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8867A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Google Patents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8867A CN1518867A CNA200410004019XA CN200410004019A CN1518867A CN 1518867 A CN1518867 A CN 1518867A CN A200410004019X A CNA200410004019X A CN A200410004019XA CN 200410004019 A CN200410004019 A CN 200410004019A CN 1518867 A CN1518867 A CN 15188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cap
- reel
- housing section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34 ligh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02 Nylon 6,6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10 char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51 chees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00—Fastening knobs or handles to lock or latch par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agnetic Head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旋压式绕线轮的3分割的绕线轮主体中,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2)具有:壳体部(10)、第1盖部(11)、第2盖部(12)、竿安装部(13)。壳体部(10)能够形成用于在内部收纳支承用于驱动卷筒及转动体的驱动机构的收纳空间(10a)。第1盖部是以覆盖壳体部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壳体部上,与主齿轮(7)接近地配置并以主齿轮的背面侧支承主齿轮轴(8)的金属制的部件。第2盖部是以覆盖壳体部的另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壳体部上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竿安装部(13)与壳体部一体形成并能够安装在钓竿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轮主体,特别是涉及能够安装于钓竿上、且经由主齿轮将手柄的旋转传递到卷线用的转动体及卷线用的卷筒上并将钓线卷取到前述卷筒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背景技术
作为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具有能够安装在钓竿上的竿安装部、与竿安装部一体形成的壳体部、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壳体部的两侧部上的第1及第2盖部的3分割的装置已被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壳体部由金属制成且维持在较高的强度。在壳体部的内部安装有使转动体旋转的机构或使卷筒前后移动的机构等的各种驱动机构。第1及第2盖部的外形与壳体部大小相同且由合成树脂制成,以保护壳体部的方式构成。在第1及第2盖部上旋转自如地支承着设有主齿轮的主齿轮的旋转轴(主齿轮轴)。主齿轮夹持卷筒轴并偏向地配置在主齿轮轴的一侧,例如与第1盖部接近地配置。
专利文献1
实开昭54-172887号公报
在最近的旋压式绕线轮,特别是抛钓用的旋压式绕线轮中,为了易于抛出而要求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在前述现有技术的3分割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中,因为支承主齿轮轴的两盖部由合成树脂制成,所以能够谋求整体的轻质化。可是,担心不能充分地维持绕线轮主体的单位强度。例如,在捕获了大的猎物而使力较大的负载作用在主齿轮上时,担心过大的力作用在接近主齿轮的第1盖部上而导致第1盖部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旋压式绕线轮的3分割的绕线轮主体中,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
本发明的其它课题在于:在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中,以廉价的构成将第1盖部及第2盖部固定在壳体部上,并且提高外观美感。
发明1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能够安装在钓竿上,手柄的旋转经由主齿轮而传递到卷线用的转动体及卷线用的卷筒上,并将钓线卷取到前述卷筒上,具有:壳体部、第1盖部、第2盖部、竿安装部。壳体部能够形成用于在内部收纳支承用于驱动卷筒及转动体的驱动机构的机构收纳空间。第1盖部是以覆盖壳体部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壳体部上,与主齿轮接近地配置并以主齿轮的背面侧支承主齿轮的旋转轴的金属制的部件。第2盖部是以覆盖壳体部的另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壳体部上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竿安装部与壳体部及第1盖部的任一个一体形成并能够安装在钓竿上。
在该3分割的绕线轮主体中,驱动机构被支承在壳体部的机构收纳空间。该壳体部的一个面被金属制的第1盖部覆盖,主齿轮接近第1盖部地配置,第1盖部以主齿轮的背面一侧支承主齿轮的旋转轴。在这里,通过使用例如在金属中比重较小的轻合金来制成第1盖部,与主齿轮接近地配置且比较大的力易于作用在其支承部分的第1盖部的单位强度能够被较高地维持并能够谋求其轻质化。此外,距离主齿轮很远以致于大的力难于作用的第2盖部采用合成树脂而能够谋求轻质化。因此,作为绕线轮主体整体,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
