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4705A - 车辆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64705A CN1364705A CN01119353A CN01119353A CN1364705A CN 1364705 A CN1364705 A CN 1364705A CN 01119353 A CN01119353 A CN 01119353A CN 01119353 A CN01119353 A CN 01119353A CN 1364705 A CN1364705 A CN 13647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ntrol
- box body
- mentioned
- cont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wherein the control and power circuits of a power converter are arranged within the sam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控制装置,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而形成为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内成为单元化。从控制基板(印刷基板71a、72a)伸出的配线即电线束81a、82a分散到多个联接器(第1、第2联接器81、82)。可扩大设置自由度,提高车辆外观。另外,可提高设计自由度,可降低控制装置的成本。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将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形成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体内而单元化的车辆控制装置。
在日本实公平3-23828号公报“车辆用全波整流装置”中,揭示了车辆的控制装置。
上述技术如该公报的图1和图15所示,在金属板33(标记是引用公报中的标记)上通过绝缘层34安装着金属片38,在该金属片38(以下称为“第1基板”)上载置着电路基板54(以下称为“第2基板”),装配着整流元件39、40及半导体开关元件41,并且将电路基板54重叠成二层,在金属片38的一方安装着交流输入端子58、59、60(以下称为“配线”)和直流输入端子61、62(以下称为“配线”)。
上述车辆用全波整流装置,将第2基板重叠在第1基板上,形成为阶层构造,增大了基板面积,可以多装载整流元件39、40或半导体元件41等的控制元件。
但是,整流元件39、40或半导体开关元件41等的控制元件越增多,配线也越增加。配线增加时,配线间的间隔变窄,制造困难,质量也不容易保证。另外,将配线集中在一个部位时,连接这些配线的联接器大型化,不容易收容在狭窄的场所,设计自由度也受到限制。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技术,即,即使是安装很多控制元件的控制装置,也能容易地收容在狭窄的场所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的控制装置,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而形成为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内成为单元化,其特征在于,使从上述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上。
将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成为阶层构造,可增大基板面积,可安装多个控制元件。另外,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收容在盒体内形成单元化,可容易地将控制装置装在车辆上。
为此,将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成为叠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体内而单元化,使从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
通过把从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装到车辆上时的配置自由度大,设计的自由度大。
结果,由于扩大了设置自由度,可提高车辆的外观。另外,由于扩大了设计自由度,可降低控制装置的成本。
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联接器设置在上述盒体的不同壁面上。
由于将联接器设置在盒体的不同壁面上,例如,把从联接器伸出的电线束也分设在不同的壁面上,可更加扩大配置的自由度。
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盒体安装在车辆上时,联接器朝着车宽方向设置。
由于在将盒体安装在车辆上时,将联接器朝着车宽方向设置,所以,可改善维修时的作业性。
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控制基板中的一个上汇集了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
由于在多个控制基板中的一个上汇集了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所以可将对其它控制元件的热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盒体是金属制盒体,通过控制基板把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
由于盒体是金属制盒体,通过控制基板把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所以,可促进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的散热。
权利要求6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制盒体在其散热面上备有散热翅片。
由于金属制盒体在其散热面上备有散热翅片,所以,可改善控制装置的散热性。
