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12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612C CN1148612C CNB981059627A CN98105962A CN1148612C CN 1148612 C CN1148612 C CN 1148612C CN B981059627 A CNB981059627 A CN B981059627A CN 98105962 A CN98105962 A CN 98105962A CN 1148612 C CN1148612 C CN 11486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transfer body
- image
- mentioned
- image for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472 neutra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4
- 208000032369 Primary transmissio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OOUIPVCVHRTMJ-UHFFFAOYSA-L zinc stearate Chemical compound [Zn+2].CCCCCCCCCCCCCCCCCC([O-])=O.CCCCCCCCCCCCCCCCCC([O-])=O XOOUIPVCVHRTMJ-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使用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中间转印体、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使消电电荷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成正比。例如,设置控制部,根据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位,切换带消电充电器的消电条件,如根据墨像转印次数,切换从消电用电源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上的直流电压。这样能对中间转印带均一消电,以备进行后面的墨像转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详细地说,涉及使用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载置从像载体转印的墨像的中间转印体、利用静电力将用于上述像载体使墨像转印在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电荷赋与上述中间转印体的一次电荷赋与装置、利用静电力将用于从该中间转印体使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电荷赋与该转印材或转印材载体的二次电荷赋与装置、对将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上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消电的中间转印体的消电装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为人们所知。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用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使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在墨像转印到转印材上之后消电,使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均一化,除去附在中间转印体上的残留墨粉等附着物,以进行后面的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的一次转印。
但是,在上述以往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用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使中间转印体消电,有时还会存在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不成为所定电位、电位不均残留等现象,若存在这种消电不良现象,会对后面的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工序带来坏影响。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上述中间转印体的消电不良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很离散是上述消电不良的主要原因。
尤其当进行若干次的一次转印,以便将像载体上形成的各色墨像叠合在上述中间转印体、然后将中间转印体上的叠合墨像一次转印在转印材的图像形成装置场合,用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很离散,其与叠合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数、即对中间转印体的一次转印的次数有关。
另外,在上述以往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分别设置对上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消电的电晕放电器等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及清除中间转印体表面附着物的清洁装置,所以要实现低成本化很难。
在上述以往图像形成装置中,将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时的转印条件通常定为使往转印材的转印效率成为所定值以上的合适转印范围的大致中央。该转印条件的设定值与上述合适转印范围的上下限的差和将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时的转印容限相对应,该差越大转印容限越大。
这里,若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墨像的一次转印通过后的墨像包含墨粉附着量不同的部分,在该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内会产生带电量的离散。例如,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包含全色调部及半色调部时,全色调部的带电量比半色调部小。另外,若例如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场合,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叠合部分的带电量比仅有单色墨粉附着的部分小。
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转印墨像的一次转印部通过后的墨像内的带电量离散有时还会因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移动方向的上述一次转印部的邻接下流侧产生的剥离放电而发生。
这样,若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内带电量发生离散,转印特性相互不同部分会存在于同一墨像内。若在相同转印条件下将该转印特性不同的所有部分转印在转印材上,则由于能以所定值以上转印率转印墨像整体的转印条件的范围变狭,所以对于墨像整体的转印容限降低,不能稳定地将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图10中曲线a和曲线b分别表示对于全色调部及半色调部的转印电流与转印率的关系,模式地显示了转印特性。图中的符号A及B表示的宽度是能以转印率80%以上将各部转印在转印材上的转印电流的范围,转印容限较大。