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326857A -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6857A
CN1326857A CN 01110945 CN01110945A CN1326857A CN 1326857 A CN1326857 A CN 1326857A CN 01110945 CN01110945 CN 01110945 CN 01110945 A CN01110945 A CN 01110945A CN 1326857 A CN1326857 A CN 1326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e
voltage
ink
printing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11094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6203C (zh
Inventor
佐藤光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hoku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hoku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hoku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hoku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26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6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62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20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印版收纳物、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及印刷装置。识别印版辊及油墨收纳容器种类的检测部件在两者种类的识别中共用,所述印版辊及油墨收纳容器均有具有共振电路的标签。检测部件包括:印版辊用检测部,检测印版辊的种类;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检测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和一个控制部件,根据所述印版辊用检测部和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分别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印版辊的种类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Description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本发明涉及: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印刷装置,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印版收纳物,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以及油墨收纳容器。
通常,印刷装置是一边由供给源供给印版(版)和油墨一边使用的。而且,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对卷绕印版而形成的印版辊(印版收纳物)的终端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和对收纳油墨的油墨收纳容器进行有无油墨的检测的传感器等检测部件,如果它们显示供给源用尽,则操作人员可设置新的供给源而继续使用。
孔版式制版印刷装置用印版辊,根据尺寸及印版的种类不同而有若干不同的种类,根据机种及工作目的地等不同而设置不同的种类。为了防止将这些种类混同而误将不同的印版辊安装在孔版式制版印刷装置上,提出了若干种有关其方法方式的提案。
其中,最简单的有:(1)通过改变卷绕印版辊的纸芯的内径尺寸(d)而设定多种类型的方式。还有(2)在纸芯的内部或外部设置特定的标志(被识别部件),通过检测该标志而进行检测的方式。作为其例子公开于例如特开平5-290227号公报中。
另一方面,用于印刷的油墨是根据印版的种类、所要印刷图象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或其他各种条件的不同等而开发最佳的油墨,以正确的组合而使用的。油墨的种类根据油墨的颜色、印刷机的机种、使用的国别及地域、贩卖渠道的不同而设定为各种种类。为了防止将针对每种油墨种类而不同设置的油墨收纳容器混同,而误将不同的油墨收纳容器安装在印刷装置中,提出了若干方法方式。
最简单的有下述方式,(3)在油墨收纳容器的外面局部各自不同的位置设置凹部,而在另一侧的设置油墨收纳容器用承接台部,设置可对应嵌入上述凹部的凸部,利用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嵌入,来防止油墨收纳容器的误安装。该例公开于例如本申请人提出的特开平10-264357号公报。
但是,上述(1)、(2)的印版辊的识别方式及(3)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式,存在下述各问题。
(1)的印版辊识别方式是通过改变纸芯的内径尺寸(d),故最容易识别,很简单,但是,要早在纸芯的制造工序而将其改变,很麻烦。另外,存在所谓“大可兼小”,即纸芯内径尺寸(d)大的印版辊能够装在适应于比其小的印版辊的装置上的问题。
(2)的例如公开于特开平5-290227号公报中的、在纸芯的内部或外部设置特定的标志(被识别部件)的方式,也要追溯到纸芯的制造工序,需要制作多种标志,非常麻烦。虽然也有其后在纸芯上印刷的方法,但由于纸芯的内径部非常狭小,故用于印刷的装置是特殊而昂贵的装置。
在(3)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式中,是利用设置在油墨收纳容器外面局部的凹部和设在油墨收纳容器设置用承接台部的凸部,通过凸部和凹部的嵌合而防止误设置的方式,但是,有可能将油墨收纳容器勉强设置上而使其变形,且其种类也受到限制。
在上述现有例中,对印版辊(印版收纳物)和油墨收纳容器,提出了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方式来防止误设置的防止方法、方式和识别检测方法、方式,但是,它们均需要多个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装置,控制也很复杂,成本高。
另外,出现了由于设置并使用印版辊或油墨收纳容器的粗糙品或非纯正品,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品质缺陷的问题。最差的情况下,出现了不能确保印刷装置主体进行正常的操作和印刷品质的问题。
关于防止安装设置这种粗糙品和非纯正品,目前也分别就用于油墨收纳容器的方法、方式和用于印版辊的方法、方式分别提出了方案,但是,这种情况下,就一台印刷装置而言,不仅结构变得复杂,而且,使得设计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成本提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提供一种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印刷装置、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印版收纳物、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及油墨收纳容器,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方法、方式存在的各问题,可以可靠地仅将正确的印版收纳物(例如印版辊等)及油墨收纳容器进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每一方面列举其目的如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检测部件,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使印版收纳物种类的识别方法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方法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通过共用用于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检测部件,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的基础上,检测部件通过在时间上使印版收纳物的种类的识别时间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时间错开,而顺序识别印版收纳物种类和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使得,虽然各检测部件本身由于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在印刷装置内配置于分开的位置上而单独设置,但是可时间上错开而对它们分别识别,故可有效地进行操作。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仅通过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即可实现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目的。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目的在于,是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目的的基础上,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在检测部件中,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励磁线圈或各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各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各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从而,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另外,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通过共用用于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检测部件,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目的在于,使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检测部件,检测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油墨用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和一个控制部件,根据印版用检测部件和油墨用检测部件分别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使得,虽然各检测部件本身由于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在印刷装置内配置于分开的位置上而分别单独设置,但是可使控制各检测部件并接收判断它们的检测结果的控制部件通用化,而设置为一个,由此可实现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目的。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目的在于,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目的的基础上,使检测部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切换由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由控制部件控制切换部件,使得:由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在时间上错开,从而可进行有效的操作。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目的在于,仅通过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即可实现本发明第六或第七方面的目的。