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3334C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3334C CN1323334C CNB03124338XA CN03124338A CN1323334C CN 1323334 C CN1323334 C CN 1323334C CN B03124338X A CNB03124338X A CN B03124338XA CN 03124338 A CN03124338 A CN 03124338A CN 1323334 C CN1323334 C CN 132333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oner
- transfer
- transfer materials
- imag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51—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ype, e.g. OH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在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形成部,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第一转印部,将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第二转印部,配有与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清理构件的清理部,识别上述转印材料的种类的转印材料识别部,在该成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由上述转印材料识别部识别出的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决定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是否在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第一转印部将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清理用调色剂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清理部回收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以电子照相或静电记录的方式利用调色剂在图像承载体上显影获得的调色剂像向承载于转印材料承载体上的转印材料进行转印的成像装置,或者,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一次转印、然后在转印材料上进行二次转印的成像装置,可以在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FAX等上实现。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成像装置,存在以下形式。
其一,是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将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方式。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从转印材料承载体上分离,然后,进行定影。而且,利用清理机构对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之后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进行清理。
另一种是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静电吸附在转印材料承载体上并被转印材料承载体承载运送的转印材料上的方式。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从转印材料承载体上分离,之后,进行定影。而且,利用清理机构对转印材料分离后的转印材料承载体的表面进行清理。
在采用这种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中,承载于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借助静电力(库仑力)或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等附着在带子上。二次转印,是将调色剂粒子从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带)上剥离的工序,利用二次转印偏压,向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层施加电场,借此将带电的调色剂输送到转印材料上。
这时,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对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在局部上升的情况下,存在二次转印性能局部恶化、导致图像恶化的担心。
通常,采用中间转印体用清理机构将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异物去除。作为清理机构,采用清理刮刀或毛刷、或者偏压辊清理机构等公知的清理机构,可以将大小与调色剂基本相同或更大的异物除去。
这些清理机构,在长期连续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与中间转印体的摩擦力上升,所以例如在采用刮刀形状的清理机构的情况下,会产生起皮或振动等不良现象。
对此,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95573号中公开的那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即,采用定期地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调色剂带,不进行二次转印便将该调色剂带供应给清理机构,借此减轻清理部的负荷以减少摩擦力的方法,通过在长时间内保持清理性能,从而不会由于异物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而引起图像恶化。
并且,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175090号中公开的那样,采用为了避免清理刮刀的损伤而供应调色剂的方法。在明信片或标签纸等宽度小的纸连续地走纸的情况下,由于在中间转印带之中的相对于主扫描方向没有小宽度的转印材料的部分上选择性地施加大面积的电荷,所以会放电侵蚀,使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粗糙度上升。这时,由于仅仅是中间转印带的非走纸部分的粗糙度上升,所以清理刮刀的边缘在与非走纸部分相对应的部位上产生起皮,在局部上受到损伤并使清理性能下降,因而,通过仅在非走纸部分上形成调色剂带,减轻清理刮刀的负荷。
如上所述,采用了这样的对策,即,在较长时间内可以利用清理机构稳定地去除异物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带,以便减轻清理机构的负荷。
但是,仍存在附着有利用上述清理机构不易去除的异物的情况,在不能去除的情况下,导致二次转印性能恶化。
例如,在用户或服务人员不小心碰到中间转印体时,会将皮脂附着到中间转印体上。利用公知的清理方法不易去除皮脂。这时,由于皮脂和调色剂的基材、例如聚酯树脂等的相溶性非常高,所以调色剂和皮脂的附着力极大,导致二次转印性能局部恶化。因此,在不小心碰到中间转印体时,在图像上会产生指纹形状的局部浓度下降。
对此,例如象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84985号中公开的那样,设置中间转印体保护构件,以便避免用户或服务人员在更换中间转印体或架设中间转印体的单元时不小心碰到中间转印体。
另一方面,不仅存在上述那样人为地将附着物附着到转印带上的情况,而且,存在对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进行走纸时异物从转印材料上转移到转印带上的情况。
在中间转印方式中,即使是在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由于调色剂像向纸上的转印仅进行一次二次转印,因而与其它方式相比,降低了转印材料输送机构的结构复杂程度。因此,从薄纸(50g/m2)到超厚纸(260g/m2)的普通纸自不必说,对标签纸或明信片、信封、帐单纸、OHP等范围广泛的转印材料也可以处理。
这样,在对遍及多个种类的转印材料进行走纸时,在二次转印部中,由于这些转印材料在被加压的状态下接受转印,所以将转印材料的填料和纸粉转移附着到中间转印体上。
纸粉这样的数十微米级以上的大的异物,可以利用中间转印带清理机构进行回收。
而另一方面,转印材料中的填料这样的比调色剂粒子小的粒子恐怕难以用清理机构进行回收。这种填料例如有:涂布在OHP(高架投影仪)用透明薄膜(以下称为OHP片)表面上的防静电剂、和信封的胶水等。
OHP薄膜,例如是在作为基材的透明度高的PET树脂或PC树脂等树脂基层上设置含有防静电剂的树脂层而构成的,为了达到防止OHP薄膜彼此静电吸附、提高在成像装置中的输送性的目的,和通过调节OHP薄膜表面的电阻率以确保良好的转印性能的目的,其中含有作为填料的防静电剂。
