲改性聚酯树脂易存在于所得色调剂母体色粒表面,因此,与公知的聚酯系色调剂比较,即使玻璃化温度低,也显示了良好的耐热保存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着色剂,带电控制剂,脱模剂,外添加剂等物质。
着色剂
作为着色剂,可以使用所有公知的染料及颜料。例如,可以使用碳黑、尼格洛辛系染料、铁黑、纳夫妥黄S、汉撒黄(10G,5G,G)、镉黄、黄色氧化铁、黄土、黄铅、铁黄、聚偶氮黄、油黄、汉撒黄(GR,A,RN,R)、油漆黄L、联苯氨黄(G,GR)、永久黄(NCG)、乌尔康坚牢黄(5G,R)、塔特拉津黄色淀、喹啉黄色淀、蒽烯黄BGL、异吲哚满-1-酮黄、氧化铁红、铅丹、铅朱、镉红、镉汞红、锑朱、永久红4R、帕拉红、火红(fire red)、对氯邻硝基苯胺红、立索尔坚牢猩红G、艳坚牢猩红、艳胭脂红BS、永久红(F2R、F4R、FRL、FRLL、F4RH)、坚牢猩红VD、乌尔康坚牢玉红、艳猩红G,立索尔玉红GX、永久红F5R、艳胭脂红6B、颜料猩红3B、枣红5B、甲苯胺褐红、永久枣红F2K、赫里奥枣红BL、枣红10B、邦褐红、邦褐红媒介、曙红色淀、若丹明B色淀、若丹明Y色淀、茜素色淀、蒂奥英迪戈红B、蒂奥英迪戈何红、油红、喹吖酮红、吡唑啉酮红、偶氮红、铬朱砂、联苯氨橙、perynone橙、油橙、钴蓝、天蓝蓝、碱性蓝色淀、孔雀蓝色淀、维多利亚蓝色淀、无金属酞菁蓝、酞菁蓝、坚牢天蓝蓝、阴丹士林蓝(RS、BC)、靛蓝、群青、绀青、蒽醌蓝、坚牢紫、甲基紫色淀、钴紫、锰紫、二噁烷紫、蒽醌紫、铬绿、锌绿、氧化铬、微利迪安染料、祖母绿、颜料绿B、纳夫妥绿B、纯金、酸性绿色淀、孔雀绿色淀、酞菁绿、蒽醌绿、氧化钛、锌白、锌钡白及其混合物。着色剂的使用量通常对色调剂为1~15重量%,较好的是,3~10重量%。
本发明的着色剂也可用作与树脂复合化的母体色粒。
作为所述母体色粒的制造及可与所述母体色粒同时混练的粘合剂树脂可以列举如聚苯乙烯,聚对氯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等的苯乙烯及其取代的聚合物;苯乙烯系共聚物;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环氧树脂、环氧多元醇树脂,聚氨酯、聚酰胺、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酸酯,松香、改性松香、萜烯树脂、脂肪族或脂环族烃树脂、芳香族系石油树脂、氯化链烷烃、链烷烃蜡等,上述树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电荷控制剂
本发明的色调剂根据需要可含有电荷控制剂。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公知的控制剂,例如,可以使用尼格若辛系染料、三苯甲烷系染料、含铬的金属络合物染料、钼酸螯合染料、若丹明系染料、烷氧基系胺、季胺盐(包括氟改性季胺盐),烷基酰胺、磷的单体及化合物、钨的单体及化合物、氟系活性剂、水杨酸金属盐、及水杨酸衍生物的金属盐。具地说,可以举出:如尼格若辛系染料的BONTRON 03、季胺盐的BONTRON P-51、含金属偶氮染料的BONTRON S-34、羟萘酸系金属配位染料的E-82、水杨酸系系金属配位染料的E-84、苯酚类缩合物的E-89(以上为东方化学工业公司制);如季胺盐钼配位染料的TP-302、TP-415(以上为保土谷化学工业公司制);如季胺盐的COPY CHARGE PSY V P-2038、三苯甲烷衍生物的COPY蓝PR、季胺盐的COPY CHARGE NEG V P-2036、COPY CHARGE NX V P434、(以上为Hoechst公司制);LRA-901、硼配位物的LR-147(日本Carlit公司制);铜酞菁、二萘嵌苯、2,3-喹吖酮、偶氮系颜料、及其他含有磺酸基、羧基、季胺盐等官能团的高分子系化合物。其中,控制色调剂具有负极性的物质尤其合适。
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可取决于粘合剂树脂的种类、视需要有无使用添加剂、是否包括分散方法而定,不能一概而定。但较好的是,上述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对于100重量份的粘合剂树脂,在0.1~10重量份的范围,更好的是,在0.2~5重量份的范围。如其使用量超过10重量份,则色调剂的带电性过大,电荷控制剂的效果降低,使显影辊的静电吸引力增大,显影剂的流动性降低,导致图象浓度低下。
脱模剂
在本发明中,熔点在50~120℃的低熔点的蜡在与粘合剂树脂的分散中可以作为脱模剂,在定影辊和色调剂表面之间有效发挥作用,由此,不必在定影辊上涂布如油等脱模材料,显示对于耐高温粘附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中可使用的蜡,例如,可以列举以下材料:
作为蜡类可以列举如巴西棕榈蜡、棉蜡、木蜡、赖斯蜡等的植物蜡;如蜂蜡、羊毛酯等的动物系蜡;如地蜡、ceresine等的矿物系蜡;及烯烃蜡、微晶蜡、石蜡蜡等的石油蜡等。又,除这些天然蜡之外,也可举出费-托合成蜡、聚乙烯蜡等的合成烯烃蜡;酯、酮、醚等的合成蜡等。再有,也可以使用1,2-羟基硬脂酰胺、酞酐酰胺、氯化烃等的脂肪酰胺,低分子量的结晶高分子树脂等的聚甲基丙烯酸正硬脂酸酯、聚甲基丙烯酸正月桂基酯等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甲基丙烯酸正硬脂酸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的共聚物等)等,其侧链具有长烷基的结晶性高分子等。
上述电荷控制剂、脱模剂也可和母体色粒、粘合剂树脂一起熔融混练,当然也可在溶解、分散在有机溶剂中时加入。
外添加剂
为提高本发明色调剂粒子的流动性、显影性、带电性,可以使用外添加剂。所述外添加剂较好的是,可以使用无机颗粒。所述无机颗粒的一次粒径较好的是在5×10-3~2μm,特别好的是在5×10-3~0.5μm。又,根据BET法测得的比表面积较好的是在20~500m2/g。该无机颗粒的使用比例较好的是为色调剂的0.01~5重量%,特别好的是占色调剂的0.01~2.0重量%.
作为本发明的无机颗粒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锌,氧化锡,硅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氧化铬,氧化铈,氧化铁红,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硫酸钡,碳酸钡,钛碳酸钙,碳化硅,氮化硅等。其中,作为流动性给予剂,较好的是使用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和疏水性二氧化钛微粒。特别是,使用二微粒的平均粒径在5×10-2μm以下的微粒搅拌混合时,由于与色调剂的静电力、范德瓦尔斯力格外提高,为达到所希望的电平而进行的显影器内部的搅拌混合时,流动性给予剂也不会从色调剂脱出,可以得到不会发生萤火虫样的良好的图像画质,还可减少转印残余色调剂。
二氧化钛微粒具有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图像浓度稳定性,但是,其带电起始特性存在恶化倾向。由此,如二氧化钛微粒的添加量大于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则副作用影响增大。然而,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和疏水性二氧化钛微粒的添加量在0.3~1.5重量%时,其带电上升性能并不受到很大损伤,可以得到所需的带电上升性,即,即使复印反复进行,也可得到稳定的图像品质。
下面,说明色调剂制造方法,在此,表示一较佳的制造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1)将着色剂,未改性聚酯树脂,含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和脱模剂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色调剂材料液。