但是,由于两转印特性曲线有偏离,上述二部分都能以转印率80%以上进行转印的转印电流的范围变狭,如图中符号C所示,转印容限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后能对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以备后面的从像载体进行墨像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能兼用作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与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的导电性刷部件、能实现比分别设置上述两装置场合成本低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从像载体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内带电量发生离散也能抑制该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时的转印容限的降低、能将该墨像稳定地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载置从像载体转印的墨像的中间转印体;将用于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转印墨像的电荷赋与该中间转印体的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将消电电荷赋与中间转印体,以对已将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上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进行消电;其特征在于:上述消电电荷的电压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成正比。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将已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墨像若干次叠合转印在上述中间转印体上;根据上述往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次数,切换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根据上述往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次数,切换由上述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所赋与的电荷的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将用于从上述中间转印体往转印材转印墨像的电荷赋与上述转印材体载体的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根据在充电操作期间上述中间转印体是否面对上述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切换从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移动速度控制装置,根据转印材的厚度,切换中间转印体的移动速度;根据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速度切换从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用电晕消电器作为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施加包括直流成分和交流成分的电压;上述消电电荷改变施加在上述电晕消电器上的直流成分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中间转印体是一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层的带。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导电性刷部件,该刷部件与将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后的上述中间转印体相接触,进行中间体的消电以及清洁;电源,该电源将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相反极性的偏压施加在上述导电性刷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用可回转的导电性刷辊作为上述导电性刷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预转印带电装置,使转印到上述转印材前的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带电。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设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通过上述预转印带电装置的带电位置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移动速度,控制上述预转印带电装置的输出。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即使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离散也能对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以备进行后面的从像载体的墨像转印。
按照本发明,即使因往中间转印体转印次数不同而引起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离散,也能对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以备进行后面的从像载体的墨像转印。
按照本发明,即使因中间转印体是否与电荷赋与动作中的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对向而引起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离散,也能对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以备进行后面的从像载体的墨像转印。
按照本发明,即使因中间转印体的移动速度不同而引起消电前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离散,也能对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以备进行后面的从像载体的墨像转印。
按照本发明,使用电晕消电器作为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通过切换施加在上述电晕消电器上的电压之中的容易控制的直流成分,能很容易对中间转印体进行消电控制。
按照本发明,仅使用一个导电性刷部件与中间转印体接触就能进行对该中间转印体的消电及清洁,与分别设置中间转印体的消电装置和清洁装置相比,能实现低成本化。
按照本发明,即使从像载体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内的带电量离散,也能抑制该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往转印材转印时的转印容限的低下,能稳定地转印该墨像。
按照本发明,即使在上述预转印带电装置使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带电途中、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移动速度变化,也能使该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整体均一带电,确实防止转印容限的低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用于上述彩色复印机的中间转印带的截面图;
图3是上述彩色复印机的一次转印部的放大图;
图4是上述彩色复印机的带消电充电器的控制方框图;
图5a-c分别表示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位的变化、带消电充电器的开/关时间及一次转印偏压装置的输出图;
图6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7是涉及变型例的导电性刷部件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控制PTC的带电条件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9a-b分别表示厚纸模式的中间转印带的驱动马达及PTC的栅压控制的时间图;
图10是表示二次转印部的转印电流和转印率的关系的显示转印特性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是将本发明适用在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式彩色复印机(以下简称为“彩色复印机”)中。
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主要部分的图像形成部的概略构成图,该彩色复印机除了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之外,还有没有图示的彩色图像读取部(以下简称为“彩色扫描器”)、供纸部及控制部等。
