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9244A -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9244A CN1319244A CN00801612A CN00801612A CN1319244A CN 1319244 A CN1319244 A CN 1319244A CN 00801612 A CN00801612 A CN 00801612A CN 00801612 A CN00801612 A CN 00801612A CN 1319244 A CN1319244 A CN 13192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air
- gas discharge
- extension
- discharge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4—Optical arrangements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filters, black matrices, light reflecting means or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44—Optical arrangements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filters or lenses
- H01J2211/444—Mean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or colour purity, e.g. black matrix or light shiel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在相对设置的一对基板之间,按矩阵状配置封入了放电气体的多个单元,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第1基板的与第2基板相对的面上以横跨多个单元的状态配置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该气体放电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一对显示电极,备有沿上述矩阵的行方向延伸的2个延伸部、在该2个延伸部上与1个延伸部电气连接并向另一个延伸部伸出配置的多个内侧伸出部、及在上述2个延伸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备有等离子体显示板等气体放电板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以高清晰度为代表的高品位上对大屏幕显示器的期望越来越高,为此,正进行着对CRT、液晶显示器(以下简称为LCD)、等离子体显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以下简称为PDP)等各种显示器的研究开发。这些显示器分别具有如下的特征。
CRT,在析像度及画质方面优良,很久以来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等。但当使其大屏幕化时,存在着厚度尺寸及重量极度增加的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为CRT的开发要点。从上述课题看来,一般认为,很难制作超过40英寸的大屏幕CRT。
另一方面,LCD比CRT耗电量少,并具有厚度尺寸小且重量也轻的优异性能,目前作为计算机的监视器而日益普及。但是,在LCD中有代表性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方式的LCD具有非常细微的结构,所以为制造TFT方式的LCD必需经过数道复杂的工序。因此,如增大LCD的屏面尺寸,则上述工序将进一步复杂化,因而制造时的合格率降低。为此,一般认为,目前很难制作尺寸超过30英寸的LCD。
与如上所述的CRT及LCD不同,PDP是有利于以较轻的重量实现大屏幕的气体放电板显示装置。因此,在寻求新一代显示器的当前情况下,特别积极地推进着为使PDP大屏幕化的研究开发,并已开发出超过50英寸的产品。
PDP的具体结构为,将按条状并列设置有多对显示电极和多个障壁的玻璃板与另一片玻璃板相对配置,在障壁之间按RGB各种颜色涂布荧光体,然后将2片玻璃板气密粘接,通过上述多对显示电极的放电使封入到障壁与2片玻璃板之间的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气体产生紫外线(UV)并由紫外线(UV)激发荧光体而发光。这里,图13(a)是表示配置在正面玻璃板21上的现有的PDP中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斜视图,图13(b)是从z方向俯视该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正视图。图(a)、(b)所示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通过将金属制的汇流线(总线电极)221、231重叠在带状体的透明电极220、230上而构成。340是由邻接的障壁30分隔的用于图象显示的单元,例如将具有R(红)、G(绿)、B(蓝)荧光体层的各单元340沿着显示电极22、23的纵向平行配置,从而形成用于彩色显示的象素。
这种PDP,因驱动方式的不同而分为DC(直流)型和AC(交流)型。一般认为,其中的AC型适于大屏幕化,因此这种型式正作为一般的PDP而得到普及。
可是,在当前期望着尽可能抑制耗电量的电气产品的情况下,对PDP也希望降低驱动时的耗电量。特别是,从近来的大屏幕化及高清晰度化的动向来看,所开发的PDP的耗电量有增加的倾向,所以提高了对节电技术的需求。基于上述情况,期望着减低PDP的耗电量。
但是,如果只一味地推行减低PDP的耗电量的对策,则将使上述多对显示电极之间发生的放电规模减小,因而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光量,所以必须在抑制耗电量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显示性能(即获得良好的发光效率)。如果发光量不足,则PDP的显示性能降低,所以只是单纯地减小PDP的耗电量的对策很难说是用于提高发光效率的有效对策。
另外,为提高发光效率,例如还进行了提高由荧光体将紫外线变换为可见光时的变换效率的研究,但在现阶段还不曾看到有什么非常显著的改善,因而依然留有进一步的研究余地。
以上的问题,不限于PDP等气体放电板,例如,在备有除(在充满了放电气体的玻璃容器中通过放电而发光的)PDP以外的气体放电板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中也同样存在。
一般认为,在这类气体放电显示装置中,确保适当的发光效率目前还非常困难。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适当的发光效率并由此而在使耗电量比以往低的同时确保用于获得良好显示性能的放电规模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上述目的可以由如下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实现,即,在相对设置的一对基板之间,按矩阵状配置封入了放电气体的多个单元,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第1基板的与第2基板相对的面上以横跨多个单元的状态配置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在该气体放电显示装置中,一对显示电极,备有沿上述矩阵的行方向延伸的2个延伸部、在该2个延伸部上与1个延伸部电气连接并向另一个延伸部伸出配置的多个内侧伸出部、及在上述2个延伸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
按照这种结构,在本发明中由内侧伸出部与连接部的组合形成显示电极,所以在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内发生的放电通过各内侧伸出部及将其连接的连接部逐渐扩大。在本发明中,特别是以电气连接的方式设置连接部和各内侧伸出部,所以能够沿着显示电极的纵向有效地扩大放电规模。
另外,在延伸部与多个连接部之间存在多个空孔区域。在该空孔区域内当然不蓄存电荷,所以,当驱动气体放电显示装置而开始放电时,与以往相比在结构上将使蓄存在显示电极上的电荷量减少。此外,当一旦开始放电时,放电也将扩散和扩大到空孔区域所在的部位,所以,尽管设置着空孔区域,放电规模仍能达到满意的规模。
基于上述的特征,本发明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可以在减少蓄存在显示电极上的电荷量从而抑制耗电量的同时确保显示性能相当于或超过现有的装置。就是说,在本发明中,能够合理地减小显示部的显示电极的面积(电容量)并节省多余电力消耗,从而可以实现发光效率优异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
这里,例如在特开平8-250029号公报、USP5587624等文献中公开了在显示电极上设置多个伸出部的例,可以认为由此取得了提高发光效率等效果。
但是,在这些文献中,没有公开如本发明这样的设置将2个以上的内部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的技术,而且,由于各伸出部独立设置,其定位是很困难的。鉴于这种情况,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显示电极上设置上述连接部,可以避免因在制造精度上产生偏差而使制造成本大幅度增加的问题及图象均匀性恶化的问题,因而在这些方面也具有优异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具体地说,可举出PDP等。在PDP中存在着有效地抑制伴随着当前的大屏幕化而产生的耗电量增大的课题,如将本发明应用于PDP,则可以认为是极其有效的。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每个延伸部上配置多个连接部。
另外,也可以用透明电极材料制作内侧伸出部及连接部,并用金属材料制作延伸部。在这种情况下,延伸部将成为汇流线。由于透明电极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电阻高,所以如采用本发明则可以期待着耗电量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与内侧伸出部相反一侧的方向上设置外侧伸出部,使1条汇流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位于中间。按照这种结构,则除上述效果外,还可以将放电规模从汇流线向外侧扩大,因而可以获得更优异的发光效率。