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把联接器设在上述各控制基板上。
由于把联接器设在上述每个控制基板上,所以,可以使控制基板的密集度均匀。
图1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组装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3-3断面图。
图4是图2的4向视图。
图5是图4的5-5线断面图。
图6是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安装姿势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9是表示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燃料泵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燃料泵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发动机立体图。
图12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俯视图(从收容箱下面的发动机上方看的图)。
图13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发动机立体图。
图14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后部的俯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前”、“后”“左”“右”“上”“下”是从驾驶者看的方向,Fr是前侧,Rr是后侧,L是左侧,R是右侧。附图是按照标记的方向看的。
图1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机动两轮车10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备有车架11、安装在车架11的头管11a上的前叉12、安装在前叉12上的前轮13、与前叉12连接着的把手14、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车架11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5、安装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5上的后轮16、悬架着单元式摆动发动机15后端部的后缓冲单元17、安装在车架11后上部的收容箱(行李箱)18、可开闭地配置在收容箱18上面的车座19。
车架11是用连接部11x将前车架11F与后车架11R连接而构成的。前车架11F是模铸制的,与头管11a一体成形。后车架11R也是模铸制的。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5,由发动机21和带离心离合器的皮带转换无级变速机22构成。发动机21是朝水平方向倾斜的水冷式4冲程发动机,其气缸体307、气缸盖308和气缸盖罩311、即气缸部分面临收容箱18与燃料箱35之间。
机动两轮车10,用车身罩24覆盖着车架11。车身罩24由覆盖头管11a前部的前罩28、挟着头管11a地覆盖前罩28后部并覆盖驾驶者腿部前方的护腿罩26、供驾驶者踏脚的踏脚板(低地板式踏脚板)27、从踏脚板27的外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侧罩28、覆盖这些底侧罩28下缘间的底罩29、覆盖车座下周前部的车座下部罩31、覆盖车座19下后部和后轮16上方的后罩32、左右一对侧罩33构成。
另外,机动两轮车10上,在护腿罩26的部分配置着主开关34;在踏脚板27的下面配置着燃料箱35和燃料泵36;在车架11的后部上端部配置着散热器用收容箱37、电池38和控制单元39。
机动两轮车10是装有车辆用仪表装置60的车辆。该车辆用仪表装置60,在车辆行驶时显示车速,在车辆停止时显示时间等的不同于车速的信息。
图中,41是设在车身左侧的空气滤清器,42是化油器,43是设在发动机21的曲柄轴21a右端的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44是发动机用排气管,45是设在车身右侧的排气用消音器,46是与前叉12一起转动的前挡泥板,47是后挡泥板,48是头灯、92是后视镜,93L、93R是左右的前信号灯,94F是前侧把手罩,94R是后侧把手罩,95是设在前罩25内的喇叭,96是左右一对发动机悬挂件,97是发动机起动用的脚蹬踏板,98是主支架,99是载物架,307是气缸体,308是气缸盖,311是气缸盖罩,312是吸气管,313是进口支管,He是头盔。
35a是带锁供油帽,将供油用的盖91朝前上方开放时露出,从这里向燃料箱35供油。
51L、51R是左右的把手,52L、52R是左右的制动杆,53L、53R是用左右制动杆52L、52R操作的制动开关,54是检测发动机21水温的水温传感器,55是用于检测车速的、设在动力传递机构22的后轮16侧的速度传感器,56是用于检测燃料余量的、以电阻器为主要构成元件的燃料单元、57是停车灯,58是使停车灯57亮灯的点灯电路单元,59L、59R是左右的后信号灯,He是头盔。速度传感器55最好是采用霍耳元件的霍耳传感器。
图2是组装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后挡泥板47由后挡泥板本体61、一体地形成在该后挡泥板本体61前端的托盘部62、安装在后挡泥板本体61后端的后部后挡泥板63构成。
即,后挡泥板47,在后挡泥板本体61上一体地形成托盘部62,与图1所示散热器用收容箱37和电池38一起,进行控制装置70的组装,以组装好的状态安装在车架11(见图1)上。因此,可在把散热器用收容箱37、电池38和控制装置70组装在后挡泥板47上的状态,安装到车架11上,所以,提高车辆的组装性,同时提高维修性。
图3是图2的3-3断面图。控制装置70由第1单元基板71(该第1单元基板71专用于安装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表示多个,下同))、与该第1单元基板71连接的第1联接器81、为了固定第1单元基板71使用的第1充填材73、第2单元基板72(该第2单元基板72安装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小的半导体元件77(仅图示出一个)、高度大的电解电容78…等和电阻等的被动元件79…、与该第2单元基板72连接的第2联接器82、为了固定第2单元基板72而使用的第2充填材74、内包着这些第1、第2单元基板71、72和第1、第2充填材73、74并且安装第1、第2联接器81、82的盒体75构成。该控制装置70,是控制发动机21(见图1)的点火,控制马达(图未示)的充发电、控制起动马达(图未示)的动作的装置。88是将第1单元基板71连接在第2单元基板72上的销端子。本图中仅示出一个。