上述彩色扫描器以例如红、绿、蓝(以下分别简记为“R、G、B”)色分解光读取原稿的彩色图像情报,变换成图像的电气信号。并且以用该彩色扫描器所得的R、G、B的色分解图像信号强度电平为基础,在没有图示的图像处理部进行色变换处理,得到黑、青、品红、黄(以下分别简记为“Bk、C、M、Y)的彩色图像数据。
图1的图像形成部由作为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00、作为带电装置的带电充电器200、清洁刮片及毛刷组成的感光体清洁装置300、作为曝光装置的没有图示的写入光学组件、作为显影装置的旋转式显影组件400、中间转印组件500、纸转印组件600、使用一对定影辊701的定影组件等构成。
上述感光体鼓100沿箭头反时针方向回转、在其周围配置有带电充电器200、感光体清洁装置300、旋转式显影组件400所选择的显影器、中间转印组件500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501等。
另外,上述写入光学组件将来自彩色扫描器的彩色图像数据变换成光信号,在通过带电充电器被均一带电的感光体鼓100的表面上进行与原稿图像对应的光写入,在感光体鼓100上形成静电潜像。该写入光学组件以例如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发光驱动控制部、多角棱镜及其回转用马达、f/θ透镜、反射镜等构成。
上述旋转式显影组件400由使用Bk墨粉的Bk显影器401、使用C墨粉的C显影器402、使用M墨粉的M显影器403、使用Y墨粉的Y显影器404以及使组件整体作反时针回转的显影旋转驱动部等构成。设置在该旋转式显影组件400中的各显影器由显影套筒、显影剂搅拌器、显影辊驱动部等构成,显影套筒作为显影剂载体,为使静电潜像显影,使显影剂的磁穗接触感光体鼓100的表面而回转,显影剂搅拌器为汲起显影剂加以搅拌而回转,显影辊驱动部使显影辊朝顺时针箭头方向回转。
在本实施例中,各显影器内的墨粉通过与铁氧体载体的搅拌而带负电,通过没有图示的作为显影偏压施加装置的显影偏压电源将交流电压Vac(交流成分)重叠在负的直流电压Vdc(直流成分)上的显影偏压施加在各显影套筒上,显影套筒对于感光体鼓100的金属基体层被施偏压到所定电位。
在彩色复印机本体的待机状态下,旋转显影组件400在Bk显影器401位于显影位置的原来位置停止,复印动作一开始,从所定时间起彩色扫描器1开始读取Bk彩色图像数据,根据该彩色图像数据,通过激光进行光写入,形成静电潜像(以下,将根据Bk图像数据所形成的静电潜像称为“Bk静电潜像”,对于C、M、Y也相同)。在静电潜像前端部到达可显影的Bk显影位置前,使Bk显影套筒开始回转,用Bk墨粉使Bk静电潜像显影。此后,Bk静电潜像区域的显影动作继续进行,在Bk静电潜像的后端部通过Bk显影位置时,旋转显影组件400回转,后面颜色的显影器快速来到显影位置。该动作至少在根据后面的图像数据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前端部到达前结束。
上述中间转印组件500由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501等构成,该中间转印带由若于辊架设着。在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周围配置有作为转印前带电装置的预转印充电器(以下简记为“PTC”)502、纸转印组件600的作为转印材载体的二次转印带601、作为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的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作为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的带电充电器503、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的带清洁刮片504、作为润滑剂涂布装置的润滑剂刷505等。
中间转印带501由作为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的一次转印偏压辊507、带驱动辊508、带张紧辊509、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清洁对向辊511及作为一次转印前消电装置的带消电辊512所架设着。各辊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以外的各辊接地。通过以定电流或定电压控制的一次转印电源801,将根据墨像叠合数控制为所定大小的电流或电压的转印偏压供给一次转印偏压辊507。另外,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回转的带驱动辊508驱动中间转印带501沿箭头方向转动。
如图2截面图所示,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由表层501a,中间层501b、基层501c组成的多层结构带材构成。与感光体鼓100接触的外周面侧是表层501a,内周面侧是基层501c。中间层501b和基层501c之间有用于粘接上述两层的粘接层501d。
在将感光体鼓100上的墨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01上的转印部(以下称为“一次转印部”),通过架设着一次转印偏压辊507及带消电辊512使中间转印带501接触感光体鼓100侧,在感光体鼓100和中间转印带501之间形成所定宽度的接触(nip)部。使作为一次转印部消电装置的接地的带消电刷513与该接触部的中间转印带501的内周面相接。
如图3所示,上述一次转印部的接触宽度Wn与上述接触部的从带转动方向下流端到带消电刷513的相接位置的距离L设定为能得到所定的转印条件。
在上述一次转印部已从感光体鼓100转印的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转印到作为转印材的复印纸之前,上述PTC502使该墨像均一带电。
使用仅施加AC电压或施加AC+DC电压的放电器作为上述带消电充电器503。另外,上述带清洁刮片504相对架设在清洁对向辊511的部分的中间转印带501以逆方式相接,通过没有图示的接离机构能够进行切换,使该带清洁刮片相对中间转印带501相接或离开。
上述带消电充电器503及带清洁刮片504按如下所述控制开关,例如,形成一张全彩色图像时,二次转印结束后,至少中间转印带501运行全一周结束前,使带消电充电器513设于接通位置,带清洁刮片504与中间转印带501相接。当重复形成全彩色图像时,二次转印结束后,在随后的墨像的前端分别到达消电位置及清洁位置之前,使带消电充电器503设于接通位置,带清洁刮片504与中间转印带501相接。当形成一张单彩色图像时,一次转印结束后,至少中间转印带501运行全一周结束前,使带消电充电器503设于接通位置,带清洁刮片504与中间转印带501相接。当重复形成单彩色图像时,一次转印结束后,在随后的墨像的前端分别到达消电位置及清洁位置之前,使带消电充电器503设于接通位置,带清洁刮片504与中间转印带501相接。
上述润滑剂涂布刷505研磨成型为板状、作为润滑剂的硬脂酸锌506,将研磨而得的微粒涂布在中间转印带501上。该润滑剂涂布刷505也设置成可相对中间转印带501接离,控制其在所定时间与中间转印带501接触。
上述纸转印组件600由二次转印带601等构成,该二次转印带601由三个支承辊602-604架设着,支承辊602、603间所架设着的二次转印带601相对上述二次转印对向辊510上的中间转印带501可压接。三个支承辊602-604中之一是驱动辊,其由没有图示的驱动装置回转,通过该驱动辊,二次转印带601被驱动运转。上述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与上述二次转印对向辊510之间挟持着中间转印带501、复印纸及二次转印带601,通过定电流控制的二次转印电源802施加所定电流的转印偏压。另外,设有没有图示的接离机构,其驱动支承辊602及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使得上述二次转印带601及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具有相对上述二次转印对向辊510压接的位置和离开的位置。处于上述离开位置的二次转印带601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在上述二次转印带601的朝着定影辊卷绕在支承辊603的部分对向配置着作为转印材消电装置的复印纸消电充电器606及作为转印材载体消电装置的带消电充电器607。另外,二次转印带601的卷绕在图中下侧的支承辊604上的部分与作为转印材载体清洁装置的清洁刮片608相接。
上述复印纸消电充电器606通过对复印纸上电荷消电使复印纸能以复印纸本身的强度与二次转印带601良好地分离。上述带消电充电器607能对在二次转印偏压辊605被赋与的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01上的电荷进行消电。上述清洁刮片608除去附着在二次转印带601表面的附着物进行清洁处理。
在上述结构的彩色复印机中,图像形成周期一开始,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感光体鼓100朝如箭头所示的反时针方向回转,通过驱动辊,中间转印带501朝如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回转。随着中间转印带501的回转,形成Bk墨像、C墨像、M墨像、Y墨像,按Bk、C、M、Y顺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501上最终形成墨像。
