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544055A -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4055A
CN1544055A CNA2003101151689A CN200310115168A CN1544055A CN 1544055 A CN1544055 A CN 1544055A CN A2003101151689 A CNA2003101151689 A CN A2003101151689A CN 200310115168 A CN200310115168 A CN 200310115168A CN 1544055 A CN1544055 A CN 1544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ubstrate
oleum curcumae
condensing agent
pill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51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4599C (zh
Inventor
曲韵智
张宝文
沈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ia Tai Green Continent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ia Tai Green Continent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ia Tai Green Continent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ia Tai Green Continent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3101151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64599C/zh
Publication of CN1544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4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459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459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涉及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利用度高,快速释药,快速显效,毒副作用更小,且使用携带方便的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以莪术油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羧甲基淀粉钠等基质混合均匀,将混合物料加热至熔融,搅拌均匀,置入专用的滴丸机,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剂中而成。

Description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慢性宫颈炎等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甾醇等20多种成分。现代研究证明,莪术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及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莪术油的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莪术油制剂体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L615白血病细胞及腹水性肝癌细胞等多种瘤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温莪术挥发油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生长,1%莪术油对动物醋酸性腹膜炎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局部水肿、炎症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抗病原体作用  莪术油有效成分之一莪术醇在试管中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生长,对流感病毒A1、A3型可直接灭活,对RSU有直接抑制作用,对风疹、水痘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4.对免疫系统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莪术油浓缩液,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结果实验组小鼠胸腺、脾脏重量、淋巴细胞绝对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溶菌酶活性、血清抗体滴度、Ea和Eb花环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显示莪术油对小鼠有免疫增强作用[1]。
二.临床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莪术油对于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慢性宫颈炎等多种疾病均有确切的疗效。现摘引部分临床研究资料予以说明:
1.小儿呼吸道疾病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最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和咽-扁桃体炎。致病微生物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流感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和轮状病毒等。致病菌多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肺炎支原体等。由于大多数ARTI是病毒性的,理论上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即使由细菌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由于近几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莪术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BV)有直接灭活作用,对流感病毒A1、A3型及轮状病毒等有灭活作用;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大部分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莪术油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达94 05%,特别对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的患儿有明显疗效。揭示莪术油除能有效抗病毒外,还具有安全方便、无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用于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或无效者[1、2]。
2.病毒性肺炎  近年来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肺炎相对减少,而病毒性肺炎有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肺炎以病毒感染多见,也是婴幼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常见病原体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葡萄糖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中药莪术提取的挥发成份加萄萄糖配制而成的输液型注射液,为中药抗病毒药。其有效成份——莪术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A1型和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对侵入细胞的病毒有抑制作用。本文84例治疗效果表明,从退热时间、咳喘消失、湿性罗音消失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毒副反应。故作者认为葡萄糖莪术油注射液对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3]。
3.病毒性脑炎  急性病毒性脑炎具有病毒感染导致脑膜及脑组织充血、水肿,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精神改变等。莪术油对多种病毒有抑制和灭活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该药静脉滴注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疏导血流,加快毒素的排泄,减轻中毒症状,并有很强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减少组织损害,宁心安神,用于治疗急性病毒脑炎,在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病毒唑,具有使用方便,退热快、中毒症状改善迅速、缩短病程等特点[4]。