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目的在于,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地进行检测或被检测,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目的在于,是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目的的基础上,使印版用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利用经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使油墨用检测部件包括: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使控制部件通过判定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通过判定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这样,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目的在于,使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的具有同一种类的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使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目的在于,使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从而,与现有的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比较,即使印版收纳物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使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使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这样,和现有装置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印版收纳物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使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用于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该油墨收纳容器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具有被识别部件,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与现有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比较,即使油墨收纳容器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置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使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使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这样,和现有装置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油墨收纳容器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使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各方面采用下述结构。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检测部件,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使上述印版收纳物种类的识别方法及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方法采用相同的方法,上述检测部件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识别中共用。
这里,所谓“印版收纳物”,除包括将印版(版)卷绕在纸芯或芯管等芯件周围、或以印版自身为中心在其周围卷绕而形成的印版辊外,还包括:印版收纳盒,在将印版辊收纳于盒中的状态下,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设置为可拆装;印版收纳箱,在将印版折叠为波纹状而收纳于印版收纳箱中的状态下,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设置为可拆装。这种情况下,不考虑印版完全使用后使用过的上述印版收纳盒及使用过的上述印版收纳箱能否再利用。也就是说,印版收纳物包括所有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公知的收纳物。上述印版收纳盒的例子有例如特开平9-39354号公报所公开的印版拆装用盒等。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中,上述检测部件通过在时间上使上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的识别时间及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时间错开,而顺序识别上述印版收纳物种类和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是在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中,上述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是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中,上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在上述检测部件中,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励磁线圈或各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各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各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各检测线圈或所述各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所述检测部件在所述印版收纳物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共用。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使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检测部件,检测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油墨用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和一个控制部件,根据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和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分别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本发明第七方面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检测部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切换由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切换部件,使得:由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在时间上错开。
本发明第八方面在本发明第六或第七方面所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
本发明第九方面在本发明第八方面所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本发明第十方面在本发明第九方面所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所述印版用励磁线圈或所述印版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包括: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所述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所述油墨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所述控制部件通过判定所述印版用检测线圈或所述印版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通过判定所述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所述油墨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同一种类的被识别部件,所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识别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检测线圈或所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所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用于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该油墨收纳容器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具有并被识别部件,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检测线圈或所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置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所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作为本发明第六、七、十、十三、十六等方面的控制部件的具体例,除后述的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的微型计算机外,也可由微处理机和控制电路等构成。
根据本发明,可分别提供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印刷装置,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印版收纳物,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以及油墨收纳容器;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检测部件,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使印版收纳物种类的识别方法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方法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通过共用用于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检测部件,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检测部件通过在时间上使印版收纳物的种类的识别时间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时间错开,而顺序识别印版收纳物种类和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的基础上,使得虽然各检测部件本身由于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在印刷装置内配置于分开的位置上而单独设置,但是可时间上错开而分别对它们进行识别,故可有效地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仅通过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即可实现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在检测部件中,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各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各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从而,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效果的基础上,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另外,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通过共用用于识别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检测部件,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使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检测部件,检测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油墨用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和一个控制部件,根据印版用检测部件和油墨用检测部件分别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使得,虽然各检测部件本身由于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在印刷装置内配置于分开的位置上而单独设置,但是可使控制各检测部件并接收判断它们的检测结果的控制部件通用化,而设置为一个,由此可实现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使检测部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切换由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由控制部件控制切换部件,使得:由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在时间上错开,从而,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效果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效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