发明2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第1及第2盖部具有分别支承主齿轮的旋转轴的两端部的第1及第2轴支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两盖部上设有支承主齿轮的旋转轴的端部的轴支承部,所以能够将手柄安装到绕线轮主体的左右的任一侧上,并且因为主齿轮的旋转轴被两端支承,能够较高地维持支承旋转轴的构造的刚性。
发明3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第1盖部具有单臂支承主齿轮的旋转轴的轴支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主齿轮的旋转轴被单臂支承,所以能够减少绕线轮主体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此外,因为旋转轴未贯通绕线轮主体,所以减少与驱动机构的干涉,驱动机构的配置变得容易。
发明4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壳体部由镁合金制成,第1盖部由铝合金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壳体部由镁合金制成且第1盖部由比镁合金单位强度高的铝合金制成,所以能够较高地维持单位强度并进一步谋求轻质化。而且,易于与其它物质接触的两盖部与壳体部相比难于腐蚀,也能够提高耐腐蚀性。
发明5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第1及第2盖部通过多根小螺钉而固定在壳体部上,小螺钉的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机构的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通过固定盖部的小螺钉而使驱动机构也被固定,所以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发明6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竿安装部与壳体部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位于被盖部夹持的中心的壳体部与竿安装部一体地形成,所以左右的平衡变得良好。
发明7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竿安装部与第1盖部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厚壁的竿安装部与第1盖部一体地形成,所以壳体部的壁厚变化减小。因此,在壳体部为树脂或金属的成形品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防止壁厚变动所致的扭结等的变形。
发明8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主体中,壳体部具有贯通侧部的1个或多个贯通孔,第1和第2盖部中的一个具有在壳体部一侧突出形成并插入前述贯通孔中的突出部,第1和第2盖部中的另一个通过在插入贯通孔中的突出部上安装螺纹部件,而与第1和第2盖部中的一个一起被螺纹固定在壳体部上。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螺纹紧固部分在第1和第2盖部中之一侧不会露出到外侧,所以能够提高外观的美感。此外,通过在贯通孔中插入突出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并且通过仅在第1盖部上设置突出部,能够以廉价的构成来将第1盖部及第2盖部固定在壳体部上。
发明9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8所述的发明中,突出部具有阴螺纹部,螺纹部件具有与阴螺纹部螺合的阳螺纹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阴螺纹部与阳螺纹部螺合,能够较高地维持安装强度。
发明10涉及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是在发明8所述的发明中,突出部具有攻丝孔,螺纹部件是拧入攻丝孔的攻丝螺钉。在这种情况下,在例如具有突出部的第1盖部由合成树脂制成时,通过攻丝螺钉而能够容易地安装。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在例如金属中比重较小的轻合金来制成第1盖部,与主齿轮接近地配置且比较大的力易于作用的第1盖部的单位强度能够被较高地维持并能够谋求其轻质化。此外,距离主齿轮很远而使大的力难于作用的第2盖部采用合成树脂而能够谋求轻质化。因此,作为绕线轮主体整体,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该旋压式绕线轮的背视剖视图。
图3是该旋压式绕线轮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绕线轮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减速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转动体的正视图。
图7是转动体的右侧视图。
图8是转动体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卷筒的安装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2是其绕线轮主体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绕线轮主体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3中,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得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手柄1,主要备有:安装在钓竿上的绕线轮主体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的转动体3、配置在转动体3的前部的前后移动的卷筒4。此外,旋压式绕线轮还具有:与手柄1的旋转联动并旋转驱动转动体3的转动体驱动机构5、与转动体3的旋转联动并使卷筒4前后移动的摆动机构6。