对于OHP输送不佳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表面涂布层中含有消光剂等、以调整摩擦(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315768号等)。并且,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薄膜的表面固有电阻高,所以若原样形成图像,则当将感光体等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膜上时,施加在接触转印构件上的偏压转印电位必须很高,因而,存在由于异常放电造成图像不佳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薄膜表面上涂布防静电剂,以抑制表面固有电阻在规定值。这样,也可以抑制带电贴付的搬送不良。作为调整表面电阻的机构,很多方案被提出,其中一般的方法是将防静电剂涂布在支承体表面。作为防静电剂例如有离子传导性导电剂(阴离子性防静电剂、阳离子性防静电剂、两性防静电剂等)、电子传导性导电剂(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钛等)(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2-94332号、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6-75419号等)。
上述防静电剂包括:以填充到树脂层中的形式包含在OHP薄膜内的防静电剂,或者通过溶解在甲基乙基甲酮等挥发性溶剂中直接涂布到树脂薄膜上的防静电剂。
在将上述作为OHP填料的表面活性剂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情况下,在高湿环境下,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能下降。表面能下降的中间转印体有可能导致调色剂的分型性下降,即调色剂的附着力上升。
另一方面,在象信封等那样的用胶水将纸粘起来的转印材料的情况下,在高湿环境下有可能导致胶水溶解并转移到中间转印体上。作为在信封中使用的胶水,从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考虑,大多采用容易分解的淀粉胶水等在高湿环境下易于吸湿的材料。
而且,当在中间转印体与信封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中、信封的胶水粘到中间转印体上的情况下,中间转印体的调色剂附着力上升,因而可能导致二次转印性能恶化。
如上所述,在对特定的转印材料进行走纸时,使表面能下降的物质从转印材料转移到中间转印体上,中间转印体的调色剂附着力增加,二次转印恶化,从而可能导致使图像的恶化明显化。
另一方面,在使用转印材料承载体的成像装置中,虽然借助用在透明薄膜(OHP)表面上的防静电剂,防止因充电提高转印电压而引起的问题,但是可能发生以下这样的新问题,即防静电剂从OHP转移到输送辊上,与存在转印材料承载体的部位的输送带相对应的转印材料(记录材料)的吸附力显著下降,造成图像不佳。下面对该现象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1中表示在图10所示的成像装置中,对透明薄膜连续走纸时,透明薄膜与输送带的吸附力的变化。如图12所示,吸附力是通过用弹簧计沿箭头方向拉伸吸附在输送带上的A4尺寸的记录材料P,对记录材料P滑出时的临界拉伸力F进行测定而求出的。在本发明人等的研究中发现,当吸附力在1kgf以下时,在记录材料的输送过程中,产生输送带和记录材料偏离、颜色偏差等图像不佳,观察图11可以知道,在对透明薄膜走纸时,吸附力减小,最终下降到1kgf以下。这样,透明薄膜上的防静电剂转移到输送带上,由于输送带表面的表面电阻率下降,所以输送带表面的电荷保持能力下降,静电吸附力减小。
并且,对于透明薄膜的种类,被认为有在仅在表面、或仅在背面、或者同时在两面涂布防静电剂的情况。在两面或仅在背面涂布防静电剂的类型被认为是易于转移到输送带上的类型,而仅在表面上进行涂布的透明薄膜的情况下,例如由于一旦转移到感光鼓等上,然后再转移到输送带上,因而也会引起上面所述一样的图像不佳。
为了不引起上述问题,例如可以利用毛刷等清理机构对附着在输送带表面上的防静电剂进行清理,但是由于毛刷这样的机构对于防静电剂是无力的,所以几乎不能去除防静电剂。
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12008号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即为了有效地去除附着在转印材料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和分型剂油和灰尘等异物,改变清理机构的清理能力、利用辅助清理机构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存在装置结构和控制复杂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采用中间转印体和转印材料承载体的成像装置中,在对具有防静电剂和胶水的特定转印材料进行成像的情况下,存在由于防静电剂或胶水从转印材料上转移的影响而引起图像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没有复杂的结构、可以防止在对特定的转印材料走纸之后不会产生图像恶化的技术。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优选成像装置,包括:调色剂像形成机构、第一转印机构、第二转印机构、清理机构和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其中,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在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第一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第二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清理机构配有与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清理构件,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上述转印材料的种类,其特征在于:根据由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出的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决定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是否在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上述第一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上述清理机构回收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作为另一个优选的成像装置,包括:调色剂像形成机构、转印材料承载体、转印机构、清理机构和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其中,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材料承载体向上述图像承载体承载输送转印材料,转印机构将上述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上,清理机构配有与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清理构件,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上述转印材料种类,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转印识别机构识别的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决定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是否在上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上述转印机构将上述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上,上述清理机构回收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形成调色带时间点的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概括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通常成像操作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进行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调色带形成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进行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和一次转印效率以及再次转印效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调色带形成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对一次转印偏压进行变更之后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调色剂带去除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的防静电剂的形式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OHP片的累计走纸张数、和此时的中间转印带上的接触角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当采用形成调色剂带的顺序时的OHP片的累计走纸张数、和此时的中间转印带上的接触角的关系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其它成像装置的概括图。