较好的是,有机溶剂沸点低于100℃,具有挥发性,这样,色调剂母体色粒形成后易于除去。
具体地说,可以列举例如甲苯,二甲苯,苯,四氯化碳,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氯仿,单氯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其中,尤其合适的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系溶剂,以及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代烃。
关于有机溶剂的使用量,相对所使用的聚酯预聚物100重量份,通常,有机溶剂使用量为0~300重量份,较好的是0~100重量份,更好的是25~70重量份的范围。
(2)在存在表面活性剂和粒状树脂下,在水性介质中使得上述色调剂材料液乳化。
作为水性介质,可以是单独的水,也可以是水与醇(例如甲醇,异丙醇,乙二醇等),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溶纤剂(例如甲基溶纤剂),低级酮类(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等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关于水性介质的使用量,相对色调剂材料液100重量份,通常,水性介质的使用量为50~2000重量份,较好的是100~1000重量份。若不满50重量份,色调剂材料液的分散状态差,不能得到所定粒径的色调剂粒子;但若超过2000重量份,则不经济。
为了良好地分散在水性介质中,可以适当地添加表面活性剂,树脂微粒等分散剂。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烷基苯磺酸盐、α-烯烃磺酸盐、磷酸酯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铵盐型(例如烷基铵盐,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聚胺脂肪酸衍生物、咪唑啉等),以及季铵盐型(例如烷基三甲基铵盐、二烷基二甲基铵盐、烷基二甲基苄铵盐、吡啶鎓盐、烷基异喹啉鎓盐、苯索氯铵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例如脂肪酸酰胺衍生物、多价醇衍生物等;两性表面活性剂,例如丙氨酸、十二(氨基乙基)甘氨酸、二(辛基氨基乙基)甘氨酸,N-烷基-N,N二甲基甜菜碱铵等。
通过使用具有氟化烷基的表面活性剂,即使使用少量表面活性剂,也很有效。可以优选使用的具有氟化烷基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碳原子数2-10的氟化烷基羧酸及其金属盐,全氟辛基磺酰谷氨酸二钠,3-[ω-氟化烷基(C6-C11)氧]-1-烷基(C3-C4)磺酸钠,3-[ω-氟化烷醇基(C6-C8)-N-乙基氨基]-1-丙烷磺酸钠,氟化烷基(C11-C20)羧酸及金属盐,全氟烷基羧酸(C7-C13)的羧酸及金属盐,全氟辛烷基磺酸二乙醇酰胺,N-丙基-N-(2-羟乙基)全氟辛烷基磺酰胺,全氟烷基(C6-C10)磺酰胺丙基三甲胺盐,全氟烷基(C6-C10)-N-乙基磺酰甘氨酸盐,单全氟烷基(C6-C16)-N-乙基磷酸酯等。
作为商品名,可以举出SURFLON S-111、S-112,S-113(旭硝子株式会社制),FRORARD FC-93、FC-95、FC-98、FC-129(住友3M公司制),UNIDYNE DS-101,DS-102(大金工业公司制),MEGAFACE F-110、F-120、F-113、F-191、F-812、F-833(大日本油墨公司制),ECTOP EF-102、103、104、105、112、123A、123B、306A、501、201、204(Tohchem产品公司制),FUTARGENT F-100、F105(Noes公司制)等。
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具有氟烷基的脂肪酸伯、仲或叔胺酸,全氟烷基(C6-C10)磺酰胺丙基三甲胺盐等的脂肪酸季胺盐,苄烷铵盐,氯化苄甲乙氧铵,吡啶鎓盐,咪唑啉鎓盐,商品名有SURFLON S-121(旭硝子株式会社制),FRORARD FC-135(住友3M公司制),UNIDYNE DS-202(大金工业公司制),MEGAFACE F-150、F-824(大日本油墨公司制),ECTOPEF-132(Tohchem产品公司制),FUTARGENT F-300(Noes公司制)等。
加入树脂微粒是为了使得在水性介质中形成的色调剂母体色粒稳定化。为此,较好的是,使得色调剂母体色粒表面的包覆率为10~90%范围。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1μm及3μm,聚苯乙烯微粒0.5μm及2μm,聚(苯乙烯-丙烯腈)微粒1μm,商品名有PB-200H(花王公司制),SGP(总研公司制),TECHNO POLYMER SB(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制),SGP-3G(总研公司制),MICROPEARL(积水FINE CHEMICAL公司制)等。
又,也可以使用例如磷酸三钙、碳酸钙、二氧化钛、硅胶、羟基磷灰石等无机化合物分散剂。
作为可以和上述无机化合物分散剂、树脂微粒并用的分散剂,也可由高分子系保护胶体使分散液滴稳定化。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α-氰基丙烯酸、α-氰基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巴豆酸、富马酸、马来酸、或马来酸酐等的酸类、或是含由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如,丙烯酸-β-羟基乙酯、甲基丙烯-β-羟基乙酯、丙烯酸-β-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β-羟基丙酯、丙烯酸-γ-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γ-羟基丙酯、-β-羟基乙酯、丙烯酸-3-氯-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氯-2-羟基丙酯、二乙二醇一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一丙烯酸乙酯、丙三醇一甲基丙烯酸乙酯、N-羟甲基-丙烯酸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酸酰胺等;乙烯醇或与乙烯醇的醚类,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等;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或其羟甲基化合物,氯丙烯酸、氯甲基丙烯酸等的酸氯化物类;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咪唑、乙抱亚胺等的具有氮原子、或其杂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烷基胺、聚环氧丙烷烷基胺、聚环氧乙烷烷基酰胺、聚环氧丙烷烷基酰胺、聚环氧乙烷壬基苯基醚、聚环氧乙烷月桂基苯基醚、聚环氧乙烷硬脂酸苯基酯、聚环氧乙烷壬基苯基酯等的聚环氧乙烷系;如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的纤维素类。
分散的方法并无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低速剪切式、高速剪切式、摩擦式、高压注射式、超声波等的已知分散设备。为将分散体的粒径作成2-20μm,较好的是使用高速剪切式分散机。在使用高速剪切式分散机时,转速并无特别的限制,但通常在1000-30000rpm,较好的是在5000-20000rpm。分散时间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批量式的场合通常为0.1-5分钟。分散时的温度通常为0-150℃(加压下),较好的是40-98℃。