在绕线轮主体2的内部收纳有转动体驱动机构5与摆动机构6。如图1~图4所示,绕线轮主体2具有:两侧开口的壳体部10、分别堵住壳体部10的两侧的第1及第2盖部11,12、一体形成在壳体部10上的竿安装部13、从后方覆盖壳体部10及两盖部11、12的盖体部件14。
壳体部10是由在例如表面上形成了阳极氧化覆膜的镁合金制成的轻质且能够维持单位强度的部件,还是形成用于收纳支承转动体驱动机构5或摆动机构6的收纳空间10a的两面已开口的框状的部件。壳体部10以进深(与图3纸面垂直的方向)尺寸几乎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壳体部10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安装防止反转机构的单向离合器(后述)或小齿轮(后述)等的圆板状的机构支承部10b。在后部上形成有支承防止反转机构的切换操作部(后述)的操作支承部10c。此外,在机构支承部10b的后方,用于支承小齿轮及切换操作部的中间支承部10d从上部朝向下方延伸。
第1盖部11是由能够较高地维持单位强度及耐腐蚀性的铝合金制成的部件,以覆盖壳体部10的一面的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第1盖部11与主齿轮7接近地配置。从图1~图4可以明白,第1盖部11具有:在壳体部10的一面侧的开口中,覆盖通过手柄1的旋转而旋转的主齿轮7的第1盖体部11a、从第1盖体部11a露出后方(图1虚线所示的部分的后方)的开口的第2切口部11b。设置这样的第2切口部11b是用于尽可能地减少第1盖部11与盖体部件14的重复部分并谋求轻质化。
此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1盖部11上形成有从壁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外侧突出的第1轴毂部11c,前述第1轴毂部11c在主齿轮7的背面一侧来支承设有主齿轮7的主齿轮轴8的一端。此外,在第1盖部11的前部上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的第1凸缘部11d,前述第1凸缘部11d构成进入转动体3的内部的圆板部。在第1凸缘部11d的前部形成有大致半圆弧状的第1机构收纳盖体11e,前述第1机构收纳盖体11e配置在机构支承部10b的后表面上并与机构支承部10的外周面处于同一平面地构成。因为与第1盖部11接近地配置主齿轮7,所以在大的负载作用在主齿轮轴8上时,大的力易于作用在第1轴毂部11c上。于是,用金属制作第1盖部11以使能够较高地维持单位强度。在第1盖部11的前下部上安装盖体部件14,并形成有第1螺纹孔11f,前述第1螺纹孔11f用于进行洗净时的脱水或润滑油的填充等的保养。
第2盖部12是与第1盖部11具有大致对称的镜象关系的形状,形成有第2盖体部12a、第2切口部12b、第2轴毂部12c、与第1凸缘部11d呈大致镜象关系的形状的第2凸缘部12d、及收纳机构盖体12e。此外,第2螺纹孔12f(图2)也形成在与第1螺纹孔11f对置的位置上。第1及第2凸缘部11d、12d以与壳体部10的机构支承部10b的后表面的外周面来构成圆形的方式形成。该圆形部分的构成为:以微小的间隙嵌入转动体3的后表面。因为,第2盖部12距离主齿轮7比较远地配置,所以大的力难于作用在第2轴毂部12c上。所以,为了谋求轻质化,而使其由例如尼龙66等的合成树脂制成。第2轴毂部12c为了支承主齿轮轴8的另一端而在第2盖部12的壁面的与第1轴毂部11c对置的大致中央部分上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另外,两盖部11、12通过例如圆头螺钉之类的固定螺钉19而分别被固定在壳体部10上。
竿安装部13是从壳体部10向上方延伸的T字形状的部件,形成于前端的前后延伸的绕线轮支脚13a能够安装在钓竿的绕线轮片(未图示)上。另外,竿安装部13为了谋求轻质化及壁厚的均匀化而在上表面及前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中空部13b、13c。
盖体部件14以从后方来覆盖安装了第1及第2盖部11、12的状态下的壳体部10的底部及侧部的方式弯曲地形成。盖体部件14是用于堵住形成于第1及第2盖部11、12的后端部的第1及第2切口部11b、12b,并且防止含有绕线轮主体2的后端角部的侧表面及后表面的损伤而设置的。盖体部件14是由ABS树脂等的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制成,在表面实施有金属电镀。盖体部件14在前端侧部的与第1及第2螺纹孔11f、12f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阶梯的螺纹安装孔14a、14b。在该螺纹安装孔14a、14b中安装有拧入第1及第2螺纹孔11f、12f中的螺纹部件14c并将盖体部件14固定在两盖部11、12上,并且能够在维修时打开。盖体部件14在后端下表面处也通过拧入壳体部10的下表面的螺纹部件14d而被固定。
在这样构成的绕线轮主体2中,因为第1盖部11由重量轻且单位强度高的铝合金制成,所以与主齿轮7接近地配置且大的力易于作用的第1盖部11的单位强度能够被较高地维持并能够谋求轻质化。此外,因为距离主齿轮7较远且大的力难于作用的第2盖部12采用了合成树脂,所以能够谋求轻质化。进而,因为壳体部10由镁合金制成,所以作为绕线轮主体2整体,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
转动体驱动机构5具有:手柄1的手柄轴1a被拧入并固定的主齿轮轴8、一体形成在主齿轮轴8上的主齿轮7、与主齿轮7啮合的小齿轮9。
主齿轮轴8通过轴承15a、15b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上,前述轴承15a、15b安装在形成于绕线轮主体2的两盖部11、12上的第1及第2轴毂部11c、12c上。在主齿轮轴8的两端内周部上分别形成有阴螺纹部8a、8b。阴螺纹部8a、8b是在卷线方向上旋转手柄1时螺钉拧紧方向的螺钉。所以,图2左侧的阴螺纹部8a为左旋螺钉,右侧的阴螺纹部8b为右旋螺钉。另外,手柄1能够安装在图1及图3所示的左位置与图2所示的右位置的主齿轮轴8的两端的任一端。可是,因为阴螺纹部8a、8b的螺纹方向不同,在左右地安装手柄轴1a的情况下,需要分别准备专用的装置。另外,在图2示出了左手柄用的手柄轴1a。