图11是表示由于透明薄膜走纸造成的吸附力下降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测定吸附力的方法的图。
图13本发明的另一个成像装置的概括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适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及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本发明的范围就不仅限于这些内容。并且,在以下说明书中曾经说明的构件的材料、形状等只要不特意重新记述,就和开始的说明一样。
(第1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采用图2说明作为配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的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大致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体鼓1在直径60mm的铝制筒体外侧表面上形成有机光导电体(OPC)层,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感光体鼓1的圆周上,配置感光体鼓清理器12、和作为一次带电机构的带电辊2,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马达对感光体鼓1沿图示的箭头方向旋转驱动。
带电辊2为导电性辊,与感光体鼓1接触,通过向带电辊2施加偏压,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呈负极性均匀地带电。
激光曝光装置3对感光体鼓1进行曝光。由激光驱动器3a对激光曝光装置3进行开/关控制,利用激光3b选择性地在感光体鼓1上进行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机构4是将上述静电潜像形成可视图像的机构,由容纳固定显影仪的固定显影器4a、容纳黄、品红、深蓝各颜色的显影仪的旋转显影仪4b构成。
固定显影仪4a是利用黑色调色剂在感光体鼓1上形成可视图像的显影仪,黑色显影仪4a的显影套筒以微小的间隔(300μm左右)配置在与感光体鼓1相向的位置上。
固定显影仪4a,利用显影仪内的调色剂输送机构将黑色调色剂输送至显影套筒,利用压接在显影套筒外周上的控制刮刀在显影套筒的外周上将调色剂涂布成薄层,向调色剂施加电荷,然后,对通过在显影套筒上施加将AC偏压叠加于DC偏压的显影偏压而形成于感光体鼓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另一方面,三个彩色调色剂显影仪可拆装地保持在可旋转的旋转型显影仪4b内,在成像时,以保持在旋转型显影仪4b上的状态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例如黄色调色剂显影仪停止在与感光体鼓1相向的位置上,黄色调色剂显影仪内的显影套筒以微小地间隙(300μm左右)与感光体鼓1相对,在感光体鼓1上形成可视图像。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在例如进行深蓝调色剂像或品红调色剂像时,在同样的旋转驱动之后,停止在与感光体鼓1相向的位置上并进行显影。
当显影操作结束时,使旋转型显影仪4b离开,直到旋转型显影仪内的所有颜色的显影套筒均不在感光体鼓1相向的位置为止,该位置成为原始位置。
通过这样设定原始位置,在防止旋转型显影仪4b的调色剂不小心附着到感光体鼓1的表面上的同时,还可以防止除容纳在其它旋转型显影器4b内之外的颜色混入到显影仪内中。进而,由于在固定显影仪4a工作过程中,旋转型显影仪4b被分离开,所以在不需要时不必对彩色调色剂进行搅拌,可以防止不希望的调色剂恶化。
中间转印带5由厚度为100微米的聚酰亚胺(PI)树脂薄膜构成,将炭黑分散在其中,将电阻调整成表面电阻率为1×1012Ω/□、体积电阻率为1×108Ω·m(1×1010Ω·cm)。中间转印带的周长为565mm,驱动速度(处理速度)为251.2mm/sec。
一次转印辊6,通过施加转印偏压,将由显影机构4在感光体鼓1上显影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
感光体鼓清理机构12是在将由显影仪可视化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之后,对由于未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进行清理的机构。
二次转印机构7由二次转印内辊7a和二次转印外辊7b构成,通过施加转印偏压将承载于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
定影器8是对由输送带9输送的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的装置,由用于对转印材料P加热的定影辊8a、和用于将转印材料压接在定影辊8a上的加压辊8b这两个辊构成。其中,定影辊8a是中空辊,在内部内装有加热器,通过旋转驱动一边输送转印材料一边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在本实施方式中,OHP片等特殊的纸由手动给纸盘21给纸。
判断转印材料种类的转印材料判断机构22,配置在由手动给纸盘21给纸的途中。转印材料判断机构22是利用LED光源、和配置在夹着纸通路的光源侧和反向侧的一对光接收元件对透光量进行检测的机构。对于OHP片这样的透明转印材料,对透光量进行检测,当在规定的透光量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是OHP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转印判断机构22对走纸的转印材料是否为OHP片进行判断,利用对每种特定的转印材料种类进行走纸张数的累计的走纸张数累计机构对OHP片的走纸张数进行累计,在通过规定张数的OHP片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调色剂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中间转印带5上提供由Bk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带。形成调色剂带的调色剂也可以采用黑色以外的颜色。另外,供应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带状的调色剂带,只要是可以向中间转印体清理机构11提供充分调色剂的调色剂像就可以。
作为调色剂带的形成方法,与成像时一样,可以用显影仪对通过用激光曝光装置曝光而形成的带状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
但是,作为更简易的形成方法,也可以不利用激光曝光装置3进行曝光,而采用仅利用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和显影套筒的表面电位的电位差形成的模拟显影来进行形成的方法。以下,对利用模拟显影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进行激光曝光并数字化地进行调色剂带的显影情况下,与必须对激光驱动器3a发送驱动信号相对,在利用上述模拟显影形成调色剂带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仅通过改变显影偏压等高压设定来形成,所以不会使控制复杂化,可以使成像装置的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负荷的增加最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下述方式设定在通常成像时的感光体鼓1的电位和显影套筒的电位。
在23℃·50%Rh环境下,通过向带电辊2上施加将900Vp-p的AC偏压叠加在-450V的DC偏压上的交流偏压,将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控制在-450V。
另一方面,在显影套筒上施加将1.2kVp-p的AC分量叠加在-300V的DC分量上的交流偏压。另外,这时的AC成分的波形为空白脉冲波形,施加作为显影偏压的将9kHz的AC波形、和4.5kHz的空白组合在一起的波形。感光体鼓1,当受到激光曝光时,在形成浓度最大的图像的静电潜像的部位形成-200V的亮部电位。
图3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通常的成像操作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如图3所示,利用感光体鼓的亮部电位-200V和显影套筒的平均电位-300V的电位差、即显影对比度电压,将带有负极性的调色剂转印到感光体鼓1的亮部上。
并且,通过在一次转印辊6上施加作为一次转印偏压的400V的电位,使一次转印辊6和感光体鼓1的亮部的电位差(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为600V。利用该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将调色剂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
以上是通常的成像操作时的高压设定。
下面,对形成调色剂带时的感光体鼓电位、和显影套筒电位进行说明。