(3)在制备乳化液时,同时将胺(B)加入水性介质中,使其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聚酯预聚物(A)反应。
拌随着这种反应的是聚酯预聚物(A)分子链的交联和或伸长反应。虽然可以根据胺(B)与所使用的聚酯预聚物的反应活性确定反应时间,但是反应时间通常从10分钟到40小时,优选为从2小时到24小时。反应温度为0~150℃,优选为40~98℃。
如果需要,反应中可使用公知的催化剂,例如月桂酸二丁基锡,月桂酸二辛基锡。
(4)反应结束后,从乳化分散体(反应产物)中清除有机溶剂,然后冲洗,干燥,制得色调剂母体色粒。
为了除去有机溶剂,可以在层流搅拌状态下使整个系统缓慢升温,在一定温度区进行强力搅拌之后,脱溶剂,制得纺锤形色调剂母体色粒。又,作为分散稳定剂使用磷酸钙盐等的、可溶解于酸、碱的场合,由盐酸等的酸,在溶解磷酸钙盐之后,通过水洗等方法,从色调剂母体色粒去除磷酸钙盐。也可由其他发酵分解方法去除。
(5)使得电荷控制剂粘附到上述所得色调剂母体色粒上,接着,将外添加剂例如硅石微粒,氧化酞微粒等无机微粒加入,得到本发明色调剂。
添加外添加剂,润滑剂调制显影剂时,可以将它们同时添加或分别添加进行混合。混合外添加剂可以使用一般的粉体混合机,但最好装备套等,这样,能调节内部温度。作为能使用的混合设备例,可以列举V型混合机,摇动混合机,Loedige混合机,诺塔混合机,亨谢尔混合机等。使得作为混合条件的回转数,转动速度,时间,温度等变化,能防止外添加剂埋入以及润滑剂在色调剂表面形成薄膜。
这样,很容易得到小粒径,且粒径分布陡的色调剂。在除去有机溶剂工序中,给与剧烈搅拌,可控制色调剂形状,形成从真球状到纺锤状之间的形状。还可控制色调剂表面状况,形成从光滑表面到梅干形状的各种所需要的表面。
作为用于提高流动性、显影性、带电性的外添加剂,较好的是,可以使用无机微粒。疏水性二氧化硅,疏水性氧化钛尤其好。所述无机微粒的一次粒径较好的是5nm-2μm,特别好的是5nm-500nm。又,根据BET法测得的比表面积较好的是20-500m2/g。该无机微粒的使用比例较好的是为色调剂的0.01-5重量%,特别好的是色调剂的0.01-2.0重量%。
作为其他无机微粒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氧化铝,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锌,氧化锡,硅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氧化铬,氧化铈,氧化铁红,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钙,碳化硅,氮化硅等。
其他的高分子系微粒可以列举例如由无皂乳化聚合、悬浮聚合、分散聚合法所制得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酯共聚物,及聚硅氧烷、苯并鸟粪胺、聚酰胺等的缩聚类、由热固化性树脂形成的聚合物微粒。
上述外添加剂在进行表面处理时,提高疏水性,在高湿度下也可防止流动性恶化及带电特性恶化。例如,硅烷偶合剂、硅烷基化剂、具有氟化烷基的硅烷偶合剂、有机酞酸酯系偶合剂、铝系偶合剂、硅油、改性硅油等,可以作为较好的表面处理剂。
上述所制备的色调剂可以与磁性载体混合,作为双组分系显影剂。此时,较好的是,相对载体100重量份,色调剂为1~10重量份。另外,本发明的色调剂也可以用作不使用载体的单组分系的磁性色调剂,或非磁性色调剂。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设有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感光体1以及从涂布装置21,充电装置2,显影装置5,清洁装置7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本体中配置PCL20作为发光手段,即使是圆度为0.94以上的色调剂,也能进行清洁。
再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设有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感光体1以及从润滑剂涂布装置21,充电装置2,显影装置5,清洁装置7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在该处理卡盒中,配置PCL20作为用于对感光体消电的发光手段,沿着感光体1回转方向,上述PCL20配置在清洁装置7的上游侧。使得感光体的残留电位衰减,尤其能减少背景部与图像部的缘部的电场,减少色调剂与感光体之间的附着力,能抑制清洁不良。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使用圆度高的色调剂,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且设置作为发光手段的PCL,即使是刮板方式,也很容易除去感光体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
在本发明的处理卡盒中,设置作为发光手段的PCL,即使是刮板方式,也很容易除去感光体上的转印残留色调剂,且通过使用圆度高的色调剂,能提高转印率,减少回收的色调剂量,能延长寿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潜像载置体,用于载置潜像;
充电装置,使得充电部件接触或接近上述潜像载置体表面,对潜像载置体进行充电;
潜像形成装置,在潜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使得色调剂附着到上述潜像载置体的潜像上进行显影;
转印装置,表面移动部件与上述潜像载置体接触,且表面移动,记录材被夹持在上述表面移动部件与潜像载置体之间,在上述潜像载置体与表面移动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将形成在潜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上述记录材上或表面移动部件上;
清洁装置,用清洁刮板除去残留在上述潜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色调剂的圆度为0.94以上;
设有发光装置,用于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消电,沿着上述潜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被配置在清洁装置上游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涂布装置,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