另外,当形成使其覆盖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层时,以由氧化镁形成的层构成与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放电间隙对应的区域,除此以外的区域可以由电子发射率低于氧化镁的材质(例如氧化铝)形成。按照这种结构,在驱动气体放电显示装置时,可以取得在放电初期易于发生放电的效果。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PDP的板部的局部断面斜视图。
图2是实施形态1的PDP的板驱动部和显示电极等的简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板驱动部的驱动过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形态5的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形态5的PDP的显示电极的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10是实施形态6的PDP的局部断面图。
图11是表示进行了黑底处理的实施形态1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应用例的气体放电器件的结构的图。(a)是气体放电器件的总体斜视图。(b)是表示气体放电器件的放电电板结构的图。
图13表示现有型PDP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a)是表示现有的显示电极的局部斜视图。(b)是表示现有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1.气体放电显示装置的结构
1-1.实施形态1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一例的交流沿面放电型PDP的板部2的主要结构的局部断面斜视图。图中,z方向是PDP的厚度方向,xy平面相当于与PDP的板面平行的平面。该xyz各方向,在后文说明的所有的图1~13中通用。本PDP的结构,大致分为该板部2及后文所述的板驱动部1。
如图1所示,本PDP的板部2,由使主表面彼此相对地配置的正面板20及背面板26构成。
在用作正面板20的基板的正面玻璃板21上,在其一个表面上沿着x方向构成一对显示电极22、23(X电极22、Y电极23),并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之间进行沿面放电。显示电极22、23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说明。
在配置有显示电极22、23的正面玻璃板21上,在该玻璃板21的整个表面上覆盖电介质层24,并进一步在电介质层24上覆盖保护层25。
在用作背面板26的基板的背面玻璃板27上,在其一个表面上将y方向作为纵向并以一定间隔按条状并列设置多个地址电极28,并在背面玻璃板27的整个表面上覆盖电介质膜29,使其包敷该地址电极28。在电介质膜29上,按照邻接的地址电极28的间隙配置障壁30,然后在邻接的障壁30的侧面及在其间的电介质膜29的表面上形成与红色(R)、绿色(G)、蓝色(B)的任何一种颜色对应的荧光体层31~33。这些RGB的各荧光体层31~33沿x方向依次配置,从而构成板的彩色显示。
具有上述结构的正面板20和背面板26,彼此相对地配置成使地址电极28与显示电极22、23的纵向相互正交,同时在两个板20、26的外周缘部进行封接和密封。然后,在上述两个板20、26之间以规定的压力(以往通常为4×104~8×104pa左右)封入由He、Xe、Ne等稀有气体构成的放电气体(封入气体),并在邻接的障壁30之间形成放电空间38,由邻接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与1个地址电极28隔着放电空间38而相互交叉的区域,对应着与图象显示有关的单元340(在图2之后的图中示出)。
然后,当由板驱动部1驱动该PDP时,在地址电极28与显示电极22、23的任何一个(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其假定为X电极22。一般将该X电极22称为扫描电极,将Y电极23称为维持电极)或一对显示电极22、23之间通过放电而产生短波长的紫外线(将波长约147nm及173nm作为中心波长的谱线),并使荧光体层31~33发光而进行图象显示。
放电气体,可以先通过插设在背面板26上的尖嘴管(图中未示出)对放电空间内进行排气,然后再以规定的压力(在本PDP中为2.6×105Pa)封入。当放电气体压力比大气压力高时,正面板20和背面板26最好是通过障壁30的顶部粘接。
这里,图2是配置有显示电极22、23的正面玻璃板21和连接于显示电极22、23及地址电极28的板驱动部1的简图。
该图所示的板驱动部1,具有众所周知的结构,由与地址电极28连接的数据驱动器101、与各Y电极22连接的维持驱动器102、与各X电极23连接的扫描驱动器103、及控制这些驱动器101~103的驱动电路100等构成。
各驱动器101~103,控制对各自的连接端的各电极22、23、28等的通电,驱动电路100统括地控制各驱动器101~103的动作,并使板部2进行适当的画面显示。
在驱动电路100内装有将从本PDP的外部输入的图象数据存储一定时间的存储部、及将所存储的图象依次取出并进行γ校正处理等图象处理用的多个电路。
以下,根据图3说明由以上结构部件100~104构成的板驱动部1对PDP的大致驱动过程。
首先,板驱动器1由扫描驱动器103对各X电极22施加初始化脉冲,并对蓄存在各单元340内的电荷(壁电荷)进行初始化。
然后,板驱动器1,用扫描驱动器103和数据驱动器101分别同时对板平面上从上起的第1个X电极22施加扫描脉冲、对与进行显示的单元340对应的地址电极28施加写入脉冲以进行写入放电,从而将壁电荷蓄存在电介质层24的表面上。
接着,板驱动部1,分别同时对第2个X电极22施加扫描脉冲、对与进行显示的单元340对应的地址电极28施加写入脉冲以进行写入放电,从而将壁电荷蓄存在电介质层24的表面上。
板驱动部1,按同样方式以持续的扫描脉冲依次将与进行显示的单元340对应的壁电荷蓄存在电介质层24的表面上,从而写入板的1个画面的潜象。
接着,板驱动部1,为进行维持放电(沿面放电),使地址电极28接地并用扫描驱动器103和维持驱动器102对任意一对显示电极22、23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由此在电介质层24的表面上蓄存了壁电荷的单元340中将使电介质层24的表面电位超过放电起始电压而发生放电,在施加着维持脉冲的期间(图中所示的放电维持期间)内,将维持该放电(即沿面放电)。
在这之后,板驱动器1,通过扫描驱动器103对X电极22施加宽度狭窄的脉冲,并发生不完全放电而将壁电荷消除,从而进行画面的擦除(擦除期间)。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板驱动部1使板部2进行画面显示。
以上是PDP的板驱动部1和板部2的总体结构及其大致的动作。其中,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以显示电极22、23为中心的结构。
图4是从z方向(PDP的厚度方向)观察在该PDP的正面玻璃板21上形成的显示电极22、23的局部正视图。图中,与y方向平行延伸的2条虚线之间,是邻接的2个障壁30之间的x方向的单元间距(360μm)。此外,平行的单点锁线之间,相当于障壁30的厚度。在该图4及其后的图5~图9、图11中,为简单起见将地址电极28等的图示省略。
一对显示电极22、23,主要由透明电极220(230)及汇流线221(231)构成。透明电极220(230),由氧化铟锡(ITO)构成,汇流线221(231),由Cr/Cu/Cr或Ag等构成(这里是Ag)。
透明电极220(230),如图所示,由基部2201(2301)、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及连接部2203(2303)各部分构成。
基部2201(2301),是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体(y方向宽度40μm×z方向厚度0.5μm),在该基部2201(2301)上延伸层叠着电气接触的带状体(y方向宽度30μm×z方向厚度4μm)汇流线221(231)。
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是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间隙中沿y方向从基部2201(2301)延伸的x方向宽度40μm×y方向长度80μm×z方向厚度0.5μm的长方体,按每一定间隔(每50μm)沿x方向并列设置。在本实施形态1中,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在单元间距内对应地各配置4个(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中总计各为8个)。
连接部2203(2303),是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体(y方向宽度30μm×z方向厚度0.5μm),用于连接上述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前端。
按照上述透明电极220(230)的结构,该透明电极220(230)可形成沿x方向按每个单元间距并排着多个大致为正方形(x方向长度50μm×y方向长度50μm)的空孔区域2204(2304)的阵列图案。
在图4中,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最短间隙即连接部2203、2303的放电间隙D1为40μm,汇流线221、231之间的放电间隙D2为210μm,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中,最大的放电间隙D3为280μm。此外,为防止串扰等的发生,将沿y方向邻接的显示电极22(23)之间的间隙设定为400μm,并将y方向的单元间距设定为1080μm。在图4中,为便于理解本实施形态1的透明电极220(230)的形状特征,将基部2201(2301)、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等的宽度和间隔画得比实际细。
这种结构的显示电极22、23主要参照以下各点制作。
构成透明电极220(230)的ITO,与用于形成汇流线221(231)的金属材料(Ag等)相比,具有较高的电阻。