仅通过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即可实现本发明第六或第七方面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使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性地进行检测,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使印版用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利用经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使油墨用检测部件包括: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通过判定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这样,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效果的基础上,即使印版收纳物侧及油墨收纳容器侧的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使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的具有同一种类的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从而,使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使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结构,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从而,与现有的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印版收纳物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的种类,这样,和现有装置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印版收纳物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印版收纳物,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从而,使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用于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该油墨收纳容器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具有被识别部件,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通过施加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从而,与现有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油墨收纳容器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置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这样,和现有装置比较,可实现检测部件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即使油墨收纳容器的共振电路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高可靠性地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从而,使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较低。例如,尤其是通过使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的共振标签方式,可使其结构最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使成本最低。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主要部分的控制方框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贴在作为供给源使用的印版辊上的具有共振电路的标签的平面图;
图3是实施例1中贴在作为供给源使用的油墨收纳容器的外箱上的具有共振电路的标签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印版辊的设置部及制版部周围的主要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设置部及转鼓部周围的主要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图;
图6是实施例1的操作面板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印版辊的设置部及制版部周围的主要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3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设置部及转鼓部周围的主要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图;
图9是应用本发明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有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和性质等的构成要素(部件或结构件),赋予相同符号,并尽可能省略其说明。图中,成对构成的无特别区别说明必要的构成要素,为了简化说明,只适当说明其一侧。为了谋求附图及说明的简明,即使应表示在附图中的构成要素,只要无需在图中进行特别说明,就有可能适当省略,而不再声明。
首先,参照图9,图9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下述印刷装置之一例的情况为例,说明其整体结构,该印刷装置之一例为作为制版印刷一体机的数字感热制版式孔版印刷装置。
如图9所示,应用本发明的孔版印刷装置包括:原稿读取部70,在孔版印刷装置主体侧,配置在构成其骨架的主体机架77的上部,读取阴影线所示的原稿29的表面图像;制版部71,配置在该原稿读取部70下方的主体机架77的一侧部,对自作为印版收纳物一例的印版辊101拉出的印版1a进行制版;转鼓部72,具有印刷转鼓35,该印刷转鼓35配置在主体机架77的中央部,将制版后的印版卷绕在其外周面上;主体给纸部73,配置在制版部71的下方,将叠放在给纸台39上的印刷用纸38向转鼓部72送出;组合给纸部74,配置在主体机架77的下部,将叠放在多级给纸台上的印刷用纸选择性地向转鼓部72送出;排纸部75,将由转鼓部72印刷过的印好的用纸38a向排纸台49排出;排版部76,配置在该排纸部75和原稿读取部70之间,将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剥取的使用完的印版排出到排版收纳箱51内。
原稿读取部70包括:扫描部30,用于读取图9中阴影线所示的原稿29的图像;压板31,可开闭,配置在扫描部30的上面;ADF(原稿自动输送装置)部32,用于自动依序输送多张原稿(未图示)。在扫描部30具有将读取的原稿29的光学信息进行光电转换的CCD等图像传感器(未图示)等。由该图象传感器进行了光电转换的图像信号被输入未图示的模拟/数字(A/D)转换部,该模拟/数字转换部配设在主体机架77上。
制版部71包括:热敏头34,该热敏头34作为制版部件,根据上述A/D转换部及未图示的制版控制部处理并送出的数字图像信号,对自印版辊101拉出的印版1a进行制版;平压辊33,经印版1a压在该热敏头34上并旋转;张紧辊对56,将由该平压辊33输送的制版后的制好版的印版1a向反转辊对58送出;剪刀37,将印版1a切断为规定的长度。
反转辊对58,详细地说,也会将后述的印刷转鼓35的印版嵌位器36和将制好版的印版1a向印刷转鼓35提供的给版部的构成要素一起定位。
印版辊101是将薄片状的长的印版卷绕在管状的纸芯部2的外周200~250印版数而形成的。印版1a例如是将日本纸或合成纤维的支承体贴合在厚度1~3μm的聚酯等热塑性树脂薄膜上而得到的公知的印版。印版1a实际上也可使用仅由热塑性树脂薄膜构成的印版等。
印版辊101由辊支承部件2A可拆装地支承在主体机架77上,该辊支承部件2A设在制版侧板对上,该制版侧板对未图示,配设在制版部71的图9中的前侧及后侧。因此,印版1a由辊支承部件2A支承为可自印版101向输送方向拉出。印版辊101作为供给源供给使用于该孔版印刷装置。
转鼓部72包括:印刷转鼓35,将制好版的印版1a卷绕在其外周面上;印版嵌位器36,可开闭,在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用于夹持制好版的印版1a的前端部;油墨供给辊43,如图5所示,用于向印刷转鼓35的内周面供给油墨;刮墨辊44,如图5所示,与油墨供给辊43以微小间隙平行配置,在其与油墨供给辊43之间形成断面呈楔形的油墨留存部45(如图5所示);油墨输送管47A,如图5所示,向油墨留存部45供给油墨。
印刷转鼓35形成公知的多孔性圆筒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中央的未图示的转鼓轴的周围。印刷转鼓35由未图示的主电机驱动,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印刷转鼓35沿上述转鼓轴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构成金属制支承圆筒体和多孔质弹性体层(未图示的树脂或金属制的网眼屏层)的双层结构,其中金属制支承圆筒体形成有印刷油墨通过的多个且微细的开孔部,多孔质弹性体层是如下的层,卷绕在该支承圆筒体的外周面上,将油墨保持在该外周面上,并使其扩散,通过按压而排出油墨。有时也单将上述支承圆筒体、或将上述支承圆筒体和上述多孔质弹性体层的部分称作印版滚筒。
在与油墨供给辊43相对的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的附近配置有印刷辊42,该印刷辊42作为按压部件,上下摆动,将印刷用纸38向印刷转鼓35上按压。
上述支承圆筒体上形成有油墨通过的可印刷区域和油墨不通过的非印刷区域,其中可印刷区域除印版嵌位器36的周边外,在支承圆筒体的圆周上的规定的范围均形成上述开孔部,非印刷区域是未形成上述开孔部的区域。非印刷区域还设置在上述支承圆筒体的两侧端缘部。
油墨供给辊43由例如铝、不锈钢等金属或橡胶等形成,利用未图示的齿轮系,与印刷转鼓35一起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刮墨辊44由例如铁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利用未图示的齿轮系,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油墨供给辊43及刮墨辊44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固设于上述转鼓轴上的未图示的油墨侧板上。
这里,油墨供给辊43、刮墨辊44及油墨输送管47A构成油墨供给装置,但是,该油墨供给装置除上述结构要素外,如图5所示,还包括下述的结构要素。也就是说,上述油墨供给装置除上述结构要素外,如图5所示,还包括: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拆装自如地保持油墨收纳容器110(图5中以括号表示),该油墨收纳容器110收纳特定种类的油墨;油墨泵47,具有可上下往复运动的活塞杆及可连接于油墨收纳容器110的接头部的接头座,经油墨输送管47A,将油墨向油墨留存部45送出;油墨泵驱动电机53(如图5所示),将未图示的圆板安装固定在其输出轴上,通过与上述圆板连结的连杆(未图示),使油墨泵47的上述活塞杆往复运动;上述连杆,连结该油墨泵驱动电机53和上述圆板。油墨收纳容器110作为供给源供给并使用于该孔版印刷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6说明上述油墨供给装置周围的公知的油墨供给控制装置。也就是说,上述油墨供给控制装置主要包括:油墨检测传感器46,作为油墨有无检测部件,通过检测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量检测向印刷转鼓35内周面供给的油墨的有无;抽吸次数传感器52,作为抽吸次数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泵47的抽吸次数;控制装置,未图示,设在主体机架77侧,根据来自油墨检测传感器46及抽吸次数传感器52的各输出信号,如后所述,控制驱动油墨泵47的油墨泵驱动电机53。
油墨检测传感器46固设于设在图1中的纸面里侧的后机架的上部。在油墨检测传感器46的输入侧,电连接有静电容式检测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量的油墨检测针,以下,设定油墨检测传感器46包含上述油墨检测针。油墨检测传感器46,就实施例而言,具有和例如所述特开平5-229243号公报的图1等所公开的油墨传感器54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油墨检测传感器46也可很好地使用特开平6-155885号公报的图14等所公开的结构的传感器。
上述油墨检测针经垂设于上述转鼓轴的中央部的未图示的支承板而被电绝缘地保持,其前端埋没于油墨留存部45中,检测对应于油墨留存部45中的油墨量而变化的静电容量。上述油墨检测针如所述特开平6-155885号公报所公开的,可以增大油墨有无的检测脉冲宽度的变化量之差,由此可进行稳定的检测,提高油墨量的检测性能,因此,在所述支承板上设置了两个。另外,油墨有无检测部件不限于油墨检测传感器46,也可以是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改变发送频率并通过检测该变化而检测油墨的有无的部件或光电式部件等。
抽吸次数传感器52是限位开关,通过与往复运动的上述活塞杆的上端接触并工作,检测油墨泵47的抽吸次数(以往复一次为一次的次数),固设于上述后机架的上部。
转鼓部72和上述油墨供给装置及上述各构成要素一起构成单元,通过未图示的装拆部件,相对于主体机架77构成可自由拆装。上述装拆部件具有与例如实开昭61-85462号公报的图1~图4所公开的印版滚筒支承装置相同的结构。