上述Bk墨像形成按如下方式进行,带电充电器200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体鼓100均一带负电到所定电位。通过写入光学组件,根据Bk彩色图像信号进行光栅曝光时,当初均一带电的感光体鼓100的被曝光的部分的电荷与曝光光量成比例地消失,形成Bk静电潜像。随后,通过Bk显影辊上的带负电的Bk墨粉与该Bk静电潜像接触,墨粉不附着在感光体鼓100的残留有电荷的部分,Bk墨粉吸附在没有电荷的部分、即被曝光的部分,形成与静电潜像相似的Bk墨像。形成在感光体鼓100上的Bk墨像被转印在与感光体鼓100处于接触状态下等速驱动着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上。下面,将从感光体鼓100往中间转印带501的墨像转印称为“带转印”。
上述带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鼓100表面的若于未转印残留墨粉用上述感光体清洁装置300清扫,以备感光体鼓100的再使用。
在感光体鼓100上,Bk图像形成工序之后,进行C图像形成工序,在所定时间开始读取由彩色扫描器所得到的C图像数据,根据该C图像数据进行激光写入,形成C静电潜像。然后,在前面的Bk静电潜像的后端部通过之后、且C静电潜像的前端部到达之前,进行旋转显影组件的回转动作,C显影器402被设置到显影位置,用C墨粉使C静电潜像显影。以后,继续C静电潜像区域的显影,在C静电潜像后端部通过时,与前面的Bk显影器401场合一样,进行旋转显影组件的回转动作,将后面的M显影器403移动到显影位置。这个动作在后面的M静电潜像的前端部到达显影位置前结束。
在M及Y的图像形成工序中,各自的读取彩色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显影与上述Bk、C工序相同,说明省略。
将顺序形成在感光体鼓100上的Bk、C、M、Y的墨像顺序对位在同一面上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01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501上形成四色叠合的墨像。叠合在该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在PTC502均一带电后,在随后的二次转印工序中一次性地转印在复印纸上。
在上述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期,从没有图示的复印纸供纸盒或手送纸托盘等的供纸部供纸,在没有图示的一对阻纸辊的接触部待机。然后,在由二次转印对向辊510及二次转印偏压辊形成接触部的二次转印部,当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的前端到来时,驱动阻纸辊进行复印纸与墨像对合,使复印机前端正好与该墨像前端一致。然后,复印纸与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叠合,通过二次转印部。这时,通过施加在二次转印偏压辊上的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四色叠合墨像一次性地转印在复印纸上。此后,当二次转印带沿着二次转印带移动方向通过配置在二次转印部下流侧的复印纸消电充电器606的对向部时,复印纸被消电,剥离中间转印带501,由没有图示的一对排出辊送向装置本体外,表面朝上地码放在没有图示的复印件托盘中,得到全彩色复印件。
另一方面,墨像转印在复印纸上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01表面上的墨粉由带清洁刮片504进行清洁,用没有图示的接离机构,该清洁刮片被推压到中间转印带501上。
这里,重复复印时,彩色扫描器的动作及往感光体鼓100形成图像是继第一张的第四色(Y)的图像形成工序之后,在所定时间,进行第二张的第一色(Bk)的图像形成工序。中间转印带501则当第一张的四色叠合墨像往复印纸的一次性转印工序之后,在上述带清洁刮片504已清洁区域表面,进行第二张的Bk墨像的带转印。此后,与第一张动作相同。
上面所述是得到四色全彩色复印件的复印模式,但是,三色复印模式、二色复印模式场合,其动作原理与四色模式相同。单色复印模式场合,所定张数结束前,仅使旋转显影组件400的所定色的显影器设为显影动作状态,在将带清洁刮片504推压在中间转印带501上状态下连续进行复印动作。
下面,对使上述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消电的带消电充电器503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4是作为控制上述带消电充电器503的消电条件的控制装置的控制部900等构成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在图4中,控制部900由CPU901、ROM902、RAM903、I/O接口904等构成、驱动马达508a、消电用电源804及标记传感器905等连接在I/O接口904上,驱动马达508a与中间转印带501的带驱动辊508相连接,标记传感器905用于检测设在中间转印带501内周面的回转置检测用记号(没有图示)。
作为上述消电用电源804,使用能将包括直流成分和交流成分的电压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装置。为了切换该带消电充电器503的消电条件,可以使施加电压的直流成分及交流成分中至少一个变化,但在本实施例中,从容易控制观点考虑,在上述控制部900切换直流成分大小。
另外,将电压施加在上述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消电用电源804的接通/断开时间根据上述标记传感器905的输出信号进行设定。
图5是在中间转印带501上叠合四色墨像的全彩色复印动作二次连续进行时显示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的变化及带消电充电器503的接通/断开时间一例的时间图。图中上侧的图线是在图1的PTC对向位置用电位传感器测定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符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第一色、第二色、第三色及第四色的一次转印部分的表面电位。从图5可以明白,每进行一次转印,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将正电荷赋与中间转印带501的背面,中间转印带501的感光体鼓侧的表面电位朝负极性方向变大。尤其如本实施例那样,当使用电阻比较高的中间转印带501时,暂被赋与的电荷易保持在中间转印带501上,上述表面电位上升很显著。这样,每进行一次转印,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往负极性方向变大,所以,与一次转印次数、即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叠合次数有关,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发生离散。
更具体地说,如图5c所示,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输出的电压V可以控制为随墨像转印次数而增加。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当第一墨像例如Bk墨像从感光体鼓100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1上时,通过电源801的控制,一次转印偏压辊507的转印偏压输出可以是1000V,然后,在彩色图像形成中的下一墨像例如C墨像从感光体鼓10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1上时,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输出的转印偏压可以增加到1500V;以后,对于M、Y墨像,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输出的转印偏压可分别增加到2000V、2500V。由此可见,在本发明的上述工序中,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输出的转印偏压可根据从感光体鼓100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1的墨像顺序号而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控制部900,根据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切换带消电充电器503所产生的消电条件,以便能均一消电。具体地说,根据往中间转印带501的墨像叠合次数,控制切换上述消电用电源803的输出电压的直流成分大小。墨像叠合次数多时,通过使上述直流成分变大,提高消电能力进行消电。墨像叠合次数少时,通过使上述直流成分变小,降低消电能力进行消电,不使中间转印带501带上逆极性的电荷。