第1单元基板71,在作为控制基板的印刷基板71a上安装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为了促进这些半导体元件76…散热,把印刷基板71a的背面直接接在盒体75上。因此,印刷基板71a应当是热传导性好的基板,最好是采用加入玻璃的环氧树脂或氟树脂的基板。
第2单元基板72,在作为控制基板的印刷基板72a上安装发热小的半导体元件77(仅图示一个)、电解电容78…和电阻等的从动元件79…,印刷基板72a,采用一般的酚醛树脂印刷基板即可。
第1充填材73,最好采用热传性好的树脂材料,例如,硅树脂等,第2充填材74可以是一般的充填材。
盒体75是用轻金属形成的金属盒,在内部形成深的凹部83,在内部形成浅的凹部84,形成分隔这些凹部83、84的分隔壁85,在外部形成促进散热的散热翅片86a、86b…、86c…(86a、86c见图2),将用于安装在外部的突起87…向外方延伸。87a是形成在突起87上的螺丝孔。
即,控制装置70,在多个控制基板(印刷基板71a、72a)中的一个上汇集了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
由于在多个印刷基板71a、72a中的一个上汇集了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所以,可将对其它元件(发热小的半导体元件77)的热影响减到最小限度。
另外,控制装置70的盒体75是金属制盒体,把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通过控制基板(印刷基板71a)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
盒体75是金属制盒体,把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通过印刷基板71a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所以,可促进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散热。
图4是图2的4向视图,表示控制装置70的平面。
第1联接器81,由盒体81a和从该盒体81a伸出的呈L字形弯曲的多个端子81b…、81c…构成,备有作为配线的电线束81d。同样地,第2联接器82,由盒体82a和从该盒体82a伸出的呈L字形弯曲的多个端子82b…、82c…构成,备有作为配线的电线束82d。
即,控制装置70是将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形成为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体内成为单元化,从控制基板(印刷基板71a、72a)伸出的配线即电线束81a、82a分散到多个联接器(第1、第2联接器81、82)。
将安装着控制元件(图3所示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和发热小的半导体元件77)的印刷基板71a、72a多个片重叠,形成阶层构造,增大基板面积,可以安装多个控制元件。另外,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印刷基板71a、72a收容在盒体75内成为单元化,可容易地将控制装置70装到车辆上。
由于将安装着控制元件的印刷基板71a、72a多个片重叠,形成阶层构造,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印刷基板71a、72a,收容在盒体75内成为单元化,使从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所以,往车辆上装载时的配置自由度大,同时设计自由度也大。
结果,由于扩大设置自由度,可提高车辆外观。另外,由于扩大设计自由度,可降低控制装置70的成本。
图5是图4的5-5线断面图。控制装置70,在印刷基板71a上安装着第1联接器81,在第2印刷基板72a上安装着第2联接器82。即,控制装置70,将第1、第2联接器81、82设在多个印刷基板71a、72a上。
由于第1、第2联接器81、82设在多个印刷基板71a、72a(控制基板)上,所以,可以使印刷基板71a、72a的密集度均匀。
下面说明上述控制装置70的作用。
图6(a)(b)是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作用说明图。
在(a)中,在印刷基板71a上安装着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将印刷基板71a的背面直接接触盒体75,所以,可以使半导体元件76…产生的热如箭头①…所示地散热。另外,由于在盒体75上形成散热翅片86a、86b…、86c…(86a、86c见图2),所以,可促进半导体元件76…的散热。
控制装置70的盒体75是金属制盒体,将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通过控制基板(印刷基板71a)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内,所以,可促进该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散热。
在(b)中,由于在盒体75内部形成深凹部83,所以,可容易地收容高度大的电解电容78…等。
图7是表示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安装姿势的平面图。把第1联接器81安装在盒体75的壁面75a上,把第2联接器82安装在盒体75的壁面75b上。因此,可在规定的空间中,容易地处理分别从第1、第2联接器81、82伸出的电线束81d、82d。
控制装置70,把第1、第2联接器81、82设置在盒体75的不同壁面75a、75b上。
即,由于把第1、第2联接器81、82设置在盒体75的不同壁面75a、75b上,所以,从第1、第2联接器81、82伸出的电线束81d、82d也分到不同的壁面75a、75b上。因此,进一步扩大控制装置70的设置自由度。
另外,控制装置70,将第1、第2联接器81、82安装在盒体75上时,是朝向车宽方向。
由于在把盒体75安装在车架11(见图1)上时,使第1、第2联接器81、82朝向车宽方向,所以,可改善维修时的作业性。
图8是包含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图。