主体给纸部73包括:给纸台39,用于叠放印刷用纸38;给纸辊40,送出印刷用纸38;分离辊40A,利用与分离台的协动作用,将印刷用纸38一张张分离;保护辊对41,在规定的定时将印刷用纸38向印刷转鼓35和印刷辊42之间送出。
组合给纸部74在图9中,省略分离台等而简略显示,但是,其上下级均具有与除去保护辊对41后的主体给纸部73大致相同的结构。这样,在该孔版印刷装置中,由于具有多个给纸部,故可由未图示的操作面板选择任一给纸部,自其给纸台供给并输送所需种类的印刷用纸进行印刷。
排纸部13包括:排纸台49,顺序叠放由转鼓部72印刷过的印好的用纸38a;剥离爪;配置在印刷转鼓35的附近,自印刷转鼓35剥离印好的用纸38a;排纸输送装置48,由张挂于吸附部辊之间、用于将由剥离爪剥离的印好的用纸38a向排纸台49上输送的环形输送带,和配置在该输送带下方、将印好的用纸38a吸引在上述输送带上的吸附用鼓风机构成。
排版部76具有收容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剥取的用完的印版的排版收放箱51、和相互相压接的排版辊对50。排版辊对50中下侧的排版辊50由未图示的排版电机驱动而旋转。下侧的排版辊50通过具有未图示的摆动臂的移动部件,可在压接印刷转鼓35外周面的剥离位置和自该剥离位置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自由变位。上述移动部件在下侧排版辊50处于离开位置时,由来图示的卡止部件卡止保持。这些主要部分的结构由和例如实公平2-274号公报的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另外,排版部不限于上述,也可使用例如特开平5-229243号公报的图8所公开的结构的排版部。
下面,说明该孔版印刷装置的动作。
首先,当用户或操作者等(以下称作“用户”)使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接通时,配设于该孔版印刷装置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参照后述表示实施例1的图6)及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就形成可起动状态,同时,形成可向各装置、部供给电力的状态。在接通上述电源开关的操作的前后,例如使用主体给纸部73,在给纸台39上本次印刷使用的印刷用纸38不够的情况下,向给纸台39上适当补充、叠放本次印刷使用的用纸种类的印刷用纸38,然后,按下例如未图示的给纸台升降键,使叠放在给纸台39上的印刷用纸38的最上位面面临可给纸的位置(给纸位置)。
在上述操作前后,将原稿29放置在原稿读取部70的上述接触玻璃上,关闭压板31,然后,按下配置在未图示的操作面板上的起动键(参照图6)。于是,扫描部30动作,读取原稿29的图像。在扫描部30,由荧光灯(未图示)对原稿29表面进行照明,同时进行扫描,在由未图示的反光镜对原稿29的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进行反射后,使其通过未图示的透镜入射上述图象传感器,读取原稿29的图像。然后,将由上述图象传感器光电转换后的图像信号输入主体机架77的未图示的A/D转换部。
另外,在欲对多张原稿连续进行图像读取并制版时,将原稿放置在ADF部32的未图示的原稿承接台上,在将原稿一张张自动分离并输送到上述接触玻璃上,同时,将扫描部30固定在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读取图像。
另一方面,与上述原稿29的图像读取同时,在制版部71,根据上述A/D转换部及制版控制部处理并送出的数字图像信号,直线状排列于热敏头34的多个发热元件选择性发热,利用热敏头34使按压在平压辊33上的印版1a的热塑性树脂薄膜部分选择性熔融、穿孔。然后,被这样穿孔、制版后的制好版的印版1a的前端,通过顺序使平压辊33、张紧辊对56及反转辊对58旋转,向图9所示的箭头方向输送,朝向印刷转鼓35的扩开的印版嵌位器36送出。
然后,在规定的定时,闭合印版嵌位器36,夹住制好版的印版1a的前端部,然后,通过使印刷转鼓35向同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制好版的印版1a被卷绕在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然后,利用驱动平压辊33旋转的未图示的步进电机的规定步(ステップ)数的驱动,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判定制版结束,则印版1a由剪刀37切断为规定的长度,该切断的制好版的印版1a被卷绕在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
制好版的印版1a被卷绕在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后,就开始印刷工序。首先,通过使主体给纸部73的给纸辊40及分离辊40A旋转,叠放在给纸台39上的最上位的印刷用纸38利用和分离辊40A及分离台的协动作用被一张张分离,送出到保护辊对41。然后,利用保护辊对41在与印刷转鼓35的旋转同步的规定的定时,将印刷用纸38送出到印刷转鼓35和印刷辊42之间。使与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分开的印刷辊42向上方移动,将印刷用纸38按压在卷绕于向同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的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的制好版的印版(未图示)上,从而使油墨自印版1a的穿孔部转移到印刷用纸38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制版图像的印刷图像,进行孔版印刷。此时,如图5所示,使油墨供给辊43也向与印刷转鼓35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将油墨供给到印刷转鼓35的内周面上。然后,印好的用纸38a由剥离爪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剥离,由构成排纸输送装置48的上述吸附用鼓风机吸引,同时沿张挂于旋转的吸附部辊之间的转动的上述输送带背面吸引输送,顺序排出到排纸台49上。
装版印刷结束后,印刷辊42自印刷转鼓35离开,复归到初始位置,形成印刷待机状态。装版印刷结束后,用户可适当目视排出到排纸台49上的印刷物,适当判断可否进行通常的印刷动作,若判断可以,则用未图示的操作面板(参照图6)的未图示的数字键设定印刷张数,按压印刷键(未图示)时,则以与上述同样的工序,重复进行与设定的印刷张数同样次数的给纸、印刷及排纸的各工序,结束孔版印刷的整个过程。
另外,在结束印刷并印刷下一原稿的图像时,要在将新制好版的印版卷绕在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之前,将前面使用过的用后的印版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剥离。此时,将印刷转鼓35向与同图中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印刷转鼓35停止在排版位置。与此同时,使开闭印版嵌位器36的开闭装置动作,打开印版嵌位器36。由卡止部件解除上述移动部件的卡止状态,如图9的双点划线所示,使上述下侧的排版辊50占据剥离位置,同时,起动上述排版电机。
由此,下侧的排版辊50旋转,同时,按压在与由印版嵌位器36卡止的用过的印版(未图示)的前端部对应的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上,从而,上述用过的印版的前端部由下侧排版辊50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拉起,而将其剥离。之后,下侧排版辊50如同图中的实线所示,由上述移动部件使其再次迅速返回原离开位置,与上侧的排版辊50一起保持旋转自如。使上述开闭装置再次动作,而使印版嵌位器36闭合后,通过使印刷转鼓35向同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而开始实质性的排版动作。被剥离的用过的印版通过夹持在排版辊对50的夹持部进行的旋转输送动作,自印刷转鼓35的外周面剥离并被输送,被废弃到排版收纳箱51的内部。
当实施与上述同样的印刷工序时,如图6所示的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被消耗而逐渐减少,上述油墨检测针变得接触不到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同时,自油墨检测传感器46向上述控制装置发送无油墨信号。
收到无油墨信号的上述控制装置向油墨泵驱动电机53发送使用于驱动油墨泵47的油墨泵驱动电机53起动的指令信号。由此,油墨泵驱动电机53开始工作而旋转,使油墨泵47的上述活塞杆往复运动,也就是说,使油墨泵进行抽吸动作,从而将油墨收纳容器110中的油墨吸引抽出,经油墨输送管47A送出,滴入油墨留存部45,补充供给到油墨留存部45。
当将油墨补给到油墨留存部45时,上述油墨检测针变得再次接触到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由上述油墨检测针检测的静电容量增大,与此同时,油墨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有油墨,将该有油墨信号发送到上述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油墨检测传感器46的有油墨信号,停止油墨泵驱动电机53的动作。在印刷工序中,依序重复上述油墨补给动作及补给停止动作而进行油墨的供给动作,使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量大致保持一定。
参照图1至图6及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该实施例1与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及本发明第五方面至第十方面的印刷装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对应。
实施例1与图9所示的孔版印刷装置相比,主要有下述差别:如图1所示,作为供给源使用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被识别部件并和上述同样可拆装的印版辊1及油墨收纳容器10,取代印版辊101及油墨收纳容器110;具有在识别印版辊1及油墨收纳容器10两者的种类中共用的检测部件25;及具有图6所示的操作面板60。
另外,为了表示印版辊1相对于图9所示的孔版印刷装置是附加了检测部件25的结构,即为了表示实施例1的结构中使用的印版辊1,图9中加括号表示区别。
图1表示显示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控制结构。
印版辊1是印版收纳物的一例,与图9所示的印版辊101比较,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将具有感应特定频率的共振电路6的被识别部件的标签3粘贴(贴附)在纸芯部2的内面上是其主要区别,其他结构与印版辊101相同。标签3在图1及图4中,以阴影线表示。
标签3具有第一线圈4、第二线圈5及共振电路6。由于标签3粘贴在纸芯部2的内面上,故外观上难于发觉标签3的存在,标签3通过改变电容的容量或各线圈4、5的卷数,作为印版辊1的种类,与机种或使用地等对应,可就尺寸及印版的种类(印版1a的构成材料及厚度不同的种类或对应印版1a的可印刷张数的种类等)简单地设定若干种不同的种类。
收纳特定种类的油墨的油墨收纳容器10与在图6中加括号区别显示的油墨收纳容器110比较,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将具有感应特定频率的共振电路14的作为被识别部件的标签11粘贴(贴附)在其外箱上是其主要差别,其他结构与油墨收纳容器110相同。标签11在图1及图5中以阴影线表示。
标签11具有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13及共振电路14。标签11也可与印版辊1的情况相同,容易地用例如高频透过性纸等覆盖以不能从外部看到。
标签11通过改变电容的容量或各线圈12、13的卷数,对应于收纳在油墨收纳容器10内的油墨的种类,可就油墨的颜色种类、机器的机种、使用的国别或地域别及贩卖渠道简单地多样化设定。
另外,各第一线圈4、12及各第二线圈5、13的卷绕形状形成方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圆形的涡卷状。构成各标签3、11的各第一线圈4、12及各第二线圈5、13或各共振电路6、14等通过蚀刻由例如铝箔或铜箔等形成的图形而形成。这种形成在使各标签3、11小型且薄形化,谋求其收纳空间、批量生产及制造成本降低方面是理想的。
标签3在印版辊1的纸芯部2的粘贴及标签11在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的粘贴方法,从成本及安装工时考虑,采用例如由两面粘接带粘接、固定的贴附方式是理想的,但也可另外由适当的粘接剂等粘接、固定,或由热熔融树脂形成各标签3、11的基材,通过热熔融进行固定,或由小订书机等固定。
如图1所示,检测部件25主要包括:印版辊用检测部7,作为印版用检测部件检测印版辊1的种类;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作为油墨用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切换电路18,作为切换部件,切换自印版辊用检测部7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输出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22,作为一个控制部件,根据分别自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印版辊1及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检测控制部19,装在切换电路18和控制装置22之间。
印版辊用检测部7包括:印版用励磁线圈8,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和印版用检测线圈9,利用经该印版用励磁线圈8感应到标签3的共振电路6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