4.病毒性肠炎  婴幼儿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不少病历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研究证明,莪术油有抗病毒作用,可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小肠粘膜被损害的上皮细胞再生,加快肠粘膜修复,起到止泻作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同时也有利于腹泻患儿脱水的纠正[5]。
用莪术油配合饮食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1例,总有效率为95.1%,与病毒唑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平均疗程缩短[1]。
5.流行性腮腺炎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72例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表明:用莪术油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退热时间缩短,腮腺及颌下腺开始消肿时间及完全消肿时间均缩短,与利巴韦林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有报道,雷尼替丁合莪术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显著,能抑制或灭活腮腺炎病毒,增强免疫力,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且副作用小[1]。
6.甲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小儿甲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组给予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两组均服栀黄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对照组治疗愈率86%,治疗组身黄、尿黄、厌油、纳差等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1]。
7.肝癌、大肠癌  据陈春永等人的研究文章介绍,莪术油具有抗癌、调节免疫、低毒及油性等特性。采用中药制剂莪术油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肿瘤缩小率达39.2%。其疗效与化疗药相似,但其毒副反应明显较化疗药小,并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6]。
另据李智勇、邓晓军的研究文章介绍,通过植泵灌注的办法使用莪术油等中药制剂,对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切除(尤其是一些晚期直肠癌)的患者进行区域治疗和调理,初步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结果。无论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时间等方面均较用常规化疗药物经植泵行区域灌注组为优,这表明经植泵灌注莪术油等中药制剂治疗不能切除的晚期大肠癌是有效的[7]。
此外有不少研究文章还介绍了使用莪术油治疗有效的多种病症,例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慢性宫颈炎、病毒性风疹、小儿手足口病以及外感高热症等病症[1、8、9、10]。
三.存在的问题
利用现有技术得到的莪术油注射液,临床上往往采用滴注的给药方式,虽然有生物利用度较高,起效和吸收快的优点,但易引起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从而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现摘引部分有关报道如下:
1.吴金叶  我院2001年3~8月静脉输入莪术油540例次,发生恶心、呕吐、皮疹12例。莪术油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较广,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亦应引起足够重视[11]。
2.孙传花  2002年4月14日我们遇到静脉滴注莪术油致过敏反应1例。因存在个体差异,任何用药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异常感觉是发生反应的最早信号[12]。
3.陈银芝,李敏  患儿,男,4岁,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输液治疗用(批号2002070601-02-03)莪术油(益均洙)注射液250ml,静滴半小时后(约50m1)后发现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全身多处可见荨麻疹。体检:心率40次/min,血压测不到,立即停止输液,静注地塞米松5mg,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后,症状逐渐缓解[13]。
同时注射液在使用中还存在着操作难度大,患者痛苦也大,制造和医疗成本高,患者经济负担重的缺点。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好的莪术油剂型以满足临床的治疗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向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生物利用度高,快速释药,快速显效,毒副作用更小,且使用携带方便的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以莪术油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羧甲基淀粉钠等基质,再经过特定的工艺、设备加工制备而成。
可以通过以下的工艺过程得到本发明所涉及的莪术油滴丸:
一.配方
莪术油——英文名Zedoary Turmeric Oil,汉语拼音Ezhuyou;
基质——聚乙二醇1500~20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吐温、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相混合而成;
莪术油与基质的比例按重量份计为1∶(1~9)。
二.制备工艺
第一步  将莪术油与基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基质可以选用聚乙二醇1500~20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吐温、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几种混合使用;
第二步  将以上混合物置于加热容器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第三步  采用专用的滴丸机(如江苏泰兴第二制药机械厂生产的DW-35型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50~100)℃,并使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梯度为(40~10)℃→(5~15)℃—即冷凝液上部温度为(40~10)℃,底部温度为(5~-15)℃;
第四步  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时,将已经熔融的物料通过滴丸机的滴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剂中。冷凝剂可以是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中的任意一种;
第五步  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剂,干燥即得。
[有益效果]  莪术油是涉及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慢性宫颈炎等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药物,是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甾醇等20多种成分。现代研究证明,莪术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及广泛的临床应用。
利用现有技术得到的莪术油注射液,临床上往往采用滴注的给药方式,虽然有生物利用度较高,起效和吸收快的优点,但易引起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从而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同时注射液在使用中还存在着操作难度大,患者痛苦也大,制造和医疗成本高,患者经济负担重的缺点。
本发明所涉及的莪术油滴丸,利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羧甲基淀粉钠等基质与莪术油原料药混合,再辅以吐温等增溶剂,精制成固体分散剂,使药物呈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药物的总表面积增大,且基质为亲水性,对药物具有润湿作用,能使药物迅速溶散成微粒或溶液,因而使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加快。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发挥高效、速效作用等。
与利用现有技术得到的注射液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避免了药物及其溶剂和辅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可有效地减少急性毒副作用发生,使用安全,作用持久、应用范围广;
2.本滴丸制剂体积小、重量轻,更适用于随身携带。含入口腔后,与唾液接触即迅速溶化,并由口腔黏膜吸收,不仅起效快,而且不受进食的影响,即饭前饭后均可含化服用;