小齿轮9是中空筒状的部件,前部贯通转动体3且不能旋转地安装转动体3。卷筒轴16贯通并配置在小齿轮9的内周部。螺母17安装在小齿轮9的前部,转动体3通过螺母17而被固定在小齿轮9上。小齿轮9的轴方向的中间部与后端部分别通过轴承18a、18b而旋转自如地由绕线轮主体2的壳体部10支承。轴承18a安装在机构支承部10b上,轴承18b安装在中间支承部10d上。形成于小齿轮9的后端部侧的齿轮部9b上形成有环状的切口部9c。该环状的切口部9c是用于简洁地配置后述的减速机构20而设置的。
如图2及图3所示,摆动机构6具有:与小齿轮9啮合的减速机构20、与减速机构20联动并旋转的丝杠21、与丝杠21卡合并前后地往复移动的滑块22、在卷筒轴16方向上导引滑块22的2根的引导轴23a、23b。
如图5所示,减速机构20具有:带阶梯的齿轮部25、中间轴26、从动齿轮27。带阶梯的齿轮部25具有与小齿轮9啮合的大径齿轮25a及小径齿轮25b、中间轴26具有与小径齿轮25b啮合的第1中间齿轮26a及与第1中间齿轮26a有间隔地配置的第2中间齿轮26b,从动齿轮27不能旋转地安装在丝杠21上并与第2中间齿轮26b啮合。
带阶梯的齿轮部25围绕与小齿轮9平行的轴旋转。大径齿轮25a是与小齿轮9啮合的螺纹齿轮。小径齿轮25b、第1中间齿轮26a、第2中间齿轮26b及从动齿轮27都是螺纹齿轮,中间轴26围绕与带阶梯的齿轮部25交错的轴旋转,安装有从动齿轮27的丝杠21围绕与带阶梯的齿轮部25交错且平行于小齿轮9的轴旋转。中间轴26的第2中间齿轮26b配置在小齿轮9的切口部9c的下方。由此,与不形成切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接近小齿轮9地配置丝杠21,能够谋求绕线轮整体的简洁化。在这样构成的减速机构20中,小齿轮9的旋转被较大地减速并传递到丝杠21上。
丝杠21是表面形成了交叉的螺旋状的槽21a的部件,与卷筒轴16平行地配置。丝杠21经由例如合成树脂制的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壳体部10的前后端上。丝杠21从壳体部10的后方安装,通过螺纹固定在壳体部10的后表面上的固定板54而防止脱落。
滑块22在内部安装有与丝杠21的槽21a卡合的卡合部件22a。滑块22不能旋转且不能移动地连结在卷筒轴16的后端部上。滑块22通过其卡合部件22a的前端与槽21a的卡合,对应丝杠21的旋转并在卷筒轴方向上往复移动,使卷筒轴16与手柄1的旋转联动并往复移动。
引导轴23a、23b贯通滑块22,沿着卷筒轴16来导引滑块22。引导轴23a的两端固定在壳体部10的后端与中间支承部10d上。引导轴23a从壳体部10的后方安装,通过防止丝杠21脱落的固定板54而使后端不能脱落。引导轴23b的两端固定在壳体部10的前后端上。引导轴23b从壳体部10的前方安装。引导轴23b的前部能够与固定第1盖部11的前部的固定螺钉19接触,通过该固定螺钉19而防止脱落。
转动体3的钓线导引部仅安装在一方的转动臂上,是所谓无放线环型的部件。
如图3及图6~图8所示,转动体3具有:经由小齿轮9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上的转动体主体30、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转动体主体30上的钓线导引部31。
转动体主体30由例如在表面上形成了阳极氧化覆膜的镁合金制成,具有:筒状的支承部32、从与支承部32的后端部外周面对置的位置分别与支承部32有间隔地向前方延伸的第1及第2转动臂33、34。
支承部32是从后端朝向前方缩径成锥状后形成了圆筒状的大致筒状的部件。在支承部32的前部上形成有前壁32a,在前壁32a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小齿轮9的前部所贯通的轴毂部32b。轴毂部32b不能旋转地安装在小齿轮9的前部上。在前壁32a的前部,在小齿轮9的前部拧入螺母17,通过该螺母17而使转动体3被固定在小齿轮9上。此外,在支承部32的前部安装有筒状的咬线防止部件35,该咬线防止部件35用于防止钓线向卷筒轴16上的缠绕。
在第1转动臂33的前端安装有在卷线姿势与放线姿势之间摆动自如的钓线导引部31。在第1转动臂33的内部安装有与钓线导引部31的摆动联动并动作的联动机构40。第1转动臂33的径方向外周侧通过第1盖体部件36而被覆盖。
第2转动臂34与第1转动臂33同样地向前方延伸,径方向外周侧通过第2盖体部件37而被覆盖。第2转动臂34是用于达到转动体3的旋转平衡而设置的。因此,第2转动臂34为了靠近安装了钓线导引部31的第1转动臂33的重心位置而使其重心位置偏向前方侧。为了使重心位置偏向前方侧,在第2转动臂34的基端侧上形成有开口部34a的同时,在前端侧形成有用于安装配重38的配重收纳部34b。配重38例如由钨合金制成。此外,从图7及图8就可以看出,为了使第2转动臂34的重心偏向前方,向前方延伸的长度要比第1转动臂33长。
在这里,如图6所示,两转动臂33、34形成为:第1直线L1与第2直线L2隔着转动体主体30的旋转轴芯X并在相反侧间隔大致相同距离地配置,第1直线L1穿过第1转动体33臂的钓线导引部31的摆动轴芯,第1直线L2穿过第2转动臂34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并实质上与第1直线L1平行。这样配置两转动臂33、34时,即使钓线导引部31相对于旋转轴芯X向外侧偏靠(在图6中为相对于第1直线L1向外侧偏靠)地配置,也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维持旋转平衡。
咬线防止部件35具有:与支承部32的圆筒部分形成在同一平面内的圆筒状的防咬合部35a、朝向防咬合部35a的后端部中心并对置设置的一对舌状的安装部35b。防咬合部35a的前端形成为比其它部分直径要大,由此使得侵入卷筒4内部的钓线不能进入转动体3内。此外,在防咬合部35a的前端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收纳旋转平衡补正用的配重39的配重收纳部35c。配重39也是由例如钨合金制成。另外,在图3中,虽然配重收纳部35c为了便于说明而形成在接近第2转动臂34的位置,但实际上,如图6所示,在钓线导引部的摆动方向上配置于两转动臂33、34的中间位置。通过这样配置配重收纳部35c,即使钓线导引部31比第1直线L1更在离开旋转轴芯X的方向上偏向地配置,也能够通过相对于钓线导引部31配置在旋转轴芯X的相反一侧的配重39来补正旋转平衡。
咬线防止部件35通过从安装部35b的前表面安装的2根螺纹部件29、29而固定在前壁32a上。另外,前壁32a的前表面在安装了咬线防止部件35的状态下,包含安装部35b并成为环状的平坦面。因为含有安装部35b的平坦面形成在前壁32a的前表面上,所以在前壁32a上形成有舌状的安装部35b进入的凹部32c。由此,即使异物从卷筒4一侧进入并附着,也能够在卸下卷筒4后擦去异物等,成为易于除去异物的构造。
