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5645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05645A CN1405645A CN02142401.2A CN02142401A CN1405645A CN 1405645 A CN1405645 A CN 1405645A CN 02142401 A CN02142401 A CN 02142401A CN 1405645 A CN1405645 A CN 14056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oner
- electrify
- voltage
- electrif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是具有以下部分:载持调色剂像的像载体;能移动的中间转印体;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使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1起电部件;关联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设置在上述第1起电部件的上游一侧,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2起电部件,而且,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在暂时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本发明能防止由于调色剂的四处飞溅而产生的机内污染现象,能发挥对中间转印体的残留调色剂进行充分的清理的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机、打印机等的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设备,尤其是清理残留在中间转印体等上的调色剂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以往,作为彩色成像设备,有电子照相方式、热转印方式、喷墨方式等各种方式,但是,其中电子照相方式的设备与其它方式的设备相比,在成像速度、画质、防噪音性能等方面具有优点。
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设备也有多种方式。例如,在将彩色显影剂像(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在感光体表面上之后,一起转印到记录材料(recording material),即,转印材料上,进行图象形成的多重显影方式、或反复进行显影-转印循环的多重转印方式、还有,在暂时将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一起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中间转印方式等。
在这些方式中,尤其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设备,具有不必担心混色、能使用质地和厚度不同的各种转印材料的优点。
图5中所示是作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即,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是中间转印体使用带状的中间转印带9的4色全彩色激光束打印机的结构简图。
如图5所示,在作为像载体之感光鼓1的周面上,沿着旋转方向(箭头R1方向)依次配置有:起电器2、将激光光线照射在感光鼓1上的曝光设备3、具备收纳各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且可旋转移动的4个显影设备5、6、7、8的回转器22、中间转印带9、以及作为像载体清理机构之感光鼓清理器19。
如图5所示,驱动其向箭头R1方向以表面速度117mm/秒旋转的直径为46.7mm的感光鼓1,其表面由起电器2带上负电。由起电器2带上电的感光鼓1表面电位(以下称为「起电电位」。)通常是-450V~-800V。另外,在起电器2上由起电器电源17施加有在交变电压(alternating voltage)叠加了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
带了电的感光鼓1,由对应图象信息的曝光机构3的光线L,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此,曝光机构3具备:激光等光源3a;用于进行光栅扫描的6面的多面反射镜3b;用于成像的透镜3c;反射镜3d等。
在此,在搭载于回转器22上的4个显影设备中,若第1色调之黑色的显影设备5朝向感光鼓1,则由第1色调之黑色的显影设备5使带有负电的黑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作为显影剂像(调色剂像)显现出来。
中间转印带9支承在二次转印对置辊12、驱动辊15、张紧辊16等多个支承轴上。
在图5的成像设备中,中间转印带9,作为一例子,可以采用将厚度为0.05mm~0.3mm左右的环状树脂带,由碳、ZnO、SnO2、TiO2、及其它导电性的填充材料调整到体积电阻率为107~1011Ω·cm左右的材料。在这种场合,树脂带的材质可以使用例如:PVdF(聚偏二氟乙烯)、尼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等。
而且,随着驱动辊15的旋转(在图中为箭头R2方向),中间转印带9在与感光鼓1对置的位置、向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旋转方向,即,图中箭头方向R3方向旋转。而且,在隔着中间转印带9与感光鼓1对置的位置上所设置并随着中间转印带9旋转的直径为12mm的一次转印辊10上,由一次转印电源20施加正的一次转印偏置电压,则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一次转印位置,即,一次转印夹持部N1进行一次转印。
在此,一次转印偏置电压,作为一个例子,使用+500V的直流电压。另外,一次转印辊10,一般情况下,使用在EPDM、聚氨酯橡胶、CR、NBR等中加入碳等电阻调整剂、调整体积电阻率的材料。
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1,由具有弹性刮刀的感光鼓清理器去除表面的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由回转器22,依次对收纳于在与感光鼓1对置的位置上移动的各显影设备6、7、8中的第2色调之品红、第3色调之深蓝、第4色调之黄色的各色的调色剂反复进行以上的起电、曝光、显影、一次转印、清理等一连串的成像过程,就将4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在中间转印带9上了。
在此所示的设备,第1色调~第4色调使用+500V的一次转印偏置电压。
而且,图中箭头R4的方向是随着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的方向,外径是20mm的二次转印辊11处于隔着中间转印带9与向箭头R4的方向旋转的二次转印对置辊12对置的位置,若由二次转印电源21在二次转印辊11上施加二次转印偏置电压,则中间转印带9上的4种颜色重叠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即,在二次转印对置辊12和二次转印辊11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2,一起被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表面上。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9是用于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可移动的带。而且,二次转印偏置电压作为一例子使用+1.5KV的电压。
在表面载持4种颜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器(未图示),在此,表面的调色剂像被定影,结束成像。
另一方面,在上述二次转印结束之后,并未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而是残留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残留显影剂,即,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44007号所记载的那样,作为一种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由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使其带正电,而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由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113施加正极性的直流电压。
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具有可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未图示),且仅在起电时接触。另外,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和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接触部N13的里面,为了提高起电效率设有接地的对置电极124。
最后,带上正电的调色剂,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1以静电形式转印在感光鼓1上,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然后,转印到感光鼓1上的残留调色剂也被感光鼓清理器19除去。
另外,作为除去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机构的另外一例子,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61043号上所记载的那样,也有时对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施加在交变电压上叠加正极性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
那么,作为一种除去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一种机构,在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使用以静电形式转印到感光鼓1上的机构的场合,如果带了电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粒子所具有的带电量不是大致均匀的,则不能获得充分的清理性能。
中间转印带9上的带电量低的调色剂粒子,从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1形成的电场获得的静电力较弱,不能转印到感光鼓1上。另外,带电量高的调色剂粒子,从中间转印带9上获得的镜像力大,这也不能转印到感光鼓1上。