电力供给装置240备有:电池38、通过主保险丝与该电池38连接的电池切断继电器242、与该电池切断继电器242及电池38连接的起动继电器243、通过升压整流电路44与该起动继电器243连接的ACG起动器233、驱动FET245~FET250(该FET245~FET250构成升压整流电路244)的FET驱动机构253、对FET驱动机构253供给交流变换(交流变换是指将直流变换为交流,在交流状态升压后,再次整流其交流输出而成为直流)用脉冲的振荡器254及控制机构255、分别通过第1二极管256及第2二极管257与电池38侧及ACG起动器233侧连接的主开关34、与该主开关34及控制机构255连接的起动开关212、分别与一般负荷261(该一般负荷261从电池切断继电器242侧通过副保险丝258供给电力)及燃料泵36连接的FET262、263、与起动继电器243连接的FET264。
控制装置70具有以振荡器254、控制机构255、图3中说明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76…即FET245~FET250、FET驱动机构253、发热小的半导体元件77(见图3)中的一个即FET262、263、FET264、后述CDI装置217(Capacitive Discharge Ignition,容量放电点火装置)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电路。
起动开关212由第1固定接点266、第2固定接点267和可动接点268构成。第1固定接点266与主开关34连接。第2固定接点267可与控制机构255连接。可动接点268可与第1、第2固定接点266、267连接或分离。
主开关34由固定接点271、可动接点272和防盗开关部273构成。固定接点271与控制机构255连接。可动接点272可以与固定接点271连接或与固定接点271分离,并且,与电池38及ACG起动器233连接。防盗开关部273与可动接点272连接。
防盗开关部273与图未示的防盗装置连接。主开关34的可动接点272与固定接点271连接着(on)时,开关部273是off,可动接点272离开固定接点271(off)时,开关部273是on。
ACG起动器233兼有起动马达和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功能。作为起动马达工作时,从电池38向定子线圈233a、233a、233a通电,使曲柄轴21a(见图1)旋转。作为ACG(三相交流发电机)工作时,从定子线圈233a、233a、233a取出输出。作为起动马达使用时,电池电压以规定电压V3以上工作。
电池切断继电器242由开关部278和线圈281构成。上述开关部278由固定接点276和可动接点277构成。固定接点276与主保险丝241连接着。可动接点277可以与该固定接点276连接或分离,并与起动继电器243连接着。线圈281用于使该开关部278接通(on)或断开(off)。在不向线圈281通电时,开关部278为off状态。
起动继电器243由开关部285和线圈286构成。开关部285由第1固定接点282、第2固定接点283和可动接点284构成。第1固定接点282与电池切断继电器242连接着。第2固定接点283与电池38连接着。可动接点284可以与第1、第2固定接点282、283连接或分离,同时与升压整流电路244连接着。线圈286用于切换可动接点284对第1、第2固定接点282、283的连接。在不向线圈286通电时,可动接点284与第1固定接点282连接,在向线圈286通电时,可动接点284与第2固定接点283连接。
升压整流电路(动力部)244,由上述的FET245~FET250、连接于这些FET245~FET250的各漏极、源极间的寄生二极管即二极管291~二极管296、连接在输出端子部297、298间的电容201构成。由二极管291~二极管296形成三相全波整流电路,由FET245~FET250形成交流变换用的开关电路。当ACG起动器作为起动马达动作时,该开关电路起到驱动器的作用,当ACG作为ACG动作时,该开关电路起到调节器的作用。
FET245~FET250和FET262~FET264,是p信道MOS型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用加在漏极与源极间的栅极电压,控制流过漏极与源极间的漏极电流。
FET驱动机构253,接受来自振荡器254或控制机构255的脉冲,与该脉冲频率同步地对FET245~FET250的各栅极,赋予矩形波状的驱动信号。
振荡器254,在电池38或ACG起动器233供给的电压达到V1时起动,生成具有规定振幅、规定脉冲宽、规定时间间隔的振荡脉冲,即,在起动电压为V1以上,生成振荡脉冲。
控制机构255将FET262~FET264作为开关进行通(on)断(off)控制,备有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55a(以下称为“CPU2255a)。CPU255a备有以一定时间间隔的周期产生脉冲的、图未示时钟脉冲发生器。
CPU255a,在电池38或ACG起动器233供给的电压达到V2时起动,基于时钟脉冲发生器的脉冲生成具有规定振幅、规定脉冲宽、规定时间间隔的脉冲(该脉冲在这里称为“CPU脉冲”)。即,起动电压为V2以上时,产生CPU脉冲。
另外,CPU255a,在CPU脉冲的生成开始后规定时间生成CPU脉冲,但是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检测到来自图未示点火脉冲发生器信号发生装置的点火脉冲发生器信号时,则即使在规定时间后,在发动机旋转数达到规定值以上之前或电池电压达到规定值以上之前,也继续生成CPU脉冲。另外,当发动机旋转数成为一定值以下时、或发动机的旋转停止时,终止CPU脉冲的生成。
控制机构255,通过控制FET262~FET264的各栅极电压,进行FET262~FET264的漏极、源极间的通断控制。
控制机构255也生成使控制装置70内的CDI装置217动作的控制信号。
CDI装置217,用绕装在ACG起动器233内的点火用线圈(图未示)产生电,用二极管将该电整流后暂时存在点火用电容内,将电信号加到与该点火用线圈连接着的off状态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栅极,使该半导体开关元件成为on状态,将存在点火用电容内的电力放电。将该放电电流流到点火线圈206的一次线圈207,使二次线圈208产生高电压,使点火火花塞238飞溅火花。
第1二极管256,仅使电流沿从电池38朝主开关34侧的方向流,从ACG起动器233朝着电池38的方向没有电流流过。
第2二极管257,使电流仅沿从ACG起动器233朝主开关34侧的方向流,从电池38到ACG起动器233的方向没有电流流过。
即,第1、第2二极管256、257,为了保护控制机构255,将一定方向的电流流过控制机构255。