这里,从外部供给透明电极220(230)的电力,并不一定全部用于产生紫外线的放电及放电本身,而是在透明电极220(230)中蓄存多余的电荷,因而存在着白白消耗的部分。
另外,即使尽量地将透明电极设置在使障壁30与透明电极220(230)交叉的区域(即透明电极220(230)靠近障壁30的区域)附近,对发光也没有多大的直接帮助,而且很容易导致上述的多余电力消耗。
因此,在本发明中,设法从现有型透明电极减少了产生上述的多余电力消耗的部分。有鉴于此,本实施形态1的透明电极220(230),使面积比现有型小而避免了多余电荷的蓄存,从而抑制了电力消耗,另一方面,以匀称协调的方式设计成能够保持满意的放电规模(特别是向X方向扩展的放电规模)的形状。
进一步,在本实施形态1中,为获得良好的发光效率,对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放电间隙采取了如下的设计方式。即,首先,根据众所周知的帕邢定律设定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放电间隙D1。就是说,当放电气体压力为P、放电间隙为d时,利用表示乘积Pd与放电起始电压的关系的帕邢曲线,相对于上述放电气体压力(2.6×105Pa)并考虑到大量生产中的偏差,将放电间隙D1按照使放电起始电压比极小值稍大的间隙值设定为大约40μm。此外,根据上述帕邢曲线,汇流线221、231之间的D2,设定为在放电效率上使放电维持电压接近极小的值,一对显示电极22、23中最大的放电间隔D3,设定为使其能够获得规模足够的沿面放电。
由于帕邢曲线的形状因放电气体的种类而不同,所以D1~D3的值具有依赖于各放电气体的帕邢曲线的性质。因此,当设定D1~D3时,最好每次都根据帕邢曲线适当地调整D1~D3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通过连接部2203(2303)将多个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电气连接,所以,即使因制造工序的误差而使内侧伸出部2202a与2302a的位置有一些偏移,对放电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按照具有以上结构的PDP,在驱动PDP时的放电维持期间的初期,如将维持脉冲施加于一对显示电极22、23,则根据上述帕邢定律在最适于开始放电的放电间隙D1中、即在内侧伸出部2202a和2302a的前端部之间开始沿面放电。这时,放电间隙D1如为大约40μm,则比以往的间隙窄,所以,与没有设置内侧伸出部的情况相比,开始放电所需的电压(放电起始电压)变低,因而可以在抑制耗电量的同时开始满意的放电。
在本PDP中,在放电开始后,在经过放电维持期间的过程中向xy方向(即板面方向)扩展,有助于放电的显示电极22、23的区域通过汇流线221、231扩大。特别是,在本发明中,放电向x方向的扩大,因配置了连接部2203(2303)而变得更为良好。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具有使放电规模扩大到蓄存了电荷的电极区域以外的区域的特征,基于这一特征,尽管因设置空孔区域2204(2304)而减小了透明电极220(230)的面积,但在放电开始后,在空孔区域2204(2304)内也进行放电,因而能够确保足够的放电规模。
在放电间隙D1中发生的放电,最终将扩大到外侧伸出部222b、232b的最大放电间隔D3,从而可以在宽阔的面积范围上进行沿面放电。因此,本实施形态1的PDP,可以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而且能确保足够的沿面放电规模,所以是发光和电力消耗之间均衡、即发光效率优异的PDP。
这里,单元间距内的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个数,不限于4个,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个数。进一步,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以及连接部2203(2303)等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单元尺寸进行适当的调节。但是,如果连接部2203(2303)等太细,则电阻增大,反而会产生焦耳热损失等多余的电力消耗。因此,最好是用实验预先确认耗电量与发光效率的均衡后再进行尺寸设定。此外,也可以根据同样的条件变更以下各实施形态中的透明电极220(230)的各部尺寸。
以下,说明其他实施形态。各实施形态的特征部分以外的重复说明从略。
1-2.实施形态2
在上述实施形态1中,假定为具有基部2201(2301)的透明电极220(230),但也可以将该基部2201(2301)省去,并进行进一步减少基部2201(2301)与汇流线221(231)沿z方向重叠的区域上的透明电极220(230)的耗电量的改进。
这里,图5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正视图,是表示进行了上述改进的本实施形态2的特征的图。在本实施形态2中,除上述改进以外,从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间隙沿y方向向外侧配置着从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延伸的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x方向宽度40μm×y方向长度30μm×z方向厚度0.5μm)。即,在本实施形态2中,将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和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形成为一体的伸出部2202(2302)(x方向宽度40μm×y方向长度110μm×z方向厚度0.5μm)与汇流线221(231)正交,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前端与连接部2203(2303)连接。按照这种结构,在各放电间隙D1~D3的值中,D1为40μm,D2为200μm,D3为320μm。
另外,x方向和y方向的单元间距,分别设定为360μm和1080μm。
按照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施形态2的PDP,除实施形态1的效果以外,由于在PDP驱动时的放电维持期间减少了因存在基部2201(2301)时蓄存的电荷而导致的多余电力消耗,所以可以期待着节电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所发生的放电通过汇流线221(231)而扩展到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所以使沿面放电的规模相应地进一步扩大,从而可以进行发光效率满意的沿面放电。
另外,外侧伸出部,只需设置2202b和2302b中的任何一个即可,但为确保上述规模满意的沿面放电,最好还是2202b和2302b两者都设置。
1-3.实施形态3
本实施形态3的透明电极220(230),在上述实施形态2的基础上,备有多个连接部,即,如图6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正视图所示,其中包括第一连接部2203a(2303b)、第二连接部2203b(2303b),在结构上将该各连接部2203a、……连接于伸出部2204(2304)。
具体地说,将实施形态1中配置的基部2201(2301)省去,使伸出部2202(2302)与汇流线221(231)正交,并设置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另一方面,将第一连接部2203a(2303 a)、第二连接部2203b(2303b)沿x方向平行配置。按照这种结构,在本实施形态3中,在各透明电极220(230)上,存在着沿xy方向按矩阵状分2段配置的多个空孔区域2204(2304)的阵列图案。
在该透明电极220(230)上包含的各部的尺寸,例如如下所列。而在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透明电极220(230)的形状,使空孔区域2204(2304)等的形状与实际有一些不同。
·第一连接部2203a(2303a)、第二连接部2203b(2303b):y方向长度20μm×z方向厚度0.5μm)
·空孔区域2204(2304):x方向宽度50μm×y方向长度10μm
·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x方向宽度40μm×y方向长度80μm×z方向厚度0.5μm
·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x方向宽度40μm×y方向长度30μm×z方向厚度0.5μm
·x方向、y方向的各单元间距:分别为360μm、1080μm
·放电间隙D1、D2、D3:分别为40μm、200μm、320μm、
按照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施形态3的PDP,除实施形态2的效果以外,在PDP驱动时的放电维持期间开始之后,通过总计4个连接部(第一连接部2203a、2303a及第二连接部2203b、2303b)使沿面放电向x方向扩展,因而可以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1-4.实施形态4
在本实施形态4中,如图7中示出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正视图所示,是结构大体上与实施形态3相同的PDP,即其特征为由连接部(图中为第二连接部2203b(2303b))将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各尖端对齐的PDP。
在具有结构如上所述的透明电极220(230)的本实施形态4的PDP中,除实施形态3的效果以外,在x方向上均匀地存在着在放电初期有效的最短放电间隙D1,所以,在PDP驱动时的放电维持期间的初期,可以发生在各部位上均匀的放电,并能比较容易地发生放电。
1-5.实施形态5
在实施形态5中,如图8中示出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正视图所示,是在透明电极220(230)中备有与x方向平行的3个连接部、即第一~第三连接部2203a~c(2303a~c)并由第三连接部2203c(2303c)连接各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前端部的PDP。而且,具有沿y方向形成3段阵列图案的各空孔区域2204(2304)的面积,设定为离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间隙越远越小,并使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x方向的宽度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间隙中沿相对的方向依次增加。这种透明电极220(230)的形状的设定意图是,使电荷的蓄存量从放电间隙D3到D1依次增大。