印版辊用检测部7配设在印版辊1的附近,该印版辊1经由辊支承部件2A支承为可将印版1a拉出。更详细地说,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励磁线圈8可与贴附在印版辊1的标签3的第一线圈4相对配置,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检测线圈9可与贴附在印版辊1的标签3的第二线圈5相对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印版辊用检测部7考虑使后述的高频发生部20的电源容量小型化并可可靠地检测印版辊1的种类这一点,最好配置在距由辊支承部件2A决定的印版辊1支承部数十mm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包括:油墨用励磁线圈16,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和油墨用检测线圈17,利用经该油墨用励磁线圈16感应到标签11的共振电路14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
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配设在贴附于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上面的标签11附近,该油墨收纳容器10保持在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上。更详细地说,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励磁线圈16可与贴附在被保持的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上面的标签11的第一线圈12相对配置,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检测线圈17可与贴附在被保持的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上面的标签11的第二线圈13相对配置,但并不限于此。
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考虑使后述的高频发生部20的电源容量小型化并可可靠地检测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即油墨收纳容器10内的油墨的种类这一点,最好配置在距保持在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上的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上面数十mm的范围内。
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各励磁线圈8、16及各检测线圈9、17各自卷绕圈数为3~20次,最好为5~10次,形成方形或圆形的螺旋状或涡旋状。
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和切换电路18之间配设有一对电连接器,利用这些电连接器可使印刷转鼓单元侧和图9所示的主体机架77侧电连接或断开。
另外,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励磁线圈8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励磁线圈16不限于这些,例如也可以是印版用振荡天线(以下简称“振荡天线”)及油墨用振荡天线(以下简称“振荡天线”)。与此相同,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检测线圈9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检测线圈17不限于这些,例如也可以是与上述各振荡天线一起使用的印版用检测天线(以下简称“检测天线”)及油墨用检测天线(以下简称“检测天线”)。
由上述各振荡天线发送(电磁波放射)规定频率的电磁波,由上述各振荡天线发送的规定频率的电磁波,当其和由分别与上述相同的线圈及电容构成并具有规定的(固有的)共振频率的标签3、11的规定的(固有的)共振频率一致时,与接收的规定的频率的电磁波共振而发送反射波。上述各检测天线接收上述反射波(反射波检测),而认识规定频率的标签3、11的存在。
因此,在由上述振荡天线及上述检测天线构成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情况下,考虑到可使后述的高频发生部20的电源容量小型化,同时,可使上述振荡天线及上述检测天线小型化并可靠地检测印版辊1的种类,最好将印版辊用检测部7配置在距辊支承部件2A决定的印版辊1支承部数十mm的范围内。
与上述同样,在由上述振荡天线及上述检测天线构成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情况下,考虑到可使后述的高频发生部20的电源容量小型化,同时,可使上述振荡天线及上述检测天线小型化并可靠地检测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油墨收纳容器10内的油墨的种类),最好将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配置在距保持在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上的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箱上面数十mm的范围内。
切换电路18由具有例如场效应晶体管(FET)及光电MOS继电器等半导体开关元件等的电子、电气电路构成。由印版辊用检测部7输出的检测信号及由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输出的检测信号均进入切换电路18,进而进入检测控制部19。
检测控制部19包括具有高频电源的高频发生部20和具有可测定电压的电路结构的电压判定部21。电压判定部21中的电压判定结果被输出到配设于图9所示的主体机架77侧的控制装置22,在此进行关于最终的印版辊1的种类及油墨收纳容器10的判定、识别的判断。
控制装置22具有微型计算机,包括均未图示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I/O(输入输出)口、RAM(可读写存储装置)、ROM(读出专用存储装置)、定时器等,具有由信号总线等连接的结构。
控制装置22除具有运算、演算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后述的控制功能。控制装置22通过上述输入口等分别和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图4所示的印版辊终端检测传感器55、图5所示的油墨检测传感器46及抽吸次数传感器52电连接,接收电压判定部21输出的电压判定信号、印版辊终端检测传感器55输出的印版终端检测信号、油墨检测传感器46输出的油墨有无检测信号、抽吸次数传感器52输出的抽吸次数信号。另外,控制装置22通过上述输出口等分别和切换电路18、检测控制部19的高频发生部20、配设于图4所示的热敏头34的热敏头驱动电路、图5所示的油墨泵驱动电机53电连接,将后述的各种指令信号向切换电路18、高频发生部20、热敏头34的热敏头驱动电路、油墨泵驱动电机53发送,控制它们的动作。
控制装置22具有下述功能:通过经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定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通过经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定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控制装置22具有下述功能:控制切换电路18,使印版辊用检测部7输出的检测信号和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输出的检测信号时间上错开。
控制装置22具有下述功能:通过经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定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在其结果判断为非正规种类(恰当品)的印版辊1时,禁止上述热敏头驱动电路的工作,使热敏头34处于非工作状态,在判断为是正规种类(恰当品)的印版辊1时,使上述热敏头驱动电路工作,使热敏头34处于工作状态。
控制装置22具有下述功能:通过经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定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在其结果判断为非正规种类(恰当品)的油墨收纳容器时,通过电机驱动电路,禁止油墨泵驱动电机53的工作,在判断为是正规种类(恰当品)的油墨收纳容器10时,通过电机驱动电路,使油墨泵驱动电机53处于工作状态。
控制装置22还具有下述功能:根据油墨检测传感器46输出的油墨有无检测信号及抽吸次数传感器52输出的抽吸次数信号,控制油墨泵驱动电机53。
控制装置22通过上述输入口等,分别和图6所示的操作面板的数字键61、起动键63、印刷键65电连接,由所述各键接收各种输出信号。控制装置22通过上述输出口等分别和操作面板60的显示部62及液晶显示部64电连接,向所述各显示部发送指令信号,控制它们的动作。作为该具体例,例如可举出控制装置22使液晶显示部64显示警告:“印版辊的种类不对”或“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不对”的例子。
图6表示指定用于操作孔版印刷装置的任务或用于得到适当信息的操作面板60的主要部分。操作面板60配设于图9所示的扫描部30的上部。
如图6所示,在操作面板60上配置有:起动键63、用于起动自原稿图像的读取至排版、制版、给版、装版印刷、排纸工序的一系列工序(动作);数字键61,用于设定、输入印刷张数等;印刷键65,用于起动该数字键61设定输入的印刷张数份的印刷动作;显示部62,显示数字键62设定、输入的印刷张数等,同时,根据印刷而递减显示;液晶显示部64,作为告知部件显示操作状态及警告等信息或显示所选择的功能,或者随时显示用于选择、设定该功能的操作内容。
显示部62例如由7段的LED(发光二极管)构成,通过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由控制装置22控制。液晶显示部64通过未图示的液晶驱动电路由控制装置22控制。如后所述,在印版辊1或油墨收纳容器10为非恰当品的情况下,该内容显示在液晶显示部64。
下面,以与参照图9说明的现有孔版印刷装置的动作尤其是与制版工序及印刷工序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例1的动作。
图4表示印版辊1的包括设置部的制版部的主要结构和控制结构。
与参照图9说明的制版工序同样,对印版1a一版一版地进行制版,在印版辊1的印版1a不断消耗,剩下约1~2版左右时,通过由光反射型传感器构成的印版辊终端检测传感器55检测由设置在卷绕于纸芯部2周围的印版1a的最终部分的黑带构成的终端标志部57,根据印版辊终端检测传感器55输出的印版辊终端检测信号,控制装置22使例如液晶显示部64显示是印版辊终端这一内容。
然后,用户按照显示于液晶显示部64的印版辊终端信息,将新的印版辊1安装、设置在辊支承部2A。设置了新的印版辊1后,在图1中,控制装置22在特定的定时,使切换电路18动作,将检测控制部19与印版辊用检测部7电连接,检测识别贴在印版辊1的纸芯部2的标签3是否感应特定频率。
也就是说,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的电压频率被施加在印版用励磁线圈8上。利用施加在该印版用励磁线圈8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标签3的第一线圈4,在共振电路6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6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3的第二线圈5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5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印版用检测线圈9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9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切换电路18,利用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断是否规定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断的电压判定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22。控制装置22根据电压判定部21输出的电压判定信号,判断标签3的共振电路6是否恰当,最终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
控制装置22在设置的新的印版辊1为非恰当品的情况下,由操作面板60上的液晶显示部64显示其内容,通知用户。此时,显示在液晶显示部64的具体内容例如为“印版辊的种类不对。请设置正确的印版辊。”等。并且,在设置的新的印版辊1为非恰当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2禁止上述热敏头驱动电路的动作,使热敏头34处于非工作状态。由此,可双重且可靠地防止非恰当品的印版辊1的使用。
在设置的新的印版辊1为恰当品的情况下,会无任何障碍地自动进行制版动作。此时,当然也可通过并用例如蜂鸣器鸣响等其他告知方式,防止非恰当品的印版辊1的印版1a的使用。
另一方面,与参照图9说明的印刷工序及排版工序同样进行动作,通过印刷及排版,油墨被消耗,使油墨留存部45的油墨量减少,如果油墨检测传感器46关闭,即输出无油墨信号,则控制装置22通过使油墨泵驱动电机53闭合进行驱动,使油墨泵47动作,将油墨向油墨留存部45供给。这里,在例如虽然已使油墨泵47动作了15次而油墨检测传感器46仍然打开(ON),也就是说,在不能输出有油墨信号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2根据由油墨检测传感器46输出的油墨空信号,判断油墨收纳容器10内已无油墨,将其内容显示在液晶显示部64。
用户会按照液晶显示部64显示的油墨空信息,将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安装、设置在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上。设置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后,在图1中,在特定的定时,控制装置22使切换电路18动作,将检测控制部19电连接在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上,检测识别贴在油墨收纳容器10上的标签11是否感应特定频率。