一般负荷261,是除了燃料泵36等的燃料供给系统负荷、和CDI装置217及点火火花塞238等的点火系统负荷之外的电气负荷,主要有头灯48、停止信号灯57和仪表照明灯等灯类负荷、喇叭95。
二极管203~二极管205,是FET262~FET264的寄生二极管。
升压整流电路244、FET驱动机构253、振荡器254和控制机构255,构成发电电压升压装置210。
FET262~FET264和控制机构255,构成电力控制装置211。
图9是表示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燃料泵安装状态的俯视图。用螺母301、301将电磁式燃料泵36安装在底罩29的上面,以及用软管321将燃料过滤器302与燃料箱35(见图1)连接,用软管303将燃料泵36与燃料过滤器302连接。图的左方(空白箭头方向)是车辆前方(下同)。
图10是表示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燃料泵安装状态的立体图。表示从发动机21的前斜上方看燃料泵36的状态。
304是使燃料从燃料泵36侧只朝着化油器42(见图1)侧单方向流动的单向阀,用软管305与燃料泵36连接。
燃料泵36位于后述气缸盖的右侧下部,包含燃料泵36的燃料系统,由设在与发动机21间的罩29a覆盖保护着。即,罩29a是通过设在气缸盖罩311与燃料泵36及燃料过滤器302之间来保护燃料系统的部件。
206是点火线圈。
图11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发动机的立体图。发动机21备有:曲柄箱306、安装在该曲柄箱306前部的气缸体307、安装在该气缸体307前部的气缸盖308、覆盖该气缸盖308端部的气缸盖罩311、配置在曲柄箱306上方的化油器42、从该化油器42延伸到气缸盖308侧的吸气管312、与该吸气管312连接并安装在气缸盖308上的进口支管313、从化油器42连接到空气滤清器41(见图1)上的连接管314、用高强度导线316与点火线圈206连接的点火塞帽317、被该点火塞帽317覆盖的点火火花塞238、安装在曲柄箱306侧面的散热器43。
发动机悬吊件96,用管96c将其左右一对吊架板96a、96b连接着。319是通气管。
图12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俯视图(从收容箱下面的发动机的上方看的图)。在发动机21的上方配置着化油器42,从把手14(见图1)侧伸出的风门电缆325的端部连接在该化油器42上。在后车架11R的后部,安装着车座固定架326,该车座固定架326安装着用于保护车座19(见图1)的车座固定爪(图未示)。在该车座固定架326的下方,配置着散热器用收容箱37和电池38。
卸下可装卸地设在收容箱18(见图1)后壁上的维修盖(图未示),可以维修收容箱37及电池38。因此,收容箱37和电池38的维修性好。
328是固定电池38的带子,341是一体地安装着电池38的保险盒347的正端子,342是负端子,343是与负端子连接着的导线,345是二次空气导入用管,为了从空气滤清器41(见图1)向发动机21的排气通路供给空气,安装在气缸盖罩311(见图22)上。
图13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发动机的立体图,表示在发动机21的侧安装着散热器43。348是覆盖散热器本体侧方并作为导风口的散热器罩,351是散热器盖。
图14是装载着本发明车辆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后部的俯视图,表示从机动两轮车10(见图1)的后部卸下了控制单元39(见图24)的状态。用软管363将收容箱37与散热器43(见图25)连接,在电池38的后方配置着电池分离继电器242。366是用于解除主支架71的锁定状态(落在下方不能拉起的状态)的支架开锁缆,367是在关闭着车座(见图1)的状态解除锁定的车座开锁缆,368是与电池切断继电器364连接的继电器导线,371是与电池38连接的电池导线。
另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促进半导体元件76…散热,将印刷基板71a的背面直接压接在盒体75上,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控制元件本身直接压接在盒体上。
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是以机动两轮车为例说明的,但车辆并不限于机动两轮车,也可以是三轮车或四轮车。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的控制装置,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而形成为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内成为单元化。由于使从上述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上。所以,往车辆上装载时的设置自由度大,并且提高设计自由度。
结果,由于提高配置自由度,可提高车辆的外观。另外,由于提高设计自由度,可降低控制装置的成本。
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联接器设置在上述盒体的不同壁面上,所以,从联接器伸出的电线束也分在不同的壁面上,更加提高设置的自由度。
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在将上述盒体安装在车辆上时,上述联接器朝着车宽方向设置,所以,可改善维修时的作业性。
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上述多个控制基板中的一个上,集中了上述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所以,可将对其它控制元件的热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上述盒体是金属制盒体,通过上述控制基板,把上述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所以,可促进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的散热。
权利要求6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上述金属制盒体,在散热面上备有散热翅片,所以,可改善控制装置的散热性。
权利要求7记载的车辆控制装置,由于上述联接器,设在上述每个控制基板上,所以,可使控制基板的密集度均匀化。
Claims (7)