施加到起电辊2上的偏压不变。因此,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借助起电辊2带电的-450V的暗部表面电位原样不变。另一方面,施加到显影套筒上的显影偏压的DC分量,形成以感光体鼓1暗部的电位补偿通常成像时的最大浓度部的显影对比度电压的偏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常成像时的显影对比度电压为100V,因而显影偏压的DC分量为-550V。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调色带形成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如图4所示,调色剂带形成时的显影对比度电压为100V,与感光体鼓1上的滑动方向一样,可以以与实现通常成像时的最大浓度的调色剂量(感光体鼓的上载量)相同的量在感光体鼓1上进行模拟成像。通过上述处理在感光体鼓上形成调色剂带。
其次,将形成于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带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这时,通过与通常成像时一样地进行一次转印,将调色剂带转移,而在如上所述对感光体鼓的电位和显影偏压进行设定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为850V,比通常成像时的600V的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大。
图5是表示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和一次转印效率以及再转印效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5所示,在施加850V这样过大的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的情况下,不仅调色剂带的转印效率下降,而且再转印率上升。因而,在供应用于调色剂带的调色剂中,增加了浪费的调色剂,在运行成本方面是理想的。
在通常的成像时,作为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施加相对于亮部的电位的对比度电压600V,与此相对,在调色剂带形成时,必须施加相对于暗部电位的对比度电压电位,施加相当于亮部和暗部的电位差、即潜像对比度电压250V的程度的多余的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
因此,为了正确地将调色剂带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必须以一次转印偏压成为作为通常成像时的一次转印对比度电压的600V的方式,以从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一次转印偏压400V降低到减少了潜像对比度电压250V的偏压来进行设定。
图6为用于说明在调色剂带形成时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时候变更一次转印偏压后的各种高压设定的模式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一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150V。
如上所述,通过设定施加在起电辊2、显影套筒、一次转印辊6上的高压,可以在中间转印带5上正确地形成调色剂带。
如上所述形成的调色剂带,在OHP片走纸之后,转移到中间转印带5上,起到去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上的OHP片的防静电剂等的微粒的作用。
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带,被输送至二次转印部,但不进行二次转印而输送至中间转印清理刮刀11。这时,图2中的二次转印外辊7b借助未图示的分离机构、与中间转印带5分离开,从而,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带在二次转印部中不会发生紊乱。
另外,上述调色剂带形成操作是由控制机构40控制实施的。
图7是用于说明用调色剂带去除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的防静电剂的形式的模式图。如图7所示,输送至中间转印带清理机构11的调色剂带,被输送至中间转印带清理机构11的清理刮刀11a和中间转印带5压接在一起的部位,利用清理刮刀11a将其刮去。
这时,由于调色剂集中在清理刮刀11a的边缘部,所以调色剂粒子受到刮刀边缘向输送方向的上游拉回的剪切应力。而且,刮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5表面、即调色剂带下层的从OHP片转移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防静电剂,防静电剂围绕在调色剂粒子的周围。这样附着到调色剂粒子上的防静电剂与调色剂粒子一起被中间转印带清理机构11回收。
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中,作为调色剂,采用利用悬浊重合法生产的重合调色剂,该重合调色剂是由蜡构成的芯部、及将极性树脂的热可塑性聚乙烯树脂形成壳体的芯/壳结构的球形调色剂。
在采用这种球形重合调色剂的情况下,即使输送至清理刮刀的边缘部,由于调色剂为球形,所以调色剂粒子彼此也难以产生堆积,调色剂直接从压接部位脱落,由调色剂刮除防静电剂的效果减小。
重合调色剂与粉碎调色剂等由其它制造方法制成的调色剂相比,调色剂粒径的分布非常明确,并且包含有油脂,因而是可以同时具备高耐阻滞性和耐高温偏离性的调色剂,从而,是可以提供高质量图像的成像装置中所必需的调色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采用重合调色剂这样的球形度高的调色剂带中,通过按上述方式提供与通常成像时的最大浓度部承载量相同的调色剂,可以更加可靠地去处附着的防静电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带的推动宽度为305mm、周向方向的长度为60mm。
调色剂带的推动宽度是显影套筒的被覆区域的宽度、即可显影区域的整个宽度。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可走纸的最大转印材料的宽度是A3尺寸的横向宽度的12英寸(304.8mm),调色剂带覆盖比最大走纸宽度还宽的范围。
对于可以走纸的所有尺寸的OHP,均可利用调色剂带进行防静电剂的清理。
通过模拟显影调色剂带,不受曝光装置的最大曝光宽度的限制,可以向中间转印带提供比可走纸的最大走纸宽度更宽范围的调色剂带,对于所有尺寸的OHP均可以可靠地去除转移附着的防静电剂。
下面,对形成调色剂带的时间安排进行说明。上述调色剂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累计走纸30张OHP片则形成调色剂带,对中间转印带5上的防静电剂进行清理。图1中,从左侧起第三张中,表示混合形成有对普通纸进行转印的图像的形态。在本发明中,在普通纸和OHP片混合存在并进行成像的情况下,仍对OHP片进行成像张数的累计。
这是因为,与从OHP片转移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防静电剂的量有关,可以引起转印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中,在30℃·80%Rh的环境下对佳能株式会社制造的A4尺寸的OHP片“TypeA”进行纵向送纸(A4R送纸),对中间转印带5表面的OHP片走纸部分和未走纸部分的纯粹的接触角进行测定。
图8表示OHP片的累计走纸张数和这时的中间转印带上的接触角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纯粹的接触角的测定是利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CA-S辊材接触角计,在23℃·50%Rh环境下进行测定。
如图8所示,在非走纸部,接触角从初期的78度起完全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在走纸部,每次OHP片走纸则接触角下降,接近OHP片本身的接触角。
并且,在纵向送出OHP片之后,当形成A3尺寸的图像时,在OHP片走纸的部分,浓度下降、产生图像恶化。图像恶化从走纸32张OHP片的阶段开始产生。从OHP片转移的表面活性剂的量,由于不利用调色剂带进行清理而增大,中间转印带5走纸部的表面能量下降,调色剂的附着力提高,被认为是二次转印性能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每走纸30张OHP片便插入形成上述调色剂带的步骤,则不会产生图像恶化。
图9是表示采用形成调色剂带的步骤时的OHP片的累计走纸张数、和此时的中间转印带上的接触角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9所示,通过每走纸规定张数的OHP片便形成调色剂带,可以清理转移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表面活性剂,恢复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能量。
这样,通过设置累积数出OHP片已经走纸多少张的计数器(走纸张数累计机构),以在每规定张数时形成调色剂带的方式进行控制,与每次对OHP片进行走纸便形成调色剂带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成像以外所消耗的调色剂的消耗量至很低,可以抑制运行成本的上升。
另外,累计的转印材料的种类不限于一种,也可以根据使用的转印材料累计计算多种转印材料的走纸张数。并且,通过对每一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设定形成调色剂带的时间点(累计张数),可以抑制图像的恶化并缩短成像装置的停机时间,可以抑制运行成本的上升。