如图6~图8所示,钓线导引部31具有:安装在第1转动臂33的前端的支承部件41、其基端固定在支承部件41的前端的固定轴4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固定轴42上并能够导引钓线的线辊43、设在固定轴42的前端的固定轴盖体44、设在固定轴盖体44的前端并卡止钓线的钓线卡止部45。
支承部件41在卷线姿势与放线姿势之间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前端。固定轴42的基端不能旋转地卡止在支承部件41的前端,通过安装螺栓42a而固定在支承部件41上。线辊43经由一对轴承46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固定轴42的外周上。线辊43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导引钓线的环状的导引槽47,以不易产生线卷曲。此外,线辊43的外周面的两端通过支承部件41及固定轴盖体44而被覆盖。
固定轴盖体44设在固定轴42的前端,是其顶点44b在固定轴的轴芯Y1的后方且朝向转动体3的旋转中心一侧偏心的大致圆锥形状的部件。固定轴盖体44的后表面侧的棱线附近的图7剖面线所示区域成为将钓线导引到线辊43上的钓线导引面44c。在固定轴盖体44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凹陷的调节用凹部44a。这样设置调节用凹部44a时,便于使钓线导引部31从卷线姿势回到放线姿势。钓线卡止部45形成为:在顶点44b的前侧与棱线平滑地连续且从顶点44b突出,前端比其它部分粗。钓线卡止部45的前端被制成球状。
这样构成的钓线导引部31,因为钓线卡止部45的前端比其它部分粗,所以被卡止在钓线卡止部45上时不易脱落。此外,因为钓线卡止部45及固定轴盖体44的顶点44b向后方倾斜,所以卡止在钓线卡止部45上的钓线通过钓线导引面而能够可靠地被导引到线辊43的导引槽47上。
如图3所示,转动体3通过防止反转机构50而能够禁止·解除出线方向的旋转。防止反转机构50具有安装在壳体部10的机构支承部10b上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51。单向离合器51能够在反转禁止状态与反转允许状态之间切换。防止反转机构50还具有使单向离合器51能够在反转禁止状态与反转允许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操作部52。切换操作部52摆动自如地由壳体部10的操作支承部10c及中间支承部10d支承。
如图9所示,在卷筒轴16的前端上形成有阳螺纹部16a、相互平行地切口的倒角部16b,卷筒4通过螺合在阳螺纹部16a上的装卸螺母55而不能旋转且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卷筒轴16上。
如图3所示,卷筒4为浅槽形的部件,具有:在外周上卷绕钓线的卷线躯干部4a、在卷线躯干部4a的后端部上形成了比卷线躯干部4a大的直径的筒状的裙部4b、在卷线躯干部4a的前端部上形成了比卷线躯干部4a稍大的直径的前凸缘部4c。
卷线躯干部4a相对于卷筒轴16不能旋转,配置在转动体3的支承部32及咬线防止部件35的外周侧。卷线躯干部4a具有:在前端侧内周上一体形成的前壁部4d、在前壁部4d的内周侧上向后方突出并一体形成的轴毂部4e。在前壁部4d上为了谋求轻质化而形成有多个通孔4g。
如图9所示,轴毂部4e的外形为正六边形的形状,轴毂部4e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卷筒轴16上,若通过安装部件56则不能旋转地安装在卷筒轴16上。安装部件56具有:不能旋转地卡止轴毂部4e的轴毂卡止部件57、使轴毂卡止部件57相对于卷筒轴16不能旋转的卡止部件58。轴毂卡止部件57在与轴毂部4e对置的前表面57a上具有12边的星形截面的卡止凹部57b,并且在后表面57c上具有卡合在卡止部件58上的4个圆形的卡止突起57d。卡止部件58是圆板状的部件,在中心具有卡合在卷筒轴16的倒角部16b上的间隙58a。此外,在外周面上具有与卡止突起57d卡合的4个卡止槽58b。通过在倒角部16b上嵌入间隙58a而使卡止部件58不能旋转地安装在卷筒轴16上。此外,使卡止突起57d卡止在卡止槽58b上,轴毂卡止部件57相对于卷筒轴16变得不能旋转。另外,在轴毂卡止部件57的卡止凹部57b上安装有弹性体制成的垫圈部件59。垫圈部件59具有孔部59a,该孔部59a具有比卷筒轴16的外形稍小的内径,通过将孔部59a安装在卷筒轴16上,来限制轴毂卡止部件57及卡止部件58的相对于卷筒轴18的前后移动。
在这样的星形截面的卡止凹部57b中通过使六边形截面的轴毂部4e卡止,而能够以30度间隔的旋转相位将卷筒4不能旋转地安装到卷筒轴16上。由此,仅通过松动装卸螺母55就能够转动卷筒4,不使转动体3旋转就能够调整钓饵的下垂长度。
如图1所示,在裙部4b上为了谋求轻质化而形成有多个内径不同的通孔4f。在前凸缘部4c上具有从卷线躯干部4a的外周面稍向前方扩径的锥状的外周面。由此,能够较大地减少在抛出时作用在钓线上的放出阻力。
接着,对于旋压式绕线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在动作的说明中,对于用右手来抛出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抛出时,使钓线导引部31为卷线姿势并处于钓线已挂在钓线导引部31上的状态,来调整钓饵的下垂长度。
首先,在卷线方向上转动手柄1,在卷筒4配置于行程的最前端附近的状态下使钓线导引部31处于规定的旋转相位。具体地说,考虑到钓线操作部31的操作的容易程度或钓线的调节容易程度,在例如用右手进行抛出时,若在钓竿一侧看去钓线导引部31配置在卷筒4的左侧,则用左手操作钓线导引部31更加容易。
在变更钓饵的下垂长度时,松动装卸螺母55并使卷筒4向前方移动,来解除轴毂部4e与轴毂卡止部件57的卡合。在该状态下,转动卷筒4并将钓饵的下垂长度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调整下垂长度后,使卷筒4向后方移动并将轴毂部4e卡止在轴毂卡止部件57上。此时,因为轴毂部4e每隔30度地卡合在轴毂卡止部件57上,所以能够微细地调整钓具的下垂长度。然后拧紧装卸螺母55并结束下垂长度的调整。
在该状态下,用左手(与拿着钓竿的手相反的手)的指尖捏住钓线导引部31的固定轴盖体44并使钓线导引部31摆动到放线姿势。此时,因为在固定轴盖体44上形成有调节用凹部44a,所以易于捏住固定轴盖体44,能够捏住钓线导引部31并简单地摆动。用左手捏住被卷绕到卷筒4上的钓线并用右手的食指挂住钓竿来进行抛出。