1.车辆的控制装置,把安装着控制元件的控制基板,多个片重叠而形成为阶层构造,将这些控制基板收容在盒内成为单元化,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控制基板伸出的配线分散到多个联接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联接器设置在上述盒体的不同壁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盒体安装在车辆上时,上述联接器朝着车宽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控制基板中的一个上汇集了上述控制元件中的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盒体是金属制盒体,通过上述控制基板把上述发热大的半导体元件安装在该金属制盒体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制盒体,在其散热面上备有散热翅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联接器设在上述每个控制基板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001937A JP4034937B2 (ja) | 2001-01-09 | 2001-01-09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001937/2001 | 2001-01-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64705A true CN1364705A (zh) | 2002-08-21 |
CN1230322C CN1230322C (zh) | 2005-12-07 |
Family
ID=1887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1935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322C (zh) | 2001-01-09 | 2001-05-30 | 车辆的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034937B2 (zh) |
CN (1) | CN1230322C (zh) |
ES (1) | ES2200664B1 (zh) |
TW (1) | TW595557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77048A (zh) * | 2008-10-10 | 2011-09-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控制装置 |
CN101454172B (zh) * | 2006-05-25 | 2012-05-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控制装置 |
CN104080312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株式会社京浜 | 车辆用电子控制装置 |
CN105703632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刘志崇 | 节能型调压整流器 |
CN106992660A (zh) * | 2016-01-20 | 2017-07-28 | Tdk株式会社 | 电源装置 |
CN111038624A (zh) * | 2018-10-12 | 2020-04-2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86693B2 (ja) * | 2006-09-25 | 2012-11-28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ハーネスモジュール部構造 |
JP5048297B2 (ja) * | 2006-10-06 | 2012-10-1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4729525B2 (ja) * | 2007-03-29 | 2011-07-2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防水型電子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18140B2 (ja) * | 2009-02-19 | 2013-06-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460545B2 (ja) * | 2010-09-30 | 2014-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 |
JP5996370B2 (ja) * | 2012-10-26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電子制御装置 |
JP6214970B2 (ja) * | 2013-08-30 | 2017-10-18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電子制御装置 |
JP2018129479A (ja) * | 2017-02-10 | 2018-08-16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電子制御装置 |
JP6952867B2 (ja) * | 2018-03-07 | 2021-10-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CN219884004U (zh) * | 2020-06-23 | 2023-10-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JP7495854B2 (ja) | 2020-09-25 | 2024-06-05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トローラ |
CN115367036B (zh) * | 2022-09-15 | 2024-02-23 | 重庆荣爵科技有限公司 | 摩托车车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04630A1 (de) * | 1981-02-10 | 1982-08-19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 Elektronikeinheit |