按照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形态5的PDP,在PDP驱动时的放电期间的放电初期,在透明电极220(230)中,在一对显示22、23的最短间隙D1附近最容易蓄存电荷,所以能以足够的电荷量开始良好的放电。在这之后,当沿面放电稳定下来时,放电规模扩展到电荷量比D1减少的间隙D2、D3附近,其结果是,可以在宽阔的范围上进行沿面放电。这样,可以根据需要量使适当的电荷蓄存在透明电极220(230)上,从而避免消耗过多的电力,因而能制成在电力消耗与发光效率的均衡上优异的PDP。
在图8中,示出了改变各空孔区域2204(2304)的面积的例,但如代替这种方式而如图9所示使各空孔区域2204(2304)的面积固定,并使邻接的空孔区域2204(2304)的间距(即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x方向宽度)在趋向间隙D1的方向上依次增加,则也可以取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5中,在结构上使电荷易于蓄存在最短放电间隙D1附近的透明电极220(230)的区域,而且电荷的蓄存量在趋向最大放电间隙D3的方向上逐渐减少,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中也可以按其他形态设定电荷的蓄存量。例如,也可以使图8中具有3段的各阵列图案的空孔区域2204(2304)从最短放电间隙D1到汇流线220(230)按大→小→中改变尺寸,从而使透明电极220(230)沿相同方向的电荷蓄存量按小→大→中变化。通过这种设计,一般在从放电间隙向汇流线221(231)的方向扩展的放电过程中,在该放电过程的中间电荷蓄存量大,即能够取得可以在能量转换效率高的区域激励更多的荧光体的效果。
1-6.实施形态6
本实施形态6中的一对显示电极22、23的结构大体上与实施形态1相同(参照图4),本实施形态6的特征主要在于保护层25的结构。图10是沿着该PDP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局部断面图。
这里,隔着在正面玻璃板2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电介质层24在与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对应的区域(图10中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正上方附近的区域)上形成氧化镁(MgO)保护层251,并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区域上形成氧化铝(Al2O3)保护层252。
按照具有这种结构的PDP,由于氧化镁的电子发射率高于氧化铝,所以在驱动PDP时的放电期间的初期在最短放电间隙即放电间隙D1中更容易发生放电,并能将放电起始电压抑制得很低,从而可以抑制开始放电时的电力消耗。在这之后,电子充满整个单元340,在开始维持放电之后,虽然在氧化铝保护层252上也进行放电,但可以抑制无益于发光的多余的电子发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电流量。与其他实施形态一样,可以充分地确保这时的发光区域。
另外,电子发射率低的保护层不限定于氧化铝,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而显示电极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做适当的变更。进一步,氧化镁保护层251,也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与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相对应的配置方法,即使从图10中的配置位置到与D1对应的区域都均匀地设置该保护层,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形态6根据实施形态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根据其他实施形态说明。
以上,对实施形态1~6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不一定限定于使显示电极包括由透明电极材料构成的伸出部及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汇流线的构成方法。就是说,所包括的两者也可以用同一材料制作。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制造工序,特别是在制作高清晰度PDP中的微细的显示电极上有很大的价值。具体地说,作为这种情况下的金属材料,例如Ag材料是最佳的,但其他如Cr/Cu/Cr等也可以使用。特别是当以Ag材料形成显示电极时,与用Cr/Cu/Cr形成相比,可以降低显示电极的电阻,因而是最理想的。
当如上所述以Ag材料构成显示电极时,从本发明人的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由显示电极反射的放电发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从80%到最大95%以上。因此,在单元内产生的发光即使投射到显示电极上(即使放电发光经过3、4次反射),其发光量也几乎不衰减地返回到单元内。因此,可以取得使显示电极上发生的放电有助于高效率的发光显示的效果,而对单元的孔径比没有什么影响。另外,现有的一般透明电极的可见光透射率限制在大约80%以下,因而很难获得像本发明这样优异的放电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进一步还可以对显示电极进行黑底处理。
这里,图11示出从PDP的显示侧观察进行了黑底处理的实施形态1的显示电极的正视图。该黑底处理,可以在形成显示电极之前在正面玻璃板上的预先形成透明电极的位置上利用由含有金属氧化物或Ag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黑色材料设置黑色层2205、2305。
按照这种黑底处理,在PDP驱动时的放电维持期间的初期,可以防止从外部入射到显示器的可见光通过显示电极而发出闪光。由此,与以往相比可以获得在可视性上非常优异的显示性能。
另外,这里作为一例给出了对实施形态1的显示电极22、23进行黑底处理的例,但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形状的显示电极或只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显示电极。
2.PDP的制作方法
以下,对上述各实施形态的PDP的制作方法说明其一例。
2-1.正面板的制作
在由厚度约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正面玻璃板的表面上制作显示电极。为此,首先通过以下的光刻形成透明电极。
在正面玻璃板的整个表面上按0.5μm左右的厚度涂布光致抗蚀剂(例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然后,将具有一定图案的光掩模放置在光致抗蚀剂上,用紫外线照射,并浸在显像液中洗去未固化的树脂。接着,用CVD法将作为透明电极材料的ITO等涂布在正面玻璃板的抗蚀剂间隙内。在这之后,用清洗液等将抗蚀剂除去,即可形成透明电极。
接着,用以Ag或Cr/Cu/Cr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材料在上述透明电极上形成厚度约4μm的汇流线。当使用Ag时,可采用丝网印刷法,当使用Cr/Cu/Cr时,可采用蒸镀法或溅射法等。
另外,在全部用Ag制作显示电极等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上述光刻等一次制成。
下一步,在正面玻璃板的整个表面上从显示电极的顶部按大约15~45μm的厚度覆盖铅系玻璃的膏剂,并在烧结后形成电介质层。
然后,在电介质层的表面上,用蒸镀法或CVD(化学蒸镀法)等形成厚度约0.3~0.6μm的保护层。在保护层上基本使用氧化镁(MgO),但当部分地改变保护层的材质时,例如为了将MgO和氧化铝(Al2O3)区别使用,通过采用适当金属掩模的图案形成法形成保护层。
由此即可制成正面板。
2-2.背面板的制作
在由厚度约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背面玻璃板的表面上,用丝网印刷法以一定间隔按条状涂布以Ag为主要成分的导电体材料,并形成厚度约5μm的地址电极。这里,为使所制成的PDP为40英寸级的NTSC或VGA,将邻接的2个地址电极的间隔设定为大约0.4μm以下。
接着,在形成了地址电极的背面玻璃板的整个表面上,按大约20~30μm的厚度涂布铅系玻璃膏剂,并在烧结后形成电介质膜。
然后,用与电介质膜相同的铅系玻璃材料,在电介质膜上在邻接的每个地址电极之间形成高度约为60~100μm的障壁。该障壁,例如可以通过用丝网印刷法反复涂布含有上述玻璃材料的膏剂并接着进行烧结而形成。
在已形成障壁之后,在障壁的壁面及暴露于障壁之间的电介质膜的表面上,涂布含有红色(R)荧光体、绿色(G)荧光体、蓝色(B)荧光体的任何一种荧光体的荧光油墨,并在对其进行干燥、烧结后形成各荧光体层。
以下列举一般在PDP中使用的荧光体材料的一例。
「红色荧光体」:(YxGd1-x)BO3:Eu3+
「绿色荧光体」:Zn2SiO4:Mn
「蓝色荧光体」:BaMgAl10O17:Eu3+(或BaMgAl14O23:Eu3+)
各荧光体材料,例如可采用平均粒径约为3μm左右的粉末。荧光体油墨的涂布法,可以采用若干种方法,但这里采用众所周知的称作弯月面法的一面形成弯月面(由表面张力引起的架桥面)一面从极细的喷嘴喷出荧光体油墨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将荧光体油墨均匀地涂布在目标区域非常适用。而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种方法,也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法等其他方法。
以上完成了背面板的制作。
对正面玻璃板及背面玻璃板采用了由钠钙玻璃构成的材料,但这只是作为材料的一例举出的,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2-3.PDP的完成