该涂布装置包括刷状辊,用该刷状辊滑擦刮取润滑剂,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潜像载置体的摩擦系数为0.4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装置是发光二极管或场致发光器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装置通过透明的表面移动部件对上述潜像载置体进行消电。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的形状系数SF-1处于100~180范围,形状系数SF-2处于100~180范围。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处于3.0-8.0μm范围,体积平均粒径(Dv)和个数平均粒径(Dn)之比Dv/Dn定义为分散度,该分散度处于1.05~1.40范围。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形状用长轴r1,短轴r2,厚度r3规定,且r1≥r2≥r3,短轴与长轴之比(r2/r1)处于0.5~1.0范围,厚度与短轴之比(r3/r2)处于0.7~1.0范围。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调剂通过使得包括聚酯预聚物、聚酯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的色调剂组成材料在水系介质中在存在树脂微粒下,发生交联和/或伸长反应制得。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涂布装置设在清洁装置内。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以及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处理卡盒,该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以及发光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13.一种处理卡盒,支承潜像载置体以及从涂布装置,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装置,成为一体,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上述潜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上述涂布装置用于对潜像载置体涂布润滑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处理卡盒设有发光装置,用于对上述潜像载置体消电,沿着上述潜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该发光装置被配置在清洁装置上游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卡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卡盒在壳体外侧设有发光装置,并设有遮蔽部件,夹持该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9467/03 | 2003-06-24 | ||
JP179467/2003 | 2003-06-24 | ||
JP2003179467 | 2003-06-24 | ||
JP118765/2004 | 2004-04-14 | ||
JP2004118765A JP4647232B2 (ja) | 2003-06-24 | 2004-04-14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118765/04 | 2004-04-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3592A true CN1573592A (zh) | 2005-02-02 |
CN100394314C CN100394314C (zh) | 2008-06-11 |
Family
ID=33422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59821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94314C (zh) | 2003-06-24 | 2004-06-22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00844B2 (zh) |
EP (1) | EP1491970B1 (zh) |
JP (1) | JP4647232B2 (zh) |
CN (1) | CN100394314C (zh) |
DE (1) | DE602004028194D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4151C (zh) * | 2005-03-17 | 2009-01-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方法,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
CN102004408A (zh) * | 2009-09-02 | 2011-04-06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9732A (ja) * | 2003-08-22 | 2005-04-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128412B2 (en) * | 2003-10-03 | 2006-10-31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ing processe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with molt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aterials |
US20050074260A1 (en) * | 2003-10-03 | 2005-04-07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e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with molt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aterials |
EP1564604B1 (en) * | 2004-02-16 | 2013-06-19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
JP2005234151A (ja) * | 2004-02-19 | 2005-09-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232665A1 (en) * | 2004-03-26 | 2005-10-20 | Koike Toshi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lubrication method, and toner |
JP2005300626A (ja) * | 2004-04-07 | 2005-10-27 | Ricoh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15913A (ja) * | 2004-04-26 | 2005-11-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271420A1 (en) * | 2004-06-08 | 2005-12-08 | Yuji Arai | Char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
JP2006030249A (ja) * | 2004-07-12 | 2006-02-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90195B2 (ja) * | 2004-07-12 | 2010-06-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6591B2 (ja) * | 2004-07-20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91809A (ja) * | 2004-08-23 | 2006-04-06 | Ricoh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