3.本制剂每个滴丸所含的药物剂量准确,适于不同疾病、不同病情、不同年龄的患者更灵活准确地掌握用药剂量,不仅适用于临床,也可方便、安全的用于家庭;
4.制备莪术油滴丸的生产工艺、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生产车间无粉尘,也有利于劳动保护和环保。制备滴丸需要采用高科技手段和设备,使主要药物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丸重差异较片剂小,生产成本低于同品种片剂50%以上;
5.莪术油滴丸是由固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融成液态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制成的,因此,药物的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且操作是在液态下进行,无粉尘污染,不易受晶型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增加了稳定性。
综上所述,使本发明所涉及的莪术油滴丸具有了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三小(服用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生产方便、贮存方便、运输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莪术油滴丸,一个具体实施的实例如下:
一.配方
本实例中的莪术油采用河南广晔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的产品,莪术油与基质的比例为1∶4;本实例中基质选用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和羧甲基淀粉钠三种混合使用,其中:吐温80为8%,羧甲基淀粉钠为8.4%,聚乙二醇20000为83.6%。
二.制备工艺
第一步  先将吐温80掺入莪术油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再将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二醇20000加入混合液并搅拌均匀备用;
第二步  将以上混合物置于加热容器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第三步  采用自制的滴丸机,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75℃(误差<2%),并使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梯度为20℃→0℃(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0℃,误差<5%);
第四步  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时,将已经熔融的物料通过滴丸机的滴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剂中。本例中冷凝剂使用甲基硅油;
第五步  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三.试验结果
实例一  选择不同基质进行组方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莪术油与不同基质进行组方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10000、聚乙二醇20000为单组份基质,再以聚乙二醇6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聚乙二醇10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聚乙二醇20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相混合,组成不同的3组多组份基质,其它均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步骤,将莪术油与不同的基质以1∶4的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各组配制好的物料分别加热至熔融,利用自制的滴丸机,调节其温度控制系统使满足[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工艺第三步的要求,以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按照[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过程进行制备,可以得到6个莪术油与不同基质的组方实验,并得到6组不同的实验结果见附表一。
实例二  莪术油与基质不同配比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莪术油与不同的多组份基质进行组方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1∶1/1∶2/1∶3/1∶4/1∶5/1∶6/1∶7/1∶8/1∶9将莪术油与基质分别混合均匀,其它均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条件与步骤,基质选用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和羧甲基淀粉钠三种混合使用,其中:吐温80为8%,羧甲基淀粉钠为8.4%,聚乙二醇20000为83.6%。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各组配制好的物料分别加热至熔融,利用自制的滴丸机,调节其温度控制系统使满足[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工艺第三步的要求,以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按照[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过程进行制备,可以得到9个莪术油与不同基质的组方实验,并得到9组不同的实验结果见附表二。
实例三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滴头温度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滴头温度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滴丸机,调节其温度控制系统,使滴头温度分别保持在50℃,60℃,70℃,80℃,90℃,100℃,温度误差<2%,并使冷凝液温度满足[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工艺第三步的要求,其它均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条件与步骤,基质选用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和羧甲基淀粉钠三种混合使用,其中:吐温80为8%,羧甲基淀粉钠为8.4%,聚乙二醇20000为83.6%。,莪术油与基质以1∶4的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配置好的物料加热至熔融,以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不同的6个实验,并得到6组不同的实验数据见附表三。
实例四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剂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剂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作为冷凝剂,其它均按照[最佳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条件和步骤,基质选用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和羧甲基淀粉钠三种混合使用,其中:吐温80为8%,羧甲基淀粉钠为8.4%,聚乙二醇20000为83.6%。,莪术油与基质以1∶4的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配置好的物料加热至熔融,利用自制的滴丸机,调节其温度控制系统使满足[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工艺第三步的要求,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3个不同的实验,并得到3组不同的实验数据见附表四。
实例五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剂温度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剂温度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调节滴丸机的制冷控制系统,使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梯度分别保持在20℃→-5℃,30℃→-10℃,40℃→-15℃,温度误差<5%,其它均按照[最佳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条件和步骤,基质选用吐温80、聚乙二醇20000和羧甲基淀粉钠三种混合使用,其中:吐温80为8%,羧甲基淀粉钠为8.4%,聚乙二醇20000为83.6%。,莪术油与基质以1∶4的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配置好的物料加热至熔融,利用自制的滴丸机,调节其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滴头的温度满足[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工艺第三步的要求,以甲基硅油为冷凝剂,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3个不同的实验,并得到3组不同的实验数据见附表五。