将所制成的正面板和背面板用封接用玻璃粘合。然后,将放电空间的内部排气到高真空(1.1×10-4pa)左右,并以规定的压力(这里为2.7×105Pa)将Ne-Xe系列、He-Ne-Xe系列、或He-Ne-Xe-Ar系列等放电气体封入到该放电空间内。
从实验可知,如将封入时的气体压力设定在1.1×105Pa~5.3×105Pa的范围内,则可以提高发光效率(详见特愿平9-141954号公报)。
3.其他事项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1~6中,给出了在一对显示电极22、23上对称地形成透明电极220(230)的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不一定是对称形状。在其中也可以只设置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或连接部2203(2303)中的任何一方。此外,也可以用金属电极(即只用汇流线)构成一对显示电极中的一个,而另一个则用透明电极和汇流线构成。
另外,在各实施形态1~6中,在各图中示出了将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沿y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沿x方向分别错开的位置。
另外,设置各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的x方向的间距,在一对透明电极220、230上也可以分别不同。但是,若想在各单元中获得均匀的放电规模,最好使该间距一致。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2~4中,给出了设置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的例,但也不一定非得设置。
另外,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也可以只设置于透明电极220、230的一方。
另外,还给出了将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和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形成为一体并作为伸出部2202(2302)配置的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形成为一体而分别设置。
另外,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和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的个数也没有必要一致,可以根据相互的尺寸适当变更。
另外,连接部并不限定只设置于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也可以设置于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
进一步,对于连接部2202a、……,不限定于在各实施形态1~6中给出的个数,也可以调节为适当的个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使个数过多,则将蓄存多余的电荷,因而与现有的透明电极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这是必须注意的。
进一步,空孔区域的形状,不限定于长方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进一步,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和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没有必要与汇流线正交,也可以稍有倾斜。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1~6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气体放电板(PDP)的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只应用于气体放电板,也可以是其他的器件(气体放电器件)。这里,图12示出的结构是气体放电器件的一例。图12(a)所示的气体放电器件400的结构为,在板(基板)401上配置放电电极(显示电极)422、423(Y电极422、X电极423),并用具有半圆柱状外壳的玻璃盖401a、401b覆盖该板401的两面。玻璃盖401a、401b由板401粘结在一起,并在其内部封入放电气体。这里,如图(b)所示,显示电极422、423,分别具有多个梳齿状的电极分支4220、4230,在板401上配置成使各电极分支4220、4230位于相互交错的位置。将该电极分支4220、4230作为电极本体(或汇流线),适当地配置如各实施形态1~6所示的连接部2202a、……、内侧伸出部2202a(2302a)、外侧伸出部2202b(2302b)等。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种气体放电器件400的显示电极422、423。
进一步,也可以对这种气体放电器件400的显示电极422、423进行上述的黑底处理。
产业上的可应用性
以上的本发明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主要可以应用于高清晰度电视机等所使用的PDP及其制造方法。
Claims (42)
1.一种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在相对设置的一对基板之间,按矩阵状配置封入了放电气体的多个单元,上述一对基板中在第1基板的与第2基板相对的面上以横跨多个单元的状态配置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该气体放电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一对显示电极,备有沿上述矩阵的行方向延伸的2个延伸部、在该2个延伸部上与1个延伸部电气连接并向另一个延伸部伸出配置的多个内侧伸出部、及在上述2个延伸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体放电显示装置是等离子体显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延伸部上设置多个连接部,以便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并由此在一对显示电极上沿着各延伸部的纵向设置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而且将该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沿着各延伸部的宽度方向形成2段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部是与延伸部的纵向平行配置的带状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结构上,使在各延伸部上设置的多个空孔区域的尺寸按每个阵列图案而彼此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延伸部上设置的多个空孔区域的尺寸,形成为离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越远越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结构上,使上述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的间距按照在各延伸部上设置的每个上述阵列图案而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结构上,上述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的间距,在各延伸部上,离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越远越逐渐变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中,由连接部将分别配置在2个延伸部上的上述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电气连接,在2个延伸部的每一个上连接上述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的各连接部之间的间隙,是该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2个延伸部的相对侧和相反侧的端部的至少一方,沿着列方向设置1个以上的外侧伸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延伸部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汇流线,内侧伸出部由透明电极材料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汇流线由Ag材料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显示电极由Ag材料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基板的表面上,形成使其覆盖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层,该层与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放电间隙对应的区域,由氧化镁构成,除此以外的区域由电子发射率低于氧化镁的材质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发射率低的材质是氧化铝。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放电气体压力为P、放电间隙为d时,在上述一对显示电极之间的最短间隙,在表示乘积Pd与放电起始电压的关系的帕邢曲线上,相当于放电起始电压为极小值或接近极小值的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与形成有该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第1基板之间,按照上述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图案配置用于黑底的黑色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黑底的黑色层,由含有金属氧化物或Ag的金属材料构成。