通常,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能由直流电压使其大致均匀。但是,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下使用设备的场合,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难以起电,用直流电压不能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均匀。
因此,通过使用与直流电压相比起电力更强的、在交变电压上叠加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即使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下,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量较多的场合,也能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大致均匀,能获得充分的清理性能。
但是,虽然提高了中间转印带的清理性能,但使用作为残留调色剂起电机构,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上施加在交变电压上叠加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成像设备,一进行打印,就会产生调色剂从残留调色剂起电辊123的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接触部N13部分附近四处飞溅的现象,产生机内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能防止由于调色剂的四处飞溅而引起的机内污染,又能充分地清理中间转印体的残留调色剂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具有:载持调色剂像的像载体;能够移动的中间转印体;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而使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1起电部件;关联于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设置在第1起电部件的上游一侧,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2起电部件,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在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具有:载持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用于将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能移动的带;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而使带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1起电部件;关联于带的移动方向,设置在第1起电部件的上游一侧,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带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2起电部件。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通过以下说明就可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是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进一步详细地对本发明的成像设备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在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时,设置构成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成像设备的简要结构图。虽然是按图1进行说明,但,由于有关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的机构之外的结构与图5的成像设备相同,所以,对与图5有相同作用的部件标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第1起电部件
作为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可以使用以6mm的厚度将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的橡胶件设置在外径为6mm的芯轴的周面上、制成辊子形状的部件。
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具有可以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未图示),且仅在起电时接触。另外,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和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接触部N3的里面,为了提高起电效率设有接地的对置电极24。
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由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13给起电辊23施加含有交流成分的电压,也就是在由频率为2KHz、振幅为2KV的正弦波构成的交变电压上叠加+1KV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部分,是沿中间转印带9,在二次转印位置,即,二次转印夹持部N2和作为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之间,也就是在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移动方向)上,在作为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前面(上游一侧),设置作为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因此,关联于中间转印带9的移动方向来说,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是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2的下游一侧。
在本实施例,设置电晕起电器251作为第2起电部件,即,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电晕起电器251的护罩接地,另外,在电缆上,由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2 施加规定的直流电压。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9的里面,而且在与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对置的位置N4,为了提高起电效率,设有接地的对置电极26。
残留在二次转印结束后的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在护罩上施加+5KV的直流电压的电晕起电器251赋予正电荷。虽然通过电晕起电器251之后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是正的,但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不均匀的。
然后,若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施加了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正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第1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使其起电,则,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保持正极性,且,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大致均匀了。
接着,带正电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N1。
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1以静电形式转印到感光鼓1上,被中间转印带9除去。此时,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带上-550V的电。另外,由一次转印电源20在一次转印辊10上施加+500V的直流电压。
而且,向感光鼓1上转印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回收到感光鼓清理器19,除去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工作结束。
在本实施例,由于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作用,即使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上施加有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场合,也能防止由于调色剂从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和中间转印带9的接触部N3的附近飞溅出来而产生的机内污染现象。
以下,对施加了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在其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接触部N3附近产生的调色剂飞溅的原因、以及构成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作用进行说明。
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接触部N3附近,从施加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上的偏置电压产生的电场获得静电力,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和中间转印带9的间隙中反复飞行。在该飞行过程中,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粒子所起电的极性变成正的,同时使电荷量大致均匀。
但是,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中,尤其是电荷量低的调色剂粒子,在反复飞行的过程中,并未从中间转印带9到达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而且还不能返回到中间转印带9。这样一来,电荷量低的调色剂粒子由于重力或因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而漂浮、下落,产生调色剂飞溅现象。