从上述的说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对OHP片走纸时,根据其累计张数形成调色剂带,通过插入利用中间转印带清理机构11回收调色剂带的步骤,可以抑制由于从OHP片转移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表面活性剂所造成的图像恶化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表示的是每30张OHP时形成调色剂带的例子,但是所述张数是可以根据装置结构和转印材料的种类做适当变化的值。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中,在对信封走纸时,同样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调色剂带,并进行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清理。
信封采用Schneidersohne No.15269,由B5R走纸盘进行走纸确认本发明的效果。上述信封当在图2的成像装置中走纸时,对中间转印带5进行胶水的附着,从走纸56张信封开始,在走纸部产生转印不良。
作为检测出转印材料是信封的纸类检测机构(转印材料判断机构),例如,采用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24506等中公开的信封检测机构。即,该机构为在图2中的手动送纸盘中检测纸宽、在用于向机内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中供应信封的给纸辊上检测纸压的机构,将检测的纸厚与预先设定的信封厚度相比较,判断是否为信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累计50张信封,则通过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的高压设定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调色剂带,将调色剂供应给清理接触部,可以利用调色剂的清理效果对中间转印带5进行清理,可以避免图像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表示的是每50张信封时形成调色剂带的例子,但是该张数是可以根据装置结构和转印材料的种类适当变化的值。
并且,作为判断转印材料的种类的机构,除了采用上述光学传感器、纸压检测机构等由装置自动进行判断的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由使用成像装置的使用者从设置在装置上的输入机构30输入所使用的转印材料种类、根据由该输入机构获得的有关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对转印材料的种类进行判断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对在使用OHP和信封等特定的转印材料时形成调色剂带、在使用除此以外的转印材料时不形成调色剂带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对通常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以规定的条件(形成频率、形成调色剂带的调色剂量等)形成调色剂带,而在对OHP和信封等特定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改变调色剂带的形成条件。即,可以提高调色剂带的形成频率。
例如,在对通常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以确保清理刮刀的润滑性为目的,每200张时形成调色剂带,采用OHP时以去除防静电剂为目的,每30张时形成调色剂带,采用信封时以去除胶水为目的,每50张时形成调色剂带,以这种状况对应转印材料的种类变更形成调色剂带的频率。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10说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对采用转印材料承载体的彩色成像装置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在装置主体110内配置有成像部Pa、Pb、Pc和Pd,在这些成像部Pa~Pd的下方设置由卷绕在驱动辊111、从动辊112、113上的输送带108构成的记录材料输送机构(转印材料承载体),使输送带108沿箭头方向以100mm/秒的速度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带108采用由作为电介质的聚碳酸酯树脂薄膜构成的环形片。
作为用于输送带108的材料,除上述以外,还可以采用利用硅酮树脂对聚碳酸酯树脂进行改性的材料,或将碳等导电粒子分散、使体积电阻达到例如1012~1015Ω·cm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优选的。进而,可以采用聚氨酯树脂或聚酯树脂、尼龙树脂、聚氟化乙烯叉(PVdF)树脂等。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带108的厚度为150μm、宽度为334μm。以在旋转时不会由于输送带108偏向与行进方向成直角的任意宽度方向而造成从驱动辊111、从动辊112、113上脱落等问题的产生的方式,在辊111、112、113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设置驱动输送带108的摆动机构。
在输送带108的图中的右侧配置校准辊106。配置于输送带108上方的成像部Pa、Pb、Pc和Pd具有感光鼓101a、101b、101c和101d,在感光鼓101a、101b、101c和101d的上部侧设有起电器115a、115b、115c和115d,在右侧设有显影仪103a、103b、103c和103d。
并且,在感光鼓101a、101b、101c和101d的上方,配置一个共用的激光束扫描仪116。激光束扫描仪116由半导体激光器、光学多面镜、fθ透镜等构成,接受电子数字图像信号的输入,根据该信号进行调制的激光束在起电器115a、115b、115c、115d和显影仪103a、103b、103c、103d之间沿感光鼓101a、101b、101c、101d的母线方向扫描,对这些感光鼓101a~101d进行曝光。
当将成像开始信号输入给成像装置时,感光鼓101a开始沿箭头方向旋转,利用起电器115a进行同样的起电之后,借助激光束扫描仪116以根据图像的黄色成分的图像信息受到调制的激光束进行曝光,在感光鼓101a上形成黄色成分的潜像。利用显影仪103a提供黄色调色剂对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01a上可视化出黄色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从记录材料盒160内用图中未示出的拾取辊送出记录材料(纸),输送给校准辊106。一旦记录材料被校准辊113停止之后,采取形成于感光鼓1a上的黄色调色剂像的时间点,从校准辊113供应给已经开始旋转的输送带108。供应给输送带108的记录材料被静电吸附并承载输送,在配置有成像部Pa的转印起电构件104a的转印部,利用起电构件104a从输送带108的内侧接受转印起电,转印感光鼓101a上的黄色调色剂像。
在成像部Pb、Pc和Pd中对品红、深蓝和黑色进行同样的成像工序,从下方顺序将黄色调色剂像、品红调色剂像、深蓝调色剂像和黑色调色剂像重叠到记录材料上,获得转印的彩色图像。
调色剂像转印结束后的记录材料,在输送带108左端部的辊111的大致正上方借助分离起电器161受到AC去电,并同时从输送带108上分离,经定影前输送部114送至定影装置107。在定影装置107中,利用一对辊对调色剂像加热并加压,以便定影,进行调色剂像的混色和向记录材料上的固定,形成永久的全彩色图像。
转印结束后的各感光鼓101a、101b、101c和101d,分别由清理机构105a、105b、105c和105d去除残留的调色剂,准备继续进行下一次成像。
由于上述调色剂像的定影结束,在单侧拷贝的情况下成像结束,排出到复印装置主体110之外。
在输送带108的下游端近前的下侧轨道位置上,夹着输送带108设置内侧去电器162和外侧去电器163,去除在转印时接受的起电电荷。然后,除起电电荷的输送带108,借助清理机构去除附着在输送带108上的调色剂和灰尘。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调色剂用清理机构采用毛刷123。毛刷123设置在去电器162、163的输送带108行进方向的下游侧,通过由毛刷123清理输送带108的表面,去除附着在输送带108表面上的调色剂和灰尘。利用毛刷掸落的调色剂等由配有吸引风扇的回收装置124回收。
在此,本发明的特征是,在向特定的记录材料(例如OHP片)上进行成像终了的特定记录材料被分离之后的输送带上,对于几乎整个成像区域直接均匀地形成调色剂像。即,以与已进行图像转印的OHP分离开的输送带区域(承载OHP的区域)对应的方式,转印形成在感光鼓上的均匀的调色剂像。借此,由覆盖在已经附着在输送带上的防静电剂之上的调色剂吸附防静电剂,利用毛刷123将防静电剂与调色剂一起清理掉,因而,在清理机构通过之后的输送带上不会残留防静电剂。因而,可以防止由于防静电剂的存在而造成的图像不佳的产生,可以进行良好的成像。进而,通过采用这种方法,不必只是为了去除防静电剂而增加多余的构件等,不会大幅度地提高成本。直接形成于输送带上的调色剂像优选尽可能覆盖整个成像区域,例如也可以以黄色调色剂形成单色的半色调图像。并且,为了使各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均等,可以在每次成像时用不同的调色剂在输送带上直接形成图像。并且,直接在输送带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时间点,优选以使得下一次成像时不会产生图像不佳的方式,在向特定记录材料上进行成像后立即进行。而且,调色剂像形成的时间安排可以如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在特定的转印材料走纸张数达到规定数量时进行。