另外,使用厚纸作为复印纸时,实行厚纸模式,控制带驱动辊508的驱动马达508a,将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切换为普通纸场合的大致二分之一。这样,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变慢,容易通过带消电充电器503进行消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实行厚纸模式使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变慢时,通过使施加的电压直流成分调整成比普通纸场合小,降低消电能力进行消电,不使中间转印带501带上逆极性的电荷。
上面,若根据本实施例,即使是往中间转印带501的转印次数不同从而引起带消电前的中间转印带501表面电位离散场合,也可根据其转印次数,切换施加在带电消电充电器503上的电压(直流成分)的大小,所以能对中间转印带501均一消电。当实行厚纸模式切换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因该移动速度不同,消电前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发生离散,对于这种场合,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也能对中间转印带501进行均一消电。这样,能通过上述均一消电,以便用于后面的从感光体鼓100转印墨像。
在上述实施例中,有时会因中间转印带501与赋与电荷动作中的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是否对向而发生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离散。在这种场合,最好根据中间转印带501与动作中的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是否对向,切换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电压(直流成分)的大小,使中间转印体均一消电。
尤其如图1那样不使用较高电阻的二次转印带601,施加有正极性偏压的中电阻的二次转印偏压辊和二次转印对向辊之间之间直接挟持复印纸场合,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图像部、即与施加有所定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偏压辊对向部分的表面电位的绝对值比非图像部低,容易发生表面电位离散。这时,根据与施加有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偏压辊对向的是图像部还是非图像部,切换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电压(直流成分)的大小。例如,对与施加有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偏压辊对向的图像部消电时,将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电压的直流成分大小切换为比非图像部小。切换的时间可以根据上述标记传感器905的输出信号而定。
下面,说明涉及上述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的更具体的实施数据。
使用厚0.15mm、宽368mm及内周长565mm的中间转印带作为上述中间转印带501,该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速度设定为200mm/sec。
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表层501a形成厚1μm程度的绝缘层,上述中间层501b形成由PVDF(聚偏二氟乙烯)构成的厚75μm程度的绝缘层(体积电阻率约1013Ωm),上述基层501c形成由PVDF(聚偏二氟乙烯)及氧化钛构成的厚75μm程度的中电阻层(体积电阻率108-1011Ωcm)。测定这种材质所形成的中间转印带整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07-1012Ωcm。上述各体积电阻率是用JISK6911(日本工业标准K6911)中记载的测定方法施加电压100v保持10秒钟测定的。另外,用油化电子制的电阻测定器“HighRester IP”测定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表层501a侧的表面电阻率为107-1012Ω/□。该表面电阻率除了用上述电阻测定器进行测定,也可以用JISK6911中记载的表面电阻测定法测定。
使用镀镍金属辊作为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使用金属辊作为带消电辊512,使用金属辊或导电性树脂辊作为其他辊。在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上施加适当大小的直流转印偏压,例如对第一色墨像施加1.0kv,对第二色墨像施加1.3-1.4kv,对第三色墨像施加1.6-1.8kv,对第四色墨像施加1.9-2.2kv。
上述一次转印部的接触宽Wn设定为10mm,上述接触部的从带移动方向下流端到带消电刷513的相接位置的距离L设定为7mm(参照图3)。使用植设含碳树脂纤维的导电性件作为上述带消电刷513。
使用带栅电极的充电器作为上述PTC502,通过PTC用电源803对该PTC502施加与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的带电极性相同的直流偏压。更具体地说,对PTC502的主电线502a施加定电流控制为-500μA的直流电压,对栅电极502b施加设定在0--3kv范围内的直流电压。
施加在带消电充电器503上的电压的直流成分设定为如下表1所示,交流成分的波峰间电压设定为6KVp-p,频率数为500HZ。
表1
叠合次数 | 带消电充电器的施加电压(直流成分) | |
普通纸 | 厚纸 | |
一次 | 300v | 220v |
二次 | 400v | 280v |
三次 | 500v | 340v |
四次 | 600v | 400v |
使用包括表面层和芯层的辊作为上述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上述表面层由导电性海棉或导电性橡胶构成,上述芯层由金属或导电性树脂构成,将定电流控制为10-20μA的转印偏压施加在该辊上。使用PVDF(聚偏二氟乙烯)形成的厚度100μm、体积电阻率1013Ωcm的带材作为上述二次转印带601。
使用通过没有图示的电源仅施加AC电压或AC+DC电压的放电器作为上述复印纸消电充电器606,使用通过没有图示的电源仅施加AC电压或AC+DC电压的放电器作为上述带消电充电器607。上述清洁刮片608相对由支承辊604架设部分的二次转印带601以逆角度方向相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感光体鼓100作为像载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使用其他形状的像载体,例如也能使用于张设在二辊之间、无端移动的感光体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中间转印带501作为中间转印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使用其他形状的中间转印体。另外,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电气特性(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厚度、结构(单层、二层、......)、材料、材质等可以根据成像条件等进行各种选择,采用合适的中间转印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消电刷作为上述一次转印部的接触部中的一次转印部消电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使用刮片、辊等其他形状部件作为上述一次转印部消电装置。另外,用上述消电装置消电的位置并不限定为上述实施例中所图示的位置,也可以沿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在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上的上流侧位于一次转印部的接触部内。上述转印部的接触部内的消电位置并不限定为一处,也可以在若干处消电。在本实施例中是将消电刷接地,但是,在不对上述接触部必要的转印电荷产生影响的范围内,也可以施加与转印电荷的极性相反的偏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一次转印偏压辊作为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使用于采用其他形状的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另外,沿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上述消电刷等一次转印部消电装置的消电位置的下流侧,也可以在上述一次转印部的接触部内赋与一次转印电荷。