如在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那样,为了获得充分的清理性能,必须由施加了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的电荷量均匀。
但是,如在以上所描述的那样,若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中具有带电量低的调色剂,则该调色剂就四处飞溅。
因此,如在本实施例所示的那样,作为构成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一种形式,使用施加了直流电压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先于由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之起电,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带正电,则对于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中的、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接触部N3附近四处飞溅的电荷量低的调色剂来说,能够赋予其使之不产生飞溅现象的充分的电荷量,因此,能防止调色剂四处飞溅现象的产生。
这样一来,即能抑制调色剂飞溅现象的产生,还能获得充分的清理性能。
<实施例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简要结构图,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时,设置构成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成像设备。虽然是按图2进行说明,但,由于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也是有关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的机构之外的结构与图5的成像设备相同,所以,对与图5和实施例1有相同作用的部件标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使用薄膜,即,导电薄膜252作为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
导电薄膜252具有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未图示),且仅在起电时接触。另外,在导电薄膜252和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接触部N4的里面,为了提高起电效率设有接地的对置电极26。
如本实施例所示,即使在使用导电薄膜252作为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场合,也能预先将充分的正电荷赋予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与实施例1同样,能抑制调色剂在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和中间转印带9的夹持部N3附近四处飞溅。
再有,若使用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导电薄膜252作为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则与在实施例1所使用的电晕起电器251相比,能降低所需要的电压。因此,便于省电,而且还能抑制臭氧的产生。
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与实施例1同样,使用以6mm的厚度将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的橡胶件设置在外径为6mm的芯轴上、制成辊子形状的部件。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施加含有交流成分的电压,也就是在由频率为2KHz、振幅为2KV的正弦波构成的交变电压上叠加+1KV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
导电薄膜25使用在PVdF(聚偏二氟乙烯)树脂中掺入碳黑以将体积电阻率调整到108Ω·cm左右的材料,制成厚度为100μm的部件。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由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即,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27施加+2KV的直流电压。
残留在二次转印结束的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施加直流电压的导电薄膜252赋予正电荷。虽然通过导电薄膜252之后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是正的,但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不均匀的。紧接着,如果这些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施加了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正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从电源13使其起电,则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保持正极性,且使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均匀。
因此,并不产生调色剂从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接触部N3飞溅出去的现象。接着,带正电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N1。
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1以静电形式转印到感光鼓1上,被中间转印带9除去。此时,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起电,电压为-500V。另外,在一次转印辊10上施加有+500V的直流电压。
转印到感光鼓1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感光鼓清理器19回收,除去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工作结束。
<实施例3>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简要结构图,在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构成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时,设置是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件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成像设备。虽然是按图3进行说明,但,由于在本实施例,象实施例1、2一样,也是有关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的机构之外的结构与图5的成像设备相同,所以,对与图5和实施例1有相同作用的部件标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由电源27施加正的直流电压,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使用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Rz为8.0μm以下的导电弹性辊253,作为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
导电弹性辊253具有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未图示),且仅在起电时接触。另外,在导电弹性辊253和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接触部N4的里面,为了提高起电效率设有接地的对置电极26。
如本实施例所示,即使在使用导电弹性辊253作为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的场合,也能预先将充分的正电荷赋予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能抑制调色剂在导电弹性辊,即,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接触部N3附近四处飞溅。
再有,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若将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导电弹性辊253用作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则相对于实施例1所用的电晕起电器251,由于能降低所需要的电压,所以,便于省电,同时也能抑制臭氧的产生。另外,由于还能抑制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在导电弹性辊253的表面上,所以,起电性能稳定。
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与实施例1一样,使用以6mm的厚度将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的橡胶件设置在外径为6mm的芯轴并制成辊子形状的部件。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由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13施加含有交流成分的电压,也就是在由频率为2KHz、振幅为2KV的正弦波构成的交变电压上叠加+1KV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
导电弹性辊253使用将厚度为6mm的NBR橡胶设置在外径为6mm的芯轴而制成辊状的部件,其中,中掺入碳黑且将体积电阻率调整至108Ω·cm左右。再有,研磨辊子表面,将其加工到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Rz为0.2μm左右。在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起电时,由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电源27施加+2.5KV的直流电压。