JP4519589B2 (ja) * | 2004-09-17 | 2010-08-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54412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115286A1 (en) * | 2004-11-30 | 2006-06-01 | Takeshi Uchitani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
JP2006208418A (ja) * | 2005-01-25 | 2006-08-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トナー |
JP4632811B2 (ja) * | 2005-02-24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210908A1 (en) * | 2005-03-17 | 2006-09-21 | Kazuhiko Umemura |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US7529497B2 (en) * | 2005-07-14 | 2009-05-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harger,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292808B2 (en) * | 2005-07-20 | 2007-11-0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
JP4950595B2 (ja) * | 2005-08-30 | 2012-06-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36628B2 (ja) * | 2005-09-16 | 2010-09-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7101909A (ja) * | 2005-10-05 | 2007-04-1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70081175A1 (en) * | 2005-10-07 | 2007-04-12 | Colorep, Inc. | Hollow do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US20070096646A1 (en) * | 2005-10-28 | 2007-05-03 | Van Nice Harold L |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
CN100594449C (zh) * | 2006-01-20 | 2010-03-17 | 株式会社理光 | 润滑剂涂敷单元、具有该单元的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JP2007226054A (ja) * | 2006-02-24 | 2007-09-0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27554B2 (ja) * | 2006-02-27 | 2011-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64766B2 (ja) * | 2006-05-01 | 2011-09-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6164B2 (ja) * | 2006-11-21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8000643B2 (en) * | 2007-01-16 | 2011-08-16 | Ricoh Company, Ltd. | Lubricant applicat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JP4934512B2 (ja) | 2007-06-08 | 2012-05-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091559B2 (ja) * | 2007-06-27 | 2012-1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潤滑剤塗布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潤滑剤塗布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262022B2 (ja) * | 2007-08-23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311280B2 (ja) * | 2008-09-10 | 2013-10-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125102B (zh) | 2010-09-17 | 2016-02-24 | 甲骨文国际公司 | 用于在中间件机器环境中提供基于无限带宽的以太网虚拟集线器可伸缩性的系统和方法 |
JP5736852B2 (ja) * | 2011-03-04 | 2015-06-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713649B2 (en) | 2011-06-03 | 2014-04-29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strictions on the location of peer subnet manager (SM) instances in an infiniband (IB) network |
US8886783B2 (en) | 2011-06-03 | 2014-11-11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ecure subnet management agent (SMA) based fencing in an infiniband (IB) network |
JP6355021B2 (ja) | 2014-06-25 | 2018-07-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778612B2 (en) | 2015-04-30 | 2017-10-0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harge removing needle and light irradiator |
JP2018060071A (ja) * | 2016-10-06 | 2018-04-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潤滑剤塗布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RE29406E (en) * | 1973-12-21 | 1977-09-20 | Xerox Corporation | Document original handling system |
US4571066A (en) * | 1983-07-25 | 1986-02-18 | Ricoh Company, Ltd.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ethod of formation of toner transport grid used as a part of drum cleaning system |