19.一种气体放电显示装置,面对封入了放电气体的放电空间配置一对以上的放电电极,并分别对该一对以上的放电电极供电,从而在各对放电电极之间发生放电而发光,该气体放电显示装置的其特征在于:一对放电电极,备有沿同一方向延伸的2个延伸部、在该2个延伸部上与1个延伸部电气连接并向另一个延伸部伸出配置的多个内侧伸出部、及在上述2个延伸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延伸部上设置多个连接部,以便将配置在同一延伸部上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由此,在一对放电电极中沿着各延伸部的纵向设置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而且将该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沿着各延伸部的宽度方向形成2段以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部是与延伸部的纵向平行配置的带状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放电电极的间隙中,由连接部将分别配置在2个延伸部上的上述2个以上的上述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电气连接,在2个延伸部的每一个上连接上述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的各连接部之间的间隙,是该一对放电电极的最短间隙。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2个延伸部的相对侧和相反侧的端部的至少一方,沿着列方向设置1个以上的外侧伸出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放电气体压力为P、放电间隙为d时,在上述一对放电电极之间的最短间隙,在表示乘积Pd与放电起始电压的关系的帕邢曲线上,相当于放电起始电压为极小值或接近极小值的间隙。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以上的放电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按照该一对以上的放电电极的图案配置用于黑底的黑色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黑底的黑色层,由含有金属氧化物或Ag的金属材料构成。
27.一种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包括:在上述第1基板的表面上延伸设置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第一步骤、及在上述第一步骤后将设有上述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第1基板的面与第2基板的面隔着多个障壁相对设置并将邻接的障壁与一对显示电极的交叉区域作为发光显示的各单元而形成的第二步骤,该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步骤,包括:在一对显示电极上设置2条以上的汇流线的汇流线配置步骤、在该2条汇流线中从一条汇流线起向另一条汇流线伸出配置多个内侧伸出部的伸出部配置步骤、配置在上述2条汇流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将配置于同一汇流线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的连接部的连接部配置步骤。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将各汇流线沿行方向延伸并在上述第二步骤中沿行列方向按矩阵状形成上述各单元,制造等离子体显示板。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部配置步骤中,对同一汇流线设置多个连接部,以便将配置于同一汇流线的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电气连接,并由此在一对显示电极中沿着各延伸部的纵向设置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而且将该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沿着各延伸部的宽度方向形成2段以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部配置步骤中,将连接部设置为与汇流线的纵向平行的带状体。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配置多个连接部及多个内侧伸出部,使在各汇流线上设置的多个空孔区域的尺寸按每个阵列图案而彼此不同。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配置多个连接部及多个内侧伸出部,使在各汇流线上设置的多个空孔区域的尺寸离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越远越逐渐变大。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配置多个连接部及多个内侧伸出部,使上述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的间距按照在各汇流线设置的每个上述阵列图案而不同。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配置多个连接部及多个内侧伸出部,使上述多个空孔区域的阵列图案的间距在各汇流线上离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越远越逐渐变窄。
3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在上述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中由连接部将分别配置在2个延伸部上的上述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电气连接,在2个延伸部的每一个上连接上述2个以上的内侧伸出部的尖端的各连接部之间的间隙,是该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间隙。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从上述2条汇流线的相对侧和相反侧的端部的至少一方,沿着矩阵的列方向设置1个以上的外侧伸出部。
3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汇流线配置步骤中,上述汇流线由金属材料制作,在上述伸出部配置步骤中,各伸出部由透明电极材料制作。
3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之间,要经过一个层形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在第1基板的表面上,形成使其覆盖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层,其中与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放电间隙对应的层的区域,由氧化镁制作,除此以外的层的区域由电子发射率低于氧化镁的材质制作。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层形成步骤中,对上述电子发射率低的材质使用氧化铝。
4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当放电气体压力为P、放电间隙为d时,在表示乘积Pd与放电起始电压的关系的帕邢曲线上,按照放电起始电压为极小值或接近极小值的间隙设定上述一对显示电极的最短放电间隙。
4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步骤中,要经过一个黑色层配置步骤,在该步骤中,在上述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与形成有该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第1基板之间,按照上述一对以上的显示电极的图案配置用于黑底的黑色层。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黑色层配置步骤中,用于黑底的黑色层,用含有金属氧化物或Ag的金属材料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58220/99 | 1999-06-04 | ||
JP15822099 | 1999-06-04 | ||
JP158220/1999 | 1999-06-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9244A true CN1319244A (zh) | 2001-10-24 |
CN1263068C CN1263068C (zh) | 2006-07-05 |
Family
ID=15666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80161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3068C (zh) | 1999-06-04 | 2000-06-02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70754B1 (zh) |
KR (1) | KR100794076B1 (zh) |
CN (1) | CN1263068C (zh) |
TW (1) | TW469466B (zh) |
WO (1) | WO2000075951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2475C (zh) * | 2003-09-04 | 2007-10-1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CN100385600C (zh) * | 2004-06-30 | 2008-04-3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CN100399492C (zh) * | 2004-05-25 | 2008-07-0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显示板 |