残留在二次转印结束后的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施加直流电压的导电弹性辊253赋予正的电荷。虽然通过导电弹性辊253之后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是正的,但,各调色剂粒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不均匀的。接着,若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施加了在交变电压上叠加了正的直流电压的偏置电压的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使其起电,则调色剂粒子的电气极性保持正极性,且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大致均匀了。因此,不会产生调色剂从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的接触部N3飞溅出去的现象。
接着,带正电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N1。
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在一次转印夹持部N1以静电形式转印到感光鼓1上,被中间转印带9除去。此时,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起电,电压为-500V。另外,在一次转印辊10上施加有+500V的直流电压。
转印到感光鼓1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感光鼓清理器19回收,除去中间转印带9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的工作结束。
在本实施例,虽然导电弹性辊253的表面粗糙度,是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Rz为0.2μm左右,但如果Rz是0.01μm以上8.0μm以下,则同样地能获得稳定的起电性能。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Rz比0.01μm小时,由于导电性辊253与中间转印带9的摩擦力小,所以,导电性辊253不能平稳地旋转,使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9刮落下来,使其产生机内污染。若Rz超过8.0μm,则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附着在导电弹性辊253凹凸的表面上,产生起电性能降低的现象。
那么,在本实施例,表面粗糙度Rz的测定方法,采用以下条件:
测定仪器:东京精密责任有限公司制Surf-com-550A(商品名)
测定距离:2mm
跳跃式转移距离:0.8mm
测定速度:3mm/sec
以上,在实施例1~3中,虽然中间转印体以带状的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中间转印体的形状并不限定为带,即使是鼓状的部件,也能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本说明书中,对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二次转印辊11分别设置对置电极。但,如图4所示,即使在将二次转印对置辊12作为残留调色剂起电辊23和辅助残留调色剂起电件25(在图4为导电弹性辊253)的对置电极使用的场合,也能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使用图1~图5说明的成像设备的各部件的尺寸或配置、上述记载的分别施加的各偏置电压的数值等,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载,就不限于此。
另外,即使是其它结构的设备,也能应用本发明,在沿中间转印体排列各显影设备进行配置的成像设备中,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虽然对使用负极性调色剂作为显影剂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正极性调色剂的场合,上述记载的分别施加的各种偏置电压、起电极性当然全部变成相反的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残留调色剂以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在带上形成的浓度检测用调色剂像的清理当然也能应用本发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具有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使残留在中间转印体上的残留显影剂带有规定极性的电的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残留显影剂在一次转印位置从中间转印体以静电形式转印到像载体上,沿中间转印体,在二次转印位置和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之间设有施加直流电压的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由于在由第1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使其起电之前,率先由施加直流电压的第2残留显影剂起电机构使残留显影剂起电,所以,具有即使对残留调色剂的量较多的场合,也能防止由于调色剂的四处飞溅而产生的机内污染现象,能发挥对中间转印体的残留调色剂进行充分的清理的性能的效果。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中并未作任何限定,在本发明的技术思路的范围内所有的变形都是可能的。
Claims (17)
1.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是具有以下部分:
载持调色剂像的像载体;
能移动的中间转印体;
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使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1起电部件;
关联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设置在上述第1起电部件的上游一侧,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2起电部件,而且,
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在暂时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是叠加交变电压和直流电压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由上述第1起电部件和第上述第2起电部件起电的调色剂,在上述像载体和上述中间转印体之间的第1转印部从上述中间转印体转印到上述像载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关联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上述第2起电部件在将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第2转印部的下游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1起电部件是辊子。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电晕起电器。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薄膜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导电弹性辊。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导电弹性辊的表面粗糙度Rz是0.01μm以上8.0μm以下。
10.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是具有以下部分:
载持调色剂像的像载体;
用于将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能移动的带;
通过施加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而使上述带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1起电部件;
关联于上述带的移动方向,设置在上述第1起电部件的上游一侧,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使上述带上的调色剂起电的第2起电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包含交流成分的电压是交变电压和直流电压叠加的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由上述第1起电部件和上述第2起电部件起电的调色剂,在上述像载体和上述带之间的转印部从上述带转印到上述像载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1起电部件是辊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电晕起电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薄膜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第2起电部件是导电弹性辊。
17.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其特征是:上述导电弹性辊的表面粗糙度Rz是0.01μm以上8.0μ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83116/2001 | 2001-09-18 | ||
JP2001283116A JP5006493B2 (ja) | 2001-09-18 | 2001-09-18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5645A true CN1405645A (zh) | 2003-03-26 |
CN1207637C CN1207637C (zh) | 2005-06-22 |
Family
ID=1910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214240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637C (zh) | 2001-09-18 | 2002-09-17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56777B2 (zh) |
JP (1) | JP5006493B2 (zh) |