并且,作为在感光鼓上形成清理用的调色剂像的方法,可以在利用激光曝光形成所需面积的潜像之后,利用所希望用的显影仪显影形成。或者,可以采用在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由模拟显影方式进行的形成方法。
上述调色剂形成操作是利用控制机构40进行控制的。
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通过按照上面所述在输送带上直接形成调色剂像,不必增加特殊的清理用机构,便可以去除输送带上的防静电剂,可以进行良好的成像。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图。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即,在清理作为转印材料承载体的输送带的清理机构采用在清理操作中实质上被固定的清理构件(例如清理刮刀),以及在于感光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的方法采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除这些结构以外,与前面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相同。
在图13中,125为清理刮刀,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形成,通过与输送带108接触,对输送带表面进行清理。
而且,在利用特定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之后,在感光鼓上形成所需的调色剂带图像,转印到输送带108上,将调色剂像供应给清理刮刀的接触位置,利用调色剂去除异物的效果,可提高清理能力。
作为调色剂带的形成方法,如前面的实施例1或2所述,可以采用形成于在转印材料彼此之间的方法。例如,在OHP的情况下,每走纸30张OHP时形成调色剂带。
采用本实施例,即使由于对特定的转印材料进行走纸而使异物附着到输送带上,也可以将其有效地去除,防止图像不佳。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特征为,仅当用户在透明薄膜(OHP)上进行成像时才在成像之后于输送带上形成调色剂像。在输送带相形成调色剂像,在刚对透明薄膜进行成像之后是最有效的。因而,若仅在用户于透明薄膜上进行成像的情况下、在输送带上形成调色剂像,则可以减少调色剂的消耗,进而满足用户在成本方面的需要。
透明薄膜的检测,例如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在记录材料输送途中设置由配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光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装置,将从发光元件透过介质、由感光元件接收的光作为介质检测信号,将进给的介质告知成像装置主体,也可以由用户从输入机构180输入记录材料信息。在任何方法中,当成像装置主体获知对透膜薄膜进行成像时,在成像之后在输送带上形成调色剂像。
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按上面所述构成,仅在对透明薄膜(OHP)进行成像时,在成像之后于输送带上形成调色剂像,借此,可以清理透明薄膜的防静电剂,可进行良好的成像,同时,可以减少调色剂的消耗量。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中,作为图像不佳的主要原因以涂敷在透膜薄膜(OHP)上的防静电剂为例,但是对于具有同样危害的介质(例如亮光纸、特殊涂覆纸等)通过不受限制地采用本发明,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这时,作为记录材料检测机构,不限于上述透过型光学元件,可以考虑反射型光学元件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采用OHP等特定转印材料的时形成调色剂带,在采用除此以外的转印材料时不形成调色剂带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对通常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也以规定的条件(形成频率等)形成调色剂带,而在对OHP等特定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改变调色剂带的形成条件。即,可以提高调色剂带的形成频率。
例如,在对通常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时,为了确保清理刮刀的润滑性等,每200张时形成调色剂带,而在采用OHP时,为了去除防静电剂可以每30张时形成调色剂带,根据转印材料的种类适当地改变调色剂带的形成频率。
Claims (23)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调色剂像形成机构、第一转印机构、第二转印机构、清理机构和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其中,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在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第一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第二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清理机构配有与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清理构件,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上述转印材料的种类,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根据由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出的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在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上述第一转印机构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上述清理机构回收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的形成操作是在上述转印材料为特定的种类时进行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计数上述特定种类转印材料的走纸张数的走纸张数计数机构,在利用上述走纸张数计数机构计数的走纸张数达到规定张数的情况下,进行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的形成操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具有至少配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具有可以将有关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输入给成像装置的信息输入机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是含有防静电剂的转印材料。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是具有胶水的转印材料。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种类设定为多个,上述规定张数按上述多种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进行设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包括:通过施加带电偏压,使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带有所需电位的起电机构;通过对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曝光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机构;通过施加显影偏压,利用调色剂对上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机构,上述第一转印机构通过被施加转印偏压而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显影偏压的值与通常成像时的显影偏压值极性相同,并且使绝对值比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的带电电位大,从而,不使上述曝光机构工作地在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形成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转印偏压值与通常成像时的转印偏压值极性相同,并且使绝对值比通常成像时的转印偏压值小,借此,将上述第一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第二图像承载体上。