US4723150A (en) * | 1983-11-09 | 1988-02-02 | Ricoh Company, Ltd. | Dust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4984024A (en) * | 1988-05-11 | 1991-01-0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transfer unit f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0782288B2 (ja) * | 1988-06-03 | 1995-09-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741879B2 (ja) * | 1988-12-20 | 1998-04-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5244765A (en) * | 1990-03-15 | 1993-09-14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for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s |
JPH04195174A (ja) * | 1990-11-28 | 1992-07-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221750B2 (ja) * | 1992-11-12 | 2001-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5394228A (en) * | 1993-07-15 | 1995-02-28 | Xerox Corporation | Cleaning blade system for photocopy machine |
JPH07128975A (ja) * | 1993-10-29 | 1995-05-1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386247B2 (ja) * | 1993-11-30 | 2003-03-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用分離爪 |
JPH0736158U (ja) * | 1993-12-15 | 1995-07-04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
US5552870A (en) * | 1993-12-28 | 1996-09-03 | Ricoh Company, Ltd. | Develop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693691B2 (ja) * | 1993-12-30 | 2005-09-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280809B2 (ja) * | 1994-03-14 | 2002-05-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271253A (ja) * | 1994-04-01 | 1995-10-20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452065A (en) * | 1994-10-04 | 1995-09-19 | Xerox Corporation | Combination photoreceptor and fuser roll cleaner with additional oil supply function |
JPH08160781A (ja) * | 1994-12-12 | 1996-06-21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01428B2 (ja) * | 1994-12-16 | 2004-03-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搬送ロー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96588B2 (ja) * | 1995-02-09 | 2006-07-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386624B2 (ja) * | 1995-02-16 | 2003-03-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H0915962A (ja) * | 1995-04-28 | 1997-01-17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
JPH0915976A (ja) * | 1995-04-28 | 1997-01-17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H09106105A (ja) * | 1995-08-08 | 1997-04-22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トナー |
JP3578880B2 (ja) * | 1995-12-22 | 2004-10-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砕装置 |
US5851716A (en) * | 1996-04-08 | 1998-12-22 | Ricoh Company, Ltd.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toner composition used therefor |
JPH1049017A (ja) * | 1996-07-30 | 1998-02-2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881339A (en) * | 1996-11-01 | 1999-03-09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leaning blade for removing deposited toner |
FR2756387B1 (fr) * | 1996-11-22 | 2001-11-30 | Ricoh Kk |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notamment pour copieur et imprimante |
JP3396141B2 (ja) * | 1996-12-16 | 2003-04-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84719A (ja) * | 1997-07-10 | 1999-03-30 | Ricoh Co Ltd | 乾式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
KR100228804B1 (ko) * | 1997-08-16 | 1999-11-01 | 윤종용 | 전자사진 현상방식을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에서 접촉대전방식의대전장치 |
JP3569424B2 (ja) * | 1997-10-13 | 2004-09-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26A (ja) * | 1997-11-27 | 1999-06-18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7636A (en) * | 1998-01-28 | 2000-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nit |