在抛出结束时,用左手使钓线导引部31从放线姿势回到卷线姿势,用左手捏住钓线并卡止在钓线导引部31的钓线卡止部45上。卡止于钓线卡止部45的钓线穿过固定轴盖体44的钓线导引面44c并被导引到线辊43的导引槽47上。在该状态下,使手柄1在卷线方向上稍稍旋转,在钓线上稍稍施加张力并将竿放置。
在钓饵挂上猎物并转动手柄1时,转动体3在卷线方向上旋转的同时卷筒4前后移动。此时,手柄1的旋转经由主齿轮轴8而传递到主齿轮7,经由小齿轮9而使转动体3旋转。此外,从小齿轮9经由减速机构20使摆动机构6动作,卷筒4前后移动。该卷取时,即使猎物较大而使大的力作用在主齿轮7上,因为接近主齿轮7地配置的第1盖部11由铝合金制成,所以能够较高地维持单位强度。而且,因为第1盖部12由合成树脂制成,壳体部10由镁合金制成,所以能够谋求轻质化。
在这里,通过使用在例如金属中比重较小的轻合金来制作第1盖部11,与主齿轮7接近地配置并大的力易于作用的第1盖部11的单位强度能够被较高地维持,能够谋求轻质化。此外,距离主齿轮7过远而使大的力难于作用的第2盖部12采用合成树脂而能够谋求轻质化。因此,作为绕线轮主体2整体,能够维持单位强度并谋求轻质化。
其它实施方式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其钓线导引部31为无放线环型的旋压式绕线轮为例对本发明相关的绕线轮主体进行了说明。可是,本发明也适用于钓线导引部具有连结摆动自如地安装在第1及第2转动臂的前端的第1及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与固定轴盖体及第2放线环支承部件的放线环的具有所谓放线环臂的一般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镁合金制作壳体部10,但壳体部10的材质不限定于镁合金,可以为铝合金或钛合金等的轻质且单位强度高的金属或玻璃纤维强化尼龙、炭纤维强化树脂等的单位强度高且轻质的合成树脂。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第1盖部11的材质为铝合金制,但第1盖部11的材质只要是钛合金等的轻质且单位强度高的金属,则什么材质都可以。
(d)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竿安装部13与壳体部10一体形成,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不是壳体部110而是第1盖部111与竿安装部113一体形成。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及第2盖部11、12上设置轴毂部11c、12c并支承主齿轮轴。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单臂支承一体形成在主齿轮107上的主齿轮轴108的筒状的轴毂部111c设在第1盖部111上。主齿轮轴108通过有间隔地配置在轴毂部111c上的一对轴承115a、115b而旋转自如地由轴毂部111c支承。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第2盖部112上未设有轴毂部,成为流畅的外观。
(e)盖部的固定方法可考虑各种变形例,例如,可以贯通壳体部,从一个盖部拧入另一个盖部而进行固定。
例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壳体部210上设置四个部位(参照图11),形成贯通侧部的贯通孔210e。而且,在第1盖部211上形成向壳体部210一侧突出的突出部211g,在第2盖部212上形成贯通孔212g。在此,通过将形成在第1盖部211上的突出部211g插入形成在壳体部210上的贯通孔210e中,贯通第2盖部212的贯通孔212g地将螺纹部件219拧入固定在突出部211g上,将第1盖部211和第2盖部212固定在壳体部210上。如图12放大所示,在突出部211g上形成有阴螺纹部211h,螺纹部件219的阳螺纹部219a可螺合在阴螺纹部211h中。
而且,如图13所示,可以将突出部312h形成在与主车轮7离开配置的合成树脂制的第2盖部312上。而且,还可以在突出部312h上形成攻丝孔312i,使由攻丝螺钉构成的螺纹部件319贯通第1盖部311的贯通孔311i地拧入突出部312h上。
Claims (10)
1.一种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能够安装在钓竿上,手柄的旋转经由主齿轮而传递到转动体及卷线用的卷筒上,并将钓线卷取到前述卷筒上,包括:
具有用于在内部收纳并支承用于驱动前述卷筒及前述转动体的驱动机构的机构收纳空间的壳体部;
以覆盖前述壳体部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前述壳体部上,与前述主齿轮接近地配置并以前述主齿轮的背面侧支承前述主齿轮的旋转轴的金属制的第1盖部;
以覆盖前述壳体部的另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前述壳体部上的合成树脂制的第2盖部;
与前述壳体部及第1盖部的任一个一体形成并能够安装在前述钓竿上的竿安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第1及第2盖部具有分别支承前述主齿轮的旋转轴的两端部的第1及第2轴支承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第1盖部具有单臂支承前述主齿轮的旋转轴的轴支承部。
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壳体部由镁合金制成,前述第1盖部由铝合金制成。
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第1及第2盖部通过多根小螺钉而固定在前述壳体部上,前述小螺钉的至少一个用于前述驱动机构的固定。
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竿安装部与前述壳体部一体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竿安装部与前述第1盖部一体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壳体部具有贯通侧部的1个或多个贯通孔,前述第1和第2盖部中的一个具有在前述壳体部一侧突出形成并插入前述贯通孔中的突出部,前述第1和第2盖部中的另一个通过在插入前述贯通孔中的前述突出部上安装螺纹部件,而与前述第1和第2盖部中的一个一起被螺纹固定在前述壳体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突出部具有阴螺纹部,前述螺纹部件具有与前述阴螺纹部螺合的阳螺纹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前述突出部具有攻丝孔,前述螺纹部件是拧入前述攻丝孔中的攻丝螺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028470A JP2004236567A (ja) | 2003-02-05 | 2003-02-05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JP28470/03 | 2003-02-05 | ||