12.一种成像装置,包括:调色剂像形成机构、转印材料承载体、转印机构、清理机构和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其中,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材料承载体向上述图像承载体承载输送转印材料,转印机构将上述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上,清理机构配有与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的表面接触的清理构件,转印材料识别机构识别上述转印材料种类,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根据上述转印识别机构识别的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在上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清理用调色剂像,上述转印机构将上述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上,上述清理机构回收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的形成操作是在上述转印材料为特定的种类时进行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的形成操作,在对上述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进行成像操作结束之后进行。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计数上述特定种类转印材料的走纸张数的走纸张数计数机构,在利用上述走纸张数计数机构计数的走纸张数达到规定张数的情况下,进行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的形成操作。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具有至少配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材料识别机构具有可以将有关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输入给成像装置的信息输入机构。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是含有防静电剂的转印材料。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种类设定为多个,上述规定张数按上述多种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进行设定。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中承载上述特定种类的转印材料的区域中。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包括:通过施加带电偏压,使上述图像承载体带有所需电位的起电机构;通过对上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曝光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机构;通过施加显影偏压,利用调色剂对上述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机构,上述转印机构通过被施加转印偏压而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显影偏压的值与通常成像时的显影偏压值极性相同,并且使绝对值比上述图像承载体的带电电位大,从而,不使上述曝光机构工作地在上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转印偏压值与通常成像时的转印偏压值极性相同,并且使绝对值比通常成像时的转印偏压值小,借此,将上述图像承载体上的上述清理用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转印材料承载体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31014/2002 | 2002-05-02 | ||
JP2002131014 | 2002-05-02 | ||
JP2002227049 | 2002-08-05 | ||
JP227049/2002 | 2002-08-05 | ||
JP2003103295A JP3715972B2 (ja) | 2002-05-02 | 2003-04-0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103295/2003 | 2003-04-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5303A CN1455303A (zh) | 2003-11-12 |
CN1323334C true CN1323334C (zh) | 2007-06-27 |
Family
ID=2927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2433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3334C (zh) | 2002-05-02 | 2003-04-30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56772B2 (zh) |
JP (1) | JP3715972B2 (zh) |
CN (1) | CN132333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50581B2 (ja) | 2004-09-29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28118B2 (ja) * | 2004-12-10 | 2012-05-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17546B2 (ja) * | 2007-06-26 | 2013-10-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67142B2 (ja) * | 2009-01-14 | 2013-08-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
JP6202814B2 (ja) | 2012-12-17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022189A (ja) * | 2013-07-19 | 2015-0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0968B2 (ja) * | 2013-11-12 | 2018-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417546B2 (en) * | 2014-06-02 | 2016-08-1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forming a transparent toner image and a color image |
JP6160595B2 (ja) * | 2014-10-29 | 2017-07-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52665A (ja) * | 1997-08-04 | 1999-02-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95573A (ja) * | 1997-09-24 | 1999-04-09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19559A (ja) * | 1997-10-13 | 1999-04-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970282A (en) * | 1996-11-01 | 1999-10-19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of cleaning a surfac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y feeding toner to the surface |
US5991570A (en) * | 1997-07-18 | 1999-11-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otection unit to protect a sensitive image forming element which is exposed when an open/close member is open |
JP2000275983A (ja) * | 1999-03-24 | 2000-10-06 | Toshiba Tec Corp | 転写装置、及びこの転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75090A (ja) * | 1999-12-15 | 2001-06-2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94332A (ja) | 1985-10-21 | 1987-04-30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耐熱帯電防止フイルム |