             表一    阿替洛尔与不同基质相混合的实验
组合基质名称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分钟)   丸重差异(%)   硬度
聚乙二醇6000     20.0     40     <30     >10   +
聚乙二醇10000     20.0     62     <30     >10   +
聚乙二醇20000     20.0     69     <30     >10   +
聚乙二醇6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     20.0     81     <30     >10   ++
聚乙二醇10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     20.0     88     <30     <10   ++
聚乙二醇20000+吐温80+羧甲基淀粉钠     20.0     96     <30     <10   +++
由表一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选择不同的基质或基质组合时,对圆整率、丸重差异和硬度等指标影响较大,而溶散时限所受影响不明显。
                       表二    阿替洛尔与基质不同配比的实验
莪术油∶基质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分钟) 丸重差异(%) 硬度
1∶1     50.0     51     >30     >10 +
1∶2     33.3     63     >30     >10 +
1∶3     25.0     83     <30     <10 +++
1∶4     20.0     95     <30     <10 +++
1∶5     16.7     96     <30     <10 +++
1∶6     14.3     96     <30     <10 +++
1∶7     12.5     95     <30     <10 +++
1∶8     11.1     97     <30     <10 +++
1∶9     10.0     97     <30     <10 +++
由表二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原料与基质的混合比例为1∶4时,圆整率指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而其它指标也相应的进入一个较佳的范围。
                          表三    选择不同滴头温度的实验
滴头温度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   丸重差异 硬度
50℃     20     50     <30     >10 +
60℃     20     62     <30     >10 +
70℃     20     90     <30     <10 +++
80℃     20     92     <30     <10 +++
90℃     20     80     <30     <10 ++
100℃     20     73     <30     >10 +
由表三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选择不同的滴头温度时,对圆整率、丸重差异和硬度指标影响较大,而对溶散时限无明显影响。
                            表四    选择不同冷凝剂的实验
冷凝剂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分钟) 丸重差异(%) 硬度
液体石蜡     20     75     <30     <10 +++
甲基硅油     20     96     <30     <10 +++
植物油     20     71     <30     >10 ++
由表四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选择不同的冷凝剂时,对圆整率指标影响较大,对丸重差异和硬度有一定影响,而对溶散时限无明显影响。
                          表五    选择不同冷凝剂温度的实验
冷凝剂温度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分钟) 丸重差异(%) 硬度
20→-5℃     20     94     <30     <10 +++
30→-10℃     20     93     <30     <10 ++
40→-15℃     20     81     >30     >10 ++
由表五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选择不同的冷凝剂温度时,对圆整率指标有一定影响,而对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和硬度等指标影响较小。
(注:附表中的硬度表示方法,采用将滴丸置于玻璃板上,用手指按之,观察其形态变化。“+”表示轻按即变形,“++”表示用力按之变形,“+++”表示按之不变形。)
部分参考资料如下:
1.宋步昌,鞠建峰.莪术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山东医药工业2003,22(4)P.32
2.诸锦春.莪术油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2003,9(4)P.52-54
3.张志强.葡萄糖莪术油注射液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146例.Anthology ofMedicine,February 2003,Vol.22,No.1
4.吴建敏.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海峡药学2003,15(1)P.49-50
5.俞笑玲.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312例.临床医学2003,12(3)P.68
6.陈春永,徐凯,朱迪盈,吴万垠,邓宏.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继发性肝癌2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35(3)P.23-24
7.李智勇,邓晓军.莪术油等中药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P.72
8.吴渔华,方建华.莪术油治疗病毒性风疹.中国基层医药2002,10-9(10)P.959
9.王培养.莪术油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7)P.437
10.李卫彬,陈朝俊.莪术油治疗外感高热症.113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P.20
11.吴金叶,王成风,黄佳君.莪术油的不良反应及防治.Herald of MedicineVol.21May2002P.122
12.孙传花.莪术油致过敏反应1例.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9-26(3)P.70
13.陈银芝,李敏.莪术油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Chin J Pharmcoe pidemiol2003,Vol.12,No.3P.136

Claims (7)

1.一种莪术油滴丸,其特征在于:该滴丸是由莪术油与所选定的基质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再经过特定的工艺制备而成。
配方:
莪术油——英文名Zedoary Turmeric Oil,汉语拼音Ezhuyou;
基质——聚乙二醇1500~20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吐温、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相混合而成;
莪术油与基质的比例按重量份计为1∶(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莪术油滴丸,其特征在于:莪术油与所述基质的配比更为优选的范围是1∶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莪术油滴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及的基质中,更为优选的是聚乙二醇6000~20000、吐温、羧甲基淀粉钠等三种基质混合使用。
4.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莪术油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第一步  将莪术油与基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基质可以选用聚乙二醇1500~20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吐温、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几种混合使用;
第二步  将以上混合物置于加热容器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第三步  采用专用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50~100)℃,并使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梯度为(40~10)℃→(5~-15)℃-即冷凝剂上部温度为(40~10)℃,底部温度为(5~-15)℃;