也就是说,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的电压频率被施加在油墨用励磁线圈16上。利用施加在该油墨用励磁线圈16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标签11的第一线圈12,在共振电路14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14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11的第二线圈13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13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油墨用检测线圈17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17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切换电路18,利用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断是否规定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定的电压判定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22。控制装置22根据电压判定部21输出的电压判定信号,判断标签11的共振电路14是否恰当,最终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控制装置22在设置的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为非恰当品的情况下,由操作面板60上的液晶显示部64显示其内容,通知用户。此时,显示在液晶显示部64的具体内容例如为“油墨的种类不对。请设置正确的油墨。”等。并且,在设置的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为非恰当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2禁止油墨泵驱动电机53的动作,使油墨泵47处于非工作状态。由此,可双重且可靠地防止非恰当品的油墨收纳容器10内的油墨的使用。
在设置的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为恰当品的情况下,会无任何障碍地自动进行油墨供给动作。此时,当然也可通过并用例如蜂鸣器鸣响等其他告知方式,防止非恰当品的油墨收纳容器10内的油墨的使用。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22在特定的定时使切换电路18动作,将检测控制部19连接到印版辊用检测部7。这样在需要的定时,检测、识别贴在印版辊1的纸芯部2的标签3是否感应特定频率。然后,控制装置22在另外的定时,使切换电路18动作将检测控制部19电连接到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这样在需要的定时,检测、识别贴在油墨收纳容器10的标签11是否感应特定频率。这样,通过利用控制装置22控制切换电路18,将检测定时错开,从而可利用一个检测控制部19进行油墨收纳容器10的检测识别和印版辊1的检测识别。
另外,在由上述振荡天线取代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励磁线圈8、由上述检测天线取代印版用检测线圈9而构成的情况下,及由上述振荡天线取代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励磁线圈16、由上述检测天线取代油墨用检测线圈17而构成的情况下,检测部件25的结构及动作通过将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励磁线圈8”改读为“上述振荡天线”、将印版辊用检测部7的“印版用检测线圈9”改读为“上述检测天线”,及将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励磁线圈16”改读为“上述振荡天线”、将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的“油墨用检测线圈17”改读为“上述检测天线”,可很容易地理解并实施,故不再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基于上述情况,可以说,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如下的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
第一,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检测部件,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印版收纳物(印版辊1)的种类的识别方法及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的识别方法为相同的方法,检测部件25在印版收纳物(印版辊1)及油墨收纳容器10两者的种类识别中共用。
第二,检测部件25通过在时间上使印版收纳物(印版辊1)的种类的识别时间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时间错开,而顺序识别印版收纳物(印版辊1)的种类和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第三,作为印版辊1的被识别部件的标签3与作为油墨收纳容器10的被识别部件的标签11属于同一种类。换言之,标签3及标签11可由分别具有相同结构的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检测。
第四,作为同一种类的被识别部件3、11具有共振电路6、14,在检测部件25中,通过施加在配设于主体机架77侧的各励磁线圈8、16或上述各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各共振电路6、14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各共振电路6、14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主体机架77侧的各检测线圈9、17或上述各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经电压判定部21判定各检测线圈9、17或所述各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印版收纳物(印版辊1)及油墨收纳容器10。
因此,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印版辊1(印版收纳物)的种类的识别方法及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的识别方法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印版辊1(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10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共用用于识别印版辊1(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的检测部件25,可实现检测部件25的成本降低和省空间化及控制的简单化。
另外,通过具体地使印版辊1(印版收纳物)的被识别部件和油墨收纳容器10的被识别部件采用具有共振电路6、14的共振标签方式,即使标签3、11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性地进行检测或被检测,另外,由于共振标签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可得到成本低廉的优点。并且,由于即使离开数十mm,也可非接触性地进行检测或被检测,因此,通过用外部不能看到的高频透过性纸等覆盖,也可容易地做到在外观上不能知道具有共振标签的情况。
另外,上述共振标签由于从现有印刷装置领域的技术及经济上考虑,结构简单,容易大量生产,因此成本低,可判断为最佳的被识别部件,但是,如果不需考虑上述优点,印版收纳物(例如印版辊等)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也可采用下述的被识别部件,与此对应,在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种类的识别中,具有共同使用的检测部件。
也就是说,作为印版收纳物(例如印版辊等)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可以使用例如具有作为可接触检测部件而制图形成的电导通性的简单电路图形(例如可输出H、L信号的电路)的标签(也称为所谓IC标签)等,并将其粘贴,另一方面,作为检测部件可举出由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种类的识别所共用的电路图形读取装置(包括作为切换部件的切换电路及作为一个控制部件的控制装置)构成的结构例。
实施例1是供给源至少使用作为印版收纳物的印版辊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在孔版印刷装置主体测具有印版辊及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种类的识别所共用的检测部件的结构例,但是,作为供给源,除上述外还可举出例如油墨辊等的清洗液、防止背面滑移用的涂覆液或专用的印刷用纸等。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对上述三种以上的供给源也可使用的。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该实施例2对应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涉及的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及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涉及的印刷装置和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涉及的印版收纳物。
如图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比较,主要区别是:作为供给源不使用油墨收纳容器10,而使用如图9所示的现有的油墨收纳容器110;自检测部件25去掉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及切换电路18,同时,以印版专用控制装置22A取代实施例1的控制装置22,采用印版专用检测部件25A(以下称作检测部件25A)。
下面进一步详述实施例2的控制结构,实施例2的控制结构相当于,自图1的方框图去掉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及切换电路18,在图1及图7中,将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和检测控制部19的高频发生部20电连接,同时,将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和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电连接,并且,以作为控制部件的印版专用控制装置22A(以下称作控制装置22A)取代控制装置22。
检测部件25A主要包括:高频发生部20,发生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施加来自该高频发生部20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和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感应到标签3的共振电路6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定该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控制装置22A,根据来自该电压判定部21的电压判定信号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
这里,若更详细地以实施例形式说明构成检测部件25A的控制结构要素,则,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也具有CPU,以这种结构为焦点来看,则,通过将控制装置22A的上述各功能分担给检测控制部19而由其统一负责,也可仅由印版辊用检测部7和检测控制部19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和检测控制部19构成。与此相反,也可将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的上述功能分担归纳给控制装置22A。
下面,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例2的动作。
当与实施例1的动作同样,由用户将新的印版辊1安装、设置在辊支承部2A时,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22A使检测控制部19及印版辊用检测部7动作,检测、识别粘贴在印版辊1的纸芯部2的标签3是否感应规定频率。