US4869955A (en) | 1988-03-11 | 1989-09-26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olyester support for preparing electrostatic transparencies |
JPH0244388A (ja) * | 1988-08-05 | 1990-02-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794650B2 (ja) | 1992-06-29 | 1998-09-10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フィルム |
US5395677A (en) | 1992-06-29 | 1995-03-07 | Fuji Xerox Co., Ltd. | Transparent electrophotographic film |
JP3302469B2 (ja) * | 1993-11-09 | 2002-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165636B2 (ja) | 1996-01-31 | 2001-05-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258627A (ja) * | 1996-03-19 | 1997-10-03 | Ricoh Co Ltd | 転写搬送ベルト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および転写搬送ベルト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H09319262A (ja) * | 1996-03-25 | 1997-12-1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506A (ja) | 1997-06-30 | 1999-01-2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231274A (ja) * | 1999-02-09 | 2000-08-2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0259B2 (ja) * | 1999-09-30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56640A (ja) * | 2000-06-12 | 2001-12-26 | Rohm Co Ltd | 光センサ、判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68528A (ja) * | 2000-08-29 | 2002-03-08 | Sharp Corp | 記録媒体検知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72779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2002304101A (ja) * | 2001-04-03 | 2002-10-1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985679B2 (en) * | 2002-02-06 | 2006-01-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operation for special sheets |
-
2003
- 2003-04-07 JP JP2003103295A patent/JP37159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4-29 US US10/424,825 patent/US68567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30 CN CNB03124338XA patent/CN132333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70282A (en) * | 1996-11-01 | 1999-10-19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of cleaning a surfac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y feeding toner to the surface |
US5991570A (en) * | 1997-07-18 | 1999-11-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otection unit to protect a sensitive image forming element which is exposed when an open/close member is open |
JPH1152665A (ja) * | 1997-08-04 | 1999-02-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95573A (ja) * | 1997-09-24 | 1999-04-09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19559A (ja) * | 1997-10-13 | 1999-04-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275983A (ja) * | 1999-03-24 | 2000-10-06 | Toshiba Tec Corp | 転写装置、及びこの転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75090A (ja) * | 1999-12-15 | 2001-06-2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4126506A (ja) | 2004-04-22 |
CN1455303A (zh) | 2003-11-12 |
JP3715972B2 (ja) | 2005-11-16 |
US6856772B2 (en) | 2005-02-15 |
US20030206746A1 (en) | 2003-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61738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516551B2 (ja) | 静電画像形成装置 | |
EP2458451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5970277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285296A (ja) | 感光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323334C (zh) | 成像装置 | |
KR100286875B1 (ko) | 현상장치와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형성유니트및 컬러화상형성장치 | |
CN102141756B (zh) |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EP1045295B1 (en) | Double-sided printing apparatus | |
US6393238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particle carrying charging member and a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magnetic field generating device | |
JP40030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6006048A (en) | Wrong-sign toner detection system | |
JP40590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2155A (ja)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29742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36598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587955B2 (ja) | 静電画像形成方法 | |
JP429987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222448B2 (ja) |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 |
JPH0822725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254448B2 (ja) |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 |
JP3254446B2 (ja) |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 |
JP2880856B2 (ja) | 像担持体に対する帯電電圧印加方法 | |
JP3254447B2 (ja) |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 |
JPH07287502A (ja) |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