US7714510B2 (en) | 2006-05-30 | 2010-05-11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US7755283B2 (en) | 2006-05-30 | 2010-07-1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CN102012476A (zh) * | 2010-07-27 | 2011-04-13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低温超导绝缘帕邢放电试验装置 |
US7936127B2 (en) | 2006-05-30 | 2011-05-0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CN1691252B (zh) * | 2004-04-27 | 2012-03-0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使用它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45962B1 (en) | 1999-01-22 | 2006-05-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Gas discharge panel with electrodes comprising protrusions, gas discharge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
US6614182B2 (en) * | 2000-12-28 | 2003-09-02 | Nec Corporatio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JP2002216636A (ja) * | 2001-01-15 | 2002-08-02 | Samsung Sdi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260535A (ja) * | 2001-03-01 | 2002-09-13 | Hitachi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KR100399787B1 (ko) * | 2001-05-04 | 2003-09-2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기판과 이 기판의 제조방법 및 이 기판을 가지는 플라즈마표시장치 |
JP2003007216A (ja) * | 2001-06-25 | 2003-01-10 | Nec Corp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617032B2 (ja) * | 2001-08-28 | 2011-01-19 |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 Acメモリ型ガス放電表示装置 |
CN1316536C (zh) | 2001-11-15 | 2007-05-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等离子显示板 |
US6940224B2 (en) * | 2002-01-10 | 2005-09-06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specifically spaced holes formed in the electrodes |
US7323818B2 (en) | 2002-12-27 | 2008-01-29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
JP2004214166A (ja) * | 2003-01-02 | 2004-07-29 | Samsung Sdi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EP1435639B1 (en) * | 2003-01-02 | 2010-07-28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
JP4137013B2 (ja) * | 2003-06-19 | 2008-08-20 |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US7327083B2 (en) * | 2003-06-25 | 2008-02-05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
US7425797B2 (en) * | 2003-07-04 | 2008-09-16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protrusion electrode with indentation and aperture |
US20050001551A1 (en) * | 2003-07-04 | 2005-01-06 | Woo-Tae Kim | Plasma display panel |
US7208876B2 (en) * | 2003-07-22 | 2007-04-24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
KR100536215B1 (ko) * | 2003-08-05 | 2005-12-1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US7579263B2 (en) * | 2003-09-09 | 2009-08-25 | Stc.Unm | Threading-dislocation-free nanoheteroepitaxy of Ge on Si using self-directed touch-down of Ge through a thin SiO2 layer |
EP1517349A3 (en) * | 2003-09-18 | 2008-04-09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imited |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US20050093445A1 (en) * | 2003-11-05 | 2005-05-05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panel |
KR100589369B1 (ko) * | 2003-11-29 | 2006-06-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20050060836A (ko) * | 2003-12-17 | 2005-06-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20050099260A (ko) * | 2004-04-09 | 2005-10-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US20050264233A1 (en) | 2004-05-25 | 2005-12-01 | Kyu-Hang Lee |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 |
KR100922747B1 (ko) * | 2004-06-23 | 2009-10-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573158B1 (ko) * | 2004-08-07 | 2006-04-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EP1646065A3 (en) * | 2004-10-11 | 2009-05-06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electrodes |
KR20060098936A (ko) | 2005-03-09 | 2006-09-1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646315B1 (ko) * | 2005-03-30 | 2006-11-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717782B1 (ko) * | 2005-04-06 | 2007-05-1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736585B1 (ko) * | 2005-05-11 | 2007-07-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JP4908787B2 (ja) * | 2005-06-29 | 2012-04-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
KR20070026954A (ko) * | 2005-08-29 | 2007-03-0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749500B1 (ko) * | 2005-10-11 | 2007-08-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JP2007305528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780679B1 (ko) * | 2006-05-30 | 2007-11-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0850909B1 (ko) * | 2006-08-07 | 2008-08-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836563B1 (ko) * | 2006-10-26 | 2008-06-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US20080259002A1 (en) * | 2007-04-19 | 2008-10-2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JP4670990B2 (ja) * | 2007-10-01 | 2011-04-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KR20100023208A (ko) * | 2008-08-21 | 2010-03-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20120076388A (ko) * | 2010-02-08 | 2012-07-09 |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DE102014217237A1 (de) * | 2014-08-28 | 2016-03-03 | Hella Kgaa Hueck & Co. | Leuchtvorrichtung |