也就是说,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电压的频率被施加在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上。利用施加在该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经标签3的第一线圈4在共振电路6上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6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3的第二线圈5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5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由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断是否规定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定的电压判定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22A。控制装置22A根据电压判定部21输出的电压判定信号,判断标签3的共振电路6是否恰当,最终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
然后,控制装置22A针对设置的新的印版辊1为非恰当品或恰当品的情况,和实施例1同样,由操作面板60上的液晶显示部64显示其内容,通知用户,或使热敏头34处于非工作状态,或无任何障碍地自动进行制版动作。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说在实施例2中使用了下述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2中,使用了下述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电压的频率被施加在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上。利用施加在该印版用励磁线圈8或上述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经标签3的第一线圈4在共振电路6上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6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3的第二线圈5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5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由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断印版用检测线圈9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是否规定电压,判断标签3的共振电路6是否恰当品,最终判定、识别印版辊1的种类。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该实施例3对应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涉及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及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涉及的印刷装置和本发明第十七方面涉及的油墨收纳容器。
如图8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比较,主要区别是:作为供给源不使用印版辊1,而使用如图9所示的现有的印版辊101;自检测部件25去掉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切换电路18,同时,以油墨专用控制装置22B取代实施例1的控制装置22,采用油墨专用检测部件25B(以下称作检测部件25B)。
下面进一步详述实施例3的控制结构,实施例3的控制结构相当于,自图1的方框图去掉印版辊用检测部7及切换电路18,在图1中,将油墨用励磁线圈16和检测控制部19的高频发生部20电连接,同时,将油墨用检测线圈17和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电连接,并且,以作为控制部件的油墨专用控制装置22B(以下称作控制装置22B)取代控制装置22。
检测部件25B主要包括:高频发生部20,发生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施加来自该高频发生部20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和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利用经该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感应到标签11的共振电路14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定该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上述油墨专用控制装置,根据来自该电压判定部21的电压判定信号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这里,若更详细地以实施例形式说明构成检测部件25B的控制结构要素,则,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也具有CPU,以这种结构为焦点来看,则,通过将控制装置22B的上述各功能分担给检测控制部19而由其统一负责,也可仅由印版辊用检测部7和检测控制部19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和检测控制部19构成。与此相反,也可将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的上述功能分担归纳给控制装置22B。
下面,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例3的动作。
当与实施例1的动作同样,由用户将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安装、设置在油墨收纳容器承接台54时,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22B使检测控制部19及油墨收纳容器用检测部15动作,检测、识别粘贴在油墨收纳容器10的外向上的标签11是否感应规定频率。
也就是说,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电压的频率被施加在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上。利用施加在该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经标签11的第一线圈12在共振电路14上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14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11的第二线圈13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13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由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定是否规定电压,电压判定部21判定的电压判定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22B。油墨专用控制装置根据电压判定部21输出的电压判定信号,判断标签11的共振电路14是否恰当,最终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然后,油墨专用控制装置针对设置的新的油墨收纳容器10为非恰当品或恰当品的情况,和实施例1同样,由操作面板60上的液晶显示部64显示其内容,通知用户,或使油墨泵47处于非工作状态,或无任何障碍地自动进行油墨供给动作。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说在实施例3中使用了下述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3中,使用了下述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由高频发生部20发生的规定电压的频率被施加在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上。利用施加在该油墨用励磁线圈16或上述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经标签11的第一线圈12在共振电路14上流过规定频率的电流,同时,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共振电路14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标签11的第二线圈13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该第二线圈13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由检测控制部19的电压判定部21判断油墨用检测线圈17或上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是否规定电压,判断标签11的共振电路14是否恰当品,最终判定、识别油墨收纳容器10的种类。
另外,即使在实施例2及3中,如果不需考虑上述实施例1的最后所叙述的上述优点,则印版收纳物(例如印版辊等)或油墨收纳容器的被识别部件也可采用上述的被识别部件,与此对应,即使是具有在印版收纳物(例如印版辊等)或油墨收纳容器种类的识别中使用的与上述类似的检测部件(但不需作为切换部件的切换电路)的结构例也可。
在实施例1至3中,将起动键63及印刷键65两者设在操作面板60上,但是,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例如仅由起动键63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开始时,用图6所示的数字键61输入并设定印刷张数,然后,按下起动键即可。
图5、图8及图9所示的印刷转鼓35及上述供给装置都是为了便于理解而例示、说明印刷装置的一例,当然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上述以外的所有公知的印刷转鼓(例如也包括本发明申请人公开于特开平11-342664号及特开2000-85230号公报等的无印版辊嵌位器的印版滚筒等)及上述油墨供给装置以外的所有油墨供给装置(例如特开平5-229243号公报的图2等所公开的结构)的印刷装置。
本发明如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所述,不限于通过作为驱动油墨泵47的油墨泵驱动部件的油墨泵驱动电机53的工作,而将油墨向印刷转鼓35供给型的印刷装置;也可应用于例如特开平5-229243号公报的图2等所公开的,作为泵驱动部件具有旋转传递部件及电磁离合器形式的印刷装置,其中所述旋转传递部件使用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用于将印刷转鼓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传递为驱动油墨泵的驱动力,所述电磁离合器利用其开/关使所述旋转驱动力向油墨泵的传递进行或停止。这种情况下,电磁离合器的开/关的定时和上述实施例1至3等的油墨泵驱动电机53(或油墨泵47)的开/关的定时处于均等的关系。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至3的孔版印刷装置,也可应用于例如以仅对用纸尺寸为A4版等的一种印刷用纸进行印刷为目的的所谓A4版专用机,所述所谓A4版专用机取代相对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印刷转鼓,而具有相对于装置主体安装固定的印刷转鼓。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应用于例如:特开平7-17013号公报所公开的自印刷转鼓的外测供给油墨的结构的装置,也就是说,也可应用于将油墨供给到印刷转鼓上的制好版的印版,使印刷图像形成于印刷用纸上的结构的印刷装置。
如上所述,就特定实施例及它们所包含的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可将它们适当组合或单独构成,本领域人员清楚,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其必要性及目的、用途等可构成各种实施例及实施方式。

Claims (17)

1、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在印刷装置主体侧具有检测部件,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其特征在于,上述印版收纳物种类的识别方法及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方法是相同的方法,上述检测部件在所述印版收纳物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识别中共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部件通过在时间上使上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的识别时间及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的识别时间错开,而顺序识别上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和上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在上述检测部件中,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励磁线圈或各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各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各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各检测线圈或各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各检测线圈或所述各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