在上述实施例中,施加在上述一次转印偏压辊507等的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上的一次转印偏压的电压、电流等值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记载,可以根据各种成像条件设定合适的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带消电辊512作为一次转印前消电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使用刮片、刷等其他形状部件以代替该辊。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用二次转印偏压辊作为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使用刮片、刷等其他形状部件以代替该辊。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部使用二次转印带601作为载置转印材的转印材载体,但是,本发明也可使用筒等其他形状部件以代替该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感光体鼓100带负电,使用双成分系显影剂、采用反转显影方式的显影器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感光体鼓100的带电电位,而且,对于使用单成分系显影剂、采用正规显影方式的显影器也同样适用。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部分说明从略。
如图6所示,在中间转印带501的周围,对向配置着作为转印前带电装置的预转印充电器502、作为纸转印组件600的转印材载体的二次转印带601、作为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的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兼用作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和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的作为导电性刷部件的刷辊514、作为润滑剂涂布装置的润滑剂涂布刷505等。
上述导电性刷辊514在二次转印后进行中间转印带501的消电及清洁,通过消电用电源804被施加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同极性的直流电压。为提高消电效率,也可以将交流电压叠合在该直流电压上。另外,通过没有图示的接离机构,可以将上述导电性刷辊514切换为相对中间转印带501接触或离开。
控制上述刷辊514接下述方式接通或断开。例如,当形成一张全彩色图像时,二次转印结束后,至少中间转印带501运行一周结束前,使刷辊514接触。当重复形成全彩色图像时,二次转印结束后,后面的墨像前端到达消电清洁位置前,使刷辊514接触。当形成一张单彩色图像时,一次转印结束后,至少中间转印带501运行一周结束前,使刷辊514接触。当重复形成单彩色图像时,一次转印结束后,后面的墨像前端到达消电清洁位置前,使刷辊514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将墨像转印在上述复印纸上后,上述中间转印体501的表面通过刷辊514消电,同时进行清洁,该刷辊514由没有图示的接离机构推压在中间转印带501上。
重复复印时,彩色扫描器的动作及往感光体鼓100形成图像是继第一张的第四色(Y)的图像形成工序之后,在所定时间进行第二张的第一色(Bk)的图像形成工序。中间转印工序之后,在上述刷辊514已清洁区域表面进行第二张的Bk墨像的带转印。此后,与第一张动作相同。
上面所述是得到四色全彩色复印件的复印模式,但是,三色复印模式、二色复印模式场合,其动作原理与四色模式相同。单色复印模式场合,所定张数结束前,仅使旋转显影组件400的所定色的显影器设为显影动作状态,在将刷辊514推压在中间转印带501上状态下连续进行复印动作。
根据本实施例,仅使一个刷辊514接触中间转印带501,能进行中间转印带501的消电及清洁,所以,与分别设置使中间转印带进行消电的装置及清洁装置场合相比,能实现低成本化。
以往使用电晕放电器作为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尽管在刚消电后中间转印带表面电位为0V前后,但一会儿后消电前极性的电位就会出现,但在本实施例中,若采用将电压施加在刷辊514上进行消电的结构,上述消电前极性的电位不会出现,能得到良好的消电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刷辊514作为进行中间转印带501消电及清洁的导电性刷部件,但是也可以如图7所示,使用包括刷516a的导电性刷部件516,该刷516a沿清洁对向辊511的轴向延伸。在这种结构场合,最好如图7所示,配设或使金属辊517接触该刷516a,以便更有效地回收附着在刷部件516的刷516a上的墨粉等。在该金属辊517上施加比部件516高的电压,用静电力将附着在刷部件516的刷516a上的墨粉等吸附到金属辊517的表面上的附着物通过没有图示的刮片等回收。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切换刷辊514的消电条件,以便能对中间转印带501均一消电。例如,根据往中间转印带501的墨像叠合次数,切换上述消电用电源804的输出电压的直流成分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例中,一刷辊514代替第一实施例的具体实例中的带消电充电器503及带清洁刮片504,其他条件与第一实施例的具体实例相同,将导电性刷纤维植设在金属制轴体上,作为对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进行消电及清洁的刷辊514。施加与消电前的中间转印带501的表面电位相反极性的直流电压(正电压),通过使用施加该所定电压的导电性的刷辊514,即使象本实施例那样,使用包括高电阻的中间层501b的多层结构的中间转印带501场合,也不会发生已消电的电荷再次出现在表面上的现象,能良好地进行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的消电。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本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主要部分的图像形成部的概略构成图请参照图1。
下面对于作为转印前带电装置的PTC502进行说明。
从感光体鼓100已转印的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有时由于包含半色调部及全色调部、或包含墨粉叠合量不同部分,带电量呈离散状态。另外,还存在因沿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邻接上述一次转印部的下流侧的空隙所发生的剥离放电,在一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内发生带电量离散的现象。这种同一墨像内带电量离散会使二次转印部的转印容限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在PTC502往复印纸转印前的墨像均一带电,解决同一墨像内带电量离散问题,提高二次转印的转印容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已从感光体鼓100转印的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均一带电,即使该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内带电是离散,也能使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各部的转印特性大致一定。因此,能抑制往复印纸转印时的转印容限低下,稳定地转印该墨像。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PTC502被带电的带电量根据作为带电对象的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而变化。例如,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慢的话,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的同一部分通过PTC502的带电区域时间变长,带电量就变多。与此相反,若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快,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带电量变少。因此,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通过PTC502的带电位置途中,当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变化时,最好根据移动速度控制PTC,使得墨像带电量在途中不变化。