KR102464901B1 (ko) * | 2016-03-29 | 2022-11-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8762A (en) * | 1896-04-21 | Jules bengue | ||
JPH07138601A (ja) | 1993-11-18 | 1995-05-30 | Kawasaki Steel Corp | 耐摩耗焼結材用高Cr合金鋼粉およびその混合物 |
JP3443167B2 (ja) | 1994-02-23 | 2003-09-02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224486B2 (ja) | 1995-03-15 | 2001-10-29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2734405B2 (ja) * | 1995-05-12 | 1998-03-3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698856B2 (ja) | 1997-05-15 | 2005-09-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331907B2 (ja) * | 1997-05-30 | 2002-10-0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11109888A (ja) | 1997-10-03 | 1999-04-23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積層電極 |
WO1999056300A1 (fr) * | 1998-04-28 | 1999-11-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Ecran a plasma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
US6465956B1 (en) * | 1998-12-28 | 2002-10-15 | Pioneer Corporatio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JP3875442B2 (ja) * | 1999-05-20 | 2007-01-31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位置合わせ構造 |
KR100416083B1 (ko) * | 1999-11-02 | 2004-01-3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소자 |
JP4027194B2 (ja) * | 2001-10-26 | 2007-12-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3960813B2 (ja) * | 2002-02-07 | 2007-08-15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2000
- 2000-06-02 WO PCT/JP2000/003577 patent/WO20000759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0-06-02 KR KR1020017001491A patent/KR10079407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06-02 CN CNB008016127A patent/CN126306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6-02 US US09/744,378 patent/US667075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6-03 TW TW089110907A patent/TW46946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2475C (zh) * | 2003-09-04 | 2007-10-1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CN1691252B (zh) * | 2004-04-27 | 2012-03-0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使用它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CN100399492C (zh) * | 2004-05-25 | 2008-07-0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显示板 |
CN100385600C (zh) * | 2004-06-30 | 2008-04-3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US7714510B2 (en) | 2006-05-30 | 2010-05-11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US7755283B2 (en) | 2006-05-30 | 2010-07-1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US7936127B2 (en) | 2006-05-30 | 2011-05-0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CN102012476A (zh) * | 2010-07-27 | 2011-04-13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低温超导绝缘帕邢放电试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63068C (zh) | 2006-07-05 |
US6670754B1 (en) | 2003-12-30 |
KR100794076B1 (ko) | 2008-01-10 |
TW469466B (en) | 2001-12-21 |
WO2000075951A1 (fr) | 2000-12-14 |
KR20010072239A (ko) | 2001-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19244A (zh) | 气体放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86137C (zh) | 气体放电面板和气体放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65938C (zh) | 气体放电板 | |
CN1473344A (zh)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
CN1295735C (zh) |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制造方法及转印薄膜 | |
US6860780B2 (en) | Highly productive method of produc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 |
US7432656B2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501429A (zh) | 等离子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58203C (zh) | 等离子显示板 | |
CN1470064A (zh) | 气体放电屏 | |
CN1790593A (zh) | 气体放电屏 | |
JP2000223032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359128A (zh) | 交流驱动型等离子体显示器 | |
CN1295734C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1052623A (ja) |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1295733C (zh) | 高精细和高亮度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
CN1581408A (zh) | 具有改进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222978C (zh) | 一种具有不同宽度分割壁的等离子显示屏 | |
CN1684217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JP4664542B2 (ja) |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 | |
CN1832091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CN1700391A (zh) |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 | |
CN1744261A (zh) | 等离子显示板以及使用它的图像显示系统 | |
CN1866453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742353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05 Termination date: 20140602 |