US4557225A (en) * | 1984-01-18 | 1985-12-10 | Mikun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ombined housing and heat sink for electronic engine control system components |
IT1238522B (it) * | 1989-11-07 | 1993-08-18 | Marelli Autronica | Sistema di montaggio e di collegamento di schede di circuiti elettronici, in particolare per l'impiego a bordo di autoveicoli |
DE4242944C2 (de) * | 1992-12-18 | 2002-04-25 | Bosch Gmbh Robert | Elektrisches Steuergerät |
DE19709243C1 (de) * | 1997-03-06 | 1998-06-10 | Siemens Ag | Steuergerä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2001
- 2001-01-09 JP JP2001001937A patent/JP40349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5-30 CN CNB011193530A patent/CN123032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2-13 TW TW092209512U patent/TW59555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12-28 ES ES200102908A patent/ES2200664B1/es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4172B (zh) * | 2006-05-25 | 2012-05-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控制装置 |
CN102177048A (zh) * | 2008-10-10 | 2011-09-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控制装置 |
CN104080312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株式会社京浜 | 车辆用电子控制装置 |
CN105703632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刘志崇 | 节能型调压整流器 |
CN106992660A (zh) * | 2016-01-20 | 2017-07-28 | Tdk株式会社 | 电源装置 |
US10412848B2 (en) | 2016-01-20 | 2019-09-10 | Tdk Corporation | Power supply device |
CN111038624A (zh) * | 2018-10-12 | 2020-04-2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CN111038624B (zh) * | 2018-10-12 | 2021-02-0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200664A1 (es) | 2004-03-01 |
ES2200664B1 (es) | 2005-04-01 |
CN1230322C (zh) | 2005-12-07 |
TW595557U (en) | 2004-06-21 |
JP4034937B2 (ja) | 2008-01-16 |
JP2002205610A (ja) | 2002-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64705A (zh) | 车辆的控制装置 | |
CN1131936C (zh)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组 | |
CN1296248C (zh)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 |
CN1117920C (zh) | 发动机-发电机组 | |
CN1621261A (zh) | 车辆电动机用高压电单元的冷却装置及混合车辆 | |
CN1117006C (zh) | 两轮摩托车的驱动装置 | |
CN1796184A (zh) | 电动摩托车的线束结构 | |
CN101080566A (zh) | 车用内燃机 | |
CN128015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 |
CN100338352C (zh) | 自动两轮车的燃料箱结构 | |
CN1376607A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 |
CN1278036C (zh) | 机动二轮车用强制风冷式发动机 | |
CN1168893C (zh) | 发动机起动兼助力装置 | |
CN1081732C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 |
US20230103828A1 (en) |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CN1145742C (zh) | 内燃机的冷却构造 | |
CN1249258A (zh) | 机动两轮车 | |
EP3381776B1 (en) | A step-through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1134363C (zh) | 小型摩托车的储藏箱 | |
CN1085293C (zh) | 水冷四冲程发动机 | |
JP2023053895A (ja) | 鞍乗型車両 | |
WO2022113117A1 (en) | A motorized vehicle | |
CN1756691A (zh) | 摩托车 | |
CN1304238C (zh) | 摩托车 | |
CN1467123A (zh) | 挠性长尺寸部件的支承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