5、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件在所述印版收纳物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两者的种类的识别中共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检测部件,检测印版收纳物的种类;油墨用检测部件,检测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和一个控制部件,根据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和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分别输出的各检测信号,判定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及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件具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切换由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切换部件,使得:由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由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输出的检测信号在时间上错开。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被识别部件属于同一种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版用检测部件包括:印版用励磁线圈或印版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印版用检测线圈或印版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所述印版用励磁线圈或所述印版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
所述油墨用检测部件包括: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油墨用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油墨用检测天线,利用经所述油墨用励磁线圈或所述油墨用振荡天线在上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
所述控制部件通过判定所述印版用检测线圈或所述印版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通过判定所述油墨用检测线圈或所述油墨用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11、一种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同一种类的被识别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种类的各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12、一种印版收纳物的识别方法,识别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检测线圈或所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
13、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印版收纳物的种类,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所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感应的电压识别所述印版收纳物的种类。
14、一种印版收纳物,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15、一种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用于识别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该油墨收纳容器相对于印刷装置主体可拆装,具有被识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通过施加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上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利用所述共振电路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在配设于所述印刷装置主体侧的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通过判定所述检测线圈或所述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16、一种印刷装置,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设置在印刷装置主体侧,用于识别可相对于该印刷装置主体装拆的、具有被识别部件的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施加规定频率的电压;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利用经该励磁线圈或振荡天线在所述共振电路上感应的规定频率的电压,而感应规定频率的电压;控制部件,通过判定该检测线圈或检测天线上感应的电压,判定、识别所述油墨收纳容器的种类。
17、一种油墨收纳容器,作为供给源用于印刷装置,具有被识别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识别部件具有共振电路。
CN 01110945 2000-06-06 2001-03-06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2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168791A JP4584414B2 (ja) 2000-06-06 2000-06-06 マスタロール及びインキ収納容器の識別方法
JP168791/2000 2000-06-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26857A true CN1326857A (zh) 2001-12-19
CN1186203C CN1186203C (zh) 2005-01-26

Family

ID=18671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111094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6203C (zh) 2000-06-06 2001-03-06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84414B2 (zh)
CN (1) CN1186203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770C (zh) * 2003-02-26 2007-04-1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版材料卷
CN100402306C (zh) * 2003-02-24 2008-07-1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和模板印刷机
CN1756666B (zh) * 2003-02-27 2010-05-2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板印刷系统
CN107301440A (zh) * 2017-07-27 2017-10-27 上海运申制版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子标签卡的带轴版辊识别系统
CN109143837A (zh) * 2017-06-28 2019-01-04 聂菲菲 自动印刷机磁性油墨检测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2802A (ja) * 2000-08-09 2002-02-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孔版印刷機システムと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付きインキ容器および製版マスタ
JP2004248752A (ja) * 2003-02-18 2004-09-09 Elquest Corp 分包機
JP2005212262A (ja) * 2004-01-29 2005-08-11 Riso Kagaku Corp 孔版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容器
JP4701013B2 (ja) 2005-06-01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搬送部材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458293B2 (ja) * 2014-01-06 2019-01-30 デュプロ精工株式会社 マスターロール及び孔版印刷機
JP6280813B2 (ja) * 2014-05-21 2018-02-14 デュプロ精工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03783D0 (en) * 1994-02-28 1994-04-20 Invoss Limited Electronic idenfication
GB2307883A (en) * 1995-12-08 1997-06-11 Gestetner Mfg Ltd Consumable material management system
JP4106156B2 (ja) * 1999-07-07 2008-06-2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2306C (zh) * 2003-02-24 2008-07-1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和模板印刷机
CN1310770C (zh) * 2003-02-26 2007-04-1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版材料卷
CN1756666B (zh) * 2003-02-27 2010-05-2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板印刷系统
CN109143837A (zh) * 2017-06-28 2019-01-04 聂菲菲 自动印刷机磁性油墨检测控制器
CN107301440A (zh) * 2017-07-27 2017-10-27 上海运申制版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子标签卡的带轴版辊识别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84414B2 (ja) 2010-11-24
CN1186203C (zh) 2005-01-26
JP2001341290A (ja) 2001-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6203C (zh) 印版收纳物及油墨收纳容器的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CN1200814C (zh) 打印记录材料容器的识别
CN1287994C (zh) 可双面印刷的印刷机
CN1204000C (zh) 狭带盒及狭带打印机装置
CN1187950C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160236C (zh) 纸分页装置及排纸装置
CN1268498C (zh) 插入片材的移送装置、移送方法和成像装置
CN1097241C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925534A (zh) 显示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946125A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读取设备及控制方法、异物位置显示方法
CN1084894C (zh) 图像成形装置用的倍率设定装置
CN1488513A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892470A (zh) 成像装置和控制该成像装置的方法
CN1421749A (zh) 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921541A (zh) 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装置
CN1519663A (zh) 成像设备
CN1763641A (zh) 成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803705Y (zh) 成像装置
CN101042558A (zh)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3798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75610A (zh) 导管以及装有该导管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821905A (zh) 更换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98530A (zh) 信息输出装置及输出方法
CN16772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088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19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