JP28470/2003 | 2003-02-05 | ||
JP47717/03 | 2003-02-25 | ||
JP47717/2003 | 2003-02-25 | ||
JP2003047717A JP4121871B2 (ja) | 2003-02-25 | 2003-02-25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8867A true CN1518867A (zh) | 2004-08-11 |
CN100429973C CN100429973C (zh) | 2008-11-05 |
Family
ID=3265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401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9973C (zh) | 2003-02-05 | 2004-02-05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28937B2 (zh) |
EP (1) | EP1444892B1 (zh) |
KR (1) | KR101080067B1 (zh) |
CN (1) | CN100429973C (zh) |
AT (1) | ATE320178T1 (zh) |
DE (1) | DE602004000480T2 (zh) |
MY (1) | MY128881A (zh) |
SG (1) | SG121863A1 (zh) |
TW (1) | TWI3084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352982T1 (de) * | 2004-12-15 | 2007-02-15 | Eugene Hong | Angelwinde |
JP4804279B2 (ja) * | 2006-08-31 | 2011-11-0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US7275705B1 (en) | 2006-09-07 | 2007-10-02 | Shakespeare Company, Llc | Spinning reel having two-piece frame and leg assembly with concealable attachment points |
JP4892416B2 (ja) * | 2007-06-15 | 2012-03-0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TW200939953A (en) * | 2008-03-20 | 2009-10-01 | wen-xiang Li | Reel with decorative cover |
US9480244B2 (en) | 2011-04-05 | 2016-11-01 | John Cooper | Handle system for fishing rod |
US9119385B2 (en) * | 2011-04-05 | 2015-09-01 | John Cooper | Handle system for fishing rod |
JP6145606B2 (ja) * | 2012-12-20 | 2017-06-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リール本体、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7013204B2 (ja) * | 2017-10-27 | 2022-01-3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7190835B2 (ja) * | 2018-07-20 | 2022-12-16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フックキーパーおよび魚釣り用リ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71720A (en) * | 1955-12-05 | 1961-02-14 | Higbie Mfg Company | Spinning reel |
US3020665A (en) * | 1960-06-10 | 1962-02-13 | Hull R Dell | Combination fishing rod, handle and reel |
US3296731A (en) * | 1964-01-06 | 1967-01-10 | Bronson Specialties Inc | Spinning reel |
JPS5883267U (ja) * | 1981-11-30 | 1983-06-06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JP2561243Y2 (ja) * | 1992-03-06 | 1998-01-2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DK0641514T3 (da) * | 1993-09-08 | 1998-09-07 | Daiwa Seiko Inc | Monteringsindretning for håndtag på fiskehjul |
US6016982A (en) * | 1996-03-26 | 2000-01-25 | Daiwa Seiko, Inc. | Reel for fishing with integral reel body and grip portion |
JP3372809B2 (ja) * | 1996-04-25 | 2003-02-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H10113100A (ja) * | 1996-10-11 | 1998-05-06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3556058B2 (ja) * | 1996-10-30 | 2004-08-1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軸往復動機構 |