JP2000075745A (ja) * | 1998-08-26 | 2000-03-14 | Canon Inc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又は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又は画像形成装置 |
US6103441A (en) * | 1998-11-12 | 2000-08-15 | Ricoh Company, Ltd. | Color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
CN1123805C (zh) | 1998-11-24 | 2003-10-08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消电技术及清洁技术的改良 |
US6295437B1 (en) * | 1998-12-28 | 2001-09-25 | Ricoh Company,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image using a developing device capable of obtaining a high quality image |
JP2000276024A (ja) | 1999-03-25 | 2000-10-06 | Konica Corp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3795709B2 (ja) * | 1999-07-19 | 2006-07-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6293B2 (ja) * | 1999-09-22 | 2010-0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10019674A1 (en) * | 2000-01-21 | 2001-09-06 | Masao Asano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forming |
US6356726B1 (en) * | 2000-06-15 | 2002-03-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with compact pre-transfer erase assembly |
JP3985126B2 (ja) | 2000-06-23 | 2007-10-0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638674B2 (en) * | 2000-07-28 | 2003-10-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toner |
JP2002156774A (ja) * | 2000-11-16 | 2002-05-3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182415A (ja) * | 2000-12-13 | 2002-06-26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方法、電子写真装置、及び電子写真装置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WO2002071734A2 (en) * | 2000-12-19 | 2002-09-12 | Smal Camera Technologies, Inc. | Compact digital camera system |
JP2002268492A (ja) * | 2001-03-08 | 2002-09-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04004A (ja) * | 2001-04-09 | 2002-10-18 | Konica Corp | 扁平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2351279A (ja) | 2001-05-29 | 2002-12-06 | Ricoh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924076B2 (en) * | 2001-08-20 | 2005-08-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ssembl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
JP2003066731A (ja) * | 2001-08-23 | 2003-03-05 | Yuka Denshi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212849B2 (ja) * | 2001-08-31 | 2009-01-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91100A (ja) * | 2001-09-19 | 2003-03-28 | Ricoh Co Ltd | 乾式トナー及び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07825A (ja) * | 2001-09-28 | 2003-04-09 | Canon Inc | 導電部材、電子写真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640918B2 (ja) * | 2001-11-02 | 2005-04-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製造方法 |
JP4004022B2 (ja) * | 2001-11-26 | 2007-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206113C (zh) | 2002-04-17 | 2005-06-15 | 株式会社理光 | 纸输送装置及设有该纸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3940039B2 (ja) * | 2002-06-27 | 2007-07-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212767B2 (en) | 2002-08-09 | 2007-05-0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removably mounted thereto |
JP4300036B2 (ja) | 2002-08-26 | 2009-07-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10129B2 (ja) | 2002-09-04 | 2005-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ユニット |
JP2004102137A (ja) | 2002-09-12 | 2004-04-02 | Ricoh Co Ltd |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975830B2 (en) | 2002-09-12 | 2005-12-1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waste toner recovery device |