第四步  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剂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时,将已经熔融的物料通过滴丸机的滴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剂中。冷凝剂可以是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中的任意一种;
第五步  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剂,干燥即得。
5.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三,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滴丸机滴头的温度更优选的范围是(60~90)℃。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三,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滴丸机滴头的温度最优选的范围是(70~80)℃。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四,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冷凝剂的最佳温度梯度是(20→-5)℃。
CNB2003101151689A 2003-11-25 2003-11-25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599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151689A CN100364599C (zh) 2003-11-25 2003-11-25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151689A CN100364599C (zh) 2003-11-25 2003-11-25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4055A true CN1544055A (zh) 2004-11-10
CN100364599C CN100364599C (zh) 2008-01-30

Family

ID=34337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516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599C (zh) 2003-11-25 2003-11-25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4599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2318B (zh) * 2005-06-01 2010-08-25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58573A (zh) * 2010-11-30 2011-05-18 浙江省中医院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在制备治疗胃肠道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55492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天津药物研究院 一种索法酮滴丸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126417A (zh) * 2017-05-12 2017-09-05 辽宁大学 一种莪术醇固体分散体及其口服固体制剂
TWI648061B (zh) * 2017-12-20 2019-01-21 大仁科技大學 薑黃滴丸之製造方法及薑黃滴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2404A (zh) * 2003-06-03 2004-12-08 成都和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抗病毒的药物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2318B (zh) * 2005-06-01 2010-08-25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58573A (zh) * 2010-11-30 2011-05-18 浙江省中医院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在制备治疗胃肠道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2058573B (zh) * 2010-11-30 2012-05-30 浙江省中医院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在制备治疗胃肠道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3655492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天津药物研究院 一种索法酮滴丸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55492B (zh) * 2012-09-24 2016-02-10 天津药物研究院 一种索法酮滴丸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126417A (zh) * 2017-05-12 2017-09-05 辽宁大学 一种莪术醇固体分散体及其口服固体制剂
TWI648061B (zh) * 2017-12-20 2019-01-21 大仁科技大學 薑黃滴丸之製造方法及薑黃滴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64599C (zh) 200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5062A (zh) 刺梨果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检测方法和应用
CN1256954C (zh) 艾叶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57678A (zh)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44055A (zh) 莪术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64666A (zh)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冻干粉针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634361A (zh) 一种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中药散剂
CN1301098C (zh) 毛冬青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99385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药复方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应用
CN1283246C (zh) 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复方大黄素黄芩素注射液、冻干粉针及制备方法
CN1265805C (zh) 降血糖中药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301100C (zh) 胆木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95314A (zh) 一种美观抗碎的三七总皂苷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70863A (zh) 治疗家畜疥癣病的复方蜂胶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241557C (zh) 氨溴索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301107C (zh) 以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制备而成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754554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
CN1183949C (zh) 治疗血栓病的药物
CN1634452A (zh) 养阴清肺滴丸
CN1895458A (zh) 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复方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20948A (zh) 红茴香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307984C (zh) 宫颈癌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323656C (zh)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及其喷雾剂的制备工艺
CN1660364A (zh) 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莲芝消炎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634255A (zh)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灯盏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524571A (zh)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