上述实施例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复印纸使用厚纸时,通过选择实行厚纸模式,在尽可能不降低复印速度(每分钟复印张数条件下,在图像形成动作途中切换装置整体的动作速度,以使往复印纸的二次转印及此后的定影良好地进行。具体地说,感光体鼓100上的墨像后端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01上之后,且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前端到达二次转印部之前,将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切换为1/2程度。若实行这样的厚纸模式,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通过PTC502的带电位置途中,中间转印带501上的移动速度变化。因此,最好根据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控制PTC,以使得墨像带电量在途中不变化。
图8是作为根据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控制PTC502的栅压的控制装置以控制部900等构成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在图8中,控制部900由CPU901、ROM902、RAM903、I/O接口904等构成,驱动马达508a、PTC用电源803及标记传感器905等连接在I/O接口904上,驱动马达508a与中间转印带501的带驱动辊508相连接,标记传感器905用于检测设在中间转印带501内周面的回转位置检测用记号(没有图示)。
图9表示上述厚纸模式时中间转印带用的驱动马达及PTC的栅压控制的时间图,在图中符号A表示的时间开始复印动作,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前端到达PTC502的带电位置前(符号B),开始由PTC502所实行的带电。根据上述标记传感器905检测中间转印带上标记的结果,判断使否感光体鼓100上的墨像前端到达二次转印部之前的时间(符号C)。在该时间,控制带驱动马达508a将中间转印带501的移动速度控制到大约为1/2。与此同时,控制PTC用电源803,使施加在PTC502的栅极502b上的栅压大致为1/2,降低带电能力。这样,在PTC502被带电的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带电量随着中间转印带移动速度的降低而不会变化。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后端通过PTC502的带电位置时(符号D),停止往PTC502施加偏压。
如上所述,实行上述厚纸模式等时,在PTC502使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带电途中,即使中间转印带移动速度变化,也能使该中间转印带501上的墨像整体均一带电,能确实防止转印容限的低下。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载置从像载体转印的墨像的中间转印体;
将用于从像载体往中间转印体转印墨像的电荷赋与该中间转印体的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
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将消电电荷赋与中间转印体,以对已将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的上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进行消电;
其特征在于:上述消电电荷的电压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已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墨像若干次叠合转印在上述中间转印体上;
根据上述往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次数,切换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往中间转印体的墨像转印次数,切换由上述一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所赋与的电荷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将用于从上述中间转印体往转印材转印墨像的电荷赋与上述转印材体载体的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
根据在充电操作期间上述往中间转印体是否面对上述二次转印电荷赋与装置切换从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移动速度控制装置,根据转印材的厚度,切换中间转印体的移动速度;
根据上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速度切换从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所得到的消电电荷的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电晕消电器作为上述中间转印体消电装置,施加包括直流成分和交流成分的电压;
上述消电电荷改变施加在上述电晕消电器上的直流成分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中间转印体是一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层的带。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导电性刷部件,该刷部件与将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后的上述中间转印体相接触,进行中间转印体的消电以及清洁;
电源,该电源将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电位相反极性的偏压施加在上述导电性刷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可回转的导电性刷辊作为上述导电性刷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预转印带电装置,使转印到上述转印材前的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墨像带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通过上述预转印带电装置的带电位置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移动速度,控制上述预转印带电装置的输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98067/1997 | 1997-03-31 | ||
JP09806497A JP3594279B2 (ja) | 1997-03-31 | 1997-03-3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098065/1997 | 1997-03-31 | ||
JP09806597A JP3611270B2 (ja) | 1997-03-31 | 1997-03-3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098065/97 | 1997-03-31 | ||
JP9098067A JPH10274892A (ja) | 1997-03-31 | 1997-03-3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098064/97 | 1997-03-31 | ||
JP098064/1997 | 1997-03-31 | ||
JP098067/97 | 1997-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9877A CN1199877A (zh) | 1998-11-25 |
CN1148612C true CN1148612C (zh) | 2004-05-05 |
Family
ID=27308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810596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8612C (zh) | 1997-03-31 | 1998-03-31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0305164B1 (zh) |