JP2004109631A (ja) | 2002-09-19 | 2004-04-0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N1318923C (zh) | 2002-09-20 | 2007-05-30 | 株式会社理光 | 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DE60308795T2 (de) * | 2002-11-15 | 2007-08-09 | Ricoh Co., Ltd. | Toner und bildformender Apparat, worin der Toner verwendet wird |
JP4165817B2 (ja) * | 2003-04-10 | 2008-10-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4361916A (ja) * | 2003-05-12 | 2004-12-24 | Ricoh Co Ltd | 帯電ローラクリーニング機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34151A (ja) | 2004-02-19 | 2005-09-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232665A1 (en) | 2004-03-26 | 2005-10-20 | Koike Toshi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lubrication method, and toner |
JP2005300626A (ja) | 2004-04-07 | 2005-10-27 | Ricoh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50271420A1 (en) | 2004-06-08 | 2005-12-08 | Yuji Arai | Char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
JP4616591B2 (ja) | 2004-07-20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4
- 2004-04-14 JP JP2004118765A patent/JP46472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6-22 CN CNB2004100598219A patent/CN10039431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6-24 US US10/874,167 patent/US740084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6-24 EP EP04014879A patent/EP149197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6-24 DE DE602004028194T patent/DE602004028194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4151C (zh) * | 2005-03-17 | 2009-01-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方法,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
CN102004408A (zh) * | 2009-09-02 | 2011-04-06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91970B1 (en) | 2010-07-21 |
US20050025520A1 (en) | 2005-02-03 |
CN100394314C (zh) | 2008-06-11 |
US7400844B2 (en) | 2008-07-15 |
JP2005037892A (ja) | 2005-02-10 |
DE602004028194D1 (de) | 2010-09-02 |
JP4647232B2 (ja) | 2011-03-09 |
EP1491970A1 (en) | 2004-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359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
CN1315013C (zh) | 清洁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调色剂 | |
CN1550933A (zh) | 充电辊清洁机构,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6983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837984A (zh) | 中间转印体的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87237C (zh) | 清洗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调色剂 | |
CN158475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卡盒及其中使用的色调剂 | |
CN1680889A (zh) |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418192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645271A (zh) | 带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所使用的色调剂 | |
JP5403393B2 (ja) |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CN1967405A (zh) | 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46177A (zh) |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CN101303563A (zh) | 润滑剂平整刮板,润滑剂供给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0072A (zh) | 润滑剂涂布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55535A (zh) | 充电设备、及包括该充电设备的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CN1527142A (zh) | 色粉、显影剂及成像装置 | |
CN1527159A (zh) | 充电设备、处理盒和使用充电设备的成像装置 | |
JP20080969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50702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トナー | |
JP200919889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885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72929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トナー | |
JP5471171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CN101452246A (zh) | 显影装置,色调剂卡盒,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11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