CN (1) | CN1207637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7128C (zh) * | 2003-09-22 | 2008-02-0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0421039C (zh) * | 2004-07-30 | 2008-09-2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520624B (zh) * | 2008-02-28 | 2012-03-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99475B2 (en) * | 2005-09-08 | 2009-03-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Broadcast station, base station control device, receiver, control method, receiving method, broadcast system, reception program, transmission program, distribution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US20080069617A1 (en) * | 2006-09-19 | 2008-03-20 | Mitsuyo Matsumoto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for use in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2008089785A (ja) * | 2006-09-29 | 2008-04-1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4707B2 (ja) * | 2006-12-15 | 2012-04-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3239B2 (ja) * | 2007-04-13 | 2013-04-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05278B2 (ja) | 2008-09-11 | 2011-0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8131178B2 (en) * | 2009-05-14 | 2012-03-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mage forming system cleaning station with waste toner collection |
JP5455687B2 (ja) * | 2010-01-29 | 2014-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4995B2 (ja) * | 2010-07-30 | 2014-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57962A (ja) * | 2012-11-12 | 2013-03-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23150A (ja) * | 2014-03-03 | 2014-07-0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541884B2 (ja) | 2020-09-23 | 2024-08-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45283A (ja) * | 1988-03-28 | 1989-09-29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3155915B2 (ja) * | 1994-11-18 | 2001-04-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67507B2 (ja) * | 1995-04-21 | 2002-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DE69625542T2 (de) * | 1995-05-23 | 2003-10-02 | Canon K.K., Tokio/Tokyo |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Methode mit einem Zwischenübertragungselement |
US5842081A (en) * | 1995-05-31 | 1998-11-24 | Fuji Xerox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an electrographic photoreceptor |
US5752130A (en) * | 1995-07-07 | 1998-05-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US5881343A (en) * | 1996-07-09 | 1999-03-09 | Minolta Co., Ltd. | Charging method and charging device |
JPH10186998A (ja) * | 1996-12-27 | 1998-07-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84148B2 (ja) * | 1997-06-04 | 2004-11-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07293B2 (ja) | 1997-11-21 | 2007-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9383A (ja) * | 1998-02-26 | 1999-09-17 | Canon Inc | 帯電手段、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DE60040444D1 (de) * | 1999-09-30 | 2008-11-20 | Canon Kk |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leitendes Bauteil für einen Bilderzeugungsgerät |
JP2001109351A (ja) * | 1999-10-08 | 2001-04-2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73551B2 (ja) | 1999-11-30 | 2007-01-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1
- 2001-09-18 JP JP2001283116A patent/JP50064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9-16 US US10/244,012 patent/US68567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9-17 CN CN02142401.2A patent/CN120763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7128C (zh) * | 2003-09-22 | 2008-02-0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0421039C (zh) * | 2004-07-30 | 2008-09-2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520624B (zh) * | 2008-02-28 | 2012-03-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02540828A (zh) * | 2008-02-28 | 2012-07-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02540828B (zh) * | 2008-02-28 | 2015-03-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30053820A1 (en) | 2003-03-20 |
JP2003091164A (ja) | 2003-03-28 |
US6856777B2 (en) | 2005-02-15 |
CN1207637C (zh) | 2005-06-22 |
JP5006493B2 (ja) | 2012-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1830C (zh) | 成像设备及可相对于其进行拆装的中间转印装置 | |
CN1405645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103846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2615A (zh) | 成象设备 | |
CN1959559A (zh) |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 |
CN1045340C (zh) | 图象形成设备及其充电装置 | |
CN1932680A (zh) | 成像设备 | |
CN190475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单元 | |
CN101055458A (zh) | 成像装置 | |
CN114861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82682C (zh) | 成象设备 | |
CN1499300A (zh) | 显影剂承载体及显影装置 | |
CN163764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7031641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e-charge exposure device for image carrier | |
JP49634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455303A (zh) | 成像装置 | |
US647734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ductive member adjoining light irradiating portion | |
CN1058792C (zh) | 成象装置 | |
CN176364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3235165A (ja) | 中間転写体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275569A (ja) | 帯電装置 | |
CN1610865A (zh) | 充电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1624597A (zh) | 成像装置及其充电单元 | |
CN1639646A (zh) | 带有使用振荡电压的起电装置的无清洁器成像设备 | |
JP5609598B2 (ja) | 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