JP3819198B2 (ja) * | 1999-11-19 | 2006-09-06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TW495343B (en) * | 2000-11-13 | 2002-07-21 | Shimano Kk | Spinning reel rotor |
JP2003225039A (ja) * | 2002-02-05 | 2003-08-12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
US20030146324A1 (en) * | 2002-02-06 | 2003-08-07 | Shih-Yuan Yeh | Fishing reel with a replaceable casing |
-
2004
- 2004-01-27 US US10/764,587 patent/US702893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1-27 SG SG200400621A patent/SG121863A1/en unknown
- 2004-01-31 EP EP04250538A patent/EP144489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1-31 AT AT04250538T patent/ATE320178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1-31 DE DE602004000480T patent/DE60200400048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2-02 TW TW093102324A patent/TWI30847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2-03 KR KR1020040006912A patent/KR10108006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4-02-04 MY MYPI20040328A patent/MY128881A/en unknown
- 2004-02-05 CN CNB200410004019XA patent/CN10042997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02004000480D1 (de) | 2006-05-11 |
CN100429973C (zh) | 2008-11-05 |
EP1444892B1 (en) | 2006-03-15 |
DE602004000480T2 (de) | 2006-11-30 |
US7028937B2 (en) | 2006-04-18 |
TW200415988A (en) | 2004-09-01 |
MY128881A (en) | 2007-02-28 |
US20040200916A1 (en) | 2004-10-14 |
TWI308479B (en) | 2009-04-11 |
ATE320178T1 (de) | 2006-04-15 |
SG121863A1 (en) | 2006-05-26 |
KR20040071073A (ko) | 2004-08-11 |
KR101080067B1 (ko) | 2011-11-07 |
EP1444892A1 (en) | 2004-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18869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
CN1209959C (zh) | 旋转卷线器的转子 | |
CN1682588A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渔线轮组件 | |
CN1518867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
CN1223264C (zh) | 旋转卷线器的卷筒 | |
CN1926977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 |
CN1518868A (zh) | 钓鱼用绕线轮的手柄安装构造 | |
CN1454470A (zh) | 旋转绕线轮的摇把组件 | |
CN1436453A (zh) | 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 | |
CN1518866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 | |
CN1433683A (zh) | 用于钓鱼绕线轮的部件组件 | |
CN1517014A (zh) | 用于旋转绕线轮的摇把组件 | |
CN1518870A (zh) | 旋压式绕线轮的转动体 | |
CN1550135A (zh) | 旋转绕线轮的主齿轮 | |
CN1173277A (zh) | 绕线轮的框架结构 | |
CN1589618A (zh) | 旋转绕线轮的摆动装置 | |
CN1486602A (zh) | 旋转绕线轮的往复运动装置 | |
CN1227970C (zh) | 绕线轮往复运动机构 | |
CN1183212A (zh) | 具有窄卷轴本体外壳的旋转卷轴 | |
CN1504084A (zh) | 钓鱼绕线轮的部件 | |
CN1572141A (zh) | 旋转绕线轮的卷筒支承结构 | |
CN1593119A (zh) | 用于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 | |
CN1498531A (zh) | 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 | |
CN1550134A (zh) | 用于旋压式绕线轮的阻力调节旋钮 | |
CN1582653A (zh) | 用于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0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