CN (1) | CN1148612C (zh) |
DE (1) | DE19813697C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805C (zh) | 1998-11-24 | 2003-10-08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消电技术及清洁技术的改良 |
KR100429802B1 (ko) * | 2001-12-28 | 2004-05-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의 화상형성시스템 및 그를 이용한화상형성방법 |
JP4089417B2 (ja) * | 2002-12-16 | 2008-05-2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5024973A (ja) * | 2003-07-03 | 2005-01-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53911B1 (ko) | 2003-12-19 | 2006-02-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의 고압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
US7142803B2 (en) * | 2003-12-19 | 2006-11-28 |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215313A (ja) * | 2005-02-04 | 2006-08-1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2716B2 (ja) * | 2005-04-27 | 2009-1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728875B1 (ko) | 2005-12-27 | 2007-06-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07333938A (ja) * | 2006-06-14 | 2007-12-27 | Fuji Xerox Co Ltd | 像担持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93608B2 (ja) * | 2009-09-07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BR112015000190B1 (pt) * | 2012-07-12 | 2021-03-09 |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 método para aplicar toner líquido a uma mídia de impressão e dispositivo de impressão |
CN109074017B (zh) * | 2016-07-20 | 2021-07-20 | 惠普印迪格公司 | 电气放电表面处理 |
JP7035691B2 (ja) * | 2018-03-26 | 2022-03-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54812B2 (ja) * | 1993-06-14 | 1999-09-27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バイアス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静電記録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運転方法 |
JPH07225520A (ja) * | 1993-12-16 | 1995-08-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732310A (en) * | 1995-04-21 | 1998-03-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leaning device for clean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US5752130A (en) * | 1995-07-07 | 1998-05-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
1998
- 1998-03-27 DE DE19813697A patent/DE19813697C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8-03-30 KR KR1019980011004A patent/KR10030516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8-03-31 CN CNB981059627A patent/CN11486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9813697A1 (de) | 1998-10-15 |
KR19980080852A (ko) | 1998-11-25 |
DE19813697C2 (de) | 2001-05-31 |
KR100305164B1 (ko) | 2001-09-24 |
CN1199877A (zh) | 1998-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676932B2 (ja) | 転写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4861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371804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846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00210A (zh) | 图象形成设备及其充电装置 | |
CN1207637C (zh) | 成像设备 | |
US67787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ischarging device for discharg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 |
US687980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2736812Y (zh) | 图像成形设备 | |
CN1190751A (zh) | 图象形成装置 | |
CN1058792C (zh) | 成象装置 | |
JP394015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37473A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 |
US20100098460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that efficiently removes residual toner 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
JP38632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5942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6182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64521A (ja)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0960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2777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1127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79604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3055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0024812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